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作业案例分析

2024-11-18

心理作业案例分析(精选8篇)

1.心理作业案例分析 篇一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班刘@今年9岁了。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马虎、拖欠,好动贪玩,属于典型“马大哈”。犯错误认错态度较好,但过后又会重犯,特别是喜欢和同学打闹。在写作业时,字迹一塌糊涂,写的字几乎没有人认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内容:

该生上课不是爱讲话就是搞小动作,或是故意去捉弄别人,课下喜欢追逐打闹,作业几乎不写,即使是写也是一塌糊涂,随便瞎写,都是错的。

二、分析思考

家庭背景资料:刘佳乐妈妈坐着小本生意,起早贪黑,家中还有个小弟弟,虽然对其学习也是比较重视,但是无暇顾及。

三、实施措施

针对这位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我在辅导过程中,按照与家庭配合,共同化解孩子心理不健康。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措施如下:

1、加强沟通交流。平时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抽一点儿时间,了解他的心理活动以及思想动态。经常找机会与该生沟通交流,慢慢地形成了良好的朋友关系。

2树立学生信心。在上课时只要刘佳乐听课,读书,我就不断激励、表扬,使他的学习积极、主动意识增强,树立他的自信心。

3、改善教育方法。加强与家长沟通,多鼓励、表扬孩子,少批评、责骂孩子。为孩子形成正常的心态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育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教育,该生学习注意力集中了,上课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能按时交了,学习成绩提也有了一点点地进步。他慢慢地改变了之前的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态度,树立起对学习、生活的信心.

2.心理作业案例分析 篇二

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硬性统一, 学生自主选择少;问题单向, 学生自主提问少;答案绝对化, 学生思维僵硬;书面作业多, 可操作性作业少;作业量过重, 缺乏实践等。为了改革现有的作业设计形式和评价制度, 真正体现作业布置的目的性, 笔者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 在日常教学中对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进行了探索。

1.满足学生心理, 设计童趣性作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不用老师多讲, 学生也会自觉地完成作业。如学习了《一去二三里》一课后, 作业可设计成让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的事物, 再编一首数字儿歌。结果, 不论城市农村出生的孩子, 都将儿歌编得妙趣横生。如:一去二三里, 果树四五棵, 新房六七座, 八九十辆车……学习了《春天的手》一课后, 我设计这样一项作业:“请为大家表演一个小节目:可以朗诵描写春天的小诗, 也可以唱与春天有关的歌曲, 还可以讲有关春天的故事……”。

2.联系生活实际, 设计生活化作业。语文学习的空间是很广阔的,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 将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家庭实践活动中完成语文作业, 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供机会, 搭建平台, 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语文无处不在。只有与生活相联系, 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才能产生亲切感、新鲜感。如:在学习了《影子》这一课之后, 我布置的作业是与影子做一做游戏, 并说一说影子躲在哪儿?把课文内容与生活相结合, 设计出一系列游戏型作业, 目的是通过游戏来巩固、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在玩中学习, 在学习中玩。学习了《看花灯》一文后, 结合当地闹元宵的习俗, 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描述花灯的同时, 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风俗。显然, 学生很乐意完成这样轻松有趣的生活化作业, 它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好奇、想玩的愿望, 而且也让他们在玩中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

3.尊重个体差异, 设计层次性作业。生活中, 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 在布置这一作业时, 我有意把作业设计成量度和难度有别的两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其中一组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 另一组的题型灵活多样, 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例如, 在学完《桂林山水》后, 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抄写或背诵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或者模仿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描绘一处景点。这样由易到难阶梯似的作业, 留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 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 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从而培养语文能力。

4.打破课内外界限, 设计开放性作业。作业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 拘泥于课本知识中。为打破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界限以及学科界限, 在教学实践中, 我还尝试设计了如下几种类型的语文作业:

(1) “自主性”作业。这类作业, 设计的着眼点就是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并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 让学生担当适应小学生爱表现的年龄特征的角色, 比如老师、播音员、中介员、记者等。另外,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正是他们学习上弄不太清楚的地方, 只有让他们处在情境的角色中, 他们才会主动探索这些内容。

(2) “享受型”作业。这一类型作业设计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视听能力, 让他们“耳聪目明”!视, 即观察。训练观察的作业, 形式不一, 内容也很丰富, 既可观察人物、动植物, 也可以观察静止的事物等。听, 即倾听。训练听, 要做到听时仔细不打岔, 听后概括并小结。在视听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何乐而不为呢!

3.精用作业批语 优化学生心理 篇三

关键词:师生沟通;作业评语;心灵对话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7-0005-02

我班有个学生聪明却“不务正业”,布置给他的作业任务,不是“偷工减料”就是“延误工期”,好不容易给你来一个“鸣金收兵”,作业战场却又“惨不忍睹”。我有时对他也真有点心灰意冷了。有一次看到他的作业时,我突发奇想,尝试着用文字和他交流,把一个老师如母亲对孩子般的叮咛、关爱和希望都写在了作业本上。哪知,第二天就收到他夹在本子里的心灵“回应”!于是我在批改作业时,根据作业情况和孩子心理状况,尝试着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从而触动学生内心,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在学生作业中写评语

(一)赞扬性评语

能得到教师的赞扬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源泉之一,也能使学生产生永不枯竭的学习动力,特别是那些聪明又用功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强,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因此,对这类学生,在批改他们作业时,经常批上“你的解法真妙”、“你的思维真敏捷”、“你果然与众不同”……等赞扬性评语,用这些赞扬性的话语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又激励他们继续努力,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二)激励性评语

教师的期望、激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步,尤其是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真诚的鼓励。因此,每天在批改时,我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认真分析学生的点滴进步,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在他们的作业空白处写上深情的期待性的评语,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和勇气,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比如,对那些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我常常送给他们“只要肯用功,定能出成绩”、“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天才=99%的汗水+1%的智慧。”而对于那些字迹潦草,计算粗心,审题马虎的学生,只要他们取得了一点进步,我就会及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和给予肯定。这些触及学生情结和意志的激励性评语,能解除学生信心不足的包袱,抚慰他们的自卑心理,催促他们奋进,使他们产生战胜自我的动力和决心。

(三)指导性评语

作业中,常常有学生在答题时会有审题不认真造成思路不清,解题时走弯路,步骤繁琐等现象,面对这样的作业,我常常在答题旁写上“仔细想想,找出最简单的方法”、“再仔细读读题目,找出隐含的信息”;在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旁边写上“你还能再想出一种解法吗?”、“怎样算更简便?”有些学生在做填空题练习时,往往出错,我常常在习题旁边提示他,“把过程写出来,也许就一清二楚了”,学生看到这样方向明确的提示性评语后,就会重新审题,找到正确、简捷、多样的解法。这种指导性评语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解题思路,而且能促进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认真分析问题,认真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在作业中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批改学生的作业为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提供了联系的纽带。

(一)为学生的生日写上祝福语

我为班上的学生做了一张生日卡,每逢改作业时,我都要拿上这张生日卡,了解今天有哪些同学过生日,在粉红色的小活页纸上写上祝福的话语,并画上一个美丽的蛋糕。班上有个父母离异的孩子,经常和妈妈闹别扭,生日那天我为她写上:“孩子,今天是你生日,是母亲把你带到这个世上,给你快乐。母亲一个人带着你不容易啊!”第二天打开她的作业本,我惊喜地收到一个粉红色的活页纸,纸上写着“感谢老师,我昨天把蛋糕上那朵最美的花儿送给了妈妈,还有一朵送给您。”有时我还能收到“老师,谢谢您,是您让我知道了今天是我生日,您比爸妈还心细”、“老师,您画的蛋糕比妈妈买的还要好”……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日祝福为我和学生拉近了距离,孩子们都亲热地称呼我“老师妈妈”。

(二)了解学生心理,与学生进行交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爱学生,我每天都要细心观察每个孩子,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然后利用批改作业机会,及时给他们开导、点拨、交流。记得班上有个孩子趁同桌不注意,悄悄地拿走同桌的校服款,我在班上公开提醒多次,没有人主动还款。于是我每天在批改他的作业时,都用小纸条为他写上一个“诚信的故事”,一共给他写了五个小故事。第六天,我收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我错了,XXX同学的校服款是我拿的,作业里夹着的钱是还给他的。”我又给他一张小纸条:“好样子,知错就改,老师很欣赏你。”班上有个小男孩,原本作业非常工整,可最近作业判若两人,我通过和他家长联系知道,因为父亲常在外喝酒和爸爸闹别扭,于是我在批改他作业时给他写上“孩子,爸爸是大人,又是单位领导,有时为了应酬,喝点酒是正常的啊。爸爸工作那么努力,那么辛苦,你不能为他分忧,怎能给他添忧呢?”经过几次交流后,他的作业又和原来一样认真、工整了。

4.心理作业案例分析 篇四

论文导读:考试已成为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和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机制,是在校大学生所不可避免的学习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考试作弊现象也由来已久,它伴随着考试制度的出现而出现。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类考试的增加,考试作弊现象在各高等院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新的状况,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校风学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作弊,心理分析,对策

现代学校教育中,考试已成为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和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机制,是在校大学生所不可避免的学习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考试作弊现象也由来已久,它伴随着考试制度的出现而出现。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类考试的增加,考试作弊现象在各高等院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新的状况,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新特点、新状况

新时期下,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呈现出新特点、新状况,具体分析,主要归纳如下三个方面:

1.考试作弊范围面广。相对于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高规格高质量的国家级考试而言,高校内部的考试在作弊性质上不具有违法性,处理的结果也不具有严厉性。考试作弊的风险低、代价小,刺激着许多大学生在考试中抱着博弈的心态去实施作弊。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中,包括像北大、清华等这样的名校也不例外。作弊大学生的数量多,内容的深度大,而且有不少大学生几乎是门门作弊、科科作弊。

2.考试作弊隐蔽性强。在当代大学校园里,夹带、交头接耳、抄卷等传统的作弊手段已很少见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和方法也日趋现代化,“科技含量”得到充分体现。例如手机、无线耳机等,因为它们自身小巧、携带方便、存储量大且方便作弊,使它们在大学校园充分显露出附加功能和价值,成为了大学生作弊的新宠。

3.作弊成功率高。经过对大学生作弊的分析,不难发现宽松的考试纪律、温和的处罚管理学论文,是驱使大学生作弊的动力之一。一般情况监考老师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发现有作弊的情况,一般也是先给予警告一次,并不会立即对学生按作弊处理。这样一来,往往纵容了大部分学生,作弊现象有禁无消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原因分析

从处分作弊学生的实践来看,几乎所有大学生都知道考试作弊是违纪行为,各高校对大学生考试作弊情况处罚都很严厉,但仍有部分学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惜以身试“法”。大学生作弊日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学生自身问题、学校方面的问题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下面主要从学生自身问题方面入手,侧重分析影响学生作弊的心理原因,试图寻找防止、减少甚至杜绝学生作弊的相应对策。

1.从众与习惯心理。对于部分学生来将,作弊不作弊他们都能考的不错的成绩,平时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得态度是端正的,认真听讲、认真笔记。如果说大学生作弊从心理态度及主观动机可分为积极主动的心理因素和消极被动的心理因素的话,对于这部分“跟风”、“随大流”作弊的学生,在主观上他们的作弊应是属消极被动的心理因素。对于这一部分考试作弊的学生来说,作弊往往还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不良习惯。遇到考试,习惯性作弊,逢考必作弊,大考大作弊,小考小作弊。

2.侥幸与过关心理心理。实际上,作弊就是一种赌博性质的博弈现象。在作弊之前,许多大学生会把作弊的难度系数、风险系数及学校处罚后果的严厉性及成功的概率综合的分析起来,当作弊的失败概率较高、得不偿失时会让一部分人不敢铤而走险,进而只能老老实实的考试。再加上部分监考教师不愿意对作弊的学生一棒子打死,往往只是提醒一下,重的也不过是让学生提前交卷。有些学生就利用教师的这种同情心,没有羞恶感,大着胆子作弊。也许正是尝到了弄虚作假的“甜头”,一部分学生的侥幸心理更加凸显,相信自己能够遇到好的监考老师自己也会碰上好运气,导致作弊风盛行。

3.逆反心理。大学生正处在热血沸腾的年华,他们有自己的行为方式。社会的进步,让他们已不绝对迷信老师的言教和权威管理学论文,相反,在大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和跟老师辩驳的景象,甚至有时学生说的有理有据,让老师哑言失色。特别是我们所说的90后。在社会、家庭重重压力下,他们探索自我,喜欢张扬个性。有了挑战老师权威的经验后,这种叛逆的心理也扩张到了考试,他们把平时对学校考试制度、任课教师的不满,发泄在考试过程中,享受这种叛逆行为给自己心理器官带来的刺激和快感。

4.浮躁心理。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传统的怀疑、批判,使得传统的价值观念、意识系统崩溃,以“利”为目的逐渐主导了人们的行为和观念。社会、高校充满着浮躁的氛围,上至教授、下至一般教师人浮于事不安心做学问,行走于名利场上,完全丢失了社会赋予知识分子这个特殊集体的历史责任。这样的氛围也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引导,我们的大学生为了能够争排名,拿奖学金、获荣誉等个人利益,也很自然的躁动起来,一心只要结果、不要过程,任何事都想一步到位、一劳永逸,对于考试作弊大多存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心理,视作弊为达到成功的最快最佳的方法和途径。

三、对策研究

考试作弊不论是从学生道德素质的角度,还是从学风校风的角度而言,其负面的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要想从根本上治疗、预防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顽症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入手,分析最为微观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动机,从各个方面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进而标本兼治,不给考试作弊留生存的死角。

1. 大力加强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分析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成因后,应根

据不同心理状态来对学生的心理矫正和思想引导:身体力行帮助大学生在心理上构建、培养健康的思想品质。最重要的是树立良好的竞争心理;必须要让同学知道诚实信用是做人做事的最为根本的底线

2.全面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我国高校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仍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未完善起来。而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缺必须有一定的制度、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

3.创新考试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高校和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考试方法进行调整,让大学生在快乐中实践中学到知识领会知识。充分考虑学生基础的差异和个性的不同,实行弹性学制,由学生根据学分要求自主选择课程;改革考试制度,可以采取改变考试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创新学生评价体系,改传统卷面成绩占主导的模式为重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挥的形式,从而控制学生浮躁心理,变“被”考试为一种衡量自我的快乐之事,这样考试风气自然将得到有效提高。

4.完善考试作弊惩罚机制。当大学生把作弊的价值看得越高,有目标激发的动机越大。因此,只有加强处罚力度,提高学生作弊风险,严格执行现有的惩罚制度,甚至可以通过立法形式规范考试管理,让考试作弊者不仅承担学业上的后果,而且还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

果,才能从制度上来遏制各类作弊的心理动因,消除作弊动机,预防考试作弊。

[参考文献]

5.心理学作业 篇五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就业问题将会是我们大学毕业后所面对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我们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对社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现今的就业形式、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等。同时,对于自己的性格能力都应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一、自我评估

(一)长处与不足

我的优点是,对于各个方面都有涉猎,同时,对于工作,我能很快的投入当中。对于自己的任务,能尽心尽力完成。对于交流方面我有一定的优势。我认为我的动作协调能力以及空间判断能力比较强,能够很好的判断空间位置和地理位置。但是,我的优点也决定了我的缺点,虽然我对各个方面都有涉猎,但只做到了通,没做到精。而且,我没有毅力,对于事物的热情只会存在一定的时间,没了热情就会放弃。

(二)人格特质

我做人的准则就是诚,信。我能真诚待人,同时,对于承诺,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而且我也不是一个轻易承诺的人,承诺下的事就一定会做。我性格比较开朗,思想也比较开放,容易交往,所以我的人际关系处理的很好。我也是一个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能做到不懂就问,不会做逞能之事。对于管理方面,我也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能让自己的团队有规范。

(三)兴趣等

我的兴趣爱好很多,音乐、体育、文艺、网络等等,均有很大的兴趣,也应为这个兴趣,我学会的很多的技艺。

二、环境评估

(一)学校环境评估

我是一名经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在校生,学校发展前景很广阔,虽然我所在的学校建校史不长,还未有已毕业的学生,但我相信,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会比其他高校要高。

(二)家庭环境评估

我的家乡是我国的一个边境城市——丹东,如今,我的家乡正处于发展中,但城市规模比较大。

(三)社会环境评估

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重要角色。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势头,加入wto后,会有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将走出国门。由于中国的建筑科学发展较晚,建筑知识大部分源于国外,中国的建筑管理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急需建筑人才,尤其是经过系统培训的高级建筑人才。因此企业建筑职业市场广阔。

要在中国发展企业,必须要适合中国的国情,这就要求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和环境动态适应相结合。因此,受中国市场吸引进入的大批外资企业都面临 着本土化改造的任务。这就为准备去外企做管理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很多机会。

三、确立职业目标和职业定位

(一)职业目标

1、短期目标:在学校中尽量学习关于工程造价师以及房屋设计师的相关知识,然后通过打工,培养自己的毅力。

2、中期目标:尽量多的学习其他的知识,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也为自己找后路,可以有跟多的就业机会。

3、长期目标:学习工程造价和房屋建筑的知识,然后通过在一些房地产公司

实习、工作完善自己的技术、能力。

4、人生目标:成为一名工程师,设计出一个能造福人民的工程。

(二)职业定位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主要为建筑业、房地产业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基础的管理型人才。其主要就业方向为:项目管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工程造价师、房屋造价师以及房屋设计师等。

我个人对房屋设计以及房屋、工程造价师有兴趣,所以我打算就这两个设计师以及造价师两个方向进行训练、培养。

四、制定行动计划和策略

大学四年,在一二年级时,要适应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重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其次,要开始接触职业和职业生涯的概念,特别要重点了解自己未来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涉及。同时,也要熟悉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提高交际沟通能力,在职业认识方面可以向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大三的学长询问就业情况。也要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增加自己的交流技巧。在学习方面,要巩固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加强英语、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掌握现代职业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要初步了解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到大三以后,继续加强专业知识,同时,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地通过职业技能坚定。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职业技能、斗鸡公司信息上。参加与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职业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技巧,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并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要积极锻炼自己得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积极尝试并加入校友网络,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

四年级,目标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可以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正确。然后 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好,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的训练。

结束语

6.教育心理作业 篇六

一、名词解释

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它主要是指从上代那里获得相似的遗传素质,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3、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映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有两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环境时,叫做顺应。

9、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找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的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11、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12、自发恢复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在一个为期7天的消退过程中,每天做3次消退试验,每后一次试验的唾液分泌量都少于前一次的,从而表现出消退。但是当我们看相邻的两天时,却可以发现每后一天的第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总比前一天的最后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多,跟反弹似的,这种反弹现象就是自发恢复。

13、分化就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作出精确的反应。

14、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射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15、效果率是指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或跟随着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或跟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16、强化是指这样的一种程序或过程或麂子,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17、惩罚是指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

18、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形成的预料。

19、替代学习是指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将失败、遭罚;如果没有他人,就得亲历这一学习过程,那就得我付出代价,可有些代价是我付不起的。

20、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形成的预料。

21、名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同的成分时,就可以组成一个命题网络;当命题更多,且彼此间有更多的共享成分时,就可以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更复杂的命题网络。由于命知识的表征,因此命题网络就表征着个体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22、视觉意象:就是你闭上眼睛而浮现出来的形象,心理学有个更加形象的说法,称它为“心画”。意象也是你心中知识的一种基本的表征形式。

23、陈述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24、精制也称作“精细加工”。最简单地说,就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

25、组织是指把一个大的信息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这也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26、模式是指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

27、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如何做成一件事的知识。由于做事可以宽泛地看作就是解决问题,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可以看作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28、概念就其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词,用来指一类对象或其中的一个成员。就其最严整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定义,它可以规范地表现为“??是??”的陈述句,或者说命题。

29、序列行动就是行动序列,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为或行为或动作。它主要组奏效的行动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30、合成是学习行动序列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最后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

31、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它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Xi―X

32、测量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

33、标准分数是以平均值为起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

34、标准差:①为计算标准差,我们使原尺分数的平均值变成0,这就使不同的测验的原尺分数有了统一的测量起点,于是可以开始比较了;用标准差S作为测量单位,这就把度量单位统一起来了,这就实现了比较;引进正态分布概念后,比较的结果在实际含义上将表现为总体中的有多少个个体在特定个体的左面或右面,从而确定该个体的水平相对地是高还是低,多高或多低;利用以标准差为单位的正态分布,我们可以在不同单位的分数之间做比较;(5)标准差还能测量两个群体在某项特质上的个体差异是否同样大。

3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36、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算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37、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继学习则无从谈起。

二、简答题

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答: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

2、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答: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

3、简述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

答:在皮亚杰看来,心理的发展大部分是“由内向外”展开的,环境的作用只在于是鼓励还是组织这样的展开。维果茨基的观点恰好相反,强调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环境因素对儿童发展所起的作用。他认为发展大部分是“由外向内”的过程,在这里,所谓“由外”,即个体从情景中吸取致死,这既包括儿童自发的活动,也包括系统的教学,而所谓“向内”,不单单是指把比如知识学到自己的“心里”来,而器饿更指一种“内化”的过程和结果。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内化的结果却可以模式化地作个说明。考虑一名幼儿初学算术,他知道了1+1=2,这就算他把一项知识学到“心里”了。现在你使用任何理由向这名幼儿表明“1+1=3”,如果他接受了你的这一见解,那就表明他先前关于1+1=2的知识并没有内化。显然,你不大可能使一名小学生改变观念,去相信“1+1=3”,这表明1+1=2的知识已经在他们的心里内化了。在维果茨基看来,儿童的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内化。

4、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

答:一是作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他们很容易作出“我是讨人嫌的”、“我是一棵路边草”之类的解释。这样的自我评价可能浇灭孩子的内心的愿望星火,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二是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有的儿童把内心的愿望星火燃烧到另外一路上去,表现出敌视和妒忌,甚至故意捣乱,直至采取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的问题行为。

5、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和差异。

答: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互动。不同的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6、简述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各阶段的典型表现。

答: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睛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岁)。此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比如因为自己喜欢小猫,就认为小明一定会就小猫,并且的他的父亲也会高兴的。

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岁)。此阶段的儿童已经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相同,也可能不同,因而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

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8――10岁)。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即使自己和他人得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

阶段3: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岁)。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且还认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达显得更客观。

阶段4:社会性或更深层次的观点采择(约12岁――成人)。如认为小明的父亲会生气,并惩罚他,因为父亲通常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小明父亲的反映取决于他对“服从”强调到什么程度。

7、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的作用。

答: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人的意识性可以表现为好几个方面:⑴ 人能够回想过去,预想未来,这里所说的“回想”或“预想”都可以是形象的、图画似的,甚至栩栩如生到恍如现实的乱真地步。⑵ 人有语言,即使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也有良好的口语能力,中高年级的学生还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不论听说和阅读,语言、文字、符号都可以激起生动形象的回忆和预想。⑶人有牢固的特殊记忆能力,不但能够记住话语,而且能够记住意思,记住场景、事件,并且能够回忆起和浮现出记住的东西。⑷ 人有能力对保持在头脑里的信息进行联想、组合、改造和创造。⑸ 人有情绪、情感,它们可以激活保持在头脑里的话语、意思和图像。这些方面都相互联系,造成了包括小学生在内的人类个体在形成、保持和消退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时的特殊性。

8、系统脱敏与暴露法的应用区别有哪些?

答:系统脱敏法在消除焦虑和恐惧方面很管用,“暴露法”是由系统脱敏法衍生出来的,它和系统脱敏法的主要区别在于不是想像而是直面真实的焦虑-恐惧刺激,至于辅导过程,仍然是系统脱敏法的实质,而效果以暴露法稍长。

9、强化四式的特点是什么?

答:强化四式的特点:(1)固定比率强化。当学习者做满一定次数的行为就强化一次。典型的例子是记件报酬制。可以在短时间里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就是描述的固定比率强化。(2)可变比率强化。平均强化

比率是不变的,但是行为次数与一次强化配比不是固定的,强化次数不受学习者控制。(3)固定时距强化。每隔固定的一段时间给予一次强化,而不论学习者做了多少次正确的反应行为。这种强化的特点是学习进步的轨迹呈一节一节的J型曲线,固定时距强化常见于周期性的事件里。(4)可变时距强化。在一个长时段里随即分配强化次数。可变时距强化最有利于特定行为的长期保持和巩固。

10、简述尝试-错误的含义。

答:(1)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2)尝试难免产生错误;(3)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4)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5)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

11、托尔曼用三组老鼠做的潜在学习实验确立了什么重要观念?

答:托尔曼的这个实验确立了两个相联系的重要观念:⑴ “学习”和“表现”是两回事;⑵ 强化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只影响学习成果的表现。换言之,没有强化也能学习,而学到的东西也未必就表现出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有机体没有做出一项行为来,就断定它没有学到或学会该行为;真相很可能是这样:学习者已经学到了、学会了,但是没有强化就不表现出来。这就是“潜在学习”的含义。

12、简述攻击性影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答:(1)真人的攻击行为和影片角色的攻击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是一样的;(2)如果我们不拘泥于特定的攻击动作,单讲攻击性行为,那么比之真人的行为,影片角色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比真人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更大,而动画片又比真人扮演角色的影片对儿童有更大的影响。

13、替代学习的长处有哪些?

答: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替代学习的最大长处是风险大大降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挫折、不受伤害,非常安全,也就容易没顾虑,轻易做出行为来,结果造成难以或根本不可挽回的结局。

14、简述意象作为知识表征的特点。

答:视觉意象是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式。它的特点有:(1)命题的表征是线形的,而意象的表征是块面的;(2)命题的表征以字词为点,因而是分离的;意象的表征以线条衔接,因而是连续的;(3)在命题的表征里,表示不同大小的事物的文字都一般大小,因为命题表征乃是抽象的意思,而在意象的表征里,不同大小的事物就可以有相对的大小,因为意象表征乃是事物的空间方面。意象显得十分具体而形象。(4)意象也是知识的一种非常经济的表征形式。要保持蕴涵许多命题的一个意象是比较轻松的。

15、请对意象的可操纵性作四点形象的描述。

答:(1)我们能够浮现出视觉意象,正像我们看画片;(2)我们能够扫描意象,正像我们看长长的摄影底片;(3)我们对意象能够做心里旋转,正好比我们在看故事片;(4)我们可以“剪辑”意象,正仿佛剪辑电影胶片。

16、简述陈述性知识提取的两种情况。

答:一种是直接提取,发生在正好有一个现成答案时,比如回答自己的姓名、住址、乘法运算之类;另一种建构性提取,专门应对没有现成答案可以采用的提问。从理论上说,陈述性知识的这两种提取,学习者应该都善长,都具备。但从实际上看,建构性提取更加重要。所谓建构性提取,其实就是推理。

17、对序列行动与模式识别的产生式进行简要比较。

答:如何教好或学好程序性知识两种最基本的过程,即模式识别和序列行动。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先决条件。模式识别的产生式的特点是条件有多项,行动在实质上只有一项。需要抓住的特征可以是很具体的,也可以是和抽象的。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概化过程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序列行动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一组奏效的序列行动将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序列行动也可以用产生来表征,但有两点不同:(1)模式识别的产生式只有一项行动成分,即分类或归属,而典型的序列行动产生式却有多项行动成分;(2)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必要条件或先决条件。

尽管序列行动与模式识别关系密切,可两者的学习过程毕竟很不同。序列行动的学习有两个子过程,一是程序化,另一是合成。

18、大一统产生式有哪些优缺点?

答:合成后的,特别是大大一统的产生式有两个基本优点:(1)激活速度比多个产生式的速度快。这是因为大一统产生式需要激活的对象少了;(2)具有“专长性”或“专家”性。表现为在大一统产生式,条件成分很大路,而行动成分很专门。这样的大一统产生式运作起来将显示为这样的现实景象:人们呈现一个和大路的现状,提出一个很大路的要求,而专家执行一系列专门的行动,结果很快解决了问题,这正是“专长”、“专家”的特征。

但是大一统产生式有潜在的弱点,那就是由于产生式里的诸行动可以顺溜而下,一泻到底,中间无需思考,因此就容易成为套路,流为僵化,出现定势效应。

19、简述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相互区别与支持。

答:区别:(1)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不是”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2)陈述性知识因为是靠词句话语来表达某事某物是否为真的,因此是变化多端、异常丰富的;程序性知识因为是做,而做得按照客观的规程,因此相对而言是单调的、统一的。(3)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主要表现为回忆的性质,讲究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得相同;程序性知识是更加动态的,主要的性质是“转换”,即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明显不同;(4)甚至测验里的同一题型也可以侧重于考察陈述性的或程序性的知识,考察陈述性知识的题目主要是再认或回忆性的,而侧重于考察程序性知识的题目主要是应用规则的。

相互支持: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也是相第一文库网互支持的:从学的一面讲,初学一项程序性知识时,通常需要陈述性知识引导的,陈述性知识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反之程序性知识也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从用的一面讲,在使用程序性知识时,往往需要陈述性知识提供资料或判别标准,而这些具体的陈述性知识都以概念的方式溶解在产生式的条件子句里,使得每一个条件子句就蕴涵着一条陈述性知识。一个产生式有越多的条件子句,则这个行动的认知成分就越重要。另一方面,当有了丰富的程序性知识时,再认真地学习有关的陈述性知识,就容易导致创造发明。

20、正态分布如何表明个体差异?

答:(1)以平均值为零点,每个人都同自己所属的总体的平均值比较;(2)两人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各自对所属平均值的差异之间的差异;(3)以标准差为单位,这可以揭示就某一特质的表现程度而言,总体有多少人在某一人之上或之下。

21、简要分析造成仿态分布的原因。

答:抽样造成偏离正态分布。(1)两个平均值和全距有明显差异分布合并为一个时,容易造成峰度偏斜,成一偏态分布;

(2)两个平均值相差很远,但是全距差不多分布合并起来后会出现双峰缝补;(3)象一座宝塔或方尖碑那样的尖峭分布也是偏离正态的,这是因为抽样太相似的个体而造成的;(4)“犬牙”分布,若丘陵地貌的横截面,这往往是样本太小造成的。

另外,测量也会影响个体差异的分布形态。测验越容易,越容易形成负偏态,而越难越容易形成正偏态。

22、简述连续分数和级类分数的优缺点。

答:连续分数的优缺点:连续分数档次多,也就是个体差异多,于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由于个体差异的信息是教师了解学生、调整教学和决定是否额外地扶助个别学生的前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连续分数比等第分数好。但是连续分数显示出微小的差异,这也容易引起学生或其家长为一两分之而计较。从而增加心理负担,磋商低分者的积极性,这是连续分数的缺点。

采用等第分数,档次少,也就是个体差异少,能提供的信息也就少,两个在百分制分数上差了很多的学生却可以属于同一个等第。从减轻学生对学习的紧张或焦虑的角度看,则又是等第分数更好了。

23、简述三类教学内容的特点。

答:A―类教学内容的特点:(1)边界分明、单元小,是此即非彼;(2)对后续学习具有致命基础性的特点;(3)教学项目一定数量少;(4)教与学可在短时间里完成。

B―类内容的教学最典型地体现在音乐、舞蹈、体育、美术、书法等才艺的教学与训练中,因此抓好B―类内容的教学将最能体现一校学生因受学校教育而发展的成果特色性和多样性。

C―类教学内容的特点:(1)学习内容难以列出确定的行为单元。(2)即使能够说明行为项目,也无可周全。(3)教学真正要求掌握的是教师言说以外的内容,是在课堂以外新情境里遇到的知识,因此需要掌握的C―类教学内是无穷多样的,所以也就无法事先说明的。

24、A、B类教学目标如何处理个体差异?

答:最小基本行为目标(A类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先把这样的个体差异引向时间维度,即允许不同学生可以有快有慢地达成目标,然后在一定的时间点上消除个体差异,即确保所有学生都达成教学目标。为了做到后一点,教师就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方法,以期在恰当的时间点上完成教学。

行为发展目标(B类教学目标)就不满足于人人都能达到的低标准,因此也就不以时间维度来消除个体差异。相反,行为发展目标把个体差异导向成就维度,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能力去做出更好的行为表现,去追求卓越。

三、论述题

1、论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拉大和缩小少年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答:学校教育作为一中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

(1)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能够独立地完成。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3个方面会有更大的差异。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3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异。

(2)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平是相当低的。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也可以拉大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

学校以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造成个体差异分布的调整。例如子女的基因型会和父母的不同,于是就可能这样,即父母五音乐天赋,而子女有。如果没有普及的学校教育,该家庭的子女将因为没有音乐教育的刺激而不能发展其音乐天赋并且研习成材。有了规范的学校后,这名学生就可能脱颖而出,学校就在音乐方面拉大了他与其他条件相似的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除常规课程之外开设的兴趣课,到学校所在地区各级校外才艺辅导机构,乃至送到专业机构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的儿童少年个体都能更充分地得到发展。

2、论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典型现象。

答: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儿童达到认知成熟所需要经历的4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其基本的特点是循环反应,婴儿的循环反应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帮助婴儿形成最初的因果观念。这一阶段婴儿获得一项最重要的认知成果是形成了叫做“客体永久性”的认识。

(2)前运算阶段。其基本特点是头脑可以运作,但运作还不可逆。典型地表现为延迟模仿,指当被模仿的对象不在时模仿该对象。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局限性是思维的不可逆性,典型地表现为“不能守恒”。皮亚杰的“ 三山实验”专门

揭示了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够守恒后,出现了新的认知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理解类包含和完成传递性排序的逻辑运算上。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之所以有时会退回到不守恒的状态,是因为他们不能完全从形式上考虑问题。

(4)形式运算阶段。这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特点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可能性的而非亲历性的,是逻辑的而非经验的,皮亚杰曾用钟摆实验来考察儿童的假设――检验思维。

3、论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

答: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我国教师说的“跳起来摘果子”可以看作“最近发展区”的一个形象的表达。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冲击着流行的学校教学观。根据这个概念,学校教学要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作业;同伴讨论,合作学习也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怎样的作业算是稍稍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班级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之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没有对这些实践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需要我们教师自己去探索。

4、论述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主要方法。

答:训练观点采择能力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这要求个体暂时置身于他人的处境,并按这一处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可见角色扮演促使人们更好地知觉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此处境下的内心感受,从而提高了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者可以互换角色,其他同学在旁观时练习分析与评论,这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自我中心,最后教师应有所总结。

5、论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答: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1)集中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亦即道德观念。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道德观念的教学。

(2)把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看成是同义的。这给我们启发:学校进行道德观念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现成的道德观念陈述,而应该讲清理由;讲清理由也不能仅仅按照“因为――所以――”、“假如――那么――”之类的句式来做。他所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学校道德观念的教学要富有智力挑战性,要使学生在道德行为的矛盾冲突中领悟道德观念及其理由。

(3)探究儿童赖以进行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的或思想,这特别值得教师借鉴。

6、论述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数的教育含义。

答: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多寡不一,难以预定,这对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示:(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

7、联系实际论述保持与消退原理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所谓保持,是指当学生做出符合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念的条件反应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尤其如此。另一方面,消退启迪教师预计到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会有反复,从而事先做好思想准备。这样,当学生真正出现反复时就不会急噪,又不会失去帮助的信心。相反,根据自发恢复的本性,教师会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实施消退过程,最终使学生持久地改变不良行为。

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实施辨别学习的?

答: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小学教师容易忽视辨别教学有小学仍然具有基础性,应该列在小学生教育和教学序列的最初部分。教师不要被自己的经验所蒙蔽而看轻了辨别学习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⑴ 小学里的辨别学习最明显地体现在识字和音乐、美术、体育的教学中。汉字的形体区别只在一点一划的有无和长短上;音乐教学中也首先要求学生聆听时能辨别音阶和节奏,歌唱时更要自我监控对音阶和节奏的操作;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善于帮助学生辨别和抓住动作到位睦的肌肉感觉。

⑵ 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概念学习中。需要运用概念教学的一系列技巧,在概念所辖的成员里个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儿童能对千姿百态的具体事物作正确的分类。

⑶ 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日常行为守则学习中。我们希望少年儿童既活泼可爱,又遵守纪律。可是他们常常把握不好其间的分寸,有时太过拘谨,有时又雀跃欢腾得妨碍当前工作的进行。这些都是泛化的表现。正需要教师通过辨别教学过程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分辨情境,从而作出合乎情境的反应行为。

换言之,我们通过辨别学习,使学生知道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或条件下作出何种行为反应是恰当的。

9、论述用语言来控制儿童行为的优点。

答:⑴ 方便。不必呈现真实的事物,不必制造实际的事件,就能有效地控制儿童的行为。

⑵ 安全。对于有些真实的事物或实际的事件改用语言来控制,则可以避免伤害。

⑶ 传递。不但可以指着事物或事件来解释一个词,而且还能够以另一个词来解这一个词。

⑷ 灵活。人的特殊性在于主要是按词的意思来控制行为的,因此其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口音、语气等物理线索的影响。

10、论述处罚及其作用、局限和有效使用的原理。

答:惩罚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恰与强化提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相反,老师们对此要有十分明确的认识。惩罚的局限性在于它无力瓦解行为的结构,因此惩罚无法消除不当行为。不明白惩罚的这个局限性,就容易滥

揭示了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够守恒后,出现了新的认知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理解类包含和完成传递性排序的逻辑运算上。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之所以有时会退回到不守恒的状态,是因为他们不能完全从形式上考虑问题。

(4)形式运算阶段。这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特点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可能性的而非亲历性的,是逻辑的而非经验的,皮亚杰曾用钟摆实验来考察儿童的假设――检验思维。

3、论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

答: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我国教师说的“跳起来摘果子”可以看作“最近发展区”的一个形象的表达。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冲击着流行的学校教学观。根据这个概念,学校教学要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作业;同伴讨论,合作学习也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怎样的作业算是稍稍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班级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之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没有对这些实践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需要我们教师自己去探索。

4、论述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主要方法。

答:训练观点采择能力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这要求个体暂时置身于他人的处境,并按这一处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可见角色扮演促使人们更好地知觉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此处境下的内心感受,从而提高了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者可以互换角色,其他同学在旁观时练习分析与评论,这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自我中心,最后教师应有所总结。

5、论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答: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1)集中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亦即道德观念。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道德观念的教学。

(2)把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看成是同义的。这给我们启发:学校进行道德观念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现成的道德观念陈述,而应该讲清理由;讲清理由也不能仅仅按照“因为――所以――”、“假如――那么――”之类的句式来做。他所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学校道德观念的教学要富有智力挑战性,要使学生在道德行为的矛盾冲突中领悟道德观念及其理由。

(3)探究儿童赖以进行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的或思想,这特别值得教师借鉴。

6、论述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数的教育含义。

答: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多寡不一,难以预定,这对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示:(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

7、联系实际论述保持与消退原理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所谓保持,是指当学生做出符合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念的条件反应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尤其如此。另一方面,消退启迪教师预计到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会有反复,从而事先做好思想准备。这样,当学生真正出现反复时就不会急噪,又不会失去帮助的信心。相反,根据自发恢复的本性,教师会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实施消退过程,最终使学生持久地改变不良行为。

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实施辨别学习的?

答: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小学教师容易忽视辨别教学有小学仍然具有基础性,应该列在小学生教育和教学序列的最初部分。教师不要被自己的经验所蒙蔽而看轻了辨别学习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⑴ 小学里的辨别学习最明显地体现在识字和音乐、美术、体育的教学中。汉字的形体区别只在一点一划的有无和长短上;音乐教学中也首先要求学生聆听时能辨别音阶和节奏,歌唱时更要自我监控对音阶和节奏的操作;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善于帮助学生辨别和抓住动作到位睦的肌肉感觉。

⑵ 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概念学习中。需要运用概念教学的一系列技巧,在概念所辖的成员里个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儿童能对千姿百态的具体事物作正确的分类。

⑶ 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日常行为守则学习中。我们希望少年儿童既活泼可爱,又遵守纪律。可是他们常常把握不好其间的分寸,有时太过拘谨,有时又雀跃欢腾得妨碍当前工作的进行。这些都是泛化的表现。正需要教师通过辨别教学过程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分辨情境,从而作出合乎情境的反应行为。

换言之,我们通过辨别学习,使学生知道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或条件下作出何种行为反应是恰当的。

9、论述用语言来控制儿童行为的优点。

答:⑴ 方便。不必呈现真实的事物,不必制造实际的事件,就能有效地控制儿童的行为。

⑵ 安全。对于有些真实的事物或实际的事件改用语言来控制,则可以避免伤害。

⑶ 传递。不但可以指着事物或事件来解释一个词,而且还能够以另一个词来解这一个词。

⑷ 灵活。人的特殊性在于主要是按词的`意思来控制行为的,因此其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口音、语气等物理线索的影响。

10、论述处罚及其作用、局限和有效使用的原理。

答:惩罚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恰与强化提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相反,老师们对此要有十分明确的认识。惩罚的局限性在于它无力瓦解行为的结构,因此惩罚无法消除不当行为。不明白惩罚的这个局限性,就容易滥

用惩罚,而滥用惩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引发其他更糟糕的问题。

有效使用惩罚的原理可以概括为:

(1) 惩罚要有效,则惩罚不能违法;

(2) 惩罚要有效,则惩罚就要有良知,因此教师实施不违法的惩罚要慎思明辨,不要仅仅为“出一口气”而惩罚学生。

(3) 惩罚要有效,则惩罚要符合心理学程序。于是要注意两点:当不当言行实际上干扰了集体活动的正常程序时,应当机立断地实施惩罚,以立即压制住不当行为的持续或蔓延;惩罚之后要跟随以强化,强化之后的强化,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在惩罚之后跟随以强化,可以使学生从烦恼转移到愉快来,从退缩转移到进取来,从不知所措转移到清楚地知道如何行为。

11、论述两种期望的转化及教育含义。

答:对象―对象期望与行为―结局期望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个体形成了特定的对象―对象期望后,如果觉得自己可以操控其中一个对象,就会操控之,并期望另一个对象也会出现,这就转化为_行为―结局期望了。另一方面,行为―结局期望也可以转化为对象―对象期望,这就是把自己的行为放在心里看,放在脑里想,从而巩固或提炼特定的关系,这反过来更有利于形成行为―结局的期望。

期望的教育含义:如果预料的关系屡试不爽,那么关于特定关系的期望就会转化为“信念”,其中对象―对象期望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世界观的砖石,而行为―结局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人生观的砖石。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儿童期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1)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帮助儿童形成对象―对象期望,进而在帮助儿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无神论世界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道德和人文科学知识帮助儿童形成行为―结局期望,进而在帮助儿童形成符合我国教育理想的历史观、人生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2、试论命题抽象性及其教学含义。

答:所谓命题的抽象性,是指导我们在听、读文句时,一般总是把握其中的意思,而不是去抓住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

命题抽象性的教学含义在于:

⑴ 教师要身先突破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而把握实质意思,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

⑵ 教师要琢磨和转换自己说写表达时的字词排列顺序,以符合学生习惯的字词排列顺序,从而使学生先脱离课本而把握实质意思;

⑶ 在学生把握了实质意思后,教师再帮助他们解析课本上的字词排列顺序,指出如何突破它们而达到已经掌握的那个实质意思的种种路径,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

此外,教师还要特别关心那些对答如流的、说或写的“和书上一模一样”的学生,去探测他们是否掌握了实质意思。

13、论述“同时激活于工作记忆系统”及其教学含义。

答:工作记忆系统是我们有意识地加工信息的工作场所。这个系统容量有限,当信息多的时候,就得分批加工,同批的信息容易形成联结,而不同批的信息因为是储存在不同的地方,就不容易形成联结。

“同时激活于工作记忆系统里”是说:如果两个信息单元有共同的成分,你想把它们组成一个知识网络,那么就要确保这两个信息单元有机会同时处在工作记忆系统里。在这里,鉴于工作记忆系统的运作表现为有意识地觉察思想,因此所谓“激活”,就是指“自觉地想一想”。

小学生缺乏学习的经验和方法,因此不善于看出知识之间的共同成分,或者即使知道了,也不会把它们“同时激活”于自己的工作记忆系统里,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因此在教学中,当教师估计前后两次教学的内容在逻辑上有关,并且希望学生把它们联结起来保持在心里的话,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同时提到这两个信息单元。

14、谈谈促进精制与组织的四种基本做法。

答:促进命题网络的激活扩散,从而使陈述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有效,有两项基本的手段,即精制与组织。它们都有自发运作的倾向。

⑴ 意象指导。教学过程要促使学生形成意象,意象能够促进回忆。由于意拟题不是从文章里直接抄来的,因此答题时没有现成的语词做线索,需要依靠对意思的理解,这就表明意象能帮助学生形成更有意义的内部表征。当然,意象指导未必适合于所有的学习材料和所有的学生,但是由于这种做法简便易行,因此不妨从它试起来。

⑵ 类比指导。意象指导比较适用于相当熟悉或具体形象的材料对于不熟悉的或抽象的材料,类比是管用的。

⑶ 精制指导。改由学生自己来提供类比。由于每个学生都是拿自己熟悉的东西来作类比,这就不会发生因采用不熟悉的类比而导致不管用的问题。

⑷ 促进组织。在组织方面提供指导的基本做法是先提供提纲,再阅读或聆听文本。在这里,提纲起着鼓励学生去组织他们的记忆的作用。

15、请比较概化与辨别。

答:所谓“概化”,即指以同样的方式来反应不同的对象。所谓“辨别”是指对一个产生式添加导致同样行动的独特条件成分,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更特殊的产生式。

⑴ 概化是去除各独立产生式中独特的但导致同样结果的条件成分,而辨别是对一个产生式添加导致同样行动的独特条件成分;

⑵ 概化是形成一个新的一般产生式,而辨别是形成一个新的更特殊的产生式;

⑶ 概化是扩大一个产生式的应用范围,而辨别是缩小一个产生式的应用范围;

⑷ 概化的过程是扩大一个产生式的包容性,从而表明被包容的独立产生式“实质上一样”,而辨别过程是缩小一个产生式的包容性,从而表明它和原来别的产生式“实质上不一样”。

16、如何促进概化与辨别?

答:促进正确概化的基本做法是紧凑呈现实例和呈现变式实例。

紧凑呈现实例的基本做法有⑴同时呈现;⑵相继呈现;⑶同时-相继结合法。

呈现变式实例的基本做法是这样:就拟呈现的一组实例而言,它们应该在不属于某一概念的关键特征方面广泛变化,从而突出这一概念的关键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教学常以学习“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来说明呈现变式实例的必要性。

教师在教学生一个新概念时,会考虑到概念的关键特征,并下功夫去讲解。但是任何概念的实例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们构成概念的无关特征,因此尽管教师再三地讲一概念的关键特征,个别学生还会不知不觉地把某些无关特征加入到识别概念的条件中去。所以从实质上讲,呈现变式实例就是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看一个新概念的教学,了解或猜想学生可能会犯的加入无关特征的错误类型,从而事先准备好有关的变式例子,以便及时地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促进辨别过程的有效基本做法有二:一是同时呈现一个概念的是样例和非样例;二是选择“乱真的”非样例“。

17、试从量的角度看个体差异的优点。

答:(1)从量的角度看个体差异可以使“个体差异”的概念具有彻底的抽象性,抽象到了我们有可能对个体差异做数学运算的地步;(2)从量的角度看个体差异又可以使个体差异的概念具有彻底的具体性,具体到我们可以联系任何一种是事务来确立任何一条分界线,从而判定任何一种“质的差异”。

18、论述J-分布的教育教学含义。

答:社会遵从是一种大伙儿都朝一个方向行为的趋势,它造成个体差异成J―型分布。联系学校教育,学生的品德操行表现的分布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J―型的,这符合我们的教育理想,具体而简洁地说,那就是“绝大部分是好的,少数人是有点问题的,问题严重的是极个别的”。这是德育与智育的一个基本的不同,不能混淆,更不能颠倒。

19、试通过与智育比较,论述德育评价宜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

答:德育与智育有一根本的不同点,即智育是突破上限的,而德育是维持下限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智育可以人为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其间可有微小而连续的量的差异,因此可以用细密的连续分数来记录学生的成就。但是品德操行的表现在达到基本程度后,则要做出更充分的表现就是“可遇而不可求“了。教师不应该人为制造拉开德育表现差距的情境,因为这样的做法本身不道德。于是在缺乏机会的条件下,学生就难以表现出品德操行的量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对学生的品德操行做评价时宜用粗大的等第分,具体表现为一般最多不超过优、良、中三等,而且中是少数。

20、举例说明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

答:学校教育教学中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至少有如下几种:(1)当某一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没有很多个体差异时宜用等第分数,甚至可以只有两级如“达到――稍欠“。(2)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是有很多个体差异的,但是我们没必要了解得这么细,那么也可以采用等第分数。(3)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从理论上讲会有很多个体差异,但是我们难以制定规则来精细地测量它们,并且当我们的目标是察看普遍的共同性时,那么连续分数也是不必要的,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就行了。

21、试述C类教学目标本身与行为指示子的关系。

答:在陈述C―类教学目标时,教学目标本身与行为指示子构成一个太阳系模型。虽然任何一项行为指示子都不能100%地对应于使用“理解”之类抽象词的教学目标,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如果一个学习者表现出越多的指示子行为,那么他达成理解的可能性就越大。于是我们就有一个陈述一个非行为发展目标的策略,那就是围绕教学目标去收集多项在不同程度上指示“理解”的可观察行为,由此形成我们陈述非行为发展目标的格式。

7.心理作业案例分析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我市某大型烟草生产企业的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排除从事企业管理及行政工作的人员,采用统一问卷进行心理状况普查。共发放问卷470份,回收453份,回收率97.5%。其中男性320人,女性133人,平均年龄(36.02±8.11)岁。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工龄、学历等。

1.2.2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klist-90,SCL-90)

由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鉴别及团体心理卫生普查时实用、简便而有价值的量表[1]。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睡眠、饮食障碍),主要评定受试者的心理状况和症状特点。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1~5分),依次递进。分值越高表示该症状越重。

1.3 调查方法

发放问卷前成立了问卷调查小组,问卷发放时,调查小组成员向被调查者详细讲解调查目的、内容和填写要求,同时向调查对象承诺本研究对其工作的无伤害性和自愿参与的原则。研究对象在工作之余填写,问卷填写完毕1周后由调查小组统一收回。

1.4 资料录入与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双人录入法,使用Epi-Data 3.0建立专用数据库。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和2个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作业工人SCL-90结果与全国常模[2]的比较

作业工人SCL-90结果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7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注:SCL-90—症状自评量表。

2.2 作业工人心理症状阳性检出情况

SCL-90检测结果总分160分为临床界限,≥160分说明测试人可能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作业工人心理问题检出率为68%;任一因子得分超过2分为阳性,说明可能存在着该因子所代表的心理障碍。因子均分≥2分界定为有轻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结果显示,各因子阳性检出率前5位分别是焦虑、躯体化、其他、抑郁、强迫。见表2。

2.3 接害车间工人与其他车间工人的SCL-90结果比较

接害车间工人SCL-90结果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7个因子的得分及总均分均高于其他车间工人的得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3。

注:SCL-90—症状自评量表。

3 讨论

3.1 烟草生产企业作业工人总体心理状况

由表1可见,作业工人SCL-90结果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共7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常模。烟草消费的增长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生产规模的扩大直接导致工人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作息时间的不规律、高效能的工作效率且精神高度集中,处于长期体能和精神应激的状态,以至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由表2可见,各因子阳性检出率前3位是焦虑、躯体化、其他,资料表明,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会引起机体明显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活动的变化,表现为心悸、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肌张力降低、皮肤苍白、失眠、尿频、腹泻等等;躯体化主要反映主观的躯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等系统的主述不适,以及头疼、背痛、肌肉酸痛和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而其他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此次调查结果反映出该卷烟生产企业的作业人员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而引发一系列躯体不适的感觉,严重者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近年来,工作的不安全感上升和工作压力导致心理疾病发病率上升,因此,心理健康不容忽视,找出其影响因素及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是当务之急。

3.2 接害车间工人的心理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卷烟生产制造工艺过程较为复杂,生产过程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烟草尘、噪声及电离辐射,而生产线上的作业人员由于其工作性质的不同,所接触的危害因素也有所不同。本次调查将接触烟草尘、噪声及电离辐射3种危害因素的车间作业人员与其他车间作比较,前者的SCL-90结果明显高于后者,可能与其工作环境有关。研究表明,烟草尘的长期接触不仅会引起呼吸系统的损害,还会给人体造成严重不适的感觉;而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不仅对听觉器官、人体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等系统造成危害[3],更会严重影响到作业人员的睡眠及饮食等情况;另外,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设备本身的问题、操作人员偏离安全操作规程或操作人员未戴防护用品、作业人员距离放射源较近等,会导致操作人员受照辐射的剂量升高,而人体的神经系统对辐射的作用很敏感,受其反复作用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改变,容易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如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食欲减退等表现,对工人健康造成更严重的危害。资料表明,该卷烟生产企业接害因素为烟草尘、噪声的车间作业人员近2年各项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车间,且疾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4],而这些职业病危害因素都可能是导致作业人员心理问题的直接或间接因素。

4 建议

4.1 加强生产环节中的防护工作,改善作业环境

近年来,随着对烟草生产企业作业人员健康状况的关注,对企业的生产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例如,制丝生产线烟梗处理岗位烟草尘的防护,卷接包生产线的卷包卷烟机挡车、卷包包装机主机等岗位噪声的防护及存在电离辐射作业岗位的防护。合理安排职工作业时间,对健康检查异常不适合在本岗位工作的人员应及时调换工种。定期进行车间有害因素监测,及时有效地掌握职业危害种类及其浓度的变化,完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动态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和接触有害因素的关系,以制定有效的职业病防治对策。企业应加大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经费投人,并加强与地方卫生监管部门的沟通和合作,严格执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管理制度,改善作业环境并提高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因作业环境给工人身心造成的危害。

4.2 组织定期体检,重视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

近年来,烟草生产企业的职业病防治责任意识在逐步提高,定期进行职业因素相关的健康检查也成为职工的一项福利,对规范作业人员的生活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健康检查是一个初步的筛查过程,对从事或接触有职业危害因素的人员进行职业性和定期性的健康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职业病,并尽快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早期治疗职业病或阻止病态发展,以保证职工身体的健康,而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良好的身心状态才是最佳状态。

4.3 重视减压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因此,企业管理应重视作业人员的心理健康,大力开展企业文化活动,为其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请专业人员组织专题讲座、座谈、个别沟通等,针对作业人员工作压力的因素或压力源,提供专业的咨询及建议;同时,要加强内部沟通,在工作及生活方面多关心作业人员,允许他们适当地发泄,缓解压力。此外,作业人员自己要建立稳定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情绪管理,善于调节情绪,对生活、工作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地排解,并懂得以适宜的方式释放异常情绪。

摘要:目的 对烟草生产企业作业工人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绵阳市某大型烟草企业的作业工人进行自评,应用描述性统计和2个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该企业作业工人SCL-90结果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7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接害车间工人SCL-90总均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7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其他车间工人。结论 该卷烟生产企业作业工人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工作压力及作业环境等因素是工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应针对其影响因素制定干预措施。

关键词:烟草生产,企业,心理调查

参考文献

[1]张作纪.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64—65.

[2]唐秋萍,程灶火,袁爱华,等.SCL-90在中国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7(1):16-20.

[3]何凤生.中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09-1114.

[4]刘念,先德强,李钰,等.某烟草生产企业危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2,28(16):1921-1923.

8.心理作业案例分析 篇八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 作业拖沓问题 应用

一..主题与背景

心理咨询是要解决问题的,但什么是问题,理论不同,理解也不同。精神分析学派认为问题是精神创伤所致,行为学派认为是有效训练不足或奖惩不当造成的,而认知学派则认为是不合理的认知导致的,人本主义则认为缺乏应有的尊重接纳所致。

“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基本假设是指目前有一个明确的问题,而造成这个问题的背后有一个特殊的原因——“事出必有因”,找出原因似乎就可以解决问题。然而,许多问题发生的因果关系常常很难确定,问题往往是互动下的产物,原来的因演变成后来的果,后来的果又变成因,到底谁是因?谁是果?实在很难确定。不当的思考方向、解决方法最终瘫痪了问题的解决甚至带来更大的问题。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以解决为思考方向和思考焦点,不再追究“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专注于朝向问题解决的历程。

二.情境描述与问题讨论

女儿做作业比较慢,小学阶段就要从7点做到9点多,进入初中后,作业量大增,寄宿的她常常打电话来抱怨:“妈妈,坑爹啊,今天晚上作业好多,我只能9点下晚自习,等10点宿舍管理员休息,再溜到厕所去做罗……”我还想劝说什么,女儿急急地把电话挂了:“好了,没时间和你说了……”

在家里的我只能干着急……

这次家长会,我和女儿心中的学霸同桌的妈妈坐在一起聊起来。“我的孩子每周回来都要先看电视……”学霸陶妈妈说。

“哦?我家的倒是听话,我们家根本不开电视机的……周末我担心她辛苦,也没有让她上补习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用来做作业……”

“我家的做作业快,大概一个小时做完。”

我瞪圆了眼,吃惊地问:“是一学科花一个小时吧?”

“是所有的科目啊……”,估计陶妈妈怕我吓坏了,补充说:“有时候也需要两个小时……”

……

“差距啊!”我心里默念,一定得想办法解决这个作业磨蹭的问题了……

家长会后,我搂着女儿在校园外面散步“闲”聊(此处的“闲”绝不是漫无目的的。许多渴望了解的女儿的心思都是她在“闲”聊时不经意透露的;许多担心女儿反感、不好解决的问题都是通过漫不经心的“闲”聊解决的。)

“今天陶妈妈说陶同学每周一回家都要先看电视。我的崽崽真的很重视学习,有自制力哦,一回家都是做作业……诶,不过,”我装作突然想起这个话题,说,“他做作业只需两个小时呢。”

“是的,他的速度超级快。”女儿一点也没有反感,兴致勃勃地顺着我的话题说,“他晚自习作业也做得快。”

“崽崽,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解决作业慢的问题了……”我握住女儿的手,一副我是她的“战友”,同仇敌忾的样子——进入初中以来,女儿一改过去不愿意让我检查作业的态度,变得喜欢把作业给我检查。因为我每次都会微笑着说:“妈妈是来帮你的,是你的助手。你放心,你做错了的地方妈妈坚决不会批评你的。”女儿开始会不情愿地给我,碰上她坚决拒绝,我不生气也不强求。她慢慢知道了她是可以掌控这件事的,她是安全的。如此慢慢循环,她现在有问题愿意找妈妈协助,我也感觉母女关系更近一层了。

“其实我也可以快起来。有一次,谢同学第二节课要我帮她出小报,我加快速度,一节课就做完了全部的作业。这个时候,陶同学还没有做完呢。”

“真的?!”

我灵光乍现,想起焦点解决理论中说的——“例外”带出问题的解决。是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无时无刻处在问题的情境中,总有问题不发生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例外”。现在,女儿自己找到的“有一次作业很快”的“例外”,可以引导问题的解决,并且让她自己感受到对问题的控制感,看到自己是有能力和资源解决问题的。

“是的”,女儿继续滔滔不绝地说,“要想我作业做得快,除非做完作业后要出去玩,或者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有几回要去外婆家我不是也很快做完作业了吗?”

“那我们把周末安排满一点?控制作业时间好吗?”我说。

“行!”

“你还想周末有什么活动?增加看新闻?”

“好!周五回家不急着写作业,先看新闻和焦点访谈,训练听力、了解实事。”女儿爽快地答应了。

“为了提高成绩,还增加点课外的作业:背一篇古诗文?做两篇英语课外阅读?讲两章《三国》?做一页语文基础知识题?”

女儿有点犹豫地思考着,我慢慢等待,真诚地望着女儿的眼睛说:“你放心,完成这些任务时,绝对不会再加量了,一定及时刹车……”

“我不想做语文基础知识题……”

我牢牢记住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由捐款若干到减少最后到决定不捐的“超限效应”的故事,因此思索着说:“也行!妈妈尊重你!如果有空就两周做一页,没空或不想做就不做!”

女儿答应了……

“另外,你做作业的时候还要先估计时间,然后一定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就像考试打下课铃一样,用这个办法训练你的速度,看看行不行。”我接着明晰她如何快起来的具体行为,“我帮你调闹钟!”

“不用吧,妈妈,我有手表。”

“不,手表有时候会忘记看,时间就过了……”

……

接下来几周,作业速度确实大大提高,有了时间看新闻、有了时间陪才一岁的妹妹……

我还记下每周女儿作业总时间、单科花费时间,吃饭时及时反馈,表扬、强化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分析没有按时完成的原因。并对女儿进行评量询问,协助她把抽象的概念——作业速度快多了,用比较具体的方式加以描述——如果原来的速度是0到10之间的7,现在是8、8.5……

我就这样用一次小小的例外情境作为改变的开始,加强、加多例外情境的发生,逐步发展成更多的改变。

三.反思与分析

在解决女儿做作业拖沓的问题时,我觉得我运用了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的一些策略。

1.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

(1)“问题症状”有时也具有正向功能,重视积极语言的暗示作用

我们生活在一个意义及语言的世界。同一情境或行为,不同的人会赋予不同的意义。一个问题的存在,不见得只呈现出病态或弱点,我们不光要看到问题症状,更要看到其背后的正向功能。如女儿作业拖沓,我却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是一个重视学习的孩子。当我将女儿作业拖沓赋意并描述为“你重视学习,整个周末没有玩耍,都在用心完成作业”时,将会影响我对女儿所采取的行动是理解、支持,而非责骂,继而影响她的行动。而之后行动结果的描述,又会影响她下一次的行动,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每个人对事件的描述和其行动之间是互相循环的。为了不让语言习惯限制思考,被固定的印象所蒙蔽,我要女儿用积极的语言暗示自己说:“我要合理安排时间,我做作业很快”——藉由改变看问题的观点,达到改变行为。

(2)个体是自己问题的专家,相信个体自己的资源

每个人都拥有解决自身问题所需的能力,我始终把女儿视为解决她自己问题的专家,相信她有能力及丰富的资源去解决她的问题。解铃仍需系铃人,别人都无法代劳。

2、重视“改变”,达到系统平衡

(1)“改变”是不断在发生的——找到“例外”

世界之轮不停地转动着,人是活的,当我们用“某人是XX”这样的句子来描述现象时,都只能反应某些特定时空的状况,不能代表她永远都是如此,“改变”是不断在发生的。最难能可贵的是去发现问题没发生的时刻,找到没有问题时的情境与行为,找到“例外”。

(2)从“白”入手,重视“小改变”,达到系统平衡

人的心理系统可以用阴阳太极图来理解,心理及行为的改变可以由黑的部分着手,去修改问题的结构。如追问她为什么慢、观察她做作业,寻找“黑”的原因。继而自认为找到了原因,所以抱怨、批评她时不时离开座位、找文具,甚至上厕所、擤鼻涕(女儿有鼻炎)都会被诟病。相信这时的女儿完全笼罩在“黑”中,陷入无助的情绪,问题也一直没被解决。

现在,我们由女儿看到自己身上已经存在的“白”入手,让白的部分扩展。白的部分扩大一些,黑的部分就少一些。这些小的改变发生时,所处的环境、系统就和原先不一样了;持续小改变,就会累积成大改变,这就好比“雪球效应”。我引导女儿看到“白”的小改变存在、看重“白”的小改变的价值,使她愿意促进小改变的发生与持续,最终扩大并积累,滴水穿石,最终达到系统的改变与平衡。

3. 从接收到的反应判断沟通是否有效,合作解决问题

在许多父母与儿女相处的经验中,当父母发现子女的行为有变化时(如:发型、服装变得过于新潮),往往会采取说教、斥责或限制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而孩子会认为父母限制自由且不信任自己,为了证明自己已经独立,孩子会更坚持原有的行为与父母对抗。这时父母应从孩子这些反应察觉到自己所传达的讯息孩子没有接收到,沟通无效,应做些别的事来表达他们的关心及爱意,而不是坚持原有的行为。

在我和女儿的相处中,我很注意我发出讯息后孩子传来的反应,注重合作。我了解她的想法与做法,进入她的世界,一步一步与她的情感、想法互动。例如前述帮助女儿检查作业最初遭到拒绝的例子。从她的反应,我知道她接受到的是我管着她,甚至有可能会挨批评的信息。因此我想帮女儿检查作业,在学习上助她一臂之力的意图并未被她接收到并且产生意义。这时,我认识到:没有抗拒的孩子,只有不知变通的妈妈。没有失败,只有回馈。我在她不接受的时候尝试让步、做些不同的事,以传达真正的意思。我不断调整语气,表示我的诚恳,甚至承诺发现作业错误时,封住自己的唠叨的嘴巴,听女儿自己谈解题思路。由此一步一步让女儿感受到我帮助她的真正意图。

在这样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我们合作是正向与朝向未来的,我协助她搜寻并创造新的意义,产生新的想法与行为,协助她将模糊的陈述具体化,做积极的行动引导,我们的合作使问题迎刃而解。

上一篇:教室的单词怎么拼下一篇:计生协会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