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重教学反思(共18篇)
1.轻重教学反思 篇一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这一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仅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四十分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教学相长,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都玩过跷跷板),本课创设了两只小兔坐跷跷板的情境,比较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比较轻重的过程。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体验轻重。
《标准》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课堂上设计了“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步骤,安排了比较两包糖果轻重的环节,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小朋友们一起掂、一起称,感受物体的轻和重,从而掌握比较的方法,他们发现的有些方法还非常有创意。
3、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孩子们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同时,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表现,使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我的体会颇深。首先,学生的天真活泼和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影响了我。师生互动,学生学得高兴,我教得也轻松愉快,上课过程中,我时常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其次,也让我认识到学生知识面很宽,举出的生活实例很有创造性;语言也很丰富,如一位学生竟然会用“平衡”一词,让我很是惊讶。最后,我也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有时没有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今后,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2.轻重教学反思 篇二
节选部分的第四自然段“贵轻重, 慎权衡”一句, 教材注解第七条援引《管子·轻重》里的说法, 认为这里的“轻重”指的是物资的聚散、盐铁山泽的开发、货币和物价的高低等。依据这个说法, 苏教版编者将“贵轻重”解释为“重视经济的发展”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从某种角度说, 这种理解显然是受到了管仲“轻重”论思想的影响。细读《管子·轻重》诸篇当中阐发的“轻重”理论, 会发现:在经济领域中, 管仲的“轻重”理论就是通过权衡货币、谷物、百物的供需、贵贱来采取措施, 使国家富强, 并平抑物价、安定民众生活。因此, 有些研究管仲的专家也曾将管仲的“轻重”概括为用货币、谷物等调控国家经济。依据这种说法, 教材编者在注释“轻重”时就片面地认为这里的“轻重”就是管仲“轻重”论思想中提及的“轻重”, 是一个经济概念。
然而, 这一种理解实际上破坏了该段的结构, 使人对文意产生误解。下面, 我们先来看一看原文:
其为政也, 善因祸而为福, 转败而为功。贵轻重, 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 南袭蔡, 管仲因而伐楚,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 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 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 政之宝也。”
通过对该段的层次结构进行梳理, 笔者以为, 把这里的“轻重”解说成一个经济概念, 将“贵轻重”解释为“重视经济的发展”的说法是错误的。在笔者看来, 这里的“轻重”就是其最基本的含义, 即指“事情的轻重”。而“贵轻重”就是指管仲在为政之时能审时度势, 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把握事情的轻重缓急。与下句的“慎权衡”一样, 均指管仲能谨慎权衡事情的利弊, 使之往好的方向发展。
笔者以为, 造成编者理解错误的根源有两点, 一是管仲“轻重”论思想让编者有了先入为主的偏差;二是编者没有很好地从整体上把握第四自然段的层次脉络。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这句话的意思, 我们可以把该段所涉及的几个历史史实先作一下梳理:
1.桓公实怒少姬, 南袭蔡, 管仲因而伐楚,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指少姬荡舟湖上时, 戏弄桓公, 制止不听, 齐桓公大怒, 将之遣送回国。少姬之兄蔡君将其改嫁, 所以桓公怒而攻蔡。管仲借此机会去攻打蔡国的宗主国即楚国, 这是管仲因势利导为政才能的一个鲜明体现。
2.桓公实北征山戎, 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这是指齐桓公北征山戎的时候, 燕君逆而出境, 考虑到天子不能出境, 齐桓公“割燕君所至之地, 以与燕君”。君臣配合, 顺利地使燕国归顺, 这同样体现了管仲因势利导的为政才能。
3.于柯之会,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 诸侯由是归齐。这是指当宋国国君被杀而内乱时, 齐桓公与几个诸侯国在柯会盟, 鲁国使臣曹沫要求齐桓公归还鲁国土地。事后, 齐桓公想毁约, 此时管仲因势利导, 再次增强了齐国的实力。
梳理了这几个史实之后, 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 该段是典型而小型的议论文格式。以句为单位, 我们可以把这一段分为六句话两个层次。其中, 1-2句是该段的中心句, 即该段论点, 属第一层次;3-6句是三个事例论证, 属第二层次。将该段论点概括出来, 就是讲管仲具有非凡的执政艺术, 即其善于“因祸为福, 转败为功”, 在为政之时能审时度势, 分析出事情的轻重缓急, 能谨慎权衡事情的利弊, 使之往好的方向发展。
以上三个事例, 即“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令燕修召公之政”“诸侯由是归齐”, 刚好印证了管仲杰出的执政艺术。在三个事件中, “南袭蔡”“北征山戎”“信之”为“轻”;“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诸侯由是归齐”为“重”。这样理解, 不仅能体会到管仲对事情轻重的冷静分析, 而且还能从宏观上了解管仲非凡的执政艺术。
而如果把“贵轻重”理解为“重视经济的发展”, 那么就会出现论据和论点脱节的情况, 因为这三个事例没有哪一个能体现出他“重视经济的发展”这个内容。这样的理解不仅突兀, 而且也不符合整段的核心。
因此, 这里的“轻重”并非是管仲曾阐述的一个经济概念, 而是指“事情的轻重缓急”;“贵轻重”也就不能解为“重视经济的发展”, 而是指他能审时度势, 分析事情的轻重, 为国家争取更大的利益。所以说, 此“轻重”非彼“轻重”。
3.轻重相宜 润泽课堂 篇三
一、重“沉入词语”,轻逐文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针对“词语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词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用著名文学批评家、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南帆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沉入词语”。 “沉入词语”意味着你跟文本是全面接触的,而不是局部接触的,文本中“字会含情,词会含笑”。
《在大海中永生》是通讯体裁,学生比较少见。文章语言凝练、概括,没有故事情节,这增加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难度。此外,受时空限制,邓小平这位历史伟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给学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文中第三自然段中的排比句——“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教学可以说是全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这部分我最初的设计是按四步走:
(1)读一读排比句,找出描绘地理位置的词语。
(2)质疑:为什么骨灰会送向这些地方?
(3)句式训练:“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还会把他的骨灰送往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
(4)指导朗读。
试教并不理想,听课者的评价是“此部分设计侧重于逐文分析,学生没有自主权”。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再次走进文本,“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这些地域的背后蕴含着小平爷爷深远的影响,蕴含着人们对小平爷爷的赞颂。理解这些词语背后深远的意义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何不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来丰厚这些地域背后蕴含的内涵呢?所以,我设计“七步走”让教学柳暗花明。
(1)自读引疑:为什么说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
(2)以“疑”穿线:配乐范读排比句,理解排比句。
(3)隐文留词:“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扣词悟“秘”:从这组词中你发现了什么?
(5)读词忆事:读一读这些词,你想起了小平爷爷的什么事?
(6)借“源”识人:引导学生联系收集的资料,按“当我读到什么词,让我想起了什么事”的句式练习说话,了解邓小平爷爷深远的影响,感受人物的形象。
(7)变“形”练读:排比句变化成诗歌形式,指导学生回归整体朗读。
这个教学设计从“为什么说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国界”入手,提纲挈领,抓住排比句式作整体感知,再隐去排比句式,留下几个关键词追忆有关邓小平爷爷的事件,鼓励学生联系课前查阅的资料自主学习。此时,“万里海疆”等词语不再是学生阅读文本的桎梏,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言语资源。以“我读到什么词,让我想起什么事”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学生经历了“段—词—句—段”的学习训练过程,在表达中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丰富了小平爷爷的形象,丰实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这样有血有肉的表达:“当读到澳门、香港,我想起了‘一国两制。是小平爷爷让受尽耻辱的港澳同胞回到祖国的怀抱,是小平爷爷让他们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当时香港人民自发地写着横幅‘我们回家了!,男女老少聚集在广场上庆贺,有的老人还落下了热泪……”《大海中永生》这“留词追忆,沉入词语”的成功案例,让我深切感受到教学的起点只有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教学机智只有抓住学生发展的最近区域,给予唤醒、点拨、引导和鼓励,我们的教学才能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二、重研读形式,轻内容理解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语言形式承载着内容和含义,其间隐藏着文章的秘密和作者的智慧与表达的技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指出:“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要了解课文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写什么”上。
《莫高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形式的秘密的。
师:还是这四种彩塑,我把它纵向排列,请大家读一读,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这是一组排比句,作者用了许多四字词语。
生2:前面三句字数相当,第四句内容多。
师:排比句结构相似,字数往往也相当。假如我们把第四句变成和前面的三句字数相当的句式,你们能改吗?
课件展示:有慈眉善目的菩萨
有威风凛凛的天王
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有________的卧佛
生3:有神态安详的卧佛。
生4:有神态谦和的卧佛。
师:你瞧,这一改,句式整齐了。但问题来了,作者为什么偏偏这样写呢?
生5:前面三句是概括写,第四句是具体写。
瞧,语言表达训练浑然天成。教师没有“填塞”,而是让学生主动发现、感悟,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慢慢地行走和欣赏,使语言文字不再神秘,使语言表达的奥妙一点一滴地留存于学生的内心,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和语文素养。
三、重背景,轻“就文学文”
要使文本解读不浮于表面,应该把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情景还原。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背景虽然并不直接显现于文本之中,却决定了文章的走向、意蕴主题。背景能让语文学习更有深度,更有广度。执教《夹竹桃》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夹竹桃虽然没有惊艳的瞬间,但永存的是永恒的活力。充满韧性又能引起幻想的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之后,我适时链接了季羡林先生的写作真言:“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夹竹桃为什么能让季老如此深爱呢?我和学生查阅了一组资料:
季羡林先生专攻的是印度学及中亚古文字学。他专攻的是冷门学科,在这条路上坚持行走着,在中国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季羡林55岁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受到严重的迫害,即使这样,他笑容依旧,不向生活低头。
2003年,92岁的季羡林因病住进医院,但是他还是没有停止学习,5年的病榻生活,他著成了20多万字的《病榻杂记》。他请大家把“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这三项桂冠从他头上摘去,他强调他跟许多人一样,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没什么大不了的。
课堂上,引导学生把夹竹桃和季羡林先生的经历进行对比,学生发现了夹竹桃和季羡林先生的许多共同点:默默无闻、朴实、不炫耀、生命力顽强、充满韧性……花如人,人似花。在发现中,学生读懂了文章的表达特色: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季先生不愧被人们称为“夹竹桃知己”。试想,这一课学生若“就文学文”,学生哪来的对夹竹桃和季老先生多元而深入的理解?背景资料让语文天地宏阔绵远,学生有了源头活水,才能与作者心灵相通。
老树有年轮,印刻着昨天的繁荣与创伤;文思有碰撞,让人生绚烂与深沉;课堂有记忆,记录着消逝的精彩与遗憾。倾听窗外的声音,怒放自己的花朵……漫漫教学路,“浓妆淡抹总相宜”。
4.轻重教学反思 篇四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并初步学会记录。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两个蛋壳小娃娃、一篮玩具、一桶水、一个布娃娃,苹果、梨、柑橘各一个。
2、每个幼儿一架自制天平称、一个小篮(内装玻璃珠、木珠、积塑等)、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两个蛋壳小娃娃:“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小娃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蛋)这两个小娃娃,一个是用蛋做的,一个是用蛋壳做的。请小朋友想办法分辨出哪一个是蛋?”
请一幼儿上前分辨,并说出方法。
教师小结:“刚才这方法叫惦一惦。”
2、出示各种玩具、材料,让幼儿分组用各种方法比出它们的轻重。
教师:“你们用什么方法分出它的轻重?”
启发幼儿说出:端一端、提一提、抱一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3、教师出示自制的天平称:“要想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还可以用称一称的方法。”。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教师在天平称一头放木珠,一头放玻璃珠,请幼儿观察,哪边重,哪边轻。师小结:“玻璃珠重,木珠轻,重的一头垂下去,轻的一头翘起来。”(学习词汇:垂、翘)
4、分组操作活动—比较两种物体轻重。
(1)请幼儿从篮子里拿两样东西比轻重。
(2)请幼儿与同伴交流操作结果。
5、教师出示三种水果:“老师这儿有三个水果,苹果、梨,柑橘它们谁重、谁轻?”请一名幼儿用教师的天平称,共同得出结论后,教师在黑板的记录纸上示范记录结果。(学习词语:不轻不重)
6、幼儿第二次分组操作活动—比较三种物体的轻重。
(1)请幼儿从小篮子里拿三样东西比轻重。
(2)请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5.幼儿园小班比较轻重教案反思 篇五
(1)小班数学教案《比较轻重》含反思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步入神奇的数学领域。
2.帮助幼儿理解物体轻重所具有的相对性,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3.幼儿能够正确比较物体的轻重。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图片两幅;小筐子一个;铁球、皮球、棉团各一个;绒毛玩具小猫、小鸡、小老鼠、狮子各两个。场地画有迷宫图。
活动指导:
首先请幼儿画一画,把第一幅图中重的物体下面画。
比一比,比较第二幅图中桶和袋子谁重,谁轻?
试一试,完成以上任务后,幼儿在筐中用自己的方法比较铁球、皮球和棉团的重量,将最重的给爸爸,比较重的给妈妈,最轻的给自己。
玩一玩,三人快速来到迷宫前,放下手中的物品。手持重物者(爸爸)走蓝线,手持最轻物品者走红线(孩子),妈妈作裁判。爸爸和孩子分别从起点出发,依次比较两动物的重量,取重量重的动物前行,沿线走到终点,又快又正确者为胜。
教学反思
以前,孩子们总认为大的物体就重小的物体就轻。他们是从外在感官上去判断物体的轻重,却不知物体的轻重可以测量。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以幼儿操作为主探索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6.轻重教学反思 篇六
大唐镇小 戚美菊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与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学生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 ,就能积极主动地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盲目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或奴隶。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 :“兴趣像柴 ,可以点燃 ,也可以捣毁 ,兴趣因此在学生脑子里存在着。区别不在于学生有没有兴趣 ,而在于有的教师能点燃兴趣 ,有的教师却只能捣毁兴趣。”只有点燃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认为: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 语文的兴趣。
一、课堂语言趣味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重点。为了达到《语文课程准》提出的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目标,我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恰当运用趣味性的语言,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每位学生都喜欢学习汉字。笔顺规则是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恰当发挥趣味语言这一润滑剂的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回”字时,许多同学老是喜欢先封口后写里面的部分。课上,我按照同学们错误的笔顺把这些字写在黑板上,并风趣地说:“你们也太不礼貌了。明明见爸爸回来了,还先把门关上,叫爸爸怎么不生气?”学生听了,个个心领神会。
二、课堂情境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课文短小精悍,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也在接受美的熏陶,让说话训练与朗读训练紧密相连。如,我在教《小小的船》时,作了如下设计:(配乐,师描述并贴“夜空图”;生闭上眼睛根据描述做动作,想象)让我们一起飞向蓝天,坐到月亮上。看,蓝蓝的天上有许许多多星星一闪一闪,在向我们眨眼。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让我们飞吧,飞吧!飞上蓝天,坐到月亮上。(贴上小女孩)师问:小姑娘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你坐在月亮上还看到了什么?说话训练:我坐在月亮上,看见()。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后,反复指导朗读课文第二句。在这样富有童趣的情境中读读练练;诵读感受语言美,学生读得美美的,并很快悟出其中之意;说话时想象意境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说话:东方明珠、长城、流星、外星人等一一闪现在他们眼前。扎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三、课堂作业趣味性,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作业的设计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因此,我设计作业尽量使作业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如,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古诗《鹅》,我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把鹅在水中游的动作、神态用画展示出来;学习问句,我让学生做打电话游戏题,让学生扮演打电话人、听电话人互相问候,理解问句的语气;很多学生喜欢写模仿文,学了《四季》,我让学生也当诗人写一首《四季之歌》。这样的作业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乐意学习语文。
7.如何评估糖尿病的病情轻重 篇七
1. 1型糖尿病通常比2型糖尿病的病情重。
儿童时期发生的糖尿病在我国绝大多数 (>90%) 属于1型糖尿病, 由于患者胰岛β细胞受损严重, 自身胰岛素分泌几乎丧失殆尽, 必须终生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只有这样, 才能防止酮症酸中毒等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2. 心血管危险因素越多的糖尿病人病情越重。
除了血糖高以外, 许多糖尿病人还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肥胖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 这些危险因素越多, 将来发生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就越高。
3. 有并发症的比没有并发症的病情重。
糖尿病可造成心、脑、肾、眼、神经、肢体等多器官损害, 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 大约四分之三的糖尿病人最终死于心血管并发症。
4. 反复发生急性代谢紊乱或合并重症感染 (如结核) 者病情较重。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 如果抢救不及时, 会导致病人死亡。糖尿病人的感染也是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寿命的重要因素, 因为糖尿病人防御能力降低, 容易发生感染, 而感染的存在增加了对糖尿病控制的难度, 两者相互影响。临床上, 如果一个血糖控制平稳的患者, 病情突然恶化、血糖升高, 首先应从感染方面去查找原因。
5. 血糖长期居高不下或反复波动者病情较重。
长期高血糖以及继发的脂代谢紊乱, 可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导致大、小血管的慢性并发症。而且一旦遇到应激情况 (如感染、外伤、情绪波动等) , 容易诱发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6. 胰岛功能严重衰竭的患者病情较重。
这种病人通常血糖波动较大, 有明显的酮症倾向, 口服降糖药往往无效, 必须给予胰岛素治疗。
凡符合以下几点要求的糖尿病, 无论其性别、年龄、糖尿病型、病程长短, 均可划为轻症糖尿病: (1) 血糖长期保持稳定, 无低血糖发生。 (2) 无任何急、慢性并发症。 (3) 体重正常, 生活起居自如, 能胜任正常工作。
举例说明
某患者, 男, 65岁, 有2型糖尿病, 空腹血糖8.5 mmol/L, 早餐后2小时血糖14.2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8.5%;体重指数29 (低于24为正常) , 腹型肥胖, 血压为165/100mm Hg (血压高) , 甘油三酯为4.8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 (LDL-C) 4.5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 (HDL-C) 0.85mmol/L (脂代谢紊乱) , 血尿酸为580mmol/L (高尿酸血症) , 眼底正常, 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为210mg/24小时 (增高) , 肝功能正常。心电图正常。
8.菊花入药 清热有轻重 篇八
野菊花清热力度大
入药菊花的品种分为菊花、野菊花,但是两者并非同一种属,功效归经有不同。相对来说,野菊花清热解毒之力强于菊花,为治疗热毒疮痈的要药,而风热表证多宜用菊花。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等的治疗。
野菊花:苦、辛,微寒,归心、肝经。有清热解毒、泻火平肝的作用。用于疮痈疖肿、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黄菊清热,白菊明目
市面上经常可以看到颜色不同的菊花,其中花色又分为:黄菊花、白菊花。事实上,菊花的颜色不同,功效也是不一样的。唐梁提醒,一般来说黄菊花疏散风热之力较强,而白菊花平肝明目之力更好。对于喜欢泡茶明目的老人,一般建议饮用白菊泡的茶;如果是风热感冒想喝菊花茶的,那么可以泡黄菊花茶。
根据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其中以“亳菊”、“滁菊”品质最优。唐梁提醒,一般的明目白菊都会用到胎菊,胎菊是杭白菊中最上品的一种。在杭白菊花朵未完全张开的时候摘收下来的为胎菊,经干燥加工制成。
雪菊,清热化湿
一些新兴品种的菊花在市面上也开始流行起来,比如雪菊。唐梁介绍,雪菊是与菊花同科不同属的品种,味甘性平,有清热解毒、化湿的功能,比较适合南方地区湿热体质的人,一般会用于急、慢性痢疾,目赤肿痛、湿热痢疾等。现代研究雪菊对心脑血管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健脾胃、降血压、调血脂和降血糖,可治心慌、胃肠不适、食欲不振等。
>>提醒
这些人喝菊花茶要小心
1.孕妇:脾胃虚弱不宜饮用。
2.过敏体质者:喝菊花引起皮肤瘙痒等过敏现象者也不宜饮用。
3.体虚偏寒者:畏寒怕冷、脾胃虚弱、夜尿频多的人即使有上火表现,也不宜多饮,如老人及儿童。
4.风寒感冒者:风寒感冒者多是因为着凉引起的,而菊花的属性决定此种感冒患者不宜用。
5.多汗之人不宜饮用。
9.《轻重》典型例题 篇九
例.看图观察图意,谁轻谁重?
分析:首先观察第一幅图,一条鱼的重量等于两只螃蟹的重量,可以知道鱼比螃蟹重;再观察第二幅图,一条鱼的重量等于5只虾的重量,所以鱼比虾重;所以鱼是最重的.那么,螃蟹和虾比较又是谁重谁轻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根据“一条鱼的重量等于两只螃蟹的重量”和“一条鱼的重量等于5只虾的重量”,可以推断出“两只螃蟹的重量等于5只虾的重量”,所以螃蟹比虾要重.
解:鱼最重,螃蟹其次,虾最轻.
10.轻重美文 篇十
每次回家,总愿意听妈妈的絮絮叨叨,譬如,谁家的媳妇生了宝宝,谁家的枣树剪了枝,谁家的老人身体不如从前了……琐琐碎碎,总与生命有关。母亲说着,感慨着。我听着,心里翻腾着。而每每让我震惊的,总是那些倏忽而逝的生命。
邻家小弟,二十岁,朝阳一样的年龄。驾驶着他心爱的摩托车,飞下了那座桥,连同一起飞起来的,还有生命。家里的人肝肠寸断。周围的人,也湿了衣襟。生命,怎么突然之间就这么轻飘了呢?老家的黑爷,年近八十。一个人,住在村边的小屋里,儿子叫,不去;女儿接,不去;邻居劝,不去。只一个人,默默活着。他说,老了,不惊扰孩子了,等动不了了,再说。听得儿女们,一阵潸然。生命,怎又如此沉重了呢?
小时候。出远门的父亲回来,会带回一堆花花绿绿的糖果。那个年代,这些东西是诱人的,我常常盯着那个绿色的大包包,不错眼珠,怕飞了似的。好不容易等到大人们打开包,开始分糖了,心里的小鼓就咚咚地敲个不停。才不会看不会问里面有多少呢,因为心里懂得,不会都给自己的。弟弟妹妹们,都是要有份的。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分得多少,于是,就一个劲地问:给我几块?我有多少呀!想想,真是可爱,这样的斤斤计较,这样的只关心着自己,是多可笑的`小聪明啊!这份小聪明带来的焦躁,让自己显得分外无情了,惹恼了父母不说,弟妹更是几天不答理。
单位里,有一摊子的事,通力合作,是常常讲的。大家听了,都不做声,听着分派任务。会议结束了,每个人,领回了自己的活。这时,有的,窃窃笑着,真好啊,不多呢,好做;有的,垂头丧气,怎么不好干的都给我了呢;也有的,微笑着,无语,拿了,干去……时间久了,轻的总是轻了,重的总是重了。年终分红了,抑或提职升迁了,结果自是不同。解释,难过,倾诉,博得同情,再说什么,已是苍白。轻重之间。有些,总是来不及了的吧。说到底,是光阴,是那一言一行,是那份小聪明或者大智慧主宰了内心,注定了生命。
白芳礼,一个纯粹的老人。退休后的他,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他这一蹬,就是十多年。他挣的钱,全部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和公益事业。在他九十三岁的时候,他默默地去了。他的生命如此之轻,轻得如同三轮车上轻轻转动的踏板;他的生命又如此之重,重到可以绕地球赤道十八周。他老人家的那份素淡,是简单的快乐,简单到只要孩子能上学,能好好学习。也正因了这份从容不迫,他才在轻重之间游刃有余啊。
钱钟书的一部《围城》,无可超越,带来名,带来利,他却淡然,不沾欲,不染钱,本以为他的生活应是活色生香,但杨绛的话,却只让人看到平常。她说他:身穿大褂,脚穿布鞋,戴老式眼镜。一点儿也不翩翩。看吧,就这样的钱老,才有资格顶峰之后仍是笔锋强健。其实啊,凡事回归了宁静,也便喜气安稳了。
生命也好,生活也罢,总是徘徊在轻重之间,轻了,就简单,就快乐;重了,就复杂,就痛苦。重要的,是那颗最自然最纯真的心吧,你可以给世界留个美丽的影,也可以留个苍凉的背,那个叫生命的东西,无论长也好,短也好,任由你可轻可重了。
11.徘徊在轻重之间的迷茫 篇十一
现在市面上能买到上海译文社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小说中最为读者熟悉,为作家赢得声誉最多的一部小说,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出版至今,一直被翻译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直到前几年才有了现在的这个书名,虽然只是一个语序的变化,却使得书名和主题更为贴近。最近又看这部小说,是上海译文的新版,我对书名改了没有意见,我还更喜欢新的版本,是因为译者采用的文体:平实,清晰和克制。另外新版译本有个好处,就是尊重原版,把小说明确地划分成了一个个小节,这里的节奏感其实很重要。
整个小说,故事情节中穿插着深刻的关于生命意义的哲学:轻与重。轻与重,这组相对的概念,在书中的每一个角落幽灵般的闪现着,爱情、理想、背叛、媚俗、生存,都在这张轻重交织的人生之网中互相联系着,纠缠着,却永远地不能被逃离。这是一个关于人的存在的深刻思考,即使离开文本,回望自身,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轻重交织的印痕。
我们常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为什么会感到沉重?是因为相信生命可以永恒轮回吗?认为今日的选择或者是现在所做的事会对以后抑或将来甚至是来世都会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必然的联系,所以,当你面对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选择的时候,才会患得患失,忧虑重重,使每一次的选择变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也变得沉重。真的是因为这个缘故吗?其实世间并不存在永恒轮回,生命只有一次,并且从一开始,它就头也不回地向着终点奔走。“生命”就是这样一个沉重而意义丰富的词,需要人一生去慢慢咀嚼。
选 段 重 读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
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巴门尼德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给自己提出过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宇宙是被分割成一个个对立的二元:明与暗,厚与薄,热与冷,在与非在。他把对立的一极视为正极(明、热、薄、在),另一极视为负极。这种正负之极的区分在我们看来可能显得幼稚简单。除了在这个问题上:何为正,是重还是轻?
巴门尼德答道:轻者为正,重者为负。他到底是对是错?这是个问题。只有一样是确定的: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多年来,我一直想着托马斯。但只是在这些思想的启发下,我才第一次真正看清他。我看见他,站在公寓的一扇窗户前,目光越过庭院,盯着对面房子的墙,他不知道他该做什么。
大约是三个星期前,他在波希米亚的一个小镇上认识了特蕾莎,两人在一起差不多只呆了个把钟头。她陪他去了火车站,陪他一起等车,直到他上了火车。十来天后,她来布拉格看他。他们当天就做了爱。夜里,她发起烧,因为得了流感,在他家整整呆了一星期。
对这个几乎不相识的姑娘,他感到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爱。对他而言,她就像是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漂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
她在他家呆了一个星期,流感一好,便回到她居住的城镇,那儿离布拉格两百公里。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我方才提及的那个片刻,即我看到了托马斯生活关键的那个时刻:他站在窗前,目光越过庭院,盯着对面房子的墙,在思忖:
是否该建议她来布拉格住下?这份责任令他害怕。如果现在请她来家里住,她一定会来到他身边,为他献出整个生命。
要么该放弃?这样一来,特蕾莎还得呆在乡下的小酒店做女招待,那他就再也见不到她了。
他是想她来到他身边,还是不想?
他目光盯着院子对面的墙,在寻找一个答案。
他一次又一次,总是想起那个躺在他长沙发上的女人的模样;她和他过去生活中的任何女人都不一样。既不是情人,也不是妻子。她只是个他从涂了树脂的篮子里抱出来,安放在自己的床榻之岸的孩子。她睡着了。他跪在她的身边。她烧得直喘气,越喘越急促,他听到了她微微的呻吟。他把脸贴在她的脸上,在她睡梦中轻声安慰她。过了一会儿,他感觉她的呼吸平静了一些,她的脸不由自主地往他的脸上凑。他感到她的双唇有一股微微有点呛人的高烧的热气味。他吸着这股气息,仿佛想啜饮她身体的隐秘。于是他想象她已经在他家住了许多许多年,此刻正在死去。突然,他清楚地意识到她要是死了,他也活不下去。他要躺在她身边,和她一起死。受了这一幻象的鼓动,他挨着她的脸,把头埋在枕头里,许久。
此时,他站在窗前,回想着当时的一刻。如果那不是爱,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可这是爱吗?他确信那一刻他想死在她的身边,这种情感明显是太过分了:他不过是生平第二次见她而已!或许这更是一个男人疯狂的反应,他自己的心底明白不能去爱,于是跟自己玩起了一场爱情戏?与此同时,他在潜意识里是如此懦弱,竟为自己的这场戏选了这个原本无缘走进他生活的可怜的乡间女招待!
他望着院子脏乎乎的墙,明白自己不知道这到底是出于疯狂,还是爱情。
而在一个真正的男人本可立刻采取行动的时刻,他却在责怪自己犹犹豫豫,剥夺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瞬间(他跪在年轻女子的枕边,确信她一死他自己也不能再活下去)的一切意义。
他越来越责备自己,但最终还是对自己说,说到底,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非常正常的: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和特蕾莎在一起好呢,还是一个人好呢?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托马斯自言自语:einmal ist keinmal,这是一个德国谚语,是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记 忆 语 录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意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在书的开头,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一个轻的世界,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我们在没有意义的一次性中,不断妄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希望得到肯定与唯一,故事便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当托马斯将特蕾莎比作树脂的篮子里抱出的孩子时,他们俩命运的羁绊便开始将他们牢牢束缚,再也不能放开。因为他们是昆德拉笔下的第三类人:“必须活在所爱的人的目光下。”他们通过爱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重,没有了爱,就必须面对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的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但这种重也使他们处在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因为人类的爱并不是只有无条件的付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回报,希望得到和自己付出的相同的一份爱,因为只有这种回报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存在主义的世界里,认为人是无法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只有通过与他者的交流来找到自我。托马斯与特蕾莎也正是如此,为了找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他们互相爱着也互相纠结着。正如故事中所提到的,“他们为彼此造了一座地狱,尽管他们彼此相爱”。
在一个极限悖谬的时代,轻与重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不存在的,追求意义,选择承担,并不一定就能收到预期的沉重感,反而常常导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但是,这轻松之中不也包含着生命的沉重吗?
选 段 重 读
在日内瓦生活了四年之后,萨比娜移居到了巴黎,仍然无法从忧伤之中振作起来。假如有人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她也无言以对。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直至此刻,背叛的时刻都令她激动不已,使她一想到眼前铺展一条崭新的道路,又是一次叛逆的冒险,便满心欢喜。可一旦旅途结束,又会怎样?你可以背叛亲人、配偶、朋友、爱情和祖国,然而当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一样也不剩,还有什么好背叛的?
萨比娜感觉自己周围一片虚空,这虚空是否就是一切背叛的终极?
直至此时,她显然仍未明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追求的终极永远是蒙眬的。期盼嫁人的年轻女子期盼的是她完全不了解的东西。追逐荣誉的年轻人根本不识荣誉为何物。赋予我们行为以意义的,我们往往对其全然不知。萨比娜也不清楚隐藏在自己叛逆的欲望背后的究竟是什么目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目的就是这个吗?自从离开了日内瓦,她已朝这个目的越来越近。
在巴黎的第三年。她收到一封寄自波希米亚的信。是托马斯的儿子写来的一封信。他听说过她,打听到了地址,并决定给她写信,因为她曾是他父亲“最亲密的朋友”。他告诉她托马斯与特蕾莎都死了。据信上所说,他俩最后几年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托马斯在那儿当卡车司机。他们常常一块儿去附近一个小城,总在一间小旅馆过夜。路在山间穿行,弯弯曲曲,卡车坠入深谷。找到的尸体全是碎的。警方发现,卡车的刹车装置糟透了。
得知这一消息,她无法平静下来。她与过去之间的最后一丝联系也断了。
按她以往的习惯,她想去墓地走走以平息心情,最近的一座墓地是蒙巴纳斯公墓。墓地里是一座座石墓,墓旁是一座座脆弱的小石屋,小教堂。萨比娜不明白,为什么亡者会想让那些仿制的宫殿压在自己头上。这座公墓就是个石化的名利场。公墓里的众生根本没在死后变得清醒起来,反倒比生前更为痴癫。他们在铭碑上夸耀着自己的显赫。这儿安息的不是父亲、兄弟、儿子或祖母,而是名流、政要和头衔及荣誉加身的人物,哪怕只是个小职员,也要在此摆出他的身份、级别、社会地位——即他的尊严——供人瞻仰。
走在公墓的一条小道上,她望见不远处有支送葬队伍。司仪抱着满怀的鲜花,分发给死者的亲眷和朋友,一人一支。他递过来一支给萨比娜。她于是加入行列之中。绕过了好几座坟墓,来到一个没有碑石的墓穴旁。她弯下身子。坑穴非常深。她抛出了那支花。花急急地旋转了几下,坠落在棺盖上。波希米亚的墓穴没有这么深,而在巴黎,房子有多高,墓穴就有多深。她的目光落在墓穴一旁待封的石板上。这石板令她充满了恐惧,于是她匆匆赶回家。
整整一天,她都在想着那块石板,为什么它会令她感到如此地惊恐呢?
她给自己找了这样一个答案:如果坟墓被一块石板封住,亡者将永远不得出来。
可是,不管怎样,死人都不会从墓穴中出来!那么,他是躺在一层黏土之下还是一块石板之下,结果又有什么不同呢?
不,结果有所不同:假如坟墓用一块石板封住,也就是不愿让亡者还魂。那沉重的石板对他说:“呆在这儿别动!”
萨比娜想起她父亲的坟墓。棺材上覆盖着泥土,泥土上开出花朵,一棵枫树的树根盘绕棺材而生,可以想象亡人的魂魄经由树根和花儿从坟墓之中超脱出来。假如她父亲被一块石板封死,她就不能在他过世后再向他倾诉,也不能再听到树的枝叶之中传来他宽恕的声音。
特蕾莎与托马斯安息的那座公墓会是什么样子呢?
她再度想起了他们两人。他们时常去邻近的城里并留在旅馆过夜,信中的这一段触动了她。这证明他们是幸福的。她又看见了托马斯,仿佛是她的一幅画:前景是由一位稚拙的画家画出的幻影——唐璜;而从幻影的缝隙里,现出了特里斯丹。他死时是特里斯丹,而不是唐璜。萨比娜的父母在同一周相继去世,托马斯与特蕾莎则死在同一刻。突然间,她恨不得和弗兰茨呆在一起。
当她跟他说起她常在墓地里行走时,他曾感到恶心,并把墓地比作堆放尸骸和乱石的垃圾场。正是在那一天,他们之间裂开了一道互不理解的鸿沟。直到今天,在蒙巴纳斯公墓,她才明白了他想说的意思。她悔恨当初太不耐心。假如他们相处的时间更长一些,也许他们就会渐渐地开始理解彼此说的话。他们的言语会像非常腼腆的情人一样,羞涩地慢慢相互靠近,而他们的乐章会开始与对方的融为一体。可为时已晚。
是的,为时已晚。萨比娜知道自己不会停留在巴黎,她会越走越远,因为,如果她死在这儿,她会被一块石板封住,对于一个永不知停息的女人来说,一想到要被永远禁锢,不再能行走,那是无法忍受的。
记 忆 语 录
在这个故事中,萨比娜是个独特的存在,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她才是故事的主角,当特蕾莎、托马斯、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断追求着从轻到重的过程中时,她却用背叛,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在这种背叛中,她不断抛弃自我,变换角色,将生命的重的意义抛在脑后,而追求的就是一种破坏的快感。萨比娜才是真正走到终点的人,其他人都不断追求的生命之重,这也就导致了他们永远也不能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会无法停止脚步是因为害怕生命的无所适从。而萨比娜一直朝着相反的方向走着,最终在一片寂寞和恐惧中走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啊,有足轻重地生,无足轻重地死。生命就像关在房间里的一只大蝴蝶,总要挣脱肉体的束缚飞去。特蕾莎的灵魂无数次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世界,在镜子中,她发现这个世界只是自己,只有自己。一个血淋淋的发问,为什么全世界都不要我?——因为我不要这个世界。发现自己的独特并保持它,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每个人都想把你拉过去,不仅是敌人,也有朋友、亲人,以各种各样的名义,懦弱、勇敢、邪恶、正义,你总要站在一个阵营里,因为你不可以是独自,因为大家都是这样的。萨比娜想独自,托马斯和特蕾莎也想,他们用各自的方式逃避,他们分散了。这样逃避也是一种斗争,对一致性的斗争,为独特性而战的斗争。“我的心不属于任何人”,它是独自的。当事过境迁,一切讽刺和愤怒都微不足道了,打动人的只能是真诚,作为人的真诚——明知自身是有限,是相对,是一场梦的倒影,却仍苦苦追寻。真理就是我们爱上的事物,真理就是我们为之背叛的事物,真理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绝对,因而,也是一种在心底沸腾永不止息的痛苦。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它们所揭示的都是同一个真相,又体现了各自的独特性,这是值得我们致敬的。
人生就是一个异乡者的旅行,转瞬即逝,但这终究不能改变我们证明自己来过的信念,我们希望在这里留下足迹,我们希望得到“重”,对于人也好,对于世界也好。所以就注定了我们被逐出伊甸园。轻与重,徘徊其间,蓦然回首,又有几个人能够看清自己走过的路呢?
12.大学生实验课举足轻重 篇十二
1 大学生实验课现状
1.1 学生对实验课的态度
大学生们从高中开始一直都是重理论、轻实验, 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 教师和学生都把理论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进入大学后, 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低于理论内容。黄金燕 (2014) 老师对某学院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 获取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为:非常重视占18.3%、较重视的为43.3%、一般重视的32.1%, 可见学生还是比较重视实验课的。但是笔者的调研显示, 目前大部分学校把实验课安排在下午或晚上, 甚至是安排在周六、周日。学生一看到课表, 就认为实验课不够重要。到上实验课的时候, 许多同学姗姗来迟, 甚至直接逃课。课堂上, 只动眼不动手的学生居多。因为实验课的上课形式比基础理论课灵活得多, 而且实验课也没有专门的考试, 因此, 不太重视实验课的同学在上课时容易开小差, 或是与同学讨论一些与课程无关的内容, 或是偷偷玩手机……当课程结束的时候, 草率地完成实验报告即交差。
1.2 学校对实验课的态度
一般来讲, 大部分高校对实验课缺乏正确的认识, 把实验课当成是验证理论学习的一个手段, 教会学生使用一般仪器和实验操作技能即可, 没有意识到实验课对大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也是智能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带动下, 一方面, 一些高校实验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更新缓慢, 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即课前, 教师将实验目的、内容、简单步骤写在黑板上。上课时, 老师看着黑板重述相关内容, 同时强调一下实验注意事项。然后, 同学们开始机械地进行操作, 记录实验数据, 填写实验报告。这一系列过程结束了, 实验课就算万事大吉。究竟为何要做这个实验?为何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做, 原理在哪?实验结论是否正确?这一系列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根本不了解, 甚至根本没想过。这样的实验课结束后, 我们的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 可想而知了。另一方面, 有些高校的实验设备设施非常陈旧, 几十年的设备, 从未更新过, 有的甚至已经不能用了, 实验教师不得不很无奈地给同学讲解实验, 然后观摩实验仪器设备, 这样的实验课是否更可悲呢!也有一些高校, 尤其是一些211高校, 虽然国家配置了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 但可惜没有专业人士去维护管理, 高档仪器也就只能被闲置了。
2 提升实验课教学成效的策略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能力要求的提高, 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 大学生自己已经开始重视实验技能的学习, 高校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也是与日俱增, 那么如何将二者的意愿结合到一起, 充分发挥实验课的作用呢?以下两点值得考虑:
2.1 激发大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
热情即是做事情的兴趣, 它是做事情, 尤其是做好事情的原动力。所以, 培养大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尤为重要。这一兴趣要来源于基础理论课, 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了基础理论知识, 每到一个我们设置实验课的知识点, 基础理论老师是否让学生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否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如果条件变了结果会怎么样?启发是引起兴趣的第一个燃点。如果大学生们通过基础理论课学到了基本理论, 设置了多个问题点, 而我们的实验设置恰好能解决学生的疑问, 他们怎么会对实验课不感兴趣?怎么会轻视我们的实验课!
2.2 提升教师的教学热忱, 改进教学方式
实验课教师对实验课的态度与认识, 势必会影响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其实我们的实验课教师群体中, 不乏缺失教学热忱者。若连教师也是在应付实验课教学工作, 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何而来呢?教师应将实验课讲得生动, 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 可以尝试由学生提出实验方案, 写出具体的实验说明,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独立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做也许会花费较多的时间, 但学生是在进行主动的学习, 效率较高。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这样既巩固了理论知识, 也提升了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实验教师的授课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 选择参与实验的形式和内容。尝试改变以往的所有同学都上一样实验课的形式, 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 在激励他们自己设计实验的前提下, 可以将兴趣比较一致的学生进行分组, 设计一个既定的实验目标, 一组或几组同学可以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达到一致的目的, 这样一来, 想必学生上实验课的热情和积极性会大增。另外, 在同一节实验课上, 一个班的同学可以做不同的实验, 然后进行结果大比拼, 说不定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好成果呢!学生们看到自己获得成功后, 教师恰当、及时的赞赏和肯定会增强其信心和兴趣。教师还可以在学校里对一学期中特别突出的创新性实验进行宣讲, 或者鼓励相关的学生参与社会中的一些比赛。学生在获得自信后, 会对自己提出更多的问题和更高的要求, 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激励和需求中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不要以实验结果论成败。在实验课进行的过程中, 教师要多观察, 与学生多交流, 真正了解哪些学生是用心做实验, 积极思考,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哪些学生还处于机械照搬照抄阶段, 要给予引导和鼓励。最后, 让每个同学进行总结, 相互交流实验心得,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能调动授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 高校对实验课的管理评估体系
高校对大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也需要认真思考,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所讲的实验能力应该不仅仅要求在简单的做实验层面, 更应该重视对大学生实验前实验方案的提出、实验中对实验过程的分析研究、实验后的总结提高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培养大学生实验能力时侧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使大学生具备一般人才所具有的普遍性素质的同时, 在实验操作和创新方面具有一些特殊的素质, 比如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科学严谨的思考能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强烈的创新意识, 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大无畏精神。在高校实验平台的配置上, 也要和这些精神相统一。
有了这些思考后, 在学生一进入校门时, 学校就应该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 让学生们不仅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还要懂得工科大学培养和造就的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为了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 大学生应该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 还需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学习中的好奇心、勇于探索、创新的品质, 注重实验内容的优化和改进。实验内容设置方面, 要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的原则, 注重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尽量使实验内容新颖实用。突出在以后工作中的实用价值, 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引入实验教学, 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 扩大知识面, 开阔视野, 激发其浓厚的实验兴趣和热情。
目前, 还很少有高校针对实验课制定合理的、系统的管理和评估体系, 完善的管理评估体系有助于提升实验课教学成效。首先, 高校要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 重视实验室中仪器设备的更新。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整个新型仪器设备的操作过程。其次, 提高设备利用率, 尽量提高科研成果的共享程度。避免同在一个学校, 有的学生可以操作仪器, 有的学生只能观摩的现象。缺少共享就会出现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 这都不利于实验教学工作的发展。最后, 实验课的评估。目前, 大多数高校的实验课还是以教师讲过、学生做了就算完成实验任务。高校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反馈, 建立相应的督导制度, 形成良性的实验课评估体系, 充分发挥实验课教人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年珍, 王峻峰, 康宜华.从教学实验中培养大学生的素质.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1.18 (5) :100-102.
[2]黄金燕.大学生实验课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国电力教育, 2014.6:133-134.
[3]郁聪.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2.28.
[4]杨春燕, 钟振平.大学生实验兴趣的激励和培养.河北大学学报, 1999.19:92-94.
13.中班数学活动比较轻重 篇十三
一、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此外,《纲要》还强调,“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加幼儿的探索活动。”轻重这一概念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概念,中班幼儿已经能初步判断了特别小的东西是“轻”,特别大的东西是“重”。但是,生活中还有体积相同而重量不同或者不能以肉眼判断轻重的东西需要幼儿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所以,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轻重比较,一是投放轻重感明显、体积不同的材料;二是投放体积相同或相近,轻重区别不大的材料。通过操作对比,让幼儿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
活动重点在于,幼儿学习掂一掂、使用天平等方法比较物品轻重;难点在于,学习运用测量工具进行比较相近物品的轻重,而非直观地感知。
二、活动目标:
1、认识能够用来比较或测量轻重的工具(天平、电子秤、跷跷板等),正确使用天平来测量物品的轻重。
2、学习使用多种方法比较物品的轻重。
三、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轻、重的概念;
物质准备:大小明显的西红柿各一个,幼儿一手一个简易天平,天平、电子秤、弹簧秤、跷跷板的图画,农夫、公鸡的图画等。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对比明显的西红柿,对幼儿说:
“今天老师在市场里买了两个西红柿。一个比较轻,一个比较重。”
“小朋友们觉得老师为什么知道西红柿哪一个比较轻、哪一个比较重呢?”(引导幼儿说出用手掂一掂)
“因为啊,老师把这两个西红柿拿在手里的时候,感觉这个(小)比这个(大)较轻,这个(大)比这个(小)重。”
(二)主体部分: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
1、分组操作:幼儿自由操作,试着用手掂一掂材料,比较两种材料的轻重。2个小朋友使用同一个操作盘,里面有各种大小不一积木、玩具等,幼儿自由选择2件物品掂一掂,感受物品的轻重。并适当地与身边同伴交流,说一说自己判断所选物品哪一个比较重、哪一个比较轻。(5分钟)
2、教师请幼儿上前表达,他通过掂一掂,感觉到XX比较重,XX比较轻。由于有些积木体积相近,幼儿中可能出现两种情况,教师则顺势引出能够比较、测量物品轻重的工具。
“很久很久以前的人们啊,都是用双手拿着东西在手里掂一掂来比较轻重。比如,这个农夫手里拿着两只鸡,要比较哪一只鸡比较重,哪一只鸡比较轻。小朋友觉得哪一只重呢?”(大的重)
“因为,一只比较大,一只比较小,农夫就很容易判断出大的鸡比较重,小的鸡比较轻。但是人们也有分不清的时候,当两个东西差不多大时,就很难用双手比较哪一个轻、哪一个重了。”
“后来,聪明的人们发明了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等测量工具。”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初步认识几种测量重量的工具。
“甚至连跷跷板,都可以用来比较轻重哦。小朋友们一定都玩过跷跷板吧。当一个胖胖的小朋友和一个瘦瘦的小朋友在坐上跷跷板时,会发生什么呢?”(跷跷板往胖胖的小朋友那边降,因为他比较重)
“我们看一看,跷跷板是不是也很像天平呢?”幼儿观察比较天平、跷跷板,说出相同点。
“物体在天平上下降的越多,说明这个物品相对另一边的物体比较(等待小朋友一块回答)重。天平的指针也朝着较重的一边下降越多呢。小朋友们赶紧试一试,把刚才你分不清楚谁重、谁轻的东西分别放在天平两边上的小盘里面,秤一秤、比一比,看看哪样东西比较重、哪样东西比较轻。” 幼儿动手使用天平,教师个别指导。
(三)结束部分:
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哪一种物品适合哪一种方法来比较轻重。
“外形(体积)相差很大的东西,用双手来掂一掂;外形(体积)相近的东西,用天平等工具来量一量。”
五、活动延伸:
14.词的轻重格式发音训练 篇十四
一、什么是词的轻重格式:
二、双音节词的轻重格式及发音训练
1、中重格式:
日常 大同 交通 领域 当代 小诗 出路 黄金 碧绿 时代 容颜 假如 晶莹 自然 减色 宝贵 人生 本身 阅读 当时 信奉 理论 飞沙 麦浪 波纹 演化 妥协 演变 词汇 烟火 仿佛 国际 货币 咕咚 轰隆 蝴蝶 沙发 尼龙 雷锋 草鞋 出版 放心 信奉 本身
2、重中格式:
经验 视觉 听觉 界限 颜色 温度 声音 形象 重量 气味 性质
美好 情感 感官 价值 风气 背景 作品 标准 要求 思想 声响 柔和 突然 责任 古典 西式 记者 价值 声音 形象 含蓄 凄凉 人类 恬静 况且 工人 春天 质量 动作 爱戴 父亲 消极 作家
3、重轻格式
清楚 唠叨 力气 喉咙 荤腥 三、三音节词的轻重格式及发音训练
1、中中重格式:
播音员 收音机 呼吸道 东方红 天安门 展览馆 居委会 共产党 共青团 常委会 党支部 国际歌 科学院 招待会 唯物论 井冈山 辩证法 法西斯 护身符 滑翔机 芭蕾舞 尼古丁 五一节 话务员 坏血病 黄梅节 回旋曲 火力点 基督教 贫困线 寄生虫 建筑物
2、中重轻格式:
枪杆子 命根子 过日子 拿架子 吊嗓子 臭架子 卖关子 半拉子 打底子 拉冷子 洋鬼子 刀把子 两口子 老头子 搭架子 鼻梁子 打冷战 打摆子 硬骨头 小姑娘 拉关系 抽工夫 不由得 撑门面 背地里 抱委屈 山核桃 撒呓症 好意思 胡萝卜 明摆着 牛脾气
3、中轻重格式:
保不齐 备不住 小不点 吃不消 大不了 动不动 对不起 过不来 说不得 生意经 冷不防 数得着 喜洋洋 的确良 红领巾 无线电 四、四音节词的轻重格式及发音训练
1、中重中重格式:
大部分具有联合关系的四字格式成语及少量其他结构关系的四字词格式成语要读做中重中重格式。
丰衣足食 日积月累 轻歌曼舞 心平气和 无独有偶 五光十色 天灾人祸 年富力强 耳濡目染 庆林弹雨 奇装异服 花好月圆 赴汤蹈火 奇风异俗 独断专行 根深蒂固 心猿意马 龙飞凤舞
鹤发童颜 翻江倒海 儿童广播 友谊第一 安居乐业 飞黄腾达
2、中轻中重格式:
大部分四音节的专用名词、迭音形容词和象声词要读作中轻中重格式。其中四音节专用名词的第二音节只比第一音节稍轻,不可失去原声调。社会主义 集体经济 化学工业 巴黎公社 南京大学 最后通牒 奥林匹克 慢慢腾腾 高高兴兴 模模糊糊 亮亮堂堂 跌跌撞撞 整整齐齐 清清楚楚 大大方方 和和美美 叮叮咚咚 嘻嘻哈哈 劈劈啪啪 稀里哗啦 二氧化碳 拉拉扯扯
3、重中中重格式:
惨不忍睹 义不容辞 敬而远之 诸如此类 形象之下 一扫而空 面如刀刮
15.非特异性试验不代表病情轻重 篇十五
你不必如此紧张,RPR结果“加重”,并不说明梅毒严重了。下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RPR。
RPR又称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属于非特异性的梅毒检测方法。其原理是用心磷脂作抗原,来检测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也称反应素),以协助梅毒血清学诊断。人体受到感染或细胞受损后,细胞内的线粒体膜会释放心磷脂,进入血液;当人体感染了梅毒螺旋体后,梅毒螺旋体所含的心磷脂也可以进入血液。所以,RPR试验对梅毒患者并无特异性。早期梅毒患者经正规治疗后,反应素可以逐渐消失,但滴度与病情的轻重并不是平行关系,而与人体免疫反應有关。也就是说,并不是“+”愈多病情愈重。
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外阴溃疡或硬下疳发生后2~3星期,体内开始产生免疫力,至二期梅毒时免疫力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退。因此,RPR滴度变化有以下规律:在梅毒发病初期人体的免疫反应刚刚产生时,RPR的滴度较低,经过足量的青霉素治疗后,由于大量被杀死的螺旋体仍具有抗原性,随着免疫反应逐渐增强,RPR滴度仍然可以增高。再后来,随着大量死亡的梅毒螺旋体被排出体外,以及人体免疫力的下降,RPR的滴度才开始逐渐下降。
一般梅毒治疗后,要求3个月及6个月进行临床和血清学检查,你现在只治疗了一个月,检查结果仍会异常,需要继续治疗并按时复查。不过,当你的症状和体征持续存在或复发,或RPR滴度出现4倍以上增高时,应考虑治疗失败或再感染,此时必须立即复诊,再行治疗。
16.数学《比较轻重》优秀教案 篇十六
教学准备:
1、大小不同的沙包,天平。
2、脸盆几个,同样大小的木块几个,不同重量的小物品几个。
3、铅笔和彩笔。
教学过程:
1、分组活动
1)掂沙包。请幼儿任取一个沙包,然后互相掂量、比较、说说谁的沙包重,谁的沙包轻。
2)请幼儿互相抱一抱,说出谁重谁轻。
2、游戏:“猜轻重”。
1)教师选择教室内的任何两件小物品,让幼儿用目测和用手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
2)教室可用天平确定每次幼儿的判断是否正确。
3、分组活动,让幼儿用天平比较教室内一些小物品的轻重。
4、集体谈话:还有那些方法可以区分物体的轻重?
5、小实验:那个木块上的东西重?
1)让幼儿往浮在同一个脸盆中的两个木块上分别放不同的小物品,并根据木块的沉浮情况判断哪个木块上的东西重,并想想为什么。
2)教师讲解利用船体的沉浮判断物体轻重的简单方法:船体深,船上的东西越重。还可以给幼儿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6、指导幼儿完成书上的练习:请幼儿给轻重不同的物体画上标记。
7、户外游戏:跷跷板
1)幼儿自由玩跷跷板,引导幼儿发现跷跷板的原理。
2)请2—3个体重相差比较大的幼儿,让他们通过跷跷板两两比较,找出最重的和最轻的,使幼儿明白轻重是相对的`。
17.比较轻重教案 篇十七
中班 数学《比较轻重》
作课单位:周庄镇中心幼儿园
教师姓名:周文娟
联系方式:***
中班数学活动
比较轻重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比较轻重,再通过动手提一提、端一端、称一称的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初步学习观察记录。
2.感受操作活动中同伴合作的乐趣。
教
学 准
备:
实物若干,ppt、简易天平秤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今天,动物乐园来了一些新朋友,我们快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吧。(课件出示ppt1).1、(Ppt2)它们在干什么?(老虎和小猴在玩跷跷板呢!)
2、为什么老虎这边压了下去,小猴那边翘了起来?(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说出老虎重,小猴轻。)
3、(ppt3)小狗和小熊也想玩跷跷板,你们猜谁那边会压下去?为什么?(小熊重小狗轻)
4、(Ppt4)一起来看看你们猜的对么?
二、感知轻重
1、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跷跷板,比较出了小动物们的轻重,那老师还带来了一些物品宝宝,他们呀也想比比谁轻谁重。(出示2组实物:2个桶,2个筐、)
2、我们先来猜一猜这两个桶谁轻谁重?(大桶重小桶轻)那么这两个筐呢,谁轻谁重?
3、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比较两个桶谁轻谁重?那两个筐用什么办法比较轻重?小朋友们,想不想用你们的办法感受一下他们的轻重。
4、现在谁来告诉大家哪个桶轻哪个桶重?(小桶重,大桶轻)这两个筐谁轻谁重?
师: 刚才我们用看一看、提一提、端一端的办法比较物品的轻重,我们还可以用秤称一称的办法来比较轻重。(出示天平)这个称量工具叫天平,我们把要比的物体放在两边的托盘中就可以知道谁轻谁重。大家看,这座小房子里面有两个物品,现在老师就用称一称的办法来比较她们的轻重。(教师演示: 把毽子和羽毛球放在天平的两端,让幼儿通过观察得出谁轻谁重,给重的物品宝宝下面的圆圈涂上红色。)
三、分组动手操作,做观察记录。
1、你们想用天平秤一称么?(出示记录表)上面有几座房子?每个房子里面有几个物品宝宝?请你仔细听规则哦:每座小房子里面都有两件物品,请你在小框中找出来,放在天平两端的托盘里观察谁轻谁重,给重的物品涂上红色,比较过的物品放在筐外的桌子上,现在请每组选一名组长用天平秤,剩下的小朋友观察,并完成这张记录表,看看那组最先完成。
2、观察记录完成的小组,请把物品整理好放在小筐中。
3、(每组抽一名幼儿到前面展示记录结果)现在呀小朋友们都完成了记录,老师呀也用天平称了称这些物品并记录了下来,咱们看看我们记录的结果一样么?(不一样的再验证一次)
18.癌症首治 举足轻重 篇十八
癌症首治不当隐患多
癌症首治时,对抗癌治疗方法的选择犹豫不决,或病急乱投医,或对综合抗癌治疗缺乏整体计划,或个体化综合治疗实施不当,将直接影响癌症病变的转归。
首治不彻底,可能留下癌症复发转移祸根。例如,一例乳腺癌III期的病人,因各种原因,在切除乳房肿瘤后,放弃术后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术后不到半年,出现肝、肺及骨骼等部位广泛转移。
首治不及时,可能失去根治机会。例如,一例早期胃癌的病人,因为惧怕手术等正规治疗,自行在家服草药等偏方治疗。1年后,因胃出血被家人抬到医院,发现癌症广泛转移,已失去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机会。
首治无计划,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例如,一例早期宫颈癌病人,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和化疗。治疗后肿瘤虽然已完全消失,但病人担心癌症复发,强烈要求再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没想到,放化疗后的根治性子宫及附件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却引发了直肠阴道瘘等严重并发症。病人的大便经常从阴道溢出来,阴道感染、外阴感染甚至反复尿路感染。无计划的过度治疗,导致的重度并发症,让病人苦不堪言。
首治目标不切实际,可能导致“人财两空”的悲惨结局。例如,在初诊时,许多已发生广泛转移的晚期癌症病人,不愿相信自己是晚期病变,盲目接受不切实际的治疗目标,最终导致晚期癌症病人接受大量难以获益的创伤性和毒性“根治性”抗癌治疗,病人在饱受疾病和治疗的双重折磨下,留下巨额医疗债务并带着倍受煎熬的痛苦心身而离世。
癌症首治得当抓两点
第一:全面准确诊断评估病情
癌症病人一旦确诊,大多数病人都恨不得立即切除或捣毁癌症。其实,癌症发病是一个慢性过程,大多数癌症病人治疗的成败,并不在于是否提前了数天开始抗癌治疗。相反,应该记住,沉住气,全面配合医生,确保医生准确诊断评估病情,才是癌症首治正确决策的前提。只有在医生对癌症病人的肿瘤病变及全身情况做出全面评估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抗癌治疗,同时避免出现治疗所致的严重并发症。
需要注意的是,为评估病情而进行必要的医疗检查,病人不可随意省略。另外,如果治疗过程中需要选择不同的医生和医院,病人要带齐必要的病历资料,包括病理诊断及治疗经过病历资料,以便让医生全面考虑病人个体的实际情况。
第二:接受个体化的综合抗癌治疗
尽管同一种类癌症病人的病情存在相似性,但是,每一位癌症病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在首次决策治疗方案时,病人应该主动反映自己的病情,积极与医生配合,参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一旦多学科会诊共同商定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确定,病人就应该到各学科有计划的分头实施治疗,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应该避免出现手术-放疗-化疗-中医治疗逐级淘汰制,避免无计划、无头绪的堆加繁多的治疗。
【轻重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比较轻重》教学设计08-26
大班科学高矮轻重比较10-21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比轻重》10-19
教学反思 词汇教学的反思09-05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音乐鉴赏教学反思12-08
顶岗实习教学教学反思06-12
高三物理教学教学反思06-13
拼音教学dtnl教学反思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