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心的重要性(共8篇)
1.事业心的重要性 篇一
平凡心、事业心、责任心——新时代师德的重要内涵
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三颗心:平凡心、责任心、事业心。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这是新时代师德的三个重要内涵。
一、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
作为教师对工作拥有一颗平凡心。一是要安于平凡。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又孕育着伟大。印度大诗人泰弋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阴。”当教师,就要培养这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二是淡泊名利。教师的工作性质是属于“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而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陶行知曾经对教师职业特征做过这样的分析:“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因此,当教师就要努力排队追名爱利、拈花怕重的心理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教师是平凡的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教育工作需要伟大的品格和精神,人们对从事特殊职业的人,总是有特殊的要求。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对教师的精神和人品的要求显然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高得多。的确,教师是普通人。教师也要吃饭,也要住房,也要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教师也有追求生活的权利,也有博取名誉、地位的权利,也有享受人生的权利。但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同的是,他还需要有不畏清贫的品质、不急功近利的情操、不为名利诱惑的人格、甘为人梯的品质、把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成功的心态、钟爱孩子的激情、永不泯灭的童心、博大兼容的胸襟„„这就是为什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原因。在平凡中我们要做到热爱我们的事业。对于教师来说,只要有了对事业的热爱之心,就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就会在教育实践中努力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广泛地搜集最新的教育信息,自觉地摒弃旧的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目标意识,及时地总结经验得失,并不失机地把有价值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形成新的教育思想。探索出新的教育思路。同时,有了对事业的热爱之心,教师就会甘于平凡、乐于在艰苦的岗位上,无私地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的精力。
二、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
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是人们用心谋生的一项工作,是一种谋生的方式;事业则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寄托,是他一生执着地为之献身的目标和追求目标的活动。职业使人安身之命(命运),而事业使人安心立命(使命)。职业使人能够生活,而事业能够使人生活得有意义。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敬业意味着乐业和创业。第一,乐业精神。乐业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喜”、“爱”的情感。“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正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一样,乐趣之于工作犹如爱情之于婚姻,一旦一个老师到了仅仅是靠毅力工作而感觉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的时候,那他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涯就结束了。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的。这种乐趣和幸福是职业道德的源泉,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教师善待学生的根本支撑。
实际生活中,面对自己的职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一些人在疲于奔命,一些人则在应付差事,在这样的状态下,很难想象如何去投入工作,如何去不懈进取,如何能不辞辛苦,如何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缺乏“喜”和“爱”的情感,从现实层面的表现来说就是不敬业,从精神和心灵的层面来说则是感觉空虚,没有寄托,得过且过混日子。这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事业的发展都是消极无益的。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老师师对教育工作感到很乏味,日复一日地机械地操作,这样一天两天可以,天长日久怎能受得了?更严重的是,乏味的劳作很容易导致职业的倦怠和心灵的枯竭,在这种状态下,教育工作与其说是培养人才,倒不如说是摧残人才!教育本身是使人幸福的事业,应该让人充满幸福感。有了幸福感,教师才能享受事业,享受生命。同时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享受生命。我们稍微看一下那些做出成绩的老师,他们最突出的特点是干革命工作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只要一听到上课铃声,他们就精神振奋,所有的疲劳都不翼而飞;只要一走上讲台,他们就激情荡漾,浑身都洋溢着蓬勃的生气。只有在教室里,在学生身边,他们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他们似乎天生就是当教师的“料”,放假就是他们最大“不快”。如果教师能进入这种状态的话,那他的一生都是幸福的。工作将成为他们生命的有机构成部分,舍不掉,离不开,工作带来的是一种心灵的踏实和满足。
第二,创业精神。我们认为,教师职业不是让教师变得平庸的岗位,教师职业是充满创造性和智慧挑战的职业,教师职业是可以让学生成长成才的职业,也是可以让教师自己有所作为、“成名成家”的职业。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作为教师、我们承前启后,某故鼎新,完成角色的转变。一是由传授知识向指导学法转变。未来的教师应做学生的顾问和向导,教师应是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由维持现状向创造探索转变。维持现状只能重复老路,满足于过去经验;创造探索则需批判性思考,提倡自由与开放的追问风气。三是由再现传统向研究未来转变。教育既是伟承性的事业,更是先导性的事业。再现传统只能囿于书本;研究未来,则需学少悟多,授人以渔。四是由单科一门向全能发展转变。为适应全面育人和教育职能多样化的需要,教师必须摆脱只能教一门专业,知识面窄的局面,要既能教必修课,也能教选修课、活动课,由单一型教师向全能型教师转变。翻开古今中外教育爱的履历,我们发展他们大多数曾是普通教师,但他们是教师却又不是一般的教师,他们除了拥有爱心、责任感、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过硬的教育技能之外,他们还有一些突出于众人的特点;他们有超于世俗的高远追求,具有崇高的理想和敬业精神,对事业有着永无缺憾的钟爱,对自己钟爱的事业有着不遗余力的投入,以身相许,至死不渝,能够做到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对教育事业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有着“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雄心壮志,有着“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的伟大胸怀。因而他们不去做“教书匠”,而要做“教育家”。
当然,成为知名教育家的毕竟是少数,有了“成名成家”的意识也未必就能“成名成家”,但你的工作会因此变得更主动、更积极、更投入,而主动、积极与投入这绝对是通向成功之门的必要条件。有了“成名成家”的意识,你就有了抢抓机遇的准备,你的眼光会更敏锐,你的思维会更活跃,你的热情会更充沛,你能从寻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不寻常的发现,你会从社会的发展趋势中洞见教育发展的方向,你会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抓住机遇迅速成为带头人。
当前,教育改革正在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观念正日渐深入人心,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教学思想与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这对于每一个有“成名成家”意识的教师都绝对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努力放弃一些消极的观念,满怀激情地跃入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建功立业,为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添砖加瓦。不断进取是师德的生命。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面对挑战和机遇,教师应该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还要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争做“创新之神”,为教育事业不停攀登,终生奋斗。总之,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兴趣和热爱,因此他们的工作做得很出色,永远进取,不言放弃,并真正拥有着为人做事的尊严,教育事业需要这样的教师,他们是教育事业的脊梁,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三、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
教师既有教育别人的使命,也有自我教育的使命。“孔融四岁,能让梨”,令我们那肃然起敬;孔子、陶行知、苏格拉底等古今中外大家的教育思想,犹如盏盏明灯将人性引向光明。我们不是圣人,但我们是教育者。在履行教育职责的问题上,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之所以要把“负责任”放在教育者前面,是因为教育并非万能的,并不是所有教育者都是崇高而神圣的,也不是所有教育活动和行为都行之有效的。不容否认,当今社会许多教育者虽然在从事教育工作,却并没有将其理解为一种神圣的事业。他们首先是将其作为一项谋生的职业,然后才是主动或被动地教学。同样不容否认的,许多教育行为有时是无效的,甚至是错误的。如老师踩着白色垃圾经过时,学生学会的是熟视无睹;学生主动行礼问好,却遭遇教师面无表情的一瞥或故意忽视时,学生在体会无地自容感觉的同时,学到放纵自我和无视他人;教师随地吐痰或从绿化带上穿行,学生会淡化环保意识;教师打扫卫生时轻描淡写,学生就学会了敷衍塞现;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而自己却不批改作业时学生学会的是偷懒或应付„„
做负责任的教育者,实为职责所系。教育者须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应关注教育细节,发展榜样示范作用。在教育生活中事必躬亲,伸手弯了一盏灯、一扇窗子,拾起地上一张废纸等,也必将影响和带动同事及学生向上的热情。老师要加强学习,加强沟通交流,因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要以献身教育事业为荣,爱生如子,甘为人梯,对学生充满极大的热情。新世纪的教师应具有完美的职业道德,高尚的情操,丰厚的底蕴,优秀的艺术表现,言传身教,以身垂范。爱学生应是教师多种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也是责任的表现。孩子重视老师的爱胜过父母的爱,对师爱的反映比对父母的爱更强烈。教师的爱会使学生受到感动,感召而引起模仿,使他们产生“应像教师那样做人”的意向,更能使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互相信赖的桥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乃至严厉的批评。
老师们:
教师的任务应该是探索规律、教书育人;教师的品格应该是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教师的信念应该是忠诚事业、无私奉献;教师的追求应该是不断进取、完善自我。教师要以自身精深的才学,多彩的教学艺术去培育人;教师要以自身人格的力量、严慈相济的爱去感染人;教师要以自身的时代责任感,奋斗不息的精神去引导人。
言教应该是不断研炼的艺术;身教应该是不断提高的修养;师德正是这二者的完美的结合与统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才兼备,方称为人师表。高尚的师德是教师思想、品德、学识、为人的光辉形象;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耕耘、勤奋、心血、汗水的甘甜硕果;高尚的师德是教师人生、事业、教书、育人的灿烂丰碑。
以教育工作为职业的人,只会推推动动,得过且过,学无目的,改无行动;以教育为事业的人,定会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学无止境,改有方向。
做一名教师必须时刻以师德为标准来衡量自己,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坚定的信念去激励学生好好学习,以高尚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以巨大的力量去鼓舞学生天天向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己满腔的热血去浇灌满园的花朵,尽一名教师之职。
2.事业心的重要性 篇二
我国党在多次的会议中不断明确指出要不断加强国家体制的改革, 针对当前社会的腐败问题努力建设出科学合理、廉洁高效、结构优化, 并且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社会组织。习近平总书记也再三强调必须要旨在加强制约腐败权力的滋生, 监督权利的运行, 管控权力优势努力将权利思想在根本上扼杀, 最终要形成一套不敢腐败的工作态度, 政府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官员不易腐的社会保障机制。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及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为:针对当前事业单位中的发展问题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执行程序, 通过酌情分析相关实施措施, 努力做到防范和管控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其主要为:收支业务、预算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政府采购业务、建设投资项目、合同招投标业务等多个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目标包括:1、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2、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有效性;3、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4、防范行政事业单位腐败现象的出现和舞弊预防工作;5、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中的工作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的工作意义:
(一)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的现状
1.对于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 我们要了解内部的控制, 内部控制的意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弱的, 这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一直在改革当中, 这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内部控制的秩序, 这从根本上可以使得行政行业单位内部控制不够完善!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会计工作, 也出现了严重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会计工作人员没有完全遵照单位的会计制度, 没有严格使用规定的会计科目和相应的核算方法, 大部分使用自行定义的会计科目内容。在行政事业单位当中, 这种与制度不符合会促使会计工作质量下降, 会造成账实不符、帐底不清楚等现象。
(二)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机制建设
1.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起到了反腐倡廉的作用, 而且有效地拓展了防腐败工作有效措施, 对一些腐败动机起到了杜绝防范作用。我国十七大明确要求在杜绝腐败的同时, 根本上注重廉政、注重预防为主、注重制度性建设等三项注重要求。
2.廉政工作的重点就是对财权、物权、还有人权、以及事权进行了全面的管理和总结, 如何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已经成为了工作人员重要的工作内容, 我们必须要求全民参与, 积极走向主动预防, 将权利进一步细化。
3.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并不是从宏观角度对反腐败路线进行拓展的, 而是从微观层面拓宽反腐败路径的重要举措。自从建党以来, 国内党派不断遏制腐败现象, 杜绝腐败分子的进一步滋生, 将腐败行为列入政治性问题对待, 通过政治层面解决腐败问题, 自上而下的带动群众进行各项整风运动。
4.在反腐倡廉的建设工作上从惩治工作到预防工作, 要达到治标治本的处理效果, 充分利用腐败风险因素做到积极的预防和风险管理, 通过建立健全腐败惩治和预防体系, 从多个角度研究当前的腐败现象, 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腐败问题, 解决腐败问题, 消除腐败现象。
二、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系列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性总体上得到不断提升, 但仍存在着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问题。1、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够。行政事业单位的大部分条文规定单位负责具有最直接的权利和责任, 必须要对内部管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做到全面的负责工作。所谓的单位“一把手”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层面, 缺乏基本的控制要求和措施, 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使相关规定的要求长期不能落实到位。2、行政事业单位虽建立了内部管理制度, 但难成体系, 使制度执行不力。虽然单位“一把手”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总责, 但其一般并不承担具体工作。而单位的内部控制不管是建立健全还是执行都会涉及不同部门不同人员, 若没能够进行有效监督则内部控制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 无法起到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
三、完善行政事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措施
(一) 增强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性知识
虽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管控作为单独的工作岗位对待, 但是内部管控工作仍然是系统性的工作, 同时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履行。如果没有单位负责人的重视和支持, 就不可能实现对这么多人员和部门执行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有效监督。首先要增加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 加强全体员工在内部管控的实施力度。
(二) 不断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
《单位内控规范》有以下相关规定:单位需要明确内部管控的根本宗旨和发展方向, 积极组织并落实内部管控工作。所以, 在内部管控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及时梳理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流程, 明确业务环节关卡, 分析在各项经济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明确内部管控问题, 选择合理内部管控政策, 并做到认真实践运行内部管控工作的宗旨。各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同时将监督和奖惩制度并行实施, 最终形成一套完善合理的内部管控制度。
(三) 及时准确编报财务信息
严格按法律规定进行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落实岗位责任制, 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
(四) 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把好人员入口关, 确保相关人员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并加强员工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单位负责人加强对内部管控工作的宣传力度, 从自身做起加强对全体员工内部管控的意识, 大力进行内部管控的思想教育工作, 提高内部管控的重要性。
摘要:十八大以来, 被查处的中管干部达55名。铁腕反腐、涤荡“四风”, 是中共十八大以来赢得民心的一大政绩。在被查处的55名高官中, 副国级以上共3人, 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共7人, 中纪委委员1人, 其职位之高、数量之大着实惊人。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反腐力度, 预示着中共反腐正进入“新常态”。
3.事业心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10-01
文化产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文化产业正以全新的方式改变文化建设的发展,我们要正确的认识文化产业在乡镇基层文化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值得研究的的课题。
一、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概念
1.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概念。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二者都是乡镇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指提供文化生产和经营的盈利性行业,主要是以广播、电视、网络等为载体。而文化事业是指提供公共的文化服务,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权益,主要是以公共性的图书馆、社区等为载体。文化产业的商业性质较强,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较强。
2.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区别与联系。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乡镇的文化事业公益性较强,而文化产业主要以盈利为目的。乡镇的文化事业主要是政府投资的项目,是公共财产,而文化产业则是个人或者社会团体所有。文化产业能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为乡镇农民提供文化服务,提高农民的精神素养。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是以乡镇固有的文化资源为基础,文化的产品既属于文化产业的范围,也可以是文化事业的范围,在乡镇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乡镇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產业结构发展不合理。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介入,由于政府的干预从事文化产业的个人或社会团体难以发挥主动性与创新性,经营者也对政府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使他们的文化产品很难打开市场,阻碍了他们成为文化市场的主体,所以他们对文化产业没有明确的计划,文化产业在政策上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对文化产业投资的积极性大大下降。文化产业受到阻碍,乡镇的文化事业就不能更好的发展,最终影响乡镇农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2.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产业要跟上发展的步伐。乡镇的文化产业缺少掌握高科技的能力,自我创新的水平低下,在产品的加工、制作等方面落后,还停留在传统的技术层面上,与发达的城市相比,在技术上明显的落后。所以乡镇的文化产业要注意技术上的创新,创新是发展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灵魂。
3.文化产业人才严重不足。我国现阶段缺少的是人才,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乡镇文化产业在文化人才方面还不能适应文化产业的需要,没有掌握先进技术的管理经验,文化产业的工作人员能力差,人才阻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要求人才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文化产业急需大量的素养高、技术高、创新能力高的高端人才推动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
4.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渠道的不畅通。乡镇文化产业的发展受乡镇的经济影响,投资不足使文化产业不能形成规模。政府投资不足、银行贷款困难等因素严重影响这乡镇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发展对乡镇文化事业的重要作用
1.文化产业能满足乡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使文化传播的范围更广,农民丰富精神文化的同时促进乡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文化产业的发展能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促进乡镇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培养新型劳动者,可以引导农民走进科学、走进文明,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增强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乡镇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把文化产业列入为重要内容,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乡镇经济的主要措施之一,政府要对文化产业实行宏观的调控,把直接干预转变为间接管理,确立以经济的方式综合调控,确保乡镇的文化产业健全发展。同时要加强乡镇的公共服务意识,改进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保障文化产业的审批、执行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能,进一步改进乡镇文化事业的发展,政府要以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导向,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要按照创新体质、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机制的方式,加快文化体质的改革,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乡镇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2.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在财政政策方面,乡镇政府要从增加财政支出来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用财政补贴等方式增加文化产业的投入,同时也鼓励了社会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对乡镇、基层的图书馆投入要不断增加,确保工作的正常运行;加大对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送书下乡、送知识下乡,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正确利用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加快文化事业的建设步伐,对从事文化事业的单位进行经济补贴,调动他们发展文化事业的积极性。
3.进一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力量。在乡镇的文化产业建设中,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没有自己的独立研发能力,要改变这一现状,就不能仿制老路,要增强独立创新能力,就要以科学为战略点,把创新能力作为调正产业结构的重要环节。
4.加强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设施载体是开展文化活动的条件,没有载体将无法进行任何文化活动,开展文化活动可以让农民的思想得到启发,精神得到提高。当前乡镇基本没有活动场所,大大限制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加强乡镇文化设施的建设,增加图书、报刊等器材,为农民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确保农村文化有效的开展。
5.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乡镇文化的发展要想有质的变化,就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要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及时更新现有的文化产业,全面打造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乡镇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见识的人才保障。
总结:文化产业关乎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要不断的掌握和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的不足之处,加快文化产业的转型、调整工作的方式、实现管理的创新、加强政府管理思路的转变,从管理转变为支持,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乡镇的文化事业才能顺利的进行,为全面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沙雪斌,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2]叶志英,乡镇文化站的现状及思考[J].群文天地,2011(06):18-19.
4.事业心的重要性 篇四
计划组织协调的题目,通常以办文、办会、办事等几个方向来进行测查,而在面试的考场又都会从办会、办事的方向测查,并且会以办事为主。在考场里不管计划组织的题目怎么出题,最基本的调研跟宣传两个基本素质能力是学生必须要掌握到的,只有把这两个素质掌握到位,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实际的做事经验迁移,一般便能够应对计划组织协调的各种题目。
从以往的学生答题经验来看,调研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固定,只要学生能够紧紧围绕着调研的主题来细致拆解分析,一般都能将内容给涵盖的精准全面,但宣传则不然,宣传相对调研来说更加灵活,跟社会现实的连接更加紧密,这便导致学生有些人虽然能够完整的答下来宣传题目,但要么答的不贴合题目要求,要么虽然有一定的贴合度但并不出彩。而宣传类型题目要想真正灵活贴切的答好,不管是内容的针对性还是方式的多样创新性,都脱离不开对象的个性特征。
在宣传题目中,有些题目在宣传范围上是面对全市范围或者全镇范围等,此类宣传题目并没有把精准的对象找出来,我们如果想要通过线上的或新媒体的方式来进行宣传传达,传达的也只能是泛泛的没有深入度的内容。而如果我们的宣传内容要深入挖掘的话,就需要围绕宣传主题结合社会实际来迁移经验,比如单位领导让你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普法宣传,就需要紧紧围绕着普法宣传的主题让受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来找出来一些精准人群,最方便找的方向就是处于弱势可能需要法律来保护的或者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导向而触碰法律法规,基于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的我们就会想到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人、妇女、青少年、外来务工人员。但是我们找到这些人群了,应该宣传什么内容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这些主体对象的群体特征或者他们所处的境遇来考虑他们所需进而宣传补充,比如当前老年群体的处境是当前不孝风气抬头而面临赡养困境,由于思维老化观念落后而不能紧跟时代潮流面临各种诈骗骗局,妇女群体虽然在独立性方面相较之前有很大进步但依然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而面临家庭暴力时息事宁人忍气吞声,青少年由于价值观还未成型而受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或者盲目从众的心理而欺凌霸凌,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法律素质偏低而忽视劳动合同保护,使自己处于讨薪难的境地,又或者因为法律素质偏低而出现非理性讨薪,所有这些主体的宣传内容,都是紧紧依托对象特征。
针对不同主体的宣传内容能够大概确定之后,重要的是要通过何种方式将内容准确的传达给受众,这样便要考虑既针对又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而这些方式的选取也要依托对象的特征,寻找一些他们更乐于接受的形式。比如对老年人来说,他们有些人行动不便平时的活动范围有限不愿意走出很远的地方,所以对老人进行宣传时就适合采取送法律知识的做法,具体就可以联合社区在社区的活动中心对老人进行集中的法律宣讲,在宣讲过程中,考虑老人不愿意听干涩的理论但是乐意听故事愿意看节目的特性,便可以调整在法律宣讲过程中多讲一些真实案例,多通过案例分析来渗透法律知识理念,也可以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改编的法律小品法律相声等来调动起来老人的参与度,甚至也可以考虑老人的特性比较喜欢领取一些生活中能用到的小礼品,所以在活动现场在学校的展示墙上绘图漫画,在班级的视听设备上播放制作的动漫视频,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国旗下讲话,通过这种仪式感的行为将法律知识外化于行,进而让其内化于心。诸如此类,方式的选取上依然与对象有关联。
此外,在宣传类题目中,还有一种精准到某一类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这种题目在宣传内容上虽然特殊群体跟大类群体没有什么区别,但形式上依然要结合对象特征。比如在校园诈骗频发的背景下,某高校准备在开学报到日对大一新生进行反校园诈骗的宣传活动,在此题
中,活动要想贴合题干就需要紧紧围绕着大一新生来展开,要考量他们这一群体会集中聚集的场所,所以像校园广播校园论坛等这种面向全体高校学生的方式就不适合使用呈现。大一新生在开学季会接到入学通知书,利用这一途径可以覆盖到所有的大一新生,所以便可以在通知书中附带宣传手册,大一新生会集中出现的场所在新生宿舍、班会、迎新晚会、军训、社团招新等场合,而这些场合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宣传阵地,也是方式多样创新的根基。
总之,在宣传类的题目中,只有我们把对象的处境或特征考虑清楚了,我们的内容才能做到真正的针对性,方式的多样创新性也便有了支撑。
以上是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为考生做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
5.《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 篇五
(一)1、“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 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
2、《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
(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署名“爱汉者”。
3、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孖刺报》。1860年前,香港的商业性报纸由《德臣报》《香港记录报》《中国之友》三足鼎立。1860年后,形成《孖刺报》与《德臣报》两家对峙的格局。b、香港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最早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出来。c、商业性报纸的涌现,推动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提高,原来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和日报。通讯手段和采编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为争取快速出版,它已报刊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充分体现新闻纸的特性,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被日益排除在新闻之外。
4、上海为中心的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在华外报的发展。
上海是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基地,并在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发展成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中心。报业上的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上海作为中外贸易集散地地位上升的反映。它的发展也是以商业性报纸为发展主流,以1872年《申报》的创报为标志,开创了中国报业以商业性报刊为主流的历史新纪元。《北华捷报》《字林西报》《上海新报》《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19c60-70‟s上海又出现了好多家英文报刊但同时因竞争十分激烈而不断有报纸被兼并。上海最早创办中文报刊的仍然是外国传教士。《六合丛谈》《万国公报》
5、《申报》改革---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报纸业务上,a、重视报纸言论。B、重视新闻真实性。C、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利用其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优势,发行文艺期刊、画报、丛书。
6、在华外报迅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政治倾向:绝大多数为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总目标服务的。在华外报的迅速发展并占据中国报坛的垄断地位,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文化侵略行为。但西方国家在18世纪以后科技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自我封闭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落后。
《察世俗》等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的出版,把自然科学知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现状、西方富强之道、向中国读者做了通俗化的介绍,或以显示西方文化优越,或作为手段引中国人入教,但毕竟通过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固有文化提高,使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在中国逐渐深入人心,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2、就近代报刊自身而言,它的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近代报刊与封建邸报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独立的采写编撰权,记者和编辑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体现了民主主义的理念。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可自由进行采访编辑出版,并雇用中国文人当助手,从而使西方的新闻采访和编辑业务、新闻事业的管理方法和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陆续为中国人所掌握,培养出一批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捷径。报刊的石印和铅印技术也随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传入我国,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创造有利条件
7、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一、国人办报呼声的出现
1、林则徐、魏源;
2、洪仁轩;
3、王韬、郑观应。
二、第一批国人自办的报纸
《沙架免度新录》《昭文新报》《汇报》《述报》ect。
三、王韬与《循环日报》---
1、王韬,江苏苏州人,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做编校,因涉及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受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赏识。协助戚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后与友人集资组成中华印务总局,创办《循环日报》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2、《循环日报》
8、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自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国人办报活动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实务报》后,各地爱国人士自办的报刊纷纷出现,打破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因此,维新变法运动阶段的国人办报活动被称为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其特点:
1、报刊数量大。
2、办报地区广。
3、报刊品种多。
其主流,则是宣传变法维新的政论性报刊—维新派报纸有《实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ect。
1、办报人员:政治家参与办报,报刊主编往往是当地维新运动领导人,都奉康有为为领袖,形成由康指挥的宣传队伍。2办报方式:总体思想“开民智
9、《国闻报》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其特点为:
一、“以通外情为要务”
二、“消息确而速,又极多极祥”,且颇具地方特色。
三、创造了同封建顽固派斗争的特殊策略。
10、中国历史上新闻立法活动的第一次有益尝试,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等仁人志士不仅继王韬等资改良主义思想家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还一度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第一步:也是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最为关键的一步,即,冲破“言禁”“报禁”的藩篱,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公车上书”《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会被封禁,但改建为官报局。创办《官书局报》《官书局汇报》,这是清政府公开发行新式官报之始,也是清末新闻法制建设起步的标志。
在中国新闻事业史出现第一个办报高潮的情势下,清政府在经济上推出扶助报业发展的举措,即
a、减低报纸的邮寄费用。B、对书记报纸实行免税。
C、新闻法(报律)的制定也第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新闻立法工作开始起步。
总之,在“百日维新”期间,中国近代新闻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虽为时过短,且最后以流产而告终,但仍不失为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
(二)1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的精神---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开始后,光绪帝多次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正式承认官报、民报均具有合法的地位,“报禁言禁”的藩篱被冲倒,官绅士民破天荒第一次得到了办报的自由权利。7月26日,光绪帝就孙家鼐奏遵议上海《实务报》改为官报以这发布上谕。该上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它的基本精神有
1、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
2、公开承认各地出版的报馆的合法地位i,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
3、需要说明的是,该上谕,表面上是光绪应孙家鼐之请,实际上孙的本意是为了通过全面开放“报禁”这一举措来抑制《实务官报》地位的上升。
12、新闻官司之《苏报》案---因为发生在上海租界内,由于租界当局的两面政策而使清廷未能完全得逞。1903年,上海《苏报》的专项革命立场及《苏报》案的发生,不仅扩大了《苏报》等革命报刊在社会上的影响,而且还促进了革命报刊在国内的大发展。
《苏报》1896年6月26日在上海创刊,创刊人是胡璋,以其日本妻子生驹悦的名义在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注册,打着日商招牌出版发行,内容都是市井琐事和作奸犯科的社会新闻,文字水平低劣,曾因刊登黄色新闻和敲诈勒索之事被人控告,弄得声名狼藉,难以为继。
1899年将该报卖给陈范。陈范曾任知县一处理教案未合朝廷意而被革职,后移居上海“愤官场之腐败,思以清议救天下”,思想上倾向于保皇立宪。后因受到蔡元培所创的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中的革命青年而受到革命影响,该报开始由转向革命到同情、支持、投身革命。于是,《苏报》实际上成了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
1903年5月正式聘章士钊文《苏报》主笔,明确提出“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发表章太炎为邹容的《革命军》撰写的序言和章士钊的《读革命军》两篇评介文章ect。
该报的激进宣传引起清廷的恼怒和嫉恨。所以勾结上海租界查封《苏报》打伤报馆和爱国学社社员。章太炎等被捕,邹容自动投案,《苏报》被查封。清廷向租界当局交涉,不惜以出卖沪宁铁路筑路权为交换条件,要求将章太炎、邹容交给清庭审判,被租界当局拒绝。于是一场特殊的审判在租界开场,清廷为原告,章太炎、邹容为被告,最后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13、《民报》和《新民丛报》的大论战
---1905年《民报》的创刊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它有其统一明确的宣传宗旨和纲领,ie三民主义。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扫除障碍,扩大革命阵营,遂主动出击,发起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主要针对四个问题:
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
2、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
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由于《民报》所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所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而这场大论战最后以《民报》大胜《新民丛报》大败而告终。(20vs1)通过两派报刊大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许多原来支持改良派的人也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同时也促进了革命派报纸在海外的蓬勃发展。
14、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1906年后,清王朝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政治统治,不得不宣布“预备立宪”,并开始颁布新闻法规,通过新闻法制手段来管制它以为已经失控了的新闻事业。然而这些举措,非但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反而给已经壮大起来的中国资产阶级以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新闻事业进一步蓬勃发展,形成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1、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不仅数量上超过保皇派报刊,而且在舆论上占据主导地位。革命派报刊除大力进行反清革命宣传外,大多数报馆还是革命党人策划武装起义的指挥机关和联络机关。上海、武汉和港穗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三大办报基地。在上海创办的报刊著名的有《中国女报》于右任办的《神州日报》“竖三民”报等。
2、立宪派报刊的兴起与发展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康有为立即宣布叫保皇会改组为国民(帝国)宪政会,全力鼓吹君主立宪,形成一个全国范围声势浩大的立宪宣传运动。参加立宪宣传的报刊有两类,立宪派分子个人创办的报刊和立宪团体创办的机关报刊。
3、清王朝政府主办的官报进一步发展。
自1901年实行“新政”后,开始创办的官报是为了控制新闻舆论,抵制民办报刊的社会影响。后经清廷倡导,各省纷纷根据自己的政务繁简和经济力量打扮官报,短短几年就出现一大批。中央政府一些部门也开始创办机关官报,并进入官报制度化阶段。这些官报一般要经过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核,经批准出版后又往往是这些主管部门传达政令的耳目与喉舌。
4、新闻业务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A、内容上:报纸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新闻报道成为主角。报道量大大增加,面也相应扩大,体裁日益增多,作为新闻体裁的通讯也开始在报上出现,标题出现大字题和主题、眉题、肩题、副题等多行题,为提高时效性,一些报纸开始发行号外,摄影图片被广泛运用,新闻照片作为一种新闻手段登上报坛。“时评”的创立,“编者按”的广泛运用,文艺副刊的诞生,广告占据的重要地位表明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
B、形式上,摆脱书册/杂志式称为对开或四开单张报纸。《实务日报》报纸编排上开始用机制白报纸两面印刷,分版分栏编排,句读加点,从而揭开了我国报纸版面革新的序幕。《时报》对版式的改革将每天报纸划分为4版,根据内容拟定标题,配发时评,字号多样,力求版面醒目活泼。“综合编辑法”被广泛采用ie将重要新闻放版面的显著位置,并充分利用大字、通栏标题、加框、加花边、设专栏、配图片等编辑手段,使报纸的特点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5、“大江报案”---《大江报》1911年1月3日,前身为《大江白话报》。由詹大悲投资创办并自任总经理兼总编辑。苑思演、黄侃、何海鸣、温楚珩等参与编撰工作,为文学社机关报。
该报有两个特色
1)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
2)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该报用大量篇幅反映新军士兵疾苦维护他们的利益,被士兵们视作自己的喉舌。在该报影响下,许多士兵参加了当地的革命团体,该报还在新军各标营设立分销处,发展个人订户,和特约记者、编辑和通讯员。该报于1911年7月17日发表过两篇振聋发聩的评论何海鸣《亡中国者和平也》和黄侃《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是鄂督极为震恐立即以“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罪名于8月1日查封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闻讯自动投案。第二天,《大江报案》向全国各地发出专电,“乞伸公论”一时舆论哗然,纷纷指责鄂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会抗议,许多新军士兵来到报馆表示声援,鄂督慑于民愤不得不轻判詹何二人18月徒刑。这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大江报案”。
16、暂行报律事件和自由新闻体制—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后,取得了胜利的革命党人立即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创建自由新闻体制。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一步通过立法手段保证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喜闻体制。
1、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
2、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发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其他法律法令的颁布,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制在中国的建成。对于强化言论出版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促进中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进步意义。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当政时间过短,因而无暇建立一个完整的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法制制度。为了恪守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还理智的解决了因《中华民国暂行报律》的颁布而引发的一场**。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临时政府内务部草拟了一个简略的法令《暂行报律》对新闻界约法三章。但立即遭到新闻界的一致反对,完全否定了新闻立法的必要性。对此孙中山持明知的态度,虚怀若谷的接受了新闻界的反对意见。他对因言论出版自由的基本认识和对《暂行报律》的基本态度。
1、言论出版自由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无取特立报律”。
2、法律的创制须慎重与合乎程序。
3、内务部制定《暂行报律》的本意是出于“补偏救弊之苦心”但由于《临时约法》以及其他重要法律均未制定与颁布,制定报律确也失之草率。且其中最与非罪的界线及量刑的标准含糊不清,在实施中已被误解与滥用。
但它积极的一面是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权利不得滥用法律限制之的认识,不得制定钳制新闻事业发展的专门法律已在新闻界内外形成共识。消极的一面是放弃了革命政权对新闻事业的必要的管理与约束。实际结果只能是对敌对的政治力量利用报刊破坏革命提供方便。民国成立之初确立的自由新闻体制,对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
17、“癸丑报灾”---袁世凯篡权是中国近代历史进入长达16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以及黎元洪、冯国璋、段祺瑞、曹锟、张作霖等继任者。务部运用其窃取的政权的力量,通过法律手段对孙中山确立的自由新闻体制进行大肆扭曲和破坏,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全为其封建军阀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袁上台之初,由于民主共和思想和言论出版自由理念的深入人心,新闻界十分活跃。刚平息的《暂行报律》之争,反映了当时新闻界的强烈意愿,还显示了新闻界的强大力量。因此,袁不得不故作尊正新闻自由的姿态,甚至推出一些保护新闻自由的举措。在其统治地位稍稍巩固之后,他又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钳制新闻事业。以防止揭露外交军事机密为借口,宣告自即日起由陆军部派员对各报拟刊载的新闻稿实行预检,违者军法从事。公然将以废止的亡清《钦定报律》重新搬回民国的报坛。“二次革命”爆发后,袁世凯政府颁发的新闻禁令更是一个接一个,并要求全国所有的报刊重新登记注册。“二”失败后,袁政府便借军事胜利之淫威,把国民党诬指为“乱党”,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摧残。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被扣上“乱党报纸”的罪名而遭查封。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之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剩下20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18、民国初年的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
1、在形式上采用自由新闻体制。
2、带有浓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
A、立法上,法律一时难以出台,只能采取暂时沿用前清的法律中与民国国体无抵触的内容,使新法制仍带有旧时代的痕迹。
B、司法上,各地的证券包括自发悬绝大数位前清时期的立宪派和封建官僚军阀所窃取,诉讼制度大多沿用清制。但新法规以清末的民刑诉讼法律草案为基础,其封建专制时代的残余仍十分浓重。
C、司法机构,地方审判厅大多为建立,实际上仍由地方行政机关监理司法。D、诉讼过程中,刑讯、体罚手段仍被袭用。
E、半殖民地的色彩,则集中表现在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立的租界制度,治外法权原则和一些列不平等条约未被废止。
3、滥用军法,为军阀意志是从。
19、职业化的表现---
(一)政党报刊的衰落和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中国新闻事业职业化进程加快
1、原因:
a、外因:民国成立后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扭曲以及袁世凯及其继任者对新闻事业的迫害与摧残;
b、内因:中国新闻事业重视政论的传统中断,结束了政党报刊盛行的时代。
2、表现:
a、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A、背景:
I同盟会-国民党报系:《民国新闻》《中华民报》《国风日报》ect,II共和党-进步党报系:《少年周刊》周刊《庸言》《大共和日报》
III自由党:“横三民”报--《民权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二次革命后各党派报纸遭到大扫荡,政党报纸走向衰落。中国报业的政论传统由此中断。
B、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重要的用大号字排出。新闻通讯开始走向成熟。一些报纸还刊出时事性插画或定期出版图画附张,新闻摄影照片在报纸上也运用的更多。商业报纸还加强了对经济新闻的报道。(《申报》《新闻报》《商报》《时报》)。记者以获得独家新闻为能,报纸已发表精彩通讯报道取胜,新闻竞争日益加剧,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批以采写新闻出名的新闻记者在新闻竞争中应运而生。
(二)报纸企业与商业性大报地位的上升
---报纸企业化是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事业职业化的另一个重要现象。
1、原因:
a、外因:一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一时无暇顾及对中国的侵略; b、内因:袁及各派反动军阀的新闻文化专制政策。
2、商业化报纸实行企业经营方针,突出盈利目的,报纸的编辑方针、新闻业务、经营管理等一切均为是否盈利为转移。日渐失去舆论指导精神。但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改革方面的经验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申报》(史量才)在企业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a、大力开展广告业务。b、加强报纸发行。
c、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
《新闻报》(汪汉溪)摸索“借款—还款—再借再还”的生财之道,在国内报界率先在报馆内设置无线电收报台,直接抄收外国通讯社电讯及时译出,用“本国国外专电”电头。抢先刊发,增强竞争能力。其广告发展速度和篇幅略高于《申报》一些低级趣味、黄色下流的广告充斥版面。言论方面也标榜“无党无偏”,用短评代社评。
(三)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和广播事业的诞生
---在上海建立的英国路透社远东分社是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最早的通讯社。中兴通讯社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新闻通讯社。
13-18年间,邵飘萍主办的东京通讯社和新闻编译社办的最成功。
20年代后,少数如国闻通讯社和申时电讯社已初步具备“消息总汇”的规模。广播事业的诞生和发展,是这一时期的新现象。
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私营商业电台也开始出现。
早期中国的广播事业规模小设备简陋收听范围仅限电台周围的很小一片地方。收音机价格昂贵。因而广播传媒当时砸社会撒谎能够的影响有限。
20、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
1、题材务求重大。
2、针砭时弊,不畏权贵。
3、生动具体,善于捕捉细节。
4、通俗自然,行文不拘一格。他在新闻思想方面的独到见解: “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他本人正是实践这“四能”的模范,虽然从事新闻事业的时间短,却能成为名记者。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
(三)21、《新青年》的内容和意---主要宣传内容:
1、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斗争。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意义:(略)
22、新旧思潮在报刊上的大激战---封建顽固派代表:
林纾(琴南)、辜鸿铭、刘师培等,在报刊上发表了一批文章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诬蔑攻击。甚至还在文章中暗示反动军阀动用武力迫害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战士。该类报刊攻击五四运动是“铲伦常,覆孔孟”的“恶果”。
对此《每周评论》等报纸立即予以反击,集中批驳法律制裁的谬论,赞扬学生运动,指出学生风潮,激于爱国心,光明磊落。青岛时间为全国人民所注目,学生运动得到各方舆论之同情。这些评论还警告反动当局,如果违反公意,滥用法律制裁,必将酿成全国罢市罢工的更激烈风潮。
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是一篇面对封建顽固派的攻击、表明坚持新文化运动的心志的战斗宣言。为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这篇文章,也是《新青年》前期思想宣传的一个基本总结。
23、第三次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改进---
1、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广泛采用社论、专论、带轮、来论、外轮等多种形式,打破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的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夹叙夹议,及时评论国内外大事,还是一大发明。《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的短小锋利的时评,又称杂文,是一种“匕首”“投枪”式的评论文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报刊常用的文体之一。让真理在同谬误的论辩中发扬光大,形成各种思想交锋的自由市场是五四时期政论传统的恢复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2、以白话文为核心的新文风的倡导。
戊戌变法前后,曾出现少量白话报刊。只是出于通俗宣传维新变法思潮的需要,第二卷开始,《新青年》发表胡适翻译的白话小说和白话诗。提倡使用新式标点。读者提出报刊横排的主张。
3、副刊的革新。
A、上海《时事新报》创办的《学灯》副刊。B、《晨报》的《晨报副镌》。
C、上海《民国日报》所办的《觉悟》副刊。D、《京报副刊》。
4、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编排方面,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标题的制作,努力做到醒目引人。
新闻采写方面,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胡政之、瞿秋白、周恩来。
24、新闻学研究与教育的发展
---
1、中国有关新闻学研究的成果,最早的是在华办报的外国传教士撰写的报刊创刊词、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各类文章以及他们撰写的其他著作和通讯等。他们的主要观点有:
a、报刊的宣传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报刊宣传季度思想以及西方文明,以改变中国人的观念。
b、言论出版的自由观念。c、报刊文风的通俗化原则。
2、鸦片战争后,在华外国传教士对新闻学的研究更进一步,主要观点: a、报刊的舆论导向。
b、报人的社会地位和品格素质。
c、报刊的沟通功能ie能够广见闻,通上下、开民智的作用。
3、外国商人创办的商业报纸在鸦片战争后迅速发展成为主流,出现了不少如何在中国办好商业性报刊的研究成果,主要观点有: a、报刊“贵乎信息流通”,还提出“有闻必录”的观点。b、报刊“以行业营生为计”,应“谋利而兼仗义”。
4、鸦片战争前后,少数先进的中国的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对新闻事业这一新生事物进行探讨和研究。
A、林则徐—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使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B、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C、洪仁玕--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D、王韬—论述了办报的目的是立言,报纸的首要功能和作用是沟通,言论出版要自由,报纸的文风要通俗化,编辑人员要有高尚的品行。E、郑观应—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广设日报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允许国人办报和制定保率来规范报业等观点。5、19C末兴起的资维新运动将中国新闻学研究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他们论及的问题更广泛深刻。
A、康有为—“设报达聪”,把报纸的作用归纳为四方面“匡不逮、达民情、鉴敌情、知新政”。
B、梁启超—形成系统的新闻思想,内容涉及新闻理论、业务、史论三大部分,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方法有四条:广译五洲近事,祥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观点更进一步。一)提出报纸的两大天职—对政府的监督和对国民的向导; 二)提出办报的四条原则
--(1)宗旨定而高(2)思想新而正(3)材料富而当(4)报事确而速;
(三)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必须具备“五本”即:广博的知识,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于公心。
(四)提出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C、严复—强调报纸的功能尤以通外情为要务。D、谭嗣同—报纸腰带民立言成为民史民口。
6、资革命派人士的新闻观点更注意吸收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
A、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B、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C、承认报纸具有党派性。D、报纸应反映影响引导舆论。
7、新文化运动兴起后,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学研究再上一个台阶。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将新闻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
(四)25、中共新闻思想的初步形成---概括起来最重要的有两条:
1、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从党性原则出发,把宣传组织最广大民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为自己的利益奋斗视作自己的历史使命。正确宣传和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反映社会和民众的实际需要,报道评论国内外时事真相,廓清反动势力的欺骗宣传,用马克思主义战胜各种错误思想,是无产阶级党报的主要任务。
2、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作风。
就是要求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忠诚党的事业,立志献身大众利益,深入群众,勇于实践。联系实际就是要报马列主义的理论宣传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观察中国社会的具体问题。联系群众就是要依靠群众办报。
中共成立后还创造了一些具体方法:
a、重视读者调查,了解和适合群众的普遍要求。b、重视以事实说话。
c、提倡朴实动人的文风,有的放矢,力避空泛。
26、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形成发展---1928年提出“以党治报”的方针。
“九一八”后,为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意等国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1、效法法西斯主义“国家之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和镇压。
2、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ie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据此,国民党将强化其自身的新闻事业以获取“新闻最高领导权”作为新闻统治的核心。还积极影响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的政策,将政治统制渗透于新闻业务活动,人事管理、行政管理和报道审查等各方面,从而消灭反动报纸及通讯社,取缔灰色新闻及毒素新闻,淘汰肤浅落伍桀骜不驯的新闻记者。抗战初期新闻统治一度较前缓和,但进入相持阶段后,其新闻统制思想和政策又开始继续发展。提出“意志集中,力量集中”“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等口号,大力开展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宣传。要求一切思想言论和行动已国民党的意志为准绳。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打出“和平建国”的旗帜,继续鼓吹“国家统一”的论调,新闻统制思想和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8年当局开始制定与颁行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规,并根据这些法规建立起新闻宣传审查制度和新闻出版等级制度。
A、宣传审查制度—目的 为杜绝一切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新闻宣传内容。开始实行的标志 《指导党报条例》《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条例》的颁布。B、报刊登记制度—目的 为取缔一切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报刊。将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宣传报道扼杀在胞胎中。
30年代后,有关新闻出版统制的立法活动较前更为频繁。
A、制定与颁行《出版法》,将其施行的种种新闻出版统制手段用法典的形式确定下来。
B、通过制定与颁行非常法,加重对有害其政治统治的新闻宣传活动的惩罚,加强国民党当局对上述活动的紧急处置权。
3、建立与完善新闻出版检查制度。
这是30年代上半叶国民党当局开展新闻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实行新闻统制政策的最为重要的法律举措。
将出版后审查制度改为出版前检查制度。对不服检查的报纸举证机关有权予以一日至一星期的停刊处分后其他必要处分。对图书杂志实行图书杂志团搞送审制度。
广播法规的制定也成了这一时期新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基本精神有
A、在事业建设上放开。
第一次在法律上明文规定民间具有创建广播电台的自由权利。B、在宣传内容上收紧。
对广播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均有详尽的规定。战时新闻检查法令的大量颁布和战时新闻检查制度的日趋完善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新闻统制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对图书杂志采取原稿审查办法,对所有未经原稿审查的书刊一律予以取缔。40年代后,当局开始以政府的名义管制新闻出版事业。因而有关新闻出版检查的法律,法令的发布机构不再是国民党系统的机构,而是国民政府及其组成部分。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改而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
此后,国民政府在名义上取代国民党中央主持战时新闻出版检查工作。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表面上多次作出给人民言论出版自由的许诺,却继续实施其对新闻界实施全面统制的发动反动政策。国民对新闻事业在接受敌伪新闻业财产的基础上迅速重建对新兴的广播事业的统治也因有关法规的日趋完备儿进一步加强,而有进步的新闻事业则因无法通过国民党政府的核准登记而失去了生存和发展之地。
内战爆发后,特别是发展到最后激战阶段后,当局借口非常时期,颁布了大批非常法规,将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剥夺殆尽,将新闻统制制度强化到令人恐怖的程度。
27、新闻统制制度主要内容和特点
---其实质完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新闻法律制度。
(一)其主要内容有
1、限制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打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旗帜,表面上发布开放“言禁”的通电,不得不承认人民享有言论出版的自由,又明确规定人民享有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必须限制在法律范围之内.2、新闻事业的创办及其条件。始终实行审核制度,ie名为登记,实为批准的制度,以便禁绝一切对国民党统治不利的报刊。
30年12月的《出版法》仅就字面含义而言,报纸的创办似乎改成了登记制度。但根据31年颁布的《出版法实施细则》规定,报刊发行人在提出申请登记后,仍与以前一样要经过一番审核手续。它还对报刊发行人或编辑人的条件作了限制性的规定。
37年的修订版,对报刊登记审核制度又作了许多新的具体规定,进一步强化国民党对希讷事业的直接控制。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当局还规定了各类地区设立报社、通讯社的限定数额。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曾以节约纸张为名,限制报刊的出版与登记。
3、新闻出版的禁载事项。(p184)
4、新闻出版的检查制度。最初实行出版后检查制度,33年后改为出版前检查制度,检查范围在实际执行时将一切新闻报道均列入检查范围之内。第二年当局又将该制度推广到图书杂志。35年尹新生事件的发生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工作被迫暂停,但新闻检查工作则进一步,并专门成立了中央新闻检查组。抗战胜利前夕,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当局一度放宽审查尺度。抗战胜利后还曾宣布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但随后不久内战的爆发使该制度逐步恢复。
5、广播业的创建与管理。最初由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主管后改为交通部,之后又成立国民党中央国拨事业指导委员会。播放内容由法律文件规定,广播业务仅限于公益演讲、新闻报道、音乐歌曲以及其他节目。
(二)该制度的特点
a、熔”民主”与转制与一炉。
B、将对新闻事业的“法治”建筑在“党治”的基础上。(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军政、训政、宪政时期)c、非常法具有特殊的法律效果。往往高于普通法律,甚至可以把宪法弃在一边。
28、“拒检运动”
—行宪骗局—正在大打内战的47年,国民党宣称已进入“宪政”时期,国民党中央在实行新闻统制活动中退居为幕后前线人的角色,不在意党中央的名义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或命令。成立新闻局,公布《出版法修正草案》还增加了“出版品不得妨害本国或友邦之元首名誉之记载”等新规定,禁绝人民对蒋介石的揭露与批评,还删去了原有的罚则,规定出版物违法一律按刑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新闻出版检查在收复照样施行,在西南、西北等战时国民党统治地区,新闻界内外进步认识早在44年抗战转入反攻阶段后就开始发出废止战时新闻出版制度的呼声,并迫使国民党政府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国统区新闻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争取新闻自由的浪潮,1945年8、9月间发生的“拒检运动”是当时声势最大的一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自行出版《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延安归来》是黄炎培应国讯书店之请,将其7月访问延安的见闻整理而成的访问记,翔实的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和解放区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成就。卫冕遭国民党书刊检察官的苫盖,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支持下,决定不将此书送国民党当局检查而自行出版发行。该书出版后,三位进步人士起草了重庆杂志界宣布“拒检”联合声明,一经发表立刻轰动了整个文化界,并得到各界的支持和响应。19家出版社组成的新出版业联合总处宣布坚决支持重庆杂志界的拒检声明。
拒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正在玩弄“和谈”阴谋的国民党当局陷入了被动局面。国内正在重庆举行的政治谈判和国际上各国政府纷纷取消战时新闻检查制度使国民党最终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和办法。至此国统区新闻文化界的斗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巩固和发展胜利成果,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斗争目标,将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目标如发出新闻检查制度,收复区不能例外,取消中央社的新闻垄断政策、民营通讯社和报馆有自由采访、收发新闻和翻译外国新闻的自由权利、保障民营出版机构等等。46年后,国民党党区发动内战决心已定,因而对国统区民营新闻事业的新闻统制进一步强化。46年,国民党集团一方面张开伪”国民大会”玩弄行宪花招,另一方面,发布控制新闻舆论,迫害进步新闻事业的密令,取缔一切对反动统治不利的新闻传播活动。
29、战后党营新闻事业的从一统天下到全面崩溃
---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利用手中的政权与法权,抢先在收复区扩展他们自己的新闻事业,这一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网是建立在接收敌伪新闻机构的基础上建成的。上海历来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中心。战前几大民营商业性大报地位巩固,影响广泛,国民党报纸根本无力与之竞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仅恢复出版了自己的报纸,还抓住上海民营大包战时附逆的把柄,将它们改造国民党的准党报,尚上海成了国民党党报的天下。在名义上保留了《申报》《新闻报》的名称,同意恢复出版,但组建必须由国民党要人任主任的薄雾管理委员会。用加入官股的办法改变两报的纯民营性质。国民党报团组织的进一步扩展,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战后国民党集团重新制订了党报企业化计划,实施企业化政策,内战爆发后,进一步加强党营新闻新闻事业,以作为强化其反动新闻统制德良一项重要措施。内战期间,国民党经常以中宣部名义,向报刊发出有关宣传工作的指示,对于重大新闻言论的处理方法与尺度,均作出菌体规定,沪渝等地还专门建立新闻党团聚餐会制度。由国民党宣传要员主持,解决宣传上的种种问题。这一时期,国民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进入鼎盛时期,但随着其在大陆的统治末日的来临,刚刚发展起来的新闻事业即开始走向崩溃。
30、国统区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道路---
一、事业发展和报业托拉斯计划的破产—
政治背景:27年国民党政府建立之初,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出于久乱思治渴望统一,接收和拥护国民党统治。希望加快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而蒋介石国民党新军阀出于巩固其新建政权的考虑,在残酷镇压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同时,对小资产阶级作出些民主自由的许诺,给他们以自由发展工商业的权利。
表现:民营报刊通讯社数量有较大增加,规模扩大,设备改善,业务改进。
1、新记《大公报》副刊号发表《本社同仁之旨趣》一文。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一报多馆、报纸联合和兼并等报业托拉斯现象也开始出现。
2、上海史量才《申报》兼并《新闻报》,当时新闻界最令人瞩目的事件,引起《新闻报》全馆职工发动收回股权运动。当局出于其与统制新闻事业有了地考虑支持《新闻报〉,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史量才不得不让步,使其在中国建立报业托拉斯的理想彻底破产。
3、张竹平的私设联合办事处。
即将《时事新报》和申时电讯社(后来发展成申时通讯社)以及英文《大陆报》和与人合股的《大晚报》三包一社合并。
4、成舍我和世界报系。《益世报》《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民生报》《立报》
二、邹韬奋创办和主编过的“六刊一报”
—《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生活星期刊》。
三、《新生》事件与杜重远—
《新生》周刊,是在《生活》周刊被封后的不到两个月,韬奋的好友杜重远在上海创办的,他表示,《新生》还是《生活》的新生,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和《生活》周刊一脉相承,每期首页必登一篇小言论,善于说理充满悲愤的爱国情绪,发表韬奋流亡海外的通讯《萍踪寄语》。由于《新生》保持了《生活》的战斗精神和传统,坚决主张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因而一创刊就收到读者的热烈欢迎,销数最多达10万份。艾寒松在《新生》上撰写《闲话皇帝》泛论中外君主制度,提及日本天皇,引得上海日文报纸刊载消息声称其“侮辱天皇”,日侨举行示威游行,日本驻沪领事提出抗议。南京国民党政府立即训令上海市政府向日本帝国主义赔礼道歉,并撤换上海市公安局长,取消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致使该周刊被迫停刊。判杜重远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
31、“第三条道路”报刊---鼓吹“第三条道路”报刊的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国统区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
所谓“第三条道路”是指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其代表多是些民主党派,最有代表性的是《观察》周刊。由于“第三条道路”确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尚未摆脱个人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要求和情绪,因而在一个时期内影响十分广泛。对此,共产党组织国统区进步报刊对这一主张进行了驳斥与批判。随着高密度统治集团在战场上的屡战屡败,国民党在国统区的新闻统治政策也日益变本加厉。对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进行镇压,采取法西斯高压政策使国统区民营新闻事业失去最后的阵地。后解散民盟,在事实上堵塞了“第三条道路”
32、沦陷区新闻事业的殖民化
---在沦陷区,由于日伪实行的法西斯高压政策,抗日报刊在日伪的残酷迫害下,出版时间一般都很短,印刷等条件也很差,因而其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33、上海“孤岛”时期的新闻事业
---上海孤岛时期,指上海租界地区37年到41年从国民党军渡从宋虎撤退、日军占领上海起到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期。日军占领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中共和其他爱国力量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坚持在敌后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成为沦陷区民众心头不倒的精神支柱。37年12月,日军报道部队租界内的华文报纸实施新闻检查。中国人在租界出版的抗日报刊被迫停刊或迁往内地。只剩下美商《大美晚报》中文版、《华美晚报》可免受检查。他们在中国编辑人员的主持下,继续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报道活动。利用沦陷区大城市中租界的特殊条件,或聘请外国人担任发行人,或在外国注册,打起“英商”“美商”的招牌在租界上复刊或创刊,使抗日救国之声重新在“孤岛”上空回响。这种报纸时称“挂洋旗”。这些宣传抗日救国的“外商”报刊,大致可分为四类。
1、由中共地下党组织主持的报刊;
2、由爱国进步人士主办;
3、原上海出版的商业性大报;
4、国民党主办的报刊。
34、日伪新闻法制的殖民性
---
1、法规和机构—伪满《出版法》“弘报三法”(《通讯社法》《新闻社法》《记者法》)的行政执法机构(资政局弘法处、情报处、满洲弘报协会)
2、汪伪政权新闻法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汪伪制定与颁行新闻法律法规,凡是与迁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行的新闻法律法规同名的均名之“修正公布”,以图掩盖其伪法统的实质。内容:
第一类: 有关“计划新闻制度”的法律法规。--a、逐步形成了一个所谓的“代表国家的计划新闻制度”(是汪伪政府新闻法制建设的特产,是掩盖其法西斯新闻统制性质的美称,计划实际上就是统制。)b、汪伪《出版法》及其《施行细则》的主要规定:使汪伪集团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禁止或限制默写内容的刊载。它的欺骗色彩也较其他汉奸傀儡政权的更为浓厚,打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旗帜以自欺欺人。(一、一切出版物均须在发行前申请登记并经有关部门的审查批准。以前已登记出版的必须重新登记确立了汪伪政府宣传部对报刊的管理权。改变了国民党政府由内政部核准的做法。
二、袭用对报刊的发行人或编辑人的条件、在各类地区级别出版的报纸申请所需的资本数目等做法作了具体规定。通过规定资本数目以限制报刊的创办,调整报刊结构与布局是其实行新闻统制的一种软性方法。
三、对报刊的禁载事项作了严格的规定。发明不得为“经宣传命令禁止登载者”的“言论或宣传之记载”的规定,任意限禁报道与言论提供了法律依据。)“计划新闻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
一、新闻宣传事业的双重管理制度。
二、直属报刊及其管理制度。
三、统一的报业经营制和时报发行制。第二类:有关新闻检查的法律法规。新闻检查制度,是国民党党政初期即推出的一项钳制新闻事业的重要手段。在沦陷初期由日本人直接控制,运用法律手段建立新闻检查制度始于汪伪政府成立以后。边设新闻检查所,形成了以给严密的检查系统。因言论出版获罪者也有可能被处以极刑。
第三类:有关广播业创建与管理了法律法规。沦陷区之民新闻体制的特点之重要的是傀儡性(日本侵略者经常以联络为名给予汪伪政权以决策指导,并派员参加汪伪政府的新闻宣传决策与执行机关)和垄断性(为控制舆论加强反动宣传,汪伪政权通过报业整顿,强化对伪政府宣传部直属报社的管理,将报业纳入战时轨道,对报业重新进行整顿,推出了除重要地点外的一地一报、全国性杂志一事一刊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伪政府对报业的垄断。)
35、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的产物,培养了实践才干和意志能力,积累了经验教训,将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1、作为执政党人民政权创建的崭新的新闻事业。报刊、通讯社既是党的新闻事业,又是人民的新闻事业。这是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最基本的特点。
2、中国新闻事业第一次深入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从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始发展马义理论。掌握、运用同时发展马列主义新闻思想。
36、30‟s初,左翼革命文化运动
---
1、中共发起和领导的左翼革命文化运动是从创办《文化批判》(由创造社主办)另一主要阵地是太阳社创办的《太阳月刊》。发表了不少阐述革命文学重要理论的文章,但由于受到当时“左”倾路线的影响,也发表了一些有错误观点的文章,引起革命文艺队伍内部一场激烈的关于革命文学的争论。它们错误评价了“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包括鲁迅的创作,还对鲁迅的创作,还对鲁迅本人进行嘲讽和攻击。“左联”的成立,《萌芽》《拓荒者》《前哨》。
2、利用报纸副刊进行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的另一重要战术。《申报•自由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
(五)40、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与新闻通讯、广播事业的新发展---
1、党报系统的重建。
是中共新闻事业在抗战中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39年中共中央指示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起一个以党的机关报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报刊系统,重点办好党的机关报。
2、新闻通讯、广播事业的新发展。
新华社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和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走向成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p254)40年底,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立并开播。这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从此中共的新闻事业上不但有了文字广播,而且有了无线电口语广播这种新型的现代化的宣传工具。
41、《解放日报》的改版与大的新闻工作的重要改革---(04年考题)
42、《新华日报》与党的抗日宣传统一战线工作---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同年在武汉停刊,38年在重庆出版至47年国民党当局封闭。
是抗战时期的解放战争初期,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的一份大型机关报。
1、版面、内容—
a、汉口时,大力宣传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介绍毛泽东等的游击战争理论,揭露日寇侵华阴谋和罪行。及时报道中国军队的抗日战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虽受到周恩来董必秦邦宪等人的抵制,还是给报纸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b、重庆时,在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象的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2、发行—国民党当局通过控制报贩和邮局阻止《新》发行,迫使其建立自己的发行队伍,自办发行。
3、物资条件—纸张是最大问题。国民党当局企图用断绝纸张供应来扼杀该报。《新》一方面向有关当局提出公平对待。争取报界同业的支持,迫使国民得当局不得不分配一定数量的纸张,另一方面,到市场上零星购买纸张,到产纸地区收购纸张,在重庆附近办小型纸厂,扩大了纸源。
4、言论、新闻—始终同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制度作斗争,把合法和非法斗争,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取得了“反检”斗争的一个又一个胜利。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力突破国民党的新闻检查,突破新闻封锁不惜冒停刊的危险,直接广泛的向国统区人民群众宣传中共的主张。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反共投降活动,造成诗句危机,声明对顽固派反共摩擦的态度,和原则立场。在编辑、发行上作了周密部署,向国统区人民透露“皖南政变”的真相,揭穿了国民党顽固派妄图一手掩尽天下人耳目的阴谋。除“拒检”外,常常采用“暴检”的办法,来揭露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的罪恶。最常用的方法是开“天窗”,在被检查人员删去内容的报纸版面上故意留下空白,后在控办版面上排上“此段遵检”“被删”“被略”等字样,以示抗议。
43、抗战后中共新闻事业的发展收缩和再发展---随着一些城市的工矿区的被解放,城市报刊和工矿报刊也应运而生,成为抗战胜利后解放区报业发展的一个最令人瞩目的新现象。
人民过驳事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广播电台网初具规模。在国统区,中共利用国共合作在形式上仍然存在的历史条件,将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阔扩展到收复区。46年全面内战后,由于人民解放军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主动放弃了一些地方,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有发展转为收缩。国共和谈决裂前夕,《新》和《群众》杂志,是国民党在全面内战爆发后首先要摧残的对象。47年下半年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由收缩阶段转入再发展阶段。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始终发挥着主干作用。(p168)。
44、新华社在解放战争时期发挥的竹竿作用---抗战胜利后,进入性的发展阶段。
1、组织建设:工作机构扩大充实。提出了“全党办通讯社”的口号。实行报社合一,以通讯社为主的体制。
2、业务建设:提出了提高报道水平、改进新闻写作、加紧业务学习等新的任务与要求。《解放日报》停刊后,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新华社的工作,同时担负起党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三重任务,还代表港中央发表时事政治评论。接着把新华社分成两支工作队伍,廖承志率领大部实行战略大转移,范长江率领少数“四大队”留守陕北,充当党中央的“耳目”“喉舌”,其主要任务是收译国内外通讯社电讯,为党中央及时提供信息;负责党中央与太行新华总社之间的电台联系,传送指示、报告与文稿;抄收新华总社的文字广播,外国通讯社的电讯,便以共中央机关阅读的《新闻简报》和《参考消息》;代表总社就近指导其他分社的报道工作。为适应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时期的宣传需要,总社编辑部门建制扩大,将原来的科组室扩充为部。业务方面,抄收外电工作恢复,文字广播增加“新闻情报”项,口语广播增加简明新闻,新增国内英语口播新闻。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宣传报道是人民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新华社的军事报道网迅速发展。
各野战军新华社分社扩充为总分社。战地记者成功报道了许多重大战役于战争场面,产生了不少激动人心的战地报道和通讯。发表了大批有影响的军事评论。全面内战后,加强军事评论工作,注重运用具体战例说明美蒋反动派的“纸老虎”本质,故其军民必胜的信心。权力投入大反攻的报道与宣传。在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期间做了有声势有规模,迅速及时地报道,多侧面的充分反映了战役的主要进程,胜利成果和伟大意义,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新闻报道、通讯和评论。成功组织瓦解了敌军和争取蒋军家属的宣传报道,在分化瓦解敌军的作战意志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45、反“客里空”运动和党的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土改(减租减息,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的宣传报道是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的又一项重要内容。解放区新闻媒体以满腔热情宣传中共的土改路线方针政策,揭发封建剥削罪行,为农民伸张正义,传播与推广土改工作的典型经验。但在土改运动初期,宣传工作中一度出现右的倾向,新闻工作者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思想作怪,报纸上的失实新闻报道也为数不少,出现了一些凭空制造的“英雄”与“模范”,损害了人民新闻事业的形象,广大农民对报纸产生比信任的情绪。《晋绥日报》首先认识有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的错误并予以纠正,采用在报纸上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子,发起反“客里空”运动(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里一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战地记者,但从不深入战场,而是呆在指挥部里根据听来的零星材料编造新闻,终于露出马脚,被广大红军官兵从前线轰走。)将报社自我检查的或群众揭发检举出的失实报道连续曝光。接着,一些记者作者通讯员也响应宝石的号召,对自己采写的报道失实之处作自我检查和自我批评。许多读者也热情地向报社提供口头的或书面的材料,一些县区的基层政权组织还帮助报社开展运动,发动群众检举“客里空”。《晋绥日报》用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受到广大读者的赞扬。后提出把肃清“客里空”与检查端正领导作风结合起来。在该运动得到党中央的肯定后,反“客里空”运动向纵深发展,由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的纠查深入到新闻工作者立场与作风的检查。持续到48年才告一段落,这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但是反“客里空”运动中也存在“左”的偏向。宣传“查三代”来划分阶级成份的错误做法,片面强调“走贫雇农路线”,对土改运动起了误导作用。
后面有了毛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对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左”右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精辟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1、党报的作用与任务—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的同群众见面。
2、办报的路线方针--靠大家、全体人民群众、全党来办,而不是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3、党报风格—生动鲜明尖锐毫不吞吐的战斗风格。
4、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修养问题—向群众学习。
46、农村到城市—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全面胜利---中共及时提出了城市办报方针的问题。
48年下半年发出一系列有关城市新闻工作方针的指示与决定。
1、《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 提出三大注意事项—
a、报纸主要为工农兵服务,同时也为干部、工商业者和知识分子服务; b、以报道农村和工厂的消息为主,同时兼顾市场学校以及其他地方; c、报纸副刊碧血宣传马义,深入浅出的对读者作教育工作。
2、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指出开始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该报道从理论傻瓜解决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党在城市斗争中必须依靠工人阶级等重要问题,为进城后党的工作规定了基本方针与任务,也为党的城市办报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党的城市办报方针趋于成熟。
3、刘少奇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背景:重视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与业务修养开展新闻业务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以迎接新闻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举办记者学习班。
刘的讲话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任务提出明渠德努力方向
a、深刻阐明新闻工作的作用和任务--联系党和群众; b、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
正确的态度,肚里做相当艰苦的工作,有马列主义修养,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4、新华社等主要新闻机构提出改进与加强新闻报道问题— a、新闻报道要有全局观点
b、努力扩大报道范围,大大加强城市报道 c、新闻报道要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d、新闻报道必须准确迅速简练。
5、《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定》—指出清理接管旧有新闻事业的
a、基本出发点:一般不能采用对私营工商业同样的政策。b、基本原则: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和剥夺反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c、工作的政策界限与具体方法.47、如何清除接收旧有新闻事业---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与指示,各地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既严肃又谨慎的开始着手清理接管旧有新闻事业,并按照不懂得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1、对国民党党政军系统和发动党派所主办的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一律由人民政府接管,没收其一切设备与财资,不准以原名复刊或发稿;
2、对民族党派、人民团体主办的报刊与通讯社,予以保护和支持;
3、对私人经营的报社台,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a、对长期坚持进步的报、社,予以保护,准其向人民政府登记后继续营业;
b、对中间的,不禁止其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营业,但须依法登记; c、对反动的,予以没收,停止其营业;
d、对民营广播电台,在军管期间一律归军管会统一管理,在军管会管理下准其继续营业;
e、私营短波电台,一律停止其播音;
4、对外国人在华的新闻事业,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处理方法: a、帝国主义在华新闻机构,一律封闭;
b、对外国私商主办的报刊,则准其继续出版。
5、对旧有新闻事业的工作人员,采取区别对待,妥善的政策:除上述查有实据的特务分子、反革命分子依法处理外,其余均由人民政府安排,明显的进步分子与确有学识的中间分子留用;一般编辑记者较容易改造者,应经过短期教育后分别留用;思想顽固生活腐化不易改造的劝其转业,技术人员按对待一般技术人员的方针江恩办理;私营新闻单位的工作人员自行处理。
48、公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闻事业是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和国统区进步新闻事业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起来的。
形成了一个以《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公营新闻事业网。
党报宣传网是我国人民报业的主干,此外还有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人民军队、少数民族和专业部门的报纸陆续创刊或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各行政区党委机关报组建调整发展起来 a、农村根据地党报进城后发展改组而成 b、原地出版只改变隶属关系 c、新创报纸。
这一时期人民报业的特点 a、党报与非党报并存
b、国营、公私合营和私营报纸并存,其中党报、国营报纸占绝对优势。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对新华社的调整--组建国家通讯社。(p279建立“消息总汇”)中国新闻社的成立
49、对私营新闻事业网的成功改造---50年改造工作转入改造私营新闻事业阶段。对他们,党和政府实行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予以扶持。对其宣传活动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不实行事前检查的办法,而采取团结教育的态度,帮助它们改造宣传报道内容,走上为人民服务的道路。出现错误或失实报道则由有关方面函请更正,必要时在党和政府的报纸上予以适当批评。对广播电台的节目需经过有关部门审查,并须按规定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不得反对或损害人民的利益。对于无视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继续进行反动宣传报道活动的新闻机构,则坚决予以制裁。《世界日报》《大美晚报》《字林西报》vs《密勒氏评论报》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私营报自身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a、办报业务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思想性群众性较差。还不是登载低级庸俗的东西。甚至出现“歪曲当的政策”报道;
b、党报的威信远高于私营报纸,导致其在采访活动和获得新闻的条件较差,因此获得广告业困难;
c、报馆职工大部分不愿继续在私营报馆中工作。因此它们虽能出版但发行量不断下降。根据该情况,党和政府采取合并改组,公私合营等措施,对私营报纸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大公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在经济上保留私股外,由政府给予适当的投资或贷款作为公股。后来人民政府又逐步退还私股,进一步将公私合营改造成公营报纸。
6.事业心的重要性 篇六
工伤保险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根据张劳社发(〔2010〕25号,甘人社发〔〔2009〕80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对我县在岗各类服务高校毕业生参保缴费。
一、充分认识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参加工伤保险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实施工伤保险是一项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职工权益保障的新政策,是体现党和政府对用人单位职工的关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工伤保险制度改革,依法为单位在岗的各类服务高校毕业生参保缴费。各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伤保险正常开展。
二、加强配合,积极做好扩面征缴
各单位要加强配合,认真做好参保登记,稽核申报及缴费核定等工作,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政策规定,依法开展扩面征缴工作
三、缴费工资基数
按照(张社部发﹝2003﹞29号)有关规定,缴费工资基数为甘肃省职工最低工资标准1360的0.3%,不实行费率浮动,工伤保险费由单位缴纳,个人不缴费。
二0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7.事业心的重要性 篇七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重要性分析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在不断向规模化与高水准化方向发展,加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会计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也表明的运用企业化的经营手段与运行方式进行改革的要求;因此,应该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探讨,尤其是财务内部控制的问题,应该细致研究,仔细分析,找到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在事业单位的改革方面,应该认识到它的企业化的运行转型方向。其次,应该认识到,财务管理不但可以将事业单位的资金加以控制、管理,还可以通过这一制度加强监督,并为一些项目的设置提供决策依据;其次,通过财务内部控制可以更好的约束一些行为、激励另一些行为,并促进单位的规范化。第三,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可以更好地将财务部门中的统计数据加以科学管理,通过制定对应的财务表格,增加会计信息的实时性、全面性与真实性,而且能够使数据变得更为精准,一方面起到规范职员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整体经营状况。第四,可以保护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性,使其变得有理有据,并通过固定财产、流动资产、虚拟资产等项目的重新设置,保护其资产不受损失;第五,实行财务内部控制,能够很好地调动各部门间的合作,并加强监督,还可以通过这个制度,使整个事业单位运作的有效性增加,从而增加管理效益,给事业单位带来实际的利益。
二、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相对滞后。
首先,由政府设定诸多部门、机构,传统的管理方式依旧束缚着其发展,事业单位缺乏自主权;其次,这种机制导致工作人员过分依靠组织,工作懒散、怠惰,情绪低,闲置位置也多,从而易滋生腐败;第三,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规范过于滞后、随意性大,因此,与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脱节较大,而且预算、核算方面也存在制度缺陷,易造成浪费,降低工作效率。
2. 资金管理比较分散。
首先,传统的财务管理办法,有些单位存在一人身兼两职,有时会计与出纳间存在明显的交叉,资金管理过于疏忽,账目记录不细致,分类方面对应性不强;其次,对于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可转化证券资产等的记录与处理不当,而且,有的单位还未设置这些资产项目;第三,在资产管理方面,资金的记录、分析、流向不清晰,因而在周转方面不灵活,而且由于这些漏洞的存在,易产生资金挪用现象。
3. 资金内部控制监督力度不够。
首先,内部审核工作流于形式;其次,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第三,存在“混饭思想”,因而重视度不够;第四,设置监督机构、审计人员方面存在缺陷。
三、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策略
1. 加强事业单位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首先,应该以现代企业的运行及财务管理为基准,将其科学引入,并进行合理的结合;其次,实行权责分离,体现出职能化的标准与要求;第三,加强预算管理、强化成本控制;第四,制定与当前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制度;第五,应该做好思想的教育工作,使其舍弃“吃大锅饭”的思想;第六,采用计划与统计,细致化财务报表,增加其细致性与周密性。
2. 严格执行制度,强化资金管理。
首先,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单位制定的相关制度;其次,重新调整财务管理项目,并增添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虚拟资产方面的项目;第三,监督中,应该采用技术监督、数据监督、实际工作状况监督等,实行全面的监督措施,并使执行有理有序;在这方面,要求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制定绩效制度,将工作表现、业绩、工资结合起来,还应该增加集中式的预算、核算管理;降低财产风险。
3. 完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增设与工作设置相关的配套设施,比如,电脑及相关软件;其次,应该增加培训管理与培训工作,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团队建设;第三,应该增加内部审计部门,并采用内部审计监督与外部审计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第四,强调监督部门的独立性、权威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物质生活水平的基本满足,使人们的需求向健康、精神需求方面倾斜,因此,事业单位应该积极的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配合好我国当前的体制改革,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应该对财务内部控制与管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了解其在事业单位发展方面的功能与作用;另外,还应该针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行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丽.新形势下医疗卫生系统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创新探究[J].财经界,2013,(21).
[2]刘悦.新时期加强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8).
[3]冯利华.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几点思考[J].北方经贸,2015,(7).
8.行业分会成为贸促事业的重要力量 篇八
在中国贸促会行业分会成立与发展20周年庆祝活动上,本刊記者采访了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李葆生先生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张延凯先生,回顾了一段与本刊同时代创立的两个行业分会所走过的历程。
行业分会应运而生
《进出口经理人》:据悉,1988年以前中国贸促会只有各省市的分会,没有行业分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各个产业亟需加大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迫切需要在行业内建立一个促进本行业和国外相关行业在贸易及经济方面沟通、合作的机构。为了适应各行业对外开放的需要,在20年的时间里,陆续成立了22个分会,基本涵盖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工业制造业、农业和商业流通各个领域。
作为行业贸促会的元老,您两位都亲历了第一批5个行业分会的成立与发展过程。20年后的今天再首这段历史,当作何感受?
李葆生:1988年6月28日,对我们贸促人来讲,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光辉日子。因为,从这一天起,中国贸促会行业分会的名字开始出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十分感谢中国贸促会和行业主管部门给我们的这块金字招牌,我们用这块招牌学会了如何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智慧,并积蓄了一定的经济力量。
行业分会20年的历史昭示我们,作为中国贸促会的分支机构,行业分会是中国贸促会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完成的一项创举。我们珍视行业分会,是因为行业分会在行业贸易促进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行业分会不同于地方分会,它可以跨越地区,服务全国,为同行业所有的企业服务;行业分会的诞生,打破了条块分割,有利于组织全国同行业企业参加国外的专业大展,有利于发展和叫响我国名牌专业展览。
张延凯:1988年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的第10个年头,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着急需引进先进技术,加快行业技术进步,增加出口创汇,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任务,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以下简称纺织分会)正是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创立的。
纺织分会成立之初就明确了自己的宗旨与使命:致力于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地区)纺织服装业的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立足为纺织行业服务,为企业服务,以高质量的工作促进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
肩负着光荣的使命,我们开始踏上创业历程。曾几何时,没有国家财政支持,借款起步,8名员工直面市场自食其力,业务开展举步维艰。但是,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纺织分会依托行业优势,发挥自身特长,紧紧围绕“贸易促进”职能和“以展促贸”的特色开展工作,业务一年一个台阶稳步发展。
构建服务体系创立服务品牌
《进出口经理人》:通过20年的实践与探索,根据贸促工作及行业特点,行业贸促会构筑了怎样的一个服务体系,最能赢得认可的服务品牌是什么?
张延凯:作为连接行业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20年来,我们围绕行业发展特点及企业需求,积极掌握国内外两个市场动态,创建并不断完善符合贸易工作特点的服务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展博会服务、市场信息服务、配合行业外交的国际联络服务、行业法律服务以及会员服务等5方面。
正是依靠这5方面的服务职能,纺织分会辛勤地为行业作贡献,并奠定了在行业中的地位。其中展博会是服务企业、服务行业,促进和引导行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在当前提高行业品牌贡献率、科技贡献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988年,刚成立的纺织分会在国内仅合作承办两年一届的纺机展,展出面积仅为5万m2。如今,全年展览面积超过40万m2,2008年预计达到53万m2。20年来,贸促会纺织分会共承办境内外展博会近200个,参展商总数约4.05万家,贸易观众总数约280万人。纺织分会的展博会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之路,逐渐形成了今天产业链完整的纺织展博会系列,它符合行业发展潮流,举世瞩目,影响着全球的纺织业。
依靠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不断进步,我们初步培育出了一批在全球和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展。如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经过与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尚委员会旗下的ITMA亚洲纺机展的合并,已经成为亚洲纺织机械展的新旗舰;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每年春夏、秋冬分别在京沪两地举办,预计2008年展出面积将超过15万m2;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博览会及辅料博览会,预计2008年展出面积将超过11.5万m2;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美国纽约)已连续在美成功举办了9届,成为中国人在境外自主举办的最成功的专业展,为中美纺织服装行业交流与贸易促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葆生:行业分会20年的历史还昭示我们,有为才有位。通过优质服务,我们才能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凭借为行业作出的业绩,我们才能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认可。
成立20年来,在中国贸促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领导下,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以下简称电子信息分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先后在国内组织、主办了57个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家用电器、电子生产设备和微电子等国际专业性或综合性展览会,举办了200余场技术交流会和经贸洽谈会、研讨会。特别是与国际著名展览公司开展合作,将国外知名展览会引进中国,如与英国励展博览集团每年在上海、北京、深圳举办电子生产设备及微电子工业展(NEPCON)等,已经在行业内建立了不可动摇的旗舰地位。
出境展览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电子信息分会同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印度、越南、俄罗斯、土耳其、阿联酋、以色列、埃及、肯尼亚、南非、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对口组织和展览公司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已组织了300余场次境外电子专业展览会和国际贸易博览会,每年有上千家企业随团参展,为促进电子信息产业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国内众多的中小企业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及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牵线搭桥,提供服务。其中,香港春季和秋季电子展、德国汉诺威国际信息及通信技术博览会(CeBIT)、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德国柏林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IFA)等项目,成长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分会的龙头展会。在总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电子信息分会已连续两年获得贸促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打造专业化运作能力
《进出口经理人》:行业贸促会的发展是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中国贸促会行业分会共举办境内展(博)会62场,展出面积213万m2;举办、参加境外展会175次,展出面积57.8万m2。其中,众多专业品牌展会,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有重大影响。行业贸促工作制胜的源泉是什么?
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在增加,美元不断贬值,石油和各种原材料价格不断高涨,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之国内企业用工成本增加,都对我国产品出口带来很大不利影响。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如何履行好行业分会的使命?
张延凯:正是按照专业性、贸易性、国际性的办展理念,纺织分会趟出了一条举办重大纺织行业展博会的路子。回顾展会业务20年的发展,我们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始终坚持积极的对内对外合作。20年来,我们拥有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的办展合作伙伴,并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二是始终坚持市场化的专业运作模式。按照市场化的办展规律和操作原则,秉持展商和观众至上的服务原则,我们从展会的创办、培育、发展到成熟的每一个阶段,都始终按照市场化手段来精心运作。
在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国际联络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多年努力,纺织分会已建立了较广泛的国际联络网;与全球近200家纺织服装界、商贸界的协会、商会建立了联系,进行信息交换和合作;与14个展会、国际联络、法律服务分网站共同构成网络服务体系,编辑出版《纺织贸促》会员刊物。
1997年以来,全面落实国家《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已成为纺织分会自觉承担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2003年11月,纺织分会开通了中国纺织法律服务网。2006年2月,中国贸促会调解中心纺织专业委员会成立。分会每年还多次深入基层,为企业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
走过20年的纺织分会,已从初创时的8个人发展壮大成一个79人的年轻化、高素质的团队。“20年”不仅代表着已成为历史的串串荣誉和收获,更代表着未来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李葆生:电子信息分会一直致力于推广出展服务的标准化,争取用细节打动客户,用服务留住客户。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出国参展主要有3个趋势:一是根据市场情况,从产品技术水平、市场准入条件、产品发展、合作趋势方面选择确定相应地区的展会;二是趋于参加专业的展会,因为专业展会通常邀请相关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参观,因此找到合作伙伴的机会最大;三是选择声誉好的名牌展会。优秀的展会操作规范,知名度高,参展企业的筹展工作也比较有头绪,也能接触到更多的专业观众。
在国外参展,展品运输、展台搭建、展团接待、导游、酒店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这些都做好了,整个展团会很顺利。为了搞好我会的展览和会议工作,我们力争把每一项工作标准化,从而杜绝工作中的蛀虫,也能使工作更加高效。比如定酒店,不同国家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俄罗斯定四星,印度定五星,而去美国和欧洲,三星也可以考虑;在采购上则应该采取游擊战术,而不是把采购权交给固定的人或团体。总之,展览工作的标准化,可以杜绝很多问题。
在当前市场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变化,与时俱进;而不是刻舟求剑,墨守陈规。为什么工作中会遇到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依据现有的标准作出适当调整。只要把各种标准都确立了,并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目标,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事业心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2022大理事业单位考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12-08
事业励志的名言06-20
小猴的事业作文01-21
2016广西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编制与公务员编制的区别08-16
事业励志的四字成语07-01
财政事业的基本成就09-12
事业成功人士的秘诀09-30
走过事业生命的四季10-19
鼓励事业成功的句子11-18
预祝事业成功的话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