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乡村工作心得

2024-09-21

教师乡村工作心得(精选12篇)

1.教师乡村工作心得 篇一

观看最美乡村教师视频心得体会

平阴县少岱小学董争辉

通过观看2012年最美乡村教师视频,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观看时也几度感动到落泪。朴实乡村教师的执着与博爱,印证了平凡中的非凡,普通中的崇高,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可亲可敬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最美乡村教师”那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品格:

第一是忠于职守、高度负责的精神。最美老师,美在责任。他们的责任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充分体现了他们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向他们学习,就是要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岗位当作社会责任,把工作当作一种事业的追求,满腔热情的、全身心的投入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地干事,兢兢业业地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第二是乐于助人、至善大爱的精神。最美教师,美在大爱。这种爱就是把学生真正放在自己的心里,对学生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坚守着可以没有大师,没有大楼,但绝不能没有大爱的坚韧的信念和价值观。向最美教师学习,就是要传承中华的美德,弘扬大爱精神,本着爱人民、爱社会、爱他人的博大情怀,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第三是甘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精神。最美教师,美在团队。正是因为学校的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才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赞歌。向他们学习,就要增强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强化团队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强化工作的合力,为振兴永康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教师最美的一面,在那些条件艰苦的乡村里,他们用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的坚守阐释了什么是希望的守望者。“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从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里,我们看到了“最美乡村教师”的坚持和责任,体会到了他们那份始终不变的执着情怀。在中国大地上其实有千千万万个乡村教师像他们一样在为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明天,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奉献青春。因为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他们甘受清贫、病痛而无怨无悔。正是有许许多多这些默默无闻耕耘在中国乡村教育事业中的教师,大山深处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才有了飞向未来理想的翅膀。

2.教师乡村工作心得 篇二

一、乡村教师的文化生存现状:谁陷入了文化困境?

探讨乡村教师的文化生存现状, 需回答几个密切相关且十分重要的问题:何谓“乡村文化”?如何理解“乡村教师”?究竟哪些教师在乡村学校中处于文化不适应的状态?

1. 何谓“乡村文化”?

理解“乡村”是理解“乡村文化”的前提。“乡村”, 抑或称作“农村”, 是一个复杂概念。从地理意义上讲, “乡村”可能是城市周边的地区;从经济意义上讲, “乡村”可能是以农业为其主要生产方式的地区, 也可能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从文化意义上讲, “乡村”还可能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在一些城镇化已经基本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也基本完成的地区, 依然还保留了“村”的名称。这表明“乡村”未必意味着落后或传统。事实上, “在农村——城市连续统中, 两端的农村和都市是两个纯粹的理想类型……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纯粹的农村或都市社区。”[1]

由于对“乡村”可有多种理解, 对“乡村文化”便有了“当地文化”、“传统文化”、“落后文化”、“乡土文化”等多种解读。在全球化势头迅猛的今天, 乡村的剧烈变迁势必带来乡村文化的急剧变迁。尤其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的深入影响下, 乡村文化更难以摆脱城市文化的影响, 两者的边界也会日益模糊。因此, 乡村教师所面对的乡村文化, 并非完全与城市文化相对立而存在。

2. 如何理解“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所指为谁?在《出路》一文中, 作者并没有清晰界定。由于“乡村教师”所指人群在年龄、性别、职称、地缘等结构上具有多重性, 因此, “乡村教师”也是个复杂概念。《出路》一文作者仅从年龄结构入手, 将乡村教师分为年轻教师与中老年教师, 并分析了不同年龄结构的教师的文化态度与选择, 以及他们各自的文化生存状态。然而, 年龄结构并非影响乡村教师文化态度的唯一因素, 地缘结构、性别结构等都会对教师的文化态度产生影响。例如, 同为乡村年轻教师, 是否生长于斯 (地缘结构) 将直接影响其如何看待当地文化, 其文化生存状况也会有所不同。正是由于乡村教师所指人群的复杂性使得我们很难笼统地判定乡村教师面临着同样的文化困境。

3. 谁陷入了文化困境?

论及乡村教师的文化生存状况, 必须回答谁面对何样的文化, 陷入何种冲突之中。在《出路》一文中, 作者认为“年轻与中老年教师有着不同的文化生存状况”[2]。其中, 很多年轻教师奔走于乡村学校与城市之间, 在城市购房, 到城市购物……而与之相对, 中老年教师则朴实、勤劳, 从事农业生产, 言谈举止都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样两种不同文化的人群“因为没有共同话语、彼此间缺少沟通, 因此日渐疏远甚至相互指责”[3]。作者进而认为, 由于学校本身的城市导向, 以及年轻教师的增加, 学校的话语权逐渐为年轻教师所掌握, 年老教师则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这实际表明年轻乡村教师与中老年乡村教师分别代表了两种文化, 而由于学校的城市导向与城市文化相符, 所以那些代表乡村文化的中老年教师逐渐不适应学校的生活。

然而, 究竟哪些乡村教师不适应乡村学校生活?这一问题是否可以与“谁在乡村学校中掌握话语权”的问题等同起来?学校之中话语权的归属又是否由学校文化导向决定?在笔者看来, 将乡村学校话语权的归属看成学校文化导向的结果未免牵强。

首先, 在一个学校之中, 话语权掌握在哪些教师手中, 除了学校的文化导向之外, 权力掌握在谁的手中 (直接影响资源的配置) 、不同群体 (主要是不同的教师群体) 之间的力量对比、学校的各项制度 (如奖惩制度) 以及学校原有的文化 (如强调尊重老教师) 等都是影响学校话语权归属的重要因素。因此, 仅仅因为乡村学校的文化导向是城市导向就认定学校的话语权归属于年轻教师值得商榷。

其次, 对乡村教师陷入文化困境的判定也不可等同于乡村学校话语权归属的问题。乡村教师陷入文化困境是与其对城乡文化的态度有关, 但其态度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 学校话语权并非唯一因素。

简言之, 笔者并非否定《出路》一文提出的“乡村教师陷入文化困境”的判断, 而是认为不同的乡村教师群体面临文化困境的情况是复杂的, 需要就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

二、乡村教师陷入文化困境的原因何在?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乡村教师陷入文化困境?《出路》一文作者认为原因在于乡村教师“被动的文化选择”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观混乱”。所谓“被动的文化选择”, 是指乡村教师“从一出生就得接受祖辈为其创造的传统文化, 而随后进入学校, 他们又不得不去学习并接受新的文化元素”, 无论哪种文化乡村教师只能“被动接受”。因此, “不论是对乡村文化的拒斥还是对城市文化的疏远, 乡村教师在文化选择过程中都表现出被动与消极的色彩。”[4]所谓“价值观混乱”是指, 无论乡村教师选择何种文化, 而学校教育都是城市倾向的, “因此, 乡村教师的文化选择从本质上说只是关系到他们教育之外的‘生活’, 而与学校自身或教育自身没有多大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乡村教师已经‘逐渐失去了文化的独立性’……”[5]这种观点将乡村教师陷入文化困境的原因归结为乡村教师的个人选择, 而实际上忽略了一些十分重要的问题:

1. 乡村教师陷入文化困境并非仅是个人文化选择之过

《出路》一文作者认为很多年轻的乡村教师“既是播撒城市文明的激情满怀的‘传教士’, 又是远离‘城市’的‘失落的天使’”, 而且“正是由于这种内心矛盾, 他们很少走出学校、走进农户, 而只是选择在学校与城市之间不知疲倦地奔走”[6]。可以说, 乡村教师的这种与乡村社区相脱离的行为和心态是其陷入文化困境的重要表现。然而, 将其归因于乡村教师在文化选择上内心的矛盾并未触及问题的深层。实际上, 乡村教师与乡村社区的隔阂绝非仅是他们个人的选择所致。探究这一问题需要从乡村教师与乡村社区的关系的历史演变入手。

乡村教师与乡村社区的脱离并非自古如此。在古代, 乡村教师 (例如私塾中的教师) 作为乡村中文化人的代表, 在教育、法律、政治等多个领域与乡村社区发生着关联。而近代以来, 乡村教师才逐渐与乡村社区脱离。有学者认为“乡村教师社会功能的演化与近代以来国家政权下沉、乡土社会文化结构现代转型相互切合”[7]。在国家教育推进的过程中, 乡土社区原有的教育发生了重要转变, “社区以外的文化和知识技能开始取代社区传统, 地方性知识被迫退居私领域内……”[8]。同时, 工业化和城市发展逐渐成为国家战略的重心, 导致学校文化导向由乡土文化转向工业化所需要的普释文化 (尽管对这种文化的普释价值存在争议) 。随着国家权力下沉到传统社会难以触及的乡村社区, 一个人能否教书、如何评定职称、如何调动工作等都有严格的制度安排, 而所有制度安排都与乡村社区是否同意无关。乡村教师成为“游离于乡村之外”的群体, 他们只需关注根据城市化与工业化要求设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并且考虑如何将学生按照这样的培养目标不断“打造”即可。至于乡村文化本身该如何评价、如何发展等问题并不是他们关注的核心。由此可知, 乡村教师个人的文化选择并非乡村教师脱离社区的实质原因。国家权力的下沉、随之而来的制度安排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国家发展重心的转移, 才是乡村教师陷入文化困境的深层原因。

2. 乡村教师的文化选择未必“非此即彼”

姑且不论能否划清城乡文化的边界, 当面临着城乡文化时, 乡村教师未必选择一方而全然拒绝另一方。

首先, 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 乡村教师身上可以同时存在多种文化的痕迹。我们可以看到一名乡村教师在农忙之时头戴草帽, 脚穿布鞋, 腰系毛巾, 劳作于田间地头;也可以看到同一名教师穿着休闲牛仔裤和时尚的运动鞋与朋友在商业街购物。因此, 我们不能简单按照城乡文化的二元划分理解乡村教师的文化选择, 城乡两种文化可以在乡村教师身上共存。

其次, 乡村教师的文化选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而不断调整。通过与不同年龄的乡村教师的交流, 笔者发现一些教师自己也意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对于乡村文化有了更多更深入地认识, 不会仅仅将乡村文化当作一种落后的、愚昧的文化, 而会对其进行更为客观的分析, 理解其中的积极因素。当然, 他们也会客观分析城市文化的不足。由此可见, 从时间维度上看, 乡村教师对于城乡文化的选择也不是“非此即彼”的状态。

3. 面对文化冲突时, 乡村教师绝非无能为力

《出路》一文作者认为乡村教师无论是拒斥乡村文化还是疏远城市文化都“反映出了乡村教师对单一文化的过度依赖, 也说明他们跨文化生存能力的不足”[9]。事实果真如此?笔者调研经验表明, 在面对文化冲突时, 乡村教师并非无能为力。试举一例。笔者在某县农村小学调研时发现, 几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最初并不适应当地打麻将的习俗。在他们的言谈之中依然透露出对城市文化生活 (如电影院、KTV、舞会等) 的怀念。然而, 尽管去电影院和KTV的打算一直未能如愿, 但年轻乡村教师并未整日抱怨。当他们意识到在当地打麻将可以化解矛盾, 增进感情, 改善人际关系时, 他们不但积极参与老教师们张罗的打麻将活动, 还积极联系老教师参与他们组织的各种活动。在麻将桌上, 年轻教师不仅与老教师拉近了感情, 也聆听了老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 还通过老教师了解了很多学生家庭的情况。可以说, 通过打麻将的活动, 年轻的乡村教师迅速弥合了与老教师之间的文化鸿沟, 从而有机地融入了教师团队。可见, 在面对不同的文化时, 乡村教师完全有可能在不放弃自己文化选择的同时, 融入当地的文化之中, 将自己培养成一个跨文化的个体。

总之, 乡村教师陷入文化困境的深层原因在于国家的现代转型、国家发展重心的转移、教师管理制度的设置等多重原因。乡村教师并不是作为乡村文化或城市文化的“卫道士”而陷入困境之中, 陷入文化困境的乡村教师也绝非完全被动, 而会主动寻求破解之法。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乡村教师都能自如地应对文化困境。诚如《出路》文中所虑:部分乡村教师身陷文化困境之中, 这不仅影响了教师个人的生活, 更影响了学生对城乡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因此, 寻求对乡村教师文化困境的破解, 不仅是为了乡村教师个人, 更是为了千百万乡村学生良好文化态度的形成, 还是为了使乡村文化的发展能够得到更多支持。而破解困境必须从原因着手, 既关注宏观层面制度的调整, 也包括微观层面个体跨文化生存能力的提升。

三、乡村教师文化困境的出路何在?

既然乡村教师陷入文化困境的原因既包括宏观层面国家权力的下沉、随之而来的制度保障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国家发展重心的转移, 也包括微观层面文化的冲突与文化选择的矛盾, 那么乡村教师文化困境的出路也应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求。

1. 改变教师教育单一的专业技能导向, 培育乡村教师文化生存能力

法国学者西蒙娜·薇依 (Simone Weil) 曾指出“乡村教师的行业应具有独特性, 其培养过程不仅是特殊的, 而且全然不同于城市里的教师。”[10]薇依的观点尽管有些极端, 但却坚定地指出我们应当对乡村教师培养的特殊性给予充分的关注, 而文化便是其特殊性得以体现的重要方面。“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文化培育的问题, 所以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必须上升到文化层面, 拓展乡村教育的乡村文化视野, 增进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 扩大学校教育内容与乡村生活经验之间的融合”。[11]不仅通常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如此, 教师教育也应如此。然而, 尽管乡村教师的文化困境是乡村教师面对的重要问题, 但在现有的乡村教师教育中, 关注文化态度与文化生存能力的“文化教育”还未占据重要地位。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无可非议, 但一些乡村教师对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的错误看法, 依然影响着乡村教育乃至整个乡村社区的发展。因此, 通过“文化教育”帮助乡村教师摆脱文化困境已刻不容缓。

对于乡村教师的“文化教育”主要包括文化价值观教育、文化情感培育和文化生存能力教育。它对于个体如何看待文化的内涵、差异与冲突、如何在文化差异与冲突的现实中更好的生存和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 文化价值观教育。文化价值观是对文化的功能、价值、意义等方面的认识与看法。一个人的文化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其文化行为, 因此, 形成合理的文化价值观至关重要。对乡村教师进行文化价值观教育, 不仅要以文化基本概念的教育为基础, 更要以文化相对论 (cultural relativism) 作为重要理念。文化相对论的核心思想在于承认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一定时空下的产物, 不能用一种文化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的发展, 任何文化都有各自的发展历史, 需要从其发展历程中理解这种文化的价值。[12]长久以来, 受文化进化论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乡村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而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才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这样的认识实际上忽略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所处生态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方面的联系。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在某些方面的确有发展水平之差, 但更有发展类型之别。更何况, 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深受乡村文化的滋养。因此, 对于乡村教师的教育而言, 应当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不能妄自菲薄, 一味地贬低乡村, 也应当认识到乡村文化也需要借鉴城市文化的发展经验, 面向现代化进程而不断推动自身的改造与发展。

其二, 文化情感培育。如果说文化价值观更多是从理性的角度对乡村教师进行教育, 那么文化情感培育则更具有一些感性色彩。“生命是需要整体滋养的, 现代性并不意味着截断我们与乡土社会的根本性联系。乡土社会不仅仅是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 同样是作为个体精神滋养的根基。”[13]乡村教师尽管未必是生于乡村、长于乡村之人, 但他们同样也需要以乡土作为个体精神滋养之根。面对城市文化的喧嚣、浮躁、功利, 乡村文化的宁静、深沉、淡泊则显得弥足珍贵。叶落归根, 乡村教师也应当扎下他们的“文化之根”。而要乡村教师主动接受乡村文化的滋养, 则需培养他们对于乡村文化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建立,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日积月累, 需要走进家庭, 需要用心体验。尽管文化情感不易培育, 但却是乡村教师教育责无旁贷之事。

其三, 文化生存能力教育。无论是情感的培育, 还是价值观的形成, 最终都指向乡村教师的文化生存能力。毕竟只有观点与体验, 而没有能力在文化冲突与碰撞中生存, 乡村教师也难以摆脱文化困境。而要培养乡村教师的文化生存能力, 既需要通过培训课程给他们创设文化冲突的情境, 让他们在复杂难决的情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生存能力, 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 不断给予他们应对文化冲突的指导与帮助。只有当乡村教师能够清醒地分辨城乡文化之别, 明确乡村文化的发展之路, 冷静地处理由于城乡文化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断裂所带来的种种不适, 他们才能彻底摆脱文化困境, 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文化价值观。

2. 纳入社区因素, 变革教师管理制度

作为乡村重要“文化人”的乡村教师与乡村的脱离, 不仅使自己陷入文化困境, 还使得乡村文化建设失去了必要的智力支持。乡村学校作为乡村社区中重要的文化机构, 却一直在为“离农”而努力。村民不再关注教师是否参与乡村的社区生活, 而只关注他能否让自己的孩子升学。要解决这一问题, 绝不仅仅是提升乡村教师的文化生存能力, 还在于变革现有的教师管理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已经调整, 乡村教师与乡村隔离的根本障碍已经破除。在这个宏观背景下, 寻求在教师管理制度上打破学校与乡村的隔离, 才能真正破解乡村教师的文化困境。而制度变革的核心在于将社区因素纳入教师管理制度中来, 即一方面使乡村的民众有权对教师的工作提出要求与进行评价, 使教师的晋升与奖惩受到村民的监督;另一方面, 给教师足够的时空使乡村教师有可能走出学校, 走进乡村。应当允许教师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应当对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发展的教师给予奖励, 应当将教师周转房建在乡村社区之中而不是学校院墙之内, 使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社区成员交流, 进而为社区的发展出谋划策……总之, 乡村教师要对乡村负责, 乡村发展也需要乡村教师参与。

当然, 建立乡村教师与乡村社区相联系的教师管理制度的同时, 还要重新审视现行制度背后的乡村学校的文化导向。只有认清了盲目跟从工业化以及城市中心主义背景下的文化导向所带来的隐患, 只有建立了关照乡村文化建设、尤其是关照乡土文化发展的教师管理制度, 才能做到既帮助乡村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增进教育教学质量, 又使其为乡村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此, 乡村教师教育的改革与乡村教师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乡村教师走出文化困境的关键所在。

摘要:尽管文化困境是乡村教师面对的重要问题, 但由于“乡村教师”与“乡村文化”的复杂性, 对乡村教师文化生存现状的描述不能笼统地进行。乡村教师陷入文化困境的原因既包括宏观层面国家权力的下沉、相关制度的安排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国家发展重心的转移, 也包括微观层面个体的文化选择。破解乡村教师文化困境, 一方面在于对乡村教师进行“文化教育”, 另一方面在于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基础上的乡村教师管理制度的变革。

关键词:乡村教师,文化困境,出路

参考文献

[1]何肇发等.社区概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1.10.

[2][3][4][5][6][9]高小强.乡村教师的文化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20) .

[7][8]张济洲.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9) .

[10] (法) 西蒙娜·薇依著.徐卫翔译.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70.

[11]刘铁芳.文化破碎中的乡村教育[J].青年教师, 2008, (9) .

[12]关于文化相对论的发展历程参看李安民.试论文化相对论[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7, (3) .

3.关注乡村:寻找广东最美乡村教师 篇三

广东省有着重视和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优良传统,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首届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评选表彰活动,时任省委书记汪洋同志亲自接见全体乡村优秀教师,并作重要讲话。受表彰奖励的303名“广东省山村优秀教师”分别到广州、深圳、东莞、中山市的优秀学校,结合各自专业发展的实际,以提高教学能力为目标,进行了对口跟岗培训学习。评选表彰活动使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山村教师和全省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受到了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今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制定这一计划时,因我省乡村优秀教师评选表彰活动卓有成效而专门征求我省的意见。

据悉,今年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评选表彰范围,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任教的在职、在岗乡村教师,需从事教学工作满10年。活动主办单位之一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叶选平特别提出,对农村教师要有三条保证:一是要有令人尊重的社会地位。二是要保证享有实惠的物质生活,既不能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也不能老是要求他们“要守得住清贫”。三是要有系统的荣誉体系,评选活动应该是持久、普及而又催人奋进的。为此,2015年“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除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给予每人万元奖金外,还有5000元跟岗培训费。

4.观乡村最美教师心得 篇四

———观《最美乡村教师》心得体会

东辽县教师进修学校王立新

人们觉得花儿美,是因为它娇艳欲滴,香气怡人;人们觉得歌曲美,是因为它声声入耳,愉悦人心;人们觉得丝绸美,是因为它手感细滑,造型别致;人们觉得菜肴美,是因为它色香味俱全„„如果说美是一种被感知的存在,那么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才是真正的美,无与伦比的美。乡村教师是一个光荣又普通的职业,担负着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培育农村人才的基础工作。尊师重教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乡村教师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比起城市要差许多,会遇到不少城市人难以遇到的困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的当选者,在日常的工作中,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赢得了众人的好评与赞美!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突出的成绩,与他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爱心、责任心是分不开的,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这些老师身上体现的可贵之处是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他们为众多的普通教师树立了榜样。安石镇第一中学的王永明老师,安恕镇第一中心小学的王亚红老师,平岗镇中心小学的李娟老师,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是我们众多教师学习的榜样。第一是忠于职守、高度负责的精神。

最美老师,美在责任。她们的责任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充分体现了她们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向他们学习,就要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岗位当作社会责任,把工作当作一种事业的追求,满腔热情的、全身心的投入各项工作,踏踏实实的干事,兢兢业业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第二是乐于助人、至善大爱的精神。

最美教师,美在大爱。这种爱就是把学生真正放在自己的心里,对学生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坚守着大爱无私的坚韧信念。向他们学习,就要传承中华的美德,弘扬大爱精神,本着爱人民、爱社会、爱他人的博大情怀,扎扎实实的做好为基层服务的各项工作。

第三是甘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精神。

最美教师,美在团队。正是因为学校的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才共同谱写了这曲感人的赞歌。向他们学习,就要增强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强化团队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强化工作的合力,为东辽教育的崛起贡献智慧和力量。

5.最美乡村教师心得体会 篇五

最美乡村教师心得体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它歌颂了教师的无私,颂扬了教师的奉献。而这些都在2012年最美乡村教师身上得到了体现,同时在他们身上也印证了教师这一行业的平凡中的非凡,普通中的崇高。现今,在“以城市为中心”发展的时代中,所有优质的资源都流向城市,青壮年到城市打工,农村娃娃拼命读书往城市里挤,大学生忍受不了农村的艰苦条件而不愿留在乡下,乡村只留下空心化的贫瘠身躯。在这里乡村教师的背影就显得特别的伟岸和高大。最美乡村教师,他们在偏远的地区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有的是在大山深处,有的是在海拔几千米的冰天雪地,有的是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热情,用自己的汗水为农村孩子们开启求知之路,开启通往幸福的大门,给这些农村娃带来希望,带来光明,让他们可以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和无知。这些乡村教师是最美。最美乡村教师美在责任。他们的责任充分体现在他们对学生的尽心,对工作的尽职,

6.教师乡村支教心得体会 篇六

一、加强沟通,当好使者

__年8月26日开始进行市教育局组织的支教培训,31日带着市局和学校领导的谆谆嘱托,满怀着一腔热血和一颗惴惴不安的心,来到__中心中学,9月1日正式开始了我的支教生活。

做为支教老师,我们深深知道,不仅要搞好自己的教学,还要当好使者,加强__中心中学与__十五中两校的交流与沟通。在支教的日子里,我们始终牢记这一使命,努力创造条件,为建立“联谊”学校,架设教育交流之桥而积极努力。一年来,__市教育局教育督导室主任督学韩曙黎、__十五中学校领导及教师先后来____我们支教老师。

督导室主任韩曙黎__支教老师 __支教教师欢迎茶话会

__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督学韩曙黎,送来了了教师节的问候。她希望我们支教教师要自觉服从学校安排,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积极投身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才智。同时,要虚心学习农村教师艰苦创业的精神,积极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农村,了解农村教育,不断提高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在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__十五中__校长、徐冬炎主任、逄增军主任一行,冒着严寒来到__市__中心中学,__在此支教的王玲梅和我两位教师。同时给受援学校每位教师带来了温馨小礼物,为玲梅和我送来了各类肉制品、牛奶、水果等食品;并带着礼品__了生病卧床在家的陈校长(支教学校),留下慰问金1000元。十五中孙校长与__教办徐主任、陈副校长等领导就农村义务教育工作进行了亲切座谈,并就农村学校师资和教学工作进行了认真地探讨。相约双方建立“手拉手”友好学校。领导们与支教教师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勉励我们支教教师要认清责任、融入环境、虚心学习、发挥优势,把一年的支教工作当作人生的一次历练,在新的岗位上取得更大的收获,并做好使者,架起两校间的桥梁,圆满完成支教任务。领导的话深深打动了我们,更为我们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使我们深受鼓舞和启发。不久后,十五中派英语外教前来为__中学学生授课,并送来两万元资金协助解决__中心中学学生取暖问题。

二、爱岗敬业

我们虽然是支教老师,但是我们都是抱着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心态来到这里的。工作中,我用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服从领导的各项安排,绝不搞特殊化,平时我也能主动的与老师沟通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索取宝贵的经验。初来乍到时,对这里的工作一无所知,领导和老师热情地帮助我,给我耐心讲解各项工作如何开展。支教队员之间也相互帮助,相互体谅,工作才有条不紊地进行。

同时,把新课改、素质教育精神带到这里;把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对于生物课,实验是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以及动手能力锻炼尤其重要。实验条件虽然简陋,但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天然的学习机会,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内外的探究实验,如到野外,探究蚯蚓生活环境,探究各环境因素对蚯蚓的影响等等;课堂上,探究影响发酵的因素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课堂上观察动物的结构,得益于玲梅的帮助,为我们画了挂图,从而便于学生的观察。

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要当一名好教师,就必须爱岗敬业,关爱每一位学生。到__以后,我下定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一定要坚持下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工作。我严格要求自己,服从学校领导的各项工作安排,

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工作。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跟学生个别谈心、交流,教孩子们善于用心灵去发现世界的美丽和精彩,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孩子们深刻体验到知识与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目标。在日常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快乐、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尽情释放自我。让他们在学习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在活动中升华。

在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集体备课、校本教研、公开课等形式,与本地教师一起探讨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对策、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做到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一年来,通过与老师们的真心接触,我收获了真挚的友谊,收获了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人生的道理,更为__中心中学教师身上那种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安于清贫的实干精神而深深感动。

三、坚持学习、交流,提高素质

理论素养是一个人素质的灵魂。加强理论学习是开拓视野、启迪智慧、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虽然支教的生活非常辛劳,我仍然按照计划的书目(如《给青年教师的建议》、《做最好的教师》、《如何当好班主任》等),坚持每天都不间断学习。整理了《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与《新课标下浅谈几种生物教学法》。

7.做人民满意的乡村教师 篇七

车子在熟悉的路口停下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透着泥土气息的新鲜空气, 慢慢洗涤着我灵魂的杂质。在走向学校的一小段乡间小路上, 乡村人爽朗的笑脸, 亲切的问候, 淳朴的言语, 让我感到人情、人性的美丽, 给了我坚信自己的勇气。

在校门口, 红领巾值日岗的同学整齐地站成两排, 用微笑迎接每一位同学和老师的到来。他们的笑脸似刚刚绽放的花朵, 在朝阳的照耀下, 是那么灿烂、惹人喜爱。看着他们, 我似乎想起了儿时的我。也曾在这里快乐地学习。这里留下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这里是我编织梦想的地方, 这里是我乘风破浪, 扬帆远航的起点。

来到教室, 原本停留在书本上的四十几双小眼睛一下子盯住了我, 那眼神充满好奇, 充满渴望, 充满尊重, 充满满足……就在我的讲台上, 放着一只用野花编织成的小花篮, 虽然没有买来的那么鲜艳、漂亮, 然而那错落有致的层次及花色搭配, 显然是花了一番功夫精心编织的。正当我俯下身, 深深地嗅着那淡淡的花香时, 孩子们“唰”的一下子站了起来, 异口同声地说道:“老师, 新学期快乐!”——孩子们用他们非常质朴的方式给了我一个特殊的见面礼。这份礼, 着实让我热泪盈眶;这份礼, 让我顿感肩头的责任之重;这份礼, 也让我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微笑着面对他们:“孩子们, 谢谢你们, 让我们一起快乐地迎接新学期的到来吧!”

大课间活动铃响了, 孩子们欢喜雀跃地排好队在等着老师的到来。我这个“排头兵”走在队伍的前面, 副班主任陈老师紧紧地压住后阵, 中间是一条长龙似的队伍。当来到操场, 我一声“立定”, 队伍“唰”的一下停了下来, 先前细小的吵闹声也跟着平息。我大声宣布:“现在请同学们把刚刚写有‘我的理想’的纸贴在风筝上, 让我们来个放风筝比赛, 为了自己的理想一定要加油哟!”孩子们异常兴奋, 大声地回答着“好!”队伍解散后, 他们兴高采烈向操场的四面八方奔去。渐渐地, 载着孩子们梦想的风筝飞起来了, 它们越飞越高, 越飞越远……此时的孩子们也仿佛“飞”了起来, 他们的笑声萦绕在操场的上空, 传向了很远, 很远……望着他们, 我思绪万千!是呀, 乡下的孩子没有权利选择生在哪儿, 然而, 他们有梦想去选择将来, 他们有能力去挑战未来。让我们在三尺讲台, 一方黑板上为这些孩子绘制动人的五线谱, 为他们弹奏美妙悦耳、经久不息的音乐吧!

8.乡村教师(节选) 篇八

“90后”知名网络写手,代表作有《同学两亿岁》《颤抖吧,ET》《战起1938》等,其中《战起1938》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可以说是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在我看来,刘慈欣的作品中最打动人的,不是那些让人目眩神迷的“硬科技”,而是在那冷硬的金属和科学中无处不在的人文情怀。这情怀往往在世界末日或者人类即将灭亡之际以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出来,拯救世界。这种绝望之后无限希望的巨大对比简直就是一枚精神核弹,可以挤碎人类情感的所有防线。

中短篇小说《乡村教师》也是如此。一位乡村教师希望用知识改变村民的无知和愚昧,却饱尝艰辛和不公,最终劳累过度身患绝症。临死前,他填鸭般地向几个学生灌输了最基础的科学知识,只为给这片土地留下一点希望的种子。与此同时,一支强大的外星舰队正在清扫银河系。他们发现了地球,为了确认地球是否属于允许继续存在的文明范围,他们随机选取了乡村教师床前这几个孩子进行了测验。正是乡村教师临死前灌输的知识,让这些懵懂的孩子拯救了地球……

“我们险些毁灭了一个碳基文明。”参议员长出一口气说。

“真是不可思议,在这么荒凉的地方竟会存在3C级文明!”舰队统帅感叹说。

“是啊,无论是碳基联邦,还是硅基帝国,其文明扩展和培植计划都不包括这一区域,如果这是一个自己进化的文明,那可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最高执政官说。

“蓝84210号舰,你们继续留在那个行星系,对3号行星进行全表面文明检测,你舰前面的任务将由其他舰只接替。”舰队司令命令道。

同他们在木星轨道之外的数字复制品不一样,山村小学中的那些娃们丝毫没有觉察到什么,在那间校舍里的烛光下,他们只是围着老师的遗体哭啊哭。不知哭了多长时间,娃们最后安静下来。

“咱们去村里告诉大人吧。”郭翠花抽泣着说。

“那又咋的?”刘宝柱低着头说,“老师活着时村里的人都腻歪他,这会儿肯定连棺材钱都没人给他出呢!”

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开始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看着蓝84210号舰从1000光年之外发回的检测报告,参议员惊呼起来。

人类城市的摩天大楼群的影像在旗舰上方的太空中显现。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

“他们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舰队统帅问。

“您想知道哪些方面?”蓝84210号上的值勤军官问。

“比如,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的个体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这种器官在这个行星以氧氮为主的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的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什么?!”旗舰上听到这话的所有人都大笑起来。

“真的是每秒1至10比特,我们开始也不相信,但反复核实过。”

“上尉,你是个白痴吗?!”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听起来像神话。”

“不,”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一个早已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很生僻,在一般的古词汇数据库中都查不到。”

这时,从太阳系发回的全息影像焦距拉长,显示出蔚蓝色的地球在太空中缓缓转动。

最高执政官说:“在银河系联邦时代,独立进化的文明十分罕见,能进化到5B级的更是绝无仅有,我们应该让这个文明继续不受干扰地进化下去,对它的观察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太古文明的研究,对今天的银河文明也有启示。”

“那就让蓝84210号舰立刻离开那个行星系吧,并把这颗恒星周围100光年的范围列为禁航区。”舰队统帅说。

北半球失眠的人,会看到星空突然微微抖动,那抖动从空中的一点发出,呈圆形向整个星空扩展,仿佛星空是一汪静水,有人用手指在水中央点了一下似的。

蓝84210号舰跃迁时产生的时空激波到达地球时已大大衰减,只使地球上所有的时钟都快了3秒,但在三维空间中的人类是不可能觉察到这一效应的。

阅读思考

在《三体》中,人类的科技遭遇外星人绑架,几百年都停滞不前。可占尽上风的外星人在发现人类能够在大脑内进行思维,并且有“欺骗”和“隐瞒”等行为时,留下了“我害怕你们”这样的语句。这说明在作者的观点里,人类的潜力不止于武力,还有更多。在《乡村教师》里,思维与交流完全同步的外星人对人类的知识传承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歌颂了教师这个职业,也歌颂了人类传承的不易和族群的独特魅力。

那么现在,请打开“脑洞”,如果你是外星人,你所看到的人类,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看似弱小不起眼却可以强大到撼动世界?可以的话,用“科幻范儿”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

荐读人说

不得不说,参与讨论的同学都是非常有想象力的,同时也善于观察生活。从讨论的内容看,似乎都在“吐槽”人类,可我在吐槽中看到了大家对地球和人类这个种族“森森”的爱。这是一种“傲娇”的示爱方式,既让人看到人类的缺点又宠溺地一笑而过。

比如王宇峰同学的回答处处嫌弃货币,可是却让看的人打心底里发出一声“谁不爱‘毛爷爷啊”的呐喊。

杨尹同同学……就算你让外星人吐槽高考,高考还是会来的!只有书本和老师能救你!哈哈哈哈!(叉腰笑)

而蒋启豪和张雨辰二位同学,他们更关注一些深层次的东西。“道德”和“艺术”是人类最美的宝藏,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虽无形却强于世间所有武器,让人留恋,也让恶人胆寒。

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科幻文学在某些时候会比其他题材更能表达人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因为它委婉却纯真,简洁却又直率,总能让读者在感慨的同时会心一笑。

最后,附一枚我写的小段子:

“报告!前方消息,要求取消入侵计划!”

“理由?!”

“斥候报告只有一句:女人心,海底针!”

“什么意思?”

“大本营战略组分析报告称,根据目标方的基因染色体划分,结合斥候报告,那个星球至少有一半的生物不能被彻底研究,战斗力无法估量!”

“……撤!”

王宇峰

“地球生物为什么总是奔波,脸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散发着焦虑?”

“因为在他们那里有一种叫‘货币的东西,那玩意儿能激起他们无止境的欲望。‘欲望你懂吗?就是说在‘货币面前,地球生物的大脑中会大量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牢牢地勾住他们。他们把为获得‘货币无休止地重复每一天的生活称为‘充实。”

杨尹同

呵呵,这群愚蠢的碳基生物,如此落后的技术、低劣的科技系统!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如此之低!看来要尽早上报母星,征服这颗星球。

咦,为何这片区域一下子聚集了这么多高等碳基生物?这是古文明中记载的“祭祀”活动吗?碳基生物们对此好像还挺重视的。

他们好像发现我了!我模仿他们的发声方式发出了一阵轻蔑尖刻的笑声。他们先是捂上了耳朵,然后又看向我,他们接收光的信息的器官中透露着一种令我害怕的东西,他们称之为“情绪”。

天啊,为何我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不!他们冲过来了!啊,我感觉要被他们称为“愤怒”的情绪瓦解了!我身体中的化学键好像有了分解的意思……飞碟,快将我带走!

“……据本台记者报道,今天下午一高考考点出现了不明生物,能发出噪音。还好该生物被考生家长赶跑,考试未受影响……”

张雨辰

当舱门缓缓开启,霓虹灯五颜六色的光芒映入眼帘时,莫莉的心中并没有漾起一丝激动。在她看来,自己的故乡卡利斯星球比这里更美,科技比这里更先进,这次地球之行必将一无所获。

这时,她突然愣住了,因为她听到了从未听到过的声音。那是一段特殊的音节,从一个黑色的小盒子中迸溅出来,缀连成旋律,不断地冲击着她的耳朵,震撼着她的心灵。记忆中,她听过的声音都是死板平淡的,语调中散发着寒气,没有半点抑扬顿挫。而此时耳边回荡的声音充满魔力,让她情不自禁地舞动起来。她贪婪地吸收着这些声音,就好像经历着一次美好的升华。她决定留下了,为这美好的声音。

蒋启豪

据监测报告所说,那颗蔚蓝行星上的生物在大脑里进行思维,信息传递速率还不如上古世纪的铁壳机器人。报告上还说他们遵守“道德”,这是什么玩意儿?

“阁下,我们称这颗星球为‘地球。地球人的躯体还处于低等状态,为了种族延续,亲代会抚养子代直至子代长至初等成熟。奇怪的是那里的子代会在中等成熟后照顾亲代,他们称之为‘亲情,这是‘道德定律第1条。”

开什么玩笑,为了亲代花费时间、货币,这完全违反了“默克·维卡定律”!

“阁下,他们中的大部分甚至会给予陌生个体帮助。据说他们的‘快乐就是由此产生的,这是‘道德定律第91条。‘道德还有一个分支叫‘正义。据相关资料显示,地球上发生过两次全范围战争,都以正义方胜利告终。”

9.最美乡村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篇九

最美乡村教师学习心得体会8篇【一】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爱”这个字,因为它蕴含了人间最美的语言。天空会因爱而变得蔚蓝,大地会因爱而变得殷实,人生也会因爱而变得更加灿烂。学习了x市三位老师和一位打工妹救下一氧化碳中毒的母子三人的感人故事。让我对“爱”字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

最美老师,美在难能可贵的细心。假如两位班主任对学生缺席不当回事;假如两位班主任只是给家长发个短信,告知学生缺席;假如两位班主任因为上午有课,放弃追寻;假如到了学生家闭门而最终放弃……但是她们没有放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我们要向她们学习把工作做细、做实。

最美老师,美在大爱。“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

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妈妈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

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最美老师,美在强烈的责任心。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

责任心是认真对待工作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岗位责任心,就不会有对事业的责任心,就不可能对工作兢兢业业。作为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个清楚的认识,要有良好的平和的心态,只有视教书育人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才能有端正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去做好自己的工作。

当你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时就意味着要甘守清贫,因为教师的付出和报酬是永远都不可能画上等号的。教师除了完成八小时工作之外,课外还会付出了许多无形的劳动,这些都是不可能用金钱衡量的,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与其老抱怨这些,还不如换种心态来看待这个问题,跳出世俗,守住心灵的那份净土吧。

我们是平凡的,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平凡的,它是由点点滴滴平凡而又不能再平凡的小事琐事组成。如果缺少了责任心我们的工作将无法想象;如果缺少了爱,我们的学生将无法想象;如果缺少了诚心我们的世界将无法想象。是责任心,促使我们完成每一天、每一件极其平凡的工作。是爱,让我们体会到教师的快乐,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让我们一起记住衢江四小的办学理念:“我们没有大楼,我们也没有大师,但是我们不可以没有大爱。”

最美乡村教师学习心得体会8篇【二】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学记》中曾说过“亲其师,信其道”,此乃中国教坛上的一句古训。在教育中,孔子主张对学生施以“仁爱”,就像“最美教师”说的我们学校没有大楼,没有大师,但不能没有大爱。爱与责任是教育永恒的灵魂。我们要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

2011年11月10日早上,外来务工人员姚慧芬和女儿翁进城、儿子翁明冲在x市区清莲里的家中煤气中毒。两名孩子就读学校的老师们发现姐弟同时旷课后,立刻打电话联系,并四处寻访,几经周折,最终在学生家中找到了煤气中毒的一家三口,并将他们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三位老师的责任心和爱心,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

最初看见衢江四小三位老师的先进事迹是在网上,我深深的被她们的事迹所震撼,所感动。同样,作为教师的我,学习了三位教师的先进事迹以后,感觉自己做的真是微不足道。在她们身上我看见了仁爱,看见了她们的坚持不懈,看见了她们执着的责任心,看见了她们那一份坚定的信念。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打电话给未到校的学生,这就是每个教师所应尽的职责。一般我们打电话,听见停机的也就放弃了。最多给充了话费以后,听到隐隐约约、语无伦次的声音,也就挂断了。但是三位老师并没有因为这样的挫折而放弃。调课之后,继续寻找,不求任何回报。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很清楚,调课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但是三位老师,以不放弃不抛弃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始终坚持着这一份信念。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真情。她们的努力,她们的仁爱更是让我自惭形秽。今后,我也要像她们一样,做一个会坚持,会尽责,会关爱学生的老师。通过学习“最美老师”的事迹,我也要和我的同事团结一心,用爱与责任去教育每一个学生。

继我校开展向“最美教师”学习的活动后,我们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我觉得,我们学校的每个教师,其实也都是最美教师。

如何让老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们学校老师一直贯彻校长提出的“以校为家”的精神,使老师具有奉献精神和主人翁意识。老师每天早上从6点30分到晚上的9点30分长达15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超负荷的工作量使得许多老师腰酸背痛,心力憔悴,有的甚至连生病了,都不愿把学生的课落下,不愿请长假休息。这样我们和学生的接触时间就更多了。就是这种精神让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更多,更亲近,关系更融洽,达到了“和谐校园”的氛围。

近日,我办公室里的一位周老师,班级里的一位学生突然回家。在未联系上的情况下,调了课。自费开车去学生老家,找到学生后才放心的回校。在开车途中因心急超速而被罚了款,也是不埋怨不抱怨,因为这是一个老师应尽的职责。

前段时间,我们办公室的同事一起聚餐。聚餐前,也不忘记在餐厅附近的网吧里转一圈,看看有没有学校的学生在网吧里。

以上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我身边感人事迹也频繁出现,这也是我们学校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一贯的风格,也是我们学校“全程启迪,规范管理”的正确理念。

对于学生,我们早已忘记了自己严肃的教师形象。改而为之的是更为和谐,更为温馨的笑容。我们不愿让学生的笑容,在经过我们身边后消失了。我们放下严肃,以微笑对之。一个微不足道的微笑,一个亲切的问候,均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老师爱。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出了课堂,我和学生之间便是好朋友。经常促膝长谈,学生会对我非常的信任,谈在学校的学习,学校的生活,有时甚至个人感情的问题。学生会将他所遇到的问题遇到的迷惑说出来给我听。其实,我们经常说某个班的哪个学生真的很调皮很难教,现在的学生怎么越来越难教,诸如此类的埋怨一大堆。并非如此,用心做最好,用心用行动去感化他们。

记得有次去班里督班,大家都说这个班的某个学生很难管。起初我很害怕,怕自己管理不好。刚开始,是感觉这学生很桀骜不驯,很难教。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进行交流谈心,我告诉他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到办公室找我沟通,不经意的一次,他到办公室找我,看见我在玩魔方,他也很感兴趣,便叫我教他如何拼好魔方。从那以后,我感觉他看我的眼神都两样了。在我的课上,就再也没有以前那么调皮了。

如何让学生做一个“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的工程人?

我们坚持“引领技术,成就未来”的校训。做为一名实训教师,我们坚持理实一体化。做双师型的优秀教师,也切实的在做。理论讲完,马上实践。实践中有不明白的又讲理论。在理论中学习技术,在技术中掌握理论。让学生可以更快的掌握技术和理论知识。让他们能在毕业以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我们每个老师均至少订阅关于自己教学的期刊杂志两本。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最新技术的各类信息。以保证能把最新的技术和最新的理念教给学生。我还坚持每个月自己买两本书认真学习,以确保自己的技术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能有更全面的知识。就好比只有教师自身有一桶水,才能保证学生有一杯水。

我们甚至放弃本应休息的星期六,为学生开设兴趣班。为学生提供平台。对他们进行专项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理论强化。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前段时间,我替某老师上课。上课之前,有同学不屑的问:“老师,你也懂这门课程”?他只知道我教另一门课程。上课后,我亲自示范给学生看,他才信服。以后在我的课上就没有再那么的调皮,反而变的更加尊重我了。我们每个老师身上都具有两种以上的技术。参加过各种比赛,从市里的、省里的、国家的各式各类的比赛,从中获奖的也不在少数。因为老师经历过大赛的洗礼使我们的老师在技术上不落后,在地区上有一定的地位。在我身边,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计其数。正是本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精神,团结一心,用爱与智慧去教育学生。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家长的信任和社会的肯定。孔子也曾经说过:“仁者,爱人”,要做到“诲人不倦”。关爱学生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只有关爱学生,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只有关爱学生,日常的教育教学才可继续。我将坚持向衢江四小的三位“最美老师”学习,学习她们的责任心、爱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将它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和行动中去,让“最美老师”的精神继续传遍全国各地。

最美乡村教师学习心得体会8篇【三】

利用暑假,我认真学习了“最美乡村教师”的感人事迹。看着那一个个平凡的名字,殊不知,名字的背后却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这些乡村教师,在不同的环境中,却发扬着最伟大的民族精神——无私奉献,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行动正是对教师高尚师德的最美好的诠释。

提及这些最美乡村教师,无论是身体残疾,还是在大山底下坚守了三四十年,还是自己一人扛着整个学校的担子,既当老师,又当学生的炊事员、管理员、维修工,还是为了那些可怜的孩子,错失了美好的爱情……不管是什么,他们的信念都是共同的,那就是做好教育,一切为了孩子。他们为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去,他们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爱心与责任心谱写着一曲又一曲动人的乐章。

最让我感动的是就是“任影”。我真的难以想象一个高位截瘫的人,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克服了多少的困难,才能游刃有余的在黑板上写字,给孩子们辅导功课。可想而知,她所承载的痛苦是我们常人所难以承受的。也许正印证了这样一句话:不放弃就有希望,在苦我也能忍受。

想象着她内心的痛楚,却坚强地走了过来,自己真的是自愧不如。我们生活在发达地区,身处优越的教学环境,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她比起来,我们有何理由再叫苦叫累?此时此刻,她的身影成了我克服所有困难的动力。

最美乡村教师学习心得体会8篇【四】

星期一下午,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20xxx最美乡村教师的视频,我被他们的一个个动人的事迹所感动。乡村“最美教师”身上印证了平凡中的非凡,普通中的崇高,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可亲可敬的榜样。

“最美乡村教师”的感人事迹。让我深有感触,看着那一个个平凡的名字,殊不知,名字的背后却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这些乡村教师,在不同的环境中,却发扬着最伟大的民族精神——无私奉献,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行动正是对教师高尚师德的最美好的诠释。

比如陆冲老师晚年的坚守与坚持,拖着带病的身体也要给孩子上好每一节课。陆寒老师为了给毕业班的孩子上好课,宁愿推迟自己的看病时间。还有的老师不顾艰辛,也要给残疾儿童带去汉字语言的魅力提及这些最美乡村教师,他们不管是什么条件,他们的信念都是共同的,那就是做好教育,一切为了孩子。他们为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本领,他们不辞辛苦,任劳任怨,无论是一举手一投足,都让学生的目光不由自主的向他集中,我想这大概就是教师的个人魅力吧。

什么叫“蜡炬成灰泪始干”,什么叫“春蚕到死丝方尽”,最美乡村教师就是最真实的写照。真的非常感谢那些“最美乡村教师”,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惠及他们的学生,更激荡着我们做老师的心灵。虽然我知道这样的魅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但起码做为我的一个奋斗的目标。我知道在我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有更多的困难等着我!但我本着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心!一定会克服这些困难,在教学领域更上一层楼。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个小男孩在海边的沙滩上不断捡起搁浅的鱼,一条条地放回大海。大人问他,你又不能把鱼儿全部救起来,你这么做谁在乎呀?小男孩捡起一条鱼说:“我不能救起全部的鱼,但我能救起这一条,这条鱼在乎!”“一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

尽可能的帮助每一个孩子实现梦想。从那股求知的欲望开始,从那份学习的拼劲开始,从那向往的眼神开始。想想这些孩子,他们需要我们的手。今后,我要以他们为榜样,让他们的精神时时刻刻鞭策激励我自己。面对压力、困难绝不退缩、不逃避,要将其化为工作的动力,勇往直前。

在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教学能力的同时,更要时刻想着孩子们。要在务实求真的工作中,力求创新,让每一位孩子都享受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我的沐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美乡村教师学习心得体会8篇【五】

我也是一名教师,我们的待遇和李老师的差距这么大,可他却用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态度和一种坚守,默默奉献着。在以后的教育职业生涯中,我虽然不能像李老师那么伟大,但我可以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为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备好每一节课

要想让课堂有亮点,一要端正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能不能上一堂好课,能不能让课堂呈现出更多的亮点,备课是首要的。教学能力再强,水平再高,缺少一个端正的教学态度,课堂也是很难出彩的。只有端正工作态度,把教育作为事业来做,把教学作为艺术来研究,才有可能上出高质量的课,才能让课堂亮点不断闪现。不枉教师的光荣使命。

二、坚持学习

要教给孩子一滴水那么多知识,教师就要具有一桶水那么多的知识。所以,白天,我们不仅在学校上课,批改作业,处理一些班务,搞教研活动,还要抓紧业余时间外出听课学习,晚上回家还得备课,看书学习,查阅资料等,当别人在与家人聊天,朋友聚会,吃喝娱乐,享受工作之余的悠闲的时候,我们还在为明天的的上课做准备,还在为某个学生的个体行为伤脑筋。是呀,可当我们看到学生的一丁点进步时,有家长向我们道谢时,自己课堂教学闪现出一丁点火花时,工作得到同事、领导的肯定时,那种兴奋与激动是难以言表的。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人的一生虽然漫长,可记忆力和精力最黄金的时期却是有限的,现在的我倍感岁月的不饶人,眼看人生的黄金时间匆匆从脚下流过,如果还不努力学习,不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淀下一些经验的话,可能确实就要来不及了,所以,我想:现在辛苦点,累点,虽然会失去一些娱乐时间,但我会得到一笔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解惑授业的经验。天道酬勤,我相信只要辛勤耕耘就会收获丰硕的成果,哪怕一颗青涩的小果,我也要为之努力奋斗,心里也觉得很甜。

三、用心爱学生

“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教自己的孩子时,就一定得怎么教别人的孩子。当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手上的时候,他们对我们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我们要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他们,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扣击他们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这是一种责任。我们要象慈母一样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孩子身体不适时,我们应该嘘寒问暖;孩子有缺点或不足时,不歧视,不挖苦,不嘲笑,应该有颗包容之心,要想到:他们是孩子,拥有犯错误的权利;当孩子的优点或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加以肯定和鼓励,……总而言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关心,让孩子真正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总之,在感动之余我将继续努力,不辱为人师表。

最美乡村教师学习心得体会8篇【六】

乡村“最美教师”身上印证了平凡中的非凡,普通中的崇高,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可亲可敬的榜样。老师们通过撰写学习心得的形式来表达对“最美教师”的敬意。我要向“最美教师”学习:

第一是忠于职守、高度负责的精神。

最美老师,美在责任。她们的责任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充分体现了她们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向她们学习,就是要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岗位当作社会责任,把工作当作一种事业的追求,满腔热情的、全身心的投入各项工作,踏踏实实的干事,兢兢业业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第二是乐于助人、至善大爱的精神。

最美教师,美在大爱。这种爱就是把学生真正放在自己的心里,对学生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坚守着可以没有大师,没有大楼,但绝不能没有大爱的坚韧的信念和价值。向最美教师学习,就是要传承中华的美德,弘扬大爱精神,本着爱人民、爱社会、爱他人的博大情,扎扎实实的做好为群众服务的各项工作,努力把x打造成为充满爱心,人人向往的幸福之城。

第三是甘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精神。

最美教师,美在团队。正是因为学校的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才共同谱写了这曲感人的赞歌。向她们学习,就要增强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强化团队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强化工作的合力,为x两个崛起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校教师决心以“最美教师”为榜样,开拓进取,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最美乡村教师学习心得体会8篇【七】

在我国偏远的山区,落后的小村,缺氧的高原,人烟稀少的岛上,生活条件艰苦,教学环境恶劣,工资待遇低下,却有那么一群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那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孜孜不倦。他们就是最美乡村教师,在他们身上印证了平凡中的非凡,普通中的崇高,为我们广大教师树立了可亲可敬的榜样。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的感触很深,同样的软硬环境,人和人的差异差异确如此之大!我要向“最美教师”学习:

最美老师,美在强烈的责任心。她们的责任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向她们学习,就是视教育为自己神圣的职责,用满腔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各项工作,踏踏实实的干事,兢兢业业的工作,把有形工作和无形工作用心做好,让我朴素的人生焕发出它应有的光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最美教师,美在大爱。这种爱就是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对学生

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妈妈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最美乡村教师的学习也让我重新思考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我觉得每个老师都应该向他们一样有爱心,有责任心。让爱与责任同行,让更多更美的大爱传遍全国各地并代代延续。

最美乡村教师学习心得体会8篇【八】

看了“最美乡村教师”,忘不了讲台前辛勤耕耘的身影,忘不了课堂上孜孜不倦的叮咛,忘不了课余时嘘寒问暖的关怀,忘不了离别时祝福期望的真情。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是什么让他们——最美的乡村教师在那样偏远的山区,落后的小村,缺氧的高原,人烟稀少的岛上,经受住生活条件的艰苦,教学环境的恶劣,工资待遇的低下,几十年如一日坚守那三尺讲台不离不弃呢?是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坚守那三尺讲台不离不弃。是他们内心深处助人的善念,让他们坚守那三尺讲台不离不弃。乡村“最美教师”身上印证了平凡中的非凡,普通中的崇高,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可亲可敬的榜样。老师们通过撰写学习心得的形式来表达对“最美教师”的敬意。我要向“最美教师”学习:

第一是忠于职守、高度负责的精神。

最美老师,美在责任。她们的责任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充分体现了她们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向她们学习,就是要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岗位当作社会责任,把工作当作一种事业的追求,满腔热情的、全身心的投入各项工作,踏踏实实的干事,兢兢业业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第二是乐于助人、至善大爱的精神。

最美教师,美在大爱。这种爱就是把学生真正放在自己的心里,对学生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坚守着可以没有大师,没有大楼,但绝不能没有大爱的坚韧的信念和价值。向最美教师学习,就是要传承中华的美德,弘扬大爱精神,本着爱人民、爱社会、爱他人的博大情,扎扎实实的做好为群众服务的各项工作,努力把x打造成为充满爱心,人人向往的幸福之城。第三是甘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精神。最美教师,美在团队。正是因为学校的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才共同谱写了这曲感人的赞歌。向她们学习,就要增强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强化团队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强化工作的合力,为x两个崛起贡献智慧和力量。

10.学习最美乡村教师心得体会 篇十

【篇一】

最近观看了“最美乡村教师”事迹的有关视频,阅读了许多最美乡村教师的相关资料,我深深地被这些“最美教师”的义举所感动。如在云南边陲,就有这样一位特殊的“母亲”——“最美教师”她无儿无女,却成了百余孤儿的“妈妈”:她四处募捐,终于让山区贫困女孩免费读上了高中。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中获得“百个孩子的最美‘妈妈’荣称,这位“最美乡村教师”就是——张桂梅老师。

张桂梅是东北人,却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云南边陲。

她没有子女,却被百余个孩子称作“妈妈”。

她备受病魔的折磨,却顽强地击退了死神。

她获得了很多荣誉,却一直想着“感恩与回报”。

张桂梅老师的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正是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崇高品德和心系学生、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的诠释。在她身上印证了平凡中的伟大、普通中的崇高,为我们广大教师树立了可亲可敬的榜样。我要向他们——“最美教师”学习。

一、要学习他们忠于职守,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要把岗位当做社会责任,把工作当做事业,满腔热情,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二、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至善大爱的精神。最美教师,没在大爱,这种爱就是把学生放在自己心里,当做自己儿女,对学生不嫌弃,不放弃,给学生以“母亲”般的爱,把校园打造成充满爱心的乐园。

三、要学习他们乐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精神,要以强大局观念、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强化工作合力,为荷中教育崛起献智献力。

我决心以“最美教师”为楷模,勤奋工作,与时俱进,做一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篇二】

学习了柏纪荣老师的的感人事迹。我的心久久未能平静,看着柏老师这个平凡的名字,殊不知,这个名字的背后却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这位乡村教师,在不同的环境中,却发扬着最伟大的民族精神——无私奉献,她的精神、她的行动正是对教师高尚师德的最美好的诠释。

提及柏纪荣老师,无论是从中师毕业的她,义无反顾地回到赣榆县最偏远的山村小学——黑林镇大树村小学执教,还是为了那些可怜的孩子,错失了到深圳和丈夫共同创业的机会„„不管是什么,她的信念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好教育,一切为了孩子。她为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去,她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爱心与责任心谱写着一曲又一曲动人的乐章。

“最美乡村教师”美在责任。他们的责任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尽心,对工作尽责,对社会尽职;充分体现了他们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向“最美乡村教师学习,就要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岗位作为社会责任把工作当作对事业的一种追求,满腔热情地全身心投入到各项工作之中,踏踏实实地做人,兢兢业业地工作,力争在平凡的工作中创出不平凡的业绩。

柏老师的典型事迹和高尚师德,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使我对“爱与责任”有了更一步的认识。爱事业如爱生命,她的事迹鼓舞着大家,也激励大家,我们要像她那样,怀着对工作的爱,对学生的爱,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柏纪荣老师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她是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她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柏纪荣老师有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她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爱执教,刻苦钻研教学业务,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高尚师德。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父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11.村学的路.乡村教师 篇十一

那条小的不能再小的

曲曲折折地匍匐在乡村校院里

被日升日落放大成五线谱

一直延伸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春秋飞扬的清晨

当天际悄悄点燃第一道霞光

你便把跳动的音符领进课堂

让和煦的阳光

把梦想和课本

把人生和乡村

一同照亮

夏冬轮回的傍晚

当校园的喧嚣渐次停止

你轻轻拂去讲台和课本上的灰尘

你轻轻拾起教室和校园里的纸张

你悄悄把疲惫和月亮一同收藏

将一声声祝盼

化成一行行字迹

在孩子们的作业本上

彻夜流淌

村学的路

平坦朴实

从不引人注目

多少孩童从这里开始蹒跚学步

多少心灵在这里点燃人生的火炬

四乡八村的理想和希冀

在你的呵护中放飞

飞扬成天空最美的风景

村学的路

经历无数风风雨雨的洗礼

却依然如故

不分昼夜

默默铭记着村庄的变迁和沉浮

村学的路

是一条律动的五线谱

缀满无数谱曲者的

理想、奋斗

乡村教师

1月4日

你是月光渗到乡村的一滴水

馥香四溢色泽清明

欢快的情绪

将寒冬腊月以及无情的风雪

招待得夏花一般烂漫

一身百姓的装扮

没有一件华丽耀眼的衣衫

朝朝夕夕次第点艳

聚拢而来的孩子们的笑脸

每一声绵软的“老师您好!”

全是朴素的手艺

一路采撷庄稼而来的小调

在你面前编集成册

让路过的云

让飞过的燕

把布满真与纯的咏唱

从天之涯发表到海之边

小小校园盆景一样典雅

墙脚爬满一摞摞翠色的诗行

风穿越树荫做成的窗棂

丢下羡慕或是敬仰的弦音

弹响三月的杏花雨

让湿润与芬芳

四季流畅

12.教师乡村工作心得 篇十二

(一) 科举制废除时

科举制度自隋朝建立以来, 便成为士阶层进身的必由之路, 统治者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封建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变成科举的附庸。鸦片战争以后, 由于中国闭关锁国的封建大门已被打开, 政治经济发生了变化国家处于外敌入侵、民不聊生的情况下,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官吏在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的同时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病。于是科举制度在这个封闭的国度里实行了1300年之久于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 在直隶总督袁世凯等人奏请停止科举办新式教育。其认为“科举一日不废, 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 以分其砥砺, 实修之志……学堂决无大兴之望”。在他们看来, 设立学堂, “并非专为储才, 乃以开通民智为主, 使人人获有普及教育之教育, 且有普通之知能, 上知效忠于国, 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 固足以佐治理, 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兵家工商, 各完其义务而分任其事业”[1]。若能停止科举, 建立学校, 则可以“广学育才, 化民成俗, 内定国势, 外服强邻, 转危为安”[2]。清廷迫于形势, 于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 八月“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著自丙午科为始, 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3]自此, 科举在中国被动式近代化的进程中寿终。此乃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 代表中国封建时代正统儒家文化的旧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结束。新的教育制度得以建立。中国教育开始迈入了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

作为传统教育科举附庸的私塾从春秋战国时诞生到19 世纪末一直是中国文字和文化得以延绵不辍的主要阵地。在唐宋时基本普及, 到明清时已形成一种制度在民间广泛设立。清末学部根据私塾的设置方式把私塾分为:家塾、族塾、村塾、义塾、散馆。其主要来源于秀才、儒生、告老离职归乡的知识分子。家塾, 是由富贵人家或官宦、士绅设立并延聘先生坐馆。族塾, 是由某一宗族在祠堂、庙宇设立, 由本族中有学识、威望高的人来担任老师。村塾, 是由一村或联村合办, 经费由家长们共同承担, 或由学田支付。义塾, 是地方官绅为贫困子弟设立的公益性教育机构, 聘请塾师任教, 费用由捐助者或学田支付。散馆, 由塾师自己开办, 其主持者是塾师中学识较高、影响较大的儒士或官员。这种处于乡土社会下层的草根群体为安身立命之所, 或耕或读, 将大半生时间留在乡间, 往往扮演知识和文化代言人的角色。处理民间纠纷、对付上官和县府、商议决策村中大事、推行社会教化……。正如梁漱溟所说:“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 士与家之两种人, 其间气脉浑然, 相通而不相隔”[4]。完全融入乡间适合社会需要传递文化、培养人才。然而到了晚清, 由于政治腐败和经济衰退, 塾师生活极度贫困。《蒙馆诗》道出了塾师的四苦:一苦, 出门在外时间长, 薪金却难给足;二苦, 教学条件恶劣。“塾堂三两间, 东穿又西破。上漏并下湿, 常在泥涂坐……”。三苦, 居住环境糟糕。“两捆乱稻柴, 一条粗衾布。虽有青麻账, 又被鼠咬破”。四苦, 食不饱。“粥饭只寻常, 酒肴只寻常, 酒肴亦精卤。鱼肉不周全, 时常吃豆腐。非淡即是盐, 有酱又没醋。烹调总不佳, 如何下得肚?勉强吃些饭, 腹中常带饿”[5]。在这种境况下, 私塾发展是步履艰难, 难以起到为封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基础作用, 不适应社会发展, 不得不步入改革的历程。

(二) 清末民初 (1840-1911) ——由传统走向近代 (教育制度衰败下乡村教师脱离乡土本性)

从19 世纪60 年代起 (1862 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标志着近代教育开始萌芽) , 洋务派把地主阶级改革派向西方学习的口号从思想变成行动。于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批新式学堂应运而生了, 之后随着维新派的宣传和提倡, 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在新政时, 清政府把“求才”作为首要任务。1901 年6 月清政府谕旨指出:“为政之道, 首在得人, 况值时局艰危, 尤应破格求才, 以资治理”[6]于是采取是一系列发展新教育措施:书院改学堂、鼓励留学制定新学制等, 促使新学得以大规模发展。然而正值西太后被八国联军打到西安时, 张百熙为挽救时局, 赴西安请学。清政府认命其为管学大臣主持全国教育改革。在吴汝沦、罗振玉等人的支持下与努力下, 清政府于1902、1904 分别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使中国真正开始了近化化的进程。

1901 年9 月, 清政府下令:“著各省所有书院, 在省城均设学堂, 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 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 并多设蒙养学堂”[7]因此, 县城、府城、省城便成了新学堂的汇集之地。在政府的引导下学堂如此布局以及政府资源配置的过度倾斜, 使得教育重心由过去的乡村转移到城市, 城市学堂就日益增多, 乡村学堂日渐减少, 乡村教育基本被排挤出去处于无力发展的境地。一些乡村知识分子为了接受新式教育只能前往城市。正如费孝通在其《乡土重建》中谈到:“城市优越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享受, 比起农村单调的生活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 加之在长期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都市习俗的熏染, 使得这些来自农村的知识人觉得已异与乡下人, 而无法再和充满土气的人为伍了”[8];因此, 毕业后不愿回到简陋的农村而在城市定居求职与消费。

1905 年12 月, 在中央设立国家管理教育最高行政机关学部, 次年在各省又设立了使司, 负责省级学务。据统计:“到1909 年全国有劝学所1558 个, 劝学员12066 人”[9], 自此, 从中央到地方较完整的新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便应运而生, 是新教育发展催化剂。1907年3月, 学部又公布《奏定师范学堂毕业效力义务章程》规定:“大学堂师范毕业生义务期限为5 年并在此期间不得经营教育以外之事。1907 年5 月, 学部奏准官费生回国后皆令充当专门教员5 年以尽义务, 从而保证了教师质量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稳定了教育队伍”[10]。综上, 通过废科举、设学部、建学制, 国民教育取代了家庭私塾, 新式教师取代了塾师。深刻表明国家权力不断介入乡村社会, 使千年如斯的乡村社会陷入了政治危机中。加速了乡村知识分子与乡村生活的疏离。

(三) 中华民国时期 (1912-1949) ——特定时代召唤教育重心由城市转为乡村

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终结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一批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了适应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对旧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造, 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随后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并大肆推行封建复古文化教育, 然而中国近代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1915 年9 月在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开端和主要阵地, 汇集了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以“改造国民性”为根本宗旨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了。在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 西方各种教育思潮纷纷涌入中国 (如:平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工读主义教育等) , 由此带来一系列新教育方面的革新措施。1918 年12 月, 教育部组织由范源濂、蔡元培、蒋梦麟等参加教育调查会, 1919 年4 月, 在教育调查会第一次会议上, 沈恩孚和蒋梦麟二人提出了名为《教育宗旨研究案》的议案, 主张以:“养成健全人格, 发展共和精神为宗旨, 会议议决通过这一议案”[11], 此举为1922 新学制奠定基础, 朝着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 华北、华东大片国土相继失守日寇所到之处便是一片废墟, 使教育遭到惨重损失。国民政府于1939 年9 月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 正式实施“管教卫合一”和“三位一体”的新县制[12], 这种将国民教育与农村封建势力相结合的“乡村自治”制度表面上是要加强政教联系, 实质上为国民党政权实行自上而下的集权专制提供了扎实基础。随着日帝侵略、国内军阀不断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 使乡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教育濒临停滞。李大钊曾在其《青年与农村》中强调:“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 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 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我甚希望我们中国的青年认清这个道理, 我们青年应该到农村去, 使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做些开发农村的事, 是万不容缓的。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 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 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去开发他们, 使他们知道要求解放、陈说痛苦、脱去愚昧、自己打算自己生活的利病的人, 除去我们几个青年, 举国昏昏, 还有哪个?”[13]知识分子与农村实际相结合是社会革命的需要, 更是知识分子改造自我的需要。在种种体制和教育思潮的席卷下, 一大批教育家放弃高官厚禄和优越的城市生活, 自愿到乡下去致力于乡村教育, 创办试验区, 提倡发展乡村教育。陶行知于1924 年8 月在《申报·平民周刊》上发表了《同到乡下去》一文, 鼓励学生下乡办学:“同去改旧村, 同去造新村”[14]。到1924 年10 月, 陶行知则坚定地主张:“中国以农立国, 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 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15]。为培养具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乡村教师, 于1927 年3 月, 在南门郊区小庄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院 (1928 年8 月更名为晓庄学校) 。在这教育改造实验中, 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生活本身就有教育, 加强学校与社会相联系, 好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反之则是坏的教育。另一位非常重视乡村教育的晏阳初1920 年留美返国后到处进行平民教育实验, 提倡“除文盲, 做新民”思想, 并于1924 年在河北定县创办平民学校, 推行平民教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四大教育, 三大方式论”得以实施并取得了瞩目成效。然后这种教育救国运动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阶级对抗非常激烈的条件下, 单纯通过教育改良手段使人人受教提升价值, 改造乡村发展乡村, 但历史证明这只是一个美好夙愿罢了。

(四) 解放 (1949-1978) ——新中国教育的起步与建设

1945 年3 月5 日, 中国共产党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了报告。会议集中讨论了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 夺取全国胜利, 在新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战略转移, 即从乡村转到城市, 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建国后由战争向和平建设过程的前景提出解放区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 在以生产为中心的前提下教育服务于生产, 标志着教育地位提高和教育职能的转变。1966-1976 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国家陷入空前浩劫, 在“四人帮”支持下, 部分人夺权推行“极左”路线, 实行法西斯专政采用各种污蔑迫害知识分子和广大教师, 使教育受到严重破坏。

1958-1960 教育事业由于左倾错误影响而陷入了混乱状态, 为了解决“大跃进”造成的农业停滞不前、城镇人口膨胀等严重的经济问题。毛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阔的天地, 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苦下中家的再教育, 很有必要”。于是中央政府组织大量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1976 年10 月, “四人帮”被粉碎, 为结束了长达10 年的“文化大革命”创造条件, 社会各个领域开始拨乱反正, 于徘徊中前进。1978 年10 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 年后, 除部分在农村结婚落户, 永远地留在农村, 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然而在此阶段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严格的户籍制度、计划供应制度给农村经济更来巨大负荷。

(五) 1978——至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邓小平的复出, 1978年12 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会议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摒弃了“两个凡是”决定从1979 年起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并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政策。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 经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政治稳定、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从古至今, 整个“三农”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历史复杂难题一直是政府高度重视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余年聚焦“三农”。2002 年十六大后, 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勾勒出中央集体施政的概貌对“三农”问题的态度极其引人关注。2005 年10 月在北京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从国情出发, 作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农民为主体, 全社会各阶层的历史使命。工作生活在乡村中的教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一体化过程中乡村教师与乡村生活疏离问题依然存在, “身在农村心在城”, 在我们身边不乏出现——上班于乡村, 放假休息消费于城市, 有人把他们比作“候鸟群”, 频繁迁徙于城市和乡村学校之间。给农村经济教育带来严重损失, 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浅析当代乡村教师脱离乡土本性的原因

纵观中国乡村教师的百年文化历史沿革, 从“草根”塾师到现代的国家乡村教师, 逐渐脱离乡土本性, 成为其“异乡人”。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等体制运行, 标志国家权力介入乡村并不断渗透。然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 尽管政府采取一系列调和举措, 为其搭建较好平台, 但这种“候鸟群迁徙”现象依然凸显并困扰乡村经济和教育发展。

一方面由于社会现实导致其价值取向变化, 如:民国学者吴景超《都市社会学》就人才集中于都市现象作为精辟分析:“都市之所以能大人物的缘故, 便是国为都市中百业发达, 大人物有用物之中。一个只有几千人的乡村是养不起一个文明全国的医生即使这位医生是在乡下生的但他壮年的事业一定在大都市医院里。乡村养不起好医生也养不起大教授。学者是不肯在小学中与孩童周旋的, 他希望到都市的大学中去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以前皇帝要搜罗人才时眼光要关注在隐士身上, 现在时势变易人才不集中于山林而集中于都市, 如一个人才离开都市不与外界来往不久便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不称其为人才了”[16]。城市丰富的物质环境和精神享受, 众多的就业机会, 使得来自农村的知识分子不愿回农村选择滞留于城市。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和利益的驱使。在中国传统社会“皇权与绅权相结”, 乡民子弟通过读书入仕进城、光耀门楣、年迈告老还乡、荣归故里啊什么的。然而由于这种传统观念和“虚荣心”, 大批知识分子觉得花费很大气力努力读书终于来到城里, 再也不甘心回到乡里当个农民教师。然而, 由于现实等种种原因又不得不工作于乡村中。但他们终究愿意把自己标榜“城里人”依恋于城里。

三、乡村教师与乡村生活文化变迁史对当代的启示

在传统社会, 学校和乡村社会民间规范的竞争中往往显得势单力薄, 民国时期乡村学校不断开辟出自己的领域。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得以凸显, 学校作为现代国家的组织机构更深地嵌入到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对乡民生命的影响日益明显, 成为外部生活在乡村社会中的拓殖, 成为联系乡村与政府的重要媒介。乡村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宝贵资源, 纵观历史, 在当今社会如何有效发挥其在农村教育建设中的作用?

(一) 长期以来我国有关教师教育的相关政策忽视了我国城乡文化间的差别, 没有考虑到农村教师发展的异质性。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危机日益剧烈, 农村经济濒临破产, 农民痛苦日益深刻, 各乡村普遍有一种不臬不安的现象”[17]于是, 一些有识之士放弃了城里的高官厚禄的生活把视野转向农村。如:“梁漱溟结合农村实际在邹平乡村建设实验区效法于清代“陆氏之约”他办村学乡学, 按乡约办法使教育于政治经济一体的“政教合一”、“富教合一”、“以教统政”团体, 认为教师可以把群众凝聚起来成事实上的领袖。因此有必要制定有利于乡村教师与乡土互动的教师教育政策, 地方政府、教师教育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形成互动联系机制建立适应农村情况的教育制度并鼓励教师探寻与乡村生活相融合的方法和措施”[18]。

(二) 在政府的引导下, 教育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导致资源过度倾斜, 乡村设备简陋、师资匮乏……。1901 年9 月, 清政府下令规定“著各省所有书院, 于省城均设学堂, 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 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 并多设蒙养学堂”[19]。这表明高等学堂、专门学堂和师范学堂等大都集中于京城, 省会城市及其他重要城市。中学学堂基本设在各府、厅及直隶州的所在地, 连小学堂多设在府州县所在地乡村学校仅占学校总数10%[20]。教育部在1913 年-1914 年度视察各学区学务报告中指出:“ (河南) 初等小学, 全省无一合格者……各省初省小学校大半租借庙宇充作校舍, 编制设备未完全, 管理亦未合法, 其教授多用单极法, 次序条例均未深谙, 实与私塾无异。”[21]面对资源过度倾斜, 导致教师对乡村毫无依恋, 势必影响教学质量使乡村教育处于无力发展境地, 拉大城乡差距。因此, 政府在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方面应给予极度关注。

上一篇:市场开发协议书下一篇:中小生产企业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