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课程标准(精选8篇)
1.管理会计课程标准 篇一
《行业会计比较》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学时/学分 48/3 编制负责人 系部审核 教务处审核 一、课程定位 《行业会计比较》课程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相关行业所需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后开发的一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本课程通过介绍商品流通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旅游餐饮服务企业4个主要行业的典型会计业务,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各个行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对行业领域的认识,从而使其具备社会各行业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满足学生在不同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需要,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会计学基础》、《中级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纳税实务》,后续课程有《会计综合实训》。
二、课程设计思路 《行业会计比较》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设计总体思路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会计相关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为要求,采用工作领域模块化的课程开发理念,倡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通过对商品流通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旅游餐饮服务企业4个行业会计理论教学、实务训练、企业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学习项目、完成任务中学习并掌握各行业会计的经营管理特点,熟悉各行业典型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切实增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行业账务处理变化的应对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具有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等方式,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商品流通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旅游餐饮服务企业等4个主要行业的经营管理特点,熟悉其典型的经济业务类型和业务流程。
(2)熟悉各行业典型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
(3)掌握这4个行业的典型经济业务(存货、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法。
2、职业技能目标 (1)能根据行业经营管理特点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2)能根据行业的主要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具有一定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3)初步具备根据行业经营管理特点选用不同会计核算方法的能力。
(4)能编制各行业主要会计报表,并进行相关项目分析。
(5)能根据不断变化的会计理论环境进行自我学习与知识更新、补充。
(6)具备基本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1)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2)能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具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素质较高。
(3)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文字沟通及灵活应变能力。
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1)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科目成绩合格。
(2)参加初级会计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科目成绩合格。
四、先修、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及要求 《会计学基础》: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理解并掌握会计要素、借贷记账法的内容及具体运用,掌握会计凭证、账簿和财产清查的基本内容和实务操作的具体要求。
《中级会计实务》: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重点掌握各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账务处理,理解并掌握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及分析方法。
《会计电算化》:以制造企业为情境,以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为主线,让学生通过会计信息化认知、电算主管岗位、总账会计岗位、出纳岗位、薪资会计岗位、资产会计岗位、往来会计岗位等7个学习情境的学习,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熟练地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会计业务操作,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电算化技能的要求。
《财务管理》:通过投资管理、融资管理、损益管理、日常资产管理、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等方式,从动态上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形成的资金流动,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事前规划与事中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
《纳税实务》:通过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工作涉税业务的计算和申报纳税能力,使学生具备主要税种的计算和纳税申报操作能力。
2、后续课程及要求 《会计综合实训》:以各行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根据所取得的原始凭证,要求学生完成凭证的审核与填制、各种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月末对账与结账工作、各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各种纳税申报表的编制与申报等工作任务。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1、课程主要内容说明 本课程总学时48学时,开课学期为第五学期。教学内容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系统介绍了行业的划分,行业会计规范体系,行业会计核算的原则、核算对象及核算方法,以及各行业会计进行比较的意义和比较方法。第二部分是各行业会计的具体核算以及与其他行业会计的比较,内容包括:商品流通企业存货、营业收入、商品流通成本费用和利润的核算;
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产品、开发成本和开发损益的核算;
交通运输企业存货、营业收入、运输企业成本费用和利润的核算;
旅游餐饮服务企业存货、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的核算。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各行业会计业务核算上的主要差异所在,并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各行业特色业务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能够适应不同行业对会计岗位的需求。
本课程教学重点:商品流通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旅游餐饮服务企业4个行业经典业务的会计核算。
本课程教学难点:商品流通企业中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存货购进、发出、储存的核算方法;
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产品完工的核算、开发成本的计算及分配核算;
交通运输企业燃料存货、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费用分配的核算;
旅游餐饮服务企业中旅行社收入、饭店的客房和餐饮收入的会计核算。
2、课程教学内容 序号 单元(工作任务模块或实训项目)教学内容及要求 活动设计 课内学时安排 1 总论 教学内容:行业与行业会计;
行业会计核算;
行业会计比较的意义与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行业划分标准及行业规范体系内容;
掌握行业会计核算的原则、对象、方法。
项目实训:理论内容单选、多选、判断题练习1 2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 教学内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主要经营活动与主要特点;
商品存货的核算;
营业收入的核算;
商品流通费用、成本和利润的核算;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与其他行业会计的比较。
教学要求:了解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主要特点;
掌握商品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存货流转的核算;
掌握商品流通企业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费用 的会计核算。
项目实训1:批发企业商品购进、销售的核算(毛利率法下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项目实训2:零售企业商品购进、销售的核算(售价金额核算法下商品进销差价率的计算)项目实训3:受托代销商品销售的核算 12 3 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 教学内容: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的特点;
房地产开发企业产品的核算;
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的核算;
房地产开发企业损益的核算;
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与其他行业会计的比较。
教学要求:了解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掌握房地产开发产品的会计核算;
掌握土地开发成本、代建工程开发成本、配套设施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开发间接费用的会计核算;
掌握周转房的会计核算。
项目实训1:土地开发与代建工程开发成本的核算 项目实训2:配套设施开发与房屋开发成本的核算 项目实训3:开发间接费用的核算 项目实训4:周转房的核算 12 4 交通运输企业会计 教学内容: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的特点;
企业存货的核算;
企业营业收入的核算;
企业费用、成本和利润的核算;
交通运输企业会计与其他行业会计的比较。
教学要求:了解交通运输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掌握企业存货(燃料、轮胎)的会计核算;
掌握企业营业收入的核算;
掌握企业营运成本的核算。
项目实训1:燃料的核算(满油箱制、盘存制油耗核算)项目实训2:轮胎的核算 项目实训3:基层站、所营业收入的核算 项目实训4:汽车运输营运成本的核算(运输成本、燃料费用、材料费用、折旧费用、养路费分配)10 5 旅游餐饮服务企业会计 教学内容:旅游餐饮服务企业会计的特点;
企业存货的核算;
企业营业收入的核算;
企业费用、成本的核算;
旅游餐饮服务业会计与其他行业会计的比较。
教学要求:了解旅游餐饮服务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掌握餐饮企业食品原料、物料用品的核算;
掌握饭店营业收入的核算;
掌握旅行社营业收入的核算;
掌握旅游业营业成本的核算。
项目实训1:饭店购买、领用食材的核算 项目实训2:饭店客房出租率和租金收入率的计算,客房收入的核算 项目实训3:饭店餐饮食品售价计算(毛利率法、成本加成率法),餐饮收入的核算 项目实训4:旅行社(组团社、接团社)营业收入的核算 项目实训4:旅行业营业成本的核算 11 复习、考试 2 合计学时 48 六、课程实施 1.课程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1)专任教师:要求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功底和一定的行业会计核算岗位从业经历,熟悉《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采用直观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进行示范教学,并能指导学生完成不同行业会计岗位实训。
(2)兼任教师:要求为各行业单位的财务经理或会计主管等岗位专业会计人员,能提供行业经营管理背景,具有较强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能指导学生对行业单位的主要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2..课程实践教学方式和条件 (1)实践教学方式 本课程实行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形式。校内实训形式:①进行项目操作实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提供相应的实训项目由学生进行操作训练;
②提供网络平台在线实训。通过职教新干线的空间平台提供本课程实训资料,学生可以在线进行实训操作。校外实习则是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如:中小型商品流通企业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公共交通运输公司、汽车客运站、中小型旅行社等,采取工学交替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进行现场观摩实训。
(2)实训教学条件 本课程拥有1个会计分岗仿真实验室、2个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实验室和2个多功能综合实训室,每个实验室均配备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与互联网连接,可同时容纳300人操作。另外拥有校外实习基地10个。
七、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遵循“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重视在校学习与职场工作的一致性,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工作任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与实践,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六步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堂内容总结法、比较分析法等。
(1)六步教学法 将教学组织分为明确任务、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检查、教学评价六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完成相关工作任务的知识、技能、准备等信息搜集,制定课程教学方案,并准备各项教学资料。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按照规范化的要求和会计工作流程实施模拟工作过程,并以“过程+结果”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
(2)情境教学法 在仿真化的专业教室中,让学生犹如置身于某个企业的财务和业务部门的办公室。教学所用的各类账本、单证、印章等资料,全部按照企业会计岗位实际工作所配备。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习会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3)案例教学法 将案例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演示能够较好地引导课程内容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加深对不同行业企业会计核算的理解。
(4)课堂内容总结法 加强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每堂课末都留下几分钟时间做课堂评估与反馈,针对学生不理解、不易弄懂的内容再次复述或个别辅导,同时布置下次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阅读。
(5)比较分析法 引导学生将不同行业会计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相关知识点的异同。
2.教学手段 重视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本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突破根据单一教材进行教学的模式。
(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运用电子课件、投影、视频等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各行业企业会计核算业务示范操作过程演示,使学生得以全面了解行业会计工作内容及操作流程。同时,所有多媒体教室都与网络连接,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和教学资源获取的广泛性。
(2)网络教学 教师通过构建职教新干线网上个人空间,将本课程授课计划、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案例、实训指导、参考书目等放入职教新干线平台的学习空间,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为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和教师交流提供一个远程会计教育平台,实现课堂重实训,讲授突重点,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3)互联网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QQ群等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加入不同行业会计专业讨论群,从中学习行业内工作人员分享的会计工作经验,同时由各行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指导老师进行网上专业化指导。
八、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主要考核与评价学生对各行业典型业务会计核算的理解,是否能够运用所学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会计核算方法等,对不同行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准确的会计处理。考核的最终评价由三部分考核评价构成,各考核评价方式分别按满分100分独立计分:
1、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 期末考核即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的形式,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评价主体为教师。考试题型不少于四种类型、小题数量不少于40个(含技能操作题),考试内容要覆盖各个章节并适当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难易程度要适中,题目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套试卷中,难易程度题目所占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50%,较难占25%,难占5%。同时试题要合理安排题目的能力层次结构,每套试卷中,各能力层次题目所占的比例一般为:识记占10%,领会占30%,一般应用占50%,综合应用占10%。
2、教学过程评价 教学过程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素养、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案例分析能力、实训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团队协作情况等。评价依据:平时表现(25%)+作业成绩(25%)+课堂讨论(25%)+技能考核(25%)。考核方式采用考勤、课外作业、项目答辩、操作等方式,考核主体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校外企业专家评价。
3、课内实训评价 序号 任务模块 评价目标 评价方式 评价分值 1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 能准确进行批发企业商品购进、销售业务的核算;
能准确进行零售企业商品购进、销售业务的核算;
能准确进行受托代销商品业务的核算。
学生互评 教师检查操作效果 25 2 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 能准确进行开发产品完工及销售、转让的核算;
能准确进行土地开发成本的核算;
能准确进行配套设施开发成本的核算;
能准确进行房屋开发成本的核算;
能准确进行开发间接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会计核算。
学生互评 教师检查操作效果 25 3 交通运输企业会计核算 能准确进行燃料、轮胎等存货的核算;
能对公路汽车运输基层站所营业收入、运输企业本身的营业收入进行会计核算;
能准确进行运输企业之间营业收入相互结算的核算;
能准确进行汽车运输企业运输成本的核算。
学生互评 教师检查操作效果 25 4 旅游餐饮服务企业会计核算 能准确进行餐饮企业存货的核算;
能准确计算饭店客房出租率和租金收入率,并对客房收入进行核算;
能运用毛利率或成本加成率计算餐饮企业食品售价,并对餐饮收入进行核算;
能准确进行旅行社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核算。
学生互评 教师检查操作效果 25 4、课程成绩形成方式 本课程最终成绩由期末考核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和集中实训评价三部分综合得出,各考核评价方式分别按满分100分独立计分,再按权重折算计入课程总分,权重分别为60%、20%、20%,即:
课程成绩=期末考核分值×60%+教学过程评价分值×20%+集中实训评价×20% 课程总分满分为100分,课程成绩60分为及格。
九、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使用教材:
《行业会计比较》,郭大伟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年2月(第3版)参考书:
[1]《行业会计比较》,张流柱,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1年12月)[2]《行业会计比较》,蒋晓凤,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版(2012年9月)[3]《行业会计比较》,傅胜,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4版(2011年3月)[4]《多种经营会计》,刘晓峰、高伟、王蓬,机械工业出版社,第3版(2011年8月)[5]《行业会计比较》,黄启国,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2013年1月)[6] 《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7]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多媒体资源:
本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相当丰富,各教学班级100%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职教新干线个人空间的接通实现了教师之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自由沟通。
实验(训)室利用:
本课程有1个会计分岗仿真实验室、2个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实验室和2个多功能综合实训室,共300个操作位,实验室模拟了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教师用机配备有高速CPU、大容量的硬盘、投影仪,拥有高效运行的校园网。实训项目开出率100%,实验设备完好率达到98%以上。
校外基地利用:
经过多年努力,已建立10个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为课程的现场教学、学生认知实训、社会调查和顶岗实习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还是本课程教师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的场所。每年学生都在这些基地中接受了操作技能的训练。
2.管理会计课程标准 篇二
一、实践教学的特点
正如赵桂英、吴东莉 (2006) 所说, 实践教学是通过个人在活动中充分参与, 来获得个人的体验,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 团队成员共同交流, 分享个人体验, 提升认识, 《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部分也有相同的特点, 具体概括如下:
1、需要有足够的会计理论知识。
这个模拟课中, 要从企业购买材料、销售产品、期末结转成本到最后生成报表一系列活动作会计处理, 因此不仅要会填制原始凭证, 还要学会总账处理等。这样才能达到这门课实践部分的要求, 即会系统管理与基础设置、总账系统初始化与总账系统日常业务处理、出纳管理与账簿管理、总账期末业务处理与利用报表模板生成报表和自主案例设计、上机实现与报告输出。
2、需要自己亲自动手才能学会。
在模拟实践课上, 虽然你自己感觉对各块知识的掌握还挺好的,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未必能很顺手。一是对各块知识没有进行融合过, 当要在实际中结合起来用时就不能得心应手了;二是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都是通过做题目, 面对的是静态的问题, 而在实践中动态的, 更加灵活和困难;三是要对系统的功能熟悉。这个虽然对很多人来说, 尤其是现在, 不是什么难题, 但是当要结合实际的案例时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 要想学会实践中的操作, 发现自己的问题, 必须自己亲手去做。
3、需要老师或其他人的帮助。
由于是初学者, 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 而且这个操作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其中有一步做得不正确, 就会导致未来的某步不能操作。有时即使你自己返回去查找问题也不一定能找出, 因为有些做法在你的思维中就应该是对的, 这时就要老师或同学帮忙查错。
二、目前评价标准及其缺陷
目前, 这门课程的成绩考核评价体系主要由平时表现、平时作业、账务实践和期末考试这几部分构成, 它们的比重大致如图1所示。 (图1) 就这个评价标准来看, 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账务实践成绩只占总成绩的20%不合理。
因为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有很多理论知识的准备, 它的成绩也很大部分反映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甚至比期末考试更能反映对知识的深刻认识, 所以账务实践成绩应该占总成绩更大的比例。
2、账务实践以一个报告作为考核的载体, 报告的内容是对重要部分的截图。
这个截图, 一方面可以显示你的操作是否正确, 另一方面是看审核人的签字是否是学生本人, 因为只有以学生自己的学号进入系统, 才能使审核人的签字是自己的名字, 因此能够防止一份作业几人在用。但是, 这种考核形式过于单一, 因为它没有对时间、学生的实践创新等进行考虑。
三、新的评价标准
成绩评价标准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才能促进教学目前的实现和评估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根据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按照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 分析判断与解决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生成与披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辨析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未来从事相关财务会计工作的专业素养, 我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 知识学习能力。课程的实践模拟部分需要应用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 因此, 实践教学的考核部分包括了知识学习能力的考核。第二, 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判断与解决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生成与披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它一方面要求学生有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创新能力。第三, 个人素质。这是考察的前提条件。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 最希望《财务会计》实践教学部分通过有别于传统式教学的体验式教学, 将复杂、抽象的理论和技能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 将深奥复杂的职业技巧用实战演练的方式表达出来, 提升其专业水平。因此, 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上面对课程目标的分解, 将《财务会计》实践部分考核的内容分为:知识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个人素质, 通过树图作进一步分析。 (图2)
通过树图分析可以知道成绩考核过程中应该考虑的因素, 在此, 进一步详实每一个考虑因素应该包含的具体指标, 如表1所示。 (表1)
为了考察这个指标的合理性, 笔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学生是学校最特殊的客户, 他既是接受高校教学服务最直接的人, 又是高校教育的产品。他们的需求特征一方面是社会需求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自己个性的反映, 所以他们对学校的要求比较全面。
而具体的指标如表1显示。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个人素质的考核可以从实践课堂出勤率、听讲认真程度、对问题即时解决、沟通来考核进取心和沟通能力。虽然此实践报告的截图可很大程度上防止同学之间作业的抄袭, 但是仍不排除有同学利用一些图片处理软件将别人的名字改为自己的, 如PS。所以, 这一部分不能给总成绩做贡献, 相反, 发现了类似抄袭情况, 应该严厉处理, 重重扣分。因为这一方面反映的是对课程的不认真对待;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人不诚实的表现。
成绩对于学生而言是检查、反映自己水平, 对于老师或者教育管理者来说是评价课程效果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因此, 这一环节比较为重要。分数如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成果, 则必然消极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且不能客观、真实、可靠地反映实际教学效果。因而也需要对课程成绩考核体系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桂英, 吴东莉.浅谈体验式教学在高职电算化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经济师, 2006.
[2]董瑞丽.谈高职金融专业实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合理构建.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2009.
3.“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解读 篇三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58-03
【作者简介】刘月,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000)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前厅服务与管理的教学模式。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中“前厅服务与管理”这门核心课程的课标编写工作于2015年6月启动,该课程标准在编写过程中以《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编写要求》《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标准编写说明》等文件为依据,按照江苏省教科院及江苏省职业教育旅游服务类教科研中心组的要求,在课标总负责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指导下,汲取了省内各院校专家及课标开发组成员的宝贵意见,经过多次论证、修改,最终完成。课程标准为教学工作明确了方向,是教师备课、上课的重要依据。笔者根据课标开发时的思考及教学经验,对本课标的关键内容谈谈自己的拙见,以期能提高“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培养出的学生能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解析
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技能,因此,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的价值导向,[1]课程的总目标确定为“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前厅服务的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培养前厅服务的工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品质”。“前厅服务与管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也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更是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培养必要的工作技能和提供理论支撑的课程。课程目标是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酒店业对人才的要求,在分析中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的。依据当前课标开发的新趋势,课程目标在原来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基础上进行整合,突出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这也是对本次课标开发所做出的重要调整。课程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具体列出了学生在熟悉前厅部概况及对客服务流程等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具备的完成前厅部客房预订、总台接待、总机、商务中心、礼宾等岗位的服务工作、处理工作中遇到的一般投诉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酒店前厅部的工作涉及客人抵店前的预订,抵店时的礼宾服务、入住登记服务,住店期间的商务中心、总机等服务,离店时的退房和礼宾服务,这些服务环环相扣。酒店的一项接待工作,有时需要各部门互相配合才能顺利完成,这就要求前厅部员工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和灵活应变能力。前厅部的基层服务工作一般都需要倒班,特别是总台还有夜班,经常还会接到客人的投诉,所以前厅的基层员工应该能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总台接待员在工作中会掌握客人的个人资料,如证件信息、工作单位等,商务中心员工可能会帮助客人打印复印文件、收发传真等,因此前厅部的员工应具有保密的意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非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将其融于课堂中。
二、课程内容分析
(一)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
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来安排的。课程以职业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核心,以宾客抵店前的订房,到店的礼宾、登记入住,住店期间的相关客户服务,退房时的结账服务等工作内容和程序为主线,按照前厅实际工作过程,把前厅服务与管理知识重新整合,根据课程教学实际,采用“项目—任务”的形式来进行编写,项目和任务名称主要采用动宾或主谓的句式,这样能够比较清晰地凸显所要教授的内容。项目任务的分解,既考虑到任务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同时也考虑到各任务之间的梯度结构关系和教学推进关系,显示出项目和任务的双重并行和教学匹配。教学内容和要求都比较精要,一目了然,而且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由简入难。建议学时是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及难度、学生掌握的情况和行业中实际工作的难度进行安排的。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内容上分为八大项目,共二十六个任务,每个项目根据酒店工作内容和流程进行选择、整合及安排次序。在任务安排上,改变传统教材知识点过大、所占篇幅过多的格局,注重每个任务的整体性,注重把教学与实训、基础知识与操作能力、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以确保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2]
本课程标准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前厅服务与管理方面的教材和相关专业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整合,特别是将接待和收银整合为一个项目、总机和商务中心整合为一个项目。根据对行业的调研,目前高星级酒店更注重培养一专多能型的人才,很多酒店将总台接待和收银合并为一个岗位,所以在课程内容上,将接待和收银整合为一个项目,更符合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随着电脑的普及、客人文化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等,现代酒店商务中心的职能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多数客人入住酒店都会自己携带电脑,商务中心几乎不用向客人提供电脑;很多酒店的客房配有打印机、传真机,商务中心打印、复印、收发传真的职能被弱化了;各种购票网站、手机APP的出现,也使商务中心的票务职能慢慢被取代。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商务中心的整体职能弱化,很多酒店将商务中心的职能分解到前厅其他部门。例如,把总机和商务中心合并为一个部门。在项目的顺序上,从认识前厅部到前厅部各岗位知识的学习再到前厅基础管理知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项目和任务的选择以及内容和要求的制定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较之其他版本的课程标准将中职、高职、大专所学内容混在一起,本课标有所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前厅信息管理”这一项目中,增加了“操作前厅管理系统”和“了解‘智慧酒店”两个任务,在中职教育中也建议学生使用酒店前厅管理操作系统,这与以往中职学生只学前厅理论,到了高职才学前厅系统的操作不同。正是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学历层次较低,在技能上要求更高,所以更应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2011年,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江苏考察时指出:科技和文化是我国旅游业实现新一轮腾飞的两个翅膀。智慧旅游是“科技翅膀”的“主翼”,“智慧酒店”是智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3]目前有关智慧酒店的研究已成为热门课题,学生应该知道智慧酒店在酒店中具体的应用。
三、教学实施建议
“前厅服务与管理”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实际酒店前厅工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以及由此开展的“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问题,或存在“实训设施简陋,实训教学走过场”的现象。[4]教师队伍中缺乏“双师型”教师,他们大多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做老师,没有酒店工作经验,所以只能根据教材上的内容教授理论知识。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教师在教学时能更加高效地用好课标,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建议
采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体现职业教学的最新理念。客房预订、总台服务、礼宾、总机等对客服务项目建议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通过播放微课视频或酒店服务相关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到酒店对客服务的流程及标准;将酒店对学生的仪容仪表、着装要求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如总台服务员、行李员、客房预订员、总机话务员等,并挑选出领班,上课前由领班组织召开“班前/交接班例会”,下课前填写交接班日记本并进行交接班,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服务情境,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逐渐掌握对客服务的能力。可以在酒店的前厅部进行教学,也可在学校前厅实训室进行模拟。在实训室进行角色扮演时,应重视道具的使用。课堂上的角色扮演也需要布景与道具,布景与道具的设计安排对角色的成功表现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为学生的表演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5]结合目前前厅工作的现状,建议学校购买安装前厅操作软件,以使学生对客服务整个过程完整化,同时减少学生到酒店后的学习时间,这也符合酒店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要求。
对“前厅概述”的教学建议到酒店去参观,增加学生对酒店前厅的真实感受;对客房销售、宾客关系管理、前厅信息管理等内容的教学,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可以将酒店的前厅部作为教学的场所,将一些实操性较强的内容放到酒店中去教学,这更能增加教学的真实性。但由于酒店要接待客人,可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可能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分组。
(二)评价建议
为了符合行业发展及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将定量和定性的评价结合使用,增加过程性评价方法的使用,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灵活应变等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这些素养和能力也是酒店前厅工作中尤为重要的,打破了传统的职业学校前厅课堂教学中灌输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模式。同时,为了符合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也提出了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并使用信息化平台来获取和共享教学资源。加强与行业的交流,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评价,可让学生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动态,以便于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三)教材编写建议
目前现有的关于前厅教学的教材,对前厅概述、客房预订、入住登记、收银等服务的流程介绍很详细,但知识较陈旧,可操作性较差。这与编写教材的教师缺乏行业工作经验有关,所以在教材编写方面,应注重酒店实际调研,可通过派教师下企业锻炼、到酒店去挂职等方式,将实际对客服务的技能融入教材编写,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收集酒店实际案例,不仅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强教材编写的实际应用性。例如,在现有教材的编写中,有关入住登记的内容,还写明让客人填写入住登记表,而行业中早已是由电脑自动扫描打印登记表,或由服务员填写。有关收银方面,信用卡的知识、支票的使用、预授权的政策、外币兑换水单、牌价等方面的内容相对匮乏。退房结账的流程中,先查房再结账,已经不符合目前的行业现状,根据调研,目前有很多酒店都实行“免查房”制度。教材编写人员应深入到行业内部了解行业发展状况,或邀请行业专家加入编写,尽可能避免学生到了行业以后,觉得所学和所做不一致的状况发生。
此外,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中职“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的编制尚未经过实践的检验,仍旧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或者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如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利用微课、微视频进行教学,这些微课和微视频资源搜集起来不是特别容易,如果自己拍摄的话也需要群策群力才能完成。另外酒店的宣传和培训视频属于商业机密,有些酒店也不愿意拿出来让教师用于课堂教学。教材的编写是非常关键的,但目前要集合院校和行业的力量共同编写,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关“智慧酒店”的研究虽多,但系统的教材几乎没有,其在酒店中的实际应用,需要到酒店实际搜集资料,编写时应紧密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1]张秀明.饭店前厅服务课程改革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
[2]易娜.基于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相配套实训课程的设计与探索——以专业高技层次为例[J].中国信息化,2012(22).
[3]李臻,朱进.智慧酒店——酒店产品升级换代的必然趋势[J].镇江高专学报,2013(1).
[4]徐松华.高职“前厅运行管理”课程特点分析[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
4.小企业会计实务课程标准 篇四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604102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 总 学 时18(理论课学时数:6 实践课学时数:12)学分:1 先修课程:《基础会计与实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 后续课程:《综合会计仿真实训》
二、课程的性质及定位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性质《小企业会计实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必修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小企业会计核算理论和方法能够胜任小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并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前导课程
1.2课程基本理念 在我校“厚德尚能”校训的指引下《中小企业会计实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的设计上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紧紧盯住产业需求、牢牢贴近一线服务专业融入产业、规划服从岗位、教学贴近实际。1.3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中小企业会计实务》是基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实际的动态项目化课程。其次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项目课程建设为根本以任务为驱动以典型项目为载体紧紧依靠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成果严格按照工作体系设计课程并选择教学内容彻底打破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实现课程体系按工作体系的重构。再次课程的开发上是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反复研讨设计的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的项目化课程课程的内容上是以企业真实经济业务为载体源于真实但高于真实针对中小型企业经营特点设计学习情境以真实项目或仿真模拟为导向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课程的教学上以任务驱动实施完成在整个过程中贯穿学中做做中学定期安排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深入企业财务实际带薪锻炼课堂设在校内和校外。课程的建设上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课程的评价上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的考核上体现职业标准的要求以工作成果为重点。
2、课程目标 课程工作任务目标 经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能运用会计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小企业会计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具体会计核算和相关的成本计算、税额计算的能力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告的能力通过对情景和岗位的模拟使学生能胜任出纳、材料会计、资金核算等会计岗位的工作。职业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掌握货币资金、往来资金、筹集资金、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职工薪酬、营业收入、利润形成的核算、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的编制等。方法能力能正确分析会计主体的基本经济业务熟悉各项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正确进行账务处理熟练掌握“凭证账簿报表”的工作方法有自我学习会计新准则、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社会能力自我学习、诚信敬业、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独立决策、成本意识、社会责任等
3、课程内容与要求
学习情境规划和学习情境设计 序号 工作任务 活动设计 参 考课时
4、课程实施 4.1应具备的教学条件要求 4.1.1软硬件条件要求 校内实训条件要求应具备会计手工实训室财会分岗实训教学平台计算机机房等校内实训教学条件。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应在1-2家中小型企业以及若干代理记账中介机构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中小微企业划分标准参照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校外实习基地应配备有专门指导学生实习的兼职教师校外实习活动应有明确的实习计划和保障机制并有专门机构负责管理。网络资源建设要求应建立与本课程相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并为每一位教师设立专门的师生网络交流平台。4.1.2师资条件要求 专任教师应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会计或相关专业毕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担任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两年以上。兼职教师应在企业会计以及相关岗位工作5年以上具备中级以上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具有较高的会计实操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4.2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课外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法主要通过“财会分岗实训教学平台”实现在课内实训教学中让学生分组从事企业各类会计岗位的工作模拟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课外实践法主要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在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从事属于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与报表编制工作从实践中亲身体会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特点。案例分析法此方法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每一部分的知识都有相关案例与之配套有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引入所学知识有的是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有相对应的案例引入通过案例能够让学生更深的理解所学知识。主题讨论法不定期的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学会搜集相关信息资料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讨论结果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此过程中一定注意教师的身份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引导者。通过主题讨论法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4.3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从课程工作任务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培养的要求出发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占5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50%组成。4.4教材编写体例建议 1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2任务描述 3实践操作相关实践知识 4问题探究相关理论知识 5知识拓展选学内容 6练习。
5.管理会计课程标准 篇五
一、选题参考方向:
A :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在图书营销中的应用顾客网络购买行为分析**网站的营销策划**行业网上市场调研方法及管理网络广告的分析与设计网络营销方式对比分析电子邮件营销及其策略分析网络广告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促销手段
10博客营销及其策略分析
11病毒营销及其策略分析
12论坛营销及其策略分析
13网络广告的技巧与策略C2C模式下的**网店推广方案
15博客营销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
16网络品牌——网络营销中的金钥匙
17**网络营销的现状及对策
18网络广告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从市场状况、网络广告形式、网络广告技术、网络广告效果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19网络营销与传统直销的整合策略分析
20网络营销条件下的顾客忠诚度分析
21传统企业网上销售策略研究
22B2C模式的网上商店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23C2C模式的网上商店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24中国网络会员制营销应用状况研究
25企业网络营销的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26网络品牌策略研究
27网上调研在网络营销中的运用分析
28即时通讯工具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分析C2C网店产品定位策略研究C2C网店营销策略研究
31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32网络营销的缺陷分析
33试论网上消费者特征及网络营销策略
B:电子商务其他选题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探讨web2.0对电子商务的冲击**电子商务网站盈利模式分析搜索引擎比较分析对网络著作权的研究分析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赢利模式的探讨电子商务中的税收征管问题及其对策
8网络游戏产业分析C2C模式电子商务平台比较分析B2B电子商务对交易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分析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门户网站的未来之路《电子商务示范法》对金融业的影响
15电子商务信用安全存在的缺陷电子商务中的隐私权问题探析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电子商务网站评价体系研究搜索引擎服务市场发展前景分析搜索引擎营销中的用户行为研究搜索引擎在网络营销中的地位和作用搜索引擎营销中的法律问题研究中小企业如何开展电子商务论坛策划与管理分析论坛盈利模式分析
26博客网站的现状与盈利模式分析移动电子商务在餐饮业的应用强化电子商务监管的思考与建议电子商务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商品定价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模式选择方法研究
网络经济特性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机制分析
网络环境中电子商务的法律建设
33网络购物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电子商务诚信问题研究
网络经济下的电子商务成本分析
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虚拟货币的相关问题研究(可进一步细化)
政府在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电子商务模式探析
电子商务市场中的“柠檬”市场问题研究
电子商务交易风险对潜在消费者行为影响研究
电子商务中消费者隐私问题研究
网上购物,安全吗?——从消费者视角谈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研究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与电子商务发展
网络拍卖的法律问题分析
论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
B2B电子商务对企业运营成本的影响
社区型电子商务中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支持技术研究
电子商务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电子商务课税研究的国际动向与借鉴
C:结合您所在的行业企业,针对开展电子商务的可行性报告、市场分析、盈利模式分析、财务分析、风险分析等等,撰写一篇电子商务企业创业企划书。
二、要求1、2、任选“论文参考方向”所列标题方向,具体标题可自拟; 个人论文篇幅在2000-35000字之间;3、4、5、小组报告制作PPT为主 期末大论文的篇幅在4000-5000字之间(注意不得少于4000)按期刊标准论文格式,有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
6、参考文献标注应符合学术规范,具体示例详见附录
5、格式要求:
标题 三号字体加粗
作者姓名班级学号五号
摘要关键词五号
正文 小四各级小标题加粗所有标题首行缩进两格行间距1.5倍
纸张:A4
首页:标题作者姓名班级学号居中显示
摘要关键词(五号)
注意:有下列情形之一,均判为不及格:1、2、3、选题完全不符合本课程基本要求,严重偏题; 抄袭他人成果; 论文层次结构混乱,逻辑不清,文字表达严重条理不清,论文没有中心,论据不能说明问题;
4、撰写格式严重不满足规范要求。
附录:参考文献格式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例:[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辛希孟.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4]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5]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6]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
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c.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和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例:[7]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1998-08-16/1998-10-04
[8]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d.报纸文章
6.管理会计课程标准 篇六
【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保险实务》 课程学时: 68学时 课程学分: 4学分 授课对象: 金融系学生 授课教师:
梁
涛
【适用范围】
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适用于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三年制高职金融系金融、期货、证券、信用、国金等各个专业开设的《保险实务》课程。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金融系金融、期货、证券、信用、国金等各个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研究财产保险及人身原理与实务,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保险理论与实践应用技能。它的任务是:分析保险的研究对象、保险和风险管理的关系、保险的基本理论和实务等
课程代码: 010068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精品课程: 否 授课时间:第二三四学期 职务职称:
副教授 内容;重点介绍保险合同、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业务和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等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了解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对国家经济的重大影响,从而在保险工作中能更好地把握国家规定的经营方针与政策,并为学习其它各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能够在掌握财产保险及人身保险一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对财产保险及人身保险各个险种的实务处理技能。
【课程设计】【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保险合同的订立与履行、保险费率厘定的原则与简单计算、保险产品分类与保障范围区分等三大专门化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保险经营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内容为主线,以保险行业从业资格考核要求为依据,采用业务流程式与并列式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示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情景显现、仿真模拟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使其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类院校金融、期货、证券、信用、国金等各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有关保险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保险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保险行业相关职业的职业资格、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从事保险销售、简单承保与理赔、保险客户服务等的相关能力,并为后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夯实基础。
【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金融领域的基础学科之一,在学习本课程之前,高职学生应该学习金融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经济法规、金融法规等金融经济类公共基础课程。
在学习过本课程,并取得合格以上综合成绩之后,高职学生可以继续深入学习保险专业的各门专业必修课,例如财产保险、人身保险、海上保险、保险核保核赔、保险营销等。
【课程内容】【学时分配】
教学项目一
风险与风险管理
(4学时)
学习任务一
认识风险
(2学时)学习任务二
理解风险管理
项目内容实训
(2学时)
教学项目二
保险概述
(8学时)
学习任务一
认识保险
(2学时)学习任务二
保险的分类
(2学时)学习任务三
保险的发展
项目内容实训
(4学时)
教学项目三
保险基本原则
(8学时)
教学项目四 教学项目五 教学项目六 学习任务一
保险利益原则
(2学时)学习任务二
最大诚信原则
学习任务三
近因原则
(2学时)学习任务四
损失补偿原则
项目内容实训
(4学时)
保险合同
(8学时)
学习任务一
认识保险合同
(2学时)学习任务二
保险合同的订立
学习任务三
保险合同的履行
(2学时)学习任务四
保险合同争议处理
项目内容实训
(4学时)
财产保险
(8学时)
学习任务一
认识财产保险
(2学时)学习任务二
财产保险险种分类
学习任务三
财产保险费率计算(2学时)学习任务四
财产保险承保与理赔
项目内容实训
(4学时)
人身保险
(8学时)
学习任务一
认识人身保险
(2学时)学习任务二
人身保险险种分类
学习任务三
人身保险费率计算(2学时)学习任务四
人身保险承保与理赔
项目内容实训
(4学时)
教学项目七
责任和信用保险
(8学时)
学习任务一
认识责任保险
(2学时)学习任务二
认识信用保险
(2学时)项目内容实训
(4学时)
教学项目八
再保险
(8学时)
学习任务一
认识再保险
(2学时)学习任务二
比例再保险
学习任务三
非比例再保险
(2学时)项目内容实训
(4学时)
教学项目九
保险营销
(8学时)
学习任务一
认识保险营销
(2学时)学习任务二
保险客户开发
学习任务三
保险售后服务
(2学时)项目内容实训
(4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保险的概念、性质与特征、结构与功能以及产生与发展,结合风险管理掌握保险的学科意义。
掌握保险的四大基本原则,掌握保险合同的签订、履行和争议处理的相关知识。
熟知各种财产损失保险的概念、特点、分类与基本内容,掌握各种财产损失保险的实务处理技能。
熟知人身保险的概念、特点、分类和基本内容,掌握人身保险三大类险种的实务处理技能。
了解责任保险的概念、类型与特征,掌握责任保险的费率厘定、重复与交叉、承保与理赔的实务处理技能。 了解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的概念、特征、种类以及产生与发展,掌握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的实务处理技能。 理解再保险的含义、特征和作用,熟悉分出和分入业务在不同保险公司的业务处理;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保险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现实财产及人身保险业务问题和具体案例的能力;学习掌握从事保险业务实践,并从中探索一般规律和理论概括的思维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从事保险业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保险工作打下基础,并注重渗透职业道德思想教育,加强学生的保险职业道德观念。
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保险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内容,理解保险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熟悉保险的基本概念、保险与类似活动的比较,掌握期间的联系与区别;
了解保险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正确理解保险的职能与作用; 掌握保险的分类;
重点掌握保险合同的基本原理; 了解保险公司的运作及其业务流程; 掌握保险费率的基本原理;
了解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等业务; 对再保险理论有一定的了解。职业能力目标
能够了解保险的基本原理,熟悉保险实务运作过程; 能够运用保险的基本原则分析和解决保险实务中碰到的问题;
能够重点掌握保险合同的内容及保险合同的建立、变更与消灭;
能够了解与把握各种具体的保险业务的具体业务程序与市场操作;
能够提高学生业务操作技能的水平。具体内容包括:保险制单、核保流程、简单的费率计算、客户服务以及具体个案分析等。道德思想目标
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
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 树立正确的从业思想和理念; 树立正确是职业道德观念和意识。
【教学方式】【教学形式】
对本课程的教学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除了采用规定的教材进行基本教学之外,还将采用课堂讨论、课后阅读、多媒体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参与,并会要求学生就当前保险市场的某些现状或事件在课后的小型论文中进行评述,以增加学生对现实社会和保险行业的了解。
此外,针对课程中某些专门的部分,还将邀请保险业界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式的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保险公司各项实际业务流程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课堂教学应多采用案例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本保险学科的新发展,适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要注意改革考核手段与方法,可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训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上有所创新。
【教学条件】
本课程需要多媒体教室进行实际教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分组研讨教室进行案例讨论,还需要实训教室进行模拟业务实训。条件允许还可以到保险公司等实训基地参与实际业务操作。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与模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课堂提问、业务操作、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
本课程作为金融系各个专业的金融基础课,是金融系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课程之一,属于考试课。本课程按照百分制考评,85分以上为优秀,75分至85分为良好,60分至75分为及格。
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方面全方位的综合考核模式,每名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分为平时出勤、课后作业、实训技能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的各自满分为100分,各自的比例构成为:平时出勤 10%(10分)课后作业 10%(10分)实训技能 20%(20分)期末考试 60%(60分)成绩汇总 100%(100分)
【教材编写】【编写要求】
本课程所用教材建议根据本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编写教材应当充分体现项目引领、模块操作、任务细化、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教材以完成任务的典型活动项目来驱动,通过工作活动、情景模拟和课后拓展作业等多种手段,采用与流程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编写,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掌握保险制单、核保流程、简单的费率计算、客户服务以及具体个案分析的能力。
教材应突出应用性,应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单纯的技能操作同时要具有前瞻性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实际业务操作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纳入其中。教材应以学生为本,内容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图文并茂,教材中的业务活动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建议】
应针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进行教学,通过工作任务的仿真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单证的制作方法以及提高单证工作中的处理问题能力。
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选用典型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责任意识增强团队的合作情神和职业能力。
应注重职场情景的创设,以多媒体、录像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间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注重保险仿真软件的开发利用,让学生置身于仿真情景中进行学习。
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利用保险实务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将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全面做到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参考用书】
《保险实务》 孙迎春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年07月第一版
《保险实务》
白广申
迟美华
大连出版社 2011年06月第一版
《保险原理与实务(2011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应试一本通)》
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辅导用书编委会
编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1年09月第一版
《保险学原理—新编经济学系列教材》
彭喜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08月第一版
《保险学》
孙祁祥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07月第一版 【其他说明】
7.管理会计课程标准 篇七
关键词:学校,管理,教育,落实
2014年8月,教育部制定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并启动实验区工作。管理标准立足学校管理工作实际,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设置了六项管理职责,分别是 :“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营造和谐安全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六项管理职责下设22项管理任务,管理任务共下设92条管理要求,基本涵盖了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
然而要实现义务教育管理标准的愿景,不仅需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弥合提供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认知差异,更需要切实转变管理思维,消除比观念更妨碍管理的隐而未现的阻拦,包括管理思维的落后、管理技能的不足、管理方案的缺陷和管理方案得不到落实等。魔鬼藏在细节里,阻力蕴在惯性中,有效管理的变革,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达致,但唯有创新和突破,并熟悉标准的运作模式,才能充分体现标准的效能,实现管理育人,构建和谐校园。
一、标准落实的要件分析
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首先需要加强学习,正确认识,充分了解要求,掌握标准的精神实质,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其次分清落实的要件,切实落实标准。从当下的学校管理现状来看,标准的落实至少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着力 :
1.理念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出台,目的在于落实规划纲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完善义务教育治理体系。管理理念的落后,导致管理方向的根本性错位的例子不在少数,我们一定要牢记教训,深刻反思,实现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若思维成了定势,改起来就难了。
2.制度落实。比观念和思维更妨碍落实的是制度的束缚,现代学校管理效能的低下不仅在于制度的欠缺、制度的落后,更在于已经制定的制度得不到执行。
3.课程落实。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的一切工作,包括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都是凭借课程得以支撑和落实的。课程的落实是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落实的核心和基础。要把学校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特色贯彻在校本化的课程体系之中,才能实现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
4.队伍落实。不同管理队伍执行同一管理标准会产生巨大的差异。管理标准的落实必须有一支熟悉管理标准,掌握管理标准运作模式的队伍。当然队伍落实不仅在于提高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职业道德,更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强有力的专业发展的支持。
5.教学落实。实施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是管理的根本目的,标准中的教学标准应该是衡量学校办学的最根本的检验标尺。管理标准是否落实关键就是看教学的落实。
5.评价落实。没有评价、没有监督,就没有标准的落实。标准已经为评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和检验的标准。关键是评价主体,包括教育督导部门、以及中小学自身的创造性应用和实践再探索。
二、课程与学校管理目标的达成
课程是一所学校里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学校的课程应该包括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文化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活动课程包括阳光体育、大型活动、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活动、学生会(团委)等学生团体组织的自主活动 ;实践活动、隐性课程包括除了上述几类课程,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也是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的核心依据和根本标准,因此课程是学校管理目标达成的主要载体,是考量学校管理目标是否达成的最主要依据。
学校管理改革进入深水区,根本理念就是变实施教学管理为实施课程领导。也就是要将“国家管理课程、地方管理课程、学校管理课程”整合为一体的实施系统型态。学校不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是在教育活动中能动员全体教育主客体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各种角色参与课程的创生、开发、设计、实施等活动,统领、指引、带动、引发一个课程共同体或成员在课程发展与变革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课程管理创新的探索
2011年上半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创建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我们抓住机遇,申报的“生物多样性探究”被批准列为江苏省普通高中首批课程基地。其后,我校在基地建设方面大胆进行实践、探索与创新,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 项目创意——变革教学行为
依托课程基地,浸润科学文化,转变生物教学行为,实现课程管理创新。生物多样性探究课程基地的建立,旨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变革教与学行为方式、融合生物科学文化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学习快乐感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1)核心理念 :“尊重每一位学生,激活每一位学生,成就每一位学生”是课程基地的核心理念。在实践体验中“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基地的价值所在。
(2)目标追求 :
总体要求 :通过建立“生物多样性探究”省级课程基地,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又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情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传播科学文化,提升生物素养,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基地建设目标 :省级基地,国家水平。
基地功能定位 :“三个促进”
促进学校发展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符合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增强学生学习快乐感,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
促进教师发展 :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努力形成全国一流的生物教师团队 ;
促进学生发展 :使每一位学生主动学习生物,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开阔学生视野,全面提升生物素养与文化素养 ;回归生活,关注生物应用 ;促进生物英才教育。
(3)文化设计 :
为了提升生物课程基地的文化品位,除了大力营造整个校园空间适合生物多样性探究的资源环境和文化氛围,我们还专门为“体验中心”、“探究中心”设计了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标识、标志性工程。
(4)创新之处 :
着力体现“十个结合”——与现行课程改革结合、与学校特色建设结合、与学校现有基础结合、与生物学科专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面向全体与满足个性需求相结合、在校生与校友资源结合、中学与大学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
在基地建设工程中,除了邀请专家外,还发动老师、学生、校友共同参加,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与智慧。
2. 初步成果——建成两种探索平台
课程基地的建设是一个全新的项目,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没有先例可循,一切都在探索之中前行。我们在专家引领、学习考察、专题研讨、制定方案、实施方案等基础上,初步完成了课程基地建设目标任务。
(1)已经建成的实物探索平台
四个探索实验室 :2个多媒体显微实验室(1个网络版数码活动实验室、1个点播版数码活动实验室)、1个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1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个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室。1个生物技术实验室。1个生物模型制作室。1个达300平方米的玻璃日光温室。1个生物阅览室。通过杂志、通俗读物、电子图书、视频、博客等形式,呈现生物发展史、生物分类体系、生物文化、生物经典名题难题等内容。
(2)开发的软件平台
第一,网络平台资源库。依托校园网学习平台,设计“生物学习体验中心”网站,首页包括博览室、趣味室、探究室、实验室、校本课程、学生作品、资源中心、测评中心、答疑、论坛等。师生可上传相关资料和作品,同时方便校内外师生浏览、展示、交流等,充分发挥辐射、示范与引领作用。
第二,生物探究资源库。我校生物竞赛总教练陈允飞老师一人就完成了15个G的奥赛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学课件,50万字的实验辅导资料,300多万字的内部复习资料。
第三,开发多种生物校本教材,包括《生物素质教育》、《生物奥赛校本教材》、《中学生物实验拓展》等 ;开设十多门生物多样性探索课程,包括校园植物多样性、校园绿色开花植物及果实、校园药用植物、校园鸟类行为观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湿地植物多样性探究、天平山植被、生物实验室培育、植物种植、奥赛生物、生物进化谱系等。
我们还将建设的生物多样性探索平台有 :生物多样性污水处理系统、生物多样性标本陈列室、传感器实验室,以及周边各类有特色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校外探索基地。
我校省级生物多样性探究课程基地的建立,悄然改变着我校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方式,原来课堂上单调乏味、接受性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被打破。以体验、探究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以STS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引的生物学科得到了整合。教师的水平得到了提升,他们依托课程基地注重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选择。我们结合我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进行科学文化熏陶,邀请名家开设生物讲座,提升学生的生物文化素养。同时,让学生借助课程基地资源,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提升。另外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基地建设,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文化素材,制作模型、网页、出板报等,成立魔方社、头脑风暴社、生物学习兴趣小组等有关学生社团,大力营造生物学习氛围。为了增强课程基地应用功能,平时我们要求老师课堂上增加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和体验性,周末、节假日安排教师值班,近400名学生经常在体验中心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多元化,学生课余时间喜欢在生物体验中心,观赏丰富多彩的展板、展品、视频、借助实物、模型、实验、玩具、电脑、图形等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参与游戏,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课题研究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师生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成功培育了国家珍稀植物,包括紫楠木、孩儿莲、木荷花、天平古枫等。
省级生物多样性探究课程基地的建立,促进了我校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如语文学科老师正在编写关于校园植物的古诗经典校本读物,物理化学等学科老师参照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积极谋划科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同时为生物多样性课程基地的建设建言献策。我校的名师工作室以基地建设为核心,积极参与建设,他们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将教研活动开展在基地,成果应用在基地,有效地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
总之,生物多样性探究课程基地已经成为我校师生探索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成为促进师生发展的重要平台。
四、对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启示
省级课程基地建设使我校的课程管理和学校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然课程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要求从现行大纲中以获得生物知识、技能和能力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学会应用生物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探究生物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形成用于探索用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生物知识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然而生物多样性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意义远不止这些,它对我们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也有深刻的启示。
一是改革需要理念创新,强化落实标准,要科学谋划。标准不是教条,标准更不是天花板,落实标准完全有发挥的空间。
二是改革要有突破口,强化落实标准,可以把课程作为突破口。因为课程管理创新是学校管理创新的核心工作。
三是改革需要工作创新,强化落实标准,需要思维和工作机制的新调整,要把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转化为适合各地、各校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和检验标准。
四是改革需要以人为本,强化落实标准,不能限于办学条件的改善,更要体现学校内涵的提升,落实在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上。
五是改革需要时间,强化落实标准,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花时间和精力研究、实践,然后不断地检验和调整,直到达到标准、甚至超过标准。
8.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篇八
【关键词】江苏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24-04
【作者简介】张晓燕,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11)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教学与管理。
为深化中职教育课程改革,提升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包括12个专业大类36个专业的全省中职课程标准开发工作,按照开发工作安排,江苏商贸职业学院负责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标准开发工作,基于前期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基础,组建了包括来自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物流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等在内的开发工作小组。根据首批开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要求、结合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具体特点,先期开发“物流基础”“仓储实务”“运输实务”“物流设施与设备”4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历时10个月左右的时间,经过组建工作组、确定开发人员、制定开发方案、课标初稿制定、中心组论证复审、中期论证、专业研讨修改、省里现场答辩、中心组复审等环节初步完成了4门课标的开发任务。
一、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阐释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
本次开发的课程标准基本架构包括七个部分,分别是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和说明。
(一)课程性质
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和《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标准编写说明》,课程性质要阐明该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重点阐述课程地位、课程功能、课程特点、关联课程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课程地位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来确定,主要分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与方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首批开发的“物流基础”“仓储实务”“运输实务”“物流设施与设备”4门课程在课程类型上都属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表述一致;课程特点着重阐明课程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侧重性和统一性,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特点,“物流基础”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核心课程,“物流设施与设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仓储实务”“运输实务”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课程功能阐述主要突出了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所发挥的核心功效,比如:“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有合理选择、配置、使用和维护各类物流设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仓储实务”课程是使学生具备进行仓储入库、在库、出库作业及仓储作业设备使用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根据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及内在逻辑关系阐明各自的前导后续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课程的前后顺序的科学设置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这一部分主要要求对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按照知识技能的前后序化关系和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科学安排,保证学生学习由基础到专业、由浅入深合理递进。以“仓储实务”课程为例,根据知识技能的前后脉络,该课程开设的前导基础课程包括“物流基础”“货物认知与养护”“物流设施与设备”等,而后续课程有“仓储与配送实训”“物流中心运作”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指对一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的总体谋划。专业课程设计思路需要表达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结构编排的构思,以及对教学实施的原则性构想等。
课程设计基本理念要以最新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引,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的本质属性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特征,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突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兼顾中高职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强调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为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的内容和《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要保持一致,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结合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来确定;课程内容选择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围绕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在课程内容和结构编排上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物流基础”课程强调和物流员职业资格相对接,实践性较强的“物流设施与设备”“仓储实务”“运输实务”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序化课程学习任务,着重体现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的有机融合。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期待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所能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是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本次课标开发采用“课程总目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目标”分段表述方式,其目的在于避免课程目标与内容知识点的重复表述,突出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目标。在总目标部分,主要阐明通过该课程学习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能从事什么样的业务,具备哪些素养。应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总目标,比如:“仓储实务”课程总目标是掌握物流设施与设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熟练地操作、维护和管理主要物流设备的能力;“物流基础”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流各项活动的基本流程,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与方法基础,同时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形成创造基础性条件,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其他分目标部分根据课程特点可以从知识、能力、实践、发展、安全职业素养等角度分别进行阐述。以“运输实务”课程为例,知识素养目标:了解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运输业务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业务流程及工作内容;能力素养目标:能根据案例背景进行货物运输方式的选择,能核算运输相关费用,会进行运输保险业务的基本操作,能正确识读、熟练填制各种货物运输单证;实践素养和发展素养目标:能正确处理运输业务订单,熟练使用运输操作流程中涉及的相关模拟设备,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能发现运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衔接好上下游环节的操作,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安全素养目标:养成规范操作设备的习惯,对设备的使用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职业素养目标:培养高度的责任心、积极的进取心,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
(四)课程内容的安排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有目的地选择学生从事某一岗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课程内容是课标中非常关键的核心部分,作为指导性的课标,要具有通用性、普适性和指导性,在表现形式上要和课程特点相契合,要和课程教学方法模式相适应,对于理论性知识相对较多的课程采用从模块到教学单元的形式,比如:“物流基础”课程和“运输实务”课程;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从项目到任务的展现形式,比如:“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和“仓储实务”课程。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要考虑到中职教育的层次合理确定广度和深度,要区别于高职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不同学校、学生的不同情况,通过“必修+选修”的方法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比如,在“运输实务”课标中,在基本知识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在“铁路运输”模块中把铁路特种货物运输作为选修内容,在“航空运输”模块中把航空运费计算作为选修内容,拓展了课标的使用范围,进行了层次的区分,体现了一定的弹性,便于各学校在实施中根据本校情况进行选择。另外,采用项目到任务展现形式的课标在项目和任务的描述上要科学,项目名称和任务名称采用动宾结构语式,区别于传统的以章节为主的表达形式。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考虑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要求,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和内容尽可能贴近,把教学和生产链接起来,具体课程内容与要求根据岗位工作的要求来确定,按照工作流程设计项目的前后排序。比如:在“仓储实务”课程中,根据仓储业务的流程设计了仓储认知、仓储设备选择、仓储合同签订、入库作业、在库作业、出库作业、仓储管理7个项目。课程内容与要求要条理清晰,通过“了解、掌握、会制作、能使用”等可测性动词区分出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差异,以更好地指导中职学业水平测试。
(五)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是以教学实施过程要素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对该课程的实施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供的参考性建议。
在教学建议部分,首先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实现教、学、做一体,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相对应的教学方法:针对理论性较强的“物流基础”课程,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针对实践性较强的“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互动探究等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针对理实结合的“仓储实务”课程,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设计与仓储实际工作内容紧密结合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根据物流专业整体实践性较强、实际操作为主的工作特点将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工作规范等内容融入相应教学模块中,强调学生良好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2.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实施效果的检测,是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手段。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评价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及企业人员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其次,根据物流专业参加物流员职业资格考试、叉车技能鉴定和全国、省、市各级物流技能大赛的实际情况,把上述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评价,比如:把物流员职业资格考试和“物流基础”“仓储实务”“运输实务”课程评价相融合,把叉车考证和“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评价相融合等。再次,教学评价的可视化成果应该是多元的,根据课程特点可以包括实训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设计、作业、汇报PPT、项目成果等多种展现形式,也可根据实训过程设计包括工作质量、工作态度与行为习惯、团队合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评价指标的项目综合评价表,进行综合考核。在操作中可以将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引入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评价结果要及时、客观向学生反馈,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出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评价反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
3.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教材是指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如教科书、练习册、活页讲义、教学指导用书、网络课程等,其中教科书是核心教材。要明确课程标准对教材选用和开发的指导作用,教材的选用与编写必须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由此明晰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上下位的逻辑关系。教材开发与选用建议,要体现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应反映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充分体现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等理念;在教材展现形式上充分考虑中职生年龄较小、学习基础薄弱等特点,教材结构、呈现方式应新颖,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内容设计上既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要有一定弹性。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要素来源和课程实施的条件来源,是以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动态性、多样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基本特征的课程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实现由资源向课程转化的各种条件,包括与教学密不可分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软件与硬件。根据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为: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下建设课程网站,把多媒体课件、案例库、习题库、微课、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通过课程网站实现教学资源和成果共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二是针对物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大校内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配备必需的物流设施设备,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条件和场所,同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专业认知、课程教学、顶岗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标意识
课程标准意识指的是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各教学环节中对课程标准的本质与内涵、意义与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和运用的自觉性,并以此不断调整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充分认识课程标准的重要价值,科学理解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把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有机结合。同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达到课程标准预定的教学要求和结果,不能局限于现有教材及固有的知识。
(二)注意课标使用的底线原则和弹性原则
课标作为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各学校在课程具体实施中根据本校的专业方向及教学条件等,在内容上可适当有所侧重和有所选择,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内容扩充和难度提升,把刚性和柔性有机结合,以满足本校实际教学的需要。
(三)要通过课标实施推进课程改革
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要根据课程特点推进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要改革评价方法和内容,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好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作用。
(四)在使用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课标
【管理会计课程标准】推荐阅读:
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10-04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标准10-21
管理会计课程总结07-28
管理会计课程考试b卷09-03
护理管理学课程标准11-07
企业财务管理课程标准11-19
会计制度设计课程10-03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08-07
会计课程实习报告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