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反思(共16篇)
1.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反思 篇一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反思
摘要: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对自身教学重新审视,并逐渐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感悟与反思。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不仅给历史教学带来冲击,也使我们开始对教育观念进行根本性思考。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自身教学进行了感悟与反思,主要从新课标下教学观念的转变、新教法的探讨以及教师应具备教学机智等方面进行了感悟与反思,对历史学科的教与学策略的认识更清晰、明朗。
关键词:感悟 反思 新课标 教育观 教学研究的主体
从教的十几年来,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同样的问题:教书是为了什么?教历史又是为了什么?也为了这个问题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不断的反思,可收效甚微。值得欣慰的是,新课程标准的历史教材的出炉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通过自身教学实践,也有了自己的诸多感悟与反思。感悟与反思一:新理念——想说爱你不容易。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无疑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让我们开始了对教育观念的根本性的思考。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真正体味新教材可以说是“想说爱你不容易”。这主要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以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是“用”还是“教”教材?
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之本,历史教学应该依据教材而进行。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我们有的教师是在“教教材”,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孰不知这种“教教材”,只是让学生获得了一些感性知识,历史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和简单的理解上,未能形成“历史思维”的方法,当然,学生也就不具备所谓的历史的时空观和发展观了。而新课标下的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处理教材的新观念,那就是怎样去“用教材”。所谓“用教材”,就是把教材当作教学中传授知识的载体,它不停留在教材讲了些什么,而是在更多启发学生明确为什么?为什么与什么之间还有什么?突出知识之间的外在与内在的联系,从“史论”角度来提高学生对教材已表述的知识的理性思考。如,新教材将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华侵略的五次战争(其实只有四次,中法战争没有归纳进来)归列在一起,重在向学生阐明“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一实质性的问题,可是对每次侵华战争的叙述又很精简,但却对列强在华的罪行,不仅用文字进行了说明与解释,还配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这是为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去“用”好教材了。又如,“鸦片战争的影响”,新教材只有两句话:“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 1近代史的开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的余地。新课标下只有依据教材,深化认识,又不拘泥于教材,才是历史教学的真谛。
2、谁是课堂的主角?
我们讲教学改革也有好多年了,“传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也许我们已不再用。我们都明白,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性的,学生是主体性。可是真正明白的有几个?真正落实下来的又有几个?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以为多提几个问题、学生多回答几个启发性的问题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是,学生还是不能跳出“如来佛的掌心”,唱主角的仍是教师,学生的主体性还是未能得到发挥。可喜的是,新教材给教改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师积极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怎样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3、是“教学型”还是“研究型”?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教学型”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责。教师平时只需要考虑“教什么”,而对于“怎么教”的问题,基本上没有考虑,或者考虑得很少。对于知识化、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学生来说,仅仅应付考试是不够的,在这个问题上,新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因此,为师者除了掌握现有的历史知识之外,还需要进行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新领域的研究拓展。新课程呼唤“研究型”的历史教师的出现。
“研究型”教师,就是指教师参与到研究中并成为研究的主体。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需要:对历史学科知识本身进行进一步研究;对相关历史教材进行研究与处理;对课程计划和教改精神进行学习与理解;对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进行学习与感悟,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掌握与应用;对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进行实践与反思。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细心揣摩与体会,努力使自己朝着“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感悟与反思二:新教法——为伊消得人憔悴。
说到教法,我相信大多数的同行都知道,那就是“怎么教”的问题。围绕“怎么教”,可以说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只要我们有心去翻阅一些书、报刊、杂志,就不难发现诸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提问技巧”、“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涉及教学方法的文章,教学中,我们也很努力的试着去做,但是很快就发现我们的努力归于失败,这是为什么?其实是我们对“教有法,而教无定法”的真正含义还不十分了解的缘故。俗话说得好:一母生九子,个个全不同。教法也是多样的、多方面的,它要求我们在实践教学中要灵活、要处理得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好在新课程标准实验历史教科书给了我最大的感悟,开始对“怎么教”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一个比较直接的层面上,就是使学生能够再认再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实,形成对人类历史最基本的了解,更深一层就是培养学 生的“人文素质”。应该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和人的能力;引导一个人的全面的、充分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将历史教学放在人文科学领域,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延伸人的素质发展观念。而新课标下历史教材无论是在内容、难度,还是在编排方式上都体现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历史教学应该为学生服务,“怎么教”也就明白了。
“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服务社会,把握未来,促进社会健康、和谐、持续发展乃是历史教学应遵从的规律。教学中,我们把那些最能闪耀人类智慧光芒的学问和知识,最能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推广、普及给学生,扬善抑恶,净化学生的心灵。比如中近史中的侵略与反抗,一方面,意在向学生说明腐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另一方面,以列强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来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从而激发学生立志建设国家、促进人类和平进步的思想感情。这也给我们历史如何教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值得。
感悟与反思三:新问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这里所说的“新问题”也就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机智或反馈。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良好势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教与学、讲与练的双边互动活动就经常处于一种错综复杂交织状态,学生的“新问题”也就多了起来,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验丰富,反馈能力强的教师能根据学生信息的输出情况,灵活、及时地调整讲课的进度、深度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自觉地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及时反馈,因势利导,表现出一种很高的教学艺术,从而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境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在上《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要求学生将自己对“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了解情况写下来,有位学生写了“进行爱国宣传”这个问题,教材中没有提到,学生却提出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处理好的“新问题”。我首先赞扬这名学生的“独到见解”。指出他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五四精神”中“爱国”的一面。由此自然而然地把教学引入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环节,从而也更好地把握了新教材寓含的情感教育功能。
对我们历史教师来讲,怎样才能具备处理好这种“新问题”的能力呢?我想借用武侠小说中的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对教材熟稔于心,对教材相关知识点博学精通,心中有数,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其次教师知识面要广,适应性要强。历史教师对于历史知识不仅要“专”还要“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情况。谦虚谨慎,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以平等的态度,谦虚而又认真地与学生一起研究、探讨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决不能用教师的“威严”,对学生不理不睬,堵塞学生的思路。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悉心倾听学生的答与问,认真批阅作业;教师在洞察的基础上还要迅速作出判断;善于在繁杂的问题中,抓住争论的焦点,巧妙地处理好“新问题”。作为教师就应具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求学、治学精神。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下教学观念的转变、新教法的探讨以及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机智的几点感悟反思。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几个方面的变化,还有更深、更强大的冲击力。无论如何,只要我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我相信,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最后,我用清末学者王国维关于治学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作为我对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不悔的追求与信念。参考文献:
(1)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
(3)张静:新一轮历史课程与社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历史教学02年,(5)。
2.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反思 篇二
一
在近几年江苏省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观摩的现场,时常听到一些教师在讨论,像这类课在平时的课堂上是没法上的,原因要么是条件达不到,要么是学生的素质达不到。说到底,观摩这些课就没有实质性的学习效果。
1. 要正确分清常态课、公开课、观摩课的定义与关系。
常态课也习惯称为常规课、平常课。肖川教授将按照教学计划仅仅面对学生所进行的教学称为常态课。公开课原来是骨干体育教师为高校学生作学科教学的示范课,属于职前培训,后来发展为中小学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观摩、交流形式,又称“观摩教学”。观摩课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不断发展与成熟的。公开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常态课,而观摩课是“示范性”公开课,引领常态课、公开课的发展。常态课是公开课与观摩课的基础。同是又是公开课、观摩课的最终目标。我们所看到的观摩课是授课老师在一次又一次与其他专家同仁经过多次实践、反思讨论、再实践所形成的,具有代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典型课,它是新课改的方向,同时又是大家研究、切磋的对象。我们应学习它先进的组织方法和优秀的教学理念,不能一味地模仿。
2. 要明确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及其关系。
在观摩课上我们看到有的教材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更本没有条件实施,但这不能说我们对这类课没有学习观摩的必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度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计,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我们学习的不是本节课所授课的教材,而应该是学习本节课是如何选择教材,以及如何开发地方课程。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环境与条件,在选择教材时要做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运动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用性;简单易行。
3. 结合科学发展观,体育课的有效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的有效措施。
本次课改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在新课标下教师应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二
以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的第一线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已经有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等新理念,但实际课堂教学却还是非常陈旧。这种理念一套套,课堂上“涛声依旧”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这种理念和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
1. 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被内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已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理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自身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过行为来体现,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2. 广大体育教师缺乏学习、观摩、交流的机会。
课改初期有“教师‘不会’上课了”的说法。比如有人把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看成了“放羊式”教学法,把教师当成了课的“牧羊人”,而不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更有的把教学内容的“放开”与教学方法的“开放”看作是对教学内容的随意选择,田径等基础性的运动项目成了体育课是否要上的议论话题。大多数体育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与实践都来自于对理论的研究,以及校内的研讨。一般的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实践证明:“实践+反思”是理念和行为相连接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观摩、学习,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实际上就是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
3. 师生关系角色转变思想保守。
新课程提出师生关系的确立应民主、平等、和谐。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应关注如何利用体育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材提供了师生发展平台,教材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教材为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们共同面对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一节好的体育课,首先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活跃快乐的情境,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一个相互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学生可以率真地袒露自己的心扉,相互合作、交流、探究,表现出最本真的一面。这样的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其次是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师生之间为实现教学的目标充分地沟通、交流和商讨,以达成一个共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最后,学生在课堂上能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只有展示才有发现,只有发现才有发展,能够充分挖掘潜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和发展出来的。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周玲玲.人文·人文精神.中国校外教育, 2009, (15) .
[2]王支援.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德育, 2010, (4) .
3.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反思 篇三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 教学 反思
新课标的实施犹如一缕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但面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新形式,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却变了形,主要表现为:将课堂完全放给学生。现在许多语文教师怕在课堂上讲多了,于是变“全讲”为“不讲”,完全放手给学生。学生如漂泊在大海上的孤舟,漫无目的的学习,教师美其名曰“以学生为主体”。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担心自己讲得多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太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得不到落实,不符合新课改精神。实际上这种教师的做法既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新课程改革不是不要教师讲,而是反对教师的“一言堂”,是要求教师正确把握讲得“度”,该讲得还必须讲。比如,学生在自学课文后,教师就应该及时提示学生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难问题,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从而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达到师生间的心灵沟通。
重形式轻内容。当前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已成为一种时尚,笔者在听课时,发现许多教师在分组时本着就近原则,让前后两桌学生合作或按一排为一组。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完任务后,接着便走下讲台到各组巡视,还时不时地参与其中,顿时,学生真的“活跃”起来,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诸多问题:有些学生各忙各的,不会合作;有些学生只是坐在那里听好学生“主讲”;有些小组的同学却在谈论与内容无关的事情。受时间限制,学生合作还未深入,教师就草草收场,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讨论效果,这种“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形式,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其实,开展分组合作学习活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小组角色的定位,如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教师要明确讨论的内容、范围、要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小组讨论后要搞好评价等。这样的“小组讨论”才能使学生全面有序地展开,从而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束缚。目前很多教师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敢放开手脚,学生也还是束缚在教师、教材和课堂的圈子里,其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仍未得到较好的发展。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捕捉探究点,并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技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两点看法:
一、方法习惯最重要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学亦如此。教会学生学习,养成良好习惯,既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要指导学生掌握學习方法。教师要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如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使学生按照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作者、作者不离时代的语文规律去思考。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及时交流和总结学习经验,同时教师更要积极鼓励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过程达到最优化。
二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一定要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训练。“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语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对学生来说,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标准;对教师来说,这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标。只有教师教会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使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求知、求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培养创新能力是核心
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首先要指导学生建立广泛的知识来源和渠道,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坚实基础。美国的希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学习,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比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笔者让学生说心灵出最受震动的地方,并说明理由。学生对杜十娘的多才多艺、美丽善良、坚决果敢及对爱情的忠贞深有感触,对李甲的忘恩负义,孙富的卑鄙无耻也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之情,叙述中包含着个人强烈的感情倾向。在学生熟悉了内容后,笔者又问:“你读出了哪些疑问?”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杜十娘跳河自尽是不是最好的归宿?”“杜十娘是青楼女子,这会不会影响杜十娘的形象?”等等。这些凝聚着学生认知、情感的问题成了课堂教学的新资源,调节着课堂的积极氛围,补充着教学内容,成为了教学的亮点,丰富着课堂。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敢问、乐问、会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陶行知在《每事问》中写道:“发明千千问,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因此说,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则是创新学习的起点。
二要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力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的功能。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机会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在讲授诗歌时,尤其是以写景为主的诗,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想象再现诗的画面,从而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教学《山居秋暝》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想像的开放性话题:“设想一个表现王维幽静、闲适生活得山中美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想象丰富多彩,课堂成了学生驰骋想象、交流思想的大舞台。通过想象,学生真正感觉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诗歌特点,走进了王维纯真而又自由的心灵世界。在写作教学中,可运用多种作文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看图作文,让学生触“画”生情,挥笔生文;可以让学生对某一故事进行续写或补写;假想科幻作文,如“20年以后的我”“22世纪的中国”等作文题目,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学校:中牟四高
姓名:张海霞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中牟四高张海霞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段时间笔者围绕着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番回顾和反思,现做一梳理。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语文教育先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冲击,再有“语文费时又费力,学也无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约,后有“不懂英语与计算机是现代文盲”的观念打击。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周国平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文章中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老师有点空就讲、学生有点空就练,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坚守的确实不牢、不死。当前,河南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能力还给学生。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特别有利:以前,学生“两眼一睁,就开始竞争”,丝毫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现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阅读的时间也会多起来。“既然留得阅读在,学生就莫怕作文难啦!”。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现在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
5.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习题教学反思 篇五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一方面强调物理学习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强调探究学习,鼓励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材料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物理习题是物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理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由于对习题训练缺乏深入研究,习题训练盲目、杂乱、过量、单调和简单重复。新课改旧题目,学生仍然没有走出课堂、题海、考场的老套路。要真正能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方针,习题课也得要跳出套路,走创新路,与时俱进。
二、明确方向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明确习题训练的功能,即:
1、巩固——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述、转化和具体应用,达到巩固、活化、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
2、检测——发现学习和教学中的缺陷(包括知识和其他学习素质的缺陷),实现对学习和教学的反馈。
3、建构——通过解答一系列有序的问题,从各个方面全面理解某一知识,完善对知识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解读教科书的目的。
习题训练也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巩固知识、检测成果、领悟方法、增强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解题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实践,同时它对深入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操作初探
习题教学要真正地发挥它的巨大作用,与课程和课堂教学相承辅,就必须作出一些改进。选题时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即通过这些题目,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如对教材中原有的习题改变提问角度和条件;对学生含混不清的问题编一些思考题。二是拓宽视野,增强适应性。即选题不仅内容上力求齐全,而且尽可能涉及不同形式、提问角度乃至叙述方法的各类题目,使学生课后遇到各类题目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可降低题目的难度,增强解题的自信心;三是加强针对性训练,克服缺点。选用足以暴露其缺点的各种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
结合上述,实践中在搜集和整理题目时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1、习题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性
习题编制不仅仅是为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获得新的学习进而促使其综合能力的形成。被动地完成习题与主动地通过探索深入思考解决有关习题,其效果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们在设计习题时,应注意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置探究性习题。探究性习题能有效开拓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实践证明,学生在参与解决习题的过程中,他们的情绪是热烈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究和创新能力会不断得到加强。其实习题教学也是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似是而非的相似问题集中讨论、适时让学生总结归纳物理模型、思考讨论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中的体现和应用等形式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又能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例如,有这样一道练习:一自由下落的物体在落地前最后1s内下落了25m,问此物体是从多高的地方开始下落的?(g取10)当时我用了一节课采取分组竞赛的办法让学生去讨论分析它,结果学生做出了十多种解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就是之间的关系再辅以几个推论。本题虽然很简单,但是就这样简单的习题的多解却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运用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素材就需要我们老师能走在学生的前头,能多搜集、多整理。
2、习题要有“亲切感”
教师可设计一些情境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这些问题中往往创设了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比较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例如在学习功能原理时,通过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测量人体的输出功率;学习摩擦力时写《假如没有摩擦力》,《身边的摩擦力》,《车轮上的摩擦力》。通过参加活动,撰写小论文,获得知识,体验知识。加强情境问题的教学,能有效地实现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
物理走向社会”,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生活中的系列问题时,感受到所学内容的有用性,不断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
3、习题的设计应注意提高思考价值
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让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物理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探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进而形成较强的思考能力。一般说来,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都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还应该具有适宜的难度,即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但又不至于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如图所示电路图中,电容C的上极板带正电,为了使该极板仍然带正电且电量增大,下列办法中可行的是(电源内阻不计)
A、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B、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C、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D、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本题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在教学中可以辅以几个小问题,如:为什么电容上极板带正电?它的电压与几个电阻的电压有什么联系?与电阻的阻值呢?问到这里我想学生应该已经能明白了,可以分析了。做完可以继续问:这里为什么电源内阻不计?若考虑内阻呢?题目给的选象为什么都是增大某一个电阻?若减小能行么?会出现什么问题?经过这样的分析讨论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留给了他们较大的思考空间。
6.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 篇六
发布者:陈琳 发布日期:2011-12-01 2009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在我省全面推行。这对我们而言,既是一种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新课标精神的学习,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笔者认为高中历史实施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通过教学活动实践,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也有一些体会。
一、在“得”方面:
①发现学生的历史基础薄弱,及时调整教学重心转向基础教学,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特别注重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的衔接,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及历史理念。
②发现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差,甚至对简单的历史问题都无法理解,至于历史方法、历史解题技巧更是一窍不通,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放慢教学进度,注重对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注重解析历史问题方法得训练,技巧的启发,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要求,服务大多数学生。
③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的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例如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我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构建知识网络等。在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时,则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宏观、微观相结合以及把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作为衡量的标准。对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辩能力。
④课改带来了历史教学许多新问题,如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目的的不同等。在教学目标方面,新课标要求实现“三维目标”,特别是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不仅是教授历史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在教学方式上,有意识的采用探究式的方法,尽量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二、在“失”方面:
①教学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够顺手,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哪些不补,尺度上很难把握。②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新课改刚开始,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教到哪一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
③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很难把握。
④虽然在上岗前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在具体教学中,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理。
三、总结得失,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以后教学工作中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正:
①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②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③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④、全面推进探究性学习。推行素质教育,改变“填鸭式” 教学方式,充分保证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
7.探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篇七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采取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分析
1. 实行教学反思是实践课改的要求
在社会进步的影响下, 高中历史教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只有采取改革措施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 进行教学改革才可保证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实行教学反思则是进行课改的要求, 在高中历史的改革期间, 会出现许多在过去的教学中未见过的问题, 而此类问题将会导致传统教学和创新之间出现矛盾, 基于客观环境下, 教师只能通过采取教学反思, 才可从中挖掘最合适的发展途径。
2. 实行教学反思是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需要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进行有目的的行为时所需要具备的相关知识, 例如课堂情境知识。在教学期间, 此类知识足以支撑教师快速的解决教学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以及在预测之外的教学情境, 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性。然而, 实践性知识是需要教师通过长期教学而累积到的知识, 无法由他人给予。
3. 实行教学反思是新课改的要求
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 (波纳斯) 认为, 教师成长等于反思加经验。此处带出了两个概念, 一是经验型教师, 二是专家型教师, 新课改中要求, 高中历史的教师应当属于专家型教师。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朱永新) 认为, 一名教师贵在用心从事了多少年教育工作, 而不是仅仅从事教育工作。这句话中强调了教师的用心, 教师在用心教育中不断成长, 慢慢从一名教书匠转变为一个专家型教师, 其中用心即是反思。
二、新课标下对高中历史科目进行教学反思的对策分析
1. 构建自我反思制度
自我反思制度是指教师为自我约束以及自我成长所构建的制度, 通过不断完善该反思制度, 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并在日常教学中应用,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的提高。自我反思制度具体实施的几点措施:①教师与教师间的互评。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 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时, 可借助于其他教师对自己的评价, 通过邀请其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旁听, 使其可根据教学活动客观评价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从而达到找出不足、弥补不足的目的, 促进自身教育水平的提高;②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后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客观与全面的评价, 是确保教学反思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师应对自我评价能力进行加强;③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属于最直接的感受着, 可以这么说, 学生是在教学活动中最有资格去评价教师的人, 因此, 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的制约, 邀请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与建议, 从而清楚认识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进而通过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 积极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教学内容属于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的几点方法:①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转变为问题提出;②适当掌握好教学内容中的深度、广度, 对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与知识面适当调整。但是在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以及广度时, 需有一个度, 以确保教学内容适用于高中生;③对历史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使教学内容实现结构化, 引导学生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整合教学内容, 构建出完整的教材知识体系, 使教学内容实现条理化。
3. 积极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每一位教师经过长期的教育工作, 均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不同导致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也就是高中历史教师若想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则必须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 通过反思才可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从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使其更适合如今的高中生, 反思教学方法的具体方法:①对教学工具合理利用。近几年, 许多高中历史科目的教师为了满足新课标下对于历史教学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盲目应用多媒体技术, 未能结合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 导致通过多媒体教学后, 不仅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还使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厌烦感。因此,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选择教学工具时要谨慎, 考虑到采用该教学工具是否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并考虑到学生是否能接受此种教学方法, 或是在应用该教学工具时, 可试用一节课, 观察效果, 以免影响教学质量。②注意营造教学气氛。无论是哪一门科目, 教学气氛均会对该门科目的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教师在教学期间, 应重视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除了需要注重教学初期对历史科目的引入教学, 还在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从而带动课堂气氛活跃。若历史课堂一直处于沉闷与冗长的状态, 将会不利于学生投入学习中。因此, 在教学期间, 高中历史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沟通的机会,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 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结语
8.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篇八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極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和激情教育都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等等。
四、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1)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2)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5)合作时间给予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合作学习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下次开展合作活动学生也懒得配合了。(6)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指导作用没有跟上,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7)评价体系没有跟上,三重三轻突出,小组合作名存实亡。小组代表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一听就知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合作学习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五、对习题、试卷评讲的反思
习题、试卷评讲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而应当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抓“通病”与典型错误,抓“通法”与典型思路,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能力。
9.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 篇九
一、做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
(一)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1.把“生活世界”作为化学课程内容的范围。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化学”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例如,学生提出为何擦亮了的铝饭盒蒸几次饭后又会变暗?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金属发生的缓慢氧化。
2.通过学生反思性、创造性实践建构人生意义。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是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例如,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燃烧现象的探究,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浓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深刻了,懂得了如何让可燃物充分燃烧,如何安全用火和灭火,大大提升了学习化学知识的品位。
3.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实施课堂教学。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我们不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活动方式。例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走访,了解了当地近三十年来水资源的变化情况,获得当地水资源从“很好—被工业化生产所污染—正在被综合治理”的第一手资料,反思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自觉地做水资源的保护者和宣传员。“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是一名化学,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根本落脚点。
(二)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推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式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原有的按教材内容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学生进行了一周的课外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铁制品在不同介质中锈蚀速度的快慢,然后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得出了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因素,寻找防止和减缓铁制品锈蚀的方法和措施。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灵活,理解知识更加深刻。
(三)尝试运用新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多元化”。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尝试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小论文、答辩、各式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并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持续的行为,确保了评价的自身不断完善。例如,组织学生举办化学晚会,每个学生表演一个趣味小实验,学生当评委,使学生有成就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师教学行为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教学观念: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在教学上我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让每个学生、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如备课不用一种模式,课可用不同的方法,考试不用一把尺子,评价不用一种标准。树立了有差异而无差生的素质教育基本观点。对待学生的差异,不是完美主义地只用一种尺度去衡量学生,更不是要求学生处处学老师那样,没有失误。而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为中心向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树立课程目标意识。
教学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彻底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树立了课程目标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关系: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树立了主体意识。
1.学生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实质性教学活动。
2.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自求解答,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认知活动: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树立了训练意识。
10.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3 篇十
摘要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
关键词:教学体系 新理念 载体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反思只是一种手段,反思才会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它是一种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
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反思、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其实施的基本路径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说为起点,以制订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以此丰润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用批评与反思赋予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本文谨以个人点滴体会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点反思: 有位学者这样说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天性,‛教学中很多环节我都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学生在表演中学会生字,懂了课文。为了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时,力求让学生快快乐乐学语文,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我及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小路它美在哪里?美丽的小路为什么不见了?‛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紧接着,我设计了一个想像表演的内容:‚原来爱在小路上散步的其他小动物(蛇、公鸡、猴子等)也来到了小路上,你就是其中的小动物,看见美丽的小路不见了,你想说什么呢?注意了,你们的表演要尽可能地和课文中的不一样,这可有点不容易,先想一想,想好了,你就举止手,我请你来演一演。‛此时,我感觉到:学生的表演欲望达到了高潮,个个争先恐后要上台表演;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真正快快乐乐学语文。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
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这时,学生也分成了两派,一方认可这位学生的意见,另一方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被打断教学的我显然有些始料未及。在备课时,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突然我灵机一动,向学生讲了两个句子:‚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让他们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区别。他们都说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我因势利导:‚其实大家的答案是一致的,一些小朋友以乌鸦作为参照物,确定瓶口太小,瓶内的水太浅了;而另外一些学生以瓶子作为参照物,认为是乌鸦的嘴太大了。这二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就像‘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两句话一样,是同一答案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只不过两种表达方式中一种是常用的,早已习以为常,另一种很少用到,以致少见多怪。‛学生听了也连连称是。小朋友充满自信地‚固执己见‛,我们怎能不为之喝彩?为孩子的勇气喝彩,也为其中闪现出来的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这就是美丽的‚错误‛吧!对于这种‚美丽‛我们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两只小狮子》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两只老虎》、《小老鼠上灯台》、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动物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
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水乡歌》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雨铃铛》是一首非常美丽的儿童诗。‚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我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读着,细细地品味,孩子们简直喜欢极了!于是,我引导孩子们:‚你觉
得春雨还在招呼谁?我们也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写下了: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呢/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人… …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原本是我教学中的一种随笔,自己坚持写了多年。那时并没有谁来要求我,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即时灵感。在那些灵感中,我曾经记录了孩子们课堂上闪光的身影,留下了我心中许多的不自禁的感动;那里有我教学经验的精彩描绘,也有我工作不慎时捅下的漏洞;在那里,我曾经不断地刷新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曾经轻轻地汲取营养为自身内需做补充;那里有我的忧虑和困惑,那里也有我的欢歌和笑语;更值得一提的是,那里记载着我尝尽了酸甜苦辣后的欣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前走,换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小成功。我曾经在内心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真心地感谢吧——教学反思。它给了我一个工作反省的机会,给了我一方滋养孩子成长的沃土,给了我一片展示自己才华的天地,帮助我一天天变得成熟、变得聪明。教学反思,我会永远对你一往情深,痴心不悔!
11.新课标下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 教学理念;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1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
在中国,这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填鸭式”教学,而“满堂灌”则是课堂教学的代名词。课堂的45分钟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们则没有机会主动参与发表思想,都只能被动接受老师所为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极差。
新课标要求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秘人格发展的具体特点,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观念。现代教育理论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最有效方法是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体现自然科学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我认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让课堂成为沟通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的桥梁,在教学设计上,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自主学习和探索。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的地位不言而喻,必须要引起各位老师的关注。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别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自己以往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初中地理课程特别是初一教材内容枯燥而困难,教学对象一般集中在13--15岁之间,刚刚由小学进入初中,地理基础相对较弱,缺乏空间想象能力,有的甚至没有接触过地理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多做反思工作,针对教学对象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例如:学习《地球仪》中的经纬网那是格外困难。这时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方面下大功夫,怎样让学生轻松的接受。
对于初中地理教学,制定地理教学目标应该能够与学生们周边的生活和世界的地理知识密切相关,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应该重视地理学科的特点,准备好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通过印象深刻的图文、视频资料来强化地理教学。在教学方法选择上要突出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们的表现欲、参与欲、竞争感和成就感。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当前的地理教学反思的重点集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例如教学过程的难点解释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是否把握正确,重点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到位等。我们教师通过反思总结经验,然后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研究与教学相互促进,同时进步,共同发展。长此以往对教师而言这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目前我校推行“四步一体”课改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所喜欢,这种“探究式学习”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不再是被动的学习。
例如: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区域地理中的《欧洲西部》这节内容,“活动”中布置了一个“欧洲西部经济发达的原因是什么”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探究分析。学生认为欧洲平坦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交通是欧洲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但在关于“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对欧洲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探讨中,学生们出现了争议:有的认为人口增长率低,使得欧洲西部很多国家劳动力缺乏、人口老龄化,这是阻碍欧洲西部经济发展的因素...当然由于不同国家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至少明白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探究式的学习,不仅可以复习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因此,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学会求知,懂得自我提高和发展,能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效率,教学过程才会有质的变化。
四、教学行为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最起码要符合一名合格人民教师的规范,毕竟对现代而言师生是相互平等的。教师要承认每个学生在个体上都存在差异,但是作为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是“差生”还是“优生”,要一视同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无私的爱撒向自己的学生们,和他们平等对话和交往,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道德修养,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同时作为人民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我知识储备量,特别是地理老师,要对整个民族乃至全球国家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保证地理课内容丰富多彩。
五、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的教学反思应该有这方面的内容。我们长期以来的教学方法固有、守旧、僵化,我们要合理加以改变,掌握和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师应该在方法多样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过程自主性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方法的反思和探索。
六、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过程固然重要,但是了解学生们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相当重要,这就必然需要我们进行教学反馈方面的反思。
第一:我们要认真分析课堂练习,根据学生课堂练习的结果全面分析和评估学生们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二:我们的教师不管是课堂之上还是课堂之下都应该做好学生的反馈反思工作。上课时做好课前导学案分发大家,让大家能够带着问题去预习,在讲课中边讲边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同时注意教学反馈,观察学生们课堂上的表现,遇到学生们难以理解的地方重点讲解,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七、总结
12.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我认为教学反思不仅仅是课后反思, 还包括在课前反思和教学过程中反思, 而且要注意他人的反思, 相互交流反思内容。《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 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标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 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 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标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学更应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一、课前反思:
研究教材, 确定教学目标, 研究教学方法
课前反思很重要,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反思主要反思过去的得和失。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 却有说不完的话题, 如人教版《化学.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 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 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 (计算) , 我们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化学.1》, 在第二单元的“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节中有讲解, 并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那么这部分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 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 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 (目标) ”。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 (各种版本) , 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中反思:
注重学生反馈, 控制教学进程, 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 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 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 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 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 你就得改, 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 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 让学生沿着一级级的情境台阶去养成“问题意识”, 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营造学习氛围。
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绝活”, 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 什么都商量,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到留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 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 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追求的境界。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 关注学生的动向, 重视学生的反馈,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 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 不顾学生的情趣。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 要让学生动起来。
2. 优化教和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 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 现代学校只能使学生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 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 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 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 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 (发现或学习) ,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 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开辟新的途径, 寻找新的突破口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
3. 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并且在教学中学生不合作、不理会、启而不发是常有之事。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的人, 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上, 要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 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 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有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假信息, 从反面刺激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力, 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论证的根据, 在反复磨炼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中的模块教学, 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三、课后反思:
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和失, 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课后反思, 总感觉是亡羊补牢, 其实不然, 我们不但要反思我们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当, 还要反思成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 师生配合是否默契, 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我们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 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服务。
摘要:新课程的化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 认真做好教学反思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反思,新课标,优化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魏书生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杨九俊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3]有效教学.陈厚德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13.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反思 篇十三
摘 要: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之一,根据新课标“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重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给学生创设学习的安全感,对学生实施教学,课后要认真进行教后反思,让教师自身专业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学生也得到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学生个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体现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数学实验教材内容作了大弧度的调整和编排,主要是删减了一些机械性的内容,增设了操作性极强的生活中的数学,目的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让学生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作为实验年级的任课教师又将如何运用好教材资源,挖掘和拓宽教材中的空白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认识与思考。
一、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教育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光在品德、语文课程中渗透,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同样起着很大的作用,现代教育倡导:教学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常言道:“有才有德是颗宝”,说明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意味着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德才兼备。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例如,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即学会倾听同学回答问题,学会倾听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与分析,强调会倾听他人说话有尊重他人与学到知识的益处,同时,在师生之间、同伴之间交流的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文明礼貌用语,如“请”“让”“谢谢”“对不起”“别客气”……这些充满温馨情感的教学用语,如果让这些细微的文明行为习惯不断地在学生中重复,这样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不知不觉地在学生身上养成,达到教育的效果。
二、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习过程简单化,或者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把知识强行地灌输给学生,把学生当成接纳知识的容器,使思维性较弱的学生更加畏惧学习而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由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激励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实验教材第八册“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时,我做了如下的设计: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三组长短不同的各三根麦秆或小棒之类的实物,教学中通过先复习三角形的概念,教师再出示:①8厘米、8厘米、16厘米;②12厘米、6厘米、7厘米;③6厘米、8厘米、15厘米等三组线段,要求学生判断每一组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边看边想,该什么样办?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可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乱猜“能”或“不能”,这时我加以点拨:围成三角形的线段每相邻的两条边端点相连,那我们能否用自己准备的麦秆、小棒代替题中的线段,进行拼图操作,看看结果如何,行吗?这时,学生又积极地动起来,学生在拼图、计算中发现:第①组:8+8=16、8+16>8;第②组:7+6>12、7+12>6、6+12>7;第③组:6+88、8+15>6。除此之外。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在注重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与综合的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以及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化,教材力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重视学生学习的安全感
学生的学习安全感,应从教学中鼓励、关心、相互尊重等方面中体现,对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安全感,才能消除心理障碍,才能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之中。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必然包含尝试错误和不完全的推理。如果要从尊重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例如,我在教学九年义务教材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时,在教学推导相应的体积计算公式后,为了解学生对此类知识的掌握情况,我出示了一道:“已知一个圆锥形沙堆的底面周长是6.28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的巩固练习题,练习中,学生有独立完成的,有相互讨论交流完成的,有几位学生还自告奋勇地上台演算,其中一位学生的算式列为:1/3×6.28×1.5=3.14(立方米),看到这样的算式,我没有立刻指出他错在哪儿,应该怎样改正,或是横加指责,而是先稳住学生的情绪,表扬他敢于上台演算,既勇敢又诚实,消除了学生的自卑感和畏惧心理,然后再次巩固计算公式:V=1/3Sh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在理解计算公式的同时,理解“S”表示底面积而不是底面周长,从而让学生明白本题必须先计算圆锥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圆面积公式计算沙堆的底面积,最后才计算沙堆的体积。此时,我再用“其实你能轻松并正确的解答此题的,只不过你只是一时心急而写错罢了,相信你今后会更加细心,做得更好”的话语来鼓励他,这样既给他信心,又给他学习的动力。
四、重视教后思考
教师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内在因素,教师必须以自我教育教学工作为思考对象,展开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与结果的分析、总结。我认为,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衔接性较严密,如果学生对某一小节或某一单元的内容掌握不牢固,就会影响将来他们数学方面的发展,甚至造成厌学数学的结果,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开放自我,加强同伴之间的专业切磋与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要善于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
14.新课标下作文训练反思 篇十四
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之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难点。长期以来,在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结构上,形成了“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自己改评”的传统训练模式,笔者认为这个作文训练教学思路主要体现在七个“注重”上。
一.注重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其实在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写出不同于课文的文章来。
二.注重创设情境,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传 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三.注重写好“两记”,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两记”指的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终南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浅,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采下一采的“劳动所得”,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
读书札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
四.注重写作命师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让学生有话可说。传统的作文教学由于过分注重命题作文,常常把学生的思路逼向死角,学生没有话可说,写作文成了“挤牙膏”。在新课标下要求作文训练命题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就作文题而言,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无命题要灵活结合在一起;就命题者而言,教师命题与学生自由命题有机结合。
五.注重鼓励学生放胆表达,让学生思想自由驰骋。
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脉题材,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表达,以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上想象翅膀,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稚气。
鼓励学生放胆表达,不是说就可以不需要教师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而是说学生刚进入习作状态,教师不应用太多的框框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写作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生活,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鼓励学生放胆表达,教师可以采用写想象作文的形式进行训练,想象作文工文最能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自由驰骋的了。相信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一定会为学生的奇特而又丰富的想象所折服。
六.注重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
新课标非常重视综合性学习,笔者在写作训练教学中也尝试中用综合性学习,这综合性学习体现在“沟通”上。
1、通作文训练与各科教学。如自然课中的小论文写作,音乐课中的歌曲欣赏。劳技课中的手工制作等都可以让学生诉诸笔端。
2、课堂作文训练与课外、校外、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热点话题”论坛,如“话说环保”、“我看上网”、“二十年后的畅想”、“我自立我自强”写作话题等,促使学生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感而发。
3、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师要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办文学小报,诵读比赛、读书会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触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与情感,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4、沟通师生心弦,教师要造和谐的写作心理场,不以权威自居,不以学生的评判者自居,写什么。该怎样写,尽可能启发学生自由讨论,促进自我感悟和发散思维。
七.注重合作,提高学生的作文的质量。
15.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反思 篇十五
现象一 教师架空分析太多, 而忽视了文章整体的感知。在阅读教学中, 许多教师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 大讲特讲表达的思想内容, 而忽视对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欣赏。即是讲解语言, 也是过分强调对字、词、句、段的分析, 而忽略对文章的整体分析, 结果把一篇完整的课文, 分析得七零八落, 抓不住文章的整体脉络。结果造成了内容和形式的脱节, 而在课后, 又没有行之有效的练习措施以弥补课堂教学的缺失。因此, 学生的阅读能力始终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现象二 教师讲解过多, 学生情感体验较少。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学习能动性主动发挥的过程。教学是学生对作者情感体验的过程。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是人学。”反映在文学创作中的本质即为情感的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说, 文学就是人学。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作品后, 运用自己已有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价值态度去体验作者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内容, 以达到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但是, 在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往往忽视这一点。教师对教学材料进行整合后, 生搬硬套, 灌输给没有思想准备的学生, 这样就违背了教学以及语文学科的本质。
现象三 学生阅读实践活动太少。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新课改的本质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学习, 自己去获得知识,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而在农村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讲解过多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太少, 这样就违背了新课改的意图, 同时也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现象四 教育资源的缺乏, 使学生的阅读量太少。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图书有限, 阅读量很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笔者所在的学校以及周边学校的藏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藏书量严重不足, 学生的人均藏书量只有几册, 平时也没有开放。这样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就可想而知。
现象五 教学与实践脱节。新课程对学生语文课外活动的要求是: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 利用墙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团。由于认识不足, 这些实践活动几乎没有。这些语文实践活动的缺失, 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难提高。
现象六 教育资源的失衡, 是制约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要因素。在农村, 师资依然严重缺乏。每年分配给农村的教师, 大多是音体美专业, 而其他专业较少。这样, 语文教学的重任就只能落在中老年语文教师的肩上。
现象七 中考的升学压力。笔者所在的农村, 学生要上高中, 依然要经过严格的选拔, 而分数成为唯一的衡量指标。这也影响到语文教学在初中三年只能是模式化地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 因而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 更没有时间去进行有关语文的课外活动。
针对以上教学之现象, 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创造条件, 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道路是漫长的, 也是艰辛的。教学条件的不足可想而知, 但教师不能因为教学条件的艰苦而懈怠, 相反, 更需要有良知的教师们尽心尽力, 想尽一切办法, 创造条件, 提高学生的的阅读量。除了已有的阅读书籍外, 教师可让学生拿出自己已有的书籍报刊, 到学校进行交换阅读,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有,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己和学校订阅的报纸杂志, 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 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获取有效信息。大量的阅读,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 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 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
二、教师要转变阅读教学方式, 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大纲指出, 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大胆走出资料已有知识的禁锢, 提出自己对文本阅读后形成的新视点, 并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 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特殊课堂阅读环境里, 应让学生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 对文本进行探究, 面对新问题, 提出自己的观点, 赋予自己的新理解, 从而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最终达到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 学生不再受群体的阅读制约而能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 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最后, 让学生在课堂与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思考与体验, 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 使课堂成为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畅所欲言, 可充实完善自我结论, 提升思考质量, 最后达到阅读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达到对学生情操陶冶的目的。
三、加强学生在作品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整体感知课文, 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新课程对初中语文阅读的要求。而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 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对教学的要求, 也是真真正正地对文学作品本质的理解后做出的要求。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作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加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作者对社会生活贯注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价值态度、人生观念等主观认识。而这些认识, 必须通过对文本的精心阅读、情感体验才能完成, 脱离了情感的体验去谈文学作品阅读的观点都是空谈。所以, 教师应利用自己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引导学生, 做学生的向导, 做文本与学生的中介, 引导学生用已有的认识阅历、生活体验进入到作品中, 用类似于作者的情感审视作品, 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 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最终达到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四、增加农村学校图书资料的数量
初中依然是义务教育阶段, 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可谓不大, 校园硬件建设年年更新, 教育经费年年增加。尽管教育需要这些, 但教育的关键不是硬件建设, 而是教育软件的建设。因此, 各个地区、学校应该乘着国家政策的东风, 抢抓机遇, 加大学校软件建设, 其中增加学校图书馆藏书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让学生课后有书可读。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以弥补课堂有限的阅读时间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的限制。
五、加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培养
人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初中是一个关键的阶段, 因为人的初中三年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 这一时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可影响人的一生。而在这人生的关键时期, 我国广大农村的初中语文教育却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去指导学生完成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 笔者感到心酸。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 现阶段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问题, 任何专业的教师都可以随意去顶替教语文课;又因为教师缺乏, 出现一个专业的语文教师可以教两三门课程的现象。在新一轮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当下, 广大农村的教师只是一味地人云亦云, 生搬硬套地将所学的所谓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拿来”, 嫁接给还处于蒙昧状态的学生。因此, 加强教师培训是新课改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让教师把所学的知识经验与自己所在的地域结合起来, 与自己所带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 重新思考定位, 让这些先进的知识经验变为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改变农村初中教学现状, 才能改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加强农村初中语文专业教师的配备, 不再让语文是任何教师都可以教的一门课程;加强语文教师培养, 让他们不再是新课改的机器, 而是能挑起我国广大农村语文教育重担的工程师。
六、给语文阅读教学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
如今, 中考的压力就像魔鬼一样萦绕在初中教师的心头, 语文教师当然也不例外。中考的升学压力使得原本让人身心愉悦的语文教学变扭曲, 成为畸形状态。因为中考的成绩是教师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的最大指标, 也成为领导衡量教师是否有能力的标准。因此, 三年的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如何答题, 教师的任务就是研究多变的中考题, 哪有时间去研究文本的思想内涵?但是,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 笔者认为应在适应大环境的前提下, 保持语文人的一份清高, 将这份清高坚持并传递下去, 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16.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十六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向,同时,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不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通过反思,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反思,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获得更多的经验。作为高中数学教师,笔者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仅更加理解了新课标对数学学习的要求,还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课堂中,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发言,通过各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教师不应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进行指导,充当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再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还能提高他们探索知识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不能对学生完全放手,而应在学生面对一个难题解决不了或学习的方向偏离了教学目标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对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反思
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不仅难度增大了,宽度和深度也有所增加。刚上高中的学生在面对高中数学时,可能还在用学习初中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会认为数学很难,自己很难学会。因此,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逐渐适应从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的转变,体会到解决数学难题的快乐,逐步增强他们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思,清楚了自身哪些方面需要提高,认识到了数学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形成一种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
三、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反思
高中的数学知识与初中的数学知识相比,不管是难度还是深度都提高了一个层次,这就要求学生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要随之提高。然而,一个班级的学生数学水平不同,在接受知识的时候速度也会有快有慢。如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会很轻松,而数学水平较差的学生接受起来则会很慢。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对学生進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差异,教给他们适合自己进行数学学习的学习方法,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这样做的结果是: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在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会学得更好,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探索精神;数学水平较差的学生在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会更加努力,使自己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四、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现在小组合作的模式已经成为了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是小组合作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误区:1.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标准的号召,一味地追求形式,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小组合作即可,而不去考虑这个问题用小组合作解决是否合适。2.在小组合作中,只有学习好的学生进行参与,而学习较差的学生只是在一边旁听,不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在合作中互相促进,从而也就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3.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缺乏交流,仅仅是把问题解决了,而对于该问题应该从哪入手、如何进行分析等方面却没有总结出来,这样的小组合作完全对差生起不到任何的促进作用。4.合作仅仅是一种形式,从开始合作到合作结束仅仅几分钟的时间,有的小组可能正在进行,有的小组可能刚刚开始,这很容易使学生对小组合作失去兴趣。5.在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时,并不是越热闹效果就越好,同时教师也不要一味地放任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不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指导,这样就会使学生将这种小组合作的讨论当成一种放松的手段,无法真正实现小组合作的教学目的。6.评价体系没有跟上,导致小组代表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并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最终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总之,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进行反思,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需要反思。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用心去体会学生的思想和感情,通过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只有不断进行反思,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只有不断进行反思,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深刻内涵;只有不断进行反思,教师才能转变教学观念,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长吉.现代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曹一鸣.数学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学数学,2003(08).
3.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02).
4.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J].中学数学研究,2006(08).
5.张勇国.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J]. 新课程(中学版), 2009(12).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10-27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06-09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 片段一07-12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08-24
新课标下低年级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07-08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09-24
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08-24
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难题论文08-17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09-01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