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病历运行调查表(9篇)
1.电子病历运行调查表 篇一
运行病历管理制度(试行)
一、临床科室成立运行病历管理小组,由科室负责人、质控员、业务骨干组成,科主任、护士长是运行病历管理的责任人,负责病区的病历质量及安全管理,做到依法执业、规范行医。
二、经治医生及护理人员应认真及时书写相关记录,保证各种记录的规范、及时、准确、客观。上级医师要及时审核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程记录、查房记录并签名确认,确保记录客观有效。
三、按诊疗常规开具医嘱,每项医嘱应有明确的开具或停止时间;医嘱内容应当清楚、完整、规范;病程记录与医嘱开具内容时间要一致。
四、有完善的三级查房记录,各级医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查房,加强危重及特殊患者管理,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和手术审批制度,规范及时书写会诊记录、危重患者的抢救记录和疑难重症病历讨论记录。对病情复杂需要多学科协同解决的应及时向医务科申请,由医务科组织全院会诊。
五、辅助检查合理,检查报告单与开具医嘱的内容一致;检查报告单粘贴规范及时,对异常结果的化验单用红色笔进行标识;对诊断、治疗有重要价值的辅助检查和异常结果进行分析记录并进行相应处理。
六、切实做好知情告知,各类《知情同意书》填写规范、及时。手术前、麻醉前、各种创伤性检查、穿刺治疗前做好谈话签字,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尸检、输血、化疗等,必须有患者及其家属或患者委托人、告知医师共同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医用植入材料的告知内容应详尽,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利。七、一般病人运行病历记录内容实行满页打印,危重病人随时打印,并按运行病例排序要求进行排列。
八、运行病历在医生办公室统一保存,不得借出,病历架应常锁。因医疗活动需要把病历带离医生办公室时,不得离开医护人员视线,用完立即归还并做好交接。医护人员应熟悉病历复印的相关规定,除出院记录外,禁止将任何病历资料打印给患者及家属,遇到医疗纠纷时应及时上报,严禁私自将病历提供他人查阅、复制。
九、患者出院后经管医师及时完成整理工作,当日交护士整理排序,次日完成医疗护理质控,科主任审核。确保72小时上交病案室,病案室应做好回收病历登记。
十、医务科定期对运行病历进行监控,发现的问题,现场反馈给科室,将缺陷落实到当事人,立即整改,杜绝医疗安全隐患,检查结果与当事人、科室绩效考核挂钩。
十一、运行病历缺陷奖惩措施:1、2、3、运行病历未按规定打印者,每项扣1分; 未按规定进行在架病历规定排序者,扣2分;
未按时书写病历内容,每项按《怀化红雅医院病历评分细则》相应项目扣分标准的1/2扣分;
4、运行病历检查中,乙级病历每份扣款10元;丙级病历扣款20元;终末病历检查,乙级病历每份扣款20元,丙级病历每份扣款50元;
5、6、年终病历书写名列前茅者给予奖励; 运行病历检查,每月不定期进行,至少一次。
怀化红雅医院
二O一六年五月
2.电子病历发展历程 篇二
作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病历的使用正成为一种趋势。回顾我国这些年来电子病历的应用发展历程,电子病历应用的范围在日益扩大,并朝着广度和深度双方向发展,人们对电子病历的概念理解也开始从朦胧意识阶段向理性现实阶段转变。但是,尽管如此,受到体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同样也遇到了一些瓶颈。为此,在新医改背景下医疗信息化要如何提速发展呢?
电子病历(EMR,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也叫计算机化的病案系统或称基于计算机的病人记录(CPR,Computer-Based Patient Record),它是用电子设备(计算机、健康卡等)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的数字化的病人的医疗记录,取代手写纸张病历。
1991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发表了CPR研究委员会的专题报告。报告研究了自1915年美国开始有病史历程,总结了近40年来实现病历记录计算机化的经验,全面论述了CPR发展的各个方面,指出实现CPR系统必须解决的问题。该报告对当前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发展有首重要的指导意义。1993年9月,在法国马赛召开首次健康卡系统国际会议,研讨健康卡的应用、效益分析、实施策略、安全保密、标准化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在中国,1994年第6届医药信息学大会上,国家卫生部提出“希望到本世纪末,全国将有若干家医院能够真正实现完整的CPR系统”。这一切,都表明电子病历已成为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目前医院使用的传统病历主要是记录在纸张和胶片上。传统病历在使用中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易变质、占地多、不易保管、查找和存取麻烦、不能几个人同时借阅同一份病历等。用计算机化的病史记录系统代替手写病案始终是医院信息系统研究的主要课题这一。计算机应用于医院40多年来,人们一直为实现病历管理和病程记录计算机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计算机在病历中的应用,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是用于贮存和管理病历文件(如病案首页、科研病历等);第2阶段是用于出院病历的数据库管理;第3个阶段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输入和存贮病人的基础资料、医嘱、各项临床检查结果和医学图像等资料,形成规模巨大的病历信息库。
计算机在病历中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实现电子病历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性能微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为实现电子病历系统创造了新的技术条件。电子病历的特点主要有:(1)传送速度快 医务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远程存取病人病历,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就能把数据传往需要的地方。在急诊时,电子病历中的资料可以及时地查出并显示在医师的面前。
(2)共享性好 现在使用的常规病历有很大的封闭性。医院诊治病人的记录只保存在本医院,如果病人到其它医院就诊则需要重新进行检查,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也使病人增加了不少必要的痛苦。而采用电子病历后,则能够克服这些不足。病人在各个医院的诊治结果可以通过医院之间的计算机网络或病人随身携带的健康卡(光卡和IC卡)来传输。病历的共享将给医疗带来极大的方便。
(3)存贮容量大 由于计算机存贮技术尤其是光盘技术的进步,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库的存贮容量可以是相当巨大的,而且病人随身携带的健康卡(光卡或IC卡),其容量也是可观的。
(4)使用方便 医务人员使用电子病历系统可以方便地存贮、检索和浏览病历,复制也很方便,可以方便、迅速、准确地开展各种科学研究和统计分析工作,大大减少人工收集和录入数据的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临床科研水平。
(5)成本低 电子病历系统一次性投资建成后,使用中可以减低病人的费用和医院的开支。目前,电子病历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需要大量的计算机软硬件投资和人员培训,有些医务人员甚至很难适应计算机操作。计算机一旦发生故障,将造成系统停顿,无法进行工作,因此,经常需要保存手工的原始记录。还有在将病历数据输入计算机时经常会出现各种错误(主要是操作失误),需要严格的检查,以防止发生差错和事故。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
电子病历是医院中医疗信息系统的核心。医疗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医院的医疗提供信息服务,其各项功能都是建立在对病人的病历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它包括:①病人的姓名、性别等自然信息。②病人的入院、出院、转科、转院等流行情况。③病人在医院所接受的各种检查记录。④医师为病人所做的各种治疗记录。⑤对病人的护理记录等。
有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系统,医疗工作的过程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一个急诊病人突然来到医院,医师可以将病人身上所带的健康卡插入计算机,这样计算机就会立刻显示出病人的有关情况,如姓名、年龄、药敏等等,此时医师就能够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开出需要的检查项目单。完成检查后,经治医师能够立刻得到检查结果,并作出诊治处理意见。如果是疑难病例,经治医师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请上级医师或专科医师进行会诊。上级医师或专科医师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家中提出会诊意见,以帮助经治医师作出治疗方案。电子病历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将使这个医疗会诊的时间大大缩短,质量大大提高。国外于1994年推出的多媒体电子病历记录系统——Viewscope,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该系统是集图像、视频、声频以及文本于一体的多媒体微型计算机系统,它能从多种数据源同时存取信息,使医务人员能从一台普通的桌面微机系统上一次查阅有关病人的所有病历记录,如X-光片及超声波图像,观看有关病情记录的录像以及录音等。Viewscope系统中所存贮的信息包括:①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CAT)图像、核磁共振图像、X-光片、超声波图像以及照片等;②病历记录、图表、信件以及单据等文件;③手术期间录制的录像片等;④有关医疗报告以及对X-光片解释的录音等。多媒体电子病历系统Viewscope还能和其他医疗信息系统相联接,形成一个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
电子病历建设面临利益角逐
政府一直在大力倡导电子病历的应用,这是医疗信息化未来发展的重点与方向,尤其是在区域医疗的发展过程中,它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当下我国各地区推进电子病历的应用大致分为两个方式:一是国家试点工程,在城市和农村建立健康平台。就像广东佛山医院,前不久在市卫生局与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慧通计算机有限公司共同合作下,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全市卫生信息系统、区域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到明年6月止,市民持“电子病历”在8家医院和南海区医疗机构,其身份识别、治疗信息互通将再无障碍;二是有能力的医院将自己出资,开始牵头建设电子病历。这种情况今年在浙江、广东等省份开展得比较多。例如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都已经开始项目。现在,政府并没有相关政策明确必须要建立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而只是鼓励去尝试,这就有很宽的限度让各区域和医院自行发挥。但不容乐观的是,大部分城市建立电子病历都是以医院个体为单位,这犹如一座座孤岛,并没有使它完全推广开来。
电子病历在中国的推广应用受到了区域局限性的制约,这和经济与人口数量有很大关系。一般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总量相对较少的地区,电子病历建立的比较完善。作为城市试点的厦门在两年内建立了100万份电子病历,现在已经居于全国领先的地位,整个城市中的36家医院均可以进行信息传递和共享,约占整体的70%。
那么电子病历在国内的推广到底遇到了什么阻碍和挑战呢?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电子病历应用的利益相关者众多,这其中包括患者、临床医生、医院管理者、社区医生、医疗保险、公共卫生、卫生行政、科研机构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在电子病历信息采集和使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提出了不同的功能要求和信息标准。可以设想,如果要把创建于不同历史时期,分散存放在不同机构和部门,又隶属于不同所有者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逻辑实体,还要给不同的人按不同的要求使用,这件事情会有多难。不但要解决技术难题,还要解决体制机制,规范管理各方面的问题。
第二,电子病历信息资源时空跨度大。由于居民流动性大,生命长期性,信息分散在不同地区、不同机构,因此电子病历的数据标准规范统一后才能共享。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的业务要求不一致,都要从各自视角对数据和信息标准提出要求,这无疑是电子病历资源共享面临的严峻考验。电子病历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也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渐进过程。第三,电子病历信息内容的复杂性。医院信息化实践证明,电子病历信息的复杂性是其他任何领域无法比拟的,因而导致电子病历信息标准开发投入很大,效益回报不明显。特别是这些信息标准的属性应该属于公共产品类别,但是政府没有足够的预算支持电子病历标准的开发,而没有电子病历信息标准,就难以实现信息交换的要求。正是电子病历信息内容的复杂性,才导致电子病历标准滞后,因此目前电子病历应用只能是个性化、小规范,局部项目首先启动。通过实践,提出信息标准使用的技术规范。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没有,也不可能立即拿出一个完整的电子病历标准体系,政府只能扮演引导标准开发和选择的角色。
综上所述,电子病历应用发展对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必然会提出挑战,要求创建新的业务需求模型,要求建立新的信息系统逻辑架构和新的数据标准体系。这同样需要一个长期研究和发展的过程。
信息化在医改中的前瞻性作用
不仅是电子病历的推进,新医改各条意见也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现在好似一个政府机关的非盈利结构,收入可能来自于技术或其他方面。但新的医药卫生体制对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医院需要与时俱进,加速自己的发展,这就对医院信息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经营医院要像经营公司一样,加强商业性目的。医院自负盈亏的压力会变大,这就要求医院提高运营效率,减少成本,管理上一个台阶。企业上ERP,医院就要上HIS。现在HIS更加偏向于对临床和门诊等外部工作的管理,今后将发展为对医院各项管理、医疗护理、物资经济和科研教学等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应用,实现医院内、外部信息资源共享。但遗憾的是,现在医院对管理还没有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其次是医师的信息化意识要加强。这不只是出现在中国的问题,就是在医疗行业比较发达的美国,这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出于操作性差和对医疗技术的保护,他们没有用好HIS和电子病历,这将大大的拖累医院信息化的建设;第三是CIO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中国很多医院的CIO都是半路出家,并不是IT背景出身,有时是从业务部门调转过来,IT的专业性是对CIO最大的挑战。虽然他们对业务的熟悉程度无人比拟,但是对IT技术的前瞻性认识还不够,尤其是在IT辅助业务的专业性方面。所以整个医疗行业对IT技术的接受程度很差。这是个需要长期改进的问题。如果院长是对业务精通的人,那么他们应该举起医改的大旗,专门运作医院,成立类似委员会的组织促进此事,才能推荐信息化的建设。同时需要医院做些外部咨询和规划,寻求外部力量帮助医院进行IT规划的完成。
医疗信息化要自己唱主角
和其他行业类似,在中国市场上,国内IT厂商在医疗行业的积累和发展远不如国外厂商。前不久在深圳召开的“2009中国国际医疗电子大会”上,不时可以看见IT厂商在会场上穿梭的身影。不仅有传统医疗电子巨头GE、西门子、飞利浦等厂商参与,英特尔、微软、IBM等IT巨头也在展会上以“数字化医疗”的概念亮相,而本土企业也仅有东软、用友等组队参展,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医疗市场上IT厂商的纷争格局。
中国做医疗信息化的企业很多,但多是在低端竞争,他们鲜有整体性的解决方案推出,更多的作用发挥在系统局部的应用和集成。这使他们缺少成功案例的积累,导致对行业的影响力较小。
那么如何解决突破这种窘境呢?一般是说“解决问题,突破困境”
中国的IT服务厂商应该在原有技术和服务能力基础上,实现服务范围的进一步拓宽和发展,并提供对IT基础架构生命周期的全程服务,包括咨询、规划、设计、实施和维护保修等IT基础架构的全程服务,并且在理解客户独特业务需求的基础上,依托技术和知识资源以及高效率的管理体系,以成熟的服务解决方案和强大的执行能力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积极协助他们通过融合IT与业务提升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本土IT企业,自己当主角。
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国家发改委就明确提出:“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为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各医疗机构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从而达到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让信息资源“转”起来
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利用信息系统以及对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使各种医疗资源、医疗机构互相协作、资源共享,实现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是大范围、多角度、宽领域的协作和共享,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医疗协同服务,这是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的核心部分。包括医疗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如医疗文档、技术、设备和人员等软硬件资源的共享;医疗协作,如农村与城市之间、社区与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医疗。②医疗保障服务,包括医疗专业配送,如药品器械配送、检验标本送检;网上信息服务,如网上预约、挂号、咨询、信息查询等;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如个人健康档案管理和家庭健康档案管理。③协同医疗监管服务,主要对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中的医疗协同服务与医疗保障服务提供监督、管理与评价,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提供支持、协调与配合,使其正常运行并有机结合,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信息平台是为整个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服务的信息平台。它以区域卫生数据中心为核心,接入医疗协同机构、服务保障机构和监管服务机构三方面,实现平台内部互联互通。
信息化重整医疗资源实现资源最有效利用
区域卫生数据中心通过在平台各机构内设置前置机和通信网络,收集有关的数据(如医疗文档、医学影像等),再经过一定的统计分析,为整个平台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医疗信息共享、医疗服务共享提供基础。医疗协同机构是平台的主体,主要包括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血液中心、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它们通过平台共享数据、技术、设备和人才等资源,实现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医疗等业务功能。
服务保障机构是平台的基础,如果把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比作“心脏”,医疗协同机构比作“骨架”,那么服务保障机构则可以看作是平台的“血肉”。它包括医疗专业配送机构、网上信息服务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和医保机构等,在患者与各医疗协同机构间及各医疗协同机构间起到联系桥梁的作用。
监管服务机构包括卫生监督局、卫生行政部门和政府决策部门等,为医疗协同机构和服务保障机构提供支持、协调与配合,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信息平台的正常运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信息平台的功能分为居民服务、卫技人员服务、医疗协同机构服务和卫生监管部门服务。
居民服务主要包括医疗服务、保健服务、医疗保险、健康教育和信息查询等;卫技人员服务主要包括科研教育、信息查询、信息公告和互动平台等;医疗协同机构服务主要包括转诊与会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疗专业配送、科研教育和信息查询等;卫生监管部门服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协同医疗机构管理、血库血源管理、设备器材管理、医疗服务价格监管等。
双向转诊让区域医疗资源“转”起来
双向转诊是为实现“小病去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而根据病情和人群健康的需要所进行的社区与医院间转院诊治的过程。目前,基于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信息平台的双向转诊已成为发展趋势,国内不少城市已开始了相关研究和实践。
双向转诊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始。对于一般患者,社区通过电话、网络与医院双向转诊办公室联系后由患者自行前往即可,部分需住院患者可经社区直接联系医院住院部。而对于危急重症患者,社区需派专人护送。
信息化重整医疗资源实现资源最有效利用
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指出:“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有理由相信,立足于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信息平台,国内的双向转诊工作必然会有所推进,医疗资源的公平配置也会有所依托。
由于社区就诊的大多数疑难危急重症患者的诊断不明确,在制定具体上转指征时应以病人的症状作为转诊指征,少量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则以病种制定转诊指征;大多在医院就诊的疑难危急重症患者的诊断已明确,制定医院下转和医院互转具体指征时应以病种制定转诊指征。由于各医院和社区诊疗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具体的转诊指征可由医院和社区协商制定。建立双向转诊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根据双向转诊的基本原则、参考指征、标准和流程等,构建双向转诊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双向转诊系统有效运行的可靠保障。政府应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如医保政策),加强对双向转诊的监管和考核,建立起政府对双向转诊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按照要求开展双向转诊的医院或社区给予适当的奖励,反之进行惩罚;同时应建立起对居民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推动双向转诊系统工作深入开展。2012年,医疗信息化会怎样?
毫无疑问,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注是人类共同的话题。不仅在大城市,在中小城市和广大的农村,乃至边远地区,人们对于高效、便捷、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的需求都是巨大的,这推动着我国走上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医疗服务和体验的道路,并不断探寻更多新的可能。
因此,我们看到技术再一次被奉为灵丹妙药。与美国联邦政府将在医疗卫生信息技术领域投入巨资相同的是,中国政府三年将拿出170亿用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这与之前国家每年用于医疗信息化的投资约为50-60亿相比,增量很是明显。此次投资无疑可以让医疗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上一个台阶,而对于效率低下、又保有丰厚利润的医疗卫生行业来说未尝不是好消息。
3.电子病历优缺点 篇三
电子病历(EMR)是一种资源,是记录了病人的全部医疗就诊档案而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数据等资料的总和。是医务职员通过门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的最可观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回纳形成的全部医疗行为的记录。它不但为卫生事业管理、医学诊疗与科研提供最实际、最丰富的数据资料和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的判定责任依据,而窃冬是评价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学术能力的一个重要依据。
一、电子病历的优点
1、安全可靠
大家都去银行办理过业务,试想,假如现在银行的工作还是手工作业的话恐怕取个100元钱都得排上几天的队,银行充分自动化办公系统快捷、简便、高效的优点。有人说电子病历管理上不安全,实际上完全可以通过软件,实行EMR分级保密管理,设立查阅、输入、修改和使用EMR分级授权等,可以保证EMR的安全性和使用价值。同时,系统提供数据备份和恢复工具。各级工作站建立数据备份制度,可以保证数据在受到破坏的情况下,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当然,实行电子病历的前提是医护职员必须深切熟悉到病历文书的法律性质,保护好自己的权限密码。
2、存储、查阅、使用方便
现在病历保存年限时间越来越长,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法律意识也在逐步增强,这就使病历的保管和书写工作成为医院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病看得再好,病历没写好也一样会出问题。
拿一个住院7天的病人为例,医生需要写的内容有:大病志(24h)、首程(8)、病程记录(3+2个),主治查房(2天)、主任查房(5天)还不算医患沟通的内容,我粗率算了一下,需12页纸张,字数在3000字以上,用时至少2小时,中医病历还要更多,这也是很多医生不愿写中医病历的主要原因。假如一名医生每月收治20个患者,光病历书写至少要花费40小时,5整个工作日(这里讲的已经是底线了)。如果医生能从病志中解放出来,就会增加于病人沟通的时间,充分分析病情,从而提高医疗质量。许多私营医院就有“医助”一职,专门为高年资医生写病历。
EMR不会霉烂、变质,而且耐热、耐腐蚀、贮存方便。EMR不需要庞大的存储空间。医务职员在自己的计算机终端上可查找病案资料,也可委托数据中心查找、打印、直接传送或复制传送资料等。
因此,医务职员使用电子病历系统可以方便地存贮、检索和浏览病历,复制也很方便,可以方便、迅速、正确地开展各种科学研究和统计分析工作,大大减少人工收集和录入数据的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和科研水平。
3、时效性强
传送速度快是电子病历的极大上风,医务职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远程存取病人病历,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就能把数据传往需要的地方。在急诊试冬电子病历中的资料可以及时地查出并显示在医师的面前。
患者就医时可授权医生查阅自己的EMR,协助医务人员迅速、直观、正确地了解病人以前所接受的治疗及检查的准确资料,避免了因患者记忆不清导致病史叙述的错误和遗漏,缩短了医生确诊的时间,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4、存贮容量大
由于计算机存贮技术尤其是光盘技术的进步,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库的存贮容量可以是相当巨大的,而窃冬病人随身携带的健康卡(光卡或IC卡),其容量也是可观的。
5、本钱低
电子病历系统一次性投资建成后,使用中可以减低病人的费用和医院的开支,更是由于使用的便捷性和资料的共享性,使得医护人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由此大大降低了医疗服务的人力本钱。
6、资料共享
现在使用的常规病历有很大的封闭性,而电子病历具有极好的共享性。电子病历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异地查阅、会诊和数据库资料共享等功能。
传统的就医模式使得医院诊治病人的记录只保存在本医院,如果患者到其它医院看病则需要重新进行检查,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也使病人增加了等待的时间和不少必要的痛苦。而采用电子病历后,则能够克服这些不足。病人在各个医院的诊治结果可以通过医院之间的计算机网络或病人随身携带的健康卡(光卡和IC卡)来传输。病历的共区域医疗享将给医疗带来极大的方便。外界使用者经过授权可通过互联网查询数据中心有关病案资料。
电子病历的不足
1、需要大量的计算机软硬件投资和人员培训
电子病历的有效实施一般需要较完善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相关的技术人才队伍,软硬件的投入资金数目客观。另外,电子病历系统对医护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的医务人员需要熟练进行计算机操纵。不仅如此,计算机一旦发生故障,将造成系统停顿,无法进行工作,因此,经常需要保存手工的原始记录。
2、电子病人不利于保护患者的隐私
传统的门诊纸质病历一般由患者自己保管,别人较难获取其中的隐私信息。即使是住院病历,由于是统一放置,而且资料共享和查阅都没有电子病历容易,所以,相对而言,对保护患者隐私更具优势。但是,电子病历具有更大的可及性,网络发布和查询相对简单,假如权限设置或使用上有缺陷或漏洞,患者的隐私就得不到切实保障。
3、电子病历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除了在将病历数据输入计算机时经常会出现各种错误(主要是操作失误)外,在填写电子病历时,还会出现下列问题:
(1)一般项目:字体及其大小间距设计不规范(未使用固定模板)、不适当板块复制、病历中出现了与本次病情不符的内容(日期、时间、姓名、性别)、拷贝他人病历(伪造病历)、病历眉栏填写不完整、页序排列错误等。
(2)病史部分:一般项目不全和不符、现病史未能反映疾病的发展过程、主诉与现病史结合不紧密、发病时间不准确。
(3)体检记录:12大项检查有遗漏、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部分缺项、50岁以上女病人未查乳腺、50岁以上男病人未查前列腺。
(4)书写格式:转科记录、阶段小结、诊断、各种记录格式不规范。
(5)病程记录:住院医师不能做到三级护理每3~5天记载,入院前3天、危重患者天天、抢救会诊随时记载病程记录,未能做到每周主治医师查房一次,三级查房(检诊)不落实。
(6)手术记录:术后3天未连续记录,择期手术前讨论、未按时完成,手术记录、术后记录不及时。
(7)时限:24h内未完成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2h内未完成,入院2h未下达医嘱,危重及抢救患者未及时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8)签字内容:各种告知书打印、告签不及时,会诊记录单上被邀人无签字,放弃治疗时家属不签字,急转诊或病情较急者忽视了签字,与患者无法定关系者签字等。
(9)检查报告单:多数医生只看计算机上报告结果,忽视了纸质单据保管与粘贴,导致一些重要的单据丢失或查看不及时,不能把检查结果与病程记录有效结合起来。
(10)拷贝他人病历:拷贝他人病历现象相当普遍,张冠李戴现象时有发生,忽视了对不同病人间类似症状的细微差别的记录,导致病历内容雷同,直接影响了医疗质量。
(11)使用血液制品:在输血与使用血液制品之前,多数医生未把患者的输血五项检查结果告诉患者,在履行好告知签字手续后在病程记录中体现出来。
(12)病历记录的准确性:病历记录不能体现出真实地、客观地记录疾病的发生、发展、讨论、诊断、抢救、治疗的过程和结果。
(13)其他:提前完成病程记录,术后记录不及时,并有错字等。
上述问题并非电子病历特有的缺陷,一般的纸质病历也同样会出现类似问题。
病历书写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1)一些临床医师责任心不强,不重视网络病历质量:例如,在单病种的病历中拟诊讨论、术前讨论等内容几乎相同,没有个性和独特见解,有的将他人的病历内容整段复制,未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造成病历的内容千篇一律和病历失真。
(2)多数年轻、轮转、进修和实习人员所写病历普遍质量不高:因为这类人员多数工作时间不长,经验较少,上级医师带教意识不强、经验不足也导致病历书写质量不高,有的甚至连格式都不统一。
(3)不切实际的规定也是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如首次病程记录要求在2h完成,对于内科医生来讲还能按时完成,而对外科医生来说,是很难做到,他们每周有2~3个手术日,再加上急诊患者,上了手术台,少则1~2h,多则一天时间才能回到科试冬病历书写无法按时完成。
(4)其他原因:国家缺乏统一的电子病历模板和填写规范;另外,人员少、待遇差、解决职称困难等,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越来越困难,加之近些年来各医院实际规模在不断扩大,而编制越来越小,任务越来越重、人员调换频繁等也是导致病历质量不高原因之一。
4、电子病历资料共享存在的问题
电子病历很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快捷性、异地交流、会诊以及资料共享性等。但是,在全国范围内联网没有得到实施的情况下,单个医院的电子病历难以在其他医院看到,患者的就诊信息无法共享,也难以发挥电子病历的全部优势。
5、第三方监督问题
电子病历无疑有诸多传统的纸质病历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也可能存在缺乏第三方平台监督的问题。不少人对目前电子病历主要由医疗机构负责创建、使用和保存的现状,表示出担心,如果出现医患纠纷,拥有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如果在电脑上进行修改,患者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解决电子病历缺陷的方法
1、电子病历标准化建设
国家要统一制定标准化的电子病历模板,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以规范电子病历的合理使用,发挥电子病历全国共享的特点。
2、教育和规范
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及时组织所有医务人员重新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预防医疗纠纷的技巧与方法,培养自觉遵章守法的良好习惯,防止发生医疗纠纷或司法取证时出现病历内容失真,或不能取证的现象。
3、培训与检查
医院要加强病历书写培训,并制定统一的《病案书写格式和要求》和《病案质量检查评分标准》;要不定期地举办病历书写专题讲座,由质控办的同志对病历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及怎样才能避免这些问题进行讲解;结合每季度选出质量较好的与较差的病历各三份举办一次病案展览,方法是由医生本人把借出的病历按时放在指定位置,并负责展览期病历的保管工作,结束后,医院管理部门检查病历完好后回还借条。总之,要让医师写好病历,就要想法教会他写病历的方法。
4、内部监督与管理
计算机的可复制功能给电子病历的书写质量带来了最大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病历质量管理模式,把管理的重心从追求终末形式质量控制向注重病历内涵质量控制转变,强化对影响病历内涵质量主体在医疗过程中不良行为的规范。另外,实施网上环节质量实时监控,定期抽查在院患者50%以上的现病历,并加大对违规人员的处理力度,对严重失真病历对当事人、科室及科室领导给予严厉经济处罚。
由于一些特殊的内容未能进入网络,如病历首页、各种协议书和患者家属的签字、各种记录的医生签字、会诊记录、专科的表格病历等,且目前网络病历尚无法律效力,不间断的进行网上检查与下科室检查相结合,是提高环节质量的有效手段。
计算机的应用,使医院管理者在计算机上就能使控制环节质量得到实现,但病历的真实性、准确性还需要现场检查才能证实。采取较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组织质量检查组的专家下科室现场指导病历内涵质量的缺陷,管理部门也要相应加大对病历内涵质量督察。当然,应要求主治医师和主任医师查房时,对病历的书写也要进行检查,并做好结果的登记,并作为科室医疗管理水平重要考核指标。通过一年的管理,病历质量明显提高。
提高病历质量必须落实病历质量责任制,即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和主任医师三级负责制。要求住院医师认真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书写病历,严格遵循客观、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原则。重点注意询问病史要详细,查体记录要客观、真实,反映患者的情况,不能千篇一律地用查体记录模板代替患者的查体记录;拟诊讨论、诊断分析要有依据;诊疗计划要有针对性;日常病程记录要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上级医师的诊疗意见、对异常检查及检验结果的分析及处理、更改治疗的理由以及疗效等。应要求主治医师的工作要规范,要按时完成对新入院病人的首次查房,并定期对住院医师分管的病人进行普查房,向下级医师明确提出自己的诊断及处理意见,及时监督、检查、修改病历。要求主任医师查房要有水平,既能解决病区病人诊治的疑难问题,又能传授临床经验和专业的新进展等。及时审签出院病历及对病历质量把关,重点检查诊断是否正确、完全,住院医师所写的主任医师查房记录是否完整、准确,各种知情同意书反映的知情同意是否规范,患者或其委托人签字是否符合法律要求等。
医院应加强对手术病人的病历质量管理,术前、术中与术后的病程记录反映了医师是否执行手术分级管理规定、术前准备是否充分,术后处理是否到位等。具体表现在术前常规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是否具备,手术适应证的把握,是否组织术前讨论,是否履行风险告知和患者知情同意签字,术中意外如何预防和应对,术后有无院内感染,有无并发症,监护措施是否到位等。
4.电子病历运行调查表 篇四
ISO质量管理和病历质控系统在电子病历质控中的应用
目的:遵循ISO质量管理要求,探索适合电子病历使用的病历质控系统和质控模式,保证电子病历质量,确保医院信息系统下的.医疗安全.方法:在全院实施电子病历的基础上开发可以本院信息系统为操作平台的病历质控系统.实施三级网络病历质控、环节质控、现场质控和内审相结合.结果:实施5年来系统运作良好,质控模式合理,有效确保了电子病历的质量.结论:该系统和质控模式是确保医院电子病历质量的较好方式.
作 者:冯妙坚 卢梅生 吴晓龙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质量管理部,广东广州,528200刊 名:中医药管理杂志英文刊名:MANAGEMENT OF CHINESE MEDICINE年,卷(期):17(3)分类号:G321.5关键词:ISO质量管理 病历质控系统 电子病历
5.电子病历运行调查表 篇五
2009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案(ARRA)正式颁布施行,作为该法案的附件,同时颁布了HIT促进经济与临床健康法案(HITECH)。该法案专门拨付270亿美元用于推广医疗信息技术。为配合该法案的执行,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服务中心(CMS)在2010年7月13日正式颁布了电子病历“有效使用”评价第一阶段的最终版评价指标。电子病历“有效使用”(Meaningful Use)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鼓励美国70万独立执业的临床医生和5000多家医院积极有效地使用电子病历系统,从而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和效率。电子病历“有效使用”评价指标的颁布和推广,极大地影响和推进了美国电子病历系统的发展。
鉴于电子病历“有效使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美国电子病历发展的积极影响,我国国内行业专家对于该评价指标体系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针对“有效使用”的概念内涵、阶段划分以及实际应用状况进行了介绍说明。本文基于国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理汇总国外文献,特别是CMS公开颁布的标准和规范文档,详细介绍了“有效使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目的、指标内涵和评
价规则。1.背景介绍
HITECH法案把在全美医疗机构推行电子病历的“有效使用”作为国家的重点工作,目的是简化病患住院手续,防止医疗错误,节约医疗成本。在美国,电子病历“有效使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推广和监管工作,由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服务中心(CMS)来负责,基于美国两大医疗保险体系:Medicare和Medicaid,制定了详尽的电子病历激励计划以及“有效使用”评价指标体系。该激励计划针对独立执业的医生和医院分别制定了激励方案,并每年针对医生和医院提交的评测资料进行评价,满足“有效使用”评价指标的予以奖励。从2015年开始,没有有效使用电子病历系统的医院和独立执业的医生,将通过医保支付方式进行经济处罚。
“有效使用”(Meaningful Use)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① 通过“有效”的方式应用电子病历系统(例如:电子处方);
② 确保电子病历系统互联互通,能够进行医疗信息的电子交换,从而促进医疗质量;
③ 医疗机构或者独立执业医生能够使用电子病历系统向医疗监管部门上报关于医疗质量和其他度量指标的信息数据。
电子病历系统“有效使用”推广的目标包括:
(1)促进医疗质量、病人安全、临床效率以及减少医疗差异;
(2)确保病人及其家属能够参与到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来;
(3)促进医院内、医院间的医疗协作;
(4)促进社区人群健康以及公共卫生;
(5)针对个人健康信息,确保提供适度地隐私和安全保护。
6.医院信息化从电子病历打开突破口 篇六
【文章摘要】“我们医院电子病历的建设历程离不开整个医院信息化建设历程。其实,它们的起步是一致的,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的。”作为301医院负责信息化建设的计算机室主任,薛万国对301医院的电子病历建设感情颇深,因为他在整个医院的信息化和电子病历建设上耕耘了20个春秋。
“我们医院电子病历的建设历程离不开整个医院信息化建设历程。其实,它们的起步是一致的,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的。”作为301医院负责信息化建设的计算机室主任,薛万国对301医院的电子病历建设感情颇深,因为他在整个医院的信息化和电子病历建设上耕耘了20个春秋。
自1988年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分配到301医院,薛万国见证了301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全貌。
早在1986年,301医院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就已展开,当时主要是用于医院医务统计、药品管理等方面。两年后的薛万国来到301医院工作,“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上房拉线的事儿都干过。”提及当年的工作环境,薛万国感慨万千。当时,他对医院的主要业务特点并不了解,对如何借助IT的力量为医院业务提供更好地支撑,还只有非常朦胧的概念。
不过艰苦的工作环境并没有使薛万国丧失信念,不断探索的学习态度使他坚持了下来。通过不断学习,他和所有同事一起不断探究如何为301医院的业务发展提供更好的IT支持。1992年,薛万国和同事做了一个C/S结构的微机系统,逐渐将信息化应用面扩展到收费、床位管理等。
此时,301医院的信息化还是主要集中在管理方面,对病人信息登记采取的是事后录入、批量录入的方式。随着对医院业务的不断深入了解,薛万国逐渐意识到病人信息的源头其实都来自于病人的医疗环节。如果能够实现病人信息从源头上采集,后续的不管是收费还是病人信息统计等,都可以从中抽取出来。“这时逐渐发现要把采集信息的点都推到一线去,推到第一环节,如果这个做到了,后面什么都好办了。”薛万国坦言。同时,他还意识到其实计算机的应用对医院最有帮助的是贴近医院的核心业务,只有让医生、护士感觉到IT系统是有用的,医院信息化才能真正算成功。基于此,199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卫生部(以下简称总后卫生部)和301医院开始共同研发“军卫一号”HIS系统。在做这套系统时,薛万国及其同事按照“医院的信息化要以病人信息为中心”的原则去研发,并按照电子病历的目标去做,“这是核心的东西”。从这时开始,301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逐渐从管理转向临床。从1997年HIS系统上线到现在,虽然301医院对这套系统做了很多改进,但没有做颠覆性的修改。
紧接着,301医院信息化建设迎来了10年高峰:1998年,301医院的医生工作站上线;2005 年,门诊系统上线;2006年6月,全院医学影像传输系统和门诊信息系统建设上线,初步缓解了门诊排队挂号紧张的问题,实现了医疗影像存储和管理的网络化。这些系统正是301医院整个电子病历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在薛万国看来,电子病历涉及的系统有很多,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检验系统、放射科系统、超声科系统、病理系统、内镜系
统、麻醉记录系统等,加起来大概有十几个系统。“一个部门只要业务和别的部门不一样,就需要一个特殊系统来支持”。
医生工作站仅是电子病历的一个环节
301医院自从上了医生工作站,医生日常的记录以及申请基本上都是在网上完成的,从医生记录病人的病历、给病人开处方、处方发到收费房或药房,都已实现了电子化。现在,病人在301医院做化验这个过程就是医生直接在计算机上开化验单,然后护士根据计算机上的申请采集标本,检验科检验设备的结果直接采集到计算机并发布到网上,医生在计算机上就可以直接看到检验报告。而如果有病人要做一个磁共振检查,过去是需要病人先拿着单子在磁共振室登记预约。而现在,只要在网上预约一下磁共振检查的时间即可。手术也可以在网上预约完成。比如某个病人的手术是排在礼拜几、由谁做,都可以在网上完成。如果有病人要做一个影像学的检查,比如做一个CT扫描,也不必等放射科把报告打出来。只要CT一扫完,影像图片就可以马上返回到医生这里,整个过程及时而且方便。“其实这都要归功于医生工作站。”薛万国表示。
如果仅从电子病历狭义概念来看,如果一家医院可以通过电子化的手段来写病历,这就意味着它已经实现了电子病历。然而,薛万国认为,真正的电子病历是把医院和医疗相关的所有环节,比如病人的检查、检验、手术记录所有这些都电子化,并将这些信息集成到一起。“电子病历是病人所有信息的集成,不是说哪个医院上了一个系统就是电子病历了。”薛万国解释道。在薛万国看来,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是整个医院流程中的一个环节,护士的护理记录、检查科室的记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也需要实现电子化手段。
“从这个角度考虑,虽然301医院早在1998年就已经上了医生工作站,但当时并没有真正实现电子病历。”薛万国认为。
分散收集病人信息
301医院的信息化刚刚开始时,一个主要目的是完成定期的医疗工作数质量统计,病人的有关信息采取的是事后录入的方式。比如为了统计病人的医疗情况,病人出院后把病人首页信息录进去,“当时叫病案首页管理,所谓首页就是病人的摘要信息。如在医院期间医生对病人的诊断、做过什么手术、花了多少钱、住院时间有多长、是哪位医生给他诊治的等摘要信息录到电脑内。
然而,随着301医院电子病历的推广,这些信息逐步分散到病人就诊的整个过程中。比如病人的住院信息在病人办住院手续的时候录入进去,诊断则在病房就进行录入,而有关手术的信息则在手术室内录入。这些信息逐步扩展到病人住院的各个环节中,“我们信息化的演变是一个由集中的、事后的发展到过程中的、实时的、环节上的,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薛万国告诉记者。
电子病历再造医院流程
在实施电子病历的过程中,301医院的整个工作流程也发生了变化。“因为信息的收集采取的不是集中收集的方法,而是分散到业务流程中。过去,病人信息收集和传递的业务流
程是通过手工来收集的,而现在变成通过网络进行收集和传递,从而导致流程一定会发生改变。”随着301医院应用系统的不断扩展,301医院流程改变也成为必然。
过去,病人在挂号处挂完号后,会将自己的号条和病历交到诊区分诊台。由分诊台护士进行分诊,并将病人的病历送到诊室排队。而现在,病人挂号后,诊区的IT系统就可以直接进行分诊了。病人到诊区后,病人的排队信息就会显示在屏幕上,从而节省了护士分诊的时间。医生同步就能在系统中得知给他分去了几个病人、分别是谁等。然后医生可以按照分到的病人的顺序来叫号。
放射科实施完医学影像传输系统后,放射科的流程就会发生变化。过去,病人做完影像后,要等着工作人员把胶片洗出来,组成一批交给医生,然后放射科医生再根据胶片进行诊断,然后再将结果送给临床医生。有了医学影像传输系统后,拍完病人的影像,放射科医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看片子,做出诊断报告。临床科室的医生也可以通过电脑立刻知道病人的病情。这就省去了来回等待、交接的过程,也提高了效率。“这个流程再造是随着电子病历的推广不断调整的。”薛万国表示。
要覆盖全部信息还很难
“到目前为止,301医院的电子病历大约覆盖了病人信息的80%,越到后面反而越困难了,因为剩下的都是一些零零散散、边边角角的环节。”薛万国告诉记者,301医院一些大的检查科室,像检验、放射、超声、病理、核医学、内镜等大部分检查实现了电子化,大约占到所有检查的70%以上。在临床这块,门诊医生站、住院医生站、处方、医嘱、护理记录这些都已经完成。在一些小的科室,301医院还没有实现电子化的覆盖,比如一些小的实验室。301医院共有三大检验科室,分别是临检科、生化科、微生物科,它们的电子化覆盖到了80%。而每个科室内都有自己的实验室做专科检验,如内分泌科有自己的实验室、风湿科有风湿科实验室、妇产科有妇产科实验室。这些小的实验室每天所做实验的量不大,因为大的实验室一天可能要做几千份甚至上万份的病人检验,而小的实验室多的是几十份,少的或许只有几份,有的甚至一周才做十例、八例的。虽然它们的总量占的很小,但是它涉及的点多。所以在做电子病历覆盖时,薛万国带领团队先解决大拨的,一些小的实验室既分散又特殊,所以现在还没有实现电子化。
不仅检验科,检查科也是如此。一些常规、比较普遍的检查,如超声、放射、病理都已经实现了电子化,而还有一些小的专科如听力、喉镜等的特殊检查则没有实现电子化,“我估计这个大约有20%的样子。”薛万国笑道。接下来,薛万国准备带领团队把电子病历的面进一步扩展,不过他也表示,要100%实现电子病历难度比较大,因为病人信息的来源的确太分散了。
7.电子病历运行调查表 篇七
卫生部要求医院从“以管理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以业务人员为主体,全面提升医疗决策,医院管理和诊疗水平”上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整合现有资源、统一集成、信息共享,服务患者的医院综合信息管理解决方案。该方案极大的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控制和降低医疗费用,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易迅电子病历系统是集病历书写、医疗质量控制、信息查询及统计分析、综合信息管理等于一体的综合型电子病历平台统。易迅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能够帮助医院简化传统工作模式中的某些耗时且容易出错的工作环节,加速检查检验申请及结果信息在医技科室及临床医生间的传递;临床医生可以方便快捷地调阅历史及相关病历资料,辅助医生诊断,并且更加快速、规范地生成病历报告;电子病历的集中管理实现了病历数据在权限控制下的全院级信息共享,并且支持后续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业务整合与数据共享机制
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集成各类应用系统以及日常运营的数据交换和业务协作系统。在此系统之上实现医院内部业务应用系统的协同性和互操作性,最终形成一个互联互通、支持辅助决策的医院业务协作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需要支持不同系统之间的医疗数据的整合和交换,快速实施应用程序节点部署以及各医疗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中传递和展现整个医疗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需要规避系统之间“点对点”式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机制,并使得医院可以基于信息系统整体上进行业务流程优化与管理,对内提高管理水平,对外以标准化的方式接入区域卫生协同系统,更好地服务患者。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载体的患者诊疗数据组织与共享模式
电子病历是健康档案在医疗机构的特定表现方式,标准化的电子病历数据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和健康档案建设的关键问题。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载体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将病人全部的诊疗资料以统一的形式组织起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以统一的方式向外展示,并使之与电子健康档案有机结合,形成以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为基础的病人诊疗数据标准化、规范化的共享与利用模式。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临床服务与医院管理的协同机制
医院管理分为医疗管理与运营管理。医疗管理通过对医院诊疗活动各个方面的直接与间接管理来保障临床服务工作的质量;而针对医院人、财、物的运营管理是为医院临床工作进行后勤保障工作的,其最终目标依然是为临床服务的。医疗管理与运营管理需要同临床服务共享和交换各类数据,以实现相应的管理目标,促进临床服务质量的改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共享和交换的数据种类繁多,几乎涵盖医院信息系统的各个部分,因此需要建立基于统一的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机制。因此,如何将医院管理与临床服务的业务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这两方面工作的协同机制,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目标之一。
8.电子病历运行调查表 篇八
期本科室常用药品默认剂量维护、常见病医嘱套餐维护、门诊病历模板及诊断名称的进一步完善、科室培训协调、本科室操作指导等工作。
3、3月22日(周三)、3月23日(周四)、3月24日(周五)下午14:00
到17:30(不清场)将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为计算机基本知识、五笔、拼音基本输入法等,每天培训内容相同。基础培训根据个人计算机操作掌握程度而定,对于没有计算机操作基本知识者(以是否会打字为标准),科室必须安排参加基础培训。
三、近期工作安排
1、进一步收集意见,完善系统。
2、完成应用程序的培训计划,应用培训计划从3月27日开始,届时请各科安排人员参加,具体安排详见后期的培训计划。
3、与门诊办、药剂科、总务科、房管科共同完成建卡处、发药
窗口、检验标签打印处的布线、改造工程、系统联调。
4、请财务科完成所有检验检查项目名称与物价项目的对接工
作。
信息管理科
9.电子病历中患者信息保护的探讨 篇九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更没有关于电子病历个人信息的立法,这就为纠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因此,我国首先应当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从整体上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安全。但是这只能从宏观方面进行保护,无法对整个行业进行详尽规制。因此,还应当根据电子病历的特点,制定《电子病历个人信息保护条例》,为患者的个人信息安全提供法律依据。
3.2 技术手段
首先应当强制推行电子签名技术,给相关医护人员配备与自身身份相对应的电子签名密匙,可以防止医护人员随意修改电子病历个人信息,防止记录修改无痕化,保证病历的完整性。其次,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还要使用防火墙技术,阻挡来自外部网的攻击。最后,在数据传输和共享过程中,还要使用数据加密技术,使入侵者在没有电子密钥的情况下,无法获取患者的个人信息。
3.3 医护人员自律
在当前法律手段缺失的现状下,应当对医护人员加强教育,规范电子病历参与者的行为,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安全。首先要加强行业自律,医疗卫生行业人员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监督,才能严格自律。此外还要加强行业道德建设,在规章制度无法触及的方面,从医护人员自身的道德方面进行约束,明确职责,严格监督,防止医院内部医护人员泄露患者隐私。
3.4 患者提高保护意识
患者在医院的就诊过程中,最关心自己的病情,往往会忽视个人隐私的安全性。首先应当加强患者保护个人隐私的普及教育,处理好隐私保护与其他权利的关系。其次要增强患者的法律观念,当侵害事件发生后,不能听之任之,应当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利。最后,还要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患者发现自身信息被泄露之后,应当首先找到相关部门反映,降低侵害程度,医院也应当及时的向患者通报信息泄露处理结果,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马伟,许学国.电子病历共享中患者隐私权保护[J].卫生软科学,2009(03):330-332.
[2]高玉玲.论医疗信息化中的患者隐私权保护---以电子病历运用为视角[J].法学论坛,(02):74-79.
[3]荆元宏.简论患者电子病历中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哈尔滨医药,2014,02:88-89.
[4]王海峰,张沛.基于技术途径的电子病历个人信息保护初探[J].中外医疗,(02):191-192.
【电子病历运行调查表】推荐阅读:
电子病历优缺点06-30
电子病历广告语10-19
电子病历系统国内先进11-13
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11-12
运行病历检查整改措施09-18
病历排列顺序08-15
病历处方书写10-02
病历上交通知10-22
出院病历顺序11-03
病历书写规范制度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