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学生心理咨询中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

2024-11-25

浅谈在学生心理咨询中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精选4篇)

1.浅谈在学生心理咨询中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 篇一

·对4-5岁孩子人际关系综合能力的钻研 对4-5岁孩子人际关系综合能力的钻研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社会进一步提高,科学的提高,个体社会的加剧,及当代的生活方式的革新与推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在社会现实日常生活中霸占的位置的愈来愈关键,并激.....·儿童人际关系调查四成孩子感到孤独 儿童人际关系调查四成孩子感到孤独 昨天,国内领先的儿童娱乐淘米网发布了一份 现代儿童人际关系 调查报告,全国15.6万余名少年儿童参加了这次调查。结果有37.2%的孩子表示 一直 、 经常 及 有时候 会觉得孤独,接近总调研人数的四成。

现代儿童的社交困难相比上一代有普...·准妈妈需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准妈妈需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培养内心之爱,善待身边的人,只有不自寻烦恼,才可保持愉快心情。 凡事多往美好的方面想,多包容,少抱怨,避免不良情绪郁结心头。

2.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篇二

一、 从教师的角度:

(一)给儿童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并为他们提供成功的同伴交往经验

例如,在幼儿园中营造温暖和谐的环境;对儿童实行民主的管理方式;能够宽容儿童的一些小的错误;对儿童的呵护能发自心底的关爱等。有研究表明,如果儿童经常遭到同伴拒绝,一些儿童就会感到焦虑和沮丧,甚至表现出害羞、疑虑、哭闹、肌肉紧张、活动性下降、抗拒远离教师等各种情绪症状。4如果老师能够在此时给他营造一种温暖的、支持性的环境和氛围,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转化这些不良情绪。另外,对于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老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创造交往的机会。例如,经常引导他们参加互动性的、需要交往技能的集体活动;带他们参加社区的活动小组和班级中其他儿童的生日晚会,鼓励他们表演节目。

当缺乏社交技能的儿童偶尔主动地和别人交往时,老师就用搂抱、抚摸、微笑或奖励等积极方式来肯定这种行为,久而久之,他就巩固了这种行为。鼓励儿童多观察成人或同伴的社会行为,有效模仿他人动作、言语,从而学到一些社会化的行为。当这种社会化行为受到肯定时,就会继续扩大到其它领域。这种方法能够感染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情境,培养儿童对社会交往的认知

为儿童创设一个虚拟的或现实的交往情境,让儿童在虚拟的或现实的情境中去思考如何解决活动中的社会交往问题。例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分角色扮演等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学得与同伴的化交往。在游戏中要告诉儿童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例如,可以通过模拟表演,使他们在模拟的社会交往情景中,认识在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优点和缺点,并理解心理换位的重要性。

帮助缺乏社会交往技能的儿童创设一种交往情境。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让缺乏社会交往技能的儿童扮演某一角色,使他们理解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认识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从而最终达到帮助他们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

以上都是基于儿童初入园后,教师对改善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在幼儿园,没有不能交往、不会交往、不善交往和“不受欢迎”的儿童。

二、从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的角度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为儿童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为儿童提供成功的同伴交往经验,为儿童创设社会交往的情境,这些途径除教师可采用外,父母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以上的措施。但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是无法取代的。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交往对象,也是他们习得社会规则的重要来源。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同伴交往行为。

张晓等研究认为, 1早期亲密的母子关系在儿童情绪和行为适应问题上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传统上,亲子关系,尤其是母子关系一直被认为是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事实上,许多研究也确实证实了,母亲是儿童社会性行为和社会交往(包括同伴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母亲与儿童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以后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形成。

然而我们却不能忽略父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父亲与儿童的交往,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常与父亲接触的孩子,会显示出勇敢、坚毅、意志坚强等特征,有更强的生命激情,这些个人特质,都将影响孩子后期的同伴交往质量及同伴交往关系。

(二)家庭环境

作为儿童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基地—家庭,是影响儿童成长最直接、最具体的微观环境。11在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同伴交往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员之间的友爱都有利于儿童的积极模仿,有助于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有助于儿童建立同伴交往关系的发展。邱海棠等人研究认为,家庭亲密度高、情感表达好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容易得到老师的喜爱和表扬,也容易被同伴所接纳。12因此要从父母做起,改善儿童的家庭环境,促进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化发展。

三、 总结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的社会化中,这种同伴关系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的认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同伴交往是满足社会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因而同伴交往就愈发重要。教会儿童同伴交往的技能,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更好的融入集体当中,还可以提高儿童同伴交往的技能。为了更好的帮助初入园的幼儿适应新的生活及新的环境,教师和父母都要为其做好充分的准备。

注释

1 张晓,陈会昌,张桂芳.母子关系、师生关系与儿童入园第一年的问题行为[J].心理学报,2008,40(4):418-426.

2 刘文,杨丽珠,金芳.气质和儿童同伴交往类型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6(4):68-72.

3 Masten A S,Garmezy N.Risk,vulnerability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In:Lahey B B,Kazdin A E.Advances in Clinical Psychology,1985,Vol.8:1-52.

4 Fedbaum C L,Cristenson T E,O’Neal E C.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assimilation of the preschool.Child Development,1980,51:497-507.

5 曾守锤,吴华清.儿童同伴关系不良的原因及对策[J].幼儿教育,2004,(2):13.

6 张俊友.浅谈社会技能训练——一种改善儿童同伴关系的训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9(6):55-56.

7 龚德英,刘宝根.教会儿童与同伴交往[J].关注,2004,(4):11-12.

8 徐惠,张建新,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J].心理科学,2008,31(4):940-942.

9 郑忠梅.论父母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J].心理学,2001,(8):25-28.

10 李丹,崔丽莹,岑国桢.6~8岁儿童同伴互动及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J]. 心理科学, 2004,27(4):803-806.

11 Underdown A.Children and Families in Communities:Theory,Research,Policy and Practice[J].Children Soc,2007,21:399-400.

3.浅谈在学生心理咨询中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 篇三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个人有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和学校丧失了很大一部分属于他们的教育经验优势,必须面对新的任务:把学校办成更能吸引学生的场所,并向他们提供真正理解信息社会的钥匙。随着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学习已经不是惟一的知识来源。许多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甚至互联网上获取大量信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学生比老师知道得多的现象。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得不到新鲜的信息,学不到有用的知识,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难免会逐渐对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排斥和逃避上学的情况。而这些后果是家长或教师绝不愿意看到的。

为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对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进行重新设计,力争为学生提供有意思的、有用的信息,组织他们开展有意义的、有趣的活动,通过积极的反馈让他们看到自己探索和刻苦学习的成效,由此才能使他们对艰苦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其次,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被看做是某种知识的惟一拥有者,他只需传授这一知识即可。如果教师不加把劲,努力追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很快他们会完全丧失在学生面前的优越感和权威形象,难以胜任教师角色的要求。为此,教师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以便把最先进的科学发展和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以计算机网络为例,如果一位教师从未接触过互联网,对网上信息一无所知,那他怎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网上信息加以选择、分析和评判呢?

另一方面,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平等的关系。因为学生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多,教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学习很多东西。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像一种伙伴关系,通过对话“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们在读什么、听什么、想什么。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平等地和学生展开对话,达成相互理解。

再次,社会发展对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外部世界主要借助于信息和新传播工具越来越涌入学校的时候„„出现在教师面前的是很少受到家

庭或宗教团体指导、但消息却比较灵通的一些青少年。然而,教师必须考虑到这种新情况,才能使青少年了解和理解自己,才能赋予他们学习的兴趣,才能告诉他们消息并不是知识,知识需要发奋努力、刻苦认真、严格要求、意志坚强才能获得。

4.浅谈在学生心理咨询中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 篇四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心理感知地图

作者/张祖文

意境地图是指在简单的纸笔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空间表达,这种地图反映人脑对地理环境的记忆能力和联想状况,也称印象地图、构想地图、心理感知地图或空间图式、意识空间、空间认知,是个人对其生活圈内环境空间的认知水平。

一、问题的提出

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这是学习地理应达到的基本技能之一。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一技能,熟悉地球仪、认识经纬网,需要反复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把经纬度写明确(东西经、南北纬、度数)的重要性。这在教学过程中都能一一落实。

但是,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练习,在多次练习过程中,都有存在东西经、南北纬判断错误,或不能够全部书写正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判断失误。

例如:甲地(165°W 15°S)在 半球(东、西)。题目是简单,学生回答问题出错的大有人在。又如:读图1以极地为中心的半球图,判断B点的经纬度为 .

A.30° S,60° W B.30° N,150° E

C.30° N,120° W D.30° S,120° E

按照常理,学生经过以上的训练本应该掌握了知识。事实却不同,有大部分学生难辨东西经、南北纬,或不能够全部书写正确。究其原因:绝大部分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心中还不能建立意境地图,难以从图像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在纸笔测试中往往表现出错误答案。

二、意境地图教学设计思路

1.文字转化为图像

为了初学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以及空间想象思维能力,在心中建立意境地图,采取将关键文字转化成图像形式,直观地把知识内涵展示出来。

教材以西经20°和东经160°来划分东西半球。把这种文字转化成图像形式来表达(如图2),帮助学生建立意境地图。在纸笔测试中将要判断的地点的相应经度标注在下面的数轴上,()即可准确地判断出所在的半球。

在学习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时,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教材配有图像1.13昼与夜。

首先,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方向(教师正确演示地球自西向东做自转运动),将地球仪北极对着学生,学生正视地球仪,这样学生相当于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如图3所示。提问: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方向?学生很容易回答是逆时针方向。

其次,伸出右手拇指与四指同一平面,拇指与四指相垂直,然后四指弯曲为半圆状贴近地球仪,此时拇指代表北极、四指弯曲所指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是地球自转方向,如图4.

2.把复杂图像转化为直观图像

教材P11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教材涉及的现象具有空间动态变化特点,将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演化成图5,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的特征倾斜身子(即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形成66°34′的.夹角),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演化成图5,形成直观、动态变化的图像。在学生心中建立意境地图。

例如,6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应是:A.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B.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C.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D.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摘自漳州习题)。应用:将6月1日标注在3月21日至6月22日之间靠近夏至点,即可判断出: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得出答案是B项。

总之,意境地图是沟通地理学、认识论和心理学的一座桥梁,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空间概念的教学,其主要功能是:(1)作为辅助记忆的工具;(2)重视已知环境的空间位置、属性和影像;(3)构成和储存地理知识,并且据以修正和扩充地理知识;(4)反映联想或者虚拟的世界。

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地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陌生的。客观条件的不足并不会完全影响教学,因为新课程的理念是相通的,作为教师只要多琢磨、肯钻研、多总结,寻找适用于我们自己的好的教学方法。

★ 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区地理教学教案

★ 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 平面设计教学应用问题对策实践应用研究本科论文

★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 面授辅导课在高校英语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优化组合法在铅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 中职教学中工艺美术的实践教学论文

★ 浅谈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上一篇:写葡萄的作文200字左右下一篇:冰雪世界之游-游记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