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德育研究(精选11篇)
1.国内外德育研究 篇一
校内外德育基地建设
一、基地选址
为更好的对广大师生进行有效地德育教育,学校根据实际确定了部分校内外德育基地。
(一)孟庄镇中心小学校内德育基地选址为:
学校德育展室、少先队活动室、学校试验田、花园、操场、图书室、走廊等,校园内处处德育,处处育人。
(二)孟庄镇中心小学校外德育基地选址为:
孟庄镇共青团广场(孟庄镇文化活动广场)、孟庄镇人民政府、孟庄镇敬老院、孟庄镇派出所、孟庄镇经济开发区、声望路、尚岩村社区服务中心及尚岩街、尚岩村菜园、农田等。
二、基地活动目标
以德育基地为体验实践平台,组织和引导学生投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在丰富多彩的社会角色扮演活动中实践、操作、体会、感悟,让学生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养成热爱生活、勤奋学习、艰苦奋斗、诚实守信、尊师友爱、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以德育基地为体验平台,帮助青少年学习换位思考,注重情感培养,努力促进个体内化,唤起学生积极学习的欲望,了解自然,了解社会。
校内外德育基地建设
孟庄镇中心小学
2.国内外德育研究 篇二
关键词:德育模式构建,传承,创新
德育模式是包括一定观点和理论、一系列原则、策略方法和途径在内的德育实施体系, 构建德育模式对于德育的整体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构建现代德育模式有利于传承和创新我国现有的德育模式, 提高我国德育的实效性。
一、当前我国德育模式构建的原则
(一) 主体性原则
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 也是当前德育模式研究中一个热门的话题。主体性, 强调人的独立、自主、自觉、自为, 是一种以自我创造为途径的获得性本能, 对“主体”的理解要从个体和整体两个层面来考虑。人是社会的人, 在设定德育目的的时候, 必须以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作为参照, 即整体主体性。而每个人本身都有其自主性需求, 所以, 德育目标的设定又必须将个体的解放、发展作为参考因素。在构建现代德育模式的过程中, 必须处理好整体主体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关系。
构建现代德育模式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 否则, 就会无法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 甚至会纵容人的自由, 而失去客观评价的标准。
(二) 指导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的含义有两点:一是适当保证德育权威的存在。德育肩负着传承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任务, 要向其社会成员传递合理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要使其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符合一定社会的要求, 就必须树立起德育权威, 大力弘扬主旋律。二是随着对主体性的强调, 德育的方式必须革新, 德育工作者理论上的地位要作新的调整。尽管德育对主体有着不可否认的一定程度的限制, 但德育的个体目标仍是强调人的独立、自主、自觉、自为。正因为如此, 德育方式必须改变过去机械的传递与接受, 而应该在尊重个体自主发展的前提下, 始终给以必要的指引, 这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德育工作者应该由讲授者变为德育活动中的设计者、分析者、判断者等。但是, 德育工作者理论上的地位革新, 并没有改变其在德育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 而仅仅是改单向的讲授为隐性的引导。
(三) 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德育模式本身要具有可实践性。力求实践性、操作性是现代德育模式创新的一个发展趋势, 构建现代德育模式不能停留在对德育理论和理念的探讨上, 而不寻求有效的实践途径。当前德育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量化, 但具体的量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对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把握不甚准确, 还需不断改进。二是德育模式的构建必须注重培养德育对象的道德行为,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道德认知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上。再高的道德认知和分析水平都不能等同于实际的道德行为, 个体只有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亲身体验, 才能获得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 才是真正的道德内化过程。因此必须强化对德育对象的实践教育过程。
(四) 发展性原则
构建现代德育模式一定要遵循发展性原则。一是要关注古今中外的德育模式, 吸收借鉴。二是要注意新模式的开放性, 跟随德育生态环境的变化调整具体的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教育模式应是开放的、发展的、进化的。初级的教育模式中孕育高级的教育模式, 高级的教育模式有待于发展到更高级的教育模式。”①这是查有梁在其著作《教育模式》一书中, 根据系统科学的有序原理提出的模式孕育原理。根据这一原理, 当前构建现代德育模式一定要遵循发展性原则, 为将来构建更高级、更完善的德育模式奠定基础。
(五) 科学性原则
长期以来, 我国德育都处于一种经验性活动状态, 缺乏对德育对象需求的深层次探索和对德育理念、方法的实证性研究。构建现代德育模式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 加大实践考证的力度, 并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大众传播学等其他领域的科研成果来完善自身。这是根据对我国德育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得出的, 也是当前丰富我国德育理论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我国当代德育模式构建理论探究
在当代, 我国德育工作者提出和实施了许多德育模式, 传承和创新这些德育模式, 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德育模式还不很完善、理论基础薄弱、操作步骤模糊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我国当代德育模式建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环境化德育模式。
环境化教育模式强调要以环境为载体, 以社会规范为主要手段, 以自我教育为根本出发点, 以道德进步为目标, 从而使德育的首要地位得到真正发挥, 德育效果得到切实体现。它要求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正面教育, 充分发挥德育的导向功能, 在方法论上要以环境教育为主, 充分发挥德育环境的渗透功能。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通过设置一定的心理环境, 引导受教育者去感知、体认和自觉思考。这一模式的立足点就是教育与环境的统一性, 一方面, 教育是必要的, 而且是第一位的, 另一方面环境也是一种教育, 而且是更广泛、更重要的教育。
构建环境化德育模式, 一是要使德育活动与环境相协调。德育不能滞后于社会发展, 脱离社会现实, 要合乎时代发展、合乎受教育者的心境和需求。二是德育活动要以环境为载体, 它要通过说理、形象感染、社会交往等环境因素在人们心目中潜移默化。三是德育环境要综合优化, 要引导和推动人们健康向上, 积极进取的积极性因素, 摒弃消极性因素。为此, 必须更新德育思想、革新德育功能、改革德育内容、变革德育手段。要加强德育环境选择的训练, 净化高校信息环境, 建设德育教育基地, 发展隐性德育环境。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 把校园文化渗透到制度文化和活动方式中去。
第二, 主体性德育模式。
主体性德育模式就是指在主体教育思想或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为基本要素, 旨在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尤其是强调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等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的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在继承了传统道德教育对道德认知的重视的同时, 改变了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被动性, 它倡导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和积极参与, 通过道德主体的自我选择、自我认可、自我接受和自我体验, 从而达到切实改变德育的低效率状态。
构建主体性德育模式,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强化个体主体性的塑造。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重视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存在, 正视学生的权利, 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合理需求,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道德主体性, 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塑造, 即个体主体性的塑造。二要拓宽德育内容。德育内容要确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道德高尚的、身心健康的、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人的教育理念, 要由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教育。三要创新德育的手段和方法。要坚持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既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渗透和灌输, 又要发挥学生个体内在的自我道德修养和觉悟;要坚持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 既要根据学生的共同特点开展集体教育, 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进行个体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 进行实践教育。四是要整合德育过程, 构筑平等互动的德育平台。在德育过程中必须构筑一个平等互动的德育平台, 借助这一平台引导学生把外在的道德规范通过情感和意志的催化作用内化为信仰, 从而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②
第三, 对话德育模式。
对话德育模式就是在对话理念指导下, 包含着对话意识的培养、对话情境的创设、对话过程的构建、对话条件的设置等操作因素, 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所谓对话, 也就是指主体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 以语言为中介, 以交往、沟通为实践途径, 促进主体双方取得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它强调对话内容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强调理解的重要性, 反对单纯的灌输说教, 它不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德育对话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即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 而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 寻求人在知识环境中的感受、经历和体验, 在知识中寻找自我。对话是人与知识联系的纽带。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在对话氛围中, 教师与学生都处于自由状态, 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从而打破各自的封闭状态, 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 教师和学生在平等交换意见的过程中, 产生的“张力”可以使双方积极思考。
对话德育模式要求师生双方在对话中要平等地对待对方, 要有共同的话语背景和遵守一定的话语规则, 师生之间的态度要真诚,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第四, 立体式德育模式。
立体式德育模式就是借鉴国内外德育理论和德育模式的有机成果和合理性因素, 根据我国高校德育规划与目标、内容的要求, 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规律, 采取的系列的不拘一格的“立体式”道德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 除了马克思主义伦理之外, 还借鉴了多元智能理论的精华, 强调以开发“多元智能”为主线, 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在教学实践和教育研究中不断生成“发展观”, 强调“人人能成功”的学生观等思想和实践。③
构建立体式德育模式, 一要建立立体式德育的环境网络, 形成学校德育的“小气候”和社会德育的“大气候”。二要建立立体式德育的内容网络, 分清主次, 抓住重点, 使德育内容系统化、层次化、精确化、时代化。三是要建立立体式德育的渠道网络, 采取灌输、实践、领悟、感化、参与、管理、咨询相融合的德育渠道网络。四是要建立立体式德育的保障网络, 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德育政策, 通过德育立法, 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德育保障体系。
第五, 生活化德育模式。
所谓生活化德育模式是指学校和教师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思想的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按照一定的品德规范来生活, 从而养成一定品德的教育模式。生活化德育模式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到现实生活中, 以道德主体为核心, 围绕其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 明确提出了德育为生活服务的新理念。生活化德育模式主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能力、感悟能力和选择能力。
生活化德育的实质主要体现在:它是通过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 也就是从生活现实出发, 在生活中进行真实有效的德育并回归生活。它是要从教育者的实际出发来关注其道德问题, 进而引导受教育者能过上完美的道德生活。它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主体性道德素质的人。④构建生活化德育模式应当坚持主体性、主导性和创新性原则, 通过引导, 实现品德实践、品德体验、品德感悟、品德选择过程的无限循环。
第六, 人本德育模式。
人本德育模式就是指德育应以对人的深刻理解和研究为出发点, 在德育过程中贯彻人本理念和人性关怀, 最终目的或者主要价值是促进人的德性发展, 培养具有现代道德智慧的人的德育模式。这一模式强调德育目的要由原来的以社会为本转到以人为本上来,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德育新体系, 实现对德育工具职能的纠偏和本体职能的回归。人本德育模式认为, 德育是个体社会化不可缺失的环节, 德育应致力于全面发展的潜能,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德育不能脱离个体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德育过程中应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构建人本德育模式, 应当始终把握育人宗旨, 把德育对象政治观念的形成、思想认识的提高、道德规范的养成、情感世界的充实、人格境界的提升作为工作的任务和目标。要树立尊重、平等的观念, 重视人的需要, 尊重人的选择, 追求个体生命价值最大化。应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从单纯重视德育认知转向更加注重德育能力的培养。
第七, 生命德育模式。
生命德育模式是指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 充分关注学生生命, 关注其生命的存在状况和生存意义, 关注其生命的生成和完善以及对与其密切相连的一切生命的热爱, 并始终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的可持续德育模式。生命德育模式既要关注生命的现在, 更要关注生命的未来, 这是德育的核心和生命力所在, 生命意识教育则是生命德育的突破口。⑤
生命德育模式要求应当在生命关怀中完成对学生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要遵从人类生命活动的规律, 设置人性化的道德教育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对于自我生命存在的欣赏。让学生形成对一切生命的欣赏和关爱。
构建好的德育模式是改善高校德育工作现状的首要环节, 因此, 传承和创新现有德育建构理论对于改变我国高校德育低效的现状, 探索出适合当前形势的德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查有梁著.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3.3-7.
2刘献君.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4) 29-35.
3叶芳云, 王博.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演变过程及存在的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 (学术研究卷) , 2005, (12) 109-112.
4蔡志良.道德能力及其养成[J].教育评论, 2003, (5) 48-50.
3.国内外德育研究 篇三
一、江苏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简介
公民是指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诞生于西方文明,德国教育家凯欣斯泰纳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是“造就适合国家与时代需要的有用公民”,主张“国家一切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便是造就公民”。在当代社会中,公民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培养好公民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公民教育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德。建国后,我国基本上用政治教育取代公民教育。改革开放后,国内的公民教育主要在理论层面上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进入21世纪,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开始出现公民教育的内容。在中小学新课程中,已经渗透了不少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如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就涉及正义、平等、宽容、公正、尊重、国际理解等价值理念,并将“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作为课程的价值追求。
2002年5月,国家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与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在北京签署了在公民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开展交流的合作协议。2005年5月,江苏省教研室鞠文灿副主任随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组织的代表团前往美国考察了中小学公民教育情况。同年7月,美国公民教育中心主任奎克利先生和夫人一行访问江苏,省教研室与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在南京正式签署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项目协议。随后,教研室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当年11月在南京组织了为期3天,规模为50人的省级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培训,邀请了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春富教授和美国公民教育中心的两位专家讲课。同月,江苏省又选派了5位骨干教师前往云南接受由全国4省市参与的公民教育项目培训,为期10天。接着,各市进行了二级培训。省教研室还组团分3批前往美国考察。2006年1月12日,全省公民教育中心网站(http://www.gmjyzx.com/Index.html)正式开通,成为项目学校师生和热心关注公民教育人士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美国的公民教育课程大致由四个层面的内容组成:
我们全体人民:公民与宪法的教育(教材授课与模拟立法听证会活动结合);民主的基础:权威、隐私、责任、公正(四个模块组成的民主教育);公民教育培养方案:一种互动式的活动教学;专题教育:反毒品、预防艾滋病、反校园暴力等。
江苏省开展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对上述第三个层面“公民教育培养方案”在活动名称、活动方式和程序上的借鉴和改造。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没有教科书,它是在项目教师(一般是品德老师或政治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一般依以下六个统一步骤开展活动:
(1)确认社区中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2)选择班级要研究的问题;(3)收集班级所要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分析相关公共政策法规;(4)制订班级行动方案;(5)(向班级或社区)报告方案、接受听证; (6)总结反思学习经验。
根据我国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框架,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被列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属于大德育范畴。
二、江苏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
几年来,全省各项目实验学校积极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并得到了各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南京、苏州、扬州、常州、盐城、宿迁、泰州等地的项目实验学校均分别在所在市、县(区)的人大、政府礼堂或学校举办过大型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模拟听证会。
到2009年,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公民教育实践项目实验学校从2006年的几十所发展到目前13个大市的423所,参与班级1725个,参与学生77837名,指导老师1693名,项目课题1425个。研究的项目课题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公共交通类:南京市力学小学“关于公交站牌指示不清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阜宁师范附属小学的“市民闯红灯问题研究”、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关于南京市公交空调车不开空调时收费问题的研究”、扬州市竹西中学 “关于校门口斑马线的设置问题的研究”等。
公共饮食类:镇江市七里甸中心小学“学校门口摊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扬州市梅岭中学“扬州包子昨天·今天·明天的调查研究”、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家乡特色小吃——油炸臭干卫生问题的研究”、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加强常州市区夜排档管理问题的研究”等。
环境保护类:连云港墟沟小学“连云区湿地鸟类保护的对策研究”、南京市力学小学“关于垃圾车漏水问题的研究”、盐都树人外语学校“关于废旧电池回收问题的研究”、滨海县第一中学“关于改进水费征收办法,促进节约用水问题研究”等。
社区管理建设类:常州市第五中学“常州市红梅公园开放后的管理与治理问题研究”、常熟市辛庄小学“农村公共电力设备建设与维护的研究”、武进邹区中心小学“设置灯城标志,彰显灯镇文化的研究”、如皋市石庄小学“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问题的研究”等。
青少年学习生活类:南京北京东路小学“南京市社会大课堂应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问题的研究”、常熟市梅李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的研究”、宿迁市宿城区实验小学“‘黑网吧、老虎机’问题的研究”、无锡市市北高中“关于高考方式的改革之研究”等。
文化遗产保护类:盱眙县明祖陵中学“明祖陵散落民间文物的收集与保护的研究”、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越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关于南浩街民俗建设的调查和建议”、镇江市穆源民族实验学校“学校民族文化的发掘与传承研究”等。
项目学校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成效显著。
典型案例1:小公民参与社区管理建设
2008年4月,一起女婴被高空坠下的砖块砸死的意外事件引起了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四(1)班同学们对“高空抛物”现象的关注。他们经过讨论,决定开展“关于居民区高空抛物现象的研究”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走访调查、查找和分析政策,同学们发现了现行政策的不足,更发现了“加强宣传,从我做起”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在校园举行签名承诺活动,在社区张贴海报和宣传画、举行公开听证会,给城管部门写信、在网上给市长发帖。让孩子深受鼓舞的是,不但社区居民表示支持,王伟成市长也亲自在网上公开回复:“孩子们提的建议很好,高空抛物是野蛮的陋习,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制止它。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它作为文明城市建设中培养文明行为的一项举措。其次,要把高空抛物的行为纳入城市管理要解决的问题之列。请城管局在城市长效管理中一并考虑。”接到王市长批示后,市城市管理局专门就“高空抛物”问题进行了研究,决定将“无高空抛物”作为13项长效管理中“住宅小区管理”的一部分纳入考评范围。
尽管活动有了结果,但小公民们的行动却仍在继续。7月,乘着暑假的闲暇,他们当起了社区的义务巡逻员。8月,顶着烈日,他们又一次走进社区发放宣传单,这一次,常州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他们拍摄下了同学们这次活动的全过程,还对同学做了现场采访。
“王市长给我们回复啦!”“记者来采访我们啦!”“我们上电视啦!”2009年,这个班的同学们不断收获惊喜,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快乐、自信、责任包围和鼓舞着孩子们。(潘莉供稿)
典型案例2:担负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
盱眙县明祖陵中学针对本地区明祖陵的很多文物散失在民间,有的甚至被农民盖猪圈的问题,决定以明祖陵景区文物的保护和修复为课题开展研究。七年级中的两个小组分别开展了活动。“明祖陵散落民间文物的保护”研究小组的同学根据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规,提出的“关于加强明祖陵散落民间文物的保护”建议,得到了明祖陵文物管理所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接收了研究小组同学在民间收集到的价值较大的文物,还帮助学生在校内建了一个文物陈列馆,馆内陈列了一些学生收集来的残缺不全、价值不大的文物,以供学生研究之用;而“明祖陵景区设施的修复及布局调整”研究小组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改建世纪栈桥”建议,获得了盱眙县人大、县政府及上级文物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明祖陵文物管理所已经获得上级部门500万元资助专款,改建后的明祖陵景区世纪栈桥将更富明清特色,更具时代气息,其中的一些改建内容就采纳了学生的建议。(张新玲供稿)
为推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江苏省教研室在2008年组织了全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在获奖案例中挑选了近百篇案例,由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江苏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优秀案例集萃》一书。
2009年10月26至28日,江苏省公民教育国际论坛活动在常州和南京两地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泰国、阿根廷、印度尼西亚等地的14位国际代表和来自上海、云南、山东、山西等地的17位代表和省内普教、职教系统的53位公民教育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10月26日下午,在常州市政府龙城大厅现场,20个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参与了展示,来自常州市的第五中学、田家炳实验中学、花园中学、焦溪初中、市实验小学、武进区邹区中心小学共6个项目举行了现场模拟听证会展示活动。
10月27日上午,江苏公民教育国际论坛在南京力学小学会场同时展示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80块展板和100个文件夹。参与现场听证会展示的有来自南京市的力学小学、北京东路小学、游府西街小学、上元小学、迈皋桥小学、莫愁新寓小学、小市中心小学、鼓楼一中心小学、赤壁路小学共10个活动项目。
国际国内代表在观摩常州和南京市公民教育项目展示后,对江苏公民教育项目体现的水平和取得的成绩予以了高度肯定。
2009年10月27日下午,公民教育国际论坛在南京市双门楼宾馆紫金厅举行,江苏省教研室副主任鞠文灿和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国际部主任理查得•那西欧(Richard•Nuccio)先生分别介绍了江苏和美国公民教育的进展情况及正在关注和研究的问题,19位国际国内代表在大会交流发言,就中小学开展公民教育的基本方式、主要经验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有效策略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江苏南京210013)
4.国内外研究现状 篇四
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理论的发展是同自动控制理论及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动控制理论及技术在道路交通控制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理论及其系统的发展。
1、国外城市道路交叉口研究的现状
用信号方式控制交通流的思想最早诞生于19世纪,在1868年,英国机械工程师纳伊特在伦敦威斯敏特街口安装了一种红绿两色的信号灯,这标志着城市使用交通信号的开始。随后在1918年,纽约的街口安装了一种手动的三色信号灯,真正意义上的信号灯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
在二十世纪初,国外对交叉口的信号控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1926年,英国在沃尔佛汉普顿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3],世界各国开始研究控制范围较大的信号联动协调控制系统,建立模拟各交叉口交通流状况的数学模型,以解决信号配时的优化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各国都开展了对交叉口信号控制的研究,从固定周期到可变周期、从定时到变时、从点控制到面控制。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英国交通与道路研究所(TRRL)于1996年研发的TRANSYT系统;澳大利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发的SCATS系统,;英国在TRANSYT的基础上研发了自适应系统SCOOT。
1977年,Pappis提出了城市单向单路口模糊控制方法[6],首次把模糊数学应用于交叉路口的信号控制中,这为城市路口信号的控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01年,Park[7]等提出了一种对于固定周期的信号控制优化方法。该方法利用一种的接口与仿真模型相结合来对周期长度、绿信比、相位差同时进行优化。
2006年,Yi Jiang[8]等人提出了基于车队的主次干道的交通信号配时方法。
2007年,Ghassan Abu-lebdeh等人提出了拥挤状态的交通信号控制方法[9]。
2.、国内城市道路交叉口研究的现状
国内早期的技术主要是引进和学习外国的技术,我国智能交通技术应用的比较晚,北京市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引进了TRANSYT和SCOOT交通控制系统。我国目前有天津、宁波、上海等城市在使用SCATS系统[10]。
我国的交通工作者和研究学者最近几十年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本文有关的研究如下:1992年,我国学者徐冬玲[11]提出了基于感应控制思路的单路口模糊神经网络控制 方案,仿真结果比较理想。
1998年,陈森发等[12]提出了关键车流和非关键车流的概念,一研究了非关键车流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并且对的算法进行了优化,仿真结果优于Pappis方案[11]。然而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城市交叉路口左转车流较小的时候,当左转车流较大时信号控制还必须采用多相位控
[13]制。同年,东南大学的顾怀中、王炜等人,在考虑交叉路口的延误、停车及通行能力的情况下,提出了交叉口信号配时的模拟退火全局优化算法,对交叉口的信号周期时长进行优化。
1999年,刘智勇、朱劲等[14]人根据对多相位单交叉路口交通指挥决策过程的研究,设计了一种模糊感应控制器,把队长作为控制目标,综合分析相邻相位车道上的车队队长。
2004年,张莉、马岩等[15]人提出分形几何控制理论应用于交通流控制,看似复杂、无[5][4][2][1]
序的交通流背后隐藏着非线性的可控几何规律,在微分成单元以后,各台车的几何构成要素与信号灯前车辆排列仿射的图形将形成一定的相似几何图形,分形理论恰恰能揭示这些几何图形的规律。该理论所提出的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尤其适合我国目前的城市混合交通状况。
2006年王秋平、谭学龙、张生瑞[16]通过分析单点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流特性与通行能力基础上,建立以平均延误时间最短、平均停车次数最少为目的,以有效绿灯时间、饱和度及周期长度为约束条件的城市单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及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对其进行求解。
参考文献:
[1] 张莉,于国海,马岩。分形理论在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2):54-56
[2] 杨海东.基于人工智能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1-25
[3] 许智.混合交通条件下信号交叉口配时优化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5:1-20
[4] 陈洪仁.道路交叉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6
[5] Jeffrey I.Adler,Victor j.Blue Tzu,Li Wu.Assessing network and driver benefits from bi-objictive in-vehicle route guidence.Transportation Reseach,1997
[6] Pappis C P,Mamdani E H.A Fuzzy logic controller for a traffic junction[J].IEEE Transacions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1977,7:707-711
[7] Rouphail,N.M,B,Park and J.sacks.Direct Signal timing optimization: strategy.Development and Results[R].XIPAN.AM conference.2000
[8] Jiang Y,Li S,Shamo D.A plat-based traffic signal timing algorithm for major-minor intersection types[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40,2006:543-562
[9] 周辉军.基于模糊理论的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812
[10] 蔡磊.城市平面交叉路口交通信号优化控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4:2-13
[11] 徐冬玲,方建安,邵世煌.交通系统的模糊控制及其神经网络实现[J].信息与控制.1992.02
[12] 陈森发,陈洪,徐吉谦.城市单路口交通的两极模糊控制及其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1992.02
[13] 顾怀中,王炜.交叉口交通信号配时模拟退火全局优化算法[J].东南大学学报。1998,03
[14] 沈国江,王智,孙优贤.城市区域交通智能控制研究[J].信息与工程.2004,01
[15] 张莉,马岩,崔淑华.城市主干道主车流分形几何控制的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科技.2004,6:85-87
5.国内外研究概况和课题组研究方向 篇五
当前页面:首页--科研动态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客货运输日益增长的需要,高等级公路交通量普遍较大,且采用了大吨位重型汽车及汽车列车。另外,随着矿山、林区、油田建设土地的需要,扩大了重型汽车的使用范围,使各部门使用的重型汽车数量迅猛增加。由于引进新的生产技术,运输车辆正在向大型化、拖挂化和集装箱化发展。同时,公路上超载超限车辆普遍存在,并有增长趋势。在上述情况下,现行的路面设计理论已经不能适应这些情况。
重载交通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正成为当今路面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发达国家,因为有比较健全的轴载管理体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论计算分析方法上,对重载条件下与常规条件下影响路面性能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重点研究重载路面结构分析所需要的动力学理论计算方法。
我国在重载交通荷载作用下的路面结构性能方面已经作了不少研究工作,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该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该问题采用了过多的假设简化处理,众多的影响因素未能考虑和充分考虑,因而理论结果和工程实际相距甚远。
6.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篇六
1、关于群文阅读的研究
什么是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围绕着某种阅读目的,选择一组相关的文章或多部作品,也可以是整本书,进行功能性地阅读。群文阅读教学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得到国内外理论家和教学者的关注,他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早,群文阅读在台湾叫文本链接、群书阅读。在香港和它相似,叫主题阅读。群文阅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是所读的群文不是杂乱无章,所读的群文要有相关度,甚至是结构化。二是和单篇、单本的阅读来比较,它是一种更高级的阅读形态。我们所推崇的群文阅读,是一种高品质的阅读形态,旨在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改变和优化人的思维方式,使阅读者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更能充分地体现学生阅读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群文阅读2007年,台湾地区的陈易志老师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学生进行交错的分析。这样的一堂“群文阅读”课,让不少听课教师感觉到它的价值之大。从此,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掀起了高潮。台湾的赵镜中、吴敏等研究者走在前列,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赵镜中先生在《从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一文中道出阅读教学的转变: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由重视识字教学转向理解教学、由精熟学习转向策略学习、由单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由讲授教学转向合作学习。
2、关于学生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研究
关于学生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研究,我们发现,现在教师、学生包括学生家长都已经意识到了学生阅读与写作结合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也进行了一些阅读力培养的讨论,然而这些讨论绝大多数仍然是拘泥于阅读行为本身,缺乏阅读行动之前的铺设和阅读行为之后的延伸,缺乏实际训练。而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并在充分阅读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渐养成,是一项复杂又细致的系统工程。老师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出发点,提出了一些对策,但是总体看来还是零散的心得、体会多,系统的理论构建研究少。同时,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教育策略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还需要进行实践验证。另外,过去研究中提到的“培养学生读写结合”所列出的内容,似乎更像是一种标准,是我们希望达成的目标,而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说理论阐述分析多,实证干预研究少。不过前人的研究还是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也为我们开展本项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实验的方式来实施研究,相信通过长期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这一创新的尝试会激发阅读教育研究的灵感,引起更多有价值的思考,探索出阅读教育的新思路。
3、关于群文阅读中读写结合的可行性研究趋势
7.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 篇七
关键词 心理授权 研究综述 国内外
一、国外心理授权研究现状与成果
1、心理授权的概念
授权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参与式”管理理论。McCelland最先提出,授权是使企业员工有完成工作的能力,这说明通过发展强烈的自我效能,也就是完善他们的工作能力,能够提升员工工作动机。Burke提出了操作性极强的概念,认为授权是上级将职权授予下属,使下属在一定范围内有权作出决策并承担相应责任。Conger等首次从心理感知的角度来定义授权,他认为授权是提高组织成员间自我效能感的过程,它本质上并非是对个体外部行动的设定,而是一种改变个体内在信仰的过程。之后很多学者也对心理授权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从上述定义的发展过程来看,学者们对授权理论的认识逐步由结构授权向心理授权发展。心理授权更重要的是员工对授权的认知感,这种内在的认知感会增加他的工作动机。它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主要包括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自主决策性和工作影响力四个维度。
2、心理授权的维度
欧美企业管理学者对员工心理授权的组成成分及其计量方法进行了不少研究, 开发了不同的心理授权测量问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preitzer在前人构建的心理授权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出四个维度12个题项的量表。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自我决定及工作影响这四个维度分别通过3个项目来进行测试。
此外,Meno从心理层面出发,认为个体的心理授权包含三个部分,即控制感、胜任感和目标内化。在此基础之上,他编制了三个维度9个题项的量表。通过对该量表的质量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各维度的a系数在0.80一0.88之间。
3、心理授权的前因变量
对心理授权前因变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Thomas和velthouse在1990年就提出个体的控制倾向显著影响心理授权。spreitzer实证研究了控制倾向和自尊分别对心理授权的各维度的影响。
(2)工作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Kraimer]提出工作特征的不同方面与心理授权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工作意义,工作自主性,任务反馈都与心理授权的各维度相关性显著。Liden等指出,任务的多样性、完整性、重要性和任务反馈均显著影响心理授权。
(3)组织的情境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Thomas等提出组织环境特征对心理授权有显著的影响。Spreitzer研究了企业组织结构特征中的控制幅度、社会政治支持、主管角色模糊、获得信息机会、获得资源机会及参与型单位气氛特征分别与心理授权的关系。Seibert等提出“授权气氛”这一概念。研究结果表明:授权气氛显著影响个体的心理授权水平。Alge等研究了组织中员工的信息私有感知会显著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4、心理授权的结果变量研究
(1)心理授权作为自变量的研究
Spreitzer研究发现,随着工作意义的提升,工作紧张与工作满意度会显著增强;工作能力感知与工作效率显著正相关,与工作紧张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影响和自我决定对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之后Spreitzer继续研究发现,心理授权对管理有效性、创新性和鼓舞人心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2)心理授权作为中介变量的研究
Liden等提出,工作意义是工作特征与组织承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感知的工作能力是工作特征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到中介作用。Hepworth等的研究发现,心理授权领导类型与工作表现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二、国内心理授权研究现状与成果
国内有关心理授权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在借鉴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刘耀中研究了心理授权的结构维度,并且研究了各维度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马宪婷从培训和奖励的角度出发,研究心理授权对服务补救的影响。吴敏,刘主军,吴继红 探讨了变革型领导、心理授权与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心理授权的中介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曾玲芝对饭店员工心理授权与工作满意度进行了实证研究。袁庆宏,王双龙对心理授权与主动性人格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三、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国内外对于心理授权的概念、维度、影响因素、结果变量都进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们本次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研究资料。但同时也发现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概念和结构维度不统一。对于心理授权概念的界定,现在存在多种观点,而针对心理授权的维度有一维说、三维说、四维说等多种说法。
第二,各种变量研究结果不一致。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后发现各研究者在研究心理授权与相关变量关系的过程中,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存在多种引发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三,缺乏对心理授权的中介作用的研究。虽然已有学者对心理授权的中介调节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还不够完善,未来还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耀中.心理授权的结构维度及其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2008(11): 116-121.
[2]马宪婷.基于心理受权的培训、奖励对饭店服务补救质量的影响研[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8.
[3]吴敏,刘主军,吴继红.变革型领导、心理授权与绩效的关系研究[J].2009(10) :136-141.
[4]曾玲芝.饭店员工心理授权与工作满意度关系实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9.
8.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篇八
九十年代末,西方一些先进的教育课程相继传入国内,如:意大利瑞吉欧的课程取向(或称方案教学)、美国的生成课程、英国的开放教育课程等。这些先进课程的共同理念就是:“从幼儿实际生活、学习状况出发,鼓励儿童跟环境产生有意义的互动,并在此过程中使幼儿的语言、认知、社会情感、艺术表现等能力得到综合发展。”吸收和借鉴以上先进理念及课程成果对创设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无知识,没有什么能力的;后来与环境、社会相接触、开始渐渐的稍有知识,稍有能力。倘使他们不与环境、社会相接触,他哪会知道动物的生活,哪里会晓得民生的艰难,哪里能学得做人的道理?”由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他认为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生活是针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存在的很多问题提出的。当今的幼儿教育,受到追逐利益的商业化思想的影响,受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望子成龙”的大众教育意识的影响,存在着幼儿失落自己的生活世界的现象。
分析我国目前幼儿教育改革的现状,幼儿园种植园地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有一定的研究。如,“让种植活动成为反哺幼儿教学教育的有效资源”、“农作物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探索能力的策略研究”、“有效利用种植资源为幼儿发展服务”等等,但是,面还没推广,还不够深入,对幼儿种植活动中合作能力、分享行为的培养提及甚少。2010年,虞永平教授主持的“幼儿园种植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从课程的角度重新审视种植园地,并再次进行了规划设计和实践研究。
9.国内外体育教学特征研究 篇九
一.发达国家高校体育特征
1美国
在美国,由于其强大的综合国力,高校体育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首先是体育教学条件。一流的先进设备与管理,齐全的场地设施,丰富的体育书刊资料,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合理的师资配置,以及来源广泛的体育经费(包括:政府和本校财政,面向公众开放的场地设备、培训班等的收费,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赞助);其次,美国的体育教育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以借助健全的身体素质更好地进行生活和服务于社会。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同样以“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的思想来指导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身心得到愉悦和兴趣的满足,让学生按照自然主义适应性原则去自主地学习、进行体育锻炼,顺应自然教育的法则,充分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条件,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体格,克服自然障碍的形式去锻炼身体,提倡以学生的兴趣来选择锻炼内容和组织形式,注重与健康教育的结合。第三,美国必修体育课程和选修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提高参与者的身体健康水平,发展其运动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身体运动技能,促进其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培养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受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占绝大多数,对自身体质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当然国家对大学生的课余锻炼也有要求,在学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组织与辅导;第四是课余训练与竞赛,由于高校具备良好的设施、设备、教练员,高校成了培养国内高水平的运动员的摇篮,大学生的体育竞赛由大学生体协管理,有完善的竞赛制度。日本
日本同美国一样,高校是高水平运动员成材的摇篮,所不同的是运动会既是竞赛,又让师生、亲人、朋友之间体现出充实感、成功感和满足感等愉悦情感。日本培养身心健全发展、富有责任感的新一代是当今日本大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核心。日本的大学体育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对学生自我欲求的满足和在学习中充分体验多种运动乐趣与锻炼能力的培养,同时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形态:“主治体育论”、“运动文化论”、“快乐体育论”等。日本追求个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与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体差异,并重视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验,理解体育的意义,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在日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上体育课的内容,因此在一个教学单元里经常同时出现多种教学内容。特别是近几年来,娱乐性体育和户外健身的野营活动很受学生欢迎,在不同的季节,有计划地安排适宜季节的户外体育课,使学生得到身心的愉悦和兴趣的满足。此外,日本的高校很重视理论课的教学,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占教学计划的25%。2 德国等发达国家
德国等西欧发达国家的教育也十分发达,体育在高校教育中也有健全的体系特征,对于体育教学条件以及场地设施的建设强调实用性,一切从有利于大学生锻炼健身出发。同时,配置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外聘教师多于全职,充分体现在岗教师的竞争性,体育经费来源类似于美国;参加体育活动已成人们普遍习惯,他们口号是“我们要让聪明的头脑活动起来”。德国重视和强调体育社会化,终身体育与健康体育的理念贯穿着大学体育教育的全过程。重视体验和重在参与的氛围形成具有现代大学体育教育的特色与风格,它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学校体育活动。德国的高校体育指导思想代表了欧洲大学学校体育的理念,就是生活中
不能没有体育,运动中离不开体育,健康需要体育。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特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也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进步、充实、完善和发展。但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学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中国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的形成受前苏联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虽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我国体育教育作了些调整,但在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运动技能仍然是体育教学好坏的重要指示。近期以来,又汇入了“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体育思想,以“身心健康”为主要的教学指导思想。
2.中国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体育才能。
3.在中国高校里,一般一年级上普通体育课,二年级上选项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可上选修课;而在大学学习的二年内,同时开设普通体育课与选项体育课,让不同条件和志愿的学生分别学习不同的课程;而且课内外相结合,既要求开设普通体育课、选项提高课、专项体育课和保健体育课,同时,又在课外广泛地开展俱乐部的活动。
4.体育师资队伍明显不足,许多高校体育教师超负荷运转现象严重。职称结构趋向合理,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按比例看,仍存在不平衡现象,突出表现在教授极少,助教比例不足。从能力结构上分析,“纯技术型教师多,技术理论型少”。
5.体育经费来源,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是完全靠教育部门财政拨款,虽然大多数高校财政逐年加大了体育经费的投入,但体育经费严重短缺的情况依然存在。
三.结语
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虽然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我国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在体育教学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对于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的改革还要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0.国内外元话语研究综述 篇十
【摘 要】 元话语是指用于组织话语、表达作者对话语的观点、涉及读者反应的一种方法。本文对国内外元话语研究的定义分类及应用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做进一步展望。
【关键词】 元话语;定义;分类;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02
引言:
“元话语”这一术语由Harris于1959年提出,指理解语言使用、表示作者/说话人引导受众理解的一种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元话语已经从早期“关于话语的话语”发展为一种互动模式,是各种明确表达作者的语篇组织,与读者互动以及表示其对语篇与读者态度的各类语言手段的集合,但是元话语仍然是个“模糊的、笼统的概念” (Hyland,2005)。
一、元话语国外研究概况
元话语研究人员就开始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寻求适合自己的理论框架,对元话语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元话语的应用进行研究。
1、元话语的界定与分类
元话语概念与分类研究是元话语研究的重要部分,理论的澄清与清晰的概念界定是元话语研究发展的基础。
在这一领域取得杰出成果的学者包括Crismore(1983,1989)、Crismore,Farnsworth(1989,1990)、Mao(1993)、Mauranen(1993)、Vande(1985,2002)、Hyland(1998,1999,2000,2005)、Adel(2006)以及Ifantidou(2005)等等。元话语概念研究中争议的焦点在于元话语本身是否指向命题意义。
1、元话语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Zelling Harris 于1959年首次提出元话语这一术语,为理解语言使用,表示作者/说话人引导受众理解语篇提供一种方法。随着Williams(1981),Crismore(1983,1989)、Crismore&Farnsworth(1989,1990)、Mao(1993)、Mauranen(1993)、Vande Kopple (1985,2002)、Hyland (2000,2002,2005)、Adel(2006)等进一步发展,把能够表示作者/说话人介入语篇来影响读者的模糊语,连接语和各种评论语篇的语言形式归入元话语。元话语已经从早期“关于话语的话语”发展到一种互动模式,是各种明确表达作者的语篇组织,与读者互动以及表示其对语篇与读者态度的各类语言手段的集合。(Hyland, 2005:130)。但是元话语仍然是个“模糊的、笼统的概念”。(Ifantidou,2005)。
分类比较有影响的有三种:(1)篇章元话语(textual metadiscourse)和人际元话语(interpersonal metadis-course) Vande(1985) ;(2)交际类元话语(interactive resources)和互动类元话语(interactional resources), Hyland (2005); (3)内部篇章元话语(intra-textual)和外部篇章元话语(inter-textual)。Ifantidou (2005)提出。另外,Adel(2006) 将元话语分为元语篇和作者-读者互动两类。其中Hyland (2005)在总结自己和其他学者有关元话语理论(如Thompson &Thtela (1995); Hyland (1998,2000,2001);Hyland &Tse(2004)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元话语人际模式。此后,Hyland 的人际互动元话语分类被众多研究采用,如Abdollahzadeh(2011); Del Saz-Rubio(2011); Gillaerts & Van de Velde(2010)。
这也是目前元话语分类模式里认可度最高的一种。
Hyland (2004:169) 将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资源分为两类: 引导类元话语和交际类元话语。引导类元话语用于标记语篇的组织结构、提示语篇信息之间的关系等。交际类元话语设计作者观点的闯入、评论和读者的介入,包括模糊限制语、强调语、态度语、自我提及语和读者接入域(读者称呼语、指令语、问句、共享语和旁白。他们将元话语分为文本互动型与人际互动型两大类。文本互动型是指作者用来明确引导读者,具有通过不同方式组织语篇的作用,但不具有经验意义。其中过渡标记语主要指表示语篇内部逻辑衔接关系的,如表示附加、对比和因果关系的连词等;框架标记语是指表示篇章边界或语篇结构的语言,包括表示先后顺序、篇章展开、明示话语目的和话题转换的词语。内指标记语(endorphoric markers)是指表示提示读者注意语篇中某处,用以达到交际目的的语言特征。引证标记语(evidentials)是指标注引用外来信息来源的语言特征;解释标记语(code glosses)是指通过举例、重述、解释或使用括号注解等方式对表达的观点进一步阐释的语言特征。
人际互动型元话语是指作者在行文中通过提醒读者注重作者对命题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的语言特征。人际互动型元话语是评价性的、介入性的,直接影响作者与读者关系的亲近程度、作者态度的表达方式、认识判断、说话确信度和读者参与程度。模糊限制语表明作者使用缓和肯定程度的词语,而强势语(boosters)则表示作者明确使用肯定性的断言,加强说话者确信的力度。态度标记语(attitude markers)表明作者对命题信息的评价,往往传达表示惊讶、申明义务、表示赞同、强调重要性等语用功能。
介入标记语(engagement markers)是指作者明确提请读者注意或与读者互动的语言特征。作为人际元话语中的一大类型,又细分为五个子类,主要由指示词,即通过祈使句的使用引导读者从特定的角度看待事物;情态词;it-从句;读者指代词,包括第二人称代词(用于指向读者)、第一人称复数形式,不定代词(one)及其他指代读者的代词。另外,明显将读者引入文本互动的问句(It is necessary to…)。表达共知的语言资源(如:it is all too obvious that…)实现。
2、元话语应用研究
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元话语会因社会语境的受众、目的等不同而相应变化。元话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书面学术语篇。研究人员通过建立或者使用已有语料库对元话语的使用展开了不同维度的对比,从学科、文化、语类及研究范式等角度分析元话语的运用。
(1)跨学科研究
研究成果集中在对不同学科中各类人际互动型元话语使用的跨学科比较,并认为不同学科元话语的使用不同,如Abdi(2002),Harwood(2005), Hyland(1998, 2004,2005),Lafuente-Millán(2010),Peacock(2006)。更微观的研究如Abdi(2002)Giltrow(2005),比较了态度标记语运用的差异。Harwood(2005)、Hyland(2001)Lafuente-Millán(2010)探讨了自我提及语的运用异同。(Hyland, 2001, 2002, 2005)比较了介入标记语的使用差异。
(2)跨文化研究
从跨文化的角度尝试对元话语进行描写,认为文化也是影响元话语的一个因素,如Valero-Garces(1996),Bloch & Chi (1995), Milne (2003),Adel(2006),Dahl (2007),María Luisa Carrió-Pastor,Rut Mu?iz Calderón(2015),Ozdemir,Longo(2014),Abdollahzadeh(2011),Li & Wharton(2012)认为语境因素的影响要大于学科因素。但是Hu & Cao(2011)的研究中认为语言学学科国际权威期刊中中国学者的元话语语用与一语学者没有差异。
(3)跨语类研究
对元话语进行跨语类对比的研究也开始展开,如Dahl (2004)Mur-Due?as(2011),Hu & Cao(2011),Molino(2010)等。
(4)从调查研究范式角度
从此角度对元话语差异影响的文献不多,Cao & Hu (2014)从研究范式学科与研究范式对人际互动型元话语语用的影响。
(5)相关拓展研究
除了学术论文之外,学术简介(Hyland & Tse, 2012),Mauranen (2010),Adel(2010),书评(Tse &Hyland,2008),学术讲座Thompson(2003) 等也成为元话语在学术语篇领域的研究对象。
目前来看,迄今为止,元话语研究仍主要集中在书面劝说语篇,特别是学术语篇的考察,随着研究的深入,如电子邮件(María Luisa Carrió-Pastor,Rut Mu?iz Calderón,2015),新闻语篇:Dafouz-Milne(2008) 等也开始进入研究视野。此外,元话语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也成为元话语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Joseph J. Lee ,Nicholas C. Subtirelu (2015) 比较了EAP课堂与学术讲座中教师元话语的使用异同。Peterlin (2010),Abdollahzadeh(2011)等学者将注意力从元话语的本体研究扩展到翻译,通过对比发现英译本中元话语的展现形式远远不及原文中丰富,且在某类元话语种类的使用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以上应用研究大都在共时语料库的基础上,均通过大量真实语料的呈现或对比分析来研究语篇的中的元话语特征。
二、元话语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的元话语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语篇。同国外研究领域相似,大致集中在元话语概念与分类以及应用研究两个方面,且研究相对有些滞后。
1、元话语的界定
国内对元话语概念及分类研究主要引入与介绍西方话语体系,或对元话语研究的概括与展望,比较有影响的杨信彰(2007),胡春华(2007a),李发根(2012),辛志英(2011),鞠玉梅(2013),柳淑芬(2013),严瑾(2012),徐赳赳,付晓丽(2012),黄勤(2013)。
2、元话语应用研究
国内的元话语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语篇,尤其是学术论文元话语的应用,如徐昉(2011,2012),周岐军(2014),史顺良,王三武(2014),余玲丽(2012),周广英(2013)等。同时,学术语篇的体裁类型也有所拓展,学术书评,如辛志英, 黄国文( 2010),学术讲座胡春华(2007b)等,大学生议论文,如曹凤龙,王晓红2009),硕博论文,徐昉(2013),吴格奇(2013)分析了学术论文中自我指称类元话语与作者身份构建的关系,分析了英汉自我指称元话语在身份构建方式的不同。高健(2009)比较分析中国作者和英美作者使用学术篇章元话语的异同。
学术语篇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体裁,如黄勤,熊瑶(2012),黄勤,龚梦南(2014),黄勤,杨璨灿(2014),王强,成晓光(2014),穆从军 (2010)等,商务信函如黄莹(2012),谢群(2012),政治语体文研究如鲁英(2012)等。
此外,也有学者探讨教师课堂元话语及元话语在写作、阅读等方面应用的实证研究,如严涛,张丽云(2013),徐捷,黄川(2014)等。
国内元话语的翻译研究也开始展开,如黄勤,王小利(2010),黄勤,刘敏(2013),黄勤,王佳怡(2013),武小君等。
国内关于汉语元话语的研究仅有李秀明(2006),张玉宏(2014),郑洁(2014),李宏亮(2013)。
鉴于汉语元话语理论研究不仅起步晚“数量少,而且多数针对的还是英语“涉及汉语的研究寥寥无几,更不用提其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段红,2009:86-87)。因此,国内外可资借鉴的跨语类元话语比较研究文献比较有限,Hyland(2008)也认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大有潜力可挖。
总体来说,以上研究大多采用语料库视角,采用大样本语料,以自下而上的分析方式,通过探究一种或多种语言特征出现的频率与分布特点,或者通过母语写作与二语写作、专家文本与新手文本之间的比较,从而描述学术话语团体( discourse community) 的总体特征及不同团体之间的差异,属于学术语篇研究的语料库视角。而另一类是话语分析视角的理论基础以Halliday ( 1978) 和Martin & White( 2005)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强调学术语篇的社会语境意义的CARS 模型为依据的语步分析。
2.2研究内容和方法
从研究内容看,人们较倾向于借助不同的理论框架来探讨元话语的本质、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在特定语篇中的功能。另有一些学者将元话语的理论研究用于指导课堂教学,特别是学术写作和专业写作教学,以期培养学生在不同语境下使用元话语的意识。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通过对国内外元话语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研究者对元话语进行的诸多探讨加深了人们对于元话语本质的认识,描述了学术语篇、新闻、教学等多个语域中存在的元话语现象,也为有效地进行语言教学提供了参考。但是这些研究还在不同层面存在着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1.元话语术语的厘清,元话语又被称为“标示手段”、“元语篇”、“开场白”、“非话题语”、“元谈话”等。笔者认为,术语的厘清是元话语研究的重要一步。Hyland(2005:25)也指出,“元话语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修辞和语用策略。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元话语表明人们的行为,是人们为特定的修辞目的而展开话语的社会行为”。
2. 元话语概念与分类的厘清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概念的厘清是首要任务。而目前在元话语的研究中,元话语的概念始终是各执一词,说法不一。这就使得对元话语的分类无从谈起。总的来说,一研究者认为,有些研究者认为, 元话语是命题意义之外的意义,并不增加命题的信息或改变命题的真值条件。而以Ifantidou(2005)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命题内容并不能排除元话语,一个语篇往往同时行使表示命题和提示读者的双重功能。对于元话语定义的模糊状态限制了人们对于元话语这一语言现象的进一步认识,对元话语的应用研究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指导。目前来说,虽然大多研究者们认为元话语包括许多副语言元话语标记,元话语的研究的重点还是集中在词汇等凸显手段上。
3.元话语的应用研究范围有待拓展
从目前来看,迄今为止,元话语研究仍主要集中在书面劝说语篇,特别是学术语篇的考察。 ( 付晓丽 徐赳赳,2012:260)。虽然电子邮件、新闻语篇等也开始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但数量相对较少。Hyland ()
4.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较为单一
研究的方法目前较多还是描写性的定性分析,分析整体的趋势和语言社团在不同语类中使用元话语的偏好。各种类型语料库的建立也为开展定量研究和对比研究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Abdi, Reza , Manoochehr Tavangar Rizi b, Mansoor Tavakoli.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discourse communities and genres: A framework for the use of metadiscour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42 (2010) 1669–1679
[2] Cao, Feng, Guangwei Hu. 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 in research articl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aradigmatic and disciplinary influences. Journal of Pragmatics 66 (2014) 15—31
[3] 段红. 汉语元话语分类体系初探.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6-89.
[4] 高健. 元话语研究—理论与实践. 2009,东南大学出版社.
[5] 黄勤. 英汉新闻语篇中的元话语对比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6] 李秀明. 《汉语元话语标记语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7] 王敏,刘丁.中国学习者英语学术论文手稿中立场标记词块使用研究。现代外语,2014(5):190-197.
[8] 徐昉. 学术英语写作研究述评.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1):94-105.
11.智慧城市的国内外最佳实践研究 篇十一
随着城市逐步从以工业生产为主向知识、信息、智慧枢纽和集散地为主的方向转变,中心城市对知识密集、信息密集、创新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智慧产业的吸引力迅速增强,逐步成为产品设计、研发、管控、营销、服务的聚集地,逐步演进为信息与知识生产、使用和集散的中心。在全球信息化趋势和“智慧地球”理念的推动下,“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并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现代化的战略途径。在这种背景下,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赛迪时代”)认为,研究智慧城市的国内外最佳实践,有助于城市寻找符合自身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途径。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分析
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核心特征是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再创发展新优势。目前我国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深圳、南京、宁波等地纷纷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意在抢占先发优势。
一、智慧上海
自2009年开始,上海电信开始助力上海打造泛在网络基础,如率先建设“城市光网”等。2010年3月2日,上海物联网中心在嘉定区揭牌。2010年8月,上海宣布推出预计总投资31.2亿元的“云海计划”,将上海建成中国的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中心。从物联网到云计算,上海正在将“智慧城市”从概念变成产业实践。
“智慧上海”的内涵包括三大网络: 一是物质网络,以物联网为代表; 二是信息网络,以“云计算”为代表; 三是以“智能电网”为代表的能量网。
智慧上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可持续的上海”、“高效的上海”、“安全的上海”:
“可持续的上海”,如能源能否可持续,是否可以找到新的使用能源的方法,使水电等更智慧、更持续高效地得到使用等。
“高效的上海”包括是否有高效的交通,工作效率是否高效,是否有好的通 讯技术,是否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等。
“安全的上海”包括公共应急系统安全高效,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安全等(空气是否污染)。
2010年以来,上海多次研讨“智慧城市”的发展。在其中一次论坛上,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提出,“十二五”期间,上海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就在于“智慧城市”建设。其后,上海在2010年11月9日通过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域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上海的智能化探索告诉我们,智慧的城市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打造智慧之城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更需要开放的心态和符合中国规则的商业手段。
二、智慧南京
本世纪初,南京开始思考智慧文化建设问题。2006年,南京提出“发展智慧产业、构建智慧城市”的构想。如今南京正朝着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既定战略目标迈进。南京要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创新发展”战略统领下,以“智慧城市”战略为导向、谋划和推进产业发展、城市转型。
1、“智慧南京”涵盖四个方面:
第一,发展“智慧”的基础设施,包括通信网络系统、交通、电网,应急反应等内容。
第二,发展“智慧”的产业,主要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内容。
第三,强化政府服务,构建“智慧”政府。
第四,以“智慧”人文塑造“智慧”城市的灵魂,毕竟,“智慧”的人是“智慧城市”的决定性因素。
2、四大领域实践智慧南京 智慧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主动参与在智能交通、城市规划、城市安全、水资源管理、城市指挥中心,无线南京和政务数据中心。
智慧的产业建设:智慧电网产业基地、智慧园区建设、物流行业整合,以及各种公共服务平台等领域的建设工作。智慧的政府建设:积极参与在城市综合管理系统、电子政务、以及卫生、医疗、社保等有关民生的重点应用开发与实施。智慧的人文建设:积极参与在南京市智慧城市展示中心、智慧南京研究院、旅游体验改善以及本地人才积极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作为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南京近年在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型城市和软件名城建设中都取得显著成绩,更在本年初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在多年的发展积累下,今日的南京市已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转型时期,既有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的基础,又有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机遇条件。在这个创新型经济为特征的新一轮发展中,南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才能赢得先机,走在前列。
三、智慧深圳
深圳市在今年2月3日首次提出的“智慧城市”理念,深圳正在从科技、人文、生态等三方面构建新时期的“智慧城市”。
1、以信息化打造科技的深圳 2009年8月,深圳市政府与广东电信、广东移动、广东联通共同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全力建设“数字深圳”。
还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建设、通信基础设施建设、TD建设运营、电子政务提升、移动电子商务普及、企业信息化升级、数字深圳建设、深港合作、深莞惠通信一体化、服务大运会等“十大工程”。
2、智能交通体现人文的深圳 与上海、北京等城市不同,深圳智能交通建设存在资源过度分散、信息资源不共享等问题,为此,深圳交通部门在探索中推出U交通战略,逐步实现U服务(无处不在的智能交通服务)、U保障(无处不在的智能交通保障)、U体验(无处不在的交通信息体验)。
3、建设低碳时代生态的深圳
2010年1月16日,深圳市政府提出今后将在规划建设、低碳产业、公共交通、绿色建筑、资源利用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城市。
同年,深圳又指出要开展政府部门与电网企业的智能电网试点工作,在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智慧城市终端通信保障平台和服务平台等三大领域打造一个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和谐数字化生态系统。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分析
智慧城市实际上是对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发展的一个创新理念。使用先进信息技术改善商业运作和公共服务,并不是新鲜的想法。事实上,国外一直在努力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韩国 韩国正在积极开展多个智慧城市的建设试点项目。韩国将智慧城市称为“U-City”,其中的“U”是“Ubiquitous Network(泛在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使用计算机与网络)的第一个字母。韩国从法律上给U-City下了一个定义,即:在道路、桥梁、学校、医院等城市基础设施之中搭建融合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泛在网平台,实现可以随时随地提供交通、环境、福利等各种泛在网服务的城市。
二、斯德哥尔摩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一座由岛屿组成的城市。随着交通堵塞问题不断加剧,瑞典国家公路管理局和斯德哥尔摩市政厅通过智慧交通的建设,既缓解了城市交通堵塞,又减少了空气污染问题。现在,智能交通系统已经成为斯德哥尔摩的标签。斯德哥尔摩的智慧交通系统中,分布于斯德哥尔摩城区出入口的18个路边控制站将识别每天过往的车辆,并根据不同时段进行收费,高峰时间多收费,其他时段少收费,收费起点为1美元左右,在高峰时段最高收费约为3美元。这个收费系统帮助司机实时掌握哪里的交通路况最糟糕。这个系统有效地缓解了斯德哥尔摩市的交通拥堵。
总结
【国内外德育研究】推荐阅读:
学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07-25
国内外市场研究公司08-28
国内外安全管理研究11-14
小王子国内外研究现状06-14
国内外网上书店比较的研究12-28
国内外水泥及水泥基材料发展研究09-27
国内外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比较研究08-06
深度学习国内研究综述01-17
国内奢侈品消费人群研究12-25
国内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综述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