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教学

2025-02-05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精选10篇)

1.狼牙山五壮士教学 篇一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为何称他们为壮士?他们的壮举体现在哪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学文后,引导学生再对比中体会2、4段在写法上的异同!学生通过前文学习和对比阅读。知道两段都是描写五壮士奋勇反抗、顽强击敌的场面,都写了人物的动作,但第二段的描写重点写了每个人作战十的神态和动作,第四段则从侧面——敌人的悲惨下场来表现五壮士的机智、英勇,突出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在学文体会时,引导学生抓住第二段中人物神态的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观看过的战斗题材的影视剧)来想象五壮士可能说些什么?以此来体会文本内容,再次朗读时,学生的情感就更易激发和表达了出来。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本课从文体知识入手,教学生布局谋篇的基本规律的,但并非只注重文章的表现形式,因为“无论结构、语言还是写作方法,都要服务于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因注意正确处理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出发,理清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从语言入手,理解内容,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如讲《狼牙山五壮士》第三段时,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哪几句是直接描写五壮士的?(学生回答有两句话:一句写班长,一句写另四个战士)老师提问: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这个“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体会到班长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态度果断、毫不犹豫,决心牺牲自己,掩护人民)再问:那四个战士怎么不一个一个写啊?(学生回答:因为他们与班长的想法一致,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接着问:从哪儿可以看出四个战士与班长想法一致?(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最后老师又问:为什么不用“跟”,而用“紧跟”?(同学回答:这说明他们心里想的和班长想的完全一样,决心为人民献身)这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只用了一个“走”,一个“紧跟”就把五壮士那种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展现出来,可见一字一词的运用都是经过作者认真思考才写上去的。这样,不仅做到了语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还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读学写,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从文体知识结构入手,教学生布局谋篇基本规律”的尝试,有利于把握规律,提高自学能力;有利于减轻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在比较中鉴别,帮学生加深理解;有利于从读学写,读写紧密结合。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2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本课教学中中的亮点是:

一、从题目入手,把学生带入课文中。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理清思路,重点训练

在初读感知课文后,让学生想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试着给每个部分的内容加个小标题。看看哪部分是详写那部分是略写。加小标题的时候第二个小标题有点困难,后面都能说对: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学生找详略找的很对。

然后开始抓住重点段“痛击敌人、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理解课文。学习的时候扶放结合,先详细学习第二部分“痛击敌人”,这一段落对五位壮士进行了详细描写。想让学生找相关句子,然后想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写的,语言、动作还是心理?最后说体会。牛志豪说体会到了五壮士对日寇的仇恨,张立婷说体会到了五壮士要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我借机引导:“对,他们要完成任务的决心!”

其它两部分采用学生找五壮士描写的句子,说体会,自学的方式完成,避免了重复。

三、引发学生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学完五壮士跳崖后,让学生想,五壮士的妻子、儿女、母亲听说这个消息会说些什么,体会五壮士为祖国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不足的地方是前面指导朗读,而后面跳崖部分朗读量不够,没有完成课堂背诵,有点遗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3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课文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文章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突出了一个“壮”字。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1、齐读课题,《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2、“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

3、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

4、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思想与情感。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画出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在书旁适当批注。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语句,努力读出感情。再通过全班交流与教师点拔,明确这些语句所体现的五壮士的伟大精神,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此外,我还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最后在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的小标题。

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还抓住重点语句、段落,采用指名读、分组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中,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记住人物形象,激发爱国情感,积累精彩语言,达到文道统一的教学境界。

课文教学的重点在理解描写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全文写出了五壮士志壮、胆壮、言壮、行壮和气壮,通过这五壮,体现了五壮士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文章中的语句体现了五壮士的爱国情感,通过感情朗读,可以把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我指导学生抓住五壮士的语言和行动进行感情朗读,学生能朗读出味道,感受到五壮士的精神。这样五壮士的形象得到了提升,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得到了突破。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4

本课的导入,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因此新课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学生配乐(抗日战歌)讲抗日英雄故事。

二、教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故事,老师一直想讲给你们听,故事是这样的: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队列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应答,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5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展示课题。

三、齐读课题,从这个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地点、人物)

如果说“五壮士”只是告诉我们事件的主要人物,那我认为用“五战士”也可以表示为什么这里要用“五壮士”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壮”字的?

四、那么在狼牙山上围绕着“五壮士”发生了什么事呢?结果怎样?

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的一段激情导入比较好。尤其是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当时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师身上,激发了学生探求答案的愿望。从而很自然地将学生带人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情节中。

2、课题解得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不足之处:

1、学生配乐讲故事的情境、气氛虽然有利于他们快速进入角色,但花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这个环节可以通过课前安排一节实践活动课来完成。这样,使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效果会更好。

2、揭示课题、点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题的同时应在“壮”字下板书重点符号。使学生一目了然。

3、点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第一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由本课导入设计反思使我想到: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但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反思这节课后,后来的课文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尤其是在25课《珍珠鸟》的教学中,学习居然抓住了我心中已设计好的板书要点,我惊讶、折服。老师们,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5

首先,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投影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其次,“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较难理解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特别是理解不了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出示一幅“五壮士屹立在顶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顿时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正好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紧接着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这是胜利的结局。

最后,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6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本次教学我主要指导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第二课时,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就设计了如下两个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而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为了突破学习重点,指导孩子走进人物的内心,我在文本学习的同时引入了三次讨论和一次想象说话:

1、在学习课文前引入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部分的短片,在孩子们回顾历史后马上发问: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激动的小手,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也带动了其他孩子更进一步去思考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在学习五壮士痛歼敌人部分,我在引导孩子们通过用字替换“砸”字,并分别做动作体会战士们的力气大、杀敌决心大、对敌人的仇恨深之后,为了引导孩子们去挖掘“砸”字里面所包含的对敌人深深的仇恨,我引入资料: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实施残酷暴行的文字和图片,并配以音乐,抽孩子声情并茂地朗读。此时,座位上的孩子已经融入进去,有的眼睛湿润了,有的激动愤慨……当我问出:此情此景,你能理解为什么五壮士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了吗?孩子们畅所欲言,全班的气氛顿时激烈起来,纷纷控诉起侵略者的残忍。

3、在学习五壮士的跳崖部分,我不是直接进入文本,而是问孩子们:想一想,如果选择五壮士跳崖这一部分的一个画面刻成浮雕的话,你觉得哪些画面可以定格成永久的浮雕,值得后人去敬仰?引导孩子们从大家的讨论中获得启发,从而去挖掘“屹立”一词的含义和五壮士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坚定不移的决心,深化人物精神。

4、在学习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部分,我引导孩子想象说话:孩子们,当战士们紧跟在班长的身后时,你能想象此刻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吗?通过想象说话,使孩子们明白战士们选择绝路时态度坚决果断,情绪高涨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为群众和连队而献身的精神。

通过以上三次讨论和一次想象说话,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创设了讨论情景,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孩子发现、感受、评价,提高认识水平,还培养了孩子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壮士的伟大形象得到了提升,为了国家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也在无形中得到了突破。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也获益良多,也更加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改进。要上好每一堂课,必须做到精心的设计和充足的准备,也要两手准备,随时做好接受课堂生成和各种突发情况的考验。

当然,在本课的学习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知识面太窄,部分孩子对人物精神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老师和孩子对于这种大课堂学习都表现出了紧张情绪等。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答问的能力,力求不断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7

教学中,我主要合理地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设计了以读导情,悟情,激情的教学方法,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不同训练的目的,设计了自由读,默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五壮士当时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精神,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得到情感的升华。

首先,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投影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其次,“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较难理解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特别是理解不了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壮士壮烈跳崖时发出豪迈的口号声,就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的道理。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如下几个措施来解决。

1、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

2、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顿时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正好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乐、纪念碑图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这是胜利的结局。

3、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图片。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

教学中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到位,如:第二段可以老师泛读,让学生从老师的朗读中感受五壮士对敌人的恨以及英勇做战的机精神。“抡 ”字的读音没给学生纠正,没有关注全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要求过多,小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分工没有细化。

总之,上了这节课自己收获挺多,在课堂中不断成长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8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成功地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在出示课题,导入新课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称这五位战士为“壮士”?对呀,我突然想到何不就以这一“壮”字来组织教学呢?

一、找“壮”称

读过本文的人都知道,文中对这五位英雄有两个称呼--“战士”和“壮士”,我首先让孩子们找一找,文章的哪一部分是称呼他们为“战士”的?从哪一部分开始又称呼他们为“壮士”了?为什么?循着这一问题,孩子们认真地读着课文,然后他们真的有了重大发现:文章的前半部分,在介绍他们完成连队下达的任务时用的时“战士”,而后来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并壮烈跳崖,是战士们为了连队主力和老百姓的安全、为了体现对日本人的仇恨,不惜牺牲了自己,充分显示了五位壮士的“壮志凌云”,称他们为“壮士”更为合适。

二、观壮行

指导学生继续读课文,使他们了解到从文章第二自然段开始,写五位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景。文章先概括地讲五位壮士一边“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一边“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接着,抓住每个壮士的特点分别描写与叙述,表现出他们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文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着重写了班长负伤后,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如何带领战士们用石头与敌人奋战到底,其中“拧、抢、夺、举、喊、砸”等一系列动作,进一步突出了五壮士行为的壮烈。而文章的第六小节到末尾,集中表现了五位壮士抗战到底,舍生忘死的壮烈精神与英雄气概。开头两句描写了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的欣慰情状,“屹立”一词,突出了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眺望”蕴含着对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安然转移的欣慰和怀念,“回头望望”写出了壮士们对敌人的蔑视。接着,写班长带领壮士纵身跳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昂首挺胸”、“壮烈豪迈”等词句,具体刻画了五壮士在面对生与死两条道路决择时的“壮举”。

三、品壮语

通过本文人物寥寥数语,可以看到五壮士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去细细品味:一是文中为什么只写班长的三次说话,而不写其他四位呢?当班长决定走的路线时,为什么只用了一个“走”字?二是最后两句口号,充分体现了五位壮士在生命最后一息,为了新中国死而无怨,这是五位壮士的心声,反映了他们至死不渝地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者,这心声代表了全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这样的设计,不但能突出重点,而且能使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9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是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好课文,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材料来加深理解,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充分的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战争年代中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品质,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美好的情感。

语文教学提倡在阅读中体验情感。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关键词句的把握。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不足之处:本单元,主要内容之一要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我感觉到学生在归纳概括方面,能力相当欠缺。他们只会单纯地从文中去摘抄……以后,还需着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0

同样的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以前的教学和现在却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费力地分析着故事情节,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平静得如死水一潭。而今,我轻松地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兴致勃勃地探究着,回味着,激动着,课堂上智慧的火花四处飞溅。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

一、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内容了然于心,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二、接着,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三、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凭借教师示范读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但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我再关注学生的的个性化阅读理解,通过学生的读轻而易举的悟到了五壮士通奸敌人壮烈牺牲的壮举,学生被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了,再一次一次的朗读中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语言文字就知道怎么读了。

(二)、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读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片断中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法。该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只有老师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1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安全转移,同敌人英勇奋战,最后壮烈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对于一个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的我,《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已经教过几遍了。以往教学这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课文,我总是课前深钻教材,找出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把握教材内容,然后精心设计教案:“这堂课有哪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有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提问”都设计得非常细密,甚至连“学生用什么句式,用哪几个词语来回答”都设计得有板有眼。教学过程中又执行得过于死板,每分每秒都是预先安排好了的。我一字一句地演示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来不得一点变更,容不下一丝偏差。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偏教路,我就急忙点拨引导,生拉死拖地硬拽着学生往自己设计的“套儿”里钻。

今天回头看以往的教学方法发现:课堂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思维、个性、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忽视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课堂主要的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在轰轰烈烈实施新一轮课改的今天,我探究性地研读新课标,荡涤旧观念,催发新思维,形成了“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树立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的观念”。当我再次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老教材”时,摒弃以往的“墨守成规”、“话语霸权”,创新使用了以下新教法。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2

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是学生的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教学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后,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我深有体会。下面就说说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的。

一、凭借教师示范读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但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语言文字就知道怎么读了。

二、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读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由此不难看出,在教学中,凭借教师的示范朗读和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抓住句中重点词语去训练学生的朗读,都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当然,训练学生朗读,增强学生语感的方法还有很多,这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3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首先,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影片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第三,“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很难理解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壮士壮烈跳崖时发出豪迈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个道理。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思路。

1、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

2、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乐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3、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图片。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

总之,上了这节课自己收获挺多,在课堂中不断成长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4

每上新课,教师如果只是用抽象的语言直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法导入,很难将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要让学生能够及时进入角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导入教学技巧,要善于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情感升华,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导入,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又观看了《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录像,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后,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1、课题解得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2、教师的激情导入,生动形象的电影录像比较好。尤其是故事高潮,五壮士壮烈跳崖的场面,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五壮士那宁可死也不做敌人俘虏的英雄形象是多么令学生佩服。

不足之处:

1、揭示课题、点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题的同时应在“壮”字下板书重点符号,使学生一目了然。

2、观看电影录像形象、生动,虽然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但花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前安排观看。这样,可以提高上课效率。

3、点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第一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由本课导入设计反思使我想到: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但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反思这节课,后来的课文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从中我深深地感到:课堂上,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5

颜老师的职称评审课选择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有幸听了她的试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紧扣,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颜老师的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导入课题开门见山,直接从课文内容入手,回忆并板书文章的五个环节,前两部分内容的配乐朗读,将同学们的思绪拉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第3——5部分。

颜老师的设计体现了以情动人、以读促思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

1、过渡语慷慨激昂,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敌人的憎恨、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如,“想到南京大屠杀,想到敌人对老百姓的罪行,怎能不叫人充满仇恨!”

“这是伟大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精神是他们舍生忘死的源泉……”

2、多媒体手段巧妙运用,调动学生情感。

颜老师搜集大量历史资料,抗战背景的文字资料,战争图片视频资料、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剪辑、背景音乐资料……声与影的结合,形象地再现了那个动人心魄的战争场面,英雄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领学生热血沸腾。

3、以读促思,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颜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有意识地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在学习顶峰歼敌这一个环节时让学生配上动作边读边演。整段的教学设计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让课堂充满生动和乐趣。在感受五壮士跳崖的悲壮这个难点上,为了学生能深地体会壮士英勇跳崖的壮行,颜老师引导学生品读了对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与语言的语句,观看五壮士英勇跳崖的视频,使学生对五位英雄的崇敬之情得到了升华。

2.狼牙山五壮士教学 篇二

《狼牙山五壮士》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本文记叙的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五位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 诱敌上山, 英勇杀敌, 舍身跳崖的故事, 颂扬了抗日壮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本文共9个自然段, 紧扣题眼“壮”字展开叙述。先写五个人面对超过自己数倍的敌人, 接受掩护任务, 揭示其胆之“壮”;再写英勇战斗, 打击敌人, 揭示其行之“壮”;最后写五个人高呼口号舍身跳崖, 揭示其气节之“壮”。本文是对学生进行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 体会壮士们的爱国情感, 激发学生对五壮士的无限崇敬之情和强烈的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激情引入

1.激情谈话。 (多媒体播放抗战画面) 同学们, 2015年的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 1937~1945年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八年。这八年, 在我中华大地涌现了无数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今天, 我们就来了解一个在1941年秋天, 日寇集中兵力, 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时发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的真实故事。 (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2.释题激情。《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壮”可以怎样理解?“五壮士”指谁?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 (壮烈、雄壮、壮举) 是啊, 同学们!五位英雄, 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 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 敢于献身, 所以, 他们就是豪杰, 是壮士。他们在狼牙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真可谓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设计意图: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学时扣住这个“壮”字, 由课题入手, 引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 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 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 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 勇于探索,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 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2.读后交流, 引导概括。 (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 和敌人英勇作战, 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3.自学字词, 抽读检查。

4.汇报心得, 共同评价。 (学生从字音、字形方面进行汇报, 教师学生共同评价。)

5.出示词语, 回答问题。

A组:气壮山河昂首挺胸居高临下全神贯注热血沸腾斩钉截铁惊天动地

B组:大举进犯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叽里呱啦纷纷滚落

(1) 读词语。指名读, 接龙读, 齐读。 (2) 说一说第一组词语与第二组词语的描写对象和感情色彩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词语都是描写五壮士的词语, 让我们感受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第二组词语是描写日寇的, 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与不满。)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组朗读, 让学生通过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和对词语蕴含的感情色彩的感悟, 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 让学生尽快了解课文内容, 既锻炼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又诱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三、理清脉络, 感悟理解

1.分段朗读, 理清脉络。 (1)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 (2) 课文哪个自然段是写事情的发生?哪些自然段是写事情的结果呢? (第一自然段写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是事情的发生;第6~9自然段写五壮士英勇壮烈跳下悬崖是事情的结果。板书:接受任务跳下悬崖) (3)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可以分为几部分? (板书小结: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在知道文章是按什么次序安排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使教学紧扣重点, 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品读课文, 感悟激情。同学们, 五位战士接受任务, 诱敌上山, 英勇杀敌, 最后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英勇跳崖, 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读到特别能打动你的词句, 请多读几遍, 读出自己的感受。 (指名读课文, 边读边感悟词语, 理解重点句。)

(1) 学习第一部分:接受任务。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 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 让学生体会战士们是如何进行阻击的, 为什么要走三面都是悬崖绝壁的棋盘陀。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 接受了重任, 决心拖住敌人重兵, 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

(2) 学习第二部分:痛歼敌人。让学生画出描写五位壮士打击敌人时的动作和神态的句子, 再把画出的句子自由大声地朗读出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内容, 读出五壮士对敌人刻骨仇恨的心情。

(3) 学习第三部分:引上绝路。“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 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 紧跟在班长后面。”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 毫不犹豫。“热血沸腾”和“斩钉截铁”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五壮士为祖国为人民可以献身的崇高情怀。这一段写班长的语言就一个字———“走”, 写五壮士的行动的词就一个“紧跟”。虽然描写得很少, 一个字一个词, 把五壮士那种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写出来了。指导学生读的时候要做到感情充沛。

(4) 学习第四部分:顶峰歼敌。“顿时, 石头像雹子一样, 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 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 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 敌人纷纷滚落深谷。”子弹用完了, 五壮士不但没有退缩, 而且还英勇顽强地打击敌人。把石头比作雹子, 这是采用比拟手法写的, 体现石头砸敌人的迅猛、有力与密集。

(5) 学习第五部分:英勇跳崖。 (1) (课件出示“屹立”图片) 你能指出课文中哪几句是描写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 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让学生自由读, 然后说说五位战士为什么会有喜悦的表情。通过品读, 使学生从战士们因为任务已经完成而微笑的脸上, 感受到五壮士的欣慰, 无憾和自豪。 (2)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 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种恨与爱, 是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 是党所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们的力量之源, 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英雄儿女们的力量之源。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3) 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 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让我们一起再去感受壮士们英勇的一幕吧。 (播放五壮士跳崖录像) 五壮士是怎么跳下悬崖的呢?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 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让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五壮士?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4) 归纳小结:是啊, 英勇顽强、视死如归, 这就是壮士———狼牙山五壮士。 (5) 播放《国歌》音乐, 引读第五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对课文进行理解,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 在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同时, 使教学收到应有的效果。另外, 课文描写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亲眼目睹悲壮、惨烈场面, 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做到水到渠成, 这时再配上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做到入境入情, 引起共鸣。让学生被五壮士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打动, 被他们的英雄壮举所感染。

四、总结全文, 拓展阅读

历史不会忘记英雄, 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 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只是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在八年抗战中, 还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无数英勇献身的英雄激励着后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拓展阅读, 去感受他们的壮士形象。 (出示阅读参考书籍:《放牛娃王二小》《张自忠》《赵一曼》《赵尚志》《杨靖宇》等)

3.狼牙山五壮士教学 篇三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的英雄事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感悟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仇恨侵略者,为祖国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华夏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桑。正是李兆麟、杨靖宇、刘胡兰这样大气凛然、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英雄赞歌。让我们把思绪牵至1941年秋天的易县狼牙山,再次感受五壮士豪迈的气概。(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分五部分,并且学习了第一、二部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四、五部分。

1.概括主要事件

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山顶,跟敌人顽强作战,最后英勇跳崖。)

2.讲授第三部分

(1)生读课文。

(2)回答问题。

问题一:掩护任务完成了,五位战士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都是哪两条路?

问题二:狼牙山三面都是悬崖绝壁,对于生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

问题三:班长明知道这是条绝路,但是他并不害怕,为什么?

问题四: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绝路之后,在狼牙山的顶峰,又是一幅怎样壮烈的場面呢?

3.讲授第四部分

(1)默读第四部分。

(2)用波浪线画比喻句,用直线画出最能体现五壮士英勇无畏的语句。

(3)回答问题。

问题一:这一段话中有许多动词,你找到了吗?

问题二:石头像冰雹说明了什么?

问题三:五壮士的决心是什么?

问题四:课文中说“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那么中国与日本侵略者之间有哪些仇恨呢?

4.讲授第五部分

问题一:五壮士没有子弹了,为什么脸上还能露出胜利的笑容?

问题二:这五个战士是等着敌人来抓他们吗?他们是怎么做的?

5.小结全课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教师总结。

4.《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篇四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而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为了突破学习重点,指导孩子走进人物的内心,我在文本学习的同时引入了三次讨论和一次想象说话:

1、在学习课文前引入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部分的短片,在孩子们回顾历史后马上发问: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激动的小手,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也带动了其他孩子更进一步去思考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在学习五壮士痛歼敌人部分,我在引导孩子们通过用字替换“砸”字,并分别做动作体会战士们的力气大、杀敌决心大、对敌人的仇恨深之后,为了引导孩子们去挖掘“砸”字里面所包含的对敌人深深的仇恨,我引入资料: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实施残酷暴行的文字和图片,并配以音乐,抽孩子声情并茂地朗读。此时,座位上的孩子已经融入进去,有的眼睛湿润了,有的激动愤慨……当我问出:此情此景,你能理解为什么五壮士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了吗?孩子们畅所欲言,全班的气氛顿时激烈起来,纷纷控诉起侵略者的残忍。

3、在学习五壮士的跳崖部分,我不是直接进入文本,而是问孩子们:想一想,如果选择五壮士跳崖这一部分的一个画面刻成浮雕的话,你觉得哪些画面可以定格成永久的浮雕,值得后人去敬仰?引导孩子们从大家的讨论中获得启发,从而去挖掘“屹立”一词的含义和五壮士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坚定不移的决心,深化人物精神。

4、在学习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部分,我引导孩子想象说话:孩子们,当战士们紧跟在班长的身后时,你能想象此刻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吗?通过想象说话,使孩子们明白战士们选择绝路时态度坚决果断,情绪高涨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为群众和连队而献身的精神。

通过以上三次讨论和一次想象说话,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创设了讨论情景,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孩子发现、感受、评价,提高认识水平,还培养了孩子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壮士的伟大形象得到了提升,为了国家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也在无形中得到了突破。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也获益良多,也更加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改进。要上好每一堂课,必须做到精心的设计和充足的准备,也要两手准备,随时做好接受课堂生成和各种突发情况的考验。

5.《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案例》 篇五

五大连池市兴安学校 王忠仁

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并英勇跳崖的故事。

具体片断:

以读促情,读中感悟(自主合作学习“英勇跳崖”片断。)1、出示一幅“五壮士屹立在顶峰”的图片,想想课文是怎样描述“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学生自学6~9自然段:

⑴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⑵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在自学的过程中能独立完成的,就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2、检查自学情况。

(采取个人、小组、分角色、师生读,并及时给予评价。)3、播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感人场面。4、说话训练:

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 5、学生自由交流。

6、现在,你最想读哪一句?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7、分小组表演读。

8、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次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敌人的仇恨、对英雄的敬佩,融入我们饱含激情的诵读中吧!

(配乐,起立面对五壮士纪念碑齐读。)9、小结:

是呀,历史是不会忘记英雄的,让我们向这些可敬的英雄们行一个庄严的队礼!

(配乐放抗日英雄图片。)

本片断中,我主要合理地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设计了以读导情、悟情、激情的教学方法,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不同训练的目的,设计了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五壮士当时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精神,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得到情感的升华。

首先,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录象后,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其次,“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较难理解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特别是理解不了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壮士壮烈跳崖时发出豪迈的口号声,就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的道理。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如下几个措施来解决:

1、出示一幅“五壮士屹立在顶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

2、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

勇跳崖的壮烈场面:

学生顿时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正好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乐、纪念碑图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这是胜利的结局。

6.《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寇尸崖豪

3、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三)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

板书小结: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7.狼牙山五壮士教学 篇七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老课文又是情感型课文。教此类课文,既忌在故事情节上打转,空泛地进行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又忌脱离课文情感线,搞分割式的“语言训练”,肢解课文。老课文如何有新意,如何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呢?

一、咬文嚼字,嚼出语文味

语文教学应当提倡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咬文嚼字,从而使学生的语感伸向言语形式的各个“角落”,真正品出它的味来。

这告诉了我们语文课堂的本质:沉入文本,深入咀嚼语言文字,嚼出语文味来。如:对“五战士———五壮士”这个称呼的改变的研读,使学生明白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绝路,做出死的抉择,这才是英雄本色。

二、抓重点词句,品出语文味

抓住关键词语讲解课文内容,不仅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本意,还要理解在课文中表达的意思和蕴含的情感,用文中的情感诱发学生读的欲望,这样读的质量就有保证了。

如:教学第三部分时紧抓“斩钉截铁”和“热血沸腾”这两个词,第四部分抓“抢、夺、插、举”几个朴实无华的词让学生体会班长的机智勇敢,还引导学生推敲作者用“砸”之巧妙,同时通过改句“石头向敌人头上砸去”与原句比较、评析,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间的细微差别,从而揭示词语运用的规律,这是最有效的词语训练。

三、琅琅书声,读出语文味

情感型课文的教学,应将“读”进行到底,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相融,促成情感熏陶和能力发展和谐共振。

我们可以通过重点语句指导读、体会读,再现五壮士的英雄本色和壮士情怀。如:“为了不让……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和“同志们,用石头砸”“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向敌人头上砸去。”在学生小组中采用个别读、评读、师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不断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资料补充,增添语文味

单元主题是“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狼牙山五壮士》承载的是对近代史中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的回顾。本单元教学的人文目标是要求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但今天的学生距离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非常遥远,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那段气壮山河的历史,从而深刻体验到中华儿女的矢志不渝的爱国热情。

课前先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适时地展示出来,通过列举日寇的滔天罪行,引起学生的愤慨。讲解课文时把“决心”“仇恨”两个词放在具体事实中理解,从抽象到具体,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之动心,再以“情”促读,可谓水到渠成。

五、言语训练,凸显语文味

很多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往往在教学第四部分“石头像……带着……带着……”这个地方时就会进行仿写,而我觉得可以把这一环节挪到“跳崖”部分来进行仿写。因为“五壮士跳崖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不好理解,如果这时来提供书中出现的句式:“石头像……带着……带着……”让学生通过从课文中找依据“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______,带着_____,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试写一句话。这一设计,就能起到多重效果:从课文中寻找依据来写,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通过对五壮士心情的描写,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句式练笔,达到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

如果再引导学生:想到南京大屠杀,他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想到人体试验,班长马宝玉他……自然朗读课文的效果就会更好。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通过站起来齐声诵读形式,进一步表达自己对五壮士深深的敬意和缅怀,再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顶峰。

最后,用比较煽情的话语引导学生读课题。如:同学们,这才是英雄本色,这才是壮士情怀———“狼牙山五壮士”;他们像一座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的丰碑———“狼牙山五壮士”;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狼牙山五壮士”。

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将情感激发的基础建构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品读中,建构在语文能力的培养和积淀中。让学生从“词语的理解、句子的对比、句子的仿写、情感的朗读”多种角度来关注语文教学的特点,就一定能让老课文的教学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摘要: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的教学。那么老课文如何上出语文味呢?一、咬文嚼字,嚼出语文味;二、抓重点词句,品出语文味;三、琅琅书声,读出语文味;四、资料补充,增添语文味;五、言语训练,凸显语文味。

8.狼牙山五壮士教学 篇八

1941年8月,日军调集7万余人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妄图消灭我八路军主力,摧毁抗日根据地。9月25日,在易水河畔狼牙山战斗中,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班长马宝玉率领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学义4名战士,为掩护4万党政军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打退了日军多次猛烈进攻,在弹尽路绝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五位战士的壮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兼浙东分会会长杨小峰说,1944年8月,新四军浙东纵队海防大队奉命赴大鱼山岛开辟海上根据地,由于汉奸告密,600多名日伪军突然袭击海防大队,海防大队被迫还击,42名干部战士英勇牺牲,史称“海上狼牙山之战”。所以说,浙东纵队和北方狼牙山有共同的传统、共同的血缘,我们作为革命的后代有责任去宣传、传承、弘扬宁死不屈的狼牙山精神。

参加祭奠仪式的同志不辞辛苦,登上了狼牙山顶峰,瞻仰由聂荣臻元帅题写塔名、屹立在云雾之中的高大雄伟的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 (黄进琪)

9.《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篇九

《狼牙山五壮士》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7单元第22课(需2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顺序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包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

【学情分析】

让学生从表现英雄壮举的感人文字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五壮士的英雄气概,体会五壮士爱人民、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在阅读中分析重点句来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五壮士的口号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生字卡)。

2、读课文:

分小节指名阅读课文。

(随时注意正音二、质疑。)

师:《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什么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呢?

生答后。板书:

勇敢,不怕死。

师:勇敢地献出生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壮士。同学们看《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除了告诉我们地点和人,还暗含着什么?看得出来吗?

生:还暗含着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师:很好!那这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就知道要写五壮士什么高贵品质啊?

(勇敢,为人民不怕死。)

二、理清文章脉络

师:很好,歌颂了他们的勇敢精神。现在咱们看一看,这篇文章从层次安排上,是不是围绕了五壮士勇敢不怕死写的。这篇文章写了几件事?

生:写了一件事。

师:一件什么事?

生:五壮士英勇杀敌的事。

师:谁再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和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师:就这么一件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写的。)

师:哪是发生啊?哪是结果?哪是发展(经过)?

(接受任务是发生、跳下悬崖是结果、那剩下的三段是经过。)

师:题目叫《狼牙山五壮士》,主要写的是五壮士,这五段里哪几段直接写的是五壮士,谁看出来了?

(生答。)

师:好!五段里有四段都直接写五壮士,再看这四段里哪段最突出他们是五壮士?

(“跳下悬崖”这一段。)

生:最后一段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师:有哪几段是写五壮士和敌人面对面斗争的,表现出来勇敢不怕死的精神。

(诱敌上山、引上顶峰。)

三、讲读课文

师:四段里有三段都突出地写了五壮士勇敢不怕死的精神。现在咱们一段一段地看。第一段没有直接写五壮士勇敢不怕死,为什么要写这段?看看课文,(学生翻开书,看课文)第一段有没有用呢?

生:有用,第一段是作为介绍情况的一个开头。

师:介绍情况的开头,干嘛要写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把日寇的猖狂劲儿写出来呢?

(突出五壮士的勇敢不怕死。)

师:好,还有补充的吗?

(说明敌人多,我们六班只有五个人。)

师:很好,敌人数以千计,反动气焰非常嚣张,我们就五个人,他们最后是……

(以少胜多。)

师:对!更能突出他们是壮士,所以这段非常重要,不是没用的。现在大家来看第二段“诱敌上山”一共分几个小层?

(生读第二段,同桌互相讨论分层。)

指名生回答:分三层。

师:这三层,有几层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有两层:第一层和第二层。)

师:好,这两层是直接写他们什么,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五壮士怎么样把敌人引上山,怎么歼灭敌人。表现出一种勇敢、不怕死的精神)

师:对,这两层是写五壮士英勇杀敌,表现他们不怕死的精神,可以概括成:

板书:

英勇杀敌。

第三层没正面写五壮士怎么英勇杀敌,这层有用没用?

(有用,因为敌人死得很多,说明五壮士非常顽强勇敢,他们是英雄。)

师:很好,第三层实际上就是他们英勇杀敌的结果,更突出他们的勇敢精神。那前两层都写英勇杀敌,写法一样不一样?看书!(学生认真看书。)既然都写英勇杀敌,为什么写两层呢?写法哪儿不一样?

(第一层写他们英勇杀敌,是概括写,是写他们怎样把敌人引上狼牙山。而第二层写他们英勇杀敌,是具体地描写他们每一个人怎么样打敌人。第二层写他们对敌人刻骨仇恨,狠狠地打敌人。)

师:第二层是具体地写了每一个人。那么,哪一层最能突出他们是五壮士呢?

(第二层。)

师:现在咱们就来看第二层。第二层共几句话?看书!(学生看课文。)每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一名总说,下面是分说。)

生:第二层一共五句话,第一句是“他们利用险要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这句话是概括地说他们狠狠地打敌人。第二句“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从这开始是具体地写每个战士英勇杀敌。

师:前面是总述,后面是分述,很清楚的。后面分别写五壮士的四个句子都描写了五壮士的什么?如第一句写班长什么?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平时咱们常讲:描写人物用各式各样的方法,看看用了什么方法?谁看出来了?

师:我请同学读一句说一句,是描写人物的什么?是语言?心情?还是动作?神态?读一句分析一句。

(生读第一句,描写班长的动作、神态。)

出示小黑板第一句、生齐读。

师:哪一个词描写班长马宝玉的神态?

生:从“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的“沉着”表现了他非常镇静,不慌张。

师:第二句谁分析一下?

生:“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这句是写副班长葛振林的动作、语言和心情。

师:是动作为主还是心情为主?

生:写心情多。

师:什么样的心情?

生:“……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这儿细致地描写了副班长葛振林愤怒的心情。

师:第三句写什么?请一个同学做一下这个动作。

生:“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写了他的动作。

师:第四句呢?

(表情和动作。)

师:以表情为主还是以动作为主?

(以表情为主。)

师:这四句话有的描写表情,有的描写动作,有的描写心情。通过这些描写,你能不能看出五壮士心里想什么?

生:他们想一定要把敌人死死地拖住在狼牙山上,拖不住敌人,大部队就要受到很大的威胁。

生:五壮士想的是一定要狠狠打击敌人,掩护好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

师:好。

生:五壮士这时候想的是:要把敌人死死地牵制在狼牙山上,不能让他们乱动一步,好给大部队创造转移的时间。

生:这时五壮士想的是:把敌人多杀几个,好拖延时间,让大部队安全转移。

师:五壮士这时候一心想消灭敌人,充满了对敌人的什么?

生(齐答):仇恨!

师:那我们读这段时,应该读出五壮士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应该读出五壮士对敌人刻骨仇恨的心情。

师:把这四句读一读,读出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来。

生:“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满腔怒火。”

师:请四个同学一人读一句,看谁能够把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读出来。

(生读这四句。)

四、齐读课文第二段

五、作业

课文中两次写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上节课上,有好多同学要求老师讲一些革命英雄的故事。看得出我们这些同学爱学习、爱了解,这是非常可贵的。不知道,同学们自己都知道哪些革命英雄的故事?

(指名说。)

好了,刚才同学们讲了不少故事,不难看出,我们这个集体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集体。其实,学知识,我们就要像刚才这些同学一样,平时注意多读课外书籍,多注意积累,这样才能多长见识。那么有时间,老师再和同学们讲一讲我了解的革命故事。

一、复习巩固,简笔画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请同学们仔细看老师写课题,同上节课一样,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拿出笔来和老师一起写。(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写得怎样?别人都说,顾老师的字写得很好,但是你们知道吗?顾老师写出这么好的字可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我都是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五位壮士胜利完成掩护任务,正准备转移。此时,它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向连队主力方向的路,走这条路可以很快地追上连队,可是敌人却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绝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么,究竟走哪条路呢?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马宝玉的身后,把敌人引上了绝路。(简笔画)到了狼牙山顶峰,五位壮士是怎样英勇歼敌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学习课文第四段和第五段。

二、学习第四段,以情促读,总结读法

1、先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第四段,一边读,一边想象五壮士在狼牙山顶峰歼敌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读书方法:初读想象画面。)

2、学语文,就是要好好读书,边读边想想画面。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把这一段话再读一遍,其他的同学闭上眼,静下心来,想一想,你脑海里浮现出五壮士怎样的形象?

3、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五壮士用石头砸敌人那种英勇豪迈的样子了吗?对了,只要你能想出当时的情景,你就能把书读好。不信,这次你再读一读这段话,肯定能读好。

4、下面,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再朗读一遍,然后告诉同学们,你读到哪些地方最感动,可以把最受感动的句子划出来好好地品读品读,体会体会感情。

(出示读书方法:品读体会感情。)

5、指名读感动处:

划的和这位同学一样的请举手。出示:“他刚要拧开盖子……同志们!用石头砸!”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把你读好这句话的成功经验给大家说说?

(指名回答,并再读。)

教师指导:同学们,你们瞧!烧杀抢虐、无恶不作的敌人这时正攀着山壁爬了上来,现在你就是班长马宝玉,面对着这样的情景,你怎么读?谁来试试。

自由读(教师穿插: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到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同学们想读这句话吗?把这句话读给你的同学听一听,齐读。

6、还有哪些感动的地方?出示“马宝玉嗖地一声……扔向敌人。”

⑴还有那一位同学想读这句话。这么一读,你读出了什么?

⑵此时,班长马宝玉,把对敌人的仇恨全部寄托在这颗手榴弹上,他的面前一大群敌人扑上来了,现在你做着动作再读一读这句话。

⑶指名上台做动作读。同学们,你们看刚才这位同学是怎样拧盖子的。对了,这个动作就叫做“拧”。上节课有一位同学不明白什么叫“拧开”,现在明白了吧!

⑷齐读:

经过这么一读,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7、这一段主要讲了五壮士顶峰歼敌,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五位战士无限崇敬之情,带着五位战士坚强不屈,仇视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课文第四段,把五壮士的情给读出来。

8、总结读法:

学完第四段,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通过读来理解这一段的?

(“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

三、学习第五段,运用读法,读中感悟

1、运用读书方法读一读课文第五段。

2、指名读读感动之处。

3、刚才,同学们找出的语句都是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情景,实际上五壮士英勇跳崖前的神态和动作更为感人。不信,你们读一读这几句话。

出示: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4、同学们,这幅画面就是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感人情景。上节课,有一位同学提出不明白什么叫“屹立”。请同学们对照这幅图,你心里感觉到“屹立”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吗?(他们昂首挺胸,神态自若,显示出一副坚定不可动摇的样子)对了,只要你心里明白就行了。下面,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教师指导:五位壮士望着山下已安全转移的群众和战友,对他们充满了无限深情。请同学们带着深情好好地读一读前面这句话。

(指名读。)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读一读后面一句话。敌人啊,敌人,你们已经上当了,我们的群众和连队都已经安全转移了。瞧,你们还在向上爬,你们真可笑。五壮壮士充满了对失败者的轻蔑。读这句话要读出对敌人的蔑视。读一读。

(指名读。)

5、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读一读第五段,从脑中想一想当时五壮士是怎样英勇跳崖的?

6、五壮士用自己的壮举,向日寇和所有的侵略者证明了中国人民是──(学生接读),所以课文结尾说──(学生接读)

7、读了这句话,你们知道是什么“气壮山河”、“惊天动地”呢?(指名说)对了,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五壮士的口号声,能读出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吗?

8、这一段主要讲了五壮士英勇跳崖(板书)有许多地方描写的很感人,如何把它给读出来呢?刚才同学们都做了尝试,下面让我们再回到那硝烟迷漫的战斗场面,一起去感觉五壮士英勇跳崖的豪迈场面。

(放音乐,出示挂图。)

9、五壮士虽然跳下了万丈悬崖,但是他们奋勇歼敌,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那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同学们,让我们再去读一读第五段,再去细细地体会体会五壮士坚强不屈,英勇豪迈的伟大精神吧!

10、五位壮士英勇地跳下了山崖,同学们你们想对五位壮士说些心里话吗?想说些什么?(指名回答)看得出同学们的心情非常复杂,想通过朗读把自己的心情给表现出来吗?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吧!让我们带着对五壮壮士无限崇敬之情,带着对敌人无比痛恨之情一起朗读课文第五段。

(生读,音乐起。)

11、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12、这一段,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一定有人熟读成诵,也就是说能背下来了吧?是不是不相信自己?自己背背试试,这么感人的文章,该背下来。

(学生练背。)

13、指名背诵。

四、回应目标,总结全课

1、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了解了五壮士痛歼敌寇,英雄跳崖的经过。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还学会了“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种读书方法,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运用这种方法去读书。

10.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2 篇十

忠县实验小学

花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大举进犯、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纷纷滚落 ”“昂首挺胸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两组词语,并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英雄形象。

3.初步领会 “逐一描写”“抓关键人物”这两种人物群体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领会 “逐一描写”“抓关键人物”这两种人物群体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尝试运用抓动作、神态、语言等来细致地刻画人物群体中“关键人物”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提出质疑。

① 大家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②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写了几个人?

③ 真的是五个人吗?真的只有五个人吗?还写了哪些?(还有很多敌人)2.分三个梯度读词语 出示两组词语

(集中兵力 大举进犯 粉身碎骨 坠落山涧 叽里呱啦)(昂首挺胸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①初读,这两组词语分别对他们进行了描写,谁来读读。②再读,分辨这两组词语分别是写什么的?(一组是描写敌人的,一组是描写英雄的。)③理解读,感受词语的感情色彩。

每个词语都是有温度的,我们再带着自己的感受再分组读读。

3.这两组词语,感情色彩对比非常强烈。教你们一招儿,以后读描写英雄人物的故事,要关注两组词语,一组是描写敌人的,一组是描写英雄的,可谓爱憎分明。在读课文的时候,如果对比着读,会有更深入地理解。

二、浏览课文,学习描写敌人的语句。

1.其实,细心的孩子不难发现,课文里除了这些词语有这样的对比,还有很多句子也对敌人和英雄进行了分别的描写。请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用横线勾出描写敌人的语句。

2.抽生汇报。

3.大家把目光聚焦到文章的第一句话,你从“集中兵力、大举进犯”体会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信息?

4.出示图片

(敌人3500多人,我们只剩下5人。敌人数量多,七百倍于我,来势凶猛。)5.然而文章1000多字,仅用了几句话来描写“这3000多敌人”,而把更多的笔墨洒向了这“狼牙山五壮士”。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研读“逐一描写”。

1.这“五壮士”是哪五位呢?(板书五位战士的名字)让我们恭恭敬敬地呼喊他们的名字。

2.走进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出集中描写五战士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句子,用波浪线勾画出来,抽生读。

(体会:面对三千多敌人的疯狂进攻,战士们毫不畏惧,越战越勇。)

3.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的情况紧急。

4.小结:作者就是用这种白描的手法、简洁的语言,对每一位战士的动作、神态进行有序的、逐一描写,我们就把这样的描写称为“群体描写”中的“逐一描写”。(板书:逐一描写)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初步领会 “群体描写”中的“抓关键人物”的描写方法。

1.本文除了对每一位战士的逐一描写,还抓住了哪个关键人物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呢?(马宝玉)

2.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关键人物马宝玉进行描写的呢?(3—6自然段)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4自然段。找出具体描写马宝玉言行的句子来。

3.出示两句话:

班长马宝玉沉着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你发现同样是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这一段有何不同吗? ①写得更具体,怎样写具体的?运用了大量的动作。②还加入了语言描写。

③其他战士一笔而过,没有细细地写。

4.同桌合作学习:

圈出动词,通过朗读把这些动作展现出来。读好语言,读好感叹号。

你从这一连串的动词,连续两个感叹号,体会到了什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5.小结:你瞧,作者抓住关键人物马宝玉的动作、语言等进行了细致地刻画,使得马宝玉这个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人物形象变得更丰满了。

五、小练笔,尝试运用抓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来细致地刻画“关键人物”的写法。

1.如果,你是作者,让你任选一英雄成为关键人物,抓住他的动作、语言、神态、写出他是怎么杀敌的。2.写作,汇报。

3.小结:如果以后咱们要描写“人物群体”,就可以学习作者这样先逐一描写,再像他这样给关键人物特写镜头,具体描写,那一群人就鲜活起来了。

六、研读重点句“石头像雹子一样······砸去”。1.读“石头像······砸去”。

2.把石头比作雹子,体会到了什么?(多、大、杀伤力强、中国人民的仇恨)

带着决心,带着仇恨,我们的决心是什么?我们的仇恨是什么?(出示PPT资料:日本人三光政策、活埋图片等)

3.看这一组数据,你想说什么?(日本人太可恶了)是啊!日寇在我们的国土上肆意妄为、烧光、抢光、杀光。犯下了滔天罪行,简直禽兽不如。

4.通过复踏式朗读,感悟英雄奋勇抗敌的精神。(1)让我们把所有的仇恨都化作力量。(读)

(2)孩子们,无恶不作的敌人正往上爬呢!你们就是五壮士,面临这样的情况,只有一个字“砸”。(读)

(3)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数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猛地举起魔盘大的石头,心中只有一个决心那就是——消灭敌人,赶走日寇。让我们把所有的决心和仇恨都积累在这句话中。(读)

七、学习壮士英勇跳崖的段落,感受英雄本色、壮士情怀。

1.五壮士砸完了最后一块石头,打完了最后一颗子弹,屹立在狼牙山顶峰。于是,最能体现出他们“英雄本色、壮士情怀”的一幕出现了。(出示“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的视频”)

2.出示句子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他们那壮烈豪迈的声音仍在耳边回响,经久不息。(读)

上一篇:财务工作上建设性意见下一篇:旅行社见习提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