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4-07-13

浅谈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精选12篇)

1.浅谈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一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单位办公、科研及其他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对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利用的效率,构建节约型政府,树立廉洁奉公的社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问题 对策

(英文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Abstract The fixed assets of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unit is an unit to transact, research and other businesses develop of the important material promise and strengthen the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of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unit, for exaltation the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unit fixed assets make use of of efficiency, set up an economy type government, set up incorrupt receive male of the social image has important meaning, this text manages to the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unit fixed assets medium the existent problem carry on concrete analysis combine at this foundation up put forward the counterplan of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unit fixed assets management.Key words: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unit Fixed assets Problem Counterplan

目 录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含义„„„„„„„„„„„„„„„„„„„„„„„„„1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

(一)资产购置存在漏洞„„„„„„„„„„„„„„„„„„„„„„„„„„„„„2

(二)资产使用问题较多„„„„„„„„„„„„„„„„„„„„„„„„„„„„„2

(三)资产处置不够规范„„„„„„„„„„„„„„„„„„„„„„„„„„„„„3

(四)会计核算存在滞后„„„„„„„„„„„„„„„„„„„„„„„„„„„„„3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3

(一)、管理机制仍不完善„„„„„„„„„„„„„„„„„„„„„„„„„„„„3

(二)、管理体制仍需理顺„„„„„„„„„„„„„„„„„„„„„„„„„„„„4

(三)、管理过程亟待规范„„„„„„„„„„„„„„„„„„„„„„„„„„„„4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4

(一)从思想认识入手,提高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加大领导重视力度。„„„„„„„„„„„„„„„„„„„„„„„„„„„„„„„„„„„„„„4

(二)从体制和机制入手,消除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深层次障碍,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制度。„„„„„„„„„„„„„„„„„„„„„„„„„„„„„„„„„„„4

(三)从管理制度入手,建立系统、透明、规范的管理体系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4

(四)从监管和执法入手,将问题消灭于萌芽,大力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4

(五)从人员培训入手,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5 【参考文献】

1.苏文胜,王巧丽;会计政策选择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 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 2.刘晓北;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J];财会研究;2006年03期

3.肖成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0年07期;4.王 建;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潍坊教育学院院报;2009年03期;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陶 波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含义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就是利用价值形式,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调拨、报废、出售等方面进行控制监督和考核,提高使用效率。但由于政策性因素及单位内部自身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严重影响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一大隐患。因此只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才能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更好的实现公共财政的目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第35号令《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第36号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逐步规范,管理效率明显提高,但在具体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资产购置存在漏洞。由于审批单位和使用单位间的管理脱节,监管机构不可能详细了解使用单位资产的实际状况和具体用途,“架空”审批权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某些行政事业单位利用专项经费,以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或指挥部等名义脱离财政部门监督,在原有办公设备和专业设施比较齐全的基础上,大量购买,借机更新换代原有办公条件。尽管财政部门在固定资产购置环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合理使用的前提下避免浪费,但由于资金控制权仍属于预算单位本身,尽管《两个暂行办法》实施多年,但是有些预算单位的负责人把握政策性能力欠缺,利用预算资金购买固定资产的时候,甚至没通过财政部门的审批监管,直接购买固定资产。有些预算单位在预算资金比较宽裕的状况下,通过购买固定资产来花掉当预算结余的情况屡有发生,重复购买、大量采购、超规模购买等现象自然应运而生。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固定资产时仍存在一些漏洞。某些地方在谈判小组的选择、标书的撰写上不够规范,导致人为因素加大;一些单位采取“化整为零”的战术分解采购规模,刻意规避政府采购。政府采购相关人员与供应商有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但在具体执行时力度不够。私下交易、暗箱操作、“人情采购”等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的行为依然存在。盲目采购、攀比采购、重复购置等现象在个别地方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固定资产违规购置、采购成本增加,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资产使用问题较多。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重行政轻管理的指导思想,内控制度又不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是粗放型的,账、卡、物三方面不是缺一就是少二,很多会计人员只起了记账的功能,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二级明细科目的汇总数,至于具体的实物是什么、由谁具体负责资产的安全等问题大多成了糊涂账。依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及时入账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责,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也是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等有关各方处理问题的基础。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普遍没有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或者由非专业人员参与管理,账实不符成了必然。如单位购置或者通过其他渠道取得的固定资产 3

不入账或不及时入账,账外物资游离于管理之外;单位处置固定资产不核减或不及时核减,早已经报废的资产长期挂账,虚增资产的价值。

(三)资产处置不够规范。为了防止行政事业单位任意处置固定资产,达到能从宏观上调剂资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以及加强对处置收入的管理,《两个暂行办法》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固定资产时,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处置价值有规定限额,未经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的批准不得自行处理,固定资产的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但由于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使用部门的信息沟通上的问题,处置资产不上报、处置收益不上交的现象时常发生,甚至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价值不菲的固定资产早已私下处理了,未办理任何核减手续,导致财务人员无法调整账务,造成账实不符,至于处理后的收益,则形成了单位“小金库”。

(四)会计核算存在滞后。

1、会计核算不及时。无法及时反映资产变化,应入未入,该销未销,导致账物脱节、存量不清,个别单位建造的楼房已使用多年,工程支出仍挂在“在建工程”和往来账户中。

2、会计核算不准确。购入固定资产或改扩建固定资产只按发票买价入账,实际支出的运杂、保险、安装等费用不计入固定资产,人为缩小了固定资产的价值;竣工决算之前发生的固定资产借款利息及有关费用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记入当期事业支出,违反了借款利息资本化原则的;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盘盈、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不进行任何账务处理和卡片登记,长期游离于账外,极易造成资产流失;已投入使用但尚未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只使用,不记账,有的甚至一拖数年,造成严重的账实不符。应据实入账的报废、损毁固定资产,不进行任何账务处理,造成这些固定资产有账无物。

3、不计提折旧,虚增了净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核算中不计提折旧,却设置了“固定基金”科目以反映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归宿,明显虚增了净资产。

4、一些单位的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差,一些用公用经费所购置的固定资产,都是借记“经费支出”或“事业支出”科目,没有同时按账面价值,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导致账实不符。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既有体制机制的原因,也有管理过程中的缺陷,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管理机制仍不完善。资产形成和配置过程中的管理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人为因素过多,没有形成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资产使用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造成管理滞后、浪费严重。资产处置缺乏规范的处置程序和监管措施,致使随意处置、随意核销的情况屡禁不止,资产流失、资产浪费的问题较为普遍。现行的会计制度漏洞较多,亟待完善,如会计制度中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均不计提折旧,这使得资产负债表反映不出固定资产的磨损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的程度越来越大,形成资产总量的虚增。监管制度不完善,约束力度不足,尚未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既难以及时的发现问题,也难以有效的查处违规违纪。

(二)、管理体制仍需理顺。在管理机构上,有的地方归财政部门管理,有的地方归国资部门管理;有的单位内设有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更多的单位则采用兼职。在管理职责上,部门间条块分割、责权不清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

(三)、管理过程亟待规范。相关部门的监管工作仍有待加强,监管内容应更加全面,监管程序应更加规范,监管过程应更加透明。社会化监督工作亟待开展,单一的垂直化部门监管存在较多弊病,社会化监督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全社会的认识有待提高。必须克服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倾向,必须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认识程度, 必须规范和强化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行政开支不断增加、地方性政府的债务负担也逐渐加大,如何有效利用国有资产,减少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开支,进而减少行政成本也成为建设节约型政府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并使国有资产可以有效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从思想认识入手,提高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加大领导重视力度。对固定资产管理单位的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有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并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作为组织部门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各单位“一把手”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购建、保管、使用、维护和盘存等制度。组织人员每年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盘点,把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本单位工作目标。

(二)从体制和机制入手,消除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深层次障碍,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制度。由于现行总预算会计核算着重反映的是体现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的资金流入和流出。而对于财政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和投资权益得不到反映,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为此,变革现有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试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一方面反映固定资产因自然损耗或资产贬值等原因引起的价值减损,准确地反映单位真实的财务运营状况;另一方面反映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的价值补偿,即单位对购置一项新资产的资金积累和来源,以反映经济资源价值的真实变化情况;在会计核算的帐务处理上可在资产类别中增加“折旧”、“累计折旧”等科目,使折旧和固定资产在资产类项目中结合,直接明了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年末净值。可避免造成账实、账卡不符,滥用“折旧”的名目“冲账”,使国有资产流失;增加“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财产损益”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以核算反映固定资产因改建、扩建等原因价值增加或减少以及清理后净损益的情况。

(三)从管理制度入手,建立系统、透明、规范的管理体系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处置等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固定资产的入账手续,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完善固定资产的台账,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固定资产盘点清查,确保本单位资产安全、效益和完整。提倡单位领导人上任时必须进行固定资产的盘点,让主要领导人对单位的固定资产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在调离时,也必须进行固定资产的盘点这样可以将单位领导在任职期限内的固定资产变动情况及时掌握,为领导干部考核提供一个参考数

据。

(四)从监管和执法入手,将问题消灭于萌芽,大力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主管部门或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要把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监督的重点,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控制度,固定资产的采购和出入库应有不同的人来担任。不能出现一人兼任数职的情况。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对盘盈、盘亏、报废、损毁固定资产要查明原因,视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要依据清查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内控制度。

(五)从人员培训入手,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准;坚持会计人员持证上岗, 杜绝无证上岗现象;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并定期进行考核,奖惩分明。

1、强化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

2、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业务素质。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注重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更新会计知识,熟悉会计处理程序和核算办法,精通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准确判断会计事项,新会计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会计职业判断,恰当进行会计处理;同时加强计算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培训,使财会工作由单纯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使会计人员素质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所以提高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从业素质是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3、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首先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保证其独立于其它职能部门,以确保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是否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是否有效实施的关健因素。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除了审核单位会计账目外,还应包括稽核、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和单位内部各组织结构执行指定职能和效率,监督单位业务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并向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更完善的内部控制、纠正错误的建议,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正确处理单位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单位领导人要积极带头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自觉服从监督,同时帮助审计人员克服困难,排除监督和干扰和压力,从而达到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保护国有财产的完整。

4、应用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现代先进管理手段,开发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动态的信息化管理,及时、准确、全面、动态地反映资产的使用和增减变动情况,同时便上同级财政及上级部门掌握信息,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走向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苏文胜,王巧丽;会计政策选择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 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

2.刘晓北;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J];财会研究;2006年03期

3.肖成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0年07期;4.王 建;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潍坊教育学院院报;2009年03期;7

2.浅谈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二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 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这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还并没有很好的适应这种变化, 没有对本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作的特殊性使得其财务管理较为薄弱,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

1.在预算的执行方面缺乏严肃性和约束力。首先, 预算单位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对支出的控制不够严格, 普遍存在着浪费现象, 例如:利用公款进行吃喝、高档消费、旅游;超标准购买小汽车等, 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招待费、会议费和车辆的燃修费过高,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众形象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其次,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项目资金支出的管理使用过程中, 没有很好的区分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 在基本支出的经费不足的时候, 就用项目支出来弥补, 没有严格的做到专款专用。再次,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 没有树立良好的理财观念, 重视拨款, 但是轻视了对专款的管理, 注重对预算的审核, 但是忽视了资金利用的实际效果, 缺乏对相关项目资金的有效的考核和监督。

2.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一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没有建立健全, 无法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在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方面的作用, 例如: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信息系统控制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账务处理程序的制度、财务收支的审查制度以及财产的清查制度等都不够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 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促进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且保证单位的会计工作真实、顺利进行的保证, 但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 即使设置了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也是形同虚设。

3.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重视使用, 轻视管理。一方面, 部分按照规定应该直接通过财政支付、纳入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 各个预算单位都逃避政府采购, 自行进行采购。另一方面, 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 过分重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 而忽视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各个预算单位的固定资产都是以国家的财政投入为主的, 行政事业单位占用固定资产并没有相应的代价, 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往往不断的申请财政经费购置或者兴建资产, 盲目的追求高标准和高品质, 对处于尚能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进行提前更新, 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对已经购入或者已经新建完工的固定资产缺乏相应的管理, 具体表现在:长期不进行固定资产的盘点;对固定资产的处置不够规范;部分固定资产的去向不明, 造成账实不符, 给国有资产带来了闲置以及流失。

二、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编制存在一定的问题。部门预算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财政部门虽然对部门预算的编制实行了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法的规定, 但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还是有不少的预算单位沿用基数法, 这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影响。其次, 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编制在对基本支出进行定额制定的时候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在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的细化程度上也不够, 这在无形之中就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铺张浪费和挪用资金留下了一定的隐患。再次, 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编制的不够严谨细致, 尤其是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 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人为的因素较多, 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项目编制的准确性, 使得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普遍的存在预算追加的现象, 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严肃性, 给相关项目的绩效考核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2.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不配套。近几年, 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财政支出方面的一些改革措施, 这些都引起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和财政预算管理方面的重大变革, 已经影响到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但是, 我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并没有因此而做出改革, 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会计制度相对于会计实务严重滞后的矛盾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已经显得越来越突出。

3.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监督乏力。随着财政改革的进行, 财政监督的工作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 总体上财政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还存在一定的缺位, 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科学的监督机制。从监督的内容上看, 对单个的环节和事项的检查少, 对全方位的资金使用检查的少, 没有对资金的使用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从监督的方式上看, 专项检查和突击性的检查多, 日常的监督少;从监督的时间上看, 还是以事后检查为主, 忽视了事前和事中的监督。

4.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完备, 财务人员的岗位分工是否规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票据印章的管理混乱、财务人员分工不明、现金的使用也没有完全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支出的审批程序不够规范等等, 这些财务管理上的漏洞都给贪污腐败现象留下了可乘之机, 严重的影响了资金的有效、安全使用。

5.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水平不高。行政事业单位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 单位财政申请和打印凭证、支出的审核和账务处理等都是通过网络操作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工作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产生了制约。另外,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往往不能全面的掌握相关的财务知识和计算机财务软件的应用, 这也是造成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预算管理, 建立健全管理的约束机制。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预算管理的前提条件。现阶段,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坚持预算管理中的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和评价预算并重的原则, 合理科学的编制部门预算, 努力推广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 进一步的细化对收支项目的预算编制, 切实的保证部门预算与实际情况相符, 对支出标准的制定也要合理科学。预算在执行的过程中, 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的预算进行收入和支出的安排, 逐步杜绝随意追加、变更预算的现象, 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 给管理决策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2.增强财政监督的检查力度。一方面, 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检查的力度, 实行专项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种专项资金建立相应的跟踪反馈机制, 掌握资金流向, 用好管好资金。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严防有关人员趁改革之际, 以不合理的价格变卖单位财产、转移收入等行为对国有资产造成浪费和损失。严格的落实责任, 一旦查出有财政违法的行为, 要立即给予严肃的处理。建立严明的赏罚机制, 从根本上防治腐败, 堵住各种财政漏洞。同时, 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克服重视使用、忽视管理的观念, 严格落实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首先, 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的管理, 保证现金真实的反映在银行存款中, 坚决抵制白条抵库的现象, 对所有的事业收入要及时入账, 禁止通过私设“小金库”等方法转移资金, 杜绝重复报账现象的发生, 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支出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对票据印鉴要分开管理;进一步的规范财务收支的审批程序。其次, 要明确责任, 进一步的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 提高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 树立依法理财的理念, 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 建立健全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符的内部控制措施, 并积极的贯彻落实内部控制制度, 切实实现低耗、高效的目的。

摘要:本文指出了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建议从加强预算管理、建立健全管理的约束机制、加强财政监督的检查力度以及重视内部控制等方面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杨龙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8) .

[2]蔡建英.论事业单位资金投放活动中的财务控制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 2009, (7) .

[3]张房维.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探析[J].财会通讯, 2006, (1) .

3.浅谈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三

【关键词】乡镇行政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管理组织 ,肩负组织和带领亿万农民群众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使命。乡镇的行政管理不同于其它行政管理,其特点是管理对象复杂、手段滞后、效力脆弱、行为多向、工作有偿。为适应乡镇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回顾历次改革,乡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呈现出“一刀切”的特点,上万个乡镇的改革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遵循同一个模式,然而,由于各个乡镇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乡镇与乡镇之间呈现出差异,同样的改革目标和改革手段,也就不能带来同样的效果。以下对乡(镇)行政管理改革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及改革对策进行分析。

一、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政府机构调整困难,浮于表面

第一,目前的大部分的乡镇,他们的乡镇政府部门的区分和制定和乡村内的实际的发展情况有很大的出入。乡镇管理政府是主要的基层政权管理组织,和他的向上级别的政府部门有一定的管理方式的相同性,主要是为了可以方便接受向上级别的政府的监督和检查,在分发任务的时候可以更好的执行,这项政策的制定也是政府管理机构中的统一性原则的要求相符合的。可是,现在的具体情况是,目前的乡镇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上一级政府的领导职能看的太重,在乡镇方面设置的各部门的机构和管理的形式,县级单位的领导为了保持乡镇县之间的一致性,不管县内的具体的情况直接的对其进行复制,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政府部门内部权力机构设置过多,造成政府部门内部管理的臃肿和堵塞,职权的不清晰,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容易造成内部工作职责的混乱,工作效率低下。可是乡村开展急需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组织、文明服务组织、医疗卫生组织、劳动力资本和社会保障组织却遍及没有很好的树立。其次,现行城镇组织的结合通常都是名不副实。政府组织变革是政府办理体制变革中最受关注的一部分,也是变革中的难中之难,中国政府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组织变革,可是从中央到地方成效都不大显着,到了地方更是如此。为了遵循上级政府的需求,城镇政府也对自身的部门进行了必定程度的结合。

(二)乡镇政府行为不规范,依旧走“人治”套路

首先,有些底层政府的行政行为仍然不合法。跟着农业税的撤销和农村税费的改革,仿佛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的行为没有了,本来,是在合理的外衣下,手法愈加的荫蔽了。例如,计划生育方针得不到有效的遵循,实践履行过程中,假如违反了计生方针,城镇政府仍然会依据违法者的情况和亲疏联系而给予不同的赏罚方法。其次,城镇政府方针的制定相对集权,方针履行却很随意。城镇作为最底层的一级政府,在办理过程中,通常都是以履行上级政府的决议计划为重心,但触及本城镇的严重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业务,相同面临着决议计划问题,如按照上级精力怎么计划好城镇本年的发展计划等等。可是在很多城镇政府中缺乏民主的氛围与传统,不少业务基本上都是镇长一个人说了算,而政府的决议计划又常常是由党委书记最后决议。“从当时城镇政权的运作来看,尽管城镇一级设有几套班子,可是仍是城镇党委一元领导班子为运作形式,城镇政府只不过是履行城镇党委决议计划的一个办事机构。”别的,政府的公共方针朝令夕改的表象也对比遍及,这种随意性必然会致使社会资源的极大糟蹋,也影响农人对出产的积极性。

(三)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很难实现

为解决内忧外患的局势,加速经济的建造与发展,确保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令的疏通,避免“上有方针,下有对策”的呈现,形成了压力型行政管理体系。在新农村建造的今日,因为传统体系的影响,为数不少的上级政府为了完结各项经济指标,把使命和指标层层量化分化,下派给下级组织和自己,视其完结状况作为查核评估的首要依据,并进行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奖惩。这些使命的完结状况直接涉及到乡镇政府的政绩和乡镇干部的选拔查核,这就必定致使乡镇政府把首要的精力放在完结上级政府交办的使命和各种查看评比上,而小看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了敷衍上级政府的查核,乡镇政府通常不切合本地实际状况,大搞形象工程,无暇顾及为农民供给最迫切需要的公共效劳和公共商品。

二、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构想

(一)正确认识乡镇政府的地位作用

第一,城镇政府是中国最底层的人民政府,是政府体系的根基地点。注重城镇政府的位置和效果已经变成了中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契合年代开展的潮流。在服务型政府建造的大潮中,城镇政府也有必要本着服务型政府建造的思路和形式来进行内部的调整和变革。第二,在新乡村建造中,社会主义调和新乡村的方针是否可以得以完成,城镇政府有着决定性的效果。中国是一个乡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人的出产日子的好于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开展与安稳。而城镇政府在改进农业开展局势、进步农人日子质量方面起着无足轻重的效果。第三,城镇政府功能的从头定位关于推进城镇政府机构变革和社会主义新乡村战略的施行、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全部开展含义严重。所以,底层政府应当紧紧围绕推进乡村全部变革并终究打破城乡二元构造的思路,在尊敬经济开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商场自我调节的功能,运用商场化手法并不断经过手法立异进行宏观调控,不断弱化其直接干涉办理经济的功能。变成建造人民满意的基层政府和进步基层政府附管理才能和管理水平的重要象征。

(二)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完善管理体制

为进一步加速变革的脚步,有必要科学的设置有些。一是削减组织类型,扩展城镇权限。对城镇功能组织的类型应能简则简、科学合理地设置,使各有些处于平等的位置,平等地置于城镇政府的领导和办理下,进一步扩展城镇的权力,最大程度地表现功能有些的工作效率。二是理顺组织联系,健全城镇功能。对于城镇普遍存在组织从属联系紊乱的表象,城镇政府一定要清晰责任,加大对有些的办理力度,理顺政府与有些的联系。同时,还要逐渐健全城镇功能有些,使其可以各司其职,到达健全城镇功能的意图。三是打破身份束缚,斗胆选贤任能,对于有些干部年青、有文化、有上进心的特色,城镇政府应打破用人体系旧结构的束缚,选贤任能,让优异的有些干部在城镇政府任职,在为城镇政府效劳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nlc202309040006

(三)积极培育和发展基层社会服务组织

社会组织是乡镇政府与乡民、政府和公司之间的桥梁和枢纽,培养和开展社会安排,加速公民社会建设,将政府所承当的有些功能,如协调性的、效劳性的、技术性的作业交给社会安排,一方面可以削减政府本身压力,改动政府啥都要管,啥都管欠的局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轻政府与社会、政府官员与老百姓的对立,增强政府的威信。乡镇政府有必要从乡村改革与开展的全局完成农业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乡村中介安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全力加速社会安排建设脚步。公共效劳是政府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效劳主要是政府依据社会公共需要,经过各种方式为社会不同层次提供多样性的公共商品和公共效劳,为社会公众参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经过改革民间安排管理体制,激起社会安排开展生机。对于中国社会安排开展中面对的疑问,实行社会安排分类管理。依据社会安排的效劳类型,鼓舞从事社会效劳的社会安排开展。充分发挥社团、职业安排、社会中介安排等各类社会安排提供效劳的效果。政府应该向社会放权,需求社会多方力气参加到社会事务管理中来,承当社会责任。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经历了很漫长的一个探索时期,每次探索所做出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让乡镇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有力、监督更加有效,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乡镇行政管理改革将是一个持续的、循环的过程。我们始终要尊重事实的发展,去因时因地的进行改革。乡镇政府的改革与我国很多领域的改革有着相似的轨迹,都需要一个过程。为此,我们应该有信心,只要我们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去进一步的认清乡镇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乡镇问题一定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得到相应的调整和解决。

参考文献

[1]许璐瑶.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2]李卓民.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

[3]王洪树,张明.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经验及价值——以成都实验区为例[J].长白学刊,2013年第五期,73-78页.

[4]张丽琴.试论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一期,24-28页.

[5]柳唐镜,张棵,彭德旗,吴素萍.我国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探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三期,115-118页.

[6]黄梦其.关于加强和创新乡镇行政管理的几个问题[J].前进,2012年第10期,34页.

[7]李芬.乡镇行政管理问题分析及建议[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第二期,24页.

4.浅谈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四

1、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制不够健全,无固定资产卡片账、无固定资产明细账,无固定资产

验收、登记等各项制度。一些单位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总值,没有记载明细资产的实物数量及其价值,由于固定资产实行原始计价一惯制的办法,单位会计无法确认盘存资产数量的多和少及其价值的增和减,账面资产总值失去了对实物的控制。

2、增减固定资产不能及时、正确地进行账务处理。导致账物脱节、资产存量不清。审计中发现一些单位购入、捐赠的资产应入账未入账,变买或报废的资产应核销未核销。甚至还有一部分单位购买、建造的办公楼已使用多年,一直未入账或仍挂在“在建工程”账户中。

3、出租资产管理不规范。审计发现一些单位出租部分办公用房,收入未全部进账,直接抵顶了账外的单位招待费、福利费支出,财会部门对本单位租凭收入的情况没有任何记录,会计监督失控。并且有的单位一部分资产长期在帐外出租、出借,其收入极易形成“小金库”,容易诱发腐败行为,不利于对资产的监管。

4、固定资产的盘点不及时,或报损过于轻率。部分单位领导只重视购置,忽视日常管理。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不强,长期不予盘点,以致于有部分固定资产已长期不存在,单位领导却一无所知,或即使知道也不愿意加以处理,形成长期挂账。再者有部分领导对固定资产处置存在随意性,未按有关程序报批。在处理上也过于轻率,有部分可以追回的资产或是碍于情面、或是怕麻烦不予追回,大笔一挥加以报损,造成资产的严重流失。

5、私下交易,长期滞留账外或被借用。审计中发现有部分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主动或被动地与被征收对象达成默契,以对方提供的实物,如小汽车等,抵顶行政事业性收入,这些资产长期滞留账外或被借用,逃避了正常的监督检查。

为合理、有效地利用固定资产,保障其完整与安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杜绝可能发生的违纪违规行为,现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准。建立健全财会人员考核制度,并定期进行考核,对财会管理工作做得好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对考核不合格,不能胜任会计岗位的要及时进行调整。

2、每年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按有关规定、有关程序及时进行处理。尤其是领导变动时必须进行固定资产的盘点,让前任领导走的明白,后任领导接的清楚,两任领导对有所了解,也可以掌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限内的固定资产变动情况,为领导干部考核提供一个参考数据。

3、加大领导重视力度,对固定资产管理衽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有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并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作为组织部门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各单位“一把手”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购建、保管、使用、维护和盘存等制度。把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本单位工作目标。

5.浅谈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五

乡镇涉农财政资金是指中央、省、市、县安排的,用于支持乡镇农业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分为工程项目类资金和补贴补助类资金。乡镇涉农财政资金在投入和使用方面,都有着严格的监督与管理要求。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关注“三农”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一号文件,随着惠农强农政策不断出台,国家对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的投入也不断增大,对推动乡镇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但是,在近年来的乡镇涉农财政资金专项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当前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监督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信息公开的时间与资金到位的时间不同步,公开的内容不全面,群众误解多。如信息公开的“时间差”导致群众猜疑,上级下拨乡镇涉农财政资金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公布,群众知情快,但资金下拨的环节多、程序多,政策落实到乡、到村、到群众则需要较长时间,因而在群众中产生了误解。又如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资金的使用规划和计划、分配方案等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重要事项,没有纳入信息公开规定的内容进行全面公开,也让群众产生了误解。

(二)乡镇涉农财政资金涉及的层级多,管理效率低。纵向层级,从中央到省、到市、到县、到乡镇、到村组、到农户,经过若干层级;横向层级,系统部门多,职能重叠,权力交叉,环节也不少。由于层级多、战线长、时间跨度大,导致了资金的管理效率低下。如家电下乡补贴的发放,发放的程序多,手续较为繁琐,其流程是:在农民购买了家电下乡产品后,要凭户口簿、身份证等证件,在家电下乡备案经销网点上录入基础资料,再到乡镇财政所接受初审。由乡镇财政所初审合格后,再上报县财政局审核,通过县财政局审核无误后,才能将家电补贴款划入农民直补卡上,前后需10天以上的时间。这样的操作流程,无疑影

响了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积极性。又如乡镇涉农财政资金项目缺乏统一管理调度,分配使用上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资金项目的安排随意性大,使一些乡镇攻关跑项目,难免滋生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三)乡镇财政补贴资金分配体制欠公平欠合理。如乡镇涉农财政补贴资金分配政策中,一般都按分田分地的人口分配,而现实生活中,人口的变化是较大的,往往是以前分田人口多的,现在的人口少了,以前分田人口少的,现在却人口多,而国家的田地政策是长期不变的,因而同样是本地村民,有的可享受到多个人的优惠政策,而有的人却连公共财政的一丝一线“阳光”都享受不到。

(四)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监督法规建设滞后,问责难到位。由于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中存在诸多复杂问题,特别是由行政行为造成的问题。如决策失误,管理不到位等。要问责,说起来容易,落实起来难。又如资金匹配、前期费用等问题。导致基层政府财力紧张,基层“被迫”拆东墙补西墙保运行,这样的情况,定责容易吗?再如,对一些涉农财政资金的违纪违法的查处,可能影响到上级主管部门,由于担心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方面受到上级“制裁”,地方监督管理部门在问责时,不得不从宽、从轻处理。

二、对加强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监督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公示力度,健全公开机制,消除群众误解。公开是保证一切工作“阳光操作”的必要前提。创新乡镇涉农财政资金公开方式,全面接受社会监督,要在深化现行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常规公开形式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形式。笔者认为,可在乡镇、村一级采取点题公开的形式,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直接公开群众点题关心的问题。推广电子网络公开形式,建立完整的中央、省、市、县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网上公开平台。即通过政府门户网站、部门网页等,实现从中央到乡、到村的自上而下的全节点公开,把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的资金流程,分配过程和发放过程全面公开,把资金的安排、项目规划审批、政策规定等内容向社会公布,使乡镇涉农财政资金更加透明阳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这样,就能有效规范主管部门的权利动作,降低其工作的随意性。建议减少

资金下拨的环节、程序,缩短资金到位的时间,提高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资金的下拨与资金信息公开结合起来,减少政策落实到位的时间差,最大限度地消除群众对党对政府的误解。

(二)从源头治理,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议各级政府科学合理决策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的投放,对于情况不明,把握不大的项目要特别慎重,尽量避免决策失误,盘活资源,突出重点进行监管,突出监管效果,有效打压基层找关系、跑项目的时间和空间,多给乡镇在项目资金上的自主权。对于涉农财政项目资金的投放。建议减少和取消县乡政府的项目匹配资金,从而减轻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避免乡镇弄虚作假、东拉西扯、截留挪用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的现象。对乡镇涉农财政资金项目,建议通过统一部门审批,避免多部门、多渠道审批和管理,对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减少运作成本,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金安全。

(三)创新分配体制,探索公平机制。针对当前人地矛盾突出现象,建议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的监管部门,积极探索惠农资金分配体制,争取让每个农民都享受到党的富民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向每个村民。

笔者认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不违背群众意愿的情况下,采取按现有人口分配乡镇财政补助资金的办法是可行的。即经全体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对乡镇分配到村的按田地分配的财政直接补贴农民资金,采取以现有人口平均分配的办法。实行这种分配办法后,就可以让没有分到田地的现有人口也享受到党的惠农政策,让全体村民共同享受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好处,有效地解决按照田地人口分配中存在的人地矛盾问题。

(四)强化工作问责,促进监督效果。建议国家加强对基层财政资金管理法规、制度建设,尽快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监督的问责办法,为执纪执法部门提供具体政策依据;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的主管部门要严格兑现工作目标的责任考核,实现现有的奖惩制度,强化现有制度、纪律的约束力;各级审计、财政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在履职中存在的问题,严格执纪执法,敢于碰硬,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

建议开展对乡镇涉农财政资金分配的延伸监管工作,对于涉及国家农业资金的非国有经济组织,只要存在乡镇涉农财政资金分配制约关系和涉农项目审批监督制约关系的,必须开展延伸监管。审计、财政部门要从乡镇涉农财政资金分配拨付的源头查起,逐级核查资金使用的相关单位和个人,同时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监管,也可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查证,填补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监管的“空白”。

6.浅谈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六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也逐渐加快。目前,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已经开始初步建立,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还缺乏一个比较系统、统一化的标准和制度,所以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为此,一定要积极发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便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各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内控制度 存在的问题 对策 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4-0097-01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已经成为各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能够有效的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可以有效的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更重要的是,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能够更好的防范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得到建立与完善。本文就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和认识还比较迷糊,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原理、方法以及重要作用都不能得到合理的认识,从而使得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单独制定比较规范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运作还是靠平时的惯例进行,而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还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时针对性不强,只是凭经验进行简单的控制,这样就使得建立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覆盖行政事业单位所有的工作人员和业务环节,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所处的工作岗位认识不清,不能更好的做好财务工作。

2.行政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不合理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编制有限或者是人员紧张等问题,从而使得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独立设置财务科室,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等现象,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各个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使得财务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意识不强,不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业务管理脱节比较严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相应的核算与控制,但是,现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部门只起到了核算的作用,而根本不能切切实实参与到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决策以及管理活动中去,对行政事业单位重要决策以及实施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了解,更不能真正做好财务内部控制工作。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策略分析

1.提高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中,单位负责人发挥着关键作用。查证《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可知,作为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单位负责人需要保证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可靠性、完整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然而,要想让单位负责人确立起这种责任意识,还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单位负责人、相关领导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力度。为了培训的顺利实施,财政部门应该联合相关部门,分别为1级预算单位和2级预算单位的单位负责人以及有关领导分期、分批、分类型地开展培训,一方面促进他们掌握更全面的内部控制基本知识,使他们认识到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给他们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帮助他们培养出高度的内控责任意识。

2.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系统的控制能力

随着会计工作范围的扩大,很多会计人员忽略了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异常困难,部门预算的实施也难以进行。因此,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水平,实现财政的“节流”,相关责任人应该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提升会计系统的控制能力。为了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财政机关要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此外,财政机关还要致力于建立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完善的监察制度和奖惩制度,让行政事业单位真正把会计基础工作重视起来。

3.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提高预算控制能力

财政预算制度可以对单位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情况进行预测,从而保证单位运营的稳定性。可以说,财政预算制度的出现,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里程碑。而部门预算又是单位财务预算的细化,提高了预算的约束力、控制强度,具体表现在:1.?U大了预算控制的范围;2.细化了预算控制内容;3.完善了财务审批程序;

4、提高了控制标准的合理性。为了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尽量囊括各部门的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并且使得预算的调整、追加程序更加严格;第二,有机结合部门预算和单位内部责任预算,简单来说,就是各1级预算和2级预算部门能够协同合作,共同促进预算控制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得出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重要性,进而希望能够真正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做好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妍芯;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年第04期:196-197页:共2页

[2]王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年第12期:121-122页:共2页

[3]张立宝;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9年第11期:113-113页:共1页

[4]李佳子;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年第12期:102-102页:共1页

7.浅谈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七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预算编制的问题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 也是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 但目前在这一环节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 有些单位未能充分理解预算对本单位的重要意义, 认为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就是从财政“要钱, 花钱”的过程, 对编制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而在编制预算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 编制方法不科学, 预算编制时间仓促, 准备不充分, 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 使预算缺乏严肃性;最后, 由于编制时间仓促, 预算编制难以做的自下而上。

(二) 制度执行层面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在执行过程中, 针对出现的问题, 相关制度制定者会结合情况, 加强制度建设。然而, 即使在一个成熟的制度环境下, 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即制度执行不力带来的问题。现阶段, 制度执行层面的问题主要包括:资金 (包括财政资金和预算外资金) 管理不善, 资金安全隐患突出;资金使用计划性不强, 预算工作不合理;原始票据管理不规范, 假票、白条抵库现象严重;财务纪律观念淡薄, 财务制度形同虚设;资产管理不科学,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查处不严等。制度执行层面的问题是人为问题, 因此, 产生的问题有复杂、繁多和难以控制等特点。

(三) 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对国有资产管理相互脱节, 部分单位财务部门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 每年只管经费收支, 不管家底多少。后勤部门只管发放而不清楚资产价值和实物分布情况。使用部门只用不管。因而, 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严重脱节, 形成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财务账上资产存量状况, 财务人员对资产使用情况也不甚了解, 使资产处于既管又不管的状态, 致使存量不实, 账实不符, 责任不清;单位之间互相攀比, 盲目、重复购置资产, 加之资产的购建、使用、占用、处置权均在单位, 要进行跨部门、跨单位配置资产基本没有可能, 致使部分资产闲置浪费, 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单位内部部门之间也难以调配, 使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极其低下;国有资产处置随心所欲。有的未经批准也未办理产权变动手续, 就用本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向外出租或兴办经济实体, 所得收入不入账或少量入账或设立账外账或用于搞职工福利。有的转让、拍卖资产未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擅自定价。有的对于不用或过时的固定资产未按规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就随意报废, 使大量资产流失。

(四) 体制方面的问题

1.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分税制改革的

推进, 预算外资金从政府财政预算资金中分离出来, 不仅冲击国家财政收入, 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并且在分流收入的同时, 并没有相应地分流财政支出, 于是出现了原由财政供给的项目照样供养的状况。这不论从财政资金供需平衡理论还是从实践看, 都必然导致预算资金紧, 预算外资金松的问题。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初衷是中央政府对地方和部门放权让利的行为, 使本来掌握在财政部门手中的分配权力纷纷下放到各主管部门,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但在这种机制下, 如果部门单位在利益机制和攀比效应的诱惑下, 一些部门竭力寻找预算外的财源, 势必导致分配主体多元化、社会分配不公或“寻租”行为的产生, 诱发腐败。

2. 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加剧了部门保护和条条分

割, 不利于政企分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利于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在这种机制下, 一些部门的工作重点往往是如何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收取, 怎样保证这块资金的完整和规模扩大, 因此会加大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加剧部门保护和地方保护, 致使政企分开难度较大, 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开放学习的展开。

3. 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

程中, 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非常关键。行政事业单位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 其财务管理意识比较薄弱, 甚至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都没有接触过, 加之领导的不重视。因此, 其在执行财务管理工作时往往不够科学严谨, 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考核无实质内容且缺乏效率。

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 强化预算管理, 加大管理约束机制

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是单位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的前提条件。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财政预算与预算执行结果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在预算管理上应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原则, 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 大力推广零基、绩效编制方法, 要进一步细化收支项目, 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 切实保证预算与实际相符, 必须协调好财务部门内部和财务、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 收集好基础数据, 核定各项支出定额标准, 力争做到自下而上全面编制预算。在预算执行上必须严格按预算批复有计划组织收入、安排支出, 逐步杜绝随意变革预算、追加预算的作法。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 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 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力度, 严肃财经纪律

目前,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财经纪律松弛的问题, 财政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 对各种专项资金要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加强监督, 掌握资金流向把各种专项资金管好用好。同时, 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 特别是在机构改革过程中, 对撤销的单位要由主管部门清理登记财产, 搞好接收, 严防相关人员利用改革之机, 以明显不合理价格变卖财产、私分财产隐藏和转移收入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浪费。通过严格落实责任, 对各种财政违法行为, 一经查出, 严肃处理。建立赏罚机制, 堵住各种漏洞, 防治腐败。

(三)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克服重资金使用轻实物管理的倾向, 变“资金”观念为“资产”观念。破除重投入、轻分流的思想。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督促单位领导自觉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各单位要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指导下, 结合实际, 制定完善的适合本单位资产购置、使用、保管、调拨、转让、处置、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 逐步使资产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行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 严格设定资产登记管理和考核体系, 自觉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建立健全考核指标, 明确责任, 奖优罚劣, 充分调动资产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 从而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和资产使用效益;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对各种借款必须定期清理, 及时回收, 坚决制止公款私借, 暂付款不得长期挂账。严禁利用暂存款隐藏收入, 躲避财政监督;要在部门预算的基础上, 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从而合理配置资产。利用政府采购和国库支付制度, 从源头上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投入的监控, 规范资产处置行为。财务部门和物资管理部门要分别设专人管理账目、物资, 配套完善出入库手续, 达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以实现资产管理与会计管理的有机结合。坚持定期清点盘存, 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制度。

(四) 规范内控措施, 实现有效监督

加强货币资金管理, 确保现金真实反映银行存款, 坚决制止白条抵库。所有收入要足额及时入账核算, 严禁私设“小金库”或转移资金, 坚决杜绝重复报账, 确保支出合理真实, 凭证有效, 票款印鉴要分别管理;规范财务收支审批程序。一般收支程序是:经办人出具财务收支凭据—————部门负责人证明业务真实性—————根据有关计划、合同、政策等进行财会审核—————主管领导或单位负责人批准—————会计人员审核、处理并入账。要严格程序, 明确职能, 强化责任, 进一步强化内控机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专业人员非常紧张的情况下, 大力推行中介机构代理记账制度。加大预算执行力度, 严格控制支出标准。如对招待费、差旅费等可采用费用定额标准进行控制, 车辆实行派车制和燃油定额管理制度等;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要提高单位负责人依法理财的法制观念, 树立诚信理念。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 建立符合单位实际的控制措施, 从而达到高效、低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方维.行政事业管理会计应用探析[J].财会通讯, 2006 (1)

[2]杨龙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8)

[3]赵艳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科技资讯导报, 2007 (14)

8.浅谈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八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及策略

一、前言

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也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承担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服务与监督的职能,同时直接或间接参与多个领域的的经济建设活动,在社会中有其特殊的作用与地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体制,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确保预算收支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必须加强预算管理,维护国家财产安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实意义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各种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就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之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只有实行财政改革,争取国家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更大支持,合理使用预算资金,才能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职能。因此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机制,具有以下几点重要的现实意义:

1.改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环境,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

2.规范预算行为,理顺预算流程。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更具科学化、规范化。使各部门的预算更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预算编制更具可行性。

3.通过有效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工作,能充分发挥国家财政资金效益,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预算等得到有效、合法的执行。预算执行的好坏是财政资金转化成为实际使用效益,服务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体现。

4.建立规范化、科学化、透明化的预算管理机制,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的优化与配置,适应现阶段财政体制改革之需要,同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5.通过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发展,有利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经济行为,促进事业单位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的发展建设。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现阶段,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改革加强了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预算管理在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许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预算管理意识。受计划经济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都是单位内部封闭式的管理,不论是单位领导、干部职工还是财务管理人员,计划经济管理理念根深蒂固,缺乏预算管理理念,预算管理意识淡薄。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领对现阶段财政改革的形势认识不足,不重视财政资金管理要求,对预算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在思想观念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对预算资金执行存在约束和预算信息使用等方面缺乏认识,导致预算执行难度加大。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工作的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各项工作都涉及到不同部门,需要各部门进行密切配合。然而在编制的过程中,由于各部门对预算管理不熟悉,预算编制在各部门之间很难真实的反应预算实际情况,预算工作成为财务工作人员个人的事,缺乏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预算管理成为一种形式。

2.缺乏明确的职能定位。从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来看,预算管理缺乏明确的职能定位。在行政单位的内部机构中各个职能部门都有明确的职能定位,预算管理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常态化工作,同时涉及全局管理方面的工作,在部门职能的设置上没得到明确的体现。造成预算管理工作呈临时化,缺乏系统性,导致预算管理不能做到良性循环,不能确保预算工作的健康性和连续性。

3.部门管理与计划管理缺乏协调性、一致性。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体制是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转型而来,在新旧体制交换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协调问题,给财务预算编制、执行造成很大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执行部门的预算管理,同时也是年度投资计划的实施过程,由于部门预算和计划不衔接一直存在,嚴重的影响了预算的执行力。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现行体制下,预算与计划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两个独立的资金管理体系,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组织实施。同时预算与计划编制时间不同步,预算一般比计划时间早。这需要计划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预算中的项目进行合理的调整。

4.缺乏完善的预算编制制度。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预算编制缺乏制度化、流程化的管理,造成各个部门之间不知如何配合好预算编制工作。由于财务是根据上级要求布置分配各部门的编制工作,缺乏与各部门之间沟通与协调,没有经过讨论的预算草案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实用性,导致预算编制质量不高,执行难。

5.预算管理缺乏信息化建设。现阶段各行政事业单位都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但由于预算管理信息化传递机制的缺乏,导致预算信息没在单位内部形成共享,使预算管理信息传递、沟通困难。财务人员对项目进度不明确,对预算执行情况不了解,使预算执行混乱,失去预算严肃性。

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策略

预算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其运作产生重要影响,对现阶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与完善,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1.改善预算管理环境。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意识不强,要提高预算管理质量必须改变内部预算管理工作环境,创造良好的预算管理氛围。加强预算管理意识培养,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体现在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参与。加强预算管理制度的宣传、培训工作,使全体员工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完善管理职能。预算管理是一种控制管理系统,其实施需要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组织机构是预算管理的实施主体,在整个预算管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根据财政预算管理的發展趋势,行政事业单位应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将预算管理贯穿年度工作的全过程,并落实到每个部门工作的各个环节。促进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资金利用率。建立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有效提高预算编制与执行效果。在完善预算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重点加强预算编制方案的执行和资金使用计划,加大预算执行检查、监督力度,确保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同时完善收支约束机制,有效预防财政资金的浪费、挥霍现象,使资金使用做到有步骤、有计划,充分发挥其预算职能。

3.协调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与计划管理。通过制度改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习惯性思维和工作程序,提前进行年度工作的安排与计划,在年度预算编制制定以前,先确定单位下年度的工作安排与计划,好进一步纳入财务年度预算安排之中,确保预算与计划项目的统一性,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调整预算的行为。

4.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传递与沟通平台。做好预算管理工作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完整、准确、及时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是预算编制决策与计划之基础。通过信息沟通可以充分掌握单位各部门的信息资料,是财务部门组织管理和控制工作过程中资金使用信息的重要依据。信息共享平台是把个体、集体融为一体,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平台,是做好预算管理、执行工作的有力保障。

五、 结束语

总之,预算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运转起重要作用。全面、科学的预算管理能有效的整合、优化资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率,同时也能促进单位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与实施,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

参考文献:

[1]程宏.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经营管理者,2013(03).

[2]赵苏敏.论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工作 [J]. 现代商业,2011(18).

[3]罗红辉.浅谈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财经界,2010(09).

[4]张扬伟.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J].现代商业,2012(23).

9.浅谈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九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

一、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组织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中作用重大。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之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但是,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比如购置随意性大、重复购置、对有些资产处置不够恰当等,这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和制度有很大关系,会计核算的滞后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固定资产的管理。相关管理制度应该积极改善,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的是《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以一般的国有行政事业单位不存在对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的处理。第一,固定资产的处置不够规范,随意性较大,管理力度不够,导致固定资产流失。重复建设和重复购置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并不少见,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管理落后。第二,会计核算工作比较滞后。会计核算不及时,实际工作中,入账和销账都不及时,常常导致账实不符。还有会计核算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不够准确,对于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估量不够准确,比如只按照发票面价入账,而忽略安装费等其他额外费用。第三,管理手段、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意识淡薄。国务院文件明确划分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权限,但在执行中管理体制始终不顺,缺乏指导和协调。多数单位重视不够,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和规定不完善,只在会计账面上做出反应。单位会计一般无法确认固定资产数目的多少,也无法确认固定资产价值的增与减。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国家政权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国家行政机关正常运转,下面将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第一,完善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各行政事业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要摸索适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办法和具体管理制度,形成完善和科学的管理体制,对各个环节进行细化。同时应该建立起资产责任制,明确责任人,明确责任范围,并把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的范围。第二,加强财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各行政事业单位应该遵守《行政单位国家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并且在此框架下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工作和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固定资产管理的质量,应该注重管理人员的职责,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和知识更新,加强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培养。第三,借鉴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如何建立有效率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是当前很多单位考虑的问题。第四,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技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固定资产的管理名目繁多、这是一项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工作量庞大的工作,及时、有效和合理的掌握固定资产流动,建立实用高效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及时跟踪和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避免重复购置和浪费。

四、结语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投资,财政部已经颁布相关的条例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进行规范,使之向着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维护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并且能够有效利用。在管理固定资产的过程中,财务状况、管理状况、产权意识、法律意识都应该引起重视,克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以及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运转灵活和高效,使各项工作能够健康开展,遏制固定资产的流失,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得以保值和增值,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相符合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谭媛尹.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财务管理,2009(04).

[2]李军. 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经济师,2009,(12).

[3]邓素娥.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

10.浅谈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十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涵盖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考核等环节,是基于具体目标而实施的管理过程。在新时期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提高其经济及社会效益,需要正视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着力探究改善预算管理水平的对策,以此保障财务管理及预算管理具体目标的完成。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凸显出的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意识不强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在经费来源上,主要依靠国家财政部门的财政拨款,然后行政事业单位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部门预算编制,最后财政部门根据批复的预算拨付经费。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来源的特殊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对预算管理没有给予充分重视,由此也导致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力度不强,造成部门间在预算使用计划及预算执行过程上难以同步,从而制约了预算执行效果及目标的达成。

2.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水平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涉及到众多的职能部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一方面是进行预算控制及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另一方面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各职能部门有效调配预算资金的重要环节。在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由于预算管理意识不强,行政事业单位往往将预算编制简单划归到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编制时间也极为有限,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过于简单化,无法全面系统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整体状况,预算编制形式化过重,实效性及针对性不强。

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力度不强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具体执行环节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集中反映在了预算执行规范性不强,随意性过大等现象上,导致预算资金在执行及支出上与原有编制计划不符。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还是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强化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致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偏离了批复的预算。此外,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在相关的责任落实上也跟进不力,同样制约影响了预算执行的流畅性和规范性。

4.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考核流于形式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考核是对预算执行及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其是预算管理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考核,一方面存在预算考核缺位的现象,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考核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预算考核机制上也存在完善度不高,机制运转不畅的现象,两方面共同制约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考核的正常开展。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考核不够完善,在预算执行效果的评价上就无法确保科学准确,又会反过来制约到后续阶段的预算编制工作。

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措施

1.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

在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重视程度环节,要注重做好以下两点:首先,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要认识到预算管理在辅助其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及监督上的作用,然后由此及彼,在行政事业内部对预算管理的地位及重要性加以宣传普及,一方面增强单位财务管理部门预算意识;另一方面使单位全体员工转变原有的预算管理单纯划归财务部门的狭隘观念,增强其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要对本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借助岗位培训学习,岗位竞岗等途径,强化预算人员的素质能力,以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水平。

2.注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质量的提升

基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重要性,行政事业单位要给予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编制人员能够对本单位的财务运行状况加以总体把握,并做好预算编制参考数据及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及时论证单位预算项目,在确保项目可行的基础上再制定出具体的编制计划,以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在编制预算时,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在参考原有数据资料的同时,做好预算使用的前瞻预测,使预算编制与后期单位的业务开展情况相匹配。此外,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还要采用更加高效的编制方法,如零基预算法,复式预算法等,保障预算编制准确可行。

3.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及控制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与控制是保障预算效果实现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环节,要注重做好以下几点:第一,针对本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将预算指标加以分解并落实,从而使预算执行流程更加清晰。第二,完善各部门间财务预算执行的制度规定,做好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从源头上杜绝预算资金被私自挪移占用的现象。第三,强化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对于单位内部职能部门中出现的预算资金超标现象,要加以严格查处,对预算资金需要继续追加的,要通过规定的流程进行审核报批。

4.优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考核评价是衡量预算管理成效的重要手段,在其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及优化上,一方面要健全考核管理制度,将预算考核与岗位考核挂钩;另一方面要实行考核的动态化和综合化。动态化考核就是对预算资金的实时使用情况加以监督,确保资金的流向及使用符合预算目标,对出现的偏差及时加以纠正。综合化考核就是对预算编制执行情况、预算资金的使用状况、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等加以综合分析,借助奖惩措施的有效跟进,以提高预算考核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三、结语

11.浅谈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十一

关鍵词:法治;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收稿日期:2011-03-21

作者简介:贺建安(1972-),男,湖南永顺人,中共郴州市北湖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农村法治建设;谭礼塘(1974-),男,湖南宜章人,中共郴州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法治建设。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而面向基层、面向广大农村的乡镇依法行政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深入郴州市宜章、汝城、桂东、资兴、桂阳的10多个乡镇、20多个行政村进行了调研,发现作为基层政权的乡镇在依法行政方面虽进步很大,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就问题与困难提出了一点粗浅的对策,以期为促进乡镇依法行政作出一点有益的探索。

一、乡镇在依法行政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粗暴行政、野蛮行政时有发生

由于某些乡镇干部素质不高,加上工作压力大,待遇差,执法环境差而复杂等原因,一些乡镇干部思想困惑、精神不振,感觉“呕气”,心生“怨气”、产生“霸气”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少数干部以言代法,以情代法,以权压法,工作中动辄采取过激的行动。有的乡镇干部遇事不是先摆事实,讲道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而是用“吹胡子,瞪眼睛,抡拳头”的作风,用“打少林拳”的方式对待老百姓,服也得服,不服也得服。为图省事,一遇到收缴款项或计划生育中的“钉子户”、“刁民”,便出动“小分队”或派出干警对付群众,农民稍有不从,便野蛮行政,违法行政,甚至抓人打人,时有发生。

(二)放弃职责,行政不作为时有发生

某些乡镇干部没有摆正自己在农村工作中的位置,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对老百姓的疾苦熟视无睹,对群众的要求不予理睬。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不愿或不敢管,或当和事佬,调解简单处理了事。对相对人寻求利益保障的要求不作为。本来群众相信干部,满抱希望乡镇干部会帮他们处理纠纷和解决问题,结果是高兴而来,失望而归。久之,群众就对乡镇干部乃至乡镇政府丧失信心,其遗毒是广泛的,以后有了纠纷和问题便依靠宗族势力或其他势力来了难,引发出更大的甚至群体性纠纷,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如宜章县关西乡就有两农民因农田用水纠纷,乡干部处理不力,结果引发械斗,造成两败俱伤的教训。某些乡镇驻村干部平时很少去村里解决问题,偶尔去村里,也只是“送一个通知,吃一顿饭,打一阵牌,扯一下谈,拍一拍屁股走人”。遇事就绕道走,害怕给自己添麻烦。

(三)滥用职权,越权行政时有发生

由于乡镇人手不够,或利益驱动等原因,当乡镇某个部门要执行某项职能时,往往是乡镇党委、政府的各路人马一齐出动,执行本不属于自己的职权。有些农民由于经济困难等原因欠交政府税费,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这种情况本应由乡镇人民政府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再由法院裁定和执行。据调查,而事实上多数情况是乡镇政府自行签发执行通知,组织人马到农户家里强制执行,而不顾法律的规定。有的乡镇甚至以党委的名义发文实施行政行为,以至行政相对人不服具体行政行为,想打“民告官”的行政官司来救济,但苦于找不到适合的被告而只好放弃。这些怪事在许多乡镇也是见怪不怪了。

(四)职权混淆,执法主体混乱

目前我国的农村行政执法主体受制于涉农行政和事业单位机构的构筑框架,乡镇行政执法主体权力小、责任大。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三点:一是上下不对口,“七站八所”垂直关系混乱。以畜牧水产、农机、乡镇企业、减轻农民负担等执法机构为例,在中央一级属农业部内设机构,而到了地方则五花八门,有的省市这些机构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行设置,有的属省农业厅(局)的内设机构,地市县则基本上是各自独立的平行机构。这就使农村和农业行政执法主体分割成许多小块,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造成垂直关系多元化和监督对象的“脱轨”现象。另“七站八所”的人、财、物都由县里设立站所的部门掌握,乡里无权干涉,给执法带来不便。二是执法主体分割,权力过于分散。农村行政执法是今后政府管理农业的重要手段,而现行农村行政执法主体分散于多个部门或一个部门的多个机构。形成的多元执法主体,在某种程度上,执法权成了各部门的附属物,各自均死守自己的权力不放,且总是试图扩张自己的权力,于是,便时常发生有利的事争着去做,无利的事互相推诿的现象。三是存在政事不分,执法机构不规范。农村行政执法主体大多是事业单位,且执法权限小,如农机、畜牧、水产、植保、化肥等机构。有的还是企业单位,一方面忙于创收发工资,另一方面又要忙于农业执法。如种子管理站与种子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管理又经营。这些企事业单位中,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如植物检疫,动物防疫,渔政管理等;有依法委托的,如种子、兽药管理等。由于国家对这些乡镇企事业单位的投入无保障,他们在执法中总是心挂两头,一方面要行使职责,另一方面还要想方设法赚钱发工资。

(五)体制不顺,部门保护突出

政府是由不同职能部门组成的,这些不同的职能部门承担着不同的政府角色和行使不同的职能权力,这种职能与权力的划分必然带来利益的不同,这样就导致政府行政行为中的“部门主义”行为。据调查,目前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除正副乡长、文书、民政等少数人以外,其余人员(“七站八所”人员)名义上在乡镇工作,但其人权、物权和财权都由县级部门管理,乡镇政府根本无权过问。大多数地方县级有关部门在乡镇设有派出机构,一般有十多个。这些单位的人、财、物三权全在县里,乡镇政府管不了他们。难怪有的人说:乡镇名义上是农村的一级政权,实际上只是个空架子。这些驻乡机构行使职能有的不是从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和有利于乡镇政府整体职能配置角度出发,而是从自己部门利益得失角度出发,与乡政府争高低,论得失,讨价还价。各个职能部门各唱其调、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甚至有的还干扰了乡镇政府的依法行政。

(六)基层执法对象与手段的矛盾

乡镇工作的对象是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求富致富的市场、效益观念增强;另一方面,部分农民自私狭隘,集体观念、法制观念淡薄。一些人“各种各的田,各挣各的钱”,对集体不关心,对教育管理置若罔闻;一些人“有吃有穿不靠你,不批不斗不怕你,有了问题老缠你,解决不了臭骂你”,乡镇工作增加了难度。这种状况需要新的管理机制和手段,但由于政策不完备,法制不健全,制度不配套,管理农民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一些干部感到“行政命令不行了,思想政治工作不灵了,经济调动没有钱,法制管理没有权”,“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这种落后的管理手段与复杂的管理对象之间的矛盾,使乡镇干部依法行政感到无从下手,无所适从。

(七)涉农立法质量不高,造成基层执法困难

从我国近20多年的法制建设发展的情况看,我国涉农立法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一是有些法律规定过于原则,过于抽象,给予执法者太多的自由裁量权,易造成执法腐败。二是法律约束力不强,如《农业技术推广法》中无法律责任的规定,违反了法还不知如何处理。三是法律规定交叉太多,立法之间缺乏协调,造成相对人、行政执法机关无所适从。四是缺乏统一的农业行政执法程序立法规则。立法内容散乱,不成体系,许多重要的行政程序制度至今没有建立起来,而已有的程序法规通常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严重削弱了农业行政执法程序的控制、约束作用,造成了行政活动的混乱和无序。五是在权利义务配置上不平衡。在权利与权力、权利与义务的配置上往往侧重于行政机关的权力,注重给行政机关规定审批权、发证权、登记权、收费权、罚款权,而不是立足于如何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保障农民权利。在调查中很多农民就提出,农民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应象保护其他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一样,专门出台一部《农民权益保护法》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以降低农民在法律缺乏状态下发生对抗政府行政行为的频率,从而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促进乡镇依法行政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涉农立法是前提

设计农村和农业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必须注意:一是涉农(包括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立法要注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离不开涉农立法加以引导、规范和保障。要克服以往“先政策后法律”的传统立法观念,增强立法的趋前性和预见性,只要是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问题,就应当尽可能用法律加以规范、引导和保护。二是要注意坚持实事求是、统筹兼顾的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涉农立法应当是全方位的,其范围涉及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的方方面面,要充分考虑农业的特殊情况,考虑乡镇的实际情况。三是要摆脱部门或地方利益的影响。良法的要求当然不能从部门或地方利益出发搞立法,因为这样制定出来的法,首先立场就错了,怎么能保障立出的法能保障全国乡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怎么能保障乡镇政府依法行政不受阻呢?

(二)加强农村普法是基础

增强农民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这是实现乡镇依法行政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遵守与执行法律,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对公民来说,通过普法宣传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护法,以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在全民都有较强法律意识的大环境中,对行政机关人员的违法行政能加以批评、抵制、监督,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纠正违法行政,真正实现依法行政。

(三)加强队伍建设是关键

提高乡镇干部素质是实现乡镇依法行政的关键性措施。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乡镇改革的不断深入,乡

镇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工作规则发生了变化,对干部的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工作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个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备、法律严明的监督体系,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乡镇执法干部队伍。

(四)健全管理体制是重点

健全乡镇管理体制,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实现乡镇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一是解决条块分割、责权混淆的矛盾。县要简政放权,乡镇要由虚变实,改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切实理顺各种关系。县延伸到乡镇的分支机构,除少数确定须“条条”统管外,其他都应该逐步下放给乡镇统一管理,使乡镇真正能担负起组织协调、服务本区域的职能。二是规范执法主体,调整执法机构。建议由农业部对现行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彻底的清理,按照统一、效能、权责明确的原则,调整原来配置不当的执法权,该撤的撤、该并的并,规范执法主体,理顺行政执法体制,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三是构筑新型调控体系。现阶段要按照社會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农村构建全新的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宏观调控体系。乡镇干部要用价值规律同农民打交道,用经济手段去指导生产和组织流畅,大力发展和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监督、服务、沟通和协调发展,从而在一个新形势下求得干群关系的平衡和谐。四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规范行政收费的设定权,严格执行行政收费,各种收费必须有法律法规和县人民政府以上机关的文件为依据,并使用统一票据,无以上依据的或收费不开票、开假票的,一律视为“四乱”行为,予以重点治理。

(五)加强执法监督是保障

建立完整的基层行政执法监督体系,这是实现乡镇依法行政的保障。有权力就必须有监督。要使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就必须把行政执法活动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一是在体制上要进行改革,并完善监督程序。将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监督,改革为以国家权力机关为核心的外部法律监督体系,确立国家权力机关在法律监督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将行政内部监督机关改为直接向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并加强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二是要完善监督手段。改变以听取反映和汇报或是执法检查的监督方式,而应当在这些监督方式的基础上,与巡查、报告、审批、备案及考核惩戒等方式结合起来。三是要将监督活动经常化,改变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监督活动周期化的情形。尤其是农业行政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必须与日常农业行政执法活动同步进行,停留在年终统计总结的阶段,监督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实效。四是要加强监督对被检查对象的约束力。针对当前农民群众对乡村两级财务、财政状况意见较大,反应强烈的状况,要在乡镇大力推行村民自治,实行村务公开,推行乡镇政府政务公开,加强群众监督,确保基层干部掌权为公,用权为民,依法行政。

12.浅谈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十二

(一) 预算管理不严肃

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只想从财政“要钱、花钱”, 对编制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忽视预算编制和评价, 使现有资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管理上产生了的“松、散、乱”现象。支出审批制度不严格, 随意扩大开支范围, 巧立名目发放奖金, 提高补贴标准, 随意改变资金的用途, “专款不专用”的现象经常发生。有的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 但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不进行跟踪审计;即使跟踪调查, 也是分析肤浅、简单总结, 效益考核基本是走过场。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 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从而使许多项目难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二) 资产管理混乱

一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出纳等不相容职位没有严格分离, 货币资金管理有漏洞, 资金安全存在隐患。大额开支使用现金支付, 白条抵库、公款私存现象在部分单位仍然存在。收费、罚没收入等不入账, 以虚列支出、资金返还等方式设置“小金库”。二是一些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存量及流量管理不严, 普遍存在“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 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以及调拨、报废等方面管理不规范, 资产使用效率低, 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 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有些单位认为既然是在会计核算中心记账, 本单位的财务人员其业务水平的高低都无所谓。他们想用谁就用谁, 把原来具有会计资格的财务人员逐步更换成既不懂财务制度, 又不懂会计账目的报账员。这些报账员不仅对本单位基本的财务情况不甚了解, 就连基本的账账、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也弄不懂, 单位领导要了解财务情况时, 他们才临时抱佛脚, 急忙跑来财政核算中心询问, 根本无法起到财务管理的作用。

(四) 原始凭证审核不严

许多单位的财务人员在接受本单位的票据时把关不严, 许多人认为有会计核算中心审核, 就对原始票据的来源和开具日期、业务内容等不把关、不审核。有的是票据项目填写不全;有的是用服务业发票报销购买商品的业务;还有的甚至是用假发票来报账。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 强化预算管理

一是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财务人员和单位有关领导要共同研究, 合理编制部门预算, 编制预算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 考虑到积累与发展的关系。二是要严肃认真地执行预算。单位内部预算一经批准, 就不得随意更改,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调节经费构成比例。财务部门要定期分析考评, 及时了解经费开支进度和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总结经验, 采取措施,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严格按照项目预算科目安排业务支出。三要加强预算监督和控制。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审计模式下, 财务部门要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进一步健全保证资金安全的运行机制, 树立科学理财观念, 以预算促项目, 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 完善资产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

依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一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登记制度。对取得的资产要及时入账, 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二要严格财产清查制度。各单位对固定资产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盘点, 每年必须全面盘点一次, 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查明原因并视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以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三要完善固定资产的入库验收、保管、使用、交接以及处置制度。防止随意报废和变相低价销售。四要加强固定资产损坏、损失赔偿制度。对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损坏和浪费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 区别情况进行按责赔偿。

(三) 提高单位财会人员素质

财务人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做为财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核算技巧、有效的分析技术、全面的理财能力;要掌握信息技术在财务工作中的运用, 提高工作效率;要不断汲取新知识, 思考新问题。此外, 单位财务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对建立各部门间的和谐关系也非常重要。建立和谐关系, 需要财务人员多跑腿、多动嘴, 一方面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法规, 听取有关管理部门的建议和意见, 以便调整财务管理的思路和手段;另一方面也要主动反映单位发展情况和业务开展情况, 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 健全会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改革形势和单位实际, 根据《预算法》、《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 不断修订、完善、健全相应的财务制度, 包括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往来账款管理制度, 经费报销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和财政票据管理制度。尤其是绩效评价制度, 在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正在广泛推进的改革背景下, 行政事业单位也要转变管理观念, 相应地把绩效评价制度补充到财务制度中去, 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作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 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能否正常运行, 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阐述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完善的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上一篇:怀念母亲测试题下一篇:一年级新班主任期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