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5围手术期合理用药检查(共7篇)
1.20240505围手术期合理用药检查 篇一
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发〔2009〕38号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科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
1、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切口感染、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
2、预防用药指征: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Ⅰ类切口为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一般平产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Ⅱ类切口和Ⅲ类切口手术,一般需要预防用抗菌药物。
二、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器官-腔隙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并参考本院细菌耐药状况选用品种。根据卫生部〔2009〕38号文的相关规定,制定我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希望临床医生积极贯彻执行。
1.剖宫产手术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1~2g;头孢拉定1~2g;或 头孢替唑 1.51g;头孢呋辛1.5g;头孢曲松1~2g;甲硝唑0.5g。
2.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三、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1、接受清洁剖宫产手术者,应在短脐后给药(静脉给药),一般在手术室完成。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1500ml,可在术中给予第二剂(使用长半衰期抗菌药物者除外)。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
3、特殊情况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2.20240505围手术期合理用药检查 篇二
关键词: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妇产科术后感染是最为常见并且易出现, 倘若不注意可致严重后果, 危害患者健康。而产妇与新生儿又是特殊群体, 在剖腹产抗菌药物的使用中不仅要保证产妇的安全, 同时也要考虑抗菌药物通过乳汁时对新生儿有何影响。在围手术期预防性的使用的抗菌药物其目的就在于预防术后切口的感染, 清洁感染及预防术后有可能出现的患者全身性感染, 适当合理、预防性的使用抗菌药物对手术部位的感染可以减少[1]。因此, 为避免感染状况的出现, 在妇产科围手术期对抗菌药物的合理的使用是极为重要的。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收治妇产病患320例, 对在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 对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进一步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收治妇产病患320例, 年龄21~65岁, 平均年龄31.2岁, 住院4~18d, 用药平均疗程5.03d。
1.2 方法
选用回顾性分析调查的方法, 设计统一的调查表, 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内容包括: (1) 患者年龄, 出住院时间, 诊断病史; (2) 手术名称及持续时间, 切口类型及愈合状况; (3) 应用抗菌药物的名称, 用药剂量与时间, 用药方法; (4) 用药后患者前后体温与白细胞等变化情况, 对患者抗感染的效果等采集、登记。
2 结果
2.1 调查的320例患者中, 患者年龄21~65岁, 根据手术切口划分, Ⅰ类手术切口52例 (16.
2%) , Ⅱ类手术切口234例 (73.1%) , Ⅲ类手术切口34例 (10.6%) 。
2.2 抗菌药物应用状况:
本组调查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率达100%, 抗菌药物的使用主要涉及7大类15种, 其中使用率最高的为头孢菌素, 主要是三代头孢, 单用药62例 (19.4%) , 二联用药258例 (80.62%) , 最常见联用形式为头孢菌素类加用硝基咪唑类。
2.3 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结果:
手术前2h内38%的患者已应用抗菌药物, 术后用药时间过长且不合理用药者305例 (95.31%) 。
3 讨论
多种微生物在妇女阴道与宫颈内寄生, 其中需氧菌占58%, 厌氧菌占42%。阴道壁、宫颈是菌群的主要分布区。在正常状况下, 菌群由于互相之间的牵制近而处于平衡, 而在手术过程中, 即使手术在无菌条件下操作, 但内环境的变化会因手术而改变, 导致菌群的失调。一方面乳酸杆菌的减少, 而具有较大毒性的大肠杆菌与脆弱类杆菌增多;另一方面, 切口面经过需氧菌侵入耗氧后, 形成了局部的低氧状态, 从而有利于厌氧菌的增多, 形成的病菌加重了感染率。此外, 由于手术削弱了患者机体本身的预防机制, 进一步加大了术后感染的机率。因此, 在妇产科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是极为必要的。
然而就目前看来, 妇产科围手术期在抗菌药物使用上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给予患者用药时机、药物维持时间、药物联用情况等。
关于抗菌药品种类的选择上, 妇产科围手术期选用的抗菌药物应该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 抗菌范围广泛, 具有较高的细胞组织渗透力, 有较长的持续作用时间, 出现的不良反应小。依据妇产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病原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厌氧菌、B族链球菌, 手术切口类型为Ⅱ、Ⅲ类, 应选用有效能够覆盖大多病原菌的药物, 此外还应考虑到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与费用的低廉, 推荐使用药物为二代头孢或是头孢曲松, 甲硝唑可加或不加[2]。一般手术切口为Ⅰ类, 在术中对于无菌处理应该格外注意, 手术操作过程细致, 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在本次研究选取的320例患者中, Ⅰ类手术切口52例 (16.2%) 中均使用了抗菌药物, 属于超适应症的不合理用药。
关于给予患者用药时机上, 妇产科手术属于清洁—污染手术, 正确把握用药时机是成功预防感染的关键因素。一般情况下手术需要严格的无菌环境与细致的手术操作流程, 开始用药应在感染还未出现之前就应该预防用药, 手术操作时药物进入细胞组织的浓度与维持的时间决定了用药的效果, 由于围手术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术前准备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 首先使患者状态维持最佳, 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给予改善, 原有感染给予积极治疗;在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 细致操作[3]。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给予患者用药应在术前的0.5~2h或者是刚开始麻醉, 即在术中或切口被污染前或在切口污染后及时用药, 只有这样才能杀死侵入细菌, 若手术时间过长可在术中加用抗菌药物一次。
关于抗菌药物的维持时间, 在术后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将切口上残留的细菌杀死, 以防再次增殖, 而当切口组织在初步恢复后, 入侵细菌的消灭主要依靠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统, 若达到一定的抗菌浓度细菌很少生存48h以上, 因此在术后的48h, 若伤口未受到感染则不需要给予药物。过长时间的使用抗菌药物, 预期预防效果不仅不能达到, 严重会导致患者机体的不良反应, 产生耐药菌, 造成经济的浪费。
在药物联用使用上, 本组选取的患者二联用药率达80.62%, 最常见联用形式为头孢菌素类加用硝基咪唑类, 在联合药物使用中, 其中使用率最高的为头孢菌素, 主要是三代头孢, 选用药物起点过高, 对此应该加以重视。
综上所述, 本院在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上存有不足之处, 主要是给予患者药物品种略高, 药物联用较多, 并且用药时机与时间均待调整, 规范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对其现状可以加以改善, 加强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降低因滥用药物而出现的不良后果, 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按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给予监督, 从而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军.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2B) :19-21.
[2]粱逊莹.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9, 1 (16) :58-59.
3.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篇三
【关键词】围手术期;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R8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82-01
1 外科感染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
1.1常见病原菌文献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以前外科感染常见病原菌是G+球菌,70年代以后逐步以G-杆菌占优势,约为70%。80年代以后耐药性较强的隐性杆菌、产气杆菌、不动杆菌和肠球菌有所增多。由于厌氧菌培养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临床上厌氧菌的检测率高达50%以上。90年代以来G+球菌的感染率又有所上升。发达国家ICU病房内病原菌50%围G+,我国G+球菌的检测率也接近40%[1]。近年来真菌感染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2常见病原俊的耐药状况 细菌耐药与滥用抗生素的关系极大。近年来的多项调查显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仍在持续增长。如金葡萄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高达84%~94%,对哌拉西林围45%~73%。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A和MRCNS)半数以上,对绝大多数抗生素耐药。肠球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为92%。肠杆菌属和不懂菌属对氨苄西林以及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以达到或接近100%[1]。由此可见,合理使用抗生素已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
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还存在着地区差。不同类型的医院也有差别。从院内分离的同一种细菌耐药程度明显高于从院外分离的菌种。在发达地区、大中型医院,因为抗生素的使用量较大,使用频率高,更新使用新型抗生素周期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明显较低[2.3]。
尽管人类在不断加紧研制新型抗生素,但仍赶不上致病菌耐药产生的速度。往往5~10年才能生产出一种新型抗生素,但细菌却只需1~2年就会产生抗药性。如1959年上市的甲氧西林(新青I)是一种耐青霉素酶抗生素,当时对金葡菌敏感性极高,但至60年代末耐药菌株则遍及整个欧洲。在日本还曾爆发过耐甲氧西林金葡萄(MRSA)感染。我国应用甲氧西林时间很短,仅在少数地区用过,但MRSA也已广泛存在[4]。
80年代初,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问世时,对决大多数的G-敏感,然而不久细菌即产生初超光谱B内酰胺 ,使致病菌对新一代抗生素耐药性。到了90年代,第三代头孢菌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开始效果很好,但不久敏感性就下降,尤其场球菌耐药最快,成为仅次于大肠埃希菌的国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菌。
事实表明,单纯依靠研制和使用新型抗生素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合理应用抗生素才是控制细菌耐药的关键所在。
2.围手术期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
研究显示,过去因抗生素在围手术期使用均在术后使用,很少有人术前使用,因此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从而得出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与不使用没有区别。有的甚至有害无益。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抗生素在围手术期的先期使用能够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可有效防止术后感染[4-7],但要注意其正确的使用方法。借应用抗生素以增强临床“安全感”是不可取代的。反将导致医院感染中耐药菌的滋生和患者体内菌群失调(二重感染)。有研究表明,术后3h内使用抗生素几乎没有预防感染的效果[8]。必须在细菌污染之前,让组织建立起有效的抗生素浓度,使随后而至的细菌难以生存和繁衍。起到预防感染的效果。相反,在细菌污染之后,细菌很快繁衍(细菌倍增时间为8min),加上创伤影响正常的预防机制,抗生素进入创面困难,达不到控制和灭杀细菌的目的,因而预防感染难以奏效[7]。所以,在围手术期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上强调提前使用。
2.1围手术期预防性给药的指征
围手术期预防性给药有严格的指征,一般来说,I类切口不主张使用抗生素,但对于创面大、手术时间长、渗血多或一旦感染后果严重(如放置永久性假体、人造血管等)者可考虑使用;II类切口均考虑使用;III类切口必须使用。
2.2围手术期预防性给药的时机
研究表明,各种手术均有一定的感染危险期,目前已经明确的是;胆道手术的感染危险期为4~6h,右半结肠手术为12h,左半结肠手术为24h[9]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间以能覆盖整个感染危险期最宜。最佳时间应在术前1~2h或麻醉开始时应用。应一次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如手术时间超过3h术中可追加1次,以保证组织内药物浓度的维持,术后再用1~2d,最多不超过3。一般采用静脉给药,过早或术后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并无益处[10]。
2.3预防性给药注意事项
已明确单纯病毒感染者不需预防使用抗生素,预防性给药的目的是防止一,两种细菌引起的感染,不能无目的的选用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来预防多种细菌感染;时间较短的清洁手术尽量不用抗生素;在预防性用药的同时,必须重视无菌技术、手术技巧、消毒隔离,营养支持、心里、环境卫生等诸多因素[11]。
2.4药物的选择
最好根据本院的药敏情况、可能污染的菌种以及药物的抗菌谱、组织渗透力、半衰期等综合分析选用药物。
3 围手术期抗生素的治疗性使用
对于已经感染的情况,则要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但也遵循如下几各原则;1及早积极的确定病原学诊断,确定抗菌药物的敏感度,近代外科感染的病原菌日趋复杂,抗菌药物品种繁多,理想的方法是及时收集有关的体液、分泌物,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药敏实验,以帮助选择或调整药物的品种。2微生物学检验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药物的最佳疗效应该是在感染的早期。为此还需要“经验性药物”特别对一些危重患者。经验来自对有关感染的认识、包括本地区。本单位长见菌和药敏动态。3熟悉所选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臨床药理适应症及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4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新生儿、老年人、孕妇、肝肾功能情况、免疫功能情况、院内外感染、原发基础病等)合理用药 5 还要重视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如加强人体免疫功能、原发病灶的处理、局部病灶的清除、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纠正、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等均不可忽视,不应过分依赖抗菌药物而忽视人体的内在因素。6抗菌素要足量使用,避免频繁更换,并应遵循阶梯性用药原则,避免盲目使用新型高效的抗生素。
外科临床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注重手术治疗,对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重视不够,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在我国普遍存在的不合理性。了解外科感染病原菌变化,熟悉掌握围手术期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光强,徐荣楠、医学继续教育丛书、外科学、安徽科技出版社,2001.29
[2]苏英、张荣、郭芳珍、外科系统分离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检测、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10);596
[3]黎占良。外科感染主要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性的变化趋势.普外临床,1995 10(1);1.
[4]沈文琪.污染性切口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的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3.12(12);739.
[5]马保金,殷保兵,张延龄.单纯胆囊切除313例抗生素应用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10);631.
[6]陈德昌。外科临床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10);631.
[7]朱上林,李勤裕.抗生素在胃肠道消化外科的预防性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10);631
[8]时德.普外科中预防用抗生素.普外临床.1995.10(1);4
[9]陈易人.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临床外科杂志,1999,7(2);60
[10]徐雯,应静,王磊.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分析.中国药业,2005,14(8);67
4.20240505围手术期合理用药检查 篇四
杨旭 王少华 孙福生
摘 要
目的:通过对我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性应用的干预性研究,为临床抗菌药的应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我院2009年3月298份出院病历(干预前)及2009年9月284份出院病历(干预后),进行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对照研究。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在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用量、超权限应用抗菌药物、溶媒选择、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给药时机、不良反应的发生和禁忌证方面均明显提高(P<0.05);住院药品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由46.38%降至34.89%,抗菌药物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由11.97%降至8.79%;人均预防用时间和人均住院天数分别下降了2.15 d和3.87 d。结论:在医院内制定规范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使之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为临床药师走向临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
关键词
临床药师;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干预
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和医院药学的发展及工作模式的改变,临床药学学科应运而生,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工作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实施方式。以药物应用的安全、有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合理用药,对医、药、患任何一方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也是医药学发展和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抗菌药物滥用现象较突出
[1,2]
*
#
(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市 266011),由此带来了细菌耐药、真菌感染和患者经济负担增加等问题。作为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的成员单位之一,我院也一直积极参与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监测。特别是加强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遏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对增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意识,提高预防感染水平,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临床药师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38号令”)要求,针对外科围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情况进行了干预。现将干预前、后的用药情况进行比较分析。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我院2009年3月(干预前)298例及2009年9月(干预后)284例外科Ⅰ、Ⅱ类切口手术患者病例,涉及普外科、骨外科、妇科、产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等8个科室。1.2 病例入选条件
入选的手术病例要求为非恶性肿瘤、无合并感染者。1.3 合理性评价标准
调查前设计好调查表及评价表,其中调查表包括住院号、科室、住院时间、年龄、性别、[3]
药物过敏史、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持续时间、切口类型、所用抗菌药物通用名称、用法用量、用药时间、住院总费用、药品总费用和抗菌药物总费用。外科手术切口按国际外科手术与种类标准进行分类,参考《指导原则》和“38号令”制定评价标准(具体见表1),对比干预前后的合理性变化。
表1 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标准
标准 适应证 药物选择 合理 有 正确 正确
不用或术前2 h内 手术时间≥3 h即追加 Ⅰ类切口:24 h内 Ⅱ类切口:48 h内 有指征,联合有协调作用 正确 正确 正确处理 无
不合理 无 不正确 不正确
>2 h或术前未用术后用 手术时间≥3 h未追加 Ⅰ类切口:>24 h Ⅱ类切口:>48 h 无指征或联合应用不正确 不正确 不正确
处理不当,病情加重 有 用法用量 术前给药时间 术中用药 术后用药* 联合用药 用药途径 溶媒体积 发生ADR 禁忌症 1.4 干预措施
1.4.1 组织医院医务部、门诊部、药学部、普外科、呼吸科、小儿科等科室专家成立“合理用药评价专家组”,每月随机抽取出院患者病历进行点评和讨论,对抗菌药物应用中存在问题的科室及个人提出反馈意见,要求临床科室负责人签字存档,并在下一个月对其进行追踪,如仍存在问题通报医务部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
1.4.2 合理用药评价专家组根据卫生部相关法规及国内、外有关标准,制定Ⅰ、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实施细则,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1.4.3 临床药师在全院举行多次讲座,定期对外科医师进行《指导原则》和“38号令”等指南的培训,并把相关的实施细则发放到临床科室。对存在问题较多的科室内部举办有针对性的小型讲座,以达到提高合理用药的目的。
1.4.4 将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纳入每月医疗质量管理考核的标准,对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科室给予扣除相应的质控分数,并把本科室抗菌药物应用合理与否纳入科主任年终考核目标之一。
1.4.5 通过查房、会诊、参与病例讨论,对外科围术期预防性用药进行干预,并定期把我院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销售情况及耐药情况上报给医院感染科和医务部,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
1.4.6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协助医师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根据病情需要调整用药方案、用法用量和用药疗程等;严格控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等特殊级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用法用量,严把审批关,确保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4]
1.5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录入数据,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干预前、后临床数据计数资料采用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
干预前、后患者基本信息统计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患者基本信息统计
干预前组 干预后组
均无明显差异。2.2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2.2.1 用药适应证选择 干预前无适应证用药35例/次,无适应证用药者占总例数的11.75%;干预后无适应证用药15例/次,无适应证用药者占总例数的5.28%。比较干预前、2后2组数据=8.02,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病例数/n 298 284
Ⅰ、Ⅱ类切口比例
1:2.0 1:1.9
男女比例 1:2.2 1:2.0
平均年龄/岁 42.90 45.70 由表2可见,干预前、后2组的病例数、手术切口类型比例、男女性别比例及平均年龄2.2.2 各类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排序 干预前、后入选患者不同类别抗菌药物应用品种数、每个品种使用频次及比例统计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频次统计
抗菌药物分类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
第1代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 第2代头孢菌素 第3代头孢菌素 第4代头孢菌素
非典型β内酰胺类 加酶抑制剂+青霉素 加酶抑制剂+第3代头孢菌素 喹诺酮类 林可酰胺类 磷霉素 青霉素类 糖肽类 头霉素类 硝基咪唑类
干预前(n=440)
干预后(n=348)
品种数/种 使用频次 比例/%
0 1 3 2 3 0 1 1 0 4 1 1 2 1 1 3
0 66 78 43 24 0 10 3 0 6 1 16 39 1 7 54
0 18.97 22.41 12.36 6.90 0 2.87 0.86 0 1.72 0.29 4.60 11.21 0.29 2.01 15.52
品种数/种 使用频次 比例/% 1 2 2 5 0 1 3 1 1 1 1 2 2 3 3 2 40 28 76 0 1 21 3 2 43 2 39 4 25 151
0.67 0.67 12.42 8.39 0
25.84 2.35 7.05 1.01 0.67 14.43 0.67 13.09 1.34 8.39 50.67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明显下降的品种有硝基咪唑类(下降35.15%)、第3代头孢菌素类(下降18.94%)、林可酰胺类(下降14.14%),而抗菌药物使用频数明显上升的品种有大环内酯类(上升18.30%)、第1代头孢菌素类(上升9.99%)。氨基糖苷类、第3代头孢菌素+加酶抑制剂类、青霉素类和第4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频数未发生明显改变。
2.2.3 各种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排序 在干预前、后2组患者中,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频次排序前5位的品种统计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2组患者使用频次排序列前5位的药品统计
干预前(n=440)
排序 1 2 3 4 5 药品名称 奥硝唑 头孢噻肟 替硝唑 克林霉素 头孢硫脒
使用频次 102 68 46 42 38
比例/% 23.18 15.45 10.45 9.55 8.64
干预后(n=348)
药品名称 头孢硫脒 阿奇霉素 奥硝唑 阿洛西林 头孢替安
使用频次 72 66 33 32 25
比例/% 20.69 18.97 9.48 9.20 7.18 由表4可见,干预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品种主要集中在青霉素类和第1、2代头孢菌素菌素类,且奥硝唑的使用频次明显下降(下降13.70%),但阿奇霉素的使用频次明显提高,居第2位。
2.2.4抗菌药物联用情况 干预前、后患者联合用药情况统计见表5。
表5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联用情况统计
一药单用 二联用药
显著。
2.2.5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非限制、限制及特殊级抗菌药物情况统计见表6。
表6 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非限制、限制及特殊级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统计
干预前 干预后 非限制级
品种数/种 6
使用频次 30 48
限制级
品种数/种 16
使用频次 384 298
特殊级
品种数/种 2
使用频次 2
干预前(n=298)使用频次 123 153
比例/% 41.28 51.34
干预后(n=284)使用频次 205 68
比例/% 72.18 23.94 干预后入选病例联合用药的比例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下降27.40%,P<0.05),干预效果 由表6可见,在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方面,干预后非限制级抗菌药物应用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应用率明显下降。
2.2.6抗菌药物应用时间 干预前、后人均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统计见表7。
表7 干预前、后人均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统计
干预前 干预后
3.87天。2.3 住院费用
干预前、后围手术期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人均住院总药品费用及人均住院总费用统计见8。
表8 干预前、后围手术期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人均住院总药品费用
及人均住院总费用统计 干预前
人均费用类别 抗菌药物总费用 总药品费用 住院总费用 费用/元 1090.49 4223.76 9107.34
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 11.97 46.38 100.00
干预后
费用/元 767.76 3048.02 8736.23
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
8.79 34.89 100.00
人均预防用药时间/d
4.81 2.66
人均住院时间/d
13.57 9.70 对干预前、后2组数据的人均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和人均住院时间分别下降了2.15天和由表8可见,干预后较干预前抗菌药物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比例下降了3.18%,总药品费用占总住院费用比例下降了11.49%。2.4 术后情况
干预前、后2组病例均为甲级愈合,均无继发医院感染,均未发现与用药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2.5 具体干预点干预情况
根据表1评价标准,对干预前、后2组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其不合理用药的具体情况、例数及所占比例统计见表9。
表9 干预前、后合理用药例数及比例统计
标准 适应证 药物选择 用法用量
超权限应用抗菌药 溶媒选择 给药途径 联合用药
术前
给药时机 术中
术后
干预前(n=298)合理例数/n
263 100 252 262 262 263 216 92 262 151
比例/% 88.26 33.56 84.56 87.92 87.92 88.26 72.48 30.87 87.92 50.67
干预后(n=284)
比例/% 96.13 64.34 95.07 95.77 94.01 95.77 88.73 78.17 95.77 80.28
*******************
合理例数/n
273 183 270 272 267 272 252 222 272 228
χ 8.02 52.73 12.70 7.71 3.83 7.06 20.54 125.75 7.71 52.05
2发生ADR 禁忌证
263 261
88.26 87.58
273 273
96.13 95.77
**
**
8.02 9.41 与干预前比,*P<0.05,** P<0.01。
由表9可见,干预后较干预前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高,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在药物选择、用法用量、联合用药、术前用药、术后用药方面(P<0.01)。3 讨论
3.1 预防用药指征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部位腔隙感染及术后可能的全身性感染。本次调查发现,干预前、后均存在无指征用药现象,例数及所占比例分别为35例(11.74%)和15例(5.28%),说明干预措施效果显著,与国内研究结果相近,但仍高于卫生部的要求。其主要原因为甲状腺全切术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均具有创伤性大、切口暴露时间较长、手术范围较大等特点,考虑到有感染的危险,一般于术前30 min预防用药1次;个别科室如神经外科,仍存在如头皮肿物切除术等Ⅰ类切口病例无适应证用药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应组织临床药师对其进行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指导,提高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这也是下一步临床药师干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重点。3.2 药物选择
根据《指导原则》和“38号令”的要求,围手术期预防感染应选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选用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应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统计表明,干预前、后2组药物选择的合理病例比例分别为33.56%和64.3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3.2.1 经比较发现,干预后较干预前第1、2代头孢菌素类药应用比例明显升高,而第3代头孢菌素应用比例明显下降,而应用3代头孢的病历主要集中在肝胆系统和妇科的手术病历,且大部分选药合理。
3.2.2 干预后较干预前大环内酯类药(阿奇霉素)的应用比例由0.67%上升至18.97%,主要是由于2009年5月有多起克林霉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我院为慎重起见,故停用了克林霉素。因此,我院产科对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和夜间急症手术无法做皮试的患者行剖宫产术时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多数选用阿奇霉素,导致干预后较干预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应用率显著上升。
3.3 给药时机及用药疗程
根据《指导原则》规定,在本次调查中,我院临床药师通过广泛宣传,并同医务科和院感科联合加强围手术期预防给药时机的管理,由表10可见,干预后较干预前术前、术中和术后给药时机及用药疗程的合理性显著提高(P<0.01)。但干预后个别科室仍存在术前1天给药和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的现象,要求临床药师针对仍存在问题的科室加强干预力度,提高全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3.4 预防用药的用法用量
干预前用法用量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给药剂量不合理。干预前有超出日规定最大给药剂量现象,如克林霉素单次给药剂量1.2 g,每日2次,;(2)给药频次不合理。主要表
[5]
现为头孢菌素类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每日给药1次,不符合药代动力学要求,不能达到有效的抗菌作用,易引起细菌耐药。经临床药师干预,上述现象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仍有5例给药频次不合理,表现为磷霉素每日给药1次。经过临床药师针对上述现象给予有针对性的干预,用法用量合理性由干预前的84.56%提高到干预后的95.07%,P<0.01,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3.5 联合用药
清洁手术、清洁-污染手术的预防感染,一般单一用药即可。干预前个别科室出现联合用药抗菌谱叠加的现象,如剖宫产手术,患者有头孢类药物过敏史,选用克林霉素联合硝基咪唑类药如替硝唑或奥硝唑。临床药师发现问题后,及时给予药学干预,提高了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3.6 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的多中心调查表明,医院内抗菌药物消耗金额占药品费用>30.00%。经临床药师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实施干预后,住院药品总费用和抗菌药物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分别降低了11.49%和3.18%;总住院时间和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分别下降了3.87d和2.15d,这充分体现了临床药师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表明规范化的给药方案,不仅有效地预防了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同时还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这对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卫生资源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本研究显示,我院制订的干预措施是可行的和有效的,使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得到显著提高,降低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同时,也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与临床医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推动合理用药步伐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科室清洁手术无适应证用抗菌药物、术前给药时机不合理、术后用药过长等现象,需要进一步改进,这也是临床药师日后干预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李晓红,虞德才,左改珍,等.1 132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横断面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6):684.[2] 周旭美,刘晓梅.我院142例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26):2 01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4]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华外科杂志编委委员会.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3):4591.[5] 智勇刚,张永军,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干预研究[J].中国药房,2010,21(22):2 034.[6] 第红兵.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的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1):71-74.[6]
5.20240505围手术期合理用药检查 篇五
1、对患者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来抓,业务副院长及医务科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主要责任人,亲自抓,常抓不懈。
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医德教育,严格执行各种制度。特别是抓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规章教育及《首诊医师负责制》、《三级医师负责制》、《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等核心制度的学习。
3、制定和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切实搞好抗菌药物分级使用。使医院干部职工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树立患者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思想,做到依法执业,行为规范。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作风训练,提高“三基”水平。尤其要提高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病情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合理用药水平。
4、在疾病得到初步诊断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针对性和特异性较强的项目进行检查,做到有的放失,避免盲目检查。
5、医师对检查结果必须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必要时要与所做检查的医师共同讨论后做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临床诊治。
6、严格按照诊疗常规和技术规范指导和引导患者就医,为患者制定安全、有效、经济、便利的诊治方案。在选择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效果好、毒副作用小、价格便宜,本院或当地易购的药品。
7、充分发挥本院质控组织和药事管理委员会的管理职能,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医嘱和处方等医疗文书进行检查,重点是检查项目是否合理、诊断是否及时准确、用药是否合理、安全、经济,特别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处方管理办法(试行)》的执行情况。把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预防用药的合理性、联合用药的正确性、有无配伍禁忌、重复用药、过度用药、根据药敏用药作为重点。要对医师用药进行点评。
8、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医院对医师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治疗、不合理用药的要进行干预、通报、处罚。对此类现象严重的科室从重处罚,对“用药不合理”现象严重的医师停止处方权。
临床合理用药
为了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一、碑林区中医医院药事管理小组和医务科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二、各临床科室主任为科室合理用药第一负责人,具体负责对本科合理用药、大处方进行督导管理,及时纠正本科室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三、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使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必须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门诊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药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四、医师在使用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时应告知患者,并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使用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使用贵重药品、自费药品和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因未取得患者同意引发用药纠纷的,其经济赔偿由责任医师承担。
五、中、西药剂科应根据临床用药需要对药品进行拆零调配,并加强管理,杜绝药品质量事故的发生。
中、西药剂科必须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和合理性审批,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向医院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报告。
六、严格控制门诊大处方。
门诊处方注射剂为1日用量,口服及外用制剂为3~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一日用量;慢性病口服制剂处方用量可延长到15~30日用量,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除抢救病人和抢救药品外,门诊处方每张处方金额不得超过150元;如超过必须经过科主任审批,并在病程记录中有使用目的的记录。违反上述规定的处方,药师应当告知处方医师,请其重新开具处方。如果医师拒绝重新开具处方,药师有权拒发,并向病人说明情况。
七、实行处方点评和病历点评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标》,每月由医院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抽查处方和病历,对不合格处方、不合格病历进行汇总分析,尤其对不合理用药进行每月点评和院内公示。合理用药指标如下:
(一)处方指标
1、每次就诊人均用药品种数
2、每次就诊人均药费
3、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4、就诊使用注射药物的百分率
5、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
(二)抗菌药物用药指标
1、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
2、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
3、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5、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总额的百分率
6、抗菌药物 特殊品种使用占抗菌药物使用量的百分率
7、住院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检查百分率
(三)外科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指标
1、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百分率
2、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
3、接受清洁手术者,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
具体指标由医院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另行制定。
八、严格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
医院每年根据药品和诊疗价格的调整情况确定各临床科室药品与诊疗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药品收入比例,从而确保抗菌药物等药品使用趋于合理。继续执行《关于控制药品占医疗业务收入比例的暂行规定》,各科室要把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简称药占比,下同)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全院控制药占比低于42%。
各科室药占比由财务科统计。药占比超额部分按金额的20%从处方医生的效益工资中扣除。
九、实行药品超常预警与动态监测制度
每月对医院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进行公示,对监测到的不合理用药积极进行干预。
每月对药品使用量前3名的医生中药占比超标的在院内公示。对第二次进入前3位的医生进行诫勉谈话,三次进入前3位的医生暂停处方权一月。
十、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控工作
临床用药中一旦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必须报告药剂科临床药学室,发现漏报或隐瞒不报者,扣当事医生一次50元。
6.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1例用药分析 篇六
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是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药师进入临床, 要善于发现在临床实践中与用药相关的问题, 通过和医师讨论、查阅资料等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提供药学技术服务, 提高医疗质量。我院自2003年开始有药师到临床参加治疗实践, 每天和医师一起查房, 参与患者用药, 几年来取得了一些心得。现将1例胆管结石并发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调整降压药物的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 68岁, 汉族。因反复上腹部疼痛3年余入住我院肝胆外科, 要求行手术治疗。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 不规律服用北京降压0号1年多, 近半年每天口服1片, 自觉血压控制良好 (具体血压水平不详) 。入院后检查心脏彩超提示:左房、左室扩大, 二尖瓣轻度反流。24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率, 室性早搏 (10 924次/24h) 。诊断:高血压病三级高危组。
手术当天, 患者入手术室, 因近期有使用含利血平降压药的历史, 麻醉科医师建议暂停手术。暂停手术后, 药师协助医师调整用药, 建议患者使用氨氯地平5mg、厄贝沙坦150mg, 1次口服降压, 同时配伍美托洛尔片纠正心律失常。患者血压逐渐控制, 1周后稳定在114~120/76~80mm Hg (1mm Hg=0.133kPa) , 心律失常也得到纠正。遂安排手术, 术中未见血压紊乱。术后坚持服药, 血压控制平稳, 半月后患者恢复良好, 生命征平稳, 带药出院。
2 讨 论
患者有室性早搏, 且长期服用北京降压0号降压, 为避免术中发生难于纠正的低血压, 术前药师建议该患者暂停手术, 先调整降压药, 外科医师未予采纳。手术暂停后, 医师开始重视患者的用药情况, 主动和药师交流, 共同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1) 北京降压0号是由利血平、双肼屈嗪、氢氯噻嗪、氨苯蝶啶4种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其中利血平通过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贮存的传导介质去甲肾上腺素减少乃至耗竭, 达到抗高血压、减慢心率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起效慢, 消除半衰期为45~168h。对于手术病例应考虑麻醉期间利血平可能加重中枢镇静, 导致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可能, 最好建议暂停手术, 予其他药物控制血压后再择期手术。 (2) 利血平可引起胃肠道动力加强和分泌增多, 可促使胆石症患者胆绞痛发作[1], 该药长期应用易引起抑郁症等不良反应, 近年应用已减少或趋淘汰[2], 因此不建议给此患者服用。经详细询问病史, 患者最高血压在180/90mm Hg左右, 属于中度高血压, 一般需联合降压。患者为老年、肥胖, 兼有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 服药依从性较差, 且来自农村, 结合患者病情特点及经济要求, 药师推荐国产氨氯地平片、厄贝沙坦片口服降压。 (3) 氨氯地平是长效的钙离子拮抗剂, 降压作用平缓, 维持时间长, 每天仅需服用1次, 服药依从性好, 且对糖、脂代谢无明显影响, 降压作用强且安全, 可适用于长期抗高血压治疗的维持用药。研究表明长效的钙离子拮抗剂可降低老年患者心血管病的死亡率[3], 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厄贝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受体拮抗剂, 对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AT1) 产生不可逆的抑制, 通过选择性地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的结合, 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 从而产生降压作用, 与氨氯地平有协同降压作用。同时, 厄贝沙坦因拮抗AngⅡ的促生长作用, 能有效预防及逆转左心室肥厚[4], 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有利于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4) 氨氯地平为长效的钙离子拮抗剂, 口服起效时间为24~96h, 连续使用7~8d后血药浓度达稳态, 1周左右可观察疗效, 最大降压效应出现在4周后[1]。因此, 用药至少1周方可评价疗效, 该患者口服1周后监测血压较平稳, 方可安排手术, 术后持续观察, 未出现低血压事件。同时, 术前安排1周的时间, 有利于利血平从患者体内消除, 减少术中对血压的影响。
对于本例, 药师从药物治疗学的角度提出患者近期使用北京降压0号, 为保证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 有暂停手术指征, 与麻醉医师意见一致。同时, 药师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远期预后及经济情况, 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降压治疗方案, 协助医师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师通过临床查房, 及时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 可协助医师参与患者的药物治疗, 使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更安全、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四川美康医药软件开发有限公司.药物临床信息参考[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578-579, 598-599.
[2]杨藻宸.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872.
[3]Joel GH, Lee EL.治疗学的药理学基础[M].金有豫, 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88.
7.20240505围手术期合理用药检查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妇产科收治的手术治疗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研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65例。研究组年龄22~59岁, 平均年龄 (33.2±4.2) 岁;宫外孕17例、剖宫产11例、子宫肌瘤15例、子宫切除16例和宫颈糜烂16例;对照组年龄23~58岁, 平均年龄 (32.7±5.1) 岁;宫外孕15例、剖宫产13例、子宫肌瘤18例、子宫切除14例和宫颈糜烂1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只在术后6 h应用头孢噻肟2 g (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厂, 生产批号130714) 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中, 静脉滴注, 2次/d, 术后48 h内无感染发生, 实验室血常规检查结果正常, 停用抗生素。研究组患者于术前2 h和术后8 h应用头孢噻肟2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中, 静脉滴注, 2次/d。术后48 h内无感染发生, 实验室血常规检查结果正常, 停用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退热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 研究组术后感染4例 (5.3 3%) , 包括:手术切口感染2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和呼吸系统感染1例;对照组术后感染16例 (21.33%) , 包括:手术切口感染10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和呼吸系统感染4例。研究组患者术后各类感染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8.35, P<0.05)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平均住院为 (5.89±1.23) 天;对照组平均住院为 (9.21±2.0) 天。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35, P<0.05) 。两组患者退热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退热时间为 (40.22±4.5) h;对照组患者术后退热时间为 (48.24±4.7) h。研究组患者术后平均退热时间比对照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75, P<0.05) 。
3 讨论
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的特殊性, 生殖系统路径内寄生大量微生物, 动态平衡阴道环境[2]。妇产科手术通过阴道、宫颈等部位, 受到微生物影响, 不能达到无菌手术的效果。患者围手术期, 心理压力变化、饮食结构、手术创伤等, 机体免疫力下降、抵抗力降低, 正常微生物生存环境失衡, 引发感染[3]。
临床中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加速耐药菌株生成, 增加医疗费用, 进行抗生素使用时需提高药物疗效[4]。本文研究妇产科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时间和疗效, 研究组患者手术治疗后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退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研究组患者术后平均退热时间比对照组短 (P<0.05) 。围手术期应该选择广谱抗菌、组织渗透能力好、半衰期久、不良反应少的药物, 考虑安全性和可行性后[5], 本文选用头孢噻肟。术前使用抗生素能够提前增加血液中抗生素含量, 维持血药浓度, 达到抑菌、杀菌作用。联合术后抗生素使用, 降低术后继发菌群异位感染。
综上所述, 妇产科围手术期术前、术后使用抗生素, 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率, 缩短住院时间和退热时间。
摘要:目的 研究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妇产科收治的手术治疗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65例。研究组术前和术后均使用抗生素静脉滴射, 对照组术后使用抗生素静脉滴射。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及退热时间。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治疗后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术后退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妇产科围手术期术前和术后均应用抗生素, 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和退热时间。
关键词:妇产科,围手术期,抗生素药物,使用时间,疗效
参考文献
[1]朱淑平, 宫建, 侯海燕, 等.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 (4) :427-428.
[2]凌艳姣.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 :125-126.
[3]郑玉荣, 宫建, 陆锁兴, 等.二级甲等医院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2, 8 (5) :515-517.
[4]朱淑平, 宫建, 胡春秀, 等.三级甲等医院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2, 8 (3) :252-254.
【20240505围手术期合理用药检查】推荐阅读:
围手术期报告制度07-22
围手术期护理要点12-14
外科围手术期护理试题06-09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07-01
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07-23
剖宫产围手术期的管理09-25
2024年8月临床合理用药检查12-13
合理用药培训08-27
合理用药培训记录07-30
合理用药系统介绍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