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绿地变化分析

2024-10-09

昆明绿地变化分析(精选3篇)

1.昆明绿地变化分析 篇一

20年来昆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通过昆明市环境空气监测资料,研究昆明市20a来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看二氧化硫有明显上升趋势;二氧化氮有上升趋势,但不明显;综合污染指数、可吸入颗粒物有明显下降趋势.20a来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产业结构的变化、重点污染源的整治、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清洁能源的使用、机动车尾气的控制等.作 者:王红梅    黄晓    WANG Hong-mei    HUANG Xiao  作者单位: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云南,昆明,650228 期 刊:环境科学导刊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SURVEY 年,卷(期):2010, 29(2) 分类号:X82 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昆明市   

2.昆明绿地变化分析 篇二

1 昆明气候特征及土壤类型

昆明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的地区, 地貌复杂多样, 地形高差较大, 在气候上存在着明显的垂直变化和水平差异。境内冬春季温暖, 干燥少雨, 蒸发旺盛, 日温变化大。夏秋季主要受来源于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及北部湾的东南暖湿气流控制, 形成大量降水。降雨量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汛期降雨量 (5~10月) 占年降水总量的85%;11月~次年4月为干季, 降雨量仅占全年的15%左右。

昆明地区土壤多属于玄武岩、页岩、石灰岩等成土母岩发育形成的微酸性土壤。土壤大致为红土、灰棕土、黑土、沙土和胶泥土等类型。p H值为5~7。

2 边坡绿化植物养护

2.1 肥水管理

制定肥水管理计划。在施肥这个环节, 针对植物的不同发育时期, 采用不同的肥料配比, 抑制草本的生长, 促进木本植物的发育, 从而逐步达到以木本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水分是植被能否存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水的需求量有很大差异, 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也不同, 通过对水的管理可以实现对群落演替方向的调控。包括喷水养护和追施肥料等措施。若遇干旱, 浇灌时必须保持每周3~4次透水;追施肥料, 为满足草本植物氮磷钾等营养需求, 维持苗木正常生长, 须在苗高8~10cm时进行第1次追肥, 追肥分春肥 (3~4月) 和冬肥 (10~11月) 2次, 还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叶面追肥1~2次, 如用0.1%的磷酸二氢钾或0.3%的尿素液肥喷施。

2.2 补栽

在边坡绿化养护中, 培育稳定边坡植物群落尤为重要。培养稳定的群落, 一般认为群落的结构越复杂, 多样性越高, 群落也越稳定;并把群落多样性作为其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尺度, 在植被建植的早期由于恶劣的立地环境, 仅有少量植物可以在边坡上定居, 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很低, 其稳定性和恢复力都很弱, 需要大量的人工辅助措施才能确保群落不退化, 在后期随着小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其它条件的完善, 及时补植缺塘斑秃, 提高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 以便景观效果的延续。

2.3 病虫害防治

修剪、间苗、疏枝以及采用化学药剂等多种措施控制边坡群落的演替方向。包括防治病虫害和防除杂草等措施, 防治病虫害是随时观察有无病虫为害, 不同灌木属植物所发生的病害和虫害不一样, 一经发现, 需及时喷洒针对性农药。病虫害须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适时防治, 确保病虫害的发生率控制在1%以内。防病害可用广谱性的59%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等;防虫害可用敌百虫800倍液、三氯杀螨醇1000~1500倍液等高效低毒农药喷施。

2.4 防除杂草

杂草主要与主栽灌木、草类争光、争水、争肥, 且有碍景观, 防治方法为播种前土壤使用草甘膦、卡可基酸等除草剂除灭, 草苗播出前使用地散灵、恶灵草、环已隆等灭除杂草种子发芽, 杂草生长已高出主草丛时, 可采取人工拔除, 并及时清理。

3 提高园林绿化养护效益

3.1 提前预防

在园林养护中, 大部分人会在植物发病后打药治疗。这种做法非常不合理, 此时治疗, 往往会使用大剂量的化学药剂, 不仅会增加开支, 还会污染环境, 而且防治效果并不一定好。比如美国白蛾, 在幼龄期比较容易防治, 一旦长成成虫, 再控制就比较麻烦。所以, 建议要提前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病虫害要有预警, 配备好相应的人员、药剂、机械等, 一旦发生, 就要及时防治。

3.2 使用专业肥料及农药

目前, 很多园林养护人员并不知道有园林专业药剂存在, 他们大多使用大田药剂。大部分大田药剂的成分比较单一, 多适用于1~2年生植物, 长期使用这类肥药, 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而且污染环境。同时, 适用于大田的肥料也存在诸多弊端, 比如二胺, 会造成土壤板结;传统的鸡粪肥、圈肥等容易招来苍蝇、蚊虫等, 并携带大量的病菌。而园林专业药剂多是复配制剂, 原药成分高于农化药物, 适用于多年生植物, 而且植物不容易产生抗药性, 绿色环保。此外, 园林植物应该施用缓释复合肥, 其不仅可以提供给植物所需的氮、磷、钾, 还能提供植物所需的氨基酸等有机营养成分, 缓释复合肥结合地虫光这类杀虫剂一起施用, 可以在早春播种时一次性完成杀虫、施肥、播种3个环节, 同时为植物进行入夏季病害高发期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符合节能环保的发展大趋势, 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善用药剂和机械

现在人员工资、水电费用上涨, 导致园林养护成本节节攀升。但是只要把药剂和机械运用得当, 就可以减少成本。比如施用药剂控制金森女贞生长, 可以减少修剪次数, 而且苗木不易发病, 这就减少了人工、燃油、机械费用, 每年的管理成本可节省一半。同样, 用打孔机给草坪打孔, 每年只需2次 (春季1次, 秋后1次) , 就可减少浇水次数, 草坪就不再需要补水, 大大节省了用水费用和人工成本。

3.4 注重淡季养护

每年的秋冬季节即植物的休眠期养护, 是园林养护的淡季, 很多管理者往往掉以轻心。其实淡季园林养护如秋季要重施肥, 不仅能给植物提供充足的越冬养分, 同时结合杀虫剂一并使用, 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地下害虫的大量滋生, 来年至少能减少1/3的地下病虫害发病率;进入冬季后, 要给草坪、树木浇1次水, 可以杀死一部分害虫, 并满足植物的水分需求。

3.5 精细化管理

目前很多人管理园林的方式比较粗放, 植物品种不同, 对养分的需求自然也不同, 把不同植物按照同种方式养护, 达不到预期效果。比如草坪需水量大, 有人在给草坪浇水时, 把附近的雪松需水量不大, 大量浇水造成烂根, 导致树木倒伏或者死亡。园林养护还应进一步精细化, 分类采取措施, 这样才能提高植保效率。

3.6 加大科技创新

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 为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管护水平, 应建立科技服务支撑体系, 集科研、生产于一体, 在景观设计、基础应用研究等方面要具有创新性, 使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能在城市园林上推广应用,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切实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综上所述, 机场高速公路边坡绿化养护管理应坚持养护工作的日常性、科学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景观和生态效益。在日常绿化管养中, 必须建立科学有力的组织管理, 通过不断提高绿化管养的科技含量和绿化养护人员专业技能, 从而促进绿化管养工作科学化, 高效发挥机场高速边坡绿地的“廊道”效应, 营造“城在林中, 林在城中”的生态景观, 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愉、程绪珂, 中国花径[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0

3.昆明绿地变化分析 篇三

1.1 严峻的地震历史和地质背景

穿过嵩明县域的小江断裂带是一条构造成熟度较低的断裂带, 带内有多条次级断层, 彼此雁行排列, 形态复杂, 不仅断裂阶区多, 断层面陡且转弯亦多, 这些部位常处于闭锁状态, 应力易强烈集中而引发强震[1]。城市地震灾害的严重程度与其预防水平关系密切, 如印度由于城市地震灾害预防能力缺乏, 1993年在Lutar发生的6.9级地震造成约20000人死亡[2];美国西雅图地区城市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强, 2001年2月28日发生6.8级地震, 仅造成2人死亡[2]。在这样严峻的地质背景下, 嵩明县尚未系统开展防震减灾专项规划, 尚未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管理体系, 可见, 嵩明县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言自明。

1.2 立项背景

2013年受到嵩明县人民政府、嵩明县防震减灾局、嵩明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的委任, 结合嵩明县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 为减小地震灾害造成的影响, 协调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深入落实防灾减灾工作, 对嵩明县防震减灾现状调研, 并在2014年末编制完成《嵩明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对避险场所进行科学选址与系统构建, 进而完善相应配套支撑, 使城市建设与防灾保障协调。2015年该论题纳入云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滇中小城镇抗震减灾规划与应急体系构建研究》 (立项编号2015Z196) 。

1.3 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2009) ; (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配套设施设计规范》 (GB21734—2008) ; (3) 《嵩明县城市总体规划及修编》 (2007-2020) ; (4) 《嵩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3-2020) 。

1.4 规划方法

城市防震减灾包括地震影响场确定、震害预测与应急避难疏散救援, 郝敏等对前两者开展了研究形成丰富的结论[3], 本文将重点介绍应急避难规划研究成果。

根据嵩明县发展状况, 对灾害威胁建立对策应急机制, 确定避难场所的规模和分布 (图1) , 落实对应等级和责任区范围。并进一步合理组织疏散通道, 系统化配置辅助设施和配套设施, 以妥善保护城市生命线 (图2) 。

2 现状调研结果分析

2.1 避难场所分布与规模缺乏量化统筹

嵩明县已建成的19处应急避难场所能提供的有效避难面积约为69.9万m2, 可容纳34.9万人, 单从该数据上看, 这些应急避难场所能够疏散安置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嵩明县全县人口29.8万人 (2012年人口数据) , 但深入分析可知, 避难场所分布、规模与相应镇人口数之间缺乏量化统筹和空间关系匹配。

由嵩明各镇避难场所建设现状与容量可见, 嵩阳镇避难场所建设现状规模及其可容纳人数与嵩阳镇总人口数较为合理匹配;牛栏江镇和小街镇截止于2012年的人口总数分别为55124人和68811人, 而避难场所建设面积0.6万m2, 可容纳3000人, 仅仅满足上述总人口的1/16和1/20, 缺口巨大;杨林镇的避难场所规模最大, 主要集中于职教园区的各所大学, 提供的容纳人数超过了杨林人口的4倍。

2.2 避难场所未分级未分类, 建设标准不明确

目前, 嵩明县19处避难场所均未分级未分类, 建设标准不明确。我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GB50413—2007) 规范提出了紧急 (临时) 、长期 (固定) 、中心 (大型) 避难场所的分类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配套设施设计规范》 (GB21734—2008) 提出了按避难场所可安置人员的时间长短分为Ⅰ、Ⅱ、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并根据不同类别的避难场所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4]。

2.3县城老城区街道高宽比大于1, 不利于紧急疏散

嵩明县城老城区建筑抗震性较弱, 一般来说, 倒塌、垮塌的范围是建筑高度1/2至1/3, 而县城老城区临街建筑的高度与街道宽度的比值通常大于1, 不利于紧急疏散。

2.4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管护缺乏长效机制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维护和启用, 涉及市政、园林、教育, 还涉及到企业等, 这两年只有个别镇政府和个别单位投资建设了避难场所, 其建设力度明显不足, 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就场所产权人来说, 应急避险、疏散安置、设施维护等工作是新增加的工作任务, 这项公共经费开支无处列支, 增加了产权单位的负担, 没有明确投资的主体是谁, 导致避难场所的建设与维护无法落实。

3 县城绿地系统与防震减灾协同规划成果与分析

绿地系统规划讲求点、线、面布局, 点与面建设级别和配套设施的差别化, 服务半径的全城覆盖, 绿地在城市空间中的布局与防震减灾规划中应急避难场所的布点及分类分级建设的定位不谋而合。再者, 绿地 (G类用地) 建筑密度极低, 容积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绿地率和旷地率高, 以植物为主, 这些特点正是避难场所建设的先天优势条件, 绿地系统与防震减灾协同规划也是“多规合一”落实到建设途中重要的一环。

3.1 绿地现状及规划资源

根据嵩明县绿地现状调研及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成果, 整理出县城公园广场等绿地资源表。已建和改扩建绿地资源154万m2, 规划新建公园172万m2, 合计24处绿地;此外, 绿地系统规划中还有33处街旁绿地, 合计13.2万m2;县城有27所学校资源, 可以提供有效避难场所面积约21万m2。嵩明县城公园、广场等绿地和学校共84处, 应与避难场所建设协同发展, 规划中应重视对其资源的调查研究和筛选。

3.2 绿地资源纳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通过对嵩明县城84处避难场所资源中进一步筛选, 确定县城应设固定避难场所6处, 紧急避难场所18处, 合计24处, 其中20处为绿地。固定避难场所与紧急避难场所合计可提供约66万m2的有效避难面积, 可容纳避难人口满足嵩明县避难需求, 且服务半径覆盖全城, 符合统筹规划、均衡布局、就近避难原则。

3.3 协同规划与建设的落实

第一, 防震减灾规划中Ⅰ类避难场所的建设必须配套基本设施、一般设施和综合设施, Ⅱ类避难场所配套基本和一般设施, Ⅲ类避难场所配套基本设施即可。基本设施配置应包括:应急指挥管理设施、应急集结区、应急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厕所、应急标志等。一般设施配置应包括:应急篷宿区、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排污设施、应急通道、应急消防设施、应急停车场等。综合设施配置应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停机坪、应急洗浴设施、功能介绍设施、应急救援驻地等。被选定为避难场所的绿地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其避难功能, 将避难配建作为审批门槛, 落实其避难功能, 保证绿地与防震减灾协同规划成果的落实。多数破坏性地震的发生位置, 活断层的规模大小、运动性质和活动时代等属性决定着地震震级的大小, 同时, 对地震地面运动具有复杂的影响。城市及附近地震可加重发震活断层沿线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灾害, 特别是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然快速错动所导致的“直下型”地震能引起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可以通过地貌标志、遥感影像等对其进行判断。嵩明县正值规划和建设的活跃期, 加强县域范围内活断层、地裂缝的探明, 且有效避开活断层开展建设才能有效的、根本地减少地震带来的直接灾难。

第二, 嵩明县有条件建成避难场所的资源较为丰富, 四个镇建设避难场所用地资源优势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县城近期依靠中学和广场完善避难场所建设, 但长远来看主要依托广场和公园资源建成高保障避难场所体系。已建成的兰茂广场和银杏广场、河滨公园, 正在建设的弥良河滨公园, 以及规划中的锣锅山公园、灵应山公园、黄龙山公园, 可为嵩阳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供良好基础。杨林镇的优势在于职教园区云集了多所大规模的高校, 高校校园宽广的运动场、校园广场等不仅可以安置群众, 更可以成为救灾物质存储和转运点。牛栏江镇和小街镇各村人口相当而且分布相对分散, 标准化的小学分布合理, 可以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主要依靠对象。

第三, 调研发现, 现有的19处避难场所总面积约为302.9万m2, 提供有效避难面积约为70万m2, 按2m2/人的标准, 避难环境容量为34.9万人, 但是避难场所分布极为不合理, 服务半径覆盖度极小。本规划提出:嵩阳镇避难场所24处, 按避难时间长度需求规划含固定避难场所6处, 紧急避难场所18处, 按配建设施设计标准规划含Ⅰ类的1处, Ⅱ类5处, Ⅲ类18处, 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规模均满足全县预测需求。牛栏江镇避难场所13处, 按避难时间长度需求规划含固定避难场所3处, 紧急避难场所10处, 按配建设施设计标准规划含Ⅰ类的0处, Ⅱ类3处, Ⅲ类10处, 服务人口规模约6.2万人, 满足该镇预测需求。杨林镇避难场所9处, 按避难时间长度需求规划含固定避难场所2处, 紧急避难场所7处, 按配建设施设计标准规划含Ⅰ类的0处, Ⅱ类2处, Ⅲ类7处, 服务人口规模近期5.8万人, 基本满足该镇预测需求。小街镇避难场所16处, 按避难时间长度需求规划含固定避难场所3处, 紧急避难场所13处, 按配建设施设计标准规划含Ⅰ类的0处, Ⅱ类3处, Ⅲ类13处, 服务人口规模约6.7万人, 满足该镇预测需求。

第四, 救灾物质转运暂存中心与高校大学生专用避难场所。

杨林职教园区高校资源丰富, 现已建成的10所高校总面积380万m2, 有效避难面积190.2万m2, 按照人均3m2/人计算可容纳63.4万人, 远远大于该片区辐射的工业区人口数量, 若建成单一功能的避难场所则浪费资源。将职教园区邻近军马场立交及军官大道一侧的4所高校拟建为救灾物质转运暂存集中点, 结合职教园区新建标准化练车场建成运输车辆与物质转运暂存中心, 其他高校则设为杨林高校大学生专用避难场所。

第五, 工业园区防止工业污染带来的次生灾害, 工业园区不设点, 就近在职教园区设工业区避难点接待职工避难。

第六, 具备良好的天然避难条件的园区就近避难, 不需特设。如长松园总面积8092.6万m2, 非建设用地6792.6万m2, 其中多为林地以及生态公园, 整个园区开阔场地资源丰富, 分布均匀, 有良好的天然避难条件。 (1) 长松园中心服务区主要以其他设施用地中的绿地为避难点; (2) 国际文化城主要已彩云霞景观带以及现代农业观光园为避难点; (3) 生态运动度假小镇主要以民兵训练基地以及均匀分布的生态运动园为避难点; (4) 战略发展区主要以街头绿地和公园为避难点; (5) 森林公园、原住民安置区以及西山陶源谷被绿地环绕, 可就近避难, 不需特设。小街镇的农业园区情况相同。

第七, 其他乡村地区, 依据之前的“新农村规划”或“美丽乡村”等规划成果中村民活动中心、村民集市广场等按Ⅲ类避难场所的建设标准完善建设, 以便村民的紧急避难及物质供应与发放。

第八, 本规划提出了嵩明县内部的疏散避难通道以及特殊情况的对外转移路线。

4 结束语

协同规划应全面考虑“纵横双重协同关系”。纵向上,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提出满足疏散要求的建筑后退数据, 制定出旷地率的控制下限, 并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批中把关, 在修规建设中落实。横向上, 将绿地系统规划与抗震减灾规划从资源筛选、点线面全程覆盖带动, 到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对配套设施得配备、运营和管理得协同。

参考文献

[1]唐春.大关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防治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07.

[2]叶清.地震危险性、地震危害性和地震易损性[J].福建地震, 2003, 19 (2) :38+40.

[3]郝敏, 刘晶波.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研究综述[J].自然灾害学报, 2008, 17 (5) :40+46.

上一篇:公司组织旅游活动方案下一篇:国家园林县城申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