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文化搭建教育平台论文

2024-11-21

构建学校文化搭建教育平台论文(精选12篇)

1.构建学校文化搭建教育平台论文 篇一

----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实施“新基础教育”的切入口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学校应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家园。这是“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初衷。要达到这个目标,在重构“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学校文化建设也不可或缺。因此,如何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实施“新基础教育”的一个切入口,精心构筑一个具有现代城市精神的人文环境,以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成为我们聚焦的焦点所在。学校文化环境与校长办学理念的相融共生“新基础教育”培养的是一代新人,新人的培养离不开与此相适应的新文化的创建。学校的管理者以其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和生存样式造就了不同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环境的设计就是对校长办学思想的诠释,校园文化就是对校长办学理念的一种体现。在“新基础教育”的实验学校中,校长的办学理念通常包括校长对“新基础教育”的意义和功能,以及对“新基础教育”的价值观、过程观和评价观的理解与认识。它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学校追求成功的动力。校长的办学理念,只有被广大教职工所了解,所认同,才能形成一种文化,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教育行为。因此,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实验中,校长要以转型时期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为依据,按照“新基础教育”培养理想新人的要求,对现有文化进行取舍、整合与转化,形成富有学校自身特点、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校长要将该使命融入学校文化环境的创建中,要让师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品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我校原是一所农村学校,教师们习惯于按部就班、慢慢来的生存方式。改变这种习惯必须撼动教师的心灵,赢得教师的心智。3年前,学校即提出了“天天有新的变化”的目标:让师生在每一天的变化中感悟时代跳动的脉搏,感悟学校发展的节奏,让师生在每一天的变化中受到积极进取、不断超越自我氛围的激励,从而积极创造新的变化,在变化中找回自我和失去的自信,体验成长的快乐。这既是学校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追求,也是“新基础教育”精神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我们要求师生从每一天的小事做起,教师业务每天要有小小进展,学生每天要有小小进步;积微成著,积小变为大变。在追求“天天有新的变化”的过程中,教师逐渐有了对“完美”、“最好”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通过学校文化环境的精心设计和雕琢,精心打造具有时代气息的人文环境,进而运用现有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生成更多的教育资源,使学校每一个景点的设计,都既是高尚精神的话语,又是富有教育意义和充满文化品位的艺术。在学校门口的围墙上,我们布置了一个文化长廊。一走进富有个性的校门,“与好书交朋友,其乐无穷”这几个字便呈现在师生的眼前。经典著作、中外童话、科普读物、图画故事这4个版块延伸了学生的视觉深度,营造出“人在书画中,书画在景中”的意境。走过这些版面后,这么还可以看到一段话:“小朋友,我们是书海中的一小滴,学校图书馆里还有我们的好伙伴,让我们一起手拉手做朋友吧!”在我校的走廊墙壁上,没有领导的照片和豪言壮语,有的是教师充满生活情趣的照片和富有真情实感的心声。例如:“用信心塑造自我,用智慧改变学生,用创造开创未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才能培育出新的学生”,“要学生好学,教师自己首先要乐学,善学”,“创意,应从改善学生身边的生活做起”„„学生的智慧也渗透在学校文化环境的设计之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其成果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对教学楼的走道进行了美化设计,贴上自己喜欢的卡通画,或者描绘出自己眼中的棕榈园;在“校园一角”的习作中,教师让学生用文字描述了浓郁的校园文化特色,学生的周记----“学校变了”富有真情实感„„校园处处充满了生机。学校文化环境与教师精神面貌的互动转化校园文化的营造改变了教师的生存方式及精神状况,学校文化建设过程成为了教师生命质量得到提升的历程。杜威认为:“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更新了自己。”教师应该能够与“境”俱进,与时俱进,在与环境的主动适应和改造中,使自己变得视野开阔,变得更加自信。以“新基础教育”提出的教育具有“未来性”、“社会性”和“生命性”等价值观念为依据,学校倡导“求实、致远,勇于探索”的教风。“求实”,要求教师抓常规工作要“实”,要夯实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致远”,要求教师视野开阔,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教育。“勇于探索”,要求教师改变旧的生活方式。勇于探索、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俱进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有时甚至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从提出学校教风到真正落实学校教风有许多工作要做。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的过程。例如:在以前,上课铃响后,教师迟到五六分钟不足为奇;现在,教师主动要求参加各类学习,主动要求参加集体活动,主动要求写文章、上公开课„„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学校用充满挑战性的事业引领教师,用丰富化的工作锻炼教师,用有效的培训培养教师,使教师价值观的确立有充实的实践基础和丰富的知识文化背景。学校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例如:开展青年教师的学历达标培训,对确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领头羊”采取专家引领式培训,在全体教师中尝试以“教师成长袋”为载体的个别化培训。鼓励教师在纵向比较中不断自我实践、自我研究、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水平。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潜能开发”、“小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实践研究”等国家级或市级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个体的思维水平、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活力,教师生命的潜力得到更好的开发。随着学校文化环境的变化,教职工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文化品位、内涵、气质与修养。从校园文化环境的变化中,教师的积极性、进取心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发扬和广大。在营造校园文化环境的同时,教师也提升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对高品位文化艺术的追求,也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展示。一件件出自教师灵巧之手的十字绣作品、编织作品、简笔画作品及电脑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向人们展示:教师在追求高品位的文化生活中,自身的精神也得到了提升;在辛勤付出的同时,教职工享受了生活,增强了对美的追求。这一切都表明,学校环境建设的过程是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综合开发的过程,文化渗透是凸显教师生命流动和精神价值的有效途径。学校文化是一种活生生的文化。她反映了教职工待人处事的态度和生活的境界。只有追求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才能引领教师传播和创造高品位的文化产品,才能塑造积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学校精神,才能提升学校的文明水平。一个有精神追求的学校才是最具生命潜力和发展价值的学校。学校文化环境与学生主体人格的培育生成学生主体人格的培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学校文化与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学生在学校中的生存地位密切相关。学生的生存地位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主体人格发展的水平。学生的生存地位不仅取决于学生是不是学校的主人,而且取决于其是不是具备了当主人的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体现在他成长过程中迸发出的火花能否得到及时的捕捉与呵护。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生命需要得到精心的护理,他们的精神需要得到及时的满足,他们的能力需要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重视做好“抓彩”的工作。有些事在教师眼里是小事,而在学生的心里可是天大的事。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把学生发展中的光彩、奇特的思想和美好的行为,用语言或文字加以彰显,使其各有所长,各有所为,各有所乐。这几年,在抓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同时,我们还重点抓了班级文化建设:(1)“把班级还给学生”。在班级日常组织管理与活动中,我们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实施班干部民主选举制、岗位轮换制和小班主任制,发挥每一个学生“参政”、“议政”的能力。此外,发动全体同学针对自己班级的情况,制定适合于本班的班级管理制度,提出具有自己班级特点的班风,设计自己的班标,创作自己的班歌。(2)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注重文化的积淀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校园文化只有植根于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才是富有生命力的。“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学校文化是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与碰撞,选择与积累。我们在低年级尝试开展《弟子规》、《三字经》等古诗文诵读活动,倡导读千古名句,以此来丰厚学生的人格和文化的底蕴;倡导以文养文,以教师的文明修身培养学生的修身文明,着力于班级文化建设的人文环境和班级管理的精致化。我校学生有从市区来的,有从农村来的,还有大量从外省市来借读的。根据这个实际情况,也根据“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我们提出了“乐群、有恒、不怕困难”的学风。(1)“乐群”,就是要求学生不分地域、不分家境、不分学业成就高低,彼此融合在一起,成为一家人。因为,“乐群”体现了合作,体现了包容,只有今天能包容自己的同学,明天才能包容世界,所以“乐群”是培养国际人的基础。(2)“有恒”,就是倡导学生改掉旧习惯要有恒心,学习知识、做文化人要有恒心,创新探索要有恒心。“有恒”,需要意志来支撑,“有恒”,就能成就事业。(3)“不怕困难”,就是鼓励学生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做一个乐观、豁达和坚强的人。我校学生中家境困难的不少,特别是不少外来打工者子女的家里是几代人斗居一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让这些学生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现在能战胜超常的困难,将来就有可能取得超常的成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放学前的一段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读报、读书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而今,这一活动已成为学校少先队工作的特色,学校大队因此被评为市雏鹰大队,2003年被评为全国雏鹰大队。以上各方面的努力,都在致力于一个共同的目标:使学校文化环境渗透人文关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我们从细微处着手,力求使走廊、墙壁、餐桌等每一个小场所都充满温馨,在对细节的关注中,实现自己独特的品牌追求。另一方面,我们将人文关怀体现在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上。学校领导者与教职工,教师与学生,只有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才能达到资源最大的共生。正如心理学家布卢姆所言:“教育中如果没有尊重和信赖,就没有激情和启示,就没有情性的陶冶和净化,也没有灵魂的飞升和投入学习的热忱。”这种尊重植根于这样的信念:一个生命,它懂得感情!她需要亲情!“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体。”这是我们的座右铭。我校有着许多的先天不足,但我们相信,文化重建后学校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会激发起学校中每一个人的生命活力,大家共同营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家。人融于家,家呵护和促进着每一个生命的发展。

2.构建学校文化搭建教育平台论文 篇二

关键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社区教育,工业区社区学校,实验项目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提出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1]

《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为全市人民终身学习提供了法律保障。“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终身教育工作的领导, 将终身教育工作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采取扶持鼓励措施, 促进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企业应当按照规定, 足额提取职业培训经费, 并可依法在税前扣除。企业用于一线职工的培训经费所占比例, 应当高于职业培训经费总额的60%, 并每年将经费使用情况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2]

上海市莘庄工业区是1995年成立的市级工业开发区, 位于上海市的中心区域, 总开发面积17.88平方千米。有上千家企事业单位落户园区, 已形成信息产业、机电和汽车配件、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为主要产业的新兴工业区, 并成为全国率先通过“质量、环境与健康安全”三认证的工业园区, 未来将形成一个平板显示产业、航天科研产业、跨国公司投资中心、研发中心、分销中心积聚的都市型工业区。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 产业、就业结构转型发展的现状, 为使园区内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居民得到更好的教育培训服务, 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社区学校根据区域特点, 以闵行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和莘庄工业区被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批准为全市新一轮社区教育实验街镇为契机, 以实验项目为抓手, 在服务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居民的教育培训模式上有所创新, 利用社区教育信息化网络, 整合资源, 搭建工业区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在社区学校课程管理和项目开发上, 运用项目管理运作模式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创建, 促进园区经济建设、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和构建文明和谐的园区。

二、实验目标及内容

(一) 实验目标

1. 创建具有工业区区域特色的品牌课程和行之有效的社区教育推进模式。

2. 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整合园区内外教育资源,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3. 以实验项目为抓手, 在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中加强社区教育实体化建设, 推进工业区实验街镇的建设工作。

(二) 实验内容

1. 将课程当做项目来运作, 在学校课程管理和项目开发上运用项目管理运作模式推进社区教育。

2. 建设工业区社区学校网站, 多方合作, 搭建工业区社区教育服务平台。

3. 加强社区教育实体化建设, 完善社区两级载体建设。

三、实验过程

(一) 准备阶段 (2011年3月-2011年5月)

1. 为了有助于对实验项目作客观的判断, 项目组成员根据莘庄工业区区域特点, 开展实验项目任务盘点、文献查询、资料收集等工作;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 并运用PEST、SWOT分析法进行宏观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分析, 以明确实验项目的背景和目的, 对项目方案可行性进行论证, 以寻找制订适合本实验项目实际情况的战略和最佳策略:建设工业区社区学校网站, 利用社区教育信息化网络多方合作, 搭建工业区社区教育服务平台, 从挖掘社区教育需求资源为切入口, 以项目课程班为载体, 整合资源, 探索联合、合作办学的多方共赢服务模式。

2. 实验项目有关人员参加了工业区社会事业保障所组织的工业区2011年春季企业招聘会, 向84家企事业单位发放社区学校宣传资料和培训意向表。收集2010年、2011年企业招聘岗位信息, 定性分析工业区部分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表和培训需求, 研究莘庄工业区社区学校在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为园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员工提供教育培训服务。

(二) 实施完善阶段 (2011年6月-2012年6月)

1. 项目组成员完成“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社区教育需求情况调查问卷”和调查问卷统计表的设计, 并向园区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居民发放调查问卷, 开展调查研究, 通过统计分析, 挖掘工业区社区教育的需求资源, 为开发园区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居民所需的教育培训项目提供科学的依据。

2. 在工业区社区学校、居委教学点、招商部和社保所等实地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问卷调查的同时, 采用座谈、个别访谈、个案研究等方式, 了解社区居民和园区企事业单位员工对学习的需求、动机、态度和行为特征, 建设并开通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社区学校信息公开网 (www.xzgyqsqxx.com) 。

3. 将课程当做项目来运作, 在学校课程管理和项目开发上运用项目管理运作模式, 创建具有工业区区域特色的品牌课程和社区教育推进模式。

(三) 总结阶段 (2012年7月-2012年12月)

1. 建立满足多层次学习需求的培训机制, 合理设置课程项目是成功的关键。搭建校、企、学相互沟通、交流、学习的网络平台, 以挖掘社区教育需求资源为切入口, 以项目课程班为载体, 整合资源, 探索联合、合作办学的多方共赢服务模式。

2. 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业区社区教育服务机制, 政府推动和部门联动是重要保障。通过政府统筹、专家研讨会、社区学校网站的宣传、向企事业单位有关教育培训负责人发放印有学校网址的台历、挂历、宣传品等手段, 加强宣传, 大力吸引企业投入社区教育, 提高企业员工参与社区教育的意识。

3. 科学统计分析, 完整提交实验报告。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 将课程当做项目来运作, 创建工业区社区学校品牌课程

工业区社区学校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中, 将项目的实施与平时的工作相结合, 将项目融合在工作中, 运用项目管理运作模式推进社区教育。如与电大闵一分校合作成立的《行政管理》大专班项目;在文化休闲课程方面与企业合作的《瑜伽》《交谊舞》等项目。

以《瑜伽》项目为案例, 用项目管理运作方式将招生、学员出勤等工作转化为各项具体的实验小项目, 并设计成实验方案依实验程序在实践中运行, 参照和体现项目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改变了以往开班过程中出现的招生困难、学员出勤率不稳定、学员续报率低而影响滚动开班等状况。

通过向《瑜伽》班学员发放社区教育需求情况调查问卷, 统计发现71名学员中, 大多是工业区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和居民, 有78%学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还有三名硕士研究生, 根据分析深挖学员中潜在的其他社区教育需求, 以点带线, 以线带面, 发现可开发学员所需的新培训项目, 如《服装设计》《商务英语》《工商管理硕士》等学历班和《中式烹调师》《插花员》等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班的潜在需求客户都超过了30人。

通过优化社区学校的管理和课程设置, 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 打造具有工业区区域特色的品牌课程, 初步满足了园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多元化的学习培训需求。

(二) 成功地建成了工业区社区学校网站, 并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 初步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

工业区社区学校利用现有园区的政府背景和网站, 建成了社区学校网站, 同时还将闵行区党务网、工业区管委会等政府、社会各方面在社区教育方面积累的大量资源导入社区学校教育网并加以利用,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为园区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居民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平台, 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并与闵行区社区学院、群益职校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等初步达成了共建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提高了自身管理服务水平, 提升了工业区社区学校的服务品牌。

网站设立了“学校介绍、信息荟萃、艺术天地、学习园地、学员心语、社教研究、特色创建”等近18个栏目。“网上在线报名系统让园区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居民足不出户, 就能轻松报名学习。搭建的招生咨询平台, 在不增加人员及大资金投入的情况下, 有效地满足了园区内企事业单位员工的教育培训学习咨询, 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 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更好地配合各条线为入驻园区内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培训服务。

(三) 以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为抓手, 在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中加强社区教育实体化建设, 推进工业区实验街镇的建设工作

1. 明确实验目标, 理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夯实莘庄工业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基础。社区教育是一项服务社区全体群众的基础性、公益性的教育事业,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社区学校是园区社区教育的实体, 要接受闵行区文明办、教育局和工业区管委会的多头管理, 理顺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莘庄工业区社区教育与管委会的其他职能部门的职能相互交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区学校如何协调与各条线的关系, 如何整合各类教育资源, 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 工业区管委会成立了由党工委副书记亲自挂帅, 担任委员会主任, 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委员的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社区学校校务委员会。在校务委员会的领导下, 使各条线的社区教育都集中到社区学校这个平台, 初步形成了一套班子, 多块牌子, 统一领导, 分工负责, 资源集中, 优势互补的基本组织框架。

2. 加强社区教育实体化建设, 完善社区两级载体建设。工业区社区学校实体化建设起步较晚, 2010年10月, 社区学校申请了独立法人资格, 办学经费、教师待遇政府提供保障。2011年3月, 工业区建造了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工业区社区学校通过领导统筹、条块结合、资源整合, 形成了以闵行区社区学院为业务指导, 10个教学点为教育载体的两级社区教育网络。

五、思考与建议

1.加强实验项目经费保障, 可创建工业区社区教育的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等资助体系, 也可向银行和资本市场进行项目融资。

工会严格监督企业落实“职工工资的1.5~2.5%用于职工培训的规定”, 职工的部分培训可以由社区学校承担, 企业向社区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2.在网站建设方面, 加强后台数据库管理, 搭建营销平台, 完善网站互动功能, 向智能型网站过渡, 提高平台使用效率。利用链接方式, 整合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 通过网络虚拟环境, 弥补实体教学环境在人员、时间、空间上的诸多限制。

3.在教育培训项目开发上, 开展由“菜单式培训服务”向“以客户为向导的订单式培训”过渡。积极实施“企业下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方式: (1) 社区学校与用工企业签订就业订单, 根据用人单位的委托书或就业订单, 开展定向、定点招生培训; (2) 加强与企业联系, 通过签订委托培训协议, 约定双方的责任和权益, 实现培训和输出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 2010-07-29.

[2]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Z], 2011-01-05.

[3]金德琅.终身教育体系中社区学校实体化建设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126-144.

[4]马金东.终身教育体系下社区教育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9-28.

3.构建学校文化搭建教育平台论文 篇三

关键词:多元文化和而不同德育多元智能策略

随着沟通和交流方式的多样性发展,当今世界呈现多元文化发展的的新格局。对于学校的德育教育而言,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形成为其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模式在多元文化发展下的今天,已经很难再发挥其有效的教育作用,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应积极转变德育教育的观念,更新德育教育的手段,从而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多元文化的形成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水平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多种思想得到了同时传播,导致社会上思想文化呈现多元趋势。西方的思想、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道德标准等不断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作用、相融合。

“多元文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发展,多元文化在20世界六七十年代开始扩大。从多元文化的性质角度,有学者给多元文化作了如下定义:“多元文化是指一个国家、社会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各种文化的总称。多元文化既包含合理文化、也存在有害文化。”

从宏观角度来说,价值观、信仰、风俗等都属于多元文化的范畴;从微观角度来说,多元文化即人们在生活中积淀和表现出的理性化的拥有智慧的东西。

英国学者C.W.沃特森认为:“文化的多元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指在一个社会里存在的多种文化。”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家詹姆斯A.班克斯则认为:“多元文化是指一个国家由不同信念、行为、肤色、语言的多样文化所组成,其彼此关系是相互支持且均等存在的。”不论从哪个角度理解多元文化,不可置否的是,多元文化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多元文化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学校德育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主流文化强调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塑造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从而促进学生适应社会、贡献社会的作用。可以说,多元文化的发展给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同时存在的。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发展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拓展了空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对社会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校通过德育教育手段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而另一方面,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也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例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所选择的文化是否适应社会发展,其教育价值是否与社会背景相适应,如何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进行不同文化的渗透和取舍……都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多元文化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文化是思想形成的重要环境。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具有深刻而直接的影响。在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1.多元文化直接能够导致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使学生在面对判断和选择时,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从而引起学生在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错乱。

2.多元文化下势必多种价值标准同时存在于统一领域,容易使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失去对文化权威的尊重,模糊其价值判断标准。

(二)多元文化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更具复杂性

德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文化的多样性决定学校德育内容的复杂化程度加深。而我国固有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以说教为主,在网络传播迅速发展的今天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从而不能将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学生道德标准由外向内的形成和树立。

(三)多元文化对学生身心特点的影响

随着多元文化向学校教育中的渗透,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教育,多元文化都或多或少地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多元文化的涌入,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发生着改变。

综上所说,可以说“多元文化”对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和多方面的,如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开展,也很容易影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

三、多元智能了理论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一)多元智能理论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成为“多元智力理论”则认为:“智力是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智力的发挥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与文化环境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等对智力的发展具有促进和影响作用,文化对智力的养成作用充分表现在一个人的多项实际能力中。”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表达智力、运算感知智力、美感欣赏智力、多维想象智力、健康技能智力、交际交往智力和内心修为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能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意义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利用学生的差异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1.“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

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了解和掌握学生额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德育教育手段,提高德育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2.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

德育教育工作不应“闭门造车”,而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习俗、价值观等进行比较、甄别,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同时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才能培养学生兼容并包的思想,有能力抵御不同文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因素。四、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策略的思考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必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效实施,才能发挥德育的作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一)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为原则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完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标准,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因此,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应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弘扬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在“和而不同”的文化基础上,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从而完善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完善个体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

(二)增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开放性与民主性

多元文化造就了多元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多元文化全面渗透和发展的今天,学校德育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不应避重就轻地一味“关门说教”,而是要顺应时代发展,增强开放性和民主性,通过具有说服力的价值澄清过程有意识、积极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标准上靠拢。

(三)改革学校德育观念,提高教育实效性

4.搭建文化育检平台(定稿) 篇四

先进的检察文化,是凝聚检察队伍、推动检察事业不断发展的源动力。近年来,市检察机关以文化育检、科技兴检、业务强检为思路,大力弘扬检察文化,积极创建学习型检察机关,构筑起了以 “文化建设是土壤,机制建设是树木,业务建设是果实”为理念,以 “卓越文化、学习文化、管理文化、能力文化”为内容的检察文化体系,推动了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和检察工作的健康发展。追求卓越文化 培育先进理念

樊原庆只是尖草坪区检察院一名普通的干警,却让大家久久难忘。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和对检察事业无限的忠诚,谱写了人生灿烂的乐章,升华了人生的价值,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市检察院着眼于检察事业的长远发展,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检察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着力塑造检察干警的核心价值理念,建设高品位的检察文化,大力营造“讲正气、树新风、创业绩”的良好氛围,培养和造就一支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检察队伍,荣获了许多荣誉,涌现出一批批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公正执法的先进典型,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正是这种先进的检察文化,振奋了精神,引领了团队,推进了全市检察工作再上台阶的全新发展思路。

弘扬学习文化 创学习型机关

市人民检察院提出 “抓学习、抓教育、抓管理、抓纪律、抓作风”的五抓要求。通过开展学习活动和 “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着力强化干警学习理论的意识,强化干警的自觉实践意识,强化干警的大局意识,强化干警的服务意识,强化干警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广大干警 “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在全市两级院建立了每周五下午学习日制度,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岗位练兵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干警的学习意识,使干警从“要我学”变成 “我要学”,促进了创建学习型检察机关活动的深入开展。强化管理文化 规范执法行为

执法行为是检察队伍思想作风、精神状态等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市检察院确立了 “业务立检、人才兴检、科技强检、机制活检、从严治检”的工作思路。同时,针对执法行为不规范以及干警队伍管理上的 “大锅饭”现象,提出推行以构建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三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建设,明确业务建设是核心、队伍建设是根本、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同时,通过实施绩效考核,对所有干警工作情况进行目标量化和实绩评价,考核综合成绩,真正实现奖优罚劣,不断增强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引导和激励两级检察机关和广大干警创先争优。突出能力培养 提高执法水平

市检察院紧紧围绕提高干警适应本职岗位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开展了典型案例讲评活动,并组织专人对2005年以来由于办案质量不高导致不诉、撤案案件情况认真梳理,从中挑选出三个方面九个典型案例深刻剖析,并形成书面材料组织广大干警对照学习讨论。开展精品案件学习推广活动,结合推行办案流程管理,市院严格评选出5件在程序和实体方面均无瑕疵、案件办理效果良好的精品案件,借助多媒体技术,组成专门报告团在两级检察机关进行推广展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对广大干警进行生动的再教育,促使广大干警在剖析中找准问题,在总结中提高认识,在比较中增强教育效果,达到了教育人、启示人、警示人的良好效果。丰富文化内容 促进文明建设

5.构建学校文化搭建教育平台论文 篇五

姬立中

王建立

马春英

张秀洁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是以培养轨道交通技术和电气技术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北京市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志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铁道部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14年被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评为“黄炎培优秀学校奖”。

学校具有轨道交通、供用电技术、电气技术三大专业群,对接轨道交通等企业岗位,构建“基于校企合作、职业能力培养的四阶段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毕业生质量得到北京地铁等公司的高度认可。出口畅入口旺。学校改革与发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目前在校学生5633人。

举办技能大赛是推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通过举办技能竞赛,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为此,我校推行校级职业技能大赛,营造大赛良好氛围,夯实职业技能比赛基础;积极承办市级职业技能大赛,加强校级交流,促进专业建设;全力做好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展示示范校建设成果,彰显首都职业教育风采。

一、推行校级职业技能大赛,夯实职业技能比赛基础

我校实施“基于校企合作基础上的四阶段能力递进式教学模式”中,校级职业技能比赛是一个重要环节。自2010年开始,学校共进行了四届校级大赛,开展城轨车辆检修等比赛项目15个,参赛(决赛)学生2286人,形成了重视技能大赛的良好氛围,在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提高了教师队伍技能大赛指导能力和赛项组织能力,夯实了学校承担市赛、国赛等职业技能大赛的群众基础。

二、积极承办市级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专业建设与交流

学校在开展市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电梯维修保养比赛的基础上,今年新增液压与气动系统组装与调试、供配电技术项目比赛。对接国赛竞赛 规程要求,从北京市职业教育和专业实际出发,学校制定了具有首都特色的赛项规程,聘请国赛裁判和知名企业专家担任裁判员,公正执裁。通过市赛,展示了各校专业建设和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促进了校级间专业建设与交流,选拔了一批国赛选手。

其中城轨车辆和电梯维修保养比赛,通过免费开展培训,提升北京市同类专业选手整体水平,竞赛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增大。城轨车辆赛项聘请曾担任高职组城轨车辆大赛裁判长执裁与技术点评,为提高国赛选手水平打下基础。

通过市赛,多所参赛学校购置了大赛设备,更新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凸显了技能大赛对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三、全力做好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彰显首都职业教育风采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地铁车辆车门检修等岗位重要性日渐突出。为适应企业人才需求,全国交通运输行指委城轨运输类专指委成功申报2014年中职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赛项。

本赛项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机电设备为平台,竞赛内容包括塞拉门系统安装调试、电气控制设备装配、硬件联调、故障排除等内容。由3名选手组成的代表队需要在3.5小时时间内,密切配合,完成笔试和设备安装调试与故障判断处理。通过技能竞赛,可全面检阅团队协作能力,机械装配、电气设备安装、故障分析与处理水平和质量控制、文明生产等职业素养。

该赛项由教育部职成司、交通运输部人教司、市教委和市交通委共同承办,城轨专指委、南京康尼科技事业有限公司协办。在北京承办中职组轨道交通类国赛,可弘扬北京精神,全面展示首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风貌、教育部示范校建设成果和首都职业教育风采。市教委明确提出要办出一届“无与伦比”国赛的要求,在大赛中落实“圆梦行动”(圆学生一个成才梦、圆企业一个人才梦)。我校作为承办学校,责任重大。

为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学校克服首次举办国赛,没有工科类国赛经验可以借鉴的困难,明确要做到两个展示,即展示首都职教风采、展示示范风格(热情服务的示范、精细管理的示范、团结奉献的示范);提出三个到位:思想认识到位、方案任务到位、执行落实到位。在由北京赛区和协办单位组成的大赛组委会的领导下,学校成立以校长、书记任组长,各位副校长任副组长的承办学校大赛工作机构,下设赛务、赛事办公室和21个专项工作组,开展场地布置、赛务服务、新闻报道等工作。姬立中副校长身体力行,全程领导、参与比赛组织、监督检查工作,强化赛项工作机构的执行力。在比赛筹备到比赛结束长达两个多月的过程中,各工作组密切合作,做好全方位服务,大力支持专家组、裁判组工作,保证了大赛各项工作的落实,为大赛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

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协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康尼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项目比赛于2014年6月21-22日,在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隆重举行。来自全国15个省3个直辖市29所中职院校齐聚北京昌平南口,按照赛项安排熟悉赛场、参加赛项开赛式和抽签仪式,经过21日和22日两天紧张有序的比赛,取得了三个一等奖、六个二等奖、九个三等奖的比赛成绩。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代表队荣获一等奖。

(一)领导高度重视,为首届大赛顺利提供坚实后盾

市教委线连平主任、市交通委李晓松副主任、中国职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发表讲话,祝贺大赛圆满开幕。

市教委职成处领导、专指委和学校领导班子高度关注和指导赛项准备、赛事运行,对赛事工作方案关键之处,字斟句酌,保证了大赛的顺利实施。

教委专门投资建设了建筑面积600m2的技能大赛馆。按照4米*4.5米的工位面积,最大容纳22个工位,提供了每场比赛21个参赛队,两场42个参赛队的比赛条件。

(二)公正执裁,大赛实现“零投诉”

国赛名次非常重要,极容易引起争议。为保证大赛公平公正,自今年开始,全国职业院校大赛实施裁判员从行业、地方政府推荐的裁判员库中抽签确定的办法。学校加强学习,吃透大赛文件精神,严格按规定做好赛项服务,保证来自全国各地的14名裁判员公正、严格执裁。赛事活动规范,大赛结果客观、真实,得到了全体参赛代表队的认可,实现了大赛全程“零投诉”。

(三)体现人文关怀,提供赛务服务

大赛选手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不同,经济水平不一。学校有关同志到多家宾馆实地调研,最后选择住宿标准较低、就餐环境好、交通比较方便的宾馆做为指定宾馆。充分考虑选手、指导老师就餐、道路等因素,精心设计赛项日程。为加强赛项沟通,学校从专业教师中挑选大赛联络员,建立大赛QQ群,联络电话全天开机,随时提供生活、交通咨询。大赛报到期间,接站老师主动打电话给 代表队,了解行程,减缓因列车晚点造成的焦虑。很多选手和指导老师虽然第一次来到北京,却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四、完善工作机制,实现职业技能大赛可持续发展

(一)规范成果转化工作,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市级、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项目通过了科学论证,不仅考核选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要考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典型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范例。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必须做好竞赛成果转化,把职业技能大赛的成果落实到专业建设的课程改革中。

城轨车辆车门检修是城轨车辆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之一。分析、扩展竞赛项目和评分标准,实现专业核心课程与竞赛项目标准的对接,形成“以赛促练,以练促改”的新局面,加强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又好又快发展。国赛成果已经列入我校城轨车辆电气钳工、机械钳工课程内容,专业技能培养实现了常态化、规范化。

6.构建学校文化搭建教育平台论文 篇六

学校管理文化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也是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惯性力量。学校的全面和谐,离不开每个人的快乐与自尊,离不开“人的和谐”。一个越是充满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和人文关怀的校园,师生就越是心齐气顺,校园也就越安定有序、繁荣发展。本文试从人本化的管理文化、人性化的制度文化和人文化的关怀文化三个方面,论述加强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人本化的管理文化,是学校管理文化的本源所在所谓人本化的管理,指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科学民主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尊重被管理者,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学校人本化的管理文化,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在提高教职工满意度上下工夫。一要注重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为他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优质的场所和必需的工作条件,让人满意的福利待遇、医疗保健及休假制度等。二要注重学校工作群体之间的满意度,重视同事之间合作的和谐度和学校工作信息的开放度。三要注重教职工对学校的满意度,重视教职工对学校的文化、办学理念和发展远景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关注教职工自我成就感。学校管理者只有把教职工当作学校的主人,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根本方针,提高他们对学校的满意度,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学校人本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聘任看实绩,上岗看实干,考核看实效”的竞争机制,形成“优教优酬,绩大多得”的激励机制。

第三,要转变工作方式,坚持办事公平、公正原则。要积极推行学校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对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如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奖金分配、福利发放等方面,都应坚持公正、公平和公开原则,实行透明化管理,尊重教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学校管理者要转变工作作风和方法,改变由行政命令式为商量式,切实做到“职位不同,地位平等;能力不同,机会均等”,努力构建一个文明平等的校园。

第四,要搭建让教职工发展成长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一要创设学习的平台。结合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二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学校要积极营造校本研修、互相信任、敢于交换意见的良好氛围,形成互相听课与交流、共同研讨与提高的风气,如建立集体备课、轮换上课,交互评课的教科研活动模式等等。三要搭建展示自我平台。为让每位教职工都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学校要创设条件让他们展示自己,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宣传栏等渠道,宣传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公开课、优质课等评选活动。人性化的制度文化,是学校管理文化的重要内容

学校制度文化是在学校日常规范化管理中逐步形成的,是全体成员认同并遵循的行为规范,它体现着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著名教

育家陶行知认为:“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就必须重视学校规章制度的制订。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所立之根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科学、先进的制度能使学校管理行为有章可循,使各项管理工作做到有条不紊,规范合理,从而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工作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

建设人性化的制度文化,就是让所有的教职工生活在一个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从而建立起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生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具有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因此,在制订各种管理制度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始终做到“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被管理者位置来考虑问题,使制度制订体现以下原则:一是激励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尽量让广大教职工的努力得到肯定。二是尊重个体差异的原则。根据教职工个性差异和工作岗位不同,提出不同的职责和要求,让他们在制度中找到自己成功的切入点。三是体现民主的原则。各种制度的修订和建立都必须充分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并由学校教代会按照相关程序进行修改、审议和通过,然后由学校行政颁布实施,使实施的制度更加体现民声、民意。

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突出“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管理理念,做到“制度无情,管理有情”。引导教职工从文化层次上去解读制度的内涵,让全体教职工在制度文化熏陶下,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从而形成以制度塑造人、以机制发展人、用情感凝聚人的科学管理工作。

人文化的关怀文化,是学校管理文化的内在要求

人文关怀,通俗地说,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不仅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宝,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人文关怀思想的产生,是和人类文明发展相同步,与人们追求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相适应的。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易》中就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阐述,它不仅率先提出了“人文”一词,而且还提出了“文明以止”(即对那些不文明行为进行约制)、“化成天下”(即用文明精神去教化民众)的观点,这也是人文关怀的初始内涵和目标。对学校而言,学校管理者要以科学人才观与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为指导,以人文关怀提高教职工的职业幸福感为根本目标,着力解决教职工思想、情感、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努力构建充满人文关怀、健康向上、和谐愉悦的工作生活环境。

首先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维护职业尊严。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应加强人文关怀,充分激活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焕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通过教代会、校务公开等制度,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要通过师生共同开展的各种活动增强师生间感情,提高相互信任度;要通过家长委员会、社区活动等形式,让社会了解教育,引导社会尊师重教,促使教职工勤奋工作回报社会。

其次要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促进身心健康。要帮助教职工积极缓解精神压力,争取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减轻社会舆论压力,为他们提供宽松的精神文化空间;在给学生课业减负的同时,也要给教师工作减负,科学核定教师编制,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主动与教师家属沟通交流,积极争取教师家属的理解和支持,有效释放教师在家庭方面的压力。开辟心理专栏和举办心理咨询或讲座,定期为教师提供心理指导和咨询,科学指导教师释放压力、克服职业倦怠;学校工会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广大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7.构建学校文化搭建教育平台论文 篇七

一、为什么提出道德文化建设

《伦理学大词典》中指出: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是反映和调整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 用善恶标准来评价, 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1]。道的最初涵义指道路, 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及人的行为原则和规范, 具有某种客观性, 主要指一种外在要求。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 这就叫做德[2]。为此, 如果期待人们在行为外显上体现“德”, 必须明确“道”是什么。“道”作为人们道德结构的精神内核, 犹如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石, 人们在其指导下进行道德观念的构建和道德行为的选择。社会及学校道德文化是影响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价值取舍的精神内核, 统辖个人道德发展方向。因此, 人们必须重视社会道德文化建设, 尤其是学校道德核心价值观对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意义。

然而,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我们国家的传统道德文化遭遇了巨大的冲击。传统道德教育强调应该教给儿童一些永恒的道德准则, 认同教师的权威, 认为道德是可传授的。随着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进一步变革, 教师权威、传授教育方式、核心价值观都受到一定的冲击, 传统道德教育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遇到了挑战。随着价值澄清学派、道德推理理论、关心理论、人本主义、主体教育理论的兴起, 加之多元文化、信息技术的冲击, 人们越来越倾向“不能强加给学生任何一种价值观”, 开始注重价值思辨的作用。这有利于学生道德自觉的形成, 但“社会主导价值观”地位的下降导致学生价值观选择的迷失和无所适从。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的盛行使生活在同一生活圈中的人们没有共同的道德价值追求和道德信仰, 这无疑加剧了社会道德失范。道德观念一致性的丧失成为最为深刻和危险的现代性危机。中国人体验着各种价值观的彼此冲突, 经历着价值选择的困惑, 对成为何种人、持有何种道德价值观无法作出抉择, 处于一种漂泊的无根境遇, 失去了固有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3]。

一个民族的文化和道德信仰解决的根本问题是道德对人的约束力和吸引力的根源问题, 即遵守道德规范的价值和意义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 也就解决了思想危机的问题, 给道德价值观的确立建构了文化精神的支撑, 为学生提供共同的道德根基, 使人的道德规约超越世俗和功利, 走向道德自觉。通过道德信仰的确立使学生理解我们来自哪里, 我们走向哪里。

文化多元化的挑战以及民众道德路向的迷失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在这种背景下, 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被重新提上日程, 世界各国都在推行核心价值教育。2007年, 英国推出全国中小学“英国传统价值观教育”计划, 规定学生学习有关言论自由、文化多元、遵纪守法等核心价值观。澳大利亚政府出台学校价值教育国家框架 (N FVE) , 提出以“关爱与同情”、“自由”、“责任”、“正直”、“尽心尽力”、“尊重”、“公正”、“理解”、“宽容与包容”、“诚实”与“诚信”为核心的价值教育体系。新加坡提出新世纪注重“明 智”、“诚信”、“关爱”、“合作”、“爱国”、“自信”、“创造性”等价值品质的培养。20世纪60、70年代, 美国主张价值中立, 但由于价值中立教育原则带来瓦解价值共识、破坏社会凝聚力等弊端, 80年代末至今, 追求核心价值的品格教育重又回归美国道德教育主流。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总要求。可以看出, 各国都希望通过文化建设重建公民道德秩序, 使道德文化建设成为塑造合格公民的无声力量。

二、文化建设何以有助于学生道德理想的 重建

文化具有方向性。文化是历史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4]。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此, 一个国家或者学校的文化建设首先是价值观的建设, 这是明确生活在同一文化群体中的人应该遵循的为人处世、判断是非的标准以及个体行为方式的准则和尺度。一般来讲, 文化价值观是稳定的、持久的, 它会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 指引人们生活的方向。

文化具有凝聚力。一个国家或者学校的文化既是过往人生活的映照, 也是当下人生活的呈现, 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影响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以及行为方式。文化引领的方向性、统一性避免了人们价值选择的困惑和迷茫, 使大家沿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一个积极的文化圈, 当学生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时, 必然会受到正向舆论的批评与纠正, 在文化氛围的影响下, 逐渐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期待。积极、正向的文化场域无形中增强人们的凝聚力, 形成独有的道德精神气质。

文化具有塑造力。人永远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关系人”。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化与社会是手心手背的关系, 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用来指称人类的生活样式本身。因此, 我们也可以说, 文化对人、对人的生活, 进而对教育进行着无所不在的熏陶与塑造, 不同文化及其文化精神深刻地影响着道德教育的目的, 使得道德教育目的体现着鲜明的文化特色[5]。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必然会受特定文化的影响,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使自身的言行具有特定的文化属性。明确、积极、正确的主流文化引领必然有助于推动学生深化道德认识、提升道德理解, 形成道德文化气质。

三、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1.确立学校育人核心价值观

学校道德文化的追求和营造, 应先于对儿童的道德教育, 这是学校道德教育开展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在其社会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追求, 是学校育人的方向标。学校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 应该结合教育特点、学生特点与学校特点, 确立学校育人核心价值观。为了使道德文化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学校必须对其道德文化有“自知之明”, 通过了解学校校史明其来历、形成过程、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心中有数”有助于全体师生对学校育人追求的认同, 使学校的追求成为全体师生发展的风向标。只有教师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 学生明确“成为什么样的人”, 才能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 共同建构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意义框架。学校育人核心价值观无形中会成为学校的精神气质,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直接作用于学生道德精神的成长。

2.发挥学生道德主体的作用

文化选择和重建是建立在理性反省和意志抉择基础上的理想追求, 这要求学生作为个体是独立自主的。为此, 在教育方式中, 学校不能采取强制、灌输的方式, 而要遵循学生的主体意识, 经过学生判断之后的选择才是具有持久力的选择。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道德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道德知识背后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文化意义, 激发学生对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 从而把成为有道德的人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当学生在学校道德文化的浸润中深刻地理解道德的人文内涵之后, 他们就会从对道德规则的服从转变为对道德的内心信奉与崇仰, 铸造自身的道德价值理想和道德人格追求。

3.激发学生道德需要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 道德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 是一个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存在的精神规定。一个人道德的成长离不开道德需要的支配, 道德教育只有激发并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精神需要, 才能推进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激发学生道德需要的过程是把学生引向自由自觉存在方式的过程, 学生不仅认识到自己是社会存在物, 还要思考自己如何生活, 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人创造环境, 同时环境也创造人, 激发学生道德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成长环境。当社会舆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道德环境时, 责任、合作、自觉等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就会不自觉地成为学生的道德追求, 使他们成为有道德理想的人。

参考文献

[1]宋希仁, 陈劳志.伦理学大词典[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9:1026.

[2]史宁.文化视野下道德教育的信仰重构[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99-101.

8.融合文化科技 搭建交易平台 篇八

为文化插上“技术”的翅膀

每一场展会下来,文化与科技的美妙结合都会给不少观众留下绝佳的观展感受: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LED显示、数字三维虚拟展示等诸多高新技术的应用,明显提升了各类展项的表现形式和感染力;增强现实功能、3D、4D等技术则在拓展丰富的互动项目同时,激发了更多观众的参与热情;电脑特技等数字技术在电影、视频制作中的应用,则是大大丰富了人们对视频产品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也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生活中,像这样的数字化技术、新型显示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比比皆是,不仅大大丰富了各类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更是增强了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体育运动、休闲娱乐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专家表示,科技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是多层次的,科技创新能够引领、支撑文化创新。一方面,没有科技支撑,很多文化创作只能是镜花水月,难以形成能够走向市场的文化创意产品。比如电影《阿凡达》十年磨一剑就是最好的例证。另一方面,一些高端的文化创意业态,直接就是由科技推动的,科技不断在拓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比如动漫、网游、数字出版等,代表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的形成,文化只是一种资源基础,科技恰恰为这种业态的兴起提供了原动力。

科技推动文化生产力

《阿凡达》推出即成为全球第一部票房突破20亿美元的电影,并同时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9项提名。这部电影吸引影迷的恐怕不仅仅是故事,更重要的是前所未有的3D视觉盛宴。我们知道,将文化这样一种无形的东西,注入到有形的科技产品之中,能够产生巨大的价值叠加效应。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认识科技的潜力和边界,如何主动利用科技创新来推动文化产品、服务和业态的创新以及产业的升级,是文化产业面临的新一轮挑战和机遇。

具体来讲,文化科技融合,需要组织文化领域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转化应用,那么科技的进步如何才能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呢?这里头,金融贸易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普遍认为,加强文化产业支撑技术认定内容,搭建文化科技融合研发交易平台,营造良好环境,是推动文创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据本届北京文博会主办人员介绍,这一次展会将“全面展现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最新成果;突出呈现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文化经济相互渗透所造就的产业新面貌;大力促进文化贸易和投资合作;更大范围吸引大众参与,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全方位多渠道展开国际文化交流,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作为一个容易流于虚幻的概念,“文化”能融合科技变得更加可触可感,从而吸纳到应有的资源发挥软创新能力,发挥文化产业的巨大效应。其实早在文化产业发达的美欧日等国家与地区,许多金融机构都担当了这一重任。例如,摩根士丹利不仅拥有针对文化传媒公司的资金运作,还专门为他们设置了娱乐顾问,这些顾问对于电影、新技术行业了如指掌,以保证文化产品拥有最时兴的流行元素和广泛的市场效应。

文化交易不是昙花一现

在第七届文博会提出“文化融合科技,创新引领转型”主题后,本届文博会推出“促进文化贸易,加快经济升级”这一全新主题,可以说巧妙传承解释了文化与科技、金融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届展会中,将有千余个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多个产业融合发展、前景广阔的项目面向全球寻求合作交易。

例如,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在展馆进行版权宣传的同时,还将重点推出签约互动:既有六场签约仪式的成果展示,又有小微型文创企业版权金融服务现场签约和图书、影视动漫、演出等现场版权交易与签约,更有国内首个版权“黑匣子”——智慧保险箱的推介与现场登记。

尚8文化集团也将以“融合创新、协同共享、助推产业发展”的理念展示孵化投资成功的多个项目,从艺术、创意设计、影视、动漫、新媒体等领域为中国的创意人才创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国际化的产业孵化服务,扶持青年创意力量,聚集行业精英人才、助推行业发展。

历经八年,北京文博会影响不断扩大,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已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家级国际交流合作的标志性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前七届文博会仅会上签约总额达3654亿元人民币。在这场繁盛的交易背后,我们希望,承载科学技术的文化项目、文化产品不会只是华丽的报表,也不会只是昙花一现。

9.重视艺术教育 构建特色学校 篇九

福建省永定县湖坑中心小学

江剑锷

【摘要】

我校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艺术教学资源,按照省颁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艺术课,重视艺术教育,明确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师的观念,注重艺术教师的师资培训工作,抓好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工作,营造艺术教育课程的研究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艺术爱好,提升学生艺术水平,成立具有土楼特色的兴趣小组,发挥土楼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作用,进一步为教学服务,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构建龙岩市特色学校。以此为契机,有序的推进艺术教育的实施,以活动为抓手,充分展示学校的艺术教育成果,进一步扩大影响,增进家庭、社会对学校艺术教育的认可,从而达到对学校实施特色的艺术教育的支持,只有这样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才能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开创我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关键词】

艺术教育 课程开展 活动 土楼文化 特色学校

【正文】

重视艺术教育构建特色学校 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也已开始成为学校争创特色的一种追求、一种潮流。因此,近几年来我校在构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使学校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上好艺术教育课程

音乐、美术器材的配置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顺利实施艺术教育的物质基础。我校巩固“双高”“普九”成果,进一步促进学校的硬件建设,利用有限的教育资金,购置各类音、美教学器材,使学校的音、美器材配备上规模、上档次。

1、转变观念——前提

不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仍然把音乐课、美术课为主的艺术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即使在课程表上体现了规定的音乐课时量和美术课时量,但在执行中,有的被敷衍了事,成了唱歌课、图画课,有的被语、数等主课占用,更有的干脆让学生自习。安排在课表中的音乐课、美术课形同虚设。个别学校甚至取消了音乐课、美术课,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同时,由于中小学艺术教育不受重视,把艺术课看作“杂课”,没有建立艺术教育的评价、测试体系,以致于教师的教学无压力,无动力,应付了事。面对如此现状,我校首先转变观念,确定创建客家特色学校总体目标,从客家文化入手,推动学校的艺术教育,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结构体系为依托,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环境创设为手段实施艺术教育,奠定学生初步的艺术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推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逐步形成具有农村艺术教育办学特色。

2、开齐开足——根本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在课程表上体现了规定的音乐和美术课时量。杜绝把艺术类课程当成是可有可无的“杂课”,也不能走走形式每周上一节不专业的“游戏课”,不能只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而应重视学习过程的获得强调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更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为了落实学校开齐开足并且扎实上好所有省颁课程,学校还专门制定了领导巡课制度,每天当值的领导要负责检查落实当天的艺术课程,做到天天有歌声、有琴声,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艺术教育,主要通过“问学生”、“看教案”、“查作业”有效地落实艺术课程的实施,使学校艺术课程教学真正得以开齐开足上好。

3、师资培训——关键 以前我校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音乐课美术课完全由语、数等“主课”教师兼教,他们在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学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与艺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只有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因此,学校重视音、美教师和特长教师的选用和培训,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去年,通过上级选拔调入了专职音乐、美术教师,充实音、美教学力量。除此外,学校还就地取材,在老师中挖掘具有艺术素质的,选派参加“福建省小学音乐、美术能力提升工程省级培训”方式,使教师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较系统、较实用的专业知识。另外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的体艺卫教研组,定期召开教研活动,商讨学校的体艺卫课程的落实以及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学校指定一个分管领导专门抓体艺卫工作的落实,有效地促进了体艺卫教学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促进老师艺术的提高。

4、教研活动——手段

老师“教”和学生“学”应该互动起来。教师艺术教学形式更灵活了,在艺术课中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艺术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创设机会,让音、美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对完小“开放周”活动,为了对所属完小的艺术教学的辐射和示范,中心校都有指定专职老师上号艺术课程的示范公开课,且要求下面完小一定要派人前来观摩学习,参与“开放周”的评课活动,共同体验一下,自己该如何来上好艺术课。从而达到以活动促进教师的有效发展,提高教师的艺术教学水平。

二、成立多个兴趣小组,丰富艺术教育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校广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成立了硬笔书法、十番音乐、客家山歌、舞蹈、鼓号、腰鼓等兴趣小组,学生全员参加。为展示学生才艺,学校定期举行美术、书法等艺术作品展览,举办歌咏、书画、舞蹈、器乐演奏比赛,并开展评奖活动。

1、唱山歌,脱口秀

“学唱客家山歌”是学校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具体表现,为更好地传承客家文化,制定好学唱方案,确立了“学——唱——编——赛”四个阶段。学校专门聘请“客家山歌大王”李天生为客家山歌的指导老师,发给了聘书。首先让他到学校为同学们开讲座,讲述“客家山歌大王”的成长历程,促进学生对客家山歌的兴趣,更好地为传承客家文化做贡献。挑选好老师及学生做好客家山歌的学唱前期工作,从学习打竹板开始,别小看这打竹板。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呢。老师先苦练打竹板本领,而后教学生,那段时间学校简直就是竹板声声,好一个热闹场面啊!学唱客家山歌从简单的入手,挑选一些有积极向上的山歌作为主要练习曲目,发动学生自己改一改客家山歌,变为适合自己唱的山歌,经过一学年的勤学苦练,我们的学生唱客家山歌有了初步的成效。为了检验这一传唱效果,我们进行了”客家山歌传唱比赛”活动,先在每班中遴选出班级的“山歌大王”;然后组织各班的优秀学生比赛,竞争学校的“山歌大王”的称号,活动后及时给予发奖、总结,形成有效经验向完小推广,使全镇小学艺术教育上一新台阶。在传唱客家山歌的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室”的宣传功能,每天的晨读前、午放时、晚放后都要播放客家山歌,营造一个学唱氛围,推动艺术教育特色校园的建设。

2、吹拉弹,才艺秀

我校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抓好“客家十番音乐”兴趣小组活动,艺术组余愉辉老师是永定土楼“客家十番音乐”的组成人员,学校以他为主成立了“客家十番音乐”兴趣小组,以学拉二胡、弹扬琴开始,从简单易懂的着手。学校对于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求其家长自己买一把二胡,余愉辉老师一边利用音乐课传授,一边发现二胡学习苗子,组建一个以二胡、扬琴为主的“客家十番音乐”兴趣小组,每周四下午进行活动。通过学习,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客家十番音乐”艺术。而让“客家十番音乐”得以代代相传,最重要的是在青少年中普及“客家十番音乐”,这才是最根本的传承。

余愉辉老师还经常上网搜集“客家十番音乐”歌曲,打印给学生,教给兴趣小组的同学“客家十番音乐”科学方法,从节奏明快的曲目入手。为了加强学生对“客家十番音乐”喜爱,他还特地邀请人称“土楼绝艺王”的李福渊师傅来学校表演,“土楼绝艺王”李福渊一个人同时表演了十几种乐器,独创一个人的舞台,给学生心灵予以震撼,感慨万千,看得出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同时还聘请一些退休老教师业余指导,充实我校艺术教学师资力量。“客家十番音乐”兴趣小组在余愉辉老师的带领下,开展有声有色的活动。在他的精心辅导下,学生苏小燕、李炜同学弹扬琴、拉二胡水平尤为突出,在学校的文艺表演中,得到全体师生的肯定与好评。余老师还指导这两位同学,参加了考级,顺利通过该项国家三级。

3、练书法,模仿秀

美术教学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在美术教学中尤为突出。我校成立了以艺术组苏九生老师为主的美术兴趣小组,结合土楼楹联书法进行美术教学的补充,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书法兴趣小组是书法特长生学习书法的主阵地,是广大优秀书法苗子孕育的摇篮。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在于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因此,学校每年组织几次各级各类的比赛和投稿,将比赛情况及时通报。特别重视省、市、县教育系统组织的书法比赛,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争取获得较好名次。如苏颂同学获得了市级古诗书写硬笔书法比赛二等奖……

学校还定期指定专职老师开美术书法公开课,把土楼楹联书法欣赏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掌握扎实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爱乡情怀;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内外的教学内容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孩子们在各种兴趣小组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增强了本领,而且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艺术审美能力,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深入开展,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兴趣、特长都有明显提高。

三、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升华艺术教育成果

我校艺术教育工作正在蓬蓬勃勃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正在深入推进。为再创我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只有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我校既得成效。

1、举办学校文艺汇演

利用“六一”儿童节展示我校艺术教育的成果。你看,一个个风格各异、独特别致、精彩纷呈的节目将文艺汇演推向一次又一次的高潮,赢得了家长及观众们的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六一”文艺汇演很好地展示了我校的风采。文艺演出一直沉浸在喜气洋洋的热闹氛围中,盛装登台的孩子们、家长和老师们期盼的眼神,共同奏响一首爱的奏鸣曲;欢乐的孩子们、忙碌的老师们、激动的家长们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快乐“六一”图……文艺汇演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的活泼个性,也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孩子一个平等的机会,去参与,去体验,去感受,使“六一”庆祝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大舞台。“六一”节还是兴趣小组成果展的最佳时节。我校在已开设的兴趣小组的基础上,有目的的选择了最具客家文化特色的“客家山歌”“客家十番音乐”,让兴趣小组部分成员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个性特长,展示了各自的独特才能。

通过学校文艺汇演,不但检验了艺术教育的实施情况,而且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同学们渡过了一个快乐、健康、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

2、参加县级文艺调演

上级十分重视各校的艺术教育实施,为进一步落实艺术教育,每隔两年进行一次大型的全县中小学文艺调演。为此,我校专门成立了文艺调演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专职老师具体落实,还划拨专项资金提供保障,购置统一的服装,力求校文艺队能选调上。我校曾在县级文艺调演中获得农村小学组三等奖。

此外,我校还曾承担由教育局、关工委组织的全县争做“牢记总书记教导、争做„六小员‟好少年”的活动现场会。目的是为进一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掀起学习活动热潮。活动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胡总书记“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的讲话主题和永定县委提出的“海西生态型工贸旅游强县”目标,大力开展争做“土楼保护的小守护员”、“土楼的小劝导员”、“土楼文化的小宣传员”、“土楼旅游的小导游员”、“土楼环境保护的小环保员”、“土楼传承的小普法员”活动。

3、加强闽台学校交流

福建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闽台文化源远流长的渊源关系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对台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开展闽台文化双向交流还是沟通两岸情谊的重要手段。湖坑是著名的“土楼之乡”,占有着洪坑土楼群、振福楼、衍香楼三个“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校承担着闽台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务,曾与台湾多所学校结为友好学校。还曾接待过台湾新竹竹东国民小学师生计62人,在振成楼与我校学生进行客家文化交流演出,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吸引了当地许多村民观看,一首首台湾客家歌谣在土楼之乡唱响,交流取得了圆满成功。

10.强化员工教育构建合规文化 篇十

平昌县笔山信用社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员工的教育管理力度,着力提高队伍素质,积极打造风清气正、团结向上的信合团队,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加强班子建设,发挥领引作用

该社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加强班子自身学习,努力提升班子的科学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一是阳光操作,提高办事透明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实行阳光操作、社务公开,凡涉及到信贷、财务、人事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始终坚持集体研究,民 主决策,不搞“一言堂”。二是团结协作,在沟通中谋取共识。班子成员之间既分工又合作,在理解中增进团结,真正形成心往信合事业发展上想,劲往争创一流工作上使的良好局面。三是勤政务实,起好表率带头作用。信用社班子成员经常下基层深入分社、企业、农户,并广泛与基层员工接触,关心职工疾苦,既解决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为基层职工树立了榜样。

二、强化员工教育,着力打造学习型团队

(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县联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该社分阶段组织职工学习培训,采取信用社集中学习、分社集中学习和业余自学三种方式,先后组织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并要求员工每次学习写出心得体会,全年共写心得体会85篇。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全员的政策理论水平。

(二)认真开展积极向上的读书活动。该社集中组织员工学习了《敬业让你脱颖而出》、《正身、胜任、服众》、《唯有埋头、才有出头》、《问事、问人、问责》、《领导干部要增强五种意识》等实用性较强的文章。在办公网站上向员工推荐《细节决定成败》、《没有任何借口》、《员工精神》、《敬业胜于能力》等名家讲座和励志书籍,不断净化员工的精神世界。

(三)以典型人物开展示范教育。一方面开展了向新工赵和平同志学习,以社为家,扎实工作;另一方面开展了向王瑛同志学习,做一个朴实、吃苦、感恩的信合人。

(四)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学习。为加强员工政 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技能、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培训学习,去年,先后派出16人参加了巴中办事处组织的业务知识学习,8人参加联社组织的信贷业务知识学习,5人参加联社会计业务学习。同时,积极鼓励员工自学,先后有4人参加大专和专升本自考函授学习。通过开展教育培训,改变了员工的文化结构,促进了员工业务技能的不断提高。

(五)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专栏。该社在办公楼梯的醒目位置制作“爱社如家、团结友爱、勤奋自强、敬业奉献”的社训,在营业大厅公开优质文明服务条例,使职工每天都能看到,时刻鞭策自我的同时,营造出一种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和

谐气氛。

三、加强员工管理,构筑合规企业文化

(一)狠抓制度建设。该社根据县联社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信用社实际,进一步完善了员工劳动纪律管理规定、员工请销假管理办法、员工岗位考核办法和员工行为守则等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按章操作。

(二)搭建良好的用工平台。一方面优化劳动组合,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定期轮换,为每名员工创造施展才华的平台。2009年,对思想品德好、勤奋好学、工作责任心强的4名新员工,通过竞聘、考察,提拔到了重要岗位。另一方面,推出“抓两头带中间”的员工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进一步丰富人力资源储备内涵。

(三)狠抓劳动纪律管理。无论是内、外勤都按时上下班,不准迟到早退,上班必须保持环境整洁,使用文明用语,热情接待每一位顾客。同时,按人建立劳动考勤登记簿,凡当月超出规定假期的按超假天数惩扣基本工资,全年累计超出规定假期的扣减年度绩效工资,不假离社、请假超假按旷工处理,不按时上班、迟到早退两次以上一律按旷工处理。

(四)加强对新员工的管理。为使新职工尽快进

入角色,采取新老对接的方式,实行一带

一、限期出师的办法进行帮扶,对帮扶进步较快的,信用社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在全社进行推广交流,帮扶进步慢而达不到要求的,限期达到,这一帮扶措施,有效提高了新员工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五)抓重点人员的帮教。经排查,该社有重点人员3人,按照一对一的帮扶措施,经常找他们谈心,教育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婚姻、家庭、工作的关系;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努力做一个合格的信合员工。

(六)严格岗位考核。严格按照岗位分工做好岗位工作考核,对不能按时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者,进行约见谈话,同时与年终的绩效工资挂钩,年度考核一律为不称职。对严重违规违纪违制的人员,及时上报联社,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推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拓宽收入渠道

现在的商业银行盈利已经不能只依靠贷款为营业目的,因为贷款存在一定风险,而且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光是贷款盈利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所以要推出适当的金融产品,拓宽自己的收入渠道,为职工为企业打造群众口碑,打造知名度。

1.基层柜员对于吉卡的推销不够热情。农村用户还是热衷于存折和存单形式的存款,而且很多基层柜员在新开户的用户上主动选择存折而不去选择吉卡。在推销吉卡的同时要突出优势,比如在吉林省范围内跨区存款取款没有手续费这个也是很大的优势,这个很适合大多数需要不定期存款取款的学生用户,在本省求学的学子就可以办一张吉卡汇平时的生活费。我们的吉卡可以存定期存款这个就是四大国有银行所没有的优势,这样可以省去很多定期存单,定期存单不好保存,时间久了容易风化、老化,很多用户有时存了长期的小额定期存款放在一个地方就忘记了,再想起来可能存单都已经坏掉了,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有时不仅浪费了客户的时间,也浪费了在柜台上的时间,耽误了后面很多客户的时间,所以吉卡在这方面比起存单有很大的优势。

2.向超市、商场等营业场所推销POS机。POS机对商家的好处:一是顾客能够刷卡消费了;二是让商家的生意能够面向国内银行卡持有者及国际卡持有者;三是安全:无需保留大量的现金在您的店铺里;四是省时方便:不必要担心无效支票,收到***及携带大量现金到银行的危险五是可避免现金操作中人为错误以及盗。六是及时入帐、降低财务风险,由银行及相关组织提供结算服务,销售款一般次日即可直接转到商户帐上,降低商户财务风险和工作强度,避免大量现金的收付,运送和保管,无需准备大量零钱和找付。减少商户现金收付和保管的风险。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在用户刷卡的过程中银行从中收取相应手续费,对于银行是一种坐着就能收钱的工具,对于用户也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消费方式。还能增加用户的存款量,用户越消费就对银行的存款量越是增加,所以这是对于银行的又一好处。现在小型城镇POS机覆盖面低、用户少,市场前景广阔,对于农户消费也鼓励刷卡消费,这样不仅能提高信用社的存款量,还省去了农户携带大量现金的危险性,而且借记卡必须设定密码,加大了安全性。

3.增加基层信用社的ATM机覆盖率。这样做的好处不仅提升了基层信用社的办业务效率,更提高了农户对于吉卡的使用率。主动引导客户到ATM机上进行小额取款和非现金交易,因为吉卡参加了中国银联,所以转账,取现等非现金交易都可以。对于短期出省的用户可以在中国银联的ATM机上花取一定的手续费取现,免得再去办理银行卡的麻烦。

4.中间业务。大力开办代发工资、代收电费、代发直补、保险,尽量开展保险业务,于多家保险公司合作,向客户推荐存款型保险,增加资金充足率,减少不 良贷款所带来的损失。适时的开办代理股票和基金业务,如果定投,最好选择有后端收费的基金,这样每月买入时就没有手续费,但持有时间要达到基金公司所规定的时间(3-10年不等)后再赎回,也没有手续费。定投基金适合选择股票型、指数型基金,因为它们波动大,可有效摊低成本。还可以为我们信用社增加存款余额,吸收大量存款。建立更多的理财产品,让客户得到真正的实惠,间接扩大市场影响力。

三.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整体的办事效率

1.大力压缩非盈利或低收益的资金占用,合理安排使用资金特别是要大力压缩在上级联社的存款和库存现金。确定科学合理的备付率,尽量减少资金调动次数,降低资金调度的频率减少押运过程中的费用支出。

2.大力压缩行政费用支出和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对于不应该支出的奋勇坚决不能支出,不能投入的坚决不能投入,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和固定资产等项目的投入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论证。同时对费用支出和资金投入要与业务收入进行对比测算,以检验费用能与业务收入相适应。

3.加强内勤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质量,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要学精学透,要有一种服务行业的服务精神。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提高信用社的综合竞争能力。

四.加强现有的金融产品宣传

1.员工宣传。信贷人员利用放款收贷,走家串户进行宣传。基层领导利用自己的领导职能对员工进行产品的深入学习,员工在柜台上也要时常宣传信用社的金融产品,让更多客户了解到我们信用社金融产品的好处。

2.利用媒体宣传。现在网络成为了第一大传媒渠道,所以要在网络上进行一系列宣传,我们联社要有自己的宣传网站,发布一些金融产品介绍,金融知识,领导讲话,三农政策等。在招聘期间要在国内的大型招聘网站上打出自己的招牌,或者发动员工在各种大型论坛博客等进行一系列宣传,不能仅拘泥于本省宣传,要提高整体企业素质,就要引进外省人才进行交流,为以后打造一流的农村商业银行做准备,跨出本省,打造新市场,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吉林农信影响力和知名度。现今广播电视报纸等也是传媒的主要渠道,我们信用社要在平面媒体上做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不仅这样,要在非旺季时期选择高素质员工在人口密集的商业街区进行宣传,发放宣传单,对一些常见问题当面进行解答,使顾客充分了解我们信用社的各种金融产品和各种金融服务,从而扩大信用社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力,让他们知道信用社是他们心中的银行,一流的社区银行。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既丰富了吉林农信的产品的内涵,扩大了农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了资金的营运能力和自身的管控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经营风险。打造一流的社区银行农民自己的银行,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迈进。

本文来自: 中国信合-农信大家谈

详细文章参考:http://

本文来自: 中国信合-农信大家谈

11.构建学校文化搭建教育平台论文 篇十一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生、教师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学生与教师的培养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关键。利用校园网,努力培育人文环境,组织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让校园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和文明的校园环境,从而推动整个校园文明程度的明显提高。

校园文化反映的是一所学校的独特办学内涵,它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力量,具有无声教育感染作用。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我们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国务院提倡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院校示范专业建设,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设立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推动各地办好相关活动。网上学习、网络教学、网上办公和网上交流已越来越普遍,在不少学校,网络已成为教育教学管理、教师学习、教学、教研;学生学习与沟通必不可少的工具,也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和校园文化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并互为补充。

校园网络文化是传统校园文化的延伸,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1.网络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网络的学习和活动,更多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组织。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开展活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自主开展各种活动,自主学习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新途径,并使学生的学习富于创造性。

2.网络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个性,而课外活动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校园网络文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为网络上有大量学生所喜爱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校园网络活动,能发掘、培植、引导学生良好个性,抑制和改造学生不良的个性。

3.网络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网络具有传播知识快、内容丰富的特点,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量和信息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十分有帮助的。

4.网络在时间、空间上扩展了学校文化的影响。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学校文化可以在网络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通过网络对师生进行无任何时间、空间障碍教育和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学校文化影响面窄、影响度浅的弱点。

5.网络提高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效。由于网络交流平等、自由、开放、及时以及虚拟,使得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可以从网上比较容易地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思想动态,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学校文化通过网络与家庭、社会相连,使得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可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互动和配合,促使学校文化不断走向优化。

三、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成就模范校园

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把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贯穿学校教学、科研全过程,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人文内涵。针对互联网与文化建设,学校建立起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学校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制度和规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把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运行轨道。

根据校园文化内涵与我校历史、现在与未来发展,形成了校园网版面的几个主题模块:学校概况、党群活动、德育之窗、教学天地、科研创新、校园动态、学校通知等,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我校校园网平台。以校园网平台为载体,逐渐使教师养成将校园活动的开展成为日常生活实践,真正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持久性、导向性与凝聚性的功能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董俊义,孟伟.关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J].

[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人民出版社.

[3]夏习英,孙静,王文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4期.

12.构建学校文化搭建教育平台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农村教育,终身学习平台,创业,融合,措施

本文将“自主创业的农民”纳入到主题讨论范围,在此范围内来就农村教育与终身学习平台搭建的融合问题进行分析。数据表明,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东部地区大约有2 /3的外向型企业倒闭,从而促使了大量农民工返乡。或许这种返乡浪潮的形成归因于一种被迫选择机制,但从现阶段所反馈的信息中却可以知晓,不少返乡农民工借助自身打工的积蓄,在本土完成了创业的初始阶段。随着创业规模的逐渐成形,关于企业发展战略和项目选择与拓展等诸多问题涌现出来。若是仅靠他们有限的经济思维的话,无疑将无法解决上述重要问题。因此,针对这部分创业者的现实需求,应建立起农村教育与终身学习平台搭建的融合态势。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农村终身学习平台的可实现性问题探讨

( 一) 创业初始的智力支持平台实现途径

1. 创业培训。创业培训是指,农民在实施创业行动前参加与创业有关的培训。这种培训可以是课堂教学形式,从而也成为农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不少地区都为农民开设了创业课程,课程涵盖了资金管理和企业内控管理等多个板块,这使农民获得了前置性创业知识储备。

2. 创业指导。与创业培训不同,创业指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形式一般以“导师制”为代表[1]。创业导师根据农民的创业项目,一对一地进行创业思路引导和现实问题解答。但从现阶段所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知晓,这种一对一的导师制度并未成形。

( 二) 创业过程的智力支持平台实现途径

创业过程是指创业农民已经将创业思路落实在行动上,也就是哲学所指的“主体客体化”的过程。无论创业思路如何清晰,创业项目如何具有前景,在落实过程中都将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以养殖户为例,在进行特种养殖时会遭遇到病虫害的影响,而这在创业培训和指导时并不一定被重视,所以创业农民在此时仍需要得到智力支持。那么该智力支持平台的实现途径可以包括两个: 一是农业技术服务站向创业农民提供技术支持; 二是创业农民借助县域公共图书馆资源,来自主完成知识积累的任务。

( 三) 创业拐点的智力支持平台实现途径

这里的创业拐点是指,因主观和客观因素所引起的创业路径发生重大转型,如对特种养殖项目进行调整。不难理解,随着创业项目的调整必然会使人力资本在应用中出现沉淀成本,同时农民在学习新知识上又将产生人力资本的转换成本[2]。抛开成本问题不论,此时创业农民仍需要智力支持。具体的实现途径包括: 一是走出去战略。通过参观和考察类似项目进行创业体验,从而在进行项目调整时能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请进来战略。即邀请从事相关项目养殖的专业户前来交流创业经验。

( 四) 创业提升的智力支持平台实现途径

随着部分农民创业路径的推进,其项目规模和组织规模都在不断扩张。若是依然按照创业初期的办法来进行生产经营,已无法适应此时的组织内控要求。因此,培育他们的企业家精神便要纳入议事日程。具体的做法如下一是引入创业导师制度; 二是建立同业交流平台; 三是前往专业机构进修; 四是借助公共图书资源提升自我修养。

二、农村教育与终身学习平台融合的着眼点分析

( 一) 创业初始阶段的着眼点分析

从本文开篇部分就可知晓,文章中的创业农民大都有过外出务工经历,并在东部发达地区拓展了自己的职业视野。因此,他们具有显著的创业意识,而这种意识并不完全来源于对解决自身生计的考虑。因此,农村教育在他们创业初始阶段,应突出创业规律、创业风险管控、创业项目选择等知识的传授,而能够承担这些知识传授的主体应是有过或者正在创业的人员[3]。为此,这里的着眼点便界定在创业培训和指导主体的选择上。

( 二) 创业进行阶段的着眼点分析

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创业农民在进行创业的前一年普遍面临着资金持续投入,而几乎没有盈利的情况,这或许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有关。因此,此时的农民创业者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针对这一现状,农民教育就需要从建立起农民创业的内生驱动力上下功夫。为此,这里的着眼点便在于为他们营造出有利于创业的舆论氛围,以及建构起他们的自主组学习系统来。

( 三) 创业拐点阶段的着眼点分析

与我国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环境不同,农民创业的项目往往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有关,因此,具有较强的市场需求刚性,这一刚性决定了其较少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那么对于创业拐点阶段或许可以被称作创业战略调整期,此时需要提升创业农民的思想格局。为此,这里的着眼点应在于对外界市场信息的引入,以及组织他们走出去开阔眼界。

( 四) 创业提升阶段的着眼点分析

处于创业提升阶段的农民,大多已经逐渐成长为成熟的企业管理者。他们在创业历程中走过弯路,但最终仍冲出了一条血路。为此,这里仍需要为这类群体创设出有益的创业氛围,使得他们获得创业经验和创业感悟。为此,这里的着眼点应搭建线上和线下的创业者交流平台。

三、影响二者融合的制约因素解构

( 一) 创业初始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农村教育的理念因素。创业农民的年龄集中在25岁到45岁,在这一年龄结构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人数占比为74% ,具有外出务工经历的人数占比为83%[4]。由此可见,农村教育突出基本技能的传统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这类人群的需要。

2. 农村教育的课程因素。“重技术、轻管理”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对农村创业者的职业培训。因为参与创业的农民大多具有一技之长,而他们所缺少的恰恰是生产管理知识。可见,课程因素将影响到对创业农民初始阶段的智力支持。

( 二) 创业进行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农村教育的思想教育因素。农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似乎更加偏好短平快的教育模式,这样可以对农民进行规模化的职业培训。正是由于这种具有功利主义成分的存在,导致农村教育缺乏思想教育板块,进而就无法约束创业者急功近利的成功欲望。

2. 农村教育的能力教育因素。在村社环境下构建终身学习平台,需要为学习主体建构起自组织学习能力。但在目前的农村教育环境下,功利主义促使创业培训和指导陷入短平快的泥淖,而忽视了激发农民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培育他们有目的地去查找资料的能力。

( 三) 创业拐点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农村教育的人文教育因素。人文教育的功能在于促使农民认识自己,通过认识自己来厘清创业的目的,以及创业所要追求的价值取向。但在农民教育中因缺乏人文元素,导致创业农民时常受到“小富即安”小农思想的束缚,甚至因此而走向了玩物丧志的困境。

2. 农村教育的延伸教育因素。农村教育一般由财政全额拨款支持,这就使得农村教育具有浓厚的政府导向特征。这种特征抑制了农村教育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从而无法使农村教育充分利用市场这一资源,最终导致“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无从实施。

( 四) 创业提升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农村教育的线上教育因素。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教育依然延续着传统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所搭建的线上学习平台,这就使得农民在创业提升阶段会陷入到孤独和茫然的困境中。

2. 农村教育的线下教育因素。同样,农村教育在线下也未能为创业农民提供互动平台,这就会因村社环境的自然隔离性,而直接影响到创业农民的持续创业热情。

四、农村教育与终身学习平台搭建相融合的措施构建

( 一) 创业初始阶段的措施构建

1. 优化农村教育理念。农村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认清这样一个事实,城镇化背景下农民群体具有天然的创业优势,这一天然优势体现在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差异性。而当前这种生态环境的差异性、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等,便成为农民群体创业的优势基础[5]。因此,农村教育应专门为创业农民进行培训和指导。

2. 调整农村教育课程。针对当前农村创业群体的实际需要,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应着手调整课程内容结构,适应性地增加企业管理、资金预算管理、成本控制,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板块。在调整之前,应走进创业农民群体中来展开调研,从而为课程调整获得第一手资料。

( 二) 创业进行阶段的措施构建

1. 引入农村思想教育。创业农民因受限于本身文化素质水平,以及在村社文化中缺乏风险担当意识。这些都可能促使他们在面对创业困难时,陷入到一种恐惧和后悔的旋涡之中。为此,在农村教育体系中还应引入创业思想教育,这种教育不仅促使农民拥有创业的心理准备,还能使他们在面对创业困难时明白这是一种规律性问题。另外,思想教育应以案例教学为主。

2. 培育农民学习能力。不能简单地去评价农民是否具有学习能力,这种自组织学习系统的建立,不仅取决于农民的现有文化基础,还取决于通过自主学习为自己所带来的利益回报。因此,在农民教育中应重点培育农民学习能力,使他们明白该能力所带来的利益回报。

( 三) 创业拐点阶段的措施构建

1. 植入人文教育元素。人文元素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村社环境下也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元素。但在促进创业农民提升思想格局时,并不能借助村社那种“小富即安”的人文元素。为此,可以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入其中,包括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能力,以及反思创业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最终得到的应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2. 重视农村延伸教育。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应打破教育封闭性的约束,充分联系和开发村社环境以外的教育资源。这里的教育资源主要指向县域公共图书资源,以及域外创业者群体资源。对于前者而言,应教会农民能利用电子图书资源来获取创业信息; 对于后者来说,则在于执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创业教育战略。

( 四) 创业提升阶段的措施构建

1. 建立线上学习平台。线上学习平台的搭建起到两大功能: 第一,能帮助创业农民与创业导师联系,来为解决当前遇到的经营管理问题、技术问题提供智力支持。第二,则是建立起创业农民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来打破村社环境所带来的隔离性。

2. 夯实线下学习平台。传统农村教育模式是以线下教育为主的,在夯实线下学习平台时,应突出创业培训和指导两个活动。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为创业农民与农技人员搭桥牵线”的长效机制。根据调查,当前农民在创业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多是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五、实证讨论

针对农民的创业培训应重视KAB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 活动课程主要培养农民的创业意识和技能,这与学科课程之间形成了关联性。众所周知,创业比赛都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一般由3 - 4个农民组成。这就意味着,建立起村社农民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将非常必要。与此同时,这也是对现实创业过程的真实写照。在技能环节,活动课程应提高他们的沟通技能、逆商水平( 面对逆境时的情绪控制水平) 等要件。

( 一) 创业意识的课程构建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新生代农民普遍缺少团队意识并且协作能力较弱。针对以上现状来进行课程构建,在内容设计中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通过案例教学来应对。案例内容以知名企业创业者的故事为背景,向农民强调创业中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第二步,引入社会体育项目中的拓展运动,通过开展以团队为单位的定向运动,来增进他们的团队意识。

( 二) 创业技能的课程构建

无论是真实的创业活动还是操作商务模拟软件,都将存在团队成员之间的商讨活动。正因如此,青年农民的强个体意识,往往会阻碍商讨活动的正常进行。为此,在创业技能课程构建中,应突出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逆商水平。关于这一点,可以在农民课程建设指导下研究做出。

六、小结

笔者认为,在当前农村涌现出大量的自主创业者,为了助力他们的创业梦想,农村教育应为此进行适应性调整。毕竟,随着创业规模的逐渐成形,关于企业发展战略和项目选择与拓展等诸多问题涌现出来。若是仅靠他们有限的经济思维的话,无疑将无法解决上述重要问题。因此,针对这部分创业者的现实需求,应建立起农村教育与终身学习平台搭建的融合态势。二者相融合的实施途径包括创业初始阶段、创业进行阶段、创业拐点阶段、创业提升阶段等四个方面的措施构建。

参考文献

[1]汪发元.农民创业培训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以湖北省江汉平原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4):113-116.

[2]彭永贤.贫困地区农民创业教育培训工作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154-155.

[3]王全乐.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成人教育的使命与方略[J].成人教育,2012(3):15-17.

[4]彭牧青.云南省开展返乡青年农民工创业教育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20):3-4.

上一篇:2024陕西信合招聘考试:面试礼仪之—神情举止篇下一篇:身价经营 职业经理人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