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2024-06-11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共13篇)

1.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篇一

深化课程改革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育质量 强力推进“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永城市演集一中“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2010-04-12 16:45:03|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课程改革 四环节 教学模式 实施方案 演

集一中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深化课程改革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育质量

强力推进‚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

———永城市演集一中‚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在今年的‚全市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上,永城市教育体育局提出了‚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目标,下发了‚关于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强力推行‘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通知‛。根据市教体局工作安排以及‚通知‛要求,结合我学校的实际情况,特拟订演集一中‚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一、实施‚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思想基础

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命。‛然而当今我市的课程改革进展比较缓慢,发展不够平衡。穿新鞋走老路;满堂灌一言堂;重知识轻能力;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比较普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依然停留在形式上。

国家实施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教育。课程改革、教育创新事关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大计,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改革当中去。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强化五种意识:‚不改革就没有生机和活力;不改革就没有创新和发展;不改革就要被时代潮流所淘汰;不改革的教师就是不称职的教师;不改革的领导就是无作为的领导。‛只有强力的

改革欲望,才能产生无穷的改革动力,只有坚强的改革决心,才能克服艰难,取得成功。

二、实施‚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是教研室在学习借鉴外地成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所形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该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至少应确立以下两种理念:一是‚教‛为‚学‛服务,教师要把‚教‛落在为学生‚学‛服务的基点上。二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和丰富的潜能。教师通过提供信息、点拨启发、讲解释疑、查缺补漏,主动与学生合作,给学生创造动手和实践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共同探索事物真相,寻找规律。

三、实施‚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和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构建有效、高效课堂,使我校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征程中,能够勇立潮头,锐意创新。学校结合‚全市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和学校实际,决定从2010年3月起,利用三个学期的时间在全校强力推进‚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把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形成适合学校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教改的重心,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努力形成教育创新的良好局面。

四、‚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提高认识(2010年3月)

1、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传达永城市教育体育局‚关于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强力推行‘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通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召开强力推进‚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动员会,深入进行思想发动,端正态度,明确任务,将‚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实施意见纳入到学校管理制度汇编;通过学习宣传达到自觉运用目的。

3、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河南省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广泛深入开展‚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学习研讨,利用校报、展板、黑板报等方式重点宣传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课改标兵及教学新秀典型事例,榜样示范。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10年4月—2010年7月)

1、学校各年级、教研组制定实施‚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工作计划,统一认识,明确目的。

2、以各年级、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专题讨论。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工作中心,组织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以爱育爱‛、‚以学论教‛,树立新的教学观和质量观;学习各项教育教学规范;学习先进单位的典型经验和身边优秀教师的有效做法。

3、运用生成提升:自觉运用‚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实践。通过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汇报课、研讨课、课例设计、教案评比、案例分析、教学心得等多种形式,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第三阶段:查找问题,边整边改阶段(2010年9月—2011年2月)

1、对照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先进地区的典型经验,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查找自身在常规教学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与不足,深入分析成因,确定需要整改的共性问题和改进目标。

2、广泛征求家长、学生对任课教师及学校教学改革的意见。

3、实事求是写出自查报告,找准抓住查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阶段:总提高推广阶段(2011年3月—2011年7月)

1、根据评议反馈情况,召开专门会议,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对整改内容具体分解,将责任到人,一项一项抓落实,以巩固前期工作的成果。

2、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开展‚争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活动,表彰‚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召开学生‚进步奖‛表彰会,让有进步的‚问题生‛与三好生一样上台领奖,激励教师、学生爱学习、勤钻研、讲奉献,将争先创优、典型引导落到实处。

3、推广运用。

五、实施‚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推进措施:

(一)强化教改意识,加强组织领导

深入学习教学改革理论,深入理解国家实施课程改革的目的和要求,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学习借鉴外地教改先进校的成功经验,强化教改意识,树立‚教学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实施工作领导组和业务指导组(名单附后)。确保‚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推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发挥集体智慧,加强集体备课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单兵作战是很难取得成效的。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加强集体备课。在认真学习领会‚实施流程‛的基础上,对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都要依据‚四环节循环教学流程‛,按照‚个人备课—小组说课—讨论研讨‛的程序,共同确定教学方案。

为了强化教师集体备课意识,使之成为习惯,避免流于形式,要通过举行研讨会、教研组长专题报告会、全员培训等形式,从细微处着手,让教师弄清各种课型集体备课的内容、形式、步骤,抓住一个问题一抓到底,力争彻底解决,以利于课堂教学,实现‚严、细、实、恒‛的管理目标。每次活动,分管领导都要亲自参加,由学科带头人组织实施。集体备课要落实到位,确保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三)改革评课标准,抓好听课评课

课堂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是落实教改方案的主阵地,课前确定的方案是否切实可行,还存在那些问题和不足,必须通过课堂实践去检验,必须通过听课评课去发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能单纯的看上课的老师讲的怎么样,更要看听课的学生学的怎么样。对课堂授课的评价标准,要由传统的单一评教师所‚教‛,转为侧重评学生所‚得‛。

评价教师活动部分包括:教学设计运用是否合理、情景创设是否有针对性、处理偶发事件策略是否灵活、点拨是否适时恰当、激励性语言是否到位、综合测评的设计运作是否科学等。

评价学生活动部分包括:学生是否全面参与、学生参与次数多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怎样、师生互动情况、生生互动情况、学生质疑答疑的科学性和准确率、综合测评的效果等。

在全校开展实施推进‚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听评课系列活动:(1)示范课: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举行示范课。(2)汇报课:参加各种外出学习行动的老师回校后要举行一节汇报课,并向本学科介绍外出学习体会。

(3)研究课:从5月份开始,用三周左右的时间,全体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每人要至少讲一节研究课,同教研组老师必须参加听课评课,其他教师随机听课。

(4)推门课:课改领导小组成员每周至少听两节随机推 门课。

(5)公开课:在研究课的基础上,各教研组推出1-2名 老师举行公开课。

(6)开展 ‚全员参与型课改竞赛课‛活动。

(四)组织经验交流,做好教学反思

要经常研究、改进课堂教学。不同的学科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常规工作。在实施‚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及时组织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大家共同制定的教学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哪些成功了,哪些失败了,哪些有待改进,都需要及时反馈交流。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每一位教师每月要写一篇或教后感、或教学反思、或教学案例、或课例设计、或教学心得、或教改论文等(每周五例会交教导处)。从而达到积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方案,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的目的,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六、‚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五个‚突出‛:

1、在教学目标上,突出‚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难点,教学思路清晰,面向全体学生。

3、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针对性强,突出启发引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4、教学评价上,突出信息多向交流、师生互动、评价及时、矫正有效。

5、在教学效果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乐学、会学,达成预定教学目标。

(二)吃透流程,灵活运用:

这四个环节在一节课中既可以整节课上使用,也可就某个知识点的教学使用,而且四个环节可以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同时,教师在具体环节中要注意结合学科实际,突出学科特点。

(三)要改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一是将学生平时对学科的情感纳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中去;二是测评的内容在强化‚四基‛的基础上,体现能力培养,尤其要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动手操作及思维空间大的内容。

(四)教师要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

由于‚自主探究‛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学生的提问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业务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五)坚定教改信念,循序渐进开展:

对待每一项工作,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基础,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不要出现新的工作刚一安排,就考虑如何困难的问题,就先为自己找退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可以先求‚有形‛,再求‚形似‛、再要‚神似‛。最后达到‚形神兼备‛。

总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只是为推进教学改革提供参照,在实际工作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既要遵循模式,又要敢于变化模式,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附: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实施工作领导组

苏鹏 副组长

张浩

张新和 成员

李玉伟 张素霞 张新志

丁先超 刘永祥 侯凤霞 朱传亮 杨华荣 时如意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业务工作指导组

张新和

副组长

李玉伟 张素霞 张新志 成员

丁先超时晓江 张

刘永祥 蒋胜凯 李巧玲 侯凤霞 程雪丽 李淑玲 朱传亮 梁

野 戴红伟 杨华荣 练

敏 王振忠 时如意 杨振乾 段小凯

‚‚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内涵

1、自学质疑:即提前预习自学阶段。相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初步领会课文、课例、新授内容,了解编排意图,掌握基本要素,学会自主发现、解决问题。

2、合作释疑。就是学生在自学质疑的基础上,把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加以解决。利用生生互动,相互质疑,相互争论,你帮我助,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及时发现亮点和问题,并加以鼓励和纠正。这一环节是开启学生发散思维,提供学生全面参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过程。

3、展示评价。各小组根据讨论情况由本组代表(一般不要固定,都要有机会,特别要给学困生机会)面向全体学生公开讨论结果和在合作讨论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困惑,可采取不同方式来进行,或板书讲解,或口头表述,或现场演示,或表演等。这一环节是检验讨论合作环节是否有效的关键,是师生互动、教与学密切融合的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保证。

4、巩固深化。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拓展和深化知识的目的,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收获及学习感悟,通过当堂训练或自编习题等方式巩固训练内容。鼓励学生再次大胆质疑,提出有创意、有价值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在评价时,要把握分寸,既要客观公正,又要适时鼓励,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求知欲。

(二)‚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特点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从问题的形成到解决,自始自终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性,主体作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放性。一是教学目的要求的开放性。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由老师“精心设计问题”,甚至照搬教参教案上的目的要求的做法。问题的产生、任务的确立来自学生。二是答

案、结论的开放性。不以教师的答案惟其答案,不以教参的标准惟其标准,结论、答案多元化,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当然,也要注意把学生的结论尽量引向“客观”。

2、过程性。即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不只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仅以得出结论为宗旨,更重视组织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从问题的产生到结论的形成。重在学生的过程体验,彻底改变教师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法,和学生只是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的学法。

3、探究性。问题的结论、答案没有唯一,师生的回答没有绝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允许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争辩质疑,在探讨的过程中尽量使结论客观、正确。问题暂时得不到统一意见的,允许存疑。

4、主体性。问题的产生到解决都由学生自主,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最大的体现,主体作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听课评课日程安排: 具体安排按教务处通知为准

2.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篇二

1 我校成人教育的现状和特色

1.1 坚持“服务苏北, 面向全省”的办学方针

徐州医学院地处苏北, 是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医学本科院校, 担负着为苏北地区培养医学人才的任务。由于苏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较苏南滞后, 医学人才较为缺乏, 因此, 加快苏北地区高素质专门医学人才的培养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苏北, 面向全省”的成人教育办学方针, 先后在淮安市、连云港市、宿迁市、盐城市设立校外教学点, 开办成人教育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专科班, 近年来, 又先后在上述地区开办了成人教育临床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专升本教学班, 主动为苏北地区服务。这样既满足了该地区广大在职医务人员的学习愿望, 方便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就近学习, 又为该地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1.2 充分利用学校条件, 共享学校优质教育资源

自1987年我校恢复成人教育招生以来, 学校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成人教育工作, 把成人教育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任务之一。长期以来, 学校在积极发展全日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同时, 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学校有校级主要领导分管成人教育工作, 校务会议定期研究成人教育工作, 成人教育的任务、规模、机构、经费、专业设置, 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等均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 并有相应的实施措施。

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教育共同享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人教育的教学任务作为全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统一下达, 教学工作量统一结算。各院、系、部也大力支持成人教育工作, 为成人教育选派政治素质好, 业务水平高, 教学经验丰富, 热心成人教育的骨干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保证了成人教育的质量。

学校各学科实验室和计算机室白天为全日制学生开放, 晚上和周末全部为成教学生开放。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教材科既为全日制学生服务, 也同样为成人学生服务。依托学校现有的条件, 最大限度地共享学校优质教育资源, 是保证成人教育办学质量, 办出优势和特色, 促进成人教育不断发展的前提。

1.3 严格教学管理, 确保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成教工作的生命线, 提高教学质量是成教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培养规格, 确保培养质量, 维护国家颁发的学历文凭的权威性、严肃性, 是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 成教学院逐步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主要抓教学过程管理、学籍管理以及教师管理等, 抓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落实, 加大管理力度。在认真执行学籍管理规定的同时, 加强成教学生的考勤管理, 严格请假制度, 完善考勤办法。多年来成教学院始终严格坚持对缺课超过1/3的学生, 取消该门课程考试资格以及在考核成绩中增加考勤分的办法, 使缺课的学生大大减少, 保证了教学效果。

1.4 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 是我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所采取的有力措施。对考试的方式和命题、成绩的评定与分数记载, 学生的考试资格与补考, 考场纪律与监考人员职责, 都有明确的规定, 有力地保证了良好的考场秩序和考试质量。

2 我校成教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我校成人高等医学学历教育有专升本和专科两个层次, 专升本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学、麻醉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六个专业;专科设有临床医学和护理两个专业。学生基本来自医疗卫生部门和各级医院, 均为在职在岗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且全部为业余学习形式。目前各类成人教育在校生5000余人, 在苏北、苏中地区设有校外教学点10余个。

据问卷调查, 学生年龄30岁以上者占50%以上;工作年限五年以上者占72%, 其中15年以上者占13.28%;已婚成家者占68.53%, 且子女大多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读;工作岗位在临床医疗、护理一线的占7 3.43%, 其中科主任占1 1.8 9%, 护士长占7.69%, 其它职务占26.57%;从学习目的看, 绝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学习知识、取得学历, 占83.22%, 只为取得学历者占6.99%;从工作状态看, 感觉工作繁忙或较忙者占76.93%, 工作中感到任务重、压力很大者占44.76%, 感到压力较大者占39.16%;由于医疗卫生单位多数是三班倒, 且休息日、节假日实行值班制、学生在集中上课期间需要请假者占38.46%, 调休、调班来上课者占52.45%, 无法保证上课时间者占11.19%;但通过学生个人努力, 集中学习期间出勤率在80%以上者占总人数的76.93%;从学生课后自学情况看, 由于工作繁忙、家务事多、社交广泛, 多数学生感到可供自由支配的业余时间较少, 其中每天自学三小时以上者占7.69%。平时自学、坚持每天看书、复习在一小时以上者占57.34%。

从以上调查数据反映我校成人教育学生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 年龄偏大, 理解能力相对较强, 记忆力有所下降, 大多数学生已建立家庭, 孩子较小, 生活压力大, 家庭负担重。

(2) 学生均为在职在岗具有职业资格的医疗卫生人员, 大多数工龄五年以上, 且在临床一线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部分学生是单位的业务骨干, 但水平参差不齐。

(3) 多数学生工作繁忙, 工作任务重, 压力大, 存在工学矛盾, 参加集中学习需要请假、调班或调休, 有时难于保证来校学习, 影响学习效果。

(4) 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 但在教学内容的需求上又具有强烈的实用性, 即希望“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

(5) 不少学生社交广泛, 空余时间少;多数学生平时和课后没有充足的时间自学、复习。

以上特点, 决定了我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特殊性。

3 我校成人教育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目前的教学计划是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压缩或精编版, 没有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 对成人学生缺乏针对性。

(2) 相同专业专科和专升本课程设置重复率较高, 教师讲授又差别不大, 重复学习使学生感到乏味、收获较小。

(3) 教学内容由于强调系统性和理论性, 且教学学时较少, 教师教学时只能面面俱到, 难于结合实例讲深讲透, 学生感觉收获不大。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要求精讲重点、兼顾其他的占74.83%, 而要求面面俱到、粗略讲授的仅占2.79%。

(4) 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应用,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没有考虑到医学类成教学生大多数来自临床,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教学方法过于简单, 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讨论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要求理论与实例结合讲解的占79.12%, 以问题、案例引导理论讲解的占13.29%。

(5) 由于大多数学生工作繁忙, 请假、调班困难, 集中学习期间, 部分学生出勤率不高, 平时业余自学时间不够。

4 深化我校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4.1 修订教学计划, 体现成教特色

教学计划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 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医学成人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断调整、更新教学计划, 优化课程设置。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贯彻“简、实、新”原则, 即从简从实, 注重知识和观念的更新, 使之符合成人学习动机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时代性、前瞻性, 注意相同专业专科和专升本课程设置上的差别和内容要求上的差别, 减少重复率。从而达到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基础知识、强化素质培养、提高理论层次的目的, 有利于学生掌握与现代医学科技发展接轨的业务知识和临床技能。

4.2 修订各门课程教学大纲, 精简教学内容

结合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成人教育的规定和成人特点, 逐步修订成人教育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使教学内容适应成人学习特点, 适度精简并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难易和深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反映比较新的学科、专业及职业发展成果;部分公共基础课, 如高等数学等, 可适当降低难度, 减少学时, 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4.3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过程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根据教学内容, 针对成教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采用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教学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结合临床积极提问、发言和操作, 允许不同观点争辩, 提倡发表不同见解、主张。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有更多收获。

4.4 加强教学督导

教学督导是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 教学督导的评价功能、激励功能、促进功能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要完善学校教学督导机构的建设, 选聘和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督导队伍, 确保教学督促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督导机制, 通过教学检查、专家督导、开展师生评教等活动, 坚持督与导并重, 坚持严格地督, 科学地导, 不断探索和总结成人医学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严格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全面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3]通过督导, 我校成人学生的出勤率较高, 学习效果较好,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优秀率达91.6%。

4.5 改革考核形式、考核题型

目前我校成人教育核心课程考试仍以闭卷考试为主, 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病例分析等。通过问卷调查84%的学生感到考试压力大, 74.13%的学生希望考试形式采用开卷考试, 因此改革考试方法、考试题型, 使考试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是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改革考试方法。可以将大多数的考试课程由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 学生可以带教材、可以带其它参考资料, 只要独立完成即可。

(2) 改革考试题型。考试命题要更加突出考核内容的实用性, 增加理解性, 综合分析性内容, 减少记忆性内容。通过考试,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试题型可以以单选、多选题为主, 辅以综合分析题。在问卷调查中, 对考试题型的选择, 74.13%的学生选择了单选、多选题型, 7.69%的学生选择了综合分析题。

(3) 考核手段多样化。积极拓展针对不同学科的多种考核手段, 如通过撰写论文、综述, 开展社区调查研究并写出调查报告, 完成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 对学生能力进行多样化考核。

4.6 充分利用网络, 辅导学生自学

针对成人学生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 把教师优秀的教学课件放到学校成教网站上, 供学生业余时间自学。这样做既有效利用了网络和教学资源, 也为学生提供了一条自学途径。不仅方便学生, 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增强学习效果, 完成学习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成人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把重点放到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上来, 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使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普及和迅速发展, 成人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人才是成人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结合我校成人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探索研究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与管理规律, 探讨深化成人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办法和有效措施。

关键词:成人医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丽霞.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6, 8 (5) :14~16.

[2]孙志成.提高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7, 12:699~700.

3.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篇三

一、进一步更新外语教育教学观念

外国语学校的外语教学应始终瞄准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打好基础的育人目标,遵循“全面发展,突出外语”的教学原则。从外国语学校教学的本身看,它既带有专业性质,也是外语的素质教育的体现,同时又是中学外语教学的最高层次。其教学思想应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转变;从知识型教学向能力型教学转变;从机械操练为主向兼用言语活动转变;从用汉语的教学语言向用外语的教学语言转变。从而树立外国语学校的外语教学在当地的中心地位(即教学中心,教研中心,教师培训中心,资讯中心)。

二、构建较为完善的外国语学校外语特色体系

具体来说,特色体系包括(一)外语语种设置,一般来说,外国语学校应设立二个以上的语种;(二)外语学科课时安排,建议初中不少于每周8课时,高中不少于每周7课时;(三)引进教材,引进教材是指统编教材以外的其它教材并以引进教材为主,以适应外语素质教学的需要,一般外语学校平时都上引进教材,初中在最后一学期、高中在最后一学年把统编教材与有关内容给学生过一遍;(四)小班上课;(五)语言环境,主要是外语学习的氛围,还包括各种活动的开展;(六)外教授课,要吸收外教授课的精华部分,同时加强外教授课的管理和研究;(七)师资培训,外语学校外语教师不仅仅是学历的达标,对其业务素质的要求非同一般,而教师的业务素质重在培养,培养渠道多样并存;(八)文化交流,外国语学校应与国外相对应的学校或培训机构建立友好联系,定期互派学生和教师交流;(九)测试与评价,必须建立较为科学的测试和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施教者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长久兴趣。

外语特色体系的建立,其目的在于: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在大面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培养通晓外语专门人才打好基础,这也是国家设立外国语学校的目的之一,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让学生获取外语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

三、外语教学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原则,小班教学每堂课每个学生应有3—4次的活动机会,否则,小班教学毫无意义。

(二)关于听、说、读、写。初中阶段应贯彻“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高中阶段应侧重听、读训练。

(三)关于阶段侧重,入门阶段要过好语音关。学校可编写拼读入门的校本教材,初中毕业达到2000个词汇量;高中侧重阅读,毕业达到4000—5000的词汇量。同时,初高中外语教学应是一贯制,不要在初中就完结中断。

(四)关于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外语学校学生学习外语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如教会学生查阅字典和其它工具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等。

(五)关于外语教学的研究和监管问题。外语学校的外语教学必须有专人监管,包括聘请专家指导。对外语教学要实行全过程的研究和监管。如:指导者每天要下班听课,外语学校的外语课通常是排连堂,每周有一天是集体备课,指导者必须到场参与研究和指导,根据目前外语管理人员缺乏的实际,建议外语学校成立外语教学研究中心,并赋予这个团队相应的职责和权力,以加强外语教学的研究和指导。

4.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篇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着力解决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意见》在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举措,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意见》要求,积极探索多种渠道,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五育”并举中健康成长。

见贤思齐,争做时代新人。实施“五育”,首先要从娃娃抓起,培养树立新时代好少年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全体学生中形成“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时代新人”的生动局面。采取学生自荐、同学互荐,以及老师推荐的方式,选出一批优秀少先队员、美德少年,并上报上级参加评选。同时在全校开展以“新时代好少年”为榜样,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并通过开展“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的入队仪式,引导大家见贤思齐,人人争当时代新人。

铭记英烈,传承红色基因。利用清明、“八一”、重阳节、国庆等时间节点,在全体学生中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铭记革命历史、崇尚革命英雄、继承革命事业。清明节前后,可以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祭扫献花,礼敬英烈先辈,感恩幸福生活;“八一”前后,可以组织学生到人武部参观军营,增强国防意识,提升爱国主义情怀;重阳节,可以走进光荣院,看望慰问革命老前辈,倾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国庆节,可以开展升国旗唱国歌、观看红色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增强学生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感等。

弘扬传统,坚定文化自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组织中小学校开展“我们的节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华经典诵读和戏曲、书法进校园等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邀请传统文化名家和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走进学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深深植入学生心田。

广泛参与,弘扬志愿精神。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培育美好心灵、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围绕学校教学、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等,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围绕社区生活,组织学生开展亲情关爱、保护环境、公益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青少年到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以及光荣院、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知识讲解、秩序引导和敬老助老、关爱儿童等活动,提升志愿服务能力。

勤于锻炼,丰富体育活动。让学生在阳光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不一样的体验,不断丰富“阳光体育活动”计划。如,开展形式各样的体育社团活动,开设多种体育项目,丰富“阳光体育”活动内容,为强健孩子们的体魄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通过举行校园运动会,将趣味项目和竞技项目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组织学生及家长参加马拉松家庭欢乐跑活动等,弘扬体育竞技精神,引领健康美好生活方式。努力创建运动特色,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勤于锻炼的好习惯。

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劳动体验,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养成热爱劳动习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推动学校将“劳动光荣”的观念融入教育教学各方面,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卫生清洁、校外植树造林等集体劳动,选树“劳动小能手”典型,立志成为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和永恒主题。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要求,坚持“五育”并举,在学生心中播种下“五育”种子,每一位学生一定会舒展新叶,拥抱美好与阳光!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学习心得体会二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既是顶层设计、又是及时纠偏。

教书育人理念先行,理念非常重要,必须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育人理念。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强化育人理念?必须认真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把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树立起来。《意见》把科学教育质量观概括了四句话“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在贯彻落实得具体工作中主要是指不论城市农村,不论何种教育环境,都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打好。但这绝对不是搞“一刀切”,不关心孩子的教育情况,一味的不公布排名,而是从小对孩子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定孩子们的理想信念,多管齐下,加强品德修养,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高中时代,赶上了素质教育,印象最深的就是晚上不上课了,开始自习了,但是成绩整体下滑严重,因为我们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对于如何自学、如何自制根本就找不到要领,自习的时候就是在“磨洋功”,后来学校坐不住,只要没有上级检查的还是安排老师上课。素质教育是一定对的,其中的弊端就在于从小我们接受的就是非素质教育,是需要老师家长耳提面命才可以接受知识的,这是普遍现象,但不是绝对现象,不排除有一些主动认真聪明的好学生。当时的素质教育就是“一刀切”,从一年级到高三都是这样,所以觉得从小就开始进行素质教育特别重要,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耳濡目染,不断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的根本还是落在“评价”,家长们考虑得是,你素质教育了,孩子升学还是看分数、看成绩,从心里家长对素质教育就不认可,评价是“指挥棒”,是“牛鼻子”,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一定要把“指挥棒”调好,把“牛鼻子”牵住。因此,要建立发展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制定义务教育评价标准体系。通俗来讲就是要明确什么才是好的教育,一定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的倾向,为学生想得远一点,不仅仅为了当前,更是为了祖国的将来。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学习心得体会三

昨日,我朋友的一个小孩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也是从农村走出啦的大学生,我深知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能考上大学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让我联想到今年刷爆抖音的一名同样来自贫困地区甘肃的北京大学毕业生的毕业演讲,她的演讲让我深受感触。也对教育改变命运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近日印发。这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从“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六个方面,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作出明确部署。

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虽说我们早已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教学仍存在诸多“短板”:城乡、区域甚至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校教师承担了过多的非教学性任务,造成部分教师“心不在教”;学生家庭作业负担过重,部分家长被迫“越殂代疱”……凡此种种,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也是群众广泛吐槽的“痛点”。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只有不折不扣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学习心得体会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从“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关键领域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加强组织领导,开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六个方面,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擘画了改革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从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解决乡村教育短板,到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消除“大班额”,再到落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让36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吃上了免费营养餐,一系列重大部署、重要举措推动义务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此次出台的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第一个聚焦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文件,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的深入实施,必将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注入强劲动力。

“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这是此次义务教育改革提出的工作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贯穿到教育全过程。正所谓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义务教育具有奠基性作用,被视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只有从起步阶段打牢坚实基础,扣好第一粒扣子,才能确保我们的教育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义务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教育与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环节改起,这是改革的方法论。应当看到,受制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发社会关注。比方说应试教育色彩较浓,“抢跑现象”比较突出;再比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备受吐槽;再比如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催生了升学焦虑。针对这些问题,意见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可以说直击义务教育阶段的薄弱环节,切中学校、家长、学生的现实痛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不抓落实,再好的目标也是镜中花。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关键在落实。“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翻开此次出台的意见,既有改革的方向指导,又有对义务教育方方面面的详细规定。实现这些目标,就要在落实落细上下更大力气。一方面要出台具体可行的办法,以法治的力量护航改革,以制度的刚性确保政策落地。另一方面各级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对照意见提出的要求切实增强改革主动性、系统性。惟其如此,才能让改革见成效、出实效。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学习心得体会五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从“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关键领域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加强组织领导,开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六个方面,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擘画了改革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从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解决乡村教育短板,到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消除“大班额”,再到落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让36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吃上了免费营养餐,一系列重大部署、重要举措推动义务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此次出台的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第一个聚焦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文件,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的深入实施,必将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注入强劲动力。

“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这是此次义务教育改革提出的工作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贯穿到教育全过程。正所谓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义务教育具有奠基性作用,被视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只有从起步阶段打牢坚实基础,扣好第一粒扣子,才能确保我们的教育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义务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教育与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环节改起,这是改革的方法论。应当看到,受制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发社会关注。比方说应试教育色彩较浓,“抢跑现象”比较突出;再比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备受吐槽;再比如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催生了升学焦虑。针对这些问题,意见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可以说直击义务教育阶段的薄弱环节,切中学校、家长、学生的现实痛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5.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篇五

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是一门比较枯躁无味的学科,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初中数学费时多,不少老师课后用“题海战术”来弥补课堂的不足,使学生幼小的心灵过早地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使学生失去活泼、可爱的身影。学生长时间学习,还易导致脑力疲劳发生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导致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应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质量,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深化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现代技术要求人们要有较高的灵活应变能力。我是从以下几点去改革教学的。

1、加快节奏、减轻负担、提高思维

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质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狠抓课堂45分钟,把时间用在刀口上,提高“双密度”。所谓“双密度”,一是学生开口次数的密度,二是知识面复现的密度。学生开口回答问题是体现学生思维的表达方式,是提高思维的有效途径。所以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由老师通过“铺路”与“搭桥”,由浅入深地诱导学生,让学生总结出解题方法到达目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我在上异分母分式加减法时,我是这样诱导学生的。

23362出旧知:计算:(1)+(2)+-

15151553师:(1)小题属于什么类型题?计算法则是什么?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法则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师:(2)小题属于什么类型题?计算法则是什么?

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法则是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师:化成同分母分数,要先怎样? 生:通分。

师:通分的方法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生:先找最简公分母,然后依据分数基本性质通分。

523出新知:计算:-+

6ab3ac4abc师:这是属于什么类型题? 生:异分母分式相加减。

师:分母不同,能否直接用分子、相加减? 生:不能。

师:同理,应先怎样? 生:通分。

师:通分的方法以及依据是什么?

生:求最简公分母,然后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通分。师:找最简公分母的方法是什么?

生:取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师:大家动手试计算。

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到了新知识。增加知识面的算现密度,可巩固新知,升华思维,同时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须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充分利用投影、多煤体等手段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或设计适当的图片,突破难点,制作适量的不同层次的习题投影,使学生得以强化-巩固-升华。

2、改革课堂教学,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培养多种能力。

一位现代著名学指出:未来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和缺乏思维方法的人。因此,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相提并论的,懂得分析问题,多半会解决问题,数学题千变万化,常常使人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题思维能力。如,我在上十字相乘法时,因为十字相乘法是一种试验方法,为了减少试验次数,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注意符合法则外,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总结如下方法:形如x2+px+q的方程,如果p、q有公因数,则q所分解的两个因数也应该有公因数,反之,如果p、q没有公因数,则q所分解的两个因数也没有公因数。如x2+6x+8,因为6和8有公因数,所以8分解成的两个因数间也有公因数,故8只能分解成8=2×4,又如x2-9x-36,因为9和36有公因数,它是3的倍数,所以-36应分解成3×(-12),即这两个因数有公因数。这样既把课本知识传达授给学生,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解题能力。

二、改革备课,认真备学生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同进也是减负提质的有效途径。要上好一节课,学生的配合是缺一不可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我们除备大纲,备教材,备板书的同时,还要备学生。

1、了解学生现有知识

只有了解学生知识现状,才能充分设计好课堂结构,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课堂里有有所得,才能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2、备学生可能回答的问题

依据教学目标,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在学生的思路受阻的地方设置疑难,向学生提出思考性问题,但要考虑学生回答的方向性,不然就难与老师产生“共呜”达不到教学要求。

3、准备介绍学所需的学习方法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方法和认识能力还很幼稚,尤其缺乏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知识的海洋面前,往往不知所措,有的茫然抓不到要点,有的顾此失彼,有的一揽子死记硬背,因此,老师在备课时,要注重不同类型的课,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如,我在上新课时,让学生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上算习课时,介绍记忆法。如我在上《四边形》这间章复习课时,向学生介绍通过“边”、“角”、“对角线”这三个方面记“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这几种特殊的四边形的性质,大部分性质定理的逆定理便是这几种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上练习课时,介绍解题时,作辅助线是学生感到最棘手的问题,所以我上梯形这节练习课时,向学生介绍梯形中常见的7种辅助线作法。

1、作一腰的平行线。

2、分别过上底两个顶点作高。

3、过梯形一顶点作一条对角线的平行线与所对底边的延长线相交。连接上底一顶点和一腰中点且与下底边的延长线相交。延长两腰使之相交。

过上底的中点作两腰的平行线,把梯形转达化为两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7、过一腰中点作另一腰的平行线,构成与梯形等积的平行四边形。基础知识是航行知识海洋的一叶小舟,所以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把主要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基础知识上。

三、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课堂上要把干巴巴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记得住,融会贯通,须设法激起他们的兴趣,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提质减负的目的。

1、从学习动机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我常向学生讲明,学好数学是学习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我每接一个班,第一堂课都先结合学生实际,讲讲学习数学对提高思想认识,培养高尚情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讲讲学好数学对其他各科学习的促进作用。并强调指出,即使离开学校以后,不管从事何种工作,学习数学终身受用。

2、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篇六

临床医学教学是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关键一环,而内科学涉及范围广是完成这一任务最基本、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多年来实习学生及新毕业的年经住院医师中普通存在着“理论水平强于临床能力”问题气为改变这种状况近几年我们在内科学教学中反复研究教学改革新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所改进和突破,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气下面介绍一下我们的几点做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感性认识内科学教学涉及到人体各个脏器,以往授课主要是教师讲授、板书、挂图结合的方式,因教室大、学生多影响授课效果,听起来也枯燥、抽象。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多媒体授课内容,通过声、像、图等促进学生对疾病了解和学习,使教学更加生动,加深学生对理性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减少教师板书量,把有限的时间用于“讲,’和“解,’。

2案例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结合内科系统疾病的特点,教师把临床中的具体病例精简、提炼后搬到课堂,通过把一个疾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融汇在一个实例中讲授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又活跃课堂气氛。

3床边教学提高感性认识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除需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有相当的实践临床实践经验。为使学生更快更早地了解临床工作,与国家临床医学教育标准相同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床边教学。如在讲到某些典型常见疾病时,让患者“现身说法”讲述自已发病的时间、特点、典型症状、自我感觉、就医过程等,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记忆更加深刻。

4实习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实习是医学生接触临床,融汇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教学活动,课间实习的重点应放在教学大纲要求的常见病、多发病上。我们在学生内科学实习中安排前1/3时间由学生自己接触病人,后2/3时间由教师动带领以病例讨论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事先做好资料查询、问题整理归类,并充分发言,以锻炼其分析综合问题能力。毕业实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力的高低,因此内科学的毕业实习更显重要,我们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具体病床的管理,同时参加主任医师查房、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业务学习等,并完成相关的临床技术操作如腹穿、胸刺、骨穿、心肺复苏等,并把临床疾病的新知识、新进展、新技等及时传授给学生,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5沟通反馈促进评教评学

教师不仅要课前备课充分,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改进自已的授课方式,通过与学生、同行的沟通和反馈,了解自已的不足之处,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内科学教研室在每个系统授课结束后,委派专人与学生、教师座谈,把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对方,使评教评学真正落到实处,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内科学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基本上得到了师生的认可。临床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和临床技能与以往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解决内科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的发展质量得到保证,为社会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合格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为扩大临床知识我们编写了一本〈髙级内科学〉教材,供学生自学参考。现在我们正在着手编写〈临床内科思维程序〉。所谓思维程序,即思维的步骤,它不同于鉴别诊断学,它是以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査异常为中心编写的,如发热、肝脾肿大、低血钾等。教给学生如何一步一步地进行思考,掌握这些程序可理顺错综复杂的关系,找出主要矛并加以解决,这些程序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副教授编写,并经过认真讨论、实践、反复修改。为了防止运用程序而造成的思维僵化,也称惯性思维,必须配合一些病例讨论,因此又编写了一本“思维训练用病例”。该病例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没有答案的病例,但附有讨论提示,多为复杂的实际病例;一部分为有答案的病例,供学生自学参考。这些病例有临床分析如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不典型表现与易误诊的原因等。也有治疗原则和方法。

2临床技能训练方面

关于临床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示教、学习、增加操作机会、反复实践来实现。

2.1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要真正提髙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就要切实加强学生的示教和实习,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师和学生真正了解示教和实习具体要求,为此我们在1995年又重新修订了医学专业的临床见习、毕业实习“计划及大纲”。同年我们又编写了诊断学〈示教指导〉,师生人手一册。(示教指导〉进一步明确每次示教的要求、内容、方法,并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另外。我们又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教具如心、肺听诊录音带。另外,我们又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教具如心、肺听诊录音带,心肺触诊听诊电脑模似器,充实了教学内容。

2.2坚持内科临床生产实习出科操作考试。多年来,我们在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对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学生的临床操作的.训练。从1983年起,对在内科实习的医学生坚持进行出科考试,包括理论与操作考。理论考采用应用型多选题(全部是小病例),操作考包括心肺听诊及心电图、X线胸片、胃肠片、骨髓片、开写某一疾病的处理医嘱等。操作考试不及格者需补考。每一项考试都有1~2名教师面对面进行。这种操作考教师虽化了不少精力,但对学生今后实际工作大有好处。操作者至今已坚持了,收到良好效果。

2.3改革诊断学教学、增加体检操作考试。传统的诊断学教学,在上大课结束后,都是进行一次理论考试。为了提高诊断学教学水平,特别为了提髙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于1993年起,在诊断学期终考试内容中除理论考试以外,增加了体检诊断操作考,每2位教师考1名学生。考试时将体检诊断分为心、肺、腹部及头颈、四肢四个部分,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考试实行抽签的方法,对其中一部分内容进行测试。通过几年的实践,师生反映良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基本操作能力。

2.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社会,联系实际,激发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综上所述,成人高等教育中西医结合专业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区别,也不同于高等专科教育,而是一种高等教育层次的、充分体现中西医药知识结合能力特征的职业技术教育。其针对的是受过中等或普通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学制为23年。人才培养的目标为高等性、技术性、社会性;体现能力本位的特征。本研宄即遵循这一人才培养特点,体现了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7.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篇七

关键词:临床,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

高质量的临床医学教育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保证。在社会经济与医学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 社会公众对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如何深化临床教学改革, 从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全面提高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摆在所有医学教育者面前的问题。本文结合我校临床教学工作实际, 就如何深化临床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思路作简要介绍。

一、临床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 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着《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推出、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 对于高等医学院校,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关注和改革的重点。

传统的临床教学以单纯传授具体知识为主, 重视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见习教学和医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主要为灌输式教学, 很多临床教学更多地停留在“教师做、学生看”的阶段, 教师会做详细的讲解, 但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不多,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缺乏创新意识, 造成了学生临床操作水平不高的现象;考核方式一般为终结性评价, 只注重了结果, 而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 无法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评估。

因此, 为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打破原有的传统医学生培养模式, 积极吸取国内外的临床教学改革经验, 深化临床教学改革, 切实加强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二、临床教学改革的建设思路

(一) 转变教育理念, 更新教学方法

积极引导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理念, 重视对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创新力 (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创新人格等) 的培养, 进行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的启发式教育。

改变传统授课模式, 重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如PBL、CBL、理论—见习一体化教学和模拟教学法等, 着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教师“走出去、学进来”, 认真积累经验, 并定期组织教学观摩, 改革成果汇报会、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 全面提高临床授课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二) 充分发挥临床技能大赛的示范带动作用, 扩大学生的受益面

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唯一的一项国家级竞赛项目———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 目前已经举办了六届, 此项赛事掀起了医学生临床技能训练的热潮, 对加强医学生临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 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平, 提升团队协作精神, 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各医学院校应该充分地发挥临床技能大赛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医学生临床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扩大学生的受益面, 并积极参加本项目各层次的选拔赛, 加大活动组织和奖励的力度, 提高参与培训和竞赛的积极性, 及时地树立典型, 总结经验, 提高各医院临床技能培训的能力, 促进临床医学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 进一步完善学业成绩评定体系

充分认识到形成性评价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在临床技能训练、见习实习过程、小组实践拓展等各个教学及实践活动环节开展形成性评价。

在见习阶段时, 要强化见习生的病区见习管理及临床见习日志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评价;实习阶段, 通过二级、三级学科出科考试、病历书写、临床技能考核、毕业实习鉴定等形式严格评价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严格组织OSCE考试, 积极推行网络教学考核, 构建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为一体的互动的网络学习平台, 组建网络试题库, 并积极完善自主研发的模拟病例学习与考试系统内容。

综上所述, 临床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只有我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才能够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社会培养素质高、专业精、科研强的高级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8.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篇八

关键词:高等数学 教学质量 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036-01

1 研究背景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导致课堂教学的难度增大。高等数学作为高等工科学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和结论的精确性等特征,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而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当薄弱,增加了高等数学的教学难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改变过去的教学组织形式、加快教学改革,作为一种崭新的、实用性很强的教学管理模式—分层次教学应运而生[1]。

2 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内涵

孔子教育学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对学生因材施教;墨子主张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这说明教师的教学只有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古代的这些教育教学理论为分层次教学提供了经验[2]。

分层次教学实际上是一种针对学生的不同文化水平和思维水平实际进行施教的一种教学模式,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符合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发展方向,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分类教学目标为评价依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3]。

3 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方案

3.1 学生分层方法

以学生基础为参考、专业为导向,按照学生录取批次及课程学时,将高等数学课程设置划分为五个类型三个层次。

高等数学课程的五个类型:A1:总学时192,适合于一表偏理科专业的学生。A2:总学时160,适合于一表偏工科专业的学生。B:总学时192,适合于二表联合办学偏工科专业的学生。C:总学时160,适合于三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文:总学时96,适合于文科专业的学生。

三个层次按以上的A、B、C划分,不含文科高等数学。

3.2 教材和教学内容分层次

根据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和教学的适用性原则选用适合实际高质量的教材。

A层和B层统一使用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第六版,其中A1类教学内容为上下册全部十二章内容。A2类教学内容不含曲线曲面积分部分。B类教学内容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强调方法的适用性。C类选用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经管类)第二版。文类选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科教材《微积分》第三版。

3.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分层次

高等数学课程分三个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针对A层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精讲多练、启发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使学习过程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引入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容量。

针对B层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特点,采取典型解析、细讲勤练、强调重点难点、循序渐进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课堂上通过恰当的例题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练习,消化吸收所学知识,课下通过布置适当作业达到反复加强和巩固提高的效果。对于工科类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拓展数学的基础理论,加强学生抽象思维和分析应用等方面的训练,使其掌握高等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坚持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原则。

针对C层学生基础差、接受能力弱和自治能力弱的特点,坚持够用原则,采取深入浅出、细讲多练、循序渐进、强调重点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坚持板书教学,加强课堂管理,加大辅导答疑力度。

针对文科学生形象思维和阅读能力强,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差的特点,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同时,将传授数学知识和揭示数学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4 分层次教学中的考核方法分层次

A层和B层学生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80%,A层试题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考察,强调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B层试题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考察,强调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C层学生考核包括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试题重点考察学生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文科学生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写作和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20%,写作占20%,期末成绩占60%。

4 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教学效果

我校从1997年开始,开展了《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立项系列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在全校的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行分层次教学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期末考试成绩稳定,考研数学成绩稳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牢固,提高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近五年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6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58项。高等数学教学效果得到相关专家普遍认为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评教成绩优秀率连续八年为100%。在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数学课程评估中以全部12个观测点评估结果均为“合格”通过。

5 结语

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实行分层教学是落实因材施教的典型体现,更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4]。高校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开展,这将是我们下一步要开展的研究工作。我们将继续研讨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新模式,丰富教学手法,积极将分层教学模式更好地运用到其他数学的教学中,以求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5]。

参考文献

[1] 张军,李友君,等.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31):344-345.

[2] 乔庆荣.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11(3):135-136.

[3] 王晓莺,于涛,等.分层次教学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1(8):59-60.

[4] 邹小云.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深入思考与实践[J].现代阅读,2011(11):14.

9.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篇九

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青少年的体质水平迫在眉睫。其中学校的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

本文通过对我区各小学新课改过程中体育教学质量现状调查为主要内容,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上网查阅,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自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开展以来,我区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扎实具体、全面深入的探索,其间在教育理念更新、师生关系改善、学习方式转变、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产生了可喜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在突出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特征的前提下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仍是每一个体育教育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实践探索中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策略的研究

1、研究目的

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青少年的体质水平迫在眉睫。其中学校的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上网查阅关于体育新课程改革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资料、查阅最新信息与自己论文相联系,并查阅相关书籍和期刊,为自己的论文撰写提供最新及时的理论依据。

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向10所小学发放问卷200份,每所学校各发放20份,对这几所学校发放问卷来调查学校对新课改的了解程度和对体育教学质量的研究。

2.3 走访调查法

对我区多个小学进行走访调查,向他们询问关于对体育新课改的实施情况以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2.4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几所学校的调查,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相关的链接。

3、结果与分析

3.1我区小学体育发展的现状 3.1.1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匮乏。

体育场地、器材是推进体育新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保证。目前,由于我区各方面发展刚起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资逐渐加大,但由于起点低,大部分学校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都跟不上城市。就我区现状来说,全区有近30所小学,应该说体育教育资源是相当充足了。其实不然,目前学校的体育场地虽然有所改进,但是还不能与符合体育发展要求相提并论,器材虽然买进了不少,数量还远远不能够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而且这种现状在短期之内还难以得到改变,并将直接影响我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3.1.2兼职体育教师较多,对课改缺乏了解直接影响新课改的实施。实施体育新课程以来,小学各年级的体育课已全部实行每周三课时,体育课时总量明显增加。但我区小学教师老化趋势在不断增加,另外我区体育课时大部分安排兼职教师,我校的10个教学班,只有2名体育专职教师,其他兼职体育教师有2名,有的从未经历过体育教学。因此,大部分兼职体育教师连基本的体育课堂常规,基本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不熟悉,近期内又能如何保证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更谈不上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3.1.3 课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体育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体育课的观念在教师思想上依旧存在。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了,但体育教师缺乏创新意识,现有场地器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观。新的教学理念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大部分教师还是传承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区小学中“放羊式”体育课依旧不同程度存在。

3.2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3.2.1体育教学内容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之一,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传统的体育教学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形成了统一的教材,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在课程标准中没有规定某一水平的学生应该学习具体的内容并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可以说教学内容的问题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让很多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了更多的迷惑,这样也导致体育教师没有系统和连续的教学计划,这样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毕竟让基层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去编教材是不符合实际的。

3.2.2体育教师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核心的因素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评价分析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学指令评定指标的主要内容。教师本身对体育教学的理解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体育教师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环节,一个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意识,一个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如果在意识上没有对体育教学的奉献、钻研、创新的精神,那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将是一纸空文,在专业化发展上也很难进步,更不要谈教学的质量;另外,体育教师的分析、设计、判断以及语言表达、示范讲解、应变等基本能力,包括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在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要依靠体育教师出色的教学意识、引导技巧和实践经验。3.2.3体育教学管理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教学质量管理就是以重视学生质量和教学工作质量的意识和责任感为基础,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学工作全过程进行设计、实施、检查和分析,是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工作优化的一种管理形式。体育教学管理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另一种是学校对体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这两种管理都会影响体育教学质量,前者影响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秩序,后者影响体育教师的管理意识和态度。

3.2.4教学评价影响着体育教学质量

3.2.4.1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

对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引导,合理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是对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约束和促进。所以,体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体育教学质量观,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质量。良好的教学质量评价会促进体育教学课堂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并规范体育教学指令的过程行为,更会影响体育教师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意识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2.4.2教师对学生适度的评价

教师适度的评价能够激励与唤醒的作用,适度的评价体现为评价适时、评价适当。要达到评价适时,教师的洞察能力要极强,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所学的动作,教师要及时的进行评价和鼓励,以此来给予学生力量和自信,促使学生挑战更高的学习目标。当学生在挑战更高的学习目标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指出学生在完成动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这样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更清楚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能够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3.3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与策略

3.3.1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和积极开发体育场地和器材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用于课堂教学。目前我区小学不能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短期实现高标准的场地与器材设施,只能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完善和补充,所以,体育教师要转变体育课因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的观念,应该着眼于现实,要针对实际情况来实施体育教学。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发挥体育器材的多功能作用。

3.3.2备学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条件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是它具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身心特点和他们的需要,从而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其心理、身体素质发展和接受能力,使不同阶段学生的运动能力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促进。比如,在教学中,我遇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每天他在课堂上总是沉默,用他深沉的目光盯着某一个方向,老师讲什么以及周围的环境对他没有什么影响,注意到这个问题之后,我便一直关注他,尝试适合他的教育方法。一天在课上我因为他的报数口令喊的特洪亮表扬了他,在接下来的课堂上他简直像变了一个人,后来了解到他在其他课堂上也有所改变,语文老师说他也开始举手回答问题了,数学老师说他也开始提问问题了,让我又惊又喜。从他身上,我看到了鼓励的力量,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一直注意,而这个孩子的表现也越来越好了。其实没有差孩子,只是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教师应该注重因材施教。

3.3.3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是关键

耿培新教授认为:“学校各学科教育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共同的任务——提高教育质量,另一个是共同的目标——育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实施之前首先必须进行的一种结果系统化的教学规划,其中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课程设计是根据主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场地器材分析,结合课堂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对可的教学方法、组织过程、场地布置、情境预设、安全预防等进行的最优化。其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设计思路,着重解决为什么教与如何教的问题、细化整个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细节,有可行的合理的教学设计就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3.3.4授之于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助推器

教育领域中有句名言:授之于鱼,不如授之渔。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学生自身来说就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其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应用,在实践中体验成功、满足,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这样体育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就提高了。3.3.5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催化剂

传统的低年级教学“请你这样跟我做,我就跟你这样做”是典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是把学生看做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容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也就不可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观念。那么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才是把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地位落到实处: 3.3.5.1让学生多一些选择

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活泼好多,兴趣爱好广泛,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器材和场地,独立地进行练习。在自主和独立的选择性的学习中,培养他们做课堂小主人的意识。3.3.5.2让学生多一些想像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心理学告诉我们:创新源于想象。想象和创新靠的是人的主人翁意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主人翁意识才能激发其想象和创新的热情。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头脑中总会有一些出乎大人意料的“奇特”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寻找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和自主创新的方法,并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多一些想象,多一份自主创新的主动权。

3.3.5.3让学生多一份信心

小学生比较爱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不会抑制自己的感情,也不会隐瞒自己的思想,这些都是他们自信的表现,是蕴含在他们言行中潜在的主人翁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份做主人的信心。在教学中被学生经常、频繁的提问时,教师应多一份耐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尽量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不要含糊其辞或者不闻不问,这样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3.3.6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提高的源动力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教师在平时要多学习,多请教,多总结,以此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还可以参加培训与考核过关的方式提高教师的能力。另外,传统式的听课、评课活动也能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巩固与发展。

4.结论与建议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出现问题是正常的。这些问题反映了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追求和困惑,它是新课程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要害怕和逃避,而是要敢于正视,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诊断,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是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多方协作和长期的努力。同时,体育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协调好各教学要素的关系,以有效地促进课程目标和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0.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篇十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着眼形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使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而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为此,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要进行“五个转变”。这“五个转变”:

一是,变教师讲解知识为诱导学生自我省悟知识;

二是,变教师提问为引导学生发问;

三是,变搞题海战术、应试训练为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在涉及动手的教学中,变教师演示为指导学生独立操作;

五是,变强制性教学管理为科学、民主的人本管理。

新的课程改革在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积极实施课堂教学的这“五个转变”,会产生下列教育效益:

一、教师的教育思想得到有效转变与提高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等课堂教学改革原则的要求下,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设计和学生练习题的设计都会赋予新的内涵,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也会发生质的变化,教师研究教学时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塑造。

二、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根本变化,教学素质有显著提升

通过实施“五个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也会随之变化,从而带来了教学行为上的巨大变化。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新授课的课型基本上包括以下五个环节:创设情景,认定目标;安排自学,自省自悟;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归纳总结,条理表述;变式练习,深化提高。这样就由过去机械简单地向学生兜售知识,转变为应对学生的动态多变的思维活动。同时,这一转变呼唤教师不仅要具有灵活驾御课堂的能力,而且需要有更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和一定的教学机智,从而激发教师自发投身教改、自觉锤炼业务的积极性。

三、学生的品质明显改善,主人地位得以真正实现。

在“五个转变”的促动下,教与学的形式发生根本变化,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会得到落实,构建形成了新的教学环节:教师提供研究内容,学生初步感知教材,形成问题或研究课题;教师提供研究流程,学生确立研究设想或研究方案;教师组织学生对设想和方案进行论证或研究方案;学生研究课本材料,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形成研究结果并进行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质疑、论辩、纠正、评价。这样,学生就从被动的处境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自省自悟、自主探索、主动发现,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有效激发,就会养成在质疑中争辩、求取真知与创新思维的习惯,从而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五个转变”思想与方法的引领下,所有教师会严谨求实,努力探索,并在研究与实践不断创新与发展,从而促动了学生的行为变化,激活了课堂思维,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上升。

作者邮箱: lzlcx88@163.com

11.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篇十一

导致高级技工缺口严重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误区。许多家长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态,希望子女考上大学,将来当白领,不愿报考职业学校,致使许多职业教育院校生源不足,发展艰难。另一方面,当前的职业教育现状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部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训目标存在脱节现象;教育师资薄弱,教具、教法等落后。

为此建议如下:

1.支持发展中专、技校等职业教育学校,大力培养高级技工。既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整体国民知识水平,又要建立金字塔形升学方式。从高中起鼓励学生分类学习,一部分继续升入大学,一部分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弥补“蓝领”奇缺的社会现状。这样不但避免了培养人才与社会的需求脱节,而且对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益处。

2.转型一部分大学为职业技术学院。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层次人力资源,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学以致用。

3.大专院校建议取消统考制度,由各个大学自主招生。世界许多国家均没有设立这种统考、统教制度,取消统考统教制度有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优长及爱好,招生院校也可通过自主招生招收到真正需要的生源。

4.允许民办教育机构自由选用教材、教育方式,充分合理利用时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接受全方位的教育。可通过录取单位考试来检验这些民办教育机构的教学成果,保证教学质量。

12.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篇十二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改革,研究生

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中,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属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同时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1998年开始, 我校开设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 经过十五六年的课程建设, 各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知识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

一、丰富教学内容,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就知识结构主要分为三类: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控制软件设计、离散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控制理论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线性离散系统状态空间分析、计算机控制系统离散化设计、复杂规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集散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该课程从理论到实践, 深入阐述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设计实践, 叙述了不同类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及特点。关于计算机复杂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 通过学习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 学生就能够掌握并且为将来的研究生课程中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做铺垫。

计算机控制技术不断发展, 但是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材多年来从理论和设计内容上都非常相似, 往往是内容陈旧、枯燥并且理论和实际脱节, 学生学习起来不容易理解。基于上述问题, 我们在课程讲授中, 将收集到的计算机控制理论相关的论文和最新成果资料作为讲授及课堂讨论内容;将计算机控制、楼宇自动控制方面的课题研究成果引入教学;通过现场教学、专家教学等方式, 理论联系实际, 收到良好效果。

定期召开专业研讨会和学科前沿知识研讨会。注意学科发展动态, 并结合学科专业特点, 出版了计算机控制系统教材及辅助教材, 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及使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起到很大作用。

二、探索研究生教学规律提高授课质量

1.开展研究型教学,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积极探索研究生教学规律, 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在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建设中, 积极探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开展研究性教学、前沿研究、理论知识, 进行艰难的专题研究。这样的教学课程和课外活动的结合, 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通过研究型教学尝试, 收到了显著效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大增强, 同时拓展了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创新能力。

2.重视产学研相结合, 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与东北建筑设计院、辽宁省建筑设计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沈阳电梯厂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并签订协议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与这些单位的专家联合指导研究生, 聘请专家讲座, 结合实际工程, 深入浅出, 讲述计算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分析, 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实习环节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工程设计, 在学期间得到实际工程技术知识的训练, 收到良好效果。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一)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激发创造性思维

改变单一的教学知识, 建立一种合理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将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持续用下去, 利用学习国内外一些典型的计算机控制项目, 教师引导学生的方式变得更加多角度和全方位, 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使学生更多的潜能被激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使他们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二) 模块化案例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实际课程教学中, 进行模块化分类, 三大模块分别是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实例分析。采用模块化教学分析方法, 深入浅出地从理论知识学习到实践工程应用, 学生掌握起来更加得心应手。结合计算机控制系统案例, 实现学生对学习兴趣增加的方法是利用多媒体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方式。

(三) 采用多样多样化教学方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深入实际, 现场教学。

到一些相关单位采取现场教学, 效果更佳。在进行现场教学之前预先安排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能更好的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请专家解释在机器人控制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智能建筑, 并基于演示和实际操作, 从理论到实践, 通过实际的对象, 说明计算机控制理论的应用更加真实、直观, 使学生真正理解计算机控制理论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材料课程进行教学指导, 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实际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既能把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又能对学生自身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作用, 达到学以致用,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2.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授课质量。

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多年不断总结和探索, 形成了具有特点的教学风格, 并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验证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1) 采用模块分析方法, 深入浅出。按课程的知识体系, 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划分, 明确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 并总结各知识模块的相互关系, 使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 (2) 将抽象的理论描述转化为形象化的描述。利用图形、图像信息资源使学生能够尽可能的接近实际系统理论部分, 紧密结合系统工程实例进行讲述,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了学生认知度和学习兴趣。 (3) 流程图分析法。在分析复杂系统时, 采用流程图方法, 直观明了易于理解。系统环节多而复杂, 采用流程图方法分析易于掌握。 (4) 知识融合分析法。通过系统的实例将系统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校正设计融合一体, 使学生明确系统分析设计总体思路, 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综合分析设计能力。 (5) 案例分析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引用了大量工程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 产生计算机控制理论及设计方法, 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 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课程建设中, 完善课程体系, 强调了理论与系统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采用了模块化、开放型、互动式教学模式, 强调创造力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相结合、设计实践与综合设计能力相结合。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理论联系实际, 收到良好效果。将智能建筑特色融入计算机控制理论教学中去。实现根据“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取得了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延鹏.优化和构筑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5) .

[2]郭彤颖, 等.针对专业特点建设计算机技术课程[J].年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集, 2009, (12) .

13.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篇十三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从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户外体育资源和体育信息资源五个方面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其对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所带来的新的变化,进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提高青少年学生健康水平。

[关键词]课程资源教学质量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72

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我们抓住学校、社区和家庭三大方面,发掘新的课程资源,把新开发的课程资源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体育课程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提高青少年学生健康水平。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教学实践中,要指导学生创编游戏活动。韵律操教学中,指导学生创编活动操,培养体育特长生组织体育活动;在投掷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废旧塑料瓶创编沙瓶操等,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给他们展示才能。在教师中进行全员培训,使他们对课程标准有正确认识,并使他们具有课程标准要求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把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方法等传授给他们,让他们正确合理地运用。对于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学生,我们创造机会和条件使他们的体育特长得以展现。如让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兼带体育课,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让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当体育委员、小辅导员等,交给他们带操、辅导、组织体育活动的任务。

二、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利用

首先,充分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其次,自制简易体育器材。结合本校实际,我们利用废旧物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竹竿来跳竹竿舞;将学校库房中常年废弃的木棒、竹竿、木板等整理出来,制作成栏架等。

再次,合理布局、使用学校场地器材。根据学校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设置适宜的场地器材,以最大限度最有效地利用学校空地,并强调在使用上下工夫。学校在制订课表时,制定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分配时间表,按指定区域和时间进行教学和体育活动。

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

(1)改造现有运动项目。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生的实际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2)积极引用新兴、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新兴、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一般都是中小学生非常喜爱的运动项目。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滑轮、空竹、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等运动项目,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户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国家号召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向阳光、走向大自然,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其根本宗旨就是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因此,积极开发户外体育资源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及课外活动中,我们改变过去的内容,增加了广播操、眼保健操、球类活动、民间传统体育、新兴运动项目、游戏活动等内容。

五、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我们也抓住这一良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获取体育信息,观赏体育比赛等,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还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学生查阅体育信息,增加了内容丰富的“体育知识手抄报”“体育赛事专栏”等体育信息资源,这样使体育课更具特色,更具活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拓展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推进了体育课程改革,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构建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做好司法警察工作的三点体会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沙盘实验课程总结201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