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2024-09-19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精选8篇)

1.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篇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从报道中的大学生形象看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从报道中的大学生形象看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关键词]大学生形象;新闻写作;真实性原则

近年来,大学生的形象已经从纯洁的象牙塔上逐渐的下滑。大众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和网页时,大学生心理疾病、大学生自杀、杀人,女大学生从事不良职业等报道令人触目惊心。人们不禁要问:大学生怎么堕落成这样了?是大学生真的一夜堕落还是其中另有原因。本文将从新闻写作中的真实性角度分析关于大学生形象的报道。

一、对大学生形象报道概况

据观察,大众传媒中的大学生新闻报道以负面居多。用百度搜索大学生负面新闻32527条,远远大于正面报道的8058条。而都市报和网站中有关大学生的新闻报道最多,而广播和电视媒介则少涉及。同样,在国内三大门户网新浪、搜狐和网易上,像这样的新闻俯拾皆是:“女大学生替母还债开价2万以身相许”、“大学女生为何频频施暴”、“博士街头做乞丐”„„就是在新华网和人民网上也大量存在上述新闻。

二、对大学生形象报道的分析

生命是最宝贵的,有关轻生的报道当然会引起受众的关注。而关于大学生的新闻则是我国目前的舆论焦点。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伦森在谈到以前西方媒体时认为: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化作用。媒体应该代表着社会的理性、正义和良知,但现在一些媒体的报道非但没有起到这些作用,反而在社会上传播着带有偏见和不理性的信息。

像关于大学生的话题之所以成为媒体追逐的热点,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当今媒体迎合大众的媚俗心态,很多新闻报道都是以猎奇的甚至幸灾乐祸的眼光来对大学生的行为评头论足的。媒体对大学生个体自杀事件的报道中,刻意突出大学生这一群体概念,是因为大学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与警觉,对于媒体更容易形成“卖点”。所以媒体愿意推波助澜,但大学生恶性行为的发生只是一种个别现象,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占全国大学生人数的比例很小,和其他群体概率相比并不高。但媒体这种过分关注、过分渲染往往让人产生以偏概全的印象。

三、根据典型文本分析,关于大学生形象的新闻报道的特点

1.在新闻题材上,选择报道内容,突出负面色彩

媒体多关注大学生犯罪、两性、自杀、失业„„而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等很少关注。可以发现,在校园新闻中,充斥媒体的是大学生自杀、大学生考试作弊、女大学生为筹学费跳艳舞„„

而在网络媒体中,这一比例更高。“Tom.com新闻中心”干脆将“迷失的大学生”设为专题。在该专题的首页上,“卖淫”、“浅薄”、“盗窃”、“吸毒”、“网恋”、“犯罪”、“失落”、“急功近利”、“迷茫”、“自杀”、“暴力”等十五个充满负面信息的词语竟成了宣传语。有些网络媒体更是拿“女大学生”大做文章。笔者在国内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中键人“女大学生”四个字,得到了8590000项结果。而在这些相关文章中,“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地被“着了色”:“com时代女大学生的‘新潮生活’”、“女大学生卖淫惹谁了?”、“当代女大学生性和行为心态录”„„在这些报道中,“女大学生”这个本属中性的词语已经多了一丝暧昧的味道。

2.在新闻采访报道上,缺乏人文关怀

对于负面的社会新闻,媒体往往缺乏人文关怀,虽然保证了其客观性,但却忽视了对死者的关心和对其家人的尊重。同时有业内人士认为,大学生负面新闻多,是由于大学是一个信息集散地,大学生相对无组织性,坏消息不胫而走,纸包不住火,媒体在发掘大学校园的负面信息时较为方便。

3.在新闻编辑上,过度渲染,肆意炒作

由于非正面新闻天然具有猎奇性,轰动性,新鲜性等新闻价值,可以迎合受众的本能兴趣,因而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于是,在新闻题材和新闻内容的选择上,他们往往突出负面色彩,在对新闻的编辑上,更是极尽渲染炒作之能事,采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巨幅凶杀图片、相对集中的版面安排,以便制造轰动效应,达到文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这在对大学生新闻报道的内容的选择上可以说是体现得淋漓尽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致。

四、解决方法:运用客观和公正的报道原则

所谓客观报道就是指新闻报道要忠实手客观事实,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反映和报道事实。不要将观点与意见与其混同。要交代清楚事实出处和消息源;报道中不要夹带个人的感情色彩和偏见;全面的报道事实,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

根据美国自由论坛主席Charies L.Overby提出的“新闻公正性公式”――“准确+平衡+全面+客观+伦理=公正”,平衡是确保新闻客观公正的一个重要因素。平衡手法所追求的目标,是更准确地反映事物及其内外联系,是表现令人更加信服的倾向性,是将倾向性于全面、客观、公正之中。专挑大学生的阴暗面,报道大学生负面新闻,这样显然不能反映大学生的真实面貌。

媒体不应该总拿大学生来吸引眼球,消费大学生的公众形象,以至淡化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媒体从业者需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维护真实、客观,保障社会公德。正确的做法是采用平衡手法,即在报道大学生的缺点和弊端的同时,突出反映大学生的主流面貌,如大学生科研的最新进展。大学生创业基层、大学生的思想新面貌,这样媒体中的大学生形象才会全面、真实。

(编辑/李舶)

------------最新【精品】范文

2.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篇二

1 新闻的真实性

通过新闻, 人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社会上发展的大事小情, 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因此, 在进行新闻写作时, 必须要保持其客观性和真实性, 这是

把握好故事化叙事中的节奏, 一方面要保证节奏能否和观众的心理需要, 另外一方面, 要满足民生新闻中传播的需要。长春电视台的城市速递栏目, 一般是编排六条新闻, 前四条新闻都涉及到百姓身边事, 第五条若是继续报道下去, 难免引起紧张情绪, 所以编排了娱乐性或者是服务性较强的节目, 使观众情绪张弛有度, 最后选取本组新闻中娱乐性最强的一段优美画面、以配乐的形式飞字幕结束栏目。

2.4 选择合适的语言

在民生新闻传播中, 最主要的特点是报道平民的日常生活, 所以对其语言的要求也是需要平民化的语言, 避免在报道中官方的叙述口吻。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记者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新闻报道, 对于语言没有特殊的考虑, 但是在民生新闻故事化的叙述中需要用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工作原则。对于新闻来说, 只有保持其真实性才能够使其具有十分高贵的品质, 才能够发挥其自身所具备的独特的力量。

通过对新闻的真实性的研究可以发现, 新闻的真实性可以分成两个方面:首先, 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新闻所报的事件必须要真实、准确。其次, 新闻的传播者必须要抛弃个人的主观情感, 对其事件进行正确的评价。在新闻写作中, 事件的真实性是第一要求, 在这个问题上, 新闻事件必须要符合三个条件:首先, 新闻中的事件必须是真实存在或者发生的事情, 要满足有证可验、有据可

丰富的语言创造出更加和谐的氛围。首先, 在解说词的应用中, 要充分把握故事矛盾, 解说要配合画面。其次在现场采访过程中, 对于被采访的对象的语言进行加工, 引导他们的语言表达更明确。最后, 避免在民生新闻故事化表达中语言过度娱乐化, 失去新闻的严肃性。2011年荣获吉林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民生新闻《农家院的笑声》有这样的叙述:种粮有补贴, 而且不交税;看病能报销, 上学不收费;喝上自来水, 做饭用沼气。这段描述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片段;还有一段是这样写的:现在是农活越来越轻, 因为机械化在推动着现代农业迅速奔跑。同时养殖业又为我们的腰包增加分量, 收入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两段用精炼的笔体, 以押韵的形式写新闻, 形成了极强的感染力, 让新闻活了起来。

查的要求。其次, 新闻中各个组成要素必须是完全真实的, 即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事人都必须是真实的, 不能够为了提高影响力而随意对其进行更改或捏造, 要确保各个元素真实可信。最后, 新闻的细节真实必须要符合新闻整体的真实。在进行新闻写作时, 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做到以上三点, 力求客观地将事实的本质反映给广大人民群众, 这是新闻新作的最高境界。如果暂时不能够实现这一要求, 那么也必须要保证新闻能够反映一般真实, 即新闻所报道的人或事件是真正发生、存在的, 不能够对其进行夸大

3结论

在当前社会中, 对民生新闻的报道栏目逐渐增多, 故事化的表达方式虽然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表现形式, 但是有很好的表达效果。故事化的表达方式能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 所以在当前我们进行民生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对故事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赵敏, 陈启华.谈电视民生新闻的故事化表达[J].当代传播, 2009 (04) .

[2]王旻辉.“新闻故事化”和真实性关系探讨[J].新闻世界, 2009 (02) .

[3]赵文晶, 陈秀玮.电视民生新闻:在故事化的叙述中坚守新闻的真实性[J].国际新闻界, 2009 (11) .

(榆树广播电视台, 吉林榆树130400)

或虚构, 不能够因为某种目的而对其进行移花接木的处理, 更不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想象, 这是维护新闻一般真实的最基本要求。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其对事件的评价和认识将会直接反映到新闻写作之中, 如果认识或评价不正确, 则势必会产生与事实相偏离的结论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结论。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新闻的真实性:第一, 她就是新闻对人或事件的如实反映;第二, 它能够从事物的总体联系之中把握事物的趋势, 能够真实、准确的反映本质和发展趋势。

2保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很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都把新闻的真实性成为新闻的灵魂或生命,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下面就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首先, 对于新闻写作的对象来说, 其本质就是客观的。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对这些对象进行真实客观的反映。从这方面上说, 只有能够真正对人和事件进行客观真实地反映的新闻才是有价值的新闻。其次, 新闻要想发挥自身的社会作用, 就必须要保证自身的真实性。最后, 新闻如果不具有真实性, 那么也就不会有读者。新闻要想更好的传播就必须要取得读者的信赖, 而保证真实性则是使读者产生信赖的重要前提。对于新闻写作来说, 如果每一篇都需要读者去核实其真实性, 那么势必会造成新闻行业的崩溃。假新闻之所以能产生危害, 就是因为它能够披着“媒体报道属实”的外衣用事实的力量来危害社会。其所造成的维护不容小觑。因此, 新闻如果不具有真实性, 那么新闻也就丧失了生命, 也就不能称之为新闻了。

3 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3.1 新闻工作者不能够坚守新闻真实性, 易受诱惑影响

当前很多新闻工作者和单位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性, 不顾新闻的真实性而无中生有, 歪曲事实甚至捏造事实。此外, 一些编辑或记者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地位和荣誉而想方设法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这样的事情在当今已经屡见不鲜, 例如2011年著名的“李娜怀孕”和“武汉大三女生求职时被割肾”等。这些新闻不但对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还误导了公众, 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3.2 对媒体的管理不到位, 行业素质较差

伴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 有更多的人走入了新闻编辑队伍。这些人良莠不齐, 很多人连新闻传播的基本规范都不清楚, 更何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样的情况使新闻行业的整体素质下滑。此外, 当前很多新闻工作者的收入水平是直接和其发稿量相关的, 发稿越多, 挣得越多。这样的情况就使很多新闻编辑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而牺牲了新闻的真实性, 成为了造假者。《纸馅包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催生的假新闻。

3.3 媒体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

目前, 随着媒体数量的不断增加, 媒体之间的同质、同城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媒体都在为提早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努力的争抢独家新闻、首发新闻, 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为假新闻的诞生提供了温床。

4 如何确保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4.1 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端正工作态度

对于新闻写作来说, 要想确保其具有真实性, 首先就要确保新闻工作者有一个端正的工作态度。这是确保新闻写作具有真实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对于记者来说, 其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认清假新闻的危害, 自觉抵御诱惑, 不为名利所动, 时刻铭记自己的工作责任, 切不可因为名誉或地位而去编造事实, 制造假新闻。

4.2 要加强调查研究

在进行新闻写作之前, 记者必须要对新闻的人或事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这不但是新闻工作者的共同方法, 也是获取事件真相的重要渠道。要想加强对新闻的调查和研究, 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坚持亲自到现场调查, 要寻找相关的目击者、当事人对事件的真相进行核实。 (2) 要注意细节。新闻的现场可以造假, 但是很多细节却能够反映事件的真相。 (3) 要广泛的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 尤其是要认真听取反对意见, 只有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理, 才能够还原事件的真相。

4.3 要摒弃个人情感, 对事实进行准确报道

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的事物时会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新闻的报道与解读来说也是如此, 有的时候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会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报道和解读。造成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新闻写作是由人来完成的,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很多新闻都是在人的主观价值观念过滤后完成的。因此, 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写作时, 就要抛弃个人的主观情感, 不能够将个人情感带入到新闻报道之中, 要对其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 不能够让自己的主观情感对读者产生误导。

4.4 加强对新闻工作者培训

尽管新闻单位不能够去改变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但是可以通过加强对新闻工作者培训来提高其工作能力, 使其能够保质保量完成新闻写作任务, 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 有效地杜绝假新闻的出现。首先, 新闻单位必须要帮助新闻工作者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让其认清假新闻的危害性, 使其能够明确新闻工作的服务宗旨;其次, 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工作能力的培训, 使其能够通过提高工作能力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这样的做法能够有效地避免新闻的造假现象。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写作时, 必须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新闻具有灵魂和生命, 才能够发挥新闻的作用, 才能够使新闻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在社会经济的全面推动下, 我国的新闻事业发展迅猛, 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对其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鉴定信念, 应对挑战, 如若不然就会使新闻丧失真实性, 让假报道充斥媒体之上, 严重地误导公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 有损媒体公信力。发生这样的情况会使每一个新闻工作者蒙羞。因此, 我们可以说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 不论是在何种情况之下, 新闻工作者都必须要遵守真实性原则, 并努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本文先是介绍了真实性对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继而介绍了影响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原因, 最后阐述了如何确保新闻写作的真实性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新闻写作,真实性原则,虚假新闻,客观报道

参考文献

[1]张维燕.新闻真实性的技术规范研究 (上) ——报道准则[J].新闻与写作, 2008 (01) .

[2]张维燕.新闻真实性的技术规范研究 (中) ——编辑准则[J].新闻与写作, 2011 (02) .

[3]李天福, 宋蓉.新闻真实性缺失原因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 (理论版) , 2007 (12) .

[4]李跃.新闻报道真实性问题之我见——关于“新闻真实性”之争及真实性的实现途径[J].青年记者, 2009 (24) .

[5]张平锋, 饶文靖.不一样的尺寸——关于新闻真实度偏差的讨论[J].新闻采编, 2008 (02) .

[6]董天策.新闻的真实性是什么——兼论新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7 (03) .

3.论新闻采访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篇三

一、新闻采访的真实性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它首先必须要强调新闻采访材料的客观、真实,因为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务,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近年来,很多记者为了得到最震撼的第一手材料,不惜制造各种虚假新闻,甚至“传媒假事件”。如《纸做的包子》报道、2007年《河南新郑市原副市长出狱后卖烧烤》、2008年《比尔盖茨花亿元租房看奥运》等,均是制作人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假新闻。这些假新闻究其动机,就是为了能做出轰动性的独家新闻,使自己名利双收。如此混乱的反应,却出自这些新闻工作者的一己私心,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国新闻工作者当中所存在的不可避免的职业操守的问题,令人深省。所以,对新闻传媒事业进行更为合理而规范的管理,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刻不容缓。

二、新闻采访的艺术性

(一)巧妙发问。提问是记者运用频繁的一种采访方式。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既能顺利采访,还可融洽双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相反,如果记者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势必给采访带来阻力,甚至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缄口不语。笔者曾经采访包头市七巧板幼儿园园长的创业经历,当时的采访提纲准备得很充分,但因被采访者的经历比较艰辛,在采访过程中园长并不太愿意提及过去的事情。对此,笔者当时就决定更改提纲,以聊天的方式进行采访。当提到她的孩子小时候和她一起在冰冷的教室上培训课的时候,她的眼圈红了,并讲起了她的艰难历程,使采访的进程越来越顺畅。笔者随即进行深入挖掘,从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从这一点上,足以证明巧妙发问的重要性。当然,巧妙发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记者在采访前做好很多准备,比如:搞清与采访内容相关的政策法规,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资料,熟悉采访对象,等等。

我们常常把记者的采访准备工作叫做“功课”。一次成功的采访是否顺利进行,是否深入,都将直接影响着作品质量的好坏,或事半功倍,或事倍功半。

(二)全身心感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说:“采访是一种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仅用你问我答式提问采访常常难以取胜。因此,记者要正确认识报道对象并搜集有关新闻价值的事实,或者要全面掌握事实真相,就必须调动多种手法展开全面进攻,进行全身心地感受,进行“全感采访”。有一次,记者采访包头钢铁学院,在与被采访者谈到该校为扩招进行的保障工作时,被采访者大谈特谈,但所说的多是些大政策方面的東西,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当他们偶然说起新修的清真食堂时,记者便马上追问食堂修建的时间、原因等,那位负责人很快就将一些具体情况和数据说了出来。如果当时记者不及时抓住,对方很可能就一语带过,那么就得不到具体的材料了,而只有概括性的东西。这就是在特定的场景下一个新闻记者敏锐的感官所起的作用。“全感采访”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采访艺术,我们提倡“全感采访”的目的,全在于发掘和掌握事实的真相。因此,记者必须亲自深入现场,亲自考察感受,这样才能捕捉到真实可感的第一手材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学的基本要义。无论是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来看,还是从树立媒体的公信力来看,抑或是从新闻工作者的个人信誉来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提升新闻采访的艺术性,都是提高引导能力,实现正确引导的重要保证。

4.试析电视新闻的真实性 篇四

试析电视新闻的真实性

电视新闻是以无线电波传送视频和音频信息的`形象新闻,作为新闻媒介,它以真实性和时效性为主要特征.其中,真实性作为电视新闻的生命.就电视节目来说,无论是新闻片、记录片还是艺术片都是如此.然而,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的真实性在于客观记录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直接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事件.

作 者:史英杰 许静瑶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电视台,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刊 名:理论观察 英文刊名:THEORETIC OBSERV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220 关键词: 

5.写作中的真实情感 篇五

娄豪进 力洋初中 31560

2摘要: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字是来自心灵的东西,写文章犹如抽茧剥丝,没有强烈的创作欲望,没有丰实的积淀和收藏,就不必强求!但是,应试作文只能在考场中短时间内完成,给学生的创作带来巨大的牵制力,造作、矫情、滥调陈词者更是比比皆是。学生不想写,阅卷老师看不下去,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应该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都是自己的真实情感。

关键字:语文教学作文情感

学生年代,写作文时经常有老师们给我们附加条件——“感情真挚”。那个时候的自己似乎也云里雾里,不知所丛,只是信手拈来,随意任性。教学至今,方知感情表露在作文写作的重要性。何谓“感情真挚”?“感情真挚”即感情真诚恳切。“真”即真诚,真切;“挚”即诚恳,恳挚。“感情真挚”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真实自然的感情,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无病呻吟。教学中,我渐渐的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情感流露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喊口号,情感空泛

在写作中,如果要写出人物之间的情感,没有具体的事例是无法做到的。在平时的教学写作中,学生们普遍存在切入角度太大的问题。在以“我与奥运”为话题的作文中,不少同学只是空喊口号,强调要“关注奥运”、“热爱奥运”,却没有选取一些细小的事情来写开,那又怎能表达自己与奥运的情结呢?

二、滥调陈词,情感普通

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作文也是这个道理。内容平平淡淡,人云亦云,会缺少吸引力。如在以《感动》为话题的月考作文中,大部分同学写的是生病时,同学、老师或家长对自己的照顾。千篇一律的题材,自然难以写出情感,即使写出了情感,也难以写出新意。

三、材料贪多,情感平淡

人物的情感往往要通过言语、动作、肖像、心理等来表现,我们不对事件详细地记叙,不对人物进行入微地刻划,是无法写出人物的情感的。但是如果对材料贪多求全,只会造成内容平淡、主旨分散。如在以《感动》为话题的月考作文中,个别篇目虽然写了妈妈等在思想上对自己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对自己的关心,从表面上看似乎内容充实,其实每一件事都是浮光掠影,根本没有交代感动的原因,没写出自己对母爱的真切感受。

四、胡编乱造,情感造作

作文贵在情真,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一些同学不从生活中去仔细地思考,细心地回忆,选取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情来展开,却随意胡编乱造,出现了内容虚假、矫情横生的局面。如在以《感动》为话题的月考作文中:教室里传来一阵敲打桌子的声音。这么晚了,谁还在教室里呢?我怀着好奇心走进去,只见班长满头大汗,修理着破桌子。啊!我的心在激动地跳荡,热泪也涌出来了!多好的班长啊,你那么爱护公物,关心集体,你为了教育损坏公物的同学,以身作则,埋头苦干,你的心灵是最美的!你是我们班里的活雷锋!对做好事的班长抒发赞美之情,本来无可厚非,但这段文字小题大做,感情过火。毕竟只是修修桌子,又何至于“心在激动地跳荡,热泪也涌出来了”,更何至于用“你的心灵是最美的”、“你是我们班里的活雷锋”这种溢美之词来形容。感情失度,就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在作文创作中,作文风格可以多种多样,文采风流者,可以气吞山河,谈笑风生,也可以多愁善感,幽默风趣„„但能打动人心的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真切、诚恳。“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动而辞发”。情感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是碰撞出读者心灵火花的电石。学生只有在自己的作文中用真情去拨动读者喜、怒、哀、乐的琴弦,才能获得共鸣,才能打动读者溢出眼眶中的泪水。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写出真情实感呢?

首先,学生应该了解感情的触发点

动情点:感人 感染 感伤 感愤 感召 感化 感奋 感恩 感谢 感激 感念 感触 感悟 感慨 感喟 感叹 感怀

非动情点::感觉 感受 感知 感想 感应

其次,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动情点。例如:

奶奶念慈求佛保佑一家平安的虔诚态度

爷爷修油纸伞寄托对奶奶的深深怀念

外婆照料中风的外公喂饭时的感人镜头

看不同时期的相片回忆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妈妈不时打开我的房门似是监督实是想要我早点睡的矛盾心情

抢在妈妈前为自己整理被子时的满足喜悦

陪妈妈看病挂水时自己的成熟举动

重新和疏远已久的父亲并排走在街上时的亲切

由街头那替孩子乞讨的父亲想到自己的父亲时的感动

陪害怕孤独的奶奶过夜时心情的变化

父母闹意见时我用计调解了矛盾后的窃喜

奶奶因经济困难拒绝父亲为其治病后产生的矛盾及互相体贴之情

春节团聚被逼干杯后产生亲情如酒的感慨

在新房装修寻求和谐中感受到家人和谐的重要

发现父母为不影响我的学习将电视音量调小甚至静音时的感动

不善表达感情的爷爷为有情调的奶奶放烟火时的情景描写

妈妈为有怨气的我到校送早餐的情景

爷爷三十晚上认真包饺子寄托对家人关爱

„„„„

最后,学生应该在写作中注意感情流露的真实点

如何做到在文章的写作中情感的表述真实准确呢。首先,必须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对人事景物淡然漠然的人,或不热爱生活的人,他就不可能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所以要写好文章,必须关心时代,投身社会,热爱生活,调动自己的真情对待身边的一切。同时,要注意调动起多种心理功能。观察外物时,注意体验;深入感受时,展开联想。把感情充分激发起来,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其次,情感既要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又要高度提炼浓缩。只有生活味的情感,才能打动人,但决不意味着生活原生态的情感一定能打动人。一篇只是表达肤浅的、粗糙的、庸俗的情感作文,是无法打动人的。情感生活味应是对生活的提炼,是富有表现力和艺术张力的情感。它是有原则的,一是不夸张。写作时对情节不夸大或缩小而导致内容变形失真;二是不失实。内容要经得起推敲,即使细节也应合乎情理,给人真实感;三是不矫情。感情自然流露,合乎生活之情,人之常情,而不是牵强和外加的。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又说:“与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也。”说的就是以情动人这个道理。

第三,文章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如果作文连自己都不能打动,要打动别人,肯定是自欺欺人的。我们中学阶段学过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文章除了讲述当前形势之外,就是把一腔对江南风景的热爱化为“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区区十六个字便将一派江南春景的勃勃生机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悠然神往,起到了很强的艺术效果,感情的清泉滋润自己同时也感染了别人。

总之,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注意作文写作中情感流露的真实性,感情真挚。不论文章中的情感是汹涌澎湃的大江瀑布,还是细腻深沉的涓涓细流,只要文章中洋溢着一片真诚,再加上有助于情感抒发的句式,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对于学生来说,即使是在考场里,写出千古绝唱也是不难的。

参考文献:

6.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篇六

技巧一:述亲身经历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我发现爸爸老了》是南通市的一篇优秀中考作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壮汉子;如今,父亲原先那嘹亮清脆的号子声已失去昔日的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沙哑,原先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红润的面庞在已渐渐变得土黄,原先笔直的腰杆也略显弯曲……由于都是亲眼所见,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

技巧二:多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细节不细,这个“不细”,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我喜欢童年的竹林》是荆州市的优秀中考作文,之所以说它有真情实感,就是因为它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如:伸出手,扶住竹竿使劲一摇,“哗啦”一声,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飘落下来,洒到我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咯咯”的笑声。又如:有时,我们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摇啊,荡啊,从秋千底下,摇出我心中的歌。这些细节,不但真实,而且写得也富有诗意。

技巧三:明人事要素

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虽不能说凡具体就一定真实,但一般而言,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以为真。你简单地说某地发生一件抢劫案,听者不一定会信,假如你有鼻子有眼睛地说,把抢劫的时间、地点、受害人的单位或姓名及被抢劫的数量都说出来了,那别人就会相信。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人,主要是单位、姓名、年龄、相貌、性格等;事,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为自己喝彩》是泉州市的中考优秀作文,第一段是这样的:我坐在座位上,手捧着《简o爱》,心无旁骛。忽然不知谁传来消息:“明天要体检了!”体检?我一愣,小心翼翼地探听:“测些什么?”同桌不以为然地说:“身高、体重,这些都免不了呗。”啊,我心里发虚,低头看看自己的“虎背熊腰”,想想矮矮的个儿,听着后排那两个瘦如麻杆、身材苗条的女生半真半假对自己的身段作着自我批评,真是欲哭无泪。这个开头,把什么人、正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问些什么、想些什么等,都通过对话介绍出来了。因而,给人真实的感觉。

技巧四:用生活语言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我喜欢童年的竹林》一文中用了不少拟声词,仔细体味,你就会发现用得非常准确,如“哗哗”形容摇竹的声音;用“簌簌”形容雪花飘落的声音;用“咯咯”表示我们童年快乐时的笑声;用“沙沙沙”表示风吹竹林时的响声……作者把生活中确实如此的声音准确地搬进了文章之中,让人读后自然就觉得亲切感人。用生活语言,还要特别注意人物语言,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语言结构和常用词汇,而老年人口中一般就不会有这样的词。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

技巧五:露潜在意识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它与浅意识和表层意识相对,它是人最质朴、最本质的心理活动。之所以称“潜”,是因为它隐藏于思维的`底层,不经意袒露出来。人类生活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有时是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工作需要,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每一个人都有潜在意识,而且要比浅意识活跃和丰富,但在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替代潜意识的往往是那些与心相违的浅意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为自己喝彩》的后半部分有这样几句:晚上,我站在穿衣镜前细细地端详自己。不!我不要这张苦大仇深的脸,我拥有别人没有的优点,我上进、奋发、勇敢,知识填高了我,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这几句话,一般人是不会公开对人说的,但作者把它写了出来。心里想的就是这样,写出来当然就有了真情实感。

技巧六:拟相应情景

7.试论新闻真实性 篇七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是新闻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和衡量新闻价值的基本尺度。关于新闻真实性的定义, 《新闻学大词典》中对新闻真实性的定义就是:“新闻报道反应客观事实的准确度。”《舆论学》中则指出:“新闻与真实性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者应明显区分开来。新闻的作用是突出说明某个事件, 而真实性的作用是揭示出隐藏的事实, 摆出这些事实之间的关系, 人们能够根据他来行动。”而目前国内的学者普遍将新闻真实性的问题归结于“新闻传播、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是新闻报道、新闻传播反应客观事实的准确度, 主体与客体一致是真实性的最终标准”其中, 主、客体一致指的就是新闻认知的人和新闻事件的现实相统一的过程。因此, 新闻的真实性可以从现实的真实、媒介的真实和主观的真实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 新闻的报道对象———现实真实

现实的真实简单说来就是新闻报道所涉及的对象, 也就是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是否真实存在, 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件事情是否真实存在而已, 更多的是对新闻事件进行更深层次的评判。

(二) 新闻的客观报道———媒介真实

新闻报道作为客观事实的陈述, 其所包含的语言、摄影等方面在其特定的表达形势下是否真实,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就是说, 进行新闻报道的记者是否掌握了真实的事实材料, 他是否按照客观报道的原则和正规的操作规范进行新闻事件的采写。与此同时, 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素质修养及整个媒介内部甚至社会是否受到限制都将直接影响新闻报道所呈现的效果。

二、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指的是新闻在报道中违背了真实的现象。最近几年, 新闻失实的现象尤为突出, 对媒介的公信力和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就现阶段我们遇到的虚假新闻大多是新闻工作者或新闻媒体为了扩大影响力等原因对新闻进行夸大, 甚至凭空捏造而成的。其 (1) .中, 虚假新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源头众多。不仅局限于国内。 (2) .虚假新闻的发布方是一个公信力 (“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是指对于新闻传播机构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权威性等的评价。”) (3)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低下导致虚假新闻增多。

(一) 新闻失实的原因

1. 新闻内容的选择影响新闻事实的真相还原

新闻媒介可以通过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报道方式的运用等方面吸引受众的眼球甚至引导他们的行为。可是随着传媒的市场化运营以及利益的驱动, 媒介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会出现捕风捉影的现象。

2. 新闻娱乐化影响新闻价值的体现

新闻所要传达的信息除了包括一些新近发生的事件, 更应着重于对人类社会有深层影响意义的事情。这其中有的新闻事件显然是不适合从娱乐的角度出发的, 如果一则新闻的报道角度出现偏差将直接影响其新闻价值。

(二) 新闻失实的解决对策

1. 规范新闻摄影加强新闻准确度

现如今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 新闻摄影成为了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所记录的是新闻发生过程中的精彩瞬间, 可这并不能证明这一瞬间是真实的、准确的。就比如说之前提到的“挟尸要价”事件, 照片中老汉伸手的动机是否与作者描述的相一致就成为了后来大家争论的焦点。这时就需要准确的文字进行补充说明, 以加强图片的说服力, 使其更真实、准确的反应事件本身。

2. 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提高素质修养

我们应该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伦理教育, 培养对新闻的敏感度和正确的认知能力和评判能力, 在具备独立思考的同时加强团队意识。“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的报道者, 引导着受众对于报道的情感和评价取向, 看似不经意的措词或者轻微的有失偏颇的感情取向都会影响受众对最本原的事实的理解。…作为新闻工作者而言, 最重要的就是陈述一个事实, 观众在接收到这一事实信号的同时, 进而会依据自己的道德评判体系、生活常识、知识体系等形成自己的评判。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才能在新闻报道中将自身价值最大化。

三、结论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价值取向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只有在新闻现实方面坚持对其真实性的追求, 在新闻报道方面努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 始终将“事实第一”的原则贯穿于工作当中, 以此积极带动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正确认知, 才能使新闻事实体现其自身价值, 还原其意义本身。因此, 单纯要求新闻事实的完全真实, 或仅仅要求新闻传播者始终坚持客观报道, 或是希望受众能主观避免虚假新闻都是不全面的, 应该将三者结合起来达到现实真实、媒介真实和主观真实三者相互和谐、统一。

摘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向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基于此, 从现实真实、媒介真实和主观真实三方面诠释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以及三者之间相互转化并和谐统一所为新闻媒介带来的积极影响;从新闻真实性的角度出发谈新闻失实, 具体分析新闻失实的原因, 并提出一系列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新闻失实,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2, () 237.

[2]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4.

[3]陆晔.香港中文报纸中的中国内地新闻:新闻文本的框架研究[J]新闻大学, 1998, () 夏季刊.

[4]雍华.别让虚假新闻蒙蔽了受众的眼——当代新闻传播亟需重视新闻的真实性[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1, (5) .

8.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 篇八

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题为《纸做的包子》这条假新闻,报道无中生有,编造了北京市某区一些黑加工点,使用废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出售。消息播出后,随即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事实证明:《透明度》栏目临时人员訾北佳借口为进京务工人员购买早点为名,要求做早点生意的外地来京人员卫某等人用訾北佳自己购买的肉馅、面粉和纸箱制作包子,并用家用DV机拍摄了制作过程,利用欺骗手段获得播出,一条自编自导的假新闻问世。

2008年3月19号,湖南省平江县电视台记者吴华把一只马戏团的东北虎放归当地的石牛寨,用摄像机拍摄了二十多秒的清晰画面,说野生华南虎出现于当地,一时间引起很大的轰动效应,两周之后,真相大白,全国一片哗然。

以上仅仅是众多假新闻中影响比较广泛,性质比较恶劣的典型案例。假新闻的存在可以归纳为三种形式:

凭空捏造型:这类新闻的特点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无事生非。代表作品《新郑原副市长出狱后卖烧烤》、《英皇证实巨星洪金宝去世》,这两条假新闻都跻身2007年十大假新闻之列。

捕风捉影型:这类假新闻的特点是听风就是雨,平地就起云,轻信流言蜚闻。代表作品2007年十大假新闻之一《美国校园枪击案凶手认定为中国留学生》。

夸大其辞型:这类假新闻任意拨高,不顾后果,力求吸引人们的目光。代表作品2007年十大假新闻之一《退役冠军摆摊为生》。

虚假新闻的出现不仅害人害己,其危害的严重性更是不能等闲视之。

危害一:严重损害媒体和国家公信力。

虚假新闻在国内外产生难以消除的影响,北京电视台播出《纸箱馅包子》之后,在国内外影响极其恶劣,一些国家闻风而动,美国、欧洲的电视台纷纷滚动播出,日本NHK更是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众多的国外驻中国大使馆纷纷向中宣部求证,中国食品安全遭国外质疑,中国出口产品形象受影响,中国制造的声誉被损害,一度引发北京奥运会食品是否安全等话题。

危害二:假新闻报道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2007年国家为打击股票市场的投机行为,准备考虑调整印花税,这一举措关乎亿万股民的切身利益,一记者给财政部打电话,财政部的一名官员说不知道此事的具体情况,结果这名记者就在报纸上刊登出《国家不准备调整印花税》这条消息。之后不久,国家出台调高印花税的政策后,许多股民不理解,产生对立情绪。

危害三:假新闻报道可以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遭受灭顶之灾。

第二次海湾战争之前,美国媒体说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有史以来新闻界最大的谎言直接导致了美军入侵伊拉克,让这个两河流域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血腥暴力不断发生,人民生活陷入痛苦,生命朝不保夕。

1989年,罗马尼亚总统齐奥赛斯库下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在这一事件上起了重要作用,西方媒体播出的画面中反复出现尸横遍野,血肉横飞的镜头,这些镜头事后证明是从停尸房中收罗了来的,一场罗马尼亚国内的冲突事件在美国等西方媒体的拼命歪曲报道之下,成为齐奥赛斯库下台的导火线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齐奥赛斯库是让媒体击倒的,社会主义国家罗马尼亚从此消失。

假新闻的危害如此巨大,足以让所有新闻工作者警醒,新闻的真实性成为所有媒体从业人员必须恪守的最基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作为传播面广、影响人数众多的电子媒体,真实性应该而且必须成为新闻的生命力所在,真实是新闻的首要标准和第一选择,离开了真实也就无所谓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

上一篇:幼儿园谜语月亮下一篇:教育教学研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