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2024-09-14

教学策略研究文献综述(精选8篇)

1.教学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篇一

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刘炎鸽,刘珍洁,林雪花,秋国源

绪论

摘要:随着21世纪新型教育法的出现,出现新课程研究,旨在丰富课堂教育,加强学生参与性和课堂提问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对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对老师的态度,旨在解决英语课堂出现的问题,从而改善教育,加强提问。在梳理上述研究成果的同时,从理论上把零散的研究成果系统化,从实践上拓宽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英语课堂、学生积极性、鼓励刺激

引言:在研究英语课堂教学中发现, 有时在教师提问之后, 原本期待学生能够积极响应的课堂却出现尴尬的沉默, 或者发言者寥寥, 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能够做到一问百应,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已成为众多英语教师关注的话题。我们认为,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的提问方式, 讲究课堂提问艺术,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查阅,结合过期报刊杂志,研究现当代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发现通过改善英语课堂提问策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丰富课堂的目的。

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的推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最具活力的话题。为适应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把学生从枯燥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就有必要建立一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 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置境阶段。教师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情景, 由讲解转入提问, 使学生在心理上对问题有所准备。

第二阶段, 置疑阶段。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 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 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

第三阶段, 诱发阶段。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 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索, 找出比较满意的答案。

第四阶段, 评核阶段。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包括: 检查学生的答案, 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 对学生所答内容加以评论;依据学生的答案联系其它相关材料, 引导学生回答相关的其他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 即进行延伸和追

问;更正学生的回答, 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的词句, 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

二、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

1. 能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去追忆、联想, 并进行创造性思维, 从而获得新知识。

3. 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索、回答,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提问可以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不断调整教学程序, 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激励他们提出问题,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艺术

第一, 提问设计要适时、适量、适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内容, 适时地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 提问设计要力求少而精, 问题能切入教学重点、难点, 教师要尽量避免平庸、繁琐的“满堂问”。

第二, 提问设计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创新见解,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问题的设计。如: 以学习《展望未来》第3 册第3 单元Borders 为例,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笔者把全班分成4 个小组, 分别负责文章四个段落的精读和学习, 然后就其对本段落的理解向其他同学提问。让学生自己参与提问,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种方式, 课堂的气氛非常热烈, 学生把平时看起来深奥难懂的一篇阅读课上得津津有味。

第三, 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 将问题集中在教材内容的关键点上, 以利于突出重点和难点。同时,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连串问题, 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具有较大的信息容量, 可以很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 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复习课, 比如让学生根据一些问题提示来复述文章。

第四, 问题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与发展规律的思考题, 为学生提供思考机会,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要创设问题情境;二是要揭示矛盾, 引起思索;三是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 以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五, 提问要与恰当的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问应能给学生安全感, 让学生相信即使自己的回答不太恰当, 也不会受到教师的羞辱与嘲笑。相反, 会得到教师的尊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 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能对自己的回答给予明确的评价。获得成就感是每位学习者的心理需求, 合理的赞扬可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 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问答活动。而指责则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扼杀他们的学习动机。事实表明, 经常挨批评的学生的成绩远远低于其他学生。对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予鼓励, 引导他们作出正确回答。

第六, 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预见性和灵活性。教师的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和吸引力, 使学生在思索答案时觉得有趣;教师要着眼于课文巧妙的艺术构思来设计提问,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进行问题设计时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 要能敏锐地捕捉并及时纠正学生在答复时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及思想方法上的缺陷。此外, 教师的提问设计要灵活运用讲、练、读、议等多种环节, 使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提问的时机把握

1. 课前提问。在上课之前, 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作好准备并提出一些预测性的问题, 利用各种媒体或手段去获取相关知识的例子。

2. 课堂提问。在课堂上, 教师宜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融合在一起, 设计出学生感兴趣并且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只有这样, 教师的提问才不至于枯燥、单调, 才能使学生言之有物, 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如: 在《展望未来》第3 册第一单元教学时, 笔者让学生以如下的话题为主题讨论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If possible,of the famous people, such as Bill Gates, Michael Jordon,President Hu Jintao, whose pattern of life do you wish tohave?

3. 对课文的提问。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原则。问题设计要体现出知识的严密性、条理性, 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以《展望未来》第3 册第5 单元的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参考如下的设计: 先以“Where do you often go to buyhousehold things?”来导入课文, 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回答这些问题之后, 教师针对课文提问: “Why are somesupermarkets more successful than others?”让学生速读一遍课文并作出回答之后, 教师再问: “What are the secrets ofsupermarket success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然后, 让学生精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4. 教师应将提问与控制课堂纪律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于课堂上的一些违纪现象, 教师要在不伤害违纪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 适时地通过提问, 起到既提醒了违纪同学, 又维护课堂纪律的作用。如有学生课堂上睡觉, 教师可先问其他学生: “Is he sleeping?”同时将该生轻轻摇醒,示意被问学生答: “No, he isn’t .”然后问该生: “What’swrong with you?”该生可能会回答: “I am not feeling well.”教师再对全班讲: “What’s wrong with him?”学生们齐答:“He is not feeling well.”在此情景下, 教学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课后提问。这种情况通常以师生见面时互相寒暄的方式来完成, 它不但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还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如,教师可以经常使用口头表达语(如: “What’sthe weather liketoday?”“Did you have a good rest last night?”等)。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提问策略, 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堂提问, 是每个英语教师都应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讲究课堂提问技巧, 因人而异地设计课堂提问。同时, 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提问设计时, 要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做到既备教材、教法, 又要备学生, 提出集趣味性、针对性、启发性于一体的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根据本校学生生源实际,设计具有科学性的、创造性的课堂提问,营造轻松和谐地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英语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培芳. 英语课堂提问与答问策略[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4,(1).

3.王笃勤. 英语教学策略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4.王媛. 提问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3).

2.教学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篇二

关键词: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客户忠诚,客户保留

0 引言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必须从顾客创造向提高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方向转变,以保留住顾客已经成为银行业市场营销的主流方向。实现客户保留的关键是客户满意、客户忠诚两个方面,由于大部分学者对于客户保留策略的研究仅是从客户满意、客户忠诚的其中一个视角研究,于是本文从客户满意、客户忠诚、客户保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多角度对客户保留策略进行综述。

1 客户满意

客户满意的观点首次引入营销领域是在1965年,Cardozo提出客户满意会带动客户的购买行为,购买前的期望对购物体验和消费评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目前,关于客户满意的定义主要是客户的实际感知高于客户的期望值,客户会产生满意。

Oliver(1980)提出期望-实际绩效模型,他认为客户会根据自己的期望对所消费的产品或服务进行评价,如果实际绩效超过期望,客户就会满意。Philip Kolter(2000);亨利·阿塞尔;格鲁罗斯(2002)认为客户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获取的实际价值大于客户的期望,形成了客户满意。宗继科(2010)研究认为客户满意是预期与可感知效果比较后的一种心理反应。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客户的期望与实际体验之间的比较决定着客户的满意度,商业银行的客户满意主要是当客户在获取银行产品或服务时产生的实际感知价值大于其所期望值时产生的愉悦心情。

2 客户忠诚

顾客忠诚内涵的理解大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行为取向,Tucker;La-wence;吴兆龙(2004)认为重复性购买为客户忠诚;二是态度取向,Dick和Basu(1994)认为客户忠诚是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高于其他,罗海成(2006)研究发现客户信任及承诺对客户忠诚构成激励的影响;三是行为和态度取向的复合,Oliver(1992),Cremler和Brown(1996),张圣泉(2010)认为客户忠诚不仅是重复性的购买,而且还是对产品或服务有着积极的态度,不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转移的行为。

笔者认为客户忠诚是行为和态度的双重作用,态度决定着行为。客户信任和客户承诺是影响客户态度取向两个关键因素,客户对产品或服务有着积极的态度,这个态度是不会随竞争反应而改变。

3 客户保留

Daniel Charmich(2003),王雷(2004)认为客户保留决定着企业的未来赢利,商业银行赢得并长期保留客户已经成为银行业市场营销的主流方向。张圣泉和王汉新(2010)等人认为客户保留是用来描述产品或服务提供者与客户之间的商业关系维系的情况,其可以通过顾客长期光顾、重复购买、维持关系意愿等指标来测量。Philip·Kotler(2000)认为保留客户的两个主要途径是增加客户满意水平和提高客户转换成本。

笔者认为客户保留反应的是企业与客户的商业关系的维系情况。实现客户保留能够实现服务成本的降低和利润的提高。

4 客户满意、客户忠诚及客户保留三者之间关系

4.1 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关系

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为正相关线性关系。Anderson,Sullivan(1993);Fornell和Johnson(1996)认为客户忠诚建立在客户满意基础之上,客户的满意度越高,客户购买的次数越多客户对产品或服务忠诚越久;二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为正相关非线性关系。Oliva、Oliver和Macmillan(1992)认为满意和不满意的门槛不是在同一点上发生。当客户满意提高到一个关键水平之上,重复购买迅速增长,当满意下降到一个关键水平时,重复购买也同样迅速下降。刘小宁(2007)在低转换成本的情况下,高满意的客户也会出现低忠诚,导致低顾客保留率。笔者认为忠诚的客户一般是由满意的客户发展而来,但是客户满意不能全部转换成客户忠诚,还需要一些中介因素比如提高转换障碍,对顾客的情感作进一步的催化促进其向客户忠诚转换。

4.2 客户满意和客户保留的关系

Mittal和Lassar(1998)指出:不满意的客户如果无法期望从其他企业获得更好的服务或市场垄断等,那么将继续购买,所以客户的保留不一定是因为客户满意;客户满意不一定能实现客户的保留,即使满意的客户如果缺乏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忠诚态度他们会渴望转移到其它企业购买产品或服务,希望得到更满意的结果。笔者认为,客户满意不是客户保留的充分条件,客户的保留不一定是因为客户满意,但是非垄断行业的商业银行要追求客户的保留,必须使客户满意,再加上客户忠诚等其他因素的满足才可以达到客户的保留。

4.3 客户忠诚和客户保留的关系

Morgen(2000),金萍、陈东(2006)认为客户保留的驱动要素为经济内容、资源内容和社会内容,中间变量为客户忠诚和客户满意,保留的主要结果形式为客户分享、口碑、合作等。吴兆龙(2004),齐亚平(2010)认为客户保留是客户满意、客户忠诚和转换障碍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这里的客户忠诚仅指行为的重复,是客户满意的直接结果。

笔者认为目前客户忠诚和转移障碍共同影响着客户保留,客户满意则驱动着客户忠诚。客户忠诚是实现客户保留的关键因素。

综合以上三种关系分析,可以看出客户满意、客户忠诚和客户保留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其中,客户满意是客户忠诚的基础,客户忠诚对客户保留的起关键影响作用,客户保留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最终目的,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套完整的客户管理体系。

5 商业银行客户保留策略

Frederickf,Reichheld和W.Earl研究成果表明,吸引新客户所增加的一系列费用(包括建立客户资料库、调研客户信用、增加的促销费用等)是维持老顾客所需费用的5倍。美国BAIN咨询公司的研究显示,保留客户和公司利润率之间有非常高的相关性。客户不履约率下降5%,公司利润率将上升25%-85%。

5.1 提高客户经理素质,关注员工自身发展

刘凤军和梅宁(2009)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促使客户满意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客户经理的素质和专业知识。银行作为与客户高度接触的服务行业,客户经理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对于客户感知、评价服务质量,形成客户满意具有首要作用。刘全文和曹巧会(2010)认为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使服务客户的员工满意,才能更好的让客户满意。笔者认为客户经理的专业知识直接影响着客户资金的安全和盈利,高质量的服务是银行吸引和留住客户的关键。

5.2 提高转换屏障

刘凤军和梅宁(2009)通过实证检验,在我国金融市场上,转换成本对客户保留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黄琳(2010)认为转换成本主要是学习成本、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等,并提出了相应的保留策略:一是完善服务,实施交叉营销;二是精确营销,提供个性化服务;三是提高顾客满意等。倪自银(2003)认为将产品和服务捆绑可以提高转换成本。笔者认为,转换屏障是迫使客户继续维持这种商业关系的外部力量,无论客户是否满意这种外部力量都存在,当前的市场环境提高转换屏障对促进客户的保留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产品和个性化服务使客户保留。

5.3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实行差异化服务

张言彩(2007),鲁江(2007)认为客户保留管理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商业模式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服务人员只有树立这一理念才能达到竞争制胜,快速成长的目的。韩倩、刘红娜(2008)等人认为银行要赢得客户必须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对客户实行差异化服务。詹志斌(2010)认为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可以对客户不同需求划分不同层次,实行差别化、重点关注不同的客户管理,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

笔者认为不是全部的客户都能为银行带来利润,而且客户经理的精力有限。银行在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前提下,可以重点关注为银行带来大部分利润的少数客户,对这一层次的客户重点关注,这样可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

6 结束语

从客户满意、客户忠诚及客户保留的角度来研究商业银行的客户保留策略给学者们研究客户保留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角度。由于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银行数量的增加,对客户的争夺战愈演愈烈,银行业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深入探索客户保留策略,很多银行已经着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客户满意、客户忠诚等影响客户保留的关键因素,实现客户的保留。

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首先我们看到了很多学者主要分析了客户满意对客户保留的影响,客户满意对客户忠诚的影响,而客户忠诚对客户保留的影响很少涉及;其次关于客户满意、客户忠诚及客户保留,不同的行业影响因素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关于银行业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主要是理论研究,还需要积极地进行实证研究和定性分析;最后对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能否利用提高转移成本实现客户的保留,转移成本是否会逐渐的降低为零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Reichheld Frederick F.Lead for loyal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1,79(7):76—84,144.

[2]陈亚峰,齐亚平.关系视角下顾客保留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营销,2010,(7).

[3]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9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刘全文,曹巧会.对加强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管理的探讨[J].北方经济,2010,(5).

[5]宗继科.从客户满意到客户忠诚谈商业银行客户管理策略[J].科技信息,2010,(1).

[6]刘周平.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研究的文献回顾[J].山东社会科学,2007,(3).

[7]黄琳.基于转换成本的银行优质客户保留策略[J].商业银行经营管理,2010,(2).

[8]Ahmad Jamal,Kamal Naser.Factors influenc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the retail banking sector in Pakist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e&Management,V01.13,No,2.2003:29-53.

3.词汇学习策略文献综述 篇三

【关键词】词汇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 词汇 综述

一、引言

本文选取了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总结了从2006-2016年近10年间发表的有关词汇学习策略研究文献。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分别以“学习策略”、“词汇&策略”、“词汇学习策略”为主题、篇名、关键词和摘要的检索词对外语类核心期刊近10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共得到(排除重复)共16篇。本文旨在对2006-2016年近10年间我国英语词汇策略研究状况进行回顾与总结,对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加以评述,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前景。

二、词汇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1.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与成绩和词汇量相关性研究。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有声思维或多种方法相结合等方式对不同层次语言学习者(如研究生、大学生、儿童等)词汇学习策略进行实证性研究,了解其策略使用和选择情况,探究策略与成绩和词汇量的关系,探讨其常用词汇学习策略。

郭艳玲,许琳(2010)对比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和研究生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通过课堂观察、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从搭配知识的角度探讨了学生的词汇深度与词汇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搭配策略使用上,研究对象使用多种学习策略,而认知策略使用频率最高,社交策略使用最低。

徐世昌( 2011)从三语习得的角度,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209名少数民族和汉族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进行研究。他指出,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元认知和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均高于汉族大学生,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所显示出的特点与他们的汉语学习经历,英语学习背景及其学习动机有关,汉语词汇学习策略对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较为明显。

常秦,田建国(2012) 从双语词汇结构的角度,通过对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的研究提出相应的词汇学习策略,但他并没有说明受试是否为英语专业学生。他提出在心理词汇中增加英语语音组块以提高英语词汇的语音学习效率;在已有的心里词汇网络中增加大量英语名词节点和链接,用来改善英语词汇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2.对于学习者认知策略的研究与策略训练及效果研究。范琳等( 2008) 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展的词汇记忆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训练研究表明,词汇记忆策略训练有助于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水平、词汇记忆技能,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英语学习兴趣,改善其词汇学习观念,增强其元认知和认知策略意识。其他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也发现,策略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使用词汇学习策略的能力,改善其词汇学习观念,提高其词汇学习成绩。

国内学者开展的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训练研究明确了策略训练的积极效果,也为英语词汇教学与学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

3.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与变量关系研究。在二语词汇学习过程中,很多变量会影响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因此研究者对词汇学习策略与语言水平、性别、动机、观念、认知风格等变量的关系进行了诸多研究。

马蓉和秦晓晴(2016)从动态视角探讨了二语词汇学习的动机策略发展及其与词汇知识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了Tseng&Schmitt(2008)的二语词汇学习动机策略调查卷和词汇知识测试卷,对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数据,结果发现词汇学习的行动前中后阶段的动机策略特种主要受年级而不是专业、性别的影响,而且词汇学习的初始阶段通过自我调控、策略学习和策略使用对词汇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并不受年级、专业和性别因素的影响。

这类研究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与其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词汇策略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我国研究者对于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仍有以下几点不足:

1.研究对象过于集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多为大学本科生,较为单一,多以非专业为主, 英语专业为辅,较少涉及其他教育层次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掌握、运用情况等。

2.研究方法欠缺多元化:在词汇学习策略实证研究中,问卷调查居多,有少量定性访谈和有声思维研究,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个案研究和跟踪研究较为缺乏。

3.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词汇学习策略的运用与语言/词汇水平、性别、观念、动机等变量有关,但研究者对这些变量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已有的研究也并不深入。

基于以上不足,笔者认为该领域应有很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1.综合文献来说,研究者很少探讨中小学生和研究生的词汇学习策略,针对这些语言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策略训练研究尤其缺乏。因此,二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者应该开展更多针对中小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

2.今后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应更多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记录、访谈等定量和定性方法,开展个案研究、跟踪研究、微变化研究,以全面考察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掌握情况及其与其他变量的关系。

3.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语言学习日趋结合,结合移动终端设备和网络环境下的语言学习条件,深入探究其对词汇拓展策略的影响以及具体词汇学习策略是未来二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4.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篇四

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 综述展望

一、摘要:

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其改革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体现对小学作文教学本质规律的探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推陈出新、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推进了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与进步。本文主要从当前对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即存在的问题、教学发展情况、教学方法的研究、国内外教学比较等方面进行综述,引用和罗列了一些教育研究者的观点,旨在帮助我国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走上正确的教改之路。关键词:小学作文、教改、教学研究

二、前言:

作文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在寻求一条能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捷径,很多人在这条路上探索,其中不乏收获者。本文献主要从中国知网(CNKI)中获得资料。在CNKI中,以“小学作文教学”为提名,1979-2011为年限,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得到747条结果。其中,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653条结果;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8条结果;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86条结果。然后本文选取了部分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从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理出两条线索——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条线索进行文献综述。

首先是从纵向研究进行综述

三、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师自身来说

首先主要是教师没有掌握作文教学规律,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对作文的要求不切实际,过高,过严,教学要求脱离教学实际。一些教师则常常用报刊上文章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一味追求文章写作知识的系统构建,内容要求“有意义”,篇篇要求“新、奇、巧”。这种脱离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只会增加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认为作文高深莫测,一般人难以写好,挫伤了他们作文的积极性。教学大纲对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只是“文通字顺”,“内容健康”。由此可见,盲目拔高要求,使得门槛太高,指导的过细,人为的限制太多,学生入不了门,害怕习作,失去了习作的信心。因而,对作文课不感兴趣,作文的能力长进缓慢,自然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这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1】

其次,教师的作文批改和讲评不到位。批改作文是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教师也能认识到这一点,但是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仅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显然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教师作文批改中存在的某些错误观念还没有转变,没能很好落实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没有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2】作文讲评也是是一门艺术。评讲得好,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激发兴趣,培养热情,从而激起更为强烈.的写作欲望。教师定期对学生积累的素材和练笔的“周记”进行批改讲评,鼓励优秀者,并指出普遍问题,让学生改正,这样就可能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帮助。【3】某位教师曾说,每次作文本发下来以后,学生最关注的就是分数及评语。我们的标准是,只要学生稍微在语言表达或字迹上有进步,结构或体裁上有创新,都会给打一个大大的“90分”,并在评语中流露出真切的欣赏。同时,我们每次都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重点讲评,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鼓劲。【4】

再次,教师作文指导出现套路化模式。现在许多语文老师写作教学都喜欢教方法,美其名曰“方法”,其实都是套路。显然这是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动,因为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符合某些所谓的要求,才能得高分。于是,写作指导成了不少教师难于应付于容易对待的“怪胎”。【5】目前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往往不完整,每一个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也常流于形式而很难到位。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作前指导——学生习作——作中指导——学生修改——评价赏析五个环节,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以上五个环节简化成了指导——写作——批改三个环节。即使是这三个环节,落实起来也有难处:指导环节中,老师纸上谈兵,说说如何构思立意,提出几条惯例性的要求和注意事项,难以做到有启有发。【6】

(二)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

首先,小学生的特点是天真幼稚、好奇心强。他们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喜欢幻想和想象,讨厌成人化的说教,讨厌呆板、枯燥的生活,更讨厌老套陈旧的作文题目。题目陈旧、老化,学生就会对所写的事物无动于衷,缺乏热情。情不发,故辞不发,自然就很难写出好的文章。【7】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习作课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文题的思考与设计。在命题上,切忌呆板、落套,应力求新颖、有趣,带有感情色彩。其次,学生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培养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写作个性成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个性化是写作活动的必然追求,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作文活动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其语言外壳—写出来的文字必然是各不相同的。既然我们无法规定学生用相同的方式去思考间题,也就完全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思考的结果符合统一的法则。如果想这样去做的话,只会扼杀学生丰富生动的思维。【8】当前中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贫乏,人文素养的苍白,已到了令人惨不忍睹的地步。翻开学生的大作、小作,周记、随笔,但见态度方正,满纸满篇的假话、空话、套话,没有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和真情实感的文章。这类文章中,往往为文造情,代社会立论,以共性取代个性,以教条取代思考,没有坦诚的真我,只有虚空的假我,动辄以“我们”自居,却缺乏自我的眼光与思考。这种文章仅仅是他人声音的一种传声筒而已。【9】所谓文以载道,个性化的感悟,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是文章的魅力之所在、价值之所在。所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很重要。

第三,多数学生缺乏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密不可分。的确,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甚至可以步入灵感顿生、下笔千言的佳境。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接触面窄,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写作时只好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凭空想象。【10】

四、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纵观建国以来所颁布的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暂行标准(修订草案),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语文课程标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如1956年提出作文要口头和书面并重,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1963年提出作文要“记下耳闻目见的事物”,要求学生“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应用文”。1978年提出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写进作文里,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978年指出“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提示教师多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获取作文内容,在作文形式上提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形式,在1978年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详略得当”的要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改为把“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条理清楚”改为“有中心,有条理”,删去“详略得当”的要求。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把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语文大纲、语文课程标准)

几十年的小学作文教学任务与要求的改革,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理念变革。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现了几个走向:一是从功利到人立的位移,降低要求,淡化文体;二是从限制文体和要求到重视鼓励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自由、自然、宽松、宽容、安全的支持性环境;三是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活动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信心,保持写作的热情;四是由局限于作文技能的训练到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使作文教学获得了本质上的返瑛归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健康发展。这几个走向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情趣性。理念的转变是一场革命,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作文教学内容、形式、过程、评价及教学策略、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对此,教师要切实把握,才能取得真正的改革成效。【11】

五、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一)特色鲜明的作文教学流派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12】,使用文献法和历史比较法,对每个流派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与正反面评价。文章共列举了八个流派: 作文序列训练:

是为了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进行的探索,包含以文体为序的序列训练(主要根据大纲提出的“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也要学写常用的应用文”这一要求,着力于记叙文序列的探索。这种训练就是将记叙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小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要求安排训练的层次)、以语文知识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是按照人们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的,主要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的作文训练“三步走”序列和烟台市教研室李昌斌等提出的作文训练四步走,但是这个训练的“序”是否科学,低年级作文训练是否一定要从说话、写话开始?是否可以进行“篇”的启蒙训练呢?“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研究的成果,对这种训练序列提出了挑战)、以能力训练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序列大致有三种类型:①“观察———思维———表达”三级训练序列;②“观察积累———构思表达———修改完善———评析提高”四级训练序列;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五级训练序列。以“能力”为序来设计作文训练内容和步骤,随着教育学、心理学、文章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出现更多更新的创造性成果)。

2)作文分格训练:

这是从东北农垦系统常青的中学作文分格教学法中移植到小学来的一种训练方法。这种训练,就是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格”,参照这些“格”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可以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解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②可以使作文训练重点分散。这种训练的缺点是:①过于烦琐,而且分格训练的“序”与现行教材训练的“序”很难合拍;②过分强调读中仿写,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3)作文素描训练:

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研究员从前苏联引进的一套作文训练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小学三、四年级,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以白描为主,把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训练内容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重在打好基础;②简单易行,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减轻师生的负担;③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积累知识和常用词汇。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从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列提纲→写作,容易形成框框,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不易写出真情实感。

4)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 读写结合训练,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但读和写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小学生业说,如果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狭义的“一一对应”关系,或围绕抓对应训练选编阅读教材,不利于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5)北京景山学校创立的以作文为中心,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

这种作文训练的优点是:①以读为基础,以读带动写,以写促进读,读写有机结合;②三年级的“放胆文”训练,坚持从内容入手,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③先放后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学习作文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以作文为中心来组织整个语文教学,这不符合听说读写并重的精神。6)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

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教学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情境作文训练的特色:一是创设情境,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二是重视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种训练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使审美教育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7)童话引路作文训练:

人们对此实验的“引路”年限存有很大争议。

8)言语交际作文训练:

中央教科所潘自由研究员和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等老师针对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倾向”进行“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的探索,强调作文教学应让学生会写种种实用文章。从所学的内容来看:它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以及读书笔记,常用的应用文、说明文等。从学习的方法来看,既然学的是实用性文章,那么有效的方法似乎应该是在实际应用中来学习,即在用(一种假设的用)中学。

以上小学作文教学流派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风格各异,但在作文教学的思想与方法上,有以下共性:a、强调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作文训练的安排必须科学有序。b、强调作文要紧密结合生活的实际需要,突出作文教学的实用价值,坚持把作文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c、强调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内容决定形式;读写要有机结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他们有话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使学生领悟“怎样写”的方法。d、强调作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热爱作文和成就动机)有机结合起来。e、强调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作”服务,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二)百花齐放的教改实验

建国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经历了从深受社会政治影响到回归尊重儿童生命的曲折过程:

一是在思想道德教育背景下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十分强调作文教学的教育性,注重作文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从“作文”与“做人”的密切联系上,努力凸显作文的教化功能,强调小学作文要写“有意义”的事物。在寻求作文教学的“教育性”上具有代表性的如:80年代广东潮州市六联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有宽老师的“寻美作文”,从“美”的角度,鼓励学生主动到社会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爱写的题材。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她对作文教学“教育性”的追寻,植根于儿童心理特点和儿童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的规律之上。把客观的“境”(生活、景物)与主观的“情”(思想、感情),自然地在儿童作文中融为一体。《人民教育》(1987年第5期)介绍的四川省彭县南城小学语文组在反复实践中探索的“艺术作文”,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体育等引进作文教学。

二是以章法、技巧为构架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中央教科所郭林同志在《探索小学作文教学规律性问题》一文中,也主张“从模仿到创作”,认为给学生以范文,让他们模仿,帮助学生写好文章的作用是很大的。当然,他还指出:模仿是手段,创作是目的,儿童的作文往往是从模仿到创作的。只要学生作文有了一定基础,就可以要求学生向创作过渡。他认为模仿有三种形式:一是全文仿写;二是片断仿写。

三是单项仿写: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模仿,都必须注意从作文实际内容出发,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切忌把模仿变成机械照搬,忽视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海师范学院教授吴立岗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了“素描作文”。这是他在建国之后第一个为我们介绍国外作文教学的理论和经验,又能紧密结合中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而作出的创新。与此同时,在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领域里,我们还看到过形形式式的诸如“四步作文法”、“三环节作文教学程序”、“作文分格训练序列”等等的探讨,尽管说法不一,但本质上都是对作文教学文体、章法和技巧的训练。这些众多的流派在一定时期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之所以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其原因便只是在寻找方法中轮回往复而显得大同小异,都没有直达作文是生命表达的这一本原。这也是作文教学过分看重章法、技巧的局限性所在。

四是从思维、内容入手探究作文教学:田本娜教授在【13】《我与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叶圣陶作文教学思维笔记》(论文集)中的《论作文与思维训练》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统一的。学生对所认识的事物,要经过思维过程,才能用语言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学生作文能力低的问题,也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差。确实,“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172页)。作文“从内容人手”的研究有“剪贴作文”(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认为有故事可编的图剪下来,或描下来再剪,拼贴成一幅有主题的画,再写下来),“拼图作文”(让儿童从貌似不相关联的一些图片中,挑选组合,写成一个故事),“音响作文”(借用1986年暑假,全国12家电台联合举办“听音响编故事”征文比赛的形式,根据一组组合的音响来想象并写成一篇作文),科学作文(以一次科学观察或一项科学实验为作文题材),再生作文(借助一些文学名著或课文,生发出新的故事作为作文题材)。

五是“新概念作文”强调突破传统命题作文的章法束缚,提倡放飞自由表达,认为作文不用教,它深层地反映了在中国作文教学改革领域里时代的变革和历史的进步,传达着新世纪的前进节拍: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人本觉醒、人文弘扬、人性自由,也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在引发巨大争论后达成共识:小学生学作文要教——教会他们掌握语言的规律;也不要教——充分尊重学生,热情鼓励孩子大胆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六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重新的定性和定位进行的改革:如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李白坚老师的“快乐大作文”。将游戏的观念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情趣高昂的积极参与之中,忘却作文动机,产生直接的表达需求。注重“前”作文的启发准备,避免了传统“后”作文中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和“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下写作文,从根本上体现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课标”语)的要求。

如柯孔标的《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14】倡导任务驱动习作,让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同时尽力通过作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作文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原——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相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而言,相对于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工作而言,作文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样也就摆正了作文和做人的关系。如徐应桥、肖华美等所提出“开放作文理念”。

又如生命作文、生活作文。有强洪权的《原汁原味的绿色作文》【15】,认为小学生的作文应当是他们真切的生活体验的记录,应当回归自然, 原汁原味;建立为生命而作的大作文观,和健康生命对话;张扬个性,倡导缘情言志的绿色作文,凿开生活的泉眼,打开理性的枷锁, 抓住宣泄的时机;体验成功,促进持续发展的作文评价。李蓉和李辉的《把生活融入习作用作文表现生活》,主张让学生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作文,在生活中思索,把习作变为生活的再现,思想的再现和情感的再现。

又如个性化作文。有黄喜文的《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16】作文教学彻底摒弃一切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展示的套路、模式,给学生以自由飞翔的双具,让他们张扬个性,施展创造潜能,从而开辟出广阔的习作天地。又如何中德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报告》【17】,从教育学发展历程的视角出发,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理论、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我国孔子的“因材施教”, 到庄子的“顺其自然”, 再到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恢复人性”, 到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再到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这些无不折射出个性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到了21世纪, 人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 其中个性的释放与完善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提出:个性化作文教学界定为能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的作文教学。学生作文能以自己的笔写自己内心想写的话, 做到说真话, 吐真情,“能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并通过实验解决了学生作文兴趣提高、自主作文能力、作文的个性化等问题。

七是“关爱儿童发展”是作文教学实践:周一贯2003年首先在《新作文》刊物上以5期连载发表《儿童作文宣言》,率先提出“儿童作文”的概念,以后又在多家杂志发表多达30余篇有关“儿童作文”的研究文章,并于2005年正式出版了34万字的专著《儿童作文教学论》。认为“小学生作文”其实更应称之为“儿童作文”。王乐之的《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18】认为,儿童化观察指的是作文教学中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观察所得,体现童眼、童心、童言。针对小学生无内容可写、写不出东西等问题, 田本娜《回归儿童向生活开放给予方法指导》【19】中认为, 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就是要求学生以童心写童真,让儿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要充分尊重儿童,让儿童发自内心地想写,写自己愿意写的,写自己所追求的,写自己所欣赏的,写自己所感动的。近几年来,把西方理念“生态理论”引进作文教学,倡导原生态作文教学,如张祖庆的《原生态作文: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实践》【20】,撤消作文教学中的人为框框,在习作内容上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价值取向,反映儿童真实思想、语言形态,体现儿童现实语言发展水平,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文内容,自由倾听,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现原生态的自我。

还把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运用于作文教学,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如张清友《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21】一文中指出要加强小学作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做法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图文结合指导作文点燃学生创新火花;利用多媒体制作再现实况以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利用多媒体评价鉴赏作文以激起学生创新涟漪。如郑宏尖《小学音响作文教学试验研究》【22】提出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以生活中的音响为中介,创设特定的作文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他认为通过将自然音响、模拟音响、配乐故事、歌曲、诗歌、器乐曲等引入作文课堂进行序列化作文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潘璇《整合就要融———从一节小学想象作文课想到的整合问题》【23】一文认为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的探索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会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此外,还有何克抗、李克东等人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试验研究——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者结合。

六、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对于小学作文教学进行的纯理论研究比较少,大多都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

(一)从教育学视角进行研究:

上述作文教学流派及其实验研究均是。李吉林的“情境作文”【24】、吴立岗的“素描作文”【25】。

(二)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理论研究:

朱作仁、祝新华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26】(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中认为:作文是把从客观现实汲取的感性材料,通过头脑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作文也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它必须从压缩而简约的、自己能明白的言语向展开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形式转化。研究者就写作过程的具体环节(审题立意及选材、布局谋篇及语言表达、作文评改)来阐释其心理过程,对传统的先阅读后写作的观念有一定的启发。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研究者等在其研究成果《小学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学模式研究》中指出,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但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却以写作知识为纲,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以致在作文教学中出现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重“文”轻“境”等问题。研究者根据波里特一维模型和朱京曦的准二维模型所进行的分析,结合近几年来我们在众多试验学校中进行的作文教改实践探索,提出一种新的综合考虑知识、能力与情操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即“思维加工型命题作文心理模型”。从小学生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作文过程涉及知识(日常生活知识、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写作知识)、能力(观察事物能力、表象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包括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词语表达能力)与情操(情绪、情感以及和道德、审美、价值等有关的思维观念)三个方面。知识主要决定“写什么”,能力决定“如何写”(写作知识也与“如何写”有关), 情操决定“为什么写”。

刘淼在《作文心理学》【27】中就作文教学与作文心理、作文心理过程、作文策略、作文指导与作文评价四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重在揭示学生作文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与作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作文规律。对于作文心理转换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作文三级转换理论,认为:内部言语经过二级转换后进入到外部口头言语的输出,而外部书面言语的输出则有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转换过程。三级转换理论揭示了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在心理转换过程中的相同点与本质区别,从而可以从理论上解释诸如书面言语表达特点的形成原因、说写之间本质关系的形成原因、书面言语表达更易丢失信息的根本原因以及学生“说为表达思想, 写为完成作业”思想认识的根源,并为教学实践中运用口头作文降低书面言语表达训练难度等作文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作文教学策略,研究提出了“区分加工水平策略”“阅读——写作迁移策略”和“书语口语优势互借策略”。

作文心理学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限于传统作文范畴,涉及到小学生作文心理机制、心理过程、言语转换和心智技能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落实到实际运用层面的就更少了。如陈树民在《研究作文教学心理,深化作文改革——兼评<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28】指出:对于作文教学的研究,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说对学生作文表达功能的意义研究得多,而对作文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研究得不够对学生作文应该具备的语言工具方面的训练研究得较多,而对学生写好作文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研究得比较少。从作文教学方法说教师教的方面研究比较多,学生写的方面研究比较少学生作文的技巧和方法方面研究比较多,而对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心理过程研究得比较少。有些关于消除学生作文畏惧心理方面的尝试,往往停留在操作经验、方法和技巧上,就事论事,而未深入到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中进行探讨。显然,作文教学的改革,存在着一个如何深化的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主编戴汝潜研究员在这本书中写道“教师教学生作文只有教到‘心理’上, 才能让学生写出‘心里’的东西来”,“袁浩这样做了。大家都该这样做, 作文和作文教学才有希望。”这些话十分贴切地道出了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七、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

1.日本作文教学。20世纪以来,日本作文教学理念的变革,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写实作文——日常生活作文——社会需求作文。日本在作文训练上重视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有写作的动机,想写;第二,要有写作的生活素材,有东西可写;第三,要有表达能力,能够写出来。日本课程目标中有关“写作”的内容有许多重点项目与“听说”一致。如“对方意识”、对应不同目的“的目的意识、有意图地表现”、“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想法、思考”等要求,表明了在“听说写”的技能学习中对学生思考能力、独立的见解、清晰的思维以及尊重对方的他人意识的重视。日本语文教育界认为作文训练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作文和阅读联结、作文和生活联结。作文和阅读联结:以教材为基础, 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作文和生活联结:指导学生观察和调查是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重要的问题是把学生放到一种能激发写作动机的情景中。日本的生活文、记录文、报告文、感想文种种文体名称就反映着作文和生活的必然联系。日本的作文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重视思维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艺术”的培养;文体教学的序列性;写作知识的具体性;作文指导的过程性;重视实用性;重视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日本的写作教材主要以活动形式来呈现。从讲故事、自我介绍,到制作年历、相册、图画书、图书腰带、报纸,到相互介绍、调查、参观、阅读分析等, 每一个单元是以活动为线索来组织内容,安排学生学习。为了实现写作教学的目标,尽管各国作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不同,但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出发,各国作文教学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生活化;实用化;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积极性;注重写作的过程指导。2002年版《语文教育展望》通过搜集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语文教育的材料,并考察他们的传统与变革、理论与实践, 以全球视野, 来展望我们的语文教育。编者认为,“为不同的读者写作”,应该是未来写作教学改革的新的方向。

2.美国作文教学。20世纪以来,美国的作文教学理念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三艺”重视听而轻视写作,到存在主义的自我表现,再到写作训练与思维训练并重。美国当代写作教学的基本方向是: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使其对写作不再恐惧,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激发写作兴趣方面,主要体现在写作题目的设计上,他们希望通过作文题目的题型设计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的命题常具有强烈的生活化倾向,对于作文的文体则不太看重,常常是出示一些情景式提示,让学生由此进行一些想象,进而生发开去。在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方面,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作文教学观点:允许儿童自然地发展自己的语言,不强加人为的评分标准,不武断地限制题材,鼓励他们扩大自己的语言范围。其次,美国作文教学很重视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演示、写作教练的作用,加强教师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美国作文教学还十分重视观察与思维和写作基本能力的训练。这主要体现在重视段落的写作训练和重视写作思维过程的训练上。美国作文教学十分注重与学生将来谋职直接相关的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重点进行应用文(包括事务性书笺、报告、说明文等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文章)训练。学生的每一次写作都是为一个具体目的进行的, 当他们在不同时期面对各不相同的写作目的时,他们就必须学会各种不同的组织策略,不同的遣词造句的方法, 不同的表达需要的语气和语调。美国把“处理好读者与作者的关系”作为写作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

3.其他国家的写作教学理念。英国的母语教育中一直有重视文学性的传统,鼓励学生写虚构性的作文。从小说、诗歌、散文到剧本,重视文学写作一直是西方国家语文教学的重要传统。很多学者认为“通过对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他们(指学生, 编者注)逐步理解别人,了解自己,欣赏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运用的千姿百态”。英国文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注重学生与作家、作品的交流, 强调表达个人反应、自我感受;表达自己感到的和想象出的东西。

德国的写作教学注重人的素质、修养、能力的全面发展。他们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拥有一个高远、空阔的心灵空间,提高思维品质,从而产生自由的自动的创造性。在写作指导方面,他们一是给学生提供的写作材料或范文均是清楚的、易懂的, 不给学生在学习和模仿上造成困难;二是注重学生从阅读中借鉴文章、章法, 从阅读中去借鉴、去模仿、去创造;三是十分强调弄清每一篇文章的读者和对象,从而决定写作的内容和语言,使文章写得得体;四是强调训练方式的多样化,善于用多种媒体(电影、录音、录像、网络等等)、多种技术手段(简图、模型、资料等等)进行作文指导。德国中小学越来越重视电脑写作教学。在德国的母语课程标准中,电脑写作是作为写作的一种教学目标和任务而提出的, 每周有1~2 课时的辅助电脑写作课和不计时数的课外电脑写作任务。

前苏联的作文教学经历了一个由“文体中心”向“能力与文体并行”的转变。前苏联语文界认为:文体训练只能解决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问题,不能解决文章内容的来源问题;仅能安排文章的体裁,学生还不能独立写作。因此,他们把观察作文看作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提出了最基本的七种写作能力:审题能力、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搜集材料的能力、系统的整理材料的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选择文章体裁的能力。这七种能力中,前六种是一般写作能力,最后一种是特殊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他们主要抓住了两个环节:一是创设诱人的作文情境,设计具有刺激性的作文题目,激发写作的动机和欲望;二是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积极性,从而激活写作思维,让学生写好作文。【29】

外国的作文教学也经历着改革的过程,共同点是:1)从外而内注重学生的写作需要,把写作与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结合起来。2)注重作文教学的过程性指导。注重作文的过程性指导已成为各国作文教学共同的追求,即构思、起草、修改和成文”的过程。而我国的作文教学比较注重写作前的启发和写作成文后的评价与反馈,对于写作过程中的其他环节的指导还不深入。3)更加注重实用作文的教学。实用文从立意到构思、到语言表达, 同样有意境高下、运思巧拙、语言美丑的区别。而且这类实用文,更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即思维清晰、逻辑性强, 语言更为洗练, 容不得拖泥带水、冗言赘句,以显现它的精干和灵巧。【30】

八、综述展望 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改革体现了自外而内、从单一到综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能力等特点,总而言之,各领域的研究都非常丰富,但是,以前的作文研究大多从哲学、教育学的角度进行的,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如对于学生作文构思的研究、大脑思维特点和作文心智技能的研究依然很不充分,如对构思的理解还是传统的“构思”,没有从思维角度研究构思,对于作文作为学生一种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意识有待开放。笔者认为,应该从心理学、生态学等角度对小学作文教学作纵深研究。【参考文献】

【1】耿红卫,张丽娟.《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理性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25 【2】张小燕.《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希望月报(下半月).2007/07 【3】韩丽晶.《浅谈中学语文作文写作技巧》.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4】石启奎,徐西遵.《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新课程(教师版).2006/08 【5】俞永军.《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作文教学研究.2004/06 【6】冯静.《中学语文作文教学_亚健康_状态的现状及对策》.昌吉学院学报.2002/01 【7】程行军.《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新课程(小学版).2007/08 【8】曾燕美《试析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必要性》..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9】杨恒.《浅谈中学生写作个性的培养》.中学语文.2008/27 【10】李秀英.《浅议如何突出写作课教学的主体意识》.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11】王铭《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教材.教法》,2006.11 【12】郭根福,《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2 【13】田本娜,《我与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叶圣陶作文教学思维笔记》(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1 【14】柯孔标《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教学月刊(小学版)》2004.2 【15】强洪权《原汁原味的绿色作文》《基础教育》,2004,7 【16】黄喜文《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校长阅刊》2007.11 【17】何中德《“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报告》《文教资料》2006年7月号下旬刊 【18】王乐之《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9 【19】田本娜《回归儿童向生活开放给予方法指导》《小学教学参考》, 2006, 7~8 【20】张祖庆《原生态作文: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实践》《浙江教育科学》,2005.1,P10-12 【21】张清友《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陕西教育》,2006,9 【22】郑宏尖《小学音响作文教学试验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1,1 【23】潘璇《整合就要融———从一节小学想象作文课想到的整合问题》《中国电化教育》,2003,4 【24】李吉林《李吉林情境实验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

【25】吴立刚《小学作文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26】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27】刘淼《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5.教学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篇五

21世纪,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人类进入了一个学习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国际竞争也

日趋激烈, 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标志

是信息技术。众所周知, 当今国际上, 英语已成为世界性的通用语言, 学习英语已不仅是与国际

发展接轨的需要, 更是我们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工具。而我们国家要想更好地对外开放, 跟上国

际时代潮流, 就首先应当使我国公民具备使用外语的基本技能。而农村英语教学, 由于底子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设备条件有限, 又缺乏较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 特别是教学观念陈

旧, 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单一, 英语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因此, 提高农村英语教学质量是满足社

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2.1 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素质较差。学历达标的中学英语教师数量不足。根据最新统计资料

显示, 我国目前初中英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0.38%, 高中英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56.84%,其中

城镇中学英语教师学历基本达标, 因此农村中学尚有相当数量英语教师不符合学历要求, 即使

现有达标教师中也还包括了很多非大学英语本、专科师范毕业生。由此可见, 我国农村中学还

有很多英语教师不具备执教资格, 这一现象越往内陆省份地区, 情形越严重, 这在很大程度上

限制了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质量普遍较低。主要体现在: ①部分

教师观念陈旧, 墨守成规, 不重视教改。②教师误解误用新教材,对现行英语教材的理解片面化,教学方法不当, 仍以教师为中心实行填鸭式教学, 不能真正按新课标要求组织教学, 教师没有

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组织, 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过分强调学生的有意记

忆, 忽视学生的无意学习, 重视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讲解和背诵, 忽视鼓励初学英语的学生, 导致

学生既不易体验英语学习成功感, 也缺乏积极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 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是农

村中学生英语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③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滞后, 甚至是不

具备教师资格的英语教师。他们的英语发音、听说能力等都很有限, 因而无法从容组织课堂交

流活动,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哑巴英语”现象;还有一些教师缺乏必要的师范技能, 无法利用简

笔画、英文歌曲等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④尽管已步入信息时代, 我国农村仍有相当数量的英语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 不能上网搜集教学资源、吸收外面世界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2.2 学生本身存在着制约英语学习的各种因素。学生问题是导致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滞

后的重要原因之一。①农村中学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尽管教育部要求2002年秋季,各地乡

镇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但我国农村小学的英

语教学情况却各不相同: 有的小学有正规的英语教学;有些小学英语被当成副科, 教学流于形

式;有的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不高导致学生的发音、口头交际能力都很差;开设英语课的各小学

所使用的教材不完全统一;还有的小学无法开设英语课。这些因素导致进入中学的学生英语基

础参差不齐。②农村部分中学生因不善交流、见识少、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和接受能力缓慢

等导致交际能力、理解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较差, 妨碍其英语学习效率。③由于

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训练, 部分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不妥当, 自学能力差。④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对脆弱, 尤其面临中、高考的压力, 对学习英语成功与否十分敏感, 遇到挫折容易影

响其继续学好英语的信心。另外, 还有多种其他因素阻碍农村英语教育的发展。英语教材的落

后, 教学内容的不适应, 农村学校、社会和家庭等环境, 都或多或少地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率。3 改善我国农村落后英语教学的对策研究

3.1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在新课程

背景下,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是学生的示范者, 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教师是课堂教

学的策划者,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导向”的作用。因此, 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与课堂

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必然的联系。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解决当前农村高水平英语教师严重不足的现状: 一方面要动员各地高校及其它成人教育机构加强对外语教师的培训, 以便教师更新英语

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严格监管成人教育质量, 让所有参与自考、函授等成人教育的教师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学历,而且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基本技能。英语教师要不断进取、自觉提高学历层次, 学习《新课标》和先进的外语教育理论, 更新教育观念, 大胆探索, 正确处理教学生英语知识和英语能力的关系, 创设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情景,开展多种交流活动, 把课堂组织得生动活泼, 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真正体现“学中用”和“在实践运用中学”。为此, 英语教师们可以组织集体备课、搞课堂教学专题研究、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音、语调、听说、师范技能以及现代化外语教学技术等能力;教师还应开动脑筋, 通过自制教具、创设情景等方法解决辅助教材不足以及外语教学设备缺乏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城镇和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双向交流,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可以到城市感受和学习城市英语教学成果, 来自城市的教师也可以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农村中学去。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还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要以教育事业为重, 不应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当然, 社会、各级政府乃至家长都应共同努力尽快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物质待遇以及社会地位, 国家要“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 经费投入要向农村倾斜,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义务教育工作, 特别是到农村任教, 采取措施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只有这样, 才可能真正稳定和壮大教师队伍。

3.2 努力提高农村英语教学的课堂效率。农村中学普遍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生源差, 基础差, 教学班额大;教学时间不足, 教材内容多, 考试成绩不好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 严重阻碍了英语教学的发展。不管问题有多少, 归根到底要提高教学质量, 还是要反思我们教师、学生的情况,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 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要创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英语教学落后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学习必须是学生个体内化的一个过程, 如果教师讲授的知识是学生已经掌握了, 或是学生根本不感兴趣的, 或者教师讲授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太难了, 这就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时教师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教法去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照本宣科, 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我行我素,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消失, 最后在不懂的基础上不断地重复, 就厌学, 弃学。所以教师在课前课后要研究学生, 课堂上更要关注学生,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英语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讲究实效, 创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应有亲和力。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差,我们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 既要正视现实, 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保护学生的自尊, 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 对待学生应该民主、热情、关爱、宽容, 消除学生的敬畏心理和胆怯感。在课堂上运用微笑教学, 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会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亲和力的强弱, 与教师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它包含了教师的品德、资历、才能、情感以及个人的人格魅力等因素。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当教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时, 就会对学生产生自然性影响力, 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 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教学语言要丰富有趣, 通俗易懂, 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应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 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果学生未达到一定水平, 盲目追求全英语课堂教学, 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教师讲得热烈, 学生不来气, 云里雾里坐飞机。如果我们英汉结合, 偶尔穿插一些笑话、幽默,课堂就会生动有趣, 学生乐学。因此, 课堂语言的使用要适当使用母语, 从英汉交叉, 到全英语教学。一定要切合实际, 循序渐进, 让学生能接受, 又有所提高, 要讲求实效。

3.3 尽可能在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普遍开设外语课, 有条件的地方应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为了贯彻落实好教育部课程改革精神, 不让广大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颁布实施, 我国教育正在进行又一次历史性变革。这次巨变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小学开设英语课是使我国基础教育适应时代要求, 真正实现“三个面向”的重要举措。加

之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 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也符合语言主要靠自然习得的规律。在语言发展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外语训练, 最能有效促进外语水平的提高。其次, 是要提前做好师资准备。小学开设英语课, 师资是关键, 也是难点。解决师资问题的办法有四: 一是到师范院校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 特别是那些在英语口语、语音语调、艺术修养、敬业精神等方面突出的毕业生充实到小学。二是培训。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相结合, 县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三是实行英语教师资格证制度。小学英语教师可分为专任教师和辅导教员两类。英语专任教师职责与语文等学科教师相同。可在每年暑假期间对拟上岗的英语教师从师德、英语口语、听力、阅读等方面进行考试考核, 持证上岗。四是建立巡回授课制度。中心校的专任教师, 每周均要到附近村小巡回授课。再次是抓紧制订开课规划。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要立即着手制订开课规划, 分校列出开课时间表, 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逐年推进。最后, 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策略。课时可采取长短课相结合的办法, 让学生每天都接触英语材料。

总之, 农村英语教学的发展, 离不开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只有切实提高农村英语教学水平, 解决其局限和不足, 才能真正实现我国中小学英语与高校英语教学的平稳、顺利衔接, 真正有利于培养具有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6.企业新员工培训开发策略文献综述 篇六

摘要:员工是企业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源要素,企业的所有价值都需要通过员工直接或间接来创造。新员工最为宝贵的新鲜血液注入到企业肌体后,企业要重视对他们的培训和培养,帮助他们成长,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本文从近年来的企业新员工培训开发策略研究众多文献中选取30篇,采用内容分析法与文献回顾法,对企业新员工培训开发的策略进行总结。

关键词:企业新员工开发策略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有效利用人力资源,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组织目标。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对新员工的开发培训,旨在塑造合格的员工、传承企业文化、建设高绩效团队、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新员工培训开发策略研究现状

以下是相关论文发表情况

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新员工”为题名自搜索1995年至2011年12月被收入数据库的有关企业新员工培训开发策略研究的学术论文,共检索到公开发表在国内各类学术期刊上的相关文章255篇,以“新员工培训”为主题搜索,共得到1517篇文献。这些论文涉及到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人口学、应用数学等多个不同的学科。研究了国有企业、保险企业、医疗卫生系统、房地产企业、饭店业、中小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煤炭企业等众多行业中的企业。在这1517篇文献中也包括收录在核心期刊中的文献,涉及到的期刊主要有《经济论坛》、《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活力》、《管理学报》、《商场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等。

从论文发表情况来看,新员工培训开发的研究在1995至2000年仅有4篇,自2000年开始至今关于企业新员工开发策略的研究发表的论文数逐年增长。可以发现新员工开发培训问题重要性逐渐得到重视。

2.相关学者就新员工培训开发策略研究

统计发现,在在选取的众多文献中,以定性方法居多,而定量方法研究则屈指可数。这表明对于企业新员工培训开发策略问题还是在理论层面上,缺少大量的实证分析。

虽然大都是定性分析,但是有很多学者在不同领域,采取不同的视角,研究企业新员工培训开发问题。张黎青、杨瑞仙、张忠斌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出发,探讨心理契约形式下的企业新员工培训开发方式,心理契约对于员工入职培训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灌输企业文化、分层次企业文化培训模式以及提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建立职业领导人制度维持和稳定员工心理契约;但是对于企业而言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建立必要的跟踪反馈机制。

董晓宏、靳丽贤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文化员工自身三维导向型论述企业的新员工开发培训。胡慧萍也主张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消除离心力使员工尽快找到自身归属感。但是这种方式依然逃脱不了形式主义。

姚平从胜任力角度出发建立了胜任力—全脑模型,在新员工培训中,员工培训要与企业发展阶段相匹配并且不断的适时调整。企业要达到最佳匹配度就要对新员工的来源特点进行分析。在该模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将胜任力要素归于四个象限,为人格与工作匹配动机与工作匹配提供方法。

潘文富认为企业各个管理层都加入到新员工培训机制中把握培训者的需求,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正如张伟强主张的新员工培训系统化,合理制定培训周期和培训方式以及加强培训效果监控。可是这对于现实生活具体操作起来存在很多困难。

还有以万希为代表的重点强调以非正式上岗引导来加强新员工的开发培训。组织相信那些从现有员工传达到新员工中信息比正式的上岗引导更具有说服力。但是非正式上岗引导不排除会有负面引导。同时企业还必须加强记录考核与追踪评估才能确保非正式上岗引导发挥其应有效力。

3总结

在对选取的30篇文献的分析之后,总结如下:

(1)研究方法的不足,至今为止,发表在CNKI收录的期刊上的文献还有很大

一部分是定性的分析,缺乏定量的研究成果;

(2)研究的领域还不够宽广,适用性不强,一些行业任然没有涉及;

(3)研究方向多集中在企业对新员工的开发,但是忽略了新员工自身的开发。

近年来新员工培训与发展规律已经深入到员工的行为和精神层面,把局外人转变为企业人的过程中,员工逐渐熟悉适应组织环境,并开始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在培训开发新员工的过程中要善始善终,关注流程,全方位的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而同时对于新员工来说要积极配合企业为自己提供的机会并且不断的寻求自我开发。

参考文献:

(1)袭宝仁企业新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9-08

(2)潘文富.如何提升培训效果?[N].经理日报.2007-02-13(B02)

(3)海佳 王二平针对保险理赔等岗位的新员工培训需求分析[J].管理学报

(4)狄浅以培养“企业人”为目标的新员工培训体系[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11-08

(5)董晓宏,靳丽贤.三维导向型新员工培训策略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04)

(6)张伟强.新员工培训的有效实施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6,(08).(7)姚平.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员工培训体系[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6,(08).(8)万希.上岗引导:新员工培训的关键一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7,(07).(9)翟伟坡,王圣.企业新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 2007,(30)

(10)张黎青;杨瑞仙;张忠斌;基于心理契约的新员工入职培训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8,(11)

7.教学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篇七

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简称CBI) 是指将语言教学建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 把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 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同时, 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袁平华, 2006) 。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1) 以学科知识为核心;2) 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3) 学习新信息;4) 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 (Leaver&Stryker) 。

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在国外已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袁平华, 俞理明, 2008) , Brinton等 (1989) 认为依托式教学是同时传授学科知识与语言技能, 语言教学紧密结合学生需要学习的学科知识开展, 学生学习的重点在于凭借目标语获取学科知识信息, 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目标语的应用能力。Stoller (1997) 提出了指导内容依托教学的“Six-T”原则, 即主题 (theme) 、课文 (text) 、话题 (topic) 、线索 (thread) 、任务 (task) 、过渡 (transition) 。在国内此类研究大多还处在理论介绍和初步探讨试验阶段 (夏洋, 常俊跃, 2010) 。戴庆宁, 吕晔 (2004) 在《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一文中对CBI教学理念, 理论基础及其四种教学模式进行了归纳与概述。戴庆宁 (2006) 在《CBI理念与双语教学》一文中进一步概述了CBI教学理念及四种教学模式, 并就双语教学几方面的原则进行了探讨。常俊跃, 刘莉 (2009) 认为“内容依托”教学是特定的内容和语言教学目标的融合, “内容依托”教学的主题式语言教学、保护式内容教学、附加式语言教学三种教学元模式为大学双语教学模式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也有学者开始在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内容依托教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二、大学英语内容依托教学研究

袁平华 (2010)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一文中首先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 认为改革所确定的目标及规定的任务为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进行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提供了依据, 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实施依托式教学的优势和实施依托式教学的可行性, 认为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依据交际法教学原则进行语言教学, 强调在有意义的环境中学习语言, 这不仅符合语言习得规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 还能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增长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值得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尝试。

袁平华, 俞理明 (2008) 通过在实验组 (76人) 实施内容依托教学和在对照组 (73) 实施常规教学来验证依托式外语教学模式是否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产生什么作用。实验后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 实验组的英语学习动机水平整体上高于对照组, 因为将英语与学科内容结合起来教学, 既能满足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需要, 使他们了解所学目标语国家的文化, 又能将所学的目标语应用于学科内容的学习中, 使得学生在一种自然环境中习得语言, 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此外, 在学习成绩方面, 实验组的总体语言能力优于对照组, 因为以课程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场合。实验的结论是:依托式外语教学立足于学科内容知识, 将语言学习融入学科知识的学习中, 符合自然语言的习得规律,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环境中实施依托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并使学生成为自觉的语言学习者。该教学方法在总体上有助于学生语言水平特别是语言接收技能的提高。

上述研究的结论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内容依托教学模式有较好的理论参考价值, 但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专业需求, 调整教学内容和学习主题, 以更贴近社会和学生需求的原则指导教学, 发挥内容依托教学的最大优势。

三、英语专业内容依托教学研究

常俊跃, 赵秀艳, 李莉莉 (2008) 在《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系统开展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探讨》一文在介绍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和面临危机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英语专业教育大、中学教育脱节、英语语言技能课开设过多、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开设不足、教学课程单一、毕业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发展不够充分的问题, 提出了在英语专业教学 (特别是英语专业的低年级阶段教学) 中大力实施内容依托教学、内容教学与技能教学结合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丰富学生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设想。文章根据国内外现有的文献及教学探索初步结果, 从内容依托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师和学生对一、二年级开设内容依托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的认同程度、国外和国内内容依托教学实践的可行性三个方面探讨了该教学法与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结合、大力改革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系统增加相关学科知识课程、广泛实施内容依托教学、结合学科内容提高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可行性。

常俊跃, 高璐璐 (2009) 通过问卷、访谈了解到英语专业初始阶段系统开设内容依托课程对学生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发展和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开设内容依托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常俊跃, 董海楠等 (2008) 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总结了英语专业初始阶段内容依托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包括:学生对相关专业课程的认识和态度问题;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问题;口语表达技能的培养问题;相关专业课的词汇学习问题;课堂教学活动问题和评估问题。提高内容依托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对上述问题找到的解决策略, 对这些问题应予以充分的关注。

夏洋, 常俊跃 (2010) 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与对策》一文中分析了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系统实施内容依托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主要针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训练过程中的教学问题, 内容依托课程中“语言技能”与“内容知识”的教学比例问题, 内容依托课程的教学方法问题, 内容依托课程的教学评估问题, 内容依托课程的师资培训与培养机制问题。该研究对于英语专业内容依托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常俊跃, 赵永青 (2010) 在《学生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语言”融合的课程体系》中通过研究发现, 开设系统的内容依托课程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在学生看来, 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而且学生感兴趣, 有收获, 难度也比较适当。对于难度较大、学生收获较小的课程进行局部调整后, 内容依托课程体系更加适合学生的水平, 更能凸现内容依托课程和核心的语言技能课程融合的特色,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常俊跃教授主持的一系列研究对于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系统开展内容依托教学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实施思路和常见问题的解决策略, 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对构建我国英语专业未来的课程体系, 提高英语专业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下转第5页) (上接第3页)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学中开展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符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00) 提出的“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7) 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 有较高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常俊跃, 赵秀艳, 李莉莉.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系统开展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

[4]常俊跃, 高璐璐.英语专业初始阶段系统开设"主题式"内容依托课程对学生英语语言发展的影响[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9.

[5]常俊跃, 董海楠等.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

[7]常俊跃, 赵永青.学生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语言"融合的课程体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

[8]戴庆宁.C BI理念与双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9]戴庆宁, 吕晔.C 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 2004.

[10]夏洋, 常俊跃.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式教学:问题与对策[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10.

[11]袁平华, 俞理明.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

[12]袁平华.依托课程内容进行外语教学之理据及教学元模式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8.教学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篇八

【关键词】口算教学 重要性 问题和对策

在1992年,我国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精神的。该教学大纲体现在中国教育思想的转变,以提高国民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重点强调学生的不同特点,为所有的学生服务。该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技能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在某一程度上可以开发学生的大脑,增强其灵活性。我国学者对小学口算教学也有一定的研究。在中国知网(2000-2014)上以“口算教学”为主题可以搜索到190篇文献。而以“口算教学研究”为全文进行搜索仅仅找到12篇文章。通过对已查到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我们将以小学高年级口算教学的重要性、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加以说明。

一、小学高年级口算教学的重要性

庄慧芬指出口算的最一般基础是数意义上的“凑整”,学生在口算时而简化的前提是数据上的“凑整”,以日常基本口算作为基础在头脑中快速搜索整合;其次,口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并熟记常用的一些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如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运算性质,乘法分配律等;三是直接提取的基础如最基础的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学生熟记了这些最基础的最常用的运算结果。【1】

每个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都是从最基础的认识数字开始的,逐步推进。口算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能否学好数学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中高年级中,对学生口算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开始接触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应用题,这都为学生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学习四则运算的同时,除了掌握计算法则之外,还要对运算结果及运算顺序综合考虑。学生要想得出正确结果,口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学生口算能力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四则运算,从而保证做题速度的同时,提高其准确率,让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的学习得心应手。【2】

总之,口算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学生认识数的初始阶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未来潜在的小学老师,我们必须把口算教学重视起来。

二、小学高年级口算教学的现状

口算是一切其他计算的基础,中国小学教育历来重视口算教学。但是,由于口算任务往往较为简单,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口算教学不够重视,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存在着不少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问题的现状:

王建华在对小学高年级口算教学的问题作了总结:(1)不教也会的错误观点深入人心;(2)教学过程流于形式;(3)把错因都归为学生“粗心”;(4)一味机械的巩固练习。[3]

曹小兰在研究中也做了大量分析,认为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口算教学的因素有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有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完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差异、学习态度和习惯等,客观因素有教师对口算价值的理解偏差、算法多样化的整合与选择不够合理、缺乏合理训练等。[4]

李志云在《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的问题和应对策略》中谈到了学生在口算中存在的缺陷主要有:学生只知结果,而不知其所以然;练习单一、机械,而没有练习的实效;过度偏向于问题的解决,而忽略了口算的练习。[5]

屠天源和沈燕认为当前小学高年级口算教学有以下几大方面需要引起重视:(1)口算方法把握不准;(2)口算训练操作不当,方式单一、练习要求不明确、只注重量的积累、过分注重口算方法多样化等。[6]

张艳梅指出当前口算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当前很多教師认为就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而言“口算教学并不重要”,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不重视口算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原因如下:教师对口算教学的价值认识不深刻;口算训练的内容与形式单一;缺乏能体现口算教学价值的评价体系。[7]

像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是利用实物投影或卡片以及书本中的现有练习或自行印制的练习纸进行训练,这样比较呆板的呈现方式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厌烦、失去对口算学习的兴趣。而有些老师则为了寻求课堂的趣味性,在课堂上插入一些自认为有趣的小游戏,但由于没有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内心真正的需求,所以并不能引起学生丝毫的兴趣。在口算练习方面,教师几乎全是一种形式,即视算,这种练习形式只利用了感官中的眼睛,长此以往,学生不免产生疲劳感与厌烦感,这不利于学生口算能力的训练。

三、小学高年级口算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策略

陈静在《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有效策略》一文中指出小学数学口算应坚持如下策略:持之以恒的有效策略;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策略;提高小学生口算兴趣的教学策略;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口算习惯的教学策略。【8】

郭霞《小学数学口算能力的培养》中认为口算能力培养策略如下:重视让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获得数的概念,领会计算方法;生活实际引出计算教学,理解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从实际出发选择练习形式,提高课堂练习效率;练习要有针对性,更要帮助学生发现计算中的规律;开展竞争,形成技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一定要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9】

陈洪斌《小学低段口算教学探究》中提出提高口算能力有以下措施: 结合具体情景,强化算理教学;借助学具操作,获得口算方法;巧设计算练习,提高口算能力;运用评价机制,培养口算兴趣。【10】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

(下转第185页)

作者简:高杰(1989-),女,河南开封人,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在读研究生,从事小学教育相关研究。

上一篇:周末推荐必看的20部励志电影下一篇:小学生快乐的中秋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