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2-1分类教学设计(17篇)
1.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一
双凫中心小学
关于开展 “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动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落实国家教育部办公厅文件精神,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艺术活动,有效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2+1项目”的目的
通过开展此项活动达到让每位学生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掌握适合自身的体育运动技能和艺术特长,为今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受益终身的目的。
二、“2+1项目”的实施原则
1、实施“2+1项目”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要切实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根据学校实际切实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锻炼能力的内容和方法体系。不贪大求全。
2、实施“2+1项目”要以深化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为核心。要积极贯彻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设立适当的体育、艺术选修项目,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艺术活动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艺术技能水平。
3、实施“2+1项目”要以学校有限资源为核心,统筹安排活动。
三、实施办法
(一)标准采取学校组织认定的办法,技能标准力求简明易行,体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努力达标。
(二)标准的认定,由校长负责,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及体育教师业务能力与专长,全面科学地进行认定工作。
(三)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2+1项目”达标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体育艺术课程的学习,参加课外文体活动、社会文体活动及家庭教育等多种方式,获得项目认定。
(四)本标准虽然以技能为主,但认定中应参考学生的兴趣、态度、知识的修养等全面表现,以促进学生对项目的关注,并终身受益。
(五)本标准的认定工作,不分年级、时间、项目,可由学生申请后安排认定,鼓励学生选择每个项目。
(六)凡本标准中没有列入的项目,可由班级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参考相似或相关项目的技能标准,加以考评认定。
四、“2+1项目”的实施准备
(一)搞好宣传教育工作,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提高全体师生对实验工作目的、意义的认识,自觉参与实验。
(二)做好调查统计工作,对学生的特长进行调研。
(三)加强实施实验的准备,组织好师资培训工作。
1、培训工作分二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入手。第二阶段:主要是让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加强新理念学习,切实把新的教育教学观念落实到教学实验中去,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育教学观,为“2+1项目”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
五、“2+1项目”学校工作领导机构及研究步骤
1、学校成立“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吴勇
副组长:谢保良
戴瑞春
周夕知
潘端泉
成员: 姜巧雅 邓小梅 文明亮 陶海英
彭智 左长明
何洪波
各班班主任
(二)实施步骤:
1、调查学生情况。
2、体育、音乐、美术、书法、手工等制定相应训练计划。
3、写阶段性总结报告(每年)。
4、总结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各项科研成果。
5、做好学生学习成绩认定效果评比。
6、设立自选和必修项目。
六、实施“2+1项目”的基本要求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为辅。
2、学生在“自选” 项目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项目认定后按各自选择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及时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4、充分挖掘体育、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学校、社会和社区的功能,走学校、社会和社区相结合的教育之路,解决个别项目由于师资不足而无法开展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七、具体时间安排
(一)普及项目 ◎跳绳、呼啦圈、长短跑等
◎时间:每周大课间活动时间及阳光体育、活动课、体育课期间进行。◎场地:操场
◎教练:体育教师、班主任
(二)自选项目(每周四第六节社团活动)
1、音乐
◎教练:音乐教师
◎地点:多媒体教室
2、儿童画
◎教练:美术教师
◎地点:教室
3、书法
◎教练:书法老师 语文老师
◎地点: 教室
八、教学建议
1、教师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在多种体验的过程中发现、发展自己的运动天赋和艺术特长。
2、“2+1项目”是实践性课程,在保证学生有足够练习时间的同时,要安排时间讲授体育、艺术的相关知识。
3、“2+1项目”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学方式,来弥补现有教学中的不足。
4、“2+1项目”可按学生实际达到的水平层次及项目进行分组练习。
九、教学评价
(一)对学生评定
每学期评定一次,按照“2+1项目”技能标准进行评定。
1、“2+1项目”技能评定以本人现场表演、创作和测试等方式进行。美术类还应按标准规定数量的作品进行评定。
2、对学生评定的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及格。
3、对学生的评定由学校组织实施,并及时公布。
(二)对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2、有完整、真实的学生2+1项目”活动情况档案资料,并指导学生保存好自己的作品。
3、教师应按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4、学校通过对教师听课、查阅教学资料、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5、教师履行工作职责情况综合评价。
双凫中心学校教导处
2013年2月
2.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二
1“2+1”教学模式改革及其意义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一直沿用类似本科的教学模式, 用2.5年进行基础理论和实践的教学, 0.5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这种教学模式不能突出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办学特点。而“2+1”教学模式, 是在三年的高职教学中, 用2年完成基础理论和实践的教学, 用0.5年综合实训, 0.5年顶岗实习, 也称“2+0.5+0.5”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突出了高职教育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原则, 更强调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在于它改变了“学科型”的课程体系模式, 改变了注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1], 更加突出了高职“学中干、干中学”的教学特点, 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营造了仿工厂的学习环境, 建立了一种循序渐进的从校园到岗位的学习和适应过程, 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角色意识, 为学生提前进入岗位角色创造了条件, 并适应了现代企业的招聘特点。
2“2+1”教学模式的特点
2.1 学习环境不断变化, 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2+1”教学模式的实施中, 学生的学习环境是渐渐过渡的, 从教室到实验室, 再到综合实训室, 再到实习岗位, 最后到工作岗位, 而教师的教学形式也是不断变化的, 从单一地讲到边讲边演示, 再到边做边指导, 最后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某项工作。学习环境和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职业角色意识和职业道德。
2.2 更加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1”教学模式下, 学生有1年岗位实践能力强化培养。在综合实训阶段,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就业岗位群与就业岗位要求为导向, 进行项目化教学, 这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工厂或车间的环境, 学生扮演“项目负责人”、“项目工程师”等角色,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顶岗实习阶段, 已经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可以到就业单位实习, 其他学生可以到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这样, 为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提供了提前适应本企业环境的机会, 为没有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提供了更贴近企业实际的岗位学习环境。在学生毕业时, 学校为企业和社会输送的不仅是一个毕业生, 更是一个有一定职业能力的技术工人。所以, “2+1”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适合现代企业的招聘需求。
2.3 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
综合实训阶段的项目化教学没有固定的设计模式和正确答案, 学生根据项目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 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3 以学生为主体, 实施“2+1”教学模式
“2+1”教学模式的实质是高职教学模式的变革, 它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2+1”教学模式的实施应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特别是在综合实训中, 教师只提供项目的框架和参考材料, 对具体的实训方法不做统一要求, 学生可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资料, 搜索文献、寻找方法和设计方案等, 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把关, 指出不足与遗漏[2]。这种项目化教学, 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 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 并促进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就业能力大大提高。
3.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在“2+1”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 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项目的开展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后深化理论, 再指导下一次实践”的过程[2], 是一个“学中干, 干中学”的过程, 也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应适当对理论知识进行拓展, 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避免理论的片面化和局限性。
3.3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应做到对学生全面、合理的评价。“2+1”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理论考核、项目考核和顶岗实习考核三方面。理论考核主要采取开卷、闭卷、课程论文等形式, 考试难度要适当, 范围要全面。项目考核是在项目实施完毕后, 每个项目组会得到该项目的成绩。成绩由三部分构成:教师给予的成绩;学生小组的自评成绩;若现场教学, 还需有专家评价的成绩。项目的实施过程, 是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根据项目的设计方案、实现方法、操作步骤、涉及内容多少等因素, 可以制定不同的得分权重。同时, 在考核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等素质考核因素。顶岗实习考核主要由企业专家给予的成绩和学校抽查给出的成绩构成。企业专家给予的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习期间的学习工作态度给出, 学校应不定期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 并根据检查情况给出实习成绩。
4 结论
“2+1”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现代高职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 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 “2+1”教学模式仍有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4.1 如何落实0.5年的企业岗位实践
“2+1”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如何落实0.5年的企业岗位实践。学校应与当地某些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友好的实习合作关系, 是实施“2+1”教学模式的重要保证。否则, 0.5年的企业岗位实践将流于形式。
4.2 教学项目设计应科学可行
综合实训阶段的教学项目设计应科学可行。教学项目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能力训练与理论知识能否很好地衔接, 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 教学项目的设计, 应当是慎重的、集思广益的[3]。
4.3 师资培养和教学条件的改善
“2+1”教学模式不但要求教师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可以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3]。而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教师都是比较缺乏实践经验的硕士研究生, 所以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另外, 如果学校没有配套的硬件教学设施, “2+1”教学模式也只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王懿.浅谈高职教育职业能力模块化培养模式[J].科技广场, 2008, 4.
[2]汤晓, 朱建华.“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探索[J].考试周刊, 2008, 31.
3.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1-2-1”教学模式 政治课堂 运用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政治课堂给人的感觉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到考试前再进行背诵。考试就是学生的事情了,到了考试时,教师就基本完成了政治的教学任务。所以一说到政治课,学生就会将其与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等词语联系在一起。长此以往,学生感觉政治难学——学习太乏味;教师感觉难教——课堂太沉闷。因此,政治教师变革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我市着力建构的“1-2-1”教学模式,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已见成效。
“1-2-1”教学模式是以时间分配为标志,10分钟时间自主学习,合作探究;20分钟时间反馈矫正,点拨引领;10分钟时间检测训练,当堂处理。从内容要求上看,要做到“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评价”。按照这个教学模式打造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而是学生自主研究问题、自主探究知识的课堂,更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角色则是组织者、管理者、点拨者,这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以“1-2-1”教学模式为框架,课堂前10分钟时间由学生自主学习,20分钟时间展示交流,10分钟时间检测训练。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由前到后、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自主学习,避免学生学无方向、学无目标,课堂热热闹闹、课下收效甚微的现象。本课打破教材固有体系,以探索中华文化古代辉煌历程、思考近代衰微原因、实现文化复兴的措施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理清知识,并实现整体宏观把握本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就此系列问题,相互讨论、合作,在分享和互补的过程中,对本课重点问题理解更加深入,以此实现合作探究的目的。这样,就可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让学生在这10分钟时间里真正动起来,既有自主思考,也有合作探究,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要相信知识是学生“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巡回指导,收集信息,加强个别指导,为下一步操作做好准备。
二、反馈矫正,点拨引领
学生展示交流,教师释疑点拨。课堂展示,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自主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清晰地表达出来。除了展示自己学习和讨论合作的结果,还要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在这一课中,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化:言语展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多媒体展示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才艺展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见证;图片展示中国的史书典籍;板书展示教材的知识框架结构……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资料中体验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让学生在才艺展示中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同时,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展示的内容大胆质疑,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或合作探究。如所质疑的问题,学生确实无法找到正确答案,教师才可作讲解。教师要落实“三讲”“三不讲”: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合作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却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比如在这一课中,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区别,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源远流长的见证不讲,只讲汉字与文字的区别和如何实现文化的新辉煌。
布鲁纳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所以教师应综合归纳、深度剖析、整合提升,尤其要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揭示规律、总结方法。
三、检测训练,当堂处理
此环节的核心内容是教师组织检测,学生达标练习。学生进行达标练习时,教师要收集答题信息,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示解题思维过程,点拨学习方法,分析问题原因。所以教师指导学生时,必须重视巩固应用的反馈、指导,在此环节,一定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10分钟的练习时间。
训练需要题目,拟题时,要抓最关键的知识点或最能体现新学的知识,力求有较强的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运用中不断加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要注意分层训练、拓展延伸,把作业设置为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思维训练三个模块。在基础巩固中,要落实教材基础知识,如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见证,汉字的作用,史书典籍的特点;在能力提升中,要分析中华文化为什么能源远流长;最后联系实际,让学生以“汉语走向世界”为标题写一篇论文,写出自己有哪些基本观点。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一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检测巩固,激发了兴趣,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同时教师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为辉煌的古代文化而自豪,为近代文化衰微痛心,并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开拓者,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4.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四
2.2.1(1)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青春期技能。
2、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通过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对数性质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新课引入:
引例1: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1)取5次,还有多长?(答:1/32)
()0.125,则x=?(2)取多少次,还有0.125尺?(答:引例2:2002年我国GDP为a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8%,那么经过多少年GDP是2002年的2倍? 略解:(1+8%)x=2,则x=?
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1.定义
x一般地,如果aN(a0,且a1),那么数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logarithm),记作xlogaN,12x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解答引例)
问:以4为底16的对数是2,用等式怎么表达?
讨论:按照对数的定义,以4为底16的对数是2,可记作log4162;同样从对数的定义出发,可写成416.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x当a0,且a1时,如果aN,那么xlogaN;
2如果xlogaN,那么aN.即aN等价于xlogaN,记作当a0,且a1时,xxaxNxlogaN.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3.两个重要的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
SCH高中数学(南极数学)同步教学设计
通常我们将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common logarithm),并且把log10N记作lgN.
在科学技术中常使用以无理数e2.7***为底数的对数,以e为底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natural logarithm),并且把logeN记作lnN.
例1:将下列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对数式化为指数式
(1)54625;(2)26164;(3)3a37;(4)(13)m5.73(5)log1164;(6)log21287;(7)log327a;(8)lg0.012
2变式训练1:(课本P64练习NO:1;2)
例2(课本P63例2):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
(1)log264x3 ;(2)log2x86;(3)lg100x;(4)lnex;(5)log0;(6)log)lne2x;(8)lne1axax1;(7x
变式训练2:(课本P64练习NO:3;4)例3:求下列各式的值:
(1)log31;(2)lg1;(3)ln1;(4)log0.31;(5)loga1(6)log33;(7)log0.20.2;(8)lg10;(9)lne;(10)logaa 变式训练3:求下列各式的值:(1)2log23;(2)0.4log0.45;(3)alogaN;(4)log433;(5)log0.90.92;(6)lne8;(7)lognaa
三、课堂小结,巩固反思:(1)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
abNlogaNb
(2)负数与零没有对数; “1”的对数等于0; 底数的对数等于1; 对数恒等式:alogaN=N;logNaa=N
四、布置作业: A组:
1、(课本P74习题2.2 A组NO:1)SCH高中数学(南极数学)同步教学设计
2、(课本P74习题2.2 A组NO:2)
3、求下列各式的值:
(1)log71=________(2)log22=_________(3)loga2a2=__________(4)log0.51=________(5)log70.010.01=_________(6)lne5=_________(7)lg103=__________(8)3log3=__________(9)0.7log0.75=__________(10)10lg9=_________(11)eln4=____________(12)log227=__________
4、(tb011500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B)。
(A)零和负数没有对数
(B)任何一个指数式都可以化为对数式(C)以10为底数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
(D)以e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
5、(tb0115002)把对数式x=lg2化为指数式为(A)。(A)10x=2
(B)x10=2
(C)x2=10
(D)2x=10
6、(tb0115003)指数式b2=a(b>0且b1)相应的对数式是(D)。(A)log2a=b(B)log2b=a
(C)logab=2
(D)logba=2 B组:
1、(tb0115111)有以下四个结论:
(1)lg(lg10)=0;(2)lg(lne)=0;(3)若10=lgx,则x=10;(4)若e=lnx,则x=e2。其中正确的是(C)。(A)(1)(3)
(B)(2)(4)
(C)(1)(2)
(D)(3)(4)
2、(tb0115113)设f(10x)=x,则f(3)=____________。(答:lg3)
3、(tb0115006)log6[log4(log381)]=_______
5.2.1.植物细胞工程 教学设计 篇五
2.1.1植物细胞工程基本技术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植物细胞工程基本技术指的是植物组织培养,其核心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由于它还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植物细胞工程应用的实例等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的重点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1)简述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2)列举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2.目标解析
(1)简述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要学生知道组培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且要明白每个过程中的特点,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是要学生知道它的定义和如何实现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认识尚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及事例分析。【教学过程】
问题一: 为什么植物的一个花瓣就可以培育出完整的植株呢?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引出植物组织培养 师生活动;
1、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表现全能性的条件?
2、为什么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能把植物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培养成完整植物体?
3、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说明了什么?
4、生物体内的细胞为什么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
问题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问题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概念是什么? 问题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问题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通常选用的材料有哪些? 问题4.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含有哪些成分?
问题5.分析图2—5,概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过程。
问题6.什么是脱分化?什么是再分化?什么是愈伤组织?
展示马铃薯——番茄杂种植株的图片,根据设想来引出植物体细胞杂交
问题三: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问题1.什么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它具有什么优点?
问题2.在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之前,为什么要去除细胞壁?通常用什么方法去除细胞壁?去除细胞壁以后的植物细胞叫什么?
问题3.怎样诱导两个不同原生质体的融合?原生质体融合完成的标志是什么?这与细胞中哪种细胞器有关?
问题4.为什么两个原生质体能发生融合,这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有关? 问题5.如果两个来源不同的原生质体发生了融合,下一步该做何处理? 问题6.如何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
问题7.分析图2—9,概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基本过程。
选修3 第二章
小问(1)说出①~⑤步骤表示的含义。
小问(2)将植物细胞A和植物细胞B的得到的原生质体诱导融合,在培养基上至少存在几种类型的细胞(只考虑两个细胞的融合)?
例题1:在细胞工程——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中,其技术的重要一环是将营养细胞的细胞壁除去,通常是采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酶解破壁法处理。如将去掉了细胞壁的成熟植物细胞置于清水中,细胞将()
A.皱缩 B.胀破 C.呈球形 D.保持原状
例题2:要将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不需要()A.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 B.离体状态
C.导入外源基因 D.一定的营养物质和激素
变式:白菜、甘蓝均为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0、18。以白菜为母本、甘蓝为父本。经人工授粉后,将雌蕊离体培养,可得到“白菜-甘蓝”杂种幼苗。请回答问题:
⑴白菜和甘蓝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存在 隔离。自然条件下,这两个物种间不能通过 的方式产生后代。雌蕊离体培养“白菜-甘蓝”杂种幼苗获得,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具有。⑵二倍体“白菜-甘蓝”的染色体数为。这种植株通常不育,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为使其可育,可通过人工诱导产生四倍体“白菜-甘蓝”,这种变异属于。
【课堂小结】
【目标检测】
1.植物组织培养是指
A.离体的植物器官或细胞培育成愈伤组织
B.愈伤组织培育成植株
C.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培养成完整植物体 D.愈伤组织形成高度液泡化组织
2.植物体细胞杂交要先去除细胞壁的原因是
A.植物体细胞的结构组成中不包括细胞壁
B.细胞壁使原生质体失去活力 C.细胞壁阻碍了原生质体的融合 D.细胞壁不是原生质的组成部分 3.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结果是
()
()
()
选修3 第二章
A.产生杂种植株 B.产生杂种细胞
C.原生质体融合 D.形成愈伤组织 4.将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成幼苗时,下列条件中不需要的是()
A、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
B、一定的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
C、离体状态
D、导入指定基因 5.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目的中错误的是
()
A.把两个植物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在杂种植株上 B.获得杂种植株
C.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D.实现原生质体的融合 6.植物组织培养的用途中不正确的是
()
A.快速繁殖
B.生产新品种 C.生产生物碱 D.生产白细胞介素-2 7.以下关于原生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生质泛指细胞内的基质
B、原生质就是细胞质
C、一个动物细胞就是一团原生质
D、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壁是原生质 8.不能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是
()A.振动
B.电刺激
C.PEG试剂 D.重压 9.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
()
A.生物体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B.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C.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个体发育的全部基因
D.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 10.下列植物细胞全能性最高的是
()
A.形成层细胞 B.韧皮部细胞
C.木质部细胞
D.叶肉细胞 11.植物体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
A、产生新的细胞壁
B、细胞膜发生融合
C、细胞膜发生融合 D、细胞膜发生融合 12.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目的是
()
A.用酶解法去掉细胞壁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 B.以人工诱导法使两个不同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
C.用植物组织培养法培养融合的原生质体得到杂种植株 D.通过以上三者来完成
二、非选择题
1.下图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简略表示。据此回答:
脱分化 再分化
①——→②——→③——→④
(1)①表示
,它能被培养成为④的根本原因是
。(2)②表示
,它与①相比分化程度
,全能性
。(3)若想制作人工种子,应该选用(填编号)。
(4)若①是花药,则④是
,继续对其使用
处理可获得
正常植株,该过程称为。
(5)若①是胡萝卜根尖细胞,则培养成的④的叶片的颜色是
,这说明根尖细胞。
6.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六
文家市镇苍柏完全小学
邓桂林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学会看封面,看目录,看内容简介。
2、学会用读、划、猜、想、演等方法进行阅读,理解书中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
3、通过看图猜想、品读精彩片段等了解书中故事情节的惊险奇异、跌宕起伏,从而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和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其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老师给同学们带了一本书。它被誉为西方的《西游记》想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吗?让我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
二、交流读书的基本方法
1、课件出示书的封面。
板书:绿野仙踪 齐读一遍。
这位漂亮的小女孩是谁?和她一起的还有哪些伙伴?
2、知作者:仔细观察一下,你能从封面上找到这本书的作者吗?(课件出示作者头像,进行简介)
3、读故事简介,初步感知文本。读了内容简介以后,你知道书中的主 要人物都有谁?(指名回答)你还知道了些什么?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读目录,了解故事情节。
小结阅读方法:看封面-知主要人物-知作者-读简介-看目录了解故事梗概。
这就是这节课老师带给你们阅读的第一把金钥匙:了解主要内容。
三、找一找书中的人物
1、浏览本书,故事中有哪些人和动物?谁能用一句简单介绍。这是老师送给大家的第二把金钥匙:走进人物角色。
2、读稻草人片段:
“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你看,我是稻草做的,所以根本就没有大脑。他悲哀地回答,“如果我跟你一起去绿宝石城,奥兹会给我一些大脑吗?”
“这我可说不准,”多萝西回答,“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跟我一起去。就算奥兹不能给你大脑,你也不会比现在更糟糕。”
“说得好。”稻草人又推心置腹地说,“你看,我倒不在乎我的腿,胳膊和身体里塞满稻草,因为那样我就不会受伤了,如果有人踩我的脚趾或用针扎我,也没有关系,因为我根本就没有感觉。但我不想让别人叫我傻瓜,可我脑袋里塞满了稻草,不像你们一样有大脑,我怎么会知道是 非对错呢?”
老师:读完后,你有什么感想?你能体会稻草人当时的心情吗?
3、试演书中人物:多萝西、稻草人、铁皮人、胆小狮
2、出示插图大概了解书中情节。知道吗?像这样精彩生动的插图在这本书中还有许多许多。看,老师从中给大家节选了几幅。(课件出示书中插图)
四、后续延伸,课外阅读
1、《绿野仙踪》是一部长篇小说,一下子读不完,怎么办?指明说说。
2、老师知道,此时此刻,你们已经被这个神奇的故事给深深地吸引住了。魔力四射的奥芝王国就像一个巨大的童话公园,正在向我们发出诱人的邀请呢!那我们还等什么?课后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一些方法赶快去读一读这本书吧!让我们走进《绿野仙踪》,和多罗茜他们一起踏上历险的旅途吧!
五、回顾总结,激发兴趣。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7.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七
高等职业教育从最初的摸索阶段逐渐走向成熟, 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已经有很多院校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有的工科院校根据学科特点, 采取“2+1”模式教学。所谓“2+1”教学模式, 就是把三年的高职教育由原来的两年半理论教学加半年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 变为两年的理论教学和一年的现场实训。以两年高职教育为基础, 通过一年的专项培训或综合培训, 使学生获得职业岗位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2+1”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学生在一年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 加深了与所在实训的单位和社会上同类单位的相互了解。同时, 增加了就业机会, 拓宽了就业渠道, 真正做到了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合理地双向选择, 并缩短了毕业生的试用期, 让他们能直接投入到工作中, 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提高了就业率。
“2+1”教学模式对高职数学的冲击
“2+1”教学模式的实施必将减少理论教学的时数, 但专业课仍然要保证学生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 所以, 公共基础课就显得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特别是高等数学课。因为其他的公共基础课都有文件规定或是有硬性指标限制, 比如, 英语课有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要求;体育课有大学生体能测试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是有文件明文规定的, 最后就只剩下了数学课这一块“自留地”, 似乎没有任何指导性的意见或要求, 弹性很大。于是, 在“2+1”教学模式的改革中首当其冲被大幅削减的就是高等数学课。原本高等数学教学就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实行“2+1”教学模式后, 更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 致使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个体差异加大, 学生对数学学习往往难以接受, 高等数学课更是被公认为非数学专业最难学的课程及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这令人不禁要问:高职数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高职数学“路”在何方?有人说:作为理工类高职院校没有高等数学课是说不过去的, 这句话虽然道出了高等数学课存在的必要性, 但从中也不难看出, 高校数学课目前的处境非常尴尬。
事实上, 数学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它不仅仅是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科技问题的工具, 而且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 数学对人的理性的思维训练和审美意识的培育, 以及潜在能动性与创造力的开发, 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N·A·考特说过:“数学是人类智慧王冠上最灿烂的明珠。”如今这颗明珠却黯然失色, 不幸沦为“鸡肋”,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2+1”模式下, 高职数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数学的教学理念需要适时转变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育, 一直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 沿用传统的教材、教法, 尽管经历了几次课改, 但大都是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进行的“紧急瘦身”, 教学模式并没发生实质性的改变。高职数学教育照搬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育的模式, 认为在本科的基础上降低难度、减少内容就是高职教育的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甚至阻碍了“2+1”教学模式的发展, 其结果是要么被淘汰出局, 要么必须“脱胎换骨”。
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需要重新认识现行的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高职生所学的相应专业很难匹配, 可以说普遍存在脱节现象, 难以为后继专业课程打下相适应的数学基础, 其结果是学难以致用, 造成“数学无用”的假象。加之数学中不可避免地有许多枯燥乏味和晦涩难懂的算式推导, 传统的教学往往为解题而解题, 不仅束缚了思想、限制了创造性, 而且损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 施教者必须对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重新认识。
高职数学教育需要健全“育人”与“服务”双重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不同于“学术型”人才, 所以在数学方面, 学生首先需要服务于专业学习的“工具数学”, 其次需要为从业服务的“实用数学”, 再次还需要支持其一生发展的“文化数学”。而现在的高职数学教育更侧重于将数学课程视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工具, 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能掌握后继课程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和基本运算。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更无法为高职学生在专业创新上提供思想基础和发展动力。
高职数学在“2+1”教学模式下的重塑
高职数学的学习究竟有什么用?学习一些数学定理和数学公式不是高职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2+1”教学模式下, 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对高职数学课程进行重塑。
高职数学教育应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技能
因为我们身处发展变革迅速的社会, 未来的岗位需求和特征也要发生变化, 所以,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数学教育更应关注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不只教给学生最新的知识, 还应教给他们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理解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挑战竞争的态度。
高职数学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情绪调控能力
数学课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等特点, 加之高等数学的思维方式较初等数学有了质的飞跃, 使得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意志力的考验。因此, 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 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困难和挫折会时刻伴随着他们, 只有采取积极的态度, 正确地面对, 才能克服和战胜困难, 同时在反复推敲问题答案的过程中磨炼学生的意志, 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能力, 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高职数学教育应不懈地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
记得有人曾说过:忘记了课堂所学的一切, 剩下的才是教育。因为课堂上所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是很容易被忘记的, 一旦需要它们, 又很容易在书中查到。所以, 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 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了, 结果什么也没剩下, 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那个应该剩下的被称为教育的东西, 用怀特海的话说, 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 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 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 用爱因斯坦的话说, 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这就是高职数学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了。因此, 在今后的高职数学改革中, 教育者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地努力, 让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多年以后, 尽管那些公式、定理他们早就不记得了, 但是在数学课上学到的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却能随时取用, 正是这些方法能够使他们长期受益。
高职数学教学前进的道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模式去遵循, 需要适时、适度地进行调整, 可以预见, 重塑之后的高职数学教育不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障碍, 而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强有力的生力军。
摘要:“2+1”教学模式的实施, 给高职数学带来极大冲击, 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服务功能等方面分析了高职数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提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的高职数学课程的重塑。
关键词:“2+1”教学模式,高职数学教学,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新德.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及高职数学价值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5, (12) .
[2]刘光前, 张春悦.中外教育名文100篇[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7.
8.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
1 “2+1”培养模式的含义
“2+1”培养模式是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具体讲,就是三年教学,其中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进行实践。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这样做将教学实训与毕业实习融合在一起,以便使学生的酒店专业知识与服务技能得到强化与提高,形成较强的从事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的素质,培养学生在酒店企业中迅速顶岗工作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以及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敬业精神,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进行一次较全面的与本专业及未来职业紧密结合的实践锻炼。
2 酒店管理专业实施“2+1”培养模式过程中实践教学管理遇到的问题
2.1学生方面的问题。学生对一年的实习普遍存在着抵触情绪。首先,实习学生从“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过程中,在生活规律、工作压力、劳动强度、人际关系处理方面需要有一个调整期,不少学生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而学校和企业又不重视对其进行有效指导,容易导致实习生将情绪带到工作中,与同事、领导、顾客发生冲突,甚至擅自中断实习。其次,企业给实习学生的待遇相对正式员工而言一般较低,他们也无法享受正式员工的奖金、福利、津贴,但在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上与其他员工等同,甚至超过正式员工,从而导致实习学生产生不平衡与抵触心理,甚至在企业业务繁忙时“罢工”,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形象和企业的利益。再次,长时间的实习,学生失去了对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的新鲜感,低落的情绪也是阻碍正常实习计划实施的一个原因。
2.2教师方面的问题。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时间长,实习单位分散,实习人数多,指导教师不足是毕业实习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另一方面的原因。以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学校对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没有配备专人进行实习指导和管理,一个专业教师需要指导近二十名的实习生,实习生实习地点除部分定点以外,其余的分散在全省各地,有的甚至跨省实习,教师在繁重的教学教研工作压力下,对实习指导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2.3管理方面的问题。首先,学校不能对“2+1”培养模式中的“1”进行有效控制,出现把学生分到实习单位后不闻不问的现象,把实习期演变成了提前就业,这无疑将严重影响“2+1”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其次,毕业实习时期,往往也是学生面临就业和“专升本”继续求学抉择的关键时期。对学校而言,毕业实习作为不可缺少的专业学习环节,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但迫于就业率的考核,对于找工作或“升本”的学生学校往往给予宽松政策。
3 酒店管理专业实施“2+1”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管理的几点建议
3.1正确理解“2+1”培养模式中的时间概念。“2+1”不是一个完整时间概念,不是两年和一年的简单叠加。它强调的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中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目的是使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所以在面临着学校实习管理冲突或者学生对实习失去新鲜感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调整实习的时间,比如将1年的实习期根据教学的需要分散开展等方式进行。
3.2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采取多种校外实训的形式。酒店行业人才需求量大,并且近几年许多高档次的酒店为了提升酒店的软件建设,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开始有了更高的要求,实习生成了酒店储备人才的最佳途径。学校可以和酒店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酒店为学生提供实习实验岗位和技能指导,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职工培训教育等)形成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
3.3优化教学课程,人才培养要有针对性。“2+1”培养模式下的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训和设计,应按照酒店各个岗位和其技能的要求进行。我们将“2+1”培养模式下的高等职业院校酒店专业学生的能力划分为三个层面,即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基于这三个能力的层面有针对性地培养、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从意识上加深实习的重要性认识。
9.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认知基础】在一年级认识圆柱和圆锥的样子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
1.通过圆柱、圆锥实物让学生操作实践,探究它们的特征。
2.通过剪、展等探索圆柱、圆锥特征的过程实践活动,建立空间观念。
3.在观察与操作、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体验圆柱、圆锥由面到体的形成过程,体验比较的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各种体验活动中自主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难点:对圆柱、圆锥侧面和高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圆柱、圆锥、学具模型、长方形纸等。(提前让学生回家找或自制并穿上外衣)【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1.看一看,摸一摸圆柱有什么特征。预设:生1:上下两个面,一个面弯弯着。生2:两个圆大小一样。
谈话:弯弯着的这个面叫曲面,上下两个面叫平面。也可以说圆柱的组成:生2:两个平面+一个曲面 谈话:这两个平面是 ……曲面是…… 预设: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概括圆柱特征: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特征,有表及里,有整体到局部。
2.验证上下两个底面相等
提问:刚才有的同学说两个底面大小相等,你怎么知道的? 生验证:
预设:外衣上下两个圆面完全重合,上面画下来,跟下面重合。生上台展示
预设: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生上台展示 追问:展开后长方形的长是什么? 预设:直径、底面圆的周长 方法:倒回去重卷,再次观察 3.教学圆柱的高
根据圆柱特征教师画出圆柱的数学图示 你刚才怎么剪的侧面 预设:直着剪得。
师:你感觉圆柱的高在哪里上来指着说一说 预设:圆上、圆内、圆外三个概念
(1)上面圆上一点,下面圆上对应的点之间(无数条)
(2)圆内对应的点之间,还有吗? 预设:有,有无数条 提问:有没有特殊的高 预设:圆心到圆心。
小结:因此咱们说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板书高)4.总结特征,提升认识
谈话:刚才我们从底面、侧面、高三个方面研究了圆柱的特征,现在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二、按照上面方法探究圆锥特征 1.看一看,摸一摸圆锥有什么特征。
预设:生1:一个底面,一个侧面(侧面是扇形)提问:上底面哪去啦? 生:缩成了1个顶点。2.验证侧面是扇形
谈话:你怎么知道侧面是扇形?
预设:生把晚上自己做的上台展示(扇形)(不准重叠)3.找圆锥高 注意数学语言描述
预设:生1:从圆锥一个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追问:那个词可以省去 预设:从圆锥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总结特征,提升认识
谈话:刚才我们从底面、侧面、高三个方面研究了圆锥的特征,现在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教师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地大胆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真正让学生置身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在“做”数学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了其空间观念。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锥之前及时地引导学生回顾圆柱的研究过程,通过交流使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
三、巩固练习
1.课本18页第二题下面的那些是圆柱?哪些是圆锥?(要求回答时不是圆锥圆柱的要说明为什么)第二个是圆台
2.用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形纸筒。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
3.新课堂3(3)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X(),所以原著的侧面积等于()X()
四、引领回顾,总结提升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知识:我知道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是什么。
方法:我学会了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剪一剪,比一比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感受:我知道在研究学问的过程中只有猜想不行,还要想办法验证。……
谈话:相信这节课的学习对你今后探究立体图形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满载着这些收获,下课!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几个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引导学生区分圆柱和圆锥,认识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培 养学生的想象力,建立空间观念。提高练习让学生在动手卷一卷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侧面的关系,为下一节课圆柱侧面积的学习进行铺垫,同时这一练习的设计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拓展练习,板书设计:探究圆柱圆锥的特征
2个底面 +侧面 无数条高 底面+ 侧面 1条高
完全形同 长方形 扇形
10.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十
我在这一节教学中注意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设计实验并得出实验计划上来,这样就冲破了实验在教学中仅仅起到使学生接受知识的局限作用。同事,重视科学方法,注意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是怎样实验,怎样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的,让学生通过这些去学习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课堂上通过展开式问题的思考、讨论引导学生选择实验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得出:擦→滴→刮→涂→盖→染。再通过实验观察,完成过程式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把“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在这种过程式学习过程中,既学到了生物科学知识,学会了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科学精神。
优点:
知识目标明确,教学过程简洁。
不足:
1、正确理解教材体现不够突出,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有体现但不够明确
2、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追问,以达到强化目的。
篇二:动物细胞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讲课比赛,我不仅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让我觉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也从其他老教师身上学到了有效的教学经验,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各个环节时间的安排上和对学生的启发上的不合理之处等等,尤其是实验环节上。
这节课主要是实验内容,我在比赛前精心制作了课件,在这节课中我也尝试着运用了它,结果很好!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展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化难点、抽象点为形象生动的动画,勿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地达到了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培养了技能。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 1 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尝试,使我感受到了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得到良好效果的快乐,也看到了学生的那种渴望创新、探索、渴求表现的要求,也使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巨大的潜能,更大的发展性、可塑性,对于我在今后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基础。我会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和朋友,达到一种“亦师亦友”的境界。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多利用多媒体教学,也会多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
篇三:动物细胞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大胆质疑解疑。例如:动物细胞为什么没有细胞壁?讨论的形式灵活多样,同桌互帮、小组研讨,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在作业的设计布置上,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针对课的特点,让作业开放性,拓展性的作业可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同时也为课堂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运用于实际做了很好的迁移。
有限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深究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借用网络,图书合理运用课堂探究教学来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发挥出生物课堂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和“根植生活,让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鲜活起来”的理念。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分析、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本节课中我对课堂的时间的安排考虑不全面,时间分配不当,对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层次估计不足,以至于回答时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
篇四:动物细胞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活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创新,乐于通过亲自探究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开学初,学生探究了“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初步掌握了对照实验的设计,同时通过前几节课的训练,大部分学生有了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础,又考虑到学生上完本节实验课后,要等一段时间才会到实验室上课,所以我充分利用本节课对学生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首先通 过学生自主探索和老师点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解决,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巩固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然后学生带着探究问题,制作并观察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进一步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技能和观察技巧,并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展示探究结果,讨论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扩大了对实验的认识;在观察几种动物细胞的基础上,概括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同时引导学生尝试设计表格来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提高了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通过“动植物细胞模型”的展示,将不易观察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微小结构形象化、立体化,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由于本节要训练学生的能力太多,为了保证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还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平时的教学中要提倡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我一贯坚持这种理念,所以学生在本节课提出了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如为什么要滴生理盐水?能否改用其他染液?口腔溃疡处的细胞与正常的口腔上皮细胞有何区别?等。
2、课前要嗽好口或自带一瓶清水,用消毒牙签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刺破口腔,老师最好示范一下。
3、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教育他们要有科学精神。
4、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老师应先做好一片装片用显微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
5、由于学生的人数太多,一节课很难保证关注到每一组同学,所以我只能在每一列(共4个列)培养一名得力助手,由他负责对本列的每一小组的实验情况进行评价,最后评出每一列的冠军,老师给予表彰。
本课我试图努力完成上述目的,却也有遗憾,如个别学生没掌握好显微镜的调焦技术,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找到细胞。但本节基本的教学目标还是达到了,即使有的学生实验没有成功,同样也激发了探究兴趣,课后有学生不断的跟老师预约时间再进行探究活动,甚至要购买显微镜回家练习使用,可见探究兴趣浓厚。
篇五:动物细胞教学反思
关于请学生站着操作,一方面,初一的学生个子本身比较矮,站着操作比较方便,另一方面,根据站着的人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全班已经成功完成观察的学生人数,更好地掌握上课的进度。当然,这个阶段不能时间太长。
11.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必须符合行业与企业需求,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需要,是否有利于社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为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足够强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大都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要在两年时间内学完本专业所有课程,时间相当紧迫。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教学目标,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这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重视课程基础(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教材、实验指导书等)建设及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在逐步建设各项教学基本材料的基础上,教研组注重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并配合省教育厅的职教新干线,开发了全新的多媒体课程教学网站。任课老师将自己所教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包含视频录像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习题、实验指导等丰富的课程资源上传到职教新干线,形成一个立体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利用该平台,学生可以完成网上作业、实验及测验,教师也可以实现网上答疑解惑,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利于优质教学资源的积累。
二、紧跟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教学理念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一直是我院计算机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寒暑假选派部分老师到企业实践,持续对历届毕业生进行追踪、听取用人单位反馈等多种途径,了解企业对数据库人才的需求,打破单一类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分层次、多元化的思想,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为企业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技术操作熟练,胜任数据库技术开发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懂需求、会技术、能管理,成为信息系统需求提出者、软件开发参与者的管理型人才。
三、紧跟数据库技术发展,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始终以实验教学改革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实验教学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重要的内容,自从开设本课程以来,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环境得到了不断更新。实验平台从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到服务器级的大型DBMS,经历了FoxBASE、FoxPro、Access、Sybase、SQL Server到Oracle的变革,所有实验平台的选择均充分考虑了数据库行业的变化以及企业的实际使用情况。实验内容根据各类学生的特点,按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四个层次组织。经过多年积累,实验教学案例丰富,其中多数案例均取材于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实验教学注重贯穿软件工程的思想,并与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探索精神。通过本课程设计的综合实验项目使学生有机会综合运用数据库原理与软件工程、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转变学生在各单门课的学习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
四、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探索创新型、实用型教学方法
我院教研室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就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展开讨论,及时总结好的教学方法,并借鉴推广。同时邀请专家来我院讲学,积极引入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授课效果。在数据库教学方面,教研室注重案例式、研讨式教学,以大量的实例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五、以网络为平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2+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为了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本课程利用現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逐步形成了包括多媒体光盘教学、基于校园网络教学、职教新干线平台教学等学习资源。
在数据库教学中,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丰富的设计性的作业、应用研究案例,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研室在课程教学网站上为学生安装了多套商业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多媒体教学光盘,学生可通过网络随时访问、学习。这些教学光盘制作精良,图文并茂,还附带很多的教学演示录像和虚拟实验装置,非常有利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实验。
在校园网站上,以链接的方式提供了国内著名大学(如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的数据库教学资源,包括电子教案、授课录像、参考资料等。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学生可随时随地聆听国内外名师的讲课,真正将课程教学网站变为“永不下课”的网络课堂。
采用BBS开展交互式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上传到网络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大有裨益。
六、采用多元考核的评价方法
我院在课程考核中采用多元考核的评价方法,尽量细致地划分评价指标,保证考核内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注重考核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课程的考核方式由一次期末考试定乾坤的方式改为“笔试+机试+实验+平时成绩”的综合评定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加注重课程的平时学习及实验项目,同时综合实验的验收采取演示、讲解和答辩相结合方式,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经过对课程的不断探索和改革,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也造就出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趋于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师队伍,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锁庆.高职教学改革中工学结合下的数据库应用[J].江苏社会科学,2008(s1)
12.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十二
1 一般资料
我院为区唯一一家定点的犬咬伤门诊, 承担着整个区的犬伤预防处理工作, 年门诊量达到10000人以上, 且以10%递增, 2012年至今月平均已达1200人。医院设立独立犬咬伤门诊, 有主任医师1名、住院医师5名、护士8人, 以上人员定期到区疾控中心进行专门培训并取得犬伤治疗和疫苗接种的专业资格才能上岗。
2“2-1-1”免疫程序优势
2.1 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减轻接种者负担
(1) 我国医师护士承担着沉重的工作负担, 根据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国每千人执业医师人数为1.5;每千人口护士人数仅为1人, 这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三, 排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国家之后。 (2) 每次暴露后免疫, 医师减少2次接诊, 护士减少1次接种, 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3) 使患者由过去的5针次就诊减少为4针3次就诊, 接种者减少了两次误工、交通的时间和经济负担。
2.2 依从性性更高
接种周期从28d缩短至21d, 仅三次就诊, 可提高依从性20%左右, 减少未完全接种而导致发病的人数[2]。
2.3 免疫保护更早, 对于短潜伏期的病例更加有效
“2-1-1”早期产生抗体的速度快, 水平高。首针接种后第七天70%接种者抗体阳性, 第14天抗体阳性达100%。对于部分短潜伏期的暴露人群保护效果更好, 如头面部咬伤、各种原因未注射被动免疫制剂者、暴露后接诊较迟者、免疫反应较慢的患者。
3“2-1-1”免疫程序使用方法
3.1 注射时间和剂量
第0天在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注射一剂, 严禁两剂混合后在一侧三角肌接种, 第7、21天各注射一剂。剂量为0.5mL。
3.2 注射部位
根据情况选择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或大腿前外侧肌, 婴幼儿于大腿前外侧区肌肉注射。禁止臀部注射
4 注意事项
4.1“2-1-1”方案第一次注射两针, 只能通过在两侧分别注射一剂,
疫苗中的抗原才会激发左右两侧的淋巴系统, 产生更多的抗体, 免疫效果更好。因此如果只在一个部位接种, 则达不到效果。
4.2“2-1-1”是暴露后预防接种方案, 不需要加强针。
但接种后再次暴露的患者, 按《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 (2009年版) 》要求处理。即如果半年内再次被咬伤, 若伤口较小, 较表浅, 可仅行伤口清洗、消毒, 不需再接种疫苗。如半年至一年间再次被咬伤, 需在处理伤口的基础上补注两针疫苗;一年至三年间, 需在处理伤口的基础上补注三针疫苗。
4.3 第一次接种2针狂犬疫苗, 同时接种狂犬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 (2009年版) 》要求规定:不能把被动免疫和狂犬疫苗注射在同一部位, 因为这两种成分可能在同一部位发生中和反应。具体方法如下: (1) 如果咬伤在上肢, 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 多余剂量可注射在患者上臂三角肌, 狂犬疫苗一剂注射在患侧大腿前外侧肌, 另一剂注射在对侧上臂三角肌。 (2) 如果伤在上臂三角肌部位, 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 狂犬疫苗一剂注射在患侧大腿前外侧肌, 另一剂注射在对侧上臂三角肌。 (3) 如果咬伤在下肢, 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注射一剂狂犬疫苗, 免疫球蛋白浸润注射, 多余剂量注射在患侧大腿前外侧肌或臀部注射。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3.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中心对称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本节课中心对称包括三个内容:中心对称的概念、中心对称的性质以及运用性质作图。本节内容的数学本质是利用图形的全等认识图形的运动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目标的制定首先要依据的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同时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目标的制定也应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学生的可接受度和最近发展区进行如下目标的设计:
(1)知识目标:理解两个图形关于一点对称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关于某一点的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验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班徽设计激发起同学们热爱班集体,建设班集体的热情。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课标要求,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4)重点、难点
重点: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难点:中心对称的性质的探究和应用。
二、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套教材从前到后共安排有“平移、轴对称、旋转、位似”四种图形变换,充分体现了对图形变换这一数学知识学习的螺旋上升。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平移与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第三种图形变换——旋转的特殊形式,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奠定了基础。中心对称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广泛地应用,本节课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又通过学习把中心对称知识应用到班徽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新课标所倡导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
由于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构成了初中部分“对称”的基本内容,因此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不仅能使对称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全面、完整,而且又突现出这两个概念各自的特征。另外,在上一节学生学习了旋转的相关知识,已会作一个图形绕一点旋转任意角度的图形,1 为本课作一个图形关于某一点中心对称的图形作了铺垫。同时也为下一课时中心对称图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虽然中心对称所占章节不多,但是本节内容既是对图形变换的进一步学习,也是学生从对平面静态几何图形的认识适当上升为对动态变换图形的又一次学习,对初中几何的教学和几何知识的应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学习本课时容易理解与误解的地方
正如在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分析的那样,学生容易学会作一个图形关于某一点中心对称的图形。但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估计仍有三点困难:一是中心对称性质探究时,对称点的连线和对称中心在数和形两方面的关系,学生很难说全面;二是轴对称的干扰,由于在八年级上册就已学习了轴对称,学生对“对称”的概念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认为“对称”就是“轴对称”,而不习惯“中心对称”;三是学生对概念往往不做深刻的理解,头脑中有一点印象就认为自己学会了,而实际应用起来就会发现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其根源就在于对概念和性质的真正理解上不到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会注重以上这些问题,通过复习旧知、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知识之间的比对等环节,给学生以恰当、有效的引导。并通过让学生动脑想、动嘴说、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动”,让学生对新知识去发现、去探究、去证明、去熟记。同时,在教学中我会进行示范,并结合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
四、本节课的教法分析及预期效果分析
在教学方法方面,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我采用激趣引导法、探究式分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学手段方面,选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再现图形的旋转过程。多媒体课件一方面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发现新知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为教师进行教学演示提供了平台,二者有机结合,协调发挥作用,使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真正为教学服务。此外还充分利用黑板,把黑板分为左、中、右三部分,把大部分地方留给学生板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左边教学区,给出简单明了的板书,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14.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十四
摘 要:《塑料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将企业实际项目,交由学生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掌握塑料模具设计的只是要点。“2+1+X教学模式”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系列教学改革总结出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2+1+X教学模式;塑料模具设计;项目教学法
《塑料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直接关系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国家示范校优质核心课程之一,《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建设,要求教学过程必须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适应高职学生岗位能力。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当然在这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也缺少不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可以看出,项目教学法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理想教学方法。如何实施项目教学,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质。本人通过《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几轮次的教学尝试,总结出“2+1+X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师展开的,教师多半是站在讲台前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的。培养的学生只能“纸上谈兵”,毕业后企业要花费三个月甚至更多时间培训,使学生转变为员工。这不仅是教育、培训的重复,更浪费企业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了教学改革的焦点。近几年,随着高职示范校建设的不断深入,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做为国家示范专业,专业改革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召开企业专家座谈会、深入企业调研、毕业生意见反馈、国内外考察以及学习专家讲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确定“备专能+求创新+重运用”人才培养模式。《塑料模具设计》课,采用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既要选用合适的企业项目又要让学生能够动手设计,单一的多媒体教室教学无法满足新教学法的要求,需要教室、实训室、设计室综合使用,才能让学生达到与企业真实场景的对接。但这对教师教学计划设计、学校教学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与其他课程教学实施发生冲突。教学模式如何设计才能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几轮次的教学尝试,最终选定“2+1+X教学模式”。授课过程每周的三次课中,第一、三次课在教室教学、第二次在设计室(机房或实训室),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动手相结合,又可以熟练运用二维、三维软件,此为“2+1模式”;另外随着项目教学进行过程中,所出现的要求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要点,聘请企业专家到设计室,现场指导学生设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多方面资源综合利用的“2+1+X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应用
“2+1+X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优越性。《塑料模具设计》的先修课为《机械制图》、《Auto CAD》、《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公差与配合》、《材料力学》、《Pro/E》(或《UG》)等。“2+1+X教学模式”是上述课程与本课程的综合运用。根据大纲单元划分,项目由浅入深进行,要求企业项目选题合理能够满足各单元注塑模所涉及知识要点,五个单元分别选出1个A类项目、1个B类项目、2个C类项目,共20个典型项目。其中A类项目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B、C类项目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差异,分组完成。单元教学过程围绕各个项目进行。例如项目13为第四单元复杂推出机构单元A类项目,塑件内腔较深、外部中间位置有法蓝边,塑件为一般精度等级。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塑件结构特点,确定合理的推出方式,并设计完整模具装配图、零件图。本单元教学过程中,采用“2+1模式”第一次教室教学提出项目13,就本项目所涉及的各种复杂推出方式做介绍,由同学们课堂讨论,下课前学生要确定设计思路,课后查阅资料、上网或图册中搜集相近零件结构参考、并按注塑模具设计步骤进行必要计算、确定尺寸;第二次为设计室教学过程,教师辅助学生在2h时间内完成装配图设计,并提交作业;第三次为教室教学,讨论学生的装配图,教师举出具有典型问题及较完善的装配图,引导同学们自己发现结构错误及绘图错误,实现自我审查。下一周教学选择项目14为第四单元B类项目,结构更为复杂。“2+1模式”与项目13相同,并且针对项目13同学们可以继续完善,学生完成装配图,模具为弹簧二次分型多腔注塑模。根据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适时聘请企业专家进行现场讲解、点评学生设计图,并选择企业最新开发项目带入课堂,由学生提出设计方案与专家互动。教学效果
06271/272班《塑料模具设计》课程采用“2+1+X教学模式”,经过授课尝试,其中A类项目顺利完成装配图与主要零件图,B类、C类项目部分同学能够完成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培养了学生运用各种工具书、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为后续自我发展提供了锻炼机会。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掌握了注塑模具设计的要点,并熟练运用Auto CAD软件与Pro/E软件,使学生在校内对企业所使用设计软件得心应手。学生的设计图得到企业专家认可,基本达到企业设计要求,并发现部分同学设计结构新颖,体现出高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论。“2+1+X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育要求,充分体现项目教学法的优越性,能将《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学行为,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5.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十五
例1 苏教版选修2-1第93页例2,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F是BC的中点, 点E1在D1C1上, 且undefined试求直线E1F与平面D1AC所成的角的大小.
解 不妨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 以undefined为单位正交基底,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则各点的坐标为
undefined
设undefined与undefined所成的角为θ, 则
undefined,
从而可得θ≈83.85°.
因为undefined是直线E1F的方向向量, undefined是平面D1AC的法向量, 所以E1F与平面D1AC所成的角是θ的余角, 大小约为6.15°.
可以看出角θ不是一个特殊角, 这里需要使用反三角函数, 而反三角函数在新教材中只是在必修4第52页的链接中简单提了一下, 并且在考试时, 一般是不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那么此例题包括它前面的例1, 后面的例3、例4及其对应的练习是否可以改成求角的余弦值呢?或者在下一版修正稿中把数据改一下, 变成一些常见角, 比如60°或45°, 等等.
例2 苏教版选修2-1第58页第3题, 已知两个定点B (-1, 1) , C (1, -1) , 动点A满足条件tan∠ACB=2tan∠ABC, 求点A的轨迹方程.
解 设A (x, y) , 则
undefined
∴当A在BC的右上方时,
tan∠ACB=2tan∠ABC,
即undefined,
即undefined,
即x+y=0或3x-3y-2=0.
当x=±1时, 也满足上式.
同理, 当A点在BC的左下方时结论相同.
∴点A的轨迹方程为x+y=0 (x≠±1) 或3x-3y-2=0.
此解用到了到角公式, 而到角公式在新课标中始终没有提到, 已从旧教材中删掉了.此题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解, 但解决过程中会发现很复杂, 完全没什么意义, 那么此题目是否可以直接删掉呢?但是既然此题目出现在课本上, 就最好能把它处理好,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到角公式来解决.如果一定要把这个题目作为例题出现的话, 就用求向量夹角的余弦值, 再转化到正切值.这样虽然过程很繁琐, 但毕竟在学生能掌握的知识之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蔡立.数学 (选修2-1)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16.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十六
关键词:2+1填充模式;中国美术史;教学应用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作为高校美术、绘画专业的必修课,一直以来,在各高校中都得到高度重视。在《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现阶段的教学中,都是以历史发展的脉络来讲授,主要是对各流派、画家、作品进行平铺式的分析讲解,教学内容过于平淡,教学手段也过于单一。在学生已有统一教材、能够提前预习、并对相关内容基本都能读懂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作必要的內容填充,以丰富学生美术理论知识和增强学生艺术修养,显得十分必要。由于各流派、画家在历史上已有定论,所以不可能在这方面有所改动。但是,对流派的成因、画家的艺术特征及艺术观念的生成等问题,还是很有探讨的必要。目前,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该教材的内容从原始社会至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前,而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当代美术还没有涉及,这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对于当下的美术发展还不能纳入到教学之中,无疑是一种缺憾。另外,在针对古代美术的讲解方面,是否在历史发展进程以外,还能形成某些线索,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提出了“2+1填充模式”,以其对中国美术史内容的改革与实践进行尝试与探索。
“2+1填充模式”即“两条线索,一项内容”。“两条线索”即以古典哲学促进美术的发展为一条线索,以朝代更替中的战乱对社会及美术发展的影响为另一条线索。“一项内容”即在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中,加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历史。这样,以线索推引,以当代中国美术史内容的添加,形成了对中国美术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施步骤。
一、以古典哲学促进美术发展为线索展开教学
目前,在《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内容中,古典哲学方面的内容还没有涉及,其对古代美术发展的影响,应该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回顾中国古代美术史,它的发展是伴随着思想史的发展而展开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史其实就是古代的哲学史。首先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产生,这一哲学思想的起点为中国今后历史中思想领域的拓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历史一直贯穿着儒家、道家思想的延续,由于在传统文人画的人生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文人画家秉承着儒家思想,同时又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两种思想一直以来在古代文人入仕与归隐的人生不同境遇中起到互补作用。儒家思想鼓舞着文人发奋苦读,为国家的前途而奋斗。道家思想让文人在挫折中自我主动地寻找慰藉。这一进一退,在古代文人中形成了人生定式,并直接对本人及其绘画思想带来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第二阶段是魏晋时期出现了玄学,它是道家思想的延续。魏晋时期形成的“魏晋风度”,即是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文人的行为举止和思想状态,这在当时的文学、艺术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下,才有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气韵本身就包含着玄意,也即意象的本源,这样一来,魏晋文人中自由放达的思想境界便感染到了绘画领域,它从精神层面给予绘画以意象的高度,这为中国画的形成奠基了一个高起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又一阶段是理学,它是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又称“宋明理学”。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形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化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教、道教化改造;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这个复兴儒学的运动,至两宋时期蔚为大观,形成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又影响久远的儒学运动。这场运动对于美术发展的影响来说,使传统绘画思想在画家心中根深蒂固,将古典奉为经典来传承,对于绘画在封建社会中的恒定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古典哲学促进美术发展为线索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绘画流派及画家思想的成因做全面了解,能够更好地把握美术发展的来龙去脉。
二、以古代战乱对美术发展的影响为线索展开教学
在《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中,大多内容都产生于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封闭保守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朝代不断更替,社会动荡形成了传统人文思想的跌宕起伏。总览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我们发现,几次发生在朝代更替之间的战乱,恰是人文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不仅在中国思想领域形成了重要的文化思潮,而且对美术领域带来了重大影响。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画家,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所以说,以朝代更替中的战乱来谈对美术领域的影响,应该是十分必要。
春秋、战国时期,战事频仍。这个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诸子百家。他们的言说,构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石,并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对古典人文思想形成、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这一时期绘画还处在萌发阶段,但已促成了中国绘画作品的基本面貌。
三国、两晋时期,玄学思想在社会中蔓延,形成了当时以“士人”作为社会主流的魏晋风度。魏晋玄学影响下的绘画艺术把意境的创造与神韵的表现视为最高境界,使艺术家能够按照主观的感受来创造富有东方艺术神韵的绘画艺术,对中国绘画中意象造型的提出,做好了理论准备。
南宋末年的战乱,最终导致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元朝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对汉人的歧视政策,使得当时的社会矛盾重重。同时,元朝又取消了科举制度,这让以进科取仕为人生目标的文人理想无法得到实现,这也使他们以更加超然物外的心态,寄情于书画之中。隐逸的心境,淡泊的心态,让他们放弃对北宋壮美山水的继承,继而用枯笔淡墨来抒发自我的孤寂之情,形成了中国画历史上由古代文人确立起来的文人画的最高峰。
明清之交,满族入侵,民族矛盾又一次凝聚。明末遗民的抗清之志融于毫内,发于笔端。对满清的悲愤之情已在画家的作品中得到深刻体现。这些作品与宋元之交的绘画有些相似,都是由外族入侵促成民族矛盾,并影响到文人思想而形成绘画的面貌,只是比明清之交的绘画风格已发展的更加多样化,运用笔墨抒发悲情的绘画形式也趋多元化,这在美术史中已有非常明晰的展现。
民国时期是中国美术最为活跃的时期,外族入侵,战乱频繁,但思想上却无禁锢。回顾那段历史,不但是在美术界,就是在科学界、文学界,也出现了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大师级人物。美术界自不必说,这一时期异常的活跃,不只因为是战乱造成的,同时还有新旧社会的更替、新旧文化的转换,中西文化的冲撞等因素促成的。具体体现在,中国画的创作摒弃了传统文人笔墨而加入了更多个性化色彩的笔墨语言。那些有成就的画家进行大胆的创新,甚至可以用无拘无束来形容。民国时期美术的大发展,是由特定的历史所决定的,动荡的社会,纷扰的思潮,决定当时
的美术作品必将是多元化、自由式的发展。
以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战乱为线索,重点体察画家艺术思想和创作心态如何转变,应当说,民族矛盾激励着有志之士拿起画笔阐发内心情怀,创作着感动当世、影响后人的作品。
三、在教材中填充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史的教學举措
在《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这部教材中,有关中国当代美术部分还没有涉猎,这对处于当代中国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如果不了解自己所处时代的美术作品,无疑是一种缺憾。当代中国美术三十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时代洪流发生发展的。“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状态,可以这样来概括:一是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趋势更加开放和多元,广大美术家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二是美术生态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创作、展览、研究和各项活动的质与量均有所提高;三是美术各门类、各专业,包括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显著。”当代中国美术虽然只有三十年历史,但发展的非常艰辛,也异彩纷呈。包括对文革反思的伤痕美术、乡土绘画、新学院派美术、八五思潮美术、新文人画、中国当代艺术。其间多次发生的美术思潮、美术争鸣。包括八五美术思潮,中国画笔墨的论争,中国当代艺术思潮,中国抽象艺术及美术与资本市场的讨论等。这些论争与研讨,虽说是理论问题,但涉及的却是创作理念与观念的把握,也是学生最应该了解和把握的。所以说,将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史的内容纳入到教学当中,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和绘画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艺术观念。尤其是非直辖市、非省会城市所在地的美术院校,由于美术展览、美术信息相对闭塞,那么,在教学中填充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史的教学内容就显得更为必要,因为它不只是理论的讲授,还要求教学内容与当代美术发展接轨,秉承当代艺术的发展规律进行思考,这也是对中国美术史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重要原因。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由教师完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编写教案和讲稿。在讲义的编写过程中,要运用已总结的线索,将中国当代美术发展贯穿起来,思路要明确,内容要精练,线索要清晰,这样的讲解才能深入透彻。其次,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熟悉了解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史,关注当下美术的发展,对其中的诸多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同时,教师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有较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储备和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的收益最大化。
以上针对《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学内容的改革措施,虽说只填充了三项内容,但教师对所填充的内容要有较全面的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将两条线索、一项内容填充到教学中去,以改进传统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当然,针对2+1填充模式的应用还有待完善,它需要教师在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中不断地去探索、提高。
参考文献
17.1 票据在法律上的分类 篇十七
票据在学理上的分类:①以票据关系中的付款人是否为出票人为标准,分为委付证券和自付证券;②以票据的授受是依据信用还是现实资金关系,以及票据的支付期限为标准,分为信用证券和支付证券;③以票据出票时记载收款人的方式为标准,分为记名票据和无记名票据;④以出票时的绝对应记载事项是否记载完全为标准,分为完全票据、不完全票据和空白票据。
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票据的社会经济功能:①汇兑工具。商事交易经常发生于异地之间,有关款项或经费需送往异地,直接携带或运送金钱,极为不便和不安全;用票据输送款项,则简捷安全。②支付工具。有信誉的票据,在相当意义上即意味着票据上所记载数额的金钱,商事交易和社会生活中,不以现金进行付款,而用票据交付时,票据即发挥了支付工具的功能。③信用工具。票据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具有信用工具的功能。商事交易中,交易与付款同时进行,为现货交易;交易与付款不同时进行,而是在交易之后的一定期日后再给予付款的,接受将来再给予付款的交易人,是基于对付款人的信用而接受表示将来付款的票据,远期或定期票据具有信用工具的功能。背书**方式发明后,票据信用从直接交易人之间的信用扩展到社会的信用。一般来说,汇、本票是典型的信用工具。④结算工具。票据作为支付手段,在当事人互有对方票据从而发生互相支付时,可以用作相互间债务的抵销。这不仅手续简便,而且易于计算和查找差错,保证了交易安全。⑤融资工具。汇票、本票的付款可以在将来的一定时期,未到期之前,持票人需用现金时,可以将未到期的票据以买卖方式**于他人。收买未到期票据再将其卖给需用票据进行支付或结算的人,可以从买卖票据的差价中获利,即使不能获利,也能在票据到期时请求付款。票据贴现业务有了很大发展,正是随着这一发展,票据具有了融资功能。票据的证券特征:①设权证券;②债权证券;③完全有价证券;票据上权利的发生和行使,必须持有票据,票据丧失,则不能对票据债务人行使票据权利,因此,票据为完全有价证券。票据作为完全有价证券,其权利与票据的占有或持有不可分离,行使票据权利,必须提示票据;转移票据权利,必须交付票据;领受票据金额后,必须缴回票据;因此,票据又为提示证券、交付证券,缴回证券等,这些证券特征均是基于票据作为完全有价证券的性质所决定的。④指示证券;⑤流通证券;⑥货币证券;⑦文义证券;根据证券权利与证券上所记载的文字意义的关系进行分类,证券可分为文义证券和非文义证券。作为设权证券,票据所创设的权利义务具体内容是完全依票据上所记载的文字意义予以确定的。票据签发后,作为流通证券,为保障流通信用和交易安全,即使票据文字记载与事实有所不符或有错误,一般也不能用票据之外的方法予以变更或补充。⑧要式证券;按证券的作成方式是否必须依照法定形式作成才能产生效力为标准,证券可分为要式证券和非要式证券。为了维护票据设权的明确统一,避免票据主义的混乱或欠缺,票据的作成须依法定方式才能产生票据效力;不依法定方式作成票据,票据的效力汇受到影响。由于票据对法定要式要求严格,违反法定要式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⑨无因证券;按照证券权利与产生权利的原因之间的关系为标准,证券可分为有因证券和无因证券。票据作为设权证券,作成票据即为创设了票据权利;作为流通证券,有保障流通信用的必须;作为完全有价证券,持有票据即可主张票据权利,而持票人取得 1 票据的原因概所不问,即使发行或**票据的原因发生错误或无效,仍不影响票据的效力,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相分离。⑩个别发行证券。我国票据法的意义:①规范票据行为;②保障票据活动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③维护社会经济秩序;④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票据法的特征:①为私法,但具有一定的公法性;②强行性;③技术性;④为国内法,但表现出日益增多的国际统一性。票据关系:票据是一种债权证券,基于票据行为而在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特有的债权债务关系,称为票据关系。其特征:①是一种独立的债权债务关系;②是基于票据行为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③是分离于基础关系的无因性法律关系。票据关系中付款人的特殊地位及其与出票行为的关系:体现在三方面:①因出票行为而产生的持票人的支付请求权和应先向付款人请求付款的先位顺序;②付款人应否承担票据债务应基于其自己的行为;③由于付款人不是当然的票据债务人,是否付款主要基于付款人的自我选择,一旦正确付款,因此可全部消灭票据关系。票据法上的非票据关系:票据法学上将那些虽然与票据关系和票据行为有关,但不是基于票据行为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称为非票据关系。主要有三类:①票据返还关系;②利益返还关系;③损害赔偿关系。我国票据法中主要规定了三种票据返还关系:①无权利持票人的票据返还;②已获付款时的票据缴回;③已获清偿时的票据交付。我国票据法规定的三种损害赔偿关系:①怠于通知的损害赔偿;②拒不作出拒绝证明的损害赔偿;③伪造、变造票据的损害赔偿。票据关系与票据上非票据关系的区别:①权利产生的原因不同。票据关系中的权利产生于票据行为;非票据关系中的权利直接产生于法律的规定。②权利内容不同。票据关系中的权利内容是票据上所记载的票据金额;非票据权利中的权利内容是票据作为物或权利财产的返还或交还利益返还,以及因违反义务而产生的损害赔偿。③权利行使的依据不同。票据关系中的权利,是票据上的权利,以持有票据为依据,非票据关系中的权利,以持有票据以外的原因为依据。
票据基础关系:是指与票据有关,但却不是基于票据行为,而是作为产生票据行为的基础的法律关系。票据基础关系主要有:①票据原因关系;②票据资金关系;③票据预约关系。
票据原因关系:票据当事人之间发行、**票据,必定有一定的原因,作为票据**的原因而发生的法律关系,称为票据原因关系。票据原因关系与票据关系有两种相互关系:分离关系和牵连关系。⑪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相分离,体现在:①票据的发行或背书行为,只要具备了法定形式要件,即可产生有效的票据关系;②票据债权人行使票据权利,一般仅以持有票据为要件,不需证明取得票据的原因;③票据债务人不得以原因关系的缺陷来对抗完整权利持票人。⑫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相牵连,有三种情况:①**票据的直接当事人之间,票据债务人可以用原因关系抗辩票据关系;②无对价而取得票据的持票人,不能享有优于前手的权利,要受前手原因关系的牵连;③持票人明知前手的票据关系中存在着原因关系的对抗,但仍取得票据的,前手原因关系的抗辩可以延续用来对抗该知情持票人。票据法中关于票据原因与票据关系相牵连的规定,称为票据无因性的例外规则,或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相分离原理的例外适用。
票据预约关系:票据授受的当事人之间,在发生票据之前,对票据的种类、金额、到期日等票据事项所达成的合意,或在背书之前,对背书事项所进行的约定等,称为票据预约合同,由此所产生的法律关系 为票据预约关系。票据关系和票据预约关系的分离主要体现在:①票据预约关系是否成立或生效或违约等对票据本身的效力不发生影响,该票据行为只要完备形式要件,即可产生票据效力;②票据预约关系的消灭对票据关系不发生影响,票据预约关系消灭后,已发行的票据和已进行的票据行为仍然有效。票据关系和票据预约关系的牵连主要体现为:票据预约关系的当事人一旦履行了票据预约关系,进行了预约的出票或背书等票据行为后,票据预约关系即因履行而消灭。
票据资金关系:是指汇票、支票的付款人与出票人之间有关票据付款的资金基础关系。票据资金关系产生的情形:①出票人在付款人处存有资金,约定由付款人以该项资金代为支付票据款项;②付款人欠有出票人债务,约定以支付票据款项作为偿还债务的替代方式;③出票人与付款人之间订有信用合同,付款人承诺以自有资金为出票人垫付票据金额。
票据关系与资金关系的相互关系有分离和牵连两种关系:⑪分离关系:①持票人的票据权利不受出票人与付款人之间有无资金关系影响,即使出票人在没有资金关系的情况下发行票据,该票据依然有效;②承兑人因承兑行为必须承担票据责任,即使没有资金关系或资金关系未有效成立,承兑人也不能以资金关系抗辩其承兑责任;③在受有票据资金的情况下,付款人对票据依然可以不予承兑和付款;④票据不获承兑或不获付款时,出票人仍然不能以已建立资金关系为由来抗辩持票人或其他后手的追索权。⑫在特定情况下也发生一定的牵连。①汇票承兑人在对汇票进行承兑后,虽然不能以没有资金关系为理由对其他持票人实行抗辩,但对出票人为持票人时的行使票据权利,可以没有资金关系或资金关系不足或资金关系违约等进行抗辩;②出票人在付款人处的存款足以支付支票金额时,在付款提示期限内,付款人应当在当日足额付款。票据行为:是指具备票据法规定的特定要件和特定款式,能够发生、变更、消灭票据法律关系的行为。狭义的票据行为的分类:可区分为基本票据行为和附属票据行为二类。基本票据行为仅为出票行为,又称主票据行为。附属票据行为包括背书承兑、保证、参加等,又称从票据行为。
出票: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背书:背书人在票据背面或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承兑:汇票的付款人承诺在票据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保证:保证人对特定的票据债务人的票据债务承担保证责任的票据行为。票据行为的特征:⑪票据行为的要式性。体现在三方面:①签章;②书面;③款式。⑫票据行为的无因性。体现在三方面:①票据行为独立产生效力;②票据权利人行使票据权利应持有、提示票据,证明转移的连续性,不负其他举证责任;③票据债务人不得以基础关系对抗非直接当事人的持票人。⑬票据行为的文义性。体现在三方面:①票据债权人不得以票据文义没有记载的内容主张票据权利;②除直接当事人以外,票据债务人不得以票据文字没有记载的内容抗辩票据权利;③票据解释原则的限制。A.外观解释原则B.客观解释原则C.有效解释原则。⑭票据行为的独立性。体现在:①各个票据行为均独立发生,不因某一票据行为而当然发生其他票据行为;②各个票据行为均独立有效,不因其他票据行为的有效而当然有效;③各个票据行为一般也仅因自身的原因而无效,不因其他票据行为无效而当然无效。⑮票据行为的协同性。票据记载事项的分类:依效力的不同分为:①必要记载事项;②任意记载事项;③不得记载事项;④不具有票据效力的记载事项;⑤不具有任何效力的记载事项。票据代理的形式要件:①票据代理关系必须显示于票据上;②代理关系必须写明被代理人名称;③代理关系必须由代理人签章;④代理关系必须表明代理意旨,即必须具备代理意旨文句。票据代理中无权代理的要件:①无权代理的行为必须被记载在票据上;②必须是无权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签章;③必须是无权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并以代理人的身份签章;④必须是票据代理人没有代理权;⑤必须是无权代理行为没有瑕疵。票据代理中的越权代理:是指票据代理人虽然有票据代理授权,但超越代理权限而进行的票据代理。其要件:①越权代理行为须显示于票据上;②须有票据代理授权;③必须是已超越票据代理的授权权限。
概括代理:本人或被代理人虽以明确的表示授予代理权,但对代理事项或代理权限未明确指示或限定的代理。一般有三种:①代理事项不明的概括代理;②代理权限范围不明或未予限制的概括代理;③代理时间不明的概括代理。票据法上的权利:是指根据票据法的特别规定,与票据行为或票据关系有关,但又并非票据权利的权利。票据权利:是指持票人向票据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包括支付请求权和追索权。票据权利的要件:①持有票据;②向票据债务人行使;③请求一定金额支付。
支付请求权:是指持票人对票据主债务人或特定的票据关系辅助人的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追索权:是指持票人行使支付请求权不获实现或有其他法定情形时,向票据债务人行使的支付票据金额及其他法定费用的请求权。
票据权利的二重性:票据权利是一种特殊的金钱债权,与其他金钱债权有明显不同,是一种具有两重性的权利。票据权利包括支付请求权和追索权。票据权利具有两重性的原因在于票据是流通证券。只有两重性的设置才能展现全部的票据关系并保障票据权利的实现。票据权利取得的种类:票据权利的取得可分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①原始取得包括发行取得和善意取得;②继受取得包括票据法上的继受取得和非票据法上的继受取得。取得票据并享有票据权利的情形:⑪因发行而取得票据。要件:①须票据形式上有效;②须经交付。⑫因背书**而取得票据。要件:①须票据形式上有效;②须经交付行为;③须背书形式要件齐全;④须背书连续。⑬因单纯交付而取得票据。要件:①须票据形式上有效;②须经交付;③须为无记名票据。⑭因清偿而取得票据。要件:①须为票据债务人之一;②须已实际清偿票据债务;③须经交付票据和其他法定手续。以对价取得票据,能独立并完整享有票据权利的要件:①不知悉票据存在抗辩原因;②无重大过失而取得有效票据;③须无恶意。善意取得:是指当事人依票据法规定的方法,善意地从无处分权人手中取得有效票据,依据法律的规定而享有票据权利。其要件:①须从无处分权人处取得票据;②须依票据法规定的方法取得票据;③须取得有效票据;④须给付对价;⑤须为善意。票据权利的行使:票据权利人行使权利而进行的行为。主要包括:①向付款人提示票据请求承兑;②向付款人或承兑人提示票据行使支付请求权;③向票据债务人行使追索权等。
票据权利的保全:是指票据权利人为防止票据权利丧失而进行的行为。票据保全的行为主要有:①为防止追索权丧失而依期进行付款提示的行为;②为防止追索权丧失而依期作成有效拒绝证明的行为;③为防止因时效而消灭票据权利所采取的中断时效的行为。票据权利消灭的情形有:①正确付款;②清偿追索;③票据时效届满;④保全手续欠缺;⑤除权判决;⑥善意取得。票据更改:票据法规定可以更改的事项在票据上已经记载后,由享有更改权的人依法定更改款式所进行的变更。其特点:①由有权限的人进行;②只能对可以更改的事项进行更改;③应依法定款式进行;④票据更改是合法行为。
票据变造:没有更改的权利而变更票据上除签章以外的其他记载事项的,称为票据的变造。票据变造和票据更改的区别:①行为性质不同。更改是合法行为,变造是违法行为;②行为人有无更改权不同。更改人有更改权,变造人无更改权;③行为款式不同。更改时,在形式上应有更改人签章证明;变造时,一般不显露痕迹,并且无签章证明形式。
票据法规定票据变造的意义:①规定票据变造与票据伪造、票据更改的区别,以便于识别票据变造;②规定票据变造的效力,以合理分配票据关系人的责任,维护合法权益;③打击票据违法犯罪,维护票据交易秩序。
票据变造的效力:票据变造,以有关人应承担的责任性质相区分,可分为票据责任效力和非票据责任效力。①票据责任效力:包括对票据的效力和对变造之前签章人的效力、对变造之后签章人的效力、对不能辨别签章前后时的效力。②非票据责任效力:包括票据变造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票据伪造: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而是假冒他人名义而进行票据行为的。票据涂销:将票据上已记载的事项以涂抹的方式予以消除。票据丧失:是指票据持票人或票据权利人没有抛弃票据的意思,而丧失票据的占有。票据依法丧失的法律后果:票据丧失,票据权利人不能行使票据权利。票据的绝对丧失,无被他人冒领票据金额或被他人善意取得的风险。票据的相对丧失,存在被他人冒领票据金额和他人善意取得的风险。挂失止付:是指票据丧失后,失票人以止付通知的方式告知付款人票据丧失的情形,并请求付款人在止付有效期间对票据不予付款的票据权利保全方法。票据挂失止付的局限性:①挂失止付仅能防止冒领票据金额,不能使票据失效和发生禁止票据**的效力,因此,不能防止票据被他人善意取得的风险。②挂失止付不能使失票人恢复票据权利。③挂失止付不意味着失票人行使票据权利。④挂失止付本身的效力期间很短。挂失止付的效力:挂失止付的效力包括独立效力和持续效力。独立效力的内容主要有三项:①有效期间;②付款人义务;③挂失人责任。公示催告:是指依据申请人的申请,人民法院以公告的形式,催促利害关系人在一定期间申报权利,否则,人民法院将作出除权判决,使丧失的票据消灭权利,使丧失票据的人恢复票据权利的一种非诉讼司 5 法程序和票据等有价证券丧失时的救济方法。意义:①暂停支付,防止票据金额冒领;②防止善意取得,保全票据失票***利不予丧失;③查明利害关系人,以便提起确认票权之诉;④恢复票据权利。
公示催告程序的范围:①适用的票据。公示催告程序仅适用于可以背书**的票据,不可以背书**的票据不适用公示催告程序。②适用的情形。公示催告程序适用于可背书票据被盗、遗失或者灭失三种情形,其他情形的票据丧失或票据纠纷不能适用。
申请公示催告程序的条件:①确实发生票据丧失的情形,并为票据被盗、遗失和灭失三种情形之一;②所失票据应为可背书**的票据,其票据权利仍然存在;③不知票据为何人持有。
公示催告的效力:①停止支付;付款人收到人民法院止付通知,应当停止支付,直到公示催告程序终结;②票据**无效。公示催告起期间,**票据权利的行为无效;③权利申报。利害关系人应当在公示催告期间向人民法院申报权利。公示催告终结的情形:①因申报权利而终结;②因撤回申请而终结;③因期限届满而终结。票据抗辩:是指票据债务人根据票据法规定对票据债权人拒绝履行义务的行为。特点:①不仅是对票据债权人请求权的对抗,而且包括了根本否认请求人享有票据权利的抗辩;②基于票据的流通性及无因性,票据抗辩不具有延续性,即票据抗辩一般仅限于直接当事人之间。其意义:保障票据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公平地保障票据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票据抗辩原理的主要构成: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①票据抗辩的法定事由体现于票据规则的各个方面;②票据抗辩及其限制原理体现于票据法关于票据抗辩的集中性规定中。对物抗辩:票据抗辩中,一切票据债务人或特定票据债务人可以对抗任何持票人的抗辩。其特点:①可以对抗任何持票人;②主要情形产生于票据作为一种“物”的缺陷;③与票据当事人,尤其是直接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无关。
对人抗辩:票据权利中,一切票据债务人或特定票据债务人可以对抗特定持票人的对抗。其特点:①仅能对抗特定持票人;②主要产生于特定当事人之间的关系;③与特定当事人自己的行为相关。
票据抗辩的限制:是指票据抗辩中的对人抗辩,一般限制在直接当事人之间适用,对直接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不能适用。意义:①基于流通证券的性质,保障票据的公信力,以促进利用票据和流通;②基于票据为多数人之债的性质,保障票据关系的独立性和整体安全。
票据抗辩限制的规则:①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之间的抗辩事由来对抗持票人;②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来对抗持票人。
票据抗辩限制的例外:票据抗辩因法定原因而不限制于直接当事人之间,而可以将其用来延续对抗一定的非直接当事人时,称为票据抗辩限制的例外。主要有三种情形:①间接恶意抗辩;②无对价抗辩;③知情抗辩。
票据时效:是指票据上权利的消灭时效。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连续不行使权利的,义务人可因期间的完成或届满而拒绝权利人的请求,或指权利人的权利在法定期间内连续不行使时,可因期 6 间的完成或届满而丧失或消灭。消灭时效的意义:①促进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以避免义务人长期陷于一定法律关系中不能解脱,使社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②并避免因时间过长而使权利举证发生困难,不利于纠纷的解决。
33有关第一次追索权的追索时效应注意的问题:①仅适用于第一次追索权。第一次追索权:是指最终持票人或开始行使追索权的持票人所进行的追索,其他持票人进行的再追索,不适用此项时效。②仅限于向除出票人、承兑人等之外的其他票据债务人行使的追索权,主要是向背书人、保证人等追索。③不限于直接前手。④期间与起算日。此项时效的期间为6个月,起算日为自被拒绝承兑或被拒绝付款之日。
再追索权的票据时效应注意的问题:①仅陷于再追索;②仅限于向前手行使,但不限于直接前手。③再追索权的时效期间为3个月,起算日为自清偿之日或被起诉之日。
利益返还请求权:又称受益偿还请求权,是指因一定原因而丧失票据权利的人,向一定的利益获得人请求返还利益的权利。利益返还请求制度:是指在法定情形下,赋予取得票据时付有对价的持票人以利益返还请求权,以在因一定原因丧失票据权利时,可以以利益返还请求权向获得利益的人请求返还利益的一种制度。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要件:①主体要件:请求权人应为因法定原因而丧失票据权利的持票人;②原因要件:A.符合法定票据权利丧失原因;B.偿还义务人因票据权利丧失而获有利益。
我国对利益返还请求权求偿范围的规定:求偿范围是: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相当利益包含三个方面:①价值相当;②利益形态不限于货币现金;③利益范围不包括利息。
空白票据:是指因一定原因,出票人在出票时有意将票据上除签章以外的一定其他事项不记载完全,授权收款人或其后手在以后予以补充完全的票据。不完全票据:是指出票人已经完成出票行为,但欠缺绝对必要记载事项,应属无效的票据。空白票据与不完全票据的主要区别:①是否附有填充权不同;②不完全记载的意图不同;③是否违反证券的要式性不同;④填充空白行为的性质不同。
空白票据存在的问题:①容易发生票据纠纷;②容易丧失票据权利;③票据过程不能完整显示。
空白票据的构成要件:①以空白一定必要记载事项为要件;②以出票人签章为要件;③应交付票据;④应附有空白填充权。空白票据的性质和效力:空白票据是附有填充权的有效票据。**效力包括:⑪空白票据的权利**;⑫空白填充权的**.权利行使效力分为两个时间:①未填充完全前,不可以行使票据权利;②填充完备后,可行使票据权利。
空白填充权:是指空白票据发行后,可以对空白票据欠缺的应记载事项进行补充,使其成为完全票据的权利。填充权滥用时的效力:①可以对抗滥用填充权人;②可以对抗恶意或重大过失取得票据的持票人;③不能对抗善意取得人。
涉外票据:是指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付款等行为中,既有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又有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票据。其特征:①涉外因素的载体;②涉外的依据。
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规则: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是指处理涉外票据纠纷时,本国的票据法和国际票据法或其他国家、地区的票据法中确定适用何种法律的规则和方法。包括两方面:①本国法与国际条约国 7 际惯例相冲突时的法律适用、选择具体的法律予以适用在解决涉外票据纠纷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本国法与统外法相冲突的法律适用,其包括票据行为能力、行为方式、票据权利行使和保全的法律适用。
本国法与国际条约冲突时的票据适用法律规则:主要有三种情形,①虽有国际条约,但我国未缔结或未参加的,仍适用我国票据法的规定;②已有国际条约,我国为缔结或参加国之一的,并对该条约无保留条款的,如果国际条约与我国票据法有不同规定的,优先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③已有国际条约,我国虽为缔约国或参加国之一,但对该条约中的一定条款明确声明保留的,对未声明保留的条款,优先适用国际条约;对于声明保留的条款,仍然适用我国票据法。
出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出票的记载事项:㈠必要记载事项分为⑪绝对必要记载事项:包括①票据文句;②支付文句;③票据金额;④付款人名称;⑤收款人名称;⑥出票日期;⑦出票人签章。⑫相对必要记载事项:包括①付款日期;②付款的;③出票地。㈡任意记载事项包括:①禁止**文句;②外币支付文句;③代理付款人。㈢不具有票据效力的记载事项。
资金关系的形态:①保证汇票金额支付的资金,当然应当是处于付款人支配之下的,并得为出票人进行支付的资金。这种支付资金,通常表现为由出票人在汇票付款前,事先向付款人实际支付相应的数额的金钱。②在出票人对付款人拥有相应的债权,也可以构成事前为进行汇票金额的支付而交付的资金。③在特别情况下,如果在出票人与付款人之间,有事后补偿支付资金的特别规定时,也应该认为在出票人与付款人之间存在资金关系。
汇票出票的效力:汇票出票后,即产生出票的效力,表现为:①对出票人的效力。承担保证该汇票承兑和付款的责任。②对付款人的效力。出票人出票行为的完成,对付款人来说,并为发生票据上效力。③对收款人及持票人的效力。汇票出票行为的完成,对收款人亦即第一持票人发生的效力,主要表现为产生了收款人的票据权利,即一定金额的支付请求权,从而使收款人成为票据权利人。而从收款人受让票据的持票人,也当然享有与前述的收款人同样的权利。
背书:是指持票人在票据背面或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背书**的特征:①背书**无须经票据债务人同意;②背书**的**人不退出票据关系;③背书**具有更强的**效力。背书的分类:背书分为实质背书和形式背书。实质背书包括一般背书和特别背书;形式背书包括委托收款背书和设定质权背书。
一般背书:是以实现票据上权利的**为目的、且依票据法规定的背书内容,进行完整的背书记载的背书。特别背书:是一般背书以外的,在背书记载及背书人等方面有特别情况的背书。形式背书:是不以票据权利的转移为目的的、仅在形式上具备背书外观、而在实质上并不**票据权利的背书。特别背书通常有:①限制背书;②回头背书;③期后背书;④空白背书。
一般背书的效力:背书的效力表现为背书行为有效成立后,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作为一般背书,通常具有权利转移的效力、资格授予的效力、权利担保的效力。①背书的权利转移效力。它是背书的本质效力,即依背书人自己的意思表示当然发生的效力。②背书的资格授予效力。在持票人为背书中记载的被背书人时,该持票人即推定为具有行使票据上权利的资格,这就是背书的资格授予效力。③背书的权利担保效力。表现在背书人对于在其背后的所有的后手被背书人,均承担担保承兑及担保付款的责任,在后手未获承兑或未获付款时,则由背书人负责偿还相应的金额。
票据的交付**:是指不在票据上进行背书的记载,而直接将票据交付受让人即完成**行为的票据**.背书连续:是指从票据上的第一个背书人即票据上所载受款人开始,到最后一个被背书人即现在的持票人为止的全部背书,其前一背书的中的被背书人,一定是后一背书中的背书人,由此而使前后背书相接,不发生间断。
无担保背书:是在背书中特别记载,对票据的承兑或票据的付款不负担保责任的背书。回头背书:是以先前已经在票据上签名的出票人、背书人等票据债务人为被背书人的背书。期后背书:是指在票据被拒绝承兑、被拒绝付款或超过付款提示期时所进行的背书。
形式背书包括:委托收款背书和设定质押背书。委托收款背书:是以委托他人代替自己行使票据权利,收取票据金额而进行的背书。设定质押背书:是以设定质权、提供债务担保为目的而进行的背书。
票据质押背书与普通质权的区别:①普通质权的质权人只能在已设定质权的债权额范围内,取得相应的给付;设定质押背书的被背书人在取得给付时,无任何限制,得以票据请求支付全部票据金额,即使该金额超过设定质权的债权额。②普通质权在被担保的债权未到期时,不得行使;而设定质押背书的票据到期时被背书人有权行使票据权利而取得相应的金额,即使被担保的债务此时尚未到期。
承兑:是指汇票上所载的付款人,在汇票上进行承兑文句的记载并完成签名,以表明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一种票据行为。汇票承兑的原则:①自由承兑原则;②单纯承兑原则;③完全承兑原则。承兑的构成要件:①承兑的书面要件;②承兑的记载事项;③承兑的确定期间。
提示承兑:是指汇票持票人,向汇票上所载付款人出示汇票,请求其承诺付款的行为。提示承兑的性质:①从票据关系来说,提示行为是票据权利人的行为,是票据权利人为行使票据权利而进行的行为,并非其履行义务的行为,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说,提示行为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义务。也就是说,持票人是否进行,可以以其自己意思自由地决定,即使不进行提示,也可以在到期时去请求付款。②与承兑人的自由承兑原则相对,这也被称为持票人的自由提示原则。作为自由提示原则的例外,对于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则要求持票人必须进行提示承兑,否则在其后不能请求付款。但在这种情况下的提示承兑,也可以看作是持票人的一种权利,而不提示承兑,则是持票人对其权利的处分。
我国汇票提示承兑的期间:我国票据法明确规定了汇票提示期间,包括①一般提示承兑期间,即对于在出票时付款日期已经确定的汇票所规定的提示承兑期间;②特别提示承兑期间,即对于在出票时付款日期不能确定的汇票规定的提示承兑期间。
我国票据法有关承兑的确定期间的规定:付款人对向其提示承兑的汇票,应当自收到提示承兑的汇票之日起三日内,进行承兑或拒绝承兑。在此期间未明确表示承兑还是拒绝承兑时,根据意思表示的一般理论,推定为拒绝承兑,持票人得依此而进行追索。
撤销承兑的效力:在承兑人将汇票返还持票人之前,以涂销方式撤销承兑时,即发生拒绝承兑的效力,持票人得据此进行追索。持票人对于追索义务人,没有证明承兑人对承兑的涂销是在返还之前依法进行的责任;但如果追索义务人能够证明承兑的涂销是在票据返还之后进行的,即可认为该涂销属于票据的变造。因此得拒绝持票人的追索请求。与此相反,当持票人主张承兑人对承兑的涂销是在票据返还之后,因而对承兑人请求支付时,则须对承兑人在返还之后进行涂销一事提出证明。
一般承兑的效力:是指承兑人依照票据法的规定,完成承兑能力,所应发生的效力。主要表现为:①对于持票人来说,无须考虑承兑人与出票人之间,是否确实存在资金关系,只要已完成承兑行为,承兑人即应承担到期付款的责任;②在承兑人承兑后,到期不能进行付款时,不仅应承担票据金额的支付,而且要承担迟延付款的利息及追索费用;③承兑人必须承担最终的追索责任;④在持票人未按时提示付款时,即使已超过提示付款期限,而使追索权消灭,也不影响对于承兑人的权利。
保证:是指行为人在已签发的票据上,进行保证文句的记载,完成签章,并将其交付持票人,从而表明对特定票据债务人的票据债务履行承担保证的行为。票据保证的种类:票据保证分以下不同种类:①单独保证和共同保证;②完全保证和部分保证;③正式保证和略式保证;④单纯保证和不单纯保证。
票据保证的性质:票据担保作为一种人的担保,与一般民事保证具有同一的特征。但票据保证同时也是一种票据行为,因而票据保证存在若干与一般民事保证不同的独自的特征。主要表现在:①具有单方性。票据保证是单方法律行为,这是票据保证在行为性质上的独自特征。②具有独立性。票据保证的成立,不完全依赖于主债务的成立,这是票据保证在其成立上所具有的独自的特征。③具有无因性。票据保证与出票、背书等票据行为一样,也是无因行为,在票据保证行为完成后,依该保证行为所发生的票据保证效力即独立存在,不受其所保证的实质性原因关系的影响。
保证的不具有票据效力的记载事项:我国票据法规定的保证的不具有票据效力的记载事项,为附条件记载。附条件记载可能表现为各种形式,比如记载保证人在条件成熟时承担或不承担一定责任,这使得票据保证不能依票据法的规定来确定其效力,而要依不确定的条件的成就与否来确定其效力与票据法的基本原则要求不符。因而我国票据法规定,票据保证不得附有条件。但附条件记载事项并非不得记载事项,而是不具有票据效力的记载事项,我国票据法也规定,在进行票据保证时付有条件的,不影响对票据的保证责任。因此保证的附条件记载,应为不具有票据效力的记载事项。
票据保证中保证人的责任及其性质:保证人对合法取得票据的持票人所享有的票据权利,承担担保付款的责任,但被保证人的债务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无效的除外。其性质为:①保证人的责任是同一责任,即其与被保证人的责任完全一致。②保证人的责任是独立责任。表现在票据保证不因被保证的票据债务实质上无效,而致票据保证本身无效。③保证人的责任是连带责任。即票据债权人可直接向保证人请求履行,无须首先向被保证人请求。
能够导致票据行为无效的因素:①被保证的票据债务自始不存在;②被保证的票据债务,因其所赖以发生的票据行为在形式上不完备而无效;③票据保证行为本身在形式上不完备。
票据付款:是指付款人或承兑人在票据到期时,对持票人所进行的票据金额饿的支付。期前付款:是指在汇票上所记载的到期日到来之前,由付款人进行的汇票付款。期后付款: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提示付款期间经过后,所进行的付款。
提示付款:是指持票人为取得票据金额的支付,而向票据上所载的付款人或承兑人出示票据,请求其付款。其意义:①提示付款能够确认真实票据权利人;②提示付款能够保全追索权。
付款人的形式审查义务:是指就票据的本身,即从票据的外在形式上进行审查的义务。一般包括两个方面:①对持票人形式资格的审查,即审查持票人在形式上是否为合法权利人;②对票据自身形式的审查,即审查票据在形式上是否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有关票据。
付款人的实质审查义务:是指对持票人是否为真实权利人、是否依真实有效的背书而受让票据权利等实质性问题所进行的审查。付款人在进行付款时无实质审查义务,主要表现在:①对持票人是否为真实权利人无审查义务;②对于背书人签章真伪无审查义务。
善意付款:是指付款人在进行付款时,依法进行形式审查后,在无恶意和重大过失的情况下,对非真实票据权利人进行的付款。其成立要件:在于付款人在进行付款时无恶意或重大过失。所谓付款人有恶意,在通常情况下,是指在付款的当时,付款人对于持票人为无权利人一事已经了解,且能够比较容易地加以证明;如果付款人对持票人为无权利人一事完全不了解,当然不能构成恶意,而在虽有一定了解,但无确切证据证明,因而无法拒绝付款时,也不应认为构成恶意。此外,如果属于在付款当时对持票人为无权利人一事不知,而在付款之后方得知其事,当然也应认为不成立恶意。所谓重大过失,是指付款人在进行付款时,对于持票人为无权利人一事应该知道,但因某种原因而未能知道。
追索权:是指持票人在提示承兑或提示付款,而未获承兑或未获付款时,依法向其前手请求偿还票据金额及其他金额的权利。依追索权发生的不同情况,分为期前追索权、期后追索权和再追索权。期前追索权:是指在汇票上所载的到期日到来之前,因发生到期付款的可能性显著减少的情况,而得进行追索的权利。期后追索权:是指在票据到期时,持票人因不获付款而得进行追索的权利。再追索权:是指被追索人在履行了自己的追索义务,向追索人偿还追索金额后,得向其前手追索义务人进行追索的权利。
持票人行使期前追索权的情况:①汇票被拒绝承兑;②承兑人或付款人死亡、逃匿;③承兑人或付款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或因违法被责令终止业务活动。
追索权行使的形式要件:①由当事人出具的合法证明;②由有关机关出具的合法证明;③有关司法文书及处罚决定。票据法规定的有关机关出具的证明主要包括:①医院或有关单位出具的承兑人、付款人死亡的证明;②司法机关出具的承兑人、付款人逃匿的证明;③公证机关出具的具有拒绝证明效力的文书。
追索权行使的实质要件:表现为持票人的提示请求受到拒绝,包括提示承兑受到拒绝和提示付款受到拒绝。构成追索权的拒绝应符合:①持票人所提示的票据,必须在形式上为有效的票据;②持票人必须依法进行提示;③经持票人依法提示,未获得承兑或未获得付款。再追索权行使的实质要件:是被追索人履行追索义务,向追索人偿还了票据债务,并依法收回原票据,从而使自己重新具有了持票人的地位。
追索金额的构成:①被拒绝付款的汇票金额;②汇票金额自到期日或提示付款日起至清偿日止,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计算的利息;③取得有关拒绝证明和发出通知书的费用。
追索权行使的效果:是指持票人依法行使追索权时,对于持票人、被追索人及其他票据债务人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基于追索权的行使,使原有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发生了新的权利义务关系。追索权行使的效果有:①被追索人票据债务的消灭;②追索人及再追索人义务的发生;③向前手的再追索权的行使
本票出票的相对必要记载事项与汇票的异同:本票出票的相对必要记载事项,是指在本票出票时应当加以记载的、不可缺少的事项;但在该事项记载欠缺时,并不发生出票行为无效的后果,而依据票据法规定的解释,视为已进行了相应的记载。与汇票出票的相对必要记载事项相比,在本票出票的相对必要记载事项中,没有付款日期记载这一相对必要记载事项的规定;而在付款地及出票地记载上,与汇票出票的相对 11 必要记载事项规定大体相同。在本票上来记载付款地的,依票据法的规定,视为出票人的营业场所所在地为付款地。未记载出票地的,以出票人的营业场所为出票地。
提示见票:是指本票持票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向本票出票人提示票据,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行为。
支票的出票规则:有关支票的出票规则,除适用有关汇票出票规则外,还有其特有的规则。①有关支票出票的种类;②有关支票出票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③有关支票出票的相对必要记载事项;④支票出票的不具有任何效力的记载事项。
支票中有关汇票付款规则的适用:支票的付款与汇票的付款,也具有基本相同的要求。我国票据法规定,对于支票的付款行为,除适用有关支票付款的规定外,适用有关汇票的规定。在我国票据法上,对于支票付款,除了特别规定了支票的提示付款期间、支票付款人的付款责任以外,其他均适用汇票付款的规则,包括付款的方式、付款人的审查责任、付款的效力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支票来说,由于其均为见票即付,因而,不存在如同汇票的期前付款以及相关的责任问题。此外,就支票的付款来说,鉴于其作为单纯支付证券的性质,要求安全迅速地完成支付,因而,在其提示付款期限以及提示付款期限后付款人责任上,与汇票付款的规则有所不同。
我国票据法关于支票资金关系的规则:支票所具有的单纯支付证券的性质,决定了支票出票人与支票付款人之间,必须存在资金关系,才能发生相应的票据关系。在有关支票的资金关系上,我国票据法主要规定了开立支票存款帐户、禁止签发空头支票、存款足够足额付款三项规则。
空白支票: 是指在支票出票时,对若干必要记载事项未进行记载,即完成签章并予以交付,而授权他人在其后进行补记,经补记后才使其有效成立的支票。我国对空白支票效力的规定:空白支票经补记后才能使其有效成立,我国允许签发的空白支票,分为金额空白支票和收款人名称空白支票。两者有不同的效力,前者未经补记,不具有支票效力;后者即使未经补记,仍具有支票效力。
金额空白支票与收款人空白支票的区别:①金额空白支票所涉及的记载事项,为票据法明确规定为绝对必要记载事项,而收款人名称空白支票所涉及的记载事项,则未规定为绝对必要记载事项;②金额空白支票明确规定未补记前不得使用,而收款人名称空白支票则无不得使用的规定。
支票关系与汇票关系的联系与区别:支票关系与汇票关系的相同之处,是同样存在着三方票据当事人,即出票人、收款人、付款人;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则在于支票关系中,付款人无须承兑,即得为出票人向向收款人付款,而在汇票关系中,付款人须于承兑后,才能为出票人向收款人付款。之所以存在这种区别,关键在于在支票关系中,在出票人与付款人之间必须事先存在一定得资金关系,基于这种资金关系,支票的付款人才能不经承兑即承担付款。换言之,支票所具有的单纯支付证券的性质,决定了支票出票人与付款人之间,必须存在资金关系,才能发生相应的票据关系。
结合票据法原理,比较汇票、本票及支票的异同:⑪相同点:①都属于票据法上的票据,属于狭义的票据范畴;②三者的票据基本属性相同。本票和支票适用绝大多数的汇票规则。⑫主要不同点:①从是否为委付证券看,汇票和支票为委付证券、本票为自付证券;②从是否为信用证券看,汇票和本票除见票即付外,属信用证券,支票属支付证券;③从票据的原始当事人看,汇票支票的当事人均有出票人、付款 12 人及收款人三种,本票仅有出票人和收款人两种;④从对付款人的资格要求看,汇票对委托的付款人无资格要求,支票付款人通常是有支票业务资格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票据金额记载规则:我国票据法关于票据金额的记载规则,主要内容有:①票据金额必须记载,否则票据无效;②票据金额的记载必须确定,票据金额记载不确定时,票据无效;③票据金额必须以中文大写和数码小写同时记载,如仅用其中一种记载票据金额的,票据无效;④票据金额的大小写记载数额必须一致,二者不一致时,票据无效;⑤票据金额一经记载,不得更改,更改的票据无效。
【1上2-1分类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一年级分类教学反思09-26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新10-16
分层教学 分类指导 工作总结08-21
教学组织形式概念、作用及其分类09-03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分类浅析论文09-06
数学一年级下册分类教学反思11-06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分类10-29
现代汉语教学参考之二(词的分类)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