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2024-08-01

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共17篇)

1.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一

初探新高考之下的语文 ——有效信息的分层量化

新一轮高考改革重在与时俱进,去弊从新,培养有学识,更有才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此,在现存高考考试制度基础上,保留语数外三科总分不变,但英语一年两考,并选择最高一次分数录入高考分数。从物化生、政史地六科中任选三科,打破传统的文理分科,并采用合格考和等级考的方式,分层处理选择不同科目学生的学习难易度。此外,学生的分数只是被高校录取衡量的一部分,还有综合素质评价,这样的新高考模式,让曾经为了高分不断刷题,日夜不分熬时间死记知识点的学生略显被动,他们幻想经过高考两天“一战成名”的美梦破碎了,因为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之中,需要高中三年社会实践的不断更新,此时,高考不是拼分数,而是拼分数和能力!

新高考航行的转向不仅让部分死读书的学生尴尬,不知所措,更让墨守成规,不知更新教学内容、方法的老师陷入教学的沼泽之中。新一轮高考制度的变化驱动教与学的变化,教师为适应高考新模式,需要做出教学安排的变化,因为高

一、高二和高三学生面临的学习内容侧重点不同,如果还是一日既往的按照现行方式教学,那么学生为应对英语的分层考试,自选三科外的合格考试,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高考成绩的最大化。所以,为合理分配学生应对不同时间点的考试,为寻求学生高考成绩的最优化,我们老师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分层整合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然而,学生也要跟随新一轮高考的脚步,必须重视参与校外校内的各种活动,并以得当的方式保留,上传到教育部门的相关网络平台上,在日常学习中合理分配自我时间,积极主动的自我探索,找到自己擅长的部分,以更好的进行选课,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做出尽可能的规划。面对新一轮高考改革,我们必须做出行之有效的一系列的改变。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为赢得高考成绩的最大化,我们要进行“包干到户”的辅导,实行个别辅导的承担制,这个辅导要具体分层,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老师的水平,来进行分层,不能简单的分人给老师。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同,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式不同,学校应该综合考虑,让同班老师或者不同班的老师辅导偏科的学生,标准只有一个——这个老师能教好这个学生,并这个老师有这个精力,那么就可以指派这个老师去辅导,而不是拘泥于是不是本班老师。当然,需要学校做出相应的思想疏导。要让这个极度偏科的学生付出相应的辅导费用,或者做出“游戏规则”,即如果老师辅导的这个临界生,这个极度偏科的学生,最终考上了本科,应该给予这个辅导老师相应的高考奖励。分层辅导,是为了人尽其才,让适合单科辅导的老师去教需要他发挥余热的学生。

教学的辅导,归根究底是考验教师 教学的专业能力。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要制定分层计划,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培养当成一个阶段的任务,一个阶段结束,培养计划也就终端了。这样割裂的阶段培养计划,其实,相当于没有在培养,就像是中午吃饱了饭,中间又饿了一个星期,再去吃饭,这无异于没有吃饭,结果还是饿肚子。老师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教师入校——高一阶段——高二阶段——高三阶段——结业这样5个阶段,这是整体而言。对于培养内容,主要从教师的教学能力(背书能力、粉笔字书写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高考试卷做题能力)、教师的心里疏导(定期开展心理疏导课程,例如幸福教育课程,减压排压课程、美好家庭生活课程等)和教师的课外阅读(一个人的阅读是兴趣,两个人的阅读是休闲,三个人的阅读就是生活,当我们的学校能够要求并提供给老师一个阅读方向,这样有一些在生活中处于阅读与不阅读中间的老师也就转化为阅读派)能,这3个方面,或许不是一个优秀老师的全部,但是起码是引导老师在走向更好的明天。

所谓的有效信息的分层量化,其实就是教学内容要分层,例如语文而言,不能从高一到高三都是相似的教学内容,高一阶段重在参与、阅读,高二阶段重在读写、感悟,高三再去做题,这样会不会更好呢?内容方式都要有一个分层,还要切实制定量化指标,例如高一阅读,读多少东西,学校可以统一制定,最后为检测提高,可以以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来提倡全校阅读。于教学内容而言,分层量化就是有阶梯的推进;对于教师培养而言,就是要有一系列的分层计划。

当信息如海啸般一涌而来,或者如溪水一般缓缓流淌,作为教师,我们似乎都不能感知到它的作用,更无法做到信息的有效传递。教学其实就是信息的流转,升华,希望我们能把信息融会贯通,汇成一条绵延的长江。

杨芳

2018年3月27日

2.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二

多数学生和教师将化学考试得分看的太重要,太过关注“大题”、“重点”,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学习.例如,化学的选择题,知识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化学基础知识的一些细节问题,在平常教学中,只要学生认真学习,这些知识很容易掌握,选择题的得分很容易拿到.但由于老师的忽视,认为学生应该会;学生的忽视,认为一个题没几分,最终导致化学选择题失分严重,对总成绩影响极大.学生要配合教学主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要让学生愿意学,想学,能够主动的学习、理解相关的化学概念、定理等.

1. 要针对考试拓展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使其对化学概念、定理能够灵活应用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纯水加热的过程中,KW变大,pH变小

(B)保存硫酸亚铁溶液时,加入稀硝酸,抑制二价铁离子水解

(C)将氯化铁溶液蒸干,灼烧到恒重,最终得到氯化铁固体

分析:三个选项对化学的基础知识都有所延伸,学生不能直接根据学习的基础知识判断正误,如选项(B),硫酸亚铁溶液保存时需要给溶液中加入硫酸,防止亚铁离子水解,加入铁片,防止Fe2+被氧化成Fe3+,根据这个知识点不能直接判断B的正确与否,但基础知识确实解决问题的关键,要防止硫酸亚铁溶液中二价铁离子被水解除加入硫酸外,还可加入盐酸,那么稀硝酸行吗?这就需要老师在化学教学中引申化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硫酸亚铁的保存需要考虑到的两个细节问题,进而思考题目的角度更全面.

2. 勤练、多练,使学生牢记知识点

例2实验室保存硫酸亚铁溶液,常加入()

(A)锌粉(B)铜片

(C)铁片(D)镁粉

这一题目的考点有两个,硫酸亚铁的存储和氧化还原反,虽然除铁以外,还有别的物质可以防止硫酸亚铁中的亚铁离子氧化,但会造成硫酸亚铁溶液的污染,从不同的角度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分析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化学解题能力极为重要.

二、注重掌握化学知识的细节

高考中,学生对化学知识难点复习的多,成绩却没有明显的提升,这表明学生的化学学习有误区.高中化学教学不在于多难,而是要对化学基础知识、知识细节进行充分的、全面的掌握,这是高考化学考试中取得高分的技巧.

在高考中,大多数化学题都是基础知识的引申,且出题较为重视知识的细节.因此,化学教学要注重化学知识的细节.如例一和例二,看似都是对硫酸亚铁溶液的保存,其实涵盖了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点,只有将这些知识点掌握并融会贯通,才能在解题中迅速的做出判断,正确解题.又如在《物质的鉴别》教学中,气体、固体、液体等物质的鉴别知识点很多,且一些物质表现出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有一定的相似性,如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的气体就有三种.因此,化学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将知识的细节整合到知识框架当中,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

三、重视培养学生化学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是当前高考所重视的考核内容,但这些方面的考核较为抽象,因此,在考试中人们就将其融入考核题目中,而化学与实际生活、工业生产等联系紧密,自然就成为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重点阵地.因此,化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培养.(1)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对化学知识的实用技巧分析.例如《从铝土矿到铝合金》教学中,引导学生多了解工业生产中的化学;无机化工中的“三酸两碱”指什么?他们都具有什么化学性质,其用途又是哪些;工业生产中如何从矿中提炼出单质金属等.(2)化学教学中老师要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要与应用联系起来.如水垢的去除方法,铁锅生锈后怎样处理等,将生活中的技巧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知识应用的兴趣.(3)化学教学中老师要正确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学中不光看学生是否能够解对题,还要看学生解题的思路是否正确,注重学生解题格式的规范性,避免学生知道答案却不会写过程,即使很少的失分在高考中也是很可惜的.而且,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做题,一套套习题做下来效果不一定好.例如,某学生平时化学测试60分左右,家长为其购买了六套化学试卷,每套他都做,老师抽查了几页,讲解改正后该生很认真的写在题目的旁边.老师试着出了两道原题,发现该生做题的思路与原来错题的思路一模一样,后来老师与家长交流,减少了学生的作业量,但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将自己的思路清晰的写在题目旁边,在讲解时老师针对学生“想错”的地方展开讨论,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同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研究题目,从出题的考点到解题的知识点应用、思路等统一进行分析、总结,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很有效果.

高中化学考核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力和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学中不必要偏重点、偏难,只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掌握基础的,做对简单的,就能取得中等偏上的成绩.再稍加用功,突破化学知识的一些难点、重点,化学成绩自然会有很大提高.

摘要:新高考形势下,很多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达B就可以了.其实高考化学的难度并不大,且得分偏重于中低档难度的题目,因此新高考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要以基础为主,适当引深知识点,重视知识结构、应用的整体性,就能够把握好化学教学的方向,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关键词:知识,细节,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继良.2015年江苏省高考化学卷评析与启示[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1):12-15.

3.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三

2016年1月,上海市教委公布了上海市高考改革新政实施后第一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学科等级性考试。选修地理的考生要在高二第二学期参加上海市考试院统一组织的地理等级性考试,也就是以往“3+1”高考中的地理科目选拔性考试。因此在新高考形势下势必要提高地理选修教学的有效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理想的考试等级。

一、记忆是学习的基础

任何一门科目的学习都离不开记忆,对于地理这门科目的学习更是如此,因为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属于文科内容,对于文科的学习更加注重记忆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高地理选修课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就是提高记忆的有效性。

在每节选修课上课之前编制一份本节课需要学生记忆的基础知识学案,然后印刷分发给学生,以便让他们及时了解每节选修课的复习内容和所要记忆的内容,课前花时间去记。接着在课上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学案上进行记忆知识的再现,然后教师课后批阅,对于知识再现效果不理想的学生进行面批进一步了解情况,必要的情况下进行一对一的知识再现方面的学业辅导,最大限度地达到记忆的良好效果。此种记忆教学方式侧重于书面,除了这种记忆教学方式外,还需要从记忆内容方面进行教学。我们可以用对比记忆法,就是将所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对比的方法加以记忆。

例如,在复习上海地理教材《专题11台风、寒潮和梅雨》中的“梅雨”这一课内容时,天气系统“冷锋”和“暖锋”本身就是一对反义词,具有对比记忆的特征,因此在这两种具有对比特征下的天气系统所产生的其他地理特征,如锋面示意图、锋面坡度、锋面的雨区、降水时间和强度等也都具有对比记忆特征。因此在复习课中,我们就可以重点抓住其中一个锋面的一个特征进行复习,由这个锋面特征对比出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锋面特征,最终形成本内容的完整记忆,形成“点—线—面”完整的记忆思维链。除了锋面这个复习内容可以运用对比记忆法外,气旋和反气旋、暖流和寒流、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都可以用对比记忆法,也就是说只要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具有对比特征的都可以用这种对比记忆法复习。除了对比记忆法外,我们在地理复习课中还可以用逻辑记忆法,就是以词语为中介、以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概念、定理、公式、观点等都是以事物的意义和特点、事物的内在规律和事物之间关系为内容,通过思维活动和借助于词语的作用,才能产生高度的概括和抽象,并在脑海中留下印象。

二、思维链是学习的核心

学生在运用不同的记忆法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后,往往在碰到具体问题、具体情境的时候无法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解释、解决甚至评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遇到了思维瓶颈,原因在于他们只是把基础知识进行碎片化的记忆,基础知识之间没有思维的链接,出现了思维断裂带,因此我们的有效教学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内容之间的思维链,形象地说就是“打通断头路”最终做到“条条大路通罗马”,思维导图是实现“路路通”的有效利器。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在复习上海地理教材《专题9行星风系》中,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绘制本专题内容的思维导图并建立本专题知识点的链接,在课中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共享,充分呈现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帮助地理学力薄弱的学生暴露出自己的思维漏洞并对其进行及时的“修补”。然后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并辅导学生共同建立专题内部的思维链接,如“气压与风”中的气压和风的关系可以与“行星风系”中的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建立类比联系,“行星风系与气候”与“世界气候类型”建立因果联系,最终在头脑中形成专题内容的思维网络。除了在本专题内部建立知识链接外,还可以在专题与专题之间建立更加广阔的思维链。

除了利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点思维链外,还可以设计典型题目和引用高考真题建立专题之间知识点的思维链。在复习完大气圈和水圈之后,设计这样的一道题目:当东亚地区夏季风强的时候,对我国东部季风区中、南、北河流的径流量、汛期长短和时间有何影响。这道题目就是建立了《专题10季风》中的“季风与农业”与《专题13水循环》中的“河水补给”因果联系。

通过思维导图和典型题目,既在理论层面也在实践层面建立了高中地理各专题内部和之间的思维链,更有利于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发散性思维的养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三、整合是学习的创新

虽然在2015年5月公布的《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调整意见要求,原有7个模块的高中地理拓展型课程已调整为4个模块,地理等级性考试的内容范围相比以往地理高考内容而言有所缩小,看似教学时间非常充裕,但是鉴于选拔性考试也相应提前到高二,总的来说教学时间有很大的缩水,因此教学内容的聚焦点之一在于如何把4个拓展型课程的模块整合进基础性课程教学中。

在复习上海地理教材第一册第三篇“大气、天气与气候”时,我们就可以把自然灾害中的气象、气候灾害整合进教学内容,如《专题10季风》就可以整合洪涝和旱灾的成因、时空分布、危害和防治,《专题11台风、寒潮和梅雨》就可以整合台风和寒潮灾害的成因、时空分布、危害和防治。除了气象、气候灾害外,地质灾害中的地震、滑坡可以和《专题5板块运动》中的专题“地震”相整合。

四、错题本是学习的宝典

错题本是指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做过的课堂作业、学案作业、试卷中的错题整理成册,这样便于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使得学习重点突出、学习更加有针对性,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地理错题本的整理首先是突出错题归因,归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非智力因素,如做题时的心理状态、做题时的情绪波动、做题时的认真度和仔细度等,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做题时是否粗心大意。二是智力因素,如审题是否清楚、知识点是否掌握、知识体系是否成网络化。其次是把以上的错题因素标注在相对应的错题旁边,并做到日反馈、周反思和月总结。最后是树立一种把错题本的整理和应用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的意识。

4.新高考背景下的学校管理 篇四

彭州市蒙阳中学陈祖均

12月4号至8号在成都市普二处石处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53人在短短的的4天时间内聆听了杜淑贤、芮仁杰等七位专家校长的精彩讲座,参观学习了以向明中学为代表的四所高中,在学习中一次次的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改变了我对新高考的一些不足的认识,让我对新高考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引起了我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对如何对应将要来到的2018新高考有了一些想法。

在本轮改革中,我校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认识推进普通高中教学和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切实改变应试教育做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放在首位,积极推进选择性教育,积极探索适应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综合育人模式下改革创新的路径,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实施高考改革在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平台等方面做好准备,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和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一、指导思想。

1.整体谋划,分步实施。根据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实施方案,遵循教育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教学管理工作,制定完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方法步骤和主要措施。2.研究先行,分类指导。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建立专业团队,开展专项研究。3.统筹兼顾,合力推进。切实加大资源建设与保障力度。4.立足实际,创新实践。把学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与教育信息化相结合,通过扩大学生选择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二、主要措施

1、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等方式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及学生都了解掌握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主动适应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加强培训指导。通过外派行政和老师外出学习、请新课改走在前面的学校专家教师到我校举办讲座,让我校的教师提前了解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我校教师的教育理念。

3、建立健全学校课程体系。要切实增强课程意识,全面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实施力,着力健全学校课程体系。要基于立德树人育人宗旨、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基于学校价值追求、文化传统和办学实际,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个性特长发展和选择考试科目需求,加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统一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完善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递进有序的校本课程方案,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学习需求。分类分层开发选修课程,构建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的学科课程体系,充分满足不同特质学生的学习需求。

4、均衡有序安排课程教学。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注意教学时间安排的课程之间、年级之间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连贯性、可持续性。一方面,要按规定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控制每周课堂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做好必修课程分层教学的安排,防止出现为应对学考或选考挤压选修课程课时,从而造成学生高

一、高二课程多、课时紧、负担重,高三年级只应对统一高考科目的现象。

5、充分保障学生选课权利。建立选课制度,编排选课指南,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特长、学科学业基础、专业发展趋向、大学招生要求自主选科目。实施分层选课走班要根据学校师资、教室等教学资源实际情况安排课程教学,提前告知选考科目教学班的最大容纳量,引导学生有序选择。同时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室和学校周边社会公共资源开展走班教学,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6、积极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从选课到选考、选专业、选职业,建立和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组织与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研讨活动,制定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案,开发完善学校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生涯测评系统,完善相关制度。拟建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指定专人负责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职业讲座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选择、学会对自己负责,科学制定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让学生逐步明确职业性向和课程选择,理性选择选考科目、层次和进度,并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科教学、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

7、科学谋划,切实保障新高考背景下的我校高中课程教学的资源条件。通过测算开展教学和管理改革所需的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平台等教学资源需求,我校准备引进语文、微机等专业教师以满足改革后实际教学需要。

5.全国新高考1卷语文作文 篇五

电视里,医护人员响应党中央号召,迅速集结疫情中心的武汉,他们不顾自身生死,日夜战斗在抗疫一线。他们为了患者不再遭受病痛的折磨,为了患者亲人不再流泪,不辞辛苦,拼命抢救生命。我与他们隔着一个电视屏幕的距离,他们的“医者仁心”感动着电视机前所有的人。我不知道他(她)是谁,但我知道他(她)为了谁。

小区里,物业与保洁人员不停地忙碌与穿梭,消毒、测温、扫码、打扫卫生,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毒感染,为了业主们的生命安全。我与他们隔着一个口罩的距离,他们的辛苦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我不知道他(她)是谁,但我知道他(她)为了谁。

疫情就是命令,社区干部与志愿者迅速行动起来,站岗值守,发布疫情通报,组织团购,大到生活必须的米面粮油、鸡鸭鱼肉和蔬菜,小到一袋酵母、一块香皂、一筒牙膏等,面面俱到,就是为了让业主随时了解疫情,为了业主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我与他们隔着一个手机屏幕的距离,屏幕背后是一颗颗热情、无私而滚烫的心。我不知道他(她)是谁,但我知道他(她)为了谁。

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森林里,邻居之间大多是熟悉的陌生人,而一场疫情却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电梯间一箱水果、几把蔬菜、几袋蛋糕,大家自取。这是为了邻里共同抗疫,为了共度难关。我与他们隔着一个电梯的距离,电梯门一开一关传递的是邻里温暖与情谊。我不知道他(她)是谁,但我知道他(她)为了谁。

“90后”邻居女孩加入志愿者队伍,联系政府、超市或商场,将政府储备肉、平价菜,还有外地支援武汉的免费蔬菜对接到小区。装货、卸货、分发,都是她与社区工作人员及其他志愿者一起完成。我不知道她是谁,但我却记住了邻居们共同给她起的昵称——“李团长”。

6.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六

在有限的时间内,语文的复习策略应当更加具体和明确,特别是针对考纲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在剩余的时间里,要多加训练。

语文是重积累的学科,由于所剩时间不多,要想把所有的题目都练好,显然不可能,但对考生来说,有几块阵地是必须牢牢坚守的:默写、文言虚词、诗歌表现手法、名著阅读等。只要努力,这些知识点完全可以守住,拿到基本分。

文言文

尽管很难,但它本身是不发展的东西,个中规律早已被熟悉。特别是和现代文对比,文言文的语法变化不大,所以,对考生来说,复习文言文,不妨从语法入手,借用现代文的语法去解读文言文(比如补足主语、宾语等),以突破理解障碍。

文化经典复习方面,考生应着重梳理孔子、孟子、庄子等不同学说的思想、政治主张以及对人生的看法,以期有个整体把握。不过具体到答题上,仍应紧扣原著和语段,切忌生搬硬套。

现代文阅读

难度很大,难就难在文章本身含蓄、委婉,特别是文本通过文学性增强之后,考生普遍感到“缺氧”。所以,对付这些题目,首先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心态。现代文阅读,其中一类是局部考题,考生在做这类题时不必联系全文,但应顾及前后语境,注意提取关键词。考生可有意识地多做针对性训练,提高自己筛选信息和概括、鉴赏能力。

高考作文

比重占到了将近一半,而且弹性较大,所以最后一个多月,作文可挖掘的潜力不小。近年来,高考作文多为话题作文,命题虽然宽泛,但是考生仍应把重点放在审题上。现阶段,一定要多花些时间在审题立意上。历年高考经验表明:如果考生审题不当,出现离题或偏题,那么得分只能在30分左右。

话题作文,牢记“三字诀”:化大为小,化一为万,万中取一。以作文《微笑》为例,考生的思路,可针对微笑进行细分,把大题化作小题,把一题变为多题:比如对陌生人的微笑代表着友好,对别人犯错误微笑意味着宽容,而面对挫折的微笑则体现出乐观、自信等……然后,再从中选取自己擅长的点或者具有细致情感体验的经历展开写作。

7.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七

我作为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 见证了江苏省的十年五次高考改革, 尽管对这次的新模式也颇有微词, 但我感觉与其怨天尤人, 满腹牢骚, 不如迅速投入, 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备战新高考。通过解读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分析高校录取对历史科的等级规定, 学校调整了教学计划, 减少了选修课的课时, 但同时又要求保证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本科的上线率。这就迫使历史老师必须利用有限的课时提高教学效率, 打造高效课堂。我经历了2008年和2009年的两届新高考,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以有利于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用学案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案教学可以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练习化, 进而过程化, 围绕学案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既紧扣知识点又有学生的充分参与, 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能力,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用学案来组织教学要抓住“学案编制”和“学案使用”两个中心环节。编制学案要求教师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准确而详细的解读, 重新整合课程资源, 针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 大胆取舍。同时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学习经验,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必修、选修) 、课堂类型 (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 来进行设计。题型可以是单选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或问答题。题量不要过多, 而要有针对性、实用性, 题目要新颖、灵活, 既要有基础知识的巩固, 又要有基本技能的提升。学案可以在上课前或者是课堂前半部分发给学生, 让学生先预习, 明确哪些是基础知识, 哪些是重点难点, 然后带着未解决的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老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剖析重点难点, 点拨解答疑问, 更有利于对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案上, 适当给学生留出空白的地方以便学生做笔记和小结, 让学生记录存在的疑问、学习中的体会, 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尤其是在高三复习阶段, 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 还是课后复习, 基础知识的整合, 历史阶段的总结, 历史线索的梳理, 学案教学都能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提高课堂效率。

二、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

落实教材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学案教学虽有它无可比拟的优点, 但是它缺乏直观、动态的形象。而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编写是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来构建教学体系的, 有较强的专业性、学术性。粉笔、黑板加上学案, 这些传统的的教学手段很难表达丰富的历史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 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多媒体技术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 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成为减轻学生负担, 激发学生兴趣, 增大课堂容量, 提高课堂效率的成功尝试。《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无法通过生硬的说教和简单的灌输来实现的。而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爱国电影, 如《血战台儿庄》, 可以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展示珍贵的文物资料图片, 如青花瓷、秘色瓷等, 拓展学生的视野, 增强对美的欣赏能力;通过简约的动画演示, 如“鸦片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合理有度地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历史课堂, 辅助教学, 可以变静态为动态, 舍无声存有声, 化枯燥为生动, 提高课堂效率。

三、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说,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其年龄特点、情感特点、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最容易被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所吸引。但是现行的历史教材, 内容枯燥、繁琐, 没有可读性, 造成学生对历史课普遍比较反感。这时创造性地使用情境教学法, 利用真实、生动的历史场景, 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加深记忆。特别是近两年的江苏高考卷, 情境试题的大量出现促使我们必须将情境教学引入课堂。情境教学法多种多样,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 (1) 问题情境法。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创设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体验师生互动的成功感; (2) 多媒体情境法 (略) ; (3) 角色情境法, 针对历史的“过去性”这个特点, 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精心排练 (编写台词, 分配角色) , 然后在课堂上扮演相关历史人物, 再现历史事件, 体验角色心理。学生既能掌握知识, 又能锻炼能力; (4) 语言情境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传统的历史课堂老师居于主导地位, 课堂就是教师的“一言堂”。随着新课改的推行, 出现了例如“271模式”、“三三六”模式、“三步六段”模式, 都强调教师要精讲, 少讲, 甚至不讲。有的地方课堂评价标准明确规定:老师在课堂上讲课超过5分钟就扣分。仿佛在课堂上老师一张嘴就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但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满含真情, 描述感人肺腑的故事, 渲染气势磅礴的场面, 朗诵优美浪漫的诗歌……把历史的魅力, 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 实现师生情感的交融, 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 不能因噎废食。

四、用分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育人要“深其深, 浅其浅, 益其益, 尊其尊”即“因材施教”。近代以来这一思想慢慢演变成了分层教学法。尽管对分层教学法国内外各界褒贬不一, 但是这个方法最可贵的是它能面向全体学生, 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在江苏新高考模式下, 对选修课的级别, 各级各类的高校要求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历史课上开展分层教学, 既能保证全体学生达到课标的最低要求, 又能满足部分学生在此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需要学得深入一点, 使学生各有所得, 构建互助合作、优质高效的新型历史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包括多个方面: (1) 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方法的差异, 将学生分为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 (2) 备课分层: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做到既面向全体, 又兼顾“提优”和“补差”。 (3) 授课分层:授课分层是分层教学法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建议课堂不要一开始就分层, 可以先利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完成基础教学目标, 剩余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对部分薄弱学生的辅导。对学优生, 教师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加大知识的深度与宽度, 鼓励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提问, 注重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中等生, 教师的目标是注重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 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少部分学困生, 教师则要放低起点, 浅讲多练, 查漏补缺, 弄懂基本概念,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课堂中, 可以设置“探究环节”, 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到一组进行课堂讨论, 及时点拨, 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让学生感到只要努力, 就能享受成功的快乐。因人而异的分层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 我摸索出的这套课堂教学模式, 重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有效地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适应了高考改革对历史课的要求,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放飞梦想的舞台, 取得了让人欣慰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全面认识了历史课的地位, 展现了历史的魅力。我认为这是教育者追求的教育的最高境界。

摘要:2008年江苏高考改革新模式, 为了适应高考对历史学科的要求, 在课时紧任务重的情况下, 必须打造历史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模式即用学案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分层教学法提升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江苏高考改革,历史高效课堂,新高考模式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8.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八

2014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指出,高考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高校及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科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总成绩满分为750分。

客观来看,新高考改革对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地理学科从原先的文科生必考科目变为高考选考科目,与思想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其他学科处于同等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新高考改革将大大提高地理学科的地位。因此,中学地理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合理的教学方法,将地理学科的特色呈现出来,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学地理、喜欢学地理。

二、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1.顺应了新高考改革价值取向。

《考试标准》将地理知识的考核标准划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等认知层次。在这些层次的考核标准中,涉及“应用”的层次就有2个。不难发现,《考试标准》加大了对地理知识应用的重视程度,它既要求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又强调学生在复杂环境中对多元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新高考改革下的地理学科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要求考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地球运动的考查,从原先的重视空间想象能力转变为重视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地理教学生活化倡导以日常生活为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并将所学地理原理和规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可以说,新高考改革与地理教学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2.贯彻了新高考改革教学理念。

新高考改革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新高考改革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研讨。对此,地理教师要转变角色,由地理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由地理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地理教学生活化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摒弃僵化的教学思维,还教学以生活的本色。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通过教学创新,使教学从以往单向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基于真实情境的交往互动。

三、 地理教学生活化的作用

1.引导学生感受地理的价值。

新高考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与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但这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学生真的理解地理吗?他们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是什么呢?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学生认为地理就是“地名+物产”,学地理就是“背诵+记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无法作出理性、恰当的选择的。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并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地理的价值,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

2.降低地理学习难度。

根据调查,学生不喜欢地理学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比较片面;二是认为地理学习难度较大。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也来自生活。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教师可利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在教学“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和侵入岩的区别”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普遍表示,他们确实在上课时记住了这一知识点,但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理解气压降低导致液体中气体溢出这种物理现象确实困难。那么,教师应如何处理这个教学难点呢?对此,我利用碳酸饮料冒出气泡的生活事例进行讲解,学生恍然大悟。

9.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九

考生在动笔时要注意可写自己熟悉事,可议基础创新关系。____曾勉励青年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要“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强调基础对于青年学习、成长的重要性。把基础夯实和开拓创新的关系缕清讲透就好。

也可分析:做任何事之前,切不可操之过急,要对基本概念和规律掌握后融会贯通后,在进行创新创造,要辩证分析。从而引导广大师生筑牢根本,先守正而后创新。

10.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十

禹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侯丙锋

今年是我们河南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第四年,也是我们河南省实施新高考的第二年,我也在探索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怎样应对新高考的挑战中走过了三年多的路程,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体会就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历史教学问题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领会课标精神

在过去的“大纲”教学时代,教学大纲对教学知识点作了详尽的要求,对教学顺序也作了严格的规定,教、学、考均以教材为依据,大家只要按教材顺序把内容讲深讲透,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而且,现在的情况是“一标多本”,仅我们省就有四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教材版本不同,教材内容也有区别,但高考试题是一样的,况且新课标全国卷全国今年有14个省份使用,其他省份也有很多版本的教材,那么高考试题只能依据《新课程标准》来命制,因此,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当前的日常性工作,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最大的亮点和特色就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点,强调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并且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二,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来组织实施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而新课标的理念在2011年的高考中已经有所体现,尤其是过程与方法这一方面,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第41题,就强调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论证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来组织实施,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这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新版高一历史教材进行复习时就可以以专题形式重新整合了教材,淡化处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一些偏、难、繁、旧的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条理线索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建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地配合他们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设计“阅读与思考”栏目,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倡导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要求的把握和选择。活动课的安排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这种课型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即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通过形 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不断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使学习历史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体现在课堂教学理念中,教师应作为一名学习者和参与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加强学习和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程需要。

(二)要实现课堂的转变,课堂教学过程要实现由教师教的课堂向学生学的课堂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快乐学习,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学习的过程,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具体表现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探究:多数以问题趋动为主,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思考性、挑战性,在教师引导下就某一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的过程中,一般是在教学难点、疑点处设计讨论,给学生三至五分钟交流时间,然后再让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再加以点评。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比较散漫,不得要领。往往给人的感觉是流于形式。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感受到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梯度,有思考性的问题。讨论题要具有启发性,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其思维有一定的自由度。问题一般涉及三类:一为史实性问题,学生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二为解释性问题,根据教材可以基本解释清楚。三为评价性问题,学生要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研读补充材料,经过思考得出结论(每一学生的结论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一类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如何评价洋务运动”、“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等。互动: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合作:小组分工,通力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欣赏:倾听或观赏与本课有关的影视作品、音乐和图片。展示和展讲:通过角色扮演,再造历史场景,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交流:交流各自学习的心得体会和感受,以及方法和技巧,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第三,要适当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教材中语焉不详的地方,课堂上单纯的说教,很难让学生真正的深入理解,突破难点。网络中大量的图片、视频短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只要认真地加以收集、整理,恰当地运用,就可以变枯燥的历史“一言堂”为生动的历史“大观园”。如在讲《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课时,红军长征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难点问题,课本上对本部分叙述简略;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搜出了历史地图,采用路线方向的移动、区域颜色闪烁、图片、视频短片的插入等演示方式,使死地图变活。学生积极认真的参与其中,兴趣很高。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好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动态的文字,动感的画面以及优美的音乐,生动的解说,一幅幅历史画面生动地呈现在眼前,可以很容易地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氛围当中。对于现代的高中生来讲,用老一套的方法讲述他们熟悉的东西,学生肯定觉得枯燥无味,而多媒体网络教学恰恰克服了这一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性,达到了课堂改革的目的。另外,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解决时间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使用视频、丰富多彩的画面去调动学习主动性,并且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第四,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必然选择,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使用的教材具有开放性,并且要求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展现主动性,要求历史课堂具有生活化倾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虽然少了一些传统的羁绊,但只有对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才能增长历史教学智慧、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过去的许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正在受到新课程的挑战。我们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在不断变化,使得原来自认为很出彩的教学设计变得不合时宜。特别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他们各有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历史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也是动态的,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的。教学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班风、学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你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历史课堂上留下的遗憾。

总之,历史新课程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换而言之,就是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而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

河南省禹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侯丙锋

邮箱

504734064@qq.com

电话

11.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十一

一、乡土地理应用方法的探究

1.导入应用法。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选取与之关联度比较大的乡土地理素材作为新课导入,素材内容可选择当地的图片、新闻、视频等多种类型。例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导入可展示本市的城市景观图及近期的城市规划图,提示学生指出熟悉的城市区域,分析本市不同区域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及各城市功能区;《季风水田农业》的导入可展示本地水稻种植景观图,并以文字在图下补充水稻的生长习性及本地的气候、地形、人口、种植历史等资料,提问:“本地水稻种植面积广大的原因有哪些?”通过乡土地理素材的导入与应用,使学生在亲切、熟悉的情境中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活动”探究法。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形成技能。各个版本的教材中都有大量“活动”环节。教学设计时,先要明确学生觉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知识有哪些,再利用具体的乡土地理素材设计“活动”环节穿插其中,使学生对这些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更清晰、更深刻。例如,在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成因”这一较抽象的知识点时,笔者注意到本市市中心西侧2008年前一直布局着本市规模较大的知名企业上上电缆厂,2008年后拆迁搬到市郊建设了规模更大的新厂房,并将原厂地块卖给开发商新建了一个崭新的住宅楼盘,这一变化发生在市中心,大部分学生都有所了解,特别是我了解到班里有几个学生的家庭住址正好就是这一新建的楼盘。结合学生以上的乡土地理常识,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1)请大家说说本市名企上上电缆的发展状况及厂址的变迁。(2)为什么上上电缆原厂址要设在市中心?为什么要搬迁?(3)上上电缆原厂址现在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这一“活动”环节穿插其中,学生在熟悉、轻松的活动探究过程中很快就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3.材料补充法。在立足于教材和相关资料实现课堂目标的同时,可利用乡土地理素材加以补充和完善,使教学知识更接地气。补充的主要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家乡在相关方面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故土情结。例如,在结束《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教学环节后,笔者立刻补充了本地水稻生产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014年,溧阳市共建设水稻万亩示范区16个,总面积18.50万亩;全市公路沿线推进机插秧高产示范带,面积32.52万亩;全市水稻高产增效创建面积达51.04万亩,占水稻面积的85.7%,单产预计达646.6公斤,比2015年增加6.5公斤,达1.0%。以上乡土资料的补充,加深了学生对本地季风水田农业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4.习题编制法。乡土地理的丰富性为地理试题的编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从考点及命题要求出发,选取合适的乡土地理素材,加以精心的设计和编制,就可编出一道道实用与理论相结合的好题。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自身的地理思维能力,又学以致用、真切地感受到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例如本市在2013年开通了宁杭高铁溧阳站和瓦屋山站,结合这一信息及交通运输布局的课标要求,编制了一组试题:宁杭高铁(宁杭铁路客运专线)北起南京南站,南至杭州东站,全长248.963公里,于2008年12月27日开工,正线桥梁比63%,隧道比11%,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从南京至杭州只需1小时。宁杭高铁共设11站,其中溧阳境内全长39.4公里,设溧阳站、瓦屋山站2个站。2013年7月1日正式通车,结束了溧阳境内无铁路的历史。

(1)宁杭高铁的修建体现交通运输向 化和 化方向发展。(2分)

(2)评价影响宁杭高铁建设的主要自然条件。(2分)

(3)宁杭高铁在溧阳等许多地段“以桥代路”的主要原因。(2分)

(4)简述宁杭高铁的修建对溧阳的意义。(4分)

通过以上这组习题,既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与掌握状况,又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地理学科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有用性,是一门对生活有用的学科。

二、乡土地理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1.使用导入应用法时,所选乡土地理素材要与教学内容关联度大,素材内容要简洁、精炼、有趣、亲切,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学状态即可,素材内容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

2.使用“活动”探究法时,先要进行学情调查。选取乡土地理素材设计“活动”环节前,先通过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对备选素材的熟悉状况,选择学生最熟悉、最有体验的乡土素材进行设计。开展“活动”时,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在感性的材料中得到理性的认识。

3.使用材料补充法时,注意乡土地理素材的选取要有时效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以发展的思维观察地理现象,有益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4.使用习题编制法时,注意选取的乡土地理素材要具备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素材内容的难度要与学生的能力层次相对应。

12.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十二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以后,作为全国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之一———浙江省于9月19日发布了《新高考方案》,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其核心理念是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扩大教育的选择性”,赋予考生和高校更多的自主权。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多次高考改革,一直停留在考试科目、内容难度、时间长度、组卷方式和组考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上,这次新高考方案,采用了“专业+总分”的考录模式,打破了一直以来的“总分匹配”模式,考生拥有了“7选3”的选考自主权,学生可从多种录取选拔模式中选择最适合自己成长的通道。大部分科目有2次考试机会,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同时,在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上改变了现行高考以高校为单位填报志愿、平行投档、分批录取的办法,改为以专业为单位填报志愿,平行投档,学校不分批,按考生成绩分段进行。

这次的高考改革,将会对高中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颠覆性的改变,对学校的教学安排、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新高考对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挑战,是我们每一个高中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一个现实问题。

下面,笔者就实施新高考以后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模式及学校的管理模式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走班选课常态化

从2012年开始,我省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改革的重心是加强选修课建设,同时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这与这次高考招生改革推进学生和高校双向选择考试科目、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相结合的思路完全一致。

在新高考方案公布以前,学校的走班选课主要侧重在非高考学科的校本选修课程上。新高考方案给予了考生“7选3”的选考自主权,对每一个考生而言,无论是选考科目还是学考科目,均有两次由考生自主确定考试时间的考试机会。这一制度安排,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自主选课的空间,这也无疑会打破中学课程的原有组织模式和流程,迫使学校的选课走班模式从选修课程向必修课程延伸,使走班选课从原来的选修课领域拓展到全部的学科,使学校的走班选课成为常态化。

我校作为浙江省16所必修课走班试点学校之一,在前期开展选修课走班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已于本学期开始高一年级的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五门学科的全员分层分类走班教学。

二、教师评价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评价在重心、标准、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从评价的重心看,传统的评价是一种面向教师过去的、单向的终结性评价,基本上由管理者制定评价标准,对一个时期教师的工作结果进行总结回顾,侧重于对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定,忽视教师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从评价内容看,传统评价以德、能、勤、绩为主要内容,但有些方面过于笼统,实质上还是过多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评价。从评价标准看,仍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而忽视教师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教师的专长和特色难以形成。评价方法过多地倚重量化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因此,随着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教师评价方法必须随之改变,我们必须建立全新的、“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更应关注教师的多元发展,鼓励教师从“精通一门”走向“一专多能”。在评价方式上,应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重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转向结果和过程并重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应由教师自评,学生、家长评价,教师互评,学校评价等组成,注重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相结合,让每一位教师都处于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上。力求从传统的、单一的、间断的静态评价,转变为多元的、连续的、动态的多元化教师评价,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三、学生评价个性化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传统高考体制下的应试教育模式,过分强调“高分”与“状元”,埋没了许多考生的兴趣和个性化发展。“导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1]

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曙光。浙江省教育厅刘希平厅长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中实现的”,学生既可以在不同考试招生模式中自主选择,又可以在统一高考中自主选择选考科目、考试时间和成绩。“三位一体”招生让考生可以自主向相关高校报名,参加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这种制度设计能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了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个性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其中,“一人一表”将是最可行的方法。

在设计“一人一表”评价体系时,应考虑到设置的评价体系所起到的正向引导作用,内容尽量全面。主要遵循原则是:客观性原则,评价中应减少主观臆断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层次性原则,从学生的多层面、多角度、多条线进行评价和选优;可行性原则,评价体系的各项都应具备可操作性,可以实际观察和测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的发展与其他同学做横向比较,并与自身历史状况的变化做纵向比较。

在“一人一表”评价体系的项目明确后,评价的量化和层次组合是个重要过程,可以通过设置严密的评分标准对各个项目做量化。最后将不同总分以阶梯化设置为不同的等级。

在学生个性化评价的过程中,由于部分主观意志的介入,就格外需要保证综合素质评价是真实可信的。这需着力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如实地记录并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和事实;第二,对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要公示、透明,教师要负责审核把关;第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建立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管理平台,便于家长、教师、同学、社会等主体的多元化监督;第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弄虚作假行为要严肃处罚。

四、学校管理信息化

浙江省教育厅韩平副厅长在《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面临学生的选考科目和外语科目的多次考试,对高中学校的教学安排、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高考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学校管理必须全面走向信息化。

(一)建立学生选课系统

学校实施全面的走班教学后,学生仍然通过传统的纸上选课方式选课,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浪费时间。只有通过信息化的选课系统,才能应对新高考带来的全面走班选课的需求。信息化的选课系统能够为学生提供方便的选课功能,也能够提高对学生和教学管理的效率。同时,在学生选课完成以后,系统会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给每个学生自动生成一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表,学生可以自行通过网络下载、打印。

(二)开通课堂考勤系统

全面实施走班教学后,教学班的成员会有调整的现象,为规范学生到课情况,可以引入数字化的课堂考勤系统,让学生刷卡上课,系统会根据刷卡机所在的教室与上课时间自动判断学生的报到情况,并在任科教师和行政班班主任的终端,实时显示学生的报到情况信息,同时把该堂课的学生报到情况保存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作为日后计算学生学分时的参考依据。

(三)开发多维成绩分析系统

现行招考制度下,文科考政治、历史、地理,理科考物理、化学、生物,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学校也无需更多的思考,文科生只有一个标准,理科生也只有一个标准,学校关注的是学生的总分,成绩分析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借助Excel就能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评判。

在新高考方案中,选考科目有35种选择方案,相关科目的考试等级将赋以相应的分数计入总分。同时,由于实行全面的走班选课,学生分散在不同的行政班和教学班中,传统的“手工+Excel”的分析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必须重新设计多维度的学生成绩分析管理系统,使学校管理层、班主任、学科教师能够及时对每一个行政班、教学班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查询分析,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的跟综分析。

对此,我们与有关技术部门合作,成立了专门的开发团队,在学校原信息管理平台成绩管理模块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多维度学生成绩分析系统。这套分析系统力求兼顾教师和学生,既以成绩分析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诊断,也以成绩分析帮助学生成长。

同时,我们还打算利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多角度地分析每一学生的个人学业成绩轨迹,科学有效地洞察、分析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和过程,为学校、家庭、教师、学生提供了定制的学业诊断报告,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及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评价方式从结果性评价转向了过程性评价,从定性评价为主转向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建立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

新高考方案给予了考生选考的自主权,扩大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使学生学其所好、考其所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自主选择”成为了学生基本的发展性行为。由于选考与普通学考的考试要求有所不同,同时新高考方案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类)平行投档择优录取的办法,每一位学生均可选择自己最擅长的科目进行深度学习。由于学生选择的多样性,即使是采用选课走班的模式,学校也可能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学校必须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甚至还可以打破学校和区域限制,为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对此,我校开通了以我校前身命名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华英智慧课堂”,让学生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我们围绕各学科学习的重点、难点和部分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制作了系列化的教学视频,通过“华英智慧课堂”平台发布。作为“华英智慧课堂”的补充,我们同时开通了“湖州二中学生在线”,为学生提供各类教学资源。仅以教学视频为例,学生在线就有3000多个,它们涵盖了高中阶段各门学科必修教材、选修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们结合“华英智慧课堂”中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学资料,查漏补缺。同时,“学生在线”还设立了作业系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提出难度层次不一的问题或作业;学生们可列出提纲通过网站提交,得到教师们的及时评改。同时,对于学习中的困惑或感悟,大家也可以发帖,并得到解答。

13.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十三

作文教学的现状概况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大难题,因为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没有系统的作文教材,我们只有阅读教材。而我们语文老师呢,怎么教作文呢?语文教师大多是沿袭这样一个陈旧的训练模式,即“出题--作文--批改--评讲”的模式,四步循环模式。

作文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 低效的状态,可想而知, 结果是什么?学生写得苦, 老师改得累,成效并不好。 学了十多年作文,到了高考,还是写不出像样的文章。为什么高考的时候,绝大部分的文章都得那么低呢?我曾参加过二十多年的高考语文评卷工作,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绝大多数的高考作文,

根本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章,所以不可能得高分。这些现象都说明什么,我们的中小学的作文教学是不成功的。

多年来,有许多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艰辛地探索,总结出不少宝贵的经验,摸索出不少成功的训练途径,每年都有大量的作文指导书籍出版。但是,文章写得好的学生为数仍然不多。怎么样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这仍然是困扰我们作文教学的一大难题。

作文难写, 作文难教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作文教学的“病根”究竟是什么?怎么样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作文教学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笔者在四十余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此形成 了几点基本的认识。

作文教学理念上的误区

在作文教学理念上的误区,这是最大的误区。在作文的教学 理念上,有几个最根本的问题没搞清楚: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的目的就是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样的,为什么学作文呢?为什么写文章呢?就是学做人。写文章学作文,就是为了学做人学做事的道理;写文章我们就是谈怎么做人,谈怎么做事。

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积累做人做事的经验,提高学生做人做事所必备的四大品质,即人格品质、思维品质、审美品质和学习品质,具备这优秀的四大品质,才能具备很强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并不只是字词句的运用能力。四大品质是写作能力的根本,而字词句的运用能力只是枝叶,枝繁叶茂来自于根深本固。

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无序状态

现在的语文教材只有阅读课本,没有真正系统的作文课本。虽然有些语文教材里有写作教学内容,但是也是无序编排的。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性很大,绝大多数语文老师没有系统的作文教案。

大 多数老师就是按照“出题-写作-批改-讲评”四步循环模式在教作文, 无序的训练就导致了低效、甚至无效的结果。所以学了十几年,到高考的时候,仍然写不出好文 章。作文本来应该有一套科学、 系统、 实用而有效的训练体系,而且也应该有相应的作文教材,这样才能变无序为有序、变低效为高效。

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作文教学中还有一个重大的误区,那就是学作文教作文都是为了考高分。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民办教育机构,都信奉两个字--提分。

学生学作文是为了提分,教师教作文也是为了提分。于是,新的“考试八股”出现了,考试作文模板出现了。于是,生般硬套,生吞活剥,千文一式,写出来的根本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 的文章,当然也提不了分,得不了高分,因为有经验的阅卷老师是分得出文章的高下好坏的。当下大部分的应试文章我把它叫“四不像”。说是议论文,它是个议论文的框架:有提出论点、最后总结、中间有分论点, 好像是议论文;但是他的写法,完全没有推理论证,就是讲几个人的 故事来证明论点,这是记叙文的写法。是议论文的框架,记叙文的内容, 所以叫“四不像”。

于是,又产生了新的误区:作文难提分,不重视作文。在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中,甚至在高一至高三整个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普遍被弱化了。

现在应试教育是从初一高一就开始了,所以作文教学也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普遍被弱化了。

错误地理解“我手写我心”

现在我们的语文界很流行一个观点:就是“我手写我心”。什么意思呢?写 作文不要老师教,就让学生自己写,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这是现在在大部分教育团体里具有代表性、而且影响面很大的一种观点。

我不反对“我手写我心”,我认为“我手写我心”的提法并不错,问题是理解错了。怎么能不教呢?怎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写呢?那么“我手写我心”的关键是什么?是“心”, 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写什么样的文。我们语文老师教什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心”,有部书叫《文心雕龙》,有了“文心”才能“雕龙”呀!

古人强调为文在于“明心”,“心苟未明,劬劳憔悴于章句之间,不过枝叶耳,无所附之而生。”(黄宗羲《南雷文定》卷三《论文管 见》)

写好文章,首先是“明心”。怎么“明心”?那就要老师来指导,指导学生去读书,从书籍里面去懂得或是从社会实践中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去思考。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灵慧的、敏锐的“文心”,要提高 学生的人格品质、思维品质和审美品质,这就是作文教学的意义所在,目标所在,任务所在啊!

其次要讲规矩。写文章怎能不讲规矩呢?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都要讲规距,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梁启超在《作文教学法》里说:“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又敢说不懂规矩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

只讲法和术而不讲道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都在探索作文教学方法,教学生审题立意的技巧,构思谋篇的技巧,造句修辞的技巧等等。然而,就是没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学作文。学生只知道,积累好词好句,掌握写作技巧,就是为了考试能得高分。然而,只是为考试而学作文,就得不了高分,不是仅为了考试得高分,而是为了学做人学做事而学作文,才能写好文章,才能得高分。

好的作文是什么?是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 ,那才叫文章。这样的文章, 才能得高分。从本质上讲,我们写作文不是个技巧问题,是人的综合人文素质问题。文章的立意是和人的人格品质有关,怎么立论,想谈什么道理,跟你的人格、你的理想、你的信仰、你的人生观、你的价值观、你对社会的认识、你对人生的认识,跟这有关。这只是立意,还有与人的情、 志、 理有关。有情的人才能写出有情有味的文章。志向是什么?就是将 来想做什么样的人,将来想做什么样的事,做人做事的道理。而文章的构思谋篇和语言的运用呢?跟人的思维品质、审美品质有关,因为章法结构是由思维规律决定的。语言美不美跟人的审美品质、思维品质相关,而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会详细地谈论这个问题。

简而言之,明道方能得法。无论是学作文还是教作文,首先要注重“明道”,其次才是“得法”。

侯晓旭

14.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十四

且不说此次榕城之行,让我再一次领略了什么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也不谈这几天时光,我一次又一次折服于那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的辛勤园丁。

单就我个人的教学,我有话要讲。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可以说语法、课外阅读、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三块硬骨头,因为难啃,所以有些老师最终选择了弃之不顾。就说我吧,当初初出茅庐时激情满怀,我也曾信心十足地以为,终能寻找到他人攻克难关的妙计,为我所用,以图事半功倍。然而别人的经验智慧,终究是别人的,不一定适合我和我的学生,有时还会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就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犹疑之间,这么多年了,三块硬骨头,一块也没能咬下来。

培训时专家说,越是难题,越要自己抽丝剥茧,直面问题的本质。

在研读《福建省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之后,我明白了,纸上谈兵,缺少随文讲解训练,是我教学低效的症结之一。今后,无论是语法、课外阅读,还是写作,有规划的系列化、细致化教学至关重要,只是,这需要又一番的探索与实践了。

(一)、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1、引导学生辨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唆、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分类不当等,并指导修改方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句子结构。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法小知识”,教师除了对相关知识概念进行讲解,更要充分利用课文随文讲解语法知识。建议随文讲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附录3的语法知识:

(1)、掌握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掌握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3)、划分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4)、了解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二)、加强对课外阅读的引导,引导学生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版)》附录2列出的经典名著。

(三)、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以上教学建议摘自《指导意见》。)

二、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客观地说,我平时教学也算得上勤勤恳恳了,然而虽辛辛苦苦,费尽心力,终究收效不大。听讲座时,厦门一中的郑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我平时教学除了讲解不够细致还落实不到位。

教书十几年,遇到特别聪慧,一点就通的学生着实没几个,况且当今中学生的读书主动性、自觉性确实不高。因此,稳扎稳打地教学尤为重要。借用郑老师的话,“课堂是主阵地,必须有效、高效。精备精讲精练,坚持每课有得。”好吧,明天开始,先从我较忽视的基础知识做起。

1、随文讲解生字词,要求学生结合汉字意义、语境掌握教材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栏目中的词语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附录5的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七、八年级学生每周要布置硬笔“书写”作业,通过教师指导、即时评价、优秀作业展览等活动,激励学生写好字,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3、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4、引导学生理解常见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基本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如“之、其、以、而、为、于”等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有步骤地对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进行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文言句式的特点。

(以上教学建议摘自《指导意见》。)

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虽说我的教学还存在着这些那些的不足,但庆幸的是自己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自认为算是比较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教师,也比较愿意学习以求进步。关于“每周一活动”,我想我还是会坚持下去的,毕竟已经有了两届学生的实践经验,何况事实证明,适当的活动是非常有益于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

不过,羽翼渐丰但仍不能振翅高飞,今后将“每周一活动”与日常教学更有机地结合,扩大活动面向学生的层面,让活动课更加有效、高效,是我急待研究的新课题。

1、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和阶段性的主题活动,交流思想,丰富素材。

2、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活动,如办班刊、组织文学社团、小记者活动等;多方面提供学生写作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爱写作、勤写作。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故事会、主题演讲、辩论会等课外活动,在具体交际环境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以上教学建议摘自《指导意见》。)

15.新高考后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思考 篇十五

一主题与背景

医学高职类院校一般是三年制大专教育体制, 和普通或重点医学院校五年制、八年制教育体制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学制的设置上, 医学高职类院校事实上只接受两年在校理论及实践教育, 第三年的时间要完全走入实习单位进行在岗学习。因此, 学生在短暂的两年里学完三十几门课程的压力较大。其次是学生入学层次的区别, 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知识储备和知识再现能力较差, 学习知识的能力欠缺。再次医学高专在软硬件建设上存在不足, 在师资水平上也存在不足。随着国家对高考制度的改革逐渐深入, 不分文理的高考方案已经出台, 201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将在2017年迎来健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首次高考。改革后取消文理分科, 高一到高三一直开设九大科目, 学生要在理、化、生、史、地、政六门课程中任意选择三门作为高考分数, 这种自由组合式的分科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人才的选择, 但对于大学或高职院校来说, 学生学业水平构成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化学教学而言, 无疑增大了难度。显然, 目前的同专业同课程教学的方式将不能适用于所有学生。

二医用化学课程特点及未来教学方式探讨

目前医用化学课时逐渐缩短, 由最初的72学时减少到48学时, 教学任务非常紧迫。《医用化学》全书共十三章, 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板块, 前五章是基础化学部分, 后八章是有机化学部分, 最后一部分是实验板块。内容成分复杂, 知识点较多, 但是没有超高难度的知识点或现阶段存在争议的问题, 以基本知识为主,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理论和知识, 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 并能够用化学知识解决医学实际问题。《医用化学》教材中少部分内容能够和高中化学相衔接, 再加上一些与医学相关的内容, 增加了刚入学的医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高考改革后的2017年, 高职院校将进入首批“新组合学生”, 医用化学作为一门和医学紧密联系的公共基础课程, 是必须要开设的。因此, 在面临课时较少的情况下, 面对学科优势组合成分复杂的学生, 如何将全书内容讲解通透, 并高水平地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 是每一位医用化学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或许未来的化学教学可以分成以下两类:高考成绩中包含化学成绩的学生使用一类教材, 而另一部分高考总成绩中没有化学成绩的学生选择另一类教材。并打破以往按专业分班的课程教学方式, 进行分程度教学的授课。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技能型人才, 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接轨国家高考改革路线, 需要重新规划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 例如目前的医用化学课程。

三医用化学教学情景假设

假设已经对所有入校学生的高考课程进行分类整理, 那么选择了化学的学生就进入医用化学中级班进行学习, 没有选择化学的学生进入医用化学初级班。其他课程可做类似处理, 但是要解决好授课时间冲突的问题。

对于中级班的学生, 我们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 用引导式代替灌输式, 让学生多思考, 多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多利用提问题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以提高化学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与拓展视野为主。例如:人卫版《医用化学》第二版第六章有机化合物概述和烃, 我们可以采用提问式教学, 第一个问题是:同学们高中学过有机化学, 那么谁能给有机化学下个定义?第二个问题:在诸多同学们所了解的有机物中, 哪些是与医学有关系的?医疗过程中哪些仪器设备、检验方法用到了有机化学?每提问一个问题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思考, 然后请一位学生来阐述自己的理解, 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解答做评论, 各抒己见。一堂课50分钟, 以5~6个问题就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 养成爱思考、爱发掘新知的好习惯。

对于初级班的学生, 应该多采用讲解式教学, 将基础知识以适当的教学方法讲解给学生, 以期更好地增强“文科”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例如:同样的一章内容, 有机化合物概述和烃这一章, 我们就要从最基本的有机物讲起, 为学生先建立有机物的第一印象, 然后逐步强化这种“生命力”印象, 再继续介绍有机物的特点、有机物的分类, 当学生已经在脑海中建立了这种和无机化学完全不同的内容之后, 在主观上会将知识予以区分。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利用学生认知上的转变, 将有机化学学习方法及时渗透, 后期从有机物的命名到有机物的分类再到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方面的讲解也就顺理成章, 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教师适当地优化并简化教学内容后, 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为目的, 多思考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授课方式方法, 让化学课变得生动起来, 增强课程趣味性。

四问题讨论

当我们采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授课方式和不同的教材之后, 学生化学课程的学习水平应该有很大的不同, 但结果是两个程度不同的班级学生均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思维方式, 但是这不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目的。我们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素质, 培养其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勇于探索、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良好学习风气。更高层次的目标是, 让多数学生喜爱化学, 培养出少数具有化学专长的特长生。

五反思与分析

医用化学是医学高职高专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 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必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模式、精选教学内容、完善考核方式, 不断地总结和反思医用化学课程教学,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在对接国家高考改革的基础上提出最新的配套教学方案, 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改革举措。

摘要:医用化学是高职高专学校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等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随着2014年9月国家正式出台最新高考改革方案, 在2017年我们即将迎来首届高考改革后的学生入学, 高职院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下的生源差异情况, 不断探索最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本文对此背景下的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医学高职院校,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新高考

参考文献

[1]丁良、杨慧、于朝云等.医用化学教学的新思维[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0 (1) :99~101

[2]许小青.高职护理专业文科生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2) :80~82

16.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十六

学成新方向

[摘要]新高考来了!2018年湖北高一新生将实施新高考招生方案。鄂新高考将带来五大变化:走班制成新常态,分层教学成新方向。中公考研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以供考生了解。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鄂新高考将带来五大变化:走班制成新常态,分层教学成新方向”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新高考来了!2018年湖北高一新生将实施新高考招生方案。

面对新高考,学生和家长一定有很多疑问:

学校会怎么教学?

学生应该如何学习?

学校教学与之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对此,湖北省教育厅都做了详细的解答。

5日,湖北省委宣传部举办了“湖北推进教育改革举措成效”的新闻发布会。会上,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余学敏就“新高考”的一系列问题作了详细解答,总结了5个“新变化”。

1.走班制教学模式将成为教学新常态

由于学生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学生选课将变得多样化,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不再采取固定班级授课模式,变成了“教师不动学生动”,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班”概念将淡化。同时教师面临更强的角色挑战,开始由原来的“买方市场”进入“卖方市场”,将接受学生的挑选。

2.学校学科之间均衡发展将成为发展新挑战

按照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我省将开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这要求各高中学校落实好国家规定的基本教育教学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质量要求开齐开好各学科课程。

3.“分层教学”将成为教学新方向

由于在理、化、生、史、地、政等6个科目中,同一个科目,有的学生只将其作为学考科目,有的学生则会将其选定为高考选考科目,这叫要求学校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4.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将成学生评价新趋势

按照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我省将进一步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这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成长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普通高中要进一步推动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将成为教育关注新热点

新高考选考的三门科目,直接决定学生大学里将学习什么专业,以及今后可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将改变当前学生进入大学后才思考自己未来职业的局面,这要求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将摆上了学生的高中教育日程中。

在这次的新闻发布会上,每个教育阶段都提到了改革重点。除了上文提到的高中教育阶段,涉及这些教育阶段的“干货”也不容错过!

学前教育

● 办学

健全学前教育办园模式,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扩大脱贫攻坚地区、“全面两孩”政策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

● 教师

制定并落实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普遍实行1个班级配备2名专业教师和1名保育老师的“两教一保”配备制度。

义务教育

● 办学

推进教育信息化国家改革试点,全省93%的中小学实现宽带网络接入,90%的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育部召开现场会推广湖北经验。

完善中小学办学模式,围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目标,推行学区化管理,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因地制宜划分学区,统筹学区内教育工作;推进集团化办学、强校带弱校、九年一贯制等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 教师

出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十条意见,建立省级统筹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新机制,五年累计招聘教师4.4万名,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刘延东同志批示肯定,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简报推介湖北经验作法。

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培训、交流和激励机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使之“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职业教育

● 办学

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职业教育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系统构建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通人才成长“立交桥”。

● 办学

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实施“楚天技能名师计划”,建立“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制度,支持职业院校采取公开招聘、专项招聘等方式引进紧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高层次人才。

高等教育

● 办学

高校要巩固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荆楚卓越人才协同培养计划”,完善校企、校地、校所、校校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全面实行学分制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适应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 教师

推进高校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将教师、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审权下放给高校,完善高校教师职称分类评审制度,改变部分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实行高校人员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备案管理,在备案人员总量范围内,高校自行组织招聘专业技术、行政管理和辅导员等人员。

17.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十七

今年的作文依然书写青年和时代的话题,比较适合写议论文。虽然形式上可能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而根据写作主题,作文素材选取,和语言表达上,学生依然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比较容易出现佳作。

材料首先提出建团一百年的时代背景,接着第二段从具体人物切入,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可有大的视域,不仅就事论事;还可引导考生挖掘小的切入点,以小见大,层层递进,可有深刻思考。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可以从“选择”“创造”“未来”等方面进行创作,同时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要将人物和时代紧密联系——建团百年,少年青年责任传承,承担着时代的责任,青年应抓住建团百年的时代契机,牢记使命担当,为祖国的建设积蓄力量。另一方面是将三个主题关键词能建立有机联系,而不各自分立。青年响应时代召唤,确定职业选择,更要将个人融入到时代发展中,矢志创新,这样会更好地建设祖国的未来。

因此,也可从选择是青年面向未来的方向,创造是青年实现未来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在新时代环境下去写个人的选择与创造,在个人的选择创造中展现美好未来,各个点也能较好融合。

上一篇:特级总承包资质标准下一篇:热带鱼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