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荷花赏析(共4篇)(共4篇)
1.叶圣陶荷花赏析 篇一
,叶圣陶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在我们小学时候他的文章和名字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的课堂,让我们十分熟悉他。本文由收集整理。
叶圣陶: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圣陶曾当过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2.叶圣陶荷花赏析 篇二
[案例]
师:你们刚才说的这些句子是写得挺美, 但老师觉得文中有一个句子写得特别的美。 (师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别看句子很简单, 如果不仔细体会, 是很难发现其中之美的。
生1:我觉得“大圆盘”这三个字用得很美, 不仅表现出了荷叶可爱的形状, 而且还表现出了荷叶旺盛的长势。
生2: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可美在哪儿, 我也说不清楚。
生3:我也觉得“冒出来”很美, 让我感觉到荷花开得十分茂盛。
生4:我也认为“冒”很美, 就是说荷花正在拼命地往上长。
师:好!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冒”字很美, 那我们就来好好地体会体会。你们觉得, 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露、钻、长、顶、穿、伸、挤、开”等许多与“冒”字意思差不多的词)
师:是呀, 尽管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与“冒”字意思差不多的词, 但作者为什么都没有用, 就偏偏对这个“冒”字情有独钟。为什么呢?不要着急, 好的字眼, 美的字眼, 就是需要用时间慢慢去嚼, 去品。这样, 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 体会体会, 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样地长出来, 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学生自由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
师:谁嚼出“冒”的味道来了?
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
师:是迅速地长出来。好, 这是你的感觉。
生2:我认为是悄悄地长出来。
师:悄悄地长出来, 有点害羞的样子。嗯, 这是你嚼出的味道。
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说得多好, 是争先恐后地长出来。是呀, 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 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 谁也不肯让谁。我们透过这个“冒”字已经体会到了荷花的心情。是什么心情呢?
生:透过这个“冒”字我感受到了荷花急切的心情。
(在师生的相互启发下, 同学们体会到了荷花“高兴、激动、欢天喜地、迫不及待、心花怒放……”的心情)
师:是啊, 同学们, 作者不用“长”, 不用“伸”, 不用“钻”, 就偏偏用了一个“冒”字。为什么?因为这个“冒”字能表现出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像这样“冒”出来的荷花?
生齐:想!
师: (播放“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配乐课件, 教师同时真情旁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那么急切, 那么激动, 那么争先恐后, 那么心花怒放。看看这一朵, 很美;看看那一朵, 也很美。这些白荷花仿佛想要说些什么?仿佛又想要做些什么?
师: (学生欣赏“一池仿如在风中轻歌曼舞的白荷花”配乐课件) 同学们, 请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朵白荷花, 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想说些什么?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本上。 (轻音乐响起, 学生独立写话)
师:白荷花们, 此时此刻, 此情此景, 你想说些什么?想做些什么? (仅撷取两位学生写的话供大家欣赏)
生1: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荷花, 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我想跟别的荷花比美, 你们谁也没有我这样美丽动人。
生2: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终于变成了一位美丽无比的荷花仙子, 和蓝天白云为伴, 与碧波清风共舞。
[赏析]
无疑, 王崧舟老师为大家奉献的上述精彩片断, 无论在理论层面或是操作层面, 都为我们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提供了较好的引领与示范。一个“冒”字何其简单?!但正是这一个“冒”, 才体现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万般神韵和气质。王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冒”字所承载的大量信息和所蕴含的丰富的训练价值, 于是将这个“冒”字确定为语言训练的载体, 并以此为切入点, 设计了五个循序渐进、滚动推进的精彩训练环节:
第一步, 换词。让学生以“冒”字为圆心, 向四面发散开去, 尽可能多地找出与“冒”字意思差不多的词。这种操作, 一方面强化了以“组块”为单位的母语积累, 另一方面又为下面进一步体会“冒”字的传神之处铺垫了认知基础。
第二步, 会意。他以“这么多相近的词作者为什么对这个‘冒’字情有独钟?你认为怎样的长出来才能叫冒出来”为引导, 诱发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 进而促成了“迅速地长”、“争先恐后地长”等独特体认的产生。
第三步, 悟情。只有移情入境, 才可能对文本产生灵动、聪慧的解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王老师才让学生以这个“冒”字为窗口, 并透过这个窗口走进文心, 走近花心, 与荷花促膝交流, 体会荷花迫不及待、兴高采烈、欢天喜地、心花怒放的心情。其实, 这也正是学生被激活的情感在教学情境中的折射与映照。
第四步, 赏景。教师播放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配乐课件让学生欣赏, 丰富了视像内容, 弥补了文本解读时“还原”视像的缺失, 最大可能地实现了多重感官的融通, 不仅为深入感悟课文铺垫了基础,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
第五步, 练笔。在教师刻意设置的“看看这一朵, 很美;看看那一朵, 也很美。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朵, 最想说什么, 最想做什么”的“我即荷花, 荷花即我”的美妙情境中, 学生的表达兴趣和表达动机得到有效激发。于是, 真情得以流露, 憧憬得以激荡, 精神诉求得到充分满足, 母语表达能力得到相应培养和提高。
细细品读上述五个教学环节, 王老师的教学实例在语言训练的有效性方面, 是不是能带给我们这样的经验与思考:
有效的训练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母语发展。语文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 。否则, 无论多么精彩的训练, 也只能是徒有虚名, 从根本上失去母语学习的意义。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站在语言学习的高度, 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 并以语言形式为载体, 引领学生会文、品读、感言、得意, 不断强化字词句的教学, 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并引导学生进行规范的言语实践, 切实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让母语学习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
有效的训练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知水平的发展。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的发展, 尤其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 。二是个性倾向性的发展。如需要、兴趣、动机, 尤其是思想、信念以及世界观的健康发展。在语文教学中, 要千方百计尊重和满足学生的精神诉求, 使学生积蓄已久的“冲动”能诉诸笔端。三是情感世界的发展。语文教学, “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 。
3.“陈遇”款荷花螃蟹纹端砚赏析 篇三
蚌埠市博物馆现藏有一块珍贵的明代端砚,石质优良、雕工细腻、构思巧妙、保存完整,是明代画家陈遇用过的文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块砚的主人陈遇,字中行,祖先为曹州人。陈遇天资沉稳纯粹、聪颖好学,博通经史,尤邃于先天之学,精通《周易》、卜筮。元朝末年陈遇做了温州府学的教官,后来辞官隐居,在江东明道书院为山长,跟随他的人称他为静诚先生。(山长是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陈遇于洪武十七年去世。
砚台长24.5cm,宽15.2cm,厚7cm。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颜色呈深紫色,显得格外端庄优雅。敲击时即发出“笃笃”的木声。砚面用浮雕、高浮雕、镂雕等技法雕刻的两片荷叶上下排列,上片卷曲形成凹槽为砚池,下片叶面展开为砚堂,双叶叶背叶柄相对,一边镂雕一枝莲蓬,另一边叶片翻卷下隐隐露出一只小蟹,雕刻精细,准确生动,雕工精湛。砚一侧阴刻印章:居巢胡集祉珍藏;下侧阴刻:江东明道书院静诚室第一砚;中行:陈遇和印章。底部有较深的凹槽。
此砚为端砚,取材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又称斧柯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自唐代问世以来,便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曾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在《端溪砚谱》中有这样的记述:“石性贵润,石色贵青紫,干则灰苍色,润则青紫色。”故后人多把端砚称之为“紫石砚”,后来又嫌“紫石砚”之称不够文雅、贴切,便美其名曰“紫云英”、“紫玉”、“紫泥”等,而且后人在题刻砚铭时常用“玉斧劈开紫云一片”、“紫云一握勝千金”等华丽幽雅的词句来赞美端砚。
此砚砚面上雕刻的荷花和螃蟹纹饰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荷同莲,邢昺《尔雅》注疏曰:“荷,芙蕖;江东呼荷,其茎茄,其叶蕸,其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蕖,其实莲。”莲有一品莲,即一梗三花的品字莲。《群芳谱》谓:“一品莲,一本生三萼。”“一品莲”或“一品荷花”寓意官居一品;另外,“莲”与“廉”同音,故“一品莲”更有居高位而清廉不贪的美好寓意。解元是明清两代科考乡试的第一名,因为蟹与解谐声,所以明清时期民间读书人的家里常挂螃蟹图以寓意乡试摘魁,也常在文房用具上雕绘螃蟹。此外螃蟹披坚执锐而横行,两只蟹螯钳住东西就不放,有“横财大将军”之称,故螃蟹兼有金榜题名和横财就手的双重瑞兆。同在水中生成的荷水和螃蟹出现在一起,构图和谐、生动有趣,同时寄予了中国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抱负和清正廉洁的道德情怀。因此民间以荷花、螃蟹组合为图案的工艺品十分丰富,且多见于杂项,如文人书房里的砚台、笔洗、镇纸、臂搁之类。随着历史的发展,荷花螃蟹图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寓意“和谐”,而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4.荷花淀赏析 篇四
这种抒情的格调,首先表此刻写景上,小说开始,关于水生嫂“月下编席”那段精彩的富有动作性的景物描述,意境清幽,诗意盎然,充满了诗情画意,历来为人们称赞。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好一派和平恬静的水乡风光,正在编席的水生嫂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和“一片洁白的云彩”上的圣洁的仙子,与明月、清风、雾霭、荷香等优美的诗一般的自然景色浑然一体,构成了水天一色,空朦淡雅的梦幻般的银白世界。在那里,荷花淀自然风光的美和水生嫂劳动的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心灵的美,揭示了生活的诗意,也含蓄地谴责了那破坏人物的美和生活的诗意的日本侵略者,在不言中,激发起人们为捍卫秀丽家乡而战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战争年代,人们变得更加敏感,祖国的一草一木,家乡的一山一水,都会显得格外亲切秀美。作者以劳动人民的心去体察这种感情,以战士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然后,以他灵巧的笔,传达出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的审美感受。这就使小说中出现的自然景物和新的风土人情,无不染上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饱蕴着战斗的诗情。当作者写到那迎着阳光舒展开的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时,会突然产生“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生动的联想;当他写到高高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时,竟幻化出“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的奇妙形象。这种浪漫主义的人格化、诗化了的自然景致和人物描述,使读者神思飞扬,浮想联翩,得到极大的美的享受。
其次,抒情的格调也表此刻写人上。作品并不刻意塑造某一个形神毕肖的典型人物,而是着重渲染和赞颂劳动人民个性是妇女的那种至真至切的优美情操和革命献身精神。所以,作者在刻画人物时,既不以一个人物贯穿始终,也不以一个充满矛盾的事件统帅全篇,而是作大胆的突出、大胆的删减,有详有略,灵活自如。小说中的人物,差不多都是无名无姓的。作品中最主要的人物DD水生女人是没有姓名的,而且连“水生女人”这样的称呼都很少使用,而只是以“女人”二字称之。小说中唯一有名字的一个人物叫“水生”,而水生在这样的一篇小说中也并不只是一个个体代码好处,而恰恰是暗含了一种抽象泛指好处。在这汪洋一片的白洋淀中,男人、女人、荷花、荷叶,都是由水而生,靠水而生的,所以“水生”既是一个人名,又是所有人的共名,既是一个干部,又是所有人的代指,甚至还是那蓬蓬勃勃的荷花荷叶的暗指。这都是作者有意把人物淡化,使其整体融入作品的纯美氛围之中,追求作品的诗化意境的表现。
对于最能揭示人物心灵世界和性格特征的场面,则作工笔细描,重点渲染。在这时,作者注意用抒情的方法、叙述和白描的手法,透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以俭省的笔墨,细致的表现人物优美纯真的感情世界。小说第一部分中“夫妻话别”就能充分体现这一点。
水生嫂听到深夜归来的丈夫已经在县里报了名,并且“明天就要到大部队去”的消息时,她那灵巧的编席的手指竟颤动了一下,被苇眉划破了。但她随即默默地“将手指放到嘴里吮了一下”,这个细微的动作是十分传神的。它把一个深情地钟爱丈夫,不忍与之离别,但又努力克制自己剧烈情绪的年轻妇女,内心深处缠绵复杂的感情世界,淋漓尽致地披露出来了。天亮临别时,水生夫妇的对话,更是言简意赅,。在这个场面中,他们说的都是极普通的话,但我们却从这些充满了“儿女情、家务事”的质朴无华的简洁对话中深深地感受到他们之间那忠贞不渝的感情已升华到与祖国的命运生死与共的境地,感受到水生嫂内心的柔情和性格上的刚毅。在其后的描述中,作者用富有浪漫主义诗情的彩笔,将水生嫂和青年妇女们作为一组形象进行整体的艺术构画。
【叶圣陶荷花赏析】推荐阅读:
李商隐《赠荷花》翻译及赏析10-10
叶圣陶文集有感10-15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07-07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摘录09-20
写景作文:牵牛花叶圣陶09-22
《感受叶圣陶的语言特点》教学反思09-09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11-05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1000字左右08-0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800字08-09
荷花美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