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论文

2025-01-11

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论文(精选15篇)

1.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论文 篇一

知识构建理论对信息时代外语教学发展趋势的启示

利用外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跨文化交际中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和交际能力是学习者进行可持续性知识发展创新的基础.同时,可持续创新知识构建应成为开放共享、民主化信息时代外语教学发展的方向.

作 者:陈映苹 季明雨 CHEN Ying-ping JI Ming-yu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900刊 名:广东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28(2)分类号:H319关键词:知识构建 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2.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论文 篇二

1. 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属性

1.1 军队后勤信息化的概念

什么是军队后勤信息化?目前提法很多,比较认同的看法是指在军委、总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军队后勤建设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人开发、广泛利用后勤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军队后勤现代化的进程。这一定义从5个方面界定了军队后勤信息化的基本内容:一是明确了军队后勤信息化的组织领导是军委、总部;二是指明军队后勤信息化的对象包括军队后勤建设的各个方面;三是提出军队后勤信息化的核心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四是指出军队后勤信息化的目的是加速实现军队后勤现代化;五是阐明军队后勤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2军队后勤信息化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军队后勤信息化的研究内容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一是军队后勤信息化基础理论研究,揭示了军队后勤信息化规律、发展趋势,指导军队后勤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实践;二是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带动着军队后勤信息化的发展;三是军队后勤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四是后勤信息网络建设研究;五是信息化军队后勤装备研究;六是军队后勤信息化人才培养研究;七是军队后勤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研究,它是军队后勤信息化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军队后勤信息化的研究任务是建立并完善军队后勤信息化理论体系,指导军队后勤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实践,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后勤体系保障能力。

1.3 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相互关系

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领域,涉及管理学、运筹学、系统科学、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以及军队后勤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是军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应用科学范畴。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其内容将会变得越来越丰富,所涉及的学科将会不断增多。

2. 本体理论概述

2.1 本体的概念

本体(Ontology)概念起源于哲学领域,被称为本体论、实体论或存在论。近年来,本体概念被引入了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和图书情报领域,用以解决知识概念表示和知识组织体系方面的有关问题。现在本体已经成为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协同信息系统、智能信息集成等各方面普遍研究的热点。本体是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知识组织工具,代表了当今知识组织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本体是某一领域D的概念化描述,它包括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两个基本要素,可形式化定义为OD(C,R),其中C是OD上的概念集,R是OD中概念之间关系的集合。

2.2 本体构建的规则与方法

Gruber在1995年提出了5条最有影响的本体构建规则,即明确性(Clarity)、一致(Coherence)、可扩展性(Extendibility)、编码偏好程度最小(Minimal encoding bias)、本体约定最小(minimal ontological commitment)。另外,在构建特定领域本体过程中需要该领域专家的参与。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小组提出了不少指导本体构建的方法,主要方法有IDEF-5法、Enterprise法、“七步法”以及基于主题词表构建本体的方法等。其中,“七步法”相对成熟,它囊括了领域分析、本体集成和概念的定义多个方面。

3. 知识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方法

本节基于本体理论,参考基于主题词表构建本体的方法,并对“七步法”进行改进,从而构建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知识体系。具体流程步骤是,首先明确领域知识范畴;第二,定义核心概念及其等级体系;第三,定义概念的属性;第四,创建实例;第五,评价本体;第六,维护并更新本体。

3.2 定义核心概念及其等级体系

依据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的属性,参照《军事信息资源分类法》,将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划分为军队后勤信息化基础理论(mliBT)、军队后勤信息化法规标准(mliCriterion)、军队后勤信息化信息技术应用(mliTA)、军队后勤信息化建设与管理(mliBM)、外国(地区)军队后勤信息化(mliForeign)6个一级大类。然后,参考《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中国军事大辞海》、《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队信息化词典》,提取核心概念,补充概念类别,并在咨询了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几位专家的意见后,确定了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的二级概念体系,如表1所示。

依据各个二级概念的分类需要,可继续建立三级、四级概念,最终形成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概念体系。用本体编辑工具Protege4.0对概念体系进行可视化,结果如图1。

根据核心概念间的关联,定义了指导(guide)、规范(regularize)、借鉴(refer)、带动(drive)、研究(study)5个概念来描述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概念间关系。其中,用指导(guide)来描述mliBT对mliCriterion、mliTA、mliBM进行指导的关系;用规范(regularize)来描述mliCriterion对mliTA、mliBM进行规范的关系;用借鉴(refer)来描述mliFore ign对mliBT、mliTA、mliCriterion、mliBM具有借鉴意义的关系;用带动(drive)来描述mliTA带动mliBM发展的关系;用研究(study)来描述mliAuthor研究mliBTmliTA、mliBM的关系。

3.3 定义概念的属性

通过对领域概念的分析,将基本名称(baseName)、相似名称(similarName)、相关主题(relatedTerm)、应用范围(applyScope)作为概念的共同属性。然后,依据各个概念自身的特点与需要设置其特有属性。譬如,用相关主题(relatedTeam)、研究者(creator)、设计时间(designTime)、应用范围(applyScope)、基本名称(baseName)、相似名称(similarName)等属性来描述信息化后勤装备(ilEquip)的特征。

最终,概念体系中的各级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共同构成了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的知识体系基本框架。然后,利用《军队信息化词典》相关部分的规范化词条向基本框架添加实例,以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下—步,拟邀请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的几位专家对知识体系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关注军队信息化基础性工程——《军队信息化主题词表》研究的进展,并利用其研究成果对本体进行维护更新。

4. 小结

通过构建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知识体系,理清了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的知识脉络,深化了对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的认识,便于建立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的知识分类导航和定位信息资源,为开发军队后勤信息化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奠定了基础。

摘要:本文探讨了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属性,基于本体理论并借鉴“七步法”,构建了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知识体系,同时利用本体构建工具Protege4.0对该知识体系进行了编辑和可视化。

3.论高三复习的知识构建与整合 篇三

说起高三复习这个话题,每位高中一线教师都有很多话要说。有人说:顺着一本参考资料跑。因为参考资料都是多年研究高考的教育专家和一线的名师精心编写的,肯定错不了。有人可能就说,这种做法太低挡了,那是十年前的做法,现在都在用自编导学案。导学案是根据本校实际为学生量身定做的,是全体老师智慧的结晶。全体老师的水平就是导学案的最高水平。总之学生要不跟着参考资料跑,要不跟着老师的导学案跑。学生成了做题的工具,老师成了命题讲题的工具。高三复习变成了学生在题海中挣扎。难怪有人把高三称之为黑色的高三。学生零散的做题,没有系统性,学生做了很多无用功,学生的成绩提高的慢,学生的压力很大且没有快乐。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既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快乐成长的快乐,又能达到传统题海战术达不到的高效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大单元构建

所谓的大单元就是把整个高中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相对较大的单元,一块学习让相关的知识和方法串联起来。让学生对这一部分有个整体的把握,不像学新课那样比较零散。譬如:把计数原理、概率、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统计与统计案例整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大单元;把直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及曲线方程整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大单元等等。大单元构建好比如先见森林再见树木,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对知识体系有个完整把握。先让学生自主构建大单元的知识体系。通过看课本、查阅资料等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相互补充,互相完善让知识构建到边到沿;最后再加上老师的提升拔高,让学生构建再向深处发展。通过层层构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时间方面老师要给予充分的保证。每个大单元至少4节课构建。其中第一、二節课学生独立自主构建,学生在自我充分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画出知识框架(知识树),列出概念、定理、公式中应着重注意的问题;第三节课学生合作构建,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学生都交流自己的构建,相互补充,互相学习,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设计出知识点考察方向。每个小组形成一份自己小组“最完善的知识树”。第四节课学生构建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小组的知识树,接受全班同学的检阅。老师再结合学生小组的展示情况再提升,挖深。其他的同学再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从而达到每个同学对本章知识方法都了如指掌。高三复习不仅仅是做题,研究知识方法才是学习的根本,做题是仅仅是检验知识和方法掌握和应用的情况。

(二)小单元整合

所谓的小单元,就是大单元中的相近程度更高的部分,整合在一起一块研究,体现出综合性。譬如: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这个小单元,整合为两节课:《两个原理》和《二项式定理》;把概率这个小单元整合为:《古典与几何概型》、《分布列》、《期望、方差和正态分布》三节课等等。经过这样一整合让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更深刻。有了前面的大单元构建。再用小单元整合的反馈案和训练案来检验学生构建的知识和方法的应用情况。反馈案问题是集全体老师的智慧共同研究确定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知识基础,再对照着反馈案上的问题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知识体系。自习时间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案上的所有问题(问题是分层次设计的)。课上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小组的问题,有问题解决问题,没问题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重新对每一个问题再认识。把握问题的本质,尽最大可能的对问题进行拓展变式。通过问题让学生研究出问题背后承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让学生不但知道这个问题是怎么做的还要会利用这个知识点能设计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并且找到这个点中易出错点。设计出考察的陷阱让应试者防不胜防地陷进去。小组讨论出来的问题最后要在全班进行共享。有问题共同解决,好的解法和思想资源共享。并且让学生把反馈案上问题与自己构建的知识方法树要对应起来。看看老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全部考察到了自己的知识构建。再次在学习小组中交流,看看是自己没有注意到这个知识点还是老师设计的问题确实没有考察到这个知识点。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提出改正建议,或者自己补充拓展与本知识点有关的问题,在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合作下编制出训练案,再次帮助学生完善和提升。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高三复习的设计与实施。学生不能仅仅在老师的牵引下行走,还要会自己奔跑。学生仅要参与知识的构建,思想方法的总结,问题解决办法的寻求,还要参与知识点考察的补充甚至训练案的设计和单元检测评阅与分析。

(三)单元双过关

每完成一个单元的复习,都要有一次单元过关检测。单元双过关代替单元过关。如果第一次过关不理想,让学生再给自己一次成就梦想机会;如果第一次过关比较好,第二次是否还能保持或者更好。学生通过第一次检测中发映出来的问题的解决,很有再来一次的念头。单元检测实行无人监考制,充分相信学生,并且让学生自己批阅试卷。不按成绩给学生排队,每一个学生只和自己比较。学生交换批阅试卷,谁批阅的要签上自己的名字,并且针对批阅试卷中的问题写上批语。前几次要提供给学生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逐渐地去掉评分标准,再后来连参考答案也不给学生。让学习小组先讨论出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然后再在小组标准的指导下进行批阅,学习小组评出的每一份试卷都是小组共同商议出来的结果。于是,问题来了:这样能行吗?学生能看出问题吗?标准一个小组一样能有区分度吗?学生看错了怎么办?……不错,开始确实有很多问题,有问题改正问题。谁有问题先找批阅的学生解释,如果能达成共识,OK。否则可以借组学习小组共同商议,也可以向老师申诉。开始的时候要原谅那些批阅不认真的学生和学习小组。三五次以后可以把出错情况纳入学习小组的评价,给找出问题的小组加分,给出错的小组扣分。逼着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共同研究。

4.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论文 篇四

作者:赵胜男

【摘 要】网络经济的内核是知识经济,在其影响下,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方向、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新成为其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的不二选择,只有认真研究与总结网络经济的发展模式、调整自身战略,才能适应环境,实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文章以网络经济背景下的知识流出为场域,对现代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构建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有效的指导实践。

【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机制构建;知识流出

作为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之上的虚拟经济形式,网络经济指的是企业借助虚拟的网络空间,塑造企业形象、传播企业信息、构建核心竞争力,并进一步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的经济模式。实际上,网络经济及其该经济模式下的相关的社会资源,都要将其中虚拟化的远程运作和实际经济活动结合在一起,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提升现代企业的价值,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实力和品牌形象等[1]。网络经济的内核是知识经济,在其影响下,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方向、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新成为其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的不二选择,只有认真研究与总结网络经济的发展模式、调整自身战略,才能适应环境,实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2]。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网络经济已经出现了异化和升级,基于“移动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模式的经济运行模式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现代企业的认可,企业可以借此收集市场信息、参与市场竞争,在知识流入和流出的过程中,提高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创新的步伐,实现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及时的响应。文章以网络经济背景下的知识流出为场域,对现代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构建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有效的指导实践。

一、网络环境下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状态解析

(一)借助网络经济获得“额外”利益

5.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论文 篇五

一、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

首先,会计信息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会计信息市场也存在信息不完整,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当前,我国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存在着不真实、不相关的信息。动因表现为:利益驱动,会计信息提供者故意造假和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会计核算程序误差造成信息存在差异。(2)信息使用者不成熟,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会计信息使用不充分,经验管理、投机心理严重;二是信息反馈不力,使会计缺乏一个有序运行的会计信息市场。目前企业的会计信息是由企业编制,并向社会公开发布的。会计信息表现为一种公共产品向广大的信息使用者免费提供,会计信息具有和其他公共产品一样的公共性和外部性的特点。这样会计信息提供者无法通过市场出售其产品,也无法收回成本,取得利润,甚至有时会因提供真实信息而遭受损失,从而失去了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积极性,造成目前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就会计信息而言,其向外披露后,会对其他公司和个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对广大投资者的影响可说明。这使得披露真实信息的公司也逐渐地只披露利好的信息,而隐藏不利的信息,粉饰会计信息。这样社会资源不能优化,市场没有效率。

其次,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行为也影响会计信息市场。会计信息市场是否有效,关键在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否遵循了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则,是否真正成为市场环境下的能动主体。在会计信息市场上,政府作为国民经济的调控者,是会计信息的最大使用者,以及国有银行、作为会计法规、制度的制定者、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等等。而市场有效性的一个表现是通过“无形的手”的作用,达到某种利益的均衡。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在市场失灵时介入市场。而政府的多重身份必然会顾此失彼,无法成为有效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者主要是大、中、小股东。大股东对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最迫切,由于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特殊,大股东对公司一般有绝对的控制权,董事会基本按大股东的意志进行决策,大股东就会蜕变为信息的制造者,不再是本来意义上的会计信息需求者。这样导致会计信息市场不能按照市场规则来运行,会计信息需求者又不成熟,使会计信息市场没有了强有力的监督者,会计信息也就不会透明。要根除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需借助市场的力量,形成对会计信息的强有力的监督,促使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如何构建与完善会计信息市场

培育有效的.资本市场体系,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应有作用,应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为主,为各种所有制服务;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原则,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优胜劣汰的作用;坚持政府监管与市场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广大股民的监督作用。从而尽快建立起有效的资本市场,培养理性的投资者群体,促使有效会计信息市场的形成。

1.强化董事会职能。发挥董事会的集体决策作用。从制度上保证董事会职权由董事会行使, 而不是董事长个人行使决策权。使董事会相对独立于公司控股股东及经营者,保证董事会独立判断公司事务、决策公司经营。明确权责, 保证董事履行勤勉和诚信务,有利于强化董事的责任心。

2.要培育建立职业经理人才市场,上市公司所有者对经理层的选拔、录用、解聘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在这种优胜劣汰的环境下必将促使经理层努力经营,抑制操纵会计报表的行为。

3.完善监事会功能。监事会成员应该具备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性。应具备行使职责所必备的法律、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坚实的知识背景与专业能力应具有互补性。以便及时作出判断, 并将所形成的明确意见传达给董事会和管理层。监事会应与董事会内设的审计委员会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 明确两者的工作是相互补充的, 使监事会不仅做到事后监督而且兼顾过程监督。

4.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内部制度可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各个相关利益者的权利和责任,能规范会计信息的披露。以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实行分级的功能定位体制, 相互监督, 并保持会计控制的目标一致性。并依靠董事、监事和经理之间的相互监督来实施内部监控, 依靠资本市场、经理人才市场和产品市场来实施外部监控。

5.完善经营者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完善上市公司经理层的运作机制。全面推行聘任制,加强对经营者的制衡约束,通过直接监督、间接监督和制度约束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把经理人的利益和公司的命运连在一起,让经理人自觉地实现和改善企业的业绩,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6.加大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面对变化创新、复杂的资本市场,应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加大处罚力度,保证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审计高质量,提高公司治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高质量,进一步改革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三、加强内部会计信息监督,提高监控力度

6.构建知识框架 形成知识体系 篇六

一、复习方法――三轮复习法

(一)一轮复习:(从上轮高考结束至下一年2月)

夯实基础知识,对以前所学知识再回顾,再认识,加深理解,初步归纳。

(二)二轮复习:(3月1日至4月20日,计划50天)

1、复习要点:①NA常数及相关计算;②溶液的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③反应热;④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表)⑤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反应;⑥原电池与电解池;⑦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⑧化学反应速度及化学平衡;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⑩化学实验基础。

2、复习方法:归纳总结为主,只有网络化的知识才能被有效的应用,所以第二轮复习要以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为要领。

3、二轮复习六大妙招:

Ⅰ、用类比法辨析化学名词。如:同位素、同系物、同系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的辨析归纳记忆等;

Ⅱ、巧妙、串记知识点

对所学知识有效梳理,构建知识网络、串记要点。例:对元素化合物部分通过结构→性质→制法的思路以元素→单质→化合物形成知识网,对有机基础以“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形成知识

网络等。

Ⅲ、对高考题“旧题新做”

注重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的归纳。

Ⅳ、及时准确纠错,总结经验教训。

及时纠错,总结经验,对易错问题及时会诊,找准解决方法。 Ⅴ、要勤于动手做实验,多以制备实验及情景实验为主,提高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Ⅵ、规范答题习惯。

(三)三轮复习(从4月21日至6月1日共40天)

1、复习要领:研读考纲,回归教材,突出主干知识,及时纠错,做高考题,规范答题的训练。

2、复习方法:

①选好题目进行专题限时训练;

②理在书中,题在书外,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③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框图型集成块;

④利用摘抄法或剪贴法纠错及注释,有序整理以前考试时的出错题。

⑤少做模拟题,多做高考题,对近三年的高考题归纳总结让学生做;

⑥知识储备自查,解题策略介绍,减少心理失误。解题方法:从前到后,认真审题,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遇熟勿喜,遇生不慌;

二、备考建议:

(一)总体建议:

1、把握主干,注重基础,夯实双基;

2、加强原理的`灵活运用,注重解题思路;

3、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4、加强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5、抓住学科特点,强化实验能力。

(二)重点题型的复习及对策

题型一:选择题(主考知识点是双基)

特点:①题目灵活多变,对能力要求提高;②强调取材于书本之外;③综合性增强;④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律的知识被重视;⑤计算题少,主要借助计算考查其他基本原理及概念。

对策:答题不宜太快,多用排除法,少用猜想法。

题型二: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的推断

对策:①将零散的有机物知识条理化;②注重反应条件与反应类型的关系;③答题仔细,尽量减少失分。

题型三:无机化工题的推断及元素化合物的框图推断。

对策:①加强对化工燃料的综合运用,氯碱工业,海水提溴等原理的认识;②元素合合物知识的归纳;(59个化学方程式、颜色归纳、无机推断突破口的归纳)

题型四:化学实验题

对策:注重细节,熟知除杂方法及检验试剂。

题型五:化学计算――高考的永恒亮点

主要题型:

①氧一还反应的计算;(技巧:得失电子守恒)

②物质的量及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③关于电化学的计算;(技巧:电子守恒,根据总反应式) ④PH的计算;

⑤化学平衡的计算(重点:三段式及K的计算,不可把等效平衡看成重点)

⑥关于△H的计算;(重点应用盖斯定律)

⑦确定化学式的计算;

⑧多步反应计算;(技巧:找准关系,掐头去尾)

⑨混合物的计算;(慎用或不用“十字交叉法”)

7.企业知识库的构建与共享 篇七

一一、企业知识库的四项功能

在知识管理中, 通过建立知识库, 可以积累和保存信息和知识资产, 加快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 实现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和办法。知识库在知识管理中的功能表现在:

第一, 知识库使信息和知识有序化。建立知识库, 必定要对原有的信息和知识做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 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类保存, 并提供相应的检索手段。经过这样一番处理, 大量隐含知识被编码化和数字化, 信息和知识便从原来的混乱状态变得有序化, 为有效使用打下了基础。

第二, 知识库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流动, 有利于知识共享与交流。知识和信息实现了有序化, 其寻找和利用时间大大减少, 也自然加快了流动。另外, 由于在企业的内部网上可以开设一些时事、新闻性质的栏目, 使企业内外发生的事能够迅速传遍整个企业, 这就使人们获得新信息和新知识的速度大大加快。

第三, 知识库还有利于实现组织的协作与沟通。例如, 施乐公司的知识库将员工的建议存人。员工在工作中解决了一个难题或发现了处理某件事更好的方法后, 可以把这个建议提交给一个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评审小组对这些建议进行审核, 把最好的建议存人知识库。

第四, 知识库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客户知识的有效管理。企业销售部门的信息管理一直是比较复杂的工作, 一般老的销售人员拥有很多宝贵的信息, 但随着客户的变化或工作的调动, 这些信息和知识便会损失。因此, 企业知识库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客户的所有信息进行保存, 以方便新的业务人员随时利用。

二二、企业知识库的技术支持

基于对海量信息资源数据库检索、外部网络信息资源实时采集、跨库检索, 以及企业信息资源知识管理的应用需求, 必须提供技术先进、功能强大、运行稳定的整套应用软件平台, 全面支撑并满足企业实现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需要。比如, 联想的知识管理项目引入了基于IBM系统架构开发的深圳蓝凌公司的知识管理软件。联想在一个大的框架下采用不同的软件工具来实现其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 其中包括e-Learning、PM (流程管理) 、在线服务、支持销售、产品开发等等。

1.知识库中的知识根据它们的应用领域特征、背景特征 (获取时的背景信息) 、使用特征、属性特征等而被构成便于利用的、有结构的组织形式。

2.知识库的知识是有层次的。最低层是“事实知识”, 中间层是用来控制“事实”的知识 (通常用规则、过程等表示) ;最高层次是“策略”, 它以中间层知识为控制对象。策略也常常被认为是规则的规则。因此知识库的基本结构是层次结构, 是由其知识本身的特性所确定的。在知识库中, 知识片间通常都存在相互依赖关系。规则是最典型、最常用的一种知识片。

3.知识库中可有一种不只属于某一层次 (或者说在任一层次都存在) 的特殊形式的知识—可信度 (或称信任度, 置信测度等) 。对某一问题, 有关事实、规则和策略都可标以可信度。这样, 就形成了增广知识库。在数据库中不存在不确定性度量。因为在数据库的处理中一切都属于“确定型”的。

4.知识库中还可存在一个通常被称作典型方法库的特殊部分。如果对于某些问题的解决途径是肯定和必然的, 就可以把其作为一部分相当肯定的问题解决途径直接存储在典型方法库中。这种宏观的存储将构成知识库的另一部分。在使用这部分时, 机器推理将只限于选用典型方法库中的某一层体部分。

5.方便检索与编辑。知识库的构造必须使得其中的知识在被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存取和搜索, 库中的知识能方便地修改和编辑, 同时, 对库中知识的一致性和完备性能进行检验。因此, 必须进行知识编码。知识编码是通过标准的形式表现知识, 使知识能够方便地被共享和交流。一方面通过知识仓库收集各种经验、备选的技术方案以及各种用于支持决策的知识。通过模式识别、优化算法和人工智能等方法, 对成千上万的信息、知识加以分类, 以知识条目的形式串联保存在记忆单元中, 提供决策支持。另一方面, 建立一个包含相互联系的合同、文档、事件等元素所构成的知识地图, 这个地图允许用户在浏览时发表评论, 对地图进行更新, 不断地改变地图中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 使知识地图逐步趋向完善。

三三、完善管理, 促进应用

单纯建立技术平台是不够的, 需要通过有效管理流程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库, 促进知识的共享与应用。

1.知识库的内容与来源。基于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性, 企业知识库应拥有广泛、稳定、可靠的信息来源, 有专业化的信息资源通道, 有强大的专家群对信息的内容进行甄别遴选。外部知识应包括:正式出版的报纸期刊文献、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各类相关企业法律法规、行业年鉴、经济统计数据、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优秀企业典型案例、企业管理工具书等。内部知识应体现出本企业管理实践、营销实践和技术创新活动所产生的知识。

2.知识库要不断更新。知识库要为企业提供本企业、本行业最新动态信息和知识, 以便企业迅速获得实施决策的实时信息。因此, 知识库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要通过制度化的措施保证知识库更新的常态化。联想的知识库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组件、知识产品都要定义有效期, 到了有效期系统就会自动弹出窗口提醒创建者, 必须在有效期内进行更新, 使创建者能够动态地维护知识。知识管理员也会及时删除无用的、过期作废的文档。另外, 并不是什么内容都可以放到知识库里面, 员工上传的知识组件要通过管理员的审核之后, 有价值的才能发布。知识组件本身因为有有效期, 可以定期更新, 而无用的知识组件也可以定期删除, 没有价值的知识也无法发布, 这样就保证了知识库的内容常新。

3.促进知识的共享与应用。知识库的建立不单停留在技术层面, 关键是知识的应用与再创新。知识共享是指员工彼此之间相互交流, 使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扩散到组织的层面。通过知识库员工可以查询组织知识, 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反过来, 员工好的方法和工具通过反馈系统可以扩散到组织知识里, 让更多的员工来使用, 从而提高组织的学习效率。以质量事故分析知识库的创建与应用为例, 具体的实现过程是: (1) 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通过internet将事故相关信息上报, 同时, 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质量监督机构、企业与监理之间形成一种横向的学习交流; (2) 经过工程事故快报系统的处理, 进入质量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和事故处理、跟踪阶段, 这两个阶段是在业内各企业、机构和行业质量事故分析知识库的支持下完成; (3) 事故处理结束后是事故的总结和后评价阶段, 其中包括对事故处理方法的评价、取得效果的评价等; (4) 事故后评价中提炼出的结论。将按所设计的规则支持行业质量事故知识库的更新, 完成知识库的升级。 (5) 质量事故分析和学习体系, 将以知识库的知识反馈到每个企业、质检机构内进行学习为终点, 并作为下一次循环的开始, 从而形成整个行业质量管理知识学习、更新、共享的良性循环。

8.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论文 篇八

关键词:材料专业;物理化学;知识体系;认知方法

物理化学是材料专业的主干课程,很多高校将其列为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由此可见物理化学对材料专业的重要性。但是,从材料专业培养计划的演化历程看,物理化学的入选并非是严格按照科学方式的,它更多地源于老一辈材料学家的经验、印象。一分为二地讲,这种经验的课程遴选方式有其内在的合理性,特别是对材料这一新兴专业(学科),经验保证了物理化学对材料专业的有用性,这一点已经为材料专业几十年的发展所证实;但是,有用性仅仅是众多课程评价维度中的一维,从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看,还应该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审视物理化学课程。

本文将从知识体系与认知方法的双重角度,对现行的物理化学课程重新审视,以建设更加适合材料专业的物理化学课程,即名副其实的“材料物理化学”课程。

一、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系是课程的根本,从知识体系审视物理化学课程是首要任务。知识体系的审视分为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

1.微观视角

从学科来源看,物理化学是“四大化学”之一,属于化学化工学科。因此,物理化学课程通常都是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这一课程制度给材料专业的物理化学带来以下问题:

首先,现行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以气体为主,但材料专业应重点研究凝聚态,特别是固态。从专业的角度讲,以气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物理化学,是符合化学化工类专业实际需求的,因此是合理的;但是,从材料专业的角度看,研究对象的差异足以使知识结构发生改变。例如,凝聚态概念的广泛使用及气态概念的适当弱化,就会使热容理论的重点发生转移,使原本很复杂的标准态概念变得极为简洁,使相图理论集中在凝聚态(从而简化相图,因为凝聚态通常不考虑压力,这将极大地方便相图分析),使占据较大篇幅的逸度概念弱化,而活度的相对地位上升。这些变化总体上将简化公式众多的传统物理化学,使材料物理化学教学过程的重点更加突出。

其次,现行物理化学侧重化学反应,而材料专业更应该重视相变过程。例如,物理化学中将化学反应单独列为一章,且动力学理论基本是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而不是相变动力学。大家知道,自然界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主要分为pVT过程、相变和化学反应三个层次,pVT过程也可以称为非相变、非化学反应过程。现行物理化学在讲述热力学原理时,主要针对pVT过程,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它符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但是,在化学反应和相变这两个过程的取舍中,材料物理化学就应该侧重相变过程,甚至把相变单独设为一章。从知识体系看,相变恰恰是处于中间层次的变化过程,它所造成的变化程度大于pVT过程而小于化学反应。换言之,相变是介于pVT变化与化学反应的桥梁,是认识层次从低到高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2.宏观视角

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仅从课程内部审视是不够的,还要将其放在培养计划的整体框架中,以便考查课程间的知识衔接与协调,正确处理知识重复问题与知识层次问题,使一门课程成为整体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相互独立的。在我们编写的材料物理化学教材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考虑:

首先,对先修的大学物理要高度关注,以避免有些知识(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平衡过程、卡诺循环等)的简单重复。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课程的知识体系搞得尽可能完备,担心少了某些知识会造成知识体系的不完整。这种做法从课程内部来看无可厚非,但从不同课程构成的体系着眼,却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为简单的知识重复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从更高层次看,大学的天职是探究高深学问,这是美国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的基本思想。但是,现在的理工科课程往往聚焦于公式、热衷于计算、侧重于记忆,使得大学高深学问的核心价值被弱化。学问之所以成为学问,关键在于问,在于学习之后的思考,而且是深入、持续的思考。而现行理工科教学把计算结果作为教学的终点,是有悖大学教育精神的。

其次,要通过材料物理化学深入认识高等数学的思想与方法。现行物理化学往往工具性地使用多元函数等高等数学知识。而材料物理化学应该承担跨课程的更高层次任务,即促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物理化学知识本身,为这种深入认识提供了绝佳的对象。例如,多元函数的偏导数理论,可以在物理化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使学生透过偏导数的数学形式看到物理本质;再如,全微分概念在物理化学中有非常明确的对象,即状态函数,状态函数具有全微分的所有数学性质。因此,将全微分理论与物理化学的状态函数概念结合,能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强对数学理论的理解。

最后,应该积极借鉴数理哲学知识,使一批基础概念的引入更加自然。例如,状态函数理论起源于德国哲学家弗雷格的数理哲学理论,这一哲学流派试图将文字符号化,进而数学化。弗雷格用文字替换函数中的自变量,从而为状态函数概念奠定了基础;又如,标准态是物理化学的重要概念,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它是测量的基础,而测量通常属于原始概念,因此不再进一步解释。事实上,所有的测量都离不开比较,而比较涉及参比的标准问题,也就是标准态问题。逻辑上,人们一定选择客观的、自身保持不变的事物作为比较标准,如长度、时间等物理量都是这样比较而来的。对于物理化学中的温度概念,也有比较及参比对象的状态问题,这才有冰点概念,进而规定0℃,因为0℃是冰水混合物得以长期维持的温度,它既客观又稳定,因此可以作为稳定的标准态。不难看出,比较、标准、客观、稳定等都属于哲学范畴,如果不从哲学的层次给予分析,物理化学中很多基本概念很难深入认识和理解。因此,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与理解它们,并用来指导物理化学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材料物理化学的知识体系应该侧重材料专业。同时,在课程间知识衔接、数理知识的深化认识、哲学概念借鉴等更高的层面上,也应该做积极的探索,以适应材料专业的发展。

二、认知方法改造

前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知识体系上,比知识体系更高的层次是认知方法,它们之间恰恰是“鱼与渔”的关系。下面从四个方面介绍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认知方法改造。

1.改变从一般到特殊的大一统顺序

现行物理化学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知识展开逻辑,这一点从系统、环境、状态函数、内能,特别是熵概念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在教材中,都是先介绍这些概念的一般定义,然后举例说明,或用例题给予进一步的解释。表面上看,这种认知方式无可厚非;但从认知理论看,有些情况下就会产生问题。根据认知理论,概念是有不同类别的,像焓、吉布斯自由能、化学势等,属于非原始概念,即它们是通过一些更为基本的概念定义而来的。对于这类概念,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先给出普遍定义再做出具体的解释与说明,是完全合理的;而前面提到的系统、环境、状态函数、内能、熵等,则是原始概念,原始概念的认识有着另外的规律,那就是借助感性,而非完全的理性与逻辑。

因此,对一些原始概念,应该改变传统的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方式,强化感性认识,通过大量的感性体验来逐步建立相关概念,最后给出定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按照上述理论,物理化学中熵概念的介绍方式必须做出重大调整,即首先通过丰富多彩的与熵有关的事实,极力强化对于熵的感性认识,然后给出熵的一般定义。但是,国内物理化学教材几乎无一例外地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演绎出熵概念,这是熵概念教学效果较差的原因之一,而熵是物理化学中最重要的新概念。

2.更加重视形象化与简约化

由于物理化学课程固有的抽象性,一些影响很大的物理化学教材都很重视概念的形象化,因为形象化符合人的认知方式。但是,物理化学中概念的形象化程度还不能满足学习要求,因为一些核心概念的教学还在采用抽象定义、数学公式、数值计算的模式,使得相关的概念、理论无法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内能、焓、熵、吉布斯函数、溶液、化学势、活化能等一批基本概念,都存在过于抽象的问题。因此,应该强化教学过程的形象化,多举例子,使这些概念更多地联系已经建立的概念,特别是生活常识。

现行物理化学的另一个问题是:体系过于庞杂,知识点众多,公式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备性,殊不知书本上知识的完备不等于学生头脑中知识的完备。因此,必须设法简化知识,使教学进程保持一定的速度,而不是拘泥于细枝末节。从技术的角度看,可以借助前面提到的凝聚态概念,来简化热容、标准态等知识点,甚至可以淡化焓与亥姆霍兹函数,因为在这两个热力学函数中,都涉及pV项,而根据凝聚态特征,该项由于数值极小而可以忽略。这样一来,8大热力学基本函数就简化为6个,这会使教学重点更加突出,使学生的记忆负担减轻,从而有更多时间去深入探究那些对材料专业真正重要的概念。

3.概念的多角度阐释

概念作为学科的核心与基础,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在初学阶段,建立清晰的概念,深入理解概念,灵活应用概念,是教学的中心。但是,如何强化概念教学却是一个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根据认知理论,概念的建立和形成与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认识有关。例如,化学势是物理化学的重要概念,但其引入过程基本是数学式的,结果使学生产生化学势不过是偏导数的错误认识。事实上,化学势是地地道道的物理概念,它源自物理学中势能概念,结合了化学组成的因素,从而形成这个新概念。因此,从物理角度学习化学势,就应该首先介绍物质的量对势能的影响,然后介绍组成变化带来的进一步影响(这就是化学势概念的核心)。按照这个思路,就会发现现行物理化学少了一个环节,即纯物质条件下化学势的物理意义,因为相关教材中只从数学的角度做了定义。事实上,稀溶液的依数性、固溶体、杠杆定律等概念也有类似问题。

4.例题习题作用的重新定位

对于物理化学课程,例题习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例题习题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是简单展示与机械复习吗?是真正解决问题吗?这样深究下去,就会发现例题习题的作用还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认知理论,简单、机械的操作的价值并不大,它一方面乏味,另一方面耗费时间,其结果不过是强化了公式记忆与运算熟练,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并无太大的帮助。对于物理化学课程而言,学习的关键是理解,特别是针对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以及理解基础上的广泛应用。因此,应该从深入理解与广泛应用的角度,重新审视例题习题的作用,使它们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记忆与运算,而是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例如,冰溶化成水的相变过程,等压热是容易计算的;但是,计算出了结果后,如何进一步分析数据,找出吸收的热量的内能存在形式及各种内能变化的比例关系,这些才是真正需要引导的方向。这方面的改革工作任重道远,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习惯于机械做题;另一方面原因是教师本身也没有真正认识到例题习题的高层次价值,而把它们简单视为记忆与运算的工具。进一步讲,我们主张将例题习题搞成开放式的,而不是以计算结果为终点的封闭体系,使学生的思想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去领略概念的深层次含义,或概念的广泛联系。

综上所述,尽管物理化学是非常经典的课程,但从材料专业的角度重新审视,其改革空间还很大。要站在经典物理化学的“巨人之肩”,通过认真反思与深入分析以及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建设既有材料专业特色、又体现先进认知方法的新型材料物理化学课程。

[本文系南京理工大学教改资助项目“材料专业基础课概念-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9.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论文 篇九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摘要: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系统建设的持续开展,全国各地大量的电能量数据采集终端设备陆续投入运行。由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所涉及的设备多、技术复杂,运维工作量大,对运维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介绍了一种用电信息采集模拟实训系统构建方案,可以通过模拟现场设备的运行工况,最大限度地满足用电信息采集人员的技能培训需求,对于提高运维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加快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实训系统;终端模拟

作者简介:张长营(1968-),男,江苏宿迁人,江苏省电力公司职业技能训练基地,高级工程师;王晓红(1969-),女,江苏宿迁人,江苏省电力公司职业技能训练基地综合管理部,助理工程师。(江苏 连云港 222069)

TM74 A 1007-0079(2013)27-0206-02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建设的总体要求,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要实现“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的总体目标,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国家电网公司于2009年制定了智能电表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技术规范,规范明确了系统建设的总体技术框架和技术指标,同时给出了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图。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全面推广,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步伐越来越快,未来五年内即可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全覆盖、全采集”目标。

目前,随着系统建设的持续开展,全国各地大量的电能量数据采集终端设备陆续投入运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设备运行、维护工作也被提上议事日程。现阶段大部分对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皆由电能计量人员完成,由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所涉及的设备多、技术复杂,运维工作量大,与传统的电能计量装置运维工作迥然不同,对运维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参与系统运维工作的人员亟需通过培训来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以满足现场工作的需要,而现场真实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由于工作和安全条件所限,不能对技术人员进行在线培训。用电信息采集模拟实训系统可以通过模拟现场设备的运行工况,最大限度地满足用电信息采集人员的技能培训需求,提高其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从而加快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一、实训系统构建的基本思想和建设目标

用电信息采集模拟实训系统的建设框架是按照电力企业关于电能计量系统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最新规范标准设计,应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依据国家电网最新行业标准,采用分层、分布、开放型结构构造理念兼平台一体化设计思想,最大程度模拟现场实际情况,并结合培训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构建。构建的模拟实训系统不仅涵盖配电和用电中电能计量设备的实际应用,而且涵盖主站系统的数据采集、网上售电和线损管理等众多功能模拟。实训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培训学员掌握电力系统用电信息计量设备、采集设备的安装使用及常见故障处理;掌握电能计量系统常用工具的使用、整个系统工作流程;掌握主站采集系统、线损管理系统和网上售电系统的应用。通过本实训系统的培训,学员能够掌握电力系统中电能计量的全面知识和熟练使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走向工作岗位后可实现技术技能无缝衔接。

二、实训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用电信息采集模拟实训系统将模拟现场的安装运行环境,满足专变大用户信息采集仿真模拟系统、公用配变监测仿真模拟系统、集中抄表仿真模拟系统、用电信息采集实训系统等,同时可实现采集系统运行过程管理的演示功能。系统构建原则如下:

1.先进性和可靠性相结合原则

实训系统设计时采用国内最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依据最新的国家电网建设标准,并且从结构、技术措施、设备选型、设备性能、设备容错、系统管理、厂商技术支持及维修能力等方面着手,确保项目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使每个故障点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尽可能的小,并提供快速的故障恢复手段以及资料备份手段,以保证资料的安全和系统的正常运行。

2.开放性和扩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实训系统在遵循统一的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的前提下,采用标准的软件平台和系统、计算机设备,采用规范的网络结构,并遵守相关的接口标准。坚持标准化原则,选择符合开放性和国际标准化的产品和技术;系统的设计在软件上采用模块化设计,以确保系统扩展应用时具备灵活性、可靠性,不影响系统核心业务执行。

3.兼容性和安全性相结合的原则

实训系统建设充分考虑兼容性,具备灵活、规范的数据接口,可兼容符合统一标准的系统和终端表计产品,还可兼容现场正在运行的其他非国网标准的协议,确保数据信息的共享和统一管理。采用切实有效的安全手段,分层次、全方位保证系统信息传输的安全。

4.完整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实训系统设计时严格按照“全覆盖、全采集”原则,从系统模块功能到产品覆盖面,涵盖所有需要计量和采集的场合,保证了系统的完整性。系统具备灵活性,如系统扩展、产品更新时,不影响系统本身的正常运行,可完全保证用电信息采集的实时性和完整性。

5.虚拟性和仿真性相结合的原则

实训系统设计时严格按照现场培训教学实际情况,最大程度模拟系统应用现场的运行工况,最大限度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员积极进行系统及终端表计的研究和学习。

三、实训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其功能

用电信息采集模拟实训系统总体包含专变大用户用电信息采集模拟子系统、公用配变模拟子系统及集中抄表模拟子系统、用电信息采集实训主控软件。

1.用电信息采集专变大用户终端模拟实训系统构成及其功能

用电信息采集专变大用户模拟实训装置采用台体式机柜设计,由2台专变大用户模拟柜组成,模拟不同计量方式专变用户,包括高供低计三相四线用户(3×220V)、高供高计三相三线(3×100V)用户,系统通过加载智能模拟电源,给专变采集终端和三相智能电能表提供模拟负荷,通过隔离互感器到表尾,通过仿真智能电能表模拟总分表关系,正面两块表中1块仿真表,1块真实表,两块表为并列关系,背面两块表为前面1块表的分表。

专变大用户模拟部分:智能电能表与专变采集终端通过485方式进行通讯,专变采集终端通过以太网、230MHz方式实现数据上传到主站系统。

加载系统:包括虚负荷电压电流源、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加载控制系统等。加载系统控制通过主控计算机控制实现。

负荷控制模拟部分:通过模拟高低压出线柜控制开关,去掉原来继电器模拟方式,采用交流接触器模拟合闸、分闸控制及状态,接触器通过12V低电压控制,合闸、分闸按钮及状态指示灯采用与真实开关柜一样的外形,其中一路负荷控制输出通过交流接触器接入室内后面控制,控制空调的电源。

故障模拟部分:每块电能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设置电能表交采回路的故障,表计故障模拟部分可以实现计量回路常见的电压错线序(abc,bac,acb)、电流错接相(abc,cba)电压断线(断A、断B、断C)、电流开路、电流短路、电流极性反接等常见故障。可以模拟表计与终端485通讯故障(包括断A,断B,A、B互换),可以模拟三相仿真智能电能表内部计量故障,包括电压、电流采集与显示故障。在故障设置中可通过调节电压输出模拟低电压供电通信不可靠故障。

1号专变柜柜体第一、第二表位配置为三相三线,其中一块为三相三线智能电表,另一块为三相三线仿真智能电表,三相智能仿真电表可以通过计算机对表内部的各种参数进行设置读取。这两块表计为并列关系,共用一个联合接线盒,背面两块配置为三相四线智能电表。

2号专变柜柜体第一、第二表位配置为三相四线,其中一块为三相四线智能电表,另一块为三相四线仿真智能电表,三相智能仿真电表可以通过计算机对表内部的各种参数进行设置读取。这两块表计为并列关系,共用一个联合接线盒,背面两块配置为三相四线智能电表。

柜体将负荷控制管理终端和正面两块电能表作为总表,背面两块三相四线电能表作为分表,通过回路遥控可以控制各个分表的电流,分表电流变化,总表与负荷控制管理终端会进行相应的减少,柜体用第一回路控制制背面的第一块电能表,第二回路控制背面的第二块电能表,第三回路为预留,第四回路可以通过引接线引接控制实训时空调用电。

实训装置可以通过软件在短时间内模拟用户一天的负荷曲线,负荷曲线图可以手动绘制,也可以通过软件随机产生,软件设置完成后会按照所设置的负荷曲线控制虚负荷电源的电流。

2.用电信息采集公配变终端模拟实训系统构成及其功能

用电信息采集公配变模拟实训装置采用台体式机柜设计,由2台公配变模拟柜组成,模拟不同计量方式公配变用户,包括三相四线(3×220V)、单相散户(220V)模拟,系统通过加载智能模拟电源,给公配变采集终端和三相智能电能表提供模拟负荷,通过隔离互感器连接到表尾。

公变模拟部分:智能电能表与II型采集器通过485方式进行通讯,II型采集器与集中器通过载波方式通讯,集中器通过以太网(光纤)方式实现数据上传到主站系统。

加载系统和故障模拟部分同专变大用户终端模拟实训系统。

在模拟电源中加入谐波输出功能,谐波数据可以通过软件设置故障的方式输出,模拟载波抄表时的谐波干扰,软件中最多可以设置19次谐波电压或者电流谐波,一户一表用户多配置1块采集器,模拟故障采集器运行,可进行比对。

实训装置可以通过软件在短时间内模拟用户一天的负荷曲线,负荷曲线图可以手动绘制,也能通过软件随机产生,软件设置完成后会按照所设置的负荷曲线控制虚负荷电源的电流。

3.用电信息采集低压集抄终端模拟实训系统构成及其功能

用电信息采集公配变模拟实训装置采用台体式机柜设计,由1台低压集抄模拟柜组成,模拟低压用户,包括三相四线(3×220V)用户模拟、单相(220V)用户模拟,系统通过加载智能模拟电源,给集中器和三相智能电能表、单相智能表提供模拟负荷,通过隔离互感器连接到表尾。

低压集抄用户模拟部分:智能电能表与采集器通过485方式进行通讯,集中器通过以太网(光纤)方式实现数据上传到主站系统。

加载系统和故障模拟部分同专变大用户终端模拟实训系统。

柜体中挂接一个II型集中器,此集中器通过RS485抄取其他表位的电能表数据,II型集中器通过以太网通讯方式将数据上传服务器。

实训装置可以通过软件在短时间内模拟用户一天的负荷曲线,负荷曲线图可以手动绘制,也能通过软件随机产生,软件设置完成后会按照所设置的负荷曲线控制虚负荷电源的电流。

4.系统实训软件构成及其功能

(1)模拟虚拟负荷。实训系统通过PC主机控制虚拟负荷功率源的启动与停止,产生各种工况下所需的电压、电流,用于电能表及采集终端、集中器、采集器使用,实现电能表的正常走字运行,保持与真实计量现场的一致性。

(2)培训管理。

1)学员管理。可以提供学员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职称分类等功能。

2)题库的管理。可以支持题库的更新维护并能够按照试题类型进行检索来创建考试电子试卷。

3)在线理论考试。可以随机抽取各类型试题形成试卷并提供考生在线答题,考生提交后根据答案自动生成考试分数。

4)理论成绩查询。可以支持考生成绩存储、在线查询。

(3)系统管理。

1)通信管理。实现终端接入管理和终端实时在线的链路保持,并提供实训软件操作接口管理。采取系统应用层与通信层交互的通信信道配置。

2)系统接入设置。要提供与上级采集测试主站系统接入设置功能,包括系统位置、接入方式、数据交换配置等设置功能。可监测与测试主站系统的接入情况。

3)参数、数据库、故障库管理。

参数管理:对通讯参数、终端基本参数、控制参数、无功投切参数设置、存储参数等修改,进行模板设置等管理。

数据库管理:提供数据库修改单,可针对性地对数据进行EXCEL导出、修改、EXCEL导入。

故障库管理:添加新的故障组合(系统设置的所有故障进行选择组合)、删除旧有故障组合、修改原有故障组合。在模拟故障时,只需调用故障库中的故障类型,便可触发故障模拟。

4)系统用户管理与权限配置。能够自定义用户角色、操作权限。

5)操作日志管理。要存储操作日志并能够通过时间段查询。

(4)主站系统功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主站由系统操作软件和主站控制器构成。操作软件功能满足Q/GDW 376.1-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主站与采集终端通信协议》规定。由PC机通过主站软件控制终端模拟装置,以移动230MHz无线专网、光纤网为主要通信载体,通过多种通信方式实现系统主站和现场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对终端进行初始工作参数设置、数据召测及指令下发等操作,实现“三遥”以及各种管理功能。主站与终端模拟装置可以构成独立运行的信息交换链,组成模拟的负荷管理系统,用于对电能管理人员的培训技能考核及系统工作演示等工作。

四、结语

用电信息采集模拟实训系统的构建,以目前正在建设的电能量集中采集系统中的典型终端装置和应用系统为构建框架,以模拟近似系统运行现场实际环境为根本,在充分满足用采系统各种功能模拟实训的基础上,同时拓展了用采系统运维的实训功能,其创新的建设理念和新颖的实现方式将引领着电力系统培训方式迈向更加实用化、集成化的未来。

阅读相关文档:电力系统运行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研究 电力系统中有源滤波器节能技术的应用探讨 渠道策略下的电力调度简析 基于标准化与可视化的输电线路状态巡视管理探索 负载均衡在国网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入对配电网的影响分析 廊坊配电网示范工程研究 供电企业IT运维服务管理研究 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分析 智能电网调度与监控一体化运行模式新思考 电力企业工会创新劳动竞赛的探索 社会保险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研究 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初探 电力企业文书档案管理原则探究 浅谈电力企业加强车辆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 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发展趋势探究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10.构建知识体系的二轮复习模式 篇十

经过一轮比较细致、全面的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巩固和提高。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对课本知识的梳理,加强和巩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仍有疑问的知识点、要求每个考点逐一过关。二轮复习则是建立在一轮复习基础上的深入、综合和提高,是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复习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只满足于对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上,不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导致一轮复习下来,各知识点仍是孤立的、零散的,缺乏整体感、系统性。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发现要用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却调不出来,这也是由于对所学知识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分类整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教给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使学生把所学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构建成知识网络,才能在解决问题时迅速地、有效地提取知识,在一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能根据网络结构找到其他的途径。这就要求在二轮复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归纳和推理能力,把学生所学的知识由“点”连接成“面”,并在二轮收尾时将“面”变为知识体系,以适应高考对知识、能力方面的考察。怎样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呢?

建立知识体系就是要将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建立起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在构建体系时,可以采取联想的方法,以章为单位梳理知识,注意内在联系和规律,也可以将几册书中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看看每个知识点都涉及到哪些内容,相互之间有哪些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然后用分枝法、辐射法、图表法等形成知识网络图。例如由叶绿体可联想到色素的种类,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ATP,酶,细胞膜,光合作用的过程,DNA的复制,转录,mRNA,生产者等。同时也要注意总结在哪些交汇的知识点上容易出考题,进而进行综合性训练。构建知识体系时,可以师生一起构建,也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此时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让他们自己来梳理所学生物知识的联系并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后课上展示,或课下张贴展览。

在构建生物知识网络体系时,要善于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细胞代谢、遗传变异、生物与环境、生命活动的调节、现代生物技术都是必考考点;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免疫等知识点,也不可忽视。对于一些难点,在知识点掌握到位的基础上,还应再找

11.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论文 篇十一

摘要:本文从档案资源优化整合与知识管理视角出发,构建了统一的老年服务档案知识本体模型,对老年服务档案的规范化建立与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老年服务档案资源整合知识本体构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老年服务工作环境日臻成熟,应用现代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为核心改进老年服务工作的“智慧养老”概念也随之出现。老年服务档案作为老年人行为、需求、服务活动的重要历史记录,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可跟踪、可回溯和可关联的特点,是老年服务工作开展、完善的客观依据和重要参考。在智慧养老背景下,整合有关老年人的各类档案资源及服务过程中的档案资源,形成智能管理、动态更新、共享整合的老年服务档案管理机制,是适应新时期老年服务现代化管理与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新需求,也是老年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了解老年服务档案整合利用的研究现状,笔者对国内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发现:(1)老年服务档案资源整合研究缺少智慧养老研究视角。当前研究关注的主题有老年人慢性疾病、健康档案与社区护理等的建档及管理,缺少与智慧养老服务实践结合的具有针对性与创新性的讨论。(2)缺乏对老年服务档案资源整合的综合性研究。大多关注静态和单一种类的档案资源整合研究,缺少针对老年服务档案资源整合的深入研究。(3)老年服务档案资源整合缺少统一的建设标准。目前针对老年服务档案资源整合的规范标准研究尚未出台,对老年服务档案未形成统一清晰的概念界定。因此在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明确老年服务档案的概念内涵,如何有效整合各类涉老档案资源,如何规范老年服务档案的内容要素,已成为老年服务现代化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智慧养老背景下老年服务档案资源整合与知识本体构建的构想,旨在以老年服务档案管理领域的知识为研究对象,对老年服务档案的内容要素进行语义梳理和概念分析,形成统一的老年服务档案知识本体模型,为老年服务档案的知识表达以及智能化利用奠定基础,促进老年服务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

一、老年服务档案资源整合

(一)老年服务档案的涵义及其基本内容

在了解我国老年服务工作和智慧养老发展沿革、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参考学者们对老年服务档案的理解,笔者提出老年服务档案是指以老年个体为基本单位的、以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为导向的,主要由政府或社区服务机构建立和维护的,记录了老年人个人状况、服务需求、服务活动等,具有凭证性、记忆性、身份认同性、决策参考性的信息。老年服务档案基本内容模块,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

1.基础档案信息与行为活动现象:对老年人各类型档案资源的筛选整合以及老年人日常行为记录的动态采集,把握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形成老年服务档案基础信息,实现对老年人个体特征的辨别。

2.养老服务需求信息:对老年人群特征辨别和实地访谈,明确老年服务需求信息,为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制订提供依据。

3.“双向”服务内容及活动信息:记录“接受—提供”双向服务内容及活动信息,包括老年人被动接受的社区服务,以及其凭借自身知识经验主动提供社区服务的行为。

4.养老服务资源:记录每次服务活动的提供方和接收方,整合老年服务工作资源形成系统的服务网络,实现服务对接。

5.回执记录:根据服务活动的回执记录动态更新老年人服务需求,调整服务内容及形式。

(二)老年服务档案种类及其资源整合

老年服务档案作为老年人状况、服务需求、服务活动等综合性记录,是全方位掌握老年人信息的数据基础,是准确进行个体特征辨别和需求分析的重要依据。笔者从个体特征角度,将老年服务档案分为经济能力、保障水平、生活环境、情感状况、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文化水平、职业技能与特长八个方面,将各类档案按照其内容性质进行归纳,并与这八个特征指标相匹配。通过对静态档案资源的整合,实现档案服务部门的协同合作与资源共享,支撑老年服务档案个人状况的自动采集和个体特征的自动辨别。档案资源类型与个体特征的映射关系,如表1

二、老年服务档案知识本体的构建

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以老年服务档案领域的知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老年人服务社区及相关档案部门的资料搜集和深入调查,对老年服务档案进行概念层次分析,并建立了老年服务档案的知识本体模型,如图2所示。

1.老年服务档案知识本体的概念体系的构成。(1)“个人状况”包括能够反映出老年人经济能力、保障水平、生活环境、情感状况、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及特长等基本个人特征的各类涉老档案信息;以及能够通过智能终端、交互设备、上访调查获取的老年人日常行为信息。(2)“服务需求”包括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服务需求信息,例如,贫病孤寡需求、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精神文化情感需求、长期护理照料需求以及其他需求(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信息。“服务需求”是老年服务档案知识本体的核心类,需求识别的精确程度是衡量老年服务档案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3)“服务记录”包括服务内容、回执记录和服务资源三个子类。其中“服务内容”记录了服务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工作性质,覆盖了医疗卫生、安全保障、保健康复、生活起居、休闲娱乐、学习分享、经验交流、公益活动与志愿服务等领域;“回执记录”反映了服务活动的实际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老年人的满意程度。“服务资源”记录了服务活动的资源提供方,包括政府部门、基层社区、养老机构、个人养老资源等主体的基本信息。

2.老年服务档案资源整合与知识本体构建的关联。(1)老年服务档案知识本体构建是档案资源整合的依据。以档案内容特征与个体特征相关性为依据,通过构建老年服务档案知识本体模型的概念体系类目,明确了各类静态档案资源在知识本体树中的从属关系,进而实现档案信息类型与个体特征的关系映射。由于档案资源整合的标准是以映射关系为基本架构,因此老年服务档案的知识本体构建是档案资源整合的依据。(2)档案资源整合是老年服务档案知识本体的有机组成。从档案知识本体的角度看,个人状况类是服务需求类和服务记录类的形成前提,是老年服务档案建立的起点,只有全方位了解老年人基本状况,才能保证对老年人需求的识别和服务活动的开展做出正确判断。档案资源整合作为掌握老年个体特征的主要手段,全面记录了老年人的各类背景信息,是老年服务档案知识本体的重要组成。

3.老年服务档案知识本体模型中的类与子类的关系。对于每位老年服务对象,其“服务需求类”所涵盖的具体需求主要由“个人状况类”分析得出,并且能够为“服务内容类”提供服务活动开展的依据,即根据需求制订个性化的服务;“回执记录类”能够从老年群体中得到服务活动的反馈信息,评价服务内容与服务资源的整体效果,还能间接反映老年人自身状况和需求,更新老年人的“个人状况类”、“服务需求类”信息,从而实现老年服务内容的实时更新,确保老年服务档案信息的可持续管理和连续性再用。

受篇幅限制,本文仅从理论层面讨论了老年服务档案的资源整合和知识本体构建,未对建档的业务流程、详细的技术实现手段及具体管理方法展开讨论。未来笔者将根据本文提出的概念模型,对老年服务档案知识本体进行编码及实例化,通过测试分析验证老年服务档案知识本体的合理性,利用OWL语言进行数据封装;并围绕老年服务档案的具体业务流程进行相关档案信息的可持续管理与连续性再用验证。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13 &ZD 184)和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城市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典型应用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5XN? LQ08)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RudiStuder,RichardBenjamins,DieterFensel. Knowledge Engineering:Principles and Methods[J].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8,25(102):161-197.

[2]何遥.智慧养老产业将迎来春天[J].中国公共安全,2014(10):44-47.

[3]郭玉凤.档案信息服务及产业化研究[J].兰台世界,2013(17):46-47.

[4]邓俊丽,于立群,宋跃利.社会工作视角下老年档案的建立与管理[J].兰台世界,2013(35):69-70.

[5]邱秋英.社区老年服务及其档案电子化[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1):150-154.

[6]安小米.文件连续体模式对电子文件最优化管理的启示[J].档案学通讯,2002(3):52-55.

[7]姜玉.中国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西北人口,2014(5):80-84.

[8]郝伟斌.面向智慧城市的档案信息化[J].档案管理,2013(4):21-23.

12.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论文 篇十二

一、知识服务与档案网站概述

知识服务的前提条件是以丰富、大量的信息资源为基础, 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开发, 从中识别出有效、新颖、潜在有用的知识信息, 并利用先进的知识技术和智能技术实现的信息服务。因此, 可以把知识服务看做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 是信息服务的延伸和发展方向。这也是档案工作中得以开展知识服务的重要依据。知识服务以用户需求为核心, 是面向知识内容的服务, 其目标是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在实现方式上, 需要通过知识挖掘、组织等技术与方法, 从信息中萃取出表示知识内容的知识对象, 建立概念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通过各种服务应用, 根据用户特定需要或问题, 为用户提供满足个性化信息需求的知识, 帮助用户方便地获取知识, 具有针对性、主动性、创新性、增值性、即时性与交互性等特点。当前, 知识服务已受到了广泛重视, 众多信息机构在不同领域对其进行着研究与实践。比如, 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的临床医药学知识服务平台对疾病知识进行了深度挖掘与标准化处理, 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与疾病相关的知识体系;上海生命科学信息研究所主持的国内首个面向区域重点研发领域的个性化知识服务系统, 提供针对研发主题的信息整合与推送、专题情报分析等综合服务功能, 为用户创建了个性化的科技知识服务环境。

档案网站是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存贮、发布与传递, 利用检索功能方便用户浏览与查询档案文件, 向用户提供档案信息的服务平台。档案网站拓展了资源存取的方式与信息交流传递的模式, 与传统档案馆相比, 具有档案信息数字化、标准化与传递方式网络化等特点。当前, 用户信息需求向着知识化、个性化方向不断发展, 但大多数档案网站是基于信息服务框架建设的, 其服务能力与水平相对滞后, 已难以适应用户的知识需求。用户对档案知识服务的需求特征已日益体现, 档案网站的服务方式、内容与功能将会不断向知识服务方向发展。比如, 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北京、上海档案信息网正建立互动式信息服务、信息推送服务等应用, 以满足不同用户的知识需求。

二、当前档案网站知识服务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 (省市级) 档案馆都构建了档案网站, 但用户却始终无法方便快捷地从档案网站获取急需的、解决问题的信息, 影响了档案服务, 相对知识服务的核心存在诸多不足, 主要问题是:

1. 基于档案内容的元数据使用不足, 档案知识组织缺乏深度。

目前档案网站的信息资源开发层次较低, 对档案知识没有进行有效地挖掘、标引与组织等处理。档案网站使用的元数据中描述档案外在属性的多, 揭示档案内容的少, 没有对档案知识进行提取与描述。比如:上海档案信息网提供了题名、发文机构、形成时间、文种、载体、秘级、档号等诸多著录项目存检档案, 但大多是档案的外部特征, 揭示档案内容的特征明显欠缺。当前档案网站的组织方式主要采用分类法与主题法,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从内容上对文件进行了标引和揭示, 但主要是针对承载文件的载体, 而不是针对文件蕴含的知识, 形成的只是简单的层次式知识结构, 难以表现并容易割裂档案内容中的许多逻辑联系。总体上, 档案资源的组织方式仍是在信息组织的框架下, 停留在数据和信息层面, 没有将档案知识及关系予以充分揭示与呈现, 加大了用户获取知识的难度。

2. 检索方式、质量有待加强。

国内少数档案网站如上海、绍兴档案信息网等检索性能较高,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但总体水平不高, 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些网站提供的检索方式和检索入口不够人性化, 比如以“档号”作为检索入口, 对于普通用户很难知道所要档案的档号。目前档案网站使用的检索模型主要是较成熟的布尔模型与向量空间模型, 均将文件和查询输入认为是一组词汇或词向量构成的集合, 都是基于关键词的无结构查询, 难以反映词语间各种语义联系, 检索结果只是与查询词完全匹配的文件列表, 用户难以获取在内容上与自身需求相符的文件。

3. 个性化服务应用欠缺。

当前, 用户要求档案网站提供的已不仅是层级分明的结构化档案资源页面, 而且是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具有个性化的多元化服务应用平台。但总的来看, 档案网站整体上并未通过分析用户的偏好、使用习惯等特点, 主动向用户提供个性化与互动性的应用。不能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动态地提供知识信息, 没有完善的支持个性化与互动服务的服务应用, 并且缺乏围绕档案内容开发的服务功能。

4. 网站间资源共享不力。

用户需求的知识范围不断扩大, 一个网站的信息资源已难以满足, 用户需要同时利用多个网站的知识信息与服务应用。但当前档案网站建设各自为政, 网站间缺少资源共享与集成, 档案信息往往因存储结构或载体的不同而不能互通, 各网站犹如互联网上的一个个“孤岛”, 给用户利用和共享档案知识造成了很多障碍。

三、构建档案知识服务网站的方法与对策

图书情报信息机构相对档案馆较早地开展了对知识服务的研究探索, 从它们的经验来看, 网站知识服务的核心就是建设基于知识驱动的服务, 能够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将知识呈现给用户, 并根据用户的个性需求动态地为用户提供相应的知识信息。档案在形成目的、根本属性以及服务环节等方面与图书情报有所区别, 但是在构建知识服务网站时, 它们应用的技术与知识服务的理念相似, 同样应对题名、全文等特征以元数据格式著录、标引, 提供多种查询、浏览及传递档案知识的应用功能。同时, 要突出档案特色, 利用有效的知识挖掘与组织方式, 将档案蕴含的各种知识对象及关系予以展现, 揭示档案记录的事物及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 充分体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知识价值, 并以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服务应用, 充分体现档案服务的价值, 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 这也是档案知识服务区别于以往档案服务的关键。档案知识服务网站的构建应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与加强:

1. 档案知识库。

概念是认识、表达客观事物的基本单元, 用户判断与思考事物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 以提供知识为目标的知识服务必须将档案文件内容中具有知识价值的时间、人物、地点、数值、事件与术语等特定事物以概念的形式进行提取与描述, 将这些知识对象予以表示、存储, 建立档案知识库。知识库主要记录档案中的各类知识对象及其关系组成, 一般包括不同抽象层次的概念及其关系。知识库可由档案内容加工的知识元组成, 通过知识元将知识对象进行形式化表示。知识元是表示知识的基本单位, 是由全文内容中抽取的概念术语的具体描述。知识元中的关联条目知识元链记录知识元间的各种关系, 比如常见的分类层次关系以及整体部分、时间顺序、因果与引用等非分类关系。知识元的抽取可通过半自动的方式实现, 比如, 通过分词系统实现文件内容的分词、词性标注, 结合基于模板的词法规则或者基于统计的互信息计算, 从分词结果中提取知识关键词, 进而由人工判断是否为知识元并进行描述、标引与链接等加工。创建完备的知识库是工作量巨大的工程, 实践中可选择某个独立领域建立规模较小的知识库, 再以增量方式扩充完善。同时, 知识库应收集与档案相关的外部知识以及专家、馆员的隐性知识, 以优化档案知识体系。另外, 可引入与档案内容相关的非馆藏资源语料库以及知识对象关系的自动抽取方法, 增加知识元自动提取的准确性, 减少人工标引操作, 提高知识库构建的效率。

2. 知识组织。

档案知识组织主要负责网站中知识元素的分类, 确定知识对象的组织方案和组织结构, 对知识进行逻辑组织, 确定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本质就是对知识及关系的揭示与序化。实践中, 必须注重将知识对象间存在的各种关系予以组织呈现。档案知识组织可在分类法、主题法基础上, 引入新的组织思路与方法, 从不同角度与方法表现档案中的知识及关系, 形成具有多维联系的档案知识网络, 给用户知识发现与创新带来便利。

通过知识元及其链接可以将知识元间的各种逻辑联系以及知识元与文件之间的联系表示与组织起来, 为组织档案中的知识及关系提供了支撑。比如:将概念术语按照上下位、部分整体关系组织起来, 展现档案内容中的知识及联系。结合知识元与文件间的包含与链接关系, 使知识元之间、知识元与文件之间、文件之间关联起来, 从多个角度将知识、文件予以组织, 有助于用户深层地掌握档案知识, 发现知识之间的隐性联系。在知识组织的表现形式上, 可通过知识元链和语义关系形成基于语义范式的知识组织关系, 并使用知识可视化技术以图表形式表达知识内容, 建立可视化的知识地图。比如:构建“事件-因果关系-事件”, 直观、系统地表现知识联系, 为用户的知识学习与创新研究进行直接的链接导航。借助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知识组织, 重新组合知识对象及其关系, 发掘出隐藏在档案中的事物联系。比如, 利用文件间的相似性, 以事件、人物、地点、学术名词及其不同组合进行聚类;利用关联规则算法, 挖掘档案文件中某些知识特征的共现模式, 将聚簇的属性特征、关联模式中的知识特征及相关文件组织起来, 形成具有内在知识联系的知识集合。基于数据挖掘的方式可随着档案信息资源的变化, 动态地更新知识组织联系, 并且能够弥补传统分类法、主题法所割裂的文件间逻辑联系。

3. 知识检索。

知识检索是指在知识组织的基础上检索出知识的过程, 是能够实现知识关联和概念语义内容理解的智能化检索方式。知识检索强调的是基于知识的、语义的匹配, 能够从语义上处理用户的查询请求, 将用户问题与档案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充分利用知识内容和知识关联来实现检索, 检索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在内容上相关的知识与文件。档案网站可通过语义分析, 利用分词技术、近义词典、同义词典对查询请求进行自然语言优化处理, 通过自动化学习与关联性反馈技术, 不断增强对查询请求的准确理解。并在知识组织的支持下, 可以利用知识关联和语义关系发现更多相关的知识。通过知识元为单位的概念本体对档案信息的标识和组织关系, 使检索从字面匹配深入到内容理解的层次, 检索的结果不仅是词汇匹配的文件列表, 更是在内容上与用户需求紧密相关的文件、知识与各种关系, 使用户知识需求得到全面满足。比如:显示用户查询词的上下位、相关同级等各种概念关系, 给予用户知识提示与知识导引。

4. 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服务。

档案的利用价值是通过服务实现的, 服务是档案工作中的主题与价值体现。档案知识服务应在服务功能、内容与方式上相对以往有所创新和突破。由于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与使用习惯, 需要把用户需求融入服务的双向交流过程之中, 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才能有效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档案网站应通过对用户的注册信息、使用记录与各种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与挖掘, 发掘出用户使用资源与利用知识资源的偏好、兴趣等应用模式, 为用户建立个人使用模型, 以此准确把握用户个体的知识需求。通过发掘的使用模式或用户的定制要求,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网站结构、界面、服务内容与传递方式, 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开设多元化的服务功能, 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知识需求, 促进服务价值增值。比如, 开设参考咨询、代检代查、文件解读、专题研究与决策支持等解决具体问题的服务。同时, 采取实时咨询、BBS, 应用Blog、SNS等Web2.0中的技术元素丰富知识共享与交流的方式, 把用户浏览、查询式的自助服务提升到面向知识的互动服务。

5. 知识集成。

信息机构之间对信息资源以及服务应用共享的需求越来越多, 所以, 档案网站应该具有通用的开放标准接口, 与其他档案网站、图书情报等信息机构之间的知识集成起来。知识集成是知识环境下档案网站发展的需要, 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在内容上的高度整合, 为用户提供跨机构的知识网络环境。知识集成可利用Web Service技术建立网站间元数据的连接和访问, 并根据统一知识表示框架、元数据管理方案抽取符合自身需要的元数据元素, 将其他机构中表示知识的元数据与本地元数据进行映射、融合, 进行语义分析与知识重组等处理, 进而建立知识对象具体属性间的关系, 实现不同机构间知识层面的资源集成。

构建知识服务网站不仅是档案馆面临的挑战, 更是档案馆自身发展的机遇。档案网站需要基于知识服务进行不断优化与改进, 才能不断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价值, 提升用户与社会对档案事业的支持, 达到推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建华.中国档案网站建设概况与重点分析[J].档案学通讯, 2008 (4) .

13.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构建 篇十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企业文化的研究也得以展开和深入,这标志着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也跨入了一个新时代。但令人不解的是,目前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有降温之势。事实上,当代企业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爆炸、信息充斥的世界里,其文化也在发展着、变化着。当我们一步步地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门槛时,一种新企业文化的构造不能不是一个划时代的课题。本文试就此提出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知识经济时代以前的企业文化剖析

我们知道,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以企业整体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起着它所固有的导向、凝聚、规范和激励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可以通过企业与社会的交往,向社会发生文化辐射,影响外部公众的价值观、消费理念、生活方式及社会文化的其他方面,从而丰富、完善和发展着社会文化。因此,注重企业文化的构造,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于企业、于社会都有其极为重要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经营管理实践,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这是由企业文化的时代特征决定的。在不同的经济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企业文化。自人类跨入文明门槛以来,从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劳动力经济、资源经济和知识经济这样三个阶段。在劳动力经济阶段,企业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并未普遍存在,所以也就谈不上这个时代的企业文化问题。但丝毫不能说这个时代的人类实践不对日后形成的企业,尤其是处于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国家里的企业形成影响。企业文化的最初萌芽就是根植于这些早期实践之中的。在劳动力经济时代,劳动力是资本的主要争夺对象,有了劳动力,就能开发资源、发展经济、获得财富。这种思维定式,在我国一些不发达地区的企业中还占据主导地位。

企业的形成史告诉我们,企业的真正形成和发展成社会生产力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在自然资源经济时代完成的。企业文化也就在这个时代萌芽了。这个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理念就在于尽可能多地占有和支配自然资源,因为,评价一个企业的实力,主要地就是看它占有和支配自然资源的总量。自19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陆续完成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发展,拖拉机、纺织机、车床等替代了手工生产工具,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代替了落后的交通工具,这对于占有、利用资源而言,确确实实达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仔细分析该阶段的企业文化,不难看出它充分体现了这个时代的个性。无论从企业物质文化方面看,还是从企业的制度文化方面看,亦或是企业的精神文化方面看,无不体现出以自然资源占有和支配为主基调,在生产经营上要尽可能地占用自然资源,在企业与社会之间,则又表现出相反的一面,即企业千方百计地从社会掠取更多的自然资源。在我国的“计划经济”年代,平均主义的分配资源,更使“企业”有了极度膨胀的资源占有意识,抢计划、争项目、要资金、拼资源。也就是尽可能多地从社会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用于企业的粗放经营。尤其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思维定式,使“企业”缺乏应有的资源稀缺意识。为什么我国大多数企业在步入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亏损惨重,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乃在于它的思维定式仍旧是资源经济时代的沿袭,反映在企

14.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论文 篇十四

林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知识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并将逐渐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而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知识革命”成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面临的一次最为壮观的变革。在科学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愈来愈短,竞争者愈来愈多,市场变幻不定的环境下,成功将属于那些能不断地创造知识,广布知识于组织之中,并快速地吸收新科技,推出新产品的企业。由此可见,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一个企业的学习,并将所学得的知识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

纵观当今世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已成为世界潮流。在世界排名前100强的企业中有40%、在美国排名前25强的企业中80%的企业参与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我国,如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齐鲁物流公司等企业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效果不错。当然我们国家的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人力资源总量巨大质量偏低,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产业、行业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能适应产业化高度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日本同期同行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67年。而1997—1999年间,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日本的1.03%。由此可见,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专家指出:一个落后国家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追赶阶段。第一阶段是由资本积累以及劳动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第二阶段是以技术模仿取代资本积累推动经济增长;第三阶段是以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中国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的起始期,培养造就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和大批中等技术与技能人才,为我国完成第二阶段的追赶及顺利进入第三阶段追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兴旺发达的主要途径。我们这里所说的学习型组织,不同于“文革”时期那种机械、教条的学习运动,而是一个“能持续地扩展自己的能力以开创未来的一种组织”,“一个善于创造、获取和转化知识,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体现新知识与新见解的组织。”所以,一个学习型组织应该能创造、获取和传播信息与知识,并因此使企业的行为方式发生改变,从而最终导致组织效果的改进。因此我们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中,一是要做到领导重视,率先垂范。知识经济是服务型经济,任何企业都有它的消费群体,服务对象。要真正为消费者服好恶,让其心悦诚服地掏钱消费,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具有高超的学习能力(学习服务本领,领悟服务的真谛)、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其投入到为消费者服务之中去)、团结协作能力(不仅善于与本企业的同志团结协作,更善于找到与消费者的共同利益,合作与共)、公关能力(善于扬企业之长,避企业之短,吸引消费者)、预见能力(准确预知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应变能力(适应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变化,适时改善本企业的服务)、控制能力(获悉消费者对本企业的不利信息,能处变不惊,适时调整自己)、创新能力(及时掌握消费者的新要求,对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采取新的措施,不断推陈出新)、善于适当让步的能力(当本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勇于求大同存小异,适当让步,互惠互利)。这些能力的形成,只能依靠不断地学习和培养。企业领导不但要抓好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而且还要负责管理企业的知识资源,要研究如何增加企业的知识积累、知识更新和知识的有效利用,把各类知识用到本企业最合适的地方,避免知识的闲置和浪费,实现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完成这一艰巨复杂的使命,不成为善于学习、肯钻研的学习型企业家,是难于胜任的。二是要创新思维方式,跟上时代步伐。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调整我们的行为方式使之更加符合于客观实际。通过学习,来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解放思想,冲破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开拓我们的视野,打破僵化教条的思维模式,掌握系统思考的方法,提高管理决策水平。三是要建立共同愿景,形成企业合力。我们这里所说的愿景,是指人们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境界。我们提出愿景的目的,不是要求我们很快地就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建立共同愿景,是为了把全体职工集结到远景的旗帜下,通过建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激励员工奋发向上,自我超越,自我完善,激发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向着同一个目标奋进。四是要健全考评机制,营造学习氛围。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风气,单靠宣传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在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的同时,健全和完善教育培训的考评机制,将员工学习培训的情况作为职工岗位调整,提拔任用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在分配制度、干部任用制度中,要加强对职工学习能力方面的考核力度,建立职工学习培训档案,完善“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激励机制,在职工中逐步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浓厚学习风气。五是要加强教育培训,开发人力资源。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储备作保证。由于我国目前人才的供不应求,仅走人才引进这条路,难度很大,争夺激烈,人才引进的成本也较高。所以,我们在引进急需人才的同时,还要努力挖掘内部潜力,把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长期开展下去。在职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所掌握后,再进行一些在职培训或短期脱产学习。这样有利于其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和促进,有效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专业水平。六是要提高员工素质,培育企业文化。一位学者在谈到文化时,他这样说道:“一种文化以及文化产生的事物很可能都是由蕴藏在该文化之下的各种知识所组成,同时它们又反映这些知识。”这就为我们揭示出了文化的底蕴,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培育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全体职工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学习,没有别的路可走。在此我们已经找到了构建学习型组织与培育企业文化的共同点。所以只要我们在全社会都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我们的民族将充满无限希望。

15.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论文 篇十五

关键词:知识生产,知识使用,非对称,机制

1 知识的生产

根据知识生产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人类的知识生产可分为如下3个阶段[1]。

1.1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前的知识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前的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缓慢地向前发展。专业进行知识探究的只有极少数哲人,教育主要是为统治服务,而不是主要服务于经济[2]。 人类的知识主要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可以说,知识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副产品,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受到巨大的局限,知识的获得主要源于个人的传播与经验积累。

1.2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知识生产。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由封闭的个体经营方式变为现代的工厂制度。这种以社会分工、 联合劳动、和生产的社会化为特点的工厂制度有利于知识的产生、使用和传播。资本主义专利制度也大大促进了知识的生产。生产知识和技术,由于受到专利制度的保护大大促进了人类对知识和技术的专门生产。资本主义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主要由服务于政治转向服务于经济,这为知识、技术的生产和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资本主义的工厂制度、专利制度和高等教育等的共同作用,资本主义的知识、技术与资本主义生产一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3]。资本主义时期的知识、技术生产, 可以说是在工厂、实验室和人们的大脑中同时进行,因此,资本主义的知识、技术的生产不同于传统社会,也比传统社会的生产快得多。

1.3知识经济时期的知识生产。知识经济时期的知识生产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的知识生产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知识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时,社会用更多的资源专门从事知识、技术的生产。知识、技术的生产可以促进经济的规模报酬递增,可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并且有望解决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在微观层面,企业的知识、技术的生产也是其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持其持续获得利润的关键[4]。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的生产成为整个经济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知识、技术的生产效率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仍然是知识、技术生产的重点[5]。

2 知识的使用

知识经济中研究知识的使用问题是提高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知识生产商品。知识技术直接用于生产商品, 这是知识的主要用武之地。正是由于知识、技术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商品,成为企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才有动力进行知识、技术的生产。对于企业来说,知识、技术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进行使用和配置。因此,知识、技术也可以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采用私人产权,即知识的私人产权。采用知识的私人产权并不影响知识在生产商品中的使用,因为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定价是按照它对产品价值的贡献大小来决定的,能够对产品价值有贡献的知识都会得到使用[6]。

2.2知识用于消费。知识不能直接进行消费,知识用于消费是指随着人们的科学、文化、道德素养的提高, 在消费、生活以及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更加科学, 从而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提高个人的生活水平。如:由于饮食知识、卫生知识、健康知识的增加,人们更合理地选择食品、更合理地安排工作、生活节奏;由于人们的物理、化学、审美知识的增加和观念的更新,人们更加科学地选择日常用品、服装等;由于人们的心理知识、道德素养的提高,人们更加有能力克服困难、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减少痛苦和不必要的损失等等。这些方面的知识虽不能直接用于消费,但可以引导消费。这种引导可以起到两个方面的直接效果:一是可以直接提高生活质量, 二是通过人们对消费品的科学选择,使消费品的生产企业也更加科学,更有约束性。

2.3知识生产知识。从知识的生产到知识在生产商品和消费中的应用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和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不断进行知识量的积累,因此,不可能知识一生产出来就全部用于生产商品和指导消费,知识还必须生产知识。生产知识本身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生产知识的活动会越来越加强。知识生产知识是进行知识的储备,这种知识储备增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持续性和稳定性, 这是一种社会的共同需要,它不同于知识用于生产商品和引导消费的个人需要。因此,知识生产知识的运行机制应不同于知识用于生产商品的机制。知识生产知识是一种储备性生产,并且它生产出来的知识将来要用于生产商品和指导消费。知识生产知识的规模会受到现实经济、社会总生产能力的限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这种限制会不断放松,但这种限制将永远存在[7]。

3 知识的生产与使用的非对称性对资源配置的新 要求

要提高知识经济的效率,既要提高知识的生产效率, 又要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因为知识的生产和使用是密切相关的。用知识生产知识,既是在生产知识,也是在使用知识。用知识生产商品和用知识引导消费,如果使用的是自己生产的知识,它就包括了知识生产知识;如果使用的是别人生产的知识,它只涉及知识的使用。这里,无论使用的是自己生产的知识,还是别人生产的知识,它们都着重强调的是知识的使用。因此,对于知识的生产和使用,对于不同的主体应有所侧重。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知识的生产和使用合在一起分析知识经济的效率,因为,与一般的商品相比,知识的生产特点与知识的使用特点差异显著:知识和一般商品一样生产出来,但在使用时,一般商品被逐渐消耗掉,而知识却可以永续使用。也就是说,与一般商品相比,知识的生产和使用是非对称的,与一般商品相比,知识的使用更具有优势。因此,对于知识的生产和使用,我们更应该从知识的使用方面来提高知识经济的效率。这正是本文促进知识经济效率的关键点。但知识不生产出来是无法使用的,强调知识的使用也不能无视知识的生产[8]。

任何生产都是有成本的,如果生产的产品被逐渐地消费掉,我们称之为生产和消费是对称性的;而生产的产品如果是知识、技术,这些产品可以永久使用,我们称之为生产与消费是非对称性的。对于生产与消费对称性的产品,如果生产的成本不是来自于自然资源,生产只满足于当期消费,既不增加对环境的有利影响,也不增加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如果生产的成本来自于自然资源,那么自然资源将逐渐被消耗,这样的生产是不断地在危害环境,这样的生产将是不可持续的。如果生产的是知识、技术,这样既对自然没有损害,而且知识、技术按它的生产成本被使用以后,还可以继续使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资源,这样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不但不会减少,而且会越积累越多。因此,知识、技术的生产越多、越快,对一个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有利。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知识、技术的生产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知识、技术的生产对政府配置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主导知识、技术的生产更具有优点。

4 知识生产和使用机制的构建

加强政府对知识生产和使用的资源配置,核心涉及知识的生产和使用机制,因此,这里就知识的生产和使用机制进行分析,以此来提高知识的生产和使用效率。

4.1职务机制。职务机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大学教师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大学主要是培养人才。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求能够掌握前沿科学知识,而且具有发现知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因此,大学教师要胜任自己的工作,不但应具有传播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有生产知识的能力,并能够把这些能力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这样,大学在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生产出了知识。要生产知识必须有适当的投入。因此,大学要给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经费来从事知识的生产活动。当然,任何人在生产知识的同时,也必需使用别人的知识。从生产知识过程中的知识使用成本来考虑,知识的定价越低, 越有利于知识的使用。由于大学教师的工资就能够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大学教师的知识产品定价等于或略高于生产知识的直接成本即可。而对大学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激励,主要使用任职资格条件考核、荣誉等手段,辅助使用经济利益的手段。这样有利于大学教师知识产品的低定价。

4.2公共需求机制。公共需求机制类似于各类科研项目的招投标。这种公共需求机制旨在用最少的财政资金投入获得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知识、技术产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严把科研项目申请者的申报资格和申报条件,把那些有资格、有兴趣、有知识积累、有能力完成项目的人选出来。这样就能够在有限的科研资金投入下更好地完成科研项目,从而使生产出来的知识和技术产品定价较低。

4.3个人兴趣机制。个人兴趣机制是利用人们对某项科研项目的浓厚兴趣和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来从事科研活动、生产知识和技术产品。进行这样的科研活动,除应有浓厚的兴趣驱使外,还要有一定的时间、精力、 财力的投入,因此,对这些知识、技术产品应有适当的物质利益激励。表现在对这些知识、技术产品的定价上就是,除补偿这些知识、技术的生产成本之外,还要能够给生产者带来适当的回报。当然,这要以生产者的知识产权形式来体现。

4.4市场机制。这就是知识、技术的私人产权和企业盈利的作用机制。这种机制就是把知识的生产和使用看作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的市场机制。知识的生产和使用由知识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效益相互作用关系来决定。 使用市场机制来激励知识、技术的生产和合理使用,能够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和使用机制相一致,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一种较成熟的机制。这种机制的核心是保护知识、技术的私人产权,知识、技术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知识生产和使用的市场机制在知识的生产和使用中处于重要地位。我们强调企业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实质就是在强调市场机制在知识生产和使用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

4.5教育、培训和知识传播机制。这种机制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训机构,各种大众传播机构,知识、技术咨询机构等等。这种机制重在对知识、技术的传播和使用,这是加强对知识、技术使用的重要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除市场机制以外的其他各种机制在知识、技术的生产和使用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其他各种机制作用的增强会降低知识、技术的市场价格,这种知识、技术市场价格的降低也会促进知识生产与使用的市场机制的运行。各种机制的协调作用有利于知识、技术的生产和使用,从而有利于提高知识经济的效率。

5 结论

上一篇:大学生简历自我评价202下一篇:巴金家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