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教师培训(精选8篇)
1.技工院校教师培训 篇一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
一、定义
一体化教师是指按照《一体化课程规范》,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并组织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
二、分级
一体化教师按应达到的基本条件、胜任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能力要求,设三级、二级、一级,最高级别为一级,三个级别的标准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三、一体化教师标准
(一)三级 1.基本条件
(1)具有教师资格证书,本专业一线教学经历满两年。
(2)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和相关职业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3)具有不少于每两年两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2.典型工作任务
(1)中、高级工一体化课程教学。(2)一体教学班级管理。
(3)一体化教学场所设备维护与管理。3.能力要求
(1)能完成任教课程的学习任务实践。
(2)能依据一体化课程标准、学习任务设计、工作页、教学活动策划表等教学资源,制定一体化课程授课进度计划并编写教案。
(3)能组织中、高级工层次一体化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体现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念,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4)能依据一体化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考核要求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
(5)能管理一体化教学班级,形成与一体化课程教学特征相适应的班级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6)能完成一体化教学场所的规范管理,维护保养教学设备设施,满足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要求。
(二)二级 1.基本条件
(1)具有教师资格证书,本专业一线教学经历满三年。
(2)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和相关职业技师以上职业资格。(3)具有不少于每两年两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2.典型工作任务
(1)一体化课程教学活动策划。(2)预备技师一体化课程教学。(3)企业学员中、高级工培训。3.能力要求
(1)能组建和带领团队,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依据学习任务设计编制教学活动策划表。(2)能根据教学要求,实施预备技师层次一体化课程教学,能较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3)能按照企业培训要求和校企双方确定的培训方案,完成企业员工中、高级工培训。
(三)一级 1.基本条件
(1)个有教师资格证书,本专业一线教学经历满五年。(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相关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3)具有不少于每两年两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2.典型工作任务(1)学习任务设计。
(2)三级、二级一体化教师指导。(3)一体化课程教学综合评价。3.能力要求
(1)能组建和领导团队按照《一体化课程规范》完成学习任务设计,并能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带领团队对工作页进行二次开发。
(2)具有丰富的一体化教学经验,能对三级、二级本体教师进行指导,指出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能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展课程教学综合评价,评估课程教学实施效果,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4)具备工作页开发能力。
2.技工院校教师培训 篇二
关键词:技工类院校,社会培训,研究
多年的实践证明, 大力发展社会培训是技工类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技工类院校在发挥社会培训职能这一方面做的很不够。本文从济宁技师学院工作实践出发, 分析了目前技工类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现状, 对如何开展社会培训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阐述了开展社会培训的意义。
一、技工类院校社会培训的现状
(一) 院校的社会培训重视程度不高。在学院日常的工作中, 没有给职业培训正确定位, 没有相应人、财、物的支持, 使社会培训的开展举步维艰, 成效不大。
(二) 培训面较窄, 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目前, 绝大多数技工类院校主要进行在校生的培训, 而真正面向企业、社会的职业培训, 还未能充分发挥技工类院校在自身方面的优势。在对企业已开展的定单式职业培训中, 技工类院校只考虑校内培训资源的使用, 对企业丰富的人力、物力等培训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
(三) 培训方式、内容未能与时俱进, 培训成效不明显。由于目前较多的企业对员工职业培训重视程度不高, 技工类院校在社会培训上也存在着培训模式陈旧, 实效性不强的问题, 存在培训大纲和教材不完善, 教学内容和手段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使得培训成效不明显。
二、技工类院校社会培训的发展对策
( 一 ) 加强政策保障、更新培训理念。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 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大力推进技工类院校改革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 为技工类院校更好地进行社会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要大力发展社会培训, 必须更新培训观念。技工类院校应将社会培训作为与在校生培训并重的一项重要职能, 把培训看作是以知识创新为主体, 以效益多极化为最终目标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二) 完善管理制度、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技工类院校需要以特色学科为导向, 实现资源共享, 发挥专业优势。实行制度化管理, 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在高科技化和竞争激烈化的时代, 企业对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型人才有迫切需求。这在客观上要求技工类院校的社会培训必须创新培训内容以适应和满足企业的培训需求。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培训设施和手段, 开辟培训新途径。在继承传统的培训方式的基础上, 将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 积极创新培训方式。
( 三 ) 加强师资保障, 积累社会培训经验。培训教师既要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 又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技工类院校一方面选用从事培训行业的专家作为培训教师;另一方面要选拔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培训。就济宁技师学院而言, 现有教师409人, 其中教授、副教授110人, 省、市级首席技师10人, 技师、高级技师111人, 形成了一支向高标准综合型迈进的师资队伍, 为适应社会培训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另外, 丰富的培训经验在社会培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济宁市技师学院作为山东省技师培训基地, 面向全社会开展各个工种的培训鉴定工作, 同时承担济宁市“金蓝领”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新区管委的职工培训、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技工类院校十大名牌专业教师培训等多项工作。丰富的培训经验为技工类院校顺利开展各种社会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三、技工类院校社会培训的实践意义
(一) 积极探索, 不断开拓, 使培训管理体系有效化。1. 完善社会培训机制, 使培训市场化、产业化。学院建立了自主发展的培训机制, 在完成教学实训任务的基础上, 积极面向市场开展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设定社会培训的方向和模式, 提供优质的社会培训, 最大程度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培训, 极大地开发了企业的人力资源, 提升了劳动力的素质。2. 制定培训管理体系, 促进培训的现代化建设。学院建立了科学的培训管理体系, 使社会生产对岗位技能需求实际的变化信息, 及时反馈到教学内容中。实训设备的设置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 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机会, 不断提高培训设施和技术水平, 促进社会培训的现代化建设。
(二) 以社会培训反哺教学, 带动技工类院校快速发展。1. 社会培训联手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教学素养。社会培训的开展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提高教师将教育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能力, 结合案例教学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实践方法。2. 促进教学工作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学院围绕目前市场紧缺、发展前景好的职业领域, 参与研究开发相应的教材、培训大纲和鉴定规范, 形成一整套培训规范, 并进入实际的培训运作阶段, 以满足社会的大量需要。同时也为学校开始新的专业提供条件和基础。3.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现代社会培训需要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是技工类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学院多举并措, 更新培训机制, 加大了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
参考文献
[1]罗玲.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0 (3) .
[2]郭萍.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探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1 (8) .
3.试论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 篇三
关键词:技工院校 双师型教师 办法 措施
《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各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以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双师型”教师,就是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职称和专业技能合格证书的教师。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常规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该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学校教育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提高技工院校教育质量,必须依靠教师。培养一大批“双师型”的教师,是学院专业建设中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双师型”教师教学优势
“双师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呈现诸多优势:一是教学中紧跟相应的职业需求,更利于掌握行业发展的趋势;二是教学中将相应的职业技术知识联系实际工作过程,利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三是教学中注重新知识、新案例、新方法的讲解,利于将学生实习操作技能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对接,实现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的紧密结合;四是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遵循职业领域的工作与活动逻辑过程,结合知识认知原理,以任务、课题、活动、案例等教法为载体,遵循从感性到理性或从理性到感性的教学原则,形成情景模拟、案例引入的内容结构,可让学生知识脉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梯度明晰,序次适当,因而取得理想的教学
效果。
二、“双师型”教师的多方位培养
1.教学岗位培训
要创造条件,形成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一是做好青年教师培训。定期聘请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教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心理学及教法技能的培训,组织教研处高级教师讲课,进行教育教学的校本培训。二是针对培养对象开展教研活动,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学术交流,帮助他们尽快完善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培训,使教师的教育行为更具有明确性、规范性、参与性与效能性的特点,逐步营造教师队伍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2.行业能力培训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要利用学院政策优势,通过多渠道与企业沟通,将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及掌握行业某前沿技术的企业专家请进来,在给学生上课的同时,给在校的老师示范、培训,传授企业实用的新技术、新
工艺。
另一方面,要有条件地引入企业专家,对他们进行教学基本功培训和职业理论知识的强化,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中的有生力量。
再一方面,对学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理论教学能力的教师,一是学院专门组织有针对性专业技能培训班,并组织他们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二是在教学和生产实习时,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训练,不断提升专业职业
技能。
又一方面,对学院教师除了进行校内技能基本功培训之外,还要注意对工作任务进行合理安排,积极创造机会让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熟悉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增加感性知识。特别是在暑假或教学任务不很重的情况下,抽调部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接受一段时间的岗位锻炼,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学历层次进修
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进行学历进修。鼓励青年骨干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博士学位,以逐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将学习结果纳入教师的考核,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教师。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保障措施
1.重视“双师型”教师培训
(1)对学校安排的培训任务,无故拒绝或中断培训或培训学习而不遵守培训基地纪律的,系部视具体情况按学院制度处理,以此来保证“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2)技能训练是培养师资、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要在现有实验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结合数控加工、数控维修专业实训二期建设,使师生能有更多的技能训练机会,从而提高师资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3)对参加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专业教师培训,其培训费、食宿费、交通费按规定标准实报实销。
2.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奖励
(1)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达到“双师型”标准的教师,学校要实行政策倾斜,在同等条件下,上述教师可以优先晋职、晋级、评优等。
(2)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内部的奖励机制。对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中取得较大成果的“双师型”教师给予一定教改经费的资助和物质奖励。
3.促进“双师型”教师教学水平提高
(1)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机制。要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实施与教学实践中,提高“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坚持老教师对年轻教师指导制。通过以老带新、集体研讨、个别指导的方法培养年轻人。同时“双师型”教师团队将定期召开教学、学术研讨会,继续坚持老教师要多听年轻教师的课,在教学实践中与他们交流,对他们给予指导,使他们迅速成长。
(3)鼓励“双师型”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要鼓励教师走出学校,为教师提供参加各类优秀教学成果评比的机会和各种技能大赛的机会,与其他选手切磋教育、教学技艺,多方位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新的教学教研手段,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全方位提高“双师型”教师各种教学教研的能力。
(4)建立师生联系制。要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反应,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注重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争取教学效果优良率达98%以上。
“品牌、精品、特色、创新”,是笔者学院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在专业、课程和团队建设中各项工作的总要求。数控加工专业经过前几年师资队伍的大力建设,由数控加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对团队建设进行全程咨询与指导。教学团队成员新老交替已基本完成,一批年轻的教师加入了“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为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团队运行机制的建设、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供了基础。
技工院校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依托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是提高技工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是培养技工人才的内在需求。要造就“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实现教师专业化,需要教师本人做出非常的努力,同时还需要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强指导,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浓厚的氛围与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
[2]吕鑫祥.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与高职教学理念变革[J].职教论坛,2013(18).
4.技工院校教师培训 篇四
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技工院校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 的通知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自治区各委、办、厅、局,人民团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人事(职称)部门,中央驻疆单位人事(职称)部门:
现将新修订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技工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意见或建议,望及时告知我们。
二○一二年十月二十五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技工院校教师专业技术
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
第一条 为了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技工院校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技工院校教师加强教学改革和专业实践,全面履行教师职责,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技工教育教师队伍,结合自治区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特点、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制定本评审条件。
第二条 本条件适用于自治区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中取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培训教师资格证书的专任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中承担现行教学计划规定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和技工教育管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在职在岗的人员。
第三条 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经自治区技工教育指导中心推荐后实施。第四条 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必须具备以下思想政治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承担并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第五条 职称外(汉)语水平,符合自治区职称主管部门有关政策规定。第六条 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符合自治区职称主管部门有关政策规定。第七条 继续教育培训,符合自治区职称主管部门有关政策规定。第八条近三年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第九条 正高级讲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一)学历资历
获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文革前入学的大专毕业生;或具有大学普通班学历;或在地、州(不含乌鲁木齐地区)及其以下单位从事本专业工作25年以上的大专学历人员,且取得高级讲师任职资格并受聘该职务5年以上。
40周岁以下申报者须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取得高级讲师任职资格并受聘5年以上。
(二)学识水平
具有本专业广博、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和相关专业领域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教书育人成果卓著,在课程改革、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并形成有一定影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
(三)实践能力(经历)
1.深刻理解、熟练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正确传授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疑点分析透彻。2.充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能进行课件的制作和运用教学语言准确生动,图示准确,演示熟练。
3.具有本职业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二级。
(四)业绩成果
1.专职教师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88学时,兼职教师中校级领导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专任教师工作量的1/4,其他人员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专任教师工作量的l/3。
2.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工作经验,系统担任过两门以上课程的讲授和全部教学工作,教学质量高,能起到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3.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并能协助学校有关部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担任班主任工作或从事中层以上管理岗位5年以上。
4.培训技师的工作成绩突出,独立承担过技师及其以上层次毕业设计或鉴定指导工作;或负责组织适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开发和课程建设,并得到推广使用;或省级示范专业主要负责人或精品课程负责人。
5.主持省(部)级课题或国家级课题研究1项,或主持地、市(厅)级以上课题研究2项。本人或培养、指导的学生在各类职业技能或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获国家级奖励1项(前6名),或获省(部)级奖励1项(前3名),或获得地、市(厅)级以上奖励2项(第1名),或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工作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获省级教育教学、科研二等奖以上1次,或获得市级教育教学、科研一等奖2次。
6.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主编教材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或参编正式出版的教材2部(每部本人撰写不少于5万字以上);出版本专业专著或译著(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
(2)专业课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高水平的本专业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4篇以上,其中至少有1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3)文化基础课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高水平本专业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有2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4)专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人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高水平本专业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6篇以上,其中至少有3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第十条 正高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评审条件
(一)学历资历
具有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或在地、州(不含乌鲁木市地区)及其以下单位从事本专业教学培训工作25年以上的大专学历或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培训学院(高级工、预备技师专业毕业生)毕业人员;或在县以下(含县及县级市行政区划)和三类地区中专或技工学校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25年以上人员,且取得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任职资格5年以上。
(二)学识水平
具有本专业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工艺技术知识,积极关注本专业工艺技术发展动态和前沿水平,并能运用于自己的专业教学之中;掌握本专业(工种)教育教学发展动态,坚持有计划、有目的自学、进修(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三)实践能力(经历)
1.熟练地担任高级工以上专业班生产实习、工艺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可以组织完成高级工以上专业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以组织完成专业实训室建设。独立承担组织校级、地州级职业技能大赛。
2.具有较强的教学质量分析和培养指导高级、一、二、三级实习指导教师的能力。
3.善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主动配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成绩显著。
4.5年内在本专业对口企业岗位锻炼累计不少于一年,并完成专业岗位技能调研报告3篇。5.具有本职业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一级。
(四)业绩成果
1.专职教师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88课时,兼职教师中校级领导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专职教师工作量的1/4,其他人员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专职教师工作量的1/3。
2.所教班级学生操作技能有明显进步,优秀率、及格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有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所指导学生或自己在自治区一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2等以上奖项、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取得前5名成绩者。3.参与1项以上企业新产品研发或其他科研项目。
4.培训技师的工作成绩突出,独立承担过技师及其以上层次毕业设计或鉴定指导工作;或负责组织适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开发和课程建设,并得到推广使用。
5.从事生产实习教学研究或技术革新,在省部级以上刊物或《新疆职业培训》发表三篇以上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学论文(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低于2000字,在报纸上发表的论文不低于1500字)和能撰写有一定质量的教学理论总结,主持编写质量较高的生产实习课教材(正在校内使用)或一体化教材,编写实训项目指导书或取得了某一技术革新成就(须有地州以上技术鉴定证书)。
6.主持编写质量较高的一体化生产实习教材。第十一条 高级讲师资格评审条件
(一)学历资历
具有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或文革前入学的大专毕业生;或具有大学普通班学历;或在地、州(不含乌鲁木齐地区)及其以下单位从事本专业工作25年以上的大专学历人员;或在县以下(含县及县级市行政区划)和三类地区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25年以上人员,且取得讲师任职资格5年以上。
(二)学识水平
对所任学科具有系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广度的相关学科知识,并能恰当地融汇于本学科教学之中,能独立开设讲座,开拓学生视野;能掌握本学科教育教学发展动态,追踪本学科的科研信息,坚持有计划、有目的自学、进修(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
(三)实践能力(经历)
1.深刻理解、熟练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正确传授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疑点分析透彻。2.充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能进行课件的制作和运用教学语言准确生动,图示准确,演示熟练。
3.具有本职业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四级。
(四)业绩成果
1.专职教师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88学时,兼职教师中校级领导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专任教师工作量的1/4,其他人员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专任教师工作量的l/3。
2.熟练担任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的讲授和全部教学工作,教学质量高,能起到学科带头人的作用。3.具有较强的教学质量分析和培养、指导讲师、助理讲师、教员的能力,并取得明显效果。4.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方面,有丰富经验。关心爱护学生,育人成绩显著。在任职期间须有两年以上班主任工作经历或从事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两年以上,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带头进行教学改革。有明确的课题研究项目和方案,在研究活动中发挥组织领导或骨干作用。
5.能联系实际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工作,任现职以来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了三篇以上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低于2000字,在报纸上发表的论文不低于1500宇)、专著、译著(合著者说明本人著述部分)。
第十二条 高级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评审条件
(一)学历资历
具有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或文革前入学的大专毕业生;或具有大学普通班学历;或在地、州(不含乌鲁木市地区)及其以下单位从事本专业工作25年以上的大专学历人员,或在县以下(含县及县级市行政区划)和三类地区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25年以上人员,且取得一级实习指导教师任职资格5年以上。
(二)学识水平
掌握本专业(工种)教育教学发展动态,追踪本专业(1种)内科研信息,坚持有计划、有目的自学、进修(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三)实践能力(经历)
1.熟练地担任生产实习、工艺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2.具有较强的教学质量分析和培养指导一、二、三级实习指导教师的能力。
3.善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主动配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成绩显著。
4.具有本职业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二级。
(四)业绩成果
1.专职教师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88课时,兼职教师中校级领导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专职教师工作量的1/4,其他人员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专职教师工作量的1/3。
2.所教班级学生操作技能有明显进步,优秀率、及格率有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3.从事生产实习教学研究或技术革新,任现职以来,在省级刊物发表三篇以上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学论文(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低于2000字,在报纸上发表的论文不低于1500字)和能撰写有一定质量的教学理论总结,主持编写质量较高的生产实习课教材(正在校内使用)或取得了某一技术革新成就(须有地州以上技术鉴定证书)。
第十三条 讲师资格评审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大学本科学历,且取得助理讲师任职资格4年以上。
2.获得硕士学位后,从事技工院校教学工作2年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技工院校教学工作1年。
(二)学识水平
对所教学科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受过不少于100学时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基础知识的培训;了解本学科教育教学发展动态,收集本学科的科研信息,坚持有目的、有计划的自学、进修(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
(三)实践能力(经历)
1.能正确理解、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传授教学内容正确,重点难点突出。
2.能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课件制作和应用;教学语言准确生动,板书规范。3.具有本职业初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五级。
(四)业绩成果
1.专职教师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88课时,兼职教师中校级领导不少于专职教师的1/4,其他人员不少于专职教师的1/3。
2.胜任一门或一门以上课程的讲授和全部教学工作,质量较高。
3.具有培养、指导助理讲师、教员的能力,承担培养、指导教师的任务,并取得一定效果。4.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能胜任班主任工作。任职期间,须有二年以上班主任工作经历,或从事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二年以上,关心爱护学生,育人成绩比较显著。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并承担一定的教学研究任务。
5.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任现职以来,在地州以上刊物公开发表了两篇以上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水平的本学科教学论文(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低于2000字,在报纸上发表的论文不低于1500字)或专题科研报告或论著。
第十四条 一级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评审条件
(一)学历资历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大学专科学历(或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取得二级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并受聘该职务5年以上。
2.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二级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并受聘该职务4年以上。
3.获得硕士学位后,从事技工院校教学工作2年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技工院校教学工作1年。
(二)学识水平
具有本专业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技工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教书育人、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优良。积极参加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工作。
(三)实践能力(经历)
1.胜任本专业(工种)的生产实习教学和相关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学期平均课时量在180学时以上。近4年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均在“合格”以上。
2.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担任班主任或中等教学管理工作3年以上。3.具有指导新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
4.开设校级公开课3次或县(市、区)级公开课1次以上。
5.具有本职业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三级。
(四)业绩成果
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中的2项:
1.参与完成实习设备的安装、调试或大修、改造等工作。
2.本人或培养、指导的学生在各类职业技能或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获得市级三等奖以上表彰。
3.在实习教学管理和实习教学改革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校级以上表彰和奖励。
4.参与校级以上课题研究并通过鉴定或已经完成准予结题;或参与完成专业(工种)实习场地建设、装备计划、设计、改造等工作;或积极参与企事业单位项目开发、技术改造,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5.在市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1篇以上与本专业(工种)相关的论文;或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教材工作(本人撰写1万字以上),或承担实习课题的设计、编写完整的实习指导讲义在校级以上范围内推广使用;或出版本专业著作或译著(本人撰写1万字以上)。
第十五条 助理讲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一)学历资历
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技工院校教学工作1年以上。
(二)学识水平
具有本门学科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经考核胜任教学需要。
(三)实践能力(经历)
1.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教法,胜任教学工作;能够正确传授教学内容,有良好的表达能力。2.系统地承担1门课程的讲授任务。
3.参与指导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或参加实验室建设、专业实践、社会调查等工作;或取得了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相关专业的相应等级证书。
4.基本掌握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法,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积极参与教研、科研活动。
(四)业绩成果
1.专任教师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8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40学时;兼任校级管理工作的教师,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专任教师工作量的1/4;兼任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专任教师工作量的1/3。
2.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经学校评估教学效果优良。3.写出完整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或体会。第十六条 二级实习指导教师
(一)学历资历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大学专科学历(或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取得三级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并受聘该职务5年以上。
2.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三级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并受聘该职务4年以上。
3.获得硕士学位后,从事技工院校教学工作2年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技工院校教学工作1年。
(二)学识水平
具有本专业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技工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教书育人、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优良。积极参加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工作。
(三)实践能力(经历)
1.胜任本专业(工种)的生产实习教学和相关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学期平均课时量在180学时以上。
2.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担任班主任或中等教学管理工作3年以上。
3.具有指导新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4.开设校级公开课3次或县(市、区)级公开课1次以上。
5.具有本职业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四级。
(四)业绩成果
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中的2项:
1.参与完成实习设备的安装、调试或大修、改造等工作。
2.本人或培养、指导的学生在各类职业技能或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获得市级三等奖以上表彰。
3.在实习教学管理和实习教学改革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校级以上表彰和奖励。
4.参与校级以上课题研究并通过鉴定或已经完成准予结题;或参与完成专业(工种)实习场地建设、装备计划、设计、改造等工作;或积极参与企事业单位项目开发、技术改造,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5.在市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1篇以上与本专业(工种)相关的论文;或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教材工作(本人撰写1万字以上),或承担实习课题的设计、编写完整的实习指导讲义在校级以上范围内推广使用;或出版本专业著作或译著(本人撰写1万字以上)。
第十七条 三级实习指导教师
(一)学历、资历
具有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本实习教学工作三年以上。
(二)学识水平、工作业绩 1.专业理论知识条件。
(1)受过不少于100学时教育学、心理学和生产实习教学法的培训。
(2)坚持有计划、有目的的自学、进修(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操作技能。2.教育教学实践条件。
(1)掌握本专业(工种)各种工具、设备的结构原理以及文明生产、安全操作规程。
(2)能按照生产实习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编写本专业(工种)的生产实习课、教案、讲义,独立完成生产实习课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
(3)基本掌握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法,耐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4)积极参与生产实习教研活动。3.业绩条件。
(1)专职教师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88课时,兼职教师中校级领导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专职教师工作量的1/4,其他人员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专职教师工作量的l/3。
(2)教育教学效果较好,所教班级形成较好的班风、学风,学生操作技术有所进步。(3)任现职以来写出完整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5.技工院校教师培训 篇五
(征求意见稿)
为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等有关政策规定,经研究并报省委、省政府同意,决定先行一步,开展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现结合实际,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遵循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健全完善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职务)制度,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激励广大教师不断进取,推动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水平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吸引和稳定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分类管理的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和重贡献的原则,注重对教师教书育人、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综合评价,大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二、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以下范围内进行:
(一)全省职业高级中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成人教育中心等各类职业学校中从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并已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在编在岗教师。
(二)设区的市、县(市、区)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中专职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并已取得教师资格的在编在岗教研人员。
(三)既挂职业学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牌子又挂技工院校牌子的学校,是执行技工院校职称系列还是职业教育职称系列,由学校提出意见,报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研究确定,不得同时执行两个系列。原属中小学教
师职称序列的职业中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纳入中等职业学校范围。
(四)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可参照本实施方案及有关规定参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
三、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重点围绕拓展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办法,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健全制度体系。改革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增设正高级讲师职务级别。
改革后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初级职务名称分为教员和助理讲师;中级职务名称为讲师,高级职务名称分为高级讲师、正高级讲师。
改革后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职务)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正高级讲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高级讲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讲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助理讲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教员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
(二)完善评价标准。适应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 3 —
着眼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长远发展,修改完善并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水平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特点,注重师德素养,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注重教学、学习、实训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引导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创新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同行专家评议制度,完善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改进评价方式方法,关注育人,注重教学和实践,鼓励科研教研,综合评价,继续探索社会、企业和业内认可的多种评价方式。全面推行公示制度,增强职称工作透明度。
(四)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对现有职称和聘用情况进行过渡登记,存入档案,学校出现岗位空缺时,按照个人申报、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核准公布、按岗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跨校评聘。发挥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
四、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争取用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一)准备阶段
成立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班子;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掌握了解情况;修改完善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
(二)实施阶段
1.动员部署。印发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召开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明确目标任务,提出工作要求。
2.人员过渡登记。按照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和现聘任的职务等级直接过渡到改革后的职称(职务)体系,并统一办理过渡登记手续。对已经取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但未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资格予以保留,待相应岗位出现空缺时,可按规定程序参加竞聘上岗。
3.竞争推荐。学校(单位)教师岗位出现空缺的,根据工作需要和教师队伍素质情况确定推荐数量,组织开展竞争推荐工作。通过竞争推荐且已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由学校(单位)直接聘用;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须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参加职称评审,通过评审的,再由学校(单位)聘用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
4.组织评审。对已通过竞争推荐但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
5.岗位聘用。根据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有关规定,对通过
职称评审的,组织按岗聘用,兑现工资。
(三)总结阶段
按照改革实施工作要求,认真组织自查和检查,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取得的经验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评审条件及配套文件,提出进一步深化完善改革的意见建议。
五、组织领导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是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全省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措施,各级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试点改革领导小组,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
(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改革实施工作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部门共同负责,按照现有职能分工,做好相关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工作的综合管理和指导监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做好改革实施工作的具体组织和落
实;各学校(单位)要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和工作安排,认真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人员过渡登记、职称申报推荐、岗位聘用和聘后管理等工作。
(三)科学谋划,稳妥推进。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深入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改革实施工作的主要精神和重大意义,充分调动教师理解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把推进改革与全面履行职责、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改革实施工作有序进行。
附件:1.山东省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试点改革人员过渡登记办法(试行)
2.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试行)
6.技工院校班级管理论文 篇六
学习态度消极,违纪现象严重),还有一小部分来自贫困家庭(希望提前就业)或是从学历教育转型失败想借助技能教育来重新就业的大中专生(学习目的明确、心理压力大)。
这些学生年龄不一样,学历层次不一样,学习目标不一致,这对作为一个班集体的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下面结合技工院校的特点,笔者对技工院校的班级管理方法,做了如下探索。
一、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职业的规划
职业规划是一个人一生中与职业相连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
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职业学校学生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其一生的事业发展,对人生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技校学生因长期不得志,或长期受到负面评价而对未来从事什么职业缺乏清醒的估计,随波逐浪。
入学开讲第一课,笔者就告诉学生本专业有哪些优势,会学到哪些知识,该专业具有怎样的就业前景,明确告诉学生,他们的专业选择是正确的。
接着告诉学生要实现这种职业期望,满足学生自己人生的需求(高工资、体面职业),转换的途径在于现实自我的努力和奋斗。
接受学校纪律的约束,挑战枯燥的技能训练,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把人生目标与学生学年目标、学期目标相联系。
二、全面把握参与学生的成长
班主任作为一个长期与学生生活在一起的管理者,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学校思想工作的重要力量。
全面掌握学生情况是进行班级工作的基础。
入学开始,笔者就在班级建立学生档案卡片来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通过档案卡片,笔者大致了解了每位学生的家庭状况,从而分析了每位学生的性格特征及心理因素,同样也了解了每位学生的喜乐爱好,工作能力。
对于大部分学生喜欢上网、玩手机这些共性问题,笔者采用班会全班同学大讨论的方式,从人身安全、乱花钱、网瘾的危害等各个方面进行讨论,从而达成共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个别学生出现的早恋问题,笔者采取私下谈话的方式来开导学生。
每一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
在档案卡片建立后,我利用现在的网络和学生们建立班级QQ群,同家长建立微信家校关注群。
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活动,让家长随时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
实现家长和学校共同参与学生的成长,达成互赢局面。
三、严格执行操行评定制度
操行评定制度指在班级管理规定中,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量化考核的形式进行增分和扣分制度。
它的内容涉及学生平时学习、纪律、卫生三件事。
它的增分和扣分依据来自于学校日常行为规则,评定结果涉及助学金的申请、学生期末优秀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的评定、毕业时就业单位的推荐,甚至如果有两学期操行评定不及格,则会影响到学生的毕业及毕业证的发放。
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学生操行评定上墙制度。
规定每位学生每周的操行评定基础分为80分。
学生的日常行为,扣分和加分会体现在这张表格中。
如宿舍内务卫生的加、减分规定:在检查中被表扬的宿舍,成员每次加1分/人;获得文明宿舍的,除在班上公开表扬外,成员每人每次加3分/人;在检查中,被通报批评的宿舍成员每次扣1分/人,若连续2次被通报批评,则成员每次扣3分/人。
对拒不改正的顽固学生,则进入学校反省室进行反省,直到改正为止。
“先成人、后成才、最后再成功”这是我们每一位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初心。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
它与时代、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班级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
技工院校的班主任由于面对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管理工作更是复杂。
这就要求每一位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措施。
这样才能当好技工院校的班主任,才能组织好一个班集体,教育好一班学生。
技工学校班级管理中企业班组文化的应用
企业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单位,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是企业班组的.主力军。
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技工学校通过课题研究,引入企业班组文化,对学生班级进行管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引入企业班组组织结构模式,健全班级管理体制
实施中,按照10~12人一组,把班级分成3~5个班组,分组时考虑人员的合理配置,便于在学习、生活、娱乐、文体活动等各方面顺利开展活动。
完善班级大班长、班委会、班组长配置。
在班主任指导下,班委会成员协助班长对接学校学生会各项工作。
班组长分别负责在各班组落实学习、纪律、劳动、生活、文娱、体育等各方面的工作。
在班级具体活动中,班委会成员服从各小组管理。
二、引入企业班组“7S”管理模式,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7S”内容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节约、安全、素养。
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按“7S”要求来做,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具体落实在班级教室、实训室、宿舍、活动区、卫生责任区的自我管理。
为了便于评比,7S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往往都是在班组长的组织下落实的,实施7S管理后,有利于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走向规范有序。
三、引入企业班组之家模式,建设班级之家
让技校学生对班级有归属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环节,让班级学生都参加到美化班级的建设中来,共同美化班级,感受班级就是我的家。
全班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按照班组分工不同,发动学生购买彩纸、彩笔、剪刀等文具,共同设计、沟通、合作、布置班级文化墙;
推荐班级名人名言;发动学生捐书,建设班级图书角;班级共同完成教室布置规划,班组长带领学生完成设计及材料的征集。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充分展示班级学生的才艺,逐步形成班级文化。
为了让更多学生得到锻炼,班级之家要布置定期更新。
现介绍洋浦技校xx级化工2班班级布置案例。
教室讲台右边彩色边框区域布置班委会名单与照片展示、课代表名单照片、班级各小组名单。
讲台左边彩色边框区域设置学校规章制度与班规、定期更新的班级公示、班级图书角。
班级大门对面墙设置班级活动照片,展示和班级名人名言。
在班级大门旁边的彩色边框区域设有学生优秀作业展示和班级同学文艺作品等的展示栏。
班级后墙黑板定期更新黑板报,黑板报上方是班级荣誉奖状展示。
在教室右后角规划的区域规范放置卫生清洁用具用品。
四、开展班组活动及评比,提高班级凝聚力
当前技工学校学生的个性多样化,通过征集班歌,让班级学生经常唱班歌,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学生推选喜爱的歌曲包括《同一首歌》《明天会更好》《感恩的心》《相亲相爱一家人》《团结就是力量》等。
此外,还在班级定期定时开展传统文化诵读与美文欣赏读书评比活动,传统文化诵读内容包括《三字经》《弟子规》《生活谚语》《经典励志名言警句》等。
五、引入企业文化讲座,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学校请开发区大型企业到学校开展企业文化讲座,请企业领导到学校与师生进行座谈交流,学校把企业文化、企业班组管理内容引入课堂,不定期组织班级进企业参观、实习、实训,使学生在校就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六、引入企业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学校在试点班级引入每两周一次的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拓展活动中感受沟通、合作、理解、感恩、规则、信任。
7.技工院校教师培训 篇七
1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含义
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职业的成员, 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特点和含义准确理解并加以归纳总结, 我将它归结为“三个系统”的提升:
1.1 知识系统———专业化成长的基础
知识系统是指教师要朝着专业化方向成长要具备一定的知识体系, 它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个人实践知识等, 这些庞大的知识系统构成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础。
1.2 能力系统———专业成长的核心
使教师朝专业化方向成长, 最终体现的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这种能力是多元化的, 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 针对技工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现状来看, 这些能力还是很欠缺的, 特别是科研能力显得较为薄弱, 导致专业成长的核心问题得不到解决。
1.3 动力系统———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辩证法中指出:内因决定外因。的确, 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了积极的情感、高尚的人格等人生观、价值观, 才能够驱使教师朝专业化方向成长, 这也是当前在教师队伍中大力提倡的重塑师德。
2 技工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现状
2.1 教师职业情感脆弱, 教师道德需要提升与重塑造
对于技工院校教师来说, 经历了从计划招生到自主招生, 从毕业分配到推荐就业的历史过程, 所以学生的素质有着明显的差别, 教师们对于当今的90后个性强、叛逆感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显得束手无策, 于是职业情感显得脆弱, 满足现状, 进取目标迷失, 事业心、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不足, 对教师岗位不够热爱甚至产生厌倦感, 经常抱怨学生素质差, 贬低学生, 将无法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原因都归结到学生身上, 不在自身的师德、师道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导致技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师教学兴趣不大, 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抵触”力量。
2.2 老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方法陈旧
站在讲台上多年的老教师, 知识体系完备, 各项能力较强, 但针对于专业化成长来看, 最欠缺的就是教学理念, 总停留在十多年前的教学理念上, “教师为主, 学生为辅”的陈旧思想时时得不到转变, 课堂上经常是满堂灌、一讲到底, 教学方法单一, 讲授教学法一用到底, 课堂气氛沉闷。
2.3 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教学基本功欠缺
年轻教师教学理念超前, 跟进时代步伐, 工作起来积极性高;但是由于工作经历少, 教学经验不足, 学科教学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储备不够, 教学随意性较大, 基本功比较欠缺, 更谈不上学科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了, 年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道路还很漫长。
2.4 双师型教师队伍不足
技工院校教师一直沿袭以往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分开实施的传统, 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不足, 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少之又少, 进而使理论教育和技能培养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不能很好的体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再加上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 各种激励机制不健全, 导致教师对自身要求不高, 主动朝“双师”型发展的教师不多, 专业化成长步伐缓慢。
3 解决技工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现状的对策
3.1 更新教师观念, 树立终身教育的教学理念
更新技工院校教师的教学理念, 不要片面强调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技术训练, 忽略职业道德教育, 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要高标准严要求自我素质的提高, 不要因为学生的厌学感和叛逆感而影响教师的讲课热情, 要对技工教育充满信心。教师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 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汲取各方面的文化知识, 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信息素养, 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库, 以适应技工院校建设的需要。
3.2 构建积极的专业化成长的外部环境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是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的专业化人员经历的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及至成熟的成长历程。这个过程的导向就是最终使教师成为一名知识型、专家型、反思型和学习型的专家, 具备行使教师职能、应对和解决教育问题的优秀素质。学校作为教师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 应给予充分的成长“空间”, 通过分析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现状, 确立适用性强、灵活性大、可具体操作的校本培训方案, 这个方案的最大特点应该体现为对教师专业化的培养目的性强, 可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需求的教师搭配出不同类型的培训方案。
3.3 建立完善且合理的教师专业化成长保障体系
3.3.1 开展各类促教活动
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助力器”, 学校应该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来推动教师朝专业化成长, 并巩固培训的结果和成长现状。例如, 可以体现教学基本功的各项教学活动:粉笔字比赛、板书比赛等等。科研活动也是不可缺少的, 根据教师不同的科研能力, 使教师承担力所能及的项目, 做到人人有课题, 人人有论文, 这样才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大幅度加强技工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核心能力。
3.3.2 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
不断完善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激励机制, 对教师进行激励的过程, 也是使教师不断朝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对于专业化能力强, 各项能力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将教师是否具备专业化水平与评优相挂钩, 与职称评定相挂钩, 与奖金兑现相挂钩, 给予最大限度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空间。
3.3.3 建立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真实的, 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 并且构建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这个评价体系应该充分体现“双师”型教师的评价过程, 同时过程要标准, 具有可操作性。对于双师型教师应给予准确的定义和具体的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要有全面性和普适型, 要充分体现技工教育的教师特点。
黑龙江吴艳华
参考文献
[1]柳海民.试论教师专业化及其专业化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 2003, (5) .
8.技工院校教师培训 篇八
【关键词】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途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我国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于技工院校,既要求学生懂得理论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但我们应该看到技工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技工教育的发展还不相适应,尤其“一体化”教师的比例还比较偏低,是制约技工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是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保证技工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技工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一体化”教师的定义
不同的学者对“一体化”教师有不同的解释,虽然在解释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内涵却是相同的。即“一体化”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笔者认为: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应该是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地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教师;也就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同时具备同专业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即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等于本科以上学历专业理论教师加技师或高级技师,而不能等于专业理论教师加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因为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技术设计,而技工院校主要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技术工人,而不是培养技术设计人员。
“一体化”教师既然是教师,所以必须具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特点外,还应具备从事相关专业理论教学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从事相关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技师及以上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能承担相关专业理论教学任务,又能承担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工作地点不局限于学校教室内,既可在教室内为学生授课,又能在实习中心为学生授课,又能带领学生到企业车间进行实践学习。
二、“一体化”教师的培养途径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我国技工院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偏低,许多技工院校中满足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教师加具备同专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以上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这客观上要求技工院校要加大“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力度,才能更好地推动技工教育的发展。那么技工院校应通过什么途径培养需要的“一体化”教师呢?
(一)采取引进来。引进来有三种办法。第一种是引进对口升学以后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作为“一体化”教师的后备培养人才。首先要求这部分人,若没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要限年限考取教师资格证书。这部分人学历一般达标,但一般只有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证书,因而职业资格不达标,要求这部分人在进校五年以后必须申报参加技师资格的评审,并规定通过年限。第二种是从企业引进所需专业且具备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技能型人才。这部分人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达标,但没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学校要求他们限期考取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如果这部分人学历不达标,学校要求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学历层次,达到符合国家要求的学历层次。第三种是从其它学校挖掘符合条件的“一体化”教师调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补充教师队伍。
(二)开展校企合作,带动“一体化”教师培养活动的开展。第一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定期聘请优秀企业中技术工人的精英到学校指导教学工作,尤其现场指导实训教学工作,让技术工人参观校内实训中心,观看学生实训项目,然后对实训项目为教师进行讲评,提出改进意见。企业技术工人“传、帮、带”的作用使学校教师有明确的方向更好地向“一体化”教师发展。第二学校可以选聘企业技术工人中的精英到校任教,担任兼职教师,使他们及时把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堂,使学校的教学更加符合社会和企业要求,为“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
(三)加强学校内外培训工作。一要做好学校内部培训工作。学校有计划的开展校内培训,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组织理论教师参加技能培训班,进行相近专业的技能培训活动,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技能;组织实训教师的相关专业的理论培训班,强化理论知识,扎实理论基础,提高实训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二要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校外培训活动。学校积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种专业与技能培训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了解专业发展的方向;了解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学校要积极为教师联系校外培训学校,使教师培训活动落实到实处。
(四)学校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比赛活动,推动“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组织的技能竞赛活动。教师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水平;尤其可以提高教师的实战经验,从而推动“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三、“一体化”教师培养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一体化” 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关注的工作。“一体化” 教师的培养时间跨度大,一个“一体化” 教师的培养至少需要五年以上时间或更长时间;因而各个技工院校要制定并建立好“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方案,要指定好具体负责部门,专项管理。学校要经常进行自我检查,查找“一体化” 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并使“一体化” 教师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切忌“一体化” 教师培养的短期行为。
(二)学校要加强教师的考核力度。学校要加大教师的考核力度,督促教师们学习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理论水平。学校要出台管理制度,规定理论教师必须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并且使其最终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实训教师学历不达标,学校要硬性规定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学习,限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标准,使学校教师更好地向“一体化”教师发展。
(三)“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要贯彻终身教育思想。如果一个教师已经符合“一体化”教师的要求,学校也要加强监控力度,促进教师加强学习,保持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先进性。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加快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更新速度,所以“一体化”教师若不能加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造成自己的知识老化,技能过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就变为一个不合格的“一体化”教师。一个“一体化”教师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
(四)“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应主要加强他们的关键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关键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教师的综合职业素质。教师综合职业素质的增强,对加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杨金土.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潮丛书职业教育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技工院校教师培训】推荐阅读:
致山东省全省技工院校教师的慰问信10-01
技工院校电子教学12-16
技工院校德育工作思路10-19
技工院校教学管理办法10-29
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07-27
全省技工院校专业比赛闭幕式讲话稿11-11
2024菏泽高级技工学校招聘教师简章08-21
广东技工学校10-11
技工教育论文11-07
技工笔试题简答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