数学语言

2024-07-17

数学语言(精选8篇)

1.数学语言 篇一

数学语言训练例谈

仙居一小丁卫志

【摘要】:语言是沟通与理解的载体,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语言培养

数学语言不同于日常的交流语言,它不但要承载日常语言的交流功能,而且更要体现和传递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因此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外衣,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必然要求数学课堂要加强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训练。考察数学课堂,根据各种不同的学习任务,数学语言训练通常包含以下几种形态。

一、简述数学信息

通过情景探究完成数学学习是现在数学教学的主流方式。但生活情景并非简单的数学语言,一方面需要学生根据情景再现生活经历和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学生用特定的数学语言方式简述数学信息,并形成简洁的数学问题。

例如:五下的《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出现一个飞机飞行表演的情境图。显然,在不同学科出现这样相同的情景,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如果是语文,教师期望学生对飞机的颜色、飞行的状态等进行描述。而数学课堂教学则完全不同,教师期望学生简述:飞机进行飞行表演,排成两行,每行有六架飞机,一共有几架飞机参与飞行表演?

在以上的数学简述信息中,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简述遇到了一件什么事,二是简述数量,三是提出数学问题。其核心特点是含有一组相关联的数量和一个或几个相对应的数学问题。

根据数学信息的特点,教师在情景解读时,首先要保持数学学科的特点,要尽量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要及时阻止无关信息的简述。

其次,要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方式表达出相关联的数学,而不是采用描述性的进行语言游戏。

第三,要指导学生数量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问题和信息的对应性。

第四,通常一个情景会有不同的解读途径,因此会有出现不同的数量关系和对应的问题,这时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主题任务进行主导。要确立和主题任务一致性的数量关系。

第五,有时一个情景围绕一个主题任务,但有多重的数学关系和问题,这时候,需要教师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数学信息简述。

第六,一般来说,在低年级可以采用三个连续的问题来完成情景解读,而且由多个人来分部分完成形式。但到中高年级就要引导学生一次性完成数学信息和问题的简述,或者在分步简述的基础上,要求全体学生能够一次性完成表述。

数学信息的简述实际上是学生从生活情景到数学情景的提升过程,其简述语言是实现这种提升的主要桥路,简述信息需要关注和训练。

二、概述数学常识

数学常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对于一般学生来说,都具有高度生活经验化的数学知识,这种数学知识学生高度熟悉;另一种是数学发展史上形成的一些基础数学术语和规定。

在数学常识的学习中,一般可以采用学生阅读式的自学完成。例如,左图五下《在容积和容积单位》的部分教学内容便是如此这样。

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然后让学生概述阅读材料中包含的数学常识:容积就是容器能够容纳物体的体积。一般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时用升(L)和毫升(ml)计量。

显然,概述数学常识不是要学生重复阅读材料,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主要的数学知识。所以要概述数学常识,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提取主要数学知识的方法,要将概述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整理相结合,要引导学生养成圈一圈、写一写、画一画,再说一说的习惯。

三、描述数学事实

数学事实是指数学知识中实际存在的概念、性质、定理、法则、公式、数量关系、逻辑关系和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等不可否认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用严谨清晰,精炼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它会起到功半事倍的作用。正如我们常说,“对一个问题能清楚地说一遍,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例如上图中,三个大小不同的瓶子的容量。学生观察,然后陈述所观察到的数学事实。

小号改正液瓶子容积是10ml;

中号饮料瓶子的容积是500ml;

大号饮料瓶子的容积是1L;

小号改正液瓶子容积最小,大号饮料瓶子的容积;

1L>500ml。

在以上的陈述中有两个要点需要关注:

1、学生用上“容积”术语和新认识的升和毫升。

1、学生描述了比较直观的判断结果。

对于要点(1),用上新认识的数学术语和知识进行观察描述是关键,显然,这种描述不仅是一种直观的事实表述,更是一种经过加工的数学事实的准确描述。对于要点二,看到现象,产生一些直观判断,也是构成数学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些基本判断是构成学生深入学习的基础。因此描述数学事实,除了用数学的语言表述现象,也要描述基于现象一些直观的判断。

四、陈述数学发现

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时候是由学生独立探究或者合作实验完成的。而学生自主探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也就是陈述数学发现环节。

例如《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中要进行单位关系的实验研究。

提供学生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形模型和一个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形塑料盒以及一瓶1升的饮料。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陈述数学发现。

将1立方分米的正方形模型放入正方形塑料盒,发现这个塑料盒的容积刚好是1立方分米。

将1升的饮料倒入正方形塑料盒,发现这个塑料盒的容积刚好是1升。

由此,我们发现:1升=1立方分米

又如,《圆锥的体积》的研究。

提供每组学生同底等高的圆锥、圆柱各一个,和一盆水。让每组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做实验,然后引导陈述数学发现。

把圆锥装满水,倒入这个圆柱体当中,正好倒了3次倒满,

由此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13。

因为圆柱的体积v=sh,

所以圆锥的体积v=13sh

在以上的发现陈述中,包含了学生的实验方法、过程、结论,是一个微型的实验报告,内含了较强的逻辑性。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数学语言训练要点。

五、演绎数学逻辑

数学逻辑演绎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平台。这种演绎,常常是将学生学习交流中所积淀的经验、常识等进行数学化的处理,理清相互关系,从而产生新知识的过程。例如,容积、体积单位之间进率教学,其中通过实验,可以得出:

1升=1立方分米,

1升=1000毫升,

但是由于1毫升和立方厘米是比较小的单位,不宜用实验验证方式证明其关系,但可以用数学演绎的方式得出毫升和立方厘米的相等关系。

因为:

1升=1立方分米,

1升=1000毫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

1毫升=1立方厘米

又如,三角形的面积教学,通过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以后,可以推出:

因为: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在以上的数学演绎中,数学演绎的语言要简洁、恰当,同时,要注意一定的格式规范,例如因为…所以…格式的应用。让数学演绎成为一定固定的、常见的数学语言训练平台,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推理、概念演绎的思维发展。

六、言传学习体验

在数学学习中,常见的语言训练还有学习经验和学习体验的传递。很多时候,学生不善于提炼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这便要指导学生抓住核心、关键、亮点进行言传学习体验。例如:在容积教学中,要让学生提炼,测量容器的容积要从里面测量,在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可以采用排水法等经验。

总之,数学语言是打开数学之门的金钥匙,美国语言学家布龙非尔德说过:“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忽视了数学语言的教学无异于买椟还珠。如果说数学是装载知识的船,那么数学语言就是水,水积的越深,托起的船就越大。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数学语言训练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数学语言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中的常规训练平台,只有长期关注和坚持不移地训练,才能造就学生科学、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光华、刘明海:《数学语言及其教学研究》,《课程.教材.教法》02期。

2、王建军:《关于数学语言的一些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12期

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兼、孙晓天主编,5月。

4、肖玉凤《精炼数学语言提高课堂效益》《教育艺术》第10期

5、张彩平《谈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育艺术》第8期

2.数学语言 篇二

关键词:语言模板,数学语言,独立思考

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入学前, 通过前六年的积淀,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语言表达能力, 但在数学语言的积累方面还基本处于空白, 如何从生活语言顺利过渡到数学语言, 就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语言模板进行引领和示范。可以说语言模板是搭建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桥梁, 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在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 表示大树的棵树, 我给予学生的语言模板是:一共有8棵树, 8 表示树的总棵树, 从而在说明物体的数量时渗透“总数”的概念。“分与合”单元, 学生要初步掌握用“部分数”和“总数”两个数学名词来说明一个数的分与合。以5 的分与合为例, 我提供给学生的语言模板是:5 可以分成1 和4 两个部分数, 1 和4 两个部分数合成总数5。这样通过对10 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各种情况的叙述, 为学生建立“部———总关系”思想奠定了方法和语言基础。再如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加法和减法”单元多以图画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问题情境。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图寻找、提取、加工数学信息, 并用三句话提出加法或减法解答的数学问题, 而且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 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抽象数量名称、概括数量关系、说清算法和算理等语言方面的训练。又如要解决“苹果树有5 棵, 梨树有4 棵, 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问题, 可以用以下的语言模板来说明解题思路:我是用加法来计算的。因为要求一共有多少棵果树, 就是把两个部分数合起来求总数, 所以用加法计算, 我列的算式是:5+4=9。这个算式表示苹果树的棵树加上梨树的棵树就等于两种果树的总棵树。从算法、算理、算式到数量关系式, 一气呵成。这样的语言模板帮助学生经历了把生活语言表述的数学问题, 抽象成纯数学语言表述的过程, 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各个年级解决问题的说理思路基本相似, 有了低年级语言模板训练的基础, 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在问题解决方面的数学语言表达一定会更加纯熟。可以说从合理选择算法到说清算理, 不仅是学习进程中的必然要求, 而且是数学智慧不断成熟的标志。

除了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语言模板使用得比较多以外, 对于其他年级, 当学习比较抽象或较难表述的数学知识和概念时, 也可以请语言模板来帮忙。如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一课, 学生需要对三个平面图形观察并动手操作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学生自主探究后, 我先请他们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说到了“折起来”、“完全重叠”等词, 我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适时引导:这个操作在数学上叫“对折”;“完全重叠了”在数学上称为“完全重合”。并将这两个数学名词板书在黑板上, 然后请学生用上刚学到的两个数学名词重新说说三个平面图形的特征, 学生基本都能表述得比较准确规范了。再如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一课, 在描述情境图中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时, 怎样使语言更加规范简洁呢?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语言模板 (以盆花的排列规律为例) :盆花是按照每三盆为一组, 每组中按蓝花、黄花、红花的顺序依次重复排列的。清晰简洁的两句话将盆花的规律表述得一目了然, 学生仿照这样的语言模板再去表述彩灯和彩旗的规律就容易多了。

3.借助数学语言培养数学思维 篇三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学语言 发展思维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师生对话要么就像挤牙膏,要么就是老师迫不及待地接过话头包揽一切,偶尔有学生表达连贯,却不能说明问题的中心。类似情况的发生,说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训练势在必行。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的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能力呢?

一、学会阅读数学,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由于数学的这个特性,使得数学语言言简意赅,往往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换一个字都会改变原义。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帮助学生抓关键字、词的分析理解。这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属性的认识;更有助于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对有关的数量关系的关键文字斟酌、推敲,准确地理解数量关系,启迪思维,提高数学素质。

教学苏教版第八册《梯形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归纳了梯形的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就是梯形”后,我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边写边说:“这句话太长了,老师要写很久,同学们也不容易记住,谁来帮我们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一个学生说:“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我用半信半疑的语气说:“是这样吗?”学生从我的神态中好像读懂了什么,不一会儿另一个学生小声地补充说:“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我兴奋地问:“谁听懂了他俩的话?并进行比较,你认为谁的更正确,为什么?”学生说:“前一个同学的说法很含糊,只是明确一组对边的情况,而另一组对边的情况是不确定的,有可能平行,也有可能不平行,如果平行它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如果不平行才是梯形。”“而后一个同学的那个‘只’字把梯形的两组对边情况确定得一清二楚,只能一组对边平形,所以第二个同学的说法更正确。”在学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得出了梯形的准确定义,并且对这个“只”字的含义理解尤为深刻。

二、规范教师讲课,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要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師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初步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教师引导观察、比较5组被除数、除数和商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中分别比较第2组和第1组,第3组和第1组……学生讨论后得出:是扩大了相同的倍数。可是引导观察第4,3,2,1组同第5组比较时,教师可能说:“倒过来比较,看一看商有什么变化?”“倒过来”在数学语言中成为一个模糊而欠严密的概念。学生尽管都懂得商不变的规律,但比较时容易混乱,也很难从比较中掌握探寻规律的方法,从而脱离了认识能力,归总方式。如果先说:“从左到右,被除数是怎样变化的?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呢?”然后再从右到左比较,教师语言简洁而严谨,如同穿针线,既把传授的知识引给学生自我串接,又让学生在自然学习中寻找到了知识规律。

教学《平移与旋转》时,教师会请学生举物体平移或旋转运动的例子。有学生举例说:“教室门的运动是旋转,窗户的运动是平移。”其实,有的地方门的运动是平移,也有的地方门的运动是旋转,窗户的运动也是如此。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接过学生的话来说:“对,我们这间教室门的运动是旋转。如果是平推门的话,门的运动就成了什么?”这种处理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及时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还提醒了学生在后面举例时要尽量做到表述严密一些。

三、通过各种途经,训练数学语言

1.同桌交流。在同伴关系中,同桌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处于近乎相同的水平,他们之间是平等、互惠的关系,互相传递的经验很容易被接受,所以,同桌交往是儿童汲取经验的一条不可忽视的途径。同桌一块儿进行读书,相互提问、回答,潜移默化地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数学语言交流的环境,并且同桌的交流会使双方在心理上产生认同和兴奋的情绪,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好地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去感知、分析数学。比如,在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后,让同桌之间利用圆柱的模型归纳圆柱的特征,这样学生能在动脑、动手、动口基础上巩固新知。

2.小组讨论。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小组合作中,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小组成员面前一般不再怯懦,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变得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在小组合作中,先让小组成员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再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在增加课堂密度的同时,使学生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合作意识、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3.课堂提问。数学课堂的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其知识内化。数学课堂实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在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时,不应满足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断,而要强调学生说明怎样分析理解的道理。问题提出后,适当地停顿,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在组织数学语言时,有意识地归纳技巧和方法,提炼策略和升华思想,再通过教学实例展现零星的观点汇聚形成有用的思路和特殊的技巧,有效的思路演变为系统的方法和策略,科学的方法拓变升华为科学思想。

4.学生小结。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要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

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学困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效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4.数学语言 篇四

教了这么几年数学,终于略微懂一点数学语言如何去说才有效。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数学语言不仅仅要求精准,还要求不啰嗦,最好做到言简意赅,用最简洁的话语来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复杂的思想。

(1)在几年前,曾经听一个数学老师讲课,他说的几句话至今还令我难忘。那就是他每每讲完一个问题就要问学生们:“都学会了吗?”孩子们会不加思索地拖长声音回答:“学会了!”再问:“你们都听懂了吗?”学生们也会不假思索地一起回答:“听懂了!”一节课当中,这两句话居然说了好几遍。

事后想想,这样的两句话,在特定地环境下,问一下,也是可以的。可是,每讲完一道例题,就来问学生,然后一起回答,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显然变成了毫无意义的废话。

(2)在一次数学课上,听一个老师讲一个知识点,讲到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时,那位老师先让孩子们自己试着在纸上画一下,给定一分钟的时间,画完老师就开始提问:“你画了几条?”孩子说画了5条,再问另一个孩子,:“你画了几条?”另外一个孩子说画了18条,再问其他学生:“你画了几条?”孩子又说了不同的答案。一连问了四五个孩子,答案都不样,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似乎能找出一个准确的条数的答案似的,显然在这里面,老师的问法显得不太合适,第 1 页 更恰当的问法是:“孩子们,老师现在只是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来画,如果让你们一直画下去,你们觉得能画的完吗?”如果老师这样问的话,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没有意义的答案。孩子们也可以很快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显然,老师们在如何提问数学问题是需要提前斟酌好的。

(3)课堂上避免无意义的重复,也许很多老师都会犯同一个毛病吧,就是遇到重点知识时,自己会不自觉地重复,重复学生说的话,重复自己说的话,而这样的重复,尤其在数学课堂上是毫无意义的,老师的重复性的语言越多,占用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就越多。我们不妨在有些时候,懒一些,少说几句话,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理解重点的知识,这样比我们自己用重复性的话语来教学生,效果要好很多。

课堂上,能从学生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话,或者总结出来的重点知识,我们尽量少重复或者不重复吧!

(4)数学是离科学最近的一门学科,有时候语言要求相当精准,尤其是数学概念,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对自己抠字眼,想一想课堂上这句话应该怎么说才严谨。

一次听一节数学课,听一个老师讲用正方体搭一搭这一课,在让学生表述自己是怎么搭的时候,有的孩子回答问题的语言就模棱两可,比如,他会说:“老师,我从正面看到了三个面,”或者说:“我从右面看到了两个面”,显然,第 2 页 这样的数学语言是不准确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从正面看到了横着摆放的三个正方形,”“我从右面看到了竖着摆放的两个正方形。”这样的语言就更准确一些。

数学语言来不得半点马虎,更来不得多余的废话,需要一点幽默精神,但是应该用在恰当的时候,比如把枯燥的数学语言打比方的时候可以说,但是如果说多了一些“你们听懂了吗?”这样的废话,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学生是否听的懂,我们能从学生的表情,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作业上都能反映出来,而不是靠我们问出来的。

数学语言要想说的准确一些,还是得回归到本质上来,回归到教材中去,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了,就不怕数学语言说不准确了。

5.数学课堂如何运用语言艺术 篇五

一、运用形象性语言,提高学生理解的效果。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就是向学生施以较之一般数学信息更新异、更强烈的刺激,从而引起学生大脑皮质的优势兴奋中心,促使信息有效地存储于学生的长时记忆之中,所以教学语言的形象性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记忆,而且有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笔者长期从事于农村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发现学生的知识积累比较匮乏。比如,一年级小朋友难以清楚认识并辨别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在困惑中探索教学方法,笔者把立体图形比喻为妈妈,平面图形比喻为宝宝。“长方体妈妈”可以生出“长方形宝宝”,“正方体妈妈”可以生出“正方形宝宝”,“圆柱体妈妈”可以生出“圆形宝宝”,“三角形体妈妈”可以生出“三角形宝宝”。之后,让每位学生分别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角形体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学生在亲手创造“立体图形妈妈”生出“平面图形宝宝”的整个过程中,非常愉悦。教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准确、鲜明、生动的重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形象,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理解既形象又逼真,课堂气氛也活跃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二、运用朗读艺术,突出重要的数学信息。有效的数学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笔者运用抑扬顿挫地朗读,主要用重音朗读突出关键性因素,让学生较快抓住一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在较短时间内理解数学知识。比如,笔者执教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时,从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引入,之后,在黑板作画,接着让学生自己读一读互相平行的概念。要求学生用声音表示出重点。一一请学生朗读“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后,笔者点评之后,示范朗读,再请学生说说老师读的重点是什么,学生清楚听出了同一个不相交两个词语读得比较重。让学生用同样的声调朗读这句话。因为重点突出,互相平行的概念立即在学生脑中建立起来。在课堂练习及作业中,相关概念的填空正确率非常高。又比如课堂练习题:“过A点画直线的垂线”,请学生读一读,让其余同学听出这道题目的重点词是什么。学生抓住了重点词“过”,并朗读出来,在完成题目时,学生懂得把垂线穿过A点了。

6.数学课堂语言的精炼和简约 篇六

语言是传递信息、沟通情感、组织教学活动的工具。斯托利亚尔在《小学数学语言艺术》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准将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上好课、教好学生,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方法,还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准确的语言去讲解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理性的合逻辑的充满激情的语言去讲演主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心灵。讲授中语句的停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语言的渲染可调动学生的情绪;明显的疑问语气好像在告诉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有意识地放慢语速意思是说“这里是重点千万别错过”。寓情于理和寓理于情的语言,能够解开学生的万千心结;有条有理和层次分明的语言,能消除学生的重重疑惑。用语言去发蒙,用语言去启智,用语言去激励,用语言去引悟,用语言去赞美,用语言去督促。总之,教师要运用教学语言的魅力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教师要运用教学语言的魅力,对学生产生震撼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组织他们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愉悦。本文拟就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

教学语言要准确无误,不违反科学性。具有科学性的语言应当周到严密、含义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这样才能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彻的正确认识。如果辞不达意、模糊不清,或用语含混,模棱两可,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上的失误,从而搅乱学生的思维。如把“除以几”表达为“除几”,漏了一个“以”字,就把除数与被除数颠倒了。又如,有人认为自然数既然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那么“奇数或偶数的个数当然都比自然数的个数少”、“奇数和偶数各占自然数的一半”。其实,这两句话都违反了科学性,因而都是错误的。因为,在有限的情况下成立的结论,在无限的情况下不一定成立。自然数、奇数、偶数都有无限多个,因而,不存在谁多谁少的问题,也不存在谁是谁的一半的问题。

二、简洁练达,具有逻辑性。

教学语言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罗嗦重复,要言简而意明,使学生既容易接受,又便于记忆。教学语言更要逻辑严密,句句连贯,环环紧扣,层次分明,切忌颠三倒四,前后矛盾。如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是“两边相等的三角形”,不要随意改为“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改动一字,犯了违反逻辑性的大错误--循环定义。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说“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缺少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一重要的前提,就违反了逻辑规则中的“充足理由律”。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样板,他们对学生语言习惯和能力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规范,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的理解。因此,数学教师必须熟练数学科学语言的表达,做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法也是大有益处的。

三、点拨引导,具有启发性。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数学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处于“愤徘”之时,用启发性的语言给予恰当的点拨引导,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解决疑难的途径。如求1/6+1/12+1/20+1/30+1/42=?,运用常规方法进行通分,十分繁琐,正当学生面有难色之时,教师指点迷津:观察一下,分母有什么特点?能否变形一下,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老师点拨下,学生观察出分母都是两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并联想1/2—1/3=1/6,1/3—1/4=1/12,1/4—1/5=1/20,1/5—1/6=1/30,1/6—1/7=1/42,很快算出原式等于1/2—1/7=5/14。这里,教师用启发式的语言既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心扉,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联想的能力。

四、激活思维,具有思考性。

教师的语言如果都是一听见底的话,或者平谈得象一杯白开水,对学生的思维很难产生撞击作用,也难以使学生爆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善于运用富含哲理和情理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疑难铺路搭桥。课堂教学中,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和规律的探求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展开,认识逐步深化。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让学生复习旧知识10.25÷ 125,然后过渡到10.25÷12.5,再设问:(1)这两题有什么不同?(思维转折处)(2)你怎么把它变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知识关键处)(3)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么办,根据什么?(规律探求处)(4)完整归纳一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如何计算?理解疑难处)。

五、风趣幽默,具有生动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教师上课时,用语要鲜明活泼,形象生动,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思的典故、成语、箴言等,使课堂富有趣味性,使课堂充满幽默感和笑声,使单调艰苦的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欢声笑语中到达知识的彼岸。如在一节应用题课上,有一题问“从甲地走到乙地要用多少时间”,一位学生误把“5小时”答成“5时间”,教师没有进行絮絮叨叨的说教,也没有板起脸孔指责批评学生,而是了如下诙谐有趣的调节:好,问题问用多少时间?答用5时间;那如果问教室有多大?则答48大;小芳有多重?答42重;山坡上有几头牛?答8牛。在学生轰堂大笑中,教师再作讲解和订正,不但调节出情趣与气氛,而且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事实表明,生动活泼、风趣幽默、耐人导味的语言对学生最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运用幽默语言时,应该注意将幽默与无聊的插科打诨和耍贫嘴区别开来,不能人为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更不可滥用幽默讽刺挖苦学生,因为不管幽默批评多么高明,都难免不带有讽刺意味,如果有意或无意地贬损了学生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那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了。

六、通俗易懂,具有形象性。

使用贴近小学生的儿童化语言,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明白流畅,是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如果课堂教学语言过度艰深,充满了抽象的名词、概念、术语,晦涩难懂,学生就会如堕五里雾中,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小学课堂教学语言还要避免成人化、土语化、杜绝语病,注意规范化和示范性。要充分发挥教师语言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

七、和蔼亲切,富有情感性。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许多专家也认为:智力源于情感,情感支配智力。对人的成功而言,情感智力比通常的心智活动的进行和智力水平的提高,更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是其他任何语言所无法替代的。

八、积极评价,具有鼓励性。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学习。例如,在讲“一位数除三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出示题:428÷2,教师说:“根据这道题的特点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你有勇气独立完成这道题吗?”当全班学生都做对时,教师又说:“你们真了不起!”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大的鼓舞和推动,而且师生的情感得到发展。学生也会感知“老师对我们真好!”“我可喜欢学数学了。”“我非常愿意学数学。”

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一名学生正确的回答了教师提出的比较难的问题或一名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把问题回答正确时,教师会说:“同学们,鼓励他!”全班同学会热烈的、带有节奏的鼓掌;有的老师还会用亲切的语调说:“回答得非常好!”“李军,今天表现得真好!”我想:就这样一句话,会使这名同学全天都能愉快地学习,甚至,从此以后,他就非常喜欢数学了。如果教师对学生所取得的一点小小的成绩不给予正确的评价,那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即使错了,也用委婉的话语指出其不足。当然,表扬、激励、鼓舞都必须有的放矢,不失分寸。相反,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数学的信心,由厌恶数学老师到厌恶数学学科,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以上所谈,仅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肤浅体会。当然,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数学教师运用语言的艺术也无止境,但只要我们勤奋学习,积极探索,就一定能使数学教学语言更具艺术魅力。

[摘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凭借语言来完成教学任务,课堂语言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数学教师课堂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选取课堂教学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并与数学课堂环节相结合。我们将数学课堂分成“导入新课——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反思小结”四个环节,探讨各课堂环节教学语言的特点,并对这些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探寻更加适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课堂环节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定义及研究意义 1.课堂教学语言的定义

语言,以语音和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则而构成的约定俗成的体系。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本身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活动,同时语言能促进和体现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关于课堂教学语言的定义,各专家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中所采用的语言,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授学科知识,传授学科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时所采用的语言,也包括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在组织管理学生时所采用的语言。这也是本文所要讨论研究的对象,并将其与探究式教学的数学课堂环节结合,尝试分析课堂的每个环节中教师课堂语言的特点。

2.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意义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凭借课堂教学语言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从进入教室开始,到走出教室为止,始终处于说话的状态之中,这中间他要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在讲课过程中他还要随时组织教学活动,排除各种影响教学活动的突发事件,要时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讲课内容的转换,跟上讲课的思路,最后,他还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的内容,这些教学活动都需要教师通过言语活动来完成。这也意味着,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即课堂语言的运用技巧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重要的和必要的途径。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传授式的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教学思想、理论、方法的转变,尤其是探究式教学引入数学课堂,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作为教学能力重要表现的课堂教学语言,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和进步。教师要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教法,就必须先完善自身的课堂语言修养。课堂语言活动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任务,它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理论的认识,同时又影响教学理念的形成和课堂活动的全部安排。教师课堂话语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研究教师课堂语言的合理运用正是为了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教学各环节对教师语言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改变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习,主张“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可总结为如下四个操作程序:(1)导入新课;(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出问题—假设、猜测结论—检验、推证结论);(3)小结探究成果(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及解题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4)反思小结。步骤的框图如下:

进入情景 自主探索 协作学习反思创新 进入情景 自主探索 协作学习反思创新

学生:

教师:

本文试图将教学语言的具体要求与课堂各环节相结合,分析各环节中教师语言的特点,使教师语言运用更有针对性,也更具操作性。1.新课导入突出语言的趣味性

导入语即开场白,是教师一堂课开始与教学目标有关的,能调动学生热情的话语。导入语言要体现本课宗旨,具有一定概括力;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新课导入应着重突出语言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诱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

如《10的认识》新课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小礼物,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装有小动物图片的信封]

生猜测:不知道

师:告诉你们是一些小动物的图片。那上课之前老师想跟你们玩猜小动物的游戏,愿意和我玩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愿意。

师:[老师把信封里的6个小动物抓在手中]小朋友,猜猜看,有几个小动物呀?

生1:2个。师:还要多。生2:7个。师:再少一点。生3:5个。师:再多一点。生:6个!

师:对了!在实物投影上出示,大家数数看。

师:想不想再猜一次?[老师动作:在刚才的基础上再把信封里的小动物倒在手中]现在有几个?

生1:肯定比6多,8个。生2:9个,10个……

师:小朋友猜了这么多,那到底谁猜的对呢?小朋友桌上也有一个跟老师一样的信封,大家数数看就知道了。

……

根据数学课程内容,适当地运用一些猜谜、小游戏、说笑话、讲故事的形式来增添导入的趣味性是不错的选择。例如,在讲解“角的分类”时,可以采用谜语“一件东西手中握,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夏季摇来乐陶陶”来导入,不仅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也为新知识的学习习近平添了不少乐趣。

此外,利用拟声词来模拟人或事物的客观音响,巧妙、刻意地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等方法,都可以为导入语言增加趣味性的色彩。2.探索新知体现语言的平等性、科学性、启发性(1)平等性

新课导入后,便是学生探究新知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环节。教师要积极创造一个可以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探究数学问题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充分参与对知识的探究。在这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再是教学生“学会什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会学什么知识”。

【案例】《万以内退位减法》

在‚质疑问难环节‛,一个学生突然举手问:‚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可是教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全班学生也齐刷刷地向这位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接下来就出现了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谁能说一说,你在从高位减起时遇到了什么麻烦? 生1:从高位减起,后面遇到需要退位时不好办。

师:你是怎样改的? 生2:差比原来少写1。

师:那你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在经过退位以后,使差不做改动呢?

生3:老师,可以这样做,在从高位算起时,可以一次同时看两位,如果下一位需要退位,在写差时就先留下一个1。

(这位学生边说边以黑板上的题目为例进行说明,其他学生点头表示认同这位同学的观点)

师:你真了不起!还别说,这个方法真能行得通。

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老师,既然这种方法可以,那为什么书上说‘从个位减起’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你们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生1:老师,我认为按照书中介绍的计算方法算起来简便。

生2:我也认为从个位减起要比从高位减起简便。

师: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计算时要尽可能地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不过,今天我们要特别感谢x x同学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正是由于他的这个问题使我们对多位数的减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话交流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问题时,独立思考不是说一个人独自在那里冥思苦想,不和他人交流,独立思考也要借助别人的结果,也要依靠群众和集体的智慧。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因而,课堂教学语言的平等性也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数学知识、数学想法过程中的平等。

(2)科学性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探究新知阶段数学语言的运用是必需的,准确科学的数学语言显得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以数学语言为基础, 应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语言的内容符合科学原理;二是用词要正确、表达要准确;三是通过教学语言, 要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潜移默化的训练。这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数学教师对概念、法则、术语的叙述要准确, 不能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为此, 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个透彻、深刻的理解,避免产生知识性的错误。例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增加了”与“增加到”等,他们的意义是不同的,如果混为一谈, 就是向学生传授了错误的知识,违背了同一律。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直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这样的表述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乏科学。

其次,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讲解, 不能用土话、方言来表达。比如, 不能把“垂线”说成“垂直向下的线”, 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等。数学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场所,那么就必须时刻考虑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性强的学科,就要用数学学科的专业术语来表达。

第三,认真备课,了解教材中的新信息。对于一些老教师来说,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的使用,给他们带来的压力更大一些。在习惯了老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术语,而对新教材中同一概念有不同表述方式的,由于习惯可能会出现口误。比如原先教材中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而新教材中用“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代替。在乘法中,以前的大纲和教材把相乘的两个数分别叫做“被乘数”和“乘数”,现行教材都叫做“因数”。这些细微的变化都要引起每一位教师的重视。

第四,数学是一门科学,教师在表达时就得准确、明白。不少教师习惯于使用“可能”、“大概对吧”、“也许是”这样的表述,这是数学课堂的大忌,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仔细推敲。同时,讲课时尽量不带口语“这个这个”、“啊”、“然后”。这样的口语,教师本人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但是这样口语用得过多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影响到了上课的效率。

最后,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里边涉及到了教师的提问艺术。当然,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有意义的。对于“是不是?”、“对不对?”这种给出答案来征求学生意见的提问,忽视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更加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3)启发性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位好的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发现真理。对于学生探究新知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加以引导启发,但绝不是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循循善诱,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引导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发现真理。同时教师还应及时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艺术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或巧妙的停顿、或问而不答、或问而缓答、或设置悬念等语言艺术,能够帮助学生克服障碍,不仅让探究活动继续进行,培养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能使课堂变得轻松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3.解决问题强调语言的激励性、现实性(1)激励性

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理解新知识的方式是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主要以各种不同难度的练习和利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形式进行。随着练习难度的增加,教师鼓励性的语言能在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建立面对挫折继续尝试的勇气,同时也能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主要是通过表扬的方式实现。每一个小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吝啬一句简单的赞扬语。赞扬学生的话语是有艺术的,其中需要教师在表扬过程中十分注意的一点是表扬应针对学生做的事情,不能针对人。不少教师会脱口而出“你真聪明!”,“你真棒!”,这样的表扬会让其他没有受表扬的学生觉得“老师没有说我聪明,难道我不聪明?”的心里感受。在学生出色的回答完问题或者完成某项任务时,教师可以说“这位同学的解题方法很新颖,相信其他同学也能够想出更好的方法”,不仅表扬了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同时也照顾到了班级其他学生的感受。(2)现实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也能应用于生活,探究式的教学更加注重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更加注重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数学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因而教学中要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的课堂语言注意现实性,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又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4.反思小结加强语言的逻辑性、精炼性(1)逻辑性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对“怎么学”、“学到了什么”进行反思整理。本环节主要任务是学生先尝试自己梳理表述,教师对学生遗漏的知识及时补充,最后教师作总结。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科学,这个特点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各环节、知识点的呈现顺序具有较强的逻辑条理性。那么,教师在做最后小结时,就要体现课堂知识学习的顺序、递进的过程,相应的就要求语言具有逻辑性。逻辑性的总结能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思想中混乱不清的学习过程,为知识的存贮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也为将要学习的知识作了铺垫。(2)精炼性

所谓总结语言的精炼,主要是指语言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教师通过最后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个更加深刻的把握。教学的最后总结时间紧迫,但这样的总结又是不可或缺的,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要完成总结任务,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更加精炼但又不能顾此失彼,因此,教师在平时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精炼的概括能力。5.无声语言的恰当使用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以自己出色的有声语言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力求配合恰当合理的无声语言向学生传递信息,从而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师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此外,恰当的手势也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传递感情,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使学生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紧紧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督促他们自觉地学习,调动他们的求知欲。

三、结束语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积累和完善教学语言的运用,想方设法多种渠道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让教学语言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而发展服务,也为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服务,带给学生一个美妙的数学世界,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地喜欢数学,能够主动地去探究数学知识。

[摘要]说话是教师的基本功,得体的课堂语言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自然地亲其师、信其道、从其行。数学教师的语言又有自身的特点,准确是其灵魂,简约为其特有,激趣显其魅力,启思为其核心。精心设计的、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教学语言。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楚,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讲生动,把静态的现象讲活起来,启发学生不断地去追问、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语言

教师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到温暖如春风,润物似春雨,自然而然地信其师、从其行。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教师的语言又有自身的特色。笔者把数学教师语言归纳为八个字:准确、简约、激趣、启思。

一、准确——小学数学教师语言的灵魂

准确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所谓准确就是不讲错话,不讲没有根据的话,不讲似是而非、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话,讲出的话要符合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简单地说,就是要体现这样六个字:得体、完整、到位。

所谓得体,就是要恰如其分,名副其实。尤其是对学生发言的评价,要实事求是,过分夸张,会让学生感到虚伪,难以产生心理认同;倘若轻描淡写,也难以有好的效果,尺度的拿捏与把握相当重要。有位教师让一名学困生回答一道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你真是个天才”,结果引起班上其他学生的一阵嘻笑,这位学生也认为老师是在讽刺挖苦他,表情显得很不自然。或许教师本意是想通过这种带点夸张的表扬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发其学习热情,结果却因评价的不得体而事与愿违。

所谓完整,就是讲出的话要有一定的逻辑性,没有科学性错误。比如说,学生发言不够准确的,教师要善于接过学生的话头,及时地帮助学生把话补充完整。课上,我们经常请学生举例,教学“平移与旋转”,会请学生举物体平移或旋转运动的例子。有学生举例说“教室门的运动是旋转,窗户的运动是平移”。其实,有的地方门的运动是平移,也有的地方门的运动是旋转,窗户的运动也是如此。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接过学生的话来说:“对,我们这间教室门的运动是旋转。如果是平推门的话,门的运动就成了什么?”这种处理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及时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还提醒了学生在后面举例时要尽量做到表述严密一些。

所谓到位,就是要点拨、指导到位。尤其是学生思维出现一些偏差时,教师要作深层挖掘,多追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而组织学生讨论、思辨,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有位教师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时,在处理好“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后追问: “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尽可能大一些,应该在几号袋里摸?”有学生认为,“2号袋(4红1黄)比1号袋(3红1黄)的红球要多一些”。显然,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于是教师继续追问:“是不是口袋里红球越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越大呢?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让大家都信服。”通过学生举例和教师引导,大家懂得了“只有当袋中球的总数相等时,红球的个数越多,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才会越大”。

当然,教师语言的准确还体现在读音准,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另外教学语言的准确还体现为用词准。数学教学讲究的是严谨,有时少说或多说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整个意思就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不仅给学生理解带来麻烦,而且会造成难以纠正的错误认识。比如说,教师把梯形说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就使概念的外延扩大了。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研读教材,深入理解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二是坚持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比如说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更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

二、简约——小学数学教师语言的特质

言简意骇,是数学教师课堂语言特有的特点。所谓简约,通俗地讲,就是没有多余话,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数学教师讲话必须精炼,绝对不能拖沓,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言不达意的废话。比如说口头禅,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甚至还会因之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转为数“口头禅”的次数了,这实在是令人感到倒胃口的事儿。想克服这一毛病其实并不难,现在都有MP3,录音机也很普遍,教师不妨把上课的话录下来,课后再听,然后有意识地加以回避,口头禅自然就会逐渐消失了。

二忌不着边际的空话。有些老师课堂提问过宽,让学生在回答时没了准头。新课程实施后的课堂教学往往先从一个情境引入,有位低年级的老师教学5以内的加法,他先出示了一张挂图,然后请学生说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结果学生说得丰富多彩,有蓝天、白云、小树、小草、小鸟、小兔、小花,甚至还有些学生展开了合理的想象。老师为了保护学生的热情,又没有作适当的引导,结果使数学课上成了说话课。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与教师的提问过宽有关,如果问成“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或许学生在表述时就有针对性了;另一方面与教师的调控有关,当学生的发言偏出预设的轨道时,教师必须及时、有效地组织调控。

三忌机械重复的啰唆话。学生讲得清楚的,就不要重复。如果学生没有讲清楚的,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圆起来,如果觉得有必要的话,还要考虑请学生重复,引导学生把话讲完整。比如说,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在引入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整地叙述出“一共有两个球,其中一个是红球,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影响可能性大小的因素有两个——球的总数和其中红球的个数,另一方面给后面的表述提供一个范例。

四忌浮于浅表的套话。教师一是要避免提问过碎。把知识肢解成若干小问题,而每个小问题缺乏应有的思维深度,学生完全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参与学习活动,这种打乒乓式的问答式教学看似热闹,但离开了教师,学生就难以独立完成解题活动。二是避免简单的判断。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或练习情况时,用“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这类话来问学生,而这种简单的评价由于缺少了思维的深度,往往成了跑过场的一个龙套。

7.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语言探究 篇七

一、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科学、严密。

数学是一门要求精准的学科,数学语言表达必须科学、严密。小学数学是学好中学数、理、化的基础,更是今后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教学中对各种数学概念及逻辑关系的表达有严格的要求。教师对法则、定律、算法、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语言叙述要准确、精练,不应使学生产生疑惑和误解。要阐明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必须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有透彻的理解。比如“数”与“数字”、“除以”与“除”、“时间”与“时刻”等概念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同时,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可用方言和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比如,不能把“平移”讲成“平行移动”,不能把“三千六百(3600)”说成“三六零零”。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练。

数学语言简洁而精练,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还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做到说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语句不冗长,简洁概括,吐字清晰,读句分明,并坚持用普通话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说“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缺少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一重要的前提,就违反了逻辑规则中的“充足理由律”。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注重点拨引导、富有启发性。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数学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处于“愤徘”之时,用启发性的语言给予恰当的点拨引导,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解决疑难的途径。如在讨论一道估算题时,先在情景中出示两个数据:复读机大约542元,单车大约387元。“你们想要这两样东西吗?买这两样东西,你们估算要多少钱?还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吗?怎么列算式?”“542+387=929,是这样吗?”“老师把算式中‘=’改写‘≈’,这就是今天要给你们介绍的新符号,它是‘约等号’。”教师应注意把握启发的火候,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抓住时机启发,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语言,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快乐,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临下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小游戏:学号能被2整除的同学可以离开教室;能被3整除的同学可以起立离开;能被5整除的同学可以离开;当剩下的学生不耐烦时,师说出能被1整除的同学也可离开教室。这样的游戏既巩固了这节课所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具有层次性。

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对学生的思维就很难产生激发作用,也难以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做到面面俱到,深入浅出,明白易懂,这样才能照顾全体学生,不使一个学生掉队。教学语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情感、爱好、意志、性格的差异,使学生对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能愉快地接受,积极地响应。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特别是对学困生,要更多地使用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使他们在一种积极而和谐的语言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如在低年级教学看图列算式时,老师可先问: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再问: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最后提出列算式计算的要求。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展开,认识逐步深化。

六、教师不仅要锤炼自己的“有声语言”,还要提高“无声语言”的运用技巧。

首先,教师眼神的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虽未闻其声,但能感其意。教师尽管表面上没有和学生语言交流,但一个适当的眼神的作用远远超过语言。教师微笑的眼神,能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教师镇定的眼神,能使学生感到安全;教师信任的眼神,能使学生感到鼓舞;教师不满的眼神,能使违反纪律的学生感到负疚。

其次,动作手势具有“活教具”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直观的、形象的感性材料。

最后,如果教师举止得体、高雅大方,不仅能表示自己的修养、气质、风度、能力水平,而且可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所处的位置不同,与学生的距离远近不一,就会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某些学生不注意听讲,或出现违纪现象,教师就可以走到这些学生附近,虽不说一句话,却可达到维持课堂秩序、组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8.用数学语言探寻数学王国的奥秘 篇八

一、让数学语言的应用成为习惯——对培养学生准确运用数学语言的理性认识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包含着大量表面看来枯燥无味的推理和计算等,但其中却蕴涵着一种简练、准确、通用的语言。当我们掌握并学会运用这种语言后,就能得心应手地在数学世界里邀游,以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

学习语言离不开语言应用的环境,所以培养小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首先要以课堂教学作为主要基地,因为只有数学课堂才能充分提供数学语言交流运用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和其他语言的产生一样,数学语言最早也来源于生活。学习准确运用数学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会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包括生活问题),因此课外的学习活动是准确运用数学语言的有效补充。再次,语言的习得和其他技能的习得一样,需要不断强化刺激,错误矫正才能逐渐巩固,因而进行数学语言的错误解析与矫正也十分重要。我们的想法如下图所示。

通常,学习数学语言要经历机械识记一归纳认识一理性认识的过程。因而我们遵循学生的数学语言学习心理规律,设计了四种教学法:提问教学重在生活语言修正为数学语言;关键词教学重在剖析、明了数学语言;知识结构教学重在梳理、提炼数学语言;交互教学重在三种形式的数学语言间的相互转化。

二、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对培养学生准确运用数学语言的实践探索

数学语言是对数学对象、运算、关系、演绎做出表述的一种语言形式,也是数学知识有型化、公理化、模式化的体现。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化,使之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因此,开展教学必须遵循数学语言培养的规律。

(一)生活问题转化中修正数学语言——实施提问教学法

对于数学能力而言,具备数学建模思想至关重要。其中把自然语言转换为数学语言又是形成数学建模思想的关键。提问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或数学情境中找到数学信息,从具体的生活原型出发,运用数学语言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部分或全部问题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就是用数学的视角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语言来提出问题,运用数学语言来解决问题。下面,我们以校本教材《一份剪报中的数学问题》教学片段为例阐述。

1收集信息,丰富数学语言的原材料

从学生身边最感兴趣的、最熟悉的事和物入手,放手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可以这样说,信息收集是提问的一个重要前提,有了信息的充分呈现,可提炼的数学语言信息就会越多,问题之水就会汩汩而来。

“东阳71岁退休老人俞仁文花了近一年时间,用毛笔小楷字完成了手抄《四书五经》,约39万字……”——“近1年时间”“约39万”(隐藏着近似值知识)“对于一个年逾花古稀的老人来说,一年写出近40万个毛笔字简直是天文数字。”——什么叫天文数字?(隐藏着大数的知识)

(在学生所收集的信息中蕴涵了“近似值”“天文数字”等数学语言的雏形原本,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数学语言学习的基础。)

2确定主题,筛选数学语言的原材料

学生呈现的信息中有很多对于数学学习是没有价值的,如果完全放手,将严重干扰数学的有效学习,对数学语言的学习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在让学生进行提问之中,对于信息的整理和取舍显得至关重要。把有效的信息留下来,生产出无限的数学问题来,积累真正有用的数学语言材料,准备后来的整理、组合。

“这么多的问题中,与数学直接相关的有哪些呢?”

“俞仁文老人一天要花多少时间进行抄写工作?照这样估算,他抄写完《四书五经》大约一共花了多少时间?””什么叫天文数字?”“这么多的信息,哪些跟我们的数学有关系呢?请你把它们写下来。”

(教师的点拨,将学习主题的范围有效地确定出来了。)

3呈现情境,集聚数学语言问题

主题已定,学生也收集了足够的信息,教师就要挖掘其中隐藏的数学语言,组合出一个较为生活化的情境,供全班一起研究学习,相当于营造出一个相近的数学语言组成的学习场。其形式可以是一幅主题图,一篇短小的文章,一份表格等等。这样可以有效舍去无关信息,形成数学语言学习材料的核心。

东阳71岁退休老人俞仁文花了近一年时间,用毛笔小楷字完成了手抄《四书五经》,约39万字(包括译文)。开本为长70厘米,宽34.5厘米。

他决是,从2007年8月8日开始,用一年时间完成手抄《四书五经》,用这一特殊方式来庆祝奥运。

对于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一年写出近40万个毛笔字简直是天文数字。

(上述文字信息中与数学有关的就是画线部分的内容,留下画线的内容,舍去其他无关的信息,直奔数学问题的主题。)

4筛选问题,提炼规范的数学语言

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组织、筛选,让学生的问题更准确化、数学化。学生问题不断修正的过程,也就是数学语言不断修正的过程。

让我们对“从2007年8月8日开始,用一年时间完成手抄《四书五经》”这一数学信息的提问过程做一个模拟。

师:对于这一信息,你们想到了哪些问题?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听听。

生:俞爷爷为什么要手抄《四书五经》啊,这样多累啊!

师:手抄《四书五经》是一件让我们同学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更何况手抄的时间不是一秒钟,一分钟,也不仅仅是一小时,一天,而是漫长的一年。有哪位同学能知道他抄书的时间是几天7如果老人抄书的时间正好满一年,那么他应该是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完成的?

(巧妙递进,自然地引入到两个与“年、月、日”有关的数学问题。①闰年与平年的判断;②计算需要的时间。两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路就展开了。)

5完善问题,促进数学语言有序化

当大量的数学问题出来后,引导学生对以上数学问题归类、完善,不仅问题指向会更明确,学生的数学语言自然也不断趋于有序化、严谨化。

问题:

①长70厘米,宽34.5厘米的纸面有多大?

②“近1年时间”“近40万个毛笔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③“约39万”与“近40万”有什么联系?……

师: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如果请你对它们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么分?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教师进行有效的点拨指引。上述问题归纳为几类:问题①指向的是空间领域的面积的大小;问题②、③是数与代数领域的近似数的问题……而学生的数学语言也逐渐修正得更有逻辑性。)

6解决问题,提供数学语言应用的机会

在完成以上环节内容后,教师便可放手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开展数学语言应用的实践,最终达成将数学语言融会贯通的目的。由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用一定的时间对所用知识进行链接、应用,因此不要求所有问题全部解决。

(二)数学概念剖析中明晰数学语言——实施关键词教学法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要从音节、词汇这些语言的基本单位入手。对于数学语言而言,表达数量关系、图形特征或数学思想、方法的词句,包括概念、定律、法则、公式等的关键词就是重要的基本组成单位。如果学生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关键词,那学习数学语言就驾轻就熟了。关键词教学要求教师牢牢抓住学习材料中的关键词设计教学活动,使之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通过由表及里,层层剥示,揭示关键词的特征和作用,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关键词,达到掌握准确运用数学语言的目的。

1揭示课题,引入关键词

关键词教学法主张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模式,即在唤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下,引入新课后直接呈现核心关键词,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与目标,有目的地展开学习活动,进行数学语言的外围探索。

2获取信息,分析关键词

为了更深入地学习关键词,我们从核心关键词中衍生出一些附属关键词。核心与附属关键词的出现,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又引导他们进一步分析核心关键词,进而更深入地掌握数学关键词,也就能更真切地理解数学语言的严谨和准确。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

师:丁丁和当当在数学活动中遇到了一些数的问题。(出示图:4个苹果、2瓶水、1个蛋糕)

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

生:把2瓶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

师: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板书:平均分)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两人各分得多少?怎样分?(生:切成两半)这每一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这一半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

生:二分之一。

师: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

围绕着“分数”这个核心关键词,出现了一个物体、平均分、几份等附属关键词,通过探索这些附属关键词,帮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3研究探索。理解关键词

明确了学习任务中的核心关键词与附属关键词后,学生可自主选择研究的顺序与重点,或独立研究,或合作探索。通过逐渐明晰附属关键词,进而理解核心关键词,理清核心关键词与附属关键词的联系,也就是学习数学语言内在的逻辑关系。

4归纳讨论,提炼关键词

为了形成学生对关键词统一、正确的理解,需要将各自学习的结果提出来全班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充分运用,种种不完善或不准确或不简洁的语言都将在交流讨论中趋于完善、准确和简洁。

例如在“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操作”的过程,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进而推导出:

最后归纳得出:通过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或先算出其中的一小份再求出总面积的方法,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m2

5深化实践,运用关键词

在提炼出准确的数学语言之后,学习者要将关键词运用到实际的解决问题之中,不仅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他人的观点,才是真正的融会贯通。

(三)数学知识梳理中提炼数学语言——实施知识结构教学法

遵循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依据各块知识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用内化了的数学语言重组各个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语言内在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相对严谨的语言系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结构教学的出发点。知识结构教学的环节如下所示:

回顾原有知识,使数学语言更丰富一出示知识纲要,让数学语言更有条理一探讨知识结构,形成数学语言的互译一整理知识结构,使数学语言更精确一学生重温教材,达成数学语言的应用性。

知识结构教学有两种变式。

如上是新授课的知识结构教学,不简单停留在对知识的言语陈述,更要求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上一篇:秋思绵绵碎我心散文下一篇:周末早上祝福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