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李镇西报告会感想

2024-09-09

学习李镇西报告会感想(精选9篇)

1.学习李镇西报告会感想 篇一

李镇西老师中山经验交流会学习体会

阳江一中李永强

2013年12月7号与8号,本人与陈景贤、梁晓丹、黄馨萱等三位老师有幸在中山火炬开发区礼堂参加了“全国一线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报告会”,会议分两天进行,分别由来自温州九中的方海东老师、成都武候实验学校校长李镇西老师主讲。

李镇西老师以“班主任:自己培养自己”为题作了精彩的报告。

首先,李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他在抨击了现阶段一系列不合理的教育乱象后,呼吁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办朴素的教育。其中他特别介绍了深圳的一位已逝的老师——马小平,对马老师一生矢志追求人文教育表示敬佩。

接着,李老师又特别介绍了河南一位青年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河南省首届最具成长力老师候长樱的成长过程。在2003年,任教第三年有点迷茫与倦怠的侯老师用“快乐小荷”的网名向李老师请教,最后在李老师的启发与鼓励下,一步一步地坚持下,转变了心态,找到了方向,改变了方法,获得了成果,成长为一名全国闻名的名师(班主任)、优秀教师(班主任)。李老师特别强调,侯老师当面向自己致谢时,他说了这样的话:你不用谢我,你应该谢谢你自己。我跟你说过的话,这些年来都不知向几万人说过,为什么只有你成功了?其实是你培养了你自己!李老师还特别鼓励我们这些与会者,鼓励我们要挖掘出自己的潜力,自己培养自己成为名师。

再接着,李老师给了我们四条建议: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 地阅读,不停地写作。

说实话,听到这里,不少听课的老师和我一样有种不以为然甚至有点失望的感觉:还以为有什么灵丹妙药呢。这四件事情,我们教师、班主任哪一天不在做呢?李老师仿佛知道我们的想法,他笑了笑,问我们,这几句话大家感觉哪几个字最重要?这时大家才好像注意到“不停地”这几个字。李老师跟我们讲了他自己的成长故事以及“快乐小荷”侯老师的成长故事,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坚持五年八年,你想不成功,都十分困难。”最后他还说:“优秀老师与一般老师的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千多人的会场立刻静了下来。是啊,这些年虽说自己也在读书,但又怎能像李老师、侯老师那样系统而持续地阅读呢?虽说也写教师日志、教学反思,但又怎能像李老师、侯老师那样坚持每天写至少1000字呢„„

接下来,李老师跟我们一一解说这“四个不停”。

(一)不停地实践。他认为教师要注意(1)创新与研究(否则会倦怠);(2)不断超越 自己。李老师非常强调:问问自己还能优秀多久,还能优秀到什么程度?他列举了他自己三十多年来的成长足迹:(班主任工作方面)未来班—青春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班级民主教育—公民教育;(语文教育教学方面)训练—生命教育—创新意识—人文素养—民主教育。

李老师朴素的教育教学观,丰富详尽的第一手材料,确实让我们与会者听得既激情澎湃又感慨不已:即使沿着李老师的步子走下去,我们都未必能达到他的境界,更何况他现在还在不停地超越与创新呢?

(二)不停地思考。李老师鼓励我们要用常识识破所谓的“理论”,要有自己独立地思考。如: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他就认为这句话欠妥。他认为在我们国家当前的国情下,当前的以考试来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下,就是要有“学不好的学生”。如果大家都学好了,那还怎么选拔人才呢?从考试的角度,这句话就站不住。

(三)不停地阅读。李老师将阅读分为三类:

1、教育类;

2、教学类;

3、人文类。他鼓励我们要博采众长,广泛阅读。他列举了今年暑假他们学校要求老师阅读的书如下: 人文:《蒋勋说宋词》《人文的水位》《中国当代八种人文思潮》《北洋大时代》;

专业:《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给教师的建议》(重读)《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意蕴》(注:当时李老师列举了许多,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抄得完整)。

(四)不停地写作。李老师还告诉我们即使时间不够,也可以先写几句话以作备忘,等到以后有空再补回来。李老师还要求我们多写写教学随笔、教育故事、课堂实录以及教育实录。

最后,李老师以“不能改变职业,就要改变职业的心态”结束了上午的报告。

下午的报告,李老师主要以一些具体的案例和与会者进行互动交流。由于这些案例在李老师的著作中都能找到,不再详述。

我的收获:

一、要有自己培养自己成才的意识与决心。有些事情,如果认为应该、值得去做,便付诸行动——成才是我自己要成长,与学校、领导没有关系。不能因为领导不知道、不了解、不表扬自己就放弃。

二、要有坚持的心态。有很多事情,其实我们每个老师、班主任都已走在正确的方向与道路上,但我们偏偏就是没有坚持走下去,最终功亏一篑。

三、要有研究的心态。教师也好,班主任也罢,其实每带一个新班都可以给自己确定一个研究的主题或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每一年都不会重复,我们才不会产生职业倦怠,我们的心态才会更健康快乐。如回来之后,本人给自己一个研究的主题:快乐班集体研究。虽然现在是毫无头绪,但本人坚信,坚持下去会有收获的。

2.李镇西思想报告会汇报材料 篇二

9月15、16号两天,来自于四川成都的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博士带领着“新教育”精英长沙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为我们湖南的班主任做精彩报告,我们桃江一行人也浩浩荡荡的来到财院礼堂,倾听了李镇西博士,王晓波和俞玉萍老师的讲座。

在本次报告会中,个人对“新教育”理念认同较多,下面就个人理解的“新教育”作下汇报。

发展历程

“新教育”实验,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近几年来,“新教育”实验因其强调教育者自身的行动反思,以及新教育共同体对社会公益的关注而倍受瞩目,形成国内著名的教育NGO。新教育实验始于2000年朱永新教授出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书中提出了“理想教育”的基本思想,朱永新对现行教育的批判、反思及对行动的渴望引发了民间教育思想者的热情响应,通过网络,通过对话与碰撞,一种新教育思想逐渐成形。2002年6月,“新教育实验”的专门网站“教育在线”开通;2002年8月,实验于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启动,提出了核心理念、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并规划设计了“六大行动”实验项目。

核心理念

“新教育”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在素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共识的同时,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是充满失败、没有美好梦想的,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首先针对的就是这些脱离人性摧残童心的畸形的教育而言的。“新教育”在“幸福”后面加上“完整”二字,首先是指幸福的完整: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相对低级的内在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级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同时,这个完整还是受教育者“身、心、脑”的完整,当前过于偏重静态学科知识而忽略了心灵与身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即便在智育中,割裂的学科、分裂的知识本身也已经不再是完整的。“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

整合课程

“新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应该培养出既有着民族情怀,又有着全球视野,既有着本真的生命体验,又拥有全面的科学知识,具有创造能力的未

来公民。为了实现此一目的,新教育实验启动了公民教育课程与生命教育课程。

1.新生命教育。2006年,“新教育”在苏州召开了首届生命教育研讨会,组成了一个新生命教育的研究团队,并开始将国际著名的麦克劳希尔生命教育教材

引进实验学校(这是一套在美国覆盖了将近60%的学校,在英国、新加坡,在全世界使用最多的一部生命教育教材),预计将在2007年9月份开始使用。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新教育实验认为它有三个层次:第一是珍惜生命——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还珍惜别人的生命,不仅珍惜人的生命,还要珍稀动物植物的生命;第二是热爱生活——生命是在生活中展开,教育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们能够多才多艺,让我们的孩子能够陶冶情操,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第三是成就人生,也就是达到马斯洛需要层次最高端的自我实现。生命教育,简言之就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新公民教育。十五期间,“新教育”正式出版了《新公民读本》,启动了新公民教育。新公民教育以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审视中国的现实教育,试图突破和超越传统的德育教材和政治教材,充分突出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念,充分突出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资源,充分突出公民的权利、责任和参与意识,并以强烈的时代感、高度的前瞻性和全新的教育理念,为中国公民教育探索一条新路。

营造书香校园

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新教育”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教育的最重要的活动,“新教育”将“营造书香校园”列于六大行动之首,并已经将它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子项目,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年级、性格与性别的学生,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在2002—2006期间,“新教育”曾经提出“营造书香校园”希望小学六年要读完一百本课外书、聆听六十场精彩报告、写完六百余篇日记、每个学生每月都要作一个10分钟演讲、师生网上都有一个家、六年学一项有用技能。“新教育”实验认为,如果六年时间里孩子果真能够这样度过,他们就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精神生命最丰富的人!”“新教育”还曾希望,有了这样基础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再引导他们阅读100本必要的文学经典包括哲学著作,让他们以书本为友,以真理为友,以大师为友,成为精神明亮的人。在这样的文化积淀和经典熏陶之下,他们就会逐步拥有深厚的哲理素养,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基本的价值判断,他们就会智慧明达,目光敏锐,意气风发,他们就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审视自己的人生,并且能够很快把宝贵的文化财富,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血脉!在2006年,“营造书香校园”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实验出版了《中华经典诵读》;正式启动了“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项目;9月23号,孔子诞辰日,苏州市召开了首届读书节;所有实验学校举行了各自的阅读节,开展了“书香漂流”、“图书跳蚤市场”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师生共写随笔

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实验开展的这几年来,取得最大成果的一是营造书香校园,二是师生共写随笔。“新教育”实验提倡师生共写随笔,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发表与出版,但这几年来实验老师发表与出版的大量的文章和书籍,却不能不说体现了这些实验老师在理论上的成长,不能不认为是“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甚至是丰硕的成果。在教育在线论坛与博客,有数千教师在坚持着写教育随笔,开辟个人成长专帖。用笔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涯,已经成为“新教育”实验的一道独特风景。“新教育”实验倡导行动与反思,用笔反思是“新教育”

实验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教育”实验正研究对典型教育案例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解释,并日渐积累成一个“中国典型教育案例库”。这个教育案例库将从日常教育案例中依据若干主题来编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譬如像早恋问题、作弊问题、亲子交流问题、教育惩罚问题、学生竞争问题等,先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案例,再邀请相关问题的专家来对这些案例作出学理的和操作改进的分析。也就是说,一方面,依据问题的性质,分别邀请法学的、心理学的、伦理学的、家庭问题的等专家来剖析案例背后的学理,另一方面,邀请富有教育经验的教育专家来对每个案例和每种问题提出既符合相关学理又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新教育”实验相信,这个案例库的建立,将会让青年教师在处理各种教育问题时有案例可是以参考,有学理可以查索,其价值与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

聆听窗外声音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进其多元价值观的形成。

培养卓越口才

通过讲故事、演讲、座谈、讨论、辩论等活动,使教师和学生愿说、敢说、会说,从而培养其自信心,形成终身受益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构筑理想课堂

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

建设数码社区

通过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应用能力。在六大行动的基础上,“新教育”实验又开发了“新生命教育”、“新公民教育”、“新父母与幼儿教育”等整合性教育项目,并逐渐形成“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针对学生的“晨诵、午读、暮省”的“新教育”生活方式。

随后由侯长缨老师做了《缔造完美教室----毛虫班的故事》,她以自己所授的班级为例,介绍了毛虫班的幸福生活,演绎精彩课堂,感受语文的魅力,孩子们沐浴着“新教育”的灿烂阳光幸福生活。在侯老师的班级里,有着自己的班级标志、班风、班歌,班级愿望。我最欣赏的是侯老师班级的班风——仁义礼志信,在这个班级氛围下,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成为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少年。还有一个就是侯老师班级的必修课—排练童话剧。通过童话剧,让学生的品格、诚信、道德贯穿了整个教育过程。

王晓波的讲座《让每个生命在教室里发光》,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呕心沥血的奉献,更是一种愉悦美好的享受。学生要朝着梦想、阅读、学习、关爱和生活生长。提倡大阅读、大生活、大写作。追真、向善、求美。引领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俞老师用鲜活的事例,动情的语言从读书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有一种教育叫不教、教育即生活、有一种教育在课堂、有一种教育在作业等五个方面讲述了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诠释了“给予儿童幸福的教育才能带来教育的幸福”教育理念。

老师们的所有教育活动几乎都蕴含着激励,激励着学生成长;激励着学生向

理想奋斗,让学生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3.学习李镇西心得体会 篇三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教师的最高境界。把教育看成是幸福的事,追求做最好的老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我。

2、做到三心、三家。三心即童心、爱心、责任心。童心,即和学生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爱心:在日常生活中有依恋、思念,想你的感情。责任心:一道成长,为共和国培养现代公民。三家,即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专家:课上的棒,专业上也有造诣,教给学生特长,自己也有特长。思想家:思想是引路人,带着思考的大脑教学。思考学生在想什么,带着学生思考。心理学家:不知不觉走近学生,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

3、做反思型的教师。带着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不停地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

4、教师要有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从什么地方来,从实践中来;从困惑中来;从学生中来;从写作中来。要挑战自我,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做自己的事,争取做个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第一,有爱就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真诚的情和爱,扶持他们一步步长大。

第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好人民教师队伍。教师工作是平凡的,每天都在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却连着千家万户,连着祖国的未来。老师们不仅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敬业奉献,作出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在危急时刻也同样能够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作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没有广大教师的艰苦奋斗和献身精神,就没有教育事业的今天,就没有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第三,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李镇西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和他具有的高尚的师德是密不可分的。

4.听李镇西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篇四

听李镇西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听李镇西老师报告心得体会正文:听李镇西老师报告有感 李老师说:“理想与责任,体现于培养现代公民,给每一个人以尊严。”“尊严”是个比较严肃的词语,李老师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写到:“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所以说,尊严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给与的,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但能不能保守得住还是要靠个人的修行了,作为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尊严,对学生的爱,不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关爱,随着教龄的增长,我对“爱学生”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也尝试着去做得更好,这需要一个心理认识过程,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一种品性:善良!心存善意,才会真心待人接物,也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也就赢得了自己的尊严。说到“善良”,自然而然想起了我们学校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向善!明天的论坛主题就是:向善,我们能做到……我认为,一个心存善良的人,他能做到的将会不胜枚举,而每件事情都体现出他善良的品质,“爱”在他的教育教学中无处不在,爱,既是他的教育手段,也是他的教育内容,这样的教师在精神上就征服了学生!相反,一个没有善意的教师,将会怎样面对一群天真纯洁的孩子,而那些学生对他的反馈又将是什么?李老师今天也提到,老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着呢!所以,我们做教师的,身正为范,就借李老师的话结尾吧:以对学生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吧!

5.学习李镇西报告会感想 篇五

10月16日至17日,我们有幸至吉安一中进行了两天专题学习。

10月16日的专题是认识与学习李镇西教育思想。李镇西作为四川特级教师,享有“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的声誉,近十年来,他的教育思想逐渐被国内教育界认识并得到大力推崇。执教至今,他从未离开过讲台,30年的从教生涯,他以满腔激情扎实投入,把职业当成事业对待,在教育的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记录教育路上的点滴风景与反思。

本次,李老师的报告会主要包含以下两块:

一是从校长身份的角度,阐释了他对教育的理解。首先,他认为,教育的风格应该是朴素的。接着,李老师分点解释,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依恋,对孩子的依恋之情,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品质;教育是一种理解,老师应把自己当成孩子,用童心与童心交流;教育是一种尊重,培养学生对世间真善美事物的尊重与向往;教育是一种责任,始终把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责任;教育是一种智慧,面对教育问题,不仅要有爱,还有有教育的智慧;教育是一种浪漫,教育是要给学生留下温馨的人性记忆,把学生时代当做是自身真善美人性快速成长的时期。李老师一边阐释自己的观点,一边调用丰富的教育经历图片与视频进行具体情境展示。

二是从教师心理角度,他认为:幸福至上,是教育的终极追求。他认为,要达成幸福的程度,首先需要摆正的自身的教育心态,一名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湖泊,而不是一只杯子,能容万物,淡然而对教育充满激情。随后,李老师就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做法:时刻要阅读、时刻要写作。

从教30年,李镇西老师对于教育始终视为自己生活激情的最高点,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不断阅读、不断反思、不断进取。在他身上,我们深切体会到,一名优秀的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并不断有意识自身成长是多么重要。

6.学习李镇西报告会感想 篇六

下午好!我3月28日至3月30日到安顺听了全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教育思想专题报告会。这次培训很有收获,现将我这次培训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这次培训一共听了三位老师的报告,一位是李俊兴老师、一位是李镇西老师、一位是郭文红老师。李俊兴老师给我们培训的主题是从专业到乐业、李镇西老师培训的主题是中美教育的差异、李老师对教育的理解、班主任的小技巧和智慧、李镇西的教育传奇。郭文红老师培训的主题留下一抹温馨的记忆。下面结合我校实际对三位教师的培训逐一和大家老师分享。

一、李俊兴老师的从专业到乐业

(一)说话有人听,是件不容易的事。

奥巴马:窃听他国元首电话的是一定要保密,但斯诺登却没有听他话。

校长:上班时间要把全部心思放在工作上 家长:在学校要好好学习。

老师:今天没有交作业的同学放学后留下来… 可见老师在孩子们的心里是站据什么地位。

(二)我们对教师应当有正确的认识

1、美国医生奥斯勒说 :“行医是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职业。“这句话也适用于教育。教育也是一种使命。

2、作为老师最主要的任务是研究学生。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改变历史,但是可以努力让班上学生少几个近视眼,可以更了解自己。每个孩子都是有故事的人,我们要研究每一位学生,给学生最大的关爱。

3、教师的三种境界

(1)教师的最高境界:把教育当使命。

教师要有强烈的持久的责任感,长期坚持就会教育就会变成使命。

(2)教师的第二种境界:热爱

热爱不同于喜欢,它更持久更理性。怎样做到热爱?把一件事做实做细做彻底,就是热爱。

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

首先以为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美国心理学博士埃尔森做过调查:在世界100名各领域的杰出人中,60%的成功人士承认,他们从事的职业并非自己喜欢的,至少不是心中最理想的职业。

美国证券界的风云人物苏珊,她最想从事的是跟音乐相关的职业。她说:“但是,不管喜欢不喜欢都需要接受现实,必须面对,必须尽心尽力,那是对工作的态度,也是对自己的态度。” 所以,作为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们都要满怀热情的对待我们的事业,这是为学生负责,同时也是为我们自己负责。

不要报怨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工作也是有很多人羡慕的,警察羡慕我们安定,医生羡慕我们的规律,家长羡慕我们的专业。许多行业羡慕我们的假期。不要说我们的工作怎样怎样,我们要对任何艰苦都习以为常,要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3)教师的第三中境界:接受

接受不同于抗拒,它强调认同,尊重行业的规则。教育是什么?

叶澜的《教育概论》里说到: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里说到:教育是人们尝试持续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者保留心理素质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行动。

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我们要引导他们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我们教师则是孩子生活中的一棵手电筒,给予他们光明与方向。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对于孩子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她,我们要学会去接受她,理解她。

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位,下面的方法老师们可以参考 上课很吵怎么办?—10秒倒计法。

作业不交怎么办?—只问什么时候交,不问为什么不交? 教室、环境值日,学生不听怎么办?—感谢你配合,请把卫生搞好在回家。

家长不配合怎么办?—让家长先说五个“是”,孩子是你们的,学生是我们的,目标一致。责权要统一。孩子成功最大受益者是孩子,然后是家长。老师排在后面去了。所以我们会配合家长把孩子教育好。

(四)班级管理

1、学习管理

(1)建立相应的学习制度。(2)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包括: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作业、测试、纠错、总结。

这里强调一下:笔记可以用双色笔记,一种笔记重点知识,一种笔记困惑。

总结:主要总结学习方法。

2、组织管理

(1)健全和谐有效的学生组织。(2)制定班级和课堂行为规范。(3)精心设计班会课。

3、生活管理

(1)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2)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二、李镇西老师

(一)、中美教育的差异

中美教育的差异主要不是什么理念,而是行动。美国的课堂程序:先热身5分钟(预习、理解等)中国教育很浮躁。

(二)、李老师对教育的理解

1、教育是一种依恋。

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陶行知

2、教育是一种理解

你若变成小孩,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陶行知

3、做有童心的教育者

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索、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4、教育是一种尊重

是否尊重学生,不在于我们“好心”而是学生的感受。教育之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爱,核心是尊重与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思想、个性、差异、人权、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如果我们在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伤害学生的自尊感,那么,这好比是我们一方面热心播撒师生感情的种子,一方面又在粗暴摧残师生感情的幼芽。尊重是底线,你可以不爱你的学生,但必须尊重。

5、教育是一种责任

教育是教会学生爱、懂得爱、并传递爱!让学生学会从平凡生活中感受爱。对待每个学生都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特别是在对待后进生的问题上。第一,相信孩子:点燃上进的欲望。第二,随时约束:和孩子们进行谈心。第三,班级温暖。让他感到每一个人都像亲人一样,关爱他。第四,集体帮助。结合大家的力量鼓励他。第五,维护尊严。充分的相信他,创造机会,让他表现自己。第六,及时表扬。第七,建立感情。教师要做到心里明知道这个学生考不上大学,可依然爱他,不放弃对他的教育,这种爱超越了功利。要正视学生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地进行教育,让不同的学生都有进步,这才是教育的真爱,同时也是教育的真智慧。

6、教育是一种浪漫

让教育充满情趣与浪漫,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三)、班主任工作小技巧与智慧

1、班主任要具有以下几心

(1)、童心。李镇西老师说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要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和学生同年龄的一个学生,这不但是教师是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更是班主任对学生产生真感情的心理基础。所谓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是指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某种意义上尽可能让自己有同年龄学生般的情感,同年龄般学生的兴趣和纯真。当我们努力保持这一份童心时,其实我们已经融入到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中去。我们便构建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和自己变得“一样大”时,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师当作朋友。当老师撕下成人的面具,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童心决定着童心,教育者的童心,是我们当好班主任的必不可少的“精神软件”。所以孩子们喜欢的,应该是自己要喜欢的;孩子们喜欢看的书籍,自己更应该多看、多研究。童心是最好的老师!童心就是最好的兴趣爱好!

(2)、爱心。李老师说“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以谈起”,可见教育离不开情感。同时李老师告诉我们,爱心应该是是日常生活所自然而然的一种情感和行为。

对学生的爱,并不一定需要什么催人泪下的“爱的奉献”,平平淡淡才是真。其实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李老师的话自己使我明白,只要我们真心爱学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把爱化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上,用我们平常的言行去感动学生,那么,我们就算成功了。所以让我们真正做到爱学生吧!爱每一个学生。他讲了一个案例:在八五班有个学生叫王宁,他自从一进校开始就一直稳居我班的最后一名,无论怎么说服教育都不起任何作用。面对这样的学生,有时真的令人头痛,但我不能放弃,因为我给我们班的学生说过55歌人永远是一家,绝对不能让其中的一个掉队。于是我投入满腔的热情,关怀他的生活,又从周围的同学身上做文章,然给大家诚心诚意的帮助他,这样在大家的努力下,他终于有所好转,虽然他现在的学习任然在后一百名,但相对与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3)、责任心。所谓责任心既是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认真细致和绝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更是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班主任每天在学生面前所展示的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我们今天怎样对待学生,今天作学生怎样的榜样,明天的学生就怎样对待他人,我们手中诞生的是未来的人才。教育者具有怎样的思想行为就会培养出怎样的人,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理想,以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为目标,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班主任的责任心,我们才无愧于教师的历史使命。

(4)、宽容心。李镇西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在对待着自己的学生,面对犯错的学生能以一颗理解的心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犯了错误,不是批评也不是说教而是让他当众表演节目,可以唱一首歌,也可以讲故事、朗诵文章,让学生在表演中记住自己的错误。他允许学生犯错误,因为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孩子认为有用的都是带着美好的愿望去做的。所以老师应该以宽容的心面对学生。而我在管理学生的时候流于简单化,不是讲道理就是讲道理,有时还以请家长来吓唬学生。通过学习我才真正明白,这样的教育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有时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5)、耐心。李镇西老师给我的深刻启示还有一点就是:他对学生是少有的耐心,尤其在转化后进生的时候,为了找到一个与学生谈心的好机会他可以等待一个学期,在无数次的等待之后他觉得时机成熟时候才去找这个学生谈话,这种难得的耐心正是抓住了学生易于反弹的心里而采取的措施。李老师的耐心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写信上,无论是开学初的第一封信还是平时与学生交流的书信,都可以看出他在对待学生时少有的耐心。正是因为这种耐心,李老师才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他的班主任才当的得心应手。

2、、班主任的责任——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1)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管理者 轮流班干部制度的实行。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受到信任,渴望自己的长处得到展示,这种正常心理,理应被教师尊重。鼓励每个同学树立起自信,尤其注意那些内向的学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还以“假如我是班干部”为题,利用班会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以后的“班干部轮流制”奠定了基础。确定选拔班干部的标准即一要有责任心,二要学习上不拖后腿三要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在这样的要求下经过全班民主选举选出了班长,并由班长组阁,形成班干部队伍。周期为一月。并且按照学号有一位同学担任值日班长,负责班级大小事务,值日班干部每天要完成“值班日记”的填写:上课哪个同学没有认真听讲;哪个同学上自习说话;哪些同学做了好事等。李老师每天要检查“值班日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现今他们班已经完成班级日记三大本。三是积极扶持 增强自律。为了调动每位同学当好班干部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才华在自主中得到充分发挥与施展,在每位班干部上任前,李老师都单独找他谈话,交代注意事项,教给工作方法。在他的指导下,每个同学在值周的这几天,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安排好班级的大小事务,管理好班级同学的行为规范,如要求同学上课遵守纪律,下课不追逐打闹,不说粗话、脏话等。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自律和律他的意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加强信念理想教育。班级建设的每一步,最终都是为了有效地达到某种预定的目标。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有意识、有计划、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努力的结果。班级建设目标规定了班级建设的任务,是开展班级活动的依据,是班级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鼓舞学生建设班集体的力量源泉。

(2)、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李镇西老师十分重视班级教育中各种力量的利用和协调,依靠学生、科任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各种力量,尤其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他在班级工作中,紧紧依靠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生活、班级教育的主人。李镇西老师相信学生,把班级里的事交给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做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把教师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权威。这是一条班级教育的根本原则。李镇西老师讲究用法治代替人治,让学生自己制定班规,也就是所谓的民主治班。并以鲜活的实例告诉我们如何治理班级。

(3)、走进学生心灵。能否走进学生的心灵,是班级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李镇西老师强调说,不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不是真教育。要走进学生心灵,班主任就要走进学生生活,尽可能多地和学生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发展的需求、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温暖他们的心。李镇西善待学生的求助,真诚地和他们做朋友。李镇西老师善于化解学生的抵触情绪,经常和学生进行“非功利谈心”,巧妙地把自己的教育意愿转化为集体舆论。以真诚赢得学生的心,从而走进学生心灵。

三、郭文红老师:《留下一抹温馨的记忆》

郭老师的教育理论之一是让学生体会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做人。

1、放飞心灵,享受快乐。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每天做了课堂作业有课外作业,做了课外作业又有家庭作业,做完了家庭作业又有各种各样的学习,一天下来,孩子已感到疲惫不堪,还有什么快乐呢?在这种压力之下,一个孩子在三分钟之内写下了一首题为《妈妈,我的压力好大》的诗。这首诗诠释了现代孩子的心声。作为班主任,我们无力改变课程,更无法改变现在的教育制度,但我们可以尽我所能,在班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孩子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快乐。

2、牵手家长,快乐成长。作为家长,他们本身就是教育中的资源,班主任和家长的关系,不是敷衍、敌对的关系,而应该是同盟关系。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就是要善于挖掘并合理利用这种资源,让家长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郭老师就很好的运用了这一教育资源,在他们班,每周都开展一次家长讲座,每次论一个家长,家长可以讲一讲他们的工作,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等等。还让家长给学生颁奖。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综合能力,又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加深家校间的相互信任。

3、提供舞台,上演精彩。

每一个生命都是精彩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和赏识每一个生命,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和与身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发展,充满人性的教育就是应该是帮助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知识可以灌输,但能力不可以。做为班主任,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发挥他们在班级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郭老师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他们班,每周会举办一次学生讲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张、喜好开展一个讲座。他们班的孩子会给大家讲论文,给大家讲“龙”这个字的160多种写法,会给大家讲解牛奶盒里的经济学等等。

4、记录生命,班级日记。

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积累,比如班级日记的灵活应用,比如学生平时照片的积攒归类,在一定时间后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更能激发大家对集体的热爱。

5、善于等待,创作故事。

7.读李镇西有感 篇七

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 邵春燕

最早读李镇西是98年出版的《爱心与教育》,那本书里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爱心故事。比如:孩子王的故事:和学生摔跤、斗鸡,和万同的故事等,今天读李老师《做最好的老师》,倍感亲切,因为我又从书中看到了《爱心与教育》的影子,又让我更全方位的走近李镇西的心灵世界,又让我的思想和灵魂得到了一次净化和洗礼,又让我多了一分做李镇西那样的班主任的渴望。读《做最好的老师》,我深深地感悟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幸福的老师也不是一两天能造就的,你必须要有无私奉献的品质、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水滴石穿的毅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幸福的老师更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善于积累、思考和总结、升华。

《做最好的老师》中,让我记忆犹深的有这样一段话: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任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

书中谈到:“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李镇西老师说“最好”就是“更好”,“最好”是相对的,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他强调是自己比自己——“昨天的自己的今天的自己比,不断的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李老师是这样阐述的,通过读书我发现他也是这么做的。这让我深有感触:一代教育大师也是从教学的基础开始的,只要我们多读多思考,在教学的生活中不断的反思自己并将它记录下来,今天的我们不断的和昨天的我们相比,不断总结自己,我想我们一定也会有很大的提高的。

怎样才能成为幸福的老师?怎样才算是“做最好的老师“呢?这恐怕是我们最先想到,也是想得最多的问题。我觉得:

做幸福的老师,做最好的老师,就必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树立不同的人生理想。

我自己原来经常想:什么时候评上高级职称资格之后我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万事可以停下来歇歇了。确实事业与理想,就像是人生之旅中的一盏航标灯,为人们指引方向。要是没有了方向,你只能漫无目的 地随意漂流,就无所谓前进与后退了。也许,理想这个词太严肃,有时甚至会觉得那只是个梦想,很难实现。但我们现在可以分期定下目标呀,这目标就是做一个好老师!只要定下目标,执着而坚持,也许一时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甚至一辈子都达不到,但只要努力了,就在一步步地靠近理想的目标。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说的那样,虽然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便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境界靠近。我们不能象他一样成为专家学者,但我们至少可以:

1、专心学习,成为“学者”。教师的智慧来自于不断地学习。作为教师,只有让学习成为生命的状态,才能让自己的教育生涯青春永驻。教师作为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一个信息源,更应有有相当的学习力,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只有勤于学习,广采博取,才能让自己原有的少量死水变为绵绵不绝的溪水,才可能对教材有真知灼见,才可能于平凡中见新奇,课堂上,才可能让学生在你的课堂流连忘返,陶醉于课堂。

2、用心创造,成为智者。教师的智慧来自创造。作为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师工作必须有要有创造性,智慧型教师不但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而且还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创造人格,善于反思,勇于否定自我,不断出新,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教师的创造力增强了,智慧丰富了,必然会带出一大批拥有智慧、富有创造力的学生。

3、潜心研究,成为行家。教师的智慧来自研究。我们在研究成功教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的时候,不难看出那些课都来源于潜心的研究,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规律,研究学生心理,才有可能不断到达教学的理想境界。

4、精心反思,成为专家。教师的智慧来自反思。反思有利于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回溯性的研究,一个教师只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精神,做到勤于反思,善于总结,才能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探寻问题解决的对策,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走出单纯技巧,个别经验的圈子,在教学中独树一帜,逐步向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李镇西老师在2004年出版了一本书叫《与青春同行》,书中就有一个章节专门谈到了“在反思中成长”,他认为教师应对五个方面进行反思:

1、对教学失误的反思,2、对教学实验的反思,3、对教学行为的反思,4、对教学现象的反思,5、对教学理论的反思。他说一个教师要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也许,我们很难达到职业生涯的高度,但我们可以力求做最好的自己。陶行知说过,只有事业带给我们的快乐才是真正永远的快乐。

做幸福的老师,做最好的老师,面对一个个平凡的细节,是一颗持之以恒的恒心。踏踏实实做事,坚持不懈。

李镇西老师自称是个“实干的理想主义者”。的确,他不仅有着崇高的理想,更重要的是他的工作是那样认真踏实。今天,李老师的成功,就是由一个个平凡的小细节组成的,是他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他把想做一个“最好的老师”化为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四溢的行 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闲适从容,也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荡气回肠。

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某些启示:要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因为教育最终培养的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定义是:这类人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这正是教师的职责。

那么,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是否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是否确定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育人理念并踏踏实实、坚持不懈付之实践呢?这个真正值得我们反思。

做幸福的老师,做最好的老师,必须明白教师真正的尊严,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读完《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这个章节,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当时看到这句话,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第二感觉是认同。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活,当我板着脸,故作严肃,装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时,当我在全体同学面前批评一个同学,杀一儆百时;当我远远地看着他们,而不是溶入孩子们中去时,我并没有获得他们的多少尊重、爱戴。反之,只是一个充满笑意的眼神,一个充满温情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却使他们更靠近我。正像李老师在书中所讲:“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已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就是李老师所说的“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做幸福的老师,做最好的老师,你能“每日三省吾身”吗?

今天和昨天比,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做最好的老师”其实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所谓“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俗话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说,只要我从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每日三省吾身”,即使成不了红花,也定能成为一片绿油油的叶子,在属于自己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做幸福的老师,做最好的老师,你能“允许学生犯错”吗?

如果真要想和学生相处,就不要老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帮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有时,我们教育者就会犯这样的错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犯纪律了等等。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就像学生抵触其父母一样,你不要说你是为他们好,其实有哪位家长不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其实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个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当人看,是人都会犯错,你不能强迫他们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做,有时甚至我们应该允许他犯错,因为犯错是为了下次不犯错。

做幸福的老师,做最好的老师,你真的爱每一个学生吗?

爱学生,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复杂”,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章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毕竟“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权利”,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和“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也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做幸福的老师,做最好的老师,你能常阅读,多积累吗?

在读李老师的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李老师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简直是如数家珍,对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那也是随手拈来。我想,李老师之所以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自然地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正是他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他每天坚持做好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1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这也是我要向李老师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像李老师那样,在每一个失误中做深刻的反思,而不是忽略一个个教育教学细节,也不是满足于现状,更不是为自己的失误找理由。

8.读李镇西书心得 篇八

我最近阅读了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感触特别深,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爱心智慧的结晶,读后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来为班级管理刻画了崇高的教育理念,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在这本书中的序中,有一段话对我的感触很深。“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教育还需要智慧。我觉得做好一个好的班主任真的需要智慧。对学生的爱是基础,而智慧是来自于实践中的不断反思,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中提升的。

李镇西老师提出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与班主任专业化的精神是一致的。“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班主任和班主任专业化,是班主任自我发展的目标,也是班主任自我持续努力过程。其实做好一个班主任很简单,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健康、快乐、积极的成长,就是一个老师,一个班主任应该做的事情。

“做最好的班主任!”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

我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班级建设、后进生转化、早恋、作弊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的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

(一)童心。李镇西老师说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要善于在某种意义

上把自己变成和学生同年龄的一个学生,这不但是教师是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更是班主任对学生产生真感情的心理基础。所谓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是指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某种意义上尽可能让自己有同年龄学生般的情感,同年龄般学生的兴趣和纯真。当我们努力保持这一份童心时,其实我们已经融入到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中去。

童心决定着重心,教育者的童心,是我们当好班主任的必不可少的“精神软件”。所以孩子们喜欢的,应该是自己要喜欢的;孩子们喜欢看的书籍,自己更应该多看、多研究。童心是最好的老师!童心就是最好的兴趣爱好!

(二)爱心。李老师说“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以谈起”,可见教育离不开情感。同时李老师告诉我们,爱心应该是是日常生活(即常态的条件下)所自然而然的一种情感和行为。

对学生的爱,并不一定需要什么催人泪下的“爱的奉献”,平平淡淡才是真。其实质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李老师的话自己使我明白,只要我们真心爱学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把爱化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上,用我们平常的言行去感动学生,那么,我们就算成功了

。(三)责任心。我时常以为责任心就是从早到晚一直守着着学生,学生成绩好,考上好的学校这就是责任心的表现。李老师让我明白,所谓真正的责任心既是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认真细致和绝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更是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教育者具有怎样的思想行为就会培养出怎样的人,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理想,以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为目标,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班主任的责任心,我们才无愧于教师的历史使命。

(四)宽容心。李镇西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在对待着自己的学生,面对犯错的学生能以一颗理解的心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犯了错误,不是批评也不是说教而是让他当众表演节目,可以唱一首歌,也可以讲故事、朗诵文章,让学生在表演中记住自己的错误。他允许学生犯错误,因为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孩子认为有用的都是带着美好的愿望去做的。所以老师应该以宽容的心面对学生。而我在管理八五班学生的时候流于简单化,不是讲道理就是讲道理,有时还以请家长来吓唬学生。通过学习我才真正明白,这样的教育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有时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五)耐心。李镇西老师给我的深刻启示还有一点就是:他对学生是少有的耐心,尤其在转化后进生的时候,为了找到一个与学生谈心的好机会他可以等待一个学期,在无数次的等待之后他觉得时机成熟时候才去找这个学生谈话,这种难得的耐心正是抓住了学生易于反弹的心里而采取的措施。李老师的耐心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写信上,无论是开学初的第一封信还是平时与学生交流的书信,都可以看出他在对待学生时少有的耐心。正是因为这种耐心,李老师才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他的班主任才党的得心应手。

通过学习李镇西老师的书,我深深感受到李老师浓浓的爱:爱教师这个职业,爱班主任这个岗位,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李老师勤于思考,思考自己平时的工作,思考学生身上反映出的问题,思考学生生活中的表现,思考教育学生的策略。李老师善于学习,学习优秀班级的优秀的一面,学习优秀班主任的管理经验。总之,作为一名教师,面要宽,专业要精,要时刻跟踪学科的最新展。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想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首先应该是快乐而有智慧的一个积极进取的人。

所以我们要与时具进,要善于去做,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技巧。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与日常管理过程中一个特定而复杂的社会角色。我们应在繁杂的工作事务中快乐的工作。作为班主任,要严中有爱,爱中有法,要以育人为出发点,让自己做好自己的班级育人工作。

9.祝福课堂实录(李镇西) 篇九

按教材课文顺序,本来开学第一堂课就应该讲《祝福》,但对于这篇我讲过不止一次的很熟悉的名篇,我却踌躇起来。记得当时我对学生解释为什么不先学《祝福》时,我是这样的说的:“虽然我从假期里就开始备这篇课文,可是我还没有想清楚如何讲。如果草率地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对不起鲁迅。”因此,我把第一单元的小说暂时放了放,而先给学生讲文言文单元。我想以此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备课。

尽管如此,一个月过去了,临到上课我的教学方案仍然没有明晰。我当然可以设计一个可以“讲”得比较精彩的教案,但我首先着眼于学生的“学”。这篇课文的参考资料浩如烟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仅凭我已有的对鲁迅这篇文章的理解,都可以把这篇内涵丰富,思想厚重的文章“讲”好。但是,现在我思考的或者没有把握的,不是我如何“讲”好,而是如何让学生“学”好?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是我现在坚定不移的原则。尽可能引导和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悟课文,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哪怕是肤浅但很真诚的理解,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进而贴近作者的精神世界,这比我个人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地精辟分析更为重要。

既然如此,在有一个大体教学设想的前提下,我更追求教学过程的“随意性”(“随”学生课堂表现之“意”)而非教师课前预想的教学步骤的精确性。“礼教杀人”无疑是《祝福》要表现的主题,但我不应该让学生抽象地知道这个结论,而应该让他们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受到心灵的触动,进而认识到“礼教”何以能够“杀人”;同时,我还希望能够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认识到,“礼教”不仅仅是恶人杀人的凶器,也是无数普通的人甚至是善良的人,无意杀人的工具;不仅仅过去有旧的礼教杀人,今天也同样有新的礼教杀人,而且包括我们在内的每一个人可能都是“杀人者”!当然,学生所获得的这些认识,应该依靠他们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的思考、彼此间的研讨以及和教师的互动交流,而不是教师我一个人的灌输。正如我几年前所说的:“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当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不要老想着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领会’、‘精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5分,也比老师灌给他10分强!”

因此,虽然我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还没有考虑成熟,但我仍然带着没有写完的教案走进了教室。我决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随时调整教学程序,甚至改变课前我的某些预想,怎么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考,怎么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感情,怎么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怎么有利于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走进鲁镇,进而联想到今天的时代甚至连想到自己,我就怎么上。一切见机行事,一切随机应变。我相信,只要学生动起来了,这堂课就一定会成功。

带着这样的自信,我开始了祝福》的教学。

正式学习课文之前,照例子是由学生轮流上台讲解的古诗欣赏。今天轮到由汪洋同学当“老师”,她把秦观的《鹊桥仙》抄在黑板上,然后给同学们讲解她对这首词的理解:“今天我给同学们讲的是《鹊桥仙》,首先我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作者秦观,字子由,他是北宋著名

的诗人„„”刚开始她开有点腼腆,但讲着讲着便越来越大方,最后她说:“„„尤其是最后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们知道,传说中牛郎和织女一年才能见一次面。这首诗里用得最好的一个字是‘传’字,整首诗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真挚爱情的向往。下面我把这首词读一下,请同学们跟着我读,鹊桥仙秦观„„”

学生们开始朗读:“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学生朗读完后,我感慨地说:“读这首词,我最大的感受是,做现代人真是幸福,相爱的人之间那需要什么‘飞星传恨’?发个伊妹儿――哦,不对,连发伊妹儿都不用,打个手机就行了。相比之下,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没有这么幸福了!”

就这样,由对汪洋推荐的《鹊桥仙》的简单评论,我过渡到了今天要学的课文:“我们今天开始学《祝福》。我先问一问,哪些同学课前已经把课文完整地读过一遍了?请举手。”

少数同学举起了手。

我数了数,说:“还不到一半。不过不要紧的,因为考虑到同学们课业负担比较重,我们把预习也放在课内。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课文认真认真地默读一遍,已经读了一遍的同学再读一遍。在读的时候,要用上脑子,一边读一边想。把让你若有所思,或者让你怦然心动的地方,或者产生了联想的地方在书上做个记号,也可以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遇到不认识的字查一下,把音注上,总之读了以后书上要有读过的痕迹。读的过程就是自己感悟和发现问题的过程。我打算用三节课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来研讨这篇课文。好,现在你们自己读吧!李老师在这儿没有作任何提示,也没有设置任何问题,先让你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受。读完以后我们再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感受,可以就全篇谈总的印象,也可以从某一个细节出发谈自己的体会,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我希望我们班每一个同学都能发言。”

学生们打开书,开始静静地读。我看到严忠孝在读的时候拿出辞典查生字,便表扬他:“看,严忠孝正在查辞典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学生们继续自读,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祝福》(鲁迅)

我巡视了一圈,看到每一个学生都在认真地读课文。然后我也打开书,再次仔细读课文,估计着学生可能在哪些方面会有所感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二十五分钟过去了,我看绝大多数同学都已经阅读完毕。我说:“好,很多同学都读了一遍。但是你们读过的书是否留下你们的笔墨痕迹呢?”我把我的教材扬起来,翻开课文给大家展示,“大家看李老师的书,里面有读的时候写的心得批语,还有许多地方我做了勾画。我举一个例子,第10页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三行,“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我就想,这句话有它的意思,又比如12页倒数第二自然段:“直着眼睛”,“日夜不忘”,我就划出来。还有14页倒数第四自然段,倒数第二行,“急得流泪”,我都勾画出来。这些地方都是让我有所感触的地方。你们有没有呢?当然,你们不一定画出这些句子,但你们可以勾画出来你们自己有感触的。李老师给大家说这些,就是要大家明白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读书,那就是带着心去读。我越来越感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已经渐渐失去了阅读的耐心,大家都习惯于形象化,比如喜欢看图片,看电视剧,取代对文字本身的理解与想像,越来越失去了阅读文学

作品本身,也就是对文字本身的细细品味,鉴赏,联想、共鸣等等,没那个耐心了。我们的阅读理解力在退化,这是人类的悲哀。人们即使在读书时,也是基于抓情节,找结局,其实,就这篇小说而言,你要找结局,结局开头就给你摆出来了:祥林嫂死了。但祥林嫂为什么会死?这一个过程更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这才是真正读小说。”

这段话我的确是有感而发,我就是想提醒我的学生,在图文信息时代,我们还应该尽可能学会和保持一种古典的阅读。

“好了,我们来交流一下。”我又把话题转到课文,“我不知道同学们读这篇小说以后,理解到什么程度,感受到什么程度?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言,你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许鲁迅的作品离我们比较远,我们理解起来会有一些障碍,但不要紧,我想知道在老师没有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你们自己能够读出些什么东西。哪位同学说一说?”

平时从不发言的杨晓龙第一个举起了手,我热情地鼓励他:“好,请晓龙说说。”

杨晓龙说:“读这篇文章我觉得有些话我读不懂,但是我觉得我还是理解了一些。我觉得这篇文章像一部电影,一个又一个的形象和场面,先从现在说起,展示一个结局,然后产生一个回忆,是怎么发生的。作者把事情的发生记叙很详细,描写也很生动,例如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动作,还有他对人物外貌的描写,都非常好。”

杨晓龙的语文成绩不太好,他今天居然能第一个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这些感受,我很高兴,对他的发言予以充分的肯定:“说得非常好!的确是非常好!我说他‘非常好’有两个含义,第一,他读懂了结构,他说课文先写出了祥林嫂的结局,然后再通过回忆写祥林嫂的不幸,同时是他还读出了课文中用了许多生动的描写。很好!第二,晓龙原来是不发言的,今天居然今天他第一个发言,勇敢表达自己的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说得很好,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现在小龙变大龙了!呵呵!”

全班同学自发地为杨晓龙热烈鼓掌。

杨晓龙的发言,意义不仅仅在于他说出了他对课文的感受,更在于他开了一个主动发言的好头。我班有许多同学平时也是不爱发言的,这妨碍了课堂交流,我决定趁势再说几句:“呵呵,同学们都用掌声表达对晓龙的敬佩。我想,晓龙你在举手前其实可能也经犹豫过,也历过思想斗争的,但你最后战胜了自己。下一次李老师再让同学们写《灵魂的搏斗――记一次战胜自己的经过》这篇作文的时候,你谈一谈怎么鼓起勇气发言的。”

我的话刚说完,杨晓梅也举手了。我笑者对她说:“好,晓龙说完了,晓梅也要说。”同学们也笑了。

杨晓梅说:“我读了以后第一感觉是愤怒。而且还有对祥林嫂的同情,她是一个悲剧人物。我愤怒的是当时制度的残酷及人情的冷漠,她的悲剧与当时的社会有很大关系,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

她的理解我认为是对的,但我不希望学生们只是抽象笼统地说结论,而应该紧扣课文,因此我插了一句话提示道:“比如--”

杨晓梅回答:“比如没有遵从她的意愿就把他嫁人。周围的人就因为他是寡妇就歧视她。他遭受了许多不幸以后那些人不但没有同情她反而对她嘲讽,如果人们不这样,如果人们能够安慰她,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产生。”

杨晓梅的发言一开始就用了一个词来概括她的感受,这让我很高兴,而且觉得这是一个很好阅读方法和状态――所谓“厚书读薄”,如果能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自己读后的感觉,就算是真正“读进去”了也“读出来”了。我临时决定也引导其他同学这么做:“刚才杨晓梅用了一个词‘愤怒’来表达她的读后感。我请下面的同学在发言的时候也先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的感悟。”

张长春举手发言说:“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读后的第一感觉,是沉重。”

“哦,你读后的心情是沉重。”我点头,然后面对杨晓龙问:“晓梅读出了愤怒,长春读出了沉重,我这儿追问一下晓龙同学,如果你用一个词来表述你的心情,你会用什么词?”

杨晓龙想了想,说:“实话实说,我读了之后心情很平静。”

我说:“嗯,这也是你真实的心情。你没有像晓梅一样深入课文人物内心。不要紧,可能学完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的心情就不平静了。好,长春继续说。”

张长春说:“虽然封建时代过去了,但是在农村封建思想依然占据人们的思想。文中所描写的四婶,就是因为要避讳,而祥林嫂是个寡妇嘛,所以就不允许她动筷子之类的,祥林嫂就不愉快。后来祥林嫂第二次又回到她家里,四婶就更看不起她了。在文中有一句话:‘不早不迟,偏偏要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后来想拿祭品,四婶就说,‘你放下罢’,她就像受了炮烙似的。这里的一个细节描写反映了祥林嫂当时的心理状态。人们不断地对他抱以歧视的眼光。所以在这时候,祥林嫂的精神就彻底崩溃了。后来她就麻木了,头发花白了,我读到这里就觉得正是这些因素把一个人逼向了绝路。”

“很好,这是你的理解。”我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好,汪洋举手了,那你说说你的感受。”

汪洋站起来说:“我感到的是悲哀。这不仅是祥林嫂一个人的悲哀,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悲哀。那时候的人已经非常麻木了,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想法了,就连那个短工对她的死都是很淡然的。课文里面有一段:‘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我根本想象不出来,现在四十岁的人还很年轻的,而她的头发已经全白。这时候,祥林嫂已经没有悲哀了。她的眼睛转才显示出是一个活人,仿佛行尸走肉似的。”

我忍不住赞同道:“对,祥林嫂外貌上没有任何表情,实际上是说她已经彻底绝望了。我们平时如果要说的对任何东西都失去了希望,可以说是--”

学生们情不自禁齐声说:“万念俱灰!”

“对,万念俱灰!”我重复了一遍,“祥林嫂正是这样。”

裴丹举手站了起来:“我读到的是控诉,因为我觉得这篇文章是鲁迅替祥林嫂写的控诉书。我觉得这控诉书是祥林嫂用一生的血泪写成的,她是一个非常质朴善良的人,勤劳能干的人,她不过就是希望有吃有住,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

“对不起,我插一句,”我忍不住插话说,“鲁迅说过,历来的中国人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另一种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是哪一种?”

学生们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我说:“对,其实,祥林嫂还没有奢望做人,他对于做人的种种权利和自由是没有什么奢望的。仅仅是想做奴隶,想为人当牛做马,可这都办不到。好,请裴丹同学接着说。”

裴丹继续说:“她丈夫死了,她就帮工。后来再嫁,那时候再嫁是被歧视的,那些人专门用她的伤口伤害她。小说中的‘我’--我想不是鲁迅--被问,是不是有魂灵?看来她已经对人世间彻底绝望了。所以我想这是一个悲剧。”

我问:“祥林嫂用生命写了一份控诉书,她控诉谁呀?”

裴丹回答:“控诉冷漠的社会。”

魏铭江同学发言:“我读出了虚伪。题目是《祝福》,所谓的祝福是指一种祭祀,但是从后面讲,魂灵有没有存在,‘我’知识比较丰富都不知道,但人们却麻木地对不存在的鬼神加以祝福。这是多么虚伪!”

我说:“我觉得铭江说得非常好,对天上的神灵祝福,对身边的人却充满冷漠。”

魏铭江补充了一句:“所以我觉得人很虚伪!”

“是的,实际上曾经嘲笑过她的人,将来也可能与她的下场一样,被别人嘲笑。”我说。这时候我看到不少同学还举着手要求发言,但我看下课时间到了,我赶紧小结道:“真想不到,我还没有讲,同学们自己就悟出了这么多!不少同学的发言非常精辟。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还有一些同学要求发言,下堂课还可以说。等同学们发表意见以后,我再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好,下课!”

第二课时

今天的语文课是两节连堂。课间,听课的一位老师对我说,刚才有学生读错了两个字,我没有及时纠正。我谢谢她的指正,表示一会儿上课便纠正。

因此,第二节一上课,我便说:“刚才我们听课的老师指出了上节课同学们读错的字,这里我纠正一下。‘纤云弄巧’的‘纤’应该读什么?”

有学生说读qian,有学生说读xian。我明确说:“这是一个多音多义字,这里应该读xian。还有一个字,是课文上的,就是‘炮烙’,应该读paoluo。大家一定要留心这些容易读错的字。”

本来,上节课已经有不少学生发言谈了自己的感悟,我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表我的看法,但是,还有许多学生跃跃欲试想发言,我应该尊重学生。于是,我说:“好,我们接着来交流。”

李文思举起了手,我说:“好,我们请李文思谈一谈。”

李文思说:“我读出了讽刺。我觉得这篇小说在写法上体现了鲁迅一贯的晦涩风格„„”

我纠正道:“不是晦涩,是隐晦,或者说含蓄。是吧?”

李文思点点头,继续说:“他揭露和抨击了那个社会,让人们对那个时代不幸的人产生了同情。我想祥林嫂的形象不是一个人,而是许多人的缩影。她的不幸也不是哪个人造成的,而是是整个社会还有传统文化综合造成的。”

“嗯,所谓不幸,就是我刚才所说,她自己愿意做奴隶但是做不到。”我问,“那这叫什么?”

李文思说:“悲哀!”

黄泳说:“我说说读《祝福》之前与读了之后的不同感受,读之前我看题目便想文章肯定写得很幸福的事情„„”

“对不起,打断一下,”我问,“这里的‘祝福’与我们平时说的‘祝福’有什么不同?”

学生们说:“这里是名词。”

我说:“对,这里是名词,从书上看,‘祝福’是新年时一种祭祀天地、祈求赐福的风俗。而我们平时说的‘祝福’是„„”

“是动词。”这次是学生把我的话打断。

“对的。”我说,“我们说‘祝福你’,显然是作为动词用。好,请黄泳接着说。”

黄泳说:“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写的并不是幸福,而是不幸。我觉得祥林嫂真是一个很善良朴实的人,但在社会里却被那些人嘲笑,对祥林嫂来说十分不幸,我很同情她。”

我说:“刚才你谈到标题祝福,我就在想,初初一看题目与内容不是很吻合的。那么,同学们说鲁迅用祝福做标题和内容有没有联系?”

学生们说:“有!”然后大家七嘴八舌地分析起来。

我归纳大家的发言道:“就是说,这一切事件的背景‘祝福’,即在祝福的的背景下发生的。

还有,祥林嫂很多不幸的遭遇,她所受到的冷遇和嘲讽,都和‘祝福’有关,祝福时。她想做这做那,人家不要他做。最后,她是在祝福的时候死去。”

朱雅兰发言谈她的理解:“我读了这篇小说很难过,还有一些疑惑。难过的是他很悲惨,她自己唯一的孩子死了„„”她说这话的时候,表情很凝重,声音有些哽咽。

我也缓缓说道:“是的,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人读到祥林嫂念叨她的孩子这几段都会难过的。”

朱雅兰继续说:“虽然说开始的时候人们都和他一样的难过。但是我觉得第一次难过也不对劲,文章说‘满足地去了’,这不是真的悲哀,而是满足自己的某种感觉。但她非常勤快,教材第12页上写,四叔还是用了一句话,‘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读到这里我在想,她没有对不起大家,为什么要说她‘不干不净’呢?还有第13页形容柳妈是一个善女人,但是实际上是她杀了祥林嫂,我觉得一个善女人是不会去杀别人的。”

我忍不住为她的发言叫好:“说得太好了!”

同学们也鼓起了掌。

我说:“是的,朱雅兰说得好,柳妈不杀生,但是杀了一个不幸的人。”

杨晓梅赶紧举手:“我不同意朱雅兰的说法。我觉得柳妈本意是无意的,不能说她杀人是有意的。”

我说:“对,本来善良的人,因为某种观念便在无意中杀了人,这就是鲁迅的深刻!李老师非常高兴,我想说但没说的,你们都感悟到了。”

王楠楠发言说:“我读出的是惆怅,在那时,人与人之间难道真的就没有同情吗?许多人嘲讽,包括主人家都用这样一种看电影的心态看她,还有她的婆婆把她弄回去,完全把她当牲畜买卖。”

“嗯,祥林嫂的确像畜生一样被买卖。”我说。

王卓说:“我觉得特别孤独,为祥林嫂孤独。仿佛有一个很大的箱子,把所有的人装进去,然后那些人又造了一个箱子,把祥林嫂装进去。”

我表扬道:“比喻得非常好!那个箱子是什么?大家都接受了,谁不接受,谁就是另类。好,你接着说。”

王卓继续说:“祥林嫂第一次被鲁四老爷接纳,有过片刻的高兴。后来被绑架回去又逼着嫁人,有了孩子,孩子死了,大家看她笑话。她可以不理会他们,但他很想找个人倾诉,他看到一个小孩子就想到自己的孩子,但是没有任何人理解她,大家都在排斥她。大家并没有想,祥林嫂的孩子死了,她很难过,然后给她一点点安慰。”

“是呀,”我感叹道,“那些取笑祥林嫂的人,不少也是母亲呀!”

王卓又说:“后来与柳妈聊,感觉到柳妈仿佛是关心她,后来她听了柳妈的话,拿了那么多钱去捐门槛,她很希望大家体谅她,她不是一个肮脏的人,她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和大家一样的人。之所以最后祥林嫂变成那样的人,就是在那种情况下,大家还不接纳她,四婶说‘你放着吧,祥林嫂’,这使她彻底绝望了。”

我说:“我注意到王卓提到的细节,就是祥林嫂有过希望,因为她去捐门槛。在捐了门槛之后,她觉得我终于把自己换回来了。她没有任何思想顾虑。但是‘你放着吧,祥林嫂’,这对她的精神是沉重的一击!大家注意一下,她去拿筷子和酒杯时,心情是怎样的?鲁迅用的什么词?”

学生说:“坦然。”

“听了那句话之后呢?她的精神有什么变化?请也找一个词。”我说。

学生迅速在书上找到了:“失神。”

“对!”我说,“因此她的手才像炮烙一样。听了这句话以后,也不敢再去取烛台,失神地望着,从‘坦然’到‘失神’,是从希望到绝望,这个变化很明显。”

苏畅说:“我读出了批判,就是鲁迅对那个社会的批判!当时鲁迅笔下的女人和现在的女人相比,现在的女人幸福多了!还有,这篇小说中的祥林嫂让我想到了巴金《家》中的鸣凤,祥林嫂被人卖了,鸣凤也被她的主人送给别人做小老婆。但我觉得鸣凤的地位还是比祥林嫂要高一些。”

苏畅能够将祥林嫂与鸣凤作比较分析,虽然观点比较幼稚,但这是他自己的感受,我非常高兴:“大家听!苏畅能够由祥林嫂联想到鸣凤,这说明苏畅同学的确是在用心阅读。不过,他说鸣凤比祥林嫂的社会地位要高一些,是这样的吗?大家认为呢?”

苏畅说:“他们都是在当奴隶,但是祥林嫂是被迫给几个人当奴隶,而鸣凤只当一个人的奴隶。”

朱雅兰提出不同看法:“我觉得她们两人不一样,鸣凤结过婚,与主人比较熟悉,她比祥林嫂要好一些,毕竟有人与她交心。”

汪洋也举手说:“我觉得鸣凤的命运比祥林嫂要好一些,她有过爱情,她爱觉慧,我觉得觉慧也是爱她的,她还享受过爱情。而祥林嫂则没有爱和被爱过,她与第一个丈夫有没有爱情不知道,她与第二个丈夫也只是交易。”

杨晓梅补充了一句:“是被交易。”

我说:“对,是被交易,因为她根本就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卫老婆子说她第二次嫁人后交了好运了,这个‘交好运’,不过是指有了一个依靠,并不能说就有了爱情。”

杨晓梅又说:“和祥林嫂相比,鸣凤要勇敢得多,她敢捍卫自己的爱情,她宁愿离开人世,以死抗争!”

学生从分析祥林嫂到谈到鸣凤,进而比较两个人的形象,这是我没有料到的,学生们分析得如此有见地――虽然还有些幼稚,更是我没有想到的。看来,课前我低估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再次感慨,只要给学生以机会,学生的思想便会迸发出许多让我们惊喜的精彩。

虽然,对我的课堂来说,鸣凤实属“不期而遇”,但杨晓梅提到鸣凤的自杀,这给了我一个抛出我要提的问题进而把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的契机:“她们两个是有一些不同的,但也有共同的,就是她们的地位都是一样的,而且结局都一样,死了。但她们也有不同之处,所谓‘不同’,鸣凤之死是自杀,而祥林嫂是„„对了,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

这个似乎突如其来实则我早就准备好的提问,让学生一下子没有思想准备,有的说“自杀”,有的说“他杀”。

我说:“其实,‘他杀’也就是被谋杀,这个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剩下的无非两种可能一种是自杀,还有一种自然死亡,也就是冻死饿死等。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祥林嫂究竟是怎么死的?冻死饿死,还是自杀?大家先再仔细看一下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直接和间接的答案或线索,然后我们再来交流讨论。”学生们重新开始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前后左右地讨论起来„„

几分钟过去了,我对大家说:“好,现在我们统计一下,哪些同学认为是自杀的,请举手。”

多数学生把手举了起来,我数了数,共23个同学。我说:“看来是多数,23个同学认为自杀。那么没有举手的13位同学认为是非自杀的。好,现在两派同学把方位调整一下,相同看法的同学坐在一起,我们来辩论一下:祥林嫂究竟是自杀的,还是冻死饿死的?注意,双方发言都要以理服人,也就是说一定要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很快调整好座位,两方人马相对而坐,并开始准备发言。

我宣布辩论开始:“先请认为祥林嫂是自杀的同学陈述他们的观点。”

黄泳第一个发言:“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课文刚开始就写她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死以后有没有魂灵,‘我’不跟她说有也不说没有,只是说‘或许’‘未必’‘说不清’,然后她就走了。我从她问这个话的意思揣摩,她有想死的欲望。”

康婕补充说:“还有一句,她问死掉了的人会不会见面?这也说明她想死。”

杨晓梅说:“原来她以为如果她捐一个门槛就可以赎罪,但是结果还是没有能够赎罪,所以她就绝望了,她可能感觉死亡可以减轻自己的罪。”

我说:“你的意思是说,祥林嫂的绝望让她产生了自杀想法?”

王楠楠说:“书上这句话很重要,‘不迟不早,偏偏在这个时候。’这是第七页上面的一句话,四叔说的,‘可见是一个谬种’,如果是自然死亡,四叔就不能说是‘谬种’。”

金薇又说了一个依据:“她不是问‘我’吗?她提的问题本身就说明已经有自杀的动机了,她和‘我’非亲非故,如果不是已经有这种想法了,她是不可能问这个问题,‘我’对人死后能否见面虽然没有明确肯定,但也没有明确否定,她觉得可能还有点希望,于是她就自杀了。”

我说:“我现在不表态,保持中立。让你们把话说完。认为祥林嫂是自杀的这一派,还有没有话要说?”

杨晓梅又补充了几句说:“‘偏偏’两个字,就是说明她的死是突然的,死亡时间是经过选择的;如果是自然的,就不会‘偏偏在这个时候’,也不会让人感到惊讶。”

“还有没有其他理由?”我问“自杀说”的学生,他们没有举手的了,于是我转身对另一派学生说:“好,下面该你们发表看法了。”

李翔说:“我认为祥林嫂不是自杀。如果她要自杀,应该在孩子死了以后就自杀。那个时候她已经对生活绝望了,都没有自杀,可见她不想死。因此我认为她是自然死亡,是冻死的活饿死的。”

戚西川说:“我觉得她自己想死,就可以一头碰在墙上。但后面说她‘老了’,也就是死了,我就觉得是‘老’死的。还有,前面祥林嫂问我,有地狱吗?我就觉得她肯定想死,又怕死。因为我觉得她对死充满恐怖。”

我说:“这里的‘老死’,书上有注释,不是衰老而死,而是对死的一种避讳的说法。不过,你的第二理由还有点道理。”

魏铭江说:“我就觉得‘不迟不早,偏偏在这个时候’这句话可以分析出一些东西。按习俗,是不能在那时候死的,而且这个时候她一定会为以前的丈夫与孩子进行祝福。”

我没有太明白他的意思,便问:“你提出这个理由是什么意思?能再阐述一下好吗?”

魏铭江说:“我的意思是,那时的人,不会选择在祝福的时候自杀。而且书上说得很清楚了,‘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就是说她找不到工作,最后因贫穷而饿死。”

余鑫站了起来:“我看到前面那句话,那里面提着竹篮,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她连沦落到要饭的地步都没自杀,就说明她的确不想死。那两天是冬天最冷的几天,她是一个乞丐,在街上没有地方住,应该是被冻死饿死了。”

我说:“我理解余鑫的意思是她其实还想活下去的,只是没吃的穿的才冻死饿死的。是吗?”

他点点头。

汪洋:“一个人要选择自杀的话,说明对生活非常厌倦了。但是祥林嫂对生活已经完全麻木

了,没有任何感觉了,连厌倦都谈不上了,所以我觉得她不会自杀了。”

我说:“你是说,她对生活麻木了,生与死已经没有感觉了,所以不会自杀?”

汪洋点头说:“是的。如果说是自杀,为什么她以前不死,为什么现在去死?而且她去问‘我’,绝对不可能问这句话才死,我的回答其实是增加了她对死的恐惧。还有她先前捐门槛,正是因为她怕死。”

郑毓秀说:“先不说躯体是否自杀,首先她精神上已经被封建礼教害死了,所以死不死无所谓了。这群人全是被礼教害了的!”

我看李运也举手了,便问:“李运有什么说的?”

李运:“我从两个方面说明祥林嫂不可能自杀,一方面从性格方面说,一方面从宗教方面说。从性格而言,祥林嫂其实是一个普通而胆小的女人,不一定有勇气。从宗教来说,她比较信仰佛教,佛教教义是不能自杀的,如果自杀,对自己有很大的罪孽。”

我和同学们都觉得他的分析很独特,但我追问道:“我不明白,你从哪儿看出她信佛教?说话可要有依据呀!”

他说:“柳妈信佛教,这在书上有描写。而祥林嫂显然受柳妈的影响很大,比如捐门槛,如果她不信就不会去捐。这说明她至少还有一点信佛教的。”

“嗯,有一定道理。”我说。

朱雅兰举手要求发言:“其实我是有点中立的,既不完全认为祥林嫂是自杀的,也不完全同意说她不是自杀。”

我鼓励道:“不要紧,不妨说说。朱雅兰的发言往往有独到之处。说来大家听听。”

朱雅兰说:“捐门槛是说明她信这个佛教。但我觉得她的死不可能用自杀或者天然死亡来说,不这么简单。如果说她自杀我觉得不太可能,如果说她冻死饿死我认为也不可能,快过年的时候,善良的她不会因自杀来给别人带去晦气,同时这时候人们往往会做善事,怎么可能让她饿死?”

李老师:“那你说她是怎么死的呢?”

朱雅兰说她也没有想好。

不同意祥林嫂是自杀的学生说完了,认为是自杀的学生开始反驳。

金薇说:“我首先反驳李翔,虽然儿子死了,但她对人世还有希望,那时侯怎么会自杀呢?”

李翔反驳:“既然有希望,为什么最后还是自杀了?”

金薇说:“我说她那时候不会自杀,是因为她那时对生活还有希望,正因为有希望,她才没有自杀。后来包括四婶的许多人对她一连串打击,她才彻底绝望了。过年的时候,每逢佳节倍思亲,她就趁过年的时候与丈夫与儿子在阴间见面。”

张帆反驳说:“金薇说祥林嫂趁过年想和儿子丈夫见面。但这些应该由有阴间存在这个认识作为支撑。但是文章中的我并没有肯定这一点,小说中的‘我’回答是‘说不清楚’。”

上一篇:英语初三期中的英语作文范文下一篇:优秀团员个人事迹 李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