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作文 家乡的冬天

2024-11-24

家乡的作文 家乡的冬天(共18篇)

1.家乡的作文 家乡的冬天 篇一

家乡的冬天作文

家乡的冬日

我的家乡,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城。我爱家乡含苞欲放的初春,我爱家乡树木葱茏的盛夏,我爱家乡色彩斑斓的深秋,我更爱家乡那银装素裹的冬日。

我们这里的冬天并不太冷,虽然早已是隆冬,可人们的衣服却没有加厚。屋后的山上,最 后一片红叶还没有落下,红叶在大片绿色的松叶中显得那么耀眼,构成了一幅别具一格的冬景图。大雪好像与我们无缘,冬天下雪的日子少而又少,孩子们多么希望老天能下场大雪,过过打雪仗,堆雪人的瘾啊。也许是我们的童心感动了“雪神”。那天,我们正在上课,突然空中飘下了片片雪花,同学们哪还有心思上课!

老师从一双双惊喜的眼中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干脆停下讲课,让我们走出教室观赏雪景,顿时校园便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去接雪花玩,有的用帽子,有的用围巾,还有的干脆把衣服脱下来接。只见圆圆的雪珠儿,小小的雪花儿,薄薄的雪片儿,轻盈盈,慢悠悠的飘落。

多美的雪花啊!我情不自禁的仰起头,张开嘴去接雪花。既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咸,又没有人们说的那么甜。而是一种极清爽的味道,让人为之一振,这也许就是冬天的味道吧。雪越下越大,霎时间,校园白了,山冈白了,松林白了,房屋、地上全白了,整个家乡成了一个银白的世界。

雪停了,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在雪地上,亮堂堂一片。树枝上挂满了银条、雪球儿,若是有风吹动,银条儿和雪球儿就簌簌地落下来,摔碎了,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散,真是美不胜收。啊,我爱家乡这难得的雪花,这雪下的美景,这美丽的冬日。

2.家乡的作文 家乡的冬天 篇二

在农村走出去的其他行业的人士积极支援家乡教育, 城市学校纷纷支援农村学校, 各地政府频出政策激励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的同时, 那些从农村考出去, 毕业后在城市的教育系统工作的大学生有没有向家乡伸出援手?他们做得怎样?如果没有的话, 是什么使他们没有伸出援手?带着这个问题, 笔者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表明, 绝大多数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认为自己有责任关心家乡的青少年, 也愿意积极行动起来支援家乡教育, 部分人表示他们愿意通过网络等沟通形式引导乡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加强对家乡青少年的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与此同时, 他们希望村委会能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风气, 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但也有少部分人表示“无心顾及”“缺乏相应能力”。

一、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支援家乡教育的必要性

笔者对985院校、二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县教育局的干部、教师和部分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了访谈。对河北省、湖南省部分地市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男士176名, 占37.29%;女士296名, 占62.71%;按工作单位统计, 小学教师占63.13%, 中学教师占33.47%, 高校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等共占3.4%。筛除无效问卷后, 共获得有效问卷448份, 有效问卷比例为94.91%。

对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接受乡亲们咨询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乡亲们主动请教的情况还不太普遍, 将来有必要专门调查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与乡亲的心理距离、乡亲们求询的意愿等方面的情况。

对样本群体家乡的青少年咨询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样本群体家乡的青少年在很多问题上还是需要向外界请教, 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家长无法给予足够的帮助。

现实中有的农村家长视体育、艺术等特殊专业为旁门左道, 有的家长认为读书无用, 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读书万能……因此生涯辅导是农村青少年及其家长非常需要, 也是出身农村的教育工作者最有可能起作用的方面, 尤其是高考志愿的填报和尚未取消的文理分科。以高考志愿填报为例, 有些普通学校的个别专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看上去处于同一个档次的院校, 教育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也可能相差悬殊, 即使是同一所院校的不同院系也是如此。但农村家长由于信息闭塞, 几乎不可能知晓。这些问题对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非常高, 却非常值得付出。

二、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帮扶家乡青少年的意愿

问卷设了一道开放式问题“您怎么看待您在促进家乡青少年教育中的责任?您将来准备采取什么好的做法?”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个问题做出了积极回应。他们纷纷表示“原来没太考虑过, 以后会关注家乡的青少年, 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要“多跟乡亲谈心”“多走访, 多宣传, 做正面引导”“开展实地调查, 深入了解情况”“对农村青少年进行心理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并进行咨询和疏导工作”“多向乡亲宣传教育理念和动态信息”“组织部分教育工作者送教下乡”“抽时间教给家乡的青少年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多为家乡的青少年开拓学习渠道”。还有校长表示“将与家乡学校建立联系, 把本校的教育资源与家乡学校共享”。但也有受访者坦承“自己刚能保证生活温饱, 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指导家乡青少年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见表3。

对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登门拜访主动提供帮助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见表4。

表3和表4的数据表明, 尽管样本群体中有些教育工作者也会登门拜访, 主动为乡亲们和家乡的青少年提供帮助, 但总体而言在指导乡亲和家乡的青少年方面还没有蔚成风气, 与他们在开放式问题中对责任感的表达不太相符。

对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对于题目“您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的选择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 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普遍希望村委会的干部们能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风气, 能通过组织茶话会之类的活动为他们和乡亲们以及家乡的青少年之间的沟通搭建平台, 好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支援家乡教育。他们认为有必要通过学习他人经验、获得有针对性的资料提高指导家乡青少年的能力。QQ群作为最便捷的沟通方式颇受青睐。

最令人遗憾的是, 在调查和访谈中也发现, 有的被访者愿意积极支持家乡教育, 但由于怕别人说自己出风头而不了了之。阻碍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帮扶农村青少年的原因还包括“怕说错话了被埋怨”“乡亲们不重视教育, 而且极度固执”等。可见, 全国各地的村委会都要积极开展动员工作, 让早已有心支援家乡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能毫无顾虑地“抛头露面”, 让广大有乡土情怀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多关心家乡教育。

三、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支援家乡教育的困难

对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最难回答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 超过1/4的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对学习方法缺乏深入研究, 这表明其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有待加强。此外, 他们感到最难提出建议的方面都涉及重大决策。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提类似建议可能给他们带来压力, 另一方面表明其自身能力的欠缺。由此可见, 教育工作者支援家乡教育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已经在支援家乡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建立网络论坛等形式, 交流、传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经验, 这样或许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支援家乡教育。

四、结语

从调查情况来看, 农村教育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也有支援家乡教育的责任感和意愿, 但在能力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尤其是部分人对生涯规划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很有限。但由于村委会没有进行组织、缺乏可借鉴的经验等原因, 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此前的实际作为并不太多。在将来, 基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把他们很好地组织起来, 使其为家乡建设、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更多贡献。此外, 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应该放下“包袱”, 即使无人组织, 哪怕碰过钉子也要积极行动支援家乡教育。

针对上述现状特提出以下对策:

(1) 加强引导和组织。教育局等行政部门和村委会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唯有加强引导和组织, 才能更好地把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的力量更好地整合起来, 以发挥更大作用。

(2) 总结经验, 积极推广。通过文献分析发现, 有些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已经行动起来, 教育行政部门和媒体要全面总结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 积极推广。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 自行组成群体, 定期或不定期讨论如何更好地支援农村教育。

(3) 创新形式, 提高实效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直接支援农村教育的发展, 如同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自己提及的那样, 深入调研, 发现问题;通过家访、茶话会、QQ群等形式多和乡亲及家乡的青少年学生谈心, 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还可以采取结对帮扶、专题讲座等形式助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3.家乡的作文 家乡的冬天 篇三

符号是指代一定意义的意象,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不妨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可以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有人说,符号是特征;有人说,符号是代表;有人说,符号是象征……有人说,如今的篮球明星姚明是一个商业价值的代名词,一个融合了中国概念和西方文化的符号,更是一个稀缺的、升值潜力无限的品牌。姚明被称为“中国符号”。

你留意过身边的符号吗?请以“____是家乡的符号”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1书写自然,表达情感。通过对家乡的某一自然现象或景观的描写,写出对家乡的特有认识和情感。如以“水,是家乡的符号”为题,可以以“水”贯穿全篇,表现家乡雨水、溪水等的特色和韵味,以水寄情,写出了对家乡的热爱。

2描绘场景,表现特色。可着眼于家乡某一景象或场面,写出家乡的另类特征。如以“集市,是家乡的符号”为题,通过集市表达家乡特色。集市,在家乡的分布很有特色,不仅在几个特定地点发展成一大片密集区,还有的零散地分布在各个较为繁华的路段。清晨、上午、中午、傍晚,集市上的商品各有特色。集市生活,是家乡人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是家乡活力与生机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方的原始形象。

3某描摹服饰,赞美风情。每个地方的居民都有自己的特色服饰,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也折射出文化遗产的灿烂光华。通过对家乡人服饰的描绘,赞美家乡的文化和人物风情。

4关注方言,抒发乡情。“乡音未改鬓毛衰”,家乡的方言,牵系着我们心中的乡情,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听到那朴素的乡音,都会激起我们思乡的情怀。家乡的方言体现着家乡人与众不同的待人接物的方式、态度,若在他乡相遇。因为方言让大家的心灵相通,即使是素不相识的家乡人也能走到一起,相互支持。我们可通过表现方言的人情味,抒发我们对家乡的那份深情。

佳作展示

狗尾巴草,是家乡的符号

欧阳昳兰

狗尾巴草,其貌不扬,甚至丑得有点让人不敢恭维,却不料,它以其低微浅陋的姿态成为家乡的符号。

记忆中的家乡,像狗尾巴草一样普通渺小,甚至会被人遗忘。遍地的狗尾巴草却是夏日家乡独有的风景。

儿时,喜欢在家乡小道上嬉戏,累了,在烈日下,躺在草地上,用手臂遮住眼睛,感受微妙清凉的风拂过的那种闲适。突然,鼻子痒痒的,像有小虫试探性地触碰了一下。但不断搔痒的感觉让我不情愿地睁开眼,看着好友一脸认真好笑的表情,手里一棵狗尾巴草不断摇晃。顿时,因一根狗尾巴草而起的“血案”,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我们在狗尾巴草的“丛林”里跑着,笑着。

偶尔,大家会用狗尾巴草编成小戒指,表达有关友情、快乐的心情。狗尾巴草毛绒绒的,圆滚滚的,像一块可爱的糖果,不仅甜而且耐看、温暖。

童年时对家乡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当长大后,走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时,我们会为大城市的繁华所吸引,不再思念曾养育了我们的家乡。城市中不再有狗尾巴草,却有美得惊人的花朵与碧绿整齐的草地。

我们真的不再思念家乡了么?其实不然。当一个人闯荡于陌生的城市时,当一个人寂寞地吃饭时,当一个人观赏中秋的月亮时,那淡淡的思乡情绪就会爬满心头,久久不能释怀。你心头那关于家乡的不舍情结从未在记忆中抹去,就像你仍会在城市某个长满草的角落找到那一棵毛绒绒的狗尾巴草。不管你桃李年华还是知命之年,家乡的那一棵棵狗尾巴草总会在你心灵深处长出来,带来问候与企盼,让你睹物思乡。

狗尾巴草,曾经被遗忘,再次记起,再次遗忘,又被记起……家乡亦如此,在情感的宣泄口来来去去,但从不消失。

狗尾巴草是家乡的符号,它与家乡从未远离,在我们心里从未消逝……

模拟评分这是一篇小中见大、情感真挚的文章。具体评分如下:

内容:以常见的狗尾巴草为家乡符号,让人眼前一亮。选材有个性并充满真挚的深情。得14分(满分15分)。

结构:文章前半部分以叙事为主,表现童趣:后半部分以抒情为主,通过抒发狗尾巴草情结来表现乡情。结尾呼应题目,结构明晰。得15分(满分15分)。

语言: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精妙。例如“鼻子痒痒的,像有小虫试探性地触碰了一下”,“淡淡的思乡情绪就会爬满心头”,语言具体、丰富、形象。得15分(满分15分)。

创新:文章选取狗尾巴草为家乡符号,选材有新意。文章明写狗尾巴草,暗写家乡情怀,立意深刻。如果对狗尾巴草“低微浅陋的姿态”多一些具体刻画,并与家乡人的性格联系起来,内容会更加妥贴自然。得6分(满分10分)

总分:内容14分+结构15分+语言15分+创新6分=50分(满分55分)

白开水,是家乡的符号

江文婷

白开水,无味,透明,解渴。这正如同我的家乡,虽是一个小小的地方,但它正应了那句“水利万物而不争”,养育了一方人民。

白开水,是家乡平凡的符号。清晨,体育场上便出现舞剑的老人、锻炼的中年人、打球的年轻人。在淡淡的白云下,人们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儿。喝上一碗稀粥,吃上几个炸得金黄的大饺子,便是清晨最惬意的事了。小城如同白开水,普普通通,却平凡有味。

白开水,是家乡热情的符号。中午,每户人家都在厨房中忙碌,一盘盘可口的饭菜摆上小小的桌子,有些热情的邻里会互赠零嘴:你送我一个玉米棒子,我送你一个马铃薯。大家一边吹着电风扇,一边吃得热火朝天。小城如同白开水,像被消毒灭菌,心间没了芥蒂,大家热情相处。

白开水,是家乡和谐的符号。傍晚,夕阳微醉,天空带着几抹红晕。家长们在接孩子的过程中交谈着,等待着,眼神中充满了希望与骄傲。中年人下班归来,去街上顺便淘几件宝贝,翻几页书,生活过得蛮“小资”的。年轻人,有的在安静地听着MP3,有的在滑旱冰,有的在唧唧喳喳地谈论自己的偶像明星……小城如同白开水,平平淡淡,却和谐如水。

白开水,是家乡的符号。这里一碗清澈透明的水,一杯甘甜可口的水,一盅不含咖啡因的水,……我的家乡是这碗平凡中拥有神奇、静默中蕴含热情、和谐美好中带着不寻常味道的白开水。

白开水,是家乡的符号,是江淮儿女的栖息地,是各路人物共同演绎的舞台,是人们心灵最终的港湾……

模拟评分这是一篇选材角度小、结构明晰、语言顺畅的优美文章。具体评分如下:

内容:以日常生活中普通的白开水来写家乡的热情、平凡、和谐,表现了家乡特有的人情风貌和人文特色。内容具体。得15分(满分15分)。

结构:开篇总写白开水的特点,接着巧妙地用一天的时间表现家乡小城的性格,最后用抒情排比段来赞美家乡。并列式结构,一目了然。得15分(满分15分)。

语言:文章连用相同的语句开头,一连串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连贯性。但有的语句还不够形象自然。得12分(满分15分)。

创新:用“白开水”的特点喻指家乡小城的特色,比喻精妙。立意独特。但个别地方,如“小城如同白开水,平平淡淡。却和谐如水”似乎没有说到位,此段内容与“和谐”不太相关。得7分(满分10分)。

总分:内容15+结构15分+语言12分+创新7分=49分(满分55分)

素材卡片

1建筑,是北京的华彩霓裳,也是我们最直观的符号。记得梁思成先生曾提出保护北京老城,在老城旁建设新城的建议,却未被采纳。于是,在震天的推土机声中,四合院一个接一个倒下,然后,立交桥、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速度之迅捷,令世人瞠目。然而,一位旅美作家这样写道:“一样的星巴克,一样的玻璃大楼,站在家乡的路边,我却分不清这是北京、东京,还是纽约……”或许宏大的紫禁城、零星的四合院还守着我们心中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但长安街的古雅早已被国家大剧院的玻璃幕墙反射的刺眼光芒破坏殆尽。可以想象有一天最后的四合院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轰然倒地,而故宫也被更“巨大”的高楼大厦淹没之时,那位作家的话或许就会应验。

点评受“全球化”、“现代化”大潮的冲击,北京的符号面临危机。从这个最直观的符号——建筑的角度来看,北京符号的消失令人忧心。

2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她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点评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故事反映了人们渴望团聚的心情。元宵是团圆的象征,是元宵节的符号。

3郭沫若爱吃野菜,也爱吃花,入夏以后,木槿花开,这时锅内加好清汤,下精盐、味精、香油,汤开后放下木槿花,味道异常鲜美。郭老每喝此汤总赞不绝口。据说,国画大师张大千曾与家中的厨师合制“兰花鹅肝羹”,成为“大风堂食谱”中的名菜佳肴。作家梁实秋喜欢专门约请饼铺为其精心制作玫瑰花饼和紫藤花饼。文史作家郑逸梅特别喜欢吃用南瓜花等花卉烹调的具有田园风味特色菜肴。当代作家汪曾祺在散文《泰山片石》中说到他在泰山中溪宾馆餐餐有野菜吃,其中有油炸木槿花,即整朵油炸后花形不变,一朵朵开在盘里,吃起来酥脆好玩。

点评饮食也是文化符号。古往今来,许多名人不仅会赏花之俏丽,而且能品花之滋味,还为人们留下了不少趣闻轶事。

4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人工风扇”即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仆人手摇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则可生成凉风,当然布衣是享受不起这种“电扇”的。

4.家乡的冬天作文400 篇四

家乡的冬天作文400一

我的家乡在哈尔滨,我爱家乡的春,夏,秋,冬,但我更爱家乡的冬天。

冬天到了,雪花纷纷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锦绣山河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再看看玩的也丰富多彩,有抽冰尕、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但是游戏中最令我魂牵梦绕的是堆雪人和打雪仗。每当下起大雪,我和小伙伴们就都忍不住跑到室外去玩的可畅快了!

我们一人堆一个雪人,堆完雪人我们就玩打雪仗。我记得有一次我堆完雪人就滚了一个小雪球,往小伙伴儿们堆的雪人的脸上扔了一个雪球,于是他们就开始反击了,我还没来得及躲开,就扔到了我身上一个雪球,我就赶紧躲了起来,我继续往他们的雪人上扔了一个雪球,过一会儿我们就打的浑身都是雪。突然集合玲就打响了,我们就站队了。

我想起了关于冬天的古诗:《早冬》是唐朝的白居易写的。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冬天。

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冬天。

家乡的冬天作文400二

我的家乡——哈尔滨,它是天鹅项下的一颗明珠,被称为东方的莫斯科,东方的小巴黎。

它一年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而我喜欢冬天。

初冬来到,就像一位高贵的公主,舞动着她那神奇的面纱,送来阵阵凛冽的寒风。

深冬,下雪了,大朵大朵的雪花从天空中飘来,落到行人的肩上、头上、落到树枝上……不一会儿整个大地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人们好像来到了一个优雅恬静的世界,又好像来到晶莹剔透童话般的世界。

松花江边则是另一番景色,滔滔的江水此刻千里冰封。走在江边上的人们似乎不怕寒冷的冬天。仍旧领着小孩子到冰面玩耍,有的玩冰尜,有的坐着小狗拉的爬犁,在冰面上飞快地滑过……快活极了。

冰灯也是家乡的一大特色美景,每年元月五日是哈尔滨的“冰灯节”,都会有冰雕雪雕展出各式各样的供游客们欣赏,有活泼可爱的小兔,有栩栩如生的大鲤鱼,还有亭亭玉立的少女……让人们一睹北国迷人的冬日景色。

冬日,给大地带来了无比的美丽,给农作物带来生机,冬天给我们到来了乐趣。我爱家乡的白雪无暇!

家乡的冬天作文400三

家乡的冬天是洁白无瑕的,当冬天的使者——“雪花小精灵”向我们徐徐飞来地这一刻,我想,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美的时刻了。

当地面上布满小雪花的时候,可爱的孩子们就会穿上厚厚的棉袄,带上暖和和的手套,约一些好伙伴一起出来堆雪人、打雪仗,看着一个个可爱的雪人似乎看到了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小的笑脸;当每一家的孩子和他的家人一起堆雪人的时候,似乎看到了他们一家人有多么地恩爱、多么地和睦;当我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打雪仗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他们的心在欢快地跳动着;当“小精灵”飘到我的衣服上的时候,我似乎感觉到了“小精灵”在微笑地对我:“嗨,我能做你的朋友吗?”然后,我对“小精灵”微笑地说:“可以,我很乐意交你这个朋友。”当我在“精灵岛”滑倒地时候,我背后有一双温暖的慢慢地把我扶起来,“原来是妈妈”,看着妈妈那慈祥的微笑,似乎看到了妈妈有多么得爱我。

从这么多的例子来反映了冬天带给我们的欢乐与妈妈带给我们的爱,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带给了我们这么的欢乐与幸福。

5.家乡的冬天初一作文 篇五

“叮咚叮咚”,小河清冽的河水唱着歌儿碰击着河里的石头欢快地向前流着,制造出几朵晶莹美丽的水花,使平静的河面漾起阵阵涟漪;小河旁的柳树借着微风,有的梳理着自己长长的柳发,有的让柳絮随风飘扬……村里的孩童们在软绵绵的草地上坐着,躺着,追逐着,嬉笑着,翻两个滚,空中回荡着他们纯真无邪的快乐和欢笑。这就是家乡的冬天,充?满生机,风和日丽,到处洋溢着喜悦和欢乐,没有半点冬天的严寒凛冽。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柔和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抚摩着万物,除却冬日的冰霜,山坡上、树木上、屋顶上……所到之处都铺上一层薄薄的细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镀上一层金黄,变得夺目耀眼。几只小鸟站在雪白的枝头上大展歌喉,用自己那甜美圆润的嗓音为周围的景物添色不少。

山,河,花,草,树,鸟,人—家乡的一切是多么诗情画意,周围的一切构成一幅惹人喜爱、让人思而忘返的冬霜美景图。图中迸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旺盛的活力,让人无法不对其称颂。家乡的冬天给人舒适、充满活力的美。

6.家乡的“夜曲” 篇六

家乡美不美, 去问问那川流不息的河水就知道;家乡好不好, 去问问那游子的思念就清楚;家乡妙不妙, 该去问问那“夜曲”吧!

乌江是家乡的船帮, 永不停息地流来了又流走了, 流走了多少美丽忧伤的往事谁也不知道。家乡不是肖邦, 她却谱写出了与肖邦《夜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夜曲”。

唱响肖邦的夜曲, 来祭奠我潺潺的思念。土家族, 土家人, 土家的儿女最多情, 土家的舞姿更迷人。看, “肉莲花”遍地盛开, “摆手舞”挥洒大地;听, 谁在唱响高亢激昂的“脚夫调”。唱吧, 跳吧!跳吧, 唱吧!土家的韵舞是如此绚烂多彩。倘若不是绿水青山的相互映衬, 却也算不得是一幅旖旎的风景画。

我爱家乡, 没有余光中那样的柔情;我爱家乡, 没有席慕容那样清丽的忧伤, 有的只是那坦坦荡荡的爱。

7.外蒙,蓝天的家乡 篇七

天苍苍野茫茫,骏马骆驼绵羊成群,草原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延绵,但如果你注意细节,每一只马匹都有自己的色彩;不同辰光,天空也有不同的变色。据说蒙语有300个形容马的词汇,应该也有无数词汇用来分辨天空的蔚蓝,所以旅人们叫她:蓝天的家乡。

夏季的凶猛阳光穿透云层,白云采集了影子,将之放牧到草原上,山峦因此阴阳分明;安静的河流,像情人的舌头一样,舔着大地,妖娆而深情;一棵孤独的树,矗立在山坡上,这棵树就经常出现在蒙裔台湾作家席慕蓉的素描里,那么坚定的孤傲着,就如在灯柱上的鹰,有点不可一世的表情,睥睨人世间。

如白蘑菇般的蒙古包,吸收日月精华,随地生长。家的概念是流动的,能随时拆卸随身携带,不安定就是他们的安定,扎根于任何丰美水草的土地上。蒙古人是贴近土地的民族,他们若是歌唱,一定是赞颂土地或与天地万物对话的歌谣。蒙古人腼腆而好客,走近蒙古包,蒙古人会邀请你进去小憩,送上新鲜的马奶酒和干奶酪。不少蒙古人很穷,但他们的词典里一定没有吝啬这个词。

与我们火车上认识的乌兰巴托人格鲁谈话不到一个小时,他就邀请我们到他家里作客。“就算是住在城市的蒙古人,还是保留了好客的习性。”格鲁说。

火车拐过温柔的山丘,一座城市如海市蜃楼般冒出来。当火车逼近乌兰巴托,就觉得这座由苍茫草原和天空中冒出来城市有种特别的气质,收藏了很多被遗忘的时光。

那毕竟是成吉思汗曾经驰骋过的土地,过去的繁华不曾被遗忘,现在成吉思汗成了钞票、地毯、甚至是火柴盒上的肖像,无所不在。成吉思汗打下的江山早就不在了,但谁会忘记这个曾经让欧洲人心生恐惧的名字。

火车靠着清澈的图歌河一起奔流,城市周边还能看见蒙古包,顶着干净的蓝天。蒙古三分之一的人口都聚集在这座城市,但是他们似乎还不愿意放弃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不少城市人还在乌兰巴托郊外建造了蒙古包和房子,盛夏时当避暑用。

乌兰巴托到了,我才看清楚了城市的容颜。房子都不高,甚至有点残旧的样子,让我想起一个英文形容词:Tastefully Backward。对于一个外国旅人来说,落后是可以很甜美的,特别是他清楚意识到这样的落后只是短暂旅途中的一种体验,有品味期限,愿意的话,就能随时回到现代生活的安全网下。

乌兰巴托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虽然所谓的美丽不是巴黎或布拉格的美丽,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她,你肯定不会喜欢乌兰巴托。这座城市有种独特的氛围。她不脏,但很残旧,到处能看见破窗,斑驳的墙,凹凸的路,路上的车子不多,街道的行人稀稀疏疏,树也懒洋洋的。

最早的乌兰巴托是一座流动的城市,没有城墙,没有道路,没有户籍,没有商店,甚至没有固定的邻居,城市如河,流动不止,每逢天气转暖,草原上剽悍的游牧民族就会聚集在这块土地上,搭起羊毛毯子编制的帐篷,放牧牛羊,所以城市最早的名字为毛毯之城。那应该是一座动人的城市,因为它没有其它城市应该有的东西。

现在这座城市保留了那么多50年代苏联的感觉。乌兰巴托的意思为红色英雄,很苏联的一种命名方式,然而对于不会蒙语的旅人来说,单是听这名字就感到异常兴奋,离家很远的那种兴奋。

我想象的乌兰巴托是到处能见到穿着蒙服闲逛的蒙古人,他们个个有骠悍的表情,黑黝黝的脸孔装满塞外的大好山河,街上的人或许还骑着马,把街道当成他们的草原。然而乌兰巴托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街上净是日本的轿车,苏联车已经残旧不堪,慢慢被淘汰,公交车还有日文的安全指示,透露着它的前生。乌兰巴托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年轻人口不少,少女们个个穿着性感,迷你裙吊带装,厚厚的脂粉遮掩不了青春气息。

夹在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蒙古,其城市氛围更似欧洲,虽然都是黄种人,饮食习惯却完全欧化,在餐馆里到处能点到西餐,特别是东欧的Goulash等,超市里大部分都是进口货,不少来自欧洲,包括各种口味的Vodka、鱼子酱、伯爵茶、芥末酱等,而且价格特别的便宜。

在乌兰巴托随便闲逛,还是逛到了苏赫巴托广场,这广场是乌兰巴托的中心,广场不成比例的大,体现了苏联的建筑美学,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让你心生敬畏。广场的中心当然是政府机关,冷峻的苏联风格,周围还有不少欧式的建筑,有些残旧不堪,像冷却理想和热情而暴露出的贫血的本质,一些已经重新刷上新漆,那颜色有点怪异,暗黑的芥末黄、没人敢用的大红、肮脏而陈旧的绿,我有限的颜料词典里无法形容这些颜色,在乌兰巴托我失去了描写的能力,因为这座城市不曾用我熟悉的语言来陈诉自己,但我喜欢这样的城市。

离开乌兰巴托,我们继续旅行,目的地是库沃霍尔湖。

“试想一个约3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湖水纯净清澈,双手掬起就能喝。湖被3000米或更高的群山围绕,放眼望去是茂密松林和广阔草原,游牧民族放牧着牦牛和绵羊。”旅游指南用权威的语气述说着库沃霍尔湖(Khovsgol Lake),如果你还能抗拒的话,那你或许已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不会再有些什么能引起你的兴趣。

所以库沃霍湖是蒙古的首席旅游胜地,是旅人们离开乌兰巴托的下一个目的地。

我想很俗气的用旅游指南的口吻加上一句:蒙古有无数的湖泊,如果你到蒙古只能看一个湖,那么一定就是库沃霍尔湖。它甚至是个最高指标,看了库沃霍尔湖,正如看了科隆大教堂之后,对其它的哥特式教堂就不会再感兴趣了。

我去了,我相信。

位于蒙古西北部的库沃霍尔湖,毗邻西伯利亚,离乌兰巴托800公里,冬天的时候,湖会结冰。从前,一辆辆通往西伯利亚的大卡车,就会越过湖心把木材运往苏联。

我虽然不太了解西伯利亚,但是我知道如果我这样写,就能这个湖增添多点神秘感,让人感觉离家很远的遥远。

在蒙古,以公里计算距离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问司机那要开多久的车,司机也说不上来,因为在路上能发生的变卦实在太多了,司机说起码4天,还好是沿途都有风景的4天。

去库沃霍尔湖的方法很多,如果不搭飞机,4天是最快的时间了,不同旅人自有不少选择,遇见的法国情侣骑着铁马前来,一路风沙滚滚,连续骑了一个星期,在库沃霍尔湖营地碰见两个德国人,交通工具最为“蒙古”,在乌兰巴托的市场里花了80美元挑了骏马,策马前来,驰骋了个把月才抵达,在路上的故事苦不堪言,脸上是“痛并快乐着”的表情,但是看得出若要他们replay,他们也是乐意的。

我们前后爆了8次胎,沿途看了一个死火山口,拜访了无数个蒙古包,喝了无数碗的马奶酒,在漫天野花的草原吃了几场下午茶后,终于抵达了库沃霍湖。所有的过程都是铺排,为了库沃霍尔湖的登场。

湖边有不少蒙古包住宿,专为游客而设,抵达时已经是深夜,在满天星光的注视下搭好帐篷,带着“明天我就能看到库沃霍尔湖的期待”躺下入睡。

清晨醒来,掀开门帘,冷风袭来,就是旅游指南所描写的风景。蒙古的清晨应该是这样开始的。

早起的牧羊人,开始放牧一天的生活,活泼乱跑的羊经常越过禁区,到度假村的营地啃草,又被人赶了出来。日复一日的生活,他是否也想过能有什么改变。

我用相机看了看牧羊人,他马上在镜头前笑,说了hello。

他已经习惯了湖边游人,却依旧不解为何他们会对他见惯的库沃霍尔湖,呈现出一种近乎歇斯底里的兴奋,他心里在想难道他们的国家没有这样的湖吗?

到湖边打水烧早饭。水清,肥美的游鱼阵阵,库沃霍湖是钓鱼者的天堂。7月的湖水冰冷刺骨,在湖水中站几分钟就感觉麻痹。它们或许昨天还在山脊上晒着温暖的夏天阳光,晒够了,就化成雪水,沿着季节性的河道,奔流到湖,再过不久,就要降雪了,湖水将凝固成一池晶莹。平凡如水,也有不同的生命变体,何况是善变的人,怎能忍受一成不变的生活。

我打了一桶水,用它烧茶,或许也能喝出春夏秋冬的滋味。

CRACE提示:

交通:北京每周有两趟国际列车前往乌兰巴托。呼和浩特和二连浩特出发也有班车前往乌兰巴托。北京—乌兰巴托的往返机票价约为3100元。蒙古的公共交通十分稀疏,所以要离开乌兰巴托到其它地区玩,最好是包车前往。一辆吉普车一天费用约80美元,可以5人分担,由于语言不通,我们也聘用一个随行翻译,一天10美金。

住宿:乌兰巴托的星级酒店多在苏赫巴托广场和汉城街附近。最好的酒店是三星级的Hotel Bayangol,约100美元/晚。Ulaan Baatar酒店在广场的东侧,也是三星级的酒店,设计和内堂还保留了60年代的苏联风格。乌兰巴托有不少类似青年旅社的住宿,一般都在当地居民的家,多人间一般4美元/天,包含早餐等,由火车下来就有不少的旅店老板招徕,最好先问清楚价钱和酒店的方位。

气候:最佳的旅游季节是5月—10月,天气没那么冷,7、8月也是雨季,所以记得带齐防雨工具。

咖啡座和酒吧:我们几乎每天早上就到Chez Bernard咖啡座“朝圣”,露天的位置刚好能晒到夏季温暖的阳光,这个位于Peace Avenue的法国咖啡座,供应中亚最道地的咖啡和法式餐点,也是乌兰巴托年轻人喜欢聚集的地方,同样深受外国背包客的欢迎。苏赫巴托广场附近的Khanbrau Biergarten也是目前乌兰巴托最受欢迎的酒吧,晚上的气氛特别好,露天的位子总是挤满了乌兰巴托的年轻人和外国背包客,酒吧供应自酿的德国啤酒。

娱乐:乌兰巴托有不少的歌剧院和演出场所,苏赫巴托广场附近的演艺剧场几乎每晚都有传统文娱表演,票价约6美金。最精彩的表演莫过于闻名世界的蒙古喉歌,演出配上蒙古马头琴的伴奏。喉歌艺人能利用胸腔、喉咙、舌根和鼻腔的共鸣,配合嘴形的变化,同时发出几个音符,自己唱自己和,现在一些先锋的西方表演团体吸纳了喉歌的唱法,让世人开始认识喉歌。

载山纪念碑:蒙古的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深受苏联影响。在zaisan山上的苏蒙纪念碑就是典型的例子。为了纪念在二战时对抗日军和纳粹而战死的蒙古人和苏联人而建立,纪念碑上色彩鲜艳的镶嵌壁画十分精彩,生动了刻画一段抗战历史。由纪念碑眺望乌兰巴托也别有一番韵味。另外附近也有不少徒步路线,能走进乌兰巴托附近的森林和山里。

甘丹寺:建于19世纪中叶,是蒙古最大、最重要的喇嘛寺庙。30年代蒙古宗教曾遭高压手段严禁,所有寺庙都被破坏,庙宇被迫关闭,僧侣被迫出走,目前城内仅有喇嘛寺院博物馆(Monastery Museum of Choijin Lama)及甘丹寺庙博物馆(Gandan HildMuseum)还保有原始风貌,是欣赏喇嘛寺院及各样珍贵佛像、法器的地方。甘丹寺现有150名喇嘛,每天在早上10点,会举行诵经等仪式。

黑市场:小偷猖獗、连当地人都害怕进去的黑市场,位于乌兰巴托东边,是蒙古最大的市场,共有上万间小店,售卖各式生活必需品,而且价格比其它商店便宜很多。千万不要周末去,人太多太挤。如果你想买蒙古袍,这里能买到乌兰巴托最便宜和质地最好的蒙古袍,一件约15至20美元。

8.家乡的冬天写景作文 篇八

冬天,空中飘下来了无数洁白如玉的雪花。亮晶晶的小雪花飘落在地上,像极了铺着一层带小钻石的银白色地毯。这是为什么呢?哦,原来是为了迎接“冰雪女王”呀!她挥舞着那漂亮而又神奇的魔法来到了花草树木面前,她给大杨树披上了洁白的西装,给早已干枯的小草套上了一件白色的羽绒服,给飘逸的柳树小心翼翼的穿上了白纱裙,生怕弄疼了她娇嫩的皮肤。她又为小巧玲珑的梅花们缝制了一件件雪白的衬衫,看!梅花在向她微笑。冬天里,整个世界都是银色的,一片雪白。街道也都被雪覆盖着,人们也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放眼望去,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提起家乡的冬天,那自然就要说到冬捕,冬捕是家乡冬天里传统的捕鱼活动。在寒冷的十二月的一天,爸爸、妈妈和我,驾车去呼伦湖观看冬捕。我们行驶在冻成冰的湖面上,湖面像一面大镜子,在阳光下面反着银光。我心里很纳闷,湖面那么大,冰层那么坚硬,哪有鱼?又在哪里撒网呢?爸爸告诉我:“要找到撒网的地方对于有经验的渔夫来说并不难,冬季虽然湖面结冰,但冰下的温度确有零下40度左右,鱼喜欢扎堆而且待着不动,鱼群到底呆在哪里就只能用经验判断了。”

最让人激动的就是起网了。渔夫们高声的喊着:“一!二!嘿!”的口号声,马轮开始转动,巨大的渔网从冰洞渐渐滑出。这时,随着水汽的冒出,鲤鱼、鲫鱼、白鱼等各种各样的鱼蹦出来,鱼一离开冰洞立刻被冻硬,变成了冰板鱼。这时,人们欢呼着跑向渔网边,有的拍照,有的捉鱼。瞧!我还捉到了一条胖头鱼呢!

9.家乡的冬天小学作文 篇九

秋,眼间就飘走了;冬,紧接着靠近了。

风,习习而来,冬也踏上这无形的桥梁,迈向空中。呼,呼,风来了,小草披上暗黄的棉衣,藏进土里;呼,呼,风来了,大树抖落枯黄的叶子,露出身躯;呼,呼,风来了,鸟儿飞向暖和的南方;呼,呼,风来了,人们披上外套,穿上长裤。

雨,不知什么时候,嬉笑地从空中轻轻飘洒而来。滴,滴,雨落到草上,小草欢喜地积攒着营养;滴,滴,雨落到树上,大树开心地让雨淋浴着身上的灰尘与忧愁;滴,滴,雨落到鸟儿身上,结伴的鸟群更坚强地在蒙蒙细雨中飞翔;滴,滴,雨落到人身上,冰冰的,人们心情也冷静下来。

10.家乡的春节拜年 篇十

现代都市里的春节,简单得只剩下吃喝玩乐了。给亲朋好友拜个年,也是足不出户,一个电话或一条短信就够了,方便得有点漫不经心。人们在家里一边惬意地吃着水果,一边不断地打着电话:哈哈,呵呵,过年好啊!因为看不到对方,笑容空洞地浮在脸上,甚至有的还带着几分敷衍应景的意味。不少人干脆发短信拜年,对方连声音都听不到,有的短信还不是原创,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就转发了。可就连这样的电话,有些人也是懒得打的。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前几年也通过电话拜年,但有的人接电话后很不耐烦,匆匆说上几句就挂断了:因为他们之间的事情已经办妥,人家觉得人情来往应该告一段落;有的人接电话后受宠若惊,言辞失措,因为这些人正求我的朋友帮忙办事。后来,他就不打电话拜年了。春节过得如此复杂、如此世故,心情哪能好得了?

还是家乡的春节好啊!大年初一,天还没大亮,村里便响起了鞭炮声。孩子们和大人一样,早早地起了床,穿上新衣服。放完鞭炮,洗过脸之后,便开始拜年。先是在家里,少的给老的拜年,小的给大的拜年。接着,同姓家族的晚辈们聚齐了,有说有笑,兴高采烈地到长辈家串门拜年。此时天已大亮,乡村胡同里,一队队、一排排,来来往往的都是拜年的队伍,笑意盈盈,欢声不断,十分热闹。

家乡拜年是没有压岁钱或红包的,但拜年的仪式却非常庄重。长辈们笑呵呵地站在门口,晚辈们说上一些祝福的话,然后就恭恭敬敬跪在院子里磕头。干净的院落里铺满放完鞭炮后留下的大红纸屑,跪满家族里生气勃勃的后生小辈。长辈看了,该有多欣慰啊!

春节过后,家乡还有很隆重的项目:请客。不是请亲戚朋友,而是请村里这一年内结婚的新郎、新媳妇。定好了请客的日子,提前几天就派孩子们去预约,即使这样,还是免不了会撞车。于是,一对新人吃一顿饭,也要走几户人家,换几个场面。

一对对新人聚在宴席上,是互相熟悉的机会,也是互相比拼的机会。乡亲们在心底里给村中娶来的新媳妇打着分,新媳妇也留意着乡亲们的持家本领。只是,她们能尝得完菜里的滋味,却品不尽那一份热情与真诚。

整整一个正月,大街小巷里四处是满面春风、东家进西家出的一对对新人。节日的欢欣,淳朴的乡情,就随了他们轻盈的脚步,一代代地延伸下去。

11.家乡的老屋 篇十一

突然忆起, 我大概有三年没再踏上这片故土了吧, 记忆中回乡的路也被逐渐忘却了。但这终归是回家的路, 即使已有些许模糊, 但仍留在心中那片最隐蔽的地方……

回忆在阵阵泥香中扩散开来, 在看到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老屋时, 层层的记忆将老屋紧紧环绕。在老屋那一块块古青色的墙砖上, 我寻找着童年时代的那一幕幕镜头。

用手轻轻抚摸着老屋的墙, 那一块块砖已残损不全, 无法恢复, 正如那无法再回去的童年!

将脸轻贴上去, 也许是被太阳晒过的缘故, 墙上还存留着些许温热, 这种感觉直刺心底。是啊, 虽已物是人非, 人去楼空, 而老屋也已被闲置多时, 但这温热的感觉却是那么真实、熟悉, 和心底的那股热潮是那般吻合, 我终于明白, 原来, 这就是留恋!“孩子, 慢点儿……”那个慈祥而厚重的声音再次回荡在耳边。然后, 幼时的我便被他宽厚的大手一把抓住, 接着便被举上头顶。在“咯咯”的欢笑声中, 我再次伸出手, 却只抓住了那匆匆逃走的风。而那个曾陪我走过“童年”的他, 此时却正在田野里的另一块土丘中, 眺望着……也许就是这间装满回忆的孤城吧, 而城门自他走后便再也没被打开过……

拿着从伯伯手中取得的钥匙, 我启开了这扇已生锈的铁门。在门被推开的那一瞬间, 我的心剧烈地颤抖着, 阴冷的冬天, 全家人围坐在火坛边, 回忆着各自往事的日子, 仿佛就是昨天, 离我那么近, 却又那么遥不可及!

不一会儿, 大伯来叫我吃饭。于是, 我又重新合上了这座回忆中孤城的城门, 只是一遍遍提醒自己:别让那关于故乡的记忆再次尘封!

12.我爱家乡的冬天作文 篇十二

孩子们多盼望能下场大雪呀!那样就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了。上天总还是眷顾我们的,终于在今天,我们正上语文课的时候,白里透蓝的天空上,飘下了朵朵雪花。我们走出教室,顿时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同学们成群结队地跑到操场上接雪花玩儿。有用帽子的,有用围巾的,当然还有用手的。有的甚至把衣服脱下来,接雪花。最令人惊奇的就是抬起头,仰望天空,让雪花轻轻的飘落在脸上、嘴里,在深深的呼吸中,感受雪的冰凉。只见圆圆的雪珠,小小的雪花,薄薄的雪片,慢悠悠地从天空中无忧无虑的飘落下来,像一个个冬天的精灵,十分令人喜爱。

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雪越下越大,不一会儿,它就把我们变成了雪人,为大地披上了银装。

13.写家乡的冬天作文 篇十三

记得有一年,大雪封山,村子里足足停了半个月电。在这段时间里,我与几个伙伴只能从电视旁走开,然后走进了雪地里。我们在雪地里堆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小雪人,堆雪人似乎成了我们在这个冬天里最大的乐趣。

家乡的冬天四处都覆上了白雪,就连那些枝丫上都积了厚厚的一层。那些枯枝上的冰花晶莹透亮,美不胜收。有一些四季常青的绿叶上头也戴上了白茸茸的雪帽,像是畏惧寒冷的小精灵。家乡的冬天很美,尤其是那原本界限分明的田地,如今被大雪模糊了边界,放眼望去只有纯净的白,这一片宽阔无垠的田地就成了我们冬天里的游乐园。

我们每天都会在这片田间奔跑,堆起的雪人就有了十几个。我与几个伙伴乐此不疲的在雪地里打造着我们心中雪人的家园。我们想着这些雪人也是有一个大家庭的,里面有爷爷奶奶,有爸爸妈妈,有兄弟姐妹等等。雪人被我们刻画的栩栩如生,我们从家的角落地找到代表眼睛、鼻子的物体。而且,我们还为爷爷奶奶拄上了拐杖。

我们的手在雪地里被冻的通红,可是我们才不在意,我们势要将我们的雪人家族全都堆起来。这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该有的成员都不能少。

那一年,家乡的冬天里,这些雪人就成了最美的一道风景线。至于将这些雪人堆起来的我们,也是一道无比迷人的风景。

当我们将雪人都堆了起来后,高兴的在雪地里打滚。结果乐极生悲,被家里的大人们训了一顿,说我们这样很容易感冒受寒。

14.家乡的“碗秃则” 篇十四

“碗秃则”味好, 样子又很好看。如果是凉拌的话, 白而嫩的“碗秃则”蘸上不同的调料, 有红红的辣椒酱, 再蘸点醋, 醋里撒点辣椒面;如果是热炒, 那样子就远不如凉拌的好看了, 可美味度却一点儿也不减, 热炒后的“碗秃则”有点儿发黄, 加上淡黄的土豆丝, 再加上不同颜色的调料。哇, 香飘十里, 令人沉醉呀!

“碗秃则”的做法很简单。只需把白面用温水调成糊状, 然后加入适量的盐、大料水、菜籽油, 放入5寸小碟, 上笼蒸十五分钟, 放到冰箱里冷却后, 再拿出来, “碗秃则”就做好了。如果你要凉拌吃, 只需放入适量的醋、芝麻、蒜末、香油、香菜、辣椒, 再倒入一些切好的黄瓜丝, 一碗凉拌“碗秃则”就做好了。接下来咱们再说说热炒吧。这做法有点儿小儿科, 可做出来的效果那叫一个棒啊!要热炒就要把切好的“碗秃则”和土豆丝炒在一起, 在炒的过程中, 放入调料。假如想更丰盛, 可再放入切好的香肠和弄碎的麻花, 热炒“碗秃则”就出锅了。

听了这么多, 你一定很好奇为什么“碗秃则”这么有名吧?一是它味道好, 还有一点就是它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相传在光绪年间, 平遥的一个小村庄“城南堡”里面有一个有名的厨师, 叫董宣, 他经过几番尝试, 首创了这闻名中外的“碗秃则”。1900年, 当慈禧太后被迫西逃西安时路过平遥, 吃了这“碗秃则”后觉得回味无穷。于是, 便十分赞赏这道美味佳肴, 从此它便名扬天下了。

如今, 这“碗秃则”世人皆知, 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有人说:去了北京, 没吃烤鸭等于没去北京;而我说:去了平遥, 没吃“碗秃则”, 等于没去平遥。所以, 大家快来我家乡平遥吧, 这里惊喜多多, 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15.山川秀美的家乡 篇十五

这是一篇文字灵动,充满了对家乡深情厚意的文章。中心明确,主题清晰,笔端饱含情感。而且合理地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文章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小作者以对家乡的“爱”为切入点,首先交待了家乡的地理位置,“它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乐安河中上游。这里不仅山川秀美,而且物产丰富。”接着小作者以“德兴的山是秀丽的”“德兴的水是纯甜的”承上启下,写出了家乡“堪称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它的水“养育着芸芸众生。她是那样的坦荡无私,是那样的慈祥恬静,充满着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厚意。”紧接着“双溪湖之美,美在有青山陪衬,美在水总是那么绿,那么平静”这一描写,可谓加强了对家乡“名山胜水图”的概括。不仅在结构上有引领下文的作用,而且使人的联想更丰富。最后小作者以“德兴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盛产绿色食品,如红花山茶油、大棚蔬菜、食用菌等,还有那甜美的橘子,西瓜,甘蔗更是受到南来北往的客人们的交口称赞。今天的德兴是赣东北大地上的一座新城,我爱德兴,爱这美丽富饶的家园”收束全文,使得文章浑然一体。

从文章布局结构看,起笔就紧扣题意,提出了一个“爱”字,然后深入地写出了小作者对家乡之爱,更有家乡的可爱之面貌。看得出,小作者的内心丰富而敏感,反映出了对家乡美的观察与探寻。文当以意为主,以境界为上,本文在境界这一基调上做得不错,收放自如,开篇点题,行文也扣题,但是文章缺少生动性,显得做作、空洞,没有与写景状物的文章很好地区分开来,没能对家乡的爱进行独特而深入的挖掘。

16.家乡的冬天初中作文 篇十六

没过几日,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激荡在我的脑海里。下午,雪变小了,厚厚的堆积在地上,屋顶上和树上。

此时是我在一天里最开心的时候,因为母亲同意我出去玩。我一出门便朝着后门的梅花树旁奔去,我事先堆好一个雪人在那儿,然后手脚并用地爬上梅花树摘下一朵开的正欢的梅花,然后将其戴在雪人的头上后,自己爬到树上欣赏着成果。当时我得意极了,之前不是有个诗人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么?于是我将那雪同花儿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别说有多妙了!

玩够了雪,需要找个地方歇一歇,去哪儿歇呢?去庭院吧。我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向庭院,因为我不想打破这儿的宁静,听我奶奶说,在她小时候这儿是属于荒凉这个家伙的地盘,但有一次她梦见有位美丽的仙女下凡来这儿赶走了枯枝烂叶,带来了象征生机梅花,没想到许多年后这儿真的有生命光顾。别人自然是不信的,但我相信。你看那在冬日里飘飞的细雪,微风温柔地轻吻着每一片雪和每一朵花。庭院下,梅花铺成了地毯,花香杂着白雪,只等仙女下凡,这场景简直美不胜收。

“咕咕噜”肚子开始发出叫声,看来要到吃饭时间了。

我走回屋内,和家人一起聚在餐桌旁。今天的晚餐可真丰盛!有腊梅炖豆腐,梅花鸡块汤和梅花茶,据说梅的花蕾有开胃散郁,生津化痰和活血解毒的功效呢。我们在灯下,在温暖的屋里,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吃着晚餐。哪怕屋外的寒风再怎么刺骨,只要和家人们聚在一起,再大的风也不会退缩。

17.家乡的萝卜苕 篇十七

插红薯时, 先要注意不把藤蔓插反了, 有藤蔓的向上;再要保持一定的行距和株距。太密了, 不利于红薯的发蔸, 红薯的个头长不大;太稀了, 又浪费了土地, 一般8至5寸为宜。藤蔓长到一定的长度后, 要锄草培土, 用锄头从行距的空隙里将土扒到藤蔓根部, 以利于底部红薯的生长。这时候, 施肥相当重要。记得当年星期六回家, 最重要的事就是将满满的一大窖大粪都挑到红薯地里, 整整二十多担, 没有一天是够的。这一天下来, 骨头都要散架;不过, 想到丰收在望的硕大的红薯, 心里也就不觉得累。

经过大概三个多月的时间, 到了中秋节之后, 开始收获果实, 挖红薯了。先是把茂盛的红薯藤割掉, 然后用耙锄挖, 有高高突起的藤蔓蔸部可寻, 所以耙锄所挖之处, 定是一大撮红薯。一个蔸部少则一两个, 多的有五六个, 那状况, 真的只有瓜瓞绵绵才可以形容, 提在手上, 收获的成功感是无法比拟的。一块只有两三分的自留地里, 产量足有四五百斤, 让人乐不可支。要知道, 在粮食不很充足的年代, 红薯该起多大的作用!

而割下来的红薯藤还有用处, 人们把薯藤一把把地束好, 担回家, 用菜刀将其斩碎, 堆在一口大缸里, 拿来喂猪, 是很好的饲料。太老的部分, 就放在地头空处, 又成了牛饲料, 真的是不会浪费一点。吃这些绿色食品的猪, 肉的质量非吃精饲料或加瘦肉精饲料的猪肉可比。

那时候, 红薯是主要的辅助粮食, 大米不够红薯凑。早餐, 在稀饭里加上切成一块块刮了皮的红薯, 稀饭也就不稀了, 而且还有一种甜甜的味道。这种红薯粥是我童年最可口的佳肴, 直到现在, 能吃到一顿红薯粥, 也还是相当兴奋。中餐, 在米饭的底下放上一些红薯, 蒸熟后, 一边吃米饭, 一边吃红薯, 既填饱了肚子, 耐消化;又调动了食欲, 好吃。物质匮乏的年代, 晚餐都是豆粑之类的稀食, 在里面再加点红薯, 肚子也就饱了, 足以应付一个晚上。别说红薯, 就是其藤蔓也是不错的蔬菜。把藤蔓上的茎叶摘下来, 除去叶子, 再剥掉茎上的皮, 加上辣椒一炒, 味道好极了。可以说,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 红薯立了大功。

红薯还可以"洗粉", 开始是手工, 用一种在洋铁皮上规则地打洞的方式, 做成粉板, 然后将红薯在粉板上使劲来回搓擦, 变成泥状, 很费工夫 (后来有了专门榨薯粉机, 方便了许多) , 再用布袋子将泥状的红薯沫装起来用力揉, 有点类似揉豆浆。揉出来的红薯汁, 经过沉淀, 倒掉上面的清水, 底下就是白色的淀粉, 将其晒干, 就是薯粉了。这是红薯加工后的产品, 用来做成各种菜肴, 如"敷粉""薯粉丸子""鸡蛋粉卷"等, 让家乡的餐桌上多了好几道佳肴, 至今还如此。至于将红薯制成"薯糕", 又是一种土色土香的糕点, 春节期间既可拿出来招待客人, 也是小孩子喜欢的零食, 算是自家制作的年货吧, 伴随着我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也就因为这个缘故, 家乡的人们为了铭记红薯, 为子女取名时都不忘它。"大苕""细苕""小苕""苕仂""苕粑", 以此为乳名的人还真不少, 我的亲戚中就有上十个。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一种崇尚朴素、追求自然的原始愿望在现实中的体现, 是乡风民风淳朴的象征, 也是那个艰苦年代的人们对当时生活的铭记。

18.可爱的家乡 篇十八

“今天我当小导游,带领大家去看圩。”我自豪地说道。(这里的话语既有生活气息,又巧妙地引出下文)

今天,我、妹妹、哥哥、大姨妈、大姨夫、舅舅、舅妈、爸爸和妈妈等人一起去大圩玩,终于出发了。因为我们离大圩太远,所以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怎么走的?是步行?是乘坐公交?你可以再交代交代啊;另外,写家乡景色的好机会被你不小心丢了,以后要注意啊)

进村了,我刚进村。便闻到了一股扑鼻而来的香味,我一看原来是油菜花飘来的一股香气,瞧,那油菜花金灿灿的,真迷人啊!我们继续往前走,看见了几头大水牛,大水牛在干什么呢?我前进了一步,看见大水牛正在耕地呢!我们又继续往前走,你猜我们看见什么了?是飞机。飞机可别说有多大了,“身体”上的所有的线都剪断了,外面的墙上还贴着一些为了党,牺牲的战士们,并且有关介绍,这架飞机毛主席坐过。(先写“面”,再写“点”,这样一来,就有了变化,好;怎么突然又讲到飞机,需要再过渡过渡)

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你们也都去看看吧,我会请你们尝一尝大圩的农家乐。(你的家乡的“可爱”表现得还不够,可以在景物、物产、人物等上再写写)

上一篇:狼和小羊第2教时教案下一篇:工程部门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