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

2024-10-10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14篇)

1.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 篇一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一匹小马要过河,在路上遇见了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过河.牛大伯说:”水很浅,可以过.”小马正要过,忽然听见一只松鼠大叫:“不能过,不能过!水深的很,前天还淹死了我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家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想一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既不像牛大伯说的那样浅,又不像小松鼠说的那样深.是的,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我们就像故事中的小马,我们会有期待,期待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在大城市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会有担忧,担忧自己还没上班就已经面临失业。对于未来,我们左右为难,摇摆不定。

对于初入社会的我们就像故事中的小马,得面对着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是社会各个方面在思想认识上,还没有跟上毕业生将成为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成分的现实,缺乏对高校毕业生即将成为社会就业主要矛盾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二是在政府促进就业政策安排上存在缺位。例如,在中央政府每年投入的上百亿元就业工作经费中,长期没有安排用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专项经费;出台的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与再就业的创业优惠基本相似,不能满足和适应毕业生创业的需要等。三是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阶段性滞后与毕业生高速增长的阶段性不匹配,以及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变革的滞后,增加了就业岗位与毕业生需求之间的错位。四是劳动力管理、社会保障体系和户籍制度改革没有到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就业。五是教育费用分担机制设计上存在缺失,政府对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不足。例如,高职、二级学院的高收费与学生毕业后低回报的矛盾,违背了高投入、高回报的普遍认知和经济规律,造成就业欲望与社会岗位需求的错位,促使有业不就状况的增加。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正处于风华正茂、激情洋溢的时候,很容易追风逐潮,表现自我,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选择的职业未必适合自己。特别是在当前物价、房价飞涨的时期,想找到一份既适合自己薪酬又高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对于感性的、积极的大学生他们会想到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提供了就业岗位,减轻了国家和社会的负担,同时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国家创造财富。并且,现在政府正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一定的创业基金,这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会有很大的吸引力。自主创业还利于大学生个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锻炼成长,克服自身缺陷,及早成熟起来,增加了社会实践,也有了更多的经验。因此他们对于创业充满了期待。

可是对于理性的、消极的大学生他们会考虑的更多。因为根据调查有96.4%的大学生想自主创业,可是有将近70%的大学生都失败了。因此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根据专家分析他们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首先,大学生们认为自己的创业能力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虽然大学生富有创新精神,但还需要市场经验和社会经验,尤其是对创业艰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他们摇摆不定。其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的取舍尴尬。许多大学生因为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业上,学习成绩大幅下滑,有的甚至辍学。在校大学生知识结构尚不完备,社会实践匮乏,这些东西正是需要在大学阶段通过好好学习提升和完善的。因此他们徘徊于就业与继续深造之间。最后,他们所拥有的技术成果不成熟,大学生创业缺少系统规划。大学生创业主要靠的是科技成果,只有具有市场潜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取得创业成功的第一步。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对科研参与不够,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科研成果,即使少数有科研成果,有的成果不成熟或不具市场潜力;此外,大学

生创业过程中对前期准备、市场调查、资金筹措、产品研发、团队协助、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往往准备不足,缺乏系统的规划。因此他们徘徊了,驻足了。

上面所提到的也许是主要的问题,但他们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资金,创业基地等。种种原因困扰着他们,导致他们无从下手。此时的他们很彷徨,也很为难,他们在等待,等待一双能推一把他们的“手”。这只“手”可以是父母一个鼓励的眼神,可以是朋友一句肯定的问候,可以是政府给出的一笔微薄的创业金,也可以是社会上各界人士给年轻人一次尝试的机会。也许这样的一些举动对于我们来说不足为提,可是对于那些正彷徨于是否创业的大学生们来说却可以把他们那颗左右摇摆不定的心慢慢地稳定下来。

呆惯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的我们,也许会对即将踏上的那个充满诱惑和压力的社会感到害怕、担忧,对未来的创业之路充满了小问号。但是我们更应该坚定自己心中的那份最初的信念与想法。要学会培养自己静观察的习惯,遇事多思考,多比较,尽量克服盲目攀比的心理。要培养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遇到那些诱人的规划、宏伟的蓝图、美好的事情都要设身处地的分析,分析实现的可能性,分析实现的基本条件,分析自身具备的能力,这样就会得出一些务实的结论,减少或避免一些无谓的损失与失败。

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有自己主观的判断意识,和实践精神,不能像小马那样只盲目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使自己处于左右为难,徘徊不前的境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创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是否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华,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自信的我们得学会自己拯救自己,自己成就自己。

2.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 篇二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重要性及现状

1.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重要性。

大学生是我国的人力资源中重要的构成部分, 也是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动力, 面对当前的严峻就业形势, 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这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 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合理化的引导, 加强对其正面教育, 减少大学生不合理流动, 将其引向真正需求人才的地方。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还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需求, 也是国家繁荣及社会稳定的需求, 更是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

2.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

从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来看, 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的时间相对比较滞后, 基本都是在快毕业之际进行就业指导课程安排。还有就是就业指导在老师的队伍上还有诸多环节需要进一步强化, 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的人员数量不足, 这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从这些年的就业指导工作发展来看, 虽然在相关的指导机构以及设施配置上都有了提升, 但是在指导的人员上还比较缺乏, 并且在专业上的契合度也不是很好, 总体来说在专业化的程度上还有待加强。

另外就是在就业指导的内容上没有和实际需求相结合, 主要体现在学校所提供的就业指导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并且没有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 在指导过程中的理论知识介绍的较多, 而在实际的能力培养上比较缺乏, 所以就出现了在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工作时没有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结合。还有就是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较为缺乏, 在就业指导的形式上较为单一化, 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过度的强调共性, 形式没有吸引力, 学生参与度不高。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

1.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调整。

要想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得到妥善完成, 就要在指导方式上进行有效的调整, 加强就业政策辅导, 有效避免政策壁垒。学校要能够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政策和规定上的指导依法就业。与此同时还要能够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转变, 并适度对就业期望值进行调整, 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然后就是要在诚信教育层面进行加强, 将毕业生的道德基础得以夯实, 然后对就业信息加以详细的筛选, 帮助毕业生进行择业上的决策, 并倡导大学生自我创业, 对毕业生的就业途径进行拓宽。

2. 加强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关系着毕业生走上社会的工作选择, 所以要能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加以重视, 将其进行有效完善。从具体措施实施上主要就是要能够对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 加强大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求职能力锻炼, 使其能够在独立思考的能力及果断决策能力上进行强化。另外在创业观念层面的教育要得到进一步加强,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完善, 为大学生提供不断扩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就要逐渐的树立, 这对解决当前毕业生的严峻就业形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 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方式。

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下, 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所以要能够将网络信息技术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当中进行充分的应用, 强化个性的指导方法。由于传统就业指导在方式上较为僵化, 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 并且就业指导是因人而异的, 所以只有采取个性化的指导方式才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在这一方面主要可采取个别咨询或者是团体咨询等方式。要能够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进行就业指导, 这样就能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从而在效率上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学生就业前的最后准备, 所以在这一重要的关口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要将指导的内容及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要完善处理优化, 和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相同步进行, 如此才能将更好的应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5 (1) .

[2]徐丹.试论地方高校如何应对毕业生就业难问题[J].科学中国人, 2014 (10) .

3.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 篇三

摘 要:进入21世纪,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剧增,就业难的问题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行政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文科类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更是引来各界的探讨。鉴于此,有必要在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下进一步探讨行政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影响毕业生就业的若干因素。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1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共有115万人,2005年共有338万人, 2009年共有611万人, 2015年则达到749万人。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剧增以来,就业难的问题随之提到章程上来。党和国家针对此问题制订了一系列就业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及休学创业等,也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整体的就业现状仍不容乐观。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总体失业率为3.8%,分年龄的统计结果表明19至25岁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失业率达到13%。第三方教育科研机构麦可思发布数据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为7.9%。

我们固然不能否认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在国家政策的调整下有积极的一面,但是数据表明就业难的事实依旧是个头疼的问题。原因之一就是高校扩招这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却因为放低了门槛使得大学生的素质大打折扣,大学生供大于求的形势代替了曾经的备受青睐。但是技术类职位如汽车设计、道桥建设等就业状况良好,此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餐饮行业的人才缺口达到了1000万。由此可见,新形势的开创让大学生就业面更广的同时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但就在面临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依然追求“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的物质生活而看不上服务于大众的基层职位。很多大学生在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碰壁。更有部分大学生选择考研、考公来逃避就业压力。

2 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境分析

2.1 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1986年起,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陆续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开始招收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20多年的时间,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蒸蒸日上。截至目前我国至少已经有345(2015年6月统计)所院校开设了行政管理这一专业。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要求,该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那么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他们的就业情况又如何呢?在 2015年《中国高校本科113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行榜》中,行政管理专业排名70且985、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省属高校和省政府与地方共建高校的就业率。如此现状似乎与大学生美好的就业憧憬大相径庭。还有2015年广东警官学院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中过去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虽不低,但只有10%和8%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我国高校在对于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同小异,几乎无创新可言,因此普通高校毕业的行政管理大学生的素质无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挂钩。而随着党政机关实行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

2.2 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困境 行政管理毕业生面临这样几条路:一是考研,将来从事有关行政管理的科研工作。二是考公务员,然而逢进必考的门槛并未使他们占得什么优势。2014年和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总人数分别为152万人和141万人,因而行政管理毕业生想要进入公务员的行列难度是非常大的。三是自己找工作。由于大部分高校实行灌输式教学,许多行政管理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根本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四是通过考编、司法考试等转行。河南大学一位行政管理学生说:“我同学有考研、考公务员的,也有当教师的,还有到企业里做与行政管理专业无关的工作的。”综上所述,不少院校行政管理毕业生正在遭遇就业难的困境。

3 影响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3.1 国家政策 1999 年高校扩招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大学生人数剧增,为了缓解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每年各高校都有一半甚至更多的行政管理学生选择考研,许多毕业生便放弃了一些公务员的招录考试和企业的招聘,这就造成了毕业生丧失了一些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行政管理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中无任何优势,而且公务员招考职位中更多的是对会计、中文、计算机及法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3.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提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不得不说那饱受诟病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些高校为了自身建设盲目设立专业,行政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在没有足够的教师资源的情况下匆匆上阵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可想而知。

3.3 毕业生自身的择业观 行政管理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不应该选择小城镇企业或是基层服务岗位而应该在党政机关、中外企业工作,由此可见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毕业生们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4 结束语

尽管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等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笔者深知自己的学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文章中难免会带有主观性的观点或是出现片面性、肤浅性的词语,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困境及影响就业的因素也绝不像本文中所论述的那样简单,笔者只是想借这篇文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解决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帮助行政管理毕业生更好的就业,还需要更多学者和专家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小斌,邵燕斐.从社会需求思考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2).

[2]姜士伟.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行政论坛,2009.

[3]杨怀军,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

[4]张畔全,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4).

[5]夏维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

基金项目:

阜阳师范学院学生科研立项《困境与出路: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析》(FSYXSKY2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钱诗颖:女,安徽蚌埠人,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大三,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孙健:男,安徽芜湖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4.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 篇四

一、调查对象简介:

昆明市旅游职业学校,是昆明市教育局直属公立重点学校,地处昆明市中心,是享誉省内外的老牌旅游职业学校。学校占地 11.75 亩,拥有花园式的校内环境和完善齐备的教学设施,建有省内一流的多媒体语音室、多功能演播厅、报告厅、千兆校园网及模拟美容美发室、宝玉石实验室、陈列室等,并有学校自建的教学实习基地。

昆明市旅游职业学校共有三个年级,有计算机、美容美发、酒店管理、学前教育,宝石、美旅、导游、高职,民航等专业。

我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共有33人,其中男生较少有三人,女生有30人,住校生有16人,全部都是女生,调查的是13美容美发全班学生。多数学生来自农村的贫困山区,昆明本地的学生只有一名。我们美容美发班级的课程设置主要有外语、美发、美体、体育、语文、哲学与人生、化妆、美甲。课程内容包括文化课和实践课,实践课程较多,课程设置丰富多彩,主要围绕专业性开设美容、美发、美体、美甲课。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以及课程的设置,对他们所学的专业进行调查,从而对美容美发就业形势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二、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新的行业:美容业已经悄然兴起,鳞次栉比的美容院琳琅满目的化妆品柜台,以其挡不住的诱惑吸引着一批批如花似玉的青年女性,甚至招徕很多中老年妇女和男士的光顾。市场由此向人们昭示一个事实:美容正在进入千家万户。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以及美容美发专业设置的初步了解,我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所选择专业的目的及就业形式进行调查,从而进一步分析美容美发就业形势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调查方式及内容:

(1)调查方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和统计;班级共有学生33人,发出问卷33分,收回33份;其中男生3人,女生30人,男生填写3份,女生填写30份;(2)调查内容:

1、调查学生选择美容美发专业的原因;

2、调查学生对课程设置中的美容、美发、美体、美甲等实践专业课、更喜欢哪一门;

3、调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

4、调查学生以后的就业意向和就业形式;

四、调查结果:

(1)有23名女生个学生想要进入美容院就业;(2)三名男生则想要进入美发行业就业;(3)有4名同学想要从事化妆、美体;(4)其余三名同学想进军美甲专业;

五、调查结果分析:

1、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容美发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可以进入近几年热门的美容、美发、美体,美甲等行业;

2、调查结果表明女生更趋向于美容、美体、美甲等行业,而男生则更趋向于美发行业;

3、根据结果分析,表明美容美发专业较受欢迎,就业现状和就业趋势较好;

六、美容美发就业形势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通过对我国美容市场情况及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容美发行业正处于方兴未艾时期,近期内仍将呈现稳中趋升的消费势头。而其特点和趋向则是:

(1)容从女性专有专用独领风骚,继续向男士扩展,将有平分秋色之势;

(2)美容以青年人为主将继续向中、老年消费领域扩展;(3)容从城镇消费为主向广大农村扩展;④消费需求从盲目追求趋向理性化、目的化。

1、美容美发业现状

美容美发业起步于80年初中期,实际真正发展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才进入高速发展期。以美容院为例,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时,大多数美容院只是开在小区家属宿舍楼里的“家庭作坊”,一两张床,几瓶按摩膏和护肤润肤乳就构成了“美容护理”的全过程。90年代中期,家庭作坊逐步走出宿舍楼开始以街面店专业美容院的面目出现,从而美容美发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新生的民营经济形态。

2、行业地位

美容美发化妆行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扩大就业的重点摆放在了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中新兴的美容美发化妆业,如果顺乎逻辑地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除了国家对于美容美发化妆行业的重视,业界长年的耕耘和自新,也使美容美发化妆行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此行业是一个发现美、培养美、创造美的崇高事业,美容美发化妆行业的精英们也已经由工匠式的职业转变成艺术式的创造者!

3、美容行业福利

对于任何一个职业来说,薪金福利既是一个敏感话题,也是一个焦点话题,美容美发化妆行业也不例外。近几年美容美发化妆业发展势头好,美容美发化妆职业培训教育发达,美容美发化妆行业从业者的收入都有所提升。从业人员待遇都有明确的规范说明,比如广州就有“底薪+补贴+全勤奖+提成”的制度,沈阳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西安有“底薪+全勤奖(或餐补)+级别(美容师美发师职业资格等级、助理、助手、店长、导师等)+提成”的形式出现,规范的大型美容院发廊从业人员都可享受社会保障。)

4、就业现状

1)美容美发从业人员高达1200万人:从业者遍布于中国各地的150多万家美容美发机构,85%的美容美发机构为个人所有;2)美容美发业是一个二元结构的就业市场,来自本地的就业人员和来自外地的就业人员几乎各占一半;3)美容美发业是一个女性就业人员占优势的产业:

4)美容美发业是一个青春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年龄为25.5岁,其中,一级城市为24.6,二级城市为24.43,三级城市为25.92岁,县级市为25.25岁;5)美容美发业就业人员接受教育程度略显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占38.07%,高中/中专占50.2%,大专以上仅占11.7%。人均就业时间很短,仅为4.8年。

5、美容美发行业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的服务消费快速增长。传统意义上的吃、住、行消费结构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由生存型向享受型方向改变,新的结构应该是:吃、住、行、美、文化、娱乐。因此,美发美容行业的发展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美发美容行业的发展走向将循着以下几个的轨迹。

一、市场的专业化细分越来越明显;

消费者对形象工程的日益关注,需要服务消费领域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予以满足,另一方面:美发美容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只有将专业细分进行到底,才可能发现市场存在的空白点,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市场的特色化细分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

二、“80后、90后”将引领个性服务消费;

个性美容的概念已经在市场上炒得异常火热,但由于市场需求量等各种因素,一直未能成就大气候。而未来,“80后、90后”这个绝对追求个性化的青年群体,无论在单位、家庭、还是在社会,都将逐渐扮演重要角色,将成为美发美容市场的消费主体,由于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张扬,一定会给这个行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需求和变革。同时,伴随着日韩时尚潮流风的盛行,一些非主流的个性美容潮流也随着进入,成为一个新的个性流派。因此,个性美容将成为未来市场的消费趋势,个性化服务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专卖店增加美容服务,加剧服务领域的竞争;

三、专卖店增加美容服务,加剧服务领域的竞争;

四、化妆品网购将成为化妆品销售的主要渠道;

五、专业经销渠道面临严重的冲击;

六、美发美容产业升级利好消费者;

5.大学生就业及形势指导论文 篇五

大学生就业现况

随着世界经济与国内经济的起伏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年年发生着变化,但不管怎样,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却始终存在。大学生就业观与其就业密切相关,关注大学生就业观已成为社会的焦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是我国教育肩负的重任。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毕业生规模将达750余万人,高校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力争高校大学生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各地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规模,加强创业教育,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开展就业实习实训,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课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

2011年总共有75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明年的毕业生人数75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面对今年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大学毕业生应该及早准备,做信息搜集工作,寻找自己想找的工作方向,同时也要想清楚大致自己可以面向哪些专业等地。现在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水涨船高,原来招本科的岗位可能现在就要研究生了,在清华大学的首场招聘会上,大学毕业生也说:北京的高校比较多,人才非常多。所以选择到重庆,可能自身能有点优势,自己在技术方面的专业优势就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来。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那么如何在大学四年里做好必要的准备以减少毕业时的就业问题呢?这里说的是“必要的准备”而不是说成“充分的准备”,这很关键。这代表着一种思维的转变,尽管看起来就两个字的变化。大学生中的大部分群体在四年以后都会是走向岗位的,而为了在走向岗位时比较顺利就必须在未走入岗位时了解自己要进入的岗位,途径只有一个:实习。这也就是老师们经常说的“江湖版大学生”。如认为实习一定要去五百强的企业或者名企,这是没任何依据的。

大学生不要在四年的所有假期都拿去玩,一定要抽出几个假期做一下实习的工作。通过不同的实习过程来不断的减小现实中岗位的工作流程与自己脑袋中设想的工作流程的差距,这样就可以经可能减少真正就业时的落差感。不仅如此,通过几次不同的实习,也可以知道自己真正的适合做什么,从而对自己的学习的方向会找的更准,效率会更高。但是,在实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盲目。比 中国农业大学一位负责同志说,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形势下必然发生的碰撞。但从国家整体需要看,我们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肯定不是多了。解决这个难题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需要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有学者尖锐指出,“大学生就应有体面的工作,从这点上看,我们的教育体制虽然前脚踏入市场经济,但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

来自企业界的全国人大代表也呼吁,希望毕业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求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不要认为到基层、到企业就没有出路,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从最底层做起的。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时间跟踪。他们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毕业生期望工资达到2000元以上,1/3左右的毕业生期望在3000元以上,1/5的毕业生期望在4000元以上。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有70%的毕业生希望留在北京等直辖市和沿海开放地区,近60%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工作,而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只有2%。来自大中城市的大学生竟有70%以上表示不能接受去小城镇或乡镇企业工作。在这些毕业生中,能够认识到应该调整就业观念和期望的比例更是少得可怜。

有统计显示,我国大学生就业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也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难怪有人讲:“与其说大学生难就业,不如说就业难如愿。”

有专家通过详细分析得出结论,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事实上被夸大了。如主动不就业者,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均不能算失业;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还有许多方面,比如说,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等结构性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0.023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 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就业理念也存在着相当多的误区,具体表现为: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现象。

面对存在的问题,专家呼吁:提高就业率一定要从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政府搞好服务两个方面入手。

大学生自身注意提高就业能力外,国家也应制定更完善的服务保障措施。大学生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也是经济建设中的稀缺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好大学生资源是我国人才战略中的重要工作。有关部门应加强研究与指导,如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化部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性、技能性、专业化的服务;规范就业市场,提升中介机构服务能力;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源和相关政策,在公益性和公共化服务中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做细、做深、做好。

6.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 篇六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备受欢迎,数量更是突飞猛进。而如今,大学生也由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而大学生又该如何应对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本文将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三个大块进行深入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

(一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数据显示,2009 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 9 万,加上2007 年和2008 年毕业的大学生分别还有约1 00 万人和1 50 万人处于待业状态,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约1 000万。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

(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入WTO尽管能提高我国各方面的水平,但却也出现部分用人单位对待毕业生的态度居高自傲,对人才的学历盲目求高的现象,出现了“重盗轻能”的思想等问题。尽管中国的就业渠道拓宽了。但还是存在供给需求不平衡,就业结构矛盾的现象。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一金融危机的冲击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职业、岗位的变化,而由于我国还缺乏科学的人才预测和规划,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有很大盲目性,致使热门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最近几年高等院校扩招的学生,并没有按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需要来培养;而多数的高职生和专科生也按照本科压缩型来培养,加重了一般就业压力,并使原有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三岗位有限,用人单位理念不适当

1、毕业生骤然增加,但我国的岗位却没有相应的增加。相反,国家政府机关和一些企事业单位正在加快进行以机构和人员精简为内容的改革,就业岗位在急剧减少。

2、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不适当。一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出现了“人才高消费”。另外,有些用人单位没有长远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为节约员工培养成本只看重工作经验,这也给刚走出校门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困难。

(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学生方面,大学毕业生不了解自己的情况,活在对未来的美好幻想当中,太重于计较工作环境的好坏。尽管刚毕业时找到了工作,但工资不高,工作环境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对于现实与幻想的差距,他们无法接受,很多人往往在工作岗位还没学到技术就辞掉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

三、我们大学生该如何应对

(一大学生要正确看待当前的形势,努力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我们大学生在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等,这些都是企业对人才的必备要求。所以,大学生在学校除了应该学好课本知识

外,还要积极参加学校和团体所组织的各项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加强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

(二大学生毕业就业时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合理定位。

就业市场化意味着各类人才要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更要从自身职业发展的空间考虑,找到合理的职业定位,先就业,后择业。在整体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毕业生不应该对单位过分挑剔,挑肥拣瘦,先找一个单位是最务实的做法。

(三我们大学生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要想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并且把目标进行分解,然后设计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图,并且付诸行动,经过不断努力和调整,直到最后实现我们的职业发展目标。

四、结束语

7.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 篇七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对策

医学类本科毕业生是高校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能否成功就业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加以指导,既有助于解决医学生就业,又有助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为此,我们对皖南医学院2011届五年制临床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当前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一些共性影响因素,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从而构建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对医学生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指导能力。

一、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以皖南医学院为例

2011年6月,我们对皖南医学院2011届临床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专业的200名本科毕业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3份,其中有效问卷1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93%。包括临床医学回收有效问卷116份,其中男生62人、女生54人;法医学回收有效问卷40份,其中男生34份、女生6份;口腔医学回收有效问卷33份,其中男生18份、女生15份。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医学类本科毕业生的毕业选择、就业影响因素(如专业、性别、年龄、视力、大学英语以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情况、身体素质等)、就业或报考研究生的原因、就业优先选择的地区、单位及各种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程度等。

1. 医学类本科毕业生毕业选择。

在列出的5项就业意向选择中,就业选项占临床、法医、口腔医学毕业生所有选择的87.8%,考研选项占10.1%,有2.1%的毕业生选择攻读二学位、出国留学和自主创业。

2. 医学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

在调查列表列出的11项就业影响因素中,选择动手能力、英语等级、专业成绩重要的比例较高,反映出了动手能力、英语等级、专业成绩的重要性。对于法医学专业毕业生而言,裸眼视力、政治面貌、年龄、动手能力、身高等占有很高比例。结果详见表1:

3. 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选择。

通过对189名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专业116名毕业生有41.4%准备去东部发达地区,准备去父母所在地、中部地区的分别占27.6%、25.9%,准备去西部发展地区的只占5.2%;法医学专业40名毕业生有60.0%准备去东部发达地区,准备去父母所在地、中部地区的分别占22.5%、15.0%,准备去西部发展地区的只占2.5%;口腔医学专业33名毕业生有45.5%准备去东部发达地区,准备去父母所在地、中部地区的分别占33.3%、15.1%,准备去西部发展地区的只占6.1%。

4. 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的选择。

在调查的116名临床专业毕业生中,12.1%的学生选择三级医院、75.0%的学生选择二级医院、9.5%的学生选择一级医院,有3.4%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在调查的40名法医学专业毕业生中,55.0%的学生选择了公安局、40.0%的学生选择了检察院、5.0%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司法鉴定机构;在调查的33名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中,9.1%的学生选择了三甲医院、48.5%的学生选择了二甲医院、3.0%的学生选择了一级医院、36.4%的学生选择了口腔专科医院(门诊),有3.0%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详见表2:

通过调查不难看出:当前医学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自我评价、个人定位等与社会的现实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不仅加大了医学生就业的难度,而且造成了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加剧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区域性和行业性发展的不平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部分医学类本科毕业生的择业目标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表3、4显示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把就业范围仅仅定位于发达地区待遇较好的大医院(公安局),很大一部分医学类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到西部地区与基层(一、二级医院、社会司法鉴定中心等)就业。

二、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1. 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医学院校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医学生的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操作、医学职业素养以及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要重视平时对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让学生认识到学校生活与社会现实的距离,较早地使他们认识到求职时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2.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支持。

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使家长在学生就业期间为学生提供各种有益的帮助。同时,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发校友和实习基地两方面资源,将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相结合,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3. 医学类本科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降低期望值,积极主动择业。

在大城市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汇集了我国大部分高端医学人才,本科毕业生发展空间狭小,竞争非常激烈,在西部地区、相对不发达地区与基层医疗机构,人口众多却经济文化落后,缺医少药,“看病难”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这里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实施新医改、新农村医疗合作以来,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技术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待遇明显提高。

4.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就业制度和人事、户籍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为了保证医学毕业生这一宝贵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努力建立更加开放的医学人才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淡化户籍、部门、地域等因素对毕业生就业和流动的限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1]黄蕾.上海市2所高校2006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职业生涯选择意向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7, (6) :4-6, 22.

[2]张亮, 原晓红.2008届汕头大学医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与现状调查分析[J].校园心理, 2007, (1) :35-40.

8.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 篇八

[关键词]就业形势 高校 大学生 学生工作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危机蔓延至中国,许多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一部分企业面临着倒闭,很多公司开始纷纷减薪裁员、招聘需求锐减。随之而来给大学生就业变得非常困难。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08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的就业成为了社会的突出问题,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学生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审视当前经济危机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高校应积极寻求应对之策,努力提升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而服务。

一、就业压力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问题

1.冲击思想的稳定性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思想观念、人格品行形成的发展时期,思想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知识无用论、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冲击,造成了学生的思想的波动,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的同学会觉得人生渺茫,社会是灰暗的,甚至仇恨社会。

2.破坏心理的平衡性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完善阶段,不成熟、不稳定是必然的。然而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面对沉重的学习、激烈的就业竞争、家庭的高期望和生活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大学生脆弱心理难以经受的起这严峻的考验,容易产生一些消极心理。

3.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读书不在乎多、成绩不在乎好,毕业一样待业”,面对经济危机,毕业生就业难,使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积极性受到负面的影响。有些大学生早早就开始寻求工作,在未完成学习计划的情况下就忙于在外打工锻炼、实习。有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过于理论,脱离了实践,学习成绩好未必能找一份好的工作,因此放松了课堂学习。在创业教育的浪潮下,很多打着创业的旗号的“学子商人”,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创业的关系,荒废学业、影响校园秩序。

4.加剧生活的困难性

经济危机发生以来,许多企业减薪、裁员,甚至破产,我国出现民工返乡潮,城市居民待业率增加,一些家庭收入受到严重影响,造成部分同学生活困难。就业难,增加了部分助学贷款的学生在规定日期还款的难度。

二、高校学生工作如何应对就业压力

1.加强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应做到:全面、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做到知学生所想、知学生所需、解学生所急;认真做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式政策教育,确保校园稳定与发展;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看待经济危机和就业难等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开展系列思想教育活动,增强学生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定期开展形式政策教育,讲解目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市场人才结构,积极宣讲党的路线、政策、方针和促进就业的举措及保障。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来看,多数学生是健康的,他们自信乐观、意志健全、情绪稳定,有活力和朝气,对未来充满憧憬。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自理能力较差、学习中有功利主义和投机心理、消费心理不成熟、网络认识不正确的问题。在就业压力面前,不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会导致学生不良心理的滋长。因此,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学生消极心理的产生。通过适度的就业压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就会自觉端正学习态度,全面发展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还要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自我意识,不狂妄自大,也不回避弱点,善于“自我接纳”、能够客观评价自我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提高学生“抗挫”能力,健全学生意志。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作出择业心理误区,增强就业信心。

3.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企业是现实经济实体,用人的标准就是能否给企业带来最优绩效。当前,用人单位衡量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如何,通常考察的就是思想政治素质、实践能力、专业素质、知识面的广度以及才艺。只有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积极奉献的精神,能顾全大局,有组织纪律性,有积极进取精神,自身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能较好地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量,有较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多方面的才艺的全面而优秀人才才是用人单位青睐的对象。根据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素质的高要求,高校应顺应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指导学生做好大学学习规划,大一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扩大学习的知识面;大二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大三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提高专业技能的运用能力;大四以职业素养培养和创业教育为主,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但是,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薄弱环节。所以,我们要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定培训学习等等社会实践活动。

4.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要以“以人为本”为理念,把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的就业。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我们就业工作第一就是要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思路,将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解释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在目前的金融风暴下,冲击最大就是我们大学生求职向往的外贸、房产、金融、物流等行业,大城市中心城区人才需求减少。所以,我们要转换择业思路,调整期望值、降低薪资待遇、不片面追求专业对口、重视实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去基层、去西部,到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中去。第二,加强创业教育与指导,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展系列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咨询服务。尊重学生的个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认真做好大学生的职业测评,在求职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综合能力,明确发展方向和求职目标。

5.做好贫困生支助工作

首先,不断更新贫困生档案,及时给“新”困难生经济上的支助,同时予以一些人文关怀。其次要认真做好助学贷款工作,对参加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和诚信教育,并在其毕业之后要与辅导员建立联系制度。

三、总结

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就业难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高校学生工作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风建设,做好就业指导、贫困生支助服务工作,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子金.大学生应主动调整就业思路[J].人民政坛,2009(1).

9.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 篇九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原因;对策

1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有关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成为社会及政府越来重视的难题。总体来说,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所谓大学毕业生,其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就业能力才能更好发展,但现有的大学高等教育缺少必要的就业需求导向,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出入,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突出。

2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在不断减弱。当前国企改革、企业不景气导致裁员时有发生,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萎缩之势。第二,招生规模迅速扩张。近些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加,导致市场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竞争不断加剧。第三,就业结构型矛盾突出。不同高校、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往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比较明显;毕业生愿意从事党政事业机关工作的倾向明显。原因分析:第一,不能迅速转换角色。社会是个大熔炉,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要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适应社会要求,才能找到适合岗位,更好就业。第二,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毕业生只有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身个性特征,才能增加成功就业的概率。第三,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地域。在毕业生的理念中,好的地域、大城市就意味着高薪、机会和光明的前途,就往往导致大城市的求职者人满为患,而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却无人问津。二是挑单位。毕业后总是喜欢选择一个稳定、待遇好、地域好、社会威望高的职业。第四,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经历了高中的苦读磨炼,升入大学对于很多大学生意味着“幸福”的开始,他们往往放纵自己,进而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社交能力不足,有些毕业生在为人处世、人际公关等方面存在差距。社会实践缺乏,在抓好学业的同时,忽略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3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结合以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使问题得到根本缓解,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第一,国家层面。针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制定切合实际的扶持政策,例如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可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或资金支持,助其发展。同时引导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同时积极动员相关部门,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辅导。第二,学校方面。学校应充分结合当下社会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适当偏重应用性、操作性、技术性课程的教学,积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社会方面。善待刚刚进入社会的毕业生,加大对其的培训力度,使其尽快转换角色,融入企业氛围,更好的为企业付出。第四,自身方面。一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实现自我价值,就要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这种素质应是全面的,不仅包括文化课的学习,还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的培育,以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二是适应环境能力要不断提高。毕业后,大学生即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大社会,它是个大熔炉,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或事,里面有很多未知和考验,要使自身立足于社会,合理的处理人与事,大学生除了学好文化课外,还应培养适应陌生、复杂环境的能力;三是要有创新能力。不论是择业还是自主创业,都要求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意味着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东西,意味着颠覆,只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四是要有责任意识。毕业生在就业前一定要客观认清自己,明确自身定位,找准差距和不足,积极肩负责任,要有责任感和诚信意识。选择工作就要踏实工作,不轻易跳槽,对自身负责,对企业负责;五是未雨绸缪,做好准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头脑,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和定位,并按照设计的规划努力奋斗,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而不要等到即将毕业,才慌不择路,迷失自己。

4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问题,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加以有效解决。问题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这就注定了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其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需要自身、学校、社会及国家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多方合力,问题才能得以解决,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0.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篇十

本文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是因为毕生生人数多、宏观经济不景气,但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学生就业力低,不能符合招聘企业的需求而造成的.此外,学生的就业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因此,提高学生生就业力、改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作 者:孙舒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875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xx “”(7)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 对策 就业力 就业观念

11.新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篇十一

一、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因其性别特征更引人关注。所谓的“女大学就业难”,不是说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指与同班或同届的男生相比,女生找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工作单位相对较差;在同一个职位的竞争上,用人单位往往愿要差一点的男生而不愿意要优秀的女生。

据统计,在相同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7%。女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绝对的。在一些行业,如医护工作者、财务审计人员、银行职员、市场公关人员、文秘人员,女大学生的就业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但是从整体情况上来看,大多数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就用人单位而言,虽然没有明确标注限招男生,但很多企业暗中排斥女生,常以岗位特殊、出差频繁等为由给女大学生设置更高的门槛;就高校而言,多数没有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就女大学生自身而言,就业竞争力不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显得茫然无措,缺乏信心,还有一些女大学生则滋生自卑心理,消极退避,自暴自弃。

二、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方面

(1)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从一定程度上讲,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结果,是就业竞争机制建立时间不长,长期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和毕业生不完全适应造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在加强市场调节的同时,政府行政调控职能也在逐渐弱化,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鼓励学校推荐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用人单位与就业主体双向选择等,由于现有就业政策和法规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也就造成存在着性别歧视、行业限制等诸多问题。另外,大学生就业体制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不全,对于排斥女大学生的做法缺乏有效的监督。同时。劳动人事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与男生相比带有滞后性,也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

(2)大学生就业渠道不够畅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与此相伴的是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渠道出现明显改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就业的传统主渠道吸纳能力减弱,像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改制改革,直接影响了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尤其是女大学生,而新的就业渠道尚不健全,像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和部分农村发展潜力很大,但是由于在人事、户籍、保险等配套措施上尚不完善,导致很多毕业生都不愿意到这些行业就业;二是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加。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女大学生就业具有群体性和时效性特征,因此造成了女大学生结构性的就业难现象。

(3)部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存在性别歧视。受传统性别差异思想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女性生理方面的原因,的确难以胜任一些高危工作,而部分用人单位则借此机会过分夸大女性缺点,限制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中多数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女大学生正值婚育年龄,需要用人单位为其婚假、产假等支付一定的成本,这也是用人单位不愿接受女生的原因之一。

2个体方面

(1)女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就业体制下,部分女大学生在大学里过于看重学习成绩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导致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知识面比较窄,人文知识欠缺,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这是制约女大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不合理。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主要体现在对工作地点、工作待遇、福利条件等方面要求过高。高校扩招下的女大学生仍旧摆脱不了“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片面抬高自身价值,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到基层工作。一旦达不到就业目的,就十分失望,心理落差较大,难以接受现实,不愿意屈就一些不符合自己理想的工作,导致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3)女大学生择业观存在误区。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冲突使其举棋不定,患得患失,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结果,有可能都不太满意,最后陷入就业难的结局。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及建议

1加快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步伐,健全就业政策与法规体系

现阶段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重要的措施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实际的就业法规,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女大学生就业的合法权益。一是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有关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女性就业监督机构,依法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女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案件,为女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二是对于可接收女大学生工作而拒不接收的用人单位,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逐步消除社会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建立起公平、公正、合理的就业机制。

2进一步理顺大学生就业渠道,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社会保障

一方面国家要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配套制度改革,淡化户籍、人事制度中的性别歧视性做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二是相关部门要逐步清除新就业渠道的就业障碍,强化其吸引力,同时要完善传统就业渠道的人事制度,逐步实现就业岗位市场化,对其中的女性工作岗位要完全公开,竞争上岗;三是高校就业部门在稳固传统就业渠道的同时,要积极走出去,拓展新的就业渠道,尤其是适合女大学生的社会就业岗位,帮助女大学生拓展就业市场。

3逐步消除用人单位的性别差异观念

一方面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不仅要有社会舆论的呼吁和监督,也要靠妇联等组织的维权,同时更需要有政府部门参与其中,通过政策法规引导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尽快消除在招聘过程中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从而真正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自身也要加强认识,合理安排男女比例,不仅有利于形成进取、竞争而又稳定团结的工作气氛,而且在工作过程中,优势互补,有利于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只要用人单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开放的、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现代女性,合理利用其优势,尤其是女大学毕业生,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和支持力度

12.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 篇十二

数以万计的农民工失业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首先影响农民工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增大当地就业压力,影响社会稳定。党中央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对暂时没有工作的农民工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教育部也下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紧急通知。返乡农民工如何通过技能培训顺利再就业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金融危机导致农民工失业的原因

从外部来讲,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在发展上面临非常大的困难,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2008年上半年浙江全省1200多家企业关门歇业。在温州,有8.1%的企业出现了停工、半停工和倒闭现象。有“中国纺织重镇”之称的绍兴县,前三个季度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16.2%。这些情况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其中最受冲击的就是农民工。

从自身来讲,农民工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过渡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相对来说,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技能水平较低,这是导致金融危机下农民工首先失业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一技之长,他们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工厂,从事简单劳动,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工厂大量倒闭,甚至破产,导致农民工大量失业。

2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技能培训的客观必要性

2.1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技能培训是维持社会稳定的要求

大批农民工因失去工作岗位及经济来源返乡给政府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冲击。农民工失业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采取适应的措施,通过再就业技能培训使失业农民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是提升全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2.2 再就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进而再就业的有效途径

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而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要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工实行再就业技能培训势在必行。且农民工自身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作了一项关于农民工的调查,调查表明:高达97%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他们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愿极为强烈。

3 金融危机下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3.1 培训宣传不够,致使农民工对培训的认识不足

目前,由于相关部门对农民工培训不够重视,认识不足,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宣传,很多农民工甚至不知道有培训的事情,少部分知道的人群往往也认识不够正确,有的认为有形式无实际内容,有的认为是部分企业为增收开设的培训班,他们并不清楚是政府组织实施的费用减免的农民培训工程,因此,真正参加受益的人不多。

3.2 培训内容与就业需求脱节

农民工参加就业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再就业,若培训内容与就业需求脱节,导致农民工参加培训不能顺利就业,农民工就丧失了培训的积极性。一部分培训机构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在不清楚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盲目培训,不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管他们将要从事什么行业,都全部培训电脑技能、销售技能等,这样虽然提高了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实际上对于再就业却毫无益处。最终,培训的人员不被就业单位关注,对农民工自身及培训机构的发展均不利。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工本身对市场需求不够了解,而参加就业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再就业,若培训内容与就业需求脱节,导致农民工参加培训不能顺利就业,农民工就丧失了培训的积极性。因此,培训机构应该在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根据市场需要开设培训内容,注重技能的培训,使农民工在短时间内能掌握立足于新岗位的基本技能,而不是注重于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教育,不是注重学历教育,把最有限的时间用在最必要的地方,才能真正使农民工从培训中受益。

3.3 培训监管机制不健全

由于培训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参与培训的机构众多,而目前关于农民工的培训作为一新生事物,尚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致使一些培训机构从中钻了空子,有的甚至虚报培训资料,骗取财政拨款,致使国家这一真正有益于农民工的政策在某些地方并未落到实处。

4 农民工技能培训问题的对策研究

4.1 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问题的重视

各级相关领导应转变传统观念,加深对农民工培训的正确认识,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才能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农民工失业后大部分生活在农村,交通、信息比较闭塞,加之农民工本身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导致大部分农民工对再就业技能培训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要做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需要投入更大的力度进行宣传,通过各种媒体、进村入户、以及让受益者现身说法等多方面、多角度宣传,尽可能让每一名失业农民工了解培训政策、培训内容等,从而使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4.2 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相关制度

目前,农民工培训的相关制度还不健全,国家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不足,对培训机构的监管不到位,农民工培训考核无统一标准,培训结束后就业得不到保障,在这种形势下,完善相关制度势在必行:(1)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建立农民工再就业培训专项基金,并保证资金落实到位,使农民工培训经费得到保障,培训工作落到实处。(2)完善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监管机制。农民工培训内容涉及面广,承担培训的机构繁多,由于培训监管机制不完善,使得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培训质量也高低不等,应制定相关的制度对培训机构的资质条件、培训任务、培训成绩等进行统一监管,随时取消不符合标准的培训机构。(3)严格培训考核机制。目前培训的考核主要是学员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但由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需上缴一定的考评费及工本费,且一些行业并不要求从业人员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致使部分学员培训完毕并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从而使培训效果无法衡量,影响培训机构及被培训者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强考核环节的监督,保证培训质量。政府可以根据考核成绩对培训机构进行监管,同时,将考核成绩与就业挂钩,提高培训效果。(4)健全农民工就业服务机制。再就业技能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让农民工通过培训顺利再就业,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使农民工参加培训无后顾之忧,一方面促进其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切实维护社会安定,因此,尽早健全农民工就业服务机制,是做好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

4.3 注重技能培训,提倡应用型教学

农民工培训与学历教育不同,重在培养某一方面技能,使其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并应用。因此,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应注重技能培训环节,加大实训力度,在教学方式上,可通过现场演示、实践操作、短期见习等方式,提高农民工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其在短时间内学以致用。

4.4 结合当地实际,开设培训内容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经济各有特点,侧重方向各有不同,培训机构应深入当地市场,充分了解当地人才需求情况,根据地方经济特色,培训当地切实紧缺项目的人才,农民工经过培训能立即上岗,这样才能使培训内容与工作、就业紧密结合,培训农民工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同时,也增加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促进培训工作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周,明星.农民职业转型培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49-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教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教育作用与问题——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中国、孟加拉四国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5,(l):68-72.

[3]余祖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5):17-21.

13.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十三

摘要:随着高校严重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来临,大学生数量逐年扩大,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就业压力沉重。为此,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自身都应该采取对策解决就业问题,减少就业压力,促进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近年来,在中国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问题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严峻、困难重重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也在逐渐变大,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成为社会上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 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② 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③ 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专家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说:“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社会针对

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特点:压力和机遇并存

1、政策体制改革、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大学生带来更多机遇

第一,农民工工资的上涨促使企业扩大对大学生的需求。在随着国家“三农”政策农业税费的降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以及最低工资法的逐渐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经济蓝皮书》提到,2003年以来农民工工资以年均10.2%的速度增长。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初次就业工资水平增长缓慢。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在一些农民工和大学生替代性较强的行业(如酒店服务业),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将上升。

第二,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也将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渠道。“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非常艰巨,政府、工会和企业都会加大对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如劳动关系专业、民法专业,等等。

第三,社会保障体制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也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便利机会。为了实现社保和医疗体制的改革目标,国家需要大批社保、医疗方面的管理型和服务型人才,这有利于解决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空间。在“十二五”期间,国家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和其他就业群体相比,大学生整体素质水平较高,理解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在上述新兴产业中就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经济发展转型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会影响某些传统行业的规模扩张,进而影响这些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在“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将会是某些国家部门的工作重点,很多小规模的煤厂、电厂、水泥厂、造纸厂等将会被关停。这将加重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第二,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发展,这也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负面影响。在过去的2010年中,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导向型行业的影响已经凸显出来,服装、玩具、机电类产品的出口形势越来越严峻。如果资本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完全放开的话,人民币将会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这是大学生就业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的一个较大挑战。

第三,金融部门的对外开放可能会压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众所周知,金融部门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阵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将导致行业对中国大学生的需求量下降对就业造成负面影响。

从总体形势来看,“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从专业结构来看,社会保障、劳动关系、民法及跟节能环保、新能源相关的专业面临的机遇较多;金融、外语及跟传统制造业相关的专业面临的挑战较多。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应对政策

1、政府应制定与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政策

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弱化户口对社会成员流动性的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性、能动性。流动的自由度是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的推行,在今天,“档案”对于人才流动已无多少限制,唯有户口还对运用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具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

因此,必须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大学毕业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流向。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尤其是非公有制单位,只要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并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公安部门应凭毕业生所持的《报到証》为其办理落户手续。

废除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促进毕业生自主流动。

2、高等教育机构应调整教育模式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经常发生着变化,而为之服务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常常滞后,其结果是使得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因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而不能及时找到工作。正因如此,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刻不容缓,尤其是对专业结构的调整。

① 将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不应目光短浅地只看到当前社会哪个行业吃香,而盲目扩招本专业学生,而应是放眼整个中国社会,建立真正的适合国情的专业,并将其办大办强办精。并且时时刻刻都紧跟时代步伐,建立创新意识,而不是固步自封。② 高校还应多方面地提高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的综合素质。高校应全面了解各个专业的发展前景与局限,据此开展真正适合本专业学生的课程,使其专业化、正规化。还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合作,培养出满足社会与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③ 高校有必要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加强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意识。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而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他们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的情况;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择业实力的增强和求职技巧的培养都会大有帮助。

3、建立一个强大有效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系统

① 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包括: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前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毕业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毕业生及时掌握人才市场信息,促进就业机构改变就业歧视现象,如对女大学生的歧视,另外还要调整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避免现在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普遍存在的个人主观化、理想化的倾向,适当调整就业预期目标,以适应社会现实的要求。

② 诸多工作机制有待健全,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这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应尽快建立起全国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开设专门的窗口,对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后,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③ 本科高校和有条件的高职(专科)学校,要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并与国家和省市网互联互通,并且要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公布、监督

和评估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并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体系,科学、准确、快速地报告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公布当地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

4、大学毕业生应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并做出切实的职业选择

首先,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择业困难之间的关系并理性地做出择业意向。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就业适龄人口的数量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这种情况对于该社会而言便构成了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基于这一缘由,处在现实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择业时对自身就业意向的恰当定位和及时调整,将会有助于促进其就业难度的减小。具体而言,在择业的同一个时间段上,如果人们在择业标准中对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的选择都过于集中化,那么,势必导致在这些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上的集中竞争,形成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并加大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相反,如果面对这种情势而及时进行调整,选择目前被暂时忽视或“冷落”的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实际上等于主动选择了一种就业相对困难、甚至减小了就业相对困难系数,换言之,这种调整便可能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形成。

其次,自主创业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在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方法大致有两类:一是被动选择,如对自己原先的就业意愿进行调整。具体而言,降低择业标准,就可能意味着获得就业机会。二是主动选择,如自主创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就业形式经历了几种重要转变:第一,从最初主要是体制内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体制外就业;第二,从原先主要是机构化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个体化就业;第三,从最初主要是占据现有的就业岗位,到出现了更多的创造就业岗位。这种变化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进程是一致的。后期出现的就业形式,对个体自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自主创业则是这一方面的集中体现,它成为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14.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篇十四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但对社会来说,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就业,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对于高校来说,学生没有就业,就不能说我们很好地贯彻了教育要为实现现代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不能说我们对学生尽到了应有的责任。虽然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学校一方面就能全部做好的,但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本身已经成为一个令许多人头疼的问题,而08年经济危机对国家经济,社会生产的影响,更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作为曾经的“天之骄子”,大学生正面临 “毕业即失业” 的困境,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如今已经真实地出现了。

解决问题,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大学生,为什么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拥有着比普通人更多的知识,而且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为什么会面临如此的窘境?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样化的,但是具体分析,主要应该从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这三者上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1998年大学毕业生仅为的66万,2002年毕业生数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将达到280万,2005年达 到338万,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2009年610万,而到2010 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规模将达630 余万人,10年间增幅近10倍。如果再算上往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真可谓是“人才济济”。其次,庞大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群体也在寻求就业机会;另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向城市靠拢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就业也带来了很大压力。有人依据所谓的“常数法则”来否定扩招与就业难的联系。常数法则是指:适龄青年(18—22周岁)的总人数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其数量是不受外界影响而变化的一个常数。适龄青年的总量是早已存在的事实,不管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如何,都存在就业问题。因此,扩招与就业难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其实值得商榷。因为它没有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全家举债助读的学生更迫切希望获得高薪和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而且,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大学生去当“杀猪匠”、当高级保姆、从事擦皮鞋的工作都谈不上体面就业。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就业的压力。如果他们没上大学,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预期,或许更能够从容地就业。二是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三是扩招导致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等等。这些因素,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虽然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扩招,但它的确与扩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2、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

3、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从沿海波及内地。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面临近年来最冷的寒冬。

4、就业市场。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一味地追求高学历,有的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还不如本科生或专科生,但用人单位宁愿要能力差的研究生也不要本科生。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在选择就业时,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少用人单位急于招聘有经验的人才,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这方面的要求。用人单位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第五,形貌歧视。有些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好比在选美,面貌、身体有缺陷的学生受到歧

视,认为这些毕业生有损企业形象,从而使一些有能力而身体有缺陷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就业。

二、高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2、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机构只是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单调,有的只是毕业班才开设就业指导课,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开设。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方面的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

三、毕业生自身原因。

1、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

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准备不足,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参加人才交流会就像“赶集”一样,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来提高就业率,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全凭运气碰,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也有许多学生依赖心理比较强,自己不去把握就业机会,而是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碰运气;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属于“守株待兔”型,没有自信,不敢去尝试,而是等着用人单位来找他,从而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需要有所作为。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实践证明,最能够吸纳就业的,不是尖端高的大企业,而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凡是中小企业多、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就业压力均较小;凡是大企业多的地区,就业压力反而较大。我国的江浙和东北地区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要扩大就业,必须更加重视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对于第三产业,由于目前其占GDP的比重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倡导而不大力推行的产业。事实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长期经济发展和解决长期就业问题有着治根治本的作用。政府在投资及招商引资时,不能光盯着高精尖项目,制鞋、服装业、第三产业也都要注意引进、发展,既发挥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又解决就业问题。当然,我们高度强调就业的重要性,并倡导树立就业优先原则,并不意味着把就业置于经济增长目标之上。实际上,树立就业优先原则,本身就包含着把经济增长置于政策优先序的重要位置,以及作为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的意思。无论就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时期,还是从其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来说,经济增长目标绝不可以放弃。但是,理论和发展经验都表明,把就业放在第一位,反而可以保证经济增长,相反则不然。

2、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各级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手”,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具体包括:

(1).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3).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

(4).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高校应做出一些改变。

1、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适时改变专业结构,改造旧专业,开辟新专业,加强专业

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根据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和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高校还应强调通识,提高教学质量,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能力。

2、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

(1)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择业过程中能加强针对性, 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

(2)提供面试技巧指导。“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企业选人的标准”三项是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高校可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避免让就业面试成为毕业生的心理障碍。

(3)建立大学生求职择业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充分利用因特网, 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 建立就业信息库, 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 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 避免盲目性。

(4)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调查中,仅有5%的毕业生选择创业,创业教育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三、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与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缺乏规划,毕业时盲目海投简历,往往导致自己竞争力变弱,注意力分散,最后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针对此次调查中发现的大部分大学生未对自己日后发展作出合理规划这一问题,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是选择一份适当工作的前提,大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及适合的工作类型等方面的信息。目前许多高校都提供了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如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心理测试软件,大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准确定位,选择适合的职业,并按照目标有规划地做好相关准备,避免到大四时才临时抱佛脚,没有充分的就业准备时间。

2、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新思路。接受调查的镇江大学生中共有94%选择毕业后到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相信全国其他地方的高校大学生也普遍存在同样的想法,可见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自我定位不准,盲目攀比,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因此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适度降低心理预期,从而切实转变“稳定、舒适、高薪和大城市”的观念。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主动调整择业期望值,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基层和西部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

3、提高自身“硬件”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近期公布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各种能力要求的调查来看,用人单位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用人单位也指出,缺乏工作经验也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的明显劣势。就业竞争是残酷的,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在这种情形下等待招聘单位降低门槛是不现实的,也是被动的,所以大学生应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把自己打造成既懂专业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T”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热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负责任的态度、商业诚信、团队合作

精神等这些“软能力”,秉承踏实的学习、工作理念,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使自己的“硬件”够硬,竞争力够强。

总结:

上一篇:副部申请书通用下一篇:加强纪律作风建设,维护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