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王国维》 阅读题答案

2025-02-01

《浣溪沙王国维》 阅读题答案(精选10篇)

1.《浣溪沙王国维》 阅读题答案 篇一

浣溪沙山行阅读题及答案

【原文】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

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

对我对山三两声。

【问题】

10.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这从“▲”一词可以看出。(2分)

11.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参考答案】

10.初到此地(初次来到这座青山)

不识

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第一空意对即可。

11.《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

评分标准:共3分。答对一首得2分,答对两首得3分。意对即可。

2.《浣溪沙王国维》 阅读题答案 篇二

一、1、B (熔岩产生磁性无根据) 2、A3、C 4、D (原文未谈到月球生命) 二、5、C (终生) 6、D (A依靠, 动词于是, 连词B却, 转折连词用, 介词C“的”, 助词无义, 取独助词D都是表轻微的转折连词) 7、B (烈士:有志建功立业的人) 8、 (1) 将要落下的叶子等着微风吹来便掉下, 那么微风的力量大概是很小的。 (“俟”1分, “盖”1分, 句子通顺1分) (2) 才能不及古人的一半, 而功效却几倍于古人。 (“不”1分, “倍”1分。) (3) 又何况那些为贪得大名而冒犯道家的忌讳, 凭借短浅的才智却以圣贤所感到为难的事情为容易的人呢! (“冒”1分, “运”1分, “易”1分, “难”1分, 句子通顺1分。) 9、楚庄王谋画事情十分妥当, 大臣们没有谁比得上他, 退朝后面露忧虑之色。申公巫进言说:“您退朝后面露忧虑之色, 这是为什么呢?”楚庄王说:“我听说, 诸候能自己选择老师的, 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 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 就会亡国。如今以我这样不才之人议政于朝堂, 并且大臣们比不上我, 我们的国家恐怕要灭亡了吧, 我因此而忧虑啊!”三、10、⑴同意。 (1分) 上阕写景, 景真如画, 生机盎然。一溪新绿, 几行柳黄, 双飞鸥白。大笔一抹, 颜色斑谰, 水之绿, 柳之黄, 鸥之白, 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2分) 尤其是巧妙地用了“染就”“飞来”“弄晴”等动词, 使画面显得更加活泼, 富于动态美, 收到了丹青难绘的效果。 (2分) ⑵这两句诗写倚楼人眼中景象:远处几片淡淡的云, 一江静静的水, 半山笼罩着烟雾的树, 那寸心所系的, 却依然没有出现。 (2分) 以景显情, 内涵丰富, 意境苍茫渺远。 (1分) “寸心”二字显离情之深远, “目”活脱脱地表现了画面上的女子失意的神态。 (2分) (意思相近即可) 11、 (1) 行程畅快、平稳, 不必担忧 (由“流水通波”分析) ;诗人与柴侍御相距不远, 共一道青山 (第三句) ;明月相照, 相互思念, 心理距离很短 (第四句) 。 (2) 《送》诗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黄》诗表达了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四、12、 (1) 炊烟是轻柔、朴素而淡雅的 (2) 炊烟是母性的 (3) 炊烟是宁静而淡泊的 (4) 炊烟是颤悠悠袅娜上升的13、因为忙于生活的人们常常淡忘了童年的美好记忆,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们淡忘了母爱;因为炊烟包含了伟大的母爱和温馨的生活气氛, 所以不该被遗忘。14、 (1) 首尾呼应, 开头写的是闻着炊烟抵达村庄, 结尾是望着村庄的炊烟怀念母亲。 (2) 村庄与城市对比, 村庄的炊烟令人怀恋, 城市无炊烟令人担忧。 (3) “炊烟”象征母爱。 (说清了其中的两点可得6分) 15、 (1) 通过拟人手法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赞美) 和对温馨生活的向往 (留恋) (2) 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物质丰富) , 亲情 (母爱) 却逐渐淡化和被忽视。16、 (4分) 答: (1) 以前认为阳光单纯、平淡、廉价、简单 (2分, 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得分) (2) 后来认为阳光美丽、充满感性。 (2分) 17、 (6分) 答:对比。 (1分) 将南方的“阳光微弱”与北方的“阳光绚烂”作对比, (2分) 暗示自己已经久违了灿烂的阳光, 表达了对阳光无限的向往之情。 (3分) 18、 (4分) 答: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浮躁骚动, 身心疲惫, 慢慢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意识和情怀, 正一步步沦为生活的奴仆。 (2分) 因此, 人们需要晾晒自己“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 需要寻觅纯真, 救赎灵魂, 追寻生活的诗意, 提升人生的质量。 (2分) (意思相近即可) 19、 (6分) 答: (1) 阳光不仅单纯、平淡, 也美丽、充满感性, 可以让我们沐浴个彻底。 (2) 琐碎的生活渐渐窒息单纯美好的心灵, 内心的失落渴望阳光的照耀。 (3) 阳光可以涤净自己骚动的心灵。 (4) 阳光象征着纯真、诗意的生活, 追寻阳光就是追求理想的生活, 提升人生的质量。 (每点2分, 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肖阳

3.《浣溪沙王国维》 阅读题答案 篇三

一、明确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

文学作品一般采用文学语言形式,而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表述则应该运用科学语言形式。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究竟有何区别与联系,先看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示例:

所谓科学语言,就是把意思准确直白地表达出来的语言,科学语言具有精确性;所谓文学语言,就是富有联想意义的形象含蓄的语言,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所谓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二、学会深入文本细读语段

高考现代文阅读在强调整体感悟的同时,要求考生深入文本进行语段细读,在贯通上下文意的基础上获取答案信息。有的考生却缺乏语段细读的阅读品质,答题时仅凭感觉,就很难做到全面而准确的回答。细读步骤如下:

1.分析句群。先以句末标点为标准,来标注句子的序号,再概括每句话的大意,然后理清句间关系,切分层次。

2.体味联想意义。如果遇到形象化的语言,或分析其修辞技巧,或挖掘隐含信息,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3.把握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对于准确而全面的答题至关重要。所谓关键词就是能体现语段中心的词语;所谓关键句主要是提起句、过渡句、归结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问文段的主旨是什么?

(1)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2)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云,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3)短暂的夕阳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抛给人间的光芒是最依恋也最夺目的。(4)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5)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6)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竞被夕阳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曳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7)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一一它能使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8)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掷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9)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10)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11)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12)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13)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14)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15)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16)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竞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乖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选自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2006年广东高孝卷)

第一步,标识句子的番号,共16句。

第二步,概括每句大意。

第三步,理清句间关系,分清层次。得知第7句是对1到5句的归结,因此,第7句是归结句、关键句。根据第s句的大意可知,由面到点,下一层重点写书架上的泥公鸡。可见7、8句之间应该分层。那么这个语段可以分两层,前面从面上描写夕阳映照书房的景象,后面从点上着重描写书架上的泥公鸡,而后者是重点。而且,得知从第10句到第16句关于泥公鸡的描述应该是主旨升华句。要把握主旨必须准确理解描写泥公鸡的句子。

第四步,理解主旨升华句,概括语段中心。10到16句是主旨句,但句意比较含蓄。其实用了修辞“泥公鸡”代指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代指日下的商品经济,夕阳映照泥公鸡象征传统文化虽然很美,但日渐衰落,泥公鸡的哀鸣则用拟人手法赋予作者对传统文化消逝的同情和不满。由此得出本文段主旨: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日渐消逝,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不满。

如果不深入文本细读,仅凭感觉,很难读出语段的中心,也很难理解最后几句话的含义。

三、掌握两种重要的答题方法

1.抽取法

抽取法即直接抽取文本中直白的词句作为答案的方法。这是针对现代文阅读答案信息的精确性而采取的方法。所谓直白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本中那些提示性、总结性和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或语段中心。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或语段层次。

第三步,抽取段首句、总结句或议论句。

第四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抽取出的语言。这些重点往往像金子一样散布在文段中。需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语段中心以及题干要义去抽取。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回答: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

(1)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2)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3)瓦曼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犬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速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4)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5)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一一选自冯杰《乡村的瓦》(2006年四川高考卷)

第一步,通读全文,感悟全文的主旨和思路。本文借写乡村的瓦回忆童年生活,表达自己对童年的向往和回归。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1)(2)段总说,提出对乡村的瓦的回忆;(3)到(5)段具体描写乡村的瓦的特点、感受。

第三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发现(3)段中的“神韵与魅力”、(4)段中的“对称之美”“集体主义”“团结”、(5)段中的“乡村的坚守”等具有概括性、直白性且符合题干“感受”的要义。可以抽取出来直接作为答案。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雨中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

2.提炼法

提炼法即对文章、语段或句子的修辞义、潜在义、归结义、情感义等联想意义进行揭示、挖掘、归类和感悟的方法。它是针对现代文(文学类)答案模糊特点而采取的方法。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导致答案的模糊性,对模糊性语言的语义理解可采用提炼法。

怎么提炼?首先,明白前述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提炼的本质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其次,掌握提炼的诀窍,就是弄清两类语言的关系,即“象与义”以及“具与类”的关系。所谓“象与义”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形象与被赋予的联想意义的关系。比如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都负载有丰富的情感意义,如“柳”在古代诗歌中隐含的可能是离别时依依不舍之义。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形象的外在特点挖掘隐含的、内在的情理意义和文化意义。所谓“具与类”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具体的描述内容与所属语义类别的关系。文学语言通常是具象的,但答案需要概括,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具象的事物予以归类。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具体的描述言语概括出其所属的类别语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为什么说地坛“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国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人教版教材第二册)

第一步。回到原文,在段未找到“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一句,可见这是结论,理由应该在上文去寻找。

第二步,细读语段,发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一直到“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段关于小昆虫的具体的景物描写讲的就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理由,但没有直白的词可以抽取,需要对隐含的答案信息进行提炼。

第三步,可以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进行提炼。这里的“象”有”峰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这些景象都具有”微小、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生命力等特点,再结合下文的”竞相生长“可知这些具象隐含的联想意义应该是”微小的生命也具有生命力。

第四步,组织答案语言,准确回答:因为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让“我”感觉到微小的生命也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阅读下面文字,请回答:作者从哪些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我跟自己说,从明天起,我要尝试赞美每一个早晨,每一个中午,每一个悄然到来的黄昏和夜晚。甚至,尝试赞美每一个失眠的寂寞的深夜。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感激一份简单的早餐,感激吹到我脸上的风,感激我身上的棉布裙子——也连带着感激那个种棉花的农人,感激一杯水,一个苹果——心里对它说:“你的核要在我的身体里生长,你来世的嫩芽要在我的心中萌发,你的芳香要成为我的气息,我们要终年地喜悦。”最后感激我的先生,是他,不是别人,陪伴我走了大半旅程。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回到原文,明确答案的信息分布在“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一句的后面直至结束。

第二步,细读语段,找到他要感激的具象依次是“早餐”“风”。“棉布裙子”“农人”“水”“苹果”“先生”。

第三步,对具象进行归类概括,风属于自然的赐予,早餐、水、苹果属于物质条件。农人属于劳动者,先生属于亲人。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明确“具与类”的关系。最后,分条理地组织答案:作者从①大自然的赐予;②简单的物质条件;③为我创造物质生活的劳动者;④陪伴我的亲人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3.抽取法与提炼法的综合运用

抽取法与提炼法在现代文(文学类)阅读中不可能截然分开,常需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作者描写了寂夜的虫子的叫声,虫叫的特点是什么?

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虫子的叫声特别清脆,特别晶莹。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套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听得出来,它们很欢快,由衷地欢快。我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吧。只有感激和赞美才能激发这样的喜悦。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细读语段明确从“也许”到“由衷地欢快”是描写虫叫的特点,而后面两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答案应该在前面去找。

第二步,运用抽取法,抽取直白的词语,诸如“清脆”“晶莹”“欢快”。

第三步,运用提炼法,对具体描写部分“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会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进行提炼,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提炼,发现运用的拟人手法修辞其隐含的联想意义是富于变化。学生往往漏答这个答案信息。

第四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虫叫的特点是清脆、晶莹、富于变化、欢快。

4.黑暗王国里的残烛阅读题及答案 篇四

黑暗王国里的残烛鲍鹏山①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好抬杠的李贽就此讽刺道,怪不得孔子出生之前,人们都点着蜡烛走路。我想,话不能这么说,也不是这么说的。我觉得,孔子确实是悬挂在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他使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他使那时代的人与后代乃至于我们沟通了。我们由他知道,即便在那么一个洪荒时代,也是有阳光普照着而万物不择手段地生机勃勃;那时代也发生着我们今天一样的事情:暴力和弱者的呻吟,混乱和宁静的企望,束缚与挣扎,阴谋与流血,理想碰了钉子,天真遇见邪恶,友情温暖,世态炎凉。在他手订的《诗经》中,我们甚至可以体验到最个性的感受——当那些面孔不一情性各异的个人复活时,那个时代不也就复活了吗?

②孔子生活的时代也真像他所说的,确实是混乱无道。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西周古都废墟上的青草与野黍也一茬一茬地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根深而茎壮了,掩埋在草丛中瓦裂的陶器早已流尽了最后一滴汁液。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东周呢?龟缩在洛邑弹丸之地,可怜巴巴地看着那些纵横天下的称霸诸侯,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剖。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还有谁来用红巾翠袖,擦去周王混浊的老泪?连孔子本人都不曾去那里。在这种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无异于痴人说梦。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面对这一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到并承诺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罢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当他奔波倦极归来,在一条小河边饮他那匹汗马时,他偶然从平静的流水中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矣”(太惨啦!我已经衰老了!)他顿时心凉如水。这衰弱的老人,他的多少雄心都失败了,多少理想都破灭了。壮志不酬,眺望茫茫无语的宇宙,他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

④我在几千年后的漆黑的夜里写这篇文章时,宛如见到他当初衰弱地站在苍茫高天之下的无情逝水边。那无限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为感动。于是这篇文章的题目也就一闪而现了:这衰弱的,即将随着时间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枝蜡烛吗?四面飚风,寒意四逼,这支蜡烛艰难地闪耀……

⑤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逝者如斯夫!”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在一个抽象的、冷酷的、沉闷的老子之后,出现一个一往情深、感怀万端的孔子,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一种温软,一种熨帖,这实在是让我们大大舒了一口气,历史终于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一些可怕的心理能量在孔子的歌哭、幽默、感喟中被释放了。

⑥孔子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企望,他使天下英雄入于他的彀中,并带着这些社会精英致力于建构新的理想。当混乱的历史有了理想与方向时,混乱就不再是一无是处,相反,倒往往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生机无穷的魅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

⑦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我从未见过一个喜爱德行比得上喜爱美色的人),“吾未见刚者”(我未见过刚强的人),“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未见过喜好仁,厌恶不仁的人),“末闻好学者”(没听说过好学的人)。这些话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则刚”、“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韩非就曾刻薄尖酸地揶揄孔子,说凭着孔子那么巨大的个人德行,不就只有七十子之徒跟随他么?而下等君主鲁哀公却能让一国人都服从他,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所以,人是多么容易向权势屈服,而向慕仁义的人是多么少啊。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

⑧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以更改主帅,匹夫却不能逼他改变志向)。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污?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我很喜欢“一意孤行”这个词,很喜欢这个词所指称的那种性情与人格。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

——节选自《寂寞圣哲》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题目把孔子比喻为“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文中着力渲染“蜡烛”如何在“寒意四逼”的环境中“艰难地闪耀”,写出了孔子所处环境的恶劣,“蜡烛”象征孔子的伟大形象。

B.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在孔子出生之前,社会一片黑暗,人们看不到希望,孔子就是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

C.文章第二段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的地描写了西周古都废墟的荒凉残破,渲染当时周王朝土崩瓦解,天下纷乱不堪的局面。

D.当孔子失败之后倦极归来,他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心凉如水,理想破灭,历史也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

E.从选材上看,文章写的是孔子的晚年,写他的疲倦、痛苦、失败和不幸,突出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或挽狂澜于既倒的人格精神,充满悲壮感。

17. 作者认可宋人的说法:“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在文中,作者所说的“长夜”指的是哪些具体内容?(4分)

18. 请简要分析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19. 作者称孔子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联系全文看,孔子做了哪些事?孔子的经历带给我们什么启示?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像孔子一样的“残烛”不胜枚举,请再举出一个,并结合事例加以探究。(8分)

试题答案:

16. BD(B项“在孔子出生之前,社会一片黑暗”说法太绝对D项“历史也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是黑暗中看到希望后的温暖和激动。)

17. ①洪荒时代,②周公已逝,礼乐土崩③到处都是乱臣贼子④东周国家瓦解⑤文明毁丧(答4点即可)

18. 结构上①承上启下,孔子凄惶的晚景让“我”感动承接上文孔子凄凉的失败,为下文写孔子坚持理想、为人们带来希望做铺垫。(1分)②点题(1分)

内容上:对比,旷野的黑暗与蜡烛的光亮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赞美与钦佩。(2分)

19.(1)①深情而痴,寻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寻找能够实现他的主张的人;②聚集一批年轻人,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知其不可而为之。(4分)

5.《浣溪沙》阅读答案 篇五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注]苏:苏醒(一说指苏轼自己)。镊:拔去。

12、下列关于本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内容上看,本词写于酒醒之后。

B、从词牌体式来看,本词属于小令。

C、从押韵看,押平声韵,中途换韵。

D、从时间顺序看,本词采用了倒叙。

13、下列对本词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不记”二字以幽默风趣的笔法表现了词人醉意朦胧的状态。

B、“雪晴”一句转入虚写,表现了词人由雪景引发的美好愿望。

C、“翠袖”一句运用比拟,写出了酒席上女子婀娜柔美的姿态。

D、这首词上片明快,下片深婉,相反相成,艺术表达富于变化。

14、联系整首词,赏析画线句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4分)

阅读答案:

12、(2分)C

13、(2分)C

6.摊破浣溪沙阅读答案 篇六

(1)“春恨锁重楼”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恨”传达出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析。(4分)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两句。(4分)

答案:

(1)“恨”的真正原因是“青鸟不传云外信”。由此联系“丁香”在唐宋诗词中多喻指因思念恋人而郁思难解,可知“恨”传达出了抒情主人公因得不到恋人的音信而生难解的相思之愁。(4分)

(2)这两句词以景结情,以景衬情,更增愁情;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中尤见凄迷。它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同时也是人物心中流淌不尽的愁思的物化形象;愁如不尽之水,何其伤也。(4分)

7.浣溪沙晏殊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篇七

原文: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⑺。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字词解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翻译: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阅读答案:

试题:

(1)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2)“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构成“来”与“去”对比。表达作用: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2)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创作背景:无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赏析: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 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 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个人资料: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相关推荐: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

8.浣溪沙李清照阅读答案鉴赏 篇八

9、“黄昏疏雨湿秋千”,描绘了一幅寒食黄昏时分屋外院落细雨朦胧的春景。(3分)日暮黄昏忽然飘起的细雨打湿了空荡荡的秋千,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惜春、伤春之情(无可奈何的春愁)。(3分)

这首词为作者早年所作,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头两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见所感。「淡荡」犹荡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满。寒食节当夏历三月初,正是春光极盛之时。熏炉中燃点着沉水香,轻烟袅绕,暗写闺室的幽静温馨。这两句先写出春光的宜人,春闺的美好。第三句写闺中之人,词中没有去写她的容貌、言语、动作,只从花钿写她睡醒时的姿态。「山枕」谓枕形如山。「梦回山枕隐花钿」是少女自己察觉到的,不是别人看出来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卧,不觉沉沉入睡,一觉醒来,才觉察自己凝妆睡去,自己也觉诧异。熏香已残,说明入睡时间已久,见出她睡得那样沉酣香甜。她梦回犹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荡漾春光,室内的沉香烟袅,一种潜藏的春思隐约如见。这几句不事修饰,淡淡道来,却别有一番情致。

下片写少女的心曲。「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古人以为燕子产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飞来,故称海燕。「斗草」是用花草赌赛胜负的一种游戏。时节已到寒食,为什么不见燕子飞来呢?女伴们斗草嬉戏,情怀是多么欢畅。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在飞花。这里写的是少女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种种景致说明春事已经过半,当此时少女的春闺寂寞、情怀缭乱,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这两句对仗工整,既有动态,更有细微的心理活动,极尽工巧之妙。

「黄昏疏雨湿秋千」,写的是另一种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当寒食时节更是无此不欢。这一句写的是黄昏时忽然飘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的外现,同上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写照。此句写春愁却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却道出愁绪万缕。

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内心世界写得活灵活现,有「无我之境」的.妙趣。

玉炉沉水袅残烟

——李清照《浣溪沙》与余光中的《碧潭》

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角度,中国的古代妇女是乏善可陈的。《白虎通义》的:“夫为妻纲”就可以作为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代表。作为有意识的女性主义的作品诚然是从二十世纪开始的。但是中国女性依然有自己的文化。以李清照及清照词为代表的中国女性的文化精神及其创作力依然是值得探讨的。而余光中的《碧潭》则在现代化了的古典与爱情里,与李清照的《浣溪沙》相映益彰。

李清照的《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乍一看是春天一个少女的情怀 ,充满了女性微细的感情。用残烟,花钿,江梅,秋千,这样一些充满女性味的生活场景,作者不是有意而是写自己,她把自己的生活写得很美,虽然也有淡淡的闺愁,但是在淡荡的春光中,生命就象残烟一样清渺,像梦一样美妙。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形象漾然纸上。如果这首词仅仅是这样,美则美矣,但并不能深深地感动我们。真正形成兴发感动的是在短短几句话里流荡的气韵灵动之感。淡荡春光寒食天,春光是淡荡的,荡是动词,淡是形容词,有动态的春光,像黄昏的秋千,生机勃勃的活跃的春天,一个淡字。把春天的气氛衬托得多么好,淡荡春光寒食天,仿佛自然神就在我们周围。庄子说:“勿听之以心,听之以气,唯道集虚,谓之心斋”。对春光的敏锐感受使诗人有了对自然的神秘体验,也就有了梦回山枕隐花钿。梦往往是美的,是人对于不能把握的现实的补充,所以弗洛伊德把文学比做白日梦。在这首小词里有一些对自然的体贴入微的感受,又有对于自我的模糊的分析,隐花钿,暗暗地展示了作者的心事,很有温庭筠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意思,又有着“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的意内言外。静静的分析这个梦,像《牡丹亭》的“美满幽香,妙不可言。”真有“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风味。中国的女子往往是对着良辰美景,淡荡春光而感受到生命的苦闷。在“梦回山枕隐花钿”中我们是否看到了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的柳永词中的女子。春光无限,但是芳心无赖,因为情郎已去,所以无限的春光都毫无意义。“海燕未来,江梅已过”这些表示时序的语言,春天有着淡淡的悠长的时光,但是如此悠长的时光是在寂寞中度过的。少女的怀春,对梦中情人者想象:“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从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淡淡的春光中,活泼的女子,怀春的寂寞。 “黄昏疏雨湿秋千”意内言外的感觉,作者仿佛什么也没说,只是说黄昏雨打湿了秋千,淡到极点。欧阳修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黄昏雨就像少女的泪水,但是又仿佛不是,就是那样淡淡的惆怅,“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因为节物而引起伤春自怜之情。

9.《浣溪沙王国维》 阅读题答案 篇九

2.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

10.浣溪沙古诗阅读答案 篇十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②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③独徘徊。

[注释]①选自《珠玉词》。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浣,洗濯。②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③香径:花间小路。

(1)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2)“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构成“来”与“去”对比。表达作用: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2)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1.明主旨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本质方面,这就是主题。议论文总有一个中心论题,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对此观点加以论证,科普文章常指出某一个课题,通过实例或实验给以科学的分析解释,即使是新闻报道,也以某一事件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将该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及结果等几方面交代清楚,从而引起读者的普遍关心。因此,迅速把握文章的主题、中心、大意很关键。

2.抓要点

阅读理解短文的信息较为密集,考试时并不要求每句都透彻理解并瞬间强记所有信息,在领会短文大意之后,可根据试题迅速抓住有关段落或句子核查与分析,然后作出合理判断。

3.理顺序

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地点的大小、方向方位、物品的.贵重好坏、课程的内容时间、人物的思想品质等,必须根据试题要求进行重点的比较和整理,然后作出判断。

4.破疑点

快速阅读中,必定会产生许多疑点,如对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确切、人物事件的关系不清楚、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明朗等等,有时读完一篇较难的短文,甚至有“如入云里雾中”的感觉。如何突破疑点从而改善阅读的心态呢?第一,借助试题破疑点;第二,比较用语的异同破疑点。

文章某一句话的作用

上一篇:wms的应用下一篇:2016“家电下乡”政策执行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