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看社区警务

2024-11-05

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看社区警务(精选10篇)

1.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看社区警务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社会管理创新与我国社区警务建设

作者:王静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5期

【摘要】社区警务的建立和完善,是搞好社区治安,维护社区稳定的重要因素,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创新理念对于社区警务的构建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通过推导与总结,可以从中得出以下四点借鉴意见:

一、强调在社区警务工作中加强服务意识;

二、提倡社区警务同社区居民参与相结合;

三、鼓励社区警务工作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

四、倡导社区民警激励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社区警务;社会管理创新;服务意识;社区参与;激励机制

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针对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治理理念。2011年,社会管理创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全国各省成立了社会管理领导小组,并积极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会议,引起了乃至整个社会对于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的热烈关注和讨论。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加强社区的管理创新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将视野投向了社区警务的创新管理上,试图从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的角度,探讨有利于社区警务建设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社区警务建设需要社会管理创新的引导

社区警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管理的创新。社区警务是世界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它摆脱了传统的警务与社区脱离的模式,强调社区居民在警务的带领下,共同探讨和改善滋生违法犯罪的各种隐患和环境,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对于预防犯罪,维护社区治安秩序起到了更为行之有效的作用。因而,社区警务不仅是一种警务理念和方法的改革,也是一种社区新模式的开创,这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同管理上的进步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社区警务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就必需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的引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频繁,社会矛盾凸显,原有的单纯的以派出所为主导,以治保会为骨干的“基层基础工作”制度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为缓解派出所在治安维护工作的负担,我国引入了西方社区警务概念,在各地纷纷成立社区警务室。与此同时,一些困境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外援利用不足、考核机制缺乏、在警民关系紧张的地区难展开等。而社会管理创新强调的是以先进的知识、技术和机制进行适时革新,这无疑为社区警务建设中的问题指明了正确的解决道路。

二、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指导下开展社区警务建设

前述已分析我国社区警务建设借鉴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接下来,笔者要探讨如何在开展社区警务工作中运用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

(一)加强工作中的服务意识

社会管理创新提倡改革以往重管理防范、轻服务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作为基层组织,社区警务室的工作与社区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因而,它更需要体现出这种服务意识。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方便群众,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和利益,积极听取社区民众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社区治安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为社区民警树立良好形象,才能方便警务在社区中的展开,才能构建良好的“警民鱼水情”。

(二)注重社区警务同社区居民参与相结合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题中之意。社区警务是一种依靠社区居民建立起来的警务模式,它同样需要建立起社区居民的参与机制。对此,我们应当加大社区警务的宣传,把社区利益转化为居民的切身利益,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通过相关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只有取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和拥护,社区居民才会主动向社区民警提供各种信息;只有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社区秩序才能得到优化治理。

(三)在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重在一个“新”字上。当下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社区警务也要紧跟信息化的新脚步,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社区警务的效能。一方面,可以通过构建信息平台系统,实现网上自动提示、自动预警,指导社区民警开展针对性工作;另一方面,把社区警务工作的过程变为信息采集的过程,将社区警务各项工作,按规范化的要求全部录入信息平台,变原来的“纸袋信息”为计算机的共享信息,提高整体管理的水平。此外,一些省市也创造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社区警务信息管理方法,例如:南宁市望仙坡警务室推出的“社区警信通”短信服务等。

(四)建立和完善社区民警激励机制

重视对优秀管理者、优秀专业人员和优秀社会组织的培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之一。从这个方面上,我们要在社区警务的建设中进一步推进社区民警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是要做好社区民警绩效考核工作,通过问卷调查、网民评价等方式,由群众测评打分,同时还要与社区、村委考核相结合,形成综合考评体系;二是要及时地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社区民警,进行立功授奖、提升职级等,以激励社区民警扎根社区、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刘建昌,刘青.治安管理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2]毛欣娟,蔡晨昊.论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4期.[3]王苏醒.浅析如何推动社区警务中的社区参与[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3月第2期.(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金湖县委组织部)

2.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看社区警务 篇二

纵观全球,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个被企业界广泛实践的领域,然而,绝大多数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停留在慈善和捐助阶段,项目选择与企业主营业务的价值提升无关,致使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的一种负担,与企业的业务发展基本无关,因而缺乏长期实施的动力,最终导致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成了简单的慈善甚至作秀,更加剧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不信任[1]。因此,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要融入企业价值观和使命,将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目标结合起来,利用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营销战略创新,增加销售额,出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形成可持续的、系统的新兴企业社会责任模式。

1 企业社会责任与市场营销战略创新

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RS),学术界有不同定义。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把CRS描述为“企业将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将与员工、他们的家庭、当地社区以及整个社会合作来改善生活质量的承诺”,这反映了该委员会对经济发展的关注[2]。一个非营利组织则把CRS定义为“一家企业以一种能够满足或超越社会对他们的道德、法律、商业和公众期望的方式经营”。这个定义要更宽泛一些,因为它包含了与“道德价值观、法律要求以及对大众、社区和环境的尊重”相关的商业决策。

在现代化市场营销的观念下,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而对一定时期内市场营销发展的总体设想和规划,即为市场营销战略(Marketing Strategy)。

世界500强中的不少企业承诺和履行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品牌形象差异化的重要标志。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会与公众、政府、媒体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由于公共关系超越了传统的营销传播,它有效融合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三大传播手段,既具有大众传播的公信力,又具有组织传播的影响力,还具有人际传播的可信度[3]。因此,企业对产品和形象的宣传不再仅仅局限于广告,而是通过体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吸引公众对企业的关注,开拓更大的目标市场,从而达到营销战略创新的目的。而且承担社会的企业更易得到公众的认可,这在无形中对企业的产品进行了宣传,实现了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2 21世纪企业社会责任的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关联不大,仅仅局限于短期的施善行为,即“做好事就是为了脸面好看”。然而企业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却发生了战略性的思考,很多企业为了不让公众认为其为慈善的努力是自私自利的商业行为,企业甚至主动避开与自身业务范围相关的主题。在选择支持和资助对象时,对企业的决策影响更大的是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成员的偏好。企业的慈善之举通常是开出一张支票,一般不主动策划对公众的宣传活动。

90年代以后,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逐渐从义务向战略转变。进入21世纪以后,更多的企业会通过以下方式来承担社会责任:挑选能够支持企业经营目标的社会活动;支持可以为实现提高市场份额、市场渗透或建立理想品牌识别等营销目标提供机会的主题;选择少数适合自身价值观的战略性重点领域;选择与自身核心产品以及市场相关的主题。

3 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的需要

当今,公众对那些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的评价很高,这一点可由科恩·罗珀公司进行的消费者基准调查看出:“在被调查者中84%的对努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企业有着更加积极的印象”;“78%的成年被调查者说,他们会更愿意够购买某种与自己关心的公益事业有关联的产品”;“66%的被调查者说,他们会为了支持某项自己关心的公益事业而改换购买的品牌”;“64%的被调查者认为,公益事业关联营销应该是企业活动固有的一部分”。

企业可以利用承担社会责任的投入为企业营销服务。企业主动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和对社区的社会责任,会使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品牌和社会声誉,该品牌和社会声誉可以为企业做市场营销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利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营销战略进行创新,企业营销战略要适应市场环境,而市场环境中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消费者,企业要让消费者信任自己,成为自己的忠诚客户甚至是终身客户,就需要树立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承担社会责任。

王老吉是利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进行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的最成功的企业。2008年的汶川地震,央视一号演播大厅于5月18日晚举办的“爱的奉献—2008年抗震救灾募捐晚会”总共筹资逾15亿元,其中一亿元人民币是罐装王老吉捐献的,获得了国内单笔的最高捐款而震撼了国人的心。很快就有网民抛出“买光王老吉”的帖子,并迅速占据了各大网站、论坛、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的头条,引发了王老吉在各地卖断货现象,王老吉以突破之势席卷了大江南北,甚至多年只看广告从未购买的人也加入了购买的大潮,其威力把众多营销人惊呆。

4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

菲利普·科特勒和南希·李的《企业社会责任》一书中总结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6种活动: (1) 对社会负责的商业实践。企业采纳并实施自主的商业实践和投资,来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以改善福利和保护环境。 (2) 企业的社会营销。企业对某种行为改善运动的策划和实施,意在改善公共卫生、安全、环境和社区福利。 (3) 公益事业宣传。企业提供资金或其他企业资源以促进公众更好的支持、了解以及关心某项社会公益事业。 (4) 企业通过现金拨款、捐助或非现金的服务等形式直接捐助某个慈善机构或某项公益事业。这也是所以企业社会活动中最传统的一种方式,也是数十年以来以一种被动或临时的方式进行操作。 (5) 公益事业关联营销。企业承诺基于产品销售来为某项特定的公益事业募捐,或者捐献出一定比例的营业收入。 (6) 社区志愿者活动。企业支持和鼓励自己的员工、零售合作伙伴或特许经营成员,志愿奉献他们的时间来支持当地的社团组织和公益事业。这六种活动的侧重点不同,为企业根据营销战略创新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宏观框架。

实践证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使企业品牌定位得到巩固,企业形象和影响力得到提升,最终使企业销售额和市场份额得到显著增加,是一种成功的营销战略创新。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 南希.李.企业的社会责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ttp://www.wbcsd.ch/templates/Template WBCSD1/layout.asptype=p&MenuId=MzI3&d, March25, 2004.

3.从社会交换理论角度看“血荒” 篇三

【关键词】 社会交换理论 血荒

【中图分类号】 B8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657-02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流派,它主张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结成一种交换关系。早期国外的研究大都通过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婚姻关系、商务洽谈等社会经济领域。近年来,在我国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对我国社会人际关系、企业组织管理及国际商务谈判等方面领域进行研究已逐渐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1]社会交换也存在于中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如社会生活、行为规范、礼节制度、心理思想等。中国古代的“礼”、“报”、“让”、“义”充分体现了社会交换思想。

前期,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血荒”现象,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排除季节性“血荒”和需血病人增多等客观因素,我们从献血者角度进行思索,用社会交换理论探讨献血者的不愿献血的原因,这有助于我们在“献血”等类似亲社会行为领域中提出实践上的相关问题及对策思路。

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1.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交换即是个体以已有的某种资源为代价,从其他个体或团体组织那里换取某种报酬的社会互动过程。个体在采取行动或选择交换对象时,首先会对他人所能给予自己的回报做估价,即预期的回报期望值,按优胜劣汰的原则选择最佳的交换对象。[2]

其创始人霍曼斯提出了理论的五个基本命题:①成功命题,个体的行为会因为得到奖赏而重复出现。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情境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③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④剥夺与满足命题。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⑤攻击与赞同命题,当个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符合其有利于自己的意愿,则会出现赞同行为,反之则出现攻击行为。

1.2社会交换的基本过程

社会交换的基本过程包括:①资源吸引,即个人期待报酬或奖励而被吸引到交换中去,这里的报酬或奖励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报酬或内在奖励,包括满足感、爱、荣誉、社会地位、归属感、乐趣等;一种是外在报酬或外在奖励,包括金钱、特殊的服务待遇、纪念品等。当个体或组织发现对方拥有自己所需的社会资源时,就形成了吸引。②竞争,在这种供需交换关系中,各方都会尽可能的表现出自己的优势,以此在竞争中占的有利位置,同时也会选择最能给自己带来利益或报酬的合作伙伴,成功地换取自己所需的资源。③分化,由于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是不均等的,其结果必然造成分化,占有资源优势的人就可以顺利的换取到自己所需的资源,更顺利的完成交换。而那些缺乏有效资源的人则不能如愿换取所需资源,当这些人愿意通过服从来回报资源给予者时,就形成了权力的分化。④整合,当缺乏优势资源的人愿意用服从来获得自己所需资源,而拥有着稀有资源的人愿意提供资源来换取别人的服从时,就确立了权力结构的合法性,整合作用就是权力向权威转化的过程。

2社会交换与无偿献血行为

2.1成功命题与无偿献血行为

成功命题是指个体的行为会因为得到奖赏而重复出现。我国于1998年10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对无偿献血的行为进行奖励,共有三种,①无偿献血奉献奖:分为金、银、铜奖,分别奖励自愿无偿献血达四十次、三十次、二十次的无偿献血者。②无偿献血促进奖:用以奖励为无偿献血事业捐赠款项人民币50万元以上或捐赠采血车、采血设备价值人民币50万元以上的单位;捐款30万元以上或捐赠采血设备价值人民币30万元以上的个人;长年为无偿献血事业提供公益性服务和宣传的单位及个人;以其它形式为推动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界人士及部门。③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奖励临床供血达到100%由无偿献血者提供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市)。[3]

对于无偿献血的集体和个人而言,这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无疑都是很好的奖励刺激机制,如果有效的实行可以促进并强化人们的献血行为。但是近几年来,社会中出现政策实行时伴随的不良事件。尤其是无偿献血促进奖和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产生了副作用,有报道称,北京市每年都要根据当年医疗用血的供求状况,制定下一年度献血计划,并将计划下分到区县等单位。而且,献血指标的完成与否还直接关系着单位的政绩和利益。未完成任务的单位,职工还要交纳献血补偿金。因此,一些单位年年都要搞献血动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个别高校甚至出台了“不献血不发学位证、取消保送资格”等政策;还有一些单位规定,不献血者不能评先进、扣发奖金等。[4]这些都使无偿献血带上了“指令性”色彩,使资源无偿献血变成了强迫性社会交换。一些单位给献血者“高补贴”、“长休假”等经济补偿,这不仅对真正的自愿无偿献血者不公平,而且让“血头”、“血霸”钻了空子,给血液安全带来隐患。不仅如此,单位的高额补贴还使公众对献血产生了误解,认为交换有所付出才会有所得,献血有害身体。许多单位不得不提高献血者“待遇”,以努力完成指标,使“有偿献血”陷入恶性循环。

2.2刺激命题与无偿献血行为

刺激命题是指相同的刺激情境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在目前的献血队伍中,大学生一直是献血的主力。据不完全统计,因为事实上的压力和宣传利好的诱导,士兵们、大学生们和农民工们在无偿献血中,一直处于领军者的位置,他们将献血作为进步的一种表示,这种内在报酬会对志愿者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但是近年来,大家开始不断的质疑国家公务员和医护人员献血少的问题,举例,分析往年昆明市无偿献血的统计报表就能发现,目前,大学生、农民工无偿献血的比例超过了90%,而昆明市公务员参与无偿献血的比率仅占全年无偿献血人数的0.92%,医务人员的比率则仅仅有1.2%。[5]这无疑造成了普通民众对无偿献血的怀疑,对无偿献血的谨慎态度有不断的影响了周围的人。

2.3价值命题与无偿献血行为

价值命题是指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许多无偿献血的志愿者本着崇高的意愿,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他们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志愿者服务本身对他们具有很大的价值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地方出现了血站服务人员威逼利诱要求献血者达到400cc的献血量,再加上当今时代的网络媒体的发达,许多人对于这一行为很反感,“被强迫”现象大大降低了血站的良好形象,这无疑变相增加了不愿献血的动机,另外,与献血的无偿变成医院售出血袋的高价格,虽然进行血液的测试、保存会花费一些成本,但其中巨大的价格差,让人不断的怀疑,血站利用公共资源的垄断地位来进行敛财,使无偿献血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初衷蒙上了阴影。也有一些无偿献血的志愿者,为了索取对等的社会回报,在自己或者家属需要血液时能够享有优先使用或者报销的奖励,但现实情况又让不少人心寒,血袋的费用必须先在医院交付,而费用报销的过程复杂又要求严苛,使不少人不得已自愿放弃报销,这种结果往往强化了对无偿献血的不良印象,也对自身的价值是否得以实现产生怀疑。

2.4攻击、赞同命题与献血行为

攻击与赞同命题,当个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符合其有利于自己的意愿,则会出现赞同行为,反之则出现攻击行为。志愿者认为无偿献血制度,可以坚决制止买血卖血行为,才能保证医疗用血的质量,才能遏制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定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传播,并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最大限度地保护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身体健康。如果现实结果可以符合志愿者的期望值,就会更加激励强化志愿者持久的无偿献血观念。[6]但是如果出现了相关机构以权谋私,或无偿献血被滥用甚至是不负责任的丢弃,这无疑大大低于志愿者的期许值,无偿献血这一行为会遭到群众的质疑甚至是攻击,从而使部分人停止无偿献血的行为。

3建议

我国无偿献血事业正在不断的发展推进,这是人民爱心奉献的体现,这也是病员解除病痛甚至抢救他们的生命的保障,但是其中伴随产生的问题是不容忽略的,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反思。①国家无偿献血的奖励政策,伴随产生了“计划献血”、“有偿献血”。国家应该贯彻无偿献血的“自愿原则”,严厉禁止单位,企业为了争取好的业绩而强迫组织职员献血的行为,更要严厉打击“血霸”“血头”组织卖血的行为。②加大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医院和政府单位的宣传,消除有关献血的误区,提高思想觉悟,但不能强迫其进行献血。③加强血站的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献血者,不能强迫规定献血者的献血容量,其献血的流程和血液的最终去向要公之于众,为了避免大家误认为血站以权谋私,血站工作人员的工资要实现透明化。④尽快完善用血返还费用的制度,尽可能的减少无偿献血者费用报销的步骤,献血证实现全国统一认可,也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实现网络上的报销转账,提高无偿献血者对这一制度的认可,解决实际问题。[7]

无偿献血的志愿者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也是医疗急救的重要保障。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来说,交换顺利完成的基础是双方在付出自己的资源后都获得了预期的回报。无偿献血者义无反顾、积极的参与献血行动,而国家相关机构和医院会也积极的接待、并全面快速的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政策,社会也给予高度的赞扬和宣传。国家、社会与无偿献血者之间的资源互换,确保了我国献血事业发展的总方向。社会交换理论中的价值命题,即某一种行为的后果给人带来的价值越大,人们就越会去重复这一行为,其对个体的吸引力就越大。可以认为,如果无偿献血者的特殊性与它所带来的丰厚内在报酬越多,就会使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地投身到无偿献血的行动中去。

参考文献

[1]黄秀兰.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论析—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俞弘强.社会交换理论与理性选择理论之比较研究-以布劳和科尔曼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3).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997,12,29.

[4]李珊珊.为何出现“血荒”[J].南方人物周刊,2010,(40)

[5]俞评.从制度上缓解“血荒”和“血慌”[J].观察与思考,2004,(17).

[6]余成普.作为组织问题的“血荒”:一项社会学的探究[J].开放时代,2010,(01).

4.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看社区警务 篇四

引言

通常所说的“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确切名称为“个人工资、薪金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即税前扣除额。 [1]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其主要适用对象是外籍人员,包括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规定个人工资、薪金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为400元。 [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90年代中期进行了税制的重大改革,以1993年10月31日发布的《个人收入所得税法》为主要标志。由于该法合并了《工商业户所得税》、《个调税》、《奖金税》、《工资调节税》等分项税法的有关内容,调整并扩大了征税对象的范围。其中,个人工资、薪金的收入所得税起征点也由 400元上调到800元,适用分级超额累进税率计征。[3]

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已提高很多。国内一些省市,800元已经成为普遍的工资水平,这个起征点已不适应我国居民现在的实际收入水平,也难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的功能。而关于起征点为多少才合适,学术界对此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全国统一提高至1200元-1500元;另一种是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给予一定的幅度差别。[4] 笔者认为,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的确亟需调整,而且其提高是大势所趋。具体方案则要结合以上两种观点的可取之处,在稍微提高全国统一起征点的前提下,赋予地方自主的裁量权,制定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一、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的必要性

(一) 个人所得税法的宏观调控功能

在税收历史发展的早期,其功能主要表现为组织国家财政收入。 [5]但随着人们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缺陷认识的加深,税法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逐渐受到重视。 [6]所谓税收调控就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发挥税收经济职能,运用法律形式调节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影响其经济行为的一种调节、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活动。 [7]其中一项重要具体职能即“纠正社会财富分配不公”[8] 、“调节人们收入分配不均”。[9] 这分别是身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德国经济学家瓦格拉、英国财政学家道尔顿的税法调控思想,他们首次系统地提出税法是纠正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有效工具,对生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后,凯恩斯学派、制度经济学派的学者又对之加以肯定和发展。 [10]综观税法中的各个税种,个人所得税无疑是最能体现税法这一宏观调控职能的税种。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800元的起征点是1993年确定的,当时之所以将起征点由400元提高至800元,就是因为客观经济状况的发展以及指导思想的改变,国家开始逐步重视税收宏观调控的功能,希冀通过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来平衡社会各阶层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以来,国民收入几乎每年都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城市工薪阶层的收入也普遍超过800元的税前扣除额。800元早已不再是少数人才能享有的财富。可见,个人所得税制制定的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若要发挥个人所得税法有效纠正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功能,就要对税制本身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而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即为亟需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 个人所得税法的立法原则――税收公平原则和社会政策原则

1、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是贯彻整个税法体系的总原则,但在个人所得税法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税收公平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纳税人的地位平等,二是指税收负担须在纳税人之间公平分配。税收负担公平分配包括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两个方面。横向公平是指经济情况相同、纳税能力相等的纳税人,其税收负担应当相同;纵向公平亦称根据负担能力课税,是指经济情况不同,纳税能力不等的纳税人,在税收负担上应当区别对待。”[11] “衡量一个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能力大致有所得、财产和消费三个指标。” [12]单就所得而言,唯有所确定的个人收入的税收扣除额具有相当的水准,才能够较为合理地体现个人支付能力的不同。800元的标准相对于目前我国很多省市城市工薪阶层的平均工资而言过低,不能明确反映个人纳税能力的分别。这就意味着对于不同支付能力的纳税人附加相同的税收负担,有违税收公平原则。

2、社会政策原则

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瓦格拉首次归纳出了税法调控的“社会政策原则”,与上述税收公平原则的主要内容相似。[13] 从税收的实质经济意义考察,可以发现税收是“依照国家的意志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过程。 [14]而且,这种再分配“实质上是对由市场形成的.收入分配状态的某种调整和纠正”。 [15]市场竞争必然意味着优胜劣汰,从而在事实上造成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悬殊、贫富不均,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失衡。“税收的社会政策原则就是通过税收手段对市场分配状态进行适当干预,以实现个人、地区之间收入的相对均衡。” [16]具体体现在个人所得税法上,即实行最低免除额(起征点)制度和超额累进税率。19-20世纪之交的英国财政学家道尔顿认为,“在一个收入分配不均的社会中,没有理由要求全体人民或绝大多数人都纳税。” [17]如前所述,800元的起征点其实导致我国很多省市的大多数工薪阶层都承担个人所得税的负担,这样显然无法将个人所得税作为工具来调整个人之间的收入不均,从而无助于缓解收入贫富分化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

二、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的路径探讨

虽然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的起征点为800元,但一些经济

较为发达的省市早已通过增加免征额等各种方法变相提高了起征点,比如广州地区税前是1260元,深圳是1500元,北京、上海是1000元。这种做法虽然实质上与国家法律相冲突,但又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得不然。

笔者认为,与其让地方政府别别扭扭地违背立法法精神各自为政,不如中央根据各省市城市工薪阶层收入的平均水平统一调高起征点,确定一个适当的范围,再赋予地方一定程度的税前扣除额之自主确定权,以期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反映各地纳税人实际税负水平的起征点。 [18]这样,既可以解决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过低的问题,又可以维持一些经济稍微落后的地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水平,使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设计因地制宜,较为理想地发挥其应有的宏观调控作 用,从而平衡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维护社会稳定。

「注释」

[1]参见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2、3条。

[2]参见198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失效)条文。

[3]参见19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6条第1项。

[4]参考中富证券网文章:《个税起征点怎么改》,7月5日。www.cfs.com.cn . [5]漆多俊主编:《宏观调控法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版,第220页。

[6]追溯资本主义经济由自由市场发展到垄断阶段的历程,考察上述阶段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的观点,可以看出,古典经济学家的“税收中性”定位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取而代之的“理性调控”思想(以瓦格拉和道尔顿为代表)、凯恩斯学派(以凯恩斯、汉森为代表)、供应学派(以拉弗为代表)、制度经济学派(以康芒斯、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相继肯定并发扬了税法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功能。参考漆多俊主编:《宏观调控法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版,第 226-245页。

[7]卢仁法等:《中国税收调控》,中国税务出版社版,第2页。

[8]见前注6,第234页。

[9]见前注6,第237页。

[10]见前注6,第238-245页。

[11]王保树主编:《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版,第416页。

[12]同上注,第417页。

[13]瓦格拉:《财政学》,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4页。转引自漆多俊主编:《宏观调控法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年版,第236页。

[14]见前注12,第434页。

[15]同上,第419页。

[16]同上,第419页。

[17]见前注6,第237页。

[18]可以借鉴其他部门法上的经验比如刑法第264条“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中,盗窃数额的确定由各地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确定。

5.从工业设计角度看设计管理论文 篇五

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它涵盖新产品研发和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优化2个方面。一个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不是设计师一个人的事情,尤其是在新品的研发过程中若想在市场上表现出色,它的每个环节都要渗透着设计管理这一理念,这样产品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力。产品设计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却只是企业业务整体战略环节中的一部分,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设计也要与其它业务一样有序的进行管理。新品研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特别是潜在的需求。这些需求大都尚未有成型的产品面世,还只是停留在单一的概念构思阶段。因此,将这些产品创意进行整合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意识到如今的市场应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产品的受众应该更广泛、更多元。

要想设计一款好的产品单靠设计师或一个设计团队是远远不够的,拥有一个好的管理系统,尤其是设计管理系统就显得格外重要。构成企业的资源有很多元素,人力资源、金融资源、信息资源等,它们给企业的管理和协调创造了可能性,是构成企业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同样,设计也是一种无形的企业资源,它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手段,好的设计才能得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就是使各种设计活动有效组织起来,将设计中有形及无形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使之合理化,以求创造出具有竞争实力的产品面向消费市场,同时为市场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使企业更具知名度。好的设计管理应具备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刚立项的新产品应与企业的总体计划和战略目标相契合,并作为有力武器应用于公司战略规划之中;二是将企业的整体形象和理念进行广泛的宣传,使研发的新产品符合公司的整体发展方向;三是保证产品质量,使产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加工、制造,并对外加工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进行干预、把控;四是利用一切资源,联合一切力量推进产品研发;五是对产品研发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并严格对时间、成本和质量进行把关,按照既定计划对各个环节进行把控;六是采用标准化的方式对产品进行评估,完成数据采集、数据库积累,为后续新产品研发提供有效的经验积累;七是发掘各个团队中不同人员的优势,避免沟通困难、相互推诿等现象的发生,弘扬团队协作精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企业很少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投入资金进行自主设计和技术创新,多是采取到市场采购样本,后期进行改造、模仿等方式进行生产。其次,很多企业仍片面地认为工业设计就是外观设计,只要做好产品外观设计就能带来收益,忽视了设计师在整个产品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时,工程研发技术人员与工业设计师缺少沟通,因为学科背景、设计方法、使用软件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且缺少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使工业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缺少共同协调的渠道,导致产品的升级换代受到限制,产品销量停滞不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企业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出市场需求和潜在的市场发展方向,提升产品的研制周期,优化产品性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产品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产品的创新程度决定着产品未来能够走多远,所以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品设计管理及创新。此外,企业仍存在对工业设计不重视的现象,没有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层面上,而是将其视为锦上添花的附加环节。盲目追随市场要求,按照客户的意愿进行设计是目前工业设计的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对现实作出了让步,对设计理念进行调整,甚至是放弃,以求得用户的满意。这样的做法使很多有创意、有创新的设计在修改中丧失了最初的光彩,丧失了原本鲜明的个性与形象。

三、流程管理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工业设计流程是规范产品工业设计的过程,指导产品的工业设计工作,并将责任有效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制定专门的工业设计流程,同时结合设计流程和计划流程对产品研发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控,确保产品按时、保质保量交付。工业设计流程可分为:需求分析、设计调研、概念设计、外观设计、评审优化详设、结构设计、手板加工、调整、样机交付9个阶段。产品工业设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需求分析阶段。项目负责人依据产品研制任务书的要求组织工业设计师、硬件设计师、机构与结构设计师开展产品需求分析,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功能分解、分类、确认。项目负责人与用户进行沟通,了解用户需求(包括产品功能、性能、研制周期、经费预算等),并形成文档。

设计调研阶段。明确任务书中的产品结构、密封散热、防水等级、材料以及色彩使用禁忌。项目负责人在产品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需求和现有的产品组织设计师从功能特性、性能指标、环境要求等方面开展调研。工业设计师将调研后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整理,包括产品功能、操作方式、外观形态、产品色彩、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等,从而提出明确的设计规范。与此同时,机构与结构设计师根据产品的结构特性需求提出合理的结构解决方案。项目负责人根据设计师的调研结果,对资料进行汇总形成调研报告。概念设计阶段。通过头脑风暴让设计师集思广益,发散设计思维,并将设计方案绘制成设计草图及手稿。在此阶段,工业设计师需要提供多个设计方案供用户选择定案。用户针对所选方案提出修改意见,从而保证产品设计按照既定方向设计。外观设计阶段。工业设计师根据产品开发任务书和方案设计报告要求,针对用户提出的要求及讨论结果进行外观方案设计。

工业设计师依据选定的设计方案,建立产品三维模型,对方案进行细化并且渲染已建好的产品模型,使其以真实的效果展示。不仅如此,还要针对效果图和平面图阐述设计理念、设计元素、材质、加工工艺等。设计师将效果图方案分类汇总,并根据用户需求编制外观设计方案报告。评审优化详设阶段。外观设计评审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工业设计师、项目负责人、硬件设计师、机构与结构设计师、客户等人员共同参与。评审小组对工业设计师所设计的几种产品造型、结构组成、材质使用和加工工艺等进行全面评审,最后确定造型方案。如果所有方案皆不可行,则返回外观设计阶段,对原造型方案进行修改或重新设计。评审后形成评审意见表,包括评审结论和后续相关修改事项。通过三维建模、人机工程学分析以及生产加工工艺可行性的确定,将产品外观最终加以确定。结构设计阶段。机构与结构设计师根据总体设计要求和工业设计师所提供的外观模型、丝印文件以及表面工艺说明开展结构设计工作,对产品结构进行工程化设计。手板加工阶段。机构与结构设计师、工业设计师负责手板加工跟产工作,协助外协生产单位解决技术问题,负责修改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机构与结构设计师负责配装阶段的技术协助工作;协助检验人员、装配人员完成配装,并与专业工艺师一同协助检验人员分析配装关键点、装配顺序。调整优化阶段。项目负责人组织工业设计师、机构与结构设计师开展手板产品检查,对手板是否满足设计需求进行检验。如果产品合格,进行样机交付工作;如果产品存在缺陷,未能达到设计要求,则需返回加工阶段。样机交付阶段。硬件设计师、机构与结构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对样机进行检验,将满足产品设计要求的进行交付。

四、设计与管理的发展趋势

6.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自杀现象 篇六

【关键词】自杀现象;成因;解决方法;社会学;反思

From the sociological angle looked that the university student commits suicide the phenomenon

LI Si-yue

【Abstract】the university student committed suicide the phenomenon already to become social a hot topic, why could they give up the lif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hrough to analyz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commit suicide the phenomen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discovers reason which the university student commits suicide, thus takes the effective defensive measure, achieves the prevention suicide the goal, this difficult problem which the solution university educates.

【Key word】suicide phenomenon; Origin; Solution; Sociology; Resonsideration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3-0031-02

生老病死,正如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古往今来,人们大多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对死亡却深有避讳。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有一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自杀。自杀是一种非正常死亡,它不是个体生命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人的主观意志向死亡的断然抉择。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自杀从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和选择,特别是自杀年龄低龄化,学历高层化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1 与自杀问题相关的社会学理论

对于自杀问题的根源,首先系统收集证据证明这一现象的,是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ldleim,1858-1917)。他的《自杀论》一书是社会学的先驱科学研究成果之一。自此以后,自杀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他认为,社会纽带的削弱和缺乏控制导致了自杀数量的增加。心理因素、遗传、种族、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仿效都不是引起人们自杀的根本原因。要想了解自杀,应该从社会现象中寻找根本原因。于是迪尔凯姆将自杀分为利己式自杀,利他式自杀,缩命式自杀和越轨式自杀四种类型,并分别对自杀的根源进行了研究。利己式自杀是由于自杀者并不感觉到自己与整个社会有关,如失业者,贫民的自杀;利他式自杀是由于自杀者将群体的利益置于自己的生命之上,如敢死队;宿命式,即个人自杀是因为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生命,如囚犯的自杀;越轨式,是指当社会缺乏秩序时个人的自杀,如股票破产者的自杀。

2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现状及成因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的自杀现象逐渐增加,尤其是高学历人群的自杀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例如:2005年8月20日,中科院在读博士生孟懿从研究所教学楼纵身跳下,他说自己厌世,精神抑郁;9月14日,中科院博士后茅广军以同样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人生履历上写满“优秀”;9月19日,北京交通大学一名研究生从15层宿舍跳下,死因不明……

到底什么原因促使这样一批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放弃如花的生命,而甘愿选择了自杀这条不归路呢?社会学认为,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特别是那些看似纯粹个人的行为,其实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社会原因,自杀就是一种看似个体、实则社会的行为。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压力过大。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新的价值体系,社会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理解可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可能会敏锐地感觉到社会转型期间一些道德感,责任感的沦落,衍生出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这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宏观背景之一。一些大学生常常将生活中的失意与痛苦等,当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一部分人由于生活感觉不好就选择放弃生命。另外,很多研究生、博士生,尤其是女性,在毕业时会面临论文,谈婚论嫁,找工作,生小孩等人生重大的现实问题。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家庭压力一下子涌现出来,面对这么多困难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正确面对,从而陷入死角。这些都可能成为自杀现象的一个诱因。

2.2 人际关系不和谐。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他们自私的性格,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整天就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没有与人沟通的技巧,容易给他人形成孤傲的印象。久而久之,这种人会更加封闭自我,认为自己本身就不会和别人打交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产生消极的个性。大学生的自杀一般是由于自己在学习、生活、恋爱等方面不如意,而试图通过自杀来消除这些不如意,从而忽视了自己的家庭责任和社会义务。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把自己融人社会之中。

2.3 家庭因素。迪尔凯姆认为,家庭与个人的联结是降低自杀的一个主要因素。无论一个人生活得多么艰难,他坚强地活下去的理由往往是因为牵挂家人。这种与家人之间紧密的联系是一个人获得生存意义的重要支点。

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一般都是远离家乡,天南海北的在外求学,没有了以往从小就熟悉的生活环境,许多人就会显得比较不适应。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节,这个问题都会顺利解决。大部分人的顺利过渡,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个体。一些自我约束能力较小,心理承受能力也较脆弱的同学,可能根本就不会进行调解,在大学的校园里,家庭既不会像中学时候那样事事束缚他们,也难以在需要呵护和交流的时候及时给予温暖和帮助,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觉得手足无措。总的来说,部分大学生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比较微弱,关系比较疏远,他们还不能时时地意识到对家庭、对父母的责任等。因此,与家人联系不密切可能成为影响大学生自杀的因素之一。

3 问题解决的方法

3.1 社会调节。迪尔凯姆曾经说过:“当民族本身是健康的,教育就是健康的;但是教育和民族一起变质,它自身是不会自行改变的。”增强社会凝聚力,建立新的价值观和社会道德伦理体系也已经刻不容缓,那么我们更应该在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保持社会基本稳定。其次,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促进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信息的流通,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探索建立一种全民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从而削减自杀产生的社会根源。

3.2 自我调整。心理学家朱拉德认为自我表露是一个人健康人格的标志,也是改善个人适应的主要方式。不要害怕别人走近你,适当而委婉得暴露自己的思想,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朋友。另外,大学生自杀或践踏生命的现象,有一个重要的缘由,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建构与培养的大学生“健全人格”是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共同目标。高校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心理耐挫折能力,磨练意志品质。开展多元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生存感受,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高校应该开设心理学方面的基础课程,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化解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使他们能够理性地、正确地应付人生中遇到的挫折,防止他们走上自杀的绝路。

3.3 生命教育。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铭记于心的。高校应该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告诉大学生们什么才是正确的生与死,真正的生与死。死亡是一个个体生命的结束,生命教育中,死亡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长期忌讳谈“死”的文化里。死亡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介绍死亡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死亡的过程及不可抗拒性,了解死亡对亲人、朋友的伤害,并使其对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更加理性的面对死亡。生命教育的不足导致大学生生命观的缺失。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人们能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在社会实践中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力.社会问题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 [法]迪尔凯姆.自杀论.商务印书馆,1996

[3] 石艳华.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4] 周德新.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社会学解读.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9)

7.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看社区警务 篇七

一、引言:

CUBA联赛自举办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巨大的市场,而各大高校则相当于参与其中的企业,怎么样利用这个市场来推销自己(推广学校宣传),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是摆在每一个高校面前的难题。因此也有必要把先进的科学管理经验运用到CUBA的球队管理中去。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管理学的方法,根据高校篮球文化的特性,结合山东科技大学篮球事业管理中的经验,分析山东高校篮球文化的构建,结合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对高校篮球文化建设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促进高校篮球制度文化建设的管理对策,以期为决策者提供理论参考,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促进高校篮球事业的发展。

二、Cuba的市场现状:

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始创于1996年,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面向高校、面向社会的大学生专项运动联赛。它是在教育部、大体协和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篮球协会的领导和指导下,以“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为宗旨,以CUBA联赛为龙头,以社会化、产业化运作模式为手段,以建立和健全小学—中学—大学的篮球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的系统工程。CUBA联赛已经以它“健康积极、公平公正、纯洁向上”的品牌形象成为被社会认可的中国体育最好的品牌赛事之一。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和恒华集团共同发起创办了CUBA。

CUBA联赛的常设机构是CUBA联赛组织委员会,全面负责联赛的组织、管理。组委会领导机构由教育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篮球协会、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恒华集团、高等院校有关领导,教育界、体育界、新闻界知名人士及资深专家组成。现任组委会主任为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主席、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张宁飞和龚培山为常务副主任。CUBA联赛组委会日常工作机构由办公室、竞赛委员会、新闻委员会、推广委员会组成。组委会下设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分会。

从第十二届CUBA联赛开始,CUBA组委会与时共进,制定了以品牌为中心,实现第二次飞跃的12年规划——“星河计划”。该计划将致力于将CUBA联赛打造成为顶级的高校体育文化品牌,并以赛事为核心逐步扩大CUBA的社会影响力,使其成为新青年文化的代表品牌。“星河计划”在未来将逐步展开的新举措包括赛制改革、品牌建设、媒体传播、商务推广、经营管理、公益基金六大革新计划。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集体育、文化、教育、公益于一身,已经在社会上树立起以崇尚篮球文化为特色的健康向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一个激情四射、撼人奋进的品牌,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体育产业项目。随着联赛的推广和运作的更加深度化,CUBA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成功的基础上,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为中国教育和体育改革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CUBA给高校管理带来的影响: 1.推动了高校管理文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异曲同工,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CUBA联赛突出和丰富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内涵。CUBA篮球运动属于社会文化范畴,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已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的内容之一。CUBA在大学校园找到了自己广阔的空间,通过此项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拼搏精神、体育健康观念等,这项赛事的创建向人们诠释着中国篮球的新感觉,文化素质最高、体育文化最浓、比赛场次和现场观众最多、赛期跨度最大、地域分布最广、媒体支持强劲、社会形象最佳„„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同时,比赛中场休息时的文艺表演,向我们展现的是现代大学生的时代风貌,以及各大学的大学精神,通过CUBA比赛的举行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们的课余生活。CUBA联赛的文化品位不仅仅体现在她的主体是一个高素质群体,更在于她把原汁原味的篮球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熔为一炉,真正做到了“篮球搭台,文化唱戏”。联赛每到一地,都要利用开幕式、及比赛间隙推出承办院校最具特色的文体节目,在活跃现场氛围、调动观众积极性的同时,以赛事为平台,充分展示院校风采。同时,各承办院校也紧密结合赛事,在校园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宣传CUBA,烘托大赛气氛,如“迎CUBA文艺汇演”、“CUBA知识竞赛”、“CUBA形象使者大赛”、“迎CUBA时装展示晚会”、“CUBA啦啦操大赛”、“CUBA摄影大赛”等等。使CUBA联赛的影响远远超越了篮球比赛本身。可以说,CUBA所到之处,不仅把校园篮球运动推向高潮,也为校园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校园文化管理建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联赛突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和亮点。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发展,高校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必须转变观念,打破旧教育观念的束缚。体育教学应从体育的客观过程和体育运动的各种规律等知识入手,结合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特点,选择适合大学生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认知能力,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到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真正把体育、体育文化建设放在学校发展战略中考虑。同时,要大胆创新,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认真抓好校园体育文化,并通过校园体育运动竞赛和运动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拼搏进取、敬业笃学的精神以及团结协作、公正、公平的竞争意识,突出高校体育文化的特色和亮点,营造健康、快乐、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氛围,树立高校体育文化的形象,使每一位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感染和锻炼。校园体育文化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广大学生发展需求方面的建设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人文价值目标。以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为教育目标,充分遵循并尊重人的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发展人的自主和独立意识等行为特征,鼓励和促进人的创造才能的生成和成熟。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是新时期下社会发展对体育的必然要求。

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CUBA联赛推动了山东科技大学的校园文化的发展,每当举办CUBA联赛之时受到我校领导和同学们大力支持,多名领导亲赴赛场观看比赛,并组织师生拉拉队支持比赛,极大地鼓舞了我校队员的士气。表现出了我科大人积极上进的精神,增加了集体凝聚力。2.带动高校体育活动发展:

CUBA对于高校体育事业,特别是篮球运动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CUBA体育比赛是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承载着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功能。高校服务与社会,就是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的根本任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CUBA体育比赛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们提供健身、休闲、欣赏高水平竞赛表演等体育文化需求,而要实现这些,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而高校的作用凸显出来,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其较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来满足社会对体育休闲文化的需要。这样,可以促进社会稳定。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拓展大学生的学业思路,为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服务,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健康服务,。高校通过服务社会与社会互动实现双赢,不仅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高校自身的发展。在学校和社会之间互动的过程中,既满足了公众休闲体育的要求,也扩大了高校在社会中的影响,提升高校在社会中的正面作用,对自身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拓宽了广大教职员工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另外,部分体育设施及场馆可以进行适当的有偿服务,这不仅能够吸引民众的体育休闲,而且也增加了高校的经济收入,弥补了经费上的不足,使高校体育事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CUBA比赛可以宣泄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减轻精神压力,调节心理平衡,可以改掉不良行为方式,减少越轨行为,预防和缓解由社会矛盾形成的社会不稳定。CUBA可以形成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团结合作,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社会风气,可以平等参与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等现代意识。这些无疑对于大学生与大学生,大学生与社会和谐相处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而高校体育的参与,会提高群众体育活动质量和活动范围。

3.丰富人力资源,提高人才的素质。

为高校培养大量的人才,改变了传统的招生政策。CUBA联赛坚持“竞技体育不能脱离教育,素质教育不能脱离体育”,从大学体育的功能出发,发展并丰富了传统的篮球人才观,提出篮球人才应当包括“五种人才”,即高水平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从事与篮球相关工作的人员和广大球迷。B、在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我国长期实行体工队建制,这种带有明显的计划色彩、片面强调运动能力的提高而忽视运动员文化素质培养的体制造成了我国篮球人口规模偏小、后备人才储备不足、专业选手文化素质偏低及退役后就业渠道不畅等一系列问题。CUBA联赛组委会提出,中国篮球应当借鉴国外青少年篮球运动的组织经验,把业余训练体系深深地扎根于校园之中,构筑一个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的“金字塔”型篮球人才培养体系,固本方可清源,根深才能叶茂,从而以庞大的篮球人口基数保证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实现普及带动下的提高,提高指导下的普及。CUBA改变传统大学的招生政策,通过招收“国家高水平运动员”“国家优秀运动员”入校参加学习与比赛,扩大了受教育的主体,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与体育的双料人才,丰富了国家的人力资源,提升了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了高校自身人力结构的组成,更为社会提高了高质量的劳动力,对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作用不可估量。

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山东科技大学曾培养出如杨光、刘以生、丁岩峰等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现在杨光以作为山东科技大学的一名篮球教师充实到体育教学的第一线去,刘以生毕业后被招聘到山西煤销公司参加工作,丁岩峰则利用在校学习的知识和参加CUBA积累的人脉成为了史丹利复合肥公司销售部的经理。还有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毕业后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起到了宣传学校品牌的作用。

CUBA联赛展示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色。目前各高校把承办CUBA赛事看成是宣传学校,与兄弟院校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还增加了学校的无形资产。

CUBA坚持它的育人主张和文化特色,它与全面教育、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精神、学校的形象宣传等联系在一起。几乎每到一地都会开发出新的节目,利用各种形式新颖的表演不但烘托了现场气氛,同时也向人们充分展示了自己学校的文化特色。各种活动的开展,不仅为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又会反过来促进CUBA联赛的发展。

同时,通过比赛的形式,社会公众对于所在大学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学校的硬件建设到软件配置,从校园建设到师资力量,无一不呈现在公众眼前,从而为学校更好的宣传自己,提高高校的知名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扩大招生的范围,对于扩大学校的规模,改善学校的环境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CUBA联赛的成绩已成为上东科技大学的一块金子招牌,更是一张对外宣传的绝佳名片。通过CUBA,让社会以及更多公民了解了科大,为科大赢得了美好的名声,对学校的各方面宣传提供了良好的渠道。5.带动学校相关产业管理的发展:

CUBA联赛举办以来通过出售球票等方式为学校增加了经济收入,同时,赢得了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机会。通过比赛各学校不断完善各校的体育设施,兴建现代化的篮球馆,更新体育设备,为大学体育赛事的职业化奠定了基础。

四、CUBA与NCAA管理制度之对比:

NCAA从是National Colege Athletic Association的缩写,中文直译为全国大学体育协会,它并不是一个专门的篮球协会,但是它为美国大学篮球联赛制 定计划和规则,所以全美大学篮球联赛就用 NCAA来 简称。通常所说的NCAA联赛,就是指美国第一级大学篮球联赛而 言,它拥有 64支队伍(2003年为 65支)。此外,美国大学还有二级、三级篮球联赛。NC从 联赛历史长、影响力大,并且为美国乃至世界输送了大批篮球人才,可以说NCAA从是美国甚至世界篮坛 的人才库。

NCAA从成立于19o6年,在世人瞩目NBA联赛出世之前,有组织NCAA联赛已 经发展45年,而CUBA联赛(1998年)仅仅比中国CBA联赛(1995年)年轻3岁。CUBA联赛的发展速度之快在中国体育史上极为罕见。从成立协会到推出全国联赛,美国NCAA用了30多年,而中国的CUBA只用了 12年,年轻的CUBA联赛,正在迅速成长为国内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大型赛事 之一。

运动水平:美国的大学篮球对全美篮球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992以前。美国所有参加奥运会的篮球队,都是清一色的大学生组成,除获 1次第2名,1次第3名,全部夺冠,其运动技术水平之高可见一斑。另外,世界顶尖水平NBA联赛中,有80%以上球员来自NCAA。可见,NCAA联赛是 NBA联 赛的弹药库、练兵场,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备的后备人才梯队培养体制。CUBA联赛的普遍水平偏低,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大学生联赛整体水平不高;其二,高水平运动员太少,而且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不能满足我国高层次篮球运动的需要。但随着联赛的不断推进和有利的举措相继出台,CUBA联赛的水平也在不断攀升。2001年 11月,九运会首次出现CUBA球员的身影 ;2003年,CUBA联赛的优秀球队也将有机会参加全国乙级联赛。

场馆设施:NCAA联赛以学校为主场,美国高校的场地设施条件优越,一些高校有专门的篮球馆,座位都在万人以上。联赛四强战的比赛场地通常都会挑选容量3万人以上的高校体育馆,而非分区决赛时普通大学那种一万多人的体育馆。CUBA联赛的参赛学校大部分有或大或小的体育馆或简易球馆,但非篮球专用。但也有更差的,如浙江林学院女篮参加了第4届CUBA联赛东南区比赛,该校竟没有一块室内篮球场,更别提体育馆了。由于经济实力和高等教育发达程度等多方面原因,场馆设施方面与美国相比差距甚远。

受重视程度:美国是现代篮球的发源地,篮球项目是全美最受人们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在美国大部分州的高校,大学生对篮球的喜爱程度仅次于橄榄球,排第2位,但在个别州,篮球则排第 1位,经常参加篮球运动的人有51.83万人。几乎各学校都有自己的篮球队,且运动技术水平颇高。在美国,大学阶段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最为关键阶段,且受到普遍重视,已经完全形成了小学——中学—— 大学(NCAA)——NBA“金字塔”型培养篮球运动员的体系。每年的NCAA赛季关键场次,连职业联赛 NBA都要为其让道。

在我国大学里,篮球运动也是最受学生喜爱的项目之一,爱好者也最为广泛。尤其是CUBA的出现,吸引着大学生球队参加角逐,虽目前整体水平不高,但由于得到企业赞助,大学生篮球协会组织得当,参赛学校领导重视,新闻媒体参与,使得整个联赛活动异常火爆,在大学掀起了一股篮球热,CUBA前景一片看好。招生资格审查:NCAA联赛明文规定,各高校招生必须为高中毕业生。并且完成必修10门主干课程,其中外语至少修满3年,文化成绩及学习智能测验也有较高规定。CUBA联赛各参赛队是在教育部宏观指导下,各省、直辖 市、自治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招生办法。有不同的标准,但经常变化,且没有统一。学籍管理:NCAA联赛运动员不仅在入学之时的SAT与 ACT测验分数都有最低限制,想要 打球,学业平均成绩必须维持在2.0以上,只要一门不及格,马上就不得出赛。各大学运动部均建立学生运动员学习成绩档案,实施宽进严出的学分制管理,一般对毕业时未修满学分的学生,可在延续4年。这些规定主要是为了宣示:大学以教育为目的,因此运动员仍应以受教育为主要目标。CUBA联赛各高校成立高水平运动管理委员会或管理中心。该机构对运动员实行全面管理,同时有体育部与各系协调配合。具体细节上没有美国NCAA联赛规定的那么详细。竞赛管理体制:NCAA从联赛在竞赛管理上注重法制建设;其球队主要依靠体育奖学金来吸引优秀的篮球人才,所以生源充足;竞赛制度比较健全,十分重视运动员比赛能力的培养;NCAA联赛并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注重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商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高。CUBA联赛在运用法律手段方面显得薄弱,没有把法律方法与行政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竞赛制度方面不完善,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竞赛的其他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而且比赛偏少,由于社会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地争取更多经费,有些球队举步为艰。

五、高校如何利用CUBA发展自己

1、发展体育产业,争取校企联姻

 高校篮球运动要发展,要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作用,CUBA不发展体育产业,就难以维持下去。高校篮球要发展,运作经费不可少,所以以赛养赛势在必行,关键要有这种意识,要更新 观念。通过CUBA品牌的创造,各球 队要争取校企联姻,企业为高校篮球提供经费;高校篮 球队通过CUBA的联赛为企业打品牌,提高社会知名度,双方都得益。高校有了经费,便可为 提高训练、比赛水平创造更好的条件,而提高比赛水平、得到社会更多人的认可,从而也就 为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科大男篮早在CUBA联赛推出之前,就与企业联姻,随着比赛知名度 的提高,这种联姻就越来越牢固,对企业就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山东科技大学为例:山东科技大学已经成功与史丹利复合肥做到了校企联姻,既史丹利对科大篮球事业的发展进行赞助,促进学校篮球成绩的进步。另一方面,球队的队员在比赛、训练时穿着印有史丹利字样的队服进行比赛、训练为企业打品牌,提高社会知名度。

2、发挥高校优势,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个性化篮球管理模式。

在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不管是硬件和软件都有一定的优势。高校场馆设备、体育器材都相对 完善,属于硬件上的优势;软件上的优势是:高校有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有许多教师专 项突出,高学历、高职称特别是硕士学历教师在高校将越来越多,他们的文化素质、理论水平较高是我国体育界中最具优势的一个阶层。他们通过带队实践或教练员培训将迅速成长起 来,这部分教练员将成为高校发展高水平运动队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文化素养高、理解和接受能力强,用同样的时间训练,可以收到更大的效果,这是发展高 水平篮球队的有利条件。美国和前苏联、南斯拉夫队大部分队员都来自大学生,是一个很好 的例证,也是我们发展的方向。

队伍建设关键在后备人材,对高校而言,招生的生源是重点,如何建立人才基地,是发展高 校篮球队的迫切需要,实践证明,实施大中小学一条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上大学成为中学 生篮球队员的出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也促进中小学篮球运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建 立篮球培训基地,实行公办或民办结合,这对于选拔有潜力的运动员,并通过基础培训,促 使他们动作规范,迅速成长为优秀篮球人材也有利;此外,还可以通过CUBA选秀为高校输送 人材。队伍建设除保证生源外,在管理上要突破,在学练并重的情况下,要给优秀运动员相 应的学分鼓励,为他们既能打好球,又能掌握文化知识,顺利毕业打下基础,从而成为社会 有用的人才。

3、建立奖励机制 建议CUBA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运动员的学习和奖学金方面进行管理。CUBA可以参照NCAA对学生运动员的学习管理办法再结合实际制定出相应的、符合国情的规章制度。使所有CUBA会员院校对学生运动员的管理统一化、制度化,这样既保证联赛的公正性,又可以使组织达到联赛的最终目标并形成自身的特色。另外,为了保证联赛的公正性,运动员的奖学金资助额度、项目类别以及范围,CUBA也应该制定相应的规定。

4、建立高校CUBA财务系统

建议CUBA根据联赛客体市场对特许经营进行深一步开发,同时建立一个可循环且完整的财务系统。从目前CUBA的收入项目看,其市场的开发程度还不是很高。当然这也是因为体育产业在我国起步晚、底子薄的客观原因所造成。CUBA和恒华集团在运作时,应该充分利用联赛的特许经营权,利用联赛的受众群体——大学生的消费能力。门票的经营统一由执行委员会管理,并对不同层次的票进行定价、出售;出售秩序册和联赛吉祥物等纪念品;制定出不同等级的赞助商数量和赞助费,如“Pilot PenTennis”女子网球巡回赛将赛事赞助商按赞助费用分类,不同类型的赞助商享受不同程度的广告宣传,如广告牌在场地的位置,广告在电视转播时播出时段及次数等。高校的直接物质利益较小,而在整个联赛中只能依靠学校自身不断的投入,这不仅影响了各高校参与的积极性也直接影响到了联赛水平的提高,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成员院校应该在联赛财政收入中得到一定比例的分成。最终,CUBA的财务系统应该是一个完整、可循环的系统。

5、做好CUBA高校的市场宣传

CUBA高校应向媒体提供球队及比赛的各种信息,包括比赛的时间、地点、参赛队的基本情况;训练和比赛前后的各种可供报道的统计材料以及图片和录像片等;赛季之前向媒体提供有关球队和运动员以及比赛情况的媒体指南;球员的年龄、号码、特点、场上位置和各场比赛时间及出场顺序等;安排相关的采访,充分利用记者采访这一有效的营销手段,让新闻界了解更多的信息。同时,组委会应经常举行同各新闻媒体之间的多种联谊活动,以增进和融洽与媒体的关系,这也是竞技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营销及公关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得到了媒介的理解与支持,便可在公众面前树立正面形象,从而得到广大观众的支持,而公共形象的确立又与厂商企业的投入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通过组织与大众媒介的联谊等活动,争取在关系协调方面取得主动。

六、总结:

8.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看社区警务 篇八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商事仲裁作为一种高效的经济纠纷解决方式,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肯定和适用。与诉讼相比,仲裁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就效率方面来说,商事仲裁“一裁终局”,大大节省了纠纷的解决时间;其次,商事仲裁较诉讼相比有更好的保密性。在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发生纠纷后进行仲裁对于商人来说,不失为首选。如今,越来越多的商事合同条款中都约定了将仲裁作为纠纷解决机制,那么,仲裁机构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如何提高商事仲裁的公信力,让公众信任仲裁机构,是我们当前急需讨论的话题。这种形势下,以案件质量管理为切入点,确保每件仲裁案件的裁决做到公平公正,提升仲裁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应为提高仲裁公信力的良方。

一、案件质量管理对提高公信力的重要性

纠纷解决机制所追求的价值重在两个方面:公平和效率。仲裁程序与诉讼程序相比,省去了可能存在的二审、再审程序,效率价值上讲有极大的优越性。然而,也正是由于其一裁终局的特点,如果在仲裁过程中出现裁判的不公平或不公正,那么当事人请求救济的权利则会相对受限,虽说可以再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但就程序而言,这无疑也是给当事人增加了负担。所以,由此看来,完善仲裁案件的程序、提高仲裁裁决的质量,使仲裁机构成为有公信力的纠纷解决机构,是仲裁机构建设的必然方向。

(一)案件质量管理的概念

在谈案件质量管理对提高公信力的重要性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什么叫做案件质量管理。下文主要从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两方面来说明。

从管理的主体来看,主要包括了仲裁员、仲裁秘书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就仲裁员而言,必须保证审理的公平公正,裁决的准确无误,要确保整个案件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准确,总的来说,一份裁决书是否公正准确,绝大程度上取决于仲裁员,保证仲裁员的质量,提高仲裁员的素质,是案件质量管理的关键所在。此外,仲裁秘书也是仲裁案件质量管理中的关键一环。作为仲裁秘书,主要负责案件程序操作,同时,仲裁秘书还应起到对仲裁员的监督作用,力争做到对案件有一个全面细致的把握,具体工作可以落实到对案件时间节点的把握以及裁决书的审阅上面。至于负责立案和结案等其他相关人员,同样也是案件质量管理的重要参与者。登记正确案件序号,做好案件归档,也是确保案件质量的必备条件。

从管理的客体,也就是管理的对象来看。案件质量管理主要注重两个方面,即案件实体方面和案件程序方面。做好案件质量管理,主要就是要做到实体和程序这两个方面都准确无误。

(二)案件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仲裁公信力

通过一些实际调研,可以发现目前来说,虽然商事仲裁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广大群众对仲裁的认识还是不够准确和完整的。通过对四川省绵阳市一些中小企业的走访,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在产生纠纷后依然会选择诉讼作为解决纠纷的手段,因为他们看来仲裁不过是进行诉讼的一个可有可无的前置程序,而对仲裁机构的看法,也认为它仅仅是一个调解纠纷的民间组织。这种情况下,对于仲裁机构来讲,更是要认真办好每一个案件,让仲裁机构成为人们信服的纠纷解决机构,从而才能从源头上树立人们对仲裁机构的正确认识。

二、现存案件质量管理问题对公信力的影响

从现实情况来看,影响仲裁案件质量的因素十分广泛,但总结归纳一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程序问题对公信力的影响

诉讼法上一直强调实体上的公正和程序上的公正双轨并行。承办仲裁案件的过程中,文书的送达,期限的把握以及及时准确通知各方当事人,告知其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做好与仲裁员、当事人的沟通协调工作都是保证仲裁程序公正的必要因素。只有在程序上做到准确无误,才能取信于当事人,让其相信仲裁机构是个严谨的经济纠纷解决机构。一旦程序问题出现错误,且不说在这种情况下,仲裁裁决容易被法院撤销,同时对于仲裁机构的声誉来说,也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二)实体问题对公信力的影响

在确保了程序的公正无误后,实体上的公正也是提升仲裁机构公信力的重要保障。由于商事仲裁着重解决经济纠纷,经常会出现案情复杂、适用法律模棱两可的案件。针对这类案件,一定要做到适用的法律依据充分,同时以理服人,努力做到裁决的公平公正,从而增强仲裁机构的公信力。

(三)仲裁中突发事件对公信力的影响

在仲裁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即便是在程序上和实体上都做到了准确无误,但总会存在突发事件难以避免。例如,在仲裁过程中,仲裁员之间发生矛盾,意见不统一,导致裁决书的制作难以进行。一旦发生类似情况,案件的审理就会暂时陷入僵局。严重时,就会引发案件超期等后果,严重影响仲裁机构的公信力。

三、完善案件质量管理,提高仲裁公信力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完善案件质量管理,解决好上述问题对于良性地开展仲裁工作,增加群众对仲裁机构的信任度至关重要。而完善的措施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

(一)办案主体方面完善

对于办案主体来说,仲裁员和仲裁秘书是审理仲裁案件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仲裁员队伍,尤其需要建立一支品德好、素质高、能力强的首席(独任)仲裁员队伍。除此之外,还必须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仲裁秘书队伍。做到仲裁员与仲裁秘书相辅相成,发挥各自所长。要落实仲裁案件的质量,首先就要保证仲裁员与仲裁秘书尽职尽责,公平公正。对于仲裁员来说,准确把握住案件的争议焦点,适用正确的法律依据来做出裁决,以及抓紧案件的审理期限,是仲裁员做出高质量裁决的关键所在。而对于仲裁秘书来说,一方面,要保证案件程序的正常进行,同时,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做好对仲裁员的监督工作,全面把握整个案件的流程管理。

此外,针对办理案件的其他环节,如立案环节和归卷环节,也要明确落实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整个流程准确严谨,能让当事人信服。

(二)管理方式的改进

要靠提高仲裁案件的质量来提升仲裁机构的公信力,单从管理主体方面着手是远远不够的。相应的,为了提高案件质量,系统的管理方法不可或缺。为了提高案件办理质量,绵阳仲裁委员会就仲裁员办案、裁决书制作、裁决书审核、错案责任追究、疑难案件讨论、提高仲裁效率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制度,针对案件办理的每个环节作出对仲裁员及仲裁秘书的具体要求,做到工作有章可循,避免随意和任意,从而确保案件的质量。

(三)宣传工作的推进

要提高仲裁案件的质量,不但要注重仲裁机构及相关办案人员这一方面,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当事人自身的法律认识和法律素质。由于商事仲裁的受案范围主要围绕经济纠纷展开,而企业又是市场经济的首要主体,所以企业在商事仲裁的参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此,积极地向企业宣传仲裁知识,让其了解仲裁的效力、流程,让当事人在仲裁程序的进行过程中充分配合仲裁工作。在宣传后期还可加入仲裁申请书的写作指导等内容,让当事人学会提出准确、恰当的仲裁请求,以正确的诉求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结语

9.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看社区警务 篇九

·随着俄罗斯宗教哲学的回归,俄罗斯思想界开始重新思考本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一些"该死的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语)又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问题。

·俄罗斯哲学认为东正教已经塑造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哲学的当务之急是考虑和解释这种"特定的性格"。

俄罗斯哲学虽然没有像文学那样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却对俄罗斯的社会生活影响很大,从这一点来说,可能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相比。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哲学生活中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丧失了从前的统治地位,告别马克思主义和批评马克思主义成为学术时尚,中断了70年的宗教哲学开始回归。当然,哲学的变化并不会完全与政治的变化同步,实际上,在文学回归的同时,俄罗斯宗教哲学的回归从80年代后期、甚至更早就开始了,毋宁说,哲学世界的变化既是社会政治生活变化的反应,也是社会政治生活变化的前兆。

俄罗斯并不是一个长于理论思维的民族,俄罗斯哲学也确乎在世界哲学舞台未曾占据过突出的地位,但是哲学在近两个世纪俄罗斯的社会生活中却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自19世纪以来,俄罗斯哲学经历了三次"苏醒",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斯拉夫主义与西方主义的争论。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的头20年,与其相伴的是1905年不成功的革命,以及知识分子当中最优秀的部分从较低思想层次的民粹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理论中觉醒过来。最后,经过苏联唯物主义经院哲学的长期统治之后,于80年代后期出现了第三次哲学"苏醒"。

随着俄罗斯宗教哲学的回归,俄罗斯思想界开始重新思考本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俄罗斯民族的独特性是什么?俄罗斯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俄罗斯的历史定位如何?这样一些"该死的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语)又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问题。就民众情绪而言,一方面,大家都在体验着俄罗斯从超级大国衰败的失落,另一方面又梦想着俄罗斯的再度崛起和复兴。于是16世纪就被提出的"莫斯科即第三罗马"、19世纪20年代兴起的欧亚主义思潮,以及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别尔嘉耶夫等思想家的著作中被不断强调的"弥赛亚主义"、"俄罗斯思想"等再一次成为振奋民族精神的思想资源。就国家的统治者而言,为了填补意识形态的真空,疗救弥漫在民众中的迷茫和涣散情绪,增强民族凝聚力,叶利钦一度提出了制定国家思想的任务,这个计划虽然无果而终,但却多少能反映出俄罗斯民众在心理和精神上的混乱状况。与此同时,在现实的层面,宗教,特别是东正教在大规模地复兴,信教人数激增,不少人从宗教中寻求寄托和安慰。在一些人看来,俄罗斯哲学可以归结为基于东正教的宗教传统,认为东正教已经塑造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哲学的当务之急是考虑和解释这种"特定的性格"。索尔仁尼琴甚至宣称,只有注意这个国家"几个世纪之久的精神和社会传统",俄罗斯才能够"从其几乎致命的形势下被解救出来"。

10.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看社区警务 篇十

北京党建研究基地课题组

加强社区党的建设是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社区党建创新的好做法、好经验来自实践。近年来,尤其是去年北京市委下发《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以来,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党组织从社区实际出发,以维护社区居民共同利益、服务群众为重点,在工作理念、工作制度、工作机制、保障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集中体现在开展了以“小红帽”为标识的社区党员责任岗活动,初步收到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社区和谐、社会认可的良好效果。

一、酒仙桥街道社区“小红帽”党员责任岗的经验值得重视 酒仙桥街道地处北京市朝阳区东北部,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7.5万。街道现设有1个机关党总支,9个社区党委,下辖55个居民党支部,2个非公经济党支部,4个机关党支部和3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191个党小组,自管党员3031人,其中失业党员125人,离退休党员2906人。由于地处老电子工业区,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入,大量的“企业人”转为“社会人”,社区呈现“五多、三难、三少”的现象,即离退休人员、失业下岗人员、低收入人员、残疾人员、曾练过“法轮功”的人员多;党组织组织党员难、管理党员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难;离岗和离退休党员了解党的方针政策途径少,服务社区途径少,参加组织活动的机会少。党的活动缺少一个活动载体和舞台,开展活动有一定困难。社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有改变现状、提高社区党建水平的强烈愿望。如何把这两方面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发挥出来、并长期保持下去?社区党建的生命力到底在哪里?街道党工委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到社区、到党员和群众中找答案,很快形成了共识、明确了思路、找到了办法。通过开展以“小红帽”为标识的共产党员责任岗活动,搭建社区党建工作新平台,促进了社区全面发展。主要做法是:

1、设岗。社区群众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社区党员的岗位究竟在哪里?酒仙桥街道党组织在走访中突出的感受是,社区群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实在的、具体的、甚至是琐碎的。如社区里一些老同志的退休工资少,心气不顺;有的常年生病或家庭有困难,需要关爱;有的不了解改革有关政策、情绪低落,有的对环境有各种意见等等。社区群众的需求就是社区党员的岗位所在,街道党组织针对群众需求,设立了政策宣传岗、科学知识普及岗、治安巡逻岗、卫生保洁岗、绿化养护岗、民事调解岗、消防安全岗、敬老助残岗、扶贫帮困岗、双拥工作岗、青少年教育岗、帮教工作岗、计生监督岗、维权服务岗、文体活动岗、志愿者联络站工作岗等16个社区党员责任岗,基本上涵盖了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设岗满足了群众多方面需求,也使大多数党员都有发挥一技之长的岗位。

2、定责。为避免流于形式,每个岗位都确定了明确的职责和具体工作目标要求。例如,敬老助残岗要求主动与孤老、残疾人结对子,帮助解决贫困老人、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问题;扶贫帮困岗要求与困难家庭结对子,开展“一帮一”、“几帮一”、捐资助学、解急救难活动;文体活动岗要求带头参加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并积极主动组织、动员、辅导居民群众参加文体活动;治安巡逻岗要求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治安巡逻;绿化养护岗要求主动认养绿地,维护绿地卫生,制止各种破坏绿化的行为等等。

3、认岗。召开社区党员大会公布岗位、职责,采取党员自愿申报、民主推荐和党组织协调、认可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党员认岗,社区党员根据自身情况和特长自愿申报岗位,或者由社区党员大会民主推荐上岗人选。社区党组织综合党员自荐和民主推荐情况,按照就近方便原则,择优选配,确保每个岗位认岗人数符合岗位设臵的数量要求,然后上报社区党委,并对上岗党员进行公示后签定认岗责任书,戴“小红帽”上岗,以做标识。

4、公示。为激发上岗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便于群众协助和监督,党员“小红帽”志愿者以居住的楼门为单位进行公示,做到“四亮明”,即:亮明身份、亮明岗位、亮明职责、亮明星级。通过“四亮明”,为“小红帽”责任岗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评星。各个社区建立履岗服务登记簿、职责服务手册,及时、如实记载各岗位志愿者的履岗情况,并按照参与活动多少、难易程度大小折算成分值进行登记,实行时间储蓄制。在此基础上,建立星级制度。社区党员责任岗共设五个星级:一星级100分,二星级200分,三星级320分,四星级420分,五星级600分。建立由社区两委班子领导、各责任岗负责人及居民代表组成的评星领导小组,依据志愿者的得分进行评审,报街道党工委批准。

6、激励。对星级“小红帽”志愿者给予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精神奖励主要采取开表彰大会、颁授星级绶带、上光荣榜、作巡回报告、媒体宣传等形式,宣传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并由街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酒仙桥街道社区党员责任岗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广大党员和社区群众的衷心欢迎、积极参与和高度评价,从最初的“共产党员责任岗”,逐步发展壮大为“以党员为骨干、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志愿者活动”。现在,酒仙桥街道地区环境整洁、治安良好、邻里互助、老有所养、困有所帮、病有所治,呈现一片祥和安定的景象。“小红帽”活动的开展不仅凝聚了人心,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影响力,还把酒仙桥地区各社会单位与社区党组织及党员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带动了社区工作的全面发展。“小红帽”党员责任岗已成为酒仙桥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亮点和品牌。

二、“小红帽”社区党员责任岗是社区党建工作的创新 街道社区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大量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传统社区组织体系面临冲击;社区党组织的设臵和管理模式、活动方式、活动保障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利益多元化及其实现途径的多样化,使社区党组织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受到挑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行政命令为主的工作方法已明显不适应。酒仙桥街道通过开展社区党员责任岗活动,初步解决了这些问题,其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一是理念新。党的十六大提出“高度重视社区党的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也明确要求“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标准。”北京市委关于基层党建创新的文件也要求,“把服务群众作为基本任务和开展工作的切入点。”然而,如何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却需要探索。可贵的是,酒仙桥街道开展社区党员责任岗活动不是来自上级的具体布臵,而是以充分的调研、了解群众意愿为基础、其创意来自社区党员和群众,目的是为党员服务社区搭建一个平台,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最直接、最关心、最具体的困难和需求。工作中他们明确提出“街道围绕社区转、社区围绕居民转”,这就抓到社区党建的核心“凝聚人心、服务群众”上了。服务群众的理念贯穿“小红帽”活动的各个环节。岗位按群众的需求设,紧扣辖区企业多、离退休党员多、困难群众多的实际;定责既考虑群众需要又考虑现实条件,强调力所能及;认岗坚持自愿原则,尊重志愿者意愿;公示是为了方便群众监督,强调监督就是参与;评星群众说了算,群众满意是根本标准;激励以精神鼓励为主,目的是带动更多的人服务群众。酒仙桥社区党组织正是牢牢树立了服务群众的理念,通过数千名志愿者的参与,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细、做实、做好,赢得了社区群众的心。

二是结合点新。社区是由聚集在一定区域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居住在同一社区,就必然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就必然要从维护、协调社区居民在社区的共同利益入手,研究党建工作与社区建设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如酒仙桥街道大山子社区一位82岁老人家的灯坏了,他没找单位后勤和物业,而是找到了“小红帽”维修队。维修队的同志放下家里的活赶到老人家,一会就把灯修好了。居民最爱找的这个“小红帽”维修队,是大山子社区组织辖区内从事过“车、铣、刨、磨、管工、电工”等工种的人员成立的志愿队。谁家水龙头坏了、灯不亮了、下水道堵了,队员们身穿工作服,背上工具包马上赶到,免费维修。社区内有个健身园,居民休闲、健身、娱乐最爱去,“小红帽”维修队就坚持每月对园内的健身设施检修和消毒。酒仙桥街道还有80多支文体活动队伍活跃在各社区,每年表演,观众达3万多人次。8支“小红帽”治安巡逻队的3000多名志愿者全方位、全天候地维护着社区安全。这些社区党建活动与社区建设的结合点就是维护居民的权益和利益。党建活动开展得越深入、越好,社区居民的政治权益、精神文化权益、物业权益、安全权益、身体健康权益、环境卫生权益等等就实现得越好、越有保障,党建工作越有生命力。

三是组织形式新。为有效整合社区各类党建资源,酒仙桥街道成立了社区党建协调指导委员会,各社区成立分会,辖区内各社会单位的党组织都是成员。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依托社区党建协调指导委员会,构建起了社区党员责任岗活动组织管理网络体系。社区党委作为执行主体,全面负责本社区党员责任岗的组织协调工作,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分会在社区范围内发挥协调指导作用,工作重点放在社会单位参与活动的组织协调上,构建起了横向协调党建管理网络。酒仙桥街道社区党员责任岗都统一以“小红帽”作为标识。小红帽主体色调与党旗颜色一致。标识为一颗红心两只相握的手,体现人性化特点和人文关怀。标识颜色为黄色,与党徽颜色一致。红心象征党员的爱心无私奉献给社区,两只相握的手表示大家互相关爱、共建美好家园,引申为党和人民心连心、党员和群众手拉手。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统一标识呢?一是便于形成品牌效应,发挥影响力。二是体现共建特色,增强号召力。“小红帽”现已成为酒仙桥街道社区党员服务的知名品牌。

四是活动方式新。最近,在松下彩色显像管厂举办的“爱心拍卖会”上,“小红帽”志愿者的剪纸作品《和谐社区》,以2000元的价格被辖区内一家大酒店竞得,拍卖款被现场分给了急需帮助的贫困户。酒店如获至宝,把作品装饰到了最好的贵宾厅里。在酒仙桥街道各个社区,象“爱心拍卖会”这样有创意、受欢迎、能多赢的活动还有很多,如爱心超市、邻里节、顺风车、红色沙龙、剪纸屋等等。这些形式新颖多样的活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围绕服务群众进行,切入点准、重点突出。社区党建的着力点是推进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应以营造社区文化、培育社区理念为切入点。从社区文化建设入手,通过文化活动、宣传活动,社区居民相互接触、相互沟通,有助于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和互助服务中,有助于形成居民的社区认同,有助于整合社区资源。酒仙桥街道各个社区的文化活动很多,合唱团、舞蹈队、腰鼓队、柔力球队、太极拳队、交谊舞队等文艺团体就有80多支,还经常举办书法、绘画、英语、电脑、编织等各种培训班。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各种文化科学和健身活动,崇尚文明生活方式已蔚然成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酒仙桥街道在活动在中还注意到,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的主体是离退休的老年人,离退休的老年人、志愿者支撑着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同时他们又是需要服务的主要对象;社区内低收入人员、残疾人、因病致贫家庭等弱势群体多,最需要党组织和社会的关爱。针对这一情况,“小红帽”活动还突出抓了为老年人、为弱势群体服务这个重点。正是由于抓到了点子上,形式新颖多样的活动也就有了魂。

三、社区党员责任岗活动的启示

“小红帽”社区党员责任岗就是新形势下的一个新改进、新创造,活动开展四年多来,日益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带动了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酒仙桥街道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实践证明,社区党员责任岗的生命力主要来自四个“结合”:

(一)为了群众与依靠群众相结合

社区党建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最重要的是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尽管现在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不能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能变。社区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社区党员与广大群众朝夕相处、共同工作,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见,维护群众利益,做好群众工作,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必须针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创造和运用群众工作的新方法。“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方法,也是实现“一切为了群众”的重要保证。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用好的方法贯彻下去,我们党的工作才能有不竭的生命力,社区党建工作当然也是这样。反之,狭隘地就党建论党建、就党组织论党建、就党员论党建,没有出路。酒仙桥街道社区党员责任岗把社区党建工作植根于服务社区群众的实践中,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带动广大社区群众共同开展党建活动,是把二者有机结合的典范。在社区党员的带动下,“小红帽”责任岗认岗人数由2002年的1789人,发展到目前的8317人,其中自管党员2042人,离退休党员2146人,社会单位党员619人,群众3510人。社区居民认岗率达11.1个百分点,平均每9名居民中就有一名社区志愿者。群众对“小红帽”活动的知晓率达到97.2%。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新典型新事迹越来越多,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党群互动、良性循环的局面。在活动中,社区党组织的定位始终是带动、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时时处处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做到发动党组织、党员为群众服务与引导群众自我服务相结合,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这个定位是准确、到位的,正如党组织不能直接包揽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收益分配一样,对于服务群众,党组织也是不能直接包揽的,服务群众的主体归根结底是群众,党组织、党员起的是领导、带头作用。服务客体与服务主体的一致性内在地决定了社区党员责任岗活动的生命力。

(二)党组织教育引导群众与群众促进党组织建设相结合 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人民和民族的先锋队,一方面,党要充分发挥先锋队的作用,善于引导和教育群众,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向群众学习,从群众的实践中吸取智慧,接受群众监督。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不可偏废。从酒仙桥街道的“小红帽”社区党员责任岗很好地做到了两个方面的结合。社区党员责任岗活动是在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起来的,从筹划、发起、宣传到具体实施、逐步规范,党组织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了党员,凝聚了群众。同时,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积极实践,拓展了党员责任岗活动的范围,丰富了活动的内涵,扩大了活动的影响,促进了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水平的提高。如大山子社区的太极拳学习班、腰鼓队、舞扇队、秧歌队等16个活动团体都是在社区党员干部的张罗下搞起来的,在群众支持下越办越好。分析起来,酒仙桥街道的社区党员责任岗活动有一个突出特点:要么是党组织倡议在先,党员干部带着群众干,群众积极参与;要么是群众首创在先,群众启发、促进党组织干,党组织从善如流、因势利导。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人民群众与党组织的“双向互动”,结果是活动越搞越顺手,越来越受欢迎,路子越走越宽。

(三)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新事物能健康持续地发展,既要有动力机制,也要有相应的平衡机制。激励与约束分别是激励机制及平衡中的重要手段,二者的协调运用是促进新事物实现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条件。单纯约束,易束缚生机,失去活力;单纯激励,易拔苗助长,冒进脱节。“小红帽”活动既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又有必要的约束机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体。为加强约束,建立了党员公示和责任岗公示制度,社区所有党员亮明身份,接受群众监督。对党员实行分类管理,社区党员外出务工要按规定登记,及时请销假。对在职党员,社区党组织与其工作单位党组织采取“双向认识”、“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的办法进行共同管理。对志愿者参加活动情况实行量化登记,严格考核。为加强激励,建立了评定星级志愿者制度,以及相配套的奖励制度。在岗与岗之间建立了争优创先的评优机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结合,加强了“小红帽”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调动了不同类别党员的积极性,形成了促进活动持续深入开展的强大合力。

(四)党员服务群众与完善自我、提高本领相结合

社区群众工作是政策性、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社区党员服务群众,光有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要有相应的本领。本领来自哪里?关键在于加强学习、投身实践、善于总结。群众工作本领要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提高,在协调、处理各种复杂矛盾中获取。“小红帽”活动既是一个社区党员服务群众的实践平台,同时又是一个社区党员受教育、提高本领的知识平台。如高家园社区办的“信息快车”,在向居民普及电脑知识、提供上网服务的过程中,一百多名社区干部先后学会了使用电脑,提高了为民服务的效率和自身素质。在酒仙桥街道各个社区,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一大批社区党员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丰富了自身的生活,给自己的晚年增添了欢乐,也更好地投入到新的服务实践中去。

上一篇:定制衣柜加盟合同下一篇:医疗器械中英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