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9631)

2024-11-20

中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9631)(10篇)

1.中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9631) 篇一

一、创新教育——多样化的教学

1.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 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 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 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 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 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如培养形式灵活, 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 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 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 访问体育明星, 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 对陶冶学生性情, 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3.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

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 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 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 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 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 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 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 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二、创新教育——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 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 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讲究方法的灵活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 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 等等。这些要素之间, 既互相对立, 又互相联系, 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 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 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 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 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1.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 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势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 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 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 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 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 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 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 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 让学生不迷信古人, 不迷信名人, 不迷信老师。我想, 如果我们真正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 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的发挥, 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会得到精心的呵护, 那么, 培养其创造新精神和能力也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3. 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 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 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我们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 把握这些特点, 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 因此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 但身体活动又并不只限于给人以生理上的作用, 还兼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因此, 创新教育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 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 等等。

(2) 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而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

教师要依靠创新, 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拓宽自己、延伸自己、超越自己, 要有高度的工作、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热情、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顽强的意志力。这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 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受自身素质——知识、经验、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

摘要: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育中, 教师将更加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 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2.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策略 篇二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策略;学生为本

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能够驾驭整个课堂,但是所谓的驾驭并不是教师独揽整个课堂,而且要做到收放自如,该给学生空间的时候就不能吝啬,该引导的地方就要给出引导性建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对数学课不感兴趣的原因竟然是不喜欢数学教师。由此可以看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善意地对学生犯下的错误给出引导,学生不仅不会埋怨教师,反而会感激教师。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很多学生会对教师的批评或指导不理解,甚至会导致师生冲突的出现,严重影响课堂秩序和质量。教师与学生的相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像朋友一样地关心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备课是保证中学数学教师有效性教学的前提。但是,很多中学数学教师对于备课的理解不全面,部分教师认为课前备课实际上就是简单地写写教案,这样就可以通过学校领导的检查,而且这部分教师认为他们所抄写的都是一些名师的教学经验,是比较合理的备课方式。但是,事实上,不同地区的学生特点不同,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如果备课的形式千篇一律,那根本无法满足中学数学教学的需求,备课就变成了一种形式。因此,要想保证中学数学教学开展的有效性,中学数学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不仅要以教材为基础备课,还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备课,比如,学生学习的难点有哪些,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什么等等。学生在每上完一节课后需要知道教学的重点,并把自己在学习中的难点记录下来,课下询问数学教师,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营造课堂氛围

要想实现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营造课堂氛围,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优化教学体系,教师说话的语气对学生的情绪有很大影响。如果教师的语调过于平缓,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有困倦的感觉。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调一定要抑扬顿挫,并加上一些肢体动作,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中少不了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从而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但是,数学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课堂实践活动的主题一定不能偏离数学教学主题,要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发挥出实践活动的作用。

四、合理地创设问题

实际上,数学教学中绝对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都是在不断尝试和摸索中形成的。数学教学中不同的知识点特点不同,对教学方法的要求也不同,教师必须适宜地选取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但是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调整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展开数学学习。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或者是实物模型等把数学教材内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数学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合理把控多媒体设备应用的度,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数学教师需要将传统板书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备课是保证中学数学教师有效性教学的前提。中学數学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不仅要以教材为基础备课,还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备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调一定要抑扬顿挫,并加上一些肢体动作,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课堂实践活动的主题一定不能偏离数学教学主题,要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发挥出实践活动的作用。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但是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来调整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展开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景敏.基于学校的数学教师数学教学内容知识发展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戴锡莹.基于TPMK的数学教师教育技术知识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蔡静.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工作刍议 篇三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1. 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希望达到的目的, 是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应考虑并明确的内容。”如前文所述, 职业中学的计算机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技能就无从谈起;而学习理论知识的目标还是在于能够更好地应用计算机专业技能, 两者之间关系密切、缺一不可。

2. 明确学生的水平。

学生的原有水平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当前的心理发展水平、基础知识水平、性别差异及个别差异, 以便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这就告诉我们, 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是计算机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下面根据几年来职业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体会, 谈几点做法。

1. 申明意义, 提高认识。

一般而言, 学习兴趣产生于学习的需要。学生如果认识到了某一课程的重要性或重要价值, 那么就更容易对课程产生好感或兴趣。职业中学的学生不仅有专业课, 也有其他通修类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使计算机成为自己的特长, 从而可以安身立命, 并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2. 精心设计, 导入课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课程的导入部分, 对于调动学生的情绪,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都非常重要。因此精心设计课程的导入部分就十分必要了。很多教学老师都习惯了老套的方式, 对课程导入的灵活多样性没有清醒的认识, 也就影响了课堂氛围的形成。

3. 充分备课, 深入浅出。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对于计算机教学而言, 尤为如此。一个好的课程导入只是一个开始, 教师在授课之前做好认真细致的备课, 更为重要。对于教师本身而言, 充分备课之后信心十足、饱含激情, 才能做到授课张弛有度、挥洒自如, 淋漓尽致、深入浅出地展现所有的教学内容, 同时感染和带动同学的学习情绪。

4. 任务驱动, 调动兴趣。

任务驱动, 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简称。指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 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职业中学的计算机课程, 重视培养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问题, 具有较强的任务性, 可以说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展开教学是符合课程特点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在总体任务目标的设定上, 要把总任务根据课堂教学单元进行分解成, 用分解的目标来实现总的任务。其次, 任务的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 既不能好高骛远, 也不能过于简单, 否则起不到相应的作用。第三,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在教师进行了讲解之后, 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认识, 然后再下达任务。最后, 在教师的引领之下, 让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设定任务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三、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计算机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操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讲, 后者是归宿点所在。不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就搞不好计算机教学。边上机边教学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但是有些老师在给学生们练习的机会时, 只是把课本或指导书的习题拿出来, 实际上也是不甚恰当的。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 在上机操作中应当布置一些具有现实需要性的题目。老师还应该注意有意识地逐渐提高题目的难度, 引导同学们去回忆课堂知识、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 使他们在一个个成就感中获得激励。同时, 展开一些分组或个体之间的竞赛也是一种有益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朱文彬等.高等教育心理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浅谈中学教学工作的管理经验 篇四

关键词:农村中学;校长;综合素质;学校教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设

教育教学是学校全部工作的重心,是培养优秀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在学校的整个管理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学校中的管理经验,浅谈一下关于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副校长自身的综合素质是搞好教学管理的重要基础

1.高瞻远瞩的观念和想法

一个学校的成长和发展,往往取决于管理者的教育理念以及办学观点,教育理念决定着学校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办学观点则决定着学校日后的办学目标以及发展的程度。因此,作为一名主抓学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我认为,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应当充分认识我国实施教育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既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和意识,以便放眼未来,捕捉最前沿的教育信息,把党的教育思想、方针以及基本政策同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结合;更要具备科学的教育观,在实施教育教学时,能做到高瞻远瞩,充分引进和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2.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

(1)素质教育观点曾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办学,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和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2)教师直接沟通学生,完成学校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因此,在教学管理中,我经常会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肯定教师的长处,帮助其改善短处,给予教师政治上的信任、工作上的依靠和生活中的关心,使教师在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情况下能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贡献自己更多的力量。

此外,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的教育工作,我还大胆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合理引进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更好展开和运行。

二、搞好学校教学教育工作是最根本

教育工作是一个学校的最主要任务,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在学校主管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更应该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始终把学校的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抓好教学工作。

1.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

同上级领导以及下属充分进行沟通和交流,将本校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等融入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之中,以便能充分完善学校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教学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

2.抓好对教材的管理

教材帮助教师完成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因此,我经常鼓励、号召教师仔细研读教材,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良好结合,帮助教师实现“知识精、业务熟”的教学目标,同时能促进学生学习上有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3.抓课堂教学管理

在平时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我积极响应号召不断带领教师队伍进行课堂结构的改革,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等良好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更好地学习和进步。

4.完善对教师的评估制度和体系

教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坚力量。作为主抓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更应该时刻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为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同时还应当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不断帮助教师队伍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三、加强对学校的文化、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校园是学校开展文化建设的有效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很好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和思想道德品质。

1.美化校园环境

美好的学校环境可以在无形中加强对学生的影响,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感染和影响,好好学习,积极进取,帮助学生的一言一行、举止行为等都做到正确而规范;净化学生的心灵环境。

2.积极构建和谐进取的精神文明校园

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文化发展的灵魂和关键所在。在学校不断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促进学生和全校教职工的健康、和谐发展。

总之,要想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只有在实际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才能逐渐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校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张玉林.分级办学制度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与城乡教育差距:关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讨[J].中国农村观察,2003(01):26.

5.中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9631) 篇五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 能力培养

一、中职计算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

(一)当前中职计算机传统教学方法小析

1.传统的讲课方式没有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开动思维,实际上只注重了知识内容的灌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两种极端:一种是接受了这种授课方式的学生,成绩优秀,但缺少最重要的实际能力运用及创造性;二是不接受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连最基本的知识也无法掌握,更无法完成自身能力的提高。

2.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对计算机专业要求的最基本要求便是动手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着重点仍是教师的“教”,而未能考虑到学生的“学”与“用”。很容易出现学生在某一堂课已学会当堂课的内容,但更多的学生仅是记住而非学会。出现当时会,过后忘的现象。

(二)当前中职计算机实际能力教学的内容小析

1.现有的中职计算机教育中也有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如:上机的实机操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实现动手的能力,将上课的内容转换成实际的演练,增加学生的记忆及知识的掌握。但这样的课程有限,单一且重复,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无法灵活运用到教学课程中。

2.开展实验课也是当前当前中职计算机实际能力教学的一部分,即是在实机操作的同时,布置题目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种教学方法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无法达到真正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因为实验课的课程及时间都非常有限,大多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内容时草率应付甚至是抄袭,不能真正运用到所学的知识。

(三)当前中职计算考核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

现有的中职计算考核中存在只看重结果,不注重能力的问题,且考核内容单一,一般只分为笔试、机试。而在考核题目上,多为理论题,学生只要在强制记忆的情况下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但在实际的能力上却没有更多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最终只会导致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得心应手。

二、中职计算机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探析

(一)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

1.从教学内容出发,现有教材中的内容多为单一的知识传授,比较枯燥,学生学起来容易产生倦怠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主要的问题是能将这些知识转变成实际操作的内容来进行。适当地运用“示例演练”法,结合书本知识,调动起学生兴趣,将内容与实际能力有机结合,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抛弃单一的理论知识,选择能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的问题来进行讲解分析。例:学习Excel电子表格的运用,前期的教学多是理论性的知识,内容繁琐且重复。这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直接打开Excel电子表格操作演练给学生看,每一步的操作都让学生与教师统一步伐,达到“学、看”相关相联。

2.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前,应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课程没有兴趣会导致学生无法认真去完成该项技能。只有不断地通过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使其真正掌握这一技术。比如在设计Photo shop实践课时,可以找班上学生的照片来进行照片处理(去青春痘、修红眼),并让学生互相恶搞,将成果照片放入自己的空间给其他学生欣赏评分,从而产生对计算机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中应当完善教学方法

1.在进一步的学习中,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单一的学与看已满足不了知识的积累,这时只有再与实际操作相统一,完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学生能力提高的效果。比如Excel电子表格运用中函数的使用,内容复杂且难度大,这时就需要教师去分析这些函数的实际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的重要性,能够将复杂的内容转变成简单的知识讲述,结合课堂练习作业,提高学生在复杂性强的知识面前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并保证过而不忘,记忆深刻。例:函数“AVERAGE”的运用,首先应先告知“AVERAGE”的英文意思是“平均”,那该条函数引伸意思即为:计算所有参数的算术平均值。参数:number1,number2,...是要计算平均值的1~n个参数。实例:可将以往的学生成绩隐名公布,要求学生自己算出该次成绩的平均分是多少。在实际数据面前,运用所学的知识,以达到“学、看、用”三者有机结合。

2.完善实践课程的备课。完善实践课程的备课应该与理论课同时制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现有教材,对教学的进度适当调整。每节实践课都应该与理论课相辅相成,设计该课的要求、内容、重难点。让学生自己总结实践课的所学成果。

3.讲解内容的选择。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前几年所实用的dos操作系统已被Windows所代替,更出现了Win7、Vista、Linx等,在讲解的时候,应该选择与科技同步的内容;再比如,现流行的文字处理仍然为Excel2003、Word2003,但也出现了2007及2010新版本,在老版本的基础上新版本的内容同样不能忽视,只有不断的与时俱进,才能给学生注射更加新的知识血液,同时为培养他们的能力提供一个依据。

(三)对考核及评定的方式进行更新

1.前面所提到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只看重结果,不注重能力的问题。面对这一改革,所要做的首先是将观念转变,在考核及评定的方式上应该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力,对考试的方式应当进行转变。例:考基本的电脑知识时应当转变成由学生自己动手组装电脑和安装系统,并在组装的同时说出各类部件的名称及基本用途。这样不仅能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知识也一并考核,一举两得,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方法。

2.制定专业课考核标准。例如:Excel电子表格、Word表格、网页制作与设计等专业性强的课程应该如何去考核及评定,应该拟定出其考核标准,不能以简单的笔试作为标准。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操作及运用,判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这一专业。

(四)教师应当注意多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提高

1.各个学生能力方面参差不齐,在这一问题上,教师首先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特点分析,掌握学生的特点,对不同的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有所不同。不同的学生可能擅长的方面不一样,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避开自己缺点的同时,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面。

2.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学生之中,而是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思考,让学生在提高创新力的同时,能力一并提高。鼓励学生多想、多思、多做。

(五) 教学中应安排学生多进行课外实践

1.提高能力的最有效及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安排学生多进行实习,为了能让学生有责任感,应该多尝试校外的课外实践,能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成果转换成能力的一种变相方式,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学生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更能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将计算机这一学科灵活的与各学科相结合,使学生在综合知识运用、自行解决所遇到的难题上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

2.课外实践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简单介绍几种:联系单位用于学生的实习基地。比如联系信息广场,让学生参与进工作的实践中,对多种多样的计算机产品加深学习的印象。

3.学校开展“电脑维修部”等工作部门,联系客户,让学生能自主帮各种客户解决各种问题。开展及参加各种能力竞赛,例如:“打字比赛”“组拆装电脑比赛”等。这些都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及培养很好的方法。

结论

中职业教育明白地讲即是为就业所创造的教育。根本目的就是以就业为根本,培养能力为基础的一种教育模式。而中职计算机更是为了向社会提供高素质、高能力人才所创造的。为了实现提供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为重要的根本。上述表明,学生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教导,只有完善教学,精讲多练,适当的选择教材内容,做好实践课的开展才能真正地培养及提升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乐萍. 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N]. 科技创新导报,2010(32).

[2]史丽霞. 中职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浅谈[J]. 科技信息,2011(15).

6.中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9631) 篇六

一、“师生沟通”对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 始终离不开师生的参与, 而沟通是师生互动中必不可少的方式, 因此“师生沟通”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 有三方面。

1. 促进教学, 增强教育效能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递和技能掌握的过程, 更是师生之间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师生之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 形成互动。从这个角度来讲, 教育能否对学生产生效能离不开有效的“师生沟通”, “师生沟通”质量的优劣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 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使教育真正渗透进学生的心灵, 才能推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促进教学、增强教育效果。

2. 形成健康身心, 助力全面发展

据有关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影响学生当前的表现, 更对学生今后的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源于师生的平等交流和有效沟通。当学生被教师尊重、接纳、信任、支持、体谅和鼓励时, 便容易形成自尊、自信、自爱、善良、宽容等良好的品质, 同时学生的情感也会随着身心的健康发展而越来越趋于丰富和稳定。因此, 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中, 应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调动师生交流与沟通的自觉性, 以教师的健全人格感染学生, 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创造良好条件,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3. 克服职业倦怠, 体验教育之乐

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指教师在长期工作中, 对教育教学工作在情感、态度、行为和表现等方面产生的厌倦、畏惧和消极等心理反应。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不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更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甚至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有效的“师生沟通”, 可让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过程的快乐, 体会到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进而减轻心理上的受挫感, 增强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二、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师生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生沟通”出现“位差效应”

“位差效应”主要指因地位不同而产生的一种“上位”与“下位”心理, 即居于“上位”的人因处于比他人高的层次而产生某种优越感, 居于“下位”的人因处于比他人低的层次而产生某种自卑感。受“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 师生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教师往往是社会正统言论的代言人, 有权对学生的规范行为提出表扬, 对学生的不规范行为作出批评, 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一味讲解与灌输, 很少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 久而久之, 这种“独白式”教学法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 甚至出现逃课、旷课现象, 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教师与学生沟通时, 沟通信息资源过多地倾向教师, 而且教师常常无法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平等交流。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方面, 教师对学生总是要求过高, 特别是对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上的表现, 表扬较少、批评较多, 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学生的自主性, 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2.“师生沟通”出现“区别对待”

据有关调查发现, 在“师生沟通”中,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机会并非均等。从沟通对象的角度分析, 相对于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 与教师沟通机会较多的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从沟通对象的职务角度分析, 相当于普通学生, 与教师沟通机会较多的是班干部。同时, 对于表现不同的学生, 教师采取的方式、对待的态度也存在差异。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 教师往往倾向于肯定、激励的方式, 在沟通过程中, 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时间与空间。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 教师则以怀疑、否定的方式为主, 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充分考虑, 在沟通过程中, 给予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时间与空间明显不足。这样不公正的对待, 导致部分学生对教师失去信任、尊重和理解, 师生关系逐步僵化, 甚至学生对教师产生严重抵触的消极心理, 拒绝与教师交流和沟通。

3.“师生沟通”注重认知, 忽视情感

沟通的目的在于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通过沟通, 传递者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传递给对方, 进而达到影响对方思维、态度, 改变对方行为的目的。同时, 通过沟通, 能有效表达情感, 消除内心的紧张与不安, 获得对方的理解和信任。因此, 沟通对于个人的社会化和情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 在实际的“师生沟通”中,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内容过多地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方面, 过度重视知识传递, 却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些教师认为,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 所以教师应专注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在这样的“师生沟通”中, 其交流结果往往是学生产生厌烦感, 甚至出现逆反心理, 最终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三、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加强“师生沟通”的主要策略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总是用单一的标准要求每个学生, 以致学生缺乏创新性思维, 无法得到个性化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一方面:肯定学生的成绩, 欣赏学生的才华, 挖掘学生的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扩大自身的优势,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坚持有效的“师生沟通”

有效的“师生沟通”是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唯一途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学生要学的只是教师所教的, 学会、学好就是成功。其实这种“填鸭式”教学法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 降低学生的社会生存力。因此, 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根本, 以学生的学习感受为重点, 遵循“师生平等对话”的原则, 建立“师生平等对话”的途径, 以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待学生, 坚持有效的“师生沟通”。

3. 完善“师生沟通”机制

7.中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9631) 篇七

一、调研的组织形式

(一) 确立研究主题

到达学校之后, 我有目的的听了两节课, 把九年级作为本次调研的重点年级。中考基础知识复习课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问题, 怎样上课能最大化的提高课堂效率, 怎样上课能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通过推门听课, 我听到了真实的基础知识复习课, 教师上课没有一根主线, 教师讲的多, 学生练的多, 但知识结构却是零散的, 学生不能通过复习将知识系统起来。课后, 我组织教师进行了评课, 并提出问题“本周我们的教研主题应确定什么内容?”。经过全体教师的讨论, 教研主题确立为“如何上好基础知识复习课”。

(二) 确立课题

主题确立之后, 我采取了课例研讨的形式, 让教师在可操作的课例中关注主题, 在课题的选择上, 我本着知识相对独立, 难度比较恰当, 适合教师发挥的原则, 确立了复习课课题, 邢南中学为“解直角三角形”, 晋庄中学为“分式”。

(三) 确立作课人员

邢南中学共8名数学教师, 经过与所有教师讨论交流, 每个年级组推出了一位教师, 确定了三位作课教师;晋庄中学共5位教师, 推出了两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们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 每位教师在体现集体智慧的前提下, 彰显自己的风格与个性, 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教研主题, 准备好研讨课。

(四) 理论学习

我建议全体数学教师进行网络学习, 借鉴网络资源“如何上好基础知识复习课”, 做好笔记, 将有价值的资料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除三位作课教师外, 其他教师也要熟悉课题, 要备课, 要对课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研组长要做好记录, 对本次教研活动要有思考, 有总结。我经过上网学习, 也积累了一些上好复习课的素材, 并将其中一篇有价值的材料让全体数学教师学习借鉴, 对教师的备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五) 跟踪听课

在确立主题之后, 我针对邢南中学九年级相对比较薄弱的两位教师进行了跟踪听课, 经过点评, 两位教师的课都有所改进, 对课的认识有所提高;同时, 我与邢南中学的全体数学教师对研究的主题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更加感到研究所确立主题的必要性。

(六) 作课教师说课

在全体教师都参与备课的前提下, 组织作课教师进行说课, 作课教师将自己的设计思路展示出来, 通过说课, 可以改进教师的备课工作, 推动教师的理论学习, 促进教、研的结合;听课人员做好记录, 将本节课的特点和有问题的教学设计记录下来, 与作课教师进行了研讨, 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作课教师根据其他教师的建议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了教学设计。

(七) 上好主题研讨课

主题研讨课是对教研主题的课堂实践, 是对教研主题预设的验证, 几位作课教师以自己的风格, 围绕问题的解决分别上了一节研讨课, 可以发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八) 做好问卷调查

结合上课的情况, 我与包科领导及教研组长共同谋划了问卷调查的内容 (如下) , 通过问卷可以了解学生对复习方式的认识, 也可以了解主题研讨课被学生的认可程度, 进而教师可以改进自己的复习策略, 达到课堂收益的最大化。

关于数学复习课的调查问卷

一、这样上复习课你喜欢吗? () A.喜欢B.可以C.不喜欢

二、这节课你认为自己有收获吗? () A收获很大B.有一点收获C.没有收获

三、你感觉这节课讲的知识是多还是少? () A.很多B.可以C.很少

四、学习方法上对你有没有指导作用? () A.没有B.可以C.很有作用

五、平时复习课上, 一些学过的有联系的知识你能自己回忆总结出来吗? ()

A.完全能B.基本上能

C.基本不能D.老师说了才知道

六、对于知识整理, 你喜欢下面的哪种方式? () A.老师讲, 我听

B.自己先回顾梳理, 然后在组里或全班进行交流

C.先做练习, 然后再梳理

七、你认为课堂复习方式中哪一种比较好? () A.教师讲, 学生听B.师生共同探讨

C.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讨

八、数学复习课中最吸引你学习的是 () A.有趣的问题情境B.巧妙的解题方法

C.对习题进行拓广、变式、延伸D.其它

(九) 开好主题研讨会

组织教师进行评课, 围绕“问题的解决”评课, 力求改变一盘散沙式的评课, 让评课有主题。首先, 作课教师围绕“如何上好复习课”进行了课后反思, 其他教师结合“如何上好复习课”谈了自己的建议, 对作课教师的再教设计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十) 做好总结

包科领导及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情况作出总结, 找出本次教研活动中的得与失, 形成文字材料, 并确定好下次教研的主题, 如邢南中学的教研主题可确定为“基础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

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建议

(一) 教师的理论学习应得到进一步重视

选择了教育, 就选择了无止境的学习, 教师的学习是没有终点的, 教师在取得合格学历、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并不等于学习专业知识的终结, 还需要继续学习, 研究新问题, 接受新事物,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建议学校数学组同读一本书, 从读课标做起, 每周读一段, 从网上学习课标解读, 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二) 教师对教研的认识需进一步加强

自我县开展校本教研以来, 教师对教研的认识进一步加强, 但有些教师仍只是停留在认同的阶段, 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需求, 以致教研缺乏目的性, 缺乏主动性, 建议学校多组织有实效的教研活动, 让教师在活动中受益, 在活动中成长, 看到了进步, 就看到了教研的效果。

(三) 教研组长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县自实行包科领导负责制以来, 教研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一些领导由于不熟悉所包学科, 导致教研走了一些小小的弯路, 在这种情况下, 包科领导应和教研组长紧密配合, 既有行政的推动, 又有专业的引领, 才能较好的推动校本教研的发展。建议学校包科领导要多与教研组长交流, 多谋划, 多思考, 同时要加强教研组长的培养, 让教研组长“走出去”, 多参加培训, 开阔视野。

(四) 集体备课的形式应进一步推广

现阶段我县的各学校师资力量很不均衡, 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同科教师人数较少, 甚至只有一人, 所以应加强不同年级之间的教师交流, 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 只有教师之间加强同伴互助教研才会有真正的效果。建议学校适时适当的组织一次较成功的集体备课, 让教师感受集体的智慧, 引领集体教研成为日常的需要。

(五) 教材的解读应成为教师的基本素养

教材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 教师只有不断地研读教材, 才能透过知识的表象看到其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建议教师多进行教材分析, 要站在教材系统的高度俯瞰教材, 才能较好的进行知识之间的整合。

(六) 课堂教学应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沿袭传统的上课方式, 教师“满堂灌”, 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次要角色, 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 不考虑学生的感受, 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只是一味的“告诉”。建议教师多研读课标, 感受新课程理念, 看名家课堂, 看优秀教师的课堂, 转变观念, 学课, 进而改变自己的认识, 并付诸于实践。

总之, 本次活动为探索富有成效的教研形式提供了实践依据, 但愿此次调研能给予学校帮助, 给予教研组新的认识教研的视角, 给予教师一些探索课堂的借鉴。

摘要:高阳县数学学科的校本教研以课例为载体, 以主题讨论为主线, 以教研活动为依托, 引导教师在课例研讨中展开主题研究, 并不断分析与改进主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8.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法指导 篇八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数学学法指导问题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笔者想就此问题从中学数学学法指导的原则、方式、途径、和注意问题四个方面做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1数学学法指导的原则

数学学法指导的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规律和学习经验,对学生数学学习提出的基本原则。它是用来指导和改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质量的准则,就目前数学教研情况和学生学习经验来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条原则。

1.1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的教育。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正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现代人。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其着眼点在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1.2主动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不可能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技能,使学生最有效的学习,从被动接受客体,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1.3针对性原则。 就是针对数学学科的特征及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指导,这是学法指导的最根本原则。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指导。一般来说,初中生知识面较窄,思维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持久,学习技能不很熟练,因此,对初中生的指导要具体、生动、形象,多举典型事例,侧重于具体学习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生则不同,知识面较广,理解力较强,因此,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开设学法课。

2数学学法指导的方式、途径

2.1有机渗透,寓学法于教学之中。 课堂教学,是学法指导的根本途径,也是学法指导经常化、具体化,出效益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学法指导必定应走渗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支离破碎、杂乱无章、随意组合的复合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教学生学会学习。为此目的,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按此结构,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有机地渗透学法指导:(1)备课要明学情,备学法,即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2)预习设计要指点方法,做好“导学文章”,即以纲导法、以问导读、以疑导思、以趣导情。(3)教法的选择应有利于指导学法,为学生良好学法的形成提供借鉴和规范。(4)教师讲解过程要示范学法和点拨学法。(5)新教学过程要重视指导自悟和总结学法。(6)练习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迁移学会,使之“受用终身”。

2.2数学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

2.2.1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等。

2.2.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1)、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2)、机智点拨,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

(3)、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4)、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2.3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非智力因素是学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动力,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二是锻炼学习意志。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的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三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复训练,持之以恒;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评价表扬,鼓励发展。

3数学学法指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教学与学法相结合。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落实学法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把教法与学法结合起来研究,把学法指导也作为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2渗透教育与明确指导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法教育是主要形式,但是结合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组织有针对性的学法讲座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学习的入门或转轨期更为需要。

比如,为了提高对优秀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可以在高中阶段作三次学法指导。第一次在高一第一学期中,向学生讲高、初中数学学习的区别,揭示高中数学的特点;第二次在高二开学时,主要指导学生怎样领会数学思想方法;第三次在高三,指导学生遵循基础——方法——能力的顺序进行数学总复习。

3.3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学生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有目的的活动,非智力因素是数学活动的动力系统,它与智力系统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共同决定着学习活动的质量。学法教育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学会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教学对策。对于学生,只有“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能主动接受学法教育,并努力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法。对于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学法教育,才能使学法教育发挥最好的整体效益,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

9.中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9631) 篇九

当前中学的德育工作存在很多困境, “德育孤岛”现象以及德育理论跟教师实际工作需要相距较远, 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两个方面。

(一) “德育孤岛”

根据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 本研究提出“德育孤岛”概念。它包括两层涵义:外部孤岛和内部孤岛。外部孤岛是指各个学校各自开发案例和开展案例教学, 同行之间缺乏横向交流。内部孤岛是指在同一个机构和单位内部, 教师相互很少在德育工作案例方面进行交流与分享, 各自耕耘各自的一片德育园地, 同事之间缺乏横向交流。

(二) 德育理论跟教师实际工作需要相距较远

灌输很多理论和原理, 在真实工作中却派不上用场, 这是德育师资培养中存在的弊端。德育工作中充满了未知数, 遇到问题时不是简单套用理论就能应付过去的, 没有标准答案, 没有唯一正确的解决办法。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说, 判断力和决策力都显得很弱, 迫切需要了解怎么样像有经验的教师那样去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做出专业的判断。

因此, 构建一个管理有序、使用便捷的案例数据库, 开发、搜集相关有教育意义的素材, 实现案例信息服务功能, 为教师德育工作提供有实战价值的参考, 更好地为中学德育工作及德育师资培养服务, 具有实际的社会价值。

二、德育工作案例库前期相关研究梳理

(一) 针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相关研究

以“德育”、“案例”作为关键词取交集在中国知网 (CNKI) “题名”字段进行检索, 共得到119条结果。经分析, 这些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分别是具体案例分析 (84篇) 、案例教学 (17篇) 、基本理论探讨 (12篇) 、案例撰写 (2篇) 。从分析结果看, 目前针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相关研究, 大多仍局限于具体案例分析的层面。德育案例教学研究在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工作案例库的情况下, 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对德育案例基本理论的探讨大多也仅停留在“德育案例研究的价值”、“网络时代德育案例的特点”等层面;针对案例撰写的研究仅有2篇, 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二) 针对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研究

以“德育”、“案例库”作为关键词取交集在中国知网 (CNKI) “题名”字段进行检索, 没有任何返回结果。将两个关键词输入百度搜索引擎, 也没有符合要求的结果, 只返回了“德育案例”、“德育工作”以及其他领域案例库等模糊匹配的结果。再加上“中学”关键词后, 检索结果更不尽如人意。针对德育工作案例研究的分析结果反映出, 德育工作案例研究的理论体系构建较为薄弱, 亟待加强;而针对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研究的检索结果则反映出, 严格意义上具有开放性的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建设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 急需填补。

(三) 针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

与德育工作案例研究及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研究的情况不同, 我国针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却较为充分。

1. 其他领域的案例教学法研究

自1919年哈佛企业管理研究所沿用并创新了案例教学法后, 之后六十多年间, 逐渐从美国推广至英、法、加、德、意、日本等多国, 除了商学、法学、医学教育外, 其他专业教育领域也纷纷提倡案例教学法, 并且建立了案例发展及交流中心, 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中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从国外引进案例教学法的, 在管理院校受到比较多的重视。在全国MBA教指委支持下,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出版了16部案例教学指导书籍、《管理案例研究》刊物, 举办了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研究学术研讨会及40多期案例教学法培训班, 拓展了与国内外知名商学院的合作交流。2007年成立的“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 在开发本土化管理案例、传播案例教学成果、促进案例教学经验交流、MBA院校间案例资源共享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1]

2. 师资教育领域的案例教学法研究

师资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 案例教学法在师资教育中的运用和研究起步较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涌现出一批研究学者, 此后研究力量有明显增长。案例教学法运用及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心理学、多元文化教育、教材教法、职前教师实习、专业伦理等方面。第二, 将案例教学法置于师资教育这一新领域, 突破了案例教学在法学、商学、医学的传统运用。第三, 未形成系统的师资教育领域案例法学说, 理论范式并无显著出新。应该说, 师资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是从成熟的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成功借鉴和移植。

综合来看, 我国近年来案例教学法研究的兴起正与当前德育工作案例研究的薄弱以及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空白形成鲜明的对比, 侧面反映出加强研究, 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必要性。

三、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 破解当前德育困境

(一) 有助于在“德育孤岛”间假设桥梁

在德育师资培养中, 经验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一些宝贵经验因为没有一种好的形式保存下来而流失, 更多的经验则是分散的、原始的, 潜在的功能未能发挥出来。在某种意义上, 案例就是经验的载体, 是对经验的整合和保存, 可以反复供学习者分析和反思。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 一方面可促进单位内部教师分享心得, 另一方面可以为学校间德育经验交流提供平台, 有利于打破“德育孤岛”的孤立性。

(二) 有助于教师了解德育工作实务

对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案例有较多详细生动的描述, 便于直观地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案例教学较多关注教师工作的复杂性, 揭示比较典型的教学及管理中的问题, 分析教师行为和采取措施的理由。这种方法为教师提供了在真实背景中学习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获得感性认识。

(三) 有助于教师模拟思考

通过案例分析可使缺乏经验的教师思维模式逐渐靠近有经验的教师, 学会像有经验的教师一样去思考。德育实践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 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 但是可以借助案例这种工具, 使教师在真实的、多层次的问题情境中思考, 理解变得更清楚, 认识变得更深刻。案例教学侧重于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引导讨论,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和理论。

四、结论

总之, 从应用层面来看, 对于学校德育工作, 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是系统化、有序化的案例来源, 是中学德育工作和德育师资培养必不可少的支持系统;对于在职教师, 案例开发和案例使用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工作反思, 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对于职前教师, 案例教学法运用真实生动的案例, 引导自主学习,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有利于高工作水平。从这个意义出发, 本研究与中学德育工作和德育师资培养密切相关, 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中学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从理论层面来看, 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构建过程中提炼出的理论思考将丰富案例教学理论, 检验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人本主义”理念,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从操作层面来看, 数据库技术是一项相对成熟的技术, 而案例库在其他领域也早有应用, 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 具有可操作性。

摘要: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 存在“德育孤岛”现象以及理论无法有效指导实践等困境。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是系统化、有序化的案例来源, 是中学德育工作和德育师资培养必不可少的支持系统。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 有助于在“德育孤岛”间架设桥梁, 帮助教师更快掌握德育工作实务, 破解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困境。

关键词:中学,德育,案例库

参考文献

[1]央青.工商管理案例库对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3 (10)

10.中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9631) 篇十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措施;方法

G633.6

对于教师来说,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数学思维产生的过程,只有具备了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数学逻辑,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很多中学生认为数学非常的枯燥、乏味,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影响了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应从实际教学入手,探索培养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一、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没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一般注重对数学基本知识的传递,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数学常识、做更多的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但是,教师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感受,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仅仅是将学生当做知识的被动吸收者,没有给学生情感交流的机会,使得整个课堂非常干涩、生硬,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没有注重对学生品质的培养

在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的时候,教师应指导学生耐心面对数学中的所有问题,并且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和探索,从而实现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只是按照教材大纲,对数学公式和定理进行讲述,而没有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探索,没有让学生明确数学公式产生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无法使学生的学习品质得到提升。

3.对教学重点把握不清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的内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需要花费比较多的课时来进行讲解和训练,而有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只需要稍微讲解学生就能够领悟。但是有的教师对于教学重点把握不到位,常常在不必要的内容上花费太多的精力,使真正的教学重点没有时间去讲解,导致学生学习上的偏差,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获取和了解。

二、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所谓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猜想和分析来获得一定的结论,并能够对各种现象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对一定规律的事物进行总结和推理,能够在推算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念,在这个过程中,拥有自己独特的数学学习思路和想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要通过如下几个方法来实现:

1.详细了解新课程标准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中根据学生情况的变化和教学理论的创新,提出了与实际教学情况相符合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更加提倡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并对知识结构进行了调整和更新。教师应深入了解并熟知新课标的核心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如实地对新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进行落实。例如,新课标中更注重对学生主导地位的确立,并且不同于以往只偏向于知识方面的要求,而是在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领域都有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课程理念上,明确提出“提高数学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2.激励学生主动进行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被动接接受的模式,使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不会主动地获取知识,也不会主动对数学中遇到的問题进行思索,影响了数学思维的发展。这种单向的传播方式虽然看上去效率很高,但是实际上学生是否全部吸收了教师所讲授的数学知识,我们却无从知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首先,教师可以采用语言和行为鼓励的方式,一旦发现学生提出了很好的问题或者获得了一定的进步,都要发自内心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并获得进一步探索的力量,从而努力在学习中进一步超越自己。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不断的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思考,让学生建立一个“错题集”,让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常出现的错误、含糊不清的地方收集到一起,反复进行记忆和学习,从而能够在错误中得到新的认识。最后,应从学生的个性入手,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对个性的实现,练学生一生中不断创新,建立自我发展的机制,而非单纯掌握眼前的信息和技术。当然,学生的知识和教育背景、兴趣爱好不同,培养目标也必须有弹性。对于能力的培养,教师提出统一的比较高的要求和规格,并不意味着人人要达到统一思维水平。教师不能挑选学生,但应该因材施教。在统一要求的同时,也能体现个体发展的目标,体现不同水平层次的差异性。

3.利用新媒体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

当前,很多高新科技不断涌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渠道的方式了解数学知识,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当前有很多优秀的数学图书,将数学知识融入到趣味性的故事中,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故事的了解更多的数学小知识,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主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再比如,有很多微信公众号、微博、电视节目都有针对中学生数学教学的内容,也有很多名师在网上、电视上举办公开课,对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相关的内容,采用多渠道、远程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清秀. 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D].延安大学,2015.

[2]秦小舒. 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孙延洲.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杨雪梅. 中学代数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四好班子建设材料下一篇:老干部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