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礼貌读后感(精选14篇)
1.谈礼貌读后感 篇一
《谈礼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背诵4、5自然段。(2)了解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经历和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3)学习文章“琴声”和“心声”交替的写法。2.过程和方法目标:
(1)抓关键词“双目失明”“卖艺度日”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阿炳生活的坎坷,补充资料了解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及对光明的向往,从而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为体会乐曲做铺垫。
(2)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乐曲《二泉映月》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3.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其中想象画面体会阿炳的内心情感、感受乐曲《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切入点和主线问题 :
从“《二泉映月》是一首怎样的曲子?阿炳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切入,以重点句“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为突破口,理解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感受《二泉映月》美的旋律和丰富的内涵。语言文字训练点:
1.“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描述《二泉映月》的第5自然段。资料补充:
了解阿炳生平经历的资料;乐曲《二泉映月》;小泽征尔崇拜阿炳崇拜《二泉映月》说的话。
需学习的表达方法:
学习“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再现《二泉映月》的内容和意境、表达情感的方法。可以进行的练笔或拓展阅读:
选择场景想象描写阿炳卖艺的情景;拓展阅读《月光曲》。
预习作业: 1.熟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通过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词语。2.查找资料,了解阿炳。
3.找出文中描写“月”、“泉”和描写《二泉映月》的四字词语,找出文中带“听”的句子多读几遍。找到文中描写曲子的段落多读几遍。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播放《二泉映月》曲子,学生谈谈听后的简单感受。2.交流对阿炳的了解。
3.交流文中描写“月”“泉”和描写《二泉映月》的四字词语。老师相机出示并指导学生读好:第一组先借助画面理解“静影沉璧”,后指导学生把这组词语读美,第二组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茫茫月夜
淙淙流水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委婉连绵 升腾跌宕
步步高昂
舒缓起伏
恬静激荡
二、了解阿炳坎坷的经历,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时的心情。1.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指导学生读描写乐曲的段落,初步感受乐曲。
师:好的作品都是作者有感而发有感生情创作出来的,阿炳是怎样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的?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他情感的一个句子。
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阿炳为什么有这么丰富的复杂的情感呢?读有关的段落,圈出关键词语。预设一:
双目失明:双目失明对一个人的打击是多大呀?从此,他再也看不见—— 预设二:
卖艺度日(1):阿炳生活的年代据我们现在已经有六七十年了,他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是遥远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
出示: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是怎样艰难地行走在卖艺的路上;也许,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中午,拉着二胡的阿炳,突然晕倒在地上,事情将会怎样发展;也许,在卖艺的路上,阿炳不小心撞上了一摊水果,你又将看到什么?也许,一个粗鲁的大汉硬拉着阿炳去给汉奸唱堂会,但是,阿炳他……
(2)学生选择一个画面想象、描写。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这个中秋夜,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
(3)再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预设三: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1)补充阿炳双目失明后为拉好曲子求师学艺的生活资料,让学生进一步谈体会,体会阿炳对音乐的热爱。
(2)再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设计意图:阿炳坎坷的经历是文本写作的背景让学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感受阿炳的穷困潦倒,感受阿炳的贫病交加,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反复诵读重点句体会阿炳的满腔情怀,也为下文感受乐曲和体会阿炳的精神做好铺垫。】
三、品味《二泉映月》的内容和意境,体会阿炳不屈的精神。1.指读第5自然段。
2.分开始部分、高潮部分、结尾部分读,读中指导学生读好不同的旋律、不同的内心。3.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4.你听出了阿炳怎样的心声?读文中写心声的句子。4.乐曲就这样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再读“起初„„”
【设计意图:《二泉映月》是阿炳用生命谱写的曲子,播放曲子使之与文本描写曲子的部分产生共鸣,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它的内涵。】
四、拓展升华,进一步感悟阿炳不屈的精神。
1.补充资料:1978年,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英乐团的首席指挥,他指挥演奏了《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激动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小泽征尔要跪阿炳什么精神?
师: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
【设计意图:补充资料让学生真切感受《二泉映月》在国际上享有的声誉,进一步感受阿炳不向命运屈服,向往光明的顽强精神。反复播放《二泉映月》曲,让优美的旋律在学生心中永远激荡,学生就会深深崇拜阿炳崇拜《二泉映月》。】
五、作业:
1.背诵文中描写《二泉映月》的部分。2.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听写:
师傅 纠纷
和谐
讨人嫌
二、回顾课文,复习巩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这篇课文的三个例子及说明的道理。三跨越古今,交流礼貌。
师引导:从古到今在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流传着许多关于礼貌的古训、俗语和经典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礼仪文化,交流我们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礼貌的古训、俗语和经典故事。
与礼貌有关的名言、俗语:
a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b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c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d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三月寒。
与礼貌有关的成语:
a程门立雪 —— 是说对长辈的尊敬;
b孔融让梨 —— 讲弟兄间的谦让;
c举案齐眉 —— 指夫妻间的礼貌,相敬如宾。
交流礼貌故事。
1毛泽东是上个世纪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从小养成了对长辈有礼貌的美德,后来当了国家主席,仍然能以礼待人。一九五九年,毛主席回韶山,曾专门邀请亲友的老人吃饭,毛主席给老人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回答:“敬老尊贤,应当应当!”由此可见,文明礼貌是多么重要。
2、„„„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搜集礼貌待人方面的俗语、故事,在搜集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很容易明白课文讲的道理。】
四、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
师归纳补充:中国是礼仪之邦。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三字经》中讲到:“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礼貌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让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到处盛开着文明之花、礼仪之花。
五、探究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1、明确要求:根据刚才我们学到的方法,怎样才能把事例说好?
(1)先定内容,内容要与讲礼貌有关。
(2)说的时候要紧紧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
说好处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要紧密结合事例的内容来谈。)
板书:摆事实、讲道理
动作 神态 语言
【设计意图:明白说理性文章常用的写作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这为学生将来议论文的学习、写作打好基础。】
2、练习说话。(准备、交流、评点)
六、练习设计:课后习题2
七、习作训练:
总结《谈礼貌》《说勤奋》以及《滴水穿石的启示》的写法,自己写一篇作文。450字以上。(谈„„
说„„
议„„)
八、作业。在你身边肯定有不少 讲礼貌的故事,我们准备举行一个“讲礼貌好处多”的班会,到时候请你在班会上交流交流这样的故事。
2.谈礼貌读后感 篇二
师:初次见面, 送给大家一个礼物, 可得看好了—— (师板书小篆“”) 。猜猜这是什么字?猜对了表扬, 猜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
师:左边的表示神圣, 右边上面代表酒, 下面代表高脚器皿。连起来表示神圣地将酒倒进高脚盘子里, 祭祀神灵, 祈求幸福。现在一般表示尊敬的语言或动作。这就是———礼。 (板书:礼)
师:你能说几个与“礼”字有关的词语吗? (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貌) 你知道哪些礼貌用语?
师:这节课, 我们就 (补全课题) 一起来———谈礼貌。
二、谈古训, 明观点
师: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是怎样谈礼貌的。
出示:君子不失色于人, 不失口于人。
师: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谁来谈谈? (先读后交流)
师:此处的“君子”就是———有道德的人;失色就是———态度粗暴, 失口就是———出言不逊。连起来的意思就是——
出示: (生读)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 不失口于人”的古训, 意思是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 不能态度粗暴, 也不能出言不逊。
师:由此可见———
出示: (生读) 礼貌待人, 使用礼貌语言,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师:这就是作者要和我们谈论的主要观点——— (板书:待人语言)
三、初读感知, 提炼故事
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 作者列举了三个故事, 请大家自由、放声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并试着用简洁的话说说每个故事的内容。 (指名读2—4节。每读完一节就引导学生说说主要内容)
四、聚焦故事, 说事明理
故事一:
师:请大家轻声地读读第2小节, 读后用心想想:牛皋与岳飞的问路有什么不同?
预设一:他们问路的动作 (行为) 不同。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如果学生没能将表示动作的词语说出来, 教师引导:关于动作方面, 还有补充吗)
翌牛皋是在马上“吼道”, 岳飞是“离镫下马, 上前施礼”。
预设二:语气不同。牛皋用的是“呔, 老头儿、爷”等称呼, 一点也不讲礼貌;岳飞用的是“请问、老丈”等表示尊称的词。 (如果学生没能将表示语气的词全找出来, 教师引导:关于语言, 还有要补充的吗)
师:像牛皋这样的表现就叫——— (态度粗暴或出言不逊)
师:还有吗? (如果学生说不出结果不同, 教师可这样引导:他们的语气、行为不同, 结果呢)
预设三:结果不同。 (老人没给牛皋指路, 还骂他是冒失鬼;老人看到岳飞彬彬有礼, 就告诉他该怎么走)
师: (顺着结果的不同) 这就叫———
出示: (齐读) “礼到人心暖, 无礼讨人嫌”。
师: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现在你能说说谁是君子吗?
师: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小故事。
故事二:
师:第二个故事, 我想请你们推荐班上最擅长朗读的一位同学来读, 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当时的画面。
师:会读书的同学能透过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相信当你们再次细细品读时, 会不知不觉走进女青年丰富的内心世界。
出示:
女青年回过头来看了看, 心想:______。小朋友连忙抬起脚说:“对不起, 把您的裙子踩脏了。”女青年心想:______, 便微笑着说:“没关系。”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纠纷避免了。
师: (根据学生的应答适时提升) 礼貌就是不小心伤害别人后的真诚道歉———礼貌能增进理解, 化解矛盾;礼貌还是“对不起”之后的“没关系”———礼貌就是体谅他人、理解他人。 (学生的表述如果说不到“礼貌”上, 教师一定追问, 引导学生说到“礼貌”这一关键点上)
师:对于女青年和小朋友, 你认为谁是君子呢?
预设一:女青年是君子。她的裙子被踩脏了, 没有发火, 小朋友道歉后还微笑着说“没关系”。
师:微笑、谦让是君子的名片。
预设二:女青年裙子被踩脏后没有“失色于人、失口于人”。
师:不失色于人, 不失口于人是君子的道德修养。
预设三:小朋友也是君子。他能真诚地向人道歉。
师:真诚是君子的美德, 是化解矛盾的金钥匙。
预设四:我认为他们都是君子。女青年谦让、沉稳, 没有失色于人、失口于人, 小朋友及时真诚地道歉。
师:他们都是谦谦君子, 有道是“你敬我一尺, 我敬你一丈”。
师:看来, 礼貌待人实在是太重要了。
出示: (引读) 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减少相互间的矛盾。
故事三:
师:让我们聚焦第三个故事。请大家默读第4小节, 读完之后, 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为什么? (同桌交流———指名交流)
出示:周总理安慰他说:“这不能怪您, 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 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
师:读周总理的话, 为什么会深受感动或哪里让你没想到呢?
预设一:周总理受到伤害, 不但没生气, 反而安慰朱师傅, 看出他很宽容。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关注了这句话? (如果学生对语气词关注的不全面,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句子中还有什么词也让你有独特的感受?)
师: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读好这句话。
预设二:总理自己身居高位却称呼身边的师傅为“您”, 而且一连用了三个“您”, 看出他是一个文雅之人, 很有修养。
师:文雅、和气是一种文化素养, 是一种思想情操。我们一起来读读总理的话语。
师:我们就这样说着说着就说出了我们的共同心声, 也说到了作者的心坎里。由此可见———
出示: (引读) 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 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 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师:受到伤害依然心怀他人, 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啊!读了总理的话, 你对“君子”这个词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师:“君子”就是像总理这样文雅、和气、宽容;“君子”就是“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五、生成观点、丰富“礼貌”
师:今天我们围绕礼貌一起读了三个故事。的确, 无论是像牛皋与岳飞那样有求于人, 还是像小朋友那样伤害了别人, 甚至像总理那样受到了伤害, 都不应该忘掉“讲礼貌”三个字。
出示: (齐读) 学会礼貌待人, 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 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师: (板书:和谐美好) 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吗?
师:有人认为, 礼貌是躬身行礼的问路;礼貌架起了人与人理解的桥梁。通过今天的交流, 你对礼貌又有怎样的认识呢?就让我们拿起笔写写吧!
出示:
礼貌是躬身行礼的问路;
礼貌架起了人与人理解的桥梁;
礼貌______;
礼貌______;
……
(教师巡视, 及时评价, 汇报时次第朗读)
预设:礼貌是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礼貌架起人们理解的桥梁;礼貌沟通了人们的心灵;礼貌能反映人的情操和文化修养;礼貌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礼貌使社会生活更加美好。礼貌是道德人生的开始;礼貌是创建文明社会的天使。
师:谈论的时间总是这么短暂。衷心希望每位同学都成为懂礼貌的谦谦君子!
教学评析:
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走进文本, 与文本对话,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状态下生成言语的实践智慧是设计本课的目标所在, 这也是对“快乐自由、主动思维”这一终极价值的有效回应。
本设计在依循文本特点, 凸显说理文结构特点的同时, 牢记语文课“学习语言”的神圣使命。从对古训的理解到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体会人物特点, 再到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中心观点的理解以及用一两句精炼的话写下对礼貌的感悟, 无不立足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及提升, 彰显出浓浓的“语文味”。
说理性文章学生在四年级已经接触过, 他们对说理文的结构特点已有初步认识。此次教学建立在学生对说理文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者从说理文的结构层面设计学习活动:引出论点, 谈事明理, 说理内化。为迎合说理文“说事明理”的特点, 整个教学活动紧扣“谈”字, “谈论”贯穿教学始终。将对“君子”的理解作为教学的主要抓手, 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谈论中逐层深化对“君子”的认识, 进而适时回扣“君子不失色于人, 不失口于人”。
基于本文内容浅显、结构清晰的特点, 教者顺着结构这根藤, 摸准“礼貌待人, 使用礼貌语言”这一“礼貌之瓜”, 引领学生品词析句, 深化对“礼貌”的认识, 将课时压缩为一课时, 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中, 教者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如汉字的文化资源 (即通过对汉字“礼”的字源追踪, 将“礼”的意蕴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给学生一种中华汉字的文化厚重) , 再就是教师的评价资源 (即通过对学生理解的具体理答, 巧借评价, 将“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你敬我一尺, 我敬你一丈”这些富有深刻哲理的格言警句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 进而提升他们的言语品质) , 还如学生的故事资源 (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关于礼貌的故事在课堂上的适时呈现, 既是将学生学习语文的视角引向广袤、对接生活, 更是直指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有效提升) 。
在教学活动的过程跟进中, 教者试图让自己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领者、智慧生成的促进者。学生谈牛皋与岳飞问路的不同, 谈女青年被踩脏裙子后多元内心想法, 谈总理的文雅、和气、宽容, 谈对礼貌的理解, 学生成了谈话的主角。所有的认识理解都源于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品味、独特发现。
让学生自主品味、自我探究源自学生对问路、乘车、理发故事的已有经验, 这些学生能读懂的内容并不是教学的难点, 难点在于引领学生对说理文“一个故事加一个观点”的敏锐捕捉, 并能用上适切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让学生用上规范的语言来建构对礼貌的深刻理解, 教者在学生学完三个小故事后, 引导学生用提供的句式谈谈对“礼貌”的理解。学生在立足文本建构礼貌知识的同时, 思维的触角满足于生活, 真正做到语文向生活敞亮。
3.谈孩子的礼貌教育 篇三
然而,做过父母的也许都经历过这樣的情形:“宝宝跟阿姨说再见”,孩子的妈妈催促着,可是孩子就是害羞,这是为什么呢?孩子对礼貌的理解,跟大人有很大不同。所以对学前孩子进行礼貌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要冤枉孩子
学前的孩子还不十分懂得在一定的场合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小明在家和朋友小强玩积木,他的爸爸和小强的爸爸在客厅谈话,突然小明大声问小强的爸爸:“你们什么时候走哇?”小强的爸爸很尴尬,但小明的爸爸却问他:“你为什么这样问呢?”结果小明说:“如果留在这儿,我们就会搭好一座大房子了。”原来他并不是真的无礼。
二、让孩子为别人做点事
学前的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独生子女长期养成的习惯,也是很自然的。
尽管如此,但是他们也常常感到帮助别人是件有意思的事。当某个孩子帮助了别人的时候,别人的承认和赞扬往往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其实,很多孩子都能做,而且喜欢做这样的事情,跑跑腿,送个消息,让个坐,拿个烟灰缸,摆放好自己弄乱了的东西。孩子一旦养成了习惯,他们就能主动地帮助大人或小伙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自己也感到很光荣。所以,在家庭中,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帮助别人的机会。
三、让孩子在模仿中学习
模仿是小孩的本能,他们看见什么,就学什么。所以,大人之间的礼貌和他们对孩子的态度非常重要。让孩子多见识一下互相问候、道别、道歉的场面,是大有好处的。
当然,孩子有时也会对这些事情感到茫然,这也不必着急,只要这些事情自然、诚恳,孩子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此外,孩子在模仿的同时,也在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常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办事,大人不必事事干预。随着孩子的长大,总有一天,他们将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和朋友的尊敬与爱。
四、要善于开发幼儿的潜力
幼儿有着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论是摸得着,还是看得见的,在他们的小脑袋里都会转化为千奇百怪的问号。在他们的问号里,就预示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把他们的潜力发挥出来,挖掘出来,让文明道德从小在他们的脑海里扎下根,在他们的行为上有规范的表现。在形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化文明程度的提高。
4.《谈礼貌》课后反思 篇四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主旨明朗,语言浅近,结构严谨,蕴涵着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作者先引用古训引出自己所要阐明的观点,然后分别列举了三个典型的事例:当自己有求于别人时;无意中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时;别人无意中伤害了自己的时候。再加上既有古人又有今人,既有大人又有小孩,既有伟人又有普通人,所以说服力特别强。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来说明问题,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与人交往时,以礼待人,恰当的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社会生活更加美好。在教学中,我重点完成这个教学目标——通过理解文本,让孩子明白礼貌待人的意义,并落实到行动。本文分两课时进行,重点说说展示提升课。
本节课主要围绕本课的重难点展开教学:通过理解文本,让孩子明白礼貌待人的意义,并落实到实处。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先扶后放”,授生以法,让学生学会自学与合作,加大了参与度。整堂课我都在引导学生读好书、写好批注、说好话、做好人。学生理解文本并不难,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揣摩人物特点,便很快明白了故事表明的道理。难的是让“礼貌”深入孩子的内心,深切的感受到礼貌待人的重要。围绕这一难点,备课时安排了三个环节:汇报“我想读,我想评,我想说”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联系实际说说身边的事,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交流积累与礼貌有关的名言、故事。
正如课题中提到的“谈”,我这节课更多的是注重交流,形成对话,师生、生生之间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在交流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得到教育。总体说来,《谈礼貌》这种说理性的文章,并不如想象中那么乏味,课堂上学生处处透着“活”字。
“礼貌”一词在课文中出现在五句里,共八次,就象乐曲中的悠扬旋律贯穿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心田。所以,我想,何不让“礼貌”一词也贯穿在我的教学始终,成为我教学的主旋律,一遍又一遍地在学生的心间里回荡。所以,我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就让他们读读古训、俗语“礼到人心暖,无力讨人嫌”;在回答三个问题时,也让他们找找课文中同时出现两个“礼貌”的句子,读一读;在理解三个事例时,也让学生反复读那些含有“礼貌待人”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努力让“礼”成为这堂课的种子,让“读”促成它生长,长在学生的心里。
在教学最终,由于仓促,没有让学生结合板书再次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让板书成了摆设,实为一大遗憾。在教学第一个故事时,只让学生扮角色有感情读,没有尽兴让学生上台演一演,实为第二大遗憾。
语文课终究不是思品课,我们只能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语文课,应该更多的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是双向互动,师生、生生之间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在交流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得到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潜词造句的准确、传神,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实现礼貌教育。以此来深化并践行主题。但美中不足的是:
1、自身语言不够凝练。
2、个别环节设计不够简练。
3、学生的参与度是辐射到全部了,尤其是后进生,但时间上没有把握好。
4、没有准确地区分好一二课时应该展示的的内容,造成一二课时混乱。今后还应多磨教材,教学设计多走几遍,积极地请教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多交流,及时修改,以便取长补短!
2015
5.《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五
我先表扬学生礼貌待人,拉近学生与我之间的距离。意在创设与课文相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呈现出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也为在以后的读文体会中做下了铺垫;再指名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平常有哪些礼貌行为?还指导学生回忆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起了哪篇与此相类似的文章。
(1)这类“谈”“说”“论”的文章有鲜明的观点,例如《说勤奋》,作者在开头说:古今中外所有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在结尾有说:要想有所作为,就要一生勤奋。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作者往往会举例、引用名言论证,以便以理服人。
《说勤奋》作者用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人的事例,还借用华罗庚的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
(1)找找课文《谈礼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用哪几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学生循着刚才复习的旧知,很快找到了解决新问题的桥梁,交流时,我发现差不多每个学生都掌握了本文的提纲。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去论证、辩驳作者的观点。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告诉学生“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道理。
不足的地方:
1、教材的把握还有很大的依赖性。
虽然课上得还不错,把握教材也可以,但是我发现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对教学参考书有很大的依赖。但是过于的依赖也是一种懒惰的表现,钻研能力低的表现。我在这一点上的确欠缺,需要好好改进。
2、课上“灌”得多。
6.《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六
今天学校在组织青年教师优质光盘的教学活动,我执教了《谈礼貌》的第二课时。40分钟后,我领着孩子们回教室,一路上很懊恼自己。看着孩子们在叽叽喳喳、拥挤地排队,排的歪歪妞扭扭,觉得这节课好失败!虽然课上孩子们能说礼貌待人,但在行动上却是如此糟糕!
尽管在此之前曾多次翻看光盘,但在执教过程中又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局面,有点让我手足无措,实在无法做到与光盘中的老师无缝对接,天衣无缝!
让我懊恼的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不够,不能利用突发性生成资源好好开发。今天,课堂上我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遇到不愉快的是该怎办的。一位小男生居然含着泪说“今天中午写毛笔字时将后桌的墨汁打翻了”,就没在说下去,从他的神情感受到没道歉,就顺势引导当场进行交际对话。可惜的是比较肤浅的对话,如果我会再采访二人“当他打翻你墨汁时,你是什么感受?现在他当着这么多老师、同学的面给你真诚的道歉,你又是怎样的?”“现在别人原谅了你,心里怎样?”再由此揭示“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的矛盾”就显得水道渠成了。教学效果也就不一样了。
7.浅谈小学生文明礼貌行为的培养 篇七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文明之国”之称,中国人也以彬彬有礼而著称于世。“人不识礼仪,寸步难行。”讲文明、懂礼貌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大。但一些违背文明道德的现象有损于国民的眼球,有损于国家的形象和文明之国的称谓。一些留学生、一些在外旅行的中国人,在所经之地疯狂购物,在公共场所大肆喧哗,毫无顾忌地随地吐痰,讲粗话,丢垃圾,缺乏公共文明意识。甚至有些国家为我们中国人划出了专区,这不亚于“东亚病夫”之说吧。当然,我们不能全面否定人家国家的一些评判标准,但我们本身存在着过多的错误。记得有位专家教授去马尔代夫讲学也发出了同样的感喟,在那儿中国人几乎个个打着太阳伞,戴着太阳镜,在沙滩上拼命地玩,大声地叫。而来自一些欧洲国家的旅行者享受着阳光的沐浴,自然的洗礼,不怕日晒,不怕雨淋,静静地躺在沙滩上和家人、孩子一起阅读着不同的书籍,显得是那样的进取、祥和、安静。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这些现象的出现离不开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尤其是学校教育。一些良好行为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由于我们教育的一些弊端,学校为了升学率,使我们的教育注重了成绩,忽视了礼仪道德的培养,迫使我们的学生成了高才能低。我们的学生可以给教师“动枪动刀”,仅仅因为教师阻止他的抄袭行。我们培养的学生留学在外不受欢迎,没有吃苦、拼搏精神,只会“拼爹、拼富、拼能耐”。所以说,学校教育要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要让他们从小讲文明、懂礼貌,做有思想、有道德的人,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那么,小学生文明行为的培养该从哪儿着手呢?我认为:第一,从身边人、身边事的点点滴滴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我们要积极倡导说礼貌语、做文明事,在班级醒目位置留出文明事,礼貌人公示栏。教师首先做出表率,以平等身份创建讲文明的平台,学会低头向学生说“谢谢”“你好”等礼貌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贯穿文明之举,礼貌之语。对一些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教师要了解其家庭情况,分析其根源,想方法制对策。第二,加强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首先,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让学生认真领会、掌握基本知识,全面了解其重要意义。其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收集一些图文并茂、吸引力强,形象直观的故事、视频,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而付诸行动,这就是所谓“行胜于言”。有一篇每个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孔融让梨》,使学生懂得谦让也是一种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它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如果在一场突来的灾难前,我们无组织、无纪律、乱踏、乱挤,其结果可想而知。如果我们懂得谦让,不去乱挤、乱踏、乱喊,而是让小的、弱的、老的先行,有秩序地逃离,那么生命的绿色通道会畅通无阻,我们又多了生的希望。如果我们每一个的公民文明遵守交通规则,不去闯红灯,那么生命的绿灯永远照亮前方。第三,文明礼貌的习惯的培养应该常态化。我们要时时刻刻在语言、行为上受到礼仪、道德的约束,逐渐形成属于自己本身的一种涵养,存在于潜意识里。在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对裁判的误判报以微笑,不去闹、不去吵,而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沉着冷静,把这种不公正作为动力,最后展示实力,赢得胜利。一个成功的人首先是一个具有良好行为、美德的人。
8.浅谈礼貌原则中的言外之意 篇八
关键词:礼貌原则;礼貌意愿;礼貌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032-02
一、引言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有人说,自从有人类的存在就开始了交际。从古至今,人们之间的交际不能没有语言交流。随着科技的发展,交流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并且更加方便、快捷和频繁。但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育背景下,怎样才能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流利?怎样判断说话者和听话者所进行的语言交际是否具有礼貌效果?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语言与礼貌
虽然很多学者意识到礼貌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课题,但许多研究只是从句子表层寻找礼貌,认为只要句子中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语,就可以说明表达者真的有礼貌。所以,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既然语言有如此大的作用,人们在使用句子表达时,表达的究竟是谁的礼貌。是语言句子本身的礼貌,还是使用语言句子的人的礼貌。语言的礼貌和语言使用者所要表达的礼貌是否对称、是否一致呢?经过笔者对人们日常交际用语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语言本身的礼貌和说话者之间的礼貌并不相同,且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如果认为语言本身的礼貌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礼貌是相等的,这样只是触及了礼貌问题的表面。在人们交际中,一方有需要表达礼貌的愿望,另一方会对这些礼貌的话语和句子做出相应的反应。而礼貌意愿的表达会影响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交际效果,而这种交际效果产生的作用又会影响说话者礼貌意愿的表达,使交际情形变得复杂。现实生活中,说话人或碍于面子,或出于策略,往往把真实意图隐藏起来,让别人从话语含义中去领会,这是人类言语交际的又一大特点。因此了解言语意图便成了理解和解释话语含义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礼貌话语意图的隐蔽性
语言本来就是人类出于“达意”的需要,在社会交际中不断完善起来的一套符号系统。因此用语言符号组成的话语,不管是说出还是写出,必定都是有用意的,这是了解话语含义必须把握的第一点。当话语含义同字面意义完全一致时,也有直言意图的情况,这多半出现在毫无顾忌的语境中。但在更多情况下,意图总是深藏在超越字面意义的话语含义中。例1:A去B家做客,B让自己家的五岁小孩为A唱歌跳舞,B称赞其小孩“唱得真是太好了!跳得真棒!”从A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得知,或许B的小孩歌唱得不错,舞也跳得不错,但是A真正的意图是使得談话继续下去。言语交际的实践表明,人们的言语表达或出于策略,或碍于面子,或摄于压力,往往把话语用意掩盖起来,而且隐蔽得越深越值得研究,其中很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内心秘密,这是了解话语含义必须把握的第二点。例2:学术会议上,一研究生把自己的论文给老师并说:“请您指导!”老师说:“不错,不错。”研究生说:“您再看看。”老师说道:“很好,很好!”然后离开。这里,老师的称赞并不是表面意义的赞扬,而只是一种搪塞和委婉的拒绝。可见言语意图的隐蔽性,是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进行言语交际的又一大特点。了解话语含义不可不深究其用意。人们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有时候人们所表达的句子却不一定就是说话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图,因为语言可以掩盖说话人的真正思想和意图。同样,人们可以利用语言去表达礼貌,但同时语言也会掩盖说话人的礼貌。因此,如果需要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正确地理解礼貌,我们就不能只关注语言的表层结构。故曰国曾根据《礼记·曲礼》内容总结出到:“贬己尊人”是中国式礼貌的一大特点,该原则到现在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言语交际习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尊人不贬己”在中国人的日常交际中随处可见。故曰国的研究主要在于“找出那些制约言语行为的礼貌规范”,即“礼貌准则”,对于礼貌言语行为的两层意义,即内容上礼貌与表达方式上不礼貌,则没有论说。和意义一样,语言表层上的礼貌表达或者是不礼貌的表达,是由最初的语言使用者规定的,最后逐渐演变成规约性礼貌语言,因此语言使用者才会感觉到有礼貌语言和非礼貌语言的差别。然而,在人们日常交际中,语言形式上或内容上的礼貌和礼貌本身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形式上或内容上的礼貌语言与表达者的礼貌之间并没有联系。
四、礼貌话语意图剖析
在语言交际中,有说话者、听众以及其他人,但是交际中的语言是否礼貌,不是由说话人决定的,而是由听话人和其他受众决定的。因此语言交际中礼貌并不是由语言的属性所决定,形式上或内容上的礼貌语言对于听话人来说可能是礼貌的,也可能毫无礼貌而言。例2中老师的话足够礼貌,但并不是听话人所期望的结果,对于听话人来讲并没有得到利益最大化,所以,听众对规约化的语言的理解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交际话语的理解,但很多时候,人们评价语言交际是否礼貌并不能只依赖于规约意义或句子的表层意义。听话人需要经常透过语言的规约意义或字面意义去理解说话人所要传达的真正的交际意义,从而判断说话人话语的礼貌或不礼貌。所以,要真正解读说话人的交际目的和意图,是我们评价礼貌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看,礼貌属于言后效果,而语言礼貌的解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心智解读过程。王建华曾指出:言语行为的相对性首先明显地表现在言语行为的字面礼貌和实际礼貌的矛盾性上。语言的字面礼貌是指语言使用群体都认可的礼貌形式或内容;实际礼貌指字面礼貌运用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所产生的礼貌效果。语言交际中的字面礼貌只是说话者的一种表达手段,而实际礼貌则是说话者想要表达的真正目的。因此在解读交际语言时,我们应该从说话人的心理方面和情感方面去看待礼貌问题,其中包含说话人的目的和意图,同时也包含听话人对听到的话语理解之后,所构成的对说话人话语的理解。在例1中,从字面意义来看,A是在赞扬B的小孩唱歌好、跳舞好,这种赞扬只是一种字面礼貌,把这种字面礼貌运用到她们的谈话语境中,就会产生很好的礼貌效果,让听话人B听了之后,产生A和B的会话顺利进行的效果。在实际的话语交际中,如何判断说话人的目的和意图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说话人的真实动机到底是什么,我们可能知道或不可知,所以我们在言语交际中不能将动机这一因素排除在礼貌的范围之外。
五、结语
在言语交际中,礼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说话人自己想要表达的“有礼貌”的意愿,希望听话者能够在心里和感情上产生积极正面的会话效应,即听话人认为说话者表达的是有礼貌的话语;另一种是说话人要表达“没礼貌”的意愿,希望听话者在心里和感情上产生消极和负面的会话效应。这两种礼貌情况存在于现实交际中,也就是说,礼貌现象应该包括“有礼貌”和“没礼貌”两种意愿的表达。即使礼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说话者的礼貌意愿,但礼貌原则仍未重视礼貌效果这一问题。礼貌原则框架仅用说话人一方受损来换取礼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听话人因素这一微观的社会规约问题。因此在话语交际中,听话人必然会对说话人的表达意图产生反应,而且故意的沉默也是一种反应形式。因此在交际中,礼貌的意愿仅仅是交际的前提,但究竟是否能产生礼貌效果,还需考虑在听话人一方所产生的礼貌效果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某一话语或言语行为在听话人一方产生不同的礼貌效果。所以,说话者礼貌意愿的表达和听话者产生礼貌效果的实现,才能算是一轮完整的礼貌语言交际。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者应该仔细、深层地理解彼此的表达意愿和目的,理解在礼貌原则之下的言外之意,体会“有礼貌”和“没礼貌”的两种意愿表达,这样,人们之间的交流才会更加流利、顺畅。
9.谈礼貌课后检测题 篇九
()()()()()
jiǎn shǎo shǐ fù hé xié xiū yǎn mào shī guǐ
()()()()()
二、词语广角
1、先解释成语,再用这个成语造句。
彬彬有礼:
造句:
出言不逊:
造句: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减少()深感()待人()
避免()沟通()耐心()
三、课文传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礼貌用语有哪些?请写下来。
2、“君子不失色于人,不知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
10.《谈礼貌》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性。2.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情景:老师喊上课,学生起立,问老师好,但老师仅仅做手势让学生坐下。)刚才老师和同学们问候的有没有礼貌?大家满意吗?为什么?
2.那么我们再来互相问候一次。(师生互相问好,老师做请坐的手势。)
3.这次老师有礼貌吗?大家满意吗?
4.我们都知道有礼貌的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谈礼貌》。(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二、复习旧知 我们在四年级上学期曾经学过一篇文章《说勤奋》,《说勤奋》这篇文章和《谈礼貌》在表达方法上是一样的。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说勤奋》。课件出示:
1.课文开头先推出道理: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然后举例论证:
司马光“警枕”自勉;童第周勤能补拙。3.最后归纳总结:
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温故而知新
1.完成《谈礼貌》这篇课文的练习。(课件出示)提出道理: 举例论证: 归纳总结:
2.请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四、解读古训,明白观点
1.课文第一自然段推出了道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是哪句?
2.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语句说说这句古训的意思。
五、研读事例,懂得道理
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了三个故事。(板书:问路 道歉 安慰)
(一)精读故事一
1.(过渡: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朗朗的读书声。)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个故事,注意要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读好。其他同学拿好书,注意倾听并思考:
牛皋、岳飞同向一位老者问路,结果却完全不同。怎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2.这个故事生动有趣,可以改编成一个课本剧,接下来,老师就考考同学们的导演和扮演能力,小组配合,表演岳飞、牛皋问路,注意神态、动作以及说话时的语气。
3.哪一个小组上来表演,请同学们做评委,评价一下他们的表演。4.接下来,是让他们再表演一次,还是换一组,如果换一组,要吸取他们的经验,表演得要更好。(再次评价。)5.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6.说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的意思。(礼貌待人会使人心得到温暖,没有礼貌会遭到别人的嫌弃。)
(二)合作学习后两个故事
1.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合作探究能力,请同学们合作学习第二、三个故事。(课件出示)
这两个故事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通过这两个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合作学习方式:(任选一种)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讲故事;谈感受。2.汇报交流。
(1)说说第二个故事的内容。(2)哪两位同学读读他们的对话?
(3)想象一下,假如小学生和女青年都是没有礼貌的人,有可能造成什么后果?
(4)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5)第三个故事是说什么?周总理为什么事安慰朱师傅?怎么安慰?(6)大家一起读读周总理的话,读出和气宽容的语气。(7)朱师傅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8)这个故事又说明了什么道理?
六、回归全文,感知写法
1.课文三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礼貌待人)
2.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写法简洁明了,作者就是通过三件不同的事例,说明礼貌待人的道理。这样的结构方式叫总—分—总。(板书)
七、拓展延伸,实践礼貌
希望我们今后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1.你知道的礼貌用语有哪些?
2.选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说一说来。3.(课件出示)有关礼貌的名言、俗语。
11.《谈礼貌》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谈”字入手,营造气氛。
1、板书“礼貌”,指名读“礼貌”。什么是“礼貌”?(指人的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学生谈
2、一个人假如有礼貌,就会怎样,美德(素养、文明、修养)
3、板书“谈”。“谈礼貌”就是――谈论礼貌,闲谈礼貌,议论礼貌
4、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来“谈礼貌”。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文,概括事例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用几个事例来证明礼貌的重要性,好好读书,说说举了哪几个事例。
2、交流
(1)牛皋无理地向老人问路,老人没理睬,岳飞有礼貌地问路,老人给他指路。
(2女青年下车时,拖在地上的长群被小姑娘踩了一脚,小姑娘道歉,避免了一场纠纷。
(3)周总理的脸被朱师傅刮破了,他没有责怪朱师傅。
3、概括小标题
1、能用两个字的小标题来概括吗?
问路、乘车(踩裙)、理发
4、连起来说:
作者为了说明礼貌的重要性,选取了问路、乘车、理发这样三个事例。
三、学习古训,第一小节
1、读第一小节。出示句子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2、这是一条――古训,古训是什么意思?“训”,训导,古时候传下来的给人教育意义的话语。
3、读读这句话,你能明白他的意思吗?(生说)
4、理解这句话
(1)“色”――行为举止、动作神态、仪表仪态(行)
“口”――语言、话语(言)
(2)“失色”――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礼貌。
“失口”――不注意自己的说话
(3)“失色于人”――对人不文明
“失口于人”――对人说话不文明。(理解出言不逊)
(4)“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意思就是:对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出言不逊。这样的人就是――君子,反之,就是――非君子,是粗人
(5)文章开头就对这句话进行理解,提出了观点,读书上的第一小节。
(二)识人物。
1、默读课文2-4小节,三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哪些人物你认为是君子,哪些又不是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2、学生自学2-4小节。
3、以“问路”为例,讨论:
(1)牛皋不是君子
*谈看法;
*感情朗读;
*牛皋的言行正是上文所讲的“态度粗暴”、“出言不逊”啊!如果你就是那位老者会给他指路吗?
*所以(出示)朗读――老人不但没给他指路,反而生气地骂他是个“冒失鬼”。
(2)岳飞是个君子
*谈看法;
*感情朗读;
*岳飞的言行正是上文所讲的“彬彬有礼”。因此,老者见岳飞很有礼貌,便――耐心地给他指路。
(3)指导人物评价
先摆出观点(我认为――)
阐述言行,进行证明
总结观点
4、举一反三,生评其他人物。组内交流
5、全班交流。
12.谈礼貌作文300字 篇十二
这篇文章举了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的重要性,分别是“牛皋问路”、“一件裙子引发的纠纷”、“周总理理发”。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牛皋问路”。
牛皋是岳飞的大将,有一次,他向一位老者问路。他在马上吼到:“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往哪里去?”老人非但没给他指路,反而生气地骂他是个“冒失鬼”。过了一会,岳飞来到这里,他先离蹬下马,然后上前施礼:“请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去了?”老人见岳飞很有礼貌,便耐心地给他指路。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13.《谈礼貌》教学反思300字 篇十三
对于第二个事例,我抓住本自然段结句,也是中心句“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经过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起来女青年的裙子被小男孩踩脏后的例子,抓住“微笑”“没关系”等词语,有的感到女青年不但没有责怪小男孩踩脏她的裙子,反而也以礼相待,这是小男主动地道谦,使用礼貌用语的结果。有的学生感到女青年的“微笑”就是对小男孩冒失的谅解,理解了小男孩此时懊悔的内心。有的学生认识到,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应该用好礼貌用语,同学之间才会和睦相处。
14.《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十四
如在第一个事例中,我重点围绕“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这句俗语,让学生在反复读了这个故事后,结合这个事例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从而让学生在接受了思想教育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围绕重点句子来整体感悟段落,乃至整体感悟文章的能力。同样,在教学第二个事例时,我又重点抓住“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一句中的“理解”这个词,结合女青年的裙子被小男孩踩脏后的例子,让学生说说对“理解”这个词的理解,让学生说说在这件事中,女青年理解了小男孩的什么以及小男孩为什么能得到女青年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明白女青年不但没有责怪小男孩踩脏她的裙子,反而也以礼相待,这是小男孩主动地道谦,使用礼貌用语的结果。
但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只想到了整体感悟对学生今后读书的重要,却忽视了细节处理,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研究。这篇文章是一篇说理文,告诉我们“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道理。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课文举了三个典型事例。第一个事例来自小说《说岳全传》,用牛皋和岳飞问路时的不同的态度和语言,说明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第二个例子来自于生活,用小朋友踩了女青年的长裙主动道歉的事,说明“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第三个例子来自一个伟人小故事,用周总理安慰理发师的事,说明“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也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这三个事例的选取非常合适,它们各有侧重,代表着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对待礼貌的态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仅仅是这样,这三个事例的选取还分别侧重了这三方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该采取什么态度、当我们有了错时我们该怎样做、面对别人的无心之过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而我,尽管教学中也结合事例交待了这三方面,但仍缺少一个整合,缺少一个归纳,缺少一个让学生立体、纵观看课文的机会。议论文“事例的典型化”在学生心里没有留下多少痕迹。
在这节课中,围绕着三个事例,我和学生们对礼貌谈了不少,让学生说说有礼貌者怎么有礼貌,没有礼貌者又是如何没有礼貌的,以及从他们的故事我们又该怎么做。在教学中,我抓住文章的.语言特色,通过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性认识“有礼貌”“没礼貌”,因为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特点。而且我们也要通过朗读,把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把书本的言语落实到言语交际中去,让学生在体悟文本的思想的同时实现“人文与工具的统一”。但失误的是,我让学生读了、感悟了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却没能够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之关键词,让学生在这些关键词的朗读中、对比中去品读,去感悟。
名言俗语积累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特点,它的好处自不必言说。但这节课,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却因自己没把握好时间而没能与学生交流成。小练笔是对文本的一个拓展,是学生思维的延续。光明白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还不够,我们还得学着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一写生活中的礼貌事件,这不论从对学生的习作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着眼于礼貌教育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但同样因为自己没把握好时间,对整节课缺少整体规划,课前没备足课而没能在课堂上落实。
【谈礼貌读后感】推荐阅读:
20谈礼貌导学案11-02
浅谈韩国儿童的礼貌教育09-17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谈礼貌》教学反思09-02
礼仪礼貌培训06-13
欧洲礼貌礼节08-18
文明礼貌09-16
礼貌显魅力教案06-09
晨会懂礼貌教案09-20
酒店常用礼貌用语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