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实验总结

2024-09-29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实验总结(精选10篇)

1.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实验总结 篇一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 遵守实验室规则。

2. 了解安全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

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

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3.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和蒸发

实验1—1 粗盐的提纯

注意事项:

(1)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2.蒸馏和萃取

3.(1) 蒸馏

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1---3 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操作:连接好装置,通入冷凝水,开始加热。弃去开始蒸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现象: 随着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至100度后沸腾,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注意事项:

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

⑤溶液不可蒸干。

(2)萃取

原理: 用一种溶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仪器: 分液漏斗, 烧杯

步骤:①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量取10mL碘的饱和溶液倒入分液漏斗, 注入4mLCCl4,盖好瓶塞。

③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 左手握住活塞部分, 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④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⑤待液体分层后, 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从下端口放出下层溶液,从上端口倒出上层溶液.

注意事项:

A.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B.萃取剂: 互不相溶,不能反应。

C.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放出。

四.除杂

1.原则: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溶剂分。

2.注意: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

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5.摩尔质量(M)

(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1

(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

二.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 或 m3/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1)0℃ 101KPa , Vm = 22.4 L/mol

(2)25℃ 101KPa , Vm = 24.8 L/mol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 , mol/m3

(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烧杯中溶解并在容器内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的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

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

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2.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教学反思 篇二

新课程在我省刚刚开始,通过高一教学的进行,我对高一化学教学做了反思,以下是我在第一个月教学后的一些困惑与思考,具体的一些问题与反思如下:

1. 学生学习后,仍在很多的知识点的理解上有问题。通过找一些同学了解到相关知识在初中没学过,看来初中的课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识概念的切入点,一些核心知识的外包装已经发生改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所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

2. 部分学生认为化学是很容易学的学科,没在化学上做多一点的思考与练习,还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在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这一点在这段学习中已反映了出来。对这个问题我已有预计,所以以这次的月考为手段,在考试中几乎不以知识的原貌直接给出,而以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包裹或变型推理的形式,如“可能”、“合理”、“比较”等形式。我会借这次考试给学生的“教训”为机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理解层次等各方面做一些辅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轨道。

3. 大多数同学出现对所学到的知识点有遗忘的情况。这可能与一周只三课时教学时间有关。学生根本没对化学做太多的练习与巩固。

4. 学生学习的过程有轻浮的倾向。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在对所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在对学生的观察后感觉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只对做实验,看现象有兴趣,对现象的描述及完善没多大兴趣,学习内容稍有点难度或抽象化一点,就容易表现出不耐心不主动。这可能与新课程的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而教师也新进入新课程没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有关。

5. 教学课时太少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做出调整。实际的情况是教学参考中有些要求1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有时花三个课时才能完成,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相关生活经验贫乏而无法有效地展开;有的课节,只完成书上提到的实验就下课了,可教材中还围绕这些实验有交流与讨论、有知识拓展、概念的建立、还有探究,这能完成吗?

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 篇三

单元说明: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窗纱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和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再别康桥》作于1928年,是人通过一系列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节奏,表达了诗人对于母校的眷恋之情。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如《沁园春·长沙》的豪情壮志,《雨巷》中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于所求不可得落寞、惆怅的情绪和疑似微茫的希望,《再别康桥》的眷恋之情。

2.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诗歌鉴赏重点多种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1.《沁园春·长沙》

2课时

2.《诗两首》

各1个课时,共2个课时

教学建议: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情感抒发是诗歌最重要的美学特征,而有些诗歌情感比较含蓄隐晦,故非反复诵读、相互交流,就无法理解诗歌。诗歌鉴赏是读者走进读者,探求真知的精神活动,解读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要注意联系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又不机械对应;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注意表现形式和技巧,要着眼启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性。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三维目标

1.2.3.4.掌握词的相关知识,了解《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背诵、默写,并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极富表现力的语文,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学习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建议:

一、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二、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题,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三、学法指导

1.语言比较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的意象,把握词中的情感。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的比较

达标测评: 基础达标题

1.补充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朱茵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寥廓(liāo kuó)百舸(kâ)... 碧透(bì)橘子洲(jú)..B 遒劲(qiú jìng)沉浮(fú)... 携带(xiã)竞自由(jìng)...C 峥嵘(zhēng ròng)碣石(jiã)..... 挥斥(chì)岁月稠(chòu)....D 惆怅(chòu chàng)遏制(â)..... 沁园春(qìn)万户侯(hòu)...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4.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E.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中等达标测题

5.下列是对于《沁园春·长沙》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上阕岁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景中含情之处,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热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D.本词中“立”“看”等词看出来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转入写游泳,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8题

水调歌头

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6年6月 6.下列对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时任宏伟的气概和开阔的胸怀。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是人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诗人迎击风浪,激流勇进的革命精神。C.“子在川上曰”的“子”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对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就像这流水一样。”

D.“不管”和“胜似”写得很有气魄,恰如其分地将一位伟大政治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读不畏艰难险阻,充满自信的大无畏精神表现出来了。7.“截断”中的“巫山云雨”是指()

A.巫山上的云和雨 B.长江上空的云和雨

C.长江上游的水 D.巫山神女朝为云,暮为雨。8.对这首词内容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通过卸载大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作者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碣石事物发展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

C.词的上片写游泳,下片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作者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联想到社会主义建设一日千里,衔接自然。

D.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成果。

难度拓展题

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做以下各题。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9.依次写出这首词押运的字。

答:

10.毛泽东出生于湖南,可这里说“千里来寻故地”,该怎样理解?

答:

11.摘出这首词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答:①写景的句子:

②景物的特点:

12.谈谈你对“过了黄洋界(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地势险要,是当年红军的五大哨口之一)险处不须看”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1)怅寥廓

(2)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2.A 解析:“舸”应读gě

3.B解析:设问句,答案在下片中

4.D解析:A.“主沉浮”是动宾结构的词组,不能断开;B“岁月稠”是主谓结构,不能断开;C.“万户侯”是偏正词组,不能断开。

5.D解析:“由此转入写游泳”应改为“由此回忆一起战斗的战友”

6.C.解析:“子”就是孔子

7.C.解析:巫山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门户”之称,地跨长江巫峡两岸。“巫山云雨”就是指长江上游的水。

8.D解析:“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两句化用神话传说,衬托出人间的巨大变化,以自豪和喜悦的心情,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前景。所以,D项中“作者希望巫山女神健在”错。

9.山、颜、端、看、寰、间、还、攀

10.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过了38年重游,所以这么说。11.①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②生气蓬勃,充满活力。

12.不仅是说黄洋界是井冈山的最险处,过了此处,其他地方就不用看了;也是说经过了革命战火严峻考验的中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是任何艰难险阻也吓不倒的。

《诗两首》

《雨巷》 三维目标:

2.知人论世,了解戴望舒,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请。3.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4.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建议:

1.加强诵读。教师可借助声像资料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播放江南雨巷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这些画面进行诵读。

2.《雨巷》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教学时需联系背景作一定的解读,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3.这两首诗受西方诗歌中的建筑美学影响颇深,分析诗歌诗,可从诗歌的结构出发,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4.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散思维。

《再别康桥》

三维目标

1.2.3.4.了解徐志摩简历及创作风格。

通过教师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建议: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达标测评: 基础达标题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浮躁(zǎo)

竹篙(gāo)

彷徨(páng huáng)....B. 漫溯(shuó)

寂寥(liáo)

彳亍(chì

chù)....C. 颓圮(bǐ)

青荇(xìng)斑斓(bān lán)....D. 装载(zǎi)

悄寂(qiǎo)

巷道(hàng)...2.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1)一别两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在那_____,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颗大星在天边出现。

(2)古今人也都赞赏“敲”自比“推”字用得好。其实_______。

①晚钟撼动黄昏,田野没遮拦

②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 ③这不仅是意境上的分别,用时也是文字上的分别 ④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用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阅读与品味

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3~4题。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3.简要分析第二小节在思想感情上的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运用。

答:

4.《雨巷》诗首尾两节只有两个字不一样,请具体分析作者采用这种写法的原因及艺术效果。

答:

5.对《雨巷》这首诗的内容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正是“风雨如磐”的社会的缩影。

B.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但又不断探索着、追求着的知识青年。

C.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丁香姑娘,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又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D.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绝望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中等要求达标测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20题。

赵丽宏

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

网住大陆,也网住海洋„„

幸好,那并不是真的,否则,我们只能在网里彷徨。

呵,在我清醒的视野里,大海,是那样的自由和宽广,任你遨游,任你飞翔!

网哟,它应掌握在我们手中,撒出去,为祖国收起宝藏!7.填空:

(1)诗歌的开篇,作者面对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织成的“巨大的网”,神思忽动,浮想联翩:由 的“网”延伸到 的“网”,由 的“网”延伸 到的“网”。

(2)这篇文章通篇运用了 的手法。“为祖国收起宝藏”在全诗末尾,起到了 的作用。

8.读到“我们只能在网里彷徨”这一诗句,你会有哪些联想?

答:

9.诗歌由“网”而起,又由“网”而落,首尾照应,但又不是简单重复。请简要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答:

【参考答案】

1.A解析:B.“溯”应读sù;C.“圮”应读“pǐ”;D.“载”应读“zǎi”。2.B解析:(1)句填入语句在句中作时间、地点状语,所以用名词性词语较为恰当,应选②;(2)句填入的语句按逻辑关系,应选④。

3.上节中以丁香作为整首诗的中心意象,这节中则用丁香的“颜色”“芬芳”“忧愁”等来反复加强诗人心目中那位“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形象,并且以她“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来展现作者自己的情感。在艺术手法上,则采用了排比、顶真、双声叠韵回环复沓的方式,构成了铿锵而又舒缓、飘忽而又蕴藉的韵律,具有强烈的音乐性。4.这两节诗仅第四行所用的两个字不一样。首节是“逢着”,表明“我,所希冀和追求的目标尚未出现。这目标就是“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中间五节诗描写了“我”与“姑娘”相逢又离失的经历之后,结尾一节换用“飘过”,表明往事已经过去,但这种经历仍然时时被我回味,在我的记忆中重现。另外从结构上看,首尾两节的照应使全诗显得工整完满,余韵悠长。5.D。6.(1)眼前 视野外 实际 思想上(2)比喻或象征 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

7.提示:诗人不会无端地有这种关于“网”的感受,因为毕竟有过一段“我们只能在网里彷徨”的日子(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文革”那场浩劫),而且是我们刚刚翻过去的那一页历史,所以他虽然没有一个字触及那段历史,但读者仍然可以从诗中探寻到这种有历史感的思考。在“地图”上看到的经线和纬线是有形的,而那段历史造成的“在网里彷徨”的生活却成了无形的存在,历史不会把它遗忘。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表达了自己对那段历史的感受。接下来诗人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要成为“网中奴隶”,而要从网中挣脱出来,享受自由并且要把网变成我们手中的工具,“为祖国收起宝藏”,联想自然且升华主题,“卒章显志”,不落俗套。

4.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实验总结 篇四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叫杨龙,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说课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学段课程目标l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l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l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l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说教材:

本章是学习整个高中地理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基础,学好本章内容,有助于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但本章内容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地球的运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观察和实践活动。教材将“宇宙中的地球”部分内容放在第一章旨在使学生一进入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首先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章主要有以下四节内容组成: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这几部分内容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首先讲述宇宙,然后讲述人类生存的地球,着重讲述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宇宙空间来看,太阳只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恒星,但太阳通过放射能量和太阳大气层的变化活动,给地球造成巨大影响,所以前两节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地球作为极普通的行星,属于天体行列中的一员,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地球在宇宙空间一定天体运动规律下形成的重要特征,因而本章各节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由于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等都是建立在热量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太阳辐射能是气流、水流运动形成的基础,而太阳辐射及其与地球在空间位置上的关系直接影响时空上太阳能量的多少,如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年变化,周长的日变化年变化直接导致纬度上的热量差异和海陆间的热量变化从而形成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所以说本章对之后课程的影响也非常大。

说教学对象:

由于高一学生尚未系统学习立体几何,同时受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本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空间观念的建立将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行教学,力求在不额外增加知识难度的情况下,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并且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在具体授课过程安排上可以通过运用对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在地球运动这一节的学习中,就可以通过播放相应的地球运动模拟图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地球的运动状况,并由此建立起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说考点: 本章知识考点主要分布在这几个方面: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5、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从近年来的高考命题规律上来看,本部分内容侧重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区和日界线的计算,晨昏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侧重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光照图,几乎是必考的内容。本部分内容从考查形式上,有两个规律:一是直接以光照图或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来考查,二是联系实际,以热点问题或现实生活情景作为试题素材,或提供隐形信息,综合考查学生对地球光照图、经纬网、太阳直射点、晨昏线、季节与时间计算等核心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说建议:

本章前两节课程内容相对简单,后两节课程内容则较为复杂和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本章前期应当适度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主,建立起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好奇意识。使得他们想要学习地理。接着通过简单概念的介绍,如宇宙、星云、恒星、天体系统,太阳辐射等等地理名称的引入使得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学习地理。再然后就是通过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与地理学之间的联系,如太阳及其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的关系的关系来使得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有用。只要让学生感触到地理就在身边,能够通过所学来发现并且解释地理现象,自然就能极大的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我看来地理的第一语言应当也就是图,学生学习地理最需要锻炼的能力也就是读图能力,中图版教材最大的优势在于专业性的配图设计,这样能够让学生掌握到更准确的地理知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也将以课本插图作为基础,同时配套相应的媒体延伸图片,flash视频以使课堂充实有趣,并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5.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实验总结 篇五

[基础过关]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2题。

1.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A.吃月饼,共庆团圆

C.放鞭炮,守岁迎春

B.荡秋千,踏青插柳 D.望双星,鹊桥相会

()

()2.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第30届奥运会于2012年7月27日19时12分(零时区区时)在伦敦开幕。结合材料,回答下题。

3.伦敦奥运会开幕当天,下列国家中白昼最长的是

A.菲律宾

C.新西兰

B.巴西 D.英国

()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中A点的昼长为

A.24小时

C.10小时

()

B.12小时 D.20小时

()5.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A.太原

B.长春

C.南昌

D.昆明

()6.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

A.23°26′N~90°N

B.0°~90°N D.0°~23°26′N C.23°26′S~23°26′N 7.杭州(30°N)某同学对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如下图):将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装在一个大玻璃箱里,并将热水器的支架改造成活动形式。12月22日正午,为使热水器受热最多,需调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α为

()

A.23°26′

B.36°34′

C.53°26′

D.66°34′

8.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北半球节气是____________,南极圈内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2)此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__上,并开始向__________移动。

(3)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_。B点昼长是________小时,________时日落。(4)此时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__________值,过三个月后昼夜长短情况为________。(5)此时(双选)

()A.太阳入射光线与地轴垂直 B.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C.晨昏线与地轴重合

D.太阳直射点上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地心且与赤道平面有23°26′的夹角 [能力提升] 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下图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读图回答下题。

9.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

A.10小时

C.13小时

B.11小时 D.14小时

()读“某地昼长季节变化图”,回答10~11题。

10.该图反映的地点是

A.北极点

C.南极点

()

B.北极圈 D.南极圈

11.下列日照图所示日期与上图中B点所代表的日期相同的是(图中阴影处表示黑夜)()

读“二十四节气分布图(甲)”与“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乙)”,回答12~13题。

12.下列节气中,昼长最接近的一组是

A.立春 谷雨

C.小雪 大寒

()

B.芒种 白露 D.寒露 清明

()13.下列关于图乙中四点日期的判断,最有可能的是

A.①表示大雪

C.③表示秋分

B.②表示谷雨 D.④表示芒种

14.我国西部地区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测算正午太阳高度α,如图甲所示。图乙为该小组绘制的“春分日至冬至日正午竿影长度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的数码代号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日的竿影长度。其中反映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正午竿影长度的数码代号是________。

(2)该地从春分日到秋分日的正午竿影长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α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丙)所示的时间与图乙中的________(填数码代号)附近,在图丙中画出晨昏线(阴影表示夜半球)。

15.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当地纬度进行了实际测量,其测量的记录和结果如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测量工具:自制测量台(如上图,竖杆垂直台面)、教学用量角器一个、测绘罗盘一只、手表一块。

测量说明:量角器圆心放于竖杆影子顶端,观察影子投射在量角器上对应刻度。测量日期:2013年3月21日。

测量结果:在手表显示13时时,杆影与罗盘指针方向重合,竖杆影子投射在量角器上对应刻度为50°。

(1)实际测量测得当地:经度为______,纬度为______。

(2)当北京时间分别为12时、14时,该活动小组观察到竖杆影子的方向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请帮该地理兴趣小组绘制出该地全年的正午太阳高度曲线。

答案

1.B 2.B 3.D 4.D 5.B 6.A 7.C

8.(1)冬至 极昼

(2)23°26′S(南回归线)北(3)66°34′ 8 16(4)小 昼夜等长(5)BD 9.C 10.B 11.B 12.C 13.D

14.(1)④

(2)先逐日变短,夏至日最短,后逐日增长 先逐日变大,夏至日最大,后逐日变小(3)② 如下图所示:

6.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实验总结 篇六

【本节需掌握以下问题】

1.什么是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有哪些特征? 2.常见的致癌因子有哪些? 3.细胞癌变的机理是什么?

4.如何预防癌症?常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哪些?

【自主预习】

一、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癌细胞:细胞受到_____的作用,细胞中的_____发生变化,就变成__________的恶性增值细胞,这种细胞就

是癌细胞。癌症通常也叫_____,是由癌细胞大量增值而引起的。2.癌细胞具有以下特征:

①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________。

②癌细胞的______发生显著变化。

③癌细胞的____发生变化。由于细胞膜上____等物质减少,使得

癌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_____和______。答案:1.致癌因子 遗传物质 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分裂 恶性肿瘤 2.无限增殖 形态结构 表面 糖蛋白 分散 转移

二、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大致分为三类

物理致癌因子:如____ ;化学致癌因子:如___、_

;生物致癌因子:如__ __。

2.内因: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____和____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_ 和__。原癌基因主要负责_ __,控制细胞_____和 _____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____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_ _ 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___,导致正常细胞的__ 和____ 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答案:1.紫外线 X射线 尼古丁 硝酸盐 致癌病毒

2.原癌基因 抑癌基因 原癌基因 抑癌基因 调节细胞周期 生长 分裂 阻止 DNA 突变 生长 分裂 【学习新知】

学习任务一:探究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活动1: 分析癌细胞的概念,注意与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的区别

活动2: 阅读教材125-126页,归纳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思考讨论1】癌细胞增殖的方式是什么?(有丝分裂)学习任务二:探究癌变的原因

活动1: 阅读教材126页,说出引起细胞癌变的外因和内因各有哪些?

活动2: 讨论为什么易患癌症的多为老年人?

【思考讨论2】

只有癌细胞才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吗?(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存在于所有细胞中)学习任务三:讨论癌症的预防与治疗

7.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实验总结 篇七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实验4-1

操作方法: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硅酸钠溶液,滴入少量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红色变浅并接进消失时停止,静止。

现象及结论:溶液变红并渐渐变浅。生成胶状物体。

实验4-2

操作方法:取两个小木条或滤纸条分别放入蒸馏水和硅酸钠的饱和溶液中,使之充分吸湿浸透,取出稍沥干(不再滴液)后,同时分别放在酒精灯外焰处。

现象及结论:

实验4-3

操作方法: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管缓缓通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

现象及结论:导管口有蓝色火焰,瓶口生成白雾。

实验4-4

操作方法:将有色纸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有三分之一新制氯水的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现象及结论:有色纸条、有色花瓣褪色。氯水具有漂白性。

实验4-5

操作方法:将有色纸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满干燥氯气的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

现象及结论:无明显现象。干燥氯气不具漂白性。

实验4-6

操作方法:在各个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A稀盐酸、B氯化钠溶液、C碳酸钠溶液、D自来水、E蒸馏水;然后各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再分别滴入几滴硝酸。

现象及结论:A中生成白色沉淀,B中生成白色沉淀,C中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溶解,生成气体,D生成白色沉淀,部分溶解,E无明显现象。

实验4-7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度

操作方法:把盖有胶塞、盛有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中,在水下面打开胶塞。待水面高度不再变化时,在水下用胶塞塞紧试管口,取出试管,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在试管内保留三分之一的溶液,滴入一两滴品红溶液,振荡,之后加热。

现象及结论:试管中进入大量水,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加热后又变红。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实验4-8氨的性质

操作方法:在干燥圆底烧瓶里充满氨,用带一端在盛有酚酞试剂的烧杯中的玻璃管和预先吸入水的滴管的塞子塞紧瓶口。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现象及结论:玻璃管在圆底烧瓶内形成红色喷泉。

实验4-9浓硫酸与铜反应

操作方法:在一个带导管的胶塞侧面挖一个凹槽,并嵌入下端卷成螺旋状的铜丝。在试管里加入少量浓硫酸,盖好胶塞,使铜丝与浓硫酸接触,加热。把放出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向上拉铜丝,终止反应,冷却后把试管内液体慢慢倒入成有少量水的另一只试管中。

8.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篇八

一、夏代

1、公元前20xx年,

2、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二、商代

1、公元前16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

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巩固奴隶制政权)内容:

①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授土、授民)

②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③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等

④诸侯权力:世袭、再分封、独立性

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

②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③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评价:①积极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②消极作用: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9.人教版英语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案 篇九

Parts1-4)Teacher shows answers on the screen.T: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and check your answer.Do you have any question? S: Are “such as” and “for example” the same? T: OK.I’ll give you two examples:

1.He knows five languages, such as Russian, French and Spanish.2.The differences in the spoken language are greater.For example, Americans say dance [dæns], and in southern England they say [dæns].Students ask any questions and teacher explains to them in class.Step II warming up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Let the students know of world English.T: So much for the words.Can you name some countries in which English is spoken? Ss: Of course.America, Britain, Canada, Australia…

Teacher writes American, British, Canadian, and Australian on the blackboard.Then add English to these words.T: Are these Englishes the same? S1: I think they are the same.They are all called English.S2: I don’t think so.As I know BE and AE are different in spelling, pronunciation and so on.T: Well, turn to page 9.Read the Warming Up.Please answer the questions below.Ss:(scanning)There is more than one kind of English.T: Please go on reading and try to tell AE words from BE words below.After reading, the students give their answers.T: Who will show your answer? S: I think “mum, in a team, rubber, petrol” are BE words.And “mom, on a team, eraser, gas” are AE words.T: Can you give them a name? Ss: World English.T: Very good.Step III Pre-reading Activate the students’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English.T: From Warming Up we know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in the world.How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and why do so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Please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A few minutes later.Sa: Maybe 1000 million people speak English today.Because many countries were colonies of England, so English is spoken as a first or second language in many countries.Sb: We can’t get the exact number.More and more people begin to learn English because English is the working language in the United Nations.Everywhere children go to school to learn English.T: Excellent!About 1500 million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their first,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But they don’t speak the same kind of English.Step IV Reading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history of English and help the students to form a good habit of reading.Point to the blackboard.T: how did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come about? Please read the test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quickly and pick out the answer.Students read quickly to find the answer.T: Any volunteer to answer the question? S: I will.English has changed over time.All languages change when cultures communicate with one anther.T: Any different ideas? Well, you all have the same answer.Task 1: Reading and choose correct answers.T: Turn to page 10.Please read the questions and multiple answers first to know what information we should get, and then read the passage to find the answer.A few minutes later.T: Now who would like to tell us your answer? Any volunteer? 1 A 2 D 3 C 4 D 5 B

10.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实验总结 篇十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教材高一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的内容。上一节,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生物膜能够选择性运输物质的特性,那么生物膜的这一功能与其结构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及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并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不断修正原有观点,推动科学的发展。而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也将对之后学习物质跨膜运输、免疫等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根据对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由于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生物膜的结构要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而在对生物膜的探索过程中如何通过对生物膜功能的分析研究得出生物膜的结构对于同学们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将用1个课时进行教学。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活动探究和集体讨论的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情景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集体讨论法

针对在对生物膜结构探索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归纳总结,图文并重,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课后练习。

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引导学生回顾第3章中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时对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思考,进行教材中的“问题探讨”,结合同学们的已有知识,分析三种材质那种更适合做细胞膜。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认识到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必须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出发来思考。当然,细胞膜不可能由书中所给的三种材料构成,那么细胞膜到底具有怎样的结构呢?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讨论“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这一

问题,让同学们更广泛的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更广阔和深入地思考,以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探究能力。

2、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

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后,我将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分析科学家的试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始终保持高昂的兴趣,自然而然的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并且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欧文顿 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 化学分析

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 两位荷兰科学家

蛋白质为与细胞膜什么位置? 20世纪40年代推测 罗伯特森“三明治” “三明治”模型是否完全符合? 静态刚性 vs 动态弹性 技术手段提高 蛋白质镶嵌

为什么细胞膜的物质可以运动? 人cell+小鼠cell 1972年 格桑 尼克森 流动镶嵌模型

3、归纳总结,图文并重,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在上述问题串的分析讨论之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然后向学生展示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示意图,结合该图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粉自由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3、蛋白质的分布不对称性及其与脂分子协同作用赋予生物膜具有各自的特点与功能

4、膜的流动性

这幅图介绍的是流动镶嵌模型的部分结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想象一个近似球形的细胞,其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三维立体结构,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能力。最后简要介绍细胞膜表面糖被的知识,是学生大概了解,为以后的学习细胞膜识别和免疫等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4、课后练习

在本节课讲课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教材上的练习,及时地巩固所学内容,加深记忆,并通过拓展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

四、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板书:

第2节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上一篇:特种岗前安全教育内容下一篇:焊工作业安全技术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