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论文

2024-11-10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论文(共12篇)

1.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论文 篇一

摘要:我国素质教育明确强调,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立足点和核心,保证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真正地走向社会岗位,发挥个人的作用。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之下,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高职教育,同时作为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为核心和基础,采取创造性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以及实践,将个人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学习实践中,以此来实现个人的长远发展和个性化成长。该文以高职英语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实现我国高职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英语教育

1引言

在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过程之中,职业教育在我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社会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实质需求,能够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另外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越来越明显,但是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及情况。在落实相关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以人才培养为立足点和切入点,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目标忽略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方向,实际的教学策略与学生个人的就业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在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之中,这一现象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果站在微观的角度对我国高职英语教育体制进行分析,那么可以看出现有的教育体制无法更好地满足社会以及市场发展的实质需求,高职生的英语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这一点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对高职英语教育体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存在一定的实践教育意义,符合我国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

2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

高职英语教育的内容以及环节相对较为复杂,在落实相关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英文老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类影响因素,立足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具体特点,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保障学生能够在主动学习以及小组内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

2.1具有高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的双重属性

与普通高等教育之中的英语教育相比,高职英语教育具备职业教育的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国际教育的分类标准,在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分析时,明确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以面向实际,面向具体职业为切入点,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学习之后获得从事某一个职业或行业的实际技能以及知识,另外完成一级学业的学生,往往能够直接具备进入劳务市场的相关能力以及条件。其次,与中职英语教育相比,高职英语教育存在高等英语教育的特点,大部分的课堂内容以及教育结构尽管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上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真实需求,符合社会各界以及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标准。除此之外,在知识的深度以及广度上,高职英语教育能够突破中职英语教育所存在的各类不足,为学生的全方位成长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2高职英语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的人才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我国许多老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只关注简单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之中只能够掌握一定的数量的词汇以及语法,但是与他人在生活实践以及交流的过程之中,无法用英语来进行主动的沟通以及表达。另外许多学生往往连一份英语报纸都看不懂,在写英文函件的过程之中感到无从下手,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我国现有的英语教学过于传统和落后,大部分的英语老师只注重哑巴式的英语教学模式,以学生的死记硬背为切入点和基础,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词汇量的大量积累,尽管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保证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学习基础,但是对于任何一门语言学习来说,掌握语言的具体表达技巧并进行主动的应用以及实践才是核心以及前提,只有保证学生将所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语言学习的作用及价值。高职英语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和前提,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实践以及探究,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在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过程之中,高职英语课堂主要以模拟实训的形式为基础和前提,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积极地开展不同的课外实践活动,将就业实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相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机会。另外即使学生无法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促进个人实践应用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也会采取因材施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从目前来看,高级英语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采取情景模拟的形式来为学生提供具体感知的机会,鼓励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书面交际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落实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之中,学校加大投入改善现有的实际条件以及实习环境,另一方面,在开放式办学条件的引导之下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以及互动,保证学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依托现有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水平,充分地实现外企资源的优化利用以及配置,以此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为不同行业及领域培养出应用型的高级英语人才。

2.3主要强调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高职英语教学十分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深入分析高职英语教学的内涵以及实质,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个人的良性发展。结合我国语言学界的相关要求以及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学术英语以及专门用途英语两大体系。其中,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学术英语主要以培养专门的外国语言工作者为核心和基础,专门用途英语则主要培养在特定行业领域之中能够使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以及实践的专门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后者主要是职业英语。高职英语教育老师必须要立足于英语教学的现实条件以及相关要求,明确英语的具体属性以及人才培养标准,通过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有效落实为社会培养出综合性的人才。

3高职英语教育的现状

3.1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落后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我国许多高职英语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过于落后以及传统,严重偏离以就业为导向的具体方向,忽略了高职教育的具体要求,难以保证学生在以能力为本位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下实现个人的全方位成长。其次,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基础和前提,在落实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之中,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忽略了人才培养以及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本质特点,难以保障自身的人才教育目标符合岗位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实际的教学质量以及教育水平不容乐观,学生个人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另外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落后,导致英语教学忽略了学生需求的真实分析,没有直接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出发点以及前提,难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从教学模式上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以黑板以及课本加粉笔的教学形式为主,大部分老师只能够进行英语知识的简单传授,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老师知识的灌输,老师在讲台上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课堂之中记笔记,其中老师是课堂中的主角以及主体,学生是听众,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以及沟通,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主。另外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所获得的学习以及提升的机会相对较少,许多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个人学习的灵活性以及自觉性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过于依赖课堂学习,学习较为被动以及机械。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难以将个人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不同的工作岗位之中,个人的就业能力较差,缺乏一定的社会竞争力。

3.2高职特点不突出,学生学习积极性丧失

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导致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之中往往千篇一律,整齐划一,没有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学生的爱好和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地选择及划分。另外对于一些高职院校来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整个课堂非常安静,老师在课堂中唱独角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以及互动较少,往往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另一种则是整个课堂氛围非常热闹,人声鼎沸,老师往往无法更好地表达个人的意见以及看法,学生在整个课堂之中互相闲聊以及逗乐打趣。任何一种极端情况都会严重影响学生个人成绩的有效提升,同时许多教师也对现有的英语课缺乏信心,实际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不容乐观。

3.3方式落后,不符合就业需要

其中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明确强调,英语属于考试课,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主要以笔试为主,通过一张标准化的试卷来衡量学生的最终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水平。其次,在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分析时也会以此为依据和重要的参考。另外还有一部分学校往往将学生的成绩作为是否取得毕业证的参考依据,这一点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同时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难以实现个人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在这种较为落后及单一的考核方式影响之下,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只注重学生词汇量的积累以及笔试成绩,将过多的时间以及精力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上,过分看重最终的分数,忽略了学生综合英语表达能力以及表达技巧的提升,难以实现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将个人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工作之中。

4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基本对策

为了真正保障高职英语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英语老师需要以学生就业的总体目标为前提,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依据,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手段,有效落实高中英语教学。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英语老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从国家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妥善处理好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以及素质提升之间的相关性,对现有的考核方式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进行不断更新,通过师资队伍的有效建设来保障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应用水平的提升。

4.1努力更新高职英语教育观念,适应就业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综合实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不同的领域以及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大力发展的过程之中,社会各界对人才以及智力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其中高职英语教学必须要积极地以就业为导向,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有效地突破传统应试教育所存在的各类不足,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以及基础,保障学生在完成专业技能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实现个人听说读写以及翻译能力的整体提升。

4.2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

要想保障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英语学习的技巧以及精髓,英语老师首先需要立足于时代发展的真实需求,积极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后期的学习以及培训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及教育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老师个人的教育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方向,只有一个综合经验较为丰富同时教育水平较高的老师才能够保障学生更好地完成个人的学业,在不同的岗位中发挥出个人的价值。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技术以及专业理论,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之下实现技术与专业理论实现了紧密的联合。高职英语老师除了需要精通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不同的专业技能,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主动地引导。对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注重提高老师的综合能力,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最终的目标以及要求,专业课老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以及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熟练地掌握专业的实践技能。除此之外,学校还需要对老师在不同领域中的科技推广能力以及生产经营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实践要求,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

4.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就业的关键

老师需要采取分类分层次的教学,立足于学生考试成绩及学习情况,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之下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其中分层次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保证学生在打好前期英语学习基础的前提之上更好地实现自身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及水平的提升。另外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之中,分层次的教学还能够让学生明确个人的职业就业方向,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主动性地学习以及提升。另外老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学习成绩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口头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效的突破传统单一性的教学模式,以英语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为前提,明确趣味性以及文化性的具体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平台来实现教学手段的丰富和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地参与及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

5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能够为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高职英语老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英语教学手段的有效突破以及革新。

参考文献:

[1]贾方.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01).[2]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03).[3]川子.中国高等教育:直面入世冲击——浅析跨入WTO门坎的我国高等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Z1).[4]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01).[5]仲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素质教育的构建[J].成功(教育),2013(05)

[6]魏涛.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中的困境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

[7]顾琦.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以湖北理工学院专科公共英语教学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2(21).

2.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论文 篇二

一、以考研为导向, 深化专业课堂教学

多年来, 社会用人单位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很稳定的国企、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由于蜂拥而至的研究生吊高了他们的胃口。不管是否合适, 一般好一点的用人单位都是非硕士不可, 甚至有的单位还非博士不予考虑。这就给大学教育提出了新问题, 考研率成了各大学的硬指标。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考研率。

1. 明确考研方向。

对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 从入学第一天开始, 就要加强考研教育, 指明考研的方向。教师在上课时, 要及时把有关考研的基本知识以各种方式告知学生。比如:考核科目:政治 (分值100分) 、基础英语 (分值150分) 、综合英语或专业课 (分值150分) 以及第二外语 (分值100) 共四门。专业学科门类: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商务英语等。具体的方向很多, 有的大的综合类院校在招生考试中, 以研究方向来考第二门专业课。比如:英美文学;或者分的更细———英国文学, 美国文学, 澳大利亚文学等;翻译理论与实践 (口译、笔译、同声传译、典籍翻译、词典编纂等) ;语言学 (语义学, 文体学等) ;英语教学法研究。打开一些设有英语专业硕士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 会看到更仔细的介绍, 包括各个方向的考试科目、导师、复试科目、参考书目等。

2. 夯实基础知识。

仅有明确的考研目标是不够的, 各个专业的大学生, 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大力推进启发式教育。我们的教育推崇记忆, 不注重学生自己分析, 表现在教学上就是“填鸭式教学”[1]。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 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学设计里面的互动部分也是教师主观上设计出来分配并指挥学生去做, 形式上学生参与, 学生在动, 实质上学生还是围绕老师转。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 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也是完成老师设计、分配的活动, 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 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这种教学在中小学应试考试中不突出, 随着大学阶段的到来, 潜藏在学生内部的综合素质就有了表现和发挥的机会。这时应该调整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模式, 加大大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参与的意识, 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使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原有的内在的素质。这时, 填鸭式教学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老师也未能在教学中把情绪完全调动出来, 导致上大课的学生逃课现象严重, 彼此之间打掩护、说谎。所以老师的课堂教学应该随着年级和环境的不同而调整, 大力推进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育认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维, 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并非排斥教师的作用, 只是教师的作用必须在引导上下工夫,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理解、消化、吸收, 从而达到自奋其力, 自致其如, 这才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落脚点。具体到英语专业课堂教学, 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英语课堂教学, 尽量多的安排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比如英语泛读课,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文章, 自己上讲台复述文章内容, 共同讨论文章的主题、风格、人物特征等, 教师只是课堂的主持人。

3. 适当做些科研。

近年来, 考研录取规则悄然发生变化, 招生单位越来越重视对考生科研潜力和专业素质的考查。因此, 英语专业课堂要在科研方面做好工作。首先, 结合学生学习兴趣, 把好科研训练活动的选题关。教师在上好专业课的同时, 要提出适合本科生的科研要求。科研题目让学生自己确定。学生确定的题目内容更接近于自己的兴趣爱好, 题目的深度与广度更适合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基础, 更有助于学生发挥其自主性和能动性。当然, 如果学生不会选, 教师可以加以指导, 多提出一些参考题目, 让学生选择。根据研究目的、内容与要求, 查阅材料,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科研训练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质量。其次, 加强指导教师管理, 提高科研训练质量。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认真修改, 杜绝剽窃, 培养学生规范的专业素养与科研精神, 强化学术道德。如果出现抄袭现象, 要严厉批评, 驳回重写。再次, 专业教师要建立学生创新教育立项制度,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当然, 教师可能没能力直接对学生进行物质奖励, 但是, 基于学生对学分的敏感性, 给学生期末成绩加分, 是很容易做到的。要保证创新立项研究顺利开展, 保护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创新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2]

二、以求职为导向, 深化专业课堂教学

传统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以英语知识为主, 比如, 听、说、读、写、译的相关知识。现代的英语课堂教学要以求职为导向组织课堂。

1. 改变就业观念。

教师在听、说、读、写、译的教学中, 在组词、造句中, 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思想。我们的大学教育过去是培养“吃皇粮、捧铁饭碗”的人才教育。大学毕业后学生一般分配到党政社团、国家事业、国有企业单位, 工资有一定标准, 并且稳定提高。现在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 特别是随着加入WTO与国际经济、文化发展的接轨与吻合, 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政府部门的体制改革, 部门职能的调整和合并, 民间投资加大, 中小企业数量巨增, 自由职业者受到推崇等。目前我国处于非常有利的国际地位, 国家政策也鼓励各种行业发展, 鼓励创新、创业, 因此应该让学生们意识到就业的面很广, 行业很多, 并不断的灌输这种意识[1]。讲台虽小, 作用很大。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并不过时。无论在哪里, 无论干什么, 只要能成为某一行业的领军人物, 你就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人。这方面有很多例子, 比如美邦集团老总周成建, 从一个小作坊开始, 制作衣服, 后来开一家商店, 一点一点地做大。美邦逐渐成为一个全国知名品牌。所以, 无论在国企, 还是在私企, 并不影响你是否成功。改变观念, 才是大学生当前的关键。

2. 提高就业筹码。

首先, 鼓励学生多拿证书。专业技能过硬才是找工作的“必胜法宝”。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 首先拿到自己专业的各种证书, 就是专业技能过硬的体现。比如, 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证书能拿到, 就说明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过关了。但是, 有些学生不去拿英语专业四级证书, 而是去拿公共英语四级证书, 这就做错了。现在的招聘方都有大学学历, 知道什么是公共英语四级, 什么是专业英语四级。在此同时也应该为拿其他证书做准备。比如, 剑桥商务英语证书, 报关员证书, 外贸单证, 全国外语翻译证 (口译、笔译) , 涉外导游证等。学生拿的证书尽量与所学专业有关。如果英语学生拿到会计证书就有点不现实, 或者说没必要。所以, 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 为学生多拿各种证书而努力。现在有一种说法叫“证多不压身”。过去人们常说, 分数、分数, 学生的命根。现在还要加上一句, 证书、证书, 学生的命根。英语课堂教书要以证书为导向, 改革传统的悠哉游哉的教学模式。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 设为选修课;可以开设课外辅导班, 专项提高。英语课堂的扩展教学要及时转向这一方向。其次,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主动表现自己, 给他们自我表达的舞台。比如, 课堂自由谈话, 课堂故事会, 课堂演讲比赛, 课堂小小戏剧演出, 英语歌曲比赛等。这些活动会使学生长出息, 增才干, 实践能力大大增强。另外, 还要提高学生的应聘能力。英语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召开模拟招聘会, 让学生做招聘员、应聘者, 体会应聘技巧。比如, 准时到场, 着装得体, 真诚对待, 敢于说出自己的期望, 勇于说出自己的长处。这些活动也可能暴露出学生的弱点, 正好让大家引以为戒。再次,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不能只是教书,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非常重要的。英语专业课堂也应该是心理课堂。多给学生讲一些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终于成功的例子。要让学生相信自己, 坚定自己的信心, 别被几次打击所击垮, 要愈战愈勇, 感到最绝望的时候也许最好的机会就在眼前了。

三、以创业为导向, 深化专业课堂教学

近年来, 政府越来越关心大学生的创业问题。因为大学生属于知识分子人群, 所以大学生创业也成为大学生求职之外的新兴的现象。因此, 各个专业课堂教学要深化改革, 促进大学生创业。首先,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2]。在课堂上, 教师要告诉学生, 创业是就业的最高形式, 要做发工资的人, 不做领工资的人。不要觉得自己不行, 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校期间, 既要学专业, 又要学管理, 还可以学技术。为用智力换资本做准备。要有创新精神, 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信心就是力量。要树立信心, 通过成功创业, 实现自己的理想, 证明自己的价值。其次, 宣传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温家宝总理说:“我们特别希望大学生能够自主创业, 我们给大学生就业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因此, 为了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 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培训、指导等诸多方面。比如, 大学生从事个体经营的, 自批准日起, 一年内免收个体户登记注册费、个体户治理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自主创业的大学生, 向银行申请开业贷款最高可达七万元, 并可享受贷款贴息的优惠;可以免费存档两年;可以休学保存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等。再次, 利用课堂帮助学生搞好一系列的创业活动。比如,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项比赛由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杯名, 由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主办, 分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两类, 每两年一届间隔举办, 已被公认为中国大学生的“科技奥林匹克圣会”。又如, 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这项比赛由教育部主办, 以创业计划书为基础。以教育部相关领导、高校专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评审团点评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判, 更好的考查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经营水平。[3]

总之, 考研、求职与创业是贯穿英语课堂教学的三个方面, 是同时进行, 不可分割的。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 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不能落后, 以就业为导向, 改革我们的教育理念。在大学阶段扬弃填鸭式教育, 接受启发式教育, 以英语课堂为大舞台, 无论课上、课下, 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 及时进行就业观念、就业技巧、就业能力以及创业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让学生适应社会, 融入社会, 改变社会, 使教育的结果落到实处, 使受教育者有施展和使用知识的空间, 使更多的人有良好的、与传统不同的就业意识, 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扩大就业范围, 增加就业数量, 加大就业深度, 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黄济.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王洪华.对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秦年科技, 2005, (8) .

3.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论文 篇三

关键词: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 服装专业

引 言

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新时期的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最近温家宝总理专门召开了有关职业教育的工作会议,要下决心、花大力气办好职业教育。这给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但是摆在我们职业学校面前的事实是:市场运作快,时效性强,某些传统的工艺在逐步淘汰,职校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跟不上行业的发展,家长和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又有很高的期望值,等等。那么职业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如何进行改革?这是职教工作者面临的紧迫课题。

课程是实现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质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综合载体。课程改革是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它承载着教育教学的思想和观念,体现了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制约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师生行为,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性人才。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方面应充分体现出以相关知识为基础,以核心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为主线的培养特点。因此,在课程的改革方面就应当突出其社会性和实践性。本文所强调的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主要探索我校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它主要包括教学理念的改革、教材课本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等等。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标准化目标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与企业单位的项目任务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以期觅求课改的良方妙药。

一、关于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本文提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过程要与社会紧密联系,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要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要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能力相当。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要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我们应该探索适应产业需求、与产业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要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服装专业教学课上,应充分重视服装专业学科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该特点的优势,将服装专业的有关理论较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努力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

职业教育脱离实践是不行的。像我们这样的职业学校,就应当与黄石地区服装市场的发展相适应,我校服装专业培养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深受企业欢迎的服装人才,培养学生成为服装设计、结构制图以及工艺制作岗位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使他们能够领悟服装行业新的观念,并运用新的技术,具有服装设计、服装品牌策划的整体意识,掌握熟练的打板技术、制作工艺技能等。就服装课程来讲,从社会形势和培养目标都要求我们要一手抓教学质量,一手抓课程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两年主要是校内的课堂理论学习,第二阶段一年主要是校外的毕业实习。这样机械的分段与企业的实际联系是不够的。第一阶段在校内的课堂教学就应当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沟通,让学生认识服装行业,感受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进而使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的项目任务相结合。职业教育即是就业教育,它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应能顶岗使用。这就要求强化实践教学。我们不应把实践教学仅仅理解为毕业实习阶段的生产学习,而应当给予在校内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以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学校阶段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问题就是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

二、关于课程教学教材的更新

目前,许多服装专业的教材理论性较强,滞后于生产实践,与社会的生产实践和企业的项目任务结合不足。这就带来了课程与生产脱节、理论与实践失衡的问题,相互间不能形成有机的联系,且不能组成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的整体形式。如果仅仅是按照现成已有的课本去教学,那么就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实践发展的需要。比如服装工艺教材多半是讲授传统的工艺,但是现代的服装工艺和设备等更新较快,较为先进,不断在发展、改进。因此,必须进行教改和课改,要做到跟上实际,尽量做到实用和实践,不要闭门造车。特别是服装工艺教材,其中西装精做的配衬工艺方法早已被现代服装企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用新型材料的薄型衬经过大型机械粘合而成。因此,原有的教材内容有些已经陈旧,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变化,不能跟上人们追求的时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固然要重视教材的某些规范内容和基础理论部分,要讲清楚教材原有的正确部分,更应当注意与现成教材不完全相同的部分,这就是现代企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等等。我们要把这些新的内容带进教材,可以以企业项目任务或实例个案等形式传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很好地领会和掌握。

三、关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实现模块化的结合。相对独立又完整。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笔者认为,上述课程体系的建构可以具体化为学校的标准化目标的课程教学的措施。在职业学校,应当强化技能教学的统一和标准化目标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而这种标准化目标的教学和管理又必须紧紧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所谓标准化目标课程教学,就是说在整个服装教学过程中,要有合乎规范的、统一的、标准化的基本目标。这些目标实质上就是服装专业教学的基本的、主要的教学要求,根据统一的标准(主要依据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等)制订适宜的量化的技术技能目标,再根据这样的目标进行课程的教学以及全面的考核和管理。在拟定目标的细则时,应充分注意它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适应性。科学性是指整个目标体系要有科学的、规范的规定,而其中的每一个目标均应根据培养目的和教学要求系统合理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安插在教学进度中。使每一个目标都尽量能反映出服装教学的客观规律性。准确性是指所教学的每一种服装样式的产品质量都要有严格的等级标准,每一目标的内容、范围、技能标准、评分分配、操作时间均以大纲、教材特别是社会的实际需求而定,以企业单位的实际要求而定。适应性是指每个目标对每一位服装专业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们来说,应该是能够被接受的,能够认识、理解和操作执行的,并应顺理成章地接受有关部门的统一考核和检查。这样的标准化目标教学和管理,更应当与服装行业、服装企业的各项目标任务紧密相联。具体来说,我们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要对应企业、工厂的《任务书》或《任务单》等。学生要按照这样的《任务书》或《任务单》完成相应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也就是我们要求的培养目标。我校的服装专业课程主要有:服装绘画技法,服装设计基础,服装材料学,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工艺制作等等。这些课程对应了服装设计与制作技术技能的培养过程,而它们都应该与企业的项目任务紧密联系。例如我校上半年技能节服装专业考核内容实际上就是一种目标教学和管理,是把学生在校期间应主要掌握的技术技能应会知识,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中对于各个年段的具体要求,定时、定人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并进行达标的考核。它一共确立了十个基本技能目标,即:1、手工针法,2、一步裙,3、女西裤,4、男西裤,5、女衬衫,6、男衬衫,7、茄克衫,8、女西装,9、男西装,10、西装马夹。这当中既有基础目标,也有能力提升目标,可用如下图表表示:这些技术技能目标既要符合教材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应当与服装企业的各款《工艺制单》的要求相联系相符合。课程模块的标准化目标教学和管理如果能很好地与服装企业的项目任务(特别是不断更新的项目任务)相融合相联系,就必然会给课程改革注入新鲜的活力,会给课改带来具体的、实质性的变化。

四、关于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我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省级示范专业。中职人才培养的方向主要是工艺员或工艺管理员,也包括营销人员和车间以上的管理人员等。无论培养什么人才,都应该注重实践,注重技能。实践教学是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企联合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产学研结合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办出职教特色的一个方向,也是课程改革大有作为的有效途径。在课改方面,产、学、研要很好地合作和配合,就必须与有关的企业单位很好地联系和沟通。专业教师们不能只是在学校内钻研课本,还必须了解企业生产的最新工艺和技能等等,必须深入到生产第一线,要有亲身实践的体验,要了解生产单位和部门的任务情况等,了解这些任务是通过何种技术手段以及何种技能来完成的,并且与学校的有关人员一起领取企业的《任务书》或《任务单》等。然后将企业的有关项目和任务带回到学校,带回到课堂,进行教学。学校的课改方案确定之后,应该组织有关的人员,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回到学校再进行教改和课改等。在课改的过程中,为了尽量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学校教学与市场发展相结合,还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多样办法,比如每个教学目标和模块可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来负责承担。他们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既有共同之处,同时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就实现了课堂教室与企业厂房的贴近,学校老师与工人师傅的同堂,教学手段与工厂设备的配套等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适应市场的能力。此外,还有加强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等,不一而足。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的方向要把握,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明确,课程改革的计划要完善,课程改革的内容要实在,皆至关重要。等。凡此种种,都是服装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当不断思考和探索,勇于实践,让课改的步伐更好地合上时代的节拍。

结语:

4.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论文 篇四

1、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的系统化课程。称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它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将课程与职业密切联系起来,采用行业的能力分析和职业分析方法,制定出职业一学习分析表,把职业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在明确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开发出专业课程。形成以职业能力为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进行科目课程设计。

所谓就业导向,是指课程设计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即根据未来所从事工作的需要设置课程内容。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观集中体现在就业导向上。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课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

国家经济建设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其重点。对岗位能力就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就应该满足社会对不同岗位能力的需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

(2)课程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建设第一线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使毕业生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就应体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

(3)课程为个人发展服务。

对于我国当前国情来说,毕业生就业不仅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基础,也是今后个人发展的基础,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为个人发展打基础,因此就业导向的课程观也是人本本位的重要体现。

职业能力概念包括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两部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从事职业工作的能力,包括技术要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一定的经验积累以及综合运用技术从事职业活动的熟练程度。等等。职业关键能力分为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所以职业能力涵盖了技术技能、理论知识、态度素质等从业所需要的全部能力。即职业能力系统化。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职业能力系统化为目标是高职教育的特性,也是其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所在。

2、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本科教育课程应有明显的区别,其整体定位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是面向学科设置的,特点是学科基础较为扎实,能够为今后从事研究或设计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不适宜从事技术性较强的职业工作。而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专业应面向实际应用设置,专业课程要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根据不同行业的需要,分别设置本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课程内容,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

(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我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智能的表现上有所差异,而且会以不同的方式运用和综合智能,以学习不同的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工作以及在不同的领域发展和取得成功。我国高考成绩居于中间段的学生,是高职入学学生的主体,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也同时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对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更重视其他智能的开发,而上述中间分数段的学生往往更具有应用性人才的智能优势。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用与学科教育不同的方式组织课程,使教学更适合开发他们的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设置是在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的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能力”的内涵具有时空属性,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演变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方案要从职业分析入手,专业分析可直接使用国家或地方教育部门给出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在没有国家或地区行业分析的情况下,可由学校或专业自行组织进行行业分析。专业分析的最终产品是专业培养所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专业职业分析一般由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共同进行。 每个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由“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组成,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核心是“职业专门技术”,它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技术,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可外延到“职业延展能力”。某一职业的延展能力可能是另一职业的专门技术能力,延展能力主要是考虑拓宽学生职业能力范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要体现在熟练掌握本行业主流技术、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等方面,重点是培养运用技术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4)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设计链路课程。

专业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设计围绕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任务——课程链路。链路课程可以通过把职业专门技术的培养看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以及职业综合性任务,并考虑劳动组织形式的时空特点,按工作进程组织教学,即从整体上可以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原则。

(5)以应用为目的的多元范型单元课程。

高职教育中的每一门课程原则上不是按学科系统化组织教学内容的,因此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不称其为科目课程,而称为单元课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单元课程实施多范型原则,共包括五种基本的课程范型,即问题中心课程范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任务中心课程范型、体验中心课程范型、培训中心课程范型。同时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并不排斥学科中心课程,但内容上要符合“够用为度”的原则。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单元课程具有多种分类方式,其中常见的一种分类是将单元课程分为通用技术课程、专业任务课程、证书培训课程和通识课程四大类。

(6)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实施“双证”书制度即学生需要取得反映大学专科学历的毕业证书,同时还要取得反映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在当前我国职业证书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应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证书,并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其实,比证书更为重要的是证书所体现的职业能力,课程实质是要保证职业能力的质量标准。要进行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建立以检测对“职业能力”的掌握为目标的考试体系,证书考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培养方案。

(7)以产学结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

即产业介入教育,坚持产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方向。产学结合在课程方案中要重点体现在企业实质性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改革、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课程内容、开设产学合作教育的课程、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体验课程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积累,毕业后马上就能顶岗胜任工作。

3、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开发方法的特点。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开发,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课程观指导下,依据高职教育目的,在需求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分析、专业学习分析、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单元课程开发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

(1)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系列课程链路,在修业年限期间,从人学开始就接触职业内容,职业能力随学习时间逐渐递增,到毕业时达到专业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彻底打破学科系统化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形成职业能力系统化的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职业体验和职业能力训练大大增加。

(2)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与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通过以行动为导向的面向工作过程的项目或任务课程的设计,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职业专门技术),又学会做人的本领(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既有迅速上岗的能力又有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论文 篇五

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促进就业做文章,都以是否促进就业作为标准。“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本质特征之一,不了解这一点,就分不清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更创不出办学特色。招生只能解决学校的生存问题,搞好就业才能解决学校的发展问题。“出口”做好了,“入口”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今年6月份,在河南日报组织的“全省十大最具公信力学校”评比中,我院光荣入选,这是对我们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最大肯定和最好回报。

第三,要坚持走产学一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这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挑战和颠覆。学院和企业之间通过共享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实现了企业需求与学院能力的对接,既给我们带来了项目,又为企业解决了生产和技术难题,有助于高职院校找准位置,在实践中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几年我们与莲花集团、大用集团、美的集团、财鑫集团等60多家著名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建成了60多个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共赢。

问:您把“以服务为宗旨”放在办学的第一位,能否具体介绍一下你们是如何实践这一理念的?

学院在科技推广和服务“三农”方面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动了学院自身的发展。

服务还体现在以人为本上。我们在学院倡导“大爱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创造一切条件来满足师生的发展需要,完善教学设施,改善师生工作、生活条件,免费对教师开展培训,报销读研读博人员费用;推行后勤改革,最大限度降低学生生活费用;实施贫困生救助工程、终身就业工程等等,都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近来,学院被评为河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获得河南省高校成人教育评估优秀等次,成为省内高校屈指可数的“双冠王”,并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实训基地等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我院代表队在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上屡屡折桂,机电系学生在全省大学生技能大赛上接连摘金夺银,体艺系师生在全省戏曲大赛、音乐大赛上有奖必争;北京奥运会上有我们的共青团员志愿者团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涌现出“河南省优秀支教服务团”。另外,我院学生常雄健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信科系学生韩亚威和李亚坤受到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并被授予“周口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信科系4名学生拾金不昧的先进事迹被数家媒体报道„„所有这些,都是践行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的结果。

问:随着高等教育入学规模连年扩大,社会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担忧。但是这两年,周口职业技术学院除了获得河南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以外,还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涉及教学质量的各个重要环节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你们是怎样取得这些成绩的?

答: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高职教育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全面、可持续发展,还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和普通大学教育不是一个标准,又和中等职业教育有高低之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是树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理念。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为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其次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专业设置。2001年我们只有7个专业,8年来停办了4个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每年都改造和新增3~4个专业,确保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我们办得好的专业,实践课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50%,并保证每个学生至少有6个月以上的顶岗实习时间。我们让企业专家骨干、管理人员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需求的对接。我们的毕业生都要求获得“四证书”,即毕业证、职业资格鉴定证、外语合格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

三是根据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我们建立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实施了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承担编写21世纪国家高职高专教材和“十一五”规划教材27部。我担任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副主任委员,今后我院教师主编或参编的全国通用高职高专教材,将覆盖大部分专业。学院已有两门课程分别评为河南省精品课程和河南省优秀课程。

四是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目前,我们拥有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31个,所争取到的250万欧元西班牙政府贷款,也全部用于购买教学急需的仪器设备;校外实训基地已达60多个,今年还要增加10个以上。2008年,我院现代农业技术综合实训基地被评为河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标志着我院的实习实训条件已经达到省内院校先进水平。

五是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学质量。我们一方面解放思想,突破“教师必专职、专职必入编”的人事管理框架,除了把在周口工作的数十名博士全部聘为我院兼职教师外,还在企业聘请了100多名高技能、高层次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来校担任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另一方面是加大教师培养和引进力度。几年来,我校共支持95名青年教师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对新进教师全部要求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对所有专业教师都进行了职业培训,以提高其“双师素质”。这些措施使我院教师队伍的结构迅速改善,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36%,年轻教师中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达到40%,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今年6月,在有50多所省内高职高专院校参加的河南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评比中,我院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团队经过激烈竞争最终折桂,被评为河南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标志着我院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突破。

问:2008年年初,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河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一举迈进河南省高职院校的“第一集团”。据了解,省内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参加了这次竞争,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有什么优势?你们又是怎么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的呢?

答:2007年年底,河南省计划从全省54所高职高专院校中遴选出10所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院校进行重点扶持建设,成为“示范院校”,也就是高职高专院校的“211”工程。2007年年底,我们是在迎接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紧张时刻得到这个消息的,于是当即决定组织力量,全力以赴进行竞争,最终以第六名的成绩申报成功。这一成功不仅意味着我们已跻身省内高职院校第一团队,也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取得这一成绩并不是偶然的,既是我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结果,更是市委、市政府鼎力支持的结果。在申报过程中,市委书记毛超峰和市长徐光亲自坐镇指挥,副市长范明还参加了现场答辩会,受到了省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时至今日,我们全院师生还一直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我校的关心和支持!

问:特色是一所学校的名片。河南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意见反馈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服务三农”和“专家治学”是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最大的办学特色。您认为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是什么?一所学校如何才能办出特色呢?

答:我的体会是,办学校和开饭馆一样,没有特色是办不下去的。

这些年来,学院依托传统农科和畜牧专业的优势,立足服务“三农”,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通过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建立了一批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锻炼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我们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服务与推广,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农科和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办学特色。去年现代农业综合实训基地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明年还要申报国家级基地,就是因为有这个特色。

在专业建设上,这两年我们也创出了鲜明的特色。我们坚持专家治学的方针,任用高层次人才担任专业带头人,大胆向系部下放办学自主权。畜牧兽医专业和汽车维修专业分别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南省高校特色专业。我们的目标是,争取今明两年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

问: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效果,最终要反映在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上。这几年,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情况如何?

答:这个问题提得好。毕业生就业率是反映教学质量的根本指标。让每个学生都端上金饭碗,是我们永远不变的追求。我们明确承诺:凡我校毕业生,我校皆负责安置;凡我校毕业生失业,我校负责再培训再安置。我们建立了毕业生免费再培训制度,促进毕业生二次就业,几年来,共帮助40余名毕业生实现了再就业。我们十分重视毕业生的推介工作,仅2008年就举办大中型招聘会28场,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加上我们平时推荐的就业岗位,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达到毕业生总人数的1.8倍。我们与美的集团、联硕集团、莲花集团、双汇集团等国内数十家著名企业签订了长期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安置协议,订单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我院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企业满意度95.6%,就业后前3年平均薪酬水平位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就业先进单位。

我们还开设了创业辅导选修课。很多毕业生刚参加工作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2004届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尹光磊,毕业后创办养猪场,仅2007年就实现利润近60万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问: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最新统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足50%,加上仍未找到工作的历年大学毕业生,等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1000万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在保障毕业生就业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

答:早在2008年,我们就预测到今后几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可能出现一个多年不遇的困难局面。因此未雨绸缪,做了认真部署和充分准备,主要措施有: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新开设3个面向企业改造升级、毕业生紧俏的新专业;瞄准国际大市场,和加拿大签订了联合办学和就业协议,并开始招生;建立就业目标责任制,强调“谁培养谁负责”,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打破专业限制,允许学生跨专业学习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做好学生专升本工作,今年我院毕业生专升本推荐20%,录取率100%;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通过参军入伍、担任村官等方式安置了相当数量的应届毕业生。

截至目前,我院2009届毕业生大部分已经找到工作,目前已安置就业91%。预计到年底,总体就业率仍将达到95%以上。

问:由于这几年的突出表现,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迅速成长为河南省高职教育的一个品牌,引起了全省高职教育界和周口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也被周口人民寄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展望未来,您对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今后的发展都有哪些设想?

答:虽然这几年学院取得了一系列的办学成就,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办学声誉不断提高,但我们清醒地看到,我们距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广大师生的期待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自我发展能力、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以及为地方服务的能力还不够强大。最关键的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加开放、开明的视野,站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勇于改革创新。

今后学院的发展,我想还是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完善“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订单培养”,创出明显特色。市委书记毛超峰最近对学院作了重要指示,要求我们进一步办出特色,进一步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文化积淀。这一指示从当前到长远都给我们指明了办学方向。学院党委已经明确提出“走科学发展,内涵建设道路”,具体目标是: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8000人左右,电大和成人本专科生人数达到5000人;每年培养高职毕业生5000人,中职毕业生1000人;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包括返乡农民工和再就业、职业技能鉴定)30000人次;新建高水平的实习实训基地60个,使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总数达到150个,可鉴定各种等级的职业工种150个,能同时满足5000名学生实习实训、技能鉴定的需要;打造一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高水平教学团队;毕业生平均薪酬和就业对口率明显提高,当年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同时我们要积极贯彻实施省、市两级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参与跨省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成立我市职业教育协会,发挥龙头作用。

6.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论文 篇六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院校 建筑预算 课程标准

论文摘要:文章就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市场急需的工程预算人才为出发点,满足毕业即能顶岗的要求从构建理念、构建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儿方面对《建筑工程预算》这门课的课程标准进行了探紊}生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是职业教育实现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人才办学目标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即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决定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课程建设与开发、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等问题,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市场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实现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

高职教育正在进人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阶段,深化课程改革是核心任务,建设课程标准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切人点,通过构建并实施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来强化高职教育的特色。

1《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标准的构建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标准,应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要求来构建,注重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毕业即能够顶岗工作,成为企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按照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完成项目课程体系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

2)按本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来确定课程项目,以完成该项目所需的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模块,以课程模块确定课程内容。将建筑工程概预算的基本知识循序渐进地融于各项目之中,全面合理地掌握建筑工程概预算领域所涉及的知识。

3)依据对相关专业就业的.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4)关注建筑工程概预算领域最新技术发展,突出新知识的传授,从而满足高职教育实用性、综合性的要求。

2《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标准的内容

2.1课程性质与构建思路:

2.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学生从事建筑工程造价的基本职业能力。

2.1.2构建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通过对高职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职业所必需的建筑工程概预算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敬业爱岗思想和团结协作精神。

课程结构以定额法、清单法确定建筑工程造价为主线进行设计。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同时融人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建议本课程课时为108学时。

2.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具有确定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达到建筑工程造价员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达到以下职业能力目标:

1)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使用方法;

2)定额法确定单位工程造价方法;

3)工程量清单编制方法;

4)清单计价法确定工程造价方法;

5)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2.3课程内容和要求

课程内容和要求见表1。

2.4实施建议

2.4.1教材编写

1)教材编写时应依据课程标准。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2)教材应体现本专业对建筑工程预算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3)教材应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应用案例介绍并加以分析评述。

4)教材中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2.4.2教学建议

1)教学中将现代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主要用于课程要点、难点的讲解,图形图像资料和模拟演示等。

2)教学中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采用以任务引领型项目形式,提高学习建筑工程预算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理论和案例教学相结合,采用启发、讨论、学生展示、课堂讲评和案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通过典型项目的学习,举一反三,掌握编制建筑工程预算的知识和技能。

4)建筑工程预算是一门实践性、地区性很强的专业课,教师应讲授现行的、最新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2.4.3教学评价建议

1)应按各阶段工作任务、能力、技能与素质的要求分别进行评价。

2)本课程因实践性较强,所以必须将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注重对过程、方法、步骤的评价。根据实践环节的过程评价成绩与集中考评成绩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3)要求学生参加造价员资格证书考核,应取得三级造价员岗位证书。

4)本课程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合格。

2.4.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议

1)授课中注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校内实训条件,组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提高手算能力及利用软件编制建筑预算的能力。

3)利用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等条件,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活动,顶岗操作。

2.5说明

本课程标准适用予高中后三年制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造价等专业。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

7.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论文 篇七

1 明确培养目标和方向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求以就业为导向, 关注学生的需求, 把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从根本上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上, 对学生的教学要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要,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高职教育的目的, 培养出生产管理和服务所需要的人才。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英语课程虽然更多是作为基础课程开设, 但在学生面临就业中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要有效地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 作为高职英语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所教专业的理论知识, 这样才能有效地将英语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培养和锻炼, 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真正达到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 以进一步落实“以实用为主, 以应用为目的”的要求, 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拓宽文化知识, 提高职业能力。

2 开发实用性专业教材

教材是传授知识的媒介, 是培养能力的载体, 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重要工具, 教材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素质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职英语教学, 更应该具有职业针对性, 更应该体现实用性的特点。目前, 高职院校选用的大部分教材偏重知识的介绍, 对实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与高职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得不够紧密, 缺乏培养交际能力的学习任务或活动内容, 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材既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又无法适应社会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导致英语教学与社会和学生的需求相脱节, 学生所学知识与实用能力有着很大的差距。

因此, 所选教材应该侧重于语言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 强调专业的相关性和语言的实用性。不同专业应该结合自身需求选择或编写教材, 在选编专业词汇时要注意区别同一个词在不同专业的不同含义, 如“award”普通含义为“奖励”, 而在法律上它是指“判决书”;“sentence” 普通含义为“句子”, 而在法律上它是指“判决、宣判”等。既可以将该职业在具体工作经常用到的英语作为编写材料, 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让他们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 又可以采用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共同开发教材的形式, 由专业教师提供专业素材, 英语教师从语言教学的角度进行归纳整合, 将语言学习与职场工作情景进行有机融合, 以提高专业英语教材的质量, 编写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能力训练的英语教材。

3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课堂教学应突出“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所以, 要改革传统的应试型英语教学方式。

3.1 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

在外语教学中, 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成效有重大的影响。学习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 兴趣则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情感因素。有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的兴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成功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 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 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 学而忘我, 乐此不疲。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 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 注重情感教学。首先, 应与学生交朋友, 注意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内心世界,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其次, 要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因材施教。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发展学生个体学习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和独特性。最后, 营造一种民主、亲切、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3.2 改革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现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直沿用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大班上课, 满堂灌。几乎全是40多人的教学班, 有时甚至会出现百人上课的情况, 教师黑板加粉笔、笔记加作业, 照本宣读, 无法开展英语教学最需要的语言交际活动。导致英语教学中依然存在未清除的遗留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 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翻译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三是外语实践的量少、内容死、面窄, 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因此, 作为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时, 需要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去处理好这些问题, 在教学中把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学会因材施教, 学用结合打破封闭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 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多方位的课堂教育体系, 从目标、内容、手段等方面实现应用性学习,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英语与专业相结合, 分层教学, 在教学目标、施教方法、练习与作业、测试、辅导等方面分别进行处理, 让学生全面发展, 既掌握基础知识, 又能在实际中施展并改正自己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使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 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与自身专业有关的英语资料, 扩大知识面, 提高英语能力, 并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中能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激发学习英语的信心及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 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注重从单向灌输式和封闭式到多向互动方式转化,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兴趣, 丰富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职场模拟训练, 将学习和职场工作相结合, 创建“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 直接影响着现代英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给现代英语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它的直观、交互、虚拟等特点给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更宽阔的平台, 使以往可望而不可即的英语环境部分地成为现实。在英语教学中多使用媒体教室、语音室、网络课堂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创造条件营造现实的和虚拟的英语教学环境, 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 使教学进入视听化的时代, 充分提供具体、动态、有声且互动性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让英语教学更富有生命力。

4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强国必强教, 强教先强师。有好的老师, 才能有好的教育。据统计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教学基本上是由普通英语老师来担任, 他们有丰富的英语知识, 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对教学法熟悉, 但缺乏教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 缺少行业实践背景, 使得英语教学大多沿袭了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主, 以通过等级考试为目标, 没有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导致英语教学与社会和学生的需求相脱节, 学生所学知识与实用能力有着很大的差距。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只是纯学者、理论家。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更是需要一支既有较高英语水平, 又有一定专业知识;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能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勇于创新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推行工学结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学院可以成立由公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协作小组, 公共英语教师向专业教师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教师向公共英语教师学习语言教学方法, 提高英语的驾驭能力。此外, 还可以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措施, 聘请一些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 如选送教师读在职研究生等方法, 或让专业英语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 丰富自己的实践能力;或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做兼职教师、开展学术讲座, 给学生和教师带来实践中新的理念、新的技法,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 弥补师资力量不足。

5 改革考核方式、突出实践教学

大多数专业英语课程都是采用“词汇”+“翻译”的传统书面考核方式, 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死记硬背, 背离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 也不能使学生灵活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除了统一考试之外, 应将一些更具专业特色的内容纳入考核内容。如法律具有涉外需求的专业应对该专业学生的业务交际能力进行考核, 采取听说测试、分组任务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有助于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达到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的目的, 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及积极性的同时,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还应根据学生的专业拓展英语语境实践教学, 进行模拟训练。英语课程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的课程,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对语言实践教学更应该加强重视, 把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向实践教学转移, 在教学安排上保证创造学习语境, 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 加入语境设计, 加强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基础词汇及重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加强对英语的文化背景认识, 提高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敢于开口、善于开口说英语的习惯, 鼓励学生动中学、用中学、乐中学, 从而达到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

因此,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 要想使英语教学改革成功, 使学生通过高职学习从社会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拥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英语教学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以就业为目标”, 进一步落实“以实用为主, 以应用为目的”的要求, 要敢于改革教学模式, 多研究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及时反映、解决出现的问题, 培养出更多既精通英语知识、又具备专业技术知识, 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以便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健康的发展。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如何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构造等一直是人们关心并探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应当今经济发展的同时, 要认识到高职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高职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 提高英语应用和实践能力,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做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就业,导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01) .

[2]徐小贞.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贾方.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2005 (1) .

[4]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 2004 (5) .

8.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英语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高职英语实用教学改革

引言

教育部[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了高职人才的培养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产学结合为关键。该文件彰显职业教育特点:高职教育是岗位技能教育。因此,高职教学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英语是高职的一门必修课,为适应职业教育的这一教育规律,并考虑当前现实的以及将来都必将长期存在的巨大就业压力,高职英语教学也应朝着高职教育方向和素质教育方向改革,即“以实用为主轴,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在其职业范畴内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一、以实用为主轴的教育基础

实用,应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环境及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由于英语在我国缺少使用的真实语言环境,目的语的输入、输出和技能训练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教师要先做到“三个转变”: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外语教学的课堂就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organizer)、“导演”(director)、“参与者”(participator)。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合作互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如pair work; role play; team work; presentation和class discussion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验、操练和实践。

(二)教学内容的转变。将重语言基础知识传授变为重学生语言综合應用能力的提高,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以话题为中心,精心设计课堂从材料的选用到活动的安排,都要紧紧围绕“实用”展开,尽力营造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上,在过程中学,在过程中用,边学边练,学是为了练,练是为了用,学用结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创设学习环境也十分必要。

(三)教学手段的革新。将现代信息化技术运用于英语课堂,开展基于网络和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在人机交互时,增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探究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

教育部周济部长多次强调指出,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从就业方面来说,高职生除了自身的职业技能优势外,良好的英语听说(应用)能力无疑可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在英语教学上加强学生听说(应用)能力的培养,即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本质要求。

(一)确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英语课程性质和教材选择。传统高职英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语言轻文化、重输入轻输出、重书面轻口语、重教授轻交际和重结果轻过程等倾向,费时低效,不利于人才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兼顾语言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练习,明确高职英语课程性质,选择合适教材,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娴熟、善于交流合作、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强的新型人才。高职英语教材的选择应当考虑不同专业的特色和岗位的特点,侧重从各自的实际生活领域和职业岗位中选取教学内容。

(二)以就业为导向,重新确立教学目的“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教学中既应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更应加强基本技能练习,加强实际应用的能力。将外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和交际实践的具体目标细化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从而培养和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和岗位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职英语教学赋予旺盛的生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高职生英语应用能力是就业导向要求的重点,是具有职业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为适应社会对就业人员职业资格的需求,高职英语教学必须把职业资格考证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如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A、B级,CET4、CET6),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练习,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三、结语

9.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论文 篇九

十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职教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仍然有一些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就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这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

作 者:田中宝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 刊 名:职业 英文刊名:OCCUPATION 年,卷(期):2010 “”(8) 分类号:G71 关键词: 

10.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论文 篇十

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就业后被“炒鱿鱼”,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忽视了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忽视了成长和企业对人才道德素质的要求。在大学生中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一、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指高校教师以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为导向,以职业道德教育课为主渠道,通过对职业道德教材的再加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法,来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在备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而职业道德课教师也应了解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将之设计成职业道德课教学的价值情境,让大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知识的同时,明确在职业实践中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加深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理解。这样,使得职业道德课和专业课相呼应:一方面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学设计让大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产生道德情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把这种道德认知和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进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认真学习各项技术的操作规范,遵守职业纪律,在专业活动中严格照章办事。这正是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真实检验,从而提高大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自觉性。

二、常规教育活动

常规教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是大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为此,大学生的常规教育活动应成为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先导工程,以抓常规教育为重点,以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教育运行机制为保障,形成重参与、重过程、求实效的良好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特色。

1.在生活管理中育人。生活管理主要有对校园环境的管理,对大学生公寓、食堂、活动场所的管理等等。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在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文明标兵、弘扬正气、鞭挞歪风方面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文明创建活动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从而推动学校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

2.党团、学生会教育活动。通过党团活动的熏陶,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品德,从而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同时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团活动,不仅可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优秀职业人才,而且还能壮大一线党、团员的力量,为企业单位培养核心和骨干力量。

3.班级常规教育活动。辅导员结合班级具体情况(专业特点、大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实际)将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目标列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有计划地开展。通过创设职业情境,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班级活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进人职业角色。

4.家庭教育活动。教师要积极争取和依靠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经常与大学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家长了解大学生在家的表现,了解家长对学校和教师工作的意见和要求。要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计划等,并通过家访、书面与通讯联系、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保持经常的联系,以便家长配合学校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提高就业质量。

三、社会职业实践体验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社会职业实践,社会职业实践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的根本途径。通过社会职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敬业、乐业、守业、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职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按职业的需要塑造自己的形象,履行角色义务,将职业道德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要求与精神力量。

1.社会职业实践调查体验。社会职业实践调查是大学生结合本专业的行业特点,以行业在经济社会中发展的地位、行业发展的前景、所取得的成就、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技术发展、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等情况为主要内容,本着“客观分析”的原则,在大学生做、听、看、思、谈、写的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使大学生对职业技术工作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行业的认同感。

2,职业技能实习实践体验。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实习阶段是大学生第一次择业上岗的大练兵。职业技能实习过程中的态度是大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品质的真实体现,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大学生在职业技能实习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重点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等职业品质。

3.暑期岗位职业实践体验。大学生通过岗位职业实践体验,可以亲身经历、体验岗位生产的各项规范和要求,加快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大学生的岗位职业实践体验根据大学生职业特点,以专业技能实践体验为主要内容,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辨能力,将自身的职业品质外化为职业行为,帮助大学生对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激励大学生在新兴工业化进程中进行知识更新,在实践中掌握新技术。

4.社区职业实践。精心设计和组织大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和为社会献爱心活动,组织各专业大学生走上街头、深入里弄,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开展社区性的便民服务。大学生在便民服务的职业实践中,即可以看到市场及人民群众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需求,又可以看到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一经发挥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从而锤炼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和团结、自强、向上的奋斗精神,从而进一步促使他们更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乐业、勤业和敬业。

社会职业实践的基本作用在于:第一,能使大学生磨炼职业意志,增强职业情感体验,形成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第二,对大学生是否接纳一定的外在要求具有检验作用;第三,能增强大学生在处理各种关系时的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

四、职业生涯设计与实施

职业生涯设计与实施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本人实际,制订并落实职业生涯阶段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阶段规划与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大学生在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机制、就业渠道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先实习、再就业、后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生涯实施,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自信,既能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付出努力,又能善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客观条件变化,及时调整自己各阶段的职业生涯阶段发展目标,形成富有朝气、实事求是的发展观,真正体现职业生涯各阶段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职业生涯实施活动要在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同时展开:一要与新生人学教育相结合,向新生介绍专业知识、发展方向、专业前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职业情感。二要与课堂主渠道结合。结合职业指导课或者有学分、纳人教学计划的选修课,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与策略的系统讲授。三要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大学生通过加强技能训练,找到自己的差距,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四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以就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咨询会等。通过职业生涯设计,让大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真正的职业意识,确立实事求是的职业理想;制定具体、可操作的阶段目标及其相应措施,不断培养兴趣、调适性格、提高能力,主动适应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提高学习自觉性;明确自身素质与职业要求相符、差异之处,形成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积极心态;懂得珍惜在校生活,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自觉养成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实施的重点是引导大学生深人社会、了解职业、分析市场、自主定位。通过职业生涯阶段性规划实施可以使大学生更加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了解某种具体职业的实际情况,或者了解某种具体的技术操作过程,这种直观形式较之知识灌输形式更能增进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同时不定期参观与访问职业道德教育基地,聘请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技能标兵和专家能手担任校外职业指导辅导员,通过他们成功的典型事例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实施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和就业观。

五、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

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注重信息、知识、人才、环境等软件要素的主导作用,将企业文化追求潮流、创造先进、领导行业的理念溶人职业道德教育之中。可以突破原来陈旧的教学理念,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人教学之中,充分考虑大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对改革和竞争的适应能力,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要优化大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实现大学生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

首先,重视大学生的校园创业锻炼。高校根据校情,开辟一些适合大学生创业的场所。例如在学校帮助和教师指导下,让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经营,自我实践,独立核算。每期结束,每位参与者都要写感悟心得,向其他同学谈体会。

其次,可以试行“公司制”班级管理。例如,在宾馆、旅游、电子、计算机专业等班级试行“公司制”的管理方式,设置“经理—主管—员工”的管理框架,所有经理、主管均实行竞聘上岗,大学生穿套服挂胸卡进出班级、实习基地;班级内部管理实行德育学分量化管理制度。

第三,按照企业文化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例如,高校、教室、实习基地、楼道的墙壁上可以布置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寄语、优秀毕业生图片、灯箱等,突出先进的企业理念、管理规范、行业质量标准、专业的特点等内容的宣传。注重开展企业设计比赛、专业技能竞赛、作品展示活动等,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验,增强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1.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篇十一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就业导向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就业问题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高职院校中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要。传统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难以体现出高职教育应有的特色和优势,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工作经验,针对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这一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高职院校在教学的同时,注重强化校企合作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活动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学校内部进行,多半是以授课的形式让学生学习知识。这样一来,学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开支,但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却很难实现。要想让高职院校的学生真正学到本领和知识,保证其在社会上能够适应社会,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必须在高职院校中实行校企合作。目前,校企合作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际行动,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学校学生提高能力和素质,还有利于企业源源不断的从高校吸引高素质人才。要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必须处于一个主动的位置上。第一,要主动邀请企业协助,帮助制定符合校企合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第二,对于在校企合作中,教学目标的实现、人才规格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制定都要主动的请企业参与制定。第三,要积极地向企业提出,请求企业加强支援,提高高校实践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四,还要注重在企业内部申请让教师进驻企业。笔者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让教师进驻企业,这样可以有利于教师能够全方面、全过程地观察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于可以及时地纠正,全面帮助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形象,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

在教学中随着教育的普遍化,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已经逐步走进“大众化”的趋势,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并没有从学生的根本立场出发,更没有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只是专注于如何招收更多的学生,开设更多的课程,从根本上忽略了人才培养质量,也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发展。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悲哀的事情。笔者认为,要想在高职院校中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人才培养的方式着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辩证思考能力,让学生善于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分辨问题,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适时的为学生灌输就业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关心当前社会中的就业问题、就业压力,帮助学生对就业达成一个良好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借助对就业的理解和思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明确自己的不足,思考自己还需要提升哪些方面,让以后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让学生对就业有所准备,不至于在毕业之际惊慌失措。除此之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知道,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各个方面加强教育,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不断提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课程改革打下基础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然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在高校的课程改革中,要想让课程改革的效率得到提升,就必须培养一支勇于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奋力拼搏的、忘我勤奋的、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课程实施和课程改革的主力军,离开教师,课程改革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也是影响课程改革效率的根本所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必须要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为课程改革打下基础。目前,有很多高校,都大力的投入资金,极大打造“双师型”的教师。所谓双师型,就是实行教师的“走出去”和“引进来”。“走出去”是指高职院校派本校的教师出去学习新型的教学经验;“引进来”则是指高校从企业、用人单位请来实践技术专家到校任兼职教师或共同开展技术合作、科研攻关、操作演示等活动。通过这种良性的互动,让课程改革的效果得到提高。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精品课程进行网络教学培训,使其确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和执教能力,让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还可以通过鼓励教师积极学习,掌握最新的就业学科前沿知识和最先进的专业技能,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为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要想在高职院校中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笔者建议可以从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的同时,注重强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为课程改革打下基础等方面出发,让课程改革的效率得到提升,让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云志,何玉宏.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9).

[2]潘有志,阳艳群.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3]姜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外科学教学改革[J].现代医药卫生,2009,(01).

[4]黄艳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2).

[5]刘继芳.刍议示范建设中高职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突破——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09).

12.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论文 篇十二

高职教育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 这有其重要的意义, 但一些高职院校片面认识以就业为导向, 在认识上陷入误区:认为人文教育与就业导向是对立的,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和人文教育非此即彼, 以就业为导向就要以牺牲人文教育为代价;认为在高职教育有限的课程量、师资、资金、设施等情况下, 加强人文教育必然削弱专业技能教育。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 对高职教育理解的偏差

认为高职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谋生教育”, 目的就是让学生毕业后好找到一个工资高、待遇好的职业, 因此高职教育仅仅是某种特定职业技能培训。实际上, 职业能力的三个方面 (职业资质、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都包含了对职业者人文素质和人文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 尤其是职业道德更与人文素质存在着直接联系, 并不只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就能具备完好的职业能力。

(二) 对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认识到人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 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具有的重要意义。忽略了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教会学生生存的手段, 引导学生懂得生活等方面的意义, 使职业技能培训与人文教育相分离。

(三) 把人文教育等同于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

认为人文教育就是开设几门人文类课程, 学习几本人文教材, 传授人文知识。没有认识到人文素质仅靠人文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 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需要环境的支持和熏陶。

(四) 忽视职业技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认为人文教育课是专业技能教育之外的课程, 是专业技能教育之外的添加成分。在教育的全过程中, 没有把人文教育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只看重教育的工具性和技术性, 忽视人文性。

这种认识误区的实质溯源是:关于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 还是“为人培养人”教育价值论问题。实际上, 二者是紧密联系联系。培养人,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这始终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的高职教育也是如此。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和人文教育两者之间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它们都可以融合到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中。

二、高职教育中片面追求就业, 忽视人文教育的现状

在办学中, 一些高职院校单纯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片面追求就业率, 迎合市场需要, 忽视人文教育, 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没有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很好地融合。

(一) 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整体不高, 人文精神缺失

四川几十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进行抽样调查显示, “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较低。教师们认为, 学生人文素质好的只占5.1%;认为“不太好”和比较差的占39.3%;认为较“一般”的占55.6%。很多学生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涵认识比较模糊, 认同“科学教育主要是培养人做事的教育, 人文教育主要是教育人怎样做人的教育”的只有18%, 不认同的有11%;71%的学生说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 人文课程设置缺乏

高职院校对开展人文教育认识不足, 缺乏整体规划, 职业教育的功利价值趋向明显, 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 人文课程数量偏少, 学时不足, 以政治课程代替人文课程。专业的细化使学生越来越缺少人文关怀。同时, 由于学校的不重视, 一般学校都缺乏蕴含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和文化, 人文教育的潜在课程不足。

(三) 专业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不足, 人文教育缺少职业特点

多数高职院校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一分为二。一方面, 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较少, 只是单纯的强调职业技能训练;另一方面, 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人文教育抽象理论多、学科知识多, 针对性不强, 脱离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 没有根据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 没有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来开展人文教育, 而是盲目效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模式, 教育效果不佳。

(四) 人文教育师资条件不具备

高职院大多成立时间短, 专门从事人文教育工作的教师数量少, 特别是工科类高职院校人文学科师资薄弱;专业课教师的人文教育能力不高, 特别是一些外聘专业课教师, 专业较窄, 知识面不宽, 跨学科专业的知识理论掌握不够, 难以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

(五) 人文素质低影响了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前景

现代职业对人的要求, 不仅仅是技能, 从长远来看, 只有那些具备人良好的人文素质的人才, 才有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高职教育越来越强调职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了与人的个性发展紧密关联的人文教育, 造成学生人文素质低, 人文精神欠缺, 从而导致毕业生不能够全面发展, 缺少综合职业能力, 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及个人的长期发展。

三、促进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和人文教育的结合

忽略人文教育, 不仅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也直接导致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难以达成。高职院校应处理好就业导向和人文教育的关系, 以人文促就业, 以就业促人文, 促进二者的融合。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特点,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 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 建立以学生的人文素养评价为核心的人文教育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应充分重视人文教育,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 转变职业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 改变以往的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 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使学生在成才中成人, 把“就业”与“做人”相结合。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人文素质上, 因此, 必须建立以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评价为核心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评价体系。

(二)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面向职业生活, 以人文素质的养成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高职院校应把人文学科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 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人文知识的获得并不仅仅局限于人文学科, 专业知识教育中也可融入的人文知识。因此, 开设人文课程不应过多过滥, 而要少而精, 要管用, 要将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或职业技能实训中。要加强课程整合, 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人文教育。

改革人文知识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推行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进行情感教学、愉快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考察、实验、操作和调查等实践加深体验, 陶冶情操, 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 建设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这需要有肥沃的土壤。因此要注重隐性课程的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形成相应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 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开拓创新精神。加大经费投入, 更新、增加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 加强校园景观尤其是人文景观的建设, 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举办丰富多采的校园活动,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加强学生社团的指导, 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人文教育, 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 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社区、深入企业, 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四) 加强人文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人文教育活动的主导。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 以稳定、高素质的人文学科教师队伍为主体, 并依靠既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动手实践能力, 又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的“双师型”教师, 齐抓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可通过师资培训、研讨交流会、制定教师守则和师德规范的方式, 不断扩展和充实教师的人文知识, 努力提高教师人文素质。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要塑造学生的心灵, 全面促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

摘要:当前, 高职教育在认识中存在误区, 将人文教育与以就业为导向对立起来。这种误区导致高职教育片面追求就业率, 忽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加强和渗透人文教育, 通过树立科学的理念,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等措施, 促进二者的融合。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宝立.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责任[J].中国教育报.2007-10-01.

[2]伍育琦, 陈国生, 向阳.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3) .

[3]关晶.关键能力在英国职业教育中演变[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1) .

[4]王耀臣.高职加强人文教育关键在提高教师人文素质[J].现代企业文化, 2009 (15) .

[5]陆建洪.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EB/OL].2008-12-25.新华网.

上一篇:家乡的翠鸣湖作文400字下一篇:年高一新生学习计划书(师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