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精选8篇)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 篇一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能力考点: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特定的身心发展的需求、有着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某些学生由于身心方面的显著特征,在其生活经历中会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文化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着自己交往的同年龄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规范等、构成一种与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3)师生的交互作用
在教师为主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他们就会形成一些与此相应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师生互动模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社会气氛和行为方式。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学生所处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制约学生文化特征的又一重要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一般都有着一些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等,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其思想、行为也难免受家庭的影响。
(5)社区的影响
学生生活的社区对其文化的形成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社区作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一般总会形成与社会共同体相应的规范与制度,它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习得了社区的文化特征,并把它带到学校中来。
2、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一方面,它表现为与成人相异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出其要求自主、独立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受教师的引导及家长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着成人的价值观念。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同时,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学生文化中蕴含着学生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这些文化特征构成一种“环境”,影响着处于这种文化情境中的每一个学生。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这种文化。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学生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可能会因共同的种族、民族等特征、结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群体,也可能会因共同的社会经济背景而形成独特的社会阶层文化;他们可能会因性别问的差异,在学校中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文化特征、也可能会因年龄的不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显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需求。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从整个学校文化来讲、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人的生活是多侧面、多色彩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不断地在发挥着作用,从学生文化的不同类型和样式上来讲,年龄文化、性别文化、同伴文化等,也是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纠结在一起互为补充的。
(5)学生文化具有调适性
主要指通过心理凋节和无益情绪的化解、达到身心康乐的目的。学生不仅有求知的需求,还有交往、归属、爱、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发展、完善、实现的需要。学生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些需要,使之达到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再者,种种挫折导致的焦虑、忧愁等,可能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而学生文化为排解学生的心理障碍提供了一条良好途径。
2.四级考试翻译考点例析 篇二
重要语法考点
翻译题目中所考查的语法点与老四级考试中语法单选题所考查的语法点基本是一致的,考查频率较高的重要语法点包括虚拟语气、倒装句、定语从句和主语从句等。
虚拟语气
虚拟语气是四级考试翻译题目的固定考点之一,主要考查以下两点。
1.“(should)+动词原形”结构
例1:They requested that ______________ (我借的书还回图书馆) by next Friday. (2010年12月四级考试翻译第91题)
考点解析:考生根据句子中的request一词即可判断出这道题考查的是虚拟语气:在动词request、advise、suggest、order、demand、insist等词所引导的宾语从句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should)+动词原形”的形式。此外,以下两种情况也要用到“(should)+动词原形”的形式:①在主语从句“It is requested/advised/ suggested/ordered/demanded/insisted that …”中;②在advice、suggestion、order、demand等名词引导的表语从句或同位语从句中。
参考答案:I (should) return the books I borrowed to the library
例2: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air conditioner ______________ (要安装在窗户旁). (2010年6月四级考试翻译第90题)
考点解析:根据例1中对考点的解析可知,此题考查的仍然是虚拟语气。
参考答案:(should) be installed near the window
2. if引导的条件句
例1:You would not have failed if you ______________ (按照我的指令去做). (2009年12月四级考试翻译第87题)
考点解析:if引导的虚拟条件句是四级翻译题目对虚拟语气的另一种考查形式。遇到这种情况,考生主要是要判断动作发生的时间是与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的事实相反,时间不同,if引导的条件句和主句所使用的时态也不同。在这道题中,通过主句中的“would not have failed”可以判断出,这句话是对过去事实的一种虚拟,所以if引导的条件句的时态应该用过去完成时。
参考答案:had followed my instructions
例2:If she had returned an hour earlier, Mary ______________ (就不会被大雨淋湿了). (2009年6月四级考试翻译第88题)
考点解析:这道题同样考查if引导的虚拟条件句。与例1不同的是,这道题给出了if引导的从句的时态,考查的是主句的时态。根据if从句中“had returned an hour earlier”可以判断出,这句话表示的是对过去事实的虚拟,所以主句的时态应用“would/should/could/might + have done”的形式。此外,这道题还考查了“淋雨”(be caught in the rain)这一固定表达法。
参考答案:would (should/could/might) not have been caught in the heavy rain
此外,考生还需注意一点,在if引导的虚拟条件句中,有时if也可以省略,此时从句要用部分倒装的形式,即将从句谓语部分的were、had或should提前。例如,例2中的例句也可以改写为:“Had she returned an hour earlier, Mary would not have been caught in the heavy rain.”
倒装句
出于句子意义及语法结构的需要,英语句子常常会使用倒装结构。倒装可分为完全倒装(即主语和谓语完全颠倒)和部分倒装(即将助动词、be动词或情态动词移至主语之前)两种形式。四级考试的翻译题目尤其青睐对部分倒装的考查。
例1:The manager never laughed; neither ______________ (她也从来没有发过脾气). (2010年6月四级考试翻译第88题)
考点解析:根据句首的neither一词可以判定,这道题主要考查倒装结构。英语中需要用部分倒装的情况主要包括:①某些含有否定意义的词或词组(hardly、little、scarcely、seldom、never、not until、not only、no sooner、no longer、in no way、by no means等)置于句首时,其后要用部分倒装的形式;②only+状语(状语从句)位于句首时,其后要用部分倒装的形式;③用so/neither/nor来表示前者所说的情况也适合于后者时,要用“so/neither/nor +助动词+主语”的形式表示倒装。此外,这道题还考查了“发脾气”(lose one’s temper)这一固定表达法。
参考答案:did she ever lose her temper
例2:______________ (直到他完成使命) did he realize that he was seriously ill. (2008年6月四级考试翻译第91题)
考点解析:根据括号里的中文提示“直到他完成使命”可知,此题考查not until的用法。根据例1考点解析中提到的第一条,not until位于句首时,后面的句子要用部分倒装的形式。但考生需要注意一点,not until在引导主从复合句时,只需要主句倒装,从句不倒装。所以,在这道题中,主句采用了倒装形式“did he realize that …”,not until引导的从句则不用倒装。
参考答案:Not until he had accomplished/finished the mission
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是英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点。在四级考试中,不仅仅是翻译部分,阅读理解和写作部分同样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这一语法点。在阅读理解中,很多让考生烦恼的长难句都是通过定语从句的形式“打造”的,只要考生能够理清句子结构,分析定语从句的意思,很多长难句就会迎刃而解。在写作中,考生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定语从句,定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下面我们来一起分析四级考试翻译题目中的定语从句考点。
例1:Medical researchers are painfully aware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______________ (他们至今还没有答案). (2008年12月四级考试翻译第87题)
考点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定语从句的掌握情况。考生可以看出,句中要补全的成分是用来修饰先行词problems的,先行词为“物”,所以可以选择which或that作为定语从句的关系词。而根据句意,考生可以判断出定语从句的时态应为现在完成时。
参考答案:which/that they haven’t found answers to
例2:______________ (与我成长的地方相比) this town is more prosperous and exciting. (2008年6月四级考试翻译第90题)
考点解析:这道题目考查了定语从句以及“与……相比”(compared with …)这一固定用法。根据中文提示可知,这道题所考查的定语从句修饰“地方”(place),所以应用where作为从句的关系词。
参考答案:Compared with the place where I grew up
主语从句
作为名词性从句的一种,主语从句也是四级考试翻译题目常考查的语法点。
例1:______________ (给游客印象最深的) was the friendliness and warmth of the local people.(2010年12月四级考试翻译第90题)
考点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主语从句以及动词impress的用法。考生要特别注意主语从句引导词的用法,常见的主语从句引导词有that、whether、who (whoever)、what (whatever)等。在这道题目中,根据中文提示可知,主语从句的引导词应用what。Impress也是四级考试大纲中的重点词汇,常见的短语搭配为impress sb. (with sth.)。
参考答案:What impressed the tourists most
例2:______________ (很多人所没有意识到的) is that Simon is a lover of sports, and football in particular. (2009年6月四级考试翻译第90题)
考点解析:这道题目所考查的考点与例1如出一辙。
参考答案:What many people don’t realize
备考建议
通过上述对四级翻译真题的解析,考生可以发现,这部分题目名为翻译,实际上考查的主要还是考生对重点词汇、常见的固定搭配以及重点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以这三方面为主,打好基础,挖掘考点,多做翻译练习。
打好扎实的基础
考生要熟练掌握四级“考试大纲”中要求的词汇,尤其是要掌握这些词汇中的“熟词僻义”和常见的固定搭配。以catch一词为例,在2009年一年两度的四级考试中,就曾多次考查catch的固定搭配用法,分别为catch a cold (2009年12月四级考试翻译第91题)、catch up with (2009年6月四级考试翻译第87题)、catch in the rain (2009年6月四级考试翻译第88题),由此可见掌握常见固定搭配的重要性。
英语四级考试改革后,取消了原有的词汇和语法单选题,这可能使很多考生放松了对于语法知识的学习。殊不知,出题人将语法知识的考查重点放在了翻译题目中,所以考生切勿对此掉以轻心。在平时的备考中,考生要强化对重点语法知识的学习,包括虚拟语气、倒装句、从句、比较结构、非谓语动词等。
学会从真题中挖掘考点
通过上文中的例题解析考生不难发现,近几年翻译题目对语法点的考查范围基本没变,对词汇和固定搭配的考查也经常能在往年的例题中找到相似点,由此可见研究历年翻译真题的重要性。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考生应尽量多研究几套真题,总结真题中的词汇、固定搭配以及语法考点,充分利用和挖掘真题的价值。
多做翻译练习
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 篇三
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人们在学习、阅读时常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但很少有什么学习策略总是有效,也很少有什么策略总是无效。显然,学习策略的价值依赖于具体情况。在进行学习训练时,不管教什么策略,怎么教这些策略,都可以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习策略的使用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教师应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有能力使用策略,并主动地应用策略来促进学习。
(二)内化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是指要求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三)特定性原则
特定性原则是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即通常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年幼儿童没有反思他们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直到儿童晚期和青少年期,学生才有能力评价某个学习问题,或选择一个策略去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评价他们成功与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策略对这些年幼的儿童不重要,这仅仅意味着针对学习者的发展水平,教师要确定哪些策略是最有用的。
(四)生成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它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这也是要求学习者进行高度的心理加工。要想使一种学习策略有效,这种心理加工是必不可少的。通常生成性程度高的策略有:写内容提要、提问、列提纲、图解要点之间的关系等。
(五)有效的监控原则
学生应当知道何时、何地及如何应用学习策略,并能反思、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那么,学生就更有可能记住和应用学习策略。
(六)个人自我效能感
个人自我效能感指教师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以及自己使用策略的能力。
二、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一)指导教学模式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在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具体步骤和条件,然后在具体应用中不断给以提示,让学生口头叙述和解释所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并报告自己应用学习策略时的思维。通过不断重复这种内部定向思维,可加强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感知、理解与保持。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每种策略来选择许多恰当的事例,以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形成对策略的概括化认识。而提供的事例应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由简到繁,使学生从单一策略的应用发展到多种策略的综合应用,从而形成一种综合应用能力。
(二)程序化训练模式
所谓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程序化训练的基本步骤是:第一,将某一活动技能,按有关原理分解成可执行、易操作的小步骤,而且使用简练的词语来标志每个步骤的含义。第二,通过活动实例示范各个步骤,并要求学生按步骤活动。第三,要求学生记忆各步骤,并坚持练习,直至使其达到自动化程度。
(三)完形训练模式
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例如,在教学生列提纲时,教师可先提供一个列得比较好的提纲,然后解释这些提纲是如何统领材料的,下一步就给学生提供一个不完整的提纲。这种分步训练的具体步骤是:第一,提供一个几乎完整的提纲,需要学生听课或阅读时填写一些支持性的细节。第二,提供一个只有主题的提纲,要求填写所有支持性细节。第三,提供一个只有支持性细节的提纲,要求填写主要的观点。如果学生加以适当的练习,就能学会写出很好的提纲来。完形训练的好处就在于能够使学生有意注意每一个成分或步骤,而且每一步训练所需的心理努力都是学生能够胜任的,更为重要的是,每一步训练都让学生对策略应用有一个整体印象。
(四)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和一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旨在教成绩差的学生学会阅读,并掌握这样四种策略:第一,总结,总结段落内容。第二,提问,提出与要点有关的问题。第三,析疑,明确材料中的难点。第四,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一开始,教师作一个示范,朗读一段课文,并就其核心内容进行提问,直到最后概括出本段课文的中心大意。提问是为了引起讨论,概述大意则有助于小组成员为阅读下一段课文作准备。然后,教师指定一个学生扮演“教师”,彼此提问。在这里,教师先树立一些榜样性行为,示范四种主要策略,然后改变自己的角色,在学生不会使用策略时给以必要的帮助,起一个促进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五)合作学习模式
许多学生可能已经发现,当自己和同学讨论所读到的和所听到的材料时,获益匪浅。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两个学生一组,一节一节地轮流向对方总结材料,当一个学生主讲时,另一个学生听着,纠正错误和遗漏。然后,两个学生彼此交换角色,直到学完所学材料为止。关于这种学习方法的一系列研究证明,以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比独自总结或简单阅读材料的学生,学习效果更好。
4.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 篇四
2014年河南教师资格考试即将开始,河南教师资格网根据历年河南教师资格真题,帮助广大考生备考,更多河南教师资格考试重要考点请登录河南教师资格网。
教师心理 【高频考点提要】
1.教师的角色心理;2.教师的心理特征;3.教师成长心理;4.教师的心理健康。【高频考点速记】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一)教师角色的含义
教师角色,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二)教师角色的构成 1.“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学习上是老师,在生活上是长者和父母。2.“学生楷模”的角色
教育中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表率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个学生,对学生施之潜移默化的影响。
3.“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这是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4.“严格管理者”的角色
这个角色主要表现在教师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的执行者两方面。5.“心理调节者”或“心理医生”的角色
这个角色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和适应更有效的生活方式;掌握心理疏导技术,减轻、消除心理压力和矛盾,帮助学生学会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对较差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怀,消除其压抑感;了解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症状,及时发现问题;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等等。
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者”的角色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有时还需要淡化他的地位角色,成为值得学生信赖的朋友和知己,对待学生热情、友好、同情、平等、民主,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 教师角色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知,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过程.包括教育工作是怎样的职业,它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是什么,它在历史、现实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等等。
2,角色认同阶段
教师角色的认同指个体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对教师角色的认同不仅在认识上了解到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社会价值和评价,并经常用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心理和言行,自觉地评价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同时在情感上也有了体验,表现出较强的职业情感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等。
3.角色信念阶段
信念是个体确信并愿意以之作为自己行为指南的认识。信念表现在教师职业中就是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在此阶段中,教师角色中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需要,形成了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意识和教师特有的情感,使他们自觉地奉献出毕生的精力。
(四)教师角色意识
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角色认知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具有清晰的角色认知才能在各种社会情境中恰当地行事,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教师角色认知的实现是教师通过学习、职业训练、社会交往等,了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2.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是指个体在扮演一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期待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一般来说,这种体验因主体行为是否符合角色规范并因此受到不同评价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例如,责任感、自尊感或自卑感都是教师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
3.角色期待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角色期待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应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的看法和期望。它是因具体人和情境的不同而变化的。
教师的角色期待是教师自己和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角色期待包括两方面,一是自我形象,即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期望;二是公众形象,指他人对某一特殊角色的期望。这两者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教师只有对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不断地认同与内化才能尽快地把社会期望转化为自我期待,从而减少角色混淆与角色冲突。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一)教师的认知特征
教师的认知特征包括其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学能力包括: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其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教师的职业信念、教师的性格特点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等。
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
教师的行为特征一般包括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多样性、启发性、参与性、任务取向性和及时地教学效果评估及其对学生产生的期望效应。
(四)教学效能感 1.教学效能感的涵义
心理学上,把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效能感,效能感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也有一定水平的效能感。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2.教学效能感的分类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两个方面。
(1)个人教学效能感
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它影响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在碰到困难时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等等。
(2)一般教育效能感
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与班杜拉理论中的结果预期相一致。
3.教学效能感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和作用(1)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第一,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第二,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第三,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2)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阿什顿(Ashton,1985)和吉布森(G1bson,1984)等人用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论制定的教学效能感量表来研究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结果发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之所以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是因为教师通过其外部的行为表现影响学生,而这种行为又影响学生学习的效能感进而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影响其成就。反过来,学生的成就和他们的各种学习行为又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4.影晌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学校的特点、人际关系等。研究表明,工作发展的条件和学校的客观条件对一般教育效能感具有明显影响;工作发展的条件、学校风气和师生关系对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明显的影响。教师自身因素包括他的价值及自我概念等是影响教学效能感的关键。
(1)外部环境因素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
第一,社会文化背景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第二,某些传统教育观念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第三,学校所处的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明显的影响。第四,教师群体的学生观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有影响。(2)教师的主观因素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影响
与外部因素相比较,教师的主观因素则是影响教学效能感的关键。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价值和自我概念。价值通常被看作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重要性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五)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
三、教师成长心理(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因而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控制学生,因为教师都想成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者。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人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传统教学评价也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熬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素养。
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实践训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组织化观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摩;非组织化观摩则没有这些特征。
一般来说,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易进行组织化观摩,这种观摩可以是现场观摩(如组织听课),也可以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非组织化观摩要求观摩者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洞察力,否则难以达到观摩学习的目的。通过观摩分析,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2.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微格教学使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直接和深入,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因而往往比正规课堂教学的经验更有效。
3.进行专门训练
要想促进新教师的成长,也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化训练。有人曾将某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教给教师,其中的关键程序有:①每天进行回顾;②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③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④布置家庭作业;⑤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
4.反思教学经验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恩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布鲁巴奇等人于1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
①反思日记:在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以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②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③交流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④行动研究:为弄明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用以进行调查和实验的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的要求。3.教师热爱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获得成就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
5.能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二)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 1.负担过重,过分疲劳; 2.现实与理想之间反差巨大;
3.个人的需要、理想等主观需要与这些需要难以实现之间存在矛盾;
4.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新教师的自我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自我扩展型;二是自我否定型。
(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职业压力
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是由工作引起的,是教师对来自教学情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2.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所产生的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会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身心疾病。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
个体自我调适的目的是通过改变个体自身的某些特点来增强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自我调适的主要方法有放松训练、认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社交训练和态度改变、归因训练、加强训练等。教师尤其需要转变观念,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做到合理的饮食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2.组织有效的干预
组织干预的思路就是通过削减过度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作负荷、明确工作任务、积极沟通与反馈、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来防止和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需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各界要对教师的角色期待进行合理的定位;国家应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利,使教师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尊重;教育部门应探索出有效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将职前与职后培训有机结合,提高教师智力与非智力能力,重视教师承受压力和自我缓解压力的训练。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http://he.zgjsks.com
5.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 篇五
归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欢迎来到湖南教师招聘网(http://hn.zgjsks.com/),湖南教师招聘网是湖南教师考试第一门户网站,提供湖南教师招聘及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信息、教材用书、真题试题,湖南教师招聘考试和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教师招聘考试。湖南教师招聘考试交流群:192104063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教师职业道德是伴随着教师这一行业或者社会角色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教师角色道德和行业道德的总称.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 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 求和概括。它包括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范畴、道德修养、道德行为等内容。
2.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
师德与教师道德是两个概念。在理解师德概念时,应注意将其与教师道德进行区分。在我们的实际运用中,经常发生将两者混同的现象,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观点是“师德即教师道德”。将教师职业道德完全等同于教师道德,认为师德建设的目标就是提升教师个人的道德水平。例如,在一些教师职业道德规 范文件中这样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扬奉献精神等。这些内容都不能体现教师职业的特
征。它仅 仅是一个公民所要遵守的个人道德。教师职业化的主要特点就是把教师职业从生活中独立出来,使职业生活成为教师这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对两个概念进行区 分,有利于避免出现以一般道德替代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
第二种观点是“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其主张是将教师私人领域的个人道德转移到公共领域,让教师所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全部袒露于 职业监督之中。事实上,师德和教师道德两个概念之间存在一定范围上的差别,虽然两者包含私德和公德两种成分,但教师职业道德相对而言更为关注公德方面的表 现,教师道德更为关注教师在私德方面的表现,两个概念有交集但不能混为一谈。
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1)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他人、集体、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2)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功能 ①教育功能
首先,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对学牛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其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催化和激励作用。再次,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
最后,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②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它不仅指向教育过程,而且也指向教师本身。
第一,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作用于学校工作,主要是通过教师行为规范的约束来有效地调节教师职业活动中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并以此为依据,妥善地处理好学校教 育过程中出现的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教育事业和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矛盾,以便形成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最佳结合。
第二,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本身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一般道德品质的反映,反过来它又作为一种调节手段,促进教师一般道德品质的完善和提高。
③促进功能
在实践领域,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还表现在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风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促进作用。
4.教师职业道德的结构(1)教师职业理想
所谓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于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才能产牛模范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崇高职业理想,它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2)教师职业责任
所谓教师职业责任,就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换句话说,人民教师的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自觉履行教师职业责任,就是要求教师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
(3)教师职业态度
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简而言之,就是指教育劳动态度或教师劳动态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教师职业态度的基本要求是: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4)教师职业纪律
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所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5)教师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集中地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效果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映。
(6)教师职业良心
所谓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主要应做 到以下几点:第一,有着强烈的教育信念;第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不断反思,经常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
(7)教师职业作风
所谓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第二,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第三。忠诚坦白,平等待人;第四,发扬民主,团结互助。
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体系
遵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借鉴古今中外构建教育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我们以四种基本关系范畴和三个基本层面来构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和内容。
(1)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
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实质上反映了教师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①理想层面
忠诚并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人梯精神”、“红烛精神”便是其真实写照。
②原则层面
忠于职守、依法执教、为人师表、积极进取。③规则层面
不准有违背国家法律、方针政策的言行,不准参与和支持有损于国家利益的活动;不得利用专业职务和专业工作(招生、考试等)之便,收受他人财物;不得在申请某一职务或职位之时出示虚假专业资格证明 或做虚假陈述;不准做污染或破坏教育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事,如说脏话、故意损害教学仪器设施等;不准在工作时间内做与教育、教学工作无关的事;不准旷 课、随意调课和对工 作敷衍塞责;不准在课堂上抽烟、使用移动电话;不准弄虚作假,虚报、篡改个人工作绩效;不准掩盖、篡改已出现的重大教育事故;不准衣冠 不整。
(2)对待学生的道德
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师的基本任务,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职业道德要面临的最重要的关系。
①理想层面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②原则层面
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③规则层面
不准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准以民族、性别、地域、家庭背景、身体状况、学习成绩以及身心发展水平为由偏袒或歧视学生;不准以奖惩学 生等由教师专业职务所赋予的权力或其他由师生关系所带来的便利。谋求诸如推销商品,特别是书籍、参考资料等私利;不准超范围、超程度、超时间增加学生的学 业负担;不准以任何借口向学生索要财物或接受学生的馈赠;不准以个人的好恶,取消、取代或操纵学生正常的自治团体活动;未经学生本人允许,不准以任何借口 查阅学生的日记或私人信件;不准因个人或少数学生不轨而责备或处罚全班学生;不准因学生违反纪律而加罚与违反纪律无关的任务(如因违反课堂纪律而加罚作业 等);不准利用教师的优势地位和便利条件与学生谈恋爱。
(3)对待其他教师和教师群体的道德
在现代社会中,单个的教师已经很难完成对学生全面教育的任务。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处理好与其他教师和教师群体的关系。
① 思想层面
自觉坚持教师集体以及其他教师的利益和需要高于个人的利益和需要。②原则层面
相互信任和尊重,协同工作,共同发展。③规则层面
不得以任何借口在公开场合或学生面前采取造谣中伤或诽谤等方式诋毁其他教师或教师集体的人格、声誉、威信;不得抄袭、剽窃、贬低他人的学术、科研和 教育成果;不得利用职务的便利,影响和妨碍其他教师的正常T作;无正当理由,不得违反教育集体共同作出的决定或指定的规则,擅自行动;不得帮助明知在品 格、教育或其他有关品质上不合格者混入教师队伍或晋升高一级职务或职位。
(4)对待学生家长或其他社会人员的道德
影响学生发展的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要把三者整合起来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综合力量,真正做到三位一体,教师就必须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
①理想层面
真诚相待,主动参与。②原则层面
主动沟通,平等相待。③规则层面
不准向学生家长或有关人员提出非教育问题的批评,也不准因学生的原因,训斥、侮辱家长和其他相关人员;不准暗示家长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准向家长 或相关人员索要钱物或谋求其他方面的方便和好处;不准以民族、性别、地域、经济状况、职务、职业、是否残疾及相貌等原因偏袒或歧视学生家长。
6.目前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现状(1)部分教师缺乏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目前,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一些教师事业心、进取意识薄弱,缺乏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表现在懒于看书学习、工作得过且过、不认真遵守劳动纪律、教育观念落后、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照本宣科、浅尝辄止、不求上进等。这些都是缺乏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表现。
(2)体罚学生的现象仍然比较常见
目前中小学校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在一些地区并不罕见。教师体罚学生的手段除罚站外还包括打耳光、拧耳朵、打手板、用脚踹、罚蹲马步、罚跑步、罚抄课文等,另外还有相当多的教师经常用带侮辱性的语言伤害学生。
(3)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
由于受环境和先天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树立尊重个性的原则,全面深 人地了解学生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更好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做到“对症下药”。歧视“后进生”也和体罚学生一样,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需 要根治的一个痼疾。有的教师总是想法设法把个别教育起来特别费力的学生赶走;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毕业班中的“后进生”提前“送出”校门,甚至对 “后进生”根本不收,如果要收便对家长提出额外的条件,比如:要比其他学生多交几百或几千元的学杂费、借读费等。
7.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学校领导对教师职业道德不够重视
学校领导在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上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即各级领导要严于律己,带头学习贯彻和实践《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身教重于言教,要求教师 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到,要求教师不做的,领导坚决不做。领导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自身的表率作用影响和带动教师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之一。领导可 以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教师的表率;二是严格执行党的各项教育方针和政策,转变教育观念,不因为眼前利益 或小团体利益而默许、放纵教师中任何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2)经济利益因素影响教师职业道德
少数教师受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超前消费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上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种种压力,导致心理失衡,在价值取向上出现 “错位”,在行为上出现违规。这些教师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将“人民教师”这个称号抛到九霄云外,造成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必然导致教 师职业道德的丧失。
(3)教师本人对职业道德认识不够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也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美德的体现者。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 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教师不仅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师德教育
1.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
(1)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努力提高教师 的政治思想素质,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要求教师热爱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就必须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具备崇 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2)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战略举措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立足点和基本前提。
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竞争性、功利性等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一些教师产生讲报酬、不讲质量;比学历、不比能力;讲个人利益多、讲无私奉献少;个人主义 思想严重,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等消极现象,直接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形象,这就迫切要求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大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 育。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包含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必 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本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势必对全社会的精神文 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和推动作用。从这层意义上讲,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2.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1)说理疏导法
说理疏导法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要以理服人;其次,要讲究针对性,要根据教师的道德情况,针 对不同类型、层次,因人而异地进行说理引导;再次?要尊重教师的人格,教育者要把教育对象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发扬民主,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双向交流;最后,要讲究说理疏导的艺术,教育者要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去说理。要将教师道德理论讲得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说理疏导法包括讲授、报告、谈话、讨 论、辩论、阅读书籍报刊等形式。
(2)榜样教育法
榜样教育法即用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的事迹对教师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是一种实际、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在榜样教育中,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为教师树的榜样应是一个多种模式的榜样群,而不是单一的模式,不仅包括古今中外教育界的典范人物及其职业道德,还包括实践中的典型事例;其次,为教师树立 的榜样应有可接受性,只有全国的先进典型还不够,应提供本地区、本单位的榜样;最后,为教师树立的榜样必须注重真实性,不要人为地拔高和神化榜样,使人们 看到他们确实有高尚的道德行为,说起来服气,学起来愿意。
(3)对比教育法
对比教育法就是把各种不同事物的特点、属性等进行比较,分清是非、把握事物本质的方法。实施教师道德的对比教育,一般可采用“纵比”与“横比”。“纵比”是把过去的教师道德和现在的教师道德加以比较,从中看出变化和发展规律,端正对现实的认识;“横比”是把同类的两个事物加以比较,从中引出正确的 认识。
(4)个别教育法
个别教育法是针对教师道德品质的差异性,用交心谈心的方法,去解决教师道德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是教育者联系教师的情感,了解教师道德情况的基本方 法。运用个别教育法应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要正视教师个性差异,注意因材施 教,教育者的责任是要尽量扶植教师个性中的积极因素,抑制个性中的消极因素,塑 造优良道德品质。其次,要分析道德问题的特殊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最后,要注意进行职业道德个别教育的艺术性。
(5)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培养教师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局限于给教师 传授道德知识,必须引导他们参加实践锻炼。首先,实践是教师树立科学的道德观,沿着正确方向成长的必由之路;其次,从教育者那里获得的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 知识,只有通过教师亲身实践的体验,才能转化为理性认识,逐步转化为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以上几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各有特点。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师德教育方法体系。在对教师进行职业教育时,应注意从实际出发,善于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3.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1)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①通过大学的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主要是由师范院校主导。师范院校在新牛入学之初就应该强化其热爱和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价值观念,为教育事业乐于奉献自己的人生观等专业思想。教师思想教育实质就是师德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可以集中在开学之初的“入学教育课”进行。
②开设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
当前,我国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开设了专业学科、社会文化、教育学科三个方面的课程。体现师范性的课程主要是教育学科课程。这三门课程都侧重于 “如 何教”,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关注。但是,身为教师仅仅知道如何教书还不够,还应懂得如何育人,而这就需要具备高尚的师德,所以应该在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体 系中增加专门的师德课程。
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例如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法律法规的教育等。教师在讲解这些课程时,大多 围绕理论来进行,并没有与师德教育联系起来。其实,师德规范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关联的,例如,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条中规 定:“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这一师德规范可以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如在邓小平理论课中讲解国家方 针与政策,与师德规范中“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联系起来。
④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内容
以前我国师范教育的实习时间为毕业前的一两个学期,时间多为一个半月左右,实习内容主要是听课、上课。这种实习形式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之后很多大 学对此进行了改革,但仍是针对“如何教”做出的调整,缺乏对师德教育的关注。实际上学生的实习既要让他们学习和锻炼“教书”的本领,而且也应学习和锻炼 “育人”以及形成“人类灵魂丁程师”的师德观念。
(3)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①实践
所谓实践是指让教师在工作职场中,通过践行师德规范,进一步加深对师德规范的理解,同时也让师德规范变成是自己的一种信念化的规范,以此来达到提升 自己的师德境界的目的。背诵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项规范要求,显然仅是一种低层次的要求,很可能许多教师无法真正理解这些师德规范,无法内化 为信念化的东西。只有在一定的教育工作场景中践行道德规范,才可能收到实际效果。
②拜师
所渭拜师就是指通过师徒结对的途径来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每所学校里一般都有一些“名师”,他们往往既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也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 服众的道德修养。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种资源,有意识地确立师徒学习制度,使得年轻教师在名师的亲身示范和悉心帮教下,获得师德的成长。
③自我修养 A.反省
反省就是通过自我批评、自我解剖.以求达到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目的。这是教师加强和提升师德修养的较好途径。教师可以采用写反思日记的 途径来提升自己的师德。所谓反思日记,就是教师把教育情境中发生的事情、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学生的反应等记录下来,而后进行反思。教师一旦能够进行反思,无疑将对自身的师德成长大有益处。
B.慎独
慎独是指在一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守道德信念,自觉按照道德要求去行动、不做坏事。慎独对于教师的师德修养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教师这一职业是在一人独处的情况下进行的,如备课、批改作业等,缺乏监督性。能否做到慎独,直接关系到教师劳动的质量。
4.新《规范》的亮点
教育部正式公布印发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前在征求意见稿中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的“保护学生安全”被正式列入新规范的第三条关爱学生中。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亮点颇多,包括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应保护学生安全、终身学习等。
(1)“保护学生安全”首次纳入新规
此次修订是根据近年来教育和教师工作的新形势作出的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的修订。值得一提的是,“保护学生安全”被首次写入了新规范第三条关爱学生 中。写入该内容是在明确“保护学生安全”是教师应遵守的职业精神。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教育部早在2004年就启动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 订工作,专门成立研究小组,由专家、教师及教育部官员组成。此次修订是我国自1997年以来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首次修订,是根据近年来教育和 教师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在前期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2)“终身学习”被单独提出
在新规范中,“终身学习”被单独提出。实际上,随着社会形势发展,中小学的课本也在不断更新、查化,再也不像以前一成不变。同时,社会的进步也要求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如果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终身学习。
(四)《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解读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共七章二十二条,把对班主任的配备与选聘、职责与任务、待遇与权力、培养与培训、考核与奖惩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在第一章《总则》里面,更是对班主任的概念作了详细的界定,也把班主任工作提到了一个显著的地位: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 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丁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 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体现。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应为班 主任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其享有的待遇与权利。
《规定》出台以后,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对其进行了解读,表示该《规定》有4个亮点;
一是明确了班主任工作量,使班主任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做班主任工作。一直以来,.班主任教师既要承担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的教学任务,还要负责繁重的 班主任工作,使得班主任教师工作负担过重。《规定》要求:“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 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明确了班主任教师应当把授课和做班主任工作都作为主业,要拿出一半的时间来做班主任工作,来关心每个学生的思想道 德状况、身心健康状况及其他各方面的发展状况。
二是提高了班主任经济待遇,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热情来做班主任工作。长期以来,广大中小学班主任教师辛勤工作在育人第一线,而享受的班主任津贴一直是 按照1979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颁布的《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教计字[1979)489号)规定的标准。津贴标准低,已 经远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自2009年起,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T资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义 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这次出台的《规定》第十五条要求将“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T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对于班主任承担 超课时T作量的,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
三是保证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利,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空间来做班主任工作。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 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新出台的《规定》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 评教育的权利。”保证和维护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合法权利,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同时,不再缩手缩脚,可以适当采取批评等方式教 育和管理学生。
6.中学教育呼唤男性教师 篇六
故事一:小丁自幼父母离异,跟妈妈一起生活。可是妈妈却因为婚姻遭遇挫折,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小丁身上。她不但从生活上严格约束小丁,对小丁踢球的爱好也是坚决反对,并且还阻止小丁与父亲见面。在小学读书时,小丁就被同学嘲笑是“假姑娘”。升入高中以后,情况仍未好转。小丁经常像个腼腆的女生一样两手交叉放在胸前,走路也颇有些“婀娜多姿”。上课回答问题时常常脸红,说话的表情及语气常引得全班同学哄笑。小丁平时喜欢一个人在家里听音乐、看书,不喜欢从事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甚至不喜欢观看有关体育的电视节目。小丁的班主任是一位女老师,她曾多次与小丁深入地谈话,但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后来小丁的妈妈接受心理医生的建议,换了一位男老师与小丁沟通。一段时间以后,小丁变得积极开朗多了,行为举止也有了很大改观。
★分析:生活中,这个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离异、丧偶、夫妻分居或父亲长期出差等原因造成孩子生活中男性角色缺失,母亲等女性角色则肩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她们能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但往往忽视了孩子对男性角色的心理需求。女老师能够细致地研究学生的思想,但不能替代男性角色带给孩子的影响和作用。事实上,中学教育女性角色的过多干预,学生中出现了男生女性化,女生幼儿化的特征。而男教师充满阳刚之气,处事果断坚毅,对于孩子的思维方式、性格塑造、处理问题方式等有很大的影响。孩子需要女性温柔的呵护,也需要男性阳刚的锤炼,这样的孩子心理上才是健康的。
故事二:小亮是一名高一新生,上初中时小亮的自控能力差,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崇拜一些体育明星,但对枯燥的学习没有兴趣。小亮的女班主任总是耐心地教育他,家访也好,课后谈心也罢,虽然小亮当时能接受,但时间一长,又故态萌发。久而久之,小亮对班主任单纯的说服教育也产生了抵触心理,反而认为女班主任过于啰嗦,不能理解男生的苦恼。小亮的成绩也越来越差,最后勉强考上了高中。高一的新班主任是位年轻的男老师,他经常在篮球场上与小亮“较量”,师生间的交流越来越深入。尤其是男班主任豁达爽朗的性格、机智幽默的谈吐、那一手漂亮的运球技术,更是深深地折服了小亮。小亮心中越来越认同这位班主任,最后反而主动虚心接受教育,自觉地约束自己,成绩提高地也很快。
★分析:学生一般都很佩服或崇拜果斷刚毅、开朗自信的男老师,这是一种天性需求。教育讲究潜移默化,男老师的阳刚、大气、洒脱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男老师在管理上不容易情绪化,更为理智。在这种良性的影响下,学生在纪律性、自制力等方面都会加强。
7.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 篇七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重点:
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与杜威
教育的概念:
广义:知识,技能,影响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知识-----心
体力-----身 社会要求
教育者(期望)---------------受教育者(身心)目的 计划 组织
学校教育制度:
1.前制度化:孔子的教育
2.制度化教育:标志:近代学校系统(体系)的形成中国: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 校的围墙之内”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重点)学前教育加强并与小学教育衔接
强化义务教育,延长年限。义务教育的定义 两头扩展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中间加强 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 内外沟通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的发展过程: 古代教育
中国:夏----------校 商----------序 周----------痒
西周:礼,乐,射,御,书,数。隋唐:科举制度
印度:婆罗门教:森严的等级制 佛教:关心大众
埃及:宫廷学校:皇子皇孙与贵族 职官学校:贵族 文士学校:奴隶主
以吏为师,以僧为师,以法为教
雅典:文化修养,政治家,商人。重商主义
斯巴达: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培养军人。西欧的中世纪:宗教占主要地位,培养僧侣,神学和七艺
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德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教育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加强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 多元化,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定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所有的人都应该受教育
科目:诗,书,礼,易,乐,春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墨子: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
老子:一切回归自然
学记
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
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 课业。藏:修。息:游。
君子之教,喻也。-----------------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启发。
学不躐等:超越---------------------------循序渐进。
西方古代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 《理想国》
理性-------智慧--------哲学家 意志-------勇敢--------军人 情感-------节制--------劳动者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哲学家
亚里士多得德:教育最高目的,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政治学)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萌芽: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的自然性。卢梭 《爱弥尔》 自然教育思想。康德 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裴斯泰洛齐 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德智体全面发展。
洛克 白板说 教育漫话,培养绅士。
建立:(标志)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民本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 以儿童为中心。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本章重点:教育相对于政治与经济的独立性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与教育(简答)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的领导权
受教育的权利(都与人有关)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有自身的规律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人才,舆论力量,促进民主)
教育与生产力
规模和速度,结构的变化,内容和手段(与人无关)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知识: 人力资本理论:(土地,劳动,资本)舒尔茨,提出教育对经济的贡献
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动力作用(教育者的观念,数量和质量,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知识再生产,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与教育:(重点)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学校文化:定义
核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的特性: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方化,传递文化传统的已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定义,分类,核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学生文化:成因(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相互作用,家庭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特征(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本章重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述,简答)少年时期的年龄特征 个人身心发展
概念:
特殊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 具有能动性
发展动因:内发论:内在需要 外铄论:外在力量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顺序性
阶段性:表现出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 不平衡性:两个方面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概念: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意义:前提,提供可能性,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不能忽视。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可能与限制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分类:
影响: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不是消极被动的。学校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作用:对个体的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不仅仅有即时价值而且有延时价值,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最近发展区:已达到:未达到 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三个层次;生理,心理,社会实践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对人的潜力的发掘 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对人个性的发展
中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少年时代和初中教育:危险期和心理断乳期-----------帮助少年起飞 青年时代和高中教育:成熟-------------------------理想与未来 两种误区:过分欣赏自己和心理失衡 以自我为中心和只求生存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本章重点
我国教育目的的层次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
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简答)素质教育思想(简答)
教育目的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的期望;希望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出发点,落脚点,指导意义 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层次和依据
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体现了教育思想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重点)
《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道德与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和体力和谐发展(脑力和体力)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个性与创造)素质教育(重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五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本章重点:
儿童权利公约等法律法规 教师的职业特点
教师的专业素养(简答,论述)
第一节:学生
学生是人生阶段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有可能性和可塑性(转换的现实性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的社会地位:儿童权利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节:教师 教师的概念:
教师职业角色特点:(多样化)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教师的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专业素养)(重点)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基础)(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横向)(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纵向)(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深度)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选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第三节:教师与学生 教学内容--------授受关系
人格上-----------平等关系(重点)(师道尊严)社会道德---------相互促进
第六章:课程 本章重点: 课程的分类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 课程具体的三个表现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的概念: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 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课程分类: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按课程任务分类(重点)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
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
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
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第二节:课程目标
教育目的:高度概括,不具体,要具体化,要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根据教育目的制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课程目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结果。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第三节: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教学计划:我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教学计划的构成:(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学大纲的构成)
第四节: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的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第五节: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基础: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 上形成的。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
评价重点由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第七章:教学(上)本章重点:
教学的一般任务(简答)教学的过程的结构(简答)
教学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简答)教学原则和方法(论述)
第一节:教育工作的意义和工作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意义:
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一般任务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知识)2 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能力)3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培养品德)4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关注个性)第二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的间接性 认识的交往性 认识的教育性 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基础,智力发展是重要条件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1 引起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3 巩固知识 4 运用知识 5 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 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演示法 练习法 实验法
第八章:教学(下)本章重点: 备课
上课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一,备课
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二,上课
课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根据完成任务的类型
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进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 气氛热烈
作业检查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试题类型:供答题与选答题
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和结构。
个别教学法:古代的教学法 班级授课制:仍是基本组织形式
优点:有效,教师主导,集体教学作用 分组教学制:外部分组:按能力或成绩编班 内部分组:在年龄编班内再按能力和成绩分
第三节: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概念
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主要类型:
内容型策略: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 形式化策略: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方法型策略: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 综合型策略: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
第九章:德育 德育过程规律 德育原则 德育模式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义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德育的意义 德育目标 德育内容
第二节:德育过程 概念
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
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性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途径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 劳动 共青团活动 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基本任务)
德育的方法 说服法 榜样法 锻炼法 陶冶法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四节: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
由皮亚杰提出,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道德问题及其设计 认知模式的评论 二,体谅模式
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的创 特征
理论假设:教育即学会关心
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三,社会模仿模式 由班杜拉创立
第十章:班级管理 本章重点: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简答)怎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简答)设计一个班会(论述)
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功能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一 常规管理
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二平行管理
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三 民主管理 四 目标管理
第三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
第四节:班级集体的形成
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明确的目标 一定的组织结构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形成和培养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五节: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一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职权影响力和个性影响力 3 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1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8.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 篇八
第一章
教育学
复习重点、概念:教育、教育学、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一些教育思想家的论点和著作
常见考查要点、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必须以教学 为中心。2、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3、制度化教育开始于近代。、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5、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 的重要体现。
6、普及义务教育始于资本主义社会。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
7、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
9、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孔子。
10、世界上最早专门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古代的《学记》。世界上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大教学论》。
11、裴斯塔洛齐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强调教育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2、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夸美纽斯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他提出“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伟大艺术”。
14、学校教育产生与奴隶社会初期.15、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16、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17、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18、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
2013江西教育学要点
19、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20、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提出和谐教育理论。
21、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22、我国首次规定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学制是在1922年。学制为《壬戌学制》
23、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终身教育。
24、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包括:取消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提倡教育结果的均等;教育自由化。
25、学校教育制度在形成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2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无阶级性;为生产劳动服务;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手段极其简单。
27、白板说: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28、亚里斯多德主张按照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代表作《政治学》。
29、孔子关于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有:注重修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30、1939年,苏联教育学凯洛夫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了《教育学》一书,对我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复习重点、概念:人力资本、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分析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常见考查要点
1、人力资本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是舒尔茨。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但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的数量和质量。
3、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政治经济制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表明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013江西教育学要点
4、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文化。
6、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7、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8、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相反,传统的教育是金字塔型的等级制的教育。
9、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关系。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生产力。
10、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就是政治民主化和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11、科技与教育在当今世界被认为视为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
12、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13、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14、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第三次信息几乎是革命,他的标志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15、学生文化的特征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复习重点、关键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成熟、心理断乳期、发展关键期、个性、环境、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普通中等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常见考查要点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向积极方面发展的过程。
2、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
2013江西教育学要点
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3、心理断乳期:指13、14岁——
16、17岁的少年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起来的身心变化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又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
4、发展关键期: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5、个性:个性,又称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人的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7、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一个人道德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内部。
8、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格塞尔。
9、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时期。
10、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1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12、康德认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13、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14、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
15、少年时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16、皮亚杰将个体认识发展划分的阶段为:感知运算水平(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17、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
18、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是否得到了正常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他的发展水平是否同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相一致。
19、人的心理成熟的标志是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20、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佛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2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2、初中阶段个体发展的任务是:身体方面,进行青春期和保健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
2013江西教育学要点
然和意义;认知方面;重视抽象和概括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意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自我教育方面,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所谓标准。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复习重点、概念:教育目的、德育、智育、美育、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普通中学德育的要求
常见考查要点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2、培养目标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3、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一课、一单元、一学期等)工作者,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者产生变化的结果,比较具体,具有可测量性,而教育目的不能测量。
4、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5、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6、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能力。
7、素质教育:从社会和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以提高全面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引导受教育者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
8、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9、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
10、普通中学的德育要求 :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党、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最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养成不断适应改革
2013江西教育学要点
开放形势的开放状态和应变能力。
11、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教育的性质,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教育目的体现出来。教育目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2、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包括: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
14、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5、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是: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
16、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和评价。
17、孔子的教育目的:培养君子、士;是具有一定的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和理想人格。孟子的教育目的:培养“大丈夫”;荀子的教育目的:培养贤能之士;培养“大儒”善于治国理政。墨子的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18、洛克的教育目的:培养绅士。卢梭的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区分于封建社会的寄生虫,有丰富情感、身体强壮、心智发达、道德纯正、意志坚强,自食其力,独立人格。裴斯塔洛齐的教育目的:发展人内在的天赋力量,人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赫尔巴特:德行是给予整个教育目的的名词。斯宾塞: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人怎样生活。乌申斯基认为:教育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强调教育的民族性。蔡元培:培养完全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实现社会改良。马卡连柯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时代性,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的苏维埃工人。凯洛夫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
19、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复习重点、概念:教师、学生、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特征、教育能力、教育理念、学生的本质属性、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的专业素养
常见考查要点、教师: 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学生: 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是教师工作的对象。
2013江西教育学要点、师生关系 :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
4、教师的人格特征 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等。
5、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6、教育理念:教师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7、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8、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
9、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0、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条件。
11、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教育教学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12、在校外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启发指导地位。
13、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献是《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14、“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反映了教师应具备创造能力的素养。
15、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的颁布始于1985年。
16、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是由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决定的。
18、《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均规定了教师应接受在职培训。
19、学生的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20、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首要途径是课堂教学。21《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于198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于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于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于1998年;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颁布于200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颁布于2002年;
2013江西教育学要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颁布于2004年。
第六章
课程
复习重点、概念:课程、国家课程、课程评价、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课程实施的结构、课程评价的几种模式和阶段
常见考查要点
1、课程: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2、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
3、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4、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
5、教学计划是指导与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材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6、教学大纲也叫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7、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8、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斯宾塞。真正为课程论建立心理学基础的是赫尔巴特。
9、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拓视野,发展特殊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10、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展开的过程。
11、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13、课程文件 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14、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2013江西教育学要点
15、课程安排的原则有: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16、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17、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如:合作学习模式 ;发现式学习模式;范例教学模式 ;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自学──辅导式;传递──接受式。
18、中小学的教学科目的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
19、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
20、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有: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材料;报告结果。
21、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是: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重视基础学科知识的结构化;重视能力培养;重视个别差异。
22、课程目标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操作性。23、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当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整体框架。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4、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初中阶段设置综合与分科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为主,开设选修课。
第七、八章
教学
复习重点
1、概念:教学、课的类型、课的结构、班级授课制、测验的效度、测验的信度、测验的难度、测验的区分度、教学策略
2、教学过程的本质
3、教学原则
4、教学方法
5、教学工作的一般程序
6、各类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缺点
常见考查要点
2013江西教育学要点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根据教学的认识任务数,将课的类型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根据教学的任务,可以将课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3、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情况下,课的基本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4、班级授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
5、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否测出他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比如说你不可能用尺子去量体重。
6、测验的信度:同一个测量(或相等的两个、多个测验)对同一组被试测两次或多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7、测验的难度就是指测验包含试题的难易程度;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8、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预测的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主要有: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型策略。
9、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10、教学活动的本质: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认识过程具有特殊性(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11、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规律):(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2)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12、教学过程的结构(1)产生学习动机-启发(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学生练习复习(4)运用知识-教学实践活动(5)检查知识-教师检查,学生自查
13、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4、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15、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及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6、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2013江西教育学要点
17、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8、课的一般结构(主要指综合课的主要环节)
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19、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道尔顿制、导生制、特朗普制
第九章 德育
复习重点、概念:德育、德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过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德育过程的规律、中学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常见考查要点
1、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通过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3、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革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作出规定。
4、德育的具体内容:
(1)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阶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2)思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革命理想、革命传统、劳动纪律教育等(3)道德教育道德知识、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等)(4)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5、德育过程的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知、情、意、行是基本要素。
2013江西教育学要点
一般顺序: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和培养品德行为 特殊情况:可以有不同开端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8、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9、德育的途径: 政治课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基本途径);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德育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法
11、当代西方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重知):代表人物:皮亚杰(瑞士)、柯尔伯格(美国)
(二)体谅模式(重情):代表人物: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
(三)社会模仿模式(重行):代表人物:美国班杜拉
12、道德认识: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等。
13、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的态度。
14、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15、道德行为:人在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
第十章
班主任工作
复习重点、概念:班级、目标管理、导生制、班级管理的意义及几种模式、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常见考查要点、班级 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 等功能。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013江西教育学要点、班级管理的意义(功能):
主要功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基本功能: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 重要功能: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3、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制度管理);平行管理(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民主管理;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5、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内外各种教育力量6、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种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导生制: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地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除教师外,还为他们配备“导生”,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
7、平行教育原则(平行影响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教育,要通过学生集体并影响学生集体;对学生集体进行的教育同时要成为对个体每个成员的教育。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推荐阅读:
2023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学习策略的训练09-29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前材料09-20
湖南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学试卷08-28
1月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卷09-21
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01-24
2024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三09-14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