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作用和原则

2024-11-06

礼仪的作用和原则(共14篇)(共14篇)

1.礼仪的作用和原则 篇一

首先要明确赠礼的性质,这是最要紧的。是为生日、高升、喜庆而赠礼,还是为初次见面、欢送、迁移而赠礼,或是逢年过节而赠礼,在礼品选购和送出之前都必须做到心中明确。

其次要摸清赠礼对象的身份、性格、爱好和习惯。同样一份礼品,对于不同的收礼者会有不同的反应。赠送苏联人一份名酒,他会高兴地表示感谢,而赠送阿拉伯人同样一瓶礼品,他一定会面呈难色,甚至拒绝,因为伊斯兰教不允许喝酒;赠送日本人一份带有服务单位标记的礼品,他会愉快地收下并留作纪念,而对于英国人来说一定不屑一顾;赠送女孩子一份逗趣的玩物,她会爱不释手,而赠于一个性格内向的长者,他一定会嗤之以鼻,不予理会。其三,要掌握好赠礼的时间。对方生辰、结婚当晚送上一份礼品以示道喜,对方一定会牢牢记在心;对方高升、录取发榜之后,送上一份礼品以示祝贺,对方一定会由衷地感激;逢年过节之前,送上一份礼品以示祝愿,他一定会发自内心的喜悦。这都是适时的效应。

其四,要选择赠礼的适当场合。初次在办公室或公开场合见面,就送上一份重礼,会有之嫌;而在庄严场合或大庭广众面前,赠送女性衬衣、丝袜或食品之类的礼品,会给对方俗气、尴尬的感觉。在礼仪场合,宜送大方、体面、高雅的礼品,如书籍、纪念徽章、花束等便是上乘的选择,而在小范围或个别场景下,赠送吃穿用等生活品也会受到欢迎。其五,要注重礼品的价值。一份名贵的礼品,并不就是好礼品;一份价钱低廉的礼品,也不一定就不成敬意。俗话说,“礼轻情意重”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礼品的选择更注重于它的社会意义、思想意义、情感意义和纪念意义。一束鲜花、一张贺卡都是公关活动中赠礼的佳品。但在选购和赠送贺卡时,必须仔细地读一读卡片上印的句子,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印制的,尤其要了解其准确意义后才能使用,否则用错对象会被对方引为笑柄。此外,不论贺卡上是否印了赠送者的姓名,都应该亲笔写上几句问候的话。一张印着铅字、冷冷的.贺卡会使对方觉得不送给他反而会更好过些。鲜花的赠送更有讲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赋予了花以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而且这种象征意义已为大众所公认。送上一束鲜花,就等于表达了相应的语言。如在欧洲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中,送一枝红蔷薇花就表示求爱,而回一枝香石竹则表示拒绝,如此等等。因此,公关人员要以鲜花为礼品赠送时,应该首先了解这束花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象征意义是否符合想表达的意思,是否符合对方的特点和场景,否则不仅不会给对方带来快乐,反而弄巧成拙。

当选购一件称心的礼品以后,还有一道手续不能忘记,就是要在礼品送出之前再做一番最后的处理,使礼品更出色一些,让对方能一眼就感受到其中包含着赠送者多少的精心和诚意。礼品上如有价格标签的,必须事先拿掉,然后,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选择对方喜爱的包装纸,再选一条缎带或利用其他材料作最后的点缀。假如事先知道赠礼者很多,不妨在礼品上再附上一张小小的签名片,这不但可以增加赠礼者的诚意,也可避免受礼者因一时慌乱,而搞不清到底是谁送的礼。

其六,礼物的赠受须合乎礼仪的规范。送礼一般在刚见面或临分手时比较适宜,送礼时,应落落大方,双手接捧礼品,边送上边说上几句问候的话。那种偷偷摸摸将礼品放在某个犄角旮旯里是很不礼貌的。有必要时,还应协助受礼者将礼品打开,以表示诚意。但在我国一般没有这种习惯。接受别人的礼物,应双手捧接,并立即表示感谢。要是知道礼品比较贵重,还是当面拆开包装为好,免得别人感觉对他的礼物无动于衷。即使收到的礼物不合心意,也应当热情称谢,并对礼品表示感谢。

2.礼仪的作用和原则 篇二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二、运用原则

(一)要贴切

一方面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确有共同之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另一方面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味、色彩必须协调。违背了以上的原则,就是不恰当的比喻,比如:(1)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娇小的姑娘,胖乎乎的、圆圆的脸庞,一头秀发瀑布似的向后梳着。听说采访她,得满脸通红;(2)机器隆隆响着/含着我心跳的韵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二)注意创新

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如:工人们背后议论:“新来的赵厂长,这人———不赖!”王栓说:“敢是!这人心里没假。他的心是一块阳泉炭,划根火柴就能点着,烧完了是一堆白灰。”

但是,如果故意标新立异,也常常造成比拟不伦,弄巧成拙,下面就是这样的例子:(1)呵,沙漠中的绿洲啊,你静静地安卧着,犹如绿色的梦永远把你笼罩。(2)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顿时好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以令人难以想象也无法理解的现象作喻体,也就丧失了比喻的意义。

(三)要通俗、形象

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下面的例子, 就违反了这一原则:(1)明净的未名湖犹如一面照妖镜;(2)红的、绿的、黄的,像黑夜中猫头鹰的眼睛;(3)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严密,就像神经节和神经网的关系一样。

区辨“像”、“仿佛”、“似的”的非比性,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如以下的几种情况:

(1) 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2) 单纯的想象。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3) 表示猜度的句子。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3.礼仪的作用和原则 篇三

关键词:领导干部;礼仪修养;和谐社会;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146-03

一、个人礼仪修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其中的和谐,是人类价值观念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追求以“和”为贵。其中的“和”便是和谐、和气、和睦。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所谓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整个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相互协调和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先贤孟子就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谐社会的建造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离不开个人礼仪修养。个人礼仪修养的提升也是一种不断完善自我的行为活动,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了解,进而促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就个体而言,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可以促进个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展示良好的个人形象,满足个体自身需要,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个体自身的和谐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是社会和谐的缩影,也是社会和谐的体现;既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又是和谐社会的结果。就群体而言,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又可以帮助个体与群体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礼仪不仅仅是指个体的交往技巧,还包括个体的气质风度和道德情操、阅历见识。就国家而言,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向世界开放,积极地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国家交往和交流环境,知礼、讲礼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良好的礼仪修养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礼仪水平。而较好的社会整体礼仪水平,又有助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我国与其他友好国家之间进行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素质,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的桥梁和纽带,还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个人礼仪修养越来越重要,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

二、领导干部个人礼仪修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一)领导干部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表率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追求着的目标,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与义务。领导干部是单位的领军人物,也是在单位中,人民群众时时刻刻都关注和效仿的对象。“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领导干部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起到表率作用,这种表率作用不仅仅是在日常工作中,也反映在领导干部的生活之中,延伸到了领导干部的生活圈和社交圈中。领导干部的具体表率作用,就是通过个人礼仪实现的。拥有良好的个人礼仪,领导干部就能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若是领导的个人礼仪修养欠佳,那就不能起到相应的好的表率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无论何时何地,党员干部都应该注意发挥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人民群众能够信赖的人,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党的先进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自觉地向党组织靠拢,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领导干部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的表率作用是能够鼓舞人、影响人的,是能够让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激发普通干部和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成为人民群众心底最坚实的支柱。如果是一个领导干部对待工作马马虎虎,不认真不负责,在工作中不注重自己的形象,满口的胡言乱语或者出口成“脏”,这样的人,又怎么能让人民群众信任和依靠?又怎么能够在人民群众中起到的表率作用?所以,领导干部应该重视和加强自身的礼仪修养,用自己良好的修养素质,领导着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领导干部的个人礼仪修养关系着个人素质和领导影响力

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好坏与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增强领导干部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离不开个人魅力的形成。要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就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质的建设。高尚的道德品质,会给领导者带来良好的影响力。伟大的先贤圣人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即是“作为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即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起来;反之,若管理者自身行为不够端正,却总是要求别人行为端正,纵使三令五申地下命令,也只能是空谈,不会有人真正服从和跟随他的。”虽然说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无缺的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努力地追求着自身尽可能的完美。提升个人礼仪修养是塑造个人魅力的最佳方法之一。礼仪修养的加强,可以丰富领导干部的内涵,增强领导干部的个人魅力。领导者的强大个人魅力,往往能够赢得众人的追随与仰慕。历史上的每一位成功的领导者,莫不如是。

(三)领导干部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弘扬和谐文化

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是人际交往的助力,能够帮助工作正常地开展,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烦。也可以指导周围每一位社会成员的思想,从而弘扬和谐文化。领导干部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主要体现在用人艺术、用权艺术、沟通艺术、激励艺术、协调艺术、理事艺术、决策艺术等方面。只有遵循了各种“艺术”规则,才能胜任领导工作,扮演好领导在团体中的重要角色。这就要求,在团体的工作中,应该营造出一个和谐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就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摩擦和争论,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展开,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加强领导干部的礼仪修养可以引导团队成员的进步意识,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看到与他人的差距,自觉加强自身的礼仪修养,从而促进团体的和谐。礼仪修养还可以促进人际交往。众所周知,周恩来总理一向以风度翩翩,机智幽默著名。在与外国友人的交往过程中,周总理一直以自身良好的礼仪修养和气质风度为大家赞叹,折服。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在机场欢迎尼克松总统一行的仪仗队是由周总理亲自挑选的,晚宴期间所演奏的乐曲,也是周总理经过仔细地挑选之后才决定选用的,大部分都是尼克松总统喜爱的曲子。这使得尼克松总统印象非常深刻。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曾经对毛泽东说:“我真羡慕你有一个周总理,我们就缺一个周总理”。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恩来总理之后也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不仅如此,肯尼迪总统的夫人杰奎琳和西哈克的夫人莫尼克公主都曾说过:“中国的周恩来总理是她们唯一的偶像”。可见,良好的礼仪修养的确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促进人际交往与沟通协作。

三、加强领导干部的个人礼仪修养

(一)领导干部的礼仪修养现状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一部分领导干部对于自身礼仪修养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许多理论并没有付诸行动。多数领导干部对于礼仪修养的认识仅仅只限于纸上谈兵,甚至有很多领导干部认为礼仪修养在工作中只是细微末节,不值得重视。也有人认为,礼仪修养在工作中太麻烦,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更有甚者,有的人认为礼仪修养是虚伪的,是“小资情调”,在工作中不能加以运用。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不注重礼仪修养,讲话大大咧咧,无所顾忌,做事情方法简单直接,不讲规则规矩。在与群众打交道的时候,讲排场端架子,不将群众放在眼里,不仅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也影响了领导干部的形象,影响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二)提高领导干部对个人礼仪修养的认识

提高领导干部对个人礼仪修养的认识,应当加强对领导干部礼仪修养的培训。目前针对领导进行培训的各级各类培训班中,将礼仪培训纳入培训课程的培训班很少,而且即便是纳入了培训课程,不少领导干部也会觉得这种课程并不重要,以工作繁忙为借口,不去上课或者即便听了课内心也并不真正接受。而且我国目前的礼仪培训课程大多是缺乏连续性,培训内容大多是泛泛而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这些问题都反映和导致了领导干部对于加强礼仪修养的不重视。但是,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与发展,个人礼仪修养在社会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领导干部重视和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是一种必须的行为。

(三)加强领导干部个人礼仪修养的措施

1.加强领导干部自身行为规范的学习培训。领导干部不仅要自觉学习和遵守我国《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的规定,还应该加强自身道德行为规范的培训,不管是自学还是参加各类培训班都应该要认真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提升党性修养,增强业务技能和依法执政、依法办事的能力。

2.加强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学习培训。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对于领导者来说,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私人人际关系与公务人际关系。不论是哪种人际关系,交往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构成,是领导干部进行工作的首要条件。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增强团队的凝聚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培训,可以提高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去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

3.加强领导艺术的培训。领导艺术是领导者综合能力的体现,是领导者领导艺术、用人艺术、沟通协调艺术、理事决策艺术和说话做事艺术的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沟通协调的艺术总是用得最多的。通过沟通和协调,化解团体之间的误会与矛盾,促进团体之间的和谐与稳定,是管理和推动工作的基本方法。沟通和协调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思想沟通。领导者的理事决策艺术应该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之中,既能出主意,又能拿定主意,稳稳地掌握好团体前进的方向。既能够制定政策,又能够及时发现和修改政策中的不足。领导干部常常需要在各种场合发言、讲话,讲话的水平与艺术也是很能体现领导者个人能力的。领导干部在与同事下属的交流中应平易近人、坦率真诚,对待问题应该客观公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赢得民心,有力地推动工作的有效开展。

4.加强礼仪知识的培训虽然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不同,但是礼仪具有共通性、通用性。在人与人,国与国的交往中,礼仪充分发挥其沟通、协调的作用。在人际交往中,良好的第一印象总是十分重要的。而一个人良好的礼仪修养的展示,就可以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也才可能有后续的可持续交往与发展。礼仪可以体现出领导者的风度和魅力,也能体现出领导者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尊重。我们都知道,只有充分地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这种尊重与被尊重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往越来越密切。在对外交往中,领导者所代表的是所在单位和组织乃至国家的形象,因此,更应该加强礼仪知识的培训,提升自身素质修养,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遵循国际惯例。另一方面,随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力度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对于新进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也应该重视和加强,让广大干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既会做事,也会做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四、领导干部自身礼仪修养的实践

在实践中,领导干部也要遵循“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形象”的礼仪修养原则。有的人会误认为礼仪修养就仅仅是指塑造领导干部个人形象的细节,比如:穿着打扮、举止动作。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准确地说,礼仪修养始终是以一定的方式实现律己敬人的行为,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加强个人礼仪修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实现。外在的形象是要靠内在的气质和内涵来衬托,内在的气质内涵要以外在的形象来表现。一方面,领导干部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礼仪,因为这也是和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紧密相连的。领导干部的着装就是个人的形象要素之一。比如:国家领导人的着装,不仅体现的是个人形象,还代表着国家形象。同理,领导干部的着装,也代表了他所在的单位团体的形象。并且,有时候恰到好处的着装,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交流的作用。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为了解决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问题,在一次出席谈判时,故意穿上了与以色列国旗颜色相同的深蓝色的套装,并且佩戴了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遗孀赠给的一枚姜黄色的大和平鸽的胸针,她的这一着装为她成功处理以色列和巴基斯坦问题带来了希望。可见,领导者的仪表和着装也是自身礼仪修养的重要体现,它也是能够传递和表达一定信息的。

另一方面,领导干部的行为能力和道德学识属于内在素质,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领导干部较高的修养素质能够提升政府的形象。任何良好高效的交流都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一个人只有给予别人尊重,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懂得尊重别人,营造出良好的交往环境,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内外形象也同时可以得到提升。孔子曾经说过:“礼者,敬人也。”礼仪修养的重点和核心就是尊重,既要尊重自己又要尊重他人,同时还要善于表达。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平台,是人际沟通的桥梁。它并不依靠刻意,而是依靠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合乎礼仪的表现形式来实现的。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与业务技能,让以礼待人成为一种习惯。

五、结语

荀子有句名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做人、做事、治国都必须依靠礼。总而言之,领导干部的个人礼仪修养不仅仅是领导干部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重视和提升自身礼仪修养,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立场上,充分发挥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促进自身和他人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邓永辉.领导干部应具备一定的文明礼仪修养[J].大连干部学刊,2008,24(3).

[2]GreenbergJ,PyszczynskiT,SolomonS.Thecausesandconseque

ncesofaneedforself-estem:Aterrormanagementtheory[M].New

York;Sprining-Verlag,2009:189-212.

[3]朱苏力.纲常、礼仪、称呼与秩序构建——追求对儒家的制度性理解[J].中国法学,2007,(5):39-52.

[4]董桂英.公共礼仪教程:组织形象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15.

[5]李小园.领导干部的礼仪修养与和谐社会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19-21.

[6]邓卫中,秦启文.建设和谐社会的四大要点[N].学习时报,2010-10-27.

[7]谢青.浅谈领导干部涉外交往中的形象问题[J].岭南学刊,2009,(4):58-59.

4.·比喻的修辞作用和运用原则 篇四

一、修辞作用

(一)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运用这类比喻时,大多着眼于主、客体之间外部形态上的相似。如: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二)用来说明事理。运用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如:(文章)太做不行,但不做,却又不行。用一段大树和四枝小树做一只凳,在现在,未免太毛糙,总得刨光它一下才好。但如全体雕花,中间挖空,却又坐不下来,也不成其为凳子了。

二、运用原则

(一)要贴切:一方面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确有共同之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另一方面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味、色彩必须协调。违背了以上的原则,就是不恰当的比喻,比如:(1)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娇小的姑娘,胖乎乎的、圆圆的脸庞,一头秀发瀑布似的向后梳着。听说采访她,得满脸通红。(2)机器隆隆响着/含着我心跳的韵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二)注意创新。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如:工人们背后议论:“新来的赵厂长,这人——不赖!”王栓说:“敢是!这人心里没假。他的心是一块阳泉炭,划根火柴就能点着,烧完了是一堆白灰。”

但是,如果故意标新立异,也常常造成比拟不伦,弄巧成拙,下面就是这样的例子:(1)呵,沙漠中的绿洲啊,你静静地安卧着,犹如绿色的梦永远把你笼罩。(2)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顿时好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以令人难以想象也无法理解的现象作喻体,也就丧失了比喻的意义。

(三)要通俗、形象。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下面的例子,就违反了这一原则:(1)明净的末名湖犹如一面照妖镜。(2)红的、绿的、黄的,像黑夜中猫头鹰的眼睛。(3)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严密,就像神经节和神经网的关系一样。

[区辨]“像”、“仿佛”、“似的”的非比性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如以下的几种情况:

(1)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2)单纯的想象。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3)表示猜度的句子。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5.礼仪的作用和原则 篇五

院系:管理学院12级工商2班

姓名:陈安妮

学号:2012212508

摘要:中国一向是礼仪之邦,礼仪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会见亲朋好友还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打交道上,都离不开礼仪。而在商务活动中,礼仪同样很重要。双方人员的高尚道德情操,彬彬有礼的言谈举止,渊博的知识,得体的礼遇,都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企业产生好感,减少谈判阻力,推动交易成功。纵观现全球各大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及发展趋势,凡在业绩上有重大突破的企业无不以培养员工素质作为首要课题,而那些发展迅速的新兴企业,也大都以员工的素质作为考察目标。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如此重视员工的素质。我认为:一个员工素质的高低会直接从其所从事的商业活动中体现出来,而在所以的商务活动中,商务谈判无疑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商务活动。因此,本文从礼仪的涵义和特征入手,论述了商务礼仪在现代商业竞争中的影响和作用,以提高商务人员在商务活动中对礼仪的重视,提高商务谈判的水平。

关键词:商务礼仪 商务谈判 作用

参考文献:《现代商务谈判》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会

易开刚

编著

《商务礼仪教程》中国商务出版社

张秋筠

主编 《浅谈商务谈判中的礼仪》

《浅谈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一、礼仪概述 1.礼仪的定义

礼仪,通常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自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有律已、敬人的完整行为。由此类推,商务谈判礼仪则是商务人员在商务谈判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用来维护个体、组织形象和对手表示尊重与友好的惯例以及形式。2.礼仪的种类

礼仪可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又可按年代分为古代礼仪和现代礼仪。

二、商务礼仪的重要性

1.商务礼仪本身是商务工作的一部分,有利于提高商务人员的个人素质

首先,良好的礼仪举止能使谈判者更容易被人接受。保持微笑,礼貌待客,整洁的着装,记住他人名字,善于倾听,能给对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设法了解对方,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对商品的喜好与禁忌,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真诚地赞赏对方等,这些好的习惯能帮助谈判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谈判中提高对方对自己的认同感。

其次,遵守礼仪能增加谈判的信服力。不管在何时何地,在何种条件下开始谈判,以友好的方式开始,让对方尽量多说话,从对方的角度真诚地看待问题,尊重对方的建议,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对方的合理要求,让对方受到应有的款待和礼遇,让他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会使谈判者在交易中得到更多的信任。

2.商务礼仪有助于塑造企业的良好的社会形象,推动交易成功

对于现代企业和商务从业人员来说,塑造企业形象和个人职业形象都是十分重要的。商务人员在相互接触中往往通过对方的仪容、仪表、仪态来判断对方的可靠程度。彬彬有礼,举止有度,谈吐不俗,自然真诚,从容不迫,会使对方产生信任感、安全感,从而赢得尊重和欢迎,为彼此沟通创造良好的铺垫,有利于商务活动的开拓,增加成功的保证系数。相反,如果谈判人员姿态不端,懒散拖沓,不拘小节,就会产生另外一种效果。一些不得体的举止甚至可能毁掉一宗大买卖。因为有些细节会自然地暴露出一个人的素质弱点或是性格修养上的缺憾,如果这些又恰好是对方重视和计较的,就成了影响合作的障碍了。可见,注重礼仪重要之至。

3.是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需要,有利于建立合作关系

一个企业,如果能够热情周到、大方得体地接待客户,想对方之所想,帮助对方解决困难,解决疑问,尊重对方,就会使客户感到你是有诚意的,乐意同你打交道。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谈判,就会自然地缩短双方的距离,容易找到一个双方均能接受、彼此都可受益的结合点。

三、商务活动的交际与礼仪的原则与策略 1.商务活动中的基本礼仪(1)接待礼仪:接待人员是展现公司形象的第一人,其接待来访商人的形象和态度对客商形成公司整体印象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在选接待人员时应注意:第一,接待人员要品貌端正、举止大方、口齿清楚,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受过专门的礼仪、形体、语言、服饰等方面的训练。第二,接待人员的服饰要整洁、端正、得体、高雅;女性应避免佩戴过于夸张的饰物,应化淡妆。第三,热情地接待好每一位来访者,是每个接待人员的职责。

(2)握手礼仪:握手是在相见、离别、恭贺或致谢时相互表示致意的一种礼节。主人、长辈、上司、女士握手时应主动伸手,客人、晚辈、下属、男士相迎握手。而且一定要用右手握,要握紧双方的手,一般1-3秒为宜。被介绍后最好不要立即伸手,和年轻女性或异性握手,一般男士不要先伸手。

(3)迎来送往礼仪:由于商务谈判类型很多,对商务谈判礼仪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是商务谈判的基本礼仪整体上还是相同的。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商务谈判,都要服从商务谈判的一般要求。首先,在商务谈判中,分为主场和客场方。而在谈判人员入场之前,便应该做好相关安排。确定迎送规格。迎送规格应根据谈判人员的身份,此行目的和己方与谈判人员的关系确立。迎送人与被迎送人的地位身份应相当。其次,确定掌握抵达和离开的时间、地点。大多数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长途旅行,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出机场或车站时看到迎接的人,心理就会有一种安全高兴的感觉。反之,如果下飞机还得自己去陌生的地方寻找地点,而且由于语言不通,显然会产生焦躁,谈判对方就感觉你没有谈判的诚意,从而让产生误会,影响谈判结果。2.商务礼仪的原则(1)知己知彼原则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谈判之前的准备无非是“知己”和“知彼”两个方面。所谓知彼,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了解谈判对手的礼仪习惯、谈判风格和谈判经历;不要违犯对方的禁忌,以免因一些文化礼仪问题使谈判出现不愉快的局面。“知己”,则是指要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非常清楚,自己需要准备的资料、数据和需要达到的目的,猜想对方会从哪些方面对谈判,自己应该怎样回答。(2)互惠互利原则

所谓互惠互利原则,是要求商界人士在准备洽谈时,以及在洽谈的过程中,在不损害自身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的替洽谈的对手着想,主动为对方保留一定的利益。有经验的商界人士都清楚,最理想的洽谈结局,不应当是“你死我活”、“鱼死网破”。而应当是有关各方的利益和要求都得到一定的照顾,亦即达成妥协。(4)平等协商原则

谈判中要以理服人,不可高人一头。谈判是智慧的较量,更应以理服人。在谈判桌上唯有确凿的事实、准确的数据、严密的逻辑和艺术手段,才能将谈判引向自己所期望的胜利。谈判是在上方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展开的。(5)求同存异的原则

商务谈判要使谈判各方面都有收获,大家都是胜利者,近必须要坚持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就是要注意在各种礼仪细节问题上要多多包涵对方,一旦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也以宽容之心为宜。

四、总结

6.外国朋友的礼仪原则 篇六

如何称呼外国朋友?

按照国际惯例,称男子为“先生”;称已婚女子为“夫人”;称未婚女子为“小姐”;如果无法判断女方婚否,用“小姐”比称之为“太太”更安全,也可称“女士”;对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一般可称“阁下”;对军人一般称军衔加先生;对知识界人士,可以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在职称前冠以姓氏,但称呼其学位时,除博士外,其他学位不能作为称谓来使用。

美国人,非正式场合,不论男女老幼或地位高低,都喜欢直呼对方名字。

日本人,习惯用“先生”来称呼。对政府官员要用其职务加上“先生”来称呼。

阿拉伯人,对称呼大不计较,一般称“先生”、“女士”即可。但是由于受宗教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同阿拉伯妇女接触时不宜主动与之打招呼,多数情况下可以微笑或点头示意。

如何理解“女士优先”原则?

“女士优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第一礼俗”,认为女性是人类的母亲,最应受到照顾。在社交场合,成年男子有义务主动尊重、关心、保护、照顾女士,并且要为女士排忧解难。国际社会公认,唯有这样的男子才具有绅士风度。

发表演说时,开场白要先说“女士们”,再说“先生们”;餐厅进餐,服务员要先给女客人上菜,然后再给男客人上菜;男人和女人一起走,要让女士在右边,因为右边尊贵。进出门户男人要抢先一步把门推开;男女同行,男人要帮助女士提物;遇到下雨,男人要为女士举伞等。

与外国朋友交谈时应避讳什么?

7.现代礼仪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 篇七

关键词:和谐社会,礼仪,人际关系

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又把“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200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进一步详细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及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等。至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明确地成了党和全体人民共同的行动方向和奋斗目标。

党和国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是具有现实社会根据的, 是切合我国社会运行的实际状况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有三种:良性运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畸形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 我们经历过建国初期短暂的、初步的良性运行, 也有过文革时期全面的恶性运行, 但是大部分时间处在中性运行中。也就是说, 在社会运行过程中, 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还存在着一些矛盾、障碍和不协调因素。尤其是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以来, 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增多, 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问题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某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一部分社会成员缺乏诚信、道德水平下滑等等。这些问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及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错综复杂, 有的社会群体或个人甚至用非理性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有序、稳定地发展。当然, 任何社会在运行过程中总会存在矛盾, 我们要正视矛盾, 积极主动地解决矛盾, 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减少不和谐因素, 努力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和谐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从“和谐”二字的造型上有人做通俗的理解, 就是人人有饭吃, 人人能说话。当然, 这只是最表层的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有关和谐的思想精深博大、源远流长。“和”被看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 “谐”是所追求的一种融洽、协调的状态, 它应该是“和”产生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和谐社会的描述,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小康”最早出现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诗·大雅·民劳》篇中, “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后来孔子又加以描述。小康社会最早是指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而比小康社会更高级的则是财产公有、政治民主、社会文明、保障健全、秩序稳定、其乐融融的大同社会。《礼记·礼运》篇中言道:“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不出于身,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这种理想的社会模式, 类似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一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人联合体”。现在,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和谐社会也就是处于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的社会, 大的方面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之间、不同层次之间相互促进, 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适应。这是任何社会发展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具体来说, 和谐社会包括几重和谐的关系: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社会与自然和谐。其中, 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和根本。因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人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开拓者, 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人也是社会发展过程的推动者。人是社会的主体, 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了, 才能形成合力, 共同抵御困难、解决问题,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实现。所谓“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 决定着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状态与方向。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礼仪的遵守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价值体系就是礼教文化和礼仪文化,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也在于此。孔子的“礼之用, 和为贵”;“不学礼, 无以立”;“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管子曰:“礼仪廉耻, 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荀子言:“礼之于国家也, 如权衡之于轻重也, 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 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等等, 处处显示了礼之于个人为人处事、国家的治理、社会的和谐无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这种传统的礼教文化和礼仪文化, 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建立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 具有历史局限性。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 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加强, 越有必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到现代社会, 一切制度与环境都发生了变化, 与传统社会大相径庭, 所以, 构建社会主义条件下和谐的人际关系, 需要遵守和运用现代礼仪, 现代礼仪是由传统礼仪演化而来的。

在现代社会的社会控制中, 有很多行为领域是法律和其他规章制度所无法发挥调节作用的, 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这样, 就需要伦理道德等文化的因素和手段发挥作用加以补充。礼仪作为道德的外在表现, 是协调人与人关系的有效手段, 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规范性, 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礼仪就是人们在交往中, 在言行举止、仪容、仪表、仪态、仪式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秩序。人从出生后, 就由长辈教给他一些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 如在待人接物上要礼貌恭敬, 在仪表仪态上要整洁端庄、文雅, 要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道德修养, 使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它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如果人们能遵守礼仪, 必然会气氛融洽关系和谐;不遵守礼仪, 则会出现关系恶化, 秩序混乱, 导致矛盾冲突。其实,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完全来自利益的对立和冲突, 很多时候, 在利益共存或无利害关系的情况下, 假如言行举止不当, 都会导致矛盾。但是, 礼仪并不是一件华美粉饰的内衣, 惺惺作态、虚伪矫情、“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恰恰违反了礼仪的根本原则。那么,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遵守礼仪呢?这里有一个基本前提, 就是自尊敬人、诚实守信, 它强调内外兼修, 表里一致。孔子《论语雍也》篇中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就是说人只注重品格质朴而不注重礼节仪表, 就显得粗野;只注重礼节仪表, 如缺乏质朴的品格, 同样显得虚伪, 只有二者兼备, 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这样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正如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洛克所说“礼仪是在人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 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 去为他获得一切与他接近的人的好感, 没有良好的礼仪, 其余的一切成就都会被人看成是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所以, 礼仪应该是人的一种习惯、修养、道德境界, 是内在美的外在体现。

总之, 在现代社会里, 一个现代人遵守礼仪, 讲究礼仪, 才能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礼”可走遍天下, 无“礼”则寸步难行。一个社会只有在微观层次上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最终才能建立稳定、有序、快速发展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

8.民主的作用与原则 篇八

一、民主的作用

民主的作用概括起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民主可以形成一个心平气顺的社会氛围。因为通过民主的方式,可以让每一个“利益相关者”或关注某一公共行为的社会成员都有一个发表自己意见和见解的机会,形成一种畅所欲言的局面。无论是政治学还是心理学都已证明,只有在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下,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心平气顺。因为,通过畅所欲言,利益相关者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了解自己原有的利益诉求与他人的差距与矛盾,最终确定自己的利益追求的目标;即使与某一事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社会成员,也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二是民主是造成一个人人负责、促使领导者和管理者不敢懈怠、不敢为所欲为的政治局面的保证。1945年7月初,黄炎培在访问延安时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的回答是坚定的:“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段对话指出了一个取得政权的政党不重蹈历史覆辙、不蜕化变质的根本途径是建设民主政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三是沟通作用。由于不同的人或人群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利益追求不同、知识背景和文化程度不同,对母语掌握的程度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会不同,即使是同一个词语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在许多时候会导致大家在执行同一决策时有方向不同的行动,最终导致组织的执行力下降。为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就需要在决策过程中进行互动甚至互相质疑的沟通,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种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民主环境。

四是互补作用。古语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看问题在大多数时候总是片面的,“兼听则明”的古训不仅适用于听取利益取向不同的多方意见,也适用于听取利益取向相同的各方意见;即使是一项众望所归的决策,多听各方面的意见也可以避免执行中的片面性。

五是达成妥协,也就是使各方利益尽可能得到合理的满足。多数决定的原则是组织政府和决定公共事务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导致压制的途径。多数派,即便是在民主制度下,也不应剥夺少数群体或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在我国,各个阶层、社会团体就其根本利益来说是一致的,但是就眼前利益而言是不一致的,有时甚至很不一致。在我国利益分化比较严重的当前,每次决策尽可能照顾到各个群体的利益诉求是必要的,必须通过民主途径达成妥协,使每一个群体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尽可能尊重并满足各方的利益需求。

二、民主的要求或原则

民主的要求或原则是由民主的作用决定的。换句话说,要使民主的形式达到民主的目的、实现以上的功能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平等自愿的原则或充分表达诉求和尊重他人的原则,这是民主的灵魂和精髓。每一个相关人员,不管他属于多数阵营,还是少数阵营,或者他只代表他自己,他在人格上和权利上与他人是平等的,他有权利充分表达对某一议题特别是与他有直接利益关系议题的意见,也应该尊重其他人的权利,并站在对方立场作换位思考。十七大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产生人大代表就是体现了民主的平等原则。

2、自下而上的原则,这是民主的基础。贯彻这一原则的关键在于议决的议题是怎么产生的。如果议题及其解决方案总是产生于上层甚至最高决策集团,那么与这一原则的要求还是相距甚远。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应该做到绝大部分议题特别是关键议题,通过自下而上的程序产生,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广泛和健全的基层自治民主为前提。十七大将基层自治民主列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要求将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这无疑为当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指出了最重要的任务。

3、广泛参与的原则。议题在自下而上产生过程中,必须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使议题及其价值取向真正代表大多数人利益。要确保自下而上议题的群众性,必须做到相关利益者的广泛参与。例如一件涉及村民利益的事情要由大多数村民参与方案的制定和决策;一件涉及小区业主利益的事情,应该由绝大多数业主参与等等。

4、意见多元的原则。民主的作用都是以利益多元、意见多元为基本假设的。所谓意见多元,是指在大多数情况下用于讨论的议题的解决方案是多元的,也就是可以通过也可以不通过;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的。比如说,要在一个地方建设一个水电工程,大家可以同意,也可以反对;即使同意,在具体方案上也可以有不同意见。

5、多元决定的原则。民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少数服从多数。民主的要义是使每一次表决的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所有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或观点、现实条件对这些利益诉求可能的满足以及整个组织(或社会)的长远利益等高度整合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最广泛的利益表达、专家意见、多数人共识及少数人想法(或对少数人的某种补偿)结合起来,使这些意见都能对最终决策发生作用。

6、循序渐进和有条件的原则。民主对于一个现代社会来说确实是个好东西,政治民主是历史的潮流,也是一个国家能够健康发展唯一选择。然而民主不是无条件的,推行民主的时机与速度,选择民主的方式和制度,是与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地缘政治、国际环境乃至国家的政治文化传统、国民素质、公民的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所以,必须依据这些条件的变化循序渐进地推进民主建设,争取以最小的政治和社会代价,取得最大的民主效益。

7、严格程序的原则。民主的以上原则都要通过程序来体现和保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民主最重要的原则。

所谓严格程序的原则,是指民主政治的运行,必须有预定的、可遵循的程序和规则;这种程序和规则,是在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指导下,根据各种组织的实际制定的,可以是约定俗成,也可以表现为成文的制度;程序和规则一旦确定,不能轻易更改;多数人的意志要通过程序,才能得到表现和承认;如果多数人的决策和选择出现错误,也只能通过预定的程序加以改正。程序是民主制的极其重要的内容,是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

作为保障民主顺利、有效运行的程序,其核心是确保相关人员不被胁迫、有平等话语权。因为,如前所述,平等和自愿原则是民主制度的要义所在。民主程序一旦确立,就具有相当的独立性、稳定性和客观性。它要保证对每一个人都有制约和保护作用,也就是说,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地位悬殊的上下级关系,而应是平等的关系。只有这样,程序的实现过程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个人或少数人专断”,真正起到对权力的制衡和分解作用,从而避免和减少政治权力的随意性、随机性。

我国是一个有数千年集权统治历史的国家,我们党成立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处于战争时期;我们党执政之后,又经历了一段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建设的历史。所以,民主建设会遇到原有体制和人们习惯的阻碍,对民主的作用和原则有一正确的认识,对于减少或克服这些阻碍无疑是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党校

9.与老板共事的原则礼仪 篇九

他有很多下属,需要做方方面面的决策。因此,如果你一味地催促他做决策,他很可能会说“不”。为了避免这些会毁灭你和你团队热情的“不”字,你可以:

提醒他上次会谈达成的意向;提醒他目标,而不是匆匆具体到内容和方式;提醒他以前因为没有及时决策而遇到的问题;迅速小结可供考虑的选择、你挑选这种方案的标准;告诉他你期望他做些什么:只是通知大家一下或共同决策、共担风险增加一个标准、重新审查方案;集中于你需要他帮助的那些事项;准备好事实和数据以避免可能的分歧。用表格和图表帮助他迅速了解情况;会谈后,书面小结他的决策以确认达成的共识;决策一旦作出,不要在外评论。

方法:

1、不要开比你自老板好的车上班。

2、别穿比老板牌子du大的衣服工作。

3、老板交办的dao要认真办。

4、老板出错,要懂得如何应对。

5、和老板谈话关掉手机,并事先想好解决问题的办法。

6、报告要有概要。

7、对褒奖,要懂得感恩。

8、多自我批评,少自我表扬。

9、必要时可以说善意有益的谎话。

征求他的意见

上司在被征求指导或意见时,很少会将问题推回给向他提问的人。他们的意见可能并不总是天才式的或富有远见的,但是意见一旦给出,就可能成为一个限制条件:这是否是一个命令呢?所以,如果你不希望你上司的意见妨碍你的进程,那么就放慢决策的速度,或者模糊观点,不要急于征求意见。

选择适当的时间以避免耽搁。不仅要节约他的时间,而且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如果在错误的时候提出问题,他可能会拖延。

为你的会议进行精心准备。首先,优势归于有准备的人;其次,准备能帮你迅速论及中心议题。

在讨论中要先谈整体情况,再谈具体细节。从基本问题开始提醒他目标是什么、你目前已经做到哪一步了,以及你希望得到他哪方面的意见。

管理他的时间

你有问题需要解决,并把你的所有时间都用来处理这些事。但不要期望你的上司也这样安排他的时间。

10.谈教师服饰礼仪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篇十

关键词:教师 课堂教学 服饰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是他修养、品味、地位的最真实写照。作为教师,他是文明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他的服饰同样也反映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同时也直接地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在课堂上,教师的服饰礼仪同样直接地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授课时如何着装打扮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教师服饰对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服饰包括服装、鞋帽、发型、化妆、饰物、随身携带物品等等。对于服饰来说,其功能主要表现为:舒适、保护遮羞与文化展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服饰依然具有前两个功能,同时,服饰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越加地明显。外貌作为一个整体,通常情况下由人体特征、情绪状态和服饰共同构成。但是,在对一个人进行观察的时候,其中注意力的70%-80%集中在服饰方面,因此,教师的服饰是否得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学生留下不同的印象。由于服饰附着在人体上,进一步显示其意义,所以说服饰是非语言交流的媒介之一。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与正规教学本身相比,课堂上的非语言(包含服饰、肢体、环境等)交际作用要大很多。研究表明,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非语言交际,对于教师来说,通常情况下,可以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

2 教师服饰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同时履行为人师表的职责。在服饰方面,与一般人相比,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需要高度注意课堂上的服饰。在课堂上,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其中教师服饰在课堂上会对教学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2.1 教师服饰的样式变化、色彩变化对学生课堂注意力有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认为教师服饰样式变化反差大的会对他们集中注意力有影响的占60%,色彩变化反差大对他们集中注意力有影响的占70%。

2.2 教师着装的佩饰对学生课堂注意力有影响。经调查,70%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教师的佩饰太多或太刺眼对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有影响。另外,60%的学生认为男教师上课只能戴手表和戒指;而女教师则还可佩戴手链、耳环等其它饰物。

2.3 男教师和女教师的服饰风格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通过调查,90%学生对教师服饰风格认为男女教师服饰应该是不一样的。70%的学生认为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的学校的教师应有不同的服饰风格。但85%的学生认为无论是男教师还是女教老师,还是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域的学校的教师服饰风格都应“中性化一些”,即不过分严肃也不过分时尚。

2.4 教师服饰的整洁对学生课堂的认同心理有影响。经调查,对赞同男、女教师的上课服饰搭配合适、整齐、干净的学生占88%。对男、女教师的上课服饰搭配不合适、不整齐、不干净且会影响到自己课堂上的理解认知效果的学生有75%。

3 教师课堂服饰礼仪的基本原则

既然教师服饰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如何着装才能更好地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呢?这里提出三条教师课堂服饰礼仪的基本原则。

3.1 教师服饰着装“时令”原则。教师进行着装时,选择的服装需要与时间、地点、场合,以及交际对象等相互协调。时间主要涉及时代、季节等。所穿服饰要展示个性,同时要顺应时代潮流。如果在着装打扮的过程中,过分追求个性、新奇,而不顾及社会规范往往是不合时宜的。地点、场合是指穿戴能够适应场所、地区的变化,在我们国家,夏天有时会穿着睡衣满街溜达,甚至光膀子,这些在西方人看来是不雅观、不礼貌的。所谓对象和目的是指通过着装有利于实现某种目的,同时获取相关对象的好感。例如,在参加外事活动时,领导人需要西装革履,下基层进行考察需要布衣夹克,通过这种着装打扮通常是为了更好地达到与交际对象相协调的目的。所以教师课堂着装以不同的学生年龄段为“时令”,着装整洁大方,并随学生年龄段的不同变换服饰的样式,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3.2 教师量身定制原则。量身定制不单指量体裁衣,这里主要指服饰要适合社会性、心理性和生理性。要想穿着得体,需要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自身的特点。所谓社会性是指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按照社会角色规定,每个人都具有心理和行为,这些都规定了他的服饰。对于教师来说,其服饰通常情况下,需要与自身的教书育人的角色相互吻合,在课堂上借助穿着可以帮助他获得成功。不同阶段不同学校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服饰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样是教学活动,与中学老师相比,幼儿园老师的服饰搭配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心理性指个人的心理品质,包括兴趣、能力、性格、理想等。服饰可以显示人的心理,一般来说,服装整齐者办事认真;穿戴简朴者勤俭;陈旧、单调者保守;色彩鲜艳者活泼;全身灰暗者冷静等等。生理性指个人的躯体。同服饰密切相关的有脸型、体型、肤色、肤质等。

3.3 教师服饰色调的冷暖搭配原则。服饰是由色彩、款式和质地等因素构成的,色彩是构成服饰的第一要素。通常情况下,色彩分为三类:第一以蓝色为基调,称冷色调,主要表现忧郁、悲凉的情调。第二以红色为基调,称暖色调,主要表现欢快和喜庆。第三以黑、白、灰为基调,称无彩色或中性色,在色彩搭配时比较随意。

4 教师课堂服饰需要注意的几個问题

4.1 教师的着装都要整洁,避免邋遢和肮脏,着装要干净和完好、卫生,不能皱皱巴巴,不能残破不堪,补丁遍布,不能脏臭不堪,也不能出现油迹、污渍等。教师在着装方面要注意以下“六忌”:忌过分乱穿;忌过分鲜艳;忌过分暴露;忌过分的透视;忌过分短小;忌过分紧身。

4.2 在教学过程中,男教师夏季着装不宜穿短裤,通常情况下以长裤为宜;忌穿无领、无袖上衣上课。对于女教师来说,需要穿长裙上课,一般不能穿短膝盖以上的短裙。上衣领口不宜过低,与教师身份相比,透胸露背都是不可以的。如果是室外体育课,通常情况下女教师不能穿裙装。

4.3 男教师穿长袖衬衣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在正式场合,下摆一律要束在裤腰内。不可以挽起袖管,并且一定要系上袖扣。如果不穿西装上衣,或是穿上衣没有打领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系衬衣领扣。如果打领带,在衬衫自上而下数的第四、第五粒衣扣之间设置领带夹儿的位置。

4.4 男教师在授课时的着装,必须遵守“三色原则”的要求。所谓“三色”通常情况下是指全身上下的衣着颜色控制在三种之内。

4.5 各种颜色的皮鞋,可以配相似色调的裙、裤等。但是鞋的颜色往往深于袜子,在鞋、袜、裙或裤子之间,鞋的颜色与裙子或裤子的色彩接近或相似。

综上所述,教师搭配服饰要严谨、适度,避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服饰进一步彰显个人的身份和气质,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京生.服饰色彩[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5).

[2]陈郁,尹青丽.服装·服饰·礼仪[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03).

[3]陈彬.穿着打扮[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06).

课题项目:论文来自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海南省师范生教师礼仪养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QJY125105。

11.礼仪的作用和原则 篇十一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作用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政治, 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修养。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 从根本上说, 是人的思想道德意识与社会道德实践相互结合的过程。因此, 单凭课堂的政治理论教学, 如果不结合社会实践, 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社会现实情况结合起来, 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去调查、访问, 从事各种社会服务等。通过社会实践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让他们通过亲身的实践经验,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认同,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并将自身所学知识理论转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和品质, 最后成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社会

面临21世纪的新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在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何来处理新问题、新矛盾, 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譬如社会中出现的贫富收入差距拉大、大学生就业问题、老年人社会保障等问题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 这些问题又容易使学生对社会产生一些偏激的思想, 怎样来消除学生的偏激思想, 光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必须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让学生亲身走入社会、深入社会生活、了解社会, 在社会实践中去体验、思考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所以,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了解社会、体验民情, 认清当今社会的现实环境以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解决学生对社会产生的偏差, 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社会使命感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担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由于大学生的阅历有限, 大多都是从高中刚刚进入大学, 对社会缺乏一定的了解, 所以往往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误解。通过思想政治实践教学, 让他们亲自了解社会、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受社会人民的方方面面, 加深对群众的了解, 有利于他们更好的认清社会的客观现实。让他们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和机遇, 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促使他们为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主义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原则

(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坚持实效性和目的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当今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有人说有德有才是正品, 有才无德是毒品。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倡导的不是表面的形式, 而是内容, 只有扎扎实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计划, 使思想政治教学思想深入人心, 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发挥到最佳水平。

(二)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应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原则

目前, 我们国家普通高等院校有上千所, 不但有文科院校和理科院校, 还有综合院校等, 专业种类也比较繁杂。由于学校规模不同, 不同高校在专业优势、师资力量等方面也不尽相同, 而这些差异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因而, 对于各个高校而言, 在实践教学安排方面首先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其次, 要兼顾本校特色专业资源, 力争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境界, 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最后, 还要要求学生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 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加深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形式多样化的原则

不同学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存在不同的观点。大多学校采取课堂讲授法, 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 这也是本门课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的学校认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会, 做一些讲座之类的报告会就行了, 这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误解。有时会导致学生误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本质, 有时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 要想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就必须充分利用好校内外各种资源, 实行多角度的开展教学活动, 使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比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演讲比赛、辩论赛、讨论会等教学形式, 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到周边开展具有实际价值的课外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坚持灵活性原则

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全校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所有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难题。由于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 每个高校不可能同时把学校的每个学生集中到某个地点进行实践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存在着安全问题, 而且还存在着组织的难度。因此, 在做这项工作时, 要把握好灵活性原则, 具体做法可以采取分批次进行实践教学等。此外, 还可以开展高校间的相互协作互动交流实践, 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层次的体会社会的现实情况,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五)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坚持组织系统性原则

当前国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还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光靠学校和任课教师是很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对待实践教学活动, 应采取统一组织管理, 把实践教学和学校教学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实践课人员配备方面, 应采取“一体多元”的方法整合力量, 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放在主体地位, 让学校专业课教师、离退休教师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中来, 充分利用好学校的人力资源, 使实践教学逐渐系统化,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2.职场礼仪的四个原则 篇十二

一、认识职场社交礼仪的重要作用

只有知道社交礼仪的作用,才能对社交礼仪重视。在中国更加向世界开放的今天,随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讲究礼仪,礼尚往来,对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人只要置身于社会,在公司也离不开文明礼仪。文明礼仪无处不在,他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和魅力,还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

可以说,懂职场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人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二、在职场社交礼仪的原则

在职场社交场合中,如何运用社交礼仪,怎样才能发挥礼仪应有的效应,怎样创造最佳人际关系状态,怎样让社交礼仪帮助我取得更多的成功,这同遵守礼仪原则密切相关。

(一)真诚尊重的原则

我注意到在与同事和上司交往时,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

(二)平等适度的原则

在职场社交上,礼仪行为总是表现为双方的,你给对方施礼,自然对方也会相应的还礼于你,这种礼仪施行必须讲究平等的原则,平等是人与人交往时建立情感的基础,是保持良好的同事关系的诀窍。平等在交往中,我应表现为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唯有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三)自信自律原则

自信的原则是社交场合中一个心理健康的原则,唯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得心应手。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

一个有充分自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到强者不自惭,遇到艰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

(四)信用宽容的原则

信用即就讲究信誉的原则。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职场中,尤其讲究守时和守约。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

13.职场着装礼仪的基本原则 篇十三

女性的穿着打扮应该灵活有弹性,要学会怎样搭配衣服、鞋子、发型、首饰、化妆,使之完美和谐。最终被别人称赞,应该夸你漂亮而不是说你的衣服好看或鞋子漂亮,那只是东西好看,不是穿着好职业套装更显权威,选择一些质地好的套装。 要以套装为底色来选择衬衣、毛线衫、鞋子、袜子、围巾、腰带和首饰

每个人的肤色、发色、格调不同,所以适合她的颜色也不同,要选择一些合适自己颜色的套装,再根据套装色为底色配选其它小装饰品

化妆:

化妆可以让女性更具魅力,但不宜浓装艳抹。

过度打扮会让人感到做坐,过于简单会让人感到随便,总之有一个原则,每天的打扮必须要迎合你当天要会见的人们,符合他们的身份和专业度, 让自己不寒酸掉价。

套装、裙子、礼服、夹克:

稳重有权威的颜色包括:海军蓝、灰色、碳黑、淡蓝、黑色、栗色、锈色、棕色、驼色;John T. Molloy 指出要避免浅黄、粉红、浅格绿或橘红色

少而精,重质量轻数量,讲究做工和面料,要合身。

避免冲动性购买,如果你是属于这样的人,那么要切记你要买的衣服必须和你已买的衣服相配。

精打细算,量入为出,但不可贪图小便宜因小失大,

采用一些天然面料如“棉,丝,羊毛等

发型和指甲:

随着妇女年龄的增长,头发也应该相应剪短一些,一般来说妇女到了30-35岁这个年龄也最多把头发留到肩部。

在职业女性中,染指甲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指甲油的.颜色不应该选得太亮丽,这样会使别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你的指甲上,选一些和你口红相配的颜色,有些人喜欢透明色指甲油,它是大众都能接受的颜色

鞋子:

不要把旅游鞋穿进办公室

中跟或低跟皮鞋为佳

保养好你的鞋,把她擦的锃亮

鞋的颜色必须和服装的颜色相配,总之有一个原则“鞋子的颜色必须深于衣服颜色,如果比服装颜色浅,那么必须和其他装饰品颜色相配

首饰和装饰品:

职业女性希望表现的是她们的聪明才智,能力和经验等,所以要带首饰就必须是佩带简单首饰,不要带摇摆晃动的耳环或一走路就会发出声响的项链,这样对专业形象的杀伤力极大

耳环是很重要的首饰,但不宜太长太大

虽然眼镜让人感觉文气,但它抹杀了女性特有的亲和力,比较古板刻薄,尽量带隐形眼睛

手提包要精小细致,不要塞的满满的

常说皮包,围巾颜色要跳一些

衬衣:

浅色衬衣仍旧有权威性

脖子长的女士不适合穿V型衫

14.尊重——会场礼仪的基本原则 篇十四

一、会议组织者:尊重所有与会者, 充分做好会议准备工作

(一) 会场的环境布置

会场的环境准备工作能为会议的成功举行预先营造出一种氛围。会场环境要与会议的精神、主题和谐一致, 会标、旗帜、会议名称横幅的悬挂、鲜花的摆放、主席台的布置 (包括台布的颜色) 、会议主席团成员座次的安排、礼宾人员的站位等等都要考虑周详、妥善安排。

(二) 会场的物质准备

会场的物质准备为会议的按时举行、顺利进行提供充分的物质保证。音响的试音、多媒体设备的调试、与供电部门的联系、与会人员签名卡的收发、材料的分发、摄影摄像的安排、茶水的供应、会场的保洁、安全保卫人员的分工等等, 都要精心安排, 确保会议顺利进行。如果与会者按时进了会场, 会议准备单位还在架梯子挂横幅、搬花卉运苗木、拉电线试音响、打电话找人, 那么, 它在众人心目中的公众形象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会议组织者的工作责任心和组织能力就有理由受到怀疑, 人们会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会议组织者必须充分做好会场准备工作, 因为会场的环境布置首先会烘托出一种气氛, 会场的物质准备对会议能否顺利举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就座主席台的领导:尊重台下所有的听众, 做遵守礼仪的楷模

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自然是全场关注的焦点, 台上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格外引人注目, 要在会场中做一个遵守礼仪的典范, 给听众留下一个彬彬有礼、器宇不凡、气质高雅的印象, 这就特别要求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仪表风度。

(一) 着装得体

领导的着装要重视国际通行的TOP原则, 即考虑时间 (Time) 、场合 (Occasion) 、地点 (Place) 三个原则。领导得体、庄重的着装既是对自己的尊重, 也是对台下与会人员的尊重, 同时还是赢得与会人员尊重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 谈吐不俗

领导的发言应准备充分、有的放矢, 简明扼要、紧扣主题, 力戒东拉西扯、漫无边际、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有文稿时最好能基本脱稿, 作报告时两眼始终盯着稿子等于告诉听众“我在读秘书的文章”, 这无形中会削弱发言的分量, 也会影响领导的形象。

(三) 举止优雅

举止是无声的语言, 培根曾说:“优雅合适的动作美高于相貌的美, 这是美的精华。”所以, 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要以大方优雅的举止来塑造自身美好的形象, 要克服一些不良习惯, 注意一些容易忽视的礼仪。双臂交叉置于胸前、身子舒服地往椅子背上一靠会给人傲慢懒散的感觉, 始终低着头或眼睛只看前几排会给人拘谨的印象, 会议过程中朝台下某个脸熟的人微笑会让其他人莫名其妙, 不经意中的掏耳朵、抠鼻孔会让人觉得鄙俗, 不时地梳理头发也不太合时宜, 架着二郎腿把台布抖得波涛汹涌会让台下的人忍俊不禁, 对着话筒清嗓子显得对听众不够尊重, 手机来电时话筒发出的啸叫声会极大地影响听众的情绪, 翻到下一页时用手指蘸舌尖就是一不留神泄露了不良的卫生习惯。再如迟到、频繁地喝茶、不停地扭动身子等等, 凡此种种, 都应引起就座台上的领导注意。礼仪都是从细小处透露出来的, 只有注意在台上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 才能赢得台下观众发自内心的尊重。

三、听众:尊重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和其他听众, 克服随心所欲的心态

(一) 手机的使用

信息时代, “全球通, 随时随地好沟通”确实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干扰。在会场上, 你不时地可以听到此伏彼起的具有个性化的手机响铃声、音乐声、奶声奶气的呼叫声, 以及回电话者那遮遮掩掩的窃窃私语、旁若无人的谈笑风生、毫无顾忌的大喊大叫。有些稍微自觉一些的会拿着手机走出会场, 但过于频繁的进出仍会给他人带来不便, 影响会议的正常进行。要提高会议的效率, 需要有一个好的会风, 需要广大与会者自觉遵守会场纪律, 从小事做起, 从文明使用手机做起。进入会场后, 可以将手机来电提示方式设置到“振动”、“静音”或“灯光”这些非常人性化的栏目, 这样, 既帮你解除了被迫关机的烦恼, 不会错过重要来电, 又不会因为不合时宜的铃声大作而影响他人, 影响自己的公众形象, 使会议能在文明状态中顺利进行。

(二) 吸烟的克制

“戒除陋习, 禁止吸烟”的提示牌在会场中几乎都能看到, 但大多是只能透过烟雾缭绕看着这块提示牌, 这让人感到烟味中还夹杂着一丝嘲讽的意味。乌烟瘴气的情形让被动吸烟的受害者如坐针毡、痛苦万分, 真想逃离现场。因为吸烟的队伍庞大, 受害者只能以捂鼻、皱眉、瞪眼以示无声的抗议, 至多也是以咳嗽来徒劳地自我防卫。双眼迷离、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烟民同胞对受害者的痛苦简直无法理解。开设“无烟会场”、提倡社会公德是被动吸烟者共同的心声。吸烟即是陋习, 确实该多作引导, 用他律与自律结合的方法, 使烟民们在公共场合特别是会场中能克制一些, 培养起讲社会公德的意识, 能设身处地替周围人的身心健康考虑, 使会议在空气清新的状态中愉快地进行。

(三) 谈话的杜绝

有时, 因为会议的时间太长, 或是有些人认为会议的内容对他来说不太重要, 或是主讲人的语言缺少吸引力, 大会中就开起了小会。更糟糕的是, 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控制, 台下的小会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会很快波及整个会场, 由最初几个人的有所顾忌的交头接耳演变成蔓延全场的无所顾忌的自由交谈, 会议完全失去控制。对会议组织者、主持者来说, 出现这种场面是很尴尬的, 至少说明组织不力。对与会者来说, 也是很不幸的, 因为这样的场面浪费了不少人的时间。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 人们普遍感到忙, 有人就充分利用会议时间养神, 靠在软椅上安然进入梦乡, 更有甚者, 在会场中鼾声大作, 令周围的人惊讶万分, 之后, 传为笑谈。所以, 会场中需要台上台下相互理解、共同合作, 使会议在严肃的会风中文明高效地进行。

会场中司空见惯的一些有悖礼仪的现象, 确实需要引起我们深思。可以说, 每位男性都有绅士的基因, 每位女性都有淑女的细胞, 在会场这个特定的环境中, 礼仪的基因和细胞寻找着最佳的表现方式。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尊重, 尊重他人方能赢得自尊, 懂得自尊才会尊重他人, 我们期待会场中洋溢着现代礼仪的芬芳。

参考文献

[1]何春晖, 彭波.现代社交礼仪[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2]熊卫平.现代公关礼仪[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上一篇:新人初入职场的5个技巧下一篇:复旦大学论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