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一
一、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摆小棒)
教师巡视
师:你们摆出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
师:现在拿走一根小棒,再摆一摆,看看又是什么图形?
生:(摆小棒),是三角形。
师:你们真能干!接着再拿走一根,这是什么图形呢?
生:大于号,小于号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位新朋友“角”。孩子们,和角打个招呼吧。(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生:齐读课题。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联系生活找身边的角
师: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的足迹,谁能来说说,你在那些物体的表面见过角?
生1:红领巾
生2:数学课本练习本
生3:三角板
生:(观察然后交流)墙角、书桌上的角、镜框的角、数学书上的角、黑板上的角、窗户上的角……
2、触摸感知角的特点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认真!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瞧,就连我们学习用的三角板里也藏着不少角呢!(教师出示三角尺)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三角板,观察上面的角,找出其中的一个角,像这样(教师示范摸角的顶点)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拿出三角尺,摸一摸角的顶点,然后交流)很扎手。
师:扎手说明它是尖尖的。再摸摸这两条线(教师示范摸角的两条边),感觉怎么样?
生:(摸一摸然后交流)很直、很光滑、平平的。
师:同学们做的可真带劲!可见,每个角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和两条直直的线。数学家们给角的每部分都起了名字,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边说边板书)所以我们说,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跟着教师念)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找校园中的角进一步明确对角的认知
师: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不仅如此,在龙龙美丽的校园里也有许多角。现在就请同学们看书38页,在小组内说一说都哪里有角。要求:一人说的时候,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负责当小法官,来判断他说的对吗。
生:看书,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随机给与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找到的角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剪刀上有角、红旗上有角、球门上有角、大楼上有角……
4、动手折加深对角的认识
师:同学们可真棒,发现了这么多的角。在你们的努力中,老师看到了你们的成绩。所以,老师奖励给每个小朋友一个小小的礼物。生:(从信封里拿出圆形纸片,拿出圆形纸片。)
师:喜欢吗?生:喜欢。
师:看看老师送给你的礼物里面有角吗?生:(摇头)
师:那现在就请你们给老师折出一个角,好吗?如果不会,可以看屏幕上的方法
(教师巡视)
(1)折角
师:请同学们利用准备的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合作折角,然后再集体展示手中的角。
(2)摸一摸:
师:在小组内互相摸摸折出的角,(示范:用角的“顶点”刺刺自己的手心)谈一谈对角的具体感知。
生:我用手摸了,这部分是尖尖的。
生:这两边是直直的、平平的、滑滑的……
(3)认一认。
师:刚才同学们折出了那么多的角,那么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请和你的同桌用小手指一指。(学生互相指)
5、动手画掌握画角的方法
师:同学们的小手可真巧!那你愿不愿意用你那双巧手把这美丽的角画下来呢?
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该怎么画角,然后再动手画。生:(尝试画角)(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用三角板画的。师:怎么画的?生:把三角板放在纸上,用笔一描就出来了。
师:这个办法不错。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生:可以用尺子画两条线交上。师:这个办法也很棒!老师也有一个好办法。
(课件演示角的画法第6张ppt)师:这是第一步,接着看第二步,角画好了。再让学生说一说角的画法,教师再在黑板上演示一遍。
(边说边演示)先画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起用尺子向两个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作为角的两条边,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老师的方法画一个角,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
生:(同桌监督画角:一人画时,另一个人负责看着他是怎么画的,如果出现了错误,及时帮助他改正。)
(教师巡视指导)
6、游戏互动发现角的大小
(1)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师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老师也送给同学们没人一个活动角(生做)
(2)请你们把他变成一个角,两生做成的角(大小明显的):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大,一个小。师:对,角是有大小的。(再展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那有什么办法知道?生:可以把这两个角重在一起。师:你来试试。
生把两个角放到展示台上比:把它们叠在一起,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这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
师:这个办法真好!同桌的孩子也像这样把活动角比一比,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看谁的大,谁的小,比出结果了吗?
(3)认识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师:咱们再做一个“变变变”的游戏,把你们的活动角拿在手上,(师也拿在手上)请变出一个比你们手上的角要大的角。再变大点?你是怎么做的?(请一生示范,把边叉开一点,角就可以变大点)再请全班做。咱们继续变,把你们手上的角变小点,再变小点,又是怎么做的?(把边合拢一点。)
(4)那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发言)
(5)师小结: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你们简直太聪明了。谁还敢和我比?
(6)角的大小与边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红角和蓝角的故事
师:(拿着活动角,一边演示一边说)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叉开的口大,角就大,叉开的口小,角就小。
同学们知道角是什么样子了吗,读一读儿歌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师:认识了角,同学们想不想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呢?(出示ppt)
【(四)拓展与延伸
(出示一个角)师:如果在这个角里添上一条线,这时变成几个角了?再添上一条线呢?
师:你们的小脑袋可真好使!你看,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细心发现,我们就能发现许多有趣的奥秘!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认识了角;知道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今天就请同学们回家也考考自己的爸爸妈妈,让他们找一找家里的角,你来当小法官,好不好?
生:好!
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二
思考一:教材展现的情景图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阅读教材, 教材的情景图是一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工具测量书本的宽边, 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 但由于采用的标准不同, 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 初步感悟用统一标准进行测量的必要性;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 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 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 如测书本用了5枚回形针, 测铅笔盒用了5把小刀, 数量都是5, 但是由于回形针与小刀长度不同, 还是不能比出两者的长度,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 再次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用同样的立方体测书本与铅笔盒, 才分出长短。通过这一过程, 形象地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安排练习, 分别用相同的工具 (立方体或平面图形) 估测不同的物体。然后再出现尺子和1厘米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 开始用尺子量整厘米数的物体。
思考二:有必要让学生体验“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长度”这个过程吗?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 我们来研究一下学情。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是否对测量一无所知?因为赛课中好几位教师在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物体测量之前, 先说说打算选什么工具来测量时, 学生回答除了尺子还是尺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现成的工具 (尺子) 可以用, 却硬塞给学生不同的工具测量, 他们能否感悟到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况且总是非常勉强地硬拽着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或不规则的物品以及用立体的、平面的图形来进行测量, 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迷茫。再者, 学生学过了“比长短”的内容, 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物体的长短, 应该选用直条形的物品去测量, 而不是让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立体的、平面的东西去摆。奥苏贝尔曾说过, 教学的关键是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要先了解学情, 摸准起点对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思考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既然学生对测量长度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 笔者的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应是认识厘米, 并建立1厘米的表象。有几位赛课教师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 结果基本上都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体验。如果一节课把过程性目标无限放大, 那么知识、技能目标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是在知识的探究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渗透的, 而不是另起炉灶, 独立行事。不过话又说回来, 根据教材的安排, 这是学年初的第一课时, 考虑到此时学生还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 心还在假期里飞翔, 所以期初第一课时内容适当减少, 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一课时, 先让学生培养好习惯, 也未尝不可。
思考四:如何做到教材和学情二者兼顾?
一天的听课, 笔者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 怎样既关注学情, 又尊重教材?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必要性的同时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此, 我对书本情景图稍作改动, 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 而不是用不同形状的物品测量。课前每桌下发一些小棒, 不同学生之间的小棒长度有不同, 同一桌的小棒长度相同;每桌再准备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 用小袋装起来, 并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并形成1厘米的表象。
环节一: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小棒 (不同学生的小棒长度不一样) 量一量书本的宽边, 反馈时重点提问:为什么书本的宽边一样 (教师拿几本比一比) , 结果却不一样?是不是摆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摆的小棒长度不一样:小棒长一点的摆的根数少一些, 小棒短一点的摆的根数多一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长度的物体用不同长度的工具测量, 结果不同;只有小棒的长度相同, 测得结果才会相同。然后用PPT把画面定格在用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宽边。
接着投影画面出现用另一种长度的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长边, 与前一个画面进行比较, 让学生感受结果相同并不表示长度相等, 关键还是所用小棒的长度要统一。然后让学生练习, 用一定长度的小棒估计不同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长短不同的小棒作标准去量书本的宽边, 再让学生感受、比较书本的长边和宽边都摆了5根小棒,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 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体验尺子产生的过程
学生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 (这两个物体比较短, 其中一个比一根小棒长一些, 另一个比两根短一些) , 设问:长的物体长多少根小棒, 能比出来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发现小棒短一点就可以了。学生换成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 都正好, 可以比较出长的比短的多了几根小棒。
然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动手, 用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练习纸上的物体, 提问:为什么现在结果都相同了?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量物体的长度, 方便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小棒一小段一小段接起来, 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 形成一把尺子的雏形。向学生介绍:大家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古人也是这么想的, 用这样的方法发明了很好的工具, 你知道是什么吗?课件演变成标准的尺子。
设计意图:设计中让学生用统一的小棒测量长度, 使学生经历实物测量的过程体验, 贵在检验“测量标准要一致、测量工具要统一”的重要性, 从而明白“尺子”产生的必要性, 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做好铺垫。
环节三:认识1厘米
先介绍尺子, 然后认识1厘米, 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尺子上找1厘米 (顺着数倒着数均可) ,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 用手指比划表示1厘米, 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品, 再从准备好的图中找出长约1厘米的线 (有画成水平的、竖的、斜的、也有大于1厘米的和小于1厘米的) , 并用尺子验证。接着不用尺子, 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 (不说线段) , 同桌比一比谁画的准, 再用尺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尺子, 通过在尺上找、用手比、闭上眼想、身边找、图上找、徒手画1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活动, 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充分体验1厘米, 使学生对1厘米有了深刻的认识, 逐步建立长度观念, 为后续学习几厘米和其他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1.角是由( )个顶点和( )条边组成的。
2.三角板上共有( )个角,只有一个( )角,其余的两个角都比它( )。
3.长方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4.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 )条线,就画成一个角。每个角都有( )个顶点,( )条边。
5.一个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上有( )个直角,一个长方体共有( )个直角。
二、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是角的在( )里画“√”,不是的在( )里画“×”0分)
( ) ( ) ( ) ( ) ( )
三、下面图形中哪些是直角?在直角下面的括号里画“√”。(10分)
( ) ( ) ( ) ( ) ( )
四、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住薄#?0分)
1.边越长,角越大;边越短,角越小。 ( )
2.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 )
3.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了角。 ( )
4.直角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角来判断。 ( )
5.角的大小与开口的大小有关。 ( )
五、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16分)
六、仔细找一找,有多少个直角?(9分)
七、画一画,把下图分成4个相等的三角形。(5分)
八、画一画。(16分)
1.画一个角,并且标明各部分名称。
2.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3.借助三角板上的角,画出比直角大的角。
4.观察下图,在方格图中画出相同大小的角。
九、分一分,把相应的序号填在适当的( )里。(10分)
(1)( )是直角;
(2)( )是比直角大的角;
(3)( )是比直角小的角。
4.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四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博碾小学 李军洲
《角的认识》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本节课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会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长方形、不规则图形等)的演示,导出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触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感受。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再利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步骤,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在画好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边的大小无关时,我利用学生的三角板与老师教学用的三角板中一样大的两个角,先让学生猜猜它们的大小,然后再通过演示,验证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边的大小无关。这一情景的创设为后面的体验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5.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五
华亭县民族小学张小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三册第46~48页,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和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2.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写出乘法算式,并体验乘法更简便。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难点:能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算一算,说说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2.数一数。师生游戏,引导学生会列算式。数眼睛游戏,数手指游戏。
3.问一问。每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认识“相同加数”。
4.引出新课,出示课题,读一读。
二、引导探索,感悟新知。
1.认一认。出示加法算式,让学生说是几个几相加,教师示范乘法的书写方法,并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和乘号,以及读法。
2.试一试。先列式,后说读法和名称。
3.练一练。看图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说看,写加法算式简便还是乘法算式简便?
4.想一想。什么是乘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一说。开小火车改写乘法算式。2.判一判 3.找一找。
4.写一写,读一读。
四、拓展提升
1.猜一猜。2.用一用。
6.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六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第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38、39、例
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教学准备】:情景图,剪刀、吸管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3)、学生练习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P39页做一做。
2、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习、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 2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形的美。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7.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七
1、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二、综合练习
1、组织完成106页第7、8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小组合作完成第9题。
3、随堂练习。
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3、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欣赏美的能力,感受到祖国的魅力,增强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由国庆节祖国妈妈的生日导入,引出五星红旗,让学生观察五角星。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1、初步认识角(1)找角
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哪里也有角,汇报。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物品,看看是否与你找得相似,说一说这些物品上的角有什么共同特点。(2)折角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一个新的角。(3)摸角
请同学们再把你折的角拿出来,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感觉?(4)角命名
让学生根据先前的感受,然后对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板书: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出示角的童谣,让生朗读熟记。(5)小小练习
巩固刚才对角的各部分名称的掌握,能初步判断角。
2、感知角的大小(1)制作活动角
在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两人一组用两根硬纸条动手制作一个角。把角的两边往外拉,会怎样?把角的两边往中间推,这个角有什么变化?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2)比较角的大小
长度不一样的两个角,比较大小。
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第一关:判断是否是角。
第二关:找规则图形的角说说原因。第三关:找下面图形的角。(三条线)第四关:找下面图形的角。(四条线)
四、课堂总结,引发反思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五、拓展延伸,思维创新
1、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
2、学生创作有角的画。
9.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九
课本P101、105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各部分知识已经掌握,关键应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来制定实际的复习计划,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另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2、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3、能快速地认识钟面上的时间,如整时和几时几分
4、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2、能准确地认识时间,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
教学方法:
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的时间、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小猪、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认识角的儿歌吗?一起齐诵一遍: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注意,先画顶点后画边。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和角有关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102页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二)复习认识时间
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在这个钝角的内部,从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可能是什么角?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2、想一想,填一填。
星期六上午,妈妈准备到商场买衣服,到银行交水电费,去餐馆买早点,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标序号。
四、总结评讲,升华目标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和时间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2.《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
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4.《角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6.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7.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0.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十
一、导入师板书:角。问:这个字你们认识吗?(齐读)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角、研究角。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有角的图形吗?说说看,哪些图形上有角?(生举例)说到三角板,师出示准备好的三角板:老师这里就有一把三角板,谁愿意上来给大家指一指三角板上的角?现在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指直角),把这个角描下来,请小朋友注意看好,老师是怎么描的?说到红领巾,师再出示红领巾,红领巾上有几个角呢?谁来指一指?老师也把它贴到黑板上,把这两个角描下来(锐角和钝角)。看,黑板上现在留下的这些图形就叫角。
二、初步认识角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三个角,说说你看到的角是什么样的?(两条直直的线,一个尖尖的点)师:这两条直直的线和这个尖尖的点,都有个好听的名字,有谁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师介绍)我们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角就是由1个顶点和2条边组成的。2.在我们认识角的时候,有几个小动物也找来了他们认为的角,你们看,他们找的对吗?出示小兔,我们先来看小兔找的角,对吗?再来看小猫找来的角,(不对)为什么不对呀?谁来说说?你能想个办法使它也变成角吗?(学生上来动手使两条边碰在一起,形成顶点)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小羊找的对吗?(对)再看小狗找来的对吗?(不对)说说理由(两条边不是直的)。想个办法使它也变成角?(一生上来动手拉一拉)你是怎么做的?3.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帮小猫和小狗改正了错误,下面请小朋友快速用手势表示,这些图形是角吗?4.我们已经学会了找角,现在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请小朋友来找找这些图形中分别藏着几个角?看,这是什么?(出示扇面)扇面上有几个角?(指名上来指)再出示棋盘(六边形),这是我们小朋友玩的飞行棋的棋盘,这个棋盘上又能找到几个角呢?(指名上来指)5.刚才小朋友很快帮老师找出扇面和棋盘上藏着的角,相信下面这一题也难不倒大家,请小朋友把书打开到116页看第2题,这些图形中又藏着几个角呢?看谁找得快、找得准?谁来和小朋友汇报一下,(口答校对)。如果有图形学生有争议的,师出示图片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三、画角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画一个角,会画吗?试试看(师巡视,找一个画法正确的小朋友板演)我们来看看这个小朋友是怎么画的?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小朋友的画法再来画一个角,好吗?(生练习纸上练习画)找几人上黑板画(画不同方向的)2.画好后,和同桌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四、做角1.课前周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了2个纸条、1个图钉和橡皮头,猜猜看,我们可以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做角)你能行吗?2.小朋友动手能力真强,我们一起来玩玩自己做的活动角,好吗?我们一起来变一个大一些的角,能再变大些吗?变小些呢?3.老师也做了个角,你能变一个比周老师手里的这个角大些的角吗?变一个小一些的角呢?(指名上来拉)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原来角的大小只要看两条边张开的大小,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大,张开的小,角就小。
五、总结今天,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了哪些本领?(学生自由说)学生说到学会了画角,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在脑子里画一个角,想一想,要先画一个顶点,然后从顶点出发画一条边,再从这个顶点出发画另一条边你画好了吗?把眼睛睁开。
1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十一
观察物体
(一)教学反思杨艳芬
我在完成这节课后有以下一些收获:
1、在观察物体中培养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创设一些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故事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人思索的问题情境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你们照相过吗?现在请看摄老师是从什么角度拍下的三张照片呢?”(正面、侧面、后面)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运用正面、侧面、后面多个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观察削笔具小青蛙。另一方面在探究新知时,我选择课本上的主题图――-就是大熊猫作为学生的观察物,特别是为了有利于学生交流观察大熊猫后的体会,我让同学分成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创设情景,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动口的能力,学生能更有兴趣地参与,也更方便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从而获得真实感知和学习经验,也能突破了传统的程序化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观察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特别要求:“数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何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呢?我设计了定位观察、换位观察和交流观察等几个环节,这样,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去感受。学生在不断地观察、体验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在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中,感受数学、经历数学,学到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体验。
3、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练习设计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交流感知、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如:议一议,走一走等活动中充分进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设计了四个闯关练习,以课件形式送出奖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我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对某些教学目标的贯彻与实施还不够,像针对“通过体验初步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应再设计一些活动或练习来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老师提问时还需更严谨,注意技巧,我在上完课后专门对课堂提问进行了反思,我查找到有关资料,它们对课堂提问阐述了六大特性:也就是提问的指向性、提问的思考性、提问的灵活性、提问的开放性、提问的巧妙性和提问的逻辑性。上课时我的提问开放性太强,指向性不够,目标欠明确,所以学生回答时比较混乱,我想,如何处理好提问的开放性和指向性的关系,如何在提问时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等等,对于这些课堂提问的技巧还需不断同老师们一起认真思考与探索。
二、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需要通过动手来提高学习兴趣,巩固学习的只是。在本节课学生交流讨论的环节如果教师通过卡片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动手连线等活动的话就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就更加深刻。
1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学内容:课本第90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开始,先出示一幅学生们正准备上课的情境图,让学生猜是第几节上课了,并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激发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利用钟表模型,认识钟表刻度
1、四人小组合作:观察钟表模型,并完成下表。
钟面上一共有()大格
1大格有()小格
一共有()小格
2、让学生观察推理:分针从刻度12走到刻度1、2、3……各走了几小格,各是多少分。每一大格的刻度作为分针的单位时各是多少分。
3、同桌一起拨一拨,引导学生观察时钟走1大格,分针走了几小格,从而得出:1小时=60分。
三、加强观察、实践、探究几时几分。
1、让学生观察几个分钟正指向每大格的刻度时的钟面。通过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的方式说说钟面的时间,并归纳看钟的方法:先看时针,确定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可以用5分5分数的方法确定是几分。
2、让学生观察一般情况的几时几分,通过小组交流得出看分针的方法:可以先确定接近分针的大格刻度是几分,再用1分1分顺数或倒数的方法读出是几分。
四、读读拨拨、初步实践应用
1、完成“做一做”。
2、同桌一起拨一拨,每天上学、放学时间。
3、小组一起拨一拨,交流所拨的时间,并说说所发生的事情。
五、课堂小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怎么样学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时间(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时间,正确读、写几时几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会正确读、写几时几分1小时=60分
教学方法:四人小组合作
教具学具: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通过师生谈话,引出今天的活动主题是“我的一天”。
二、活动展开。
1、让学生独立制作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采用“几时几分”的计时方法或电子表的表示方法,在活动纸上写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教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用在钟面上画上时针分针的方法表示。
2、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一天作息时间安排。
3、班内展示、评议。
(1)“我说我拨”形式。即自己边汇报同学在钟表模型上拨出时间。
(2)“我拨你说”形式。即汇报同学在钟表模型上拨出时间,其他同学读写是几时几分。
(3)“我说你拨”形式。即汇报同学说出时间,其他同学在钟面上拨出时间。
4、提高性练习。教师拨钟面让学生说出几时几分。再过几分是几时几分。
5、调整完善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三、活动延伸。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数学素材(如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工厂商店作息时间表等等)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启发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举出更多的时间的例子。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92,例题3..
教学目标:
1、通过思考,学会找出合适的时间的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排除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星期天,明明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但是还要完成作业,他该怎么安排时间呢?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了什么?
明明做完作业要去踢球
明明10:30还要去看木偶剧。
要把明明去踢球的时间找出来。
2、解决问题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这三个时间中找一找,想一想哪些不可能,哪些有可能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检查一下,解答正确吗?
4、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根据做事的时间来思考,可以先把不可能的时间去掉,剩下的就是有可能的。
一、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想一想,应该怎样找出小红去摘西红柿的时间?
2、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帮亮亮找出正在做某项事情的时间。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08-2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知识11-03
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08-1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对称轴练习题11-01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教案07-16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