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精选13篇)
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
左振梅 曹艳华
(吉林省敦化市贤儒镇中心小学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编入新教材的诗歌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是各个时期盛为流传的诗歌。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小学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因此,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一直是教学关注的重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想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诗歌是一种优雅的文学艺术形式,用简洁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在理解诗歌上存在着很大问题,因此兴趣也不是很高,很多学生在背诵诗歌的时候常常是一知半解,这就需要教师先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如可以做游戏、开展比赛、融入情景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赠汪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自己与朋友分别的.情景,让学生想想自己会怎么说,朋友会怎么说,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再来理解这一首诗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二、课外诗歌配合补充学生知识面
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需要,对于某些复杂的事物理解起来不是很透彻,因此在学习诗歌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诗歌内容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某一首诗歌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类型的诗歌,针对同一题材的诗歌和同一类感情基调的诗歌进行学习,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赠汪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渭城曲》《送别》《别董大》等关于送别的诗歌,通过了解这些诗歌的共同点和异同点,可以强化学生对友情诗歌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学习诗歌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学生学会创作诗歌,小学生虽然没有较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一些简单诗歌的理解还是有自己的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简单的诗歌进行创作。在引导学生创作诗歌的时候,对于诗歌的格式、内容教师不要太过限制,以防止学生的创作兴趣受到影响。例如,在学习《咏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写关于春天的景物的诗歌,小学生对春天比较熟悉,可以模仿写杨树、桃花、草地等景物。
此外,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多朗诵优秀诗歌,最好能够背诵下来,以增加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参考文献:
吴兴平。小学古典诗歌教学探微[J].才智,2013(14)。
2.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二
1 策略一:了解文章背景, 把握文章主旨
阅读教学是非常复杂的, 借助于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发挥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我们选入课本的所有文章大多属于名家名篇, 读起来脍炙人口, 在学习这些文章时, 对作品必须做到熟读精思, 还要做出恰当的赏析与评价,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并且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见解, 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的阅读能力。早在古代就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见解, 在和学生一起在阅读作品时, 不但要对作者有所了解, 还要对作者所处的生活与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因为有“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说法。所以我们可以说, 所有的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 我们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 学生通过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从而进行深入阅读来准确地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 如果学生不了解宗璞当时的心境, 尤其是挚亲的弟弟身患绝症快不久于人世这一背景, 就很难理解作者见到旺盛的紫藤萝所获得的震撼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人生的感悟。再如《背影》一文, 父亲的背影本来很普通, 可放在亲人刚逝, 失去工作, 家境惨淡这样的背景下就显得难能可贵撼人心魄了。一旦学生不了解这点, 也就很难理解本文的中心。
2 策略二:创设阅读情境, 实现个性化阅读
创设情境指得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需要考虑, 借助教材创设具体、形象、有感情色彩的某种场景氛围, 以此来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老师所创设的情景可以对人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 通过情景教学的设计, 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自身富有情趣的讲解, 加上生动形象的描述, 再加上丰富夸张的面部表情,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能够积极思维, 这样会产生创新的灵感。教师还要通过良好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创设较宽松的阅读环境, 让学生的思想在这种环境中任意驰骋想像, 对文章做到深层次的理解与感受。心理学原理显示:通过愉快、和谐的情境, 人的智力不断得以发挥, 它的个性心理特征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阅读朗朗上口的散文, 通过配乐诗朗诵, 诗配画等方式,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与反复朗读环境,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情操得以陶冶, 在学生心中产生深刻的印象。
3 策略三:关注阅读过程,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确定语文教学目标时, 要注重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要实现“三维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使学生学到知识, 掌握学习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技能以外, 还要对学习的过程及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做进一步的加强。不仅要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 还要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 在自主阅读中对文章做到整体感悟, 进一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深入的理解与体验, 对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有较深的感悟。学生们通过阅读找出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 逐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策略四:重视阅读积累, 努力实现读写合一
在评阅学生作文时, 有时感觉学生的词汇量较少, 描述的语言太空洞。学生不能运用正确的语言对眼前闪烁着的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进行描述。所以, 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主要对指导学生积累、借鉴作家的语言及写作技巧。通过不断地积累, 提高学生的理解、欣赏、记忆能力, 从而使学生积累好词好句, 让学生不断地加强仿写、改写等写作训练, 使学生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从面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还是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全文, 掌握文章选材。我们知道, 作者在写文章时, 曾四次写到背影, 虽然场合不同, 但次次表达出父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其次, 我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立意和布局, 这篇文章立意新、布局好, 它不同于一般的回忆性文章, 其间还写了父亲为我所做的一系列小事, 这正是作者怀念父亲的原因, 尤其是文章结尾, 对父亲的爱更是跃然纸上,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通过阅读教学, 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紧接着, 我布置一个话题作文,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并进行辅导与提示, 提示部分重点讲了课文内容, 让学生模仿 (课文写法) , 展开笔墨。结果80%以上的学生能以课文为范文, 选择典型事例、抓住行文线索:有的学生抓住父亲粗糙的手、脚;有的抓住父亲额头上的皱纹、深凹的眼睛;也有的抓住母亲的眼神、两鬓的白发, 或是失去丰华的脸。这些文章都集中表现出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情真意切, 出现了不少好范文。
实践证明,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 通过阅读来“吸收”语文, 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与感悟文章的含义;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完成写作, 通过写作过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与此同时,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 阅读是我们欣赏别人写好的文章;写作是让别人来欣赏我们所写的文章。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另外, 在写作教程中, 又促进了学生阅读面的扩大。我们的课文就是最好的范例, 学生对教材中的课文研读的过程中, 又帮助我们积累了写作范本及素材。我们所推广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将“读”与“写”相结合, 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写作训练来促进阅读。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不但学到了知识, 又具备了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技能, 我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还得到了情感体验。让学生对语文有较深的感悟, 从而对生活、对人生, 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使语文学习更深入, 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 在提倡新课改的今天, 合理运用新课程理念, 改革我国传统的阅读理念和方法、技能来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对技能训练有所重视。但是, 我们不得不承认, 当今, 我们学生的的阅读能力还没有质的飞跃, 吕叔湘先生也在20世纪70年代对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象做出了批评, 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明显的改变, 所以, 不仅要对原有知识认真学习,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要具有相当灵活而恰当的策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策略对文章加深理解, 对学生的理解活动做深入分析。借助于阅读策略教学, 来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 通过恰当的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的掌握与运用, 进一步提高对策略的运用与监控能力。
摘要:本文是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做了探索和归纳, 提出了借助正确的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并对阅读教学方法做了深入分析, 在教学中注重阅读过程,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做到读与写相结合, 共同突破。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三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兴趣 方法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开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2)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3)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4.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四
内容摘要:新课标和老教材《教学大纲》有很多不同。根据新课程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有三点思考:其一是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之间的角色应发生转换。其二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发生转换。其三是新课程背景下,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程 阅读教学 角色 学习方式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明确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想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体会不同标点符号的用法;诵读优秀诗文;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有一定的阅读量。
由以上可以看出,新课标和传统的老教材《教学大纲》有很大的不同。新课程在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的同时,又重视它的人文性。如阅读教学中,学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则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整个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模式一般都是“解题—疏通字词—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或揭示主题)—了解写作特点”。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完全忽视和抹杀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笔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几点思考,在这里提出来,与诸位同仁共勉。
其一是,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之间的角色应发生转换。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大
讲“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教师和学生完全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输,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可以装东西的容器,而学生则是被动、单一的接受,几乎没有自己的主观感受、情感体验。所以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要由传统的讲授者转换为新型的引导者,学生的角色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换为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变成主导地位,学生则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其二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发生转换。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例如我在教《番茄太阳》这一课的第二课时,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四个成员。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番茄太阳”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哪里。找出句子,用线画出来。
2、谈谈你对“番茄太阳”的理解。
3、明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明明给作者带来的是什么呢?画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拨。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来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是,新课程背景下,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是精品美文。一首首诗歌,一篇篇短文,一幅幅图画,犹如一道道美味佳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尝,去慢慢体会、感受。例如我在教《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并谈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关怀自己的?你将来如何去报答母亲。你还学了哪些课文哪些诗歌是用来表现母爱的?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将来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之后,对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他们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点非常重要。作为教师,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要多给学生展示美好的东西。要让学生辨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 2
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激励人奋发、鼓励人向上的故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例如学习《钱学森》,要让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祁黄羊》,可建立学生克服个人恩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理智;学习《黄果树瀑布》,要感受到祖国山河之美,景色之秀丽;学习《三顾茅庐》要知道求人一定要真诚。最后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渗透了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落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再如学习《生命桥》,要学习老羚羊甘愿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为年轻羚羊架起一座生命的桥梁的一种献身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领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在这里不过是一些粗浅的看法,意在抛砖引玉,其他的比如阅读的教学方法、过程,以及量的等等问题,还有很多,无疑,所有这些,都有待于诸位同仁的不懈探求。
5.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五
1.课题提出背景
汉字的形美在世界各国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正由于这一点,以它为载体的书写技巧才成为一门精湛的艺术。它千变万化的笔姿和结构态势,足以涵尽一切自然物象和人类创造的博大精深的文明事物,它不是诗,却有诗的谙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意境;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祖国的文字具有严肃性:它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民族精神,写好民族文字,是热爱祖国的表现,规范、工整、美观的字,是一个人的第二形象。学习写字还具有教育性,我们教育工作者抓写字教育,弘扬祖国书法艺术的传统,使之后继有人,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写字提高一代新人的素质。
写字教学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小学写字教学是识字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保存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弘扬写字教育,是引领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修身养性、涵泳文化、和谐进步的重要举措。
然而,日前中国教育学会关于写字和书法教育现状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情况愈来愈差,出现了危机,主要表现是: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字形失去控制,歪歪斜斜。调查还显示,教师对学生书写状况完全满意的人数为零,认为整体较差的占75%以上。如此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所以小学阶段抓好写字教学已经刻不容缓。在刚修订的新课标中,对识字、写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正确、规范的写字并把字写美观,同时强调写字要着重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意识,重视良好写字习惯、写字姿势的养成。
目前,乌鲁木齐市写字教学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通过识字、写字课堂教学大赛和对小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有65%以上的学生坐姿和执笔姿势都不正确,大部分学生还没掌握汉字笔画、偏旁、结构的书写方法,写字也马虎、潦草,不规范,歪歪斜斜。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对写字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写字教学提到应有的位置,只把写字作为识字的途径,忽视了学生写字态度,学生写字良好习惯和技能的培养,从而导致小学生写字时的坐姿、执笔姿势不正确。教师更忽视从严谨的写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及目前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经过深入思考,决定把《小学语文素养视野中的写字教学实践研究》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旨在通过对学生书写水平的训练,探索出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写字教育能力的原则、策略、途径与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写字教育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字素养,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2.课题的内涵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1 当代著名书法家沈伊默先生说:“学书亦可养性习勤劬,切莫但作心眼娱”习字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的过程。要练好字,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 的,需要长期的钻研和磨练,需要 “滴水穿石”之功,习字的过程是检验毅力的手段,是磨练意志的途径,字的好坏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个人是否具有敢于战胜困难、百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同时,写字与美育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先生说过,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感目的“形美”,就是书写的文字之美,这种美既能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又能丰富和调剂我们的文化生活,使我们生活愉快,在艺术享受中受到教育,从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写字还与个人修养有密切的关系,“字”是写给别人看的,好比一个人的“仪态”,字写得规范端正,好比人的衣着整洁,作风严谨,面目可亲,是一种文明礼貌,是对别人的尊重,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2.2 主体性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为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写字教育中,教师通过写字活动激发学生主动练字的动机,尊重学生对字体的选择、练习方法的选择,保护和培养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的创造性,保证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乐学求美。
2.3 2002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制定并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训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强调要加强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汉字书写艺术,是我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有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凝聚着数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据《礼记》等典籍记载,我国西周时即设有“国学”、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谓之“六艺”,“书”列其中;春秋时,孔子说“书以道事,诗以达意”,“书”“诗”并重;汉时,学童习字之所称“书馆”,其师称“书师”;唐时,京都国子监设“六学”,“书学”列其中„„汉字在我国历代受到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汉字与其他文字相比,有艺术表现的优势,楷、草、隶、篆,形态万千,不拘一格。正因为如此,汉字书法作品经常被当作珍贵的礼品馈赠友人;也正因汉字有如此的魅力,东亚、东南亚乃至世界许多国家都有研究汉字书法的机构、团体,还有不少留学生来我国专门学习和研究汉字书法。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为拥有如此优美的文字自豪,把写好自己民族的文字作为责无旁贷的任务。
3.课题研究的意义
3.1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习写字不仅要练手、练眼,更要练心,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和闪光灵感,以透悟艺术规律,掌握精熟技巧,提高诸多修养,净化心灵品格,进而培养学生具有汉字书写所需的多种素质(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思想素质等),达到健身怡情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指导每一个孩子写一手好字就是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打造了一块非常结实的奠基石。
3.2 有效传承优秀文化,在习字中学做人。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不仅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而且有着启德、益智、审美、健体的功能。抓好写字教学,促进学生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热爱和传承中国书法艺术。合理的写字教育途径,恰当的写字教育手段,能让学生从传统中捕捉精神,在创新中融进自我。培养学生细致慎密的观察力、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高尚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3.3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郭沫若曾经说过:“养成书写的好习惯,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因为要写好字,既要集中注意力,还要善于对字性进行观察。在观察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写法特征,同时培养了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以养成良好的细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写字也是一个创造过程,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汉字的一笔一画都有创造性,一副作品更有创造性。它以情入法,法中见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字如其人”之说,通过汉字的书写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炼学生的意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态度和做事习惯,在提高写字技能的同时,增进学识修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功效已远远超出写字本身。写字对小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意义更为深远。
3.4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改革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不同课型有不同的评价标准。通过“教”与“学”两个学评价标准为导向,不但反思自己的写字课堂教学,在反思中变革自己的教学观念,树立与新的识字写字课堂评价标准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观念,形成正确的课堂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并对实施研究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变化进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4.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必须强调中小学生写好汉字,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写字教育应该加强,不应削弱。《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基础。”并在低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提出具体要求:要学生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2 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
(1)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适当的教学和训练可以使人的每一种智能发到最高水平。因此,教学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人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2)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主动行为都有其积极的基本心理需要为依据。小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爱和接纳、自主和责任、尊重和肯定、取得成功、获得多种新的体验等等需要。因此,写字教学应努力唤起学生积极的需要,并创造各种既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又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书写的能力。
(3)写字教学有关经验。香港著名人士安子介先生称“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他认为“汉字能使人产生联想,而联想是一切创造发明之母。”不少国内专家也表明,学习汉字有利于人的左右脑协调发展,有利于启迪思维促进智能的发展。郭沫若也才曾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最容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5.课题研究目标
5.1通过课题的研究,逐步形成学校写字教学特色,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学校的办学特色。
5.2 通过课题的研究,要提高全体教师自身的写字水平,增强其写字教学、写字指导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5.3 通过课题的研究,要在小学阶段扎扎实实打好写字基础。培养浓厚的写字兴趣,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写字素养。
5.4 对写字教育涉及的各种理论问题与操作策略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尤其需要让写字教育的过程基于汉字的基本特点,基于合乎规律的书写章法,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等,使得写字教育教学的方法策略日趋合理、科学高效。
6、课题研究内容
6.1乌鲁木齐小学语文写字指导课的课型研究。通过写字指导课的课型研究,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了良好的写字习惯。研究内容包括:学生写字指导内容的选择指导研究、学生写字指导形式的研究、学生写字过程的指导研究、探索、研究符合各个学段学生写字教学特点的有效指导方法、探索和创新学生写字指导方法,构建有效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策略。
6.2乌鲁木齐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策略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五个写字教学策略。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策略;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策略;探究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策略;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策略;丰富写字实践活动策略。做到课内把握教材特色,识字、写字并重。人教版实验教材提出“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在识字编排上,注重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成语串、对对子、三字经、拍手歌、谜语、谚语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特点,在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诵读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写字教学。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化写字课堂指导。老师通过现代教育手段的示范,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并且亲身感受书写的全过程,化抽象为具体。所谓“具体化”的指导,就是要分析字的构造特点,教给学生生字的组合规律。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写字实践活动。同时,“提笔即是练字时”,平时的写字,语文教师还应与其他课任教师协同“作战”,“几管齐下”地抓。
6.3乌鲁木齐小学语文写字教学体系研究。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说:“普通系统论是对整体和完整性的科学探讨。”整体观点是系统论中最基本的一个观点。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应紧紧围绕语文教学这个系统机构的整体目的要求来考虑,而不应该孤立地进行。写字教学也是识字教学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它是巩固识字教学的手段之一,要在复习音、形、义的基础上指导书写,使学生加深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要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展示汉字的审美价值,揭示书写的审美规律,体会书写的审美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字形,自我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悟性,从而保证写字质量,提高写字的整体效益。因此,通过此课题我们将建构语文素养视野中的写字教学体系。整合以各种形态存在的分散的写字课程资源,以课程的意识与视角进行写字教学 的总体架构。其中包括水平达标与兴趣提高之间,技能训练与素养养成之间的关系。改变写字教学或被边缘化或零敲碎打的局面,使其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6.4乌鲁木齐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模式研究。写字教学模式重点做好课内指导课,练习课、评析课和书法教育欣赏和研究课的模式研究。指导课就是在教师示范、讲解过程中教给学生书写要领和书写方法。指导课重在“指”上下功夫,在“导”上做文章。要指导与练习结合,指导中练习,练习中伴随指导。指导是理论性,理论是名家多年精心探索总结出来的精华,练习是把学习的理论指导自己去实践,只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收效高。练习课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适当加以指导或小结,学生练习中教师不可放羊式。有的教师认为既然练习课,老师也不能代替学生去练,学生就是反复去写呗。其实不然,这时老师应不停地行间巡视,对没有领会精神或要领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评析课就是在学生练习基础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讲分析或者非学生作品进行优劣点评。无论是评自己作品还是评别人作品,都要说出其所以然。即为什么说是好的,好在哪;为什么说不好,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剖析要透彻,切中要害,不可敲边鼓。书法欣赏课:书法作品具有悦耳的音美、悦目的形美、感人的意美。为欣赏到书法作品的妙处,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入手、如何欣赏。具体到一幅作品的用笔、用墨、章法布局、结构等方面,在书法的线条、结构中感受情感意蕴,获得特定的审美感受,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书法研究课:了解书法文化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如:对中国文房四宝的研究,对古币文字的研究,对兰亭文化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都可以帮助我们开辟了写字教学的新天地。引导学生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书法作品、作家,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完成对作品的再认识、再提高。
6.5 乌鲁木齐小学语文写字发展性评价研究。建立以人为本,以评价内容全面性和评价方式多样化、情感化为基本特征的写字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宽松活泼、催人向上的良好评价大环境中,练好字、做好人,从而让他们掌握基本规范的写字技能,养成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研究如何实现小学写字教育活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将写字姿势,书写习惯与写字技能三者都作为教育活动评价的内容,并将其有机地纳入到写字教育活动评价的全过程中来。
7.课题研究方法
7.1 调查研究法:在相关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观察、列表、个案研究等方式,搜集资料,对小学写字教育的现状做出综合分析,并为研究提出具体建议。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写字教育体系建构提供现实依据。
7.2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学习借鉴课程理论和写字教学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字体、书法理论、写字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7.3 行动研究法:针对当前小学写字教育存在的问题,围绕课题,通过观察、计划、实施、反思等方式,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小学写字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研究,完善校本教材,探索写字教育的操作策略与方法,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 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7.4 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7.5 个案研究法:建立典型学生的个人档案,以学生作业、写字作品和竞赛获奖为资料,研究学生写字水平发展的轨迹,从而反映教师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效性。
7.6测评法:通过平时检测和阶段检测,专项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师生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小学生的书写能力进行测评。
8.课题组研究人员及其分工: 8.1课题组研究人员
课题名誉顾问:陆志平(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
孙景华(南京凤凰母语教科所主任)徐晓华(南京凤凰母语教科所课题部主任)孙 铭(自治区小语教研员)
课题总负责: 曹宝志(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主任)
韩 辉(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初教室主任)
谭 莹(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小语教研员)
课题实施层: 乌鲁木齐市所属五区一县教研员 8.2课题组分工
根究研究内容分工如下:
《写字教学指导方法的研究》 沙区 《提高农村小学生写字水平方法研究》 达坂城区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写字教学策略的研究》 高新区、米东区 《加强农村低年级学生写字指导的有效策略的研究》 乌县 《天山区小学语文素养视野中的写字教学实践探索》 天山区 9.课题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2月)(1)完成课题申报,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和计划。
(2)组织课题组成员及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重点学习已有的写字教学相关资料和成果,为课题的顺利进行作铺垫。
(3)了解各区县写字教学现状,统计分析,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4年8月)
(1)通过研究不断拓宽写字教学指导课和书法教育欣赏课两大类型。如,写字指导课,重在“指”上下功夫,在“导”上做文章;练习课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适当加以指导或小结,;评析课就是在学生练习基础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讲分析或者非学生作品进行优劣点评。书法欣赏课:欣赏书法作品的妙处,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入手、如何欣赏;书法研究课:了解书法文化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构建乌鲁木齐小学写字教学内容体系。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重要 部分。写字教学也是识字教学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它是巩固识字教学的手段之一,通过此课题我们将建构语文素养视野中的写字教学体系。
(3)通过研究,实验区形成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策略。即: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策略;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策略;探究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策略;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策略;丰富写字实践活动策略。
(4)通过研究,实验区初步形成彰显区域特色的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指导课模式。(5)探索写字教学发展性评价方法研究。开展写字等级评价,较好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指导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从而有助于爱国情感、良好兴趣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养成。
(6)课题研究阶段性汇报。在肯定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
1、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课题成果展示
10.预期实验成果:课题组课型模式;个案、经验、论文集;记录学生和教师成长的各类音像制品、VCD光盘、图片、录音、笔记、专题片等。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 《对写字教学的再认识
张庆《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设2003年11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6.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六
一、创建阅读情境,诱发学生参与阅读对话
x从整体对阅读文本有个初步的认知,总结作者写作的思路,即:阅读文本写的是什么,想要表达的什么?是怎么写作的?并让学生在教材中相应的位置做记号。其次,播放阅读文本相关的图片,构建一定的情境,再让学生结合图片来进行细致的阅读,品位阅读文本中的内容,感悟作者为什么以“前方”为标题,体验文本中作者的理想以及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这样为学生创造平台来促使学生与阅读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对话,提升学生对阅读文本了解和掌握的深度。
二、开展阅读体验活动,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技能
新标准下的教材中设计了很多阅读实践活动内容。一般这些阅读时间内容都是和前面教材内容相对应出现的。同时,新课改不断强调阅读的活动体验,即:通过开展一定的阅读实践活动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思考和探究,最终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和技能。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结合高中生的发展特点来开展阅读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阅读活动中,渗透相关的人文素养、欣赏、阅读等内容,为学生语文素养和技能的形成和提升提供后盾力量。如:在学习《相信未来》阅读内容之后,笔者开展“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其活动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是阅读讲述、阅读欣赏、诗歌改写、诗歌朗诵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征和爱好来自由的选择参加内容。大多数学生为了参加好这次活动都翻阅了不少相关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一定的欣赏和阅读能力,同时他们为了能够更好的阅读、朗诵以及写作,对相关阅读文本的内涵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阅读不再是恐惧,而是融入自我的情感,将自我与阅读文本相融合,升华了阅读课堂教学。
三、倡导个性化阅读,拓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范畴
7.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七
一、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想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诗歌是一种优雅的文学艺术形式,用简洁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在理解诗歌上存在着很大问题,因此兴趣也不是很高,很多学生在背诵诗歌的时候常常是一知半解,这就需要教师先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如可以做游戏、开展比赛、融入情景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赠汪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自己与朋友分别的情景,让学生想想自己会怎么说,朋友会怎么说,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再来理解这一首诗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二、课外诗歌配合补充学生知识面
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需要,对于某些复杂的事物理解起来不是很透彻,因此在学习诗歌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诗歌内容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某一首诗歌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类型的诗歌,针对同一题材的诗歌和同一类感情基调的诗歌进行学习,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赠汪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渭城曲》《送别》《别董大》等关于送别的诗歌,通过了解这些诗歌的共同点和异同点,可以强化学生对友情诗歌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学习诗歌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学生学会创作诗歌,小学生虽然没有较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一些简单诗歌的理解还是有自己的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简单的诗歌进行创作。在引导学生创作诗歌的时候,对于诗歌的格式、内容教师不要太过限制,以防止学生的创作兴趣受到影响。例如,在学习《咏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写关于春天的景物的诗歌,小学生对春天比较熟悉,可以模仿写杨树、桃花、草地等景物。
8.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97-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段话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是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只重视学生知识的线性累积和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小学生语文阅读的现状总体表现在:师生投入的精力与时间甚多,但收效甚微;应试阅读训练堆积如山,但阅读题的得分率普遍偏低。具体而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如下几个问题:
1、阅读教学观念陈旧
新课标倡导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在阅读课上有些教师就摆起花架子,课堂形式是新了,但课堂上只满足于给问题找答案的热烈讨论,往往顾此而失彼。有些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师让学生表演、合作探讨,只是在一些不重要的环节上下功夫,但学生真正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否,教师却不在意,还美其名曰:我的课堂很创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往往唱的是主角,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进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之中。对于一篇阅读材料,教师用自己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理解。教师的这种教学观念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2、考点式阅读教学
当前阅读教学主要是针对考试的考点,教师被考试这一指挥棒所指挥,由此导致的是学生只注重死记硬背,教师只注重强硬灌输,而忽略了文章内在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只是简单地将文章拆分为知识点,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思考,长期以来会让学生思维方式机械化,还会阻碍学生个性发展。
3、教师唯教科书是从
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唯教科书是真理,唯标准答案是从。许多老师在备课、上课时只是被动地完成教材规定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缺乏独立性与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了“复读机”,逐渐丢失了对教材内容的批判性占有,丧失了课堂教学的积极心态,丧失了教学智慧。这样的备课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有些老师的教学一直是跟着教参走,教学辅导书上怎么说,备课时就怎么备,讲课时就怎么讲,而很少有人思考这样做有什么不妥。有些教师习惯从头讲到尾,讲授分析机械刻板,缺少变化,尽管讲得透彻明白,但学生却昏昏欲睡,学习兴致不高,甚至会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语文课往往事倍功半。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阅读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尽管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阅读理念,围绕新课程标准构建小学语文阅读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如下:
1、处理好课内学习和课外提高的关系、提升阅读技巧
正所谓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语文学习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有师指导”,另一条“腿”是“无师自通”。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在自然中、在社会中、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会用语文,体会并实践语文的“有用性”。我们的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见闻,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多走走,多看看,多感悟,多思考;让学生在完备的课堂学习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中观察、思索、行动,为语文学习积累素材,为心灵成长寻找机遇,为全面发展搭建舞台。
2、更新教学观念、注重科学评价
我们首先要明确阅读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会时常发现有的教师依赖教学参考解读文本,无形中向学生灌輸着这是最权威的解读,这成了学生理解文本的一条不利的“捷径”,因为这纯粹是老师的阅读,不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更谈不上是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了。
9.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九
小学数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问题(提纲)
湖北省教研室 刘 莉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自从教育产生以来,如何有效地教?怎样做一个成功的老师?老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可以学有所成?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怎样提高教学的效率?这些问题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追求。
有效教学的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目标、追求方式与策略。21世纪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在这个历史时期,有效教学意味着什么、有效教学有什么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怎样„ 有专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教学中“高耗低效”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中没有抓住基本概念或教师没有能力提炼出基本概念——这些教师或是因为水平低,不懂得传授基本概念、促进学生发展的原理,分不清哪些是学科基本概念的知识,哪些是说明基本概念的知识:没有能力从繁多的、多种多样的题目中筛选出能覆盖它们的基本题目,不具备将100个知识浓缩为20-30个,将一节课的内容在15-20分钟讲完的能力;或是因为偷懒,把教师应该做的对教学内容的复制筛选、提炼整理知识的劳动专家给了学生。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广义的“有效教学”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智慧教学法则)认为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是提高学生有效知识量的知识量——学生的有效知识量是他知识总量中具有迁移性的、是学生实在受益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知识量,是智慧(发展)的象征。
思考:
(一)教什么?
(二)怎样教?
1、哪些知识是教学中的智慧含量高的、教学的有效知识?
2、知识教的越多,学生就能有大的发展?
3、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否等同于有效性?
4、如何提高教学有效知识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有效教学的操作
(一)有效教学前的思考-——教什么?
1、用基本事实的知识——基本概念,来发展增进学习者的思考力。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基本概念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意义表现为: 第一,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第二,掌握概念有益于获取新的知识。第三,掌握概念有益于认识解决问题。第四,掌握概念有益于创造新的知识。
2、通过传授方法,使学生获得持久发展的力量。
方法是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体力劳动的方法和智力劳动的方法。智力劳动的方法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方法。在此,我们关注的是思维方法。因为任何智力活动的方法都离不开思维,思维方法是“方法中的方法“,是智慧的核心。
方法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价值表现为:
第一,没有方法就没有知识,没有科学的方法就没有科学的结论。第二,没有方法就没有智慧。第三,方法是人的基本素质。
教学中如何传授方法呢?基本观点是:通过传授知识传授方法。具体说来:
1)挖掘教材的方法因素。2)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3)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4)培养运用方法的技能。
3、通过精心组织的知识体系,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结构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在于:
1)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迅速内化新知识,使其牢固地保存在记忆中,并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2)合理的知识结构能使人迅速提取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理想的知识结构呢?
第一.就一门学科来讲,首先从“纵”的方面,给学生一个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
第二,从“横”的方面,给学生一个主次分明的知识结构。
(二)有效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怎样教?
从有效教学过程来看,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指导”,包括有效“讲授”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
1、关于有效的“讲授”。有效的“讲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授也是必需的。教师清晰的有效讲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讲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讲授”应保持一定的节奏。(3)重视教学中的鼓励性即时评价。
2、关于有效“提问”与“倾听”。
(1)有效地“提问”。——“精心地设计问题” 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 第一,问题要有开放性。第二,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2)有效地“倾听”。
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教师在“提问”之后,要学会“等待”——为学生的思考留出“时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第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提问”和对提问作出“回应”。第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倾听。
第三,教师要在 “赏识”和“追问”中,捕捉“生长点”,将学生的“回应”转化成教学的资源。
(三)有效教学后的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认为“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教学反思,是针对已经发生的“教学事件”回头观看和追溯。由于课堂教学情境是复杂和不确定的,每一堂好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教学充满了智慧和挑战。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能有效补充有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1、记成功之举。
2、记“败笔”之处。对“备课”进行反思:我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与什么问题有关?这个问题我以前见过或听说过吗?别人曾经遇到并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别人是怎样解决的?我能否借鉴别人的想法或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涉及到某些“教学理论”问题?„如一教师执教《平均数》后的反思;对“上课”进行反思: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我应该怎样应对怎样的事件?我怎样应对合理吗?我该怎样调整我原先的教学方案?
3、记教学机智(策略)。
4、记学生见解。
10.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
【内容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程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就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情境,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彩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实施。本文主要通过实例探究语文情境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性 情境阅读教学模式 实证探究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的研究,因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有效的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树立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学有效益,即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符合新课程标准设置目标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
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学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无掌握特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是否得到相应的过程体验。如果学生不想学,学得很辛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辛勤投入,也依然不能构成有效教学。因此,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大小,取代教师投入的多少,成为评价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最主要标准。同时,有效教学又指教学有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是否实现了尽可能多的教学目标,是否调动了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实施有效教学?首先要根据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并大胆灵活处理教材,使之有效。活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一环,灵活使用教材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体现。结合教学实际,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照本宣科,而是适当取舍调整,重新排序,补充丰富教学内容,使教材更贴近学生。其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过程的体验。深化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实施有效教学是教师素质教育基本观念和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的体现,因此,必须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体验。
二、创设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样学、会不会学。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校语文科针对学校地处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地方,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实际情况,提出了“初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实证研究”的课题,并成功的成为广州市教育局中学语文教研会“广州市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及实证研究”课题的子课题。通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 2
课题研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国内外情境阅读教学研究的现状(1)国外现状
情境教学的概念,首先由BROWN,COLLIN,DUGID在1989年一篇名为《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的论文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决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动态相互作用的过程,BROWN等人认为知识和活动是不可分离的,是学习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BARAB和DUFFY认为人们在某种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形成某一共同体成员身份“实践共同体”。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包括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与学习共同体。目前应用研究较多的是抛锚式教学。主要注重教师是示范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或学习伙伴,主要是真实情境为主。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关于情境教学有各种不同的表述:“情境教学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情境教学是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根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起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情境教学就是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2)国内现状
随着时代变迁,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我国基础教育迫切需要变革。我国教育工作者围绕认识对象、基础理论、基本研究范式等问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李吉林老师的 3
情境阅读教学是我国教改最有影响力的实验之一。他主张的情境教学以“情”为中介,具有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寓于其中的特点。他认为:“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推开后,由于情境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主要有启动思维式教学、主题式情境教学、助兴式情境教学等,主要是虚拟情境的教学。因此,有学者提出情境教学要“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拓宽研究的范围,深化研究的内容”、“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和现状研究相结合;在研究内容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相结合。”
(二)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提出
针对我校实际情况,为了充分利用本校周边地区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水平,寻找有效的途径和策略,探讨适合本校学生的阅读教学方式,形成本校阅读教学的特色;为了有效的改变我校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养成主动学习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树立创新意识;为了促进我校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校语文科提出了运用“文本初感——情境创设——合作探究——评价反思——能力迁移”五步阅读情境教学模式,把虚拟情境与现实情境相结合,把学校课堂阅读教学向课外社会大课堂学习延伸,形成“大阅读”、“大语文”的阅读模式。
(三)情境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
(1)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和热爱阅读的情感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涌现了屈原、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还有鲁迅、郭沫若、巴金等现代著名文豪。中国文坛上的璀璨星星真是举不胜举。他们写下的不巧篇章流芳百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许多名著载入史册,也编写进我们语文新课程教科书中。有家喻户晓的《木兰诗》、孔子的《论语》、鲁迅的《朝花夕拾》、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周敦颐的《爱莲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东波的《水调歌头〈明 4
月几时有〉》、刘禹锡的《陋室铭》、诸葛亮的《出师表》等等,都是千古名篇;还有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还有无数优秀的成语、寓言、神话、童话故事,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粹。作为中国的语文教师,有责任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华传授给学生,肩负起营造学好母语的良好的语文环境,形成重视语文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热爱语文,主动阅读的精神,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适当介绍著名的作家作品。通过创设情境,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国化的文学教育,让学生爱看自己祖国的文学作品,爱读自己祖国的优秀诗文,爱写自己祖国的汉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读书求学阶段能潜移默化的受到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发展的精神
学生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依靠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的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出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为此,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积极引导学生乐于自读、主动阅读、积极质疑、学会感受、享受审美、大胆评价等,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在课堂上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精神。
(3)重视学生感悟积累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性’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 5
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利于学生发展语言的能力。
(四)初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实证探究
“文本初感——情境创设——合作探究——评价反思——能力迁移“五步情境阅读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实施?笔者试从教学实践中的课例初中语文自读课《海滨仲夏夜》的课堂阅读教学探讨实施的过程。(1)文本初感——有效的阅读“备课”
“备课”就是设计教学计划,也就是教师对知识结构、学生个性和需要、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等统筹兼顾的“教学设计”,也就是对文本的最初的感悟。“备课”有三种计划“长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长期计划”是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是把各个单个课时统一起来指向一个共同主题和目标的计划;“课时计划”规定了每一堂课要完成的具体目标。我们经常要做的是“课时计划”,考虑教学目标通过什么样的内容和活动方式,要使用哪种资源和材料,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如何使学习延伸到课外得以巩固和扩展。为了使教与学的活动高效,需要计划采取何种方式和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以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备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者、学科内容结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如:初中语文第一册《海滨仲夏夜》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在完成学习本单元教读课《春》、《济南的冬天》之后进行自读的课文。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要和第三单元教读课的要求一致。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语文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
另外,还要考虑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这些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热情?”(2)
情境创设——有效的阅读“指导”
有效的阅读指导指有效“讲授”并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学习,包括有效“提问”和“倾听”学生。
在指导学生学习《海滨仲夏夜》时采用“导学——自读——思辨——点拔— 6
—互动——实践”的指导方式。上课开始,教师运用巧妙的语言情境导入,创设一种优美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激发自学兴趣。运用多媒体以情感创设情境来激趣:“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的四季是许多名家歌咏的对象……”教师通过抒情的语言,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投入到自读中去。
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之后对阅读材料生疑、质疑,提出自己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的责任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创设一种宁静的聆听情境,让学生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是一种情境。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
另外,在点拔启发学生过程中,要传授一些自读的方法,如学会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去设问,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是怎样写的等。教会学生学习是新课程的要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如学生阅读《海滨仲夏夜》时,教师告诉学生按照“精读——略读——仿写”的程式学习,而精读的方法及思路是:“写了什么(感知)——如何写(理解)——写得怎样(鉴赏)——为什么写(感悟)——怎样学写(运用)。这样,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就会举一反三,有效地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水平。(3)合作探究——有效的阅读“激励”
有效阅读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激励上,有效教师的所有行为体现在教师是否具有激励性人格,如热情、期望和可信任感。“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兴趣和求知欲传达给学生,激励学生努力投入学习;有效阅读还体现在师生、生生合作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阅读中创设出来的互动也是一种情境,促使学生与教师的阅读成长。
如教学《海滨仲夏夜》时,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中自己读书,互相议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从旁扮演引导、启发、点拔、激励、解惑的角色。
(4)评价反思——有效的阅读“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的阅读评价要体现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倡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如读书笔记、阅读随笔、阅读档案卡、阅读反思、名著阅读、读后感、故事会等形式,鼓励广泛阅读,教师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如学习《海滨仲夏夜》之后,学生掌握了写景的方法然后学习仿写《白云山的冬天》、《美丽的广州》等。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收获和喜悦。(5)
能力迁移——有效的阅读“提升”
情境教学不但用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而且辐射、贯穿于整个教学教育过程,不但指外部环境,而且指主体的内部环境,整合成为心理场;不但在教室中创设,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社会大课堂中去,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去感受、体验、思考,把课堂学习到的知识有效的迁移到课外去,把本学科的知识推广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不但在于激发学生求知、求真,而且更可以用来激发美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引导学生求善求美,实施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品德行为养成教育。总之,情境教学能把学生的课堂阅读教学能力有效的提升,达到课外的能力延伸和迁移,因此,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多元、多构和多功能的。
综上所述,有效的语文情境阅读模式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效的情境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充分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新世纪出版社,2002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是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同时还要满足教师的个体发展需求,以及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教学结构及师生关系都要发生改变。
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的过程本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从课堂的“主角”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新的课程标准也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任何方面都要全面发展,而是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长处,而不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所以,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应该对其批评,而是鼓励其个性发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是传授给学生死板的知识,或者标准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丰富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氛围内得到启发,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总而言之,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对课堂形式、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最理想的学习课堂是让学生们轻松、和谐地互动交流,以对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创新发展的教学目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情景交融、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能力逐步提升,让课堂中充满新活力,激发学习兴趣。
互动、和谐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氛围。教师热爱学生,信任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改革教材内容
传统的教材由于编写年代较久,其内容有很多地方不能适应现代的需求。而新颖的图片、优美的文字将很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会提升学生阅读课本的兴趣。和传统教材相比,新课标下的教材在封面设计、内容安排和图片说明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在内容上减少了知识含量,在知识难度上也有所降低,这就降低了学生的理解和背诵难度,减少了不必要的记忆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加强了课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小学语文课堂贯彻一种人文主义精神。
四、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曾看到一则《赵州桥》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五、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在“教学建议”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我认为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应该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尝试――发现”为基础方法,组织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如引导学生利用书信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用书信与他人沟通,解决矛盾,增進友谊),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解决自己关注的问题(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参与自己喜欢的课外学习活动等)。
12.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二
一、阅读变“悦读”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阅读教学尤其如此。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语文。一个人的语文阅读兴趣是一种以精神需要为基础的认知情绪。可见,兴趣的激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代尔·卡耐基说:“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人,就是提到他们的需要,并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要使阅读的材料真正让学生感兴趣,首先得注意选择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读物,内容偏深或偏浅都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这样操作: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喜爱看书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读、推荐好书。此外,多举办“故事会”,这尤其对小学生是很实用的提高其阅读兴趣的活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在讲故事的活动中表现得好,出了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外,最重要的便是要储备较多的“故事素材”,而“”的储备就得学生有较多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学生一旦从平时的阅读中获得较多的“故事素材”,并成功的运用到所讲的故事中,他(她)便会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激起阅读的兴趣。
二、创有效情境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强调要进行情境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而阅读课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天地中的《爱写诗的小螃蟹》这篇课文里,小螃蟹哭了两次,第一次哭,是因为风、海龟、海浪都不看它写的诗,第二次哭是因为白头翁每天读它的诗,还把它的诗告诉别人。两次哭,感情色彩完全不同,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要读好这块内容,要读出区别来,比较困难。于是创造出两种不同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至关重要。我是这样做的:师:小螃蟹是多么爱写诗啊,它辛辛苦苦写了那么多诗,而海龟它们非但没有一句赞美,反而那样对待它的诗。所以他———生:小螃蟹很伤心,他流下了伤心的泪。师:哦!原来小螃蟹的诗并不是没人欣赏,白头翁每天读它的诗,记它的诗,而且还把这些诗唱给了它的朋友听。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小螃蟹终于遇到了一位懂得欣赏它的知心朋友!他是多么高兴,多么激动啊!老师两句简单但富有感情的过渡语,不仅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把自己的感情渲染给学生,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吸引着,感情随着老师语气的起伏而起伏,自然而然的读出了伤心或开心的语气来。
三、重开放教学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语文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创造性完成的课程。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的预设,艺术地捕捉各种生长要素,使课堂教学富有创新活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全方位地进行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开放教学课堂,为学生构建轻松和谐的学习平台。
比如在教《三个儿子》一文时,我以表演课本剧为线索组织教学。学生按照课文前面的阅读要求自读课文,自由组合,分头阅读、准备、排演,最后指名上台前试演,集体交流评价。这样,教材中静止的画面活动了起来,变成了一个小节目。学生们看得见,学得来,对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具有强化作用。学生们在表演之后还交流了自己对孝顺的理解,有的说“:孝顺是给下班回家的妈妈倒一杯茶。”有的说:“孝顺是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捶背,洗脚。”还有的说“:孝顺就是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每人削一个苹果。”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平时淘气的学生们竟这么懂事!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师要切切实实地上好这门课程,在儿童人格塑造最关键的时期,使他们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生活。
四、方式的革新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亟待改革,经过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语文阅读在教法和学法上都有了极大的突破,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新课标要求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探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使教学成为让孩子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会向多元化发展,教育也向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教学手段也应当多元化。各学科可以进行沟通和交叉,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通过直观的展现,让学生细致观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如: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老师准备一艘大船,然后演示刻上记号的方式,向学生直观的展现,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寓言的内涵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还有很多的教学方法,如:“直观法”、“求证法”、“表演法”“表解法”和“情景再现法”等,这些方法开放、融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更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让学生更易学、更易懂。
以上仅是我对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总而言之,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
摘要:我们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认真落实大语文、大阅读教学观,积极探索,利用图书、网络、生活等资源的主题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感悟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13.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三
牙科乡中心小学 董建军
一、新理念
1、语文课程的价值——变“唯一有解”为“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追求唯一正确有解,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事实上,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可以出现多处意义。“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读之为政,无往不可。”(清·薛雪《一瓢诗话》)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语言多了起来,如:“读了课文,你有问题要问吗?”“你读懂了什么?”“你想怎么读?”“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孩子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的纯真,孩子的情感是多么的善良。如果我们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如果我们不能适应学生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的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如果我们不能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那么,我们怎么能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呢?
2、语文课程的目标——变“单一目标”为“多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体现“全面”、“综合”,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的。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等都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都属于“知识、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属于“过程、方法”方面的教学目标。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了“知识、能力”这个层面上的目标,让学生学的是教师对文章的解释,而不是文章本身;让学生说的是教师想要他们说的话,而不是他们自己要说的话;让学生做的是教师设计好的方法,而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现在我们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我们就不难看出,老师们在注重“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老师执教《小露珠》一课,就注意让学生去体会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的这种感觉,引导学生能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吗等等。孩子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情感得以尽情地释放,态度得以充盈地体现。老师们也更加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方法”,让孩子潜下心读书,让孩子小组讨论、让孩子自由交流、让孩子动手做一做、画一画,让孩子演一演……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特别是我们低年级老师的写字教学,让孩子自己去学会观察,自己选择内容,自己动手试一试,自己去评一评,不是更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吗?
3、语文课程的发展——变“学习层面”为“发展层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阅读应该是探究和创造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因此,我认为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是应改变阅读学习的方式。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属于“学习性阅读”,即以学习阅读知识,训练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我认为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合作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堂中,我觉得,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学生读通课文仅仅是第一步,老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做到读懂课文。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起点和归宿,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在学生探究性阅读中,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伙伴,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阅读教学还“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欣赏性阅读,让学生读出情感。通过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学生读起课文来才能找到感觉,读出味道。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张小春老师的《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孩子们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小青蛙,去追问、去探询、去体验、去感受。如何真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我们还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学生的灵感。你看,她在最后让孩子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最快乐,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加以引申运用,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深化、内化,这是阅读的最高目标。
4、语文课程的环境——变“一潭死水”为“春色满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孤芳自赏、闭门造车,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无论是媒体还是手段,都那么单调,那么孤立,简直就是“一潭死水”。现在,你再看看我们的课堂:老师让学生画画这美丽的小岛,让学生查找有关小鸟的诗、歌曲;绘画、音乐、影片、动画、课本剧,它们都可以为语文教学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真可谓“春色满园”。叶圣陶诗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读书”,我们的阅读的对象要从“纸本书”向“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社会活动)延伸,阅读的途径要从“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校外阅读”、“家庭阅读”、“社会阅读”扩展。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去阅读大自然,去阅读大社会,去领略大自然,去感悟人生。“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阅读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要不断地开发、利用资源,让阅读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新课堂
1、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我们的语文观摩课上,上课的教师总是从容不迫、条理清晰地组织教学,师生之间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向前推进,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教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上课教师身上,欣赏他们那娴熟的教学技巧。许多教师始终认为: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就是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是教师主演的独角戏,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需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对课堂教学重新思考,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当然,预设是很重要的。然而,仅仅有预设就够了吗?因为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可以更多看到,是教师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的是一个个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
2、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是打下终身学习基础和人格发展基础的阶段。要完成这样的奠基任务,语文课有着特别的重要性。语文课通过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以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有关真实世界的知识,打开一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并让孩子们有机会去接触和认识善良勇敢、豁达豪放、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尊重公理等人类美质,接触和认识生命神圣、个体尊严、自由无价等观念,为个性发展储备必要的精神资源。
透过很多课例,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已把道德教育寓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什么语文思想品德课。很多教师都有着较强的德育意识,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道德养成结合在一起。在一些观摩课中,教师让学生得到了很多——“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你们一定要诚实哟”,“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这些守时、清洁、诚实、宽容、友情、努力、关爱、追求等信念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在探索人生哲理中孕育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的是生命的感悟、言语的喷薄。那么,这还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吗?学生的言语理解与表达到底如何来落实?许多教师还心存疑虑。不错,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实际应用”为本,随之而产生了支离破碎的阅读分析,人为地将课文肢解成字、词、句、段,一味地进行语法、写法的指导。我们的语文阅读课简直是“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学生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莫测高深的“学问”。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教辅用书,把语文“逼”向所谓的知识系统与能力层级而设定的“训练目标”。鲜活的文本大多成了解释某个知识点或某项读写技能的“例子”。结果十几年下来,字没有写好,书没有读好,说起话来语无伦次,写起文章来胡编乱造。
其实“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它们共生共长。学语言,即精神成长,训练着语言即训练着精神,培育着精神即培育着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给学生“打好人的精神底色”。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变幻多姿的社会,丰富多彩的人生情趣,深远广博的人类文明,“文章不是无情物”,离开了人文的文章就不再是文章,离开了人文的语文也不再是语文了。如果语文阅读教学抽掉了人文内涵,只一味地训练语言文字的形式,那么语文阅读教学就失去了生命而暗淡无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3、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对话”中,文本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不断融合,不断形成新的视界。在“对话”中,双方并不只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不是由一方去消灭或征服对方,而是双方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在这节课中,教师善于选择话题。我县刘小玲老师在教学《“精彩”极了与“遭糕”透了》一课中的“个性放飞场”环节中,一个问题“学完这篇课文,你的感受能不能像老师一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这个话题很能激发学生动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同时,教师因势利导,不断地生成新的话题,让学生通过熟读精思,潜思体会,含英咀华,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这里,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用个性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文本感悟和人生感悟结合起来,最终提升整个生命价值。可以说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以文本为中介而展开的一次融学生主体感悟、作者真情倾诉、教师真切关爱于一体的对话过程。
我们知道,对人生的认识不能依靠经验和理性,而只能是体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在刘小玲老师这节课中,教师调动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文本,如“如果你是巴迪的父亲(或母亲),你会怎样对巴迪说?”“请你们想一想,如果巴迪因为父亲说的„遭糕‟就放弃了写作,他可能成为著名的作家吗?”等等,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之中,自己仿佛就是主人公,会怎么想,怎么做,会有怎样的结果。此时的学生已经不再是自己了,或喜、或悲、或欢、或愁。由此我深深感到: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不仅仅要使学生有所知,更要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从根本上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学生不再是文本的旁观者,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体验的最高境界。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就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们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才会成为他们的朋友……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用微笑面对学生。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句真诚的赞美,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真正地领悟教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与作者息息相通,遥相呼应。用我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联珠的讲解,别开生面的提问,精辟警策的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无穷的魅力,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真切地体会文本的生活与情感,从而被感染,被陶冶,被震撼,让学生学会完善自己、善待他人、关心人类。
三、新策略
1、以人为本,让阅读教学踏上回家的征途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又进一步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见,“以人为本”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问题,即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要让儿童成为儿童,不要成为“小大人”,我们要去欣赏他们、呵护他们、宽容他们、理解他们。这样的语言时常挂在老师们的嘴边:“我们可以上课了吗”,“我能给你提个建议吗”,“不要着急,慢点说”等等。再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协调,让学生做一个教师式的学生,让教师做一个学生式的教师。“听了你的介绍我明白了足球的比赛规则,谢谢你让我懂得了这些知识!”另外,我们老师还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研究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走向一条回家的路。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去实现。我们老师首先想到的应是学生会怎样学,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呢?提到这些问题该怎样评价呢?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该怎样组织比较切实可行呢?
树立了“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我们就要注意操作上的策略: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学到什么呢?”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读了这篇课文,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解决,“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那么,你打算怎样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呢?”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我想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我们小组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让学生来参与。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我读懂了这个问题。”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老师,我想汇报这个问题。”
2、人文熏陶,让阅读教学成为精神的家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一词有两个词素构成,一是“人”,二是“文”,人既是个体性的人,也是文化中的人,人文性其实就是人性。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因为通过语文学习,可以了解本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传统文化,提高人的道德素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民族、现代、简约、开放”它的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它的课文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如人文沉积的“物”——《我叫足球》,人文色彩的“事”——《这儿真好》、《世界多美呀》、《做什么事最快乐》,人文关怀的“情”——《放小鸟》……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度过美好的时光。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教学散文,是语言浸润的情感体悟。学生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创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其次是我们老师要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底蕴,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这需要用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的人文理念。“小朋友看到小鸟飞到妈妈的怀抱,他会怎么说?”“面对足球,你有话想说吗?”老师们还在语言诵读中让学生体会人文意蕴,“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那么天真,那么可爱,那么好问,心里多高兴呀!你能把妈妈的话读好吗?”学生在诵读中再现作品的形象,与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3、平等对话,让阅读教学提升语文的素养
《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由此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首先,我们老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是平等对话。“你的脸上分明写着真诚与善良,你已经品味得相当不错了!”“我已经通过你的朗读感受到你对这个世界的喜爱与赞美,如果你读得再流畅一些就更好了!”其次,我们老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是互相促进的。我们要学会倾听,要充满期待与耐心。还要学会应对,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此外还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意义建构活动,在对话中学会欣赏他人、鼓励他人。如“我想对你的要求提得高一点,可以吗?”
4、情感体验,让阅读教学点亮儿童的灵性
体验是价值的叩问,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放小鸟》那伟大的母爱和美好的同情心;《这儿真好》那纯真的朋友情;《我叫足球》那种自豪与激情……其次是要发挥教师们的情感诱导作用。“刚出生的小鸡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和美丽,你们见多识广,会带他到什么地方去看看呢?那儿是什么样的呢?”第三是老师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真正体验学习的愉悦情感。“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能用你的动作表现出来吗?”从根本上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学生不应该是课文的旁观者,而应该与课文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体验的最高境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的培养为中心,强调老师和课文对学生的熏染、陶冶、感化,讲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涵泳、体验、感悟。“语感中心论”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走进生活,走进作者。“语感中心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追求学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境界。
课文的意义不是由老师提取出来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发现和创造谁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和激情,要洞察学生在同化、顺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不断地诱发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畅谈,在课文中涵泳、体验,从而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课文就像一个舞台,学生的语感在其中尽情地欢唱、舞蹈,老师不要给他们谱好词曲,让他们自己编,自己填,除非知识性的错误必须纠正之外。老师不要给他们唯一的标准,感觉是没有标准的,更没有唯一的标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用“心”去听说读写,在听说读写中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学设计中,老师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是“感受”,语感源于人的感官和心灵对言语的感受,“感之于外,受之于心”,通过感知使外在的言语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通过品读、体验,把言语的感知转换成表象,从而进行再造想象,引发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让言语动起来,让情感跃出纸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言语,以他们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去触摸它,让学生“入乎其中”,与言语发生共振共鸣,又要“出乎其外”,让感受不断深化。二是“实践”,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主要是读。在这方面,我们的古人做得非常好,“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这就是“语感中心论”的教学精髓。阅读,就是要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读中学生的语感不断地与课文同化、顺应,课文对学生的语感不断地开拓、改造,在阅读中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课文的言语积淀转化为学生的语感。
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富有情感,发掘蕴涵于课文的情感,有了情感,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有了生命。老师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氛围,以一颗童心走进课堂。陶行知的“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于永正的“蹲下来看孩子”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老师不能再吝啬那一丝甜蜜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柔的抚摸。我们老师追求的不正是那种“春风化雨”般的境界吗?其次,我们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放得开、收得拢。放得开是老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大胆地问,大胆地说,即使有点错误,也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再轻易否定学生,不要再把教参上的结论强塞给学生,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老师们在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还要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趋向完美。另外,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不再惟教案独尊,画地为牢,而要善于捕捉那些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闪光点,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语文老师首先就要具有较好的语感,要有一种独特的“语文味道”,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试想,一个口头表达词汇贫乏、句式单调、只言片语、语无伦次的人怎么能当好语文老师呢?我想,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标标准准地说普通话,有声有色地朗读,娓娓动听地讲述,端端正正地写字,文笔流畅地作文,规规矩矩地做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呼唤“语感论”,她摒弃那繁琐乏味的分析,追求那浑然自得的感悟;她深恶那喋喋不休的讲解,提倡那点睛之笔的点拨;她痛绝那煞有介事的训练,倡导自我意识的喷薄。这毫无疑问是我们追求的“新境界“。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09-23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常规管理10-03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几点思考10-31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08-01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06-09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09-07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阶段总结01-11
新课程背景英语教学的人文性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