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程论文(精选12篇)
1.初中数学新课程论文 篇一
一、课改实验带来课堂教学的变化
课堂教学呈现了以学为主的新局面。各班数学实验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和深入研究,立足课堂,积极实践,一年来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更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在各年级数学课堂上,基本消除了灌输式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学更面向全体,教师经常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学习形式多了,思维训练多了,发言交流多了,课堂正在向学生的主动学习不断发展。
2、注重了教学情景的设计。新教材较重视问题情景和过程呈现的设置,教师注意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备课中突出情景和过程的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吸引力,教学更贴近了学生的实际。
3、更注重了动手实践的探索。在课改中,全组教师对数学实验已形成共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增加动手实践机会,通过“操作探索归纳”的形式,让学生“做数学”、“做中学”,特别是在课题学习领域,更加注重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4、更注重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正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下逐步落实,课堂上,教师经常较多地采用启发式讲解、探究式讨论、多样化训练等方式。尝试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模式与新课程有了更好的结合。
5、更注重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新课程倡导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实物投影仪已成了学校教学常用的手段,一年来,有90%的教师已在多媒体教室上过课,不少教师还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为提高教学实效,广大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各种教具学具,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又提高了效率。
二、课改使教师获得了更好的专业发展机会
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作为首批进入课改的数学教师,在深入的实践与研究中,较快地适应了新课程,业务素质得到较快的提高。
1、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广大实验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本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研究方向,立足本校,着眼课堂,积极探索教学改进的途径。在许多学校的七年级备课组活动中,形成了分工协作集体备课、教师每周撰写教学反思的制度。在学校教研的基础上,定期进行县级研讨活动,通过教学观摩、互动式研究交流,初步形成了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的共识,即要从教学任务和学习需求的实际出发,远离机械接受的识记型教学方法,多用解释型、选取适当内容尝试探究型的教学方法。
2、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研。学校数学本着为教学第一线教师服务的原则,开设了新课程专栏,组织骨干教师,为实验教师提供所需的教案设计、课件和试卷等教学资源和教研信息。课改以来,教师的网络教研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主动收集网上资源,经整合后运用于教学与研究。网络教研得到了关注和欢迎。
三、课改促进了数学教研组的建设
1、校本教研得到了加强。全组数学教师通过教学观摩和经验介绍,形成了加强数学教学研究工作的共识,明确了工作要求。课改以来,备课活动的实效性明显提高,教师之间交流的教研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加强。
2、数学教师的课改意识得到了加强。七年级数学课改的氛围,带动了全体数学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的自觉性,许多教师主动到七年级进行开课,深入研究新教材。广大教师都自觉地将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和中考复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为新七年级实施新课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四、实验的教学效果分析
一年的课改,在数学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良好的开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用学生的话说,即“课堂活了,学习活动多样化了,比以前更喜欢上数学课了”。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各校学生的共同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初见成效。
五、问题及思考
1、教师素质的提高问题。无论是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和还是实施策略的操作,都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学科专业及综合素质,如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的意识和能力、课件设计制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运用能力、跨学科知识及人文素养等。部分教师从困惑到逐渐适应,少数教师还不很适应,学校教师之间还不很平衡。因此,培训学习和深入研讨交流必须进一步加强。
2、教学方法问题。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简单化,缺少灵活性多样化,创新意识不强;一些教师只注意形式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形无实;新课程课堂教学得不到有效的改良,教师的学习引领作用得不到更好的发挥。
3、课程资源问题。新课程倡导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但受各种条件限制,许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学仍然得不到有效利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影响课程实施水平。
4、课时及学业负担问题。许多教师及家长忧于考试评价,仍过多地为学生布置重复性的习题。期望新课程考试评价的改革着眼于数学素养的发展,并能有效地减轻学业负担。同时,实验教材要不断改进,结构要更合理,容量要适当。
2.初中数学新课程论文 篇二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 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 用新课程的理念, 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 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立足教材、用好用活
教师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1)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 是广泛的, 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只要是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例如, 初一数学 (下) 有一个关于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 并没有类似的例题, 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 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圆柱形的杯子, 一只杯子中盛满水, 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 (2) 充分利用教材, 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 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 开发教材, 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 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二、科学评价、全面发展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 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 淡化分数的概念, 使“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年的话成为历史. (2) 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 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 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 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原则.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 会不断地追求, 不断地探索和攀登, 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三、转换教师角色, 改变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 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 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这些组织形式就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 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 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 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 当学生登山畏惧时, 教师不是拖着走, 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 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如在教学线段的长短比较时, 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 并请两名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 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 不再需要我的引导, 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就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 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可以调控教学, 照顾差异, 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 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既有认知的交流, 更有情感的交流, 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四、尊重学生现状
3.浅析初中式 数学新课程新理念 篇三
一、数学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是智慧的指路人。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唤醒”、“激励”、“发展”学生。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智慧的火花。
二、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课、做练习之外,也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演示、表演等活动;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可动手设计、制作和做实验,还可以通过观察、探索、归纳等。
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认为,数学学习是现实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新课程中,每个知识点基本贯穿在一个现实情境中,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探究过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立足社会需求,兼顾个人将来实用,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以及学习过程经历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年级上学期,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通过校运动会上两学生争夺1500米长跑比赛冠亚军的情节,让两个同学演示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的全过程。学生亲自经历在静态中研究动态问题、在动态中找出静态规律的研究探索过程,明确了行程问题的内涵,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学到“百分数”一节时,我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对五芳斋早点与小吃店价格作比较研究,学生的积极性极高,96%的学生参加了社会调查的全过程,88%的学生写出了小论文。学生论文的内容广泛,也比较深刻,是老师远远没有想到的,其中涉及到物价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卫生问题、文化问题、历史问题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查阅了各种资料,积极交流,互帮互助,百分数的知识掌握和灵活应用得到了有效强化,而最主要的是,学生明白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亲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三、数学课堂是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
讨论、合作是学习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交流则能促进学生的智慧(成果)共享。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数学课堂是承认差异的课堂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目标是单一的, 要求所有人都达到同一个目标要求,都成为“精英”,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别。有调查反映,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成就了10%的精英(高分低能),约40%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而有少数学生则完全放弃了学数学。这就是以往所说的“上课昏昏昏,回答问题慢吞吞,考试得几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教育造成了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后进生是一种教育权利的变相剥夺。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已从客观上肯定了人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同时,新课程又认为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每个人都要学习知识,根据能力大小可多可少。这种理念下的评价机制,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持久保持,能让后进生吃得着、优秀生吃得饱,每个人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
五、数学课堂也是德育教育的课堂
数学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讲数学史,可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宏扬爱国主义精神;讲数学思想、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新课程的每一处知识、每一个背景材料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资料,学习数学所体现的意志品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欲望,培养数学的审美观等诸多方面,一起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德育渗透体系。
4.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有感1 篇四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生活到数学的认识过程,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数学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数学课程的构建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在此我就近几年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谈几点感受。
首先,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数学多年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数学概念,把握数学定义、定理和规律。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数学规律,为下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再次,数学实验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动手认真的去做,去尝试,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数学实验,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
总之,数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数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
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感想
数学活动课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一、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作用与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完全改革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笔者认为,新增实践活动课内容,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改“学数学”为“做数学”,与国际教学接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展数学活动课,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重新审视“素质教育”口号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仍难以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传统的教学目标、陈旧的教学方法、单调的课堂交流、枯燥的教学训练,都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理念,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巨大变化。
二、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过程
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就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如:笔者在设计《截一个几何体》这一活动课时,做了一个前期准备:即在上课之前,便引导学生准备一些易切割的立方体材料,如萝卜、马铃薯、粘土等。在做立方体的过程中增加他们的空间图形及实践操作经验。在截几何体的活动中,笔者没有直接将书上给出的结果展示出来,而是通过学生的切与截,让他们在操作中寻求结果。然后,再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填写活动报告,总结活动过程。自始至终,都由学生占主导地位,让他们在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在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中,注重形式的多样是必不可少的,笔者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实际,采用多种多样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
1、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
2、精选内容,注重普及性。
3、精心设计,渗透创新性
数学活动课,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维训练内容和动手操作内容,通过这些充满了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教学的评价
数学评价是数学活动能否真正开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以往数学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业成绩;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学习评价体系,已经非常迫切、非常必要了。
新课程需要的学习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兴趣、行为等等的考查。用一句话说,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总而言之,数学活动课是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绝对划一的,而是会存在明显的弹性。所以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悦身心,激发潜能。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研修感言
通过这次远程培训,使我对于“教育部2011年版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有了初步的体会。
新课标在 “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等方面都有一些修改。比如: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课程目标”方面,明确提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提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等。“课程内容”方面,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用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对某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进行了修改。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逐步认识、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并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将这次培训体会总结如下:
1、通过研修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来参加这次培训,更多感到的是责任、是压力!这次的培训学习,是收获丰厚的一次培训,也是促进我教学上不断成长的一次培训。
2、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观看学习视频使我领略到了教育专家和名师的风采,专家和名师的深入浅出,鲜活生动的讲解让我深受启发、大开眼界,引起深层次的反思。看着同行发表文章和评论,我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实用性的建议和意见,认识到加强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3、反思不足,努力改进。
通过远程研修,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努力,在学习和思考并没有停止。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善自身,勇敢迎接更多挑战。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感言
我有幸参加了国培班学习。首先要感谢国家教育部,给我们这样一次难得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收获很大。我深知参加本次培训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虽然天很热,也很辛苦,但我珍惜这次学习的每一天,不放过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学习过程中我慢慢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贫乏与稚嫩,学习又逐渐地使我变得充实与干练。是的,在培训学习的每一天都能让人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撞击与迸发,给了我太多的感悟和启迪!同时又仿佛是一剂“兴奋剂”,给了我无限的工作激情和留下了太多的思索!
在本次培训中有幸让我们听到了专家、学者对教育方面的前沿的思考、精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对生活、对工作、对事业、对学生独特的感悟,我一次次禁不住问自己我该怎样做、做什么样的教师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这些,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促使我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以前的工作,更严肃地思考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认真地思考未来的路如何去走。在这里就从听取的讲座中浅谈几点自己的感悟。
一、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变课堂,创造多彩课堂.教师就必须在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尤其是在教学方面,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会上课单一.而是要有多种多样的课堂方式.只有形式多样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专业课,从而在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课水平.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绝对不仅是在备教材,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能学会什么,是否发展了。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的教学,我们的教学必须要采用更多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这里说的方法也不仅仅是单纯表面意义的活跃,而是要.看课堂有没有深度,好的课堂应是有生成感,推进感的课堂,教师不仅仅准备给学生什么样的挑战,好要看学生能提升什么,突破什么?我们要使课堂变成思维的舞蹈者。同时我们还应该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改革教学方法的.老的教学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的需求了.同时也不可能满足我们新一代的学生了.所以作为当代的老师不能只满足目前的状态.应该从现在开始学会适应社会、适应学生。所以了就应改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改变教学方方法。不能只是单纯的像以前那种教学的方法,我教你学。也不管学生会不会。现在要多学习。
二、转变教师角色。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三、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要有学生立场。
学生是个独立人格的人,他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求、愿望。老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智慧的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把学生当成学生,要有学生立场。对学生说话的音量要适中,不要大嗓门;尽可能用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如“我认为你这样做比较好”,并让孩子明白这样做的理由和益处,这时孩子会自觉地按你的要求去做。要尊重孩子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特点,接纳孩子的错误,不要用相同的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孩子,应给于他们更多的独立和自由,关爱和接纳每一个孩子,使孩子不断感受到和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喜爱、鼓励和支持。
四、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
新时代、新知识、新课程都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习不仅仅只专业方面,要扩充到各个领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5.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的论文 篇五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因此,近年来,教育界掀起了一阵教学改革的热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笔者以《指数函数》教学为例,简要论述了新课程改革视域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以课本为基础的前提下,拓展课外知识,并且研究每位学生的不同性格和心理等,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课本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中,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初中数学课本也应进行改变。与传统课本相比较,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数学课本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模块,其中必修有5本,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选修有4本,以课外拓展为主,主要目的在于拓展学生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指数函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在教学设计的同时,引入函数的思想,并将指数的性质作为函数教学的重点,同时注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初中课本与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课本相比较,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课本是教育发展的产物,也是对传统课本的继承与创新。如在数学《指数函数》时,教师应尽可能地结合实际,抓住传统教学与教学改革的相同点,挖掘课本中指数函数的基础知识,运用求同存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1.转变教学方式。随着教育观念的发展与课程模块的重新编排,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随之改变。这种改变不是单纯地摒弃,而是创新地改变,吸取传统教学中好的一面,摒弃不好的一面,形成与新课程改革教育模式相结合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首先,教师应与学生互动交流。这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教学方式,不存在任何的等级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彼此交流、启发,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增进了情感交流,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其次,教师应与学生合作探讨。这是教师与学生组成合作小组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能力,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在学生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加强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重视专题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其他人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首先,自主学习。这是完全依赖学生自觉性的学习模式,其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与时间观念及自我能力,学生要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其次,合作学习。这是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小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最后,研究性学习。这是围绕一个问题或课题进行研究的学习模式,由学生自主发起,教师则作为指导者,其最大特点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的自主能动性,还培养了研究意识。
参考文献:
[1]侯晓娟.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初探——对“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反思[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12).
6.初中数学新课程论文 篇六
(三)1、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1)道德品质。(2)学习能力。(3)交流与合作。(4)个性与情感。
2、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有哪些意义?
(1)质性的评价方法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不仅具体直观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较好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这种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2)因为质性的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即可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那么,质性的评价方法无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评价手段。因此,质性的评价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3、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四个工作环节?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2)设计评价工具。(3)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
四、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4、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
(1)职业道德;(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3)教学设计与实施;(4)交流与反思。
5、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变化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首行,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6、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是什么?
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把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第三,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第四,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和尚未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及素质并据此确定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第五,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第六,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7、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8、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弊端?
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第二,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第三,以“权”为本,权力至上。
9、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
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0、新课程提出考试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用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五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1、实施发展性评价有哪些建议?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想,可遵循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第一,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了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与新理念。第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讨论。
第三,反思已有的教育平价工作,寻找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思想相一致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
第四,采取行动,具体实施在讨论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评价工作计划。第五,进行阶段性评价,采用多方面信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丰富、补充和改进评价工作方案。
12、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2)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13、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一,促进“全面发展”不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第二,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14、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哪些问题?
(1)评分者的选择。由教师评分,还是由学生评分。
(2)评分方式的选择。把成长记录袋作为整体来评分,还是将各项目单独评分,然后计算平均分。
(3)评分结果报告与交流。
15、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首先,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其次,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再次,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16、什么是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17、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核心是以人为本,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1.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三维目标)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互动,多元智能)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活动课、实践课)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过程与结果并重)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面向世界,跨学科)
18、新课标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什么,三者关系如何,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融合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三维目标的落实:①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特点,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落实。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个有机整体,不是三项并列目标,不能将其硬性割裂分开。③三维目标的落实是一个灵活创新求真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有序地落实。
19、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操作实践。它要努力让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经验,提高能力。
20、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民主、平等;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堂对待教学,新课程强调民主、平等和赞赏; 第二,课堂对待学生,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第三,课后对待自我,新课程强调反思;
7.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新方式 篇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
新阶段催生了教育教学新理念, 新课标明确了课堂讲解新要求, 新要求提出了方式方法新策略。 以往教学理念下, 初中数学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精力, 但取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经常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究其原因之一, 是由于教者所采取的实施手段, 不能遵循现有教学规律, 不能按照教学实施原则, 不能呈现教学显著特性。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没有处于科学合理的位置, 师生没有形成融洽平等的关系。 素质教育态势下的初中阶段数学工作者需要选择和践行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体现教学的内在本质、展示二者的根本作用, 而形成的新型方式, 推动学教协调发展, 学讲活动持续推进, 教学合一、教学互赢目标成为现实。 我现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新方式选用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一、数学教学新方式应体现双向互动特性, 利于双边沟通交流
教育运动发展学明确指出, 课堂教学充满了运动发展的特点, 其中包含了多角度、多方面的深刻互动、深入探讨、强烈碰撞等双边实施环节和因素。 一切教学方式的设置和运用, 其目标和意图都是为了促进和推动师生之间深入高效的互动和发展。 因此, 教师开展知识点讲解或者问题讲授等不同实践活动中, 选择和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时, 要紧扣住教学活动的双向双边特点, 设置的教学方式要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和沟通、讨论和辩论, 从而让师生能够更深入地认知和理解知识点要义和解题思路策略。 如“二次根式的除法”第一课时新知讲解环节, 教师采用动手操作为主要手段探究性教学策略进行“二次根式的除法”等知识点的教学活动。 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讲解商的算术平方根, 展示其数学形式:。
生:观察商的算术平方根所具有的特征, 并指出其内涵意义, 指出其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本质内涵, 就是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师:组织学生讨论, 商的算术平方根式子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生:进行讨论, 指出a≥0, b>0。
师:组织讨论为什么b>0?
生:通过讨论明确, 因为b=0时分母为0, 没有意义。
点评:在此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运算顺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商的算术平方根, 在讨论和分析的双向过程中, 学习了商的算术平方根的内涵意义, 同时也有获得了根据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的结论, 并能进行有效展示。
在上述讲解进程中, 教师组织学生群体深入学习和研析, 在深入讨论和相互交流中, 将自己对新知内容的认知观点进行了表达和展示, 让学生进行了有效训练。
二、数学教学新方式应体现时代发展特性, 利于教学实践活动
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 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科技发展成果应该助推学校教育、提升学校教育实效。 现代社会下的学科教育, 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器材开展课堂教学, 已成为教师所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 课堂是现代教学器材的使用主阵地, 学科教学的时代特性和发展特点, 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是其重要一面。 教师实施教学新方式, 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 将电脑、电视、课程软件、电子产品等融入课堂教学过程,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抽象、复杂、深刻的数学学科知识或问题案例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表达, 便于初中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讲解中, 该节课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讲清讲透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内容, 同时也是初中生认知掌握的一个难点, 加之函数图像和性质内涵和外延较复杂和丰富, 需要较好地运用多媒体教材的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等特性, 开展有效深入的讲解和指导。 教师在其具体讲解过程中, 借助现代化教学多媒体器材, 将电子白板这一教学工具运用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讲授过程中, 通过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软件, 运用投影仪将准备好的图形符号其他相关内容逐步投射在电子白板上, 再通过批注、覆盖、拖拉、标识等手段, 将一次函数的图像运动变化过程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初中生面前, 让初中生对其图像特点及性质内容有直观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为初中生有效探究一次函数案例问题提供认知基础。
三、数学教学新方式应体现课标核心要义, 利于学生发展进步
锤炼参与对象的技能、素养、品质, 是新课改的重要核心要义, 同时也是新阶段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 都为了达到发展和提升学习对象能力和素养这一目标。 因此, 教者在使用新方式手段时, 应贯彻落实锤炼和提升参与主体的探知技能和解析能力, 把学习能力培养落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使得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与锤炼学生的技能过程同步实施、同向进步, 不能走形式主义路线, 为了追求所谓的新课标、新要求而实施新方式, 为了达到所谓的新要求而开展新手段, 应将新方式的使用建立在促进他们良好数学技能、优秀品质形成的基础上。
总之, 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引下, 要与时俱进, 学习借鉴, 多用“拿来主义”思想, 选用更有效、科学的教学方式手段, 实施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推动学与教科学、持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朝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探究例谈[J].内蒙古教育, 2007.02.
[2]熊士荣, 肖小明, 苟娇娇.科学探究学习教学实施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
8.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 篇八
一、转变教学理念,以新理念开创新格局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培训和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尽快转变教学理念,进而实施到具体的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的方式应该包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等。根据这些认识,笔者在七年级的第一节课上并没有急于进行新课的教学,而是利用第一节数学课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给学生。如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例子,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向他们介绍与小学阶段不太一样的数学课堂,告诉他们今后的数学课要准备一些学具、材料,课堂上动手操作很多,许多的结论都要由同学们自己去亲身经历或与同伴合作交流,得出结论。老师的评价也不再是由考试分数定终身,老师会评价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参与过程、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等等。这节课不但为以后的数学课打下了基础,而且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精心做好准备,以新方式上新课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方式在每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如七年级数学第一章内容是教改新增加的,对于所有的授课老师来说,都是全新的。按照新的教学理念上好这一章的内容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大量的教学素材,在消化参考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认真地制作教学课件,这样使得课堂上图、文、声并茂,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较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新教学理念的要求,笔者认为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尝试。
1. 充分利用图形的现实模型,鼓励学生从现实世界中“看出”图形来。比如在讲到“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充分利用学校购买的学具向学生展示,同时也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立体实物,拿到课堂上进行观察。在讲到“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按老师要求事先准备好学具,课堂上亲自动手折叠观察,做出正方体模型。在上“从不同方向上看”这节课时,前面几节课学生做过的立方体模型就可以派上用场。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比如在讲到从不同方向看时,以一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学习知识的切入点,突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还有通过欣赏生活中物体的三视图图片,如:房屋结构的平面图等,让学生感受三视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图形,处处有数学。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比如在讲到“截一个几何体”时,让学生事先准备好萝卜等,在课堂上亲自动手截萝卜,观察所得到的平面,并在小组内交流。
3. 利用精美的课件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首先通过一幅日食现象的动画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以获取新知识,发展各种能力。
三、结合生活实际,以新手段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3)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例如:在进行“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教学时,我并没有直接利用教材内容,而是带去了一个被压过的易拉罐,几根细钢丝和一团线。我说我很想知道那个易拉罐上两个点A、B之间的距离(两个不能用刻度尺量出,又不凹在里面的点),让学生一起来出谋划策。学生们马上思考、争论起来,经过几次设计方案被否定,很快有同学从给的材料上想到了利用全等来测距离。他们用刻度尺找出两根钢丝的中点,再用线把它们的中点固定在一起,把一边的两个端点分别放在A、B两个点上,让另一个同学量出另两个端点的距离就可以了。当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想时,他很爽快地回答:因为现在我们学的是全等三角形,所以我就想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解决这个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经历了自己设计和与同学交流即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同时也让每个学生在自我设计之余与别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比较,找出了方案的优劣之处,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也提高了思维水平,同时学生的应用意识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在教“生活中的轴对称”时,为了让学生欣赏、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我首先设置了丰富的现实情境,让他们经历观察、折叠、剪纸、图形欣赏与设计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过程,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这就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发现原来身边有很多轴对称现象。这时教师可以在生活发现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进行设计,令人惊喜的是许多学生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美丽图案。师生通过观察并分析生活中的以及自己设计的轴对称现象,再来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了他们的推理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图形美的感受能力。
四、多元评价方式,以新标准塑信心
以上这些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取得了初步成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试成绩普遍比较理想。但是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困惑。即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学生基础等因素,有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主要因素是新教材内容与小学数学基础间跨度较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过高。比如第三章“字母表示什么”,要求学生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还要创设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去解释代数式,这些都需要学生有相当好的思维,主动去探索、去感悟。探究需要时间,而教学又必须符合一定的教学进度,因此为了赶进度,教师又不得不马上讲合并同类项、化简、求代数式的值等。由于安排的课时少,真正解题时错误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做题是否正确这一结果,应该对学生的探索过程做全面考查。
9.初中数学新课程论文 篇九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平磊
1、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2、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
3、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放学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
如在“勾股定理” 第一课时后,分别设计了下面的作业:
①熟记勾股定理,并对照图形默写两遍。
②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边。
③矩形的周长为34,长为12,求矩形的对角线长。
④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斜边上的高。
要求:A层次同学要完成全部题;
B层次同学要完成①、②、③题;,求△AOB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①、②两题。
4、测试分层
测试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去量尽世界上的万物,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在试题编制中,我们依据教学目标,把测试题可以分基础题和分层题,其中每份测试卷中基础题占80分,层次题各20分,可完成本层次题也可完成高一层次题,若完成高一层的测试,则该部分得分加倍。
如在考查“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时,设计:
A层次: B层次: C层次:
5、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 ;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在对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程度差的学生,因为学习目标定得较低,学习过程中又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程度好的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了,对学习的要求也提高了,课堂上也“吃得饱”了。同时由于分层的不固定,学生分层可上可下,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可喜局面。
在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发觉到了诸多的不足,如:分层评价方面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不能实现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分层,虽然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课后辅导、作业等方面,我们注意到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但对考试的最终评价上没有太大的改变,老师的心目中还是主要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这种评价方式对C组的同学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打击较大,因为他们总是尝不到成功的喜悦,但是由于中考的压力,很难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方式。
10.初中数学新课程论文 篇十
西宁市回族中学
周占虎
2011年7月12、13日学校教研室组织参加了2011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得培训会,对整个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初中数学课程有了一个全新得认识,具体如下:
《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教育,而是人人获益,人人成长的教育。我感受到了新课标对于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要求教育工作者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发展。
新版课标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更加全面、科学。“双基”变为“四基”,在原实验课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新增加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这样全面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体把握,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
新版课标数学知识领域的表述更加系统规范。把原课标中的“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这样表述与“数与代数”形式上更加一致,内容上更加科学。
新版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标从实验课标中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迫切需要而当前教育中学生急需提高的素质,因为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体现。
新版课标中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数学知识要点要求学生学习的程度,特别是对学生要求的目标行为动词做了具体的描述。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更好地在日常教学中实施。
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下面谈谈我对学习《课标》后的几点体会:
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学习《课标》,我学到了很多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的许多理论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是学生对数学有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
二、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四、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件事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实验、推测、计算),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以启发、动力、灵感、方向,学生自主给教师讲授以反馈、分享、调控、反思。对学生创新认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11.初中新课程中数学方法的渗透 篇十一
目前初中阶段,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整体思想、化归的思想、转化思想、归纳思想、类比的思想、函数的思想、辩证思想、方程与函数的思想方法等。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方法,就要指导学生紧紧抓住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这一数学链条中的最重要的一环。在初中数学教材中集中了大量的优秀例题和习题,它们所体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其蕴涵的数学思想却更显重要。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对应的思想和方法
在初一代数入门教学中,有代数式求值的计算值,通过计算发现,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字母的取值所决定的,字母的不同取值可得不同的计算结果。这里字母的取值与代数式的值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对应关系,再如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都存在对应关系……在进行此类教学设计时,应注意渗透对应的思想,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函数观念。
二、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是指将数(量)与(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数与形本是相倚依,怎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这充分说明了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中的重要性。(1)由数思形,数形结合,用形解决数的问题。例如在《有理数及其运算》这一章教学中利用“数轴”这一图形,巩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大小的道理,理解有理数加法、乘法的意义,掌握运算法则等。实际上,对学生来说,也只有通过数形结合,才能较好地完成本章的学习任务。(2)由形思数,数形结合,用形解决数的问题。例如第四章的《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中,用数量表示线段的长度,用数量表示角的度数,利用数量的比较来进行线段的比较、角的比较等。
三、整体的思想和方法
整体思想就是考虑数学问题时,不是着眼于它的局部特征,而是把注意和和着眼点放在问题的整体结构上,通过对其全面深刻的观察,从宏观整体上认识问题的实质,把一些彼此独立但实质上又相互紧密联系着的量作为整体来处理的思想方法。整体思想在处理数学问题时,有广泛的应用。
四、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教材中进行分类的实例比较多,如有理数、实数、三角形、四边形等分类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明确有关的概念系统化、完整化和使被分概念的外延更清楚、更深刻、更具体,分类的重要性,还能使学生掌握分数的要点方法。
五、类比联想的思想和方法
数学教学设计在考虑某些问题时常根据事物间的相似点提出假设和猜想,从而把已知事物的属性类比推广到类似的新事物中去,促进发现新结论。如由天平的平衡条件比得出等式的基本性质,这种方法体现了“温故而知新”和“以旧引新”的教学设计原则,这样的设计起点低,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接受。教学中由于提供了思维发生的背景材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利于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六、逆向思维的方法
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維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得到有效的迁移,如绝对值等于 2 的数有几个,平方得 4 的数是什么,立方得 6 的数是什么,是学习绝对值、有理数的乘方后的逆去用,还有分配律的逆用等。
七、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化归意识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转化,使之成为简单、熟知问题的基本解题模式,它是使一种数学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种数学对象的思想和方法。如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利用了相反数的概念转化为加法。在学习方程和方程组时,通过逐步“消元”或“降次”的方法使“多元”转化为“一元”、“高次”转化为“低次”方程进行求解。其核心就是将有等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有明确解决程序的问题,以便利用已有的理论、技术来加以处理,从而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运动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认识问题。
12.摭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 篇十二
一、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
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 应用数学知识, 获得数学结论, 形成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有些数学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这虽然是新课改的要求, 但是我们的老师却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 一味的放, 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师要放下架子, 走下神圣的讲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给学生一些点拨, 启发他们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在自主学习结束后, 教师要及时汇总学习结果, 同时给出恰当的评价, 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强调学生的合作交流, 但不能忽视双基的学习
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如果教师引导的好固然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地方.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片面理解课改的要求, 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的合作交流, 却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取合作学习方式.殊不知,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适合合作学习的, 学习内容的恰当选择, 难易程度的把握, 合作时机的成熟, 都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 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开展合作学习.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度不大、不具备挑战性的, 就别再要求“小组讨论”.一节课多次出现“小组讨论”, 看似很热闹, 但忽略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计算能力下降、书写不规范、逻辑推理能力不强.适当的合作交流,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作为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激情不失时机地布置独立思考和练习巩固的内容, 让学生把交流、讨论的结果变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这样就不至于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成为听众和观众.
三、创设情境, 并不能忽视对旧知识的复习
创设情境可以说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情境创设的如何, 直接影响一节课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创设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能够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好的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参与, 勇于思索, 自主探究.但是, 数学知识的衔接是严密的, 在创设情境的同时不能忘了对本节课所要用到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巩固.我们有些数学老师在执行新课改时, 就一味地追求情境创设的圆满, 而忽视了对旧知识的复习, 往往在课堂上遇到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时, 学生由于遗忘而出现课堂冷场的现象, 这样就对新知识的导出失去良好的铺垫.所以在创设情境的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温故.
四、多媒体教学, 并不能代替教师板书
多媒体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使用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 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比如, 我们在教学《走进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章的内容时, 使用多媒体教学, 使现实生活中的图形很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对于一些图形的旋转、翻折、平移都能看得出动画效果, 学生乐于接受也很容易接受.特别是一些几何体展开成平面的动画效果, 更是让学生记忆深刻.但是, 多媒体不能滥用, 更不能用来代替板书.对于数学教学中以计算为主的内容, 教师还是要板书给学生看的, 一步一步的让学生看清楚, 而不能以多媒体的演示代替.多媒体的应用永远都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新颖、漂亮的多媒体上.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有必要的教师板书, 注重实际的教学效果, 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五、集体备课不能是一人备大家用
所说的集体备课是对某一节课, 所有备课组的成员都要先备好课, 把自己对本节课的上课思路和方法写出来, 然后备课组的成员在一起讨论各人教学本节课的具体做法, 集思广益, 最后形成一致意见, 各人再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稍作调整, 最终写出自己备课的内容, 以备上课所用.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非如此, 有的学校是备课组的成员分章节备课, 然后打印好分发给各个成员, 整套教案个人只是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显然, 由于各班级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 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 独立章节的教案设计并不能适合所有的教师.这种所谓的集体备课只是减少了个人的工作量, 没有真正体现集体备课的精神, 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2, 9.
[2]王明哲.初中数学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初探.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 9.
【初中数学新课程论文】推荐阅读:
课程新标准初中数学06-25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工作小结07-28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探08-28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中考几何专题复习的高效策略 人教新课标版11-17
初中数学南方新课堂09-23
初中数学教学新思路12-29
初中数学新课改之我见11-12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