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女人激励男人

2024-07-13

聪明的女人激励男人(精选4篇)

1.聪明的女人激励男人 篇一

女人天生就是情感动物,在恋爱中尤为凸显,常常会迷失自我,为男人做的傻事数不胜数,可是往往把自己的推向不幸福的边缘,究其原因,问题都出在自己的身上,真是可悲又可笑。作为聪明的女人,千万不要去为男人做以下三件傻事:

丢弃朋友

爱情重要还是友情重要?在人生的路上,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可是也有不少的人为了爱情,丢了朋友。我觉得,爱情固然重要,但是有几个交心的朋友,是一辈子难得的事情。

我身边也有过这样的事。为了老公和自己的闺蜜撕破了脸。

小琪与小丽是多年的闺蜜,有一天小琪跟小丽说“小丽,最近你和你老公怎样啦,刚才我看到你老公和别的女人勾肩搭背了,怎么回事啊”,可是小丽没有多在意,一副对老公深信不疑的样子。

多天后,小琪又看到小丽的老公出现的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看不下去,赶紧又去警醒小丽。可是小丽火了“怎么你这样啊,总是无中生有,挑拨离间的,你是不是妒忌我啊,我老公怎么可能出轨呢”,小琪的一片好心就被当成恶意,两人还当场吵了起来,越骂越厉害,最后以绝交收场。

知道那天,小丽亲眼看到自己的老公和别的女人进了宾馆,才发现小琪说的是真的,一下子就懵了,就跑去跟自己老公理论,可是男人并没有认错和挽留,两人很快就离婚了。

小丽不仅失去了男人,还失去了多年的规模,后悔不已,但是也无法回头了。

为了男人和闺蜜撕破脸真的一点都不值得,同样的,那些为了老公,渐渐远离自己朋友圈的女人,最后也越来越孤独。

背叛父母

父母是我们最大的靠山,儿女是父母最大的财富。对于儿女的情感交往中,很多父母都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喜欢插上一脚,但是很多子女往往被所谓的爱情冲昏了头,觉得自己的父母不为自己的幸福着想,就说一堆伤害父母的话,最后只能惨淡收场。

我之前的同学晓晓,刚出社会,很单纯,工作中认识了一个比她大很多的男人,男人是公司里的经理,对晓晓很好,很快晓晓就败在他的甜言蜜语中了。

两人渐渐成为情侣,父母知道晓晓交男朋友了,很不放心,就叫晓晓带男朋友回家看看,晓晓觉得这个男人应该会很受家长喜欢的,就答应了。吃饭的时候,父母对他的态度也挺好的,就认为父母肯定会同意他们俩在一起。

可是吃饭结束,等男朋友回家后,父母就对女儿说:女儿啊,你还是听爸爸妈妈的话,他不适合你,你还是跟他分手吧。

晓晓很惊讶,问父母为什么啊,父母给出的理由是,这个男人查看手机很频繁,经常和别人发微信聊天。

晓晓就觉得自己父母很不可理喻,就硬要和这个男的结婚,父母火了,就说“如果你跟他结婚,你就别认我们当爸妈了。”,可是晓晓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这个男人结婚了。

可是幸福的日子只持续了一年的时候,父母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晓晓怀孕了,可是男人要求她打掉,还以离婚相逼。知道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个男的在外面养了一个小三。

晓晓忍无可忍,就提出了离婚,离婚后的晓晓因和父母闹翻了,无家可归,只能在外面颠沛流离。

伤害自己的身体

有那么一种女人,为了家庭为了爱人甘愿牺牲了自己的身体,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但是换来的结果是,别人也不把你当回事。

看到过这样一个新闻:老公不想那么早要孩子,妻子为了老公坚持吃了15年的避孕药,结果得了乳腺癌,可是更可悲的是,这个男人有几百万的存款,可就是不愿意给自己的老婆治病,他说,治这病肯定地花几十万,这几十万都能再娶一个年轻貌美的老婆回来了,我何必花这些钱呢,看了后,真是让人寒心。

可能你会觉得这个男人冷血无情,其实我觉得是这个女人自己咎由自取,为什么要为他伤害自己的身体呢。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是自己的,折腾坏了,就没了,千万不要为了别人而伤害自己的身体,这样做的女人是最傻的。

作为女人,一定要记住,除了男人,这世上还有很多爱你的人,以及那个爱你的自己,千万不要再为男人傻傻做这三件事了。

2.聪明的女人激励男人 篇二

王朔的作品以其特立独行在文坛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他涉猎文学创作、影视创作和文学评论, 成为文坛上颇受关注的明星。多数评论者是从其“顽主”形象、京派风格等方面给予深度和广度的研究评价, 然而在他的作品中, 多次出现的一些悲剧女性形象却很少有人评论涉及。本文试图以王朔小说为依据,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浅析王朔作品的女性形象。

二、贤妻良母刘慧芳

20世纪80年代, 《渴望》风靡一时, 这是王朔唯一一部着力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品。主人公刘慧芳可以说集中华妇女的传统道德于一身:勤劳、善良、温顺, 有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奉献意识。“好人一生平安”的主旋律在作品中始终荡漾着。我们可以看到, 刘慧芳是作为“好人”而不仅仅是“女人”的形象出现, 这不是身为女人的刘慧芳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塑造。她在大时代的背景下, 为自私懦弱的丈夫、清贫的家庭和别人的孩子做出重大的牺牲, 一步步成为圣人, 这是男权文化心理的体现。

长期以来, “贤妻良母”的形象可以说是符合男性审美要求的。“母亲”和“贤惠”似乎有天然的联系。刘慧芳与王亚茹、月娟同为女人, 但是王亚茹有女儿又丢失了, 无处尽母亲的责任, 月娟则没有孩子。因此她们两个都不是母亲, 所以在文本中要么显得严肃, 要么显得刻薄, 总之与贤惠扯不上什么关系, 自然也不是作者所肯定的角色。刘慧芳有一儿一女, 十足的母亲, 作者就慷慨地赋予她传统女性的诸多美德, 让这样一个符合社会与男性以“贤淑”作为评判好女人与坏女人的标准的母亲被无限地提升和放大刘慧芳的所作所为已经超出世界间的情理, 牺牲, 不断地牺牲, 是她唯一可以做的事情。

三、以救赎者形象出现的少女们

进入20世纪90年代, 王朔在其情爱小说中大多选择了痞子与痴情少女相恋的爱情模式。痞子们、顽主们多半不相信爱情, 他们自说自话、我行我素、看透一切却又无比深沉。比如《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橡皮人》、《过把瘾就死》、《浮出海面》、《空中小姐》这些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们, 他们或者诈骗, 或者走私, 或者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在这些痞子身后, 总有一些心甘情愿为之付出的纯情少女, 她们多半有良好的家庭, 姣好的容貌, 甚至身边完全有比痞子们更好的男性选择, 她们还是无法自拔地忠于爱情, 痴情不改。

作者的这种有意为之的写作策略使得这些纯情少女莫名其妙地爱上了顽主们, 必然地充当了救赎者的形象。

作者对她们的态度截然不同, 以一种挑剔甚至是厌恶的眼光审视她们, 带有明显的贬斥色彩。

《橡皮人》中的李白玲和杨金丽是作者集中描写的两个女性。李白玲通过自己在商海中的关系同男人一样谋取, 满足自己欲望, 在社会转型期获得了最大的成功。其本质是与男性顽主们追求欲望和金钱的满足是一样的。从作品中, 我们几乎看不到这位女性的成功之处, 她的成功无一不与堕落相联系。

作品中另一被贬斥的女性杨金丽依靠自己的身体谋求自身的生存, 这与“我”以经济犯罪谋求生存其实性质一样。但是作者仍把“我”放在一个超脱的位置上, 对杨金丽品头论足, 充分显示出作者对其的蔑视态度。

四、结语

王朔小说中的女性, 无论是贤惠善良的刘慧芳、还是纯情的王眉、杜梅、吴迪或者走犯罪道路的李白玲、杨金丽, 都被作者客体化了, 她们在小说中是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弱者, 是被压迫和侮辱的对象。女性在王朔作品中延续着被看、被消费的地位, 她们的形象过多地存在着封建人格的因素, 她们继续在精神与物质上依附着男人, 点缀着男人的生活, 为不值得的爱情付出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甚至生命。她们的“命运是体面的服从, 她们甚至在思想中也没有自己把握周围的现实”。作者将其放在客体的位置, 以男性视角加以塑造, 使其变成没有女性自主选择的编码, 在现代的外衣下走着几千年妇女走过的老路, 可以说王朔在对女性人性挖掘方面并没有向前迈出一步。

摘要:在王朔作品中, 女性从来属于被消费的地位, 她们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塑造, 完全是一些男性视角下的符号和编码, 缺少女性应该有的自主性, 我们可以从作品中感觉到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王朔的影响, 作品中的众多女性体现了男权意识对女性的价值规定和内在诉求。

3.男人多疑,聪明女人如何面对 篇三

许多男人在跟恋爱对象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会这样问:“你跟我交往之前,喜欢过谁?他是干什么的?”“那是多久以前的事?你们的关系发展到什么程度?”这种追问的口气,有时厉害得像是个“辨其扑朔,澄其迷离”的办案刑警,有时却柔和得像慈祥的祖母。这就是男人!这种对女人的过去纠缠不休的习癖,到底是由何而来呢?

当双方都陷入情网时,女性对探索男人的过去兴趣不浓,而男性对女人的过去,却兴致勃勃,不问个水落石出不甘心。为什么男人有这样的心理行为呢?

第一,这表示男性疑火之烈远超女性。有人认为,猜忌是女性的专利,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许多男性的猜忌之心更甚于女性。莎士比亚有一部名剧叫《奥赛罗》,其主人公奥赛罗因为猜忌其妻子与其他男人有过来往,竟然活活将其扼死。

第二,男性的独占欲望极强。假如目前她已是他的女朋友,但男人对眼前这种独占犹感不足,就连她的“过去”也想据为己有。即使明知这是不现实的事,也硬要如此,这种欲望如果达到恶性膨胀,就会产生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例如,女友跟他的家庭、朋友亲近,他就一脸不悦,甚至看她喜欢一只尖嘴狗,也要拉下脸来。也就是说,只准她关怀他,最好丝毫不关心他以外的任何人。

这种近乎变态心理所产生的结果,有时很吓人。意大利象征主义诗人邓南遮,在他的代表作《死的胜利》里就描写了这样的一位男主角——他为了永远占有女主角,竟然逼她与自己一起殉情。许多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对建立家庭之后生孩子感到很恐惧,他们认为一旦有了孩子,妻子就会把对自己感情的大部分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是他们不情愿的。许多男人竟然认为孩子是影响夫妻感情的“第三者”。由此可见,男人的占有欲强烈到多么惊人的程度。

第三,许多男人认为,探究女友的过去,处理自己的婚前财产,是自己的一种权利。而女性则不同,她们只重视男朋友的现在和将来,对他们的过去、财产虽然也感兴趣,但总不及男性那样爱刨根问底。

她們或许这样想:“就算他过去有过什么风流轶事,把它挂在心上又能怎样呢?还不是白费精神!”女人之所以能有这种宽容心理,主要是因为社会对男人的宽容影响了她们。传统的社会观念对男人的要求不是那么严格,以至于女人对男人的风流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求对自己好就心满意足了。

现代女人对男人的认识还留有过去的影子。要说有进步,就是要求男性现在和将来相对安分守己一些,而对男人的过去,一般不去追究。而传统社会对女人的要求却严格到苛刻的程度,以至于到现在还有男人认为自己有权知道爱人的一切生活经历。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很好的女孩可以嫁给一个过去很坏的男人,而一个男人却不会娶一个过去很坏、而现在却非常好的女人。这就是说,女性的“水性杨花”或不守规矩并没有得到男人的宽容。男人的思想里藏着这样一个为社会公认的观念:男人所娶的妻子必须在过去、现在以至将来都是纯洁的。

在探问女性过去的时候,是轻描淡写地探问几句,还是穷追不舍,这就要看男方的性格了。个性阴险、心胸狭窄的男人,大概要粘粘叨叨,无尽无休。当女方“自白”了一件事,他就立刻追问第二件;作了第二件“自白”,就强迫她作出第三件“自白”,如此一步紧似一步,逼迫不歇。

所以,对男性隐瞒自己的过去而不讲真话也是女性的一种权利,这并不是道德有问题。

责编/刘维笑

4.聪明的女人激励男人 篇四

女性主义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 它的研究对象必然是妇女, 这包括妇女的创作和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早期女性主义批评从两方面体现了妇女的中心地位:其一, 作为读者的妇女经验是批评标准得以产生的中心参照物;其二, 以男性文本中的性政治为批评和清算对象, 由妇女来清算男性作者对妇女形象的篡改和侮辱 (王一川, 2009) 。从这两点出发来探究这两部作品中的两个重要女性形象, 可以使读者对两部小说有更深刻的认识。

1.科莱妻子和潘金莲的孤独

年轻貌美的科莱妻子是这部中篇小说中作者唯一不惜着墨的女性形象, 她在小说中是一个专门爱勾搭男人的荡妇, 向男人们抛媚眼, 主动搭讪。而男人们也会在独自一人时和她相处得很好, 可是只要有两个男人在一起时, 他们就不搭理她, 还一个劲冲她发脾气。在这些男人们眼中她不过是暂时发泄情欲的对象, 没有人真正喜欢她, 没有人愿意为她冒得罪主人的危险。她本来想成为一名演员, 由于母亲的阻挠没有成功, 后来嫁给了她并不爱的科莱。科莱对她如同对待犯人一样严加看管, 不允许她和别的男人说话。她对莱尼道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 并大声说 : “我怎么啦 ? 难道我没有跟任何人讲话的权力吗 ? 他们把我当作什么人 ? 为什么我不能跟你讲话 ? 一直没人跟我讲话。我寂寞极了。” (John Steinbeck, 2009: 42) 她之所以这样发问, 是因为她不知道虽然她是农场主儿子科莱的妻子 , 但她不过是科莱的附属品而已, 她只是一件摆设, 一个用男性力量征服女性, 驾驭女性的象征。因为在整部小说当中都没有提及她的名字, 取而代之的是“科莱妻子”这个称谓。这如同封建社会时代的中国一样, 出嫁女人放弃了自己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某氏”。她虽然曾经有梦, 并痴痴地还在做着“自己能做出什么” (John Steinbeck, 2009: 43) 的美梦, 但梦已经被这场没有爱情的婚姻扼杀。这种将女人看成男人附属品, 剥夺女性自由、梦想的作法在男权社会制度下已经变得习以为常。

潘金莲的美有诗为证:“眉似初春柳叶, 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 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 拘束的燕懒莺慵;擅口轻盈, 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 芳容窈窕玉生香” (施耐庵, 2006:139) 。然而这等美人胚子却出身贫寒, 从小被卖给一个大户人家做使女, 因不愿嫁给这个大户便被白白送给了“三寸丁谷树皮” (施耐庵, 2006:139) 的武大郎。一颗寂寞孤独的心灵在男权社会制度下, 恪守着三从四德。而这一切的平静都因武松的出现变的一去不复返。相比武大的矮小、面目狰狞、老实巴交和不解风情, 武松的伟岸、仪表堂堂, 浑身上下显露的男子气概是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女性都无法抗拒的。一颗孤独的渴望爱情滋润的心灵怎能抵挡住这样的诱惑。于是潘金莲主动献殷勤, 端茶倒酒, 暗送秋波。风雪天潘金莲拨火劝酒撩逗武松, 被武松喝道“嫂嫂休要恁地不知羞耻” (施耐庵, 2006:150) 。此时作者笔下的潘金莲已经成了一个破坏伦理道德, 不顾贞洁廉耻的淫妇。至此读者不禁要怀疑作者写作上的矛盾之处, 潘金莲原本不贪图富贵, 不愿做小妾, 被迫嫁给武大郎;不愿从了来骚扰滋事的无赖流氓, 愿意和武大郎东躲西藏。而武松一出现潘金莲就变成了一个不顾伦理, 不知羞耻的荡妇。其实这种突变不仅可以解释为作者为了塑造男性主人公的光辉形象而对女性角色的有意贬低, 而且可以更合理地解释为潘金莲长期压抑的孤独心理在瞬间开闸式的宣泄。

2.科莱妻子和潘金莲排遣孤独的方法

无独有偶, 科莱妻子和潘金莲的孤独都是因为没有人能真正地理解她们, 她们的生活伴侣不能和她们有最起码的精神上的交流, 没有人真正的爱护她们, 没有人真正关心她们。而这两颗孤独的年轻的心灵寻求解脱的方式又同样都是寻找异性。

科莱妻子一有机会就在农场上溜达, 向农场的工人们抛媚眼。她还借寻找科莱为名进入工人们的工棚, 和工人们搭讪。她甘心放下主人的架子, 主动接近工人。不是因为她体恤穷苦的工人, 而是因为她根本没有主人的架子可端。她可以说是整个农场上最孤独的一个人, 乔治和莱尼可以相依为命, 就连看门人坎迪曾经还拥有一只做伴的老狗, 还有黑人克鲁克斯虽然和其他工人吃住不在一起, 但他在工作时至少是可以自由说话的。最终这种难以排遣的孤独使她不得不抓住机会向“白痴巨人”莱尼诉说心中的苦闷。

潘金莲的孤独在武松出现之后一触即发, 她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 想尽办法亲近武松, 在她的感情被拒绝之后, 她找到了另外一个宣泄的对象——西门庆。与西门庆私通显然是她在孤独的折磨下对封建夫权的大胆超越。不能说潘金莲生性淫荡, 而只能说她是在男权社会制度下饱受感情压抑、孤独寂寞后无法自制的放纵。

3.科莱妻子和潘金莲孤独的结局

为了排遣孤独这两个弱女子都变成了淫荡妇, 一个与男人搭讪, 一个与男人通奸, 但结果两个人都在宣泄了孤独之后香消玉殒。科莱妻子被“白痴巨人”莱尼无意杀害;潘金莲则死于武松复仇的刀下。而在这两场悲剧当中“孤独”本身就如同撒旦一样诱使科莱妻子主动接近莱尼, 倾诉衷肠;诱使潘金莲欣然接受西门庆, 云雨交欢, 最终都落得双双死去的下场。

4. 结术语

伊甸园的故事在这两部作品中同时上演, 只不过悲剧的诱因换成了“孤独”。女人吞食了“孤独”赠与的果实, 谁知果实中的虫蛆每时每刻地啃噬着女人的心灵, 她们为了解脱, 无助地向男人求救, 男人解救女人的时候, 把自己的性命也搭了进去。悲剧就这样上演了。而悲剧背后的真正原因就是在传统的男权社会制度下, 妇女没有自由, 没有选择爱的权利, 不得不默默承受男人给她们安排的一切, 不得不听任命运的摆布, 逆来顺受, 放弃自我, 只剩下会呼吸的躯壳;若有几个勇敢地站出来向命运抗争, 付出的就可能是生命的代价。这是男权社会制度对女性权利的残酷剥夺, 对女性生命的无情践踏, 使她们成为了孤独的殉道者, 也使和她们有关的他们成了孤独的陪葬品。

摘要: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描述了一系列男人的生活, 而其中唯一一位女性角色——科莱妻子的出现为小说的发展和结局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无疑是一部出色的男人戏。在这部充斥着男性荷尔蒙的小说中, 潘金莲这一女性角色无疑为小说增色不少。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比较这两个女性角色, 来探究他们悲剧命运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科莱妻子,潘金莲,孤独,女性主义,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文珊试论《人鼠之间》标题的隐喻意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2]李绍芳《人与鼠》的结构主义解读[J].鸡西大学学报, 2009, (10)

[3]方杰在梦的阐释中展示权力关系——论《人鼠之间》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效用[J].外国文学评论, 2001, (4)

[4]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5]王一川《文学批评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美]约翰·斯坦贝克《人鼠之间》 (Of Mice and Men) [M].UK:Penguin, 2006.

上一篇:秘书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下一篇:探索生活的奥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