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精选15篇)
1.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 篇一
先进制造技术在飞机制造中发展趋势
近年来,世界高新技术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为了提供性能佳、质量优、成本低、可靠性和维护性好的装备产品,发达国家的制造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不断推动新一代装备产品的问世。从飞机的研制生产来看,总体上世界先进制造技术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3.1 新材料、新结构工艺成为重点
新一代装备产品减轻结构重量和提高性能的主要途径是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这也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重点。
1)复合材料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树脂基复合材料已用于战斗机的主承力结构。复合材料在先进战斗机、大型客机的用量已分别达到结构重量的20%-30%、10%-30%[6],已经出现了全复合材料的公务机。共固化成形、树脂传递模塑成形(RTM)、复杂件缠绕成形、丝束铺放等复合材料制造新技术均己用于生产,并建立了工序配套、计算机控制的生产系统。正在开发新的复合材料辐照固化技术和质量保证技术,并大力开展复合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的研究。
2)钛合金和铝锂合金在新一代飞机上应用量增加很多。引发和配套解决了其难度很大的高速切削、化铣、成形及焊接等关键工艺。钛合金的超塑成形,/扩散连接(SPF/DB)结构是一种新兴的耐热、整体、轻量化结构,在机体结构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超塑成形,扩散连接组合工艺也已日趋成熟并向主承力结构扩大应用。先进发动机的空心宽弦风扇叶片也是超塑成形,扩散连接的制品。
3)随着难加工材料的大量应用,以电子束、激光束、离子束为代表的高能束流加工技术近10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先进航空产品研制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制造技术。电子束焊接已用于飞机主承力框、起落架和发动机鼓筒轴、各类机匣,发展前景广阔。迄今为止,激光束仍是发动机零部件冷却孔系加工的首选工艺。此外,其他特种加工,如离子束加工、电加工、高压水射流加工、磨粒流加丁等在先进航空产品的制造中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4)金属胶接技术有利于结构减重及抗疲劳,其生产工艺已基本成熟,形成了先进胶接体系,制造出了用作主承力结构的耐久胶接构件。由金属板材与树脂基预浸料胶接成的混杂层板胶接结构是金属胶接与复合材料的结合衍生物,能抑制裂纹扩展,大幅度提高壁板(蒙皮)疲劳寿命。其不同金属与不同预浸料的组合,还可更好地发挥减重效果。机体构件机械紧固件孔的精化加工和强化、孔壁孔周的挤压强化以及壁板零件的喷丸强化等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大大延长了航空产品的使用寿命。
5)发动机热端部件工作温度的提高,带动了金属间化合物等一系列高温合金及碳—碳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应用,还提出了新的涂层材料及涂层工艺的要求,随之推动了一大批新的热工艺技术的发展。等离子弧加工技术仍是多种性能涂层的主要工艺,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方法已用于热障涂层及其他涂层的制取,电子束表面处理与热化学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可使制件表面具有特殊的性能。发动机的整体叶盘结构、新型封严结构的出现又带动了特种焊接(如摩擦焊、真空高温钎焊)的迅速发展。6)毛坯精化及近无余量制坯技术也已成为航空制造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国外航空发动机制造业中已形成精铸、精锻、精轧等一整套精密制坯技术,材料利用率从20%~30%提高到80%左右,机械加工量减少至原来的1/5~1/10。钛合金、高温合金的薄壁、整体精铸技术、单晶无余量空心涡轮叶片精铸技术、粉末冶金和热等静压技术已成为高推比发动机研制生产的关键制造技术。
3.2 精密及超精密加工技术迅速发展
随着装备的导航、制导和控制精度的提高,要求制造出材料特殊(如高硬脆性、高强度、高弹性、高熔点等)、结构复杂、体积小、尺寸和形状精度高于0.1μm、表面粗糙度小于0.01-0.02μm的机载设备零件。为了适应上述要求,美、英、日等到发达国家在高速数控加工技术,亚微米级超精密加工和复合超精密加工技术,纳米级超精密加工技术和高强度、高硬度、高脆性材料加工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很多研究成果已用于生产。微米级坐标镗床已进入生产线,0.1μm超精密加工机床和各种超精密加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机载关键零件的批生产。单刃金刚石车削技术已用于激光晶体材料的加工,表面粗糙度可达0.001μm。用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砂轮的高速缓进强力磨削,可对难加工功能材料进行高精密(微米级精度、0.1μm级表面粗糙度)无毛刺加工,能获得复杂几何形状和极佳的表面完整性[10]。此工艺在美国已成为批生产加工技术,成批制造出各种功能材料的机载设备零件,如红外线或紫外光学系统、激光陀螺系统、微波管、光纤器件中的零件。
近年美国又研制出激光微细加工中心,该加工中心的视觉系统能提供加工过程的连续影像,并自动寻找、对准、测量和修正加工对象,加工精度可达百分之几微米以内。该激光微细加工中心还适用于硬脆材料(如氧化铝、碳化硅)加工,蚀刻线宽度0.25μm,打孔直径小于75μm,还可对各种材料的裸芯多芯电缆和光纤进行焊接,标志着功能材料的加工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20世纪90年代末,面临装备研制周期短、产品更新快、品种增多、批量减少和动态多变的市场,装备的质量、价格和交货期已成为增强飞机制造企业竞争力的3个决定性因素。3.3 计算机技术应用普遍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有了空前迅速的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最早引入计算机技术的行业,计算机技术使装备制造技术得到了优化并产生了新的专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装备制造技术的面貌。
计算机技术与飞机制造业的3大传统工艺技术(机械加工、钣金成形、铆接装配)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航空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在机械加工方面,零件加工数控化和精密化已成公认目标,数控高速切削也正在被迅速推广,数控机床进一步向高速及复合化方向发展。机载设备生产所需的超精密加工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钣金成形方面,数控铣床板坯下料、蒙皮拉伸成形、壁板喷丸成形/强化、零件高压橡皮囊液压成形等主要工艺均已实现数控化。同时正在提高成形过程的数字模拟和动态仿真以及实时监控与变形量控制技术,钣金成形的专用设备正向多功能和柔性化发展。在铆接装配方面,数控钻铆机及干涉铆接的应用日益普遍,高压水制孔及激光辅助定位钻孔系统、计算机辅助钻削系统、计算机辅助电子经纬仪(CAT)系统、数字模拟装配和机器人自动化装配等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不断涌现,装配现场已一改劳动者密集的面貌。事实上,计算机技术已渗入各个制造专业,从工艺参数控制到工艺过程动态仿真,进而建立数据库,直到建立专家系统,正在简化工艺、稳定生产、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3.4 低成本制造技术备受关注
当今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正在研制第4代军用战斗机,不管性能多么突出,都必须在价格上能被用户或市场接受,否则就难以进行生产和销售。例如,由于F-22太贵,难以大量装备部队,所以美、英又联合研制了联合攻击战斗机(JSF)以满足军方的需求。又如,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优异,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复合材料更大份额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昂贵的价格,为此,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专为发展“造得起、买得起”的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开展了大量工作。例如,研制便宜的碳纤维、树脂,开发叠层缝合、树脂传递模塑成形(RTM)技术、丝束铺放成形,以及节能的“非热压罐固化技术(如辐照固化)”等种种低成本技术以提高产品性能和降低成本。麦道公司研究工作表明,采用织物缝合/树脂传递模塑成形(RTM)工艺制造的机翼已比相应的铝合金机翼减重25%,成本也降低了10%。市场经济要求航空制造技术必须走“造得起、买得起”的路,否则即使再好的技术,最终也不会有什么出路。为此,国外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除积极采用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和先进的产品全寿命管理技术外,无余量成形工艺(精铸、精锻等)、改良的成形方法(时效成形、超塑成形、超塑成形/扩散连接等)、特种焊接技术(电子束焊、摩擦焊等)、数控高速切削、机器人装配技术等低成本制造技术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说明世界上即使是比较富裕的工业发达国家,在研究应用“造得起、买得起”的制造技术上也是不遗余力的。
相对于20世纪,装备制造最明显的特点是强调“可买得起”,即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从而使新技术的开发体现出21世纪的新特点。例如,在过去战斗机的研制中,存在着预研成果转化率低、研制周期长、采办经费严重超过预算以及使用费用和保障费用过高等现象[11]。在新一代装备研制中要使成本有所下降,必须从制订发展规划开始一直到飞行器寿命终止的各个环节,如飞机的设计、加工、贮存、使用和飞行支持、维修等都要考虑使成本最低。
2.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 篇二
关键词:散打运动,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 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 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相应的攻防技术动作进行徒手格斗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项目, 是中华武术的精华, 其起源与发展几乎与我国历史同步。现代的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技击术的归纳和整理, 摒弃一些原有的具体形态, 保留那些带有共性的规律, 也就是通过把中国各个拳种门派的拳法、腿法加以规范, 最后总结出它们的基本运动形式。
一、散打运动技术的特点
练习散打运动能够促进人的力量、耐力、灵敏以及柔韧等方面的素质锻炼, 还可以使人的心智、身心得到全面的提高。总的来说, 散打具有体育性、对抗性、民族性、文化性等特点。那么, 散打运动技术具有哪些特点呢?
(一) 散打动作要求速度快
散打运动的速度快主要表现在反应、判断、启动、变化以及完成这几个方面的快, 这些方面的速度一旦缓慢就会导致在比赛比较被动。散打讲究协调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与技术。只有灵活、快速地击中对手, 才能达到“先发先中”或者说“后发先中”的效果, 让对手猝不及防。
(二) 散打要求击打部位要准
在有了较快的动作速度之后, 就需要掌握击打部位的准确性, 准是指动作的力点、参与运动的肌肉收缩是否准确。力点是击中对方的接触点, 不同的动作要求有不同的力点, 力点不准, 就会影响动作的有效性, 甚至造成受伤。在散打比赛中, 一旦认定了所要击打的对方的身体部位, 就要注意协调自己肢体的发力点与对方的攻击点, 找准时机击打对方的有效部位。
(三) 散打力量的要求是狠
这里的狠是指比赛时动作力度上要有爆发力, 要以气催力, 整体用劲, 这样来抑制对方, 使之不敢轻举妄动。如果一开始就用柔力, 不拿出一股狠劲, 就不能给对方以威慑力和压迫感, 在气势和力量上输给对方。
(四) 散打过程中要保持稳定
散打从开始到结束的动作完成都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平衡, 让对方无懈可击。开始时发出的动作是否稳定, 关系到在接下来的对抗中动作技术会不会变形的问题。当然, 发出动作时整个身体的平衡性也很重要, 它关系到下一个动作是否连贯, 一旦重心不稳就容易被对手反击导致失败。事实上, 稳定性是许多搏击类运动技术的共同特点。
(五) 散打动作还要注意隐
隐即隐蔽, 隐藏。散打动作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 打斗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动作都容易让对方产生警觉并采取防范措施, 如果隐藏预兆就不容易被对方识破, 在训练时要把握好动作的规范性, 注重细节之处, 有时还可以用眼、步、手、腿、身等假动作来误导对方, 隐藏自己的真实进攻方向。
(六) 散打动作运行距离要长
这里的长, 指的是完成进攻动作时要有伸展性。正所谓“一寸长, 一寸强”, 就是指进攻时要在重心与支点稳固的前提下, 根据需要, 将所有参与动作的各个关节最大限度地伸展开来, 就这样向前协调运动, 从而扩大自己的进攻范围, 增加对方下一步发出动作的难度, 利于自身的防守。
概括起来, 散打运动技术的特点就是六个字“快”、“准”、“狠”、“稳”、“隐”、“长”。在散打过程中, 认清这些技术特点, 对提高散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散打运动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散打比赛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 发展到目前的各项大赛也有了一些基本的竞赛规则。这些规则的制定既要符合该项运动的实际状况, 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制定时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 以此来引领散打运动技术将来的发展方向。
(一) 快速主动的动作技术风格
散打比赛的输赢要么是优势胜利, 要么是分数获胜。我们知道, 每个国家的搏击运动都具有某些地域和文化特点。我国的散打运动技术要想传承中华武术的精华, 打入并保持在国际体坛的重要位置, 就要发挥个头小、动作快、灵敏度高等自身的优势, 将快速主动的动作技术风格传扬下去。
(二) 综合运用各种武术技法
散打规则严格规定了不准向对方后脑、颈部、裆部进行攻击, 也不允许使用反关节动作及肘、膝的技法, 但是可以运用武术各种流派的技法。这就要求运动员不仅要具备拳、腿、摔等各种进攻技术, 而且也应在防守中随机应变, 做到攻守平衡。否则, 就不可能在日趋激烈的散打比赛中取胜。
(三) 多点进攻、立体化进攻战术
在竞技比赛中, 遇到强手是在所难免的, 这就需要提高战略战术, 随机应变。当遇到强手采取针对性防守措施时, 就应审时度势, 构筑上下左右多点呼应进攻的状态, 也就是采取立体化的进攻战术, 并且灵活机智地加以运用, 只有这样,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 勇于拼搏、坚强的心理素质
最新的竞技规则增加了对消极心理的处罚, 这使得比赛节奏更加快速, 竞赛过程更加激烈, 可观赏性技术动作也频繁出现。这一系列的竞争机制要求运动员除了具备良好的体能来保证技术动作正常施展外, 还需要运动员富于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积极面对的心理素质, 这是一种体育精神, 在体育运动的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当前, 由于工作压力的加大, 许多人把散打作为一种时尚的运动运用在日常锻炼当中, 使它逐渐成为人们的休闲健身方式的首选。笔者认为, 这是由于散打运动技术的特点迎合了人们的某种身体和心理需要。在21世纪的今天, 散打不仅可以强身自卫, 锻炼人的意志品质, 还能提高人的竞争意识。
三、结束语
我国的散打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搏击中占据独特地位, 多次取得胜利, 不仅是因为有全面的技术储备, 还有传承中华武术文化的一种坚持和信念。要想传承和发扬我国的散打运动技术就要深刻了解、认识和掌握散打运动技术的特点, 不断加深对这项运动各个方面的研究。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散打运动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我国的散打运动技术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武连全.论散打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J].博击 (武术科学) , 2007, 01:63-65.
[2]张贵林.对散打运动的技术特点及战术运用的探讨分析[J].武魂, 2013, 07:48.
[3]张君舫.对散打运动中技术特点及其作用的探究[J].读与写 (教师教育) , 2008, 09:101-103.
[4]马亚萍.从散打与跆拳道的比较角度论散打运动的发展[D].河南大学, 2010.
3.应急通信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研析 篇三
关键词 应急通信技术 特点 应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1常见的应急通信方式及其特点
当前我国的应急通信方法包括集群移动通信、微波接力通信、卫星通信、短波无线通信这四种手段。由于这四种应急方法都是无线通信,通信设备开通巡视,并且具有机动性优良的特点,在目前的应急通信中运用非常广泛。
1.1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多个用户共用一组无线电通信道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叫做集群移动通信。它的基本系统可分为单基地台和多基地台两种,同样基本结构可分为单基地台网络和多基地台网络结构。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方式具有方便、灵活的优点,在应急现场指挥专网中运用方便。但其覆盖的范围受到很多限制。
1.2微波接力通信
这种通信方式通信容量大、信号稳定、高山或者河流等路况都能跨过。但微波接力通信的绕射能力很差,这样各个站之间就必须要直视,并且频率高传输途中的损耗就比较大。
1.3卫星通信
对于卫星通信,各种紧急事件都不影响卫星通信发挥作用,因其覆盖面积非常大,不会受到地理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覆盖区域内无盲区等优点,极大的满足了对应急通信广度的需求。但卫星通信的容量过小,并且应用成本很高。
1.4短波无线通信
短波无线通信的优点是通信距离远、自主通信能力强以及成本很低,因其传播方式是地波传播和电离层传播,所以长距离的通信就可以满足。短波电台也越来越趋于小体积、轻重量,这样电台的机动性就很强。短波无线通信的缺点是很容易受到地形、气候的限制,通信的质量也容易受到影响。
2当前应急通信方式存在的弊端
即使我国通信事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各个应急部门都拥有了良好的应急通信能力。但是仍具有诸多弊端。
(1)现场应急通信组网未形成规范,各个部门的随意性造成了现场通信组网的高效性和实用性得不到体现,现场通信组织的混乱和不同部门相互影响的情况都可能发生。
(2)应急通信指挥车是采用以卫星通信设备为核心的建设方式,这样现场指挥的功能得不到体现,不能良好的的指挥调度、控制现场通信组网以及辅助决策。
(3)应急信息共享以及各部门联合指挥应急通信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各个部门在应急通信时只管自己,不能很好的相互联系,“条块结合”的优势不能体现,在现场的负责部门也不能完全的控制情况。
3应急通信体系发展及技术探析
3.1规划应急通信体系
(1)定标准,系统建设规范。我国应急系统的起步建设也不晚,并且在一步步完善,应急部门对突发事件已经具有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应急通信设备的配置不全、数量过少、操作人员技术能力不足等等原因,我国必须制定一个全国都通用的应急通信标准。
(2)层设计与规划。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相应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就相对较多,所以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应急通信系统在我国是不可或缺的。相关部门可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地形环境及人员特点,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规划,正确的应用四种应急通信手段来建设通信系统。
(3)做好预案,随时使用。各个部门、行业都应该提前依照自己的地理环境、通信方式、通信设备情况等等条件来拟定一个合理科学、详细的、有效实际的应急通信保障预案。包括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故和自然灾害进行预案,还要保证多次排练。
(4)管到位,专网互联互通。当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部门在应急通信建设上在不断地加大投入,应急专网也在不断完善。为了保证应急专网的质量,政府必须加大对其的监管,不断强化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严格检查考核,对违反规定的人员依法处理,用规章制度来制约专网互联互通。
3.2应急通信组网技术体系研究
根据应急通信组网中C3PIM的设计理念,可以设计出一个包括单兵通信、现场通信网络和现场综合指挥平台三部分的应急通信保障技术体系,进而一起组建成一个整体,来为现场处置的指挥员、各部门的单兵提供语音指挥、现场图像采集等等作用的综合通信支持。
(1)单兵通信系统:单兵通信设备即前端处置小组中单兵配备的具有便携特点的通信设备,并且其发射机功率一般控制的很低。传输网络上运用基于IP的多跳自组网技术,通信单兵携带一套通信设备即可同时传输语音和视频或者是其它数据。单兵通信设备包含单兵通信网络终端、图像采集设备、无线电台和一些传感设备等。
(2)现场通信网络:现场通信网络主要是对于两方面使用。一个是对调度语音通信网的指挥,另一个是对于现场数据网络的应用。该现场通信网络根据单兵通信设备的特点,其具有独立组网的能力,多种业务都可以传输融合。
(3)现场综合通信指挥平台:该平台能够快速灵活的在现场指挥部布置,是各种信息汇入的地方,也是现场通信控制的核心。不仅能过实现各种通信设备包括数字集群电台、模拟系统电台和双工电话的联通,还可以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提供帮助,同时也能控制、调配现场通信组网资源。
4结束语
我国国民经济的长久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离不开应急通信,相关工作者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来不断的发展我国的应急通信技术,不断完善应急通信系统,为祖国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王昙.灾害应急通信技术浅析[J].才智,2011,(25):77.
[2] 王成.应急通信技术综述[J].科技信息,2009,(27):434,465.
[3] 张雪丽.应急通信技术体系及标准化问题探讨[J].现代电信科技,2009,(2):25-28.
4.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 篇四
时间:2009-01-05 09:36:22 作者: 来源:慧聪安防网
科技的飞速发展,给智能建筑行业抢占了一块巨大的市场,其中最基本的一部分——楼宇对讲系统作为保障居住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被人们喻为居家生活的“守护神”。据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处通过对3月份以来发生在城八分局的286起入居民户盗窃案件进行调查,发现其中125户未安装楼宇对讲系统,占89.9%。
什么是楼宇对讲系统
住宅小区的特点是用户集中,容量大,统一保安管理,而且国内大部分地区经济收入不高,因此小区安防系统必须满足“安全可靠、经济有效、集中管理”的要求,虽然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安防系统,但是真正符合小区特点、适合小区使用的产品并不多。楼宇作为这样的产品,具有连线少、户户隔离不怕短路、户内不用供电、待机状态不耗电、不用专用视频线、稳定性高、性能可靠、维护方便等特点。
随着居民住宅的不断增加,小区的物业管理就显得日趋重要。其中访客登记及值班看门的管理方法已不适合现代管理快捷、方便、安全的需求。楼宇对讲系统是在各单元口安装防盗门,小区总控中心的管理员总机、楼宇出入口的对讲主机、电控锁、闭门器及用户家中的可视对讲分机通过专用网络组成。以实现访客与住户对讲,住户可遥控开启防盗门,各单元梯口访客再通过对讲主机呼叫住户,对方同意后方可进入楼内,从而限制了非法人员进入。同时,若住户在家发生抢劫或突发疾病,可通过该系统通知保安人员以得到及时的支援和处理。
一、楼宇对讲产品国内市场发展
楼宇对讲系统在欧美国家、香港、台湾等地区已采用近20年,自本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已开始有单户可视对讲和单元型对产品面世。当时,市场容量较小,对讲产品在广东地区有个别厂家生产,用户集中在广东。可视对讲产品主要有韩国、台湾品牌,在上海广东有销售。自1992年起,国外楼宇对讲系统生产制造商陆续到中国开拓市场。最早的楼宇对讲产品功能单一,主要有单元对讲、可视单户门铃等,在90年代初期,国内市场年需求量不足十万户。1995-1997年是国内市场第一个发展期,广东地区出现了数家专业生产厂家,如深圳视得安、广州市安居宝、中山奥敏、福建有振威、西安有交大开元等,这些厂家产品开始规模生产,技术也不断进步,单元楼宇型对讲及可视对讲用户呈现持续增长势头,集中在房地产市场启动较早的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90年代末,楼宇对讲产品进入第二个高速发展期,大型社区联网及综合性智能楼宇对讲设备开始涌现,深圳卫锐通、福建立林、珠海进帧、太川公司等也相继推出各自的产品。2000年以后各省会城市楼宇对讲产品的需求量发展迅速,相应生产厂家也快速增加,上海、山东、辽宁、河北、福建、广东、北京等地都有新的制造厂商出现。2004年全国可视对讲用户超过200万户,对讲混装用户达到600万户,从地域上分布,2000年以前主要分布在广东及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2000年以后开始大量进入各省会城市,现有向周边中小城市扩展的势头。从需求市场来看,该产品已进入需求量平台区。
由于市场不断扩大,楼宇对讲产品的生产厂家众多,介入该行业的生产商能力参不齐,市场竞争开始激烈化。楼宇对讲产品工工程和产品价格近年逐步降低,许多产品的利润空间减少使得规模较小的企业生存面临困境。
二、楼宇对讲产品国内生产企业发展
1.广东成为配套散件的基础
在广东,特别是深圳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经济发展迅速,房地产市场启动较早,带动了该地区楼宇对讲产品的发展,配套厂家也在不断壮大。首先是楼宇对讲主机和分机外壳在东莞、深圳有专业厂家生产,其后可视分机的偏转、高压包等在广东中山大量生产,接着CCD、CMOS摄像机在深圳有厂批量投产,显像管也迅速国产化如大连、深圳、益阳、杭州都可生产可视楼宇对讲专用显像管。随着国产配件技术及质量的完善,出现了大量专业配套厂家如广州、珠海、深圳的显示模组厂家已成规模,广州视声、珠海韩世电子年产专模组已达50万只以上,另外在广东佛山、浙江慈溪等地,出现了多家主机外壳、分机外壳的配套生产厂。由于配件的标准化,制造成本大大降低,也为楼宇对讲行业产品的发展奠定基础。
2、成品制造数量迅速发展
95年至2000年,国内大量楼宇对讲厂家建立,主要分布在深圳、广东、福建等地。产能及市场不断扩大,进口品牌逐渐退出国内市场。2000年前后,内地楼宇对讲的生产厂不断涌现进一步瓜分内地市场,各厂家纷纷在全国省会城市设立办事处开展业务,从95年全国数十家企业发展到现在数百家成品制造商,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目前,规模达100人以上的专业制造商超过20家。这些厂家产品系列齐全,基本上可以配套不同楼盘的设计要求。
3、工程商发展迅速楼宇对讲产品市场的发展,工程商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很多生产厂家意识到工程商是推动楼宇对讲产品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生产厂家很重视工程商的培养。在各大城市,可以进行楼宇对讲工程设计、施工、售后服务的公司越来越多,楼宇对讲系统已纳入弱电集成商的工程范围。
三、技术现状
早期的楼宇对讲产品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是单户型与单元型楼宇对讲产品,只是简单的实现访客系统的基本功能。自2000年来,有实力的厂家集中开发联网型楼宇智能小区,楼宇智能系统集成度越来越高,首先实现了多门口机多管理机系统,接着集成了安防报警、小区服务及信息发布等功能,另外一些厂家还集成了三表远抄、监控及巡更等系统、产品的稳定性在进一步提高。
智能建筑楼宇对讲系统的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时间:2009-01-05 09:36:22 作者: 来源:慧聪安防网
1、布线结构 现主要以多芯线为主流方式,视频用同轴电电缆传送。传送音频、数据、电源通常用RVV线,也可以使用网线。如西安开元、深圳视得安、厦门立林、广州安居宝等,另外个别厂家采用两线制信号调制传送,也有采用无线方式的产品。
在楼宇对讲系统布线中,需要解决三个问题:音频质量、视频质量、数据传送质量音频传送有三线制和两线制,三线制传送能更好地解决信号放大与调节问题。
数据传送一般用专用编解码芯片,CAN收发器、和RS-485等方式,差分数据传送方式如CAN、RS-485等在信号抗干扰方面具有优势,基带电平方式传送的数据极易受到干扰,这在大型小联网系统中尤为明显。在布线结构上,大多数产品采用总线方式,将网络分为干总线(联网)和支总线(单元),由路由器(分线器)连接。现阶段厂家的设备从管理中心电脑、管理机、小区门口机、单元门口机、二次确认机、室内分机形成自上向下的分级总线系统结构,连接这些设备由分南器(分线器)实现,分线器也可以设计在终端设备中(如单元门口机)。报警控头均由室内分机接入。
2、主要设备及功能
a.室内分机
室内分机主要有对讲及可视对讲两大类产品,基本功能为对讲(可视对讲)、开锁。随着产品的不断丰富,许多产品还具备了监控、安防报警及设撤防、户户通、信息接收、远程电话报警、留影留言提取、家电控制等功能。可视对讲分机有彩色液晶及黑白CRT显示器两大类。现在,许多技术应用到室内分机上,如无线接收技术、视频字符叠加技术等。无线接技术用于室内机接收报警探头的信号,适用于难以布线的场合。但是,无线报警方式存在重大漏洞,如同频率的发射源连续发射会造成主机无法接收控头发送的报警信号。视频字符叠加技术用于接收管理中心发布的短消息。
室内机在原理设计上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带编码的室内分机,其分支器可以做的简单一些,但室内分机成本要高一些;另一类编码由门口主机或分支器完成,室内分机做得很简单。彩色室内分机的液晶屏目前还没国产化,成本较高,这是制约彩色可视楼宇对讲系统应用的瓶颈。
对讲分机的外观类似于面包电话机,趋向于多样化。可视分机方面趋向于超薄免提壁挂,但流行最多的仍是壁挂式黑白可视分机。室内分机在楼宇对讲系统中占据成本较大,从发展来看,以带安防报警、信息发布的彩色分机在高档楼盘中应用较多,中档以黑白可视对讲分机居多,低档配套为对讲分机。
b.门口主机
目前无论是采用可视室内争机或对讲室内分机,用户大都要求采用可视门口主机,以便用户选用。门口主机是楼宇对讲系统的关键设备,因此,在外观、功能、稳定性上是厂家竞争的要点。门口主机材料有铝合金挤出型材、压铸或不锈钢外壳冲压成型三大类,从效果上讲,铝合金挤出型材占有优势。门口主机显示界面有液晶及数码管两种,液晶显示成本高一些,但显示内容更丰富,特别是接收短消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门口主机除呼叫住户的基本功能外还需具备呼叫管理中心的功能,红外辅助光源、夜间辅助键盘背光等是门口主机必须具备的功能。ID卡技术及读头成本降低使得感应卡门禁技术被应用在门口主机上以实现刷卡开锁功能,另外为使用方便,许多产品还提供回铃音提示,键音提示、呼叫提示以及各种语音提示等功能,使得门口主机性能日趋完善。
C.管理中心机
管理中心机一般具有呼叫、报警接收的基本功能,是小区联网系统的基本设备。使用电脑作为管理中心机极大地扩展了楼宇对讲系统的功能,很多厂家不惜余力在管理机软件上下功夫使其集成如三表、巡更等系统。配合系统硬件,用电脑来连接的管理中心,可以实现信息发布、小区信息查询、物业服务、呼叫及报警记录查询功能、设撤防纪录查询功能等。
楼宇对讲产业与房地产业息息相关,而房地产业又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关系密切。
5.集装箱运输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篇五
集装箱运输是一种成组运输。简单地说,它就是将零散件货物聚集在一个标准化的大箱子(或其它容器)里来进行运输;在更换运输工具时,箱内货物不需倒装,只需将装有零散货物的集装箱从一种运输工具挪到另一种运输工具上,实现了货物的“门到门”运输。因此,集装箱是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运输方式联运的良好工具。与一般运输方式相比,集装箱运输有以下优点:
(1)简化了装卸作业。集装箱在转运时,只需换装,不需倒装,大大地简化并减少了装
卸作业,便于实现装卸机械化。集装箱的换装一般只需几分钟,缩短了等待装卸的时间,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加快了货物与运输工具的周转速度。
(2)简化包装,大量减少包装费用。为避免货物在运输途中受到损坏,必须有坚固的包
装,而集装箱具有坚固、密封的特点,其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包装。由于货物直接装在集装箱内,无需倒装。因而,使用集装箱可以简化包装,有的不需对货物另行包装,实现各种杂货无包装运输,可大大节约包装费用。
(3)减少货损货差,提高货运质量。由于集装箱是一个坚固密封的箱体,集装箱本身就
是一个坚固的包装。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只有起始运输和最终运输才打开集装箱装卸货物,货物装箱并铅封后,其中间环节集装箱无需倒装,一票到底,即使经过长途运输或多次换装,不易损坏箱内货物,所以集装箱运输可以减少被盗、潮湿、污损等引起的货损和货差,深受货主和航运公司的欢迎,并且由于货损货差率的降低,减少了社会财富的浪费,也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
(4)减少营运费用,降低了整个运输成本。由于集装箱的装卸基本上不受恶劣气候的影
响,船舶非生产性停泊时间缩短,又由于装卸效率高,装卸时间缩短,对船运公司而言,可提高航行率,降低船舶运输成本,对港口而言,可以提高泊位通过能力,从而提高吞吐量,增加收入。集装箱运输不仅提高了运输生产效率,还保证了运输质量,降低了整个运输成本。据统计,集装箱运输比普通运输的全过程可降低运费40%—60%。
一.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初步形成,未来集装箱运输市场将呈如下发展趋势: 1.运量仍会以较高速度增长
目前,主要国际航线上的散杂货集装箱化比重已达到相当的高度,1.5~2万吨的散杂货船已基本被淘汰,而全集装箱船队则迅速增长。尽管现在集装箱化比重已经很高,上升空间有限,且今后商品呈轻、薄、小的发展趋势将使运量的弹性系数降低,但随着国际贸易的增长,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将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所以适箱货物的总量不会减少。此外,集装箱的用途正在迅速扩大,如在冷藏货运输中,冷藏箱已取代冷藏船占主导地位,且比重仍在扩大中;液体化工原料罐式集装箱的比重正在上升;一些传统散运或裸运的货物,粮食、方木等已经开始用集装箱运输;轿车专用集装箱也已推出。这些都将刺激集装箱运量迅速增长。
2.船舶大型化运力进一步增长
目前,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运力供给方面最大的特点,是众多大型集装箱班轮公司竞相订造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从近几年新船交付量来看,2000年达到52.4万TEU,2001年约在55.8万TEU(为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仍将处于交付高峰期。在这些新造船中,有69艘共计39.4万TEU的超巴拿马型船在2000~2002年交付,比如马士基海陆和铁行渣华超过6000TEU的全集装箱船已开始投入营运,这些新船航速都在24节以上,较80年代前后集装箱船的航速提高了5节左右。目前建造的1.2万~1.5万TEU全集装箱船的设计方案已经推出,建造技术障碍也基本消除,“巨无霸”型集装箱船呼之欲出。3.班轮公司联合将步入新阶段
在20世纪末席卷全球班轮业的联合浪潮,在新世纪将继续发展。班轮公司的联合有两种,一种是不涉及资本的联合,如合开航线、箱位互租、码头共用等。另一种则是以资本为纽带的联合,如兼并、合并等。虽然目前前一种类型的联合较多,但由于不涉及资本,反而会由于产品共性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竞争,且这种联合并不能减少机构和人员,难以获得规模优势,而以资本为纽带的联合则可以克服以上弊端。4.班轮公司涉足港口发展物流
在新世纪中,班轮公司将继续向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转化,并加速转化的过程。由于大型班轮公司几乎都是全球承运人,他们的分支机构遍及几大洲,就地组织物流作业非常方便。而且,班轮运输是物流链诸环节中流通时间最长、费用最高的一环,其投资也最大,这都是班轮公司从事物流经营的优势。班轮公司从事物流经营往往从经营港口开始,因为班轮公司与港口的关系最密切,通过港口再与其他环节联合也比较方便。同时,从事港口业的开发与经营可以提高班轮服务的质量,降低港口使费,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5.国际航运将进入电子信息时代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航运信息技术革命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由于网络经济迅速发展,客户的需求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正由实体交易转向虚拟交易,即通过网上交易完成对实体需求的满足。以全球性的互联网为基础,整合客户供应链各环节的物流、信息流,构造面向客户的虚拟综合网络,将成为航运企业进入新世纪获取管理<增值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二。发展我国集装箱运输:路在脚下
1. 我国政府应完善运输法律、法规,为航运市场建立法制化的环境
世界上市场经济完善、航运发达的国家,其航运管理体制都是针对统一市场的。我国的航运管理体制必须加快改革。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运用信贷、金融、补贴等经济手段重点扶持本国的大型港航企业,使之尽快形成规模化经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同时尽快出台如《港口法》、《航运法》、《船舶法》、《船员法》、《国际海运条例》等一批规范航运市场的重要法律法规,完善交通执法监督体系,减少主观随意性的干扰,提高整个行业的遵纪守法意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防止地方性的重复投资,通过立法禁止任何地区性、行业性、部门性的干扰,尽快消除地方性的“割据”状况,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统一的、公平竞争的大市场。
2.我国集装箱运输企业应调整经营战略
面对集装箱运输市场走旺而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趋势,首先,我国大型集装箱运输企业应走规模经营的路子。航运企业内部趋于集中,外部走向联合是国际航运业的发展趋势,所以我国的航运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航运联盟,以适应这一趋势,建立覆盖全球的集装箱班轮运输船队,确立全球承运人的地位。其次,应加快我国航运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方向的转化,搞多元化经营。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航运市场向我们预示着,航运企业依靠单一的海运业务已经很难发展下去。因此,调整和拓展航运企业服务范围成为必然之选。可以尝试从发展各地货物集散地物流业务入手,加大开拓内、外贸物流服务,同时积极与港口合作,甚至可以注资港口建设,因为港口是物流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为将来提供整个物流供应链服务打下基础,同时寻求与境内的中外大中型企业建立物流联盟。再次,应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基于因特网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应用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推进器,所以我国航运企业现在必须构建一个基于因特网技术、服务方式柔性、运输方式综合多样,并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国际性运输系统,提供快速、安全、高效、通达、便利的物流运输信息服务网络,形成一个通达、集成、高效、灵活、机动的运输系统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要重视人才。国有航运企业应围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运用人才而制订相应的策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对人才的培养、使用等环节,彻底建立起国有航运企业的人才战略体系。
参考文献:龚建瑾 集装箱海运发展趋势 2012年01期
6.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 篇六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这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近年来的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但是,过量的农民工进城,也给城市管理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当前政府最为关注的难题之一。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进行论述。
正文: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0多年的实践看,呈现出如下重要特征:
(一)转移的地域特征
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转移的地域角度分析,有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之分。所谓就地转移,其实质就是鼓励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部门从事经济活动,并由此促进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异地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这两种模式实际上是统一的,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
从流动的空间分布看,逐步由区域内就地转移向跨区域转移发展。
(二)产业特征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分布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90年代则逐渐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从1980~1989年,农
村劳动力增量中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是45.1%、27.8%和27.0%。90年代开始农村劳动力的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而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以农村非农产业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特征,导致其相关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流动性。季节性转移的劳动力是农闲务工,经商跑运输,农忙务农,这就导致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流动性较大。
另外,农村劳动力的普遍兼业是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显著特点。兼业是指一种既从事农业又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双重就业方式。从各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看以兼业型转移为主,分离型转移较少。农村劳动力的普遍兼业式转移,其结果是农户的普遍兼业化。
(三)转移的效益特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从个人的收益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迅速增长;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实际上也是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过程,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进程上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从客观上讲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改革前的转移阶段,叫做模糊转移阶段;改革以后的转移阶段,这是真正的转移阶段。从改革以前同时期的情况看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
转移经历了1949~1957年转移的自发阶段,1958~1963年转移的大起大落阶段和1964~1978年转移的受控萎缩阶段。改革以后,经历了1978~1983年的转移准备阶段、1984~1988年转移的高速阶段、1988~1991年转移的趋缓阶段、1991~1996年快速转移和1997年至今的低潮期五个阶段。
从改革前后两个大阶段转移的抽象概括看,改革以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属于集中转移,主要表现是:在转移方向上,目标集中,“城门”打开;在转移速度上,时间短暂,转频强劲;在转移规模上,聚众量大,“一哄而转”,给国民经济发展留下了后遗症。改革以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分散转移,走到是以乡镇企业为主要载体的劳动力分散道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将逐步由分散变为相对集中转移。相对集中转移的特征是,以就业效益增长为目标,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小城镇为主载体,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分散转移、相对集中转移,这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道路,也是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规律。
(五)外出方式特征
1.以亲缘、地缘为联系纽带的迁移链效应明显
2.自发迁移比重较大
3.组织化程度低
(六)速度和规模上的不平衡特征
由于我国经济是典型的非均衡经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是不平衡发展的,因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论上在时间上还
是在空间上都具有不平衡性,直接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表现出区域的差异性。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趋势
(一)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新的供求状况分析
1.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仍呈严重过剩状态
2.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3.乡村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严重下降
4.城市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难以令人乐观
(二)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1.乡镇企业仍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乡镇企业由于资本密集度较低,其就业生成能力比城市国有企业要高得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2.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思路
加快城镇化进程应成为今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实施这样一个新的战略,关键是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①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②要形成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
3.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其次,要完善
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再次,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
参考文献
[1]:《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柯兰君、李汉林编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2]:《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编著。1817年伦敦出版社,1819年和1821年分别出了第2版和第3版。
[3]:《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刘易斯发表于《曼彻特学报》1954年5月。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刘怀廉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7.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 篇七
数据通信是以“数据”为业务的通信系统, 数据是预先约定好的具有某种含义的数字、字母或符号以及它们的组合。要在两地间传输信息必须具备传输信道, 根据传输信道的不同, 可以分为无线数据通信和有线数据通信。不管是无线数据通信, 还是有线数据通信, 都是通过传输信道将计算机与数据终端联结起来, 使位于不同地点的数据终端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应用的发展, 数据通信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传递。信息高速公路将通过同步数字体系 (SDH) 等大容量光纤、多媒体技术, 把电话、传真、数据、动态图像等各种通信业务综合在一起, 采用计算机综合处理, 应用ATM技术, 以交互方式快速传递, 使各类信息在不同层次上相互交流,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数据通信由数据终端、数据电路、中央处理器等构成。在通信项目管理中, 数据通信的技术特点决定了数据通信项目的管理特点。因此, 数据通信项目必须结合数据通信的技术特点进行管理。通信项目管理系统具有工程管理、工程统计分析、工程其它管理和系统资源管理四大类功能。按照工程流程分为工程立项管理、设计管理、工程实施管理、工程验收管理、工程结算管理五个部分以及具有辅助功能的建设协议管理和查询功能。工程统计分析包括基建和更改工程中的光缆、电缆和设备等各类工程统计, 针对项目的类别、科目、专业、部门、工程结算和主管人员等条件, 提供表格、饼状图和柱状图等各种表示方式。物资材料管理是对工程建设使用材料、设备和器材进行管理, 可提供分合同号、种类和专业等各种方式表示。
2 数据通信网络相关技术的特点
2.1 DDN
DDN是我们所熟知的透明传输网, 一般用于向用户提供专用的数字数据传输信道, 或提供将用户接人公用交换网的接入信道, 这种专线方式不包括交换功能。数字数据网是利用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等数字电路提供的数据传输业务。它具传输速率高、传输质量高、协议简单、连接方式灵活、电路可靠性高、网络运行管理简便等诸多优点。
DDN在数据、语音、传真和图像等多种业务中, 都已成为十分重要的信息传输手段之一。在计算机联网、金融业及其他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在DDN网内的数字交叉连接复用设备能提供2Mbps或N×64Kbps (≤2M) 速率的数字传输信道, 当数据业务量较大, 可以根据需要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设置专用数据传输通道和信道带宽。数字中继大量采用光纤传输系统, 用户之间设有专用固定连接, 免去了终端对信息的重组, 网络时延小, 非常适合于数据信息流量大和传输质量高的数据通信状态。
由于DDN在传输数据信息时, 采用网管对网络业务进行调度监控, 能迅速生成业务, 全程采用数字传输技术, 可以省去大量传输中所需要的转换设备, 因此传输成本不高。DDN采用交叉连接技术和时分复用技术, 由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用户端设备来完成协议的转换, 可以面向各类数据用户, 因此受众面广。另外, DDN根据事先约定的协议和规程, 在固定的信息时隙位置上, 以预先设定好的信道带宽和通信数率, 严格按先后顺序有规律地进行传输。这样, 各转接节点只需按时隙识别信道, 准确率很高。
DDN是同步数据传输网, 不具备交换功能, 但是可以根据用户所签订的协议, 定时接通所需路由, 建立半永久性连接。它不仅可以和用户终端设备进行连接, 也可以和用户网络连接, 为用户提供灵活的组网环境, 支持数据、语音、图像传输等多种业务。除此以外, DDN采用路由迂回和备用方式, 使得电路具有安全可靠性。
2.2 ATM技术
ATM是“以信元为信息传输, 复接和交换为基本单位的传送方式”。其本质是一种高速分组传送模式。它将话音、图像和数据等所有的数字信息分解成一定长度的数据块, 在各个数据块之前装配地址、丢失优先级等控制信息, 只要获得空信元就可以插入信息发出去。因为信息的插入位置无周期性, 信元非静态地占用信道, 因此ATM又称为异步传送模式。
ATM是以信元为单位进行交换和存储的。信元由5字节的信头和48字节的净荷组成, 长度一般都固定不变, 调节发送的信元数可以获得任意的通信速率。信元的复用与交换处理方式与所传送的业务类别、路由选择、业务类型、优先级、信元差错控制及流量控制等信息由信头中的有关参数决定。
ATM具有明显的优点:采用面向连接并预约传输资源的方式;无逐段链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时延小;采用透明的网络传输方式;具有统计复用功能;兼容性好。基于以上基本特征, ATM被公认为是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 ATM主要广泛应用于高速数据通信。ATM交换机也进入实用阶段, 其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它也有不容忽视的缺点, 比如在桌面应用环境中开展缓慢, 技术复杂, 设备昂贵, 这些都成为ATM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构建未来宽带网络的问题上, 计算机业和电信业各持不同观点, 同时, ATM受到了IP的巨大冲击。这也成为限制ATM发展的劣势。
2.3 IP技术
TCP/IP是一种标准网络协议, 是有关协议的集合。它包括传输控制协议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1) 和因特网协议 (IntemetProtoco1) 。TCP协议主要用于在应用程序之间以及程序与主机之间传送数据。正因为TCP/IP的这种跨平台性, 因此, 现如今已成为Internet的标准连接协议。TCP/IP协议最大的特点是具备开放体系结构, 并且非常容易管理。
而Internet就是通过TCP/IP协议把许多不同的物理网络互连起来, 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其基本原则是通过提供通用网络服务, 使低层网络细节向用户及应用程序开放, 从而建立一个协作、统一、标准的提供通信服务的通信系统。它普遍适用于由许多LAN组成的大型网络和不需要路由选择的小型网络。
IP最初只用于很小数量的计算机组成的网络, IP协议遵循“端到端”的理念, 认为网络所需提供的只是端到端的连接, 所有增值功能都在网络之外由终端完成。IP协议所具有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保证不同网络的互通, 能自由运行在任何介质和网络上, 即使将其它协议数据包封装在IP包中, 依然可以用来承载其他协议。随着PC应用的扩展, Web、电子贸易甚至IP语音等应用将不断推动着IP领域的扩大。近些年来, POS (PacketOverSDH) 技术发展很快, 这更使得IP技术如虎添翼, 采用IPoverSDH和DWDM (密集波分复用) 技术可以大大提高IP链路的带宽, 具有极高的性价比, 为IP技术进入更为广泛的应用领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 数据通信项目的发展趋势
当今通信领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用户在增加多种业务的同时也会遇到各种新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需求, 以前那种单调的传统PDH光端机已很难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多的通信公司通过依托自身强大的研发优势, 基于ZYIC系列芯片的核DHR力, 对原有光通信产品进行丰富, 推出了一系列通信技术传输的产品。
随着数据通信技术的推陈出新, 网络业务的不断延展, Internet将逐渐演变成以IP技术作为整个网络的核心, 以ATM、IP、SDH、以太网以及各种无线接入技术作为边缘和接入方式, 以DWDM方式的IP over SDH或IP over Optical为传输手段, 负责整个高速信息网络的传输。而整个Internet也将以IP协议作为统一的通信协议, 使两个通信网的业务得以完全融合。
(1) IP与MPLS结合, 代表宽带分组交换网络的发展方向。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 MPLS和移动IP技术的结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IP以其实现简单、易管理、开放、支持异种网络的互连等诸多优点在Internet上得到广泛应用。IP技术的应用能实现各种网络技术的互连互通, 并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网合一”。同时, MPLS具有快速转发、支持流量工程、提供Qo S保证等诸多优点。因此, MPLS可作为下一代网络的管理和控制面技术。通过IP与MPLS的结合, 能有效支持语音、数据和图像业务的传送, 并使网络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易于管理和维护。
但是MPLS和移动IP都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技术, 各种标准还不完善,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 大多处于实验阶段, 并且相应的数学模型的建立还较困难。
(2) 光纤接入技术 (OAN) 是“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OAN泛指从交换机到用户之间的馈线段、配线段及引入线段的部分或全部以光纤实现接入的系统。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光纤到路边 (FTTC) 和光纤到户 (FTTH) 的宽带网络接入技术。光纤接入网除了重点解决电话等窄带业务的有效接入问题外, 还可以同时解决调整数据业务、多媒体图像等宽带业务的接入问题, 是目前电信网中发展最为快速的接入网技术。光纤以其大带宽、易于维护、抗干扰、抗腐蚀等优点, 已逐渐在接入网中得到应用。随着光纤、光器件价格的下降, 光接入网将最终成为“宽带到家”的首选方案。
(3)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BWA: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是指用户终端到业务交换点之间通信链路采用无线链路, 它代表了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发展趋势。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不仅建网开通快、维护简单、用户越多成本越低, 而且改变了本地电信业务的传统观念, 是未来通信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它最适于新的电信竞争者开展有效的竞争, 也可以作为电信公司有线接入的重要补充, 帮助用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
摘要:在电信业新技术日益革新, 纷纷进行业务转型的推动下, 电信运营商将进行大规模的数据通信网络建设。如何做好数据通信项目的管理成为运营商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数据通信项目是电信项目的必然趋势, 并对DDN、ATM和IP三种数据通信的技术特点进行了详尽分析,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数据通信项目在电信互联网运用的发展趋势。
8.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 篇八
【关键词】 机械制造;特点;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01
一、机械制造概述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效益为目标,专门研究产品包括设计、加工制造、维修等过程的学科。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可以说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期间创造了众多辉煌的成就。在传统机械制造业中,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近几年,机械制造技术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现在的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不再是过去“能用就行”的消费观念,对待产品追求高质量、高档次、高自动化,所以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采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二、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一)彰显新世纪高端技术优势。
由于机械制造技术是在传统制造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保持了传统制造工艺的生产要素,还将各种高科技成果融入到产品加工制作的全部过程中。可以说机械制造技术就是将先进制作工艺与现代高科技结合的一个崭新技术领域,它代表了新世纪所需的高端技术群,有效推动社会科技发展。
(二)生产模式的升级。
所谓机械制造技术并不只是局限于“制造”,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产品从前期的市场调研、开发和设计到后期的加工制造和售后服务,全都包含在内。现在的机械制造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较,更加注重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相结合,已由传统的单纯技术问题上升到技术、管理和人员三者的结合,大大有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强调学科综合性。
传统的制造技术专业和学科单一,分界明显。随着现在各种高科技技术大规模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机械制造技术也逐渐演变为多个学科交叉互融,现在我们所认识到的机械制造技术已经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多媒体传感技术等在产品加工制造、包装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多方面的应用了。正是通过各种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交叉融合,使得机械制造技术已经发展成为集电子机械、材料和经管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
三、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现在已经具有强大的规模和一定的经验。但近些年,国外先进产品和技术逐步进入中国,我国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管理方面,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计算机管理,注重管理思想、技术和生产模式的及时更新,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仍然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在设计方面,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辅助来不断更新产品设计数据或规则,无纸化设计和生产成为常态,而我国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比例偏低。在制造工艺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采用高精度加工、微米纳米技术、精细化加工等新型加工工艺,而我国还在开发阶段,普及率不高。在自动化方面,发达国家采用数控机床、计算机集成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使机械加工实现智能化、集成化和柔性自动化,而我国还处在刚性自动化阶段。
四、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一)全球化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口产品数量急剧上升,对机械制造业来说,不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制造技术,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经济全球化已成事实,国内和国际经济市场面临巨大压力,国内外很多机械制造企业在强大的竞争下,都面临着倒闭的风险,余下的部分企业也在积极寻求别的发展道路。但在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我国机械制造业也应该抓住机遇,将其作为发展动力不断进步,在稳定占有国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将机械制造技术全球化作为最终发展目标。
(二)绿色环保化
一直以来,绿色是全球人民都关注的焦点,国家也将绿色生产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尤其在近几年,环保问题成为各个工业领域都重视起来的一个新主题,人们在享受机械制造产品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强烈呼吁机械制造企业应环保生产,最大程度使原材料能回收利用。所谓绿色制造就是要求产品经过绿色设计、绿色包装、绿色技术、绿色回收等过程,最后能使整个产品从开发到报废回收阶段做到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材料回收利用率。
(三)自动化
产品在传统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劳动,劳民又伤财。自动化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将人工操作部分全部让机器来操作,再通过计算机全程控制设备,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生产自动化流程。由于机械制造的自动化不仅降低工人劳动强度、节约成本,还能保证产品高质量,所以自动化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当今机械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把握好自动化有助于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世敬,温筠.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机械.2002(11).
[2]武克艳,张秀峰.浅谈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08(03).
[3]李雪金.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趋势探究[J].价值工程,2010(12).
[4]武永利.機械制造技术新发展及其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3.
[5]张申生.我国研究先进制造技术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中国机械工程,1995.6(4).
9.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 篇九
黄榕
(琼州学院理工学院 海南 五指山 572200)
摘要: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对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表面工程技术的概念也特点以及我国表面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关键词:表面工程技术;发展现状
0 引言
表面工程是个涉及面极其广泛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的发展不仅在学术上丰富了材料科学、冶金学、机械学、电子学、物理学、化学、摩擦学等基础学科,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在实际应用上,为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工业的发展,对各种设备零部件表面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材料的失效,如,疲劳、磨损、腐蚀、氧化、烧损以及辐射损伤等,一般都是从表面开始的,表面的局部损坏又很快造成整个零件失效,最终导致设备停产。由表面失效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是很惊人的。中国机械工业每年所用的钢材,约有1/2是消耗在备件的生产上,备件中的大部分是由于磨损寿命不高而失效的。因此,采用表面技术,根据需要,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会有效地延长使用寿命,节约资源,提高生产力,减少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表面工程技术也逐步发展成为新型材料制备工艺,其中,既有作为体材料的制备工艺,如,电铸成型、气相沉积特种材料(热解石墨、六方氮化硼、碳化硅)、喷射成型等,又有薄膜和微细加工工艺。后一类技术正致力于向更低的特征尺寸扩展,使得先进的微小尺度特征表面工程技术正在逐步成为支撑IC产业发展的微/纳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面工程具有学科的综合性、手段的多样性、广泛的功能性、潜在的创新性、环境 的保护性、很强的实用性和巨大的增效性,是当代材料科学技术、低温等离子体、真空科技等高技术的重要交叉领域和发展前沿。先进表面工程技术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1]1 表面工程
1.1 表面工程的概念与特点
表面工程,是经表面预处理后,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多种表面工程技术复合处理,改变固体金属表面或非金属表面的形态、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和应力状态等,以获得所需要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表面工程是由多个学科交叉、综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以“表面”为研究核心,在有关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根据零件表面的失效机制,以应用各种表面工程技术及其复合为特色,逐步形成了与其它学科密切相关的表面工程基础理论。表面工程的最大优势是能够以多种方法制备出优于本体材料性能的表面功能薄层,赋予零件耐高温、防腐蚀、耐磨损、抗疲劳、防辐射等性能,这层表面材料与制作部件的整体材料相比,厚度薄,面积小,但却承担着工作部件的主要功能。
国家的节能节材“九五”规划中曾将表面工程应用作为重大措施之一,并列为节能、节材示范项目。材料表面改性作为传统材料性能优化的基础研究也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十五”优先资助域。由于表面工程的显著作用和重要地位,许多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及其基础理论研究被列入了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例如,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开发的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已经被列入国家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表面工程适合当今国际社会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要求。近年来,复合表面工程和纳米表面工程已成为表面工程领域新的研究发展方向。1.2 表面工程技术体系
20世纪60—70年代,电子束、激光束、离子束技术的实用化并进入材料表面界面加工技术领域,使表面技术发生了突破性的进展。表面工程技术在机械制造、冶金、电子、汽车与船舶制造、能源与动力航空航天工业等领域中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表面工程已成为世界上20世纪80年代10项关键技术之一及20世纪90年代加强研究的9项科技项目之一,并形成了跨多种学科的一门边缘科学,成为涵盖材料科学、物理、化学、冶金、机械、电子与生物等领域的新型的交叉科学。
表面工程技术的体系如下图:
[3][2]我国表面工程技术发展
表面工程技术的应用,至今已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中国在战国时代已经开始对钢进行淬火,并利用大豆中分解出来的N,C元素富化烧红的铁剑表面,以增强其强度和韧性。但总体上看,表 面技术的发展是缓慢的,种技术也局限于具体的应用中而互不关联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系统。直至20世纪后半叶,随着世界经济与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的表面技术蓬勃发展,各种学科和技术相互交叉渗透,表面工程学应运而生。目前,表面技术在制造业中举足轻重,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关键技术之一。[1]2.1 复合表面工程技术
表面工程技术的复合,能够形成新的涂层体系,并建立表面工程新领域。单一的表面工程技术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日益苛刻工况条件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发展了综合运用两种或多种表面工程技术的复合表面工程技术,或称为第 2 代表面工程技术,这种复合表面工程技术,通过最佳协同效应,获得了“1+1>2”的效果,解决了一系列高新技术发展中特殊的工程技术难题。
目前,复合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如热喷涂与激光重熔的复合、热喷涂与刷镀的复合、化学热处理与电镀的复合、表面强化与喷丸强化的复合、表面强化与固体润滑的复合、多层簿膜技术的复合、金属材料基体与非金属材料涂层的复合等,复合技术使本体材料的表面簿层,具有了更加卓越的性能。采用金属―油漆涂层,可以在不需要维修的情况下使用25—40年,使油漆层获得最充分的应用年限;此外还有,对金属基体进行先期淬火渗碳处理,然后在渗碳层表面再进行钛沉积;采用加热和热化学的方法对表面淬火层进行抛光;综合应用渗氮处理和渗硼处理;采用PVD和CVD的方法进行真空沉积涂层,并同时进行离子注入;等离子加热与渗碳结合同时用于处理材料的表面等复合技术。
复合表面工程技术将在新世纪中不断得到发展,今后将根据产品的需要,进一步研究运用各种表面工程技术综合或复合,以达到最佳的优化效果。2.2 纳米表面工程技术
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基础上,“纳米表面工程”的新领域应运而生。纳米表面工程是以纳米材料和其它低维非平衡材料为基础,通过特定的加工技术或手段,对固体表面进行强化、改性、超精细加工或赋予表面新功能的系统工程。表面工程中纳米材料研究的基础问题:①纳米材料覆层与基体的表面、界面问题;②纳米材料在表面工程覆层制备动态过程中的冶金、化学、物理等过程;③表面覆层中纳米材料与其它材料之间的协同效应。
从1997年开始,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在国内首先提出了“纳米表面工程” 的概念,并开展了纳米粉末表面工程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纳米粘接剂技术、纳米电刷镀技术、纳米添加剂技术、纳米固体润滑干膜技术、纳米热喷涂技术和纳米涂料技术等。2.2.1 纳米热喷涂技术
热喷涂技术在表面工程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如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高速电弧喷涂、气体爆燃式喷涂、电熔爆炸喷涂、超音速等离子喷涂和真空等离子喷涂等。纳米热喷涂技术就是以现有热喷涂技术为基础,通过喷涂纳米材料而得到纳米涂层。
热喷涂纳米涂层可分三类:单一纳米材料涂层体系;两种(或多种)纳米材料构成的复合涂层体系;添加纳米颗粒材料的复合体系,其中添加陶瓷或金属陶瓷颗粒的复合体系较容易实现。目前,完全的纳米材料涂层由于技术繁杂、难度大,离应用还有相当距离。大部分的研究开发工作集中在第三种,即在传统涂覆层技术基础上,添加复合纳米材料,可在较低成本下,使涂覆层功能得到显著提高。
纳米热喷涂技术为零件表面强化提供了最新技术手段,提升了装备再制造的技术水平,扩大了装备再制造的使用范围,使重要装备关键零部件的再制造成为可能,效果非常显著。
[5]
[4]2.2.2 纳米电刷镀技术
电刷镀技术具有设备轻便、工艺灵活、镀覆速度快和镀层种类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机械零件表面修复与强化,尤其适用于现场及野外抢修。纳米电刷镀就是在镀液中添加了特种纳米颗粒的新型电刷镀技术。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表明,纳米电刷镀复合涂层可显著提高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尤其提高了耐高温磨损及抗接触疲劳性能。例如在快速镍镀层中添加经改性处理的纳米Al2O3、SiC和金刚石粉后,其显微硬度和抗微动磨损性能明显高于传统快速镍刷镀层。纳米电刷镀层的硬度是不含纳米颗粒电刷镀层的1.5—1.7倍,耐磨性是1.6—2.5倍,抗接触疲劳寿命由105周次提高到106周次,可服役温度由200℃提高到400℃。纳米电刷镀技术已在装备再制造中得到具体运用,解决了重载车辆、舰船和飞机发动机再制造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2.2.3 纳米固体润滑技术
固体润滑是指利用固体材料本身的润滑性来减轻接触表面之间磨损程度的润滑方式,它是对流体润滑的有力补充,一般用于高温、高负荷、超低温、超高真空、强氧化和强辐射等特殊工况。固体润滑不仅可用于无油润滑的千摩擦场合,也可以广泛用于有油润滑的情况,形成润滑效果更好的“流体+固体”的混合润滑。对黑色金属材料进行低温离子渗硫处理,可在材料表面得到厚度不超过10um,并具有纳米结构特征的FeS固体润滑涂层。纳米固体润滑技术已用于发动机缸套一活塞环、喷油嘴针阀及滚动轴承等精密偶件的减摩,寿命延长均在1倍以上。2.2.4 纳米粘接技术
纳米粘接技术是指将特殊功能纳米颗粒和常规填料(如石墨、二硫化钼、陶瓷粉末等)与高分子聚合物相混合并涂敷于零件表面实现特定用途(如耐磨、抗蚀等)的一种表面工程技术。例如,含纳米金刚石的胶粘剂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和很高的胶接强度,耐磨性和胶接强度随着纳米金刚石粉在胶粘剂中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加入量为8%时,耐磨性是未添加的2.2倍,拉伸强度可达50 MPa,比未添加的提高27.5%。[7]
[6]3 表面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3.1 不断将各种先进技术应用到表面工程领域
为了追赶世界科技发展速度,使我国的科技发展立于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我国不仅要把先进制造技术列入国家“十五”科技计划体系,实现制造强国和制造大国的目标,而且针对我国国情,更要进一步把“再制造工程”列入国家重要科技发展专项计划中,才能真正使这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任务落实在实处。要促进表面工程的发展,就必须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应用于表面工程技术领域。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在表面工程领域中将不断应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例如发展数值模拟的方法设计表面工程技术,并完善表面工程技术设计。
推广机械化、自动化的表面涂层制备方法,特别在加工复杂形状零件及危害操作者的身体健康时,推广将十分有益。
3.2 发展节能、节材、降耗、少污染的表面工程技术
20世纪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对自然资源的任意开发和对环境的无偿利用,造成全球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其中机电产品制造业是最大的资源使用者,也是最大的环境污染源之一。据统计,1996年全球有2 400万辆汽车报废 到,2000年全球将有2000万台计算机被淘汰。随着21世纪到来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为目标的先进制造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节能、节材、降耗、少污染的表面工程技术成为社会的重要课题。
低能耗的表面工程技术,例如通过大气或真空等方法代替盐浴池处理;采用高能量(但能耗低),光束方法及技术(如激光、电子、离子、等离子体),在表面工程技术中尽量减少涂层材料及基体材料的消耗。[4]4 总结
随着人们对低成本、高性能产品的追求,对产品外观的美、对环境协调美以及生态平衡美的追求,21世纪任何工程、任何产品的设计将会也必然会将表面设计纳入总体设计中,表面工程技术也将会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同时,这种理念也将进一步反作用于表面工程学,使其自身得以更为迅猛的发展。[3]参考文献:
10.软件工程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篇十
软件工程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一、软件工程方法和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也在不断完善,虽然软件工程思想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软件危机,但其对软件的开发及其附属产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软件开发过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如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面向对象语言和方法等其它新技术和方法。一般常用的有技术类和管理类。
1.1技术角度
一般来说,技术方面主要包括软件开发范型、软件设计方法。其中软件开发范型注重的是工程思想,尽可能让开发出的软件满足用户要求,这是软件开发范型的重点;而软件设计方法注重的是软件开发过程及设计思想,注重的是概念。目前,在软件开发的实际应用中,主要强调的是软件代码重复使用。具体过程是在开发一套软件之前,首先查阅资料看有没有与之相似的产品,然后直接调用,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无用功,而且开发软件是以成熟产品为依据,因此在开发时可以将精力集中在软件的创新上。显然,用此技术开发软件和应用系统时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开发成果,消除软件生命周期中的重复劳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同时还能提高所开发软件的质量,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软件复用主要包括软件构件技术、领域工程、软件体系结构等。其中,软件构件是指在软件开发中的已知条件,可复用构件是指在软件开发中的独立部分可以重复使用。上文提到的构件主要有源代码,同时也包括一些特定需求、软件系统的结构等,这些都可以称为可复用软件构件。软件复用的关键在于软件构件,而软件构件技术主要包括:如何根据需求构造出新的构件、如何从现有的软件系统中提炼出有用的构件,同时还要弄清楚各构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对构件进行准确的描述,并对构件进行准确的分类管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软件复用在某些领域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原因在于一些特定领域对软件的要求基本相似。此种情况下,领域工程应运而生,领域工程的出现就是为了服务于特定领域的软件开发。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如果在软件开发中不能充分利用软件复用技术而仅仅停留在代码阶段,对开发人员来说软件复用技术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1.2工程管理角度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技术层面,还要注重开发过程中对开发人员和开发进度的管理,并借鉴其它工程领域中的成功管理方法,引入管理学理论。软件开发过程引入工程项目管理的思想可以使软件开发不再以个人为中心,而是更加注重团体协作。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用管理学的思想来管理开发人员和软件开发进度,能够让软件开发的进度控制在预料之中,保证软件开发按照预期的成本、质量以及用户的要求进行。同时,引进项目管理方法利于开发人员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降低开发风险。目前,评价一个软件开发企业是否具有长远发展的潜力,主要看其公司软件项目管理思想的具体落实情况。虽然软件项目管理与其它工程中的管理思想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软件自身的特殊性,具体实施起来却存在着巨大差别。这些差别具体表现在,软件项目中需要平衡需求、资源、工期、质量这4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较复杂的软件开发,一般分成几个比较小的项目分别进行开发,这样不仅降低了软件开发的风险,还使得开发过程中的管理更加容易,项目负责人更容易发现软件开发中的问题,以便根据所开发软件项目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和开发策略。国际组织对软件开发制定了行业标准,并且软件开发方面的权威组织也提出了较为科学完善、切实可行的软件项目管理方法。
二、软件工程发展趋势
2.1全球化趋势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软件开发行业所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以传统的思维来管理软件开发已经显得有些吃力。未来的软件开发将越来越强调全球化的合作交流,因为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发不仅仅在国内开发完成,还有一部分在国外完成。同时,软件的.全球化协作也使得软件外包发展得越来越快,很多从事软件外包行业的公司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软件外包公司把软件开发的设计理念、编程部分,以及测试、软件发布,甚至后期维护都分别交给不同的国家去完成,这个过程就是软件开发全球化协作过程,并且该过程已经成为软件开发公司的主流做法。
2.2开放性计算的广泛应用
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开放性计算是软件开发行业的一种新趋势。软件工程本身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加上全球化协作的不断加深,这种趋势必然成为未来软件工程的重点发展方向。同时,开放性计算使得不同地域的软件开发者共同开发软件更加方便,更利于开发者之间的交流,也让软件的后期维护更加容易、更加专业,对客户和开发者是双赢的结果。
2.3模块化的设计思想
软件全球化协作在给软件开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软件工程的发展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各软件公司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正是这种激烈竞争,促使软件开发不断向模块化方向发展。模块化设计思想是为了解决传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缺少灵活性的问题,其基本思想是在软件开发时以科学的方法把已知的软件构件和相似的软件构件分别归类,并通过的一定技术手段使之模块化。这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对软件工程的长远快速发展具有意义。
三、结语
11.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建筑设计;数字化;信息
0.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深入发展,建筑业在设计方法、工作手段、创作思维等方面都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形式及空间结构和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的改变。本文旨在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 研究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解决建筑设计问题,优化建筑设计的方案,对建筑设计有着深远意义。
1.建筑数字技术的发展
数字技术是指通过电子计算机、光缆、通信卫星等设备来表达、传输和处理所有信息的技术。一般包括数字编码、数字压缩、数字传输与数字调制解调等技术。从1950年已经开始出现了用于图形为目的的计算机附件;1963年实现了将电脑绘图能力运用到建筑设计,尽管由于技术、软硬件的价格等各方面问题,当时无法投入实际应用,但计算机的强大数字处理能力所创造的计算机视觉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筑师对建筑形式美的认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数字化技术开始走向成熟,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电脑数字影像处理与合成技术,电脑的仿真模拟和动画技术得到长足发展。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计算机大规模的应用于建筑学领域,包括从建筑策划到设计、建造,使用的整个过程,大大提高了建筑师的工作效率。近年来,随着计算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建造(CAM)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为生产建造非常复杂的构造开启了新的机遇。新的数字技术正越发强烈的改变建筑的设计思维及方式。
2.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影响
2.1数字技术丰富了建筑形式
数字化模型具有的多变性和开放性,使得千变万化的设计目标汇集到建筑设计之中,让建筑显示出复杂多变的形态。数字化的应用,可使以建筑师从容地将思维模型转化为数字模型,从多角度观察建筑外观及空间构造,最大程度地实现设计理念。
2.2计算机对建筑设计的技术控制分析
计算机能够完成对工程结构技术参数的计算和图纸绘制,使用有限元分析法处理这些数字化的设计数据,可以直接分析复杂建筑结构要素的受力状态和构件属性。通过应用模拟软件温度、湿度、通风及能源消耗等各种技术指标均能实现数字化的模拟和定量分析。以此确保建筑空气通风系统设计,设备运转系统设计和声光电等技术设计具有相对精确的科学性。此外,在建筑师与客户关于设计构思交流的过程中,图纸的绘制与表现作为信息传达的中介,相较于耗费了建筑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二维绘图,CAD绘图可以精确高速地进行面积、光照等复杂计算,能够表现逼真的三维效果。
2.3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延伸
数字技术不仅可以让建筑多元化,更可实现统计功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细化、量化建筑,将建筑的所有细节展现出来,建筑的空间、分隔状态、门窗等等。在建筑设计中会更加注重智能化,数字技术研发人员将设计的建筑功能、指标及思路用数字技术设定为多种模式,建筑师则将某种建筑对文化、环境及应用的需求按照参数模式输入计算机后,即可产生建筑造型,也许产生的造型正是建筑师所需要的感觉,触发其设计灵感,通过对参数的修正,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建筑造型便于选择。
3.数字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3.1科技推动数字建筑发展
数字建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科学观念及程度的影响。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数字技术中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加方便细致地进行建筑的建构,也能够运算更为复杂的数据,创作出更加人性化的数字建筑。其次,科技的发展同样也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非线性研究是当代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进行的研究。而当前的建筑师已开始在科技领域的大背景下探索新的设计方法。创作出非线性建筑,打破了建筑原有的面貌定式,产生了分形、折叠、拓扑等形态的实体。因此,科技的发展对数字建筑有提示和促进作用,同时也给数字建筑提出要求,赋予了不断发展的科学观和认识观,给数字建筑的设计不断地指引新的方向。
3.2数字建筑的虚拟实境化
虚拟实境化的是数字建筑的发展趋势,是未来建筑师设计构思和建筑设计结束后的项目分析及评价的重要手段。在虚拟技术的三维空间中,建筑师可以全方位去观察和体验,根据建筑的功能和视觉效果做出调整和修改,使设计方案优化。此外,传统的建筑设计只能依靠固定的角度展现设计方案,具有局限性。而虚拟实境化能则够任意的变换各种角度,甚至可以查看建筑的每一个细节。这种人际交互式的方式能够让设计者和用户在三维场景中获得最直观的体验,便于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建筑方案。建筑师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真实的反馈信息,并用这些反馈信息对建筑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能对动力学、运动学等方面进行仿真,模拟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物件的碰撞,发现因构件形变而导致结构破坏的问题等。模拟结果可以提高施工计划和技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施工过程中发生问题。
3.3网络远程协作
网络远程协作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整合资源,互相协作。能够对多个设计机构各自负责的设计部分进行共享,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在此过程中,通过网络的交流,可以远程控制进行合作,完成最终的设计。
4.结语
数字化建筑设计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使建筑创作思维由原本线性思维逐渐转向了更为自由化的思维模式,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建筑本身、环境、安全、经济等各方面的要求。数字技术使得建筑设计朝着科学化、数字化、多元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必将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建筑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谭峥.数字化设计与造型的认知学反思[J].建筑学报,2009.
[2]徐卫国.关于非线性建筑参数化设计的访谈[J].世界建筑,2011.
[3]李建成,卫兆骥,王诂.数字化建筑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2.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跨栏跑,训练特点,发展趋势
前言
110米跨栏跑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田径比赛中重要的径赛项目之一, 属于短距离速度型项目。全程设有固定高度, 距离和数量的栏架, 要求运动员要有较高较全面的身体素质。随着跨栏跑科学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级比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比赛成绩相当接近。因此客观上要求教练员加深对该项目技术特点、发展趋势的理解, 并对运动员的训练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
1、跨栏跑的起源
跨栏跑运动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和实践活动始于公元15至17世纪的“圈地运动”, 曾一度使英国的畜牧业特别是养羊业异常发达。同时也催生了一个新兴体育项目的产生, 即跨栏运动。由于羊圈毗邻, 牧羊人经常跨越羊圈栅栏, 并且在栅栏上相互追逐游戏的节日里, 他们举行跨越羊圈栅栏的比赛, 看谁跨得多, 跨得快。
2、男子110米跨栏跑的技术发展
在所有跨栏跑项目中, 110米栏技术难度最大, 历史最悠久, 也最具代表性。跨栏跑的技术发展大都围绕110米栏进行, 跨栏跑的技术发展大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自然跨跳阶段, 技术改进阶段, 技术与跑速相结合阶段, 高水平发展阶段。
3、现代男子110米跨栏跑的技术训练特点与发展趋势
3.1、现代男子110米跨栏跑的技术特点
现代男子110米跨栏跑的技术特点有很多, 分别从训练技术层面、过栏技术层面与科学技术与训练理念层面去分析有以下几点:
(1) 强调以速度为核心, 全面提高周期动作速度和跑动速度
现代世界优秀跨栏跑运动员跨栏跑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以速度为核心, 注重全面提高周期动作速度和跑动速度。目前世界优秀男子110米跨栏运动员都具备很高的平跑速度, 跨栏跑平均速度也已由原来的8.30米/秒左右提高到8.5-9.3米/秒与100米平跑的速度十分接近。
(2) 娴熟的过栏与栏间跑技术构成自然、简捷的“跑栏”技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直道跨栏跑总的技术发展特征是由跨栏向“跑栏”过渡, 跨栏步技术朝简单化发展, “跨栏步”技术动作自然、简捷, 与平跑更趋接近, 向平跑技术方向过渡, 减少了跨栏步的腾空时间, 加快了栏间跑的步频, 提高了每个栏的周期速度。
(3) 良好的全程跨栏跑节奏
现代世界优秀跨栏跑运动员在注重提高跑动速度、缩短过栏腾空时间的同时, 强调建立适合个人特点的全程跨栏跑节奏。现代跨栏跑运动员全程节奏的特点主要是:第一, 最快栏周期速度快;第二, 最快栏周期出现早;第三, 最快栏周期的持续距离长, 这是跨栏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因素;第四, 尽量减少最慢栏周期与最快栏周期的速度差;第五, 在较高速度水平上保持全程的相对稳定是提高成绩的关键。世界优秀跨栏跑运动员在全程跨栏过程中注重尽量减少最快栏周期与最慢栏周期的速度差距。最快栏周期与最慢栏周期之间的速度差距愈小, 说明全程跑的节奏愈好, 全程速度也就越快。
3.2、现代男子110米跨栏跑的训练特点
(1) 科学选材早期专门培养
选材的成功是训练成功的一半。在跨栏跑训练过程中, 人们十分重视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来选拔具有天赋的跨栏跑苗子。同时, 从选材定向开始就要集中力量, 针对某一跨栏跑专项进行早期科学训练。
(2) 训练内容的全面性与训练方法手段的多样性
跨栏跑运动员早期专门训练, 并不意味着只进行某一跨栏跑专项内容的训练, 而是针对跨栏跑专项特点和需要, 选择有利于提高专项成绩的内容进行训练。并根据不同训练内容和不同情况, 采用相应的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3) 整体能力结构的全面性和训练过程和结构的系统性
现代世界优秀跨栏跑运动员正在向着“高大型”和“全面型”的模式发展。人们选择多种内容与方法, 使整体竞技能力结构获得全面均衡发展。同时, 运用系统工程理论, 强化训练过程及训练结构的系统性、整体性, 便成为当今提高训练效果及专项成绩的重要途径。
(4) 训练适应过程的长期性和阶段性
优秀跨栏跑运动员的成长是一个长期多年的训练过程。在长期训练过程中, 必须通过若干个训练阶段 (或周期) 逐步实现。所以, 现代跨栏跑运动训练过程, 不但要有长期多年的设想与打算, 更重要的是应有严密、科学的阶段训练计划安排, 才能保证多年训练计划的落实。
(5) 训练实施过程的个人针对性
当代任何一个跨栏跑运动员, 都具有个人的特点与差异性。运动员的身体条件 (身高、腿长、力量、协调柔韧性等) 有所不同, 技术风格因人而异。因此, 教练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准确诊断出其差异。并根据其特长和差异, 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 进行实施性训练。
(6) 训练过程的可计划性和计划的可变更性
完整的跨栏跑训练过程是有计划的组织、实施和控制过程, 同时任何一个完善的训练计划都是相对的, 它不可能完全与各种动态变化因素及未来的训练实际情况相吻合。因此, 训练计划必须根据训练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适时进行变更和调整。
(7) 运动训练负荷量的高强度性
在现代高水平跨栏跑运动员训练过程中, 越来越重视训练质量的提高, 强调高强度的训练负荷安排, 负荷量的加大主要体现在每次训练课、每个训练手段的练习质量的提高和强度的增加方面, 通过高质量的训练使运动员在大强度的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有机体的适应能力、以适应日趋激烈的比赛竞争环境。
3.3、现代男子110米跨栏跑的科技投入与理念特点
(1) 现代男子110米跨栏跑的科学技术
现代国际跨栏跑竞技场的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水平的竞争, 提高跨栏跑训练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和科学化训练水平, 是提高我国跨栏跑运动竞技水平的关键。科技的投入不仅仅体现在改善训练条件, 完善场地、器材设施, 建立健全训练过程的生理、生化监控、以及营养、恢复措施, 提高训练方法手段的科学性等客观因素方面, 更重要的应体现在理解与掌握现代跨栏跑训练先进观念、先进理论等主观因素方面。
(2) 现代男子110米跨栏跑的理念特点
根据国内外优秀跨栏跑运动员训练的经验, 在训练过程中重视运动员的全面技术训练同时提高跑动技术和跨栏技术, 能为掌握合理的跨栏跑技术、不断提高跨栏跑成绩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 发展跨栏跑运动员的专项素质, 是提高跨栏跑运动成绩的重要保证, 所以, 根据不同的训练阶段和不同训练时期的训练任务, 合理地发展各项专项素质, 为提高跨栏跑运动成绩水平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110米跨栏跑训练相关理论的培训, 增加了学习从业人员交流的机会, 提高教练员、运动员专业理论水平, 不断借鉴先进训练经验与努力探索更加适合运动员的训练理念特点。
4、结论
(1) 强调以速度为核心, 全面提高周期动作速度和跑动速度;娴熟的过栏与栏间跑技术构成自然、简捷的“跑栏”技术;良好的全程跨栏跑节奏;专项能力不断提高是现代世界优秀跨栏跑运动员技术的主要特点。
(2) 随着人们对跨栏跑运动技术和跨栏跑训练过程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跨栏跑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跨栏跑训练中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詹建国.现代跨栏跑技术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11.
[2]詹建国.现代跨栏跑训练发展趋势及提高我国跨栏跑运动水平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0.6
[3]张廷印.中、外跨栏运动发展趋势的对比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2.
[4]闫之朴.跨栏跑运动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2, 1.
13.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 篇十三
目前针对传统的结构检测技术,主要对材料的坚韧度、变形情况以及构件大小等方面进行检测。当前,材料、构件的力学特点、物理化学特性也包含在了检测工作里面,诸如混凝土材料的氯离子含量、含水率、抗渗性、水泥含量、PH 值以及混凝土里面钢筋的直径、具体位置、锈蚀情况、构件的外部温度、内部裂缝、动态静态应变情况以及动力反应等方面。针对建筑工程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工程结构监测涉及以上内容,另外,还包括建筑的持久性能和舒适度。
1 建筑需要结构检测的前提条件
1.1 建筑结构检测的原则
建筑结构检测是一项严谨的科学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工程操作,它结合了建筑科学、化学、材料学、物理学、电子学等,是一项学科交叉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建筑结构检测通常情况是检测单位受委托方的请求而进行的。发生下列情况时需要进行建筑结构检测:一是建筑物在设计阶段存在差错。
1.2 对于老龄建筑的检测
建筑物年久失修。由于建筑物使用时间较长,其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其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需要对其进行加固或者改造时,就需要对其进行结构检测以利于操作。其次,是由自然或者人为灾害造成对建筑物结构存在影响。以及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超载现象,有可能对其造成破坏的,例如:在未对建筑的地基承载能力进行核算便对其加层改造,或者随意的拆墙、打洞,这种情况的发生,很容易造成结构的安全威胁。
2 现场对于建筑工程结构的检测具体部位
2.1 工程砌体结构
在检测砌体结构的时候,检测指标和项目为砌体结构的砂浆抗压强度。在进行第一次检测的时候对优检查和普检的选点密度和要求类似于混凝土结构,可根据上文的选点标准进行检测,复检时也要根据普检参检数量的两部进行检测和选点,其初复检要求以及整体选点和混凝土结构相,在此不再做赘述,可根据上文所述进行选点。选择时要可能的覆盖所有的类型和结构,同时,对于地下室,必须要对顶层和首层几个重要结构进行选点检测,以备质量监督部门的随时检查。
2.2 工程混凝土强度的检测
14.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 篇十四
摘要:针对现代测绘工程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 做了简单的论述, 并且展望了此技术的发展趋势。需求带动科技发展, 科技满足人们的需求。现代测绘工程对技术的效率和应用质量, 有着更高的要求。基于此, 推动着现代测绘工程技术朝向更为精准、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现代化; 测绘工程技术; 技术应用现状; 发展趋势;
现代测绘工程技术集成了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等, 能够实现地理环境和地面形状等的精准测量, 按照设计的比例, 回绘制图形, 供相关单位使用。通过分析现代测绘工程数据信息, 科学合理的管理以及规划地形, 进而保证后期工作的有效开展。
15.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 篇十五
一、涡轮增压发动机广泛应用于重型工程车辆
自从我国实行国Ⅲ排放标准后, 国内发动机企业在产的产品采用了新型燃油泵、高压燃油喷射、废气再循环、增压及中冷等先进技术。为达到国Ⅳ排放标准, 更高压力的电控燃油喷射、可变几何截面的增压中冷、冷却式废气再循环、多气阀技术及可变进气涡流等技术将得到应用。国外先进增压技术的应用, 将促进我国的增压器企业提高产品技术水平。
涡轮增压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发动机进气量, 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 让重型工程车更有劲。
发动机装上涡轮增压器后, 其最大功率与未装增压器的时候相比可以增加40%甚至更高。这样也就意味着一台同样的发动机在经过增压之后能够产生更大的功率。
从原理上讲, 它就是采用专门的压气机将气体在进入气缸前预先进行压缩, 提高进入气缸的气体密度, 这样在单位体积里气体的质量就大大增加了, 进气量即可满足燃料的燃烧需要, 从而达到提高发动机功率的目的。
根据驱动增压器所用能量来源的不同, 发动机的增压方法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机械增压系统, 增压器由发动机曲轴通过齿轮 (或链条等) 直接驱动。第二类是废气涡轮增压系统, 增压器是由发动机工作时排出的废气带动的。第三类是复合增压系统, 即在发动机上, 既采用废气涡轮增压器, 又同时应用机械增压器。此外还有惯性增压、气波增压等其它增压方式。
二十年来,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对发动机尾气排放的限制越来越严。为满足不断加严的排放法规的要求, 许多新的发动机技术被采用。然而, 废气涡轮增压技术在降低发动机排放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废气涡轮增压是重型工程车辆发动机的一项重要技术, 它促进了发动机技术的发展, 并将为重型工程车辆发动机的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前景。目前, 国内外重型工程车辆全部采用柴油机作为动力, 并且绝大多数采用了涡轮增压技术或涡轮增压中冷技术。
二、涡轮增压技术是排放控制重要措施
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三大排放体系 (欧洲、美国、日本) 分别制定了分阶段的汽车柴油机的排放限值。虽然三个排放法规体系采用了各自的测试方法和阶段限值, 但不断加严的趋势是一致的。为满足越来越严的排放法规要求, 必须提高燃料质量和采用先进的发动机技术。要达到各阶段排放限值需有相应的发动机技术作保证。对应于不同的排放限值阶段, 除了采用其它先进技术, 诸如高压喷射、多气门技术、泵喷嘴、EGR、预喷射、电控喷射、De-NOX催化器等技术外, 各阶段都对应一定的增压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涡轮增压系统是由涡轮和压气机2个主要部件组成的增压系统是器来进行增压工作。对于增压压力较高的中、高增压发动机, 一般需装置中间冷却器, 以提高进气密度。
涡轮增压主要作用是提高柴油机功率、降低燃油消耗。同时涡轮增压及增压中冷技术对降低柴油机排放起着重要作用。增压技术的最大好处是它在不增加发动机排量的情况下, 大幅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涡轮增压器实际上就是一个空气压缩机, 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推动涡轮高速旋转, 将空气压缩进入气缸。随着发动机转速加快, 废气排出速度加快, 使涡轮转速也加快, 空气压缩程度就加大, 发动机的进气量就相应增加, 从而提高发动机动力。所以说, 涡轮增压器通过增加发动机进气量, 在不增加排量的情况下却得到了增大发动机排量的效果。
由于涡轮增压器的驱动是来自发动机排气, 不需要额外的动力, 与其它增压方式相比, 涡轮增压的效率更高, 能耗更低。
三、涡轮增压是实现国Ⅳ排放标准的关键技术
涡轮增压技术已成为提高发动机功率和扭矩、降低油耗、满足排放标准要求的一种有效技术。据了解, 现有增压器技术可以满足国Ⅲ排放标准的要求, 但并不能轻易达到国Ⅳ甚至更高的排放标准。发动机排放升级到国Ⅳ标准, 可通过不同技术路线实现:一是带旁通阀的增压器、VNT (可变截面增压器) 或两级增压。二是采用SCR (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 。此举可通过机内净化手段实现降低NOX、微粒的排放。三是冷却EGR+EOC (氧化催化器) 。
国Ⅳ排放标准对我国涡轮增压器行业乃至整个内燃机行业都是巨大的挑战。国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证明, VNT可实现国Ⅲ排放标准升级到国Ⅳ排放标准, 但VNT或两级增压系统比较复杂, 攻克技术难关需要时间。
众所周知, 涡轮增压是迅速提升发动机动力的最有效方法。但它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涡轮增压值的设定会直接影响到低速扭矩以及驾驶的平顺性。而可变式喷嘴涡轮增压器, 在进气系统的一侧安装有可移动导片, 其位置可变动, 从而能够在整个发动机转速范围内提供最佳的流速和很高的增压效率。当发动机高速运转时, 它们基本全部打开, 此时的废气流经的截面最大, 其作用同普通增压器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发动机低速运转时, 就可通过移动导流叶片来控制和调节进入涡轮增压器的气流, 这样导向叶片就会将废气流经的截面开得最小, 使涡前排气背压升高, 形成较大的压差, 迫使流经导向叶片的废气流速加快, 从而驱动涡轮叶片转得更快, 使压气机端增压压力比普通增压器更高, 在整个发动机内提供最佳的流速和很高的增压效率。
在采用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的汽油发动机里, 涡轮增压系统的核心是可调涡流截面的导流叶片。这些导流叶片可在低转速、低排气量的工况下关闭, 从而增大发动机的进气压力。与传统涡轮增压器相比, 大大改善了低转速时的响应时间和加速能力。采用可变涡轮截面技术的汽油发动机, 在高、低转速范围内的效率明显高于采用标准放气阀式的涡轮增压器。相应地, 在各转速范围内的节油性能也得到改善。市场上常见的TDI系统, 采用的是盖瑞特GarrettVNT15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 这种增压器比旧产品有更快的响应 (尽管以前机型的增压滞后现象比较轻微) 速度, 起效范围更宽, 同时, 不会造成排气气压过高的问题。
满足排放标准不仅需要提高增压技术, 还需要燃油系统、后处理设备乃至缸内燃烧技术上的提高。国内企业已经完全解决了增压器技术提升的困难。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主要用与国Ⅳ柴油机所匹配。它具有保持高速性能不恶化, 改善低速扭矩特性和排放性能, 减少发动机尾气排放等性能, 是环保动力产品。
四、涡轮增压技术的发展前景
涡轮增压器以其领先的增压技术, 提高汽车性能的同时也改进燃油效率、减少有害排放而著称。随着节能减排的呼声越来越高, 相关技术层出不穷。在国内涡轮增压技术发展了多年, 已经成为产业化较好的产品之一。
近几年, 涡轮增压器技术基本成熟, 成本已经大幅下降。涡轮增压器市场价格较最初的产品价格下降了2/3, 随着涡轮增压器产量的增加, 增压器特别是汽油机增压器价格还有下降的空间。此外, 涡轮增压器的维修成本大幅度降低, 一方面因为更换零部件的成本下调, 另一方面因为精通涡轮增压器维修的工人数目不断增加, 劳动力成本降低。
涡轮增压器的正常使用寿命基本与汽车发动机寿命相等或者更长。而使消费者产生需要经常更换涡轮增压器的印象, 多数是用户使用不当造成的。
涡轮增压器对发动机其它部件要求较高, 特别是空气滤清器和机油滤清器, 如果用户不能按照厂家要求定期更换滤清器, 将导致颗粒进入增压器, 从而引起增压器的损坏。如果消费者能够按照厂家的要求使用, 涡轮增压器的寿命完全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从整个市场来看, 发动机的涡轮增压器和发动机的小型化, 是非常明显的趋势。中国的消费者有后发优势, 不会重复别的国家走过的一些弯路。中国的污染非常严重, 政府在大力推行低排放的汽车和技术, 涡轮增压技术正好符合这个潮流。中国市场很大, 竞争很强, 竞争会促进技术发展, 使之在中国得到更快的渗透。混合动力车会用发动机和电机的配合, 这其中的发动机也有采用涡轮增压技术的趋势。
五、涡轮增压技术的发展趋势
废气涡轮增压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重型工程车辆柴油机的动力性、改善了燃油经济性, 并且还在降低汽车排放有害物、减少温室效应气CO2、保护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涡轮增压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增大发动机输出功率、提高发动机低速扭矩、加快瞬态响应速度、降低排放有害物和改善燃油经济性。增压器的技术关键是改善涡轮和压气机的效率, 拓宽工作范围、提高增压的压比、降低轴承系统的磨损和提高稳定性及耐久性。
重型工程车辆柴油机增压器的新技术包括:可变喷嘴涡轮VNT、铁铝合金、滚动轴承、可擦涂层、混流式涡轮、电子控制执行器总成、电控涡轮复合式发动机等。
今后发展内燃机的涡轮增压技术要深入研究、解决的有两大问题:一是要有高效率、高压比、流量范围宽广、可靠性好、寿命长的涡轮增压器;二是要有能充分利用发动机排气能量, 避免进排气干扰和与涡轮增压器有良好配合的增压器系统。为此, 随着增压器技术的不断提高, 涡轮增压器设计的目趋成熟, 新型重型工程车辆涡轮增压器将会朝着提高增压比, 增加增压器效率, 减少零件数, 拓宽流量范围, 朝着小型化的方面发展。
随着涡轮增压器向高速、大容量变化, 径流涡轮的比转速已达到极限, 混流涡轮却能在径流涡轮同样轮径的情况下, 流通能力可增加40%左右。现在世界各国增压器厂家的增压器产品, 已采用大容量混流涡轮和宽流量范围的前倾后弯压气机来获得高效率的增压器性能。在重型工程车辆柴油机上使用旁通放气的较多, 而在轻型、高转速发动机上越来越多采用可调截面喷嘴增压器, 既能满足发动机低速大扭矩和加速性的要求, 又能在发动机高转速时, 将增压压力控制在所需范围内。可调喷嘴截面增压器进一步与电子控制技术相结合, 可实现全工况范围内发动机与增压器的最佳匹配, 满足发动机性能的全面优化。
常见的增压系统分机械增压、废气涡轮增压和复合式涡轮增压。机械增压是发动机运转直接驱动增压器, 优点是没有迟滞, 缺点是损耗部分动力、增压值较低。废气涡轮增压是靠发动机排气的动能来驱动涡轮旋转, 优点是涡轮转速高、增压值大对动力提升明显, 缺点是有涡轮迟滞现象, 即发动机在转速较低时排气动能较小, 不能驱动涡轮高速旋转以产生增大进气压力的作用, 这时候的发动机动力等同于自然吸气, 当转速提高后, 涡轮增压起作用了动力会突然提升。双涡轮增压是两组涡轮通过串联或者并联的方式连接。并联指每组涡轮负责发动机半数气缸的工作, 每组涡轮都是同规格的, 其优点就是增压反应快且降低管道的复杂程度。串联涡轮通常是一大一小两组涡轮串联搭配而成, 低转时推动反应较快的小涡轮, 使低转扭力丰厚, 高转时大涡轮介入, 提供充足的进气量, 功率输出得以提高。
六、结束语
重型工程车辆涡轮增压技术不仅作为发动机的一项很重要的节能手段, 还可以提高发动机的功率。涡轮增压发动机可以在不改变排量的情况下, 将发动机的综合性能提高40%甚至更高。在改善经济性, 尤其是在降低排放等诸方面, 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涡轮增压技术是今后国内汽车发动机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推荐阅读: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论文11-1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提升论文07-23
建筑电气工程中漏电保护技术研究论文07-18
建筑工程中高位梁施工技术的应用论文08-21
建筑业的发展趋势12-15
纺织工程及工程技术强化措施论文11-26
大理石背网加扬砂技术的运用建筑工程论文06-19
1工程概况及特点10-20
建筑行业职业危害因素的特点及预防措施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