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

2024-12-04

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15篇)

1.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 篇一

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利用课内、课外时间,采取多种措施实施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论述语言、文化及大学英语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如何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学习提出了方法与策略.

作 者:黄峥嵘  作者单位: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泉州,36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3) 分类号:H3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英语   教学  

 

2.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 篇二

一、培养学生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从理论方面分析, 文化自觉体现在, 一定文化中的文化主体, 在生活中对其文化自身的起源、发展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正确认识, 也是提升其文化发展地位的重要方式之一。将文化自觉的力量传递给社会公众, 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事业以及整个民族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发, 都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有利于其更好的接受文化教育, 健全其自身的人格以及心理发展, 激发大学生在生活中追求真、善、美德动力, 使其可以更好的为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因此,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觉之间关系

在高等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要从民族文化的特色以及现实性入手, 充分认识与了解本民族文化, 才能增加自身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才能自主的选择文化的地位。文化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 依靠其自身核心的意识形态, 创造主流文化的灵魂, 奠定主流意识文化的发展主体地位。目前, 大学生处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源动力较强的年龄段, 但相对于专业性课程而言,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性还不够。因此,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 弘扬主流文化的同时,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自觉, 是其自身文化价值选择和构建过程中的一种有意义的价值取向。使之可以在文化反省、创造以及实践中, 形成一种主体意识和心态, 潜移默化中转化为人们的一种自觉信念。不断的社会实践经验表明, 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展的关系。基于文化自觉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一定的时效性, 可以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 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使大学生可以将继承、创新优秀的文化作为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 将文化自觉意识转化内在的自我诉求, 久而久之, 会增强自身的文化生命力, 最大程度的激发自身的创造能力。

三、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的本质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中,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悠久而深远, 对我国民族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高等教育的形式, 实现有计划、有目的性文化教育, 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文化生活以及社交活动的能力以及传承与创新文化的途径之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功能, 也是优秀文化被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载体, 在发展的过程完成一定的创新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传承与传递的主体, 是民族优秀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不仅可以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 更会在一定程度上, 引导其不断的发扬优秀文化。完成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进而达到优秀主流文化引领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目的, 不断的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实现思想政治文化自觉教育的策略分析

1. 净化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在实际生活中,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种信念, 更是一种人们经过长期学习与实践后, 积淀下来的一种生活形态, 并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意识与行为。伴随着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 文化的发展地位更加重要。在社会文化发展潮流形成主流文化的过程中, 也不断的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应尽力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教育氛围, 进而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 净化社会文化生态的环境。净化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可以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 感受传统优秀文化的艺术底蕴, 激发其学习与创新文化的动力。在满足大学生思想文化需求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文化鉴别能力, 在不同文化碰撞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坚持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的引导, 在良好的文化自觉环境中, 促进高校思想文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 着手净化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 并弘扬传统优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事业。

2. 营造良好的校园景观环境

在校园生活中,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文化自觉培养, 具有深刻的影响。校园环境的主体有校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在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中, 校园基本设施建设以及部分特色景观建设, 都是高校环境建设规划的重点。校园景观建设的整体布局以及人文环境的氛围, 都对学生品德培养以及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具有积极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通过设计合理的景观布局、完善的文化活动设施, 可以体现传统文化中和谐发展的理念。此外, 优美的环境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使之可以热爱校园、热爱学习,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大学阶段的学习。大学生积极的学习观念, 会使其更加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文化教育, 对于其文化自觉的形成, 具有一定的帮助。

3. 强化校园网络文化教育

目前, 随着社会科技事业的发展, 网络文化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 其文化传播中的糟粕, 也在不断的侵蚀人们的思想。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储备人才, 其受教育的水平, 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高校教育中,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高校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际教学中, 网络文化的发展, 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改善了原来固守的教育方式, 更能吸引学生深入的进行学习。对于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 出现的价值观偏失、道德感弱化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及时的引导学生,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交流方式, 扩大积极、正面教育的范围, 帮助学生抵制不良文化的侵入。使学生能够在相对积极、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中, 通过先进文化的熏陶与引导, 更好的理解文化自觉的深刻含义。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文化创新活动, 在吸收先进文化的学习中, 完善自身的发展, 为将来参与社会文化生活以及社会实践活动, 奠定牢固的基础。

现阶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家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事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整个社会先进文化的精髓所在, 也决定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 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 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激荡发展, 正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在教育中培养和引导大学生,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使大学生能够更加出色的完成现代社会赋予其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傅义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构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J].学术论坛, 2010 (06) .

[2]冯智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1 (08) .

[3]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0.

[4]叶良旋.“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2) .

3.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 世界多元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

多元化是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在这一趋势下必然会带来诸如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本土、批判与继承等关系的冲突。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日趋深入,世界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时代挑战和崭新课题。

一、世界多元文化广泛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

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的影响,各种新思潮、新流派层出不穷,在当前这个“多元信息交汇,多方位价值取向交叉,多意识形态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背景下,更带来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更新。权威可以被挑战,正统可以被颠覆。大量的非理性思潮对传统的理性文化模式提出了抗议,否定传统成了文化思潮中司空见惯的事。

(一)大学生文化认同逐渐弱化:近年来,西方文化在大学生中盛行。有学者指出:“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一直是批判多于继承,百年的文化断层造成了中国知识阶层的集体失忆。大学生们宁愿去读外文原著而不去读诸子典籍,原因竟是因为前者比后者易懂。”这表明,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认同和自豪,而对西方文化逐步走向认同和依赖。同时,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呈弱化的趋势。当代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通字顺。这从另一侧面暗示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弱化。

(二)大学生文化观念受到挑战:受当前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影响,在多元文化选择方面,部分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动摇,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对主流文化存在质疑。一些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呈现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特点,有的大学生把参加政治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各项活动等,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希望通过政治活动和政治参与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要求。

(三)大学生文化自主逐渐丧失: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娱乐文化加速产业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与市场机制的操纵下,娱乐文化正以“大众文化”的名义成为一种霸权文化,影响着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大学生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和多变。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而价值又是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面对多元文化的选择,大学生们更多地表现为茫然不知所措。 多元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价值享受和感知愉悦。使其往往停留于对活动的享受,而缺少对文化的反思。因而,是不可能接触到文化的本质内涵,这就造成在多元文化的选择中丧失自主性。

二、以反思、批判、继承、创新的态度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是人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是大学生对文化的“自知之明”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外来文化的“博采众长”,以及对未来文化的“积极建设”。

大学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外来文化的借鉴者和批评者。只有培养其文化自觉意识,才能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具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以及中国应当如何应对这种潮流,就有科学的思考,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对于保持中国先进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立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用坚守强化主流意识: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方面,大学担当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是人类积累、传播、创新知识的场所,是传承文明科学的集散地。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是大学的基本义务和责任。大学教学主阵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时代的要求对多元文化进行审视、鉴别和筛选,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总的来说,我们要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统领和整合多元化的社会思想、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形成普遍共识。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必须引导大学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主流意识的正确导向。

(二)用反思弘扬传统文化:获得“文化自觉”能力的途径离不开对中华全部历史及其世界背景的认识。可以说,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这是文化自觉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财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关注。既要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的光荣史,也要让他们清楚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对那种蔑视传统文化、企图割断中国文化命脉,使中国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错误行为要自觉进行抵制。

(三)用理性重建文化自信:在当前全球化语境的多元文化冲突中,思想文化上的差异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十分明显。对于西方文化思潮,我们要合理地批判与吸收,而不是简单的拒斥或崇拜。这就需要有分析地、有选择地博采异质思想文化之长,在思想文化整合中进行“综合创新”。

(四)用审慎注重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基。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都面临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和矛盾,从文化资本到文化产品、从文化形态到文化意识、从语言教育到宗教信仰、从影视传媒到日常节日,无不对当代的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位学者曾说过:弱小的犹太民族能历经多年的世界大离散重新聚集到一起,靠的就是不灭的犹太文化。所以,文化决定民族精神,文化乃国本。

(五)用广博优化文化氛围:新时期的高等学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必然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这就要求各高校要主动吸收和借鉴各种文化成果,包括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文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双向互动中,保持开放态势,不断强化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从而使大学生保持客观、辩证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增强抵御和辨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浅谈老年大学校长的文化自觉 篇四

成都市锦江区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 张泽林

2012年9月

内容提要:作者从对老年大学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自觉,对老年大学校长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行为的自觉,对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及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和路径的自觉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老年大学校长的文化自觉。提出老年大学校长应该内化三个理念,内生四种觉悟,内省五项要点,以切实提高文化自觉程度。

关键词:老年大学教育 校长 文化自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们党在历届中央全会上第一次专门讨论文化问题,第一次以中央决定的形式就文化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决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指明了我国实现文化自强的道路和方向。《决定》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按照《决定》要求切实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是摆在老年大学校长面前的重大课题。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校长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校长文化自觉的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宽度和深度。

何为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主要是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个体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而校长的文化自觉则是校长对文化兴校、文化强校的自我觉醒和自我行动。

一、对老年大学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自觉

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环节,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重要标志。教育通过启发人民群众的社会政治觉悟、提高思想文化素质、推进科学技术研究、培养各行业各领域专门人才,对文化发展形成基础性作用。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而素质教育恰恰是社会进步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

老年大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容割舍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我国的老年大学教育面向庞大的老年群体和准老年群体,对学员素质的提升,对社会风气的熏染,对文化发展的律动,都会产生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一个老年大学的校长,要自觉认识老年大学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担当老年大学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自觉把老年大学教育放在我国大教育、大文化的背景下来考量。这是老年大学校长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自觉,是老年大学校长文化自觉的根和源。只有寻到这个根,发于这个源,才能使老年大学教育跟进时代发展,满足时代需求,育出时代新人,奏出时代强音。因此,老年大学校长应该内化以下三个理念。

一是内化“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的理念。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能催生和滋养文化的发展。没有教育就没有文化。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探索新形势下教育与文化有机结合、互动发展的规律和模式。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文化生态的核心和主体。教育通过对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知识结构等基本素质的构建,促进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老年大学的校长要善于把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教育的导向、传承、引领和创新作用,营造出富有特色、充满生机、凝聚人气、社会认同的校园文化。

二是内化“学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文化体现在各种物化的文化形态中,也体现在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活动中。一个文化强国,不仅要有发达完善的文化设施,还要有先进高尚的道德精神,更要有掌握先进文化、具备高尚品质的普陀大众。因此,坚持育人为本,努力培养思想和行为上有文化的人,才是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根

本任务。老年大学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善于担当,勇于作为,成于贡献,始终把“育人为本”做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让每一个老年大学的学员都成为有文化情操、有人格魅力的人,都成为能影响他人、净化社会的人。从而发挥文化凝聚认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功能。

三是内化“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化认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生命线。老年大学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基本上不负有培养创新人才,形成创新文化,增强创新能力,发挥文化创新的功能作用。但是老年大学教育必须明确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先进现代文化的学习,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偏离这些基本要求,舍弃其中任何一项工作,都是老年大学校长文化自觉的不足和缺陷。因此,要教育引导老年大学学员热爱、继承、光大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老年大学学员学习、吸收、把握先进的外来文化,包括先进的人文思想和科技成果。使老年大学学员成为具备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市场意识、法治意识、竞争意识和公平意识等现代先进人文思想有机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老年人。使他们在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形成主流价值取向和共同伦理规范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对老年大学校长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行为的自觉

老年大学校长如何认识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如何通过发现自我、认知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来凝练精神,凝聚力量,引领和推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老年大学校长文化自觉的试金石。因此,自知之明的智慧、孜孜不倦的学习,清醒执着的追求、脚踏实地的努力,就成了老年大学校长提升文化自觉程度的唯一路径。笔者认为,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老年大学的校长应该内生以下四种觉悟。

一是内生洞察校园文化的觉悟。老年大学的校长应当具备对复杂事物进行透彻分析的能力,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不同文化进行甄别和梳理,正确取舍,恰当扬弃,把握学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为此,老年大学校长必须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有关文化和教育工作的方策政策,准确领会党和国家有关老龄工作和老年教育的方针政策,清醒认识学校发展面临的外部形势和自身现状,精心梳理学校校园文化发展的路径与过程,理性思考老年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适时提出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决策。

二是内生引领校园文化的觉悟。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长时期的催生、培育、凝聚和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校长文化自觉的核心就是发现、挖掘和提炼符合学校实际并为广大师生认同的文化要素,并凝聚整合成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校园文化成果。在校园文化建设 的过程中,校长的基本任务就是引领学校的群体行为和价值取向,引领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老年大学校长的思想内涵决定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品味和质量。作为学校建设的决策者,校长的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和人格魅力,左右着学校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

三是内生创新校园文化的觉悟。创新就是发展,发展必须创新。创新之觉悟来源于唯物辩证之思维。只有清醒认识到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矛盾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清醒认识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清醒认识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扬长弃短、持续发展。因此,校园文化既要有恒久不变的基本内核,又要有与时俱进的新鲜血液。老年大学校长要善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断寻找、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使校园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是内生推进校园文化的觉悟。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方针和举措落到实处,校长必须具备能动推进工作的热情和能力。校长必须善于把握教育规律和方法,善于探究学员特征和诉求,善于把纸上的“文化”和嘴上的“文化”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实际中去,使学校先进的文化内涵得到师生的认同,并内化为全体师生的思想意识,渗透到全体师生的言谈举止之中。因此,老年大学的校长要有这样的觉悟,那就是

坚守信念,加强学习。勤于研究,讲究方法。长于决策,善于用人。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和行之有效的举措,使校园文化的个性、特色和价值得以彰显和弘扬。

三、对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及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和路径的自觉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是校园精神与校园氛围有机统一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凸显学校的品牌,展现学校的综合实力,是学校向心力、凝聚力和发展力的不竭源泉。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同样具备这些基本内涵,但更加突出老年群体的特点、行为、需求和共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路径方面,校长应该内省以下五项要点。

一是内省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建设,如校园建筑,文体设施,校园景观,绿化美化,活动场所,生活设施,教学设备,墙报画廊和名句箴言张贴等有形物质的建设。老年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构成该校的基本物质面貌和外显的物质状态,是评判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一所老年大学没有场地和必要的教学设施,那就不能成为学校,也没有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老年大学校长必须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大对学校硬件建设的投入,做好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形成适合老年学员学习,深

受老年学员喜爱,有利老年学员身心健康的校园物质文化生态。

二是内省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老年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取向,以传承光大和谐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以学习外来先进文化跟进时代发展为要求。要探索和创新政治思想教育方法和手段,采取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自然紧密地结合起来,春风化雨般地滋养老年学员的心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员能做到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自己的情操,约束自己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员掌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同心同德地把学校建设成和谐的、充满活力的学府。也只有这样,老年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众志成城、硕果累累。

三是内省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是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老年大学的行为文化建设包括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人际关系和校际关系建设等。行为文化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举止的综合表达。要在老年大学大力倡导团结互助、尊师重教、谦虚礼让、大度包容、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公平公正、乐于奉献的行为准则,使

这些准则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意志和品格,进而凝炼出学校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是内省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是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好的规章制度,不仅对人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更具有指导和塑造作用。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规范有序、健康发展。老年大学的制度文化建设有其特殊性。老年大学的管理对象主要是老年人,且个体间的差异甚大。因此,制度的制定应该从服务学员出发,宽严适当,松紧适度。有些老年大学长期探索、完善学生自制管理制度,成就了独特的管理文化,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五是内省学校的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是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锐。我们党已经把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做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任务提了出来。如何正确地认识、科学地建设、创造性地运用和有效地管理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使其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摆在老年大学校长面前的重要课题。搞好老年大学网络文化的建设,是政治责任,也是历史使命。老年大学应创造条件,利用网络建设学校的文化宣传平台,一方面发展学校管理的网络民主化,公开各种管理信息,便于师生查阅、执行和监督。一方面展示学校

5.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 篇五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语言学习的应有之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大学外语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自我角色、课堂内容以及课堂内外相结合的策略,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将加强学生文化意识贯穿在各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不光具有语言技巧,更能掌握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H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1-0191-02

语言的学习不光是标准的英语发音、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还涉及文化背景知识。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又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大学外语教学与实践中,文化与语言应该受到同样的重视。[1]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第一语种为英语的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人文、历史等全方面的介绍,使大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使他们在充分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包容他国文化传统,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沟通和交流。[2]增强学生文化意识意义如下:

一、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力

语言的习得,绝不仅是对单个字或词的死记硬背,也不仅是熟悉并遵循语法规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只强调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更应注意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加对英语国家文化历史、社会背景方面的了解,也从中学习到新的词汇。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学生在涉及文化历史知识的语言点上易出现困难,突出表现在英语中大量的习语、谚语和俚语上,学生通常每个单词都认识,但却无法理解整句话。另外,现代英语中大量源自圣经和莎士比亚等经典作品的表达法也是难点之一,中国学生如果缺乏相关方面的阅读和听闻,自然会产生疑惑,从而对整段话乃至整篇文章的理解都出现偏差。

二、让学生的语言输出更加规范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所在。由于每个国家在宗教、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国情上的不同,其在禁忌语、委婉语和习语等语言使用上也存在着差异。学生在与英语国家人士交往时,能够在尊重对方国家文化差异、熟知禁忌习惯的基础上用地道的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则是英语教学中需要着力加强的,否则,文化意识的欠缺不仅会导致对方不悦,甚至影响正常交流的进行。

三、纠正学生英语学习中过多偏重口语和听力的不良习惯

标准、地道的发音固然十分重要,这也成为很多大学生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一口纯正的英式或美式英语引得无数学生追捧和羡慕。很多学生发音标准,但在实际表达或交流过程中对英美国家风土人情了解甚少,或是一知半解,其信息更多是通过电影、网络、音乐等渠道获取,无从分辨真假,了解甚是片面,这导致学生在口头表达时极易出现言之无物或张冠李戴的现象,出现将《简?爱》当做简?奥斯丁作品的笑话。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一定要改革只注重语言基本功的传统模式,在大学课堂上建构起文化交流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3]在实际教学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首先,尊重大学英语课程的特殊性。目前中国高校的大学外语普遍具有涉及面广(有文理工等不同专业的学生)、课时较少(一周2至4节)、课程任务重(内容涉及听、说、读、写、译)以及要求较高(学生要过英语四、六级,有些甚至有考研、考托福、雅思等各种需求)等特点,因此在认识到增强大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要充分结合大学外语的课程特点进行实施,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其次,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探索式研究学习的机会。课堂时间短、任务重,教师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太可能的,应该有效整合课堂教育和课下时间,将文化意识的学习和培养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娱乐和生活中,如根据学生兴趣和水平的不同,推荐难易程度不等的中英文经典名著、纪录片、电影等。同时,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从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和主讲者转换为学生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退居“幕后”,让学生主导教学活动。最后,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目的的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其中。教师应当将教材内容、教学大纲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拓展教材的外部边沿,从中心问题引申开来,联系时事政治、广告、社会热点、学生生活等等一切让学生觉得“近在咫尺”、“熟悉”、“有话说”的问题上,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在思辨过程中加强对英美国家文化的认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1.在对课文中某个文化点进行介绍和解释上,通过对比翻译让学生了解更多文化差异,例如对“黑五”的解释可以引出美国人庆祝感恩节和圣诞节的方式和习俗,这里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中国春节“购置年货”的习俗进行联系和比较,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大学生由于受到母语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使用中式英语。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将代表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特点的文章、句型和字词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对比我国语言的使用方式,充分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差异,通过比较来让大学生认识到中文与英语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中英文中耳熟能详的诗歌进行翻译是教师可以采取的另一种方法。言简意赅的诗歌让学生可以体会到两种语言的优美之处,更能够了解到自身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2.将增强文化意识的教学活动贯穿到每一个教学活动中。除开阅读和翻译,在听说训练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视听说材料,让学生进行原句复述、用自己的话总结、表演出对话等方式掌握好词好句,同时也对英美国家社会性现象得以了解。听说训练中出现的专有名?~,可引导学生课下以查资料、阅读相关作品、进行小组汇报等方式了解相关背景资料。同时引导学生对有趣文化现象进行观察和比较,比如英文中的填充词(filler word)、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把语言运用到真正的交流当中。

3.教师应布置更多开放性问题和活动为主的作业。推荐给学生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新闻报道、电影、视屏、杂志、文章等,让学生在课后自行阅读或观看。同时设置如给英文电影配音、排练英语小话剧、组织讨论和辩论、进行小组汇报等活动,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相关话题写一篇文章。写作可以巩固印象,检验自身对文化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进行写作活动时,最好能找到英美国家人士写的范文,进行比较和参考,看看英美人士的思维模式和语言组织方式,这种深层次的分析、思考、比较和英语应用过程比单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印象要深得多。

四、小结

与更加偏向语法、词汇和句型的高中英语相比,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要求学生在进一步学习新的词汇和语言点的同时,更要掌握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固然是语言学习本身内在的要求,也反映出我们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期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把文化背景知识穿插在听说读写译、课堂和课外的所有环节当中,尽可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传播跨文化意识的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6.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 篇六

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国际意识与国际竞争能力

土木工程 1004班 王见祥

【摘要】:当今时代是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能孤立与世界之外,关起门来搞建设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否则只能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之中败下阵来,湮没于历史。所以我们必须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逐渐培养自己的国际意识与国际竞争能力,当然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更有义务来这样做,因为我们接受了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培养,相较于其他人群我们有更多机会和条件来接触国际的前端思想与事物,只有我们武装了自己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建设祖国的大潮中更多的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祖国以更加文明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思想 实践 创新 合作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一.内心深处要认识到国际意识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性

(一)解放思想坚持党的领导

我们都懂的一个道理,思想正则目标明确,所以说端正思想问题是一切事情办好的前提条件。[1]一个忙忙碌碌的富人要比单纯的穷人更可怜,富裕和贫穷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看法,财富、光荣、健康也不像拥有者所说的那样美好和快乐。是好是坏全凭自己的感觉。对自己感觉满意的人才会高兴,而不取决于别人是不是对你满意。

1.改革开放的成就表明我们要解放思想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30多年了历程,这30多年的巨大变化我们都是可以看得到的。国际形势在以90年代的苏联解体结束了两极格局,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邓小习近平总书记以深远的眼光告诉我们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同时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我国也加入了WTO组织,与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日趋加强,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国内政治体制逐渐完善,经济上通过不断努力逐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现在,在社会改革方面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伟大命题不断提出,是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在文化方面,我们与国外的交流日益频繁,在潜移默化中我们吸收了很多先进的文化,使国内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3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2.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的思想堡垒

这些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西方国家从来都没有放弃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我们要时刻惊醒,如“茉莉花革命”等等,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整个的国际大环境,在接受外来事物的时候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决不可以全盘的接收,我们在培养国际意识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来作为自己的思想堡垒。

一.落实培养国际意识与国际竞争力的方法(一)实践出真知做好国际交流与国际竞争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告诉过世人,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所以在我们培养国际意识与国际竞争能力的过程中也不能例外,我们不仅要在理论的层面上来了解国际,按照固有的思维来看待世间的变化,要通过自身的切身体会来看待。我想我们需要做的有很多,以下应该是对我们的作用有很大帮助。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1.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培养自身国际意识

首先我们应该养成爱看新闻的好习惯,因为新闻不仅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和眼界,而且可以在无形中把我们培养成具有很高情趣的人,有利于我们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今社会我们了解信息的手段除了广播电视外,还有网络等。然而我们还是处在学习阶段,我们看新闻不能没有节制,没有时间节制,否则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影视剧的欣赏来培养国际意识与国际竞争能力,我们要有目的的看一些国际上优秀的影视剧,让我们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通过比较鉴别,培养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做一个合格的世界人和一个永远的中国人。然后,我们在大学阶段可以有很多机会认识很多国外留学生,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和条件,应该主动大胆的与他们交流培养自己的国际心态,放眼世界,开拓眼界,提升境界。

2.大学生应树立人才竞争全球化意识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必然会导致人才竞争全球化,人才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只是简单的在某个企业,或某个城市与其他人进行小范围竞争。现在的人才必须面对整个人才市场的竞争,这个人才市场是跨区域的,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开放的,面向国际的,所以具有国际竞争的人才才能给企业带来全球的竞争力。

(二)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

1.创新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

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我们要充分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2]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倡导学术诚信,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弘扬科学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2.我国大学生在创新方面的不足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我国大学生目前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创新兴趣,二是缺乏创新思维,三是缺乏创新毅力,四是缺乏观察能力。我们大学生要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训练,特别是思维上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时,至少要做到三点:(1)选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维容易缭绕在一颗树上无法散开。(2)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3)鼓励自己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3.我国大学生在创新方面的不足

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时间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但它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调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担负建设中国和谐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作为大学生应该刻苦学习深入钻研,积极主动地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角色,为成功推行自主创新伟大战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合作更具有竞争力

1.合作成为获取成功的利器

当今和未来世界,没有综合就没有创造发明,没有综合就没有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没有综合就没有未来。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一项研究成果都需要跨学科、跨部门人才的通力合作,任何一项跨地区、跨部门的研究都需要研究者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和高度的协调能力。更需要那些具有广博知识和精湛技能的综合型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开始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智力的综合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造就更多的综合性人才。为了适应这种社会需要,许多专业性学院正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3] 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 要被人一脚踢开的。

总之,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初步完善,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的社会;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是一个交往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机会更多的社会;是一个正在逐步向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迈进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要求大学生必须要具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最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学科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具有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对己、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既具有自尊、自重、自爱的独立人格,又具有尊重、理解、宽容和学习他人的美德;既具有民族自尊和爱国主义精神,又具有尊重、理解其他民族的宽阔胸怀和帮助贫穷落后国家的国际主义精神;既具有高度发展的认知能力,开拓创新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又具有勇敢承担风险的事业心和敢于承担重任的社会责任感,并且能够脚踏实地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变革自我的创造能力。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4]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未来是个未知的概念,但我们相信未来是美好的。21世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世纪,而小康社会是全社会都在从事教育、全民都参与学习,通过学习发展个性,提高素质,改善生活质量,逐步向学习化社会过渡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新教育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交叉,创造全方位的教育发展环境。这种发展环境就是要保证社会上每个人时时处处都能接受教育,连续不断的进行学习。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是为了发展自身个性,创造美好生活,学习本身成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学习的内容不只是科学文化知识和掌握现实的技能和本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要预测、设计和创造未来。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就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去迎击挑战,去发展自我。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竞争社会中去拼搏,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参考文献

[1] [蒙田《蒙田随笔集》

[2] 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 [3]艾思奇 《大众哲学》 [4]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5]胡锦涛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

7.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 篇七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困境,策略

人类的发展进步史, 就是一部生动的文化史, 人类孕育了文化, 同时文化也以巨大的前瞻性和超越性给人类进步以巨大的推动。正如恩格斯早就指出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 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2) 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当代大学生, 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巨变, 面对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理想信念缺失, 思想道德滑坡, 社会风气浮躁等一系列不良社会现象, 面对伴随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微时代中, 文化领域所隐藏着的传播和竞争危机, 如何避免成为文化自觉和自信弱化和缺失的群体, 如何承担起传承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使命, 是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变化应该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微时代下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的内涵及其表现

1. 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的内涵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 “自觉”是指自己有所感觉、觉察、认识并有所觉悟。“自信”即相信自己。那么, 文化自觉自信, 就应该是一种对自己民族文化高度认同和了解基础上的信任与担当。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 “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应对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对其文化的历史有所了解、对其文化的未来有所把握。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文化软实力时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 就是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充分了解、高度认同之上的文化觉悟能力和文化担当精神。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逻辑起点, 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具体而言, 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应该表现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了解与认同、继承与创新。

2. 微时代下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的表现

当今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整体上是比较认可的, 但是在微时代的今天, 大学生文化的自觉自信也出现弱化的信号, 甚至在一部分大学生那里, 文化自觉和自信严重缺失。

首先, 源于长期的应试教育, 很多大学生欠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甚少, 再加上受传统文化校级方面的影响, 片面地对传统文化加以误读, 认为传统文化一无是处或者根本与世界现代文化格格不入。追求功利、实用的思想导致在缺乏传统文化的认知底蕴, 更不愿意去传播、发掘、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其次,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缺乏认知的同时, 部分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革命史的认知也不尽如人意,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与理解的一知半解,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践行的不足, 民族观念、集体意识与国家政治观念淡薄。

再次, 相当多的大学生群体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崇洋媚外, 一味效仿和追逐。从思想观念、价值观到生活、消费方式不一而足。很多大学生对西方语言、西方节日、西方电影、音乐、饮食兴趣浓厚, 有些大学生以说外语、过洋节、看大片作为自身时髦和个性的主要方式。同时, 很多大学生也非常向往西方国家的“民主”和“自由”, 对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理解停留于表面。

二、微时代下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培养存在的主要困境

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代表的微时代的到来, 使文化的交互和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 置身于其中的大学生群体迅速地接受并适应着多元文化带来的冲击。

1. 微主题的去中心化干扰着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培养的主旋律, 挑战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权威

网络时代新媒体中微主题的去中心化, 就是在社区化交流阵地或者平台, 没有绝对的中心, 每个人都是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扩散和传播, 范围瞬间扩大, 聚焦即刻产生, 热点随即发酵。文化威权进一步在微空间分散, 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在文化权威中的角色迅速被分散的众多个体代替, 个体应用微信、微博, 使文化传播和表达多元扩展, 并迅速成为微文化的主导力量。这种微主题的去中心化趋势对社会和国家的主流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在这样的传播方式干扰下,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认同接受主动性较弱。

2.“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构成重大冲击, 在文化甄别上陷入迷途甚至产生教育逆反心理

微时代下, 全球性和自由性更加突出, 受新媒体新鲜事物的吸引, 炫富、“网红”、“自黑”等“娱乐至死”的病态影响, 个别大学生为了出名、搏上位, 不惜通过整容、撒谎包装自己, 甚至成为各种媒体平台中意见领袖的佼佼者。在微空间中广泛传播的各类网络社会思潮也蜂拥而至、鱼目混杂, 尤其是西方思潮的不良影响, 使得大学生在基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浮躁、功利和扭曲, 对各类文化的甄别上缺乏基本的判断力。

3. 信息传播的高速性和多向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 对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教育培养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微时代中各类文化产品的出现带来了文化和知识传播的裂变, 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 声像并茂、形象清晰、再现迅速、感染力强, 能够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物理刺激, 是传统学习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学习情境、知识信息、自由变换的时空交流、先进的教学理念, 大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集聚增大, 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慕课、各种学习微信公众号等给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培养的传统课堂灌输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三、微时代下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培养策略

1. 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 加强大学课堂人文教育

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的提高, 离不开高校思政理论教育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的发挥, 这就要求我们更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教授形式, 使得文化教育真正被学生接受并喜欢。因而, 需要大力挖掘授课内容背后的人文因素, 在宣传灌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的阐释, 使学生在文化熏陶的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爱国情绪。同时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从问题导入, 在给予学生适当思考空间的同时树立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追求。

2. 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正确引导微时代新媒体传播方向

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的培育和传承, 大学的教育与文化自觉自信的培育紧密联系。大学生理应成为捍卫民族文化和当代文化的主力军。因此, 应着眼于健康校园文化氛围的养成, 一方面应当鼓励大学生自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利用微时代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提高微传播在文化宣传中的地位, 设置各种微传播的官方主流平台, 引导文化校园微传播的方向, 尽可能地创造文化体验空间, 增强文化互动。

3. 培养文化传承责任感和文化创新意识, 提高文化反思能力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担当和创新需要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一同承担。汲取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营养, 增强每个人对家庭、母校、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 使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和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使大学生在文化体验、文化融合、文化对比中提高文化反思能力, 进一步激发文化的创造力。

没有文化的号召和引领, 一个民族和国家将失去它的灵魂和创造力。传统文化是实现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的根基,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 才能使传统文化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中依然坚守与坚信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的现实力量, 在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它体现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是今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驱力。大学生只有具备文化自觉自信的意识和能力, 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当今微时代下文化发展面临的何种挑战, 才能真正地以主人翁和建设者的姿态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沈壮海, 段立国.担当进取自主自信向善向上——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N].光明日报, 2015-05-07 (16) .

[2]中共中央宣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4.

8.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培养 问题 策略

一、前言

语言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需要语言的辅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语言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掌握英语的表达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英语成绩的提升,对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学生而言,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言,其语言与文字,表述方式与写作方式都与我国的汉语文化存在着差异。因而,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不断地学习英语知识,并掌握大量的英语词汇和语法,才能熟练地使用英语。但正是因为英语是外来语言,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遇到重重阻碍,从而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减弱,对英语知识失去学习兴趣。比如:当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首先要了解英语题目的含义,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写作,然后要考虑在写作时所用的英语词汇和语法,明确写作结构,才能进行英语写作,而我国的写作方式则与英语写作方式不同,所以,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很难提升自身对英语的理解能力,造成教师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1]。

(二)教师教学质量的问题

近些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教师的教学质量始终无法得到提升。根据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向学生讲授大量理论性的英语知识,缺乏对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并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英语知识,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致使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英语教学知识枯燥乏味,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使得教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果教师仍不能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会严重影响到外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入。

三、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提出的策略

(一)将跨文化意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研究外国文化,分析外来文化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培养自身的外来文化意识。而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将跨文化意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让学生意识到跨文化意识对自身的重要性[2]。

(二)改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就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積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英语的乐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跨文化意识合理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能提升自身对跨文化意识的理解能力,在学习英语时了解外国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因而,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西方文化。比如,为了使学生深刻地感受西方文化,教师可以采用图片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西方国家文化的图片,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使学生体会到形象生动的西方文化[3]。

(三)创设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情境教学是一种模拟教学方法,教师结合教学知识,将教室布置成教学知识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时激发自身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关于西方国家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查询大量的西方文化,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述。比如:首先,教师在课前分析教材,然后利用多媒体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多媒体教学方案,让学生围绕教学方案自主研究教学活动,并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教材中的知识充分地展现出来,这时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并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十分有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形成。所以,教师应创设情境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教师在将跨文化意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过程中时,首先要对外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积极的外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跨文化意识。其次,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知识,帮助学生提升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表述能力。学生只有对英语知识产生学习兴趣,才能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吴园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定位、现状及其建议[J].知识文库,2015(21):50,48.

[2]陈燕舞.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14(16):15-16.

9.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 篇九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在这种相互依托的关系下,如果只关心语言的.学习,而不了解与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便无法真正掌握,并运用好语言.在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于学习语言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在英语的学习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因此,在高职的英语教学中有必要树立起跨文化教学意识, 融入跨文化教育理念,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的鉴别能力和敏感性.

作 者:陈蕾 作者单位: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无锡,214011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712关键词:高职英语 教学 跨文化意识 目标 途径

10.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 篇十

言语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思想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时开展,信息技术的不时进步,如今国度与国度之间在文化交流上,变得更近了,“地球村”的说法也日益盛行了。英语作为世界上运用国度最多的言语,也是我国除了汉语以外的第二大言语品种,英语的学习也变得必然且必需了。在停止言语的学习时,理解言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关于言语的学习和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要注重英语词汇,语法构造的学习外,还要注重英语交际情境的创设及英语文化认识的培育,使学生逐步养成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本文就从中西思想方式的差别对言语的影响谈起,剖析探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认识的相关举措。

一、中西方思想方式的差别对言语的影响

不断以来中国都考究委婉,这种逻辑思想方式使得中国人在言语表达方面不习气从一开端就准确确实定某个概念的所指,而是习气经过说话或者上下文语境来肯定其所指含义,比方说:“你吃饭了吗?”能够根据说话的时间来断定这个“饭”指的是早饭、中午饭还是晚饭。而英语的表达方式却是非常明白的,早饭就会直接问:Have you had breakfast?中饭会改用lunch,晚饭会改用supper,分的清分明楚。此外汉语言语常常是先因结果,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普通到详细的逻辑关系,而英语擅长运用较多的衔接词,且习气从小到大排序,比方汉语中对地点的描绘会依照国-省-市-区-路-街道排列,而英语恰恰相反。另外英语比拟注重形态,比方名词复数加s或者es,过去式加ed,未来时加will等,而汉语句子构成没有明白的方式规范,比拟注重的是句子的.功用。基于以上差别,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员应有认识的培育学生的英语思想才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四方面才能得到全面进步,才干更好的养成跨文化交际的认识。

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认识的相关举措

1、理解不同情境中英语词汇运用方式

在运用英语单词及句式时,常因说话人的年龄、性别、社会位置等不同而有相应变化,比方,在与人打招呼时,“How are you?”普通是与相识的人一天中第一次见面时打招呼的用语,用于比拟正式的场所;Nice to meet you.普通是用于初次见面,是一种比拟正式的问候用语;How do you do?普通用于初次相见经人引见后说的问候语,特别是对方年长时,表示礼貌。Hello.普通用在熟人朋友年轻人之间的招呼用语,比拟轻松随意亲切自然。

2、注重对英美习气用语的引见及运用

经常与英美国外友人交流的会发现,他们经常运用习语和俚语,比方milk way,从字面上看,我们就会以为是“牛奶路”,而实践意义的确“银河”,big fish,字面意义会以为是“大鱼”,而实践意义的确“大人物”;rain cats and dogs字面意义会了解为下猫下狗,而实践意义的确下倾盆大雨等等诸如此类的习气用语还有很多,在停止记忆的时分不能单独记忆,而要根据这个词汇或短语呈现的上下文或者语境中去了解记忆,这样才干记忆深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员能够每堂课开端前都给学生引见两三个习语,能够先让学生本人讨论和猜想习语的意义,然后再通知学生真正的含义,这样有认识的培育学生主动理解并运用这些习语的习气,使之不得人心。

3、创设情境交际形式

英语言语学习的目的就是可以更好的运用英语,停止交际,因而注重交际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小学英语教员能够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会生活用语等根本用语。还能够在课堂创设与生活亲密相关的情境主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全程交流都运用英语,不但能在很大水平上调动学生的兴味,还能使他们加深对英语言语学问及运用方式的了解和记忆。

4、注重阅读办法的培育,进步学生跨文化认识

小学英语教员能够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课外英语读物,让学生更多的理解英美国度的生活风俗、家庭关系、社会背景等,使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西方文化,从而可以更好的承受英语言语的学习和运用。比方,小学英语教员能够催促小学生阅读某篇英语文章,然后让他们写出本人的了解及心得领会,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心得领会予以指导,恰当的鼓舞和褒扬学生,协助他们树立自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再以沟通讨论的方式将文章要表达的正确意义通知给学生,这样可以营造轻松高兴的学习气氛,有利于进步学生学习的效率,并逐步培育其跨文化交际认识。

三、结语

11.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跨文化意识 培养

一、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西方的文化艺术、影视节目(如英剧、美剧),还有西方的各种节日逐渐走进我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一切都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有着一定的冲击力。而我们的年青一代对这一切也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美国的五大文化象征,如自由女神像、美式哥特建筑、芭比娃娃、美金印有野牛头像的五分硬币、山姆大叔等有一定了解。相比之下,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比较中国的五大文化象征,如长城、四大发明、汉字、东方龙、中国红等,则有着更加博大精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我国的年青一代每年都会过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可我们很多人意识到,年轻人对西方的传统习俗和节日只有一些很表面的理解,比如圣诞节到来时,很多年轻人会满世界聚餐、K歌、逛街、和自己的恋人相聚,却忘记了一条很重要的原则,西方人过圣诞节的内涵讲究的是和家人团聚,这跟我们中国的春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我们承担着引导同学们正确学习西方文化内涵的精髓的职责。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向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化,高职高专院校的录取人数每年都呈上升趋势,但是生源的质量,尤其是英语水平并没有呈上升状态,按照英语高考150满分,90分及格这个数据来计算,在工科院校里,高考英语及格人数不足百分之一,大部分学生缺乏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其主要原因是在基础阶段注重的是应试教育,忽略了深层文化的渗透,学生们感觉英语学习枯燥、无用。

到了大学阶段,教材本身的难度大大低于高中阶段的教材,对于学生来说,缺乏一种阶梯式的跳跃,而徘徊在低处。对于很多学生来讲,感觉大学里的知识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么有挑战性、丰富性以及趣味性,又一次放弃了学习机会。而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也只是注重学生们考试分数的提高,而忽视了英语真正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本身也存在思想僵化的问题。教育部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就是: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但是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够用为度的原则值得重新考量。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较弱,学习方法滞后,而高职英语教学中忽视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和以后学生们在职场上的竞争和工作能力的发挥。所以,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尤为重要。

三、高职高专英语阅读的跨文化意识培养途径

(一)什么是跨文化意识

所谓跨文化意识,即“不同民族、受不同文化影响的个人或团体之间的交流、交往”。通俗地来说,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定思维,或者说是民族文化思维,这种思维能够保证交际者进行准确的交流”。跨文化意识对学生来说有什么作用呢?人类的交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具有跨文化意识并掌握跨文化交际技能,对学生来说极为重要,没有正确的跨文化意识根本无法交流。作为外语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尽量全面地介绍目的语文化,防止学生的文化定型,视文化平等,摒弃文化歧视。

有人把跨文化意识比喻成一种特定的符码,在同种语境中,交际双方用相同的一套符码进行交流,但是在跨文化语境中,双方根本不了解对方的语境环境特点,他们往往就不能共用一套符码。对于学习外语的学生来说,他若不具备跨文化意识,就根本无法交流。

(二)如何培养跨文化意识

在借鉴现有的成果的基础上,我总结出了以下一些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词汇的本身意义或其内涵所在,让学生多做英语阅读练习,通过阅读中的词汇来了解跨文化语境中的民族风情、文化意义;并且让学生明白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之间有着不完全对应的情况,会受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这种情况很普遍。也就是说,你认为的英语词汇的意思,在当地的民族风俗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的汉语,一词多义,地方不同,方言也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只有弄清楚这些词汇的内涵,才能减少交际中出现的理解性错误。

其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和汉语交际文化的差异,充分挖掘课文中隐藏的文化信息,深入了解日常生活模式,让他们明白和识别日常文化存在的差别,这方面在通常的口语交际中最为普遍,比如赞美、道歉、礼貌问候以及普通的见面语;同时还要注重体态语言、委婉口语和禁忌语言等。例如:有一位同窗,假期在一次旅游中,登山时看到一位长者有些费劲,便主动提出帮助,这却令这位老人非常恼怒,冒犯了他。有些学生看到这样的情形大为不解,这时教师就应给学生引入一些文化背景学问以解释其中缘由。在中国,尊老爱幼的文化传统是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视独立为荣,即使是老人,也是忌讳被看作年老无用。我们现行的教材涉及很多方面的西方文化教育内容,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加强其对跨文化认识的了解。同时,要大量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学问,丰富课堂教学,以此增强学生学英语的兴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再次,在教学中应注意地区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行为。比如,回答有关别的国家文化的问题,对图片进行讨论,做小型调查,扮演课文角色等。在表演时,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肢体语言,因为不同文化的肢体语言差别很大。通过表演,能够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语言交际的区别。

最后,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进一步介绍异地文化差异。网络文化、网络流行语往往为人们所共知和认同,有很多会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很多网络语并不是其原有的词义,比如一直流行的网络语“顶、恐龙、打酱油、伤不起、有木有”等等,这些词汇就产生了语境差别,当然国外也一样。所以,让学生了解国外的网络流行语,进行“网络扫盲”同样至关重要。

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和技巧,让学生充分了解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让跨文化意识早日扎根于高职学生的心中,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让异国文化早日融入学生的头脑中,同时把文化定型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习惯和认识,使其正确看待本民族文化,能比较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各具特征的多样性文化,防止因文化成见而招致的跨文化抵触,保证双向交流和沟通的顺利进行。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接触外语的同时,就有一种开阔视野来审视学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不是空洞的、单一的,应该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它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众所周知,要掌握好一门外语,首先必须对这门语言的文化历史背景有深刻的了解。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全面立体地进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使学生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学习语言,激发他们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和敏感度。只有当学生们掌握了语言和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他们才能在英语应用和交流中发挥自如,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孔庆炎,刘鸿章.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薛国民,周阳.校园交际英语[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3]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包志坤.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01).

[5]胡文忠.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2.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 篇十二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

英语学习是个很辛苦的过程, 当然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学习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 还应该努力培养优良的文化素质, 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 并且要用的合理。所以, 学习英语的语言文化背景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

一、语言与文化的重要关系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 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需借助于语言。语言又是文化的体现, 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反映着不同生活方式的存在。“文化可以解释成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 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

学习一种语言, 一定要知道语言包含的文化背景, 如果只是单纯的学习语言, 在理解的时候能会出现问题。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既注重语言又注重文化。对语言所携带的文化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有鉴别不同文化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文化概念的形成。“这种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 就是跨文化意识, 也称文化敏感性, 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因素的了解和敏感程度, 是跨文化交际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

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英语语言的地位也变得逐渐重要

在英语学习中既要接受外国文化的同时又要保留和传播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并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但是,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不是短期的, 简单的教学就可以实现的, 所以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去做教案, 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1. 重视英美文化背景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 英语承载了英美民族文化, 重视英美文化背景的培养。在大学里, 很多学校已经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英美国家概况》和《英美文学选读》等课程,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背景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更准确的使用语言。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主动的去发现, 外国语言和中国语言的不同之处, 要把隐藏在语言的内部的东西挖掘出来。老师在课堂中也要重视对学生英美文化的培养。比如说, 老师在讲解“weather'’这个词时, 要有意识的举这样的例子:"After rain comes fine weather." (雨过天晴) 。这些都是英语中的习语, 学生会比较有兴趣去学习和记忆, 这时老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注意到这些习语都是和海洋及航海有关的, 而且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海洋及航海有关的习语, 这样就会启发学生联想已有的地理知识, 顿悟原来英国是个岛国, 所以英语才有这个特点。

2. 重视英语变体的培养

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地域等多方面原因, 目前世界各国对英语的使用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标准英语”, 而是在英国本土以外形成诸多的“英语变体”;同时为了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各种现象的需要, 英语也因其地域、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出现与传统语言的差异, 形成了英语的变体。例如黑人英语和墨西哥英语。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语言,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应该提醒学生重视英语变体。比如在上课的教材中遇到了英语变体的, 老师应该提出来进行特别的讲解, 向学生介绍英语变体的重要性。建议学生多多的去接触不同的英语变体, 更多的去接触这些东西才能更好的了解两种文化差异, 才能更准确的使用语言。

3. 协调汉语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

在接受外国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汉语文化, 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 要协调好两种文化的关系。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讲解外国文化知识, 还应该把汉语文化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留给学习自己思考的空间,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认知能力。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越来越重要, 外国文化的导入已经成为了英语学习的重点问题。对老师的英语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从传统的英语教学工作走出来适应现在的新环境, 老师首先要重新认识到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理解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思考。在学习外国语言时, 应该注意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增加对外国文化背景的了解, 逐渐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有效吸收外来文明, 并努力把中国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顾碧君.大学英语教学即跨文化意识.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13.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篇十三

责任一词有两重涵义,一是指份内应作的事,即义务;一是指因没有作好份内的事,而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同样,责任意识也有两重涵义:

第一重涵义体现在对义务的理解上:义务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主体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是法律规定人们应当作出和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界限;义务是和权利相对应的,如果说权利体现着国家对人们合法行为的赞许,那么,义务则体现着与行为自由相统一的社会责任,体现着社会对个人、国家对公民提出的社会的、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要求。

现在,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如独生子女较多,这种环境的不利的一面表现在:在物质上情感上他们得到多而给予少;师长们对他们学习成绩的要求多而其他方面的要求少;社会对他们道德的教育多而法律的教育少„„使他们法律上的责任意识较弱。因此,进入大学后,我们必须加强义务意识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义务的多种意义:义务是人们实施某种“行为的必要性”;义务是义务人“必要行为的尺度或范围”;义务是人们必须履行一定作为或不作为的“法律约束”。

第二重涵义体现对不利后果的理解上: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与道义责任或其他社会责任相比,法律责任有两个特点:一是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二是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即其履行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当然,国家强制力只是在必要时,即责任人不能主动履行其法律责任时才会出现。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特别是刑事责任,是国家对犯罪人适用的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对犯罪人具有身体的、精神的、财产的最强烈的、剥夺性痛苦,如刑罚的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自由刑和死刑(生命刑),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的财产刑和剥夺政治权利。对此,可以让学生们用他们聪明的头脑分析利与弊,从而减少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近些年来大学生犯罪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主观恶性比较小,多为一时冲动,临时起意而为;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犯罪情节绝大多数为轻伤,最高是“轻伤偏重”。而女大学生主要是涉嫌盗窃罪,多为贪图小利,不计后果而为;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也有一些图财的高智能犯罪:如北京某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利用自己从网上下载的木马黑客软件,在网上搜索到一个IP端,取得计算机信息,非法侵入该系统,盗取了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不仅自己使用,还在网上销售,给该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上述内容清楚说明,一时之气、一念之差,将自己一生毁于一旦。这个账还需要大学生来算吗?

14.大学生培养法律意识的对策 篇十四

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我们知道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身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

(一)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第一要注重理论学习,增强自身法律意识。

正确的极强的法律意识绝不是空中楼阁,而要以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作为底蕴,因而大学生首要的是学习法律,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学习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掌握我们国家基本部门法的理论,如宪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婚姻法、诉讼法等等,这是确立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不学法、不懂法便不会有正确的法律观,更谈不上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大学生的法律心理要在对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理念的向往与勇于接受的基础上和导引下而形成直观而不片面、具体而不盲目的感性认识。在遇到问题时要学会需找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我们大学生在对面对法及法律现象时,要能够克服传统法律心理及青年人的偏激心理,去全面、客观、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乐于接受新的法及法律现象,对新的法事物、法现象不能持漠然态度,而是积极主动学习、遵守、运用和维护新法律、新法规,再面对具体的案件时,要有主动积极的诉讼心理,摒弃避讼、厌讼、惧讼的心理,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诉讼,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当代大学生应当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理性思维体系,法律理论要具有系统化形态、指导性地位等特点,使其为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并且我们大学生对现代法制要有充分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即相信现代法律制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与完善,司法机关能够秉公执法,维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包括自身利益);以此法律制度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是合乎人性的,能够实现秩序、正义、自由、效率等法律价值,从而确信在涉及法律问题时,依靠司法机关解决是可信赖的。大学生应该积极的学法、懂法并用法,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重要的是大学生们自己主观方面的接受,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所以只有大学生自己积极的学法、懂法并用法,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利益,同时提醒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保障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是解决如何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注重家庭支持,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坚强的后盾。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特点,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如果家庭教育不力,将会严重影响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做知法、守法的楷模。家长应保持与子女的联系,积极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并及时掌握子女的心理需求与思想动态,给予子女相应的指导和关爱,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症结,矫正他们不端的行为,抑制他们过分的物质欲求,使子女在父母的关爱、呵护下,树立起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抵御外界不良诱惑的能力。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重点要把握两大意识。

1、平等意识。家庭里,作为家长不能把孩子当小人看,认为他们不懂事,只是根据自己的意志决定孩子的行为甚至思想。要用平等的姿态对待孩子,遇事跟他们商量,共同解决。凭着《双响炮》《涩女郎》等作品一举成名的漫画家朱德庸,小时候一直是班里的差等生。他非常希望能向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看齐,也一度非常刻苦,但成绩就是上不去。从小学到中学,因为成绩实在太糟糕,他被不同的学校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经过父母的多次恳求,一家很差的学校才勉强同意接受了他。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有一天他问父亲,自己是不是很笨,为什么总是努力也赶不上其他同学。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摸摸他的头。父亲心里清楚,儿子一点不笨,只是天生对文字类的东西很迟钝,导致学习有了障碍。父亲继续观察着儿子。有一天,父亲发现他的床头铺满一张张图画,很是好奇,翻开看看,原来是儿子把在学校所受的委屈和打击全都发泄在画纸上,画里有他的老师被西瓜皮滑到,同学被马蜂狂追„„看着看着,父亲突然眼前一亮,然后把散乱在床头的画一张张叠好,用夹子夹整齐。这时,做父亲的并没有轻易就告诉儿子应该怎样怎样,虽然心中有底,但还是在寻找合适的机会,跟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孩子能自己认识到问题所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一天,父亲带儿子去动物园玩,看到许多人围着笼子看关在里面的一只老虎,他引导儿子说,人和动物一样,都有各自不同的天赋。老虎强壮、善于奔跑,猫则温顺、灵敏,猫虽然不能像老虎那样威风和霸气,但也具备老虎不具备的天赋与本能,它能上树、能抓老鼠。人们都希望成为老虎,而这其中很多只具备猫的秉性呀。看到儿子高兴地笑了,父亲鼓励他,说他天生对文字迟钝,但对图形却非常敏感。既然如此,就不要希望自己成为一只老虎,能成为一只好猫也是成功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一旦孩子从家庭平等的氛围中享受到成长的快乐,他也便自觉养成平等意识,并将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发挥作用。

2、约束意识。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还必须让孩子明白适度的约束是需要的。如果一味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则不是对孩子的真正的爱。有一位母亲,面对女儿一直吵着要上网,她始终没同意。毕竟女儿现在功课忙,她担心电脑上网后会沉溺其中,影响学习。再则网上的东西鱼龙混杂,做母亲的也怕女儿受到不良网站的影响。但后来母亲又想到,即使不让女儿在家上网,她也可以在网吧或同学家上网,那样反而不利于我们监督,与其堵还不如疏。如果是合适的上网也是可以开阔视野,丰富课余生活的呀。于是母亲用商量的口气对女儿说,电脑上网可以,但要签一份协议书,上网要按协议来执行,否则随时可以断网。女儿听了这话也来了兴趣。上网协议用书面约定的形式,明确了各方的责任、权利,各方都必须严格履行协议。协议规定,女儿每周一到周五上网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双休日不得超过4小时;上网前必须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没有家长的允许,不得在网上购物、约见网友、下载视频;家长不得无故干涉与减少女儿正常上网娱乐时间;如果女儿上网超时,取消一星期的上网资格。女儿仔仔细细地把这份上网协议看了一遍,欣然表示同意,双方在协议书的后面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自从这份上网协议签定后,母亲和女儿都能够自觉履行协议,通过对女儿上网的正确引导,女儿在网上逛论坛、查资

料、欣赏动画片、听音乐、玩游戏,其乐融融,在不经意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通过一纸协议,解决上网的棘手问题,是母亲的智慧。关键是,女儿从中懂得了约束的重要。

(三)对学校来说,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

第一,进行普法教育。在实际大学教育中则要坚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现今高校课程中也几乎都设有法律基础课,但在开展普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今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笔者从“教“这方面谈谈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几点建议。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第二,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有几个这方面的建议。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门法选择上,磨刀能控与崇全有密切共连的几门部门法,但中国法学精深,我们要全方位了解我国法律,从而更全面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则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法的内容,提高学法兴趣,何乐而不为。

3、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多是课一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学生涯极为枯燥,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对于现今社会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诸如“李某某案”、“***案”等一些重大案例,可组织学生看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至关重要。第一,从宏观上,我国必须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真正落到实处,使法律和制度不依领导人的看法而改变,克服无法可循、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现象,真正作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部门各领域严格依法依规章办事,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法制教育,惩办腐败,完善社会监督,确保司法独立、司法公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微观上,要预防和惩治一切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有害书刊、音像制品及非法网站毒害大学生,净化环境,强化治安,在全社会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形成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舆论和风气。第二,.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一方面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以及法律监督的制度化,才能实现依法治国。大学生思想开放,其观念具有激进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在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第三,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5.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 篇十五

一、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培养原则

由于文化的概念比较宽泛、范畴比较广泛, 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知识都有利于语言的学习, 因此, 笔者认为, 在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 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以保证文化意识培养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 共同推进。

1.适宜性原则。英语语言文化可谓是包罗万象, 若要将文化知识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 大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需遵循适宜性原则。适宜性首先表现于文化内容的选择必须适合大学生英语文化及知识认知水平。其次是所涉及的文化知识需定位于大学英语学习框架内, 可适当扩展, 但不可偏离太远。最后是文化知识应具有基础性、代表性和主流性, 最好以英美国家的文化为主体。总之, 文化意识培养的适宜性就是要求与语言教学挂钩, 并为语言教学服务, 为大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积累提供助力。

2.系统性原则。从目前大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来看, 带有随意性, 缺乏系统性, 毫无计划性, 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只是简单提及, 语言材料中所隐藏的文化因素很少去探究。这就要求在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以系统性为原则, 对文化知识作分类处理, 明确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拟定文化意识培养总体方案, 避免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递进性原则。文化意识培养和其它教学一样, 需遵循学习者的学习规律, 整体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表及里, 逐步推进。具体而言, 在文化意识培养初级阶段, 以基础文化常识为主, 如风俗礼仪, 适当涉及文化所反映的思维、价值观念等知识;而在文化意识培养高级阶段, 除了积累更多的基础文化常识外, 还要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材料中所隐藏的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内容的理解, 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二、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培养方法

在参照以上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培养原则的基础上, 还需采取以下具体的培养方法, 通过课堂和课外的有机结合, 综合性的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1.课内的文化渗透。英语课堂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 它可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1) 通过词汇学习渗透文化。多数英语词汇都蕴含着存在的文化涵义, 通过词汇教学来渗透文化意识是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可利用对比分析、专题讲解等方法来挖掘词语、短语、谚语等词汇中所隐含的文化知识。例如, red (红在汉语中是喜庆、吉祥的意思, 而在英语中且涉及流血、暴力、犯罪等含义, 如red battle、red-handed、red ruin等都为贬义词, 通过中英词汇不同文化涵义的比较加深学生对red一词及文化意义的理解。

(2) 通过语篇内容渗透文化。目前, 大学英语教材大部分已融入了英语语言文化知识, 如风俗习惯、宗教观念、道德准则等, 很多篇章是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的好素材。因此, 教师在语篇教学时, 需对隐含的文化因素充分挖掘, 相关文化知识加以解释和补充, 即所谓的“文化旁白”,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 通过文化比较渗透文化。通过对英语和中文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是文化意识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上述的词汇文化教学和语篇文化教学都可应用该方法。具体可以从英汉称呼、慰问、告别、做客、道歉、赞扬、谈话题材、价值观念等方面作比较, 在对比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2.课外的文化熏陶。

(1) 阅读是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要想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 应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 从文学作品中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内容。文学作品选择时, 可关注与汉语文化对比鲜明作品, 从而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 阅读报刊或其它材料也是了解当前文化总动态的最直接途径。这样的文化信息往往是教材中所无法涉及的。

(2) 语言的运用离不开社会文化这个大背景, 因此, 文化意识的培养除了在课堂及校园平台外, 更应该走向社会去发现、挖掘、体验更加真实英语语言文化信息。大学有丰富的外教资源, 学生可以寻找机会与其面对面交流, 从而更直接地感受到文化的差异, 并获取有关他们国家社会情况、文化生活、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一手资料。另外, 也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 如充当外国朋友的“导游”, 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及文化知识。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 除了上文所述指导性的原则和科学性的方法外, 教师本身文化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因素, 因此, 还需英语教师以文化传播者、解释者和教育者的身份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文化素养, 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写给好朋友的短句留言下一篇:落叶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