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教案(精选16篇)
1.角的认识教案 篇一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合作的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的特征;会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
教具学具:三角尺、尺子、活动角、圆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这位新朋友他最害羞总是喜欢躲起来。你们猜猜看它是谁呀?(学生踊跃发言,激发学生兴趣)
(1)同桌讨论、交流
(2)师引导学生说出角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今天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想找个害羞的这位新朋友,你们和老师一起找找看。(出示课本第38页主题图)
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同学在踢球,老师拿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在修剪树叶,校园的早晨真热闹啊!
在这幅图里,你能找出我们刚认识的新朋友——角吗?(指名学生说,出角)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图中有这么多的角!现在咱们走近看看,剪刀、三角板、时钟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从主题图中让一名学生指出三个物体,并标出角。)
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美丽的外衣,角就是这样的。(出现三个不同的角的图形。)大家看清楚了吗?
2、刚才我们在校园里找到了许多角,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角呢?
把你找到的角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举例)
3、这张纸上有角吗?(师出示圆纸片)那你能不能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来?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圆纸片试一试。
折好的同学把角举起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你是怎样折的?(指名说)谁折的角和他折的不一样?
用手摸一摸我们折的角,有什么感觉?(师示范摸,学生摸,指名说)你摸的是哪个地方?
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用尺子沿着边画,两条边画得不一样长。然后拿下折角。师边说边板书:顶点、边、边。)指出屏幕上角的顶点、边。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出示5个图形,说说不是角的理由)
5、(老师拿出活动角)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玩一玩,好玩吗?(好玩)我们先做一个角,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些吗?再大一些。你能让角变小些吗?再小一些。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做了一个角,你能做一个比它大一些的角吗?(互相看看)你做的角真的比老师的大吗?(师生比较活动角的大小)
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示大小不同的两个角)
你为什么认为第一个角大呢?(指名回答)
6、我们会折角,会比角,那你会画一个角吗?
你能试着画一个角吗?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请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先确定角的顶点,再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这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两条边。(师边说边示范画: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向一个方向画一条边,最后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另一条边。)
说说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请同学们按老师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角,画完后在小组里互相欣赏。
谁愿意把你画的角给同学们欣赏一下。(展示学生画的角,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三、课堂小结
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我们是怎样画角的。再打开书第38—39页,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四、应用拓展
想一想我们的教室中存在哪些角?
五、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后找出“家中的一些角”,并指给爸爸妈妈看。
2.角的认识教案 篇二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书“角”。
师:大家认识这个字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说生活中你在哪里看到角?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角。
师:是呀!这些角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上的角,数学中的角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好吗?
(2) 出示实物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有什么感觉?
画角: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说说你画的角是怎样的?
(3)谈话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意义的角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同时,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开始,教师设计了经历在生活中找角的过程体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喜欢数学,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在图形中找角这一即时训练,学生把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与角的图形对应起来并通过辨认作出了判断,从而强化了形成的表象,培养了分析、判断的能力。
二、操作感知,自主构建
1.抽象角——建立表象
(1)演示观察,正确感知: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从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画角、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的线)。
(3)师:动动手也画一个角,好吗?
(4)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
(5)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自学教材)。学生汇报,师板书。
(6)练习内化,丰富表象(课件演示)。①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②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课件出示实物图:五角星、扇子、山羊角等。
师: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哪些不是,如果是,请说出各有几个角?
学生练习、评价。
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注重实物演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一方面,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合作下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初步表象。另一方面,注重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保护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对角的认识。
2.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
(1)谈话: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谁的手最巧?(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
(2)学生做角,师巡视(学生完成后交流做法并展示评价)。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唱主角,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全靠教师的授予,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这一目标。创造角这一环节,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材料(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探索,创造出了不同的角,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体验到创造出来的各种角虽然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有“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从而进一步丰富有关角的表象,加深了对顶点和边的认识。
3. 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
(1)引导观察,比较大小。
师:仔细观察刚才做的角,你发现了什么?(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2)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师:你能画一个很大的角吗?(学生画角,小组讨论。)
(3)在视频仪上展示,提问:你认为哪个角大?为什么?
(4)直观演示:
演示一:(课件)固定角的一边,另一边向左旋转。(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演示二:拉长角的两边,缩短角的两边。( 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学生拉活动角,体验角的变化。
(5)师:根据观察和体验,你觉得角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交流汇报,师板书(略)。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此,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在练习中升华,从中学到了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产生了学数学、用数学的需要。
三、总结、欣赏、延伸
(1)师:每位小朋友都开动脑筋,经历指、画、做、摸、想等活动,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完成板书:认识角。
(3)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在数学中被应用,在生活也被广泛应用,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课件演示)。
教学思路清晰、有条理,根据知识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把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扩大了视野。
3.“角的认识”教学记 篇三
一、教学案例A
[教学情景描述]
教师出示活动角(由两根活动小棒拼成),让学生指出活动角的两条边,并演示:拉开活动角的两条边,合拢两条边,同时提问:拉开角的两条边,角有什么变化?合拢角的两条边,角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结果班上几乎没人能回答,看到这种情况,教师又用活动角演示了一遍,能回答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教学反思: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虽考虑了让学生在观察演示中得出结论,但是仅仅局限于教师操作,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新课标指出整个课堂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交流中学会新知。基于这一点,我进行了教学思路的重新设计。
二、教学案例B
[教学情景描述]
学生每个人都做出一个活动角。师讲述: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这个活动角吧!(小朋友玩活动角)师提问:在玩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想法。
教学反思:虽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开展了教学学习活动,得出了结论,但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总觉得学生学得虽然热闹,但由于没有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于简单。新课标强调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一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加以构建。何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数学知识?于是,我又进行了第三次教学设计的调整。
三、教学案例C
[教学情景描述]
教师让学生拿出扇子,指出扇子外边框组成的角并拉开,合拢扇子的两边,看看角有什么变化?
提问:你还在哪儿看到过这样变化的角?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师巡视与学生交流,结果发现学生不仅很快发现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而且还找出了许多这样变化的角。例如打开关闭文具盒时两个平面形成的角,拉开、合拢剪刀形成的角,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等等,并能在交流时用这些具体实例验证自己发现的知识。
教学反思:只有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激发。教学中,让学生到生活中找哪些物体可形成大小不同的角,使学生亲切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从而真正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教学过程按照“探索发现——体验推想——验证归纳”展开,学生学习的思考加深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
4.《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四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能借助三角尺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直角符号表示直角;会用简单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画角。
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角的认识。难点是比较角的大小。
信息窗1――教室里的角
信息窗解读:本图呈现的是学生们在教室里进行手工制作的情景。画面中蕴含着大量有关“角”的信息。教材以借助对生活中具体角的讨论,提出“什么是角呢?”问题,展开对角的知识的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制作吗?有一天,小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以后,突然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地叫了起来:“快来看,快来看,红五星上有许多――”(教师故意停顿)
师:对,就是角,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看到这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活动二
师:在图中你发现哪里有角,能上来指一指吗?
师:你能说说你观察到的角是什么形状吗?
师讲解什么是角。学生理解角,认识角。
师:你能给角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命名。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能做出一个角吗?
学生独立做角。
活动三 你能指一指图上其他的角吗?观察这些角,你能发现什么?
师: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你在哪里见过直角?
活动四 全课总结
学生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
教后小记:
在教学角的过程中,让学生的结合具体情境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玩调皮猴――角的大小比较
一、导入
师提出问题:看情境图,为什么两个调皮猴不一样高呢?
生发表看法。
……
二、教学新课
师:你能不能证明你的猜想呢?请小组合作研究一下。
(小组交流、探索)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与大家共同分享?请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讲解一下。
生展示。
师:同学们太棒了,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谁估计对了呢?想想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发言。
师:用大多数同学喜欢的方法完成一个任务:在三角板的帮助下把角分类。
(小组活动)
找一组上来用实物投影演示分类情况。
师:像这样的,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
三、全课总结。
教后小记:
5.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二下) 篇五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84—85页的例题、“试一试“以及第85-86页的“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漂亮图片,想看吗? 课件依次展示越南红教堂、金字塔、悉尼歌剧院 师:美吗?这些屋顶长什么样?(尖尖的)电脑闪角
屋顶两边呢(屋顶两边直直的)
师:这些屋顶中藏着的这些朋友其实都是角,今天这节课就一起走进角的图形世界,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一)感知角
师:这个周末,小明和小红可忙了,他们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主题图)师:(做手工)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三角尺、纸工袋、闹钟)师:这些物体上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
师:这些图形都是角,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同桌交流交流。
(一)摸角
师:拿出你的三角板,感觉一下,用小手摸摸这儿(尖尖的顶点有什么感觉),顺着点往这儿摸,再顺着点往这儿摸,谁来说说有什么感觉?(直直的,尖尖的)说明: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直直的两条线叫做角的边。我们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
师: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谁来说说,全班一起说说好吗?(教师板书)
(二)画角
师: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但是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样子,还要把它画出来。画角,应该画什么(顶点边),对,有什么要画什么?现在老师有个小小请求,请大家指导老师先画一个角。
师:你们说,我来画,先画什么?(顶点)接着画什么?边,老师把尺子摆好,问:从哪儿开始画?(顶点)对,从顶点开始沿着尺子的边画一条直直的线,画好了吗?
师:你也能像老师这样在彩纸上画出一个你心目中最漂亮的角吗?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个小朋友的作品。(评价生作品)
(三)找角
师: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说给同桌听。
师:你找到角了吗?
师: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会发现更多的角。
(四)辨角
师:听说小朋友们认识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客人,都争说自己是角,到底是不是呢?请小朋友们来当裁判(用手势),是的用“√”表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五)数角
师: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关键要看什么?
角其实是平面图形中的一员,现在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做完后,教师收集。再评价。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一)感知角有大小
师:几何王国里有一对好朋友,红角和蓝角,可是有一天他们吵起来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哦,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板书: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第85页的钟面图)一起说吧。
生齐声说:第三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二)比角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师:下面的角与三角尺上的哪个角一样大?
(三)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师: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制作一个角。(活动角、长方形纸片折角、画一个角)(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指名指一指。
师:现在看看你们的本领大不大?听要求:能把你的角变得大一点吗?再变大一点,再大一点。(生操作)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我把角打开,角就变大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师:说得真好,(师演示)确实是这样的。现在你们能把角变得小一点吗?再小一点。(生操作)这次又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两条边合回来,角就变小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演示)非常正确。
师:看,我现在拨了一个这么大的角(直角),你能不能拨一个比我大的角。拨好的同学举起来,同学们互相看一看。(生操作,都正确)能不能拨一个比它小的角?同学们再互相看一看。(生操作,也都正确)师: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四)折角(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五)剪角
师:现在我们接着玩第三个活动“我会剪”。
师:瞧,这里有一个三角形,现在老师想在这三角形上剪一刀,你猜一猜,会剩下几个角?是两个角吗?(生猜)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猜想,还要学会验证。
四、课堂总结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儿歌补充完整)
2、师:我们认识了角,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大家。
3、思考:放大镜能放大角吗?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六、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边 顶点 边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6.小学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六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内容是第三册“角和直角”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角作为几何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和各部分名称以及角的画法是学习的重点,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图形,角的大小比较是这节内容的难点。另外,学习这部分知识,也是为今后高年级学习角的分类打下基础。所以,在角的认识的起始课上充分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集合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
学情分析
“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与物体的活动。”角普遍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因素引导学生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直观地认识角有大有小,会画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折角和做角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学生找角和课件演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能辨认角。
7.角的认识教案 篇七
数学课程进入到了2003年, 我们对一节课的设计与评价有没有改革的意识,在探究课的过程中,是否运用了学具课件等资源优势. 在这种背景下我上了第一堂公开课 《角的认识》, 当我讲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我让学生拿出了学具盒中的活动角,让学生慢慢张开活动角后问,角变大了吗? 学生说,“大了”,然后我又让学生把活动角由大到小的合回去,问学生角变小了吗? 学生回答,“角变小了”, 这时我把角的两条边拉长, 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角,拿出来问学生:这两个角谁大谁小? 学生说:“两条长边的那个角大,我问为什么? 生说不上来,于是我说,看,两个角一样大,学生惘然”. 课下老师们说:以后我们再讲这个知识点时应该做成课件, 利用课件的优势学生就会看的更直观,也就不会瞎猜了,于是我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在2005年我又上了《角的认识》这一课,并做了课件,当又一次讲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关系时,我信心十足,把精心制作的两个一样大的角,只是两条边的长短不一样,展示给学生:问“这两个角谁大谁小”? 学生有的说:“长边的那个角大”, 有的说: “短边的那个角大 ”,有的说 :“一样大 ”,于是我利用课件的优势把两个角重合了起来,学生看到“一样大”,但还是很惘然. 到了2013年时,我再一次讲《角的认识》时,仿照一个优秀的课例的上法,出示了一个白色长角和一个黑色短角,并制成动画,说:两个小角人正在争论谁的角大呢? 白色长角说:“我的角比你大,因为我的边比你长. ”黑色短角说:“尽管我的边比你短,但其实我们一样大”,你们认为谁说得对? 学生说:白色长边的那个角大,因为它的两条边明显长的多,我一看学生还是惘然,就说“是白色的角大吗”? 你们自己验证一下,于是学生拿着我事先发放的白、黑两个角,采用重叠法进行验证,验证完后学生说:“的确是白色的角大,它的两条边长出好多,”有的说:“它们一样大,但白色角的边长了一些. ”面对这样的结果,我又一次茫然了,学生是怎么了? 我多处寻找原因,但听了很多公开课,几乎都是这样一个结果,最终都是以学生一脸茫然而告终.
二、故事反思
从以上自己的故事中我不断的反思,为什么老师们采取了各式各样的直观教学,无论是在教师的有序演示下还是在学生的操作实践中,尽管有些学生在老师的眼神和肢体作用的诱导下,作出了积极的“应对”,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顽固不化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如果说有很多成功的范例 , 那么也许就是我的教学手段有问题,需要改进,但是这么多的老师大部分都不能成功地完成这一知识点,是不是就是学生的年龄问题制约了它的发展呢? 就像教学《元、角、分》,学生哪是在愉快的学习知识,根本是在受“罪”,对于一个小学低段的8、9岁的孩子来说很少有人民币的实际生活经验,怎么知道去怎样灵活的兑换人民币,难道我们就不能把这个单元的内容放到五、六年级吗? 后来我经过西北师大专家培训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低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尚处于准备运算阶段,而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活动的具体性、自我中心性、刻板性等认知特征,尽管对事物的认识发展在头脑中产生了某些“表象”. 但这种知觉比较僵化,他只能认识“我” 感知的事物,一切以“我”为中心,而不能认识“我”以外的事物. 综上所述, 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老师的有序演示和直观事实演示面前依然“顽固不化”了,原来学生知识建构中的困难不是教师策略的不当,而是由于学生认知发展阶段必然产生的.
三、故事感悟
8.《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八
联系方式:胡小勇:曲岸,huxiaoy@hotmail.com;QQ:472275060
教学设计概述
设计思路概述
“角的初步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的内容,而角的知识又是几何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其他知识打下基础。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并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知识。
本节课通过应用“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自主探索、理解知识——运用网络、巩固知识——拓展延伸、发展能力”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作用,利用课件中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把抽象的几何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把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简单化,并借助网络资源进行拓展延伸,把几何知识生活化,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并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子画角,体会角的大小,感悟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验几何知识的建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体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几何知识的优越性。
2.教学重点
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画标准的角。
3.教学难点
比较角的大小,领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
1.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学资源
(1)多媒体网络课件(具有用动态网页对学生进行测评的功能)。
(2)学具:学生每人4根小棒、1个三角板、1个活动角、剪刀、彩色纸。
教学结构流程(如图)
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有7个教学环节,详见表1。
教学评价
9.角的认识教案 篇九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能通过直观观察比较出角的大小。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三角尺一个,小棒4根,两根硬纸条,一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一个拼图形的游戏。
(1)拿出四根小棒,你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
(2)拿走一根,你又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
(3)如果再拿走一根,剩下的2根小棒,又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呢?
(4)谈话:仔细看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1、感知角
谈话:小朋友,喜欢做手工吗?看,这两位小朋友正在做手工呢!(出示例1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的图形?
引导: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
谈话:这些物体中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
引导:三角尺中也有角,拿出你的三角尺,指一指它的角(指生上台指,师指导角的指法),咱们感受一下,用手心摸摸尖尖的点有什么感觉,顺着点往这儿摸,再顺着点往这儿摸,谁来说说有什么感觉? 现在我们把这个角描下来好吗?
谈话:请同学们自学角的相关内容,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为了说明这个角两条边张开的大小,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边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集体说一说。(教师板书)
追问:你能指出这请下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指生上台指一指。
2、找角
谈话: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说给同桌听。
交流:你找到角了吗?
小结: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还会发现更多的角。
3、辨角
谈话:听说我们认识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客人,都争说自己是角,到底是不是呢?(想想做做第1题)请小朋友们来当裁判(用手势表示),是的用表示,不是用表示(手指表示)。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4、数角
提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关键要看什么?
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想想做做第2题)
思考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学生做完后,集体交流、评议。
5、画角
谈话: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请你闭上眼睛,用你的小手指在脑袋里画一个角吧!(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做上角的标记)注意:实际操作中边用尺子画。(为什么)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试一试(制作活动角)
谈话: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提问:你能指一指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谈话:咱们来变魔术,能把你的角变大一些吗?再变大一些。(生操作)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指出:角的两边张开,角就变得大一些,师演示。
引导:怎样可以把角变小? (生操作)
指出:角的两边合拢,角就变得小一些,师演示。
指出:把角的两边张开或合拢,角就会变大或变小(师生一起操作),也就是说,角有大小。(板书:角有大小)
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的钟面图)
生齐声说:第三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接着比较一组边不一样的角,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和同桌比比角的大小。
四、课堂总结
1、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了新朋友角,如果你是一个角,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
2、角的用处很大,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奇妙世界!
10.冀教版2年级上数学角的认识教案 篇十
石家庄市柳辛庄小学
王诗意
课题:角的认识
石家庄市柳辛庄小学 王诗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教学重点: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教学难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能在多种图形中找到角。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交流法
学习训练方法:动手操作法、观察法 课前准备:小棒、活动角、彩纸……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知
1、用4根、3根、2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和你们一起玩拼图的游戏,你们想玩吗?(想)师:请大家用4根小棒或3根小棒拼一个图形。可能出现:用4根拼成四边形;3根拼成三角形。
师:同学们拼的又快有美观,真不错。那么现在用2根小棒你又能拼出什么图形呢? 学生自由拼图。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你拼的图形呢? 投影展示。
师:同学们拼的图形都有一个张口,而且张口的方向不同。
2、观察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和3根、4根小棒拼成的三角形、四边形有什么不同。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和三角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生: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是张口的,有一个尖儿。生:三角形和正方形是封闭的图形。
师:像这样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就是角。(大家一起说这是什么图形。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角的认识。
板书:角的认识。
二、初步认识角。
(一)认识角
1、教师出示2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展示做活动角的过程。
师:老师有两个硬纸板,现在老师用图钉把硬纸板的一端固定起来,这就形成了一个活动角。
2、教师示范转动活动角的一边,形成不同角,画在黑板上。学生转角并学习画角。师:固定角的一条硬纸板,转动另一条硬纸板,这样形成了许多的角。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活动角,转一转将你转好的角放到桌面上,迅速坐好。生自由转角,教师巡视,关注孩子们转出的角。
师:这位同学你的角转的真快啊,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好吗? 学生展示角,教师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能转出这样大小不同的角,老师还能把它们画出来呢。下面仔细观察老师画角(师口述画角过程:先点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
师: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教师指出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学生说他们的名称。
我们给这个角起个名字叫角1。那么这个顶点就是角1的顶点,这两条边就是角1的两条边。
师:看,这个活动角的张口变大了一点,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画出这第二个角的。师:谁来说一说老师是怎样画的?
生:先顶点,再用三角板从顶点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师:我们给这个角起个名字叫角2,谁能到黑板上指出角2的顶点和边在哪? 指名到黑板上指一指、说一说。
师:现在,这个活动角的张口变得更大了,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按照老师画角的方法,把这个角画在练习本上,自己动手上画一画吧。
生画角,师巡视。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画好的同学请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对于学生画的有问题的图形,教师投影展示并纠正。)
师:根据活动角我们会画角了,那如果没有活动角你还会画角吗?下面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角并和同桌说一说角的顶点和边在哪?
实物投影展示。
(二)认识角的大小。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这三个角,你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 生:角3大。
师:那么你是怎么判断的呢?
交流。老师移动角3与角
1、角2比一比,观察角3的张口大,因此角3大。引导学生了解“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个角和角1一样大吗?(1)生:一样大。师:为什么?
生:角的张口没有变。(2)生:不一样大。师:为什么?
生:老师的活动角的边长。
师:既然我们有了疑问,那我们就一起验证一下。(教师移动活动角和角1比一比)角的顶点和角的边重合了,这说明角的张口一样大,角就一样大。
引导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
师:现在老师把角2的两边延长,观察一下,这个角的大小变了吗?为什么? 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
(三)学生活动:尝试用彩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师:看老师手里有一张彩纸观察老师是如何折出角的。师展示折角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方法动手折一折角,并向同桌展示自己折出的角,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指名展示。
三、找一找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画角、比较角的大小、折角,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有角?
学生发言,指出角及角的各部分。
四、课堂练习
师:我们现在既然认识了角,那么老师想要考考你们。
(一)观察下面各图,是角的在()里画√。
1、出示各种图形,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学生说说哪些是角,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其余的图形不是角,为什么?
(二)判断下面的图形分别有几个角?
1、出示图形,学生独立完成。
2、师:这些图形中分别有几个角?
3、交流,重点说第三个图形有两个角,为什么? 板书设计:
11.《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简评 篇十一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授课教师充分发挥网络教室功能,实现师生互动和多向反馈,并获得了佛山市精品课例评选活动一等奖。
与文科相比,理科的信息化资源相对比较贫乏,数学学科的信息化资源更是如此,能找到的可利用资源比较少,这给数学教师带来较大的不便,这也是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困难之一。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似乎所有的操作都在计算机上完成了,而实际上,计算机课件中的模拟操作效果有时并不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效果好,尤其是一些抽象性很高的几何课程。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数学学习,由于受条件限制,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的机会要少,教师如何进行取舍,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呢?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结合网络教室功能,较好地体现了将学生动手实践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结合的益处,教师通过制作学生感兴趣的Flash动画课件,把抽象知识直观化,把教学重点(角的画法)和教学难点(角的大小比较)用动画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最后的拓展延伸,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上网浏览建筑群、欣赏图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实现了师生的互动和多向反馈,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生也根据所学的知识,利用电脑软件绘制出了漂亮的图形作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特色点评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本节课,授课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创设出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自己最熟悉的校园里哪些地方有角,从而将学生视野拓展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深入浅出,活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看似浅显,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深入浅出,并且使用的语言要科学、准确。比如关于角的画法,在教材中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而教师备课时则应深入理解它,从一个点开始,向同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可以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等不同大小的角。由于钝角学生见得少,平角在教材中根本就没出现过,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角的认识,先画一个锐角,再画钝角、平角,然后让学生讨论是不是角,体验角有不同大小,从而避免学生认为尖尖的角(锐角)才是角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但在上课时要用学生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才能做到既不超纲又恰到好处。
勤于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次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如离开座位去找角、折角、拼角、画角,小组讨论角的大小比较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依托网络,巧用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2.角的认识教案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3、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欣赏美的能力,感受到祖国的魅力,增强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由国庆节祖国妈妈的生日导入,引出五星红旗,让学生观察五角星。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1、初步认识角(1)找角
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哪里也有角,汇报。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物品,看看是否与你找得相似,说一说这些物品上的角有什么共同特点。(2)折角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一个新的角。(3)摸角
请同学们再把你折的角拿出来,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感觉?(4)角命名
让学生根据先前的感受,然后对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板书: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出示角的童谣,让生朗读熟记。(5)小小练习
巩固刚才对角的各部分名称的掌握,能初步判断角。
2、感知角的大小(1)制作活动角
在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两人一组用两根硬纸条动手制作一个角。把角的两边往外拉,会怎样?把角的两边往中间推,这个角有什么变化?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2)比较角的大小
长度不一样的两个角,比较大小。
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第一关:判断是否是角。
第二关:找规则图形的角说说原因。第三关:找下面图形的角。(三条线)第四关:找下面图形的角。(四条线)
四、课堂总结,引发反思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五、拓展延伸,思维创新
1、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
2、学生创作有角的画。
13.角的认识教案 篇十三
1、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二、综合练习
1、组织完成106页第7、8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小组合作完成第9题。
3、随堂练习。
14.“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 篇十四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4.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展示如下图形:
哪个图形与众不同?为什么?
一种认为是长方体与众不同,因为它是立体图形,其他都是平面图形。
一种认为是圆形,因为它没有角。其他图形上都有“角”。(这时学生对角的认识可能是不正确或是不完整的)
(设计意图:课前向学生展示各种图形,一方面可以对图形进行整理和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新知的学习起到导航作用。一是“平面图形”,二是“角”,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平面图形——角。(板书课题“角”)
二、引导探究,建立表象
1.了解认知起点。
你觉得角会是怎样一种图形呢?
能在图形上指一指吗?
(设计意图:基于前面对图形的回顾,再通过学生的“想”和“指”,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抓住学生对图形中的角的认识作为起点展开教学,可以有效地为本课教学服务,同时避免了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角”对本课时学习所产生的负迁移。)
2.借助已有起点逐步规范。
看样子小朋友心目中的角跟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角还有一点差别。老师可以告诉你们,刚才你们讲的都有点对,但不完整。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角究竟是怎样的?请看大屏幕,可要看仔细噢!(电脑演示)看明白了吗?哪个小朋友愿意指给大家看看。现在请你再来指一指三角板上的三个角。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一开始就让学生规范对角的正确认识,不仅仅是边和顶点,而是指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因此在指的时候指出顶点和边,再用圆弧指出中间所夹的部分。)
3.感知抽象。
不仅三角板上有角,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上都可以找到角。
(1)屏幕出示:剪刀、吸管、钟面、折扇等实物图。
这些物体上都有角,你能找一找、指一指吗?
(2)多媒体逐渐淡化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
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一个顶点,两条边)
(3)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三、动手操作,丰富表象
1.找角 。
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在平面图形和长方体上找一找,重点找长方体上的角。
(设计意图:从立体图形中找角,既突破了生活经验中对角的错误认知,又可以形成对“角是平面图形”的正确认识。)
想一想,我们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角的什么?
2.做角。
(1)明确要求:用材料做角(吸管、细线、圆形纸片、三根小棒)
(2)四人合作。
(3)反馈。
①绳子拉出一个角(为什么要拉住?指出顶点和边,角在哪儿?)。
②折角(折法、可以折出很多角)。
③小棒(摆法、数角)。
④吸管做角。
问:怎样把角变大?怎样把角变小?
(4)初步得出:两边张开得大角就大,两边张开得小角就小。(每人都用活动角来进一步证明和体会此结论)
①做好一个角。按要求做:将它变大,再变大,可以变得多大?变小,再变小,可以变得多小?(说一说,怎样把角变大,怎样把角变小?)
②同桌合作:一人先做一个角,另一人做一个比这个角大一点的角;再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点的角。然后再交换着做。
反馈:谁的角大?凭什么说你的角大?你们在比的时候是在比什么?(比两边张开的大小)
③同桌做一个相等的角。(感知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设计意图:由于同桌使用的活动角的边的长短不一样,在前面两次比较中学生可能已经隐约感受到边的长短不会影响角的大小。设计此环节力图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尽管本课时无须用语言去描述此结论,但笔者认为,本课时是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而建立正确表象的关键是对角的大小的真正理解,这既是“角”这一概念的抽象性所在,也是本课时(作为二年级的学生认识角)的一个难点。因此,笔者设计这一活动,首先让学生猜想同桌两人能否做出两个相等的角,在前面的两次操作中,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关注并聚焦到两边的张开大小。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这两个角的大小就能确信是相等的。经历了三次的操作活动,尽管没有用规范的语言来加以描述,学生已经心领神会了,自然也就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课时设计和教学的一个亮点。)
3.画角。
(1) 学生先尝试着画角(发现典型:描、画),后反馈。
问:你是怎么画的?有没有不同的画法?
(2)谁的方法好?为什么?
(3)老师也想试一试(示范规范的画法),连续画出两个(锐角、直角)。
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看看两个角哪个大一些?看到这个角(指直角)你能想到哪个图形?
(4)想不想用这种方法再画一个角。(用规范的画法再画一个角,同桌可以比一比大小)
(5)请你们帮老师想一想,我还想画第三个角,猜一猜接下去第三个角会是怎么样的?你能用活动角做出来吗?为什么?谁帮我画出来?
(设计意图:画角除了要掌握画的技能以外,着重在画的过程中进行想象和感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画出的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到这个角(直角)你会想到哪个图形?学生会想到长方形或正方形。再让学生猜想接下去老师会画出怎样的一个角,从直角拓展到钝角,用活动角做出来,再把它画下来,打破了学生在画角时总是画锐角的一种定式。从而对角的认识更全面和完整。)
四、课堂总结,欣赏质疑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的平面图形——角,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关于角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关于角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仅仅是初步认识了这位新朋友,以后到高年级甚至到中学我们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其实在生活中,只要你用心观察,随处都可以看到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角,因为角不仅是一种美丽的图形,而且有它的实用性,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用到它。下面柏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在画面中你可以欣赏到很多美丽的角。
课后请小朋友到自己美丽的校园、家里去找一找今天所学的角好吗?
(设计意图:建立了角的表象以后,再回到生活中去观察和发现,这样学生的眼光和角度是有别于学习之前的。这也遵从了数学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的规律,但是第二次的“具体”是用数学的眼光或模型去发现和解释现实的体现。另外,在画面中既有同一平面内的角,又有立体图形中的角,可以说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提升和拓展。)
【教学思考】
关于本课时教学设计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1.如何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促进有效学习?
本课时知识的生长点在哪里?学生是基于怎样的认知现状?从哪个点开始切入新知最为有效?如何看待学生对生活中的角的认知经验对本课时学习的影响?
2.教师该如何正确理解“角的正确表象”,怎样才算已经建立了角的正确表象?
3.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4.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留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符号,还是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以上所有的问题让笔者不得不反思如何实施“有效教学”,通过自己对同一节课多次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习起点;二是教学目标;三是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教学新课之前,教师总会问一句:关于这个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而后,看到的是学生各种各样的回答,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但在一番热闹之后教师毫不犹豫地抛开学生的各种所答,继而步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只是在形式上呈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的事实,或者是把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当作是一种教学环节的点缀,而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我们不妨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对学生有关“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起点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分析。
1.从教材的编排看。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角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先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景图,先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做操同学伸开的双臂、足球门、足球场的边界、小旗、花工的剪刀、教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钟楼的时针与分针,这些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中用红色标出了其中一些角。例1是认识一般的角,从剪刀、吸管、水龙头等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包括锐角、钝角、直角,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直接用图形描述角的概念,并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类似于线段概念的引出),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什么是角以及角的特征。通过制作活动角、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使学生再一次感受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并直观地认识角是有大小的。例2画角,教材中给出的是一种最基本的画角方法(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画角的时候,可以比较开放,并不要求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做一做”让学生指一指自己身边的角,体现了知识的应用,要引导学生从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去考虑。对角的更严格定义,将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射线”后给出: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故教学时教师不应拔高要求,只要学生能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如折一折、画一画、做一做等)对角和直角有感性认识即可。
2.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看。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生活中的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地在周围的物体中找到角,但大多数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他们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数学中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从而让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并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二、有效教学的重点是合理定位课时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其关键取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全面、准确、具体、切合实际。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三者缺一不可。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考虑“隐”“显”兼顾、“近期”和“远期”的结合,使目标体现“三维”,这样的教学目标才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和针对性。
在认真学习课标、分析教材、解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后,笔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4)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三、有效教学的关键是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及特定的教学目标,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策略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具体的条件下,在特定的范畴中,教学策略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
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于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在教学中借助一系列的数学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指角、做角、比角、画角、想角等,同时在这些操作活动中始终让学生进行思考、想象、质疑等,让具体直观的操作逐步达到理性抽象的层面。
比如画角环节,笔者认为,除了掌握画的技能以外,着重应该在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感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教师画出的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没有出现名称,只是有大小的区别),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到这个角(直角)你会想到哪个图形?学生会想到长方形或正方形。再让学生猜想,按照前两个角的特点,接下去老师会画出怎样的一个角?从直角拓展到钝角,用活动角做出来,再把它画下来,打破了学生在画角的时候总是画锐角的一种定式,也打破了学生脑海中对角的概念只停留在锐角和直角的层面,从而对角的认识更全面和完整,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角的大小是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的空间观念得以发展。在做活动角的环节中,笔者让同桌做一个相等的角。由于同桌使用的活动角的边的长短是不一样的,在前面两次的比较中学生可能已经隐约感受到边的长短不会影响到角的大小。设计此环节力图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尽管本课时无须用语言去描述此结论,但笔者认为,本课时是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而建立正确表象的关键是对角的大小的真正理解,这既是“角”这一概念的抽象性所在,也是本课时(作为二年级的学生认识角)的一个难点。因此,笔者采用同桌一起做活动角的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猜想同桌两人能否做出两个相等的角,在前面的两次操作中,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关注并聚焦到两边的张开大小。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这两个角的大小就能确信是相等的。经历了三次的操作活动,尽管没有用规范的语言来加以描述,学生已经心领神会了,自然也就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课时设计和教学的一个亮点。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第一小学 313100
15.角的初步认识 篇十五
李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85页。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画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角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角。难点:会正确画角。教学用具:
三角板、活动角、纸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3分钟
出示主题图
师:在这幅图片中,你能找到哪些角? 学生找角
师:究竟这些是不是我们数学中的角呢,应该怎样判断是不是角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主题)
取出主题中的几个物品(剪刀、钟表、三角尺)
师:在这些物品中都有角。动画展示。仔细观察,角有什么特点? 学情预设:有一个顶点,还有两条边。师:谁来指一指,边指边说。重复巩固练习
师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设计意图】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很自然地引出角,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探究 19分钟
1.找一找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藏着“角”?(可以让学生一边说一边比划)【学情预设】:书本上有角,桌子上有角,门上有角„„ 师:同学们找找这副图中的角。
2.感知角
师:刚才找到这么多角,同学们看一看,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点? 【学情预设】:有一个点,两条边。
师:这个尖尖的点叫角的顶点,两边直直的边叫角的两边。请你想一想,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预设:1个顶点,2条边。师:你知道是2条怎么样的边吗? 生:2条直直的边。
总结:我们就说角是由1个顶点,2条直边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观察等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地理解什么是角,角有什么特点,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3.巩固
师:现在大家认识角了吗?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让学生上台指一指)
让学生判断后说一说角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什么是角后进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出示活动角
师:拿出活动角,你能做出一个角吗?生动手操作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角,并且说出顶点和边。师:同桌互相比一比,谁的角大? 教师巡视
师:你是怎样作比较的?
学情预设: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谁在外面,谁的角就大。师:重复,巩固练习。
师:刚才在比较角的大小时,你们比较的是什么? 学情预设: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师:和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学情预设:没有
师小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和两天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张开的程度越大,角越大,张开的程度越小,角越小。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数学认识角。同时,同桌合作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和两天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动手操作中要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比较角的大小。练习: 4.比较角的大小
(ppt出示两个角大小一样,边的长度不同)
学生自由猜一猜
【学情预设】:第二个边比较长第2个大;第一个大。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看看哪个角大。(ppt动画演示,两个角重合)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一样大。
师: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吗?(没有)师小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师:那角的大小和谁有关呢?(ppt动态演示)
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边张得越大角就越大。
师小结:角的大小和边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和开口有关,角的两边张得越大,角就越大。【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先自由比较大小,再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主总结角的性质,知道角的大小和边长短无关,和开口有关,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师:请同学判断下面几题。
①一个角,开口越大,这个角就越大 ②一个角的两条边变长了,这个角就变大了。③在放大镜下看角,角会变大。5.画一画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怎么画出来呢?
(先让学生自己考虑一下,同桌交流试着画一画)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怎样画可以画出最正确的角!
(师示范角的正确画法,一边画一遍说:先画顶点再画边。再请学生练习画角,同桌互相比一比,看谁画得好。)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任意画,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角的画法,再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画法,接着让学生动手画角,层层递进强化了画角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师:通过同学们刚刚画一画,老师总结了一个口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先画顶点再画边。
三、1.2,数一数下面图形各有几个角?
3、拓展练习: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学生对角的知识有所掌握后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图形中找角,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总结 1分钟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与两边开口的大小有关。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角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数学知识,数学中的角和生活中的牛角羊角等等是有区别的,因此在新授中,我让学生通过对物体的观察,发现角,然后引出数学中的角是平面图形,和生活中的角是有区别的。在认识角之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角的特点,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构成的,为了让孩子能更好的记住这一特点,通过画一画等形式让孩子能巩固掌握。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两个班级教学环节不一致,4班较快,6班较慢。而且先授课班级提问不够成熟,这说明在备课中做的还不够充分。
改进之处:希望对课堂练习也能做的更有层次性,把握教学进度,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能更好的掌握两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做到教学的一致性。角的认识 巩固应用 12分钟
16.人教版二年级《角的认识》教案 篇十六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
二、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中的角到数学中的角的认识过程,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画角的方法,并且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借助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课堂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猜图形 师:同学们,今天徐老师和大家一起去图形王国走走好不好?看看在那里我们能发现什么新的知识,学到什么新本领?(教师板书:图形)学情预设:学生很兴奋,都表示愿意去。师:这是老师从图形王国带回来的四个图形,但是都被一张小纸片遮住了,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能通过露出来的部分判断是什么图形吗?
学情预设:学生踊跃举手,抢着回答问题。能够准确回答出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圆形。师:真厉害!其他小朋友猜的是不是也和他一样?那么谁来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猜测出来的? 生:第一个图形有三个角所以我认为是三角形,第二个图形有五个角所以是五角星,第三个有四个角而且一条边特别长所以我认为是长方形,最后一个图形没有角我认为是圆形。师:说的真棒!大家把掌声送给他好不好?刚才这位同学在说里有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词——角,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来自图形王国的新朋友朋友。(板书:角的认识)
课堂艺术:首先从学生最喜爱的猜图形活动引入图形,再引入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通过“聪明的小朋友、真厉害、说的真棒”等词来表扬学生、拉进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继续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分割图形、认识角
师:为了便于观察比较,老师现在用剪刀把这些角从图形上减下来,看屏幕,现在是不是更加直观啦?好,现在先自己观察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然后四人一小组相互说说自己的看法。学情预设: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开始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小组的讨论,期间有个别同学举起手。师:我发现很多小朋友都积极的参加了讨论,下面谁来做代表讲讲你是怎么想的?(板书:共同特征)生1:一个角有一个点和两条边。生2:我认为一个角有一个点,那个点叫做顶点,还有两条边。师:大家的想法是不是也和刚才这两位同学一样?看来大家回去都有做过预习,我们把角的两条边相交的那一点叫做顶点,所以角的特征就是? 生:一个顶点,两条边。(板书: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对角的概念有了了解,下面大家拿出课堂练习纸,上面有四个图形,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找出不是角的理由。生:第一个是角、第二个不是角、第三个是、第四个不是角。师:大家认为他判断的对吗? 生:对 师:真了不起,大家把掌声送给他好不好?那么谁来说说你认为这两个不是角的理由?
生:第二个图形它们没有交在一起,没有顶点;第四个边是弯的。师:哦,你是这样认为的,大家觉得他这样说有没有道理? 生:有!
课堂艺术:本环节先让学生自己探索,然后加入小组讨论,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可以加强组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最后还让多名学生总结角的特征,让学生做老师来使学生产生自豪感,从而更加对学习数学有了兴趣。第二个小环节老师通过练习来巩固大家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强化,从而为下面画角做了铺垫,所以数学是一门前后联系紧密的课程,要做到环节之间不脱节。
三、动手操作、画画角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也动手画一个角呢?好!下面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和笔在练习纸上画一个你们喜欢的角。师:谁愿意把自己画的角给大家欣赏一下?你来!大家看这位同学他画的角漂不漂亮?画的是不是正确的? 生:是正确的、很漂亮。师:谁还愿意把自己的角给大家欣赏呢?这位同学。大家仔细观察这位同学画的有没有问题?
学期预设:学生对画角兴趣还是比较高的,画出来的角也是五花八门,请他们上台展示并引导学生之间互评。
四、游戏活动、比比角 师:大家已经会画角,那么有谁敢把你的角与老师的角比比大小呢?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做这个游戏?(指名几个学生上台)
师:现在这三位同学和老师一起来玩一个“超级变变变”的游戏。学情设计:教师在黑板上贴上8条长短不一的带有磁性的纸条,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自己认为最大的角。教师最后也摆一个角。
师:好,感谢这三位同学参与这个游戏,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三位同学摆的角和老师的角比较,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生:我发现老师的角最大。
师:哇!这么厉害,一眼就看出来啦?那么你们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从黑板上的这四个角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我认为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师:那你觉得和生么有关?
生:我觉得如果两条边分开越大,那么这个角就越大;相反如果离得越近这个角就越小。
师:总结得真好!你们觉得呢?掌声送给这位小朋友。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发现并归纳得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边长无关。张开越大,角越大;张开越小,角越小。课堂艺术:探究式的教学更适合几何与图形的学习,儿童生来就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天生就具有探究或者发现事物的兴趣,所以恰好抓住学生的这一天性设计这个游戏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从而自然巧妙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六、巩固应用
1、完成书本第42页第1题。
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把理由说给同桌听听。
2、拓展数数角:下图中一共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一节新课的练习是必要的,及时巩固新学知识,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课堂总结
【角的认识教案】推荐阅读:
《角的认识》教学方案12-16
角的认识复习教学反思07-15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0-09
二年级角的认识习题07-05
角的初步认识整体教学反思10-14
角的认识的教学片断及反思10-18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7-20
小学数学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08-02
《认识角》的初步认识教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