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作品赏析(共11篇)
1.艺术哲学作品赏析 篇一
汪曾祺作品的诗意哲学
读汪曾祺的小说,你最感动的不是小说的情节(有些小说根本就没有情节),而是小说中看似平凡实质具有典型特征的事件和独具诗意的描写,用平淡朴素的语言塑造形象逼真、气韵生动的人物形象,把一切变得高尚、美好,让你看到逆境中的顺境,抑郁中的乐观,以及劳动人民的苦趣。《受戒》中有这么一段细节和心里描写: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海明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指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海明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这是一段多么温暖、多么富有诗意的细节和心里描写啊,它传神地反映了人性最原始的冲动、透视出小和尚内心深处掀起的爱情波澜,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这让我想起了《故里杂记》中的第三篇《鱼》中的 一段描写:“‘真是鱼也有眼睛,谁家兴旺就往谁家盆里跳啊!’正在穿堂里做针线活的妯娌三个都听见了。三嫂子抬头看了二嫂子一眼,二嫂子又看了大嫂子一眼,大嫂子又向两个弟媳妇都看了一眼。他们低下头来继续做针线。她们的嘴角都洋溢着说不清的表情。”这一充满诗意的.简洁精当的描写,仅几十个字就反映这妯娌三个在听了桶匠说的“真是鱼也有眼睛,谁家兴旺就往谁家盆里跳啊!”这句话后心照不宣的神态,虽说无言、胜是有言。这眼神活化了妯娌三个对自家美好生活的得意之情,亦或是对别人的鄙夷之态。
小中见大的哲学。汪曾祺文中的诗意美表现在以小见大的细节和心里描写上,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也可窥见一斑。小说《受戒》中小和尚放完焰口后,在众人的围观下,唱了这么一段小调:“姐而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里有点跳跳的。”“漂漂”、“翘翘”、“跳跳”这些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语言在那个谈性色变的年代,读到它,人眼球一亮,心灵一震。其实它所反映的只是平淡带有苦味的生活中,人们所表现出的一种乐观的生活情趣,现在读来还是那么亲切自然。我们不妨再看一看《大淖记事》中,当十一子能进一点饮食,能说话时,巧云与十一子的一段对话:
“他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的门,就不打了,你就不会吃这样大的苦了。你为什么不说?”
“你要我说么?”
“不要。”
“我知道你不要。”
“你值么?”
“我值。”
“十一子,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
“你亲我一下,我就好得快。”
“好,亲你!”
不足一百字的简短平淡如水,凝练美好如诗的对话,无一句动作描写,无一句心里分析,然而人物神态依稀可见,人物性格活灵活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这段纯白描式的对话,安排在小说的结尾,不仅别开生面,更能收到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使读者掩卷之后,仍沉浸在作者精心创造的诗意氛围之中。
举重若轻的哲学。汪曾祺不少作品,尤其是以他的家乡高邮为背景的小说,写的都是解放以前的事情。在我们心中解放前是万恶的旧社会,是人吃人的旧社会,我们读他的文章却没有一点沉重和压抑之感,为什么?这和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和他的写作心态有着直接的关系。汪曾祺在《关于<受戒>》一文中说:“我的作品内在的情绪是欢快的”,“我相信我的作品是健康的,是可以增加人对于生活的信心的,这至少是我的希望。”作者无意粉饰那个黑暗的旧社会,对旧社会劳动人民深受的痛苦是同情的,对于时代苦难的感知也是举重若轻的。如果我们仔细读一读不难看出:作者对《受戒》中为谋个“管饭”而出家的小和尚海明是同情的;对《大淖记事》中蹂躏清纯美丽的巧云姑娘的刘号长是愤恨的;对《异秉》中在保全堂药店学徒的陈相公常遭许先生的毒打是心酸的。就在这同情、愤恨、心酸之中,他用极平淡的语言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憧憬反映出来,让人们看到了生活中一种极具诗韵情趣的美。
汪曾祺用笔表达了人生的诗意哲学,也成就了他诗意的人生。
2.艺术哲学作品赏析 篇二
在历代诗人的诗集中, 有许多“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寓人生智慧, 明宇宙真理”的哲理性诗篇。这些诗旨在明理, 并非纯为抒情, 表现了大至宇宙世界, 小至个人处世方面的某种智慧明达之理, 能给人以智慧启迪与教诲, 既表现了哲理美, 又表现了诗意美。如卞之琳《断章》云:“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2]P116诗虽简短, 却以四个镜头的蒙太奇 (是从法国建筑学上音译过来的专用术语, 意思为:构成, 组合, 装配) 表现手法描绘出一幅完整的画面, 表现出诗人高超的结构化能力。而依哲学视角看, 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存在整体与部分的系统关系, 决定系统功能的东西, 不仅是系统的要素, 更是系统的结构, 好的结构, 整体功能不是等于而是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此诗之妙, 就在于它有好的结构。王之涣《登鹳雀楼》云:“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3]P127说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激励认们不断攀登, 不断进取。苏轼《题西林壁》云:“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3]P161既说明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又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叶绍翁《游园不值》云:“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3]P89作者从一枝红杏延伸墙外, 联想到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姹紫嫣红景色, 同时阐明了一个真理:一切富于生机的东西是关闭不住, 禁止不了的, 它能冲破压抑, 茁壮成长。朱熹《观书有感》云:“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3]P139作者用池塘因为有活水注入, 才保持清澈的道理说明人只有经常读书学习, 接受新鲜事物, 才能保持头脑清醒, 免于陈腐, 得以提高进步。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诗意地居住’是说诗意创造首先使居住成为居住。诗意创造真正使我们居住。”又说:“诗意是人类居住的能力……当诗意适宜地出现时, 那么人将人性地居于此大地之上, 即‘人的生活’乃是‘居住地生活’”[4]P265。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人的生存本质上是充满诗意的, 人的生活应当是充满诗意的生活, 当人诗意地居住于大地之上时, 大地才成为大地, 人才作为人而人性地居于大地之上。而没有诗意的生活, 如同动物一般活着。因此, 诗是艺术和人类理想的集中体现, 人诗意地居住于大地上, 这意味着人应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创造一种充满意义的美好生存环境, 而不是像动物一样只靠本能和感觉活着。人和动物有许多区别, 然而拥有艺术和文化却是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艺术和文化只是为人生存并与人的生存相联系而充满了意义。就人的本性而言, 人诗意地存在着, 象征着人向来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状况, 人有向往更好生活的乞求, 有提升自身生存质量和精神境界的意愿和能力。正如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构想的“理想国”, 中国孔子向往的西周盛世, 老子所渴望的“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民寡国”, 还有诗人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记》, 以及民间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等等。无论这种理想社会是否真实、能否实现, 都表达了人类的共同愿望———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我们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乃至我们全人类的努力和每个个人的终生奋斗, 其最终目的, 都是为了建造一个充满诗意的美好社会并幸福地生活于其中。可见, 诗歌艺术在人类向往的理想社会形态未出现之前, 在人类与个体生存面对的各种各样的逆境中, 能够承担起超越现实局限和缺乏的重担, 它能以想象性的满足方式和象征性的表意系统, 使人们暂且摆脱各种各样的现实困境和缺乏的困扰, 同时以种种象征符号和优美化的形象去表达人类的诗意生存和对美好的追求。
综上所述, 诗歌艺术是人类诗意存在的真实反映, 以哲学的视野看诗歌艺术, 可以做到:能够透过诗歌作品的表象形式, 洞悉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 深刻理解诗歌作品的社会价值;能够从人类生活的本质意义体味诗歌作品对人类整体或个体生存质态的关照;能够从人类实践的社会意义考量诗歌创作的社会责任, 并从主客体的矛盾运动中把握诗歌创作的规律, 整合与提升人类的生活经验, 升华人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丹明子.海德格尔谈诗意地栖居[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1.
[2]刘凯, 艾之愈等.古代诗歌鉴赏技巧[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7.
[3]叶橹.中国现代诗歌名篇赏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
3.艺术哲学作品赏析 篇三
美国作家爱伦·坡在谈论小说创作时,曾说道:“聪明的艺术家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纳入他的情节……他所做的一切都将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实现预先构思的效果”。[1]通过对余华老先生诸多作品的研究分析,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位用灵魂行走的作家那深邃的内心世界与关注现实批判现实的伟大精神品质,以及那颗与现实世界矛盾的心灵。余华先生通过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所描绘的人物与叙述的故事,让我们找到了与他内心世界的共鸣,他独特而犀利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对人生深刻的体会、感悟以及对生活细节巧妙的把握,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从《十八岁出门远行》以稚嫩的眼观察社会,到《活着》里以沉淀的心“看”生活、品人生;从《许三观卖血记》里“毫无存在自觉的被动生存者”,到《现实一种》“从噩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每一部作品都渗透着作家心灵的感悟,每一部作品都给予我们心灵以震撼。他以一个真正的作家的眼观察着世界,以一个作家的心体味生活,更以他那支作家的笔来向我们展现他所观察的他所理解的世界。同时,他也是用笔来引发我们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他的作品是凝结着生活哲学的智慧结晶,更是指引人生航向的火把,引领着我们在人生的迷途中找回方向。或许这就是一个作家所承担的责任吧,而余华用心将它担起。
一、为活着而活着的意义
从余华先生的《活着》,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悲惨的一生,一个人经历了生活的暴雨风霜的摧残而坚持寻找活着的人生真谛的执着。福贵并不是没想过死,可死之后又能有什么?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过是肉体的终结罢了,可是相对于死,如何寻找生的意义,寻找活着的动力与勇气才是最为重要的。福贵在他的一生中不断追寻着这样一种东西,从浮华的物质追求到家庭亲情的珍惜,从命运的不断抗争到阅尽世事的淡然,最后连那头与自己同样快走到生命尽头的老牛也成了他生存下去的依靠。余华先生用这个悲惨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如此之多深邃的关于人生本质的东西,《活着》是对人的一生本质的思考,是对生命本质的拷问。有人说这完全是一个悲剧,悲剧的年代、悲剧的社会,悲剧的一家人,是啊,正是那个悲惨的年代,才有孕育这种悲剧的土壤,正是悲剧的现实才会激发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层次感悟和思考,才能挖掘出最为本质的东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自己是和现实矛盾的,进行着激烈的抗争,没有此,作者就无法写出这般深刻,这样有力度的作品,这是他给我们的用他的眼睛看到、用心灵感悟到的,最真实心灵触动。看福贵的一生,先是因自己赌博输掉家产气死了老爹,接着又在被抓壮丁给人拉大炮的时间死了娘,后来好不容易回到了家,而且又逢家乡解放,本以为日子会好好的过下去,可偏偏儿子有庆又因为抽血过多而死去,好好的家再一次遭受打击,可是上天似乎并没有让这个饱受苦难的家庭得到解脱的打算,又似乎是惩罚福贵,接下来女儿凤霞难产死掉,妻子家珍悲痛欲绝加上患病又离他而去,剩下仅有的两个亲人女婿和外孙,可女婿死在了建筑工地,外孙因吃多了炒豆而撑死,就这样,上天在给予福贵一次次希望的同时又让他一次次的绝望,有人会说,这完全是他自找的,年轻时不好好的,当败家子,到家产让他败光了才知道悔悟,晚了,这是他的报应。然而作者真正想让我们看到的、体悟的绝不仅仅是这些,不是这些需要批判的东西,而是他落寞时的担当,是他在经历了家破人亡,送走一个个亲人后对待生活,对待命运的态度和感悟,那是一种洗尽铅华的达观,是超越了肉体和精神的坦然。固然,福贵年轻时的行为确实令人愤恨,可是即使是如某些读者所说的报应,那也应该足够了,而且罪不及他人,要惩罚也应惩罚福贵一人,由此可见,作者通过福贵想要告诉世人的绝不仅仅是所谓的因果报应,而是一种思想,一种感悟,它要通过苦难的锤炼才能更完美的展现。
二、悲剧人生之外的人性温情
初读者很多人都可能会认为这应该是一部悲剧作品,然而,在这部作品里,除去主人公福贵极其悲惨的人生经历之外,我们同样也能感触到人世间的情暖,比如村长、村民、春生,以及老全,这些人是福贵在落魄之后的一系列遭遇中出现的,有些了解福贵,而有些并不了解(如老全,春生),但他们在福贵十分落魄(可以说以后甚至一辈子也不会再如意)的时候,在这个混乱而悲惨的年代里,却依然保有纯真善良的心,这让我们看到了这部悲剧里的一点儿温馨,而且,从福贵这个小说的主角来讲,他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生离死别之后仍然坦然的活下去,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感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如此说来,我们或许就不能单纯地把它当成一部悲剧来读,而要看到它温情的那一面,更要看到他积极向上的那一面。
语言是建构的而非透明的传达思想的工具,也存在审美价值,这种认识标志着现代批评的特点。作者用他那富于乡土气息的笔触,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富于乡土乡韵的世风图,从这里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世风人情,看到了那个时期的人间悲苦,更看到了生活对于一个经历了那么多坎坷、困苦,最终依然还要忍受岁月打磨的农民的真正意义,正如书的名字,活着,是啊,活着,活着这两个字对于那些未曾经历人生的初生牛犊而言,不过是两个那么普通而又再普通不过的字罢了,可是只有真正经历的人才真正明白那两个字的重重的含义,它夹杂着他一生的泪、血、欢乐,无奈……一切的一切,有如那头陪伴着他的老牛,只有经历了由牛犊的倔强、壮年的方刚,才能在老年了的时候在晚风夕阳中安详悠闲地慢慢咀嚼生活的味道,我们可以体会,那每一次慢慢的一嚼可都是对生活的酸甜苦辣咸的体味。这时我们或许可理解为什么福贵能将他一生的经历讲解得那么透彻、那么明析,那是因为每一件事都在他那颗已经苍老的心里刻过一道深深的痕,那痕不会因为时间的变迁而消磨掉,反而会一点点加深,深入到了骨髓,深入到了灵魂,更深成了永恒。
结语
余华先生正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位主人公形象,深刻而多方向的展示了他的人生哲学:活着就是忍受着苦难与痛苦之后的为更加坚强的忍受苦难与痛苦而坚强。正所谓:世事是皆休,人人忍之道,唯有更加坚韧,才能经受生活的磨练,才能体味生之义。
4.丹纳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篇四
丹纳(1828—1893),丹纳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 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历史文化学派的奠基者和领袖人物,被称为“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他的《艺术哲学》对 19世纪的文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丹纳的主要文论著作有《拉·封丹及寓言诗》(1854)、《英国文学史》(1864—1869)、意大利游记》(1864—1866)、《艺术哲学》(1865—1869)等。另外关于哲学和历史,丹纳也多有著述。《艺术哲学》一书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讲稿的辑录,包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也是丹纳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艺术哲学》是傅雷于 1958—1959 年译出,并撰写了译者序,在《艺术哲学》中,丹纳分析了大量史实,对一些典型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列举了古希腊以及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6 世纪的法国、17 世纪荷兰的艺术文艺史实,并加以分析比较,科学地揭示了文学艺术与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要素的紧密关系。
《艺术哲学》是一部关于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全书分成五大编,分别第一编是艺术品的本质及产生,第二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第三编是尼德兰的绘画,第四编是希腊的雕塑,第五编是艺术中德理想。其中第一编是对艺术品的起点性和总体特征做的第一个概括综述,而最后一编,则是丹纳自己美学思想的一个阐述。丹纳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社会现象。艺术作品属于一个总体。第一属于艺术家的全部作品这个总体。第二艺术家及其全部作品又属于一个比艺术更大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第三艺术家家族还包括在一个更大的总体之内。这就是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艺术作品从属于一个总体,这个总体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逐层扩大包含。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必须从社会这个最大的总体出发,最终实现对艺术作品自身的研究。
在《艺术哲学》中,丹纳分析了大量史实,对一些典型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列举了古希腊以及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6 世纪的法国、17 世纪荷兰的艺术文艺史实,并加以分析比较,科学地揭示了文学艺术与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要素的紧密关系。
丹纳的种族指的是种族特性,它来源于天生的遗传性,是一个种族区别于其他种族的独有特性,这是一种不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的原始印记。“我们所谓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对于种族形成的原因,他更多地强调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他认为种族的特征是由自然环境造就起来的,而种族的特征又体现在民族的精神文化上,成为民族精神文化原始动力的一个部分。
丹纳的所谓环境,既指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也指社会文化观念、思潮制度等社会环境。丹纳坚持整体的联系的观念,反对孤立地看待和分析事物。他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是从属于作者的全部作品的,艺术家本身也是隶属于某种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的。而艺术宗派则属于它周围趣味和与它相一致的社会。丹纳以希腊
悲剧的消亡为例,来说明社会环境变化对文学艺术发展所带来的显著影响。他说希腊悲剧的黄金时代,即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诞生的时代,正是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时代,小小的共和城邦以极大的努力获得独立,在光明的世界中取得了领袖地位。而到了民主风气消亡与马其顿的入侵使希腊受到异族统治的时代,希腊的民族独立和精神元气一起丧失,悲剧也随之衰弱。
丹纳所谓的时代,内容较为广泛,包括精神文化、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状况等,这些因素影响当时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形成一个时代独有的“精神的气候”。丹纳首先从生物学的立场出发,认为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着物种的繁衍和生长,在荒僻的山峰上、怪石嶙峋的山脊上、陡峭的隘坡上,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只有坚韧的松树可以生长。
在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中,种族因素是内部根源,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的推动力量,正是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着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及其走向。丹纳关于构成精神文化三要素的理论明显受到前人的诸多影响。18 世纪前期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主张以人类社会和客观环境去探讨决定政治法律的因素;19 世纪初法国女作家史达尔夫人认为风俗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着文学艺术的发展,自然环境与时代精神决定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文艺是“民族精神”的产物。而在丹纳这里,关于文学艺术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学说发展成为一个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划分虽然有些含糊不清,但基本覆盖了影响文学艺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初步地揭示了文学艺术与外部世界的复杂关系。
5.读《艺术哲学》心得体会 篇五
《艺术哲学》是法国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丹纳的名著。本书最初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习讲述美术史的讲义,包括艺术品的本质及产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全书条分缕析,富有热情,内容丰富精彩,不是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更像是在读有趣历史,因为所学的是美术,对本书所讲述的西方艺术了解的并不多,书中所提到的大量画家并不认识,例举的大量例证也不了解,所以很多细节不能很好的记住,所以对整本书的理解不是很完整,然而读的过程中会联想到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联系,感受到书中所提及的意大利、希腊、尼德兰当时的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当时的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形态都相互影响互有联系,比如现在流行的室内及家具风格中的“北欧风格”、“洛可可风格”、“巴洛克风格”、“地中海风格”等,都是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设计中的反映,这些艺术风格虽然过去多年但还在影响着现代的设计风格。设计应该不断的向前看,走在时代的前端,但是经过时间推敲的经典却永远不会退出潮流。这又让我想到在室内设计中,很多人对中国传统的设计风格的影响是“古板”、“老旧”,认为是年纪大的人才会用的设计风格,其实是在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没有对中国传统的东西进行创新,传统文化不光要“传承”,还要“创新”。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影响着艺术和艺术品,中国的设计在经历了模仿、抄袭的过程之后,也在思考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在这样的环境和时代的影响下,带有中国元素的设计在国际上也越来越散发出光芒,中国设计师在2012年米兰国际家具展上展出的“请坐,米兰”系列家具,这一系列家具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梅瓶、花鼓、万花筒等加以现代手法的设计,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度。
艺术是有共通性的,设计包含在艺术当中,只有看清楚艺术的本质,才能更了解了解艺术的重要。我们感觉到艺术的重要,但那只是处于本能而非根据思考。我们只重视艺术,对艺术感到敬意,但不能解释我们的重视和敬意。我知道很多设计风格,但不了解这些风格的起源和发展,如今我们能说出我们赞美的根据,指出艺术在生活中的地位。
6.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论文 篇六
一、艺术哲学、艺术史与艺术学之间的关系
艺术史是运用相关的历史文献与实证材料,对各个时期的艺术创作、艺术思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艺术发展大致走向的一门学科。我们对艺术史的理解会涉及到一些历史、民族、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艺术史的“事件”是艺术家生平、艺术学运动的形成、艺术技巧的进步以及与之存在相关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情况。艺术史家必须将其连接成相继的“事件”,讲述一个首尾贯穿的人类伟大的视觉经验和由此而创造的种种视觉形成的故事。艺术史从纵向方面看(按朝代划分),可分为通史和断代史。如世界艺术史、中国艺术史是通史;20世纪艺术史、原始艺术史则是断代史。艺术史从横向方面看,可分为民族艺术史、门类艺术史和专题艺术史(按文化形态划分),如中国艺术史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先秦到西汉,从东汉到唐(贵族文化),秦汉到清(平民文化)。由于第二种划分要做的不仅仅是整理各个朝代的资料,还需要对每个时期的风格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因此,第二种划分在揭示艺术问题上更容易深入,在划分上也更合理。
二、艺术哲学对艺术史的影响
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从夏商周至今日的艺术史总是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艺术哲学的任务是为了从艺术史中整理出最核心的问题,上升到哲学范畴。之后,通过哲学理论来指引某个阶段的艺术史。从广义上来看,艺术史涉及到艺术品的时间、作者及当时的文化环境,却很少触及到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艺术史家是站在时空的立场上审视艺术作品,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去填满历史,帮助成千上万的艺术品对号入座正是历史学家的任务,而一旦历史家们抛开表面的历史现象试图对艺术品进行剖析,就会发现除了历史这个实证性的标记外(艺术品年代、地点、艺术家),他们大部分缺乏对艺术品本身价值的关注。哲学家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将艺术史中存在的现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寻找艺术的真谛。唐代张彦远撰写的《历代名画记》,全书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卷至第三卷,主要是画论、技法、鉴定、收藏这类关于艺术本质的研究;第四卷至第十卷,主要是画家史传的研究。《历代名画记》是史、评、论三者合一的著作,它属于狭义上艺术史,但它里面却包含着“书画同体”、“意存笔先”、“品”等许多美学的观点。在卷一《论画体工用拓写》中,张彦远提出绘画的“五品论”,分别为自然、神、妙、精、谨细。“品”在美学中是很重要的概念,就艺术领域来说,“品”是一种审美性的艺术批评活动,它的落脚点是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在“五品论”中,以“自然”为首,说明张彦远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把自然放在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古代人所谓“自然”,既是指事物本然的存在状态,也是指与这种本然的存在状态相适应的、人的自由的存在状态。从美学上说,或从创作上说,“自然”就是通过摒弃外物和人心(人的欲望、意志和理性等)的局限而获取的“最高真实”。张彦远标榜“自然”,认为绘画应以揭示自然的“道”作为最高标准。在张彦远前,老子将“道”的本质归于自然,庄子把自然无为的理论从治国扩展到了修身,魏晋南北朝时《文心雕龙》对自然的强调,这些哲学上的理论,为后代的水墨画的兴起做了思想上的铺垫。水墨的颜色最朴素,也最符合自然的本性,对“道”可谓是最深刻的表达。在唐代对墨法技巧的重视形成了泼墨画风,而以水墨代青绿也是唐代山水画的一个重要发展。张彦远对“自然”的强调,让后人了解到水墨画的重要性。水墨画的又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自唐后,五代北方荆浩、关仝为代表的作品崇山峻,气势宏伟:南方以董源和巨然为代表的作品林木清幽、秀美抒情。董其昌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王维)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云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又遥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进而他提出了“南北宗论”,将王维和李思训分别定为南北两派的祖师,荆、关、董、巨米家父子元之四家为南宗正传,并极力推崇南宗为画派正统。哲学家洞察到的艺术世界不像历史学家那样单一,仅靠了解表面上的属性就能得到整个艺术世界。哲学家对艺术的理解建立在艺术史之上,哲学的推理让他更容易觉察到艺术的哲学本质。他用抽象思维阐释观念,得到具体稳定的答案。为下一个环节的历史作品提供模板,延着这一环节下去就是艺术作品的继承性,继承性又打开了新一代的艺术史之门。
三、艺术史对艺术哲学的影响
艺术史筛选艺术品的条件几乎不触及艺术品本身的价值,精确的时间就可以为艺术品定位。大众容易把艺术史当作一把精确的刻度尺,从中找到艺术品的信息。若再次将注意力集中到艺术品上洞察隐藏在艺术品背后的价值,就会发现想要站在历史立场上为艺术品说话,抓住的只是其中的皮毛,历史是艺术品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艺术哲学,主要是把艺术家的艺术实践、艺术经验,进行概括总结,上升到具体的概念和范畴。艺术哲学的范畴和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但艺术哲学绝不能脱离艺术史,若脱离了艺术史,艺术哲学就应该称为哲学,而并非艺术哲学。在哲学前面加上艺术两个字,就意味着需要掌握大量与艺术史相关的知识,才能更好的把握艺术哲学。在艺术品中提取哲学思想与把哲学思想生搬硬套进艺术中完全是两码事,后者是哲学家们经常犯的错误。这样做的缺陷是容易脱离艺术这个大家庭,把哲学作为炫耀的资本,留下不懂艺术的哲学家散播所谓的知识体系。宋代,寒族兴起。寒族在朝为官,主要的途径是考取功名。寒族功名成就后,主要的时间用来处理政事,其次是研究诗文,剩余的一小部分时间才是作画。当上官僚的寒族因为政务、诗文占了大部分时间,所以他们绘画的技法含量不如宫廷画师那般扎实,苏轼、米芾、黄庭坚则属于这一类。苏轼自知自己论画技不如宫廷画师,所以称自己作画是“翰墨游戏”。“墨戏”顾名思义它只是把绘画作为文人士大夫休闲时光的一种游戏而已。“墨戏乃是对于晚唐以来逸格画风的总结。墨戏的观念,可以认为是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集团所阐发并实践并理论化的士大夫画的形式。”
身为文人士大夫的苏轼等人,虽然在绘画的内容、题材、技法上无法与专业画师相提并论,但他们的诗文、书法却比宫廷画师高上好几筹。画师由于其从小习画,技法高超,但这也是他们的弊病所在。由于画师专注于绘画技法,他们的书法、诗文这一块就比较薄弱,表现在画面上即:内容精致、题跋简短。而与此相反的是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技法弱,诗文书法强,表现在画面上即:内容简洁,题跋多且字好。加上文人士大夫的特殊身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他们的“墨戏”成为一种新的绘画风格。但文人士大夫是如何在技法弱的情况下出奇制胜?这时文人士大夫提出了新的评画标准,即以文人士大夫的政治人格作为绘画批评的标准。这就把唐代对画的“质量批评”转为“人格批评".所以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逸。”这点在邓椿的《画继》中有详细的表现。画之逸格,至孙位极矣。后人往往益为狂肆,石格、孙太古犹之可也,然未免乎粗鄙。至贯修、云子辈,则又无所忌惮者也,意欲高,而未尝不卑,实诗人之徒?(《画继》卷九)邓椿所谓的“逸格”必须有人品学问的支撑,而在笔法上又“狂怪”即有别于画师工整细腻的画风。而编入《画继》的人唯有苏轼父子、米芾父子堪称“逸格之极”。“逸”本来是指一种精神境界和生活形态,这种境界和情态渗透到艺术中,就出现了所谓的“逸品”(逸格)。唐代,就画论画,即不论画者身份、人品、才学来评画。而至宋代,士人画以墨戏为实践构建新的艺术理念――“以人评画”。这时“逸品”由唐代的“就画论画‘转为宋代“以人评画”,显然与苏轼等人所倡导“士人画”艺术观及其诗文息息相关。艺术史,即绘画在某一时期的历史,它可以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对它的影响,致使艺术史萌发出新的模式。而这种新模式的流行,又会带动这一阶段艺术哲学里某个概念转向新的方向发展。而艺术哲学里概念的不断演变,又会对下一阶段的艺术史起引导的作用。
四、总结
艺术史与艺术哲学虽然为艺术学门下的两个单独学科。但绝对不可以把它们分开研究。只研究艺术史容易忽略艺术的本质,只研究艺术哲学容易脱离艺术圈。只有弄清楚艺术哲学和艺术史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取得新的进展,才能在艺术学这门学科中继续深造。
7.西方流行音乐的艺术哲学 篇七
在20世纪, 西方流行音乐对旋律、节奏、和声和乐器学的新形式试验, 反映出了新能源形式和各种新机械发明对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有力影响。在音乐领域, 20世纪的录音棚制作是流行音乐工业的基础, 它往往与音像业、各种传媒连成一体, 改变了传统的音乐厅方式, 产生了新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电脑系统的介入, 又产生了人机互动的虚拟真实现象, 再次解构了作为确实的创作结果的传统音乐作品, 这使音乐作品成为了人机方式中主体参与过程所展现的可变事物, 突出了观众的参与性、音乐作品的事件化和行为化。由于新技术手段 (唱片、KTV、广播电台、广场音乐等形式) 的出现, 流行音乐大行其道, 成为20世纪西方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西方流行音乐作为世界流行音乐的主体, 主要是以欧洲、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以及黑人音乐为基础融合而发展起来的, 具有更多的自娱性与商业性, 随着其逐渐的演化和发展, 产生出多种流行音乐种类:布鲁斯、爵士乐、乡村乐、摇滚乐、雷鬼乐、说唱乐、电子乐、音乐剧、廷潘胡同音乐等。
西方传统音乐的结构一般包括曲式、和声、复调、配器、旋律和织体等, 而西方流行音乐的结构, 经常需要切入补充新的因素, 如线条、音色、时值等。有些流行音乐作品甚至可能是三无的, 即无旋律、无调性、无规则, 但同时它又有可能是三陪的, 即陪伴有图形、文字和现场。20世纪的流行音乐令人眼花瞭乱, 如泣如诉的哭腔, 表现了金环临牺牲前内在的凄婉与悲凉, 但这种情绪不能夸张地大胆运用, 还是要以连贯、恬静的音色为主, 在情感上是平静、不畏牺牲中带着浓浓的不舍与依恋。
4.戏曲风格的润腔
“野火春风又吐新芽”中, “风”字的字头演唱者用了明显的唇齿阻气“报字头”的咬字方法, 符合戏曲咬字所说的“嘴皮子功”。“新芽”两个字运用了戏曲唱法咬字头“紧”的特征, 音乐速度变慢且自由, “新”是在xi音上做延长运腔, 在延长的时值上伴有典型的戏曲韵味;“芽”也是在y音上做延长再圆滑地过渡到a, 戏曲味儿浓厚。
(三) 人物形象的塑造
《永远的花样年华》主要塑造了金环对家乡热爱、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女性形象以及对革命事业奉献生命的崇高革命者形象。第一段塑造了金环端庄、俊美、年轻的女儿形象, 演唱时音色要尽量的甜美。“月亮……还是这样坚强, 永远的花样年华”更进一步的塑造了金环深情、柔美的女儿形象, 同时引出了她坚定的一面, 演唱要细腻兼果敢。“明天我将会变成一颗星……又吐新芽”金环的形象过渡到不屈的革命者形象, 以革命者特有的激情, 刻画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结尾段回到现实、高亢有力, 传统的作曲方法被打破, 创作手法不断求变求新, 人们普遍个性张扬, 音乐观念与审美标准都有了极大的变化, 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古典的美学传统, 改变了审美形式的表现原则。
20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 文化观念产生根本性逆变, 美学范式不同于往昔的社会。20世纪的现代科技直接产出了与音乐相关的重大器具性和观念性的转变, 人类的生活方式、观念意识和舆论倾向直接影响着音乐的题材、体裁、技术要素和音乐家的思想观念等。在这里, 西方流行音乐的音乐因素全面开发, 具有大众狂欢与多元对话的性质, 流行音乐以新奇、活泼、性感的手段刺激着大众的注意力, 同时向实际生活渗透并产生综合艺术。人们力图突破审美范畴, 打破雅与俗、台上与台下、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政治与文化、科学与宗教等界限, 从传统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 用流行音乐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 从强调主观感情转向到客观世界, 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 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相结合, 主张艺术平民化并且大量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音乐创作的发展, 丰富了演出曲目。另外, 它们也并不都是没有思想意义的胡闹和追新求异的音响堆砌, 有些作品的确以它们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手法, 取得了用传统手法很难达到的某种震撼人类心灵的艺术效果。流行音乐在表现一些重大题材方面, 较之传统作品也并不逊色, 有许多流行音乐家都创作了体现, 诸如世界大战、法西斯暴行、宗教冲突、种族歧视及贫困与灾荒等人类生活中重大题材的优秀音乐作品。就更深一层的风格或个性来说, 它们则呈现出雄伟壮丽、悲壮动人、流丽婀娜等多种美学特征, 有言志之美。这些优秀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 它们已经成为20世纪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经典曲目。
总之, 流行音乐在形态上呈现出多样变化的创造性特点, 在情态上具有丰富复杂和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它的意态美将更突出、更深远、更具超越性, 其千姿百态的风格美将与新时代人们千变万化的审美需求相适应。人类的文明发展业已证明, 由于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完备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 已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1.
8.艺术哲学作品赏析 篇八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生活态度;生存哲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苦难是余华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体,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余华文学作品中的苦难主题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即余华开始更多的描写人生磨难以及人生所具有的本源性悲剧。而作为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面对苦难的过程中也不再茫然,而是使用乐观的态度在苦难中构建属于自身的精神世界并完成自我救赎。其中《活着》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一、苦难的承受
在《活着》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主人公福贵,虽然年轻时期是一个纨绔子弟,但是之后的一生却充满了苦难。而在这场似乎没有终点的苦难之旅中,福贵对待苦难的态度,也正呈现出了余华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生存哲学,即苦难主体以及对苦难的承受。
在《活着》中,福贵将家产败光的同时也迎来了数不尽的厄运,本已走出绝望心境并希望平安度日的福贵,又经历了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女婿二喜以及妻子家珍、孙子苦根的接连死亡,这些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也更是衬托出了这些苦难所具有的悲剧性。如同《圣经》中的叙事一样,余华所创作的《活着》也是从人类所具有的原罪入手进行了讲述,基督教所说的原罪包括猜忌、孤傲、愤怒、吝啬、贪婪、怠慢、浪费、情欲,而《活着》中年轻时期的福贵吃、喝、嫖、赌,气死父亲等行为,也正符合这些原罪的内容。同时,基督教认为,人类必须为救赎自身的原罪而经历苦难。从福贵之后的生活来看,父亲的死亡让福贵开始转变自身玩世不恭的态度,并逐渐找回了自身一些好的品质,特别是在被抓壮丁的几年中,死里逃生的福贵更是看到了生命的珍贵与生活的不易,因此,福贵虽然承受着自身之前生命历程中从来没有过的贫穷生活,但是却逐渐的乐观和豁然起来。然而即便如此,苦难也没有结束对福贵的惩罚,不断承受生离死别的福贵,逐渐认识到了自身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奈和无能为力。但是,福贵依旧选择了活下来,这种选择也体现出了福贵异常顽强的生存意识,同时也与福贵年轻时期的境遇和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烘托出了这种生存意识的难能可贵。福贵的所有经历,让他变得“麻木”,也让他将“活着”当作自己的唯一信仰,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福贵也具有了直面人生、承受苦难的勇气和力量,一次又一次的苦难,使他的变得更加坚强。
二、乐观的态度
面对苦难,福贵选择了无奈但是又勇敢的直面和承受,然而,每一次苦难的来临,都会对福贵带来不可言喻的巨大冲击,因此,福贵需要一种支撑,而到底是怎样的支撑能够让福贵度过如此这般苦难的人生呢?基督教认为,苦难并不会因为人的努力而避免,而在经受苦难的过程中,“爱”能够成为巨大的支撑,正如耶稣明知道自己要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由于自身对人类充满了“爱”而毅然承受了这种苦难。
福贵在承受苦难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利用死亡来结束一切,但是正如余华所说:“他拥有着比别人多很多的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也正如福贵所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由此可见,“担心”是他选择活着的原因,而这种“担心”,也正是“爱”,是属于福贵的“十字架”。另外,在福贵的这句话中隐藏着一种幸福感,“为全家送葬”能让福贵踏实,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是福贵对自身一生苦难最为坚定的回应。这种乐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福贵的回忆,它能够回忆起许多与家人相关的美好的事情,也始终认为自己的家人在陪着自己,如福贵和自己的老牛进行对话的过程中说道:“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在这句话中,福贵历数了自己的亲人,而在说这头老牛时,又像是在说福贵自己。福贵的苦难和福贵的乐观以及老年之后福贵的自言自语,难免会让读者感到心酸,但是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福贵强大的内心。与年轻时玩世不恭的“败家子”相比,此时的福贵具有更高的幸福感,由此可见,在承受苦难的过程中,福贵并不是麻木的接受,而是在苦难中不断的感悟和成长。老年的福贵走出了直面着苦难,走出了原罪并实现了重生,这与三天之后十字架上的耶稣得以复活的意义十分相似,即福贵利用自己的乐观以及对家人的爱,完成了自己的坚持,也完成了对自身的救赎。
参考文献
[1]吕丽.苦难中的人性之思——余华小说的主题及其精神向度[J].学习与探索,2013(6).
[2]魏来.苦难的救赎之路——余华小说苦难主题解读[J].才智,2010(6).
[3]崔玉香.从苦难主题看余华对传统宿命观的承袭[J].山东社会科学,2006(6).
9.艺术哲学作品赏析 篇九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经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帮助参赛同学更好地围绕时代发展主题、社会变革需要和人民群众期待,开展参赛作品选题制作,特请有关专家拟定了本参考题目。
总体要求:鼓励参赛同学认真学习理论,深入社会实际,用建设性的态度和改革发展的眼光,了解新情况,反映新问题,学习新经验,参加新实践,了解社会,亲近群众,典型调查,以小见大,独立思考,创新认识,拓展视野,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把握,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运用科学理论来洞见、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参赛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给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已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和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等。
本届组委会不接受没有列为竞赛学科的作品参赛。哲学类:
1.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独立自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典型调查。
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
体现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5. 改革开放伟大历史作用的典型调查
6.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
7.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经验的调查 8.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的典型调查 9. 弘扬中华文化,培养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 10. 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调查研究 11. 新形势下信仰问题研究 经济类: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 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30年历程的典型调查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典型调查 4.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途径和形式调查研究
5. 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进行的调查研究
6. 农村依法流让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的调查研究 7.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 8. 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 9.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研究
10. 开发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本问题的调查研究
11.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改革创新的典型调查
12. 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问题的调查研究 13. 货币、保险和期货市场发展与规范调查研究 14. 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和规范调查研究 15. 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发展和完善调查研究 16. 民间投资问题研究
17. 各地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践调查研究 18. 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资关系问题的调查研究 19.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典型调查 20.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典型调查 21. 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22. 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典型调查 23. 各类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4.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25. 积极利用外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的调查 26. 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 27. 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 28.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29.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调查 30. 名牌战略案例研究 31.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法律类: 1.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 2. 3. 4. 5. 6. 7. 8. 9. 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和法律保障研究 宪法实践性研究 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 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 刑事法律问题调查研究 中国民事法律制度完善研究 未成年人法律制度完善研究
10. 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和创新调查研究 11. 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对策 12. 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13.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14. 我国行政法治实践的调查研究 1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 16. 我国反垄断法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学类: 1. 各地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的政策和实践调查研究 2. 3. 4. 5. 6. 7. 8. 9. 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和效果典型调查研究 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分析 社会信任问题调查研究 社会融合问题的调查研究 国家认同问题的调查研究 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变动的单项调查 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10. 我国人口素质问题调查研究 11. 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12.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13. 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 14. 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15. 新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调查研究 16. 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的建设的调查研究 17. 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8. 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 19. 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
20. 城市中务工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 21.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典型调查 22. 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23. 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4. 网罗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25.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 26. 代际关系变化的调查研究 教育类: 1. 2. 3. 4. 5. 6. 7.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调查研究 鼓励创新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调查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课题研究
各地解决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的举措和实践调查研究 各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与培养的典型调查 8. 9. 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10. 加强和改革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典型调查 11. 各地解决城镇学龄前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12. 在大中小学逐步开展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实践和典型经验调查研究
13. 各地对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享受同等教育的举措和实践调查研究
14. 中西部农村教育发展新矛盾新问题调查研究
15. 国家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政策和实践调查研究 16. 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管理类 管理类: 1. 2. 3. 4. 5. 6. 7. 8. 9. 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典型模式研究 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的调查 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研究 新型科技企业的定位和管理调查研究 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 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
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作用调查研究 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研究
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问题调查研究
10. 企业在创新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 11. 工矿企业安全监管体制和状况的调查研究 12. 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研究 13. 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 14. 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法制化、规范化的调查研究 15. 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家协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6. 影响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与分析 17. 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转型和行政改革典型调查 18.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个案研究
10.艺术哲学作品赏析 篇十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该句出自宋•朱熹《观书有感》,喻意为只有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取得新的进步。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该句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认识应该不断的深化和向前推移,这样才能保持“清如许”,永不过时。
2、“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该句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意为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该句出自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其意为:从书上学到的知识终究显得浅薄,要真正弄懂所学的知识,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深化。该句强调了实践的观点。
8、“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该句出自唐罗隐«蜂»,其喻意为: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的高尚情操。
考点透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折射出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重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该句出自唐•白居易«赋得古原送别»,其意为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首名句的寓意为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4、“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该句出自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其意为:堆积九仞高的山,还差一筐土就不能成功。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不,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句寓示人们,只有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该句出自唐李白«行路难»,其意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不能灰心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6、“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该句出自宋苏洵«辨奸论»,其意为:月亮周围出现晕圈就要起风,柱子下面的石基潮湿就要下雨。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本质和现象是不可分的,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总是本质的表现,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通过对“月晕”和“础润”的分析,认识到大气运行的规律性,从而预见到天要刮风和下雨。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9、“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该句出自唐王翰«凉州词»,其意为:喝醉了躺倒在沙场上,请不要见笑,自古以来沙场征战,有几人能活者回来?
考点透视:不同的价值 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有很需要影响,该名句反映了守边卫国的将士们那种视死如归的价值观。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3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23.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4.未雨绸缪: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5.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2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7.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9.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0.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1.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3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3.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用。
36.怨天尤人: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努力的错误观点。
37.严师出高徒;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方面看到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9.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0.田忌赛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4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2.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44.好事多磨: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
46.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47.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48.和谐,就是美和善;万事如意: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4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50.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5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68.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69.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0.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人的认识不断在提高,不能总以旧眼光看人。
71.踏花归来马蹄香: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2.诸葛亮隆中献策:无论是对过去的认识还是对末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7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发展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53.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4.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5.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6.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57.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5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59.和而不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普遍性一特殊性是统一的。
6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抓主要矛盾。
6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6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学会“弹钢琴”;把握重点、统筹兼顺:抓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
63.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想问题办事情应有所侧重,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64.浅尝辄止、固步自封: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认识应当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65.守株待兔: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66.声东击西:真象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占有感性材料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关键、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74.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7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 77.望梅止渴: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
79.郑人买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0.削足适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82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83.有志者,事竟成: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84.满招损,谦受益: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85.人定胜天: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86.事在人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87.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8.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0.“不打不相识”、“吃一堑,长一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1.“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2.“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7.“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独木不成林;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0.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1.荷花好看,还要绿叶扶持。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2.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103.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104.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105.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106.团结就是力量;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108.“一着妙棋,满盘皆活”; 部分影响整体
109.“一失足成千古恨”、“牵一发而动全身”; 部分影响整体
110.“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箭定乾坤”; 部分服务于整体
111.“成败在此一举”、“细节决定成败”; 部分服务于整体
112.“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部分制约整体 113.“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 部分制约整体 114.“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整体统率着部分 115.“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整体统率着部分
116.“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 发展的普遍性
117.“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发展的普遍性
11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发展的普遍性 11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发展的普遍性
120.“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发展的普遍性 121.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2.停滞不前、小富即安、一成不变;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3.只看眼前利益,不看长远利益;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4.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5.只讲数量,不讲质量;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6.只讲时间,不讲效率;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7.只讲规模速度、不讲质量效益;只见顺利,不见挫折。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8.“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12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130.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13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发展的普遍性
132.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3.雪莱:“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4.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5.吃亏是福;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6.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7.“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8.苦尽甜来终有蜜;苦尽甘来;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9.“梅花香自苦寒来”;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40.“若非一身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41.“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4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4.“合抱之末,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5.“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7.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8.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9.万丈高楼平地起;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防微杜渐;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50.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51.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5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4.“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5.“尽信书不如无书”; 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6.“谦受益,满招损”; 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7.“吃一堑,长一智”; 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8.“失败是成功之母”; 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9.乐极生悲;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60.否极泰来;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62.变废为宝;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63.哀兵必胜, 骄兵必败; 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64.化险为夷; 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65.弄巧成拙。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66.“量体裁衣”; 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7.“对症下药”;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8.“因人而异”; 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9.“因地制宜”;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0.“因材施教”;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1.“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3.“解铃还需系铃人”; 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艺术行动中的哲学思考 篇十一
雅克·考夫曼,拥有法国和瑞士双重国籍,但出生于摩洛哥,因此,是一个最具欧洲身份的艺术家。他现任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陶艺系主任,教授,并兼任联合国国际陶艺协会主席。他是一个在国际上非常活跃和非常有影响力的当代陶艺家,曾在日内瓦、法国、芬兰、中国、日本等不同国家参展及举行个人陶艺展。作品多次参加国际交流展,曾在在法国获第八届国际陶艺双年展奖章;在布格多夫获第二届国际工艺品展一等奖;美国西雅图国际陶艺学院展金牌;在萨尔格米娜第一届国际陶艺双年展最优秀奖;在卡鲁日第四届国际双年展一等奖等。还被邀请到世界不同国家的大学讲座,并兼任客座教授。作品被世界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考夫曼对东方哲学思想有很深的研究,有很大的兴趣。从1998年来到中国做交流开始,他的足迹就遍布了中国大地,他的许多作品都完成于西安、广州、景德镇、长沙等。他虽然来自欧洲,但他的作品却非常具有东方的禅宗精神。他常常在作品中将自我移位,进入一种禅学中的虚静和无我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不是人在控制技术,而是技术和材料在引导人的潜意识。考夫曼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强调了“能量”。他认为能量无所不在,无论是烧制的陶瓷、社会、历史文化还是人的精神上都蕴含着不断转变的能量的存在。这种能量,也可以把它解释为中国古代老子提出的“道”、“气”、“象”的美学思想。
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他注重感悟与顿悟式的直觉,认为,直觉就像是一种主张,一种内在的反映。它既反映了其对创作材料的了解,又揭示了其对创作的各种可能性的思考。创作时,在了解材料的同时也产生了对材料本身的认同感。除了对材料的了解和对各种可能的创作结果的思考,同时令他感兴趣的还有创作的过程。他认为,随着创作的逐渐深入,直觉和结果之间会达成统一。正因为有如上的这些思考,他的作品讲究自发性和偶发性,有的甚至是和观众们一起完成。他说,“创作之初,我没有遵循任何预定的计划或者预先设计,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只要这个概念能够与我认为创作材料所出来的结果呼应即可。”“粘土富有表达潜能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们的可塑性,是能量的直接表达。我们可以想象通过这种创作行为,我们仿佛能直接看到‘创作者’的影子。”他在这里的“创作者”并不是指他自己,而是顺应在创作中,技术、材料和许多偶然因素一起合力产生的结果。是道家哲学中的“不配利器,返朴,无为”,庄子中讲的“齐物、自然”的理念。也就是“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艺术哲学作品赏析】推荐阅读:
戏曲艺术赏析07-06
青花艺术赏析11-03
艺术兴趣大赛暨艺术作品展览活动策划书11-07
语言幽默艺术与赏析09-13
建筑艺术赏析教案01-01
清明夜古诗的艺术赏析09-17
艺术设计毕业作品课程10-25
艺术节绘画作品12-01
伦敦艺术大学作品集要求08-18
陶瓷艺术赏析与实践课程总结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