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发展学

2024-10-21

农场发展学(共11篇)(共11篇)

1.农场发展学 篇一

桐柏金桥家庭农场发展规划

桐柏金桥家庭农场

发展规划

二零一四年十月

桐柏金桥家庭农场发展规划

目录

一.概况

„„„„„„„„„„„„„„„„

1.地理位置„„„„„„„„„„„„„„„„

2.自然条件„„„„„„„„„„„„„„„„

3.交通情况„„„„„„„„„„„„„„„„

4.经济条件„„„„„„„„„„„„„„„„ 二.规划背景、指导思想及原则„„„„„„„„ 三.规划基本内容„„„„„„„„„„„„„„

1.种类规划„„„„„„„„„„„„„„„„

2.道路规划„„„„„„„„„„„„„„„„

3.电力规划„„„„„„„„„„„„„„„„

4.给排水规划„„„„„„„„„„„„„„„

5.管理区规划„„„„„„„„„„„„„„ 四.经济效益分析„„„„„„„„„„„„„„

桐柏金桥家庭农场发展规划

一. 概况

1.地理位置

桐柏县金桥家庭农场位于桐柏县月河镇北湾村,县城东金桥,G312北侧周堂组,距离县城约10公里。

2.自然条件 2.1地形地貌

月河镇在吴城盆地南部,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西南部为山区,西北部属丘陵区,月河、淮河沿岸为冲积平原,自然特点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新社区位于淮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地区,地势平坦。

2.2气候及光热资源

本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4.5℃,元月份气温最低,平均在0℃,七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在27℃左右,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6℃,最高气温41.1℃。年平均降雨量在1020毫米左右,多雨量在秋季,少雨量在冬季,日最大降雨量为246.2毫米。最小相对湿度4%,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2%,最大相对湿度78%,出现在7月份。平均年蒸发量1793.1毫米,历年各日最大蒸发量出现在6月份,为281.2毫米,一月份最小蒸发量为61.6毫米。

全年日照数为2166.4小时,最长在八月份,最短在2月份。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占21%,次之为西南风,占10%,静风频率为15%,年平均风速为3.2米每秒,历年最大风速为21米每秒,出现在六月份,风向为东南。

桐柏金桥家庭农场发展规划

2.3水资源

项目区内水资源丰富,有月河、陈留河、淮河过境,同时有河庄、吴岗两座水库,并有多个堰塘。地下水资源单井出水量20吨/小时左右,地下水埋深10~20m,静水位埋深30m,动水位埋深50m左右,矿化度小于0.9g/L,水质良好适宜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人畜饮用,地下水流向与地势的坡降基本吻合。项目区含水层属于砂、沙砾石及细砂覆盖层,透水性好。所处位置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施工便利。

2.4.土壤

项目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棕壤、潮土、水稻土3个土类,土壤有机质耕地为0.37%和3.94%,非耕地有机质为0.4%和7.69%;全氮耕地为0.02%和0.21%;碱解氮24~219ppm,非耕地24-194 ppm;速效磷耕地为0.24~83ppm,非耕地0.61~56 ppm;速效钾耕地52~438 ppm ppm;微量元素表现为铁、铜、锰不缺,锌、钼、硼贫乏;土壤的酸碱度(PH值)山区5.5~6.5;平原6.5~7.5,一般在6~7,该类土适宜花生、小麦、水稻等多种农作物生长。

2.5自然灾害

地处亚热带和温带过渡地带,地处中纬度地区,冷热气团交替频繁,降雨强度大,地表径流量多,加之地形、地质情况复杂,其中发生较多的是暴雨袭击、山体滑坡,造成水土流失,此外,如风、雹、霜、虫等灾害也时有发生。

2.6植被

桐柏金桥家庭农场发展规划

项目区内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红薯等十余种;经济作物有烟草、棉花、油菜、芝麻等;树种有泡桐、榆树、杨树、柳树、刺槐等;经济林有桃、杏、梨等;竹林有毛竹、青竹、紫竹等。

3.交通情况

家庭农场外部交通条件较好,毗邻312国道,但农场区域内均为原始田埂,不便于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 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处,淮河北部。距离桐柏县10公里,距湖北省随州市淮河镇10公里。

宁西铁路、312国道从规划范围内部穿过,焦桐调整路从规划范围西侧穿过,县道月吴路从镇区穿过,交通优势明显。

2)丰富的自然资源

规划区域内水资源、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都很丰富,自然环境优美,适合发展旅游业、观光休闲农业和采矿业。

劣势分析:

资源开发低下,经济产业开发力度小,桐柏金桥家庭农场发展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优化农村经济布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面启动农村市场,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

1.利于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2.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3.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提高。4.近远期结合,近期为主,提高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5.保护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三.规划基本内容 1.种类规划

短期内以粮食作物为主,配以绿化苗木为辅,间种核桃苗、蓝莓苗,既降低投资压力,又为中长期建设蓝莓园打下基础。

2.道路规划

农场内计划设计田间道路3条约1000米 3.电力规划

以现有照明电为主,新增三相低压线路800米,为机井备用。4.给排水规划

计划增加混凝土梯形渠1500米,灌排两用;50米机井一眼(含井房及设备)。

5.生产管理区

短期租用民房,中长期建设120M²管理房,方便生产管理。四.经济效益分析

五年内,生产以绿化苗木为主,面积控制在20亩以内,年均实

桐柏金桥家庭农场发展规划

现净利润3万元;核桃苗、蓝莓苗控制在10亩以内,年均实现净利润,1万元;其他种植粮食作物,无利润(暂时保本)。五年后,蓝莓园约为50亩,市场保守单价50.00元/公斤,按亩产300公斤计算,每亩产值1.5万元,年利润1万元,年总利润50万元。其中不包括发展其他农户种植所产生的价值。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2.农场发展学 篇二

1 家庭农场的数量

截至2014年底, 广西共有家庭农场2149家, 最早出现的家庭农场位于北海合浦市, 于2009年4月30日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可见, 广西的家庭农场的萌芽较早, 经过了6年多的发展, 由最初的4家家庭农场, 发展到了2014年底的2149家 (见表1) 。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从表1可以看出, 在2013年之前, 广西家庭农场仅有30家;2013年至今广西家庭农场数量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2013年广西家庭农场数量增加了1096家, 2014年增加了1023家。究其原因, 首先是受到了政策的强烈刺激, 一方面国家政策的支持, 近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屡次提到发展家庭农场, 尤其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三次提及发展家庭农场, 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是广西地方政府对发展家庭农场的支持, 包括广西自治区工商局针对家庭农场登记注册的“三放宽”政策、广西农业厅专门设置家庭农场的扶持项目、各地区政府对认定的家庭农场优先安排国家各类支农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 优先安排承担农业项目等。其次广西家庭农场发展有较好基础, 2013年以前广西各地市已培养大量的种养大户, 但发展起来的种养大户由于没有市场主体资格, 无法获得财政和银行贷款的支持, 借着国家和地方政策鼓励发展家庭农场, 这些种养大户纷纷转型成为家庭农场。

2 家庭农场的产业类别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总站。

由表2可知, 截至2014年底, 广西有种植型家庭农场995家, 占比46.30%;养殖型家庭农场709家, 占比32.99%;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有445家, 占比20.71%。在种植型家庭农场中, 从事粮食种植的有358家, 占养殖型家庭农场总数的35.98%;养殖型家庭农场中, 有428家家庭农场从事畜牧业养殖, 占比60.37%, 281家从事渔业养殖, 占比39.63%。

3 家庭农场的规模

从广西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规模来看, 截至2014年底广西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面积为13272.5hm2, 其中耕地面积为9735.3hm2, 草地面积217.27hm2, 水面668hm2, 其他2651.93hm2, 平均每户家庭农场拥有6.16hm2。由于不同经营项目的家庭农场对土地的需求不同, 仅从土地面积考察家庭农场的规模是不全面的, 因此本文从年销售农产品收入角度来考察广西家庭农场的规模 (见表3) 。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总站。

本文将年销售农产品总值在10万元以下的家庭农场定义为小型家庭农场, 10~50万元的家庭农场定义为中型家庭农场, 50~100万元的家庭农场定义为大型家庭农场, 100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定义为特大型家庭农场。由表3可知, 广西目前家庭农场以中小型家庭农场为主, 而大型家庭农场的数量较少。并且, 从数据上看广西各地市农场发展的规模和数量并不成正比 (见图1) 。

由图1可知, 贵港市家庭农场的数量虽然遥遥领先, 但是家庭农场的销售农产品收入却排位较后, 说明规模偏小, 发展质量不高。桂林市家庭农场的平均注册资本最高, 说明虽然桂林市家庭农场数量不多, 但是发展的质量很高。由此可见广西家庭农场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

4 家庭农场的分布

截至2014年底, 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市都已经出现了家庭农场, 其数量和规模的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 (见表4) 。

由表4可知, 截至2014年底, 广西贵港市的家庭农场分布最为密集, 达到了680家, 占广西家庭农场总数的31.64%, ;其次是钦州市家庭农场有269家, 占广西家庭农场总数的12.52%;南宁排在第三, 有215家家庭农场, 占广西家庭农场总数的10.00%。

由于贵港市家庭农场分布最为密集, 本文继续考察了贵港市家庭农场的分布状况, 如表5所示。

由表3~5可知, 截至2014年底, 贵港市家庭农场分布最密集的是桂平市, 有259户家庭农场;其次是平南县共有184户家庭农场, 排在第三位的是港北区, 有122家家庭农场, 即使是贵港市家庭农场最少的覃塘区也有39家家庭农场, 高于崇左市和贺州市。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截止到2015年2月。

通过对广西14个地级市家庭农场分布的统计, 笔者发现许多地市家庭农场的发展区域较为集中, 且有明显的特色经营项目。

5 广西家庭农场发展的特征

5.1经营项目逐渐多样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 广西家庭农场不仅在数量上、规模上不断增加, 经营项目也越来越多样化。2009年注册成立的家庭农场主要是鸡和猪的养殖, 2010年增加了果树种植家庭农场和淡水鱼养殖家庭农场, 2011年广西家庭农场中出现了花卉种植和番石榴种植的家庭农场, 2012年出现了中草药种植和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到了2013、2014年广西家庭农场的蔬菜、中草药、林木、水果和园艺作物种植以及养殖的品种迅速增多。其中, 种植的品种较多, 种植蔬菜的包括番茄、茄子、辣椒、香瓜、苦瓜、丝瓜、叶菜、玉米、红薯、板栗、香芋、雪藕等蔬菜种植;水果种植包括百香果、葡萄、提子、火龙果、贡柑、香蕉、菠萝、芒果、甘蔗、柑桔、杨梅、柚子、山楂、龙眼、荔枝、西瓜、莲雾、青枣、油桃、罗汉果、猕猴桃等;中草药种植包括葛根、金银花、野菊花、霸王花、牛大力、巴戟、灵芝等;林木种植方面主要是速生桉树和油松;养殖方面包括鸡、鸭、鹅、生猪、牛、米谷黑猪、白鸽、兔、山羊、蚕、淡水鱼、田螺、龟类等的养殖。

5.2 农业生产趋于标准化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广西家庭农场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使用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 并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经营。例如, 位于港北区大圩镇新建村的新农家庭农场种植了30hm2水稻, 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位于广西北流市的大伦宝旺家庭农场从事肉牛养殖, 建立了标准化的肉牛养殖场, 所调查的生猪养殖家庭农场也都是按照生猪标准化养殖的标准建立猪舍进行生产, 其生产经营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

5.3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益较好

2014年全年广西家庭农场年销售农产品总产值为58130.78万元, 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24834.48万元, 平均每户家庭农场经营净收益为15.50万元, 而2013年广西农户平均每人家庭经营收入为5734.29元, 即使按每户5口人来计算, 广西农户每户家庭经营收入为28671.45元, 远低于家庭农场的收入水平。可见, 广西家庭农场主的收入水平远高于普通农户经营收入。

家庭农场在自身获得较高收入的同时, 还带动周边的农民收入增加, 农忙时临时雇佣周边农民到家庭农场打工, 并且与周边农民建立合作社, 利用技术、经验以及销售渠道的优势带动他们共同致富, 可见家庭农场的经营在取得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4土地流转形式较为规范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 广西家庭农场土地流转的形式都较为规范。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大多和农户或者村集体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 合同中限定了流入土地方流转土地的用途、流转土地的位置面积以及土地等级等具体情况, 并对土地流转的期限、土地流转的价格及其调整作了详细的规定, 明确了土地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以及违约和纠纷的处理办法等。规范的土地流转形式能够保证家庭农场的土地相对稳定, 家庭农场主敢于在土地上进行基础设施等长期投资, 为广西家庭农场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要:对广西家庭农场的数量、产业类别、规模、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总结了广西家庭农场发展的特征, 有利于全面了解广西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 为进一步研究广西家庭农场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家庭农场,发展,广西

参考文献

[1]商洋.广西家庭农场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15.

[2]朱海涛.浙江省家庭农场发展对策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 2012.

3.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建议 篇三

一、对家庭农场发展趋势的认识

目前家庭农场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种养大户进化而成的,其主要特征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家庭成员是主要劳动力,土地集中是以土地流转实现。随着土地流转增加,经营规模的扩大,家庭农场解决了单个农民由于占地少,耕地碎片化不利机械操作等矛盾,为传统农业生产经营向现代农业过渡提供了条件,有利于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各项农产品供给。家庭农场的发展,培养了新型职业农民,克服了家庭承包经营下“单干”的许多弊端,较好地回应了“谁来种地”等问题。同时,家庭农场注入现代农业的各项要素,有助于实现现代农业梦。因此,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一条途径,将成为我国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家庭农场发展遇到的难题

虽然家庭农场在克服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流通过程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农业整体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土地等基本资源紧缺,家庭农场目前还面临一些发展难题。一是土地流转难。农民承包土地多年了,不愿意长期出租土地。从政策层面看,怎样保证政策贯彻执行不走样,需要有一套制度。从农民自身层面看,农民对如何办好家庭农场缺乏经验。二是发展生产资金短缺融资难。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制约,效益低,无抵押资产,商业金融不敢向农业投入,贷款规模很小,解决不了扩大规模经营的根本问题,融资难成了家庭农场发展的一大障碍。三是现代新型农业生产方面科学知识不足,种田能手不具备新型职业农民知识、管理能力,尤其是生产成本核算业务,有的还处于空白阶段等。四是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服务平台还不健全,没有与其发展配套的服务体系等。

三、扶持家庭农场的几点建议

从永吉县的情况看,目前全县还没有成型的家庭农场。因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扶持:一是落实好中央有关“关于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的要求,财政部门应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帮助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解决资金短缺等问题,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二是建立规范、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做好土地确权登记工作,规范农民合法流转,确保农民从土地流转中得到应得的收益,同时解决好转出土地的农民再就业问题,消除后顾之忧。三是财政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家庭农场承办人员科技知识、管理能力等方面培训,尽快从种养大户向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农场转型。四是农业科技、农业保险、农村经济管理等部门,要发挥本部门职能和优势,联合组建家庭农场服务平台,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吉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4.农场工业经济发展实施建议 篇四

垦区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十二五”规划对农场工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相对城镇工业来讲,农场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涉农企业为主,农场经济的相对不发达,影响到垦区的综合竞争力。对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加强场县共建 坚持工业强场

实施场县

共建,加大工业生产能力。城镇工业可以发挥工业领头羊的作用,逐步退出一般资源加工业、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加快传统产业向农村的转移,选择自己的重点发展产业,减少在传统产业层面上的竞争。与城市形成合理的结构分工,促进县域工业和垦区工业的迅速发展。在国家工业体系中,垦区工业有自己的结构:拥有比城市工业更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的供给,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离资源产地近,运输成本低。为此,农场工业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资源型加业工,生产半成品、初级加工品;尤其要发挥经营机制灵活、填补城市工业空隙。保持劳动替代资本的优势,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

经研究显示,劳动密集型的一般轻纺工业、资源密集型的某些原材料工业、建材加工业、为城市工业配套产业、农产品工业、农用生产资料工业是农垦工业的重点选择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民的关系更为密切,关系农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种植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对于这些产业空间,农场应采取具体的优惠政策引导投资。

二、明确产业优势 转换工业结构

农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也就是工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换过程。调整的关键是选择主导工业,因为它代表农场工业的发展方向,决定农场工业的发展程度。

就农场工业而言,首先要正确认识农场工业的比较优势。若按大的行业类别划分,则区分不明显,比较优势不突出,小行业的比较优势往往被大的行业类别所掩盖。故行业的分类越细,行业的类别越小,则比较优势越明显。其次,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根据增加值所占比重、与场内其他经济部门的联系强度来筛选主导工业。但是主导工业是随着工业化阶段而不断变化的,当主导工业停滞时,整个农场工业也随之停滞。为了使农场工业持续发展,必须在现行主导工业出现衰退时,大力扶持潜在的主导产业,使之成为下一时期的主导产业。

三、调整工业新式布局 加快绿色产业集群

企业变邻居,可以共用水、电、气、通信、治污等基础设施,可以面对面地磋商管理经验和交流市场信息,还可以节约交通运输等交易成本。所以工业聚集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提高农场工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促进第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是实现农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农场工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调整工业布局,走工业集中之路。曾有学者提出,在小城镇建立工业小区,很多城镇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但从农场工业的实践来看,成功的范例不多,千人工业区的企业很少,工业小区并未成为企业的聚集地,“星星”式工业布局不能改变现状,反而闲置了大片土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工业小区本身选址不当,有的是基础设施不配套,或是收费过高、管理不善。为此,首先要对农场工业小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将工业小区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工业小区要将有关联或基础设施共用性强的企业集中在一起,以增强外部经济效益,力图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绿色产业集群。

近年来国家将“生态工业园”作为实现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按照企业间的共生关系,将某企业产生的废料、废气、废水、余热等循环综合利用,形成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态工业区,这些成功的例子应该多去学习借鉴。

四、外引技术理念 内转业务水平

垦区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异很大,且受当地资源和财力的制约,需要引进和转化技术,以争取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进步。

对先进技术的选择要根据农场自然资源、劳动力文化素质、工业基础等条件,选取适用技术。但技术选择要避免资金密集型,要发挥农场周边劳动力众多的比较优势,并与工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优先支持主导产业的技术进步,带动其他产业技术进步,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鼓励选择环保技术、无废少废工艺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从末端治理转为全过程控制,减少污物排放。逐步淘汰污染严重、高耗能的设备和技术,对那些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小作坊要坚决查封。

农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消除工业化的不利因素,促使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强化工业的后发优势。垦区工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管理水平。要有农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持续的政策。过去很多农场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不能长期坚持执行下去,随着领导班子的变更,便提出工业发展的新目标、新思路、新战略、新口号。这便影响了农场的发展。同样农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企业,给予企业的政策多少年内不变更,才能给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农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再谱新章!

5.羊流农场的建设与发展 篇五

刘 满平

组建专业队

我于1972年调羊流公社工作,任羊流公社党委委员、秘书,1974年任公社党委常委。1975年,正是农业学大寨时期,县委组织全县的公社书记去胶东参观,回来后县委决定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全县搞大会战。1976年初,全县的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正搞得热火朝天,但是我们公社会战的骨干工程却越来越显得技术力量薄弱。怎么办?调集人力组成常年干的专门班子,哪里需要哪里干。于是,羊流公社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成立了,那时也叫“战山河” 专业队。刚成立时,有1000人,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青年、壮小伙。王明读同志(时任羊流公社党委副书记、武装部长)任专业队总指挥。

开始时,专业队一无粮,二无钱,三无工具,便实行“三自带”:自带口粮、菜金(每人除从家里带出口粮外,每天要从生产队带出粮食一斤,现金两角)和工具。没有房子,专业队队员就住到社员家里或自搭的窝棚里。当时的条件真是艰苦,但是没有吓住专业队千把口子人。作了具体分工,有的推土垫地,有的修建桥梁、涵洞,有的去参加会战中的 大工程施工……

可是,时过不久,专业队就遇到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事。由于专业队一直无偿地向生产队要粮和工具,无疑大大增加了生产队的负担,所以专业队常常不能及时从生产队得到粮食和钱,缺粮缺钱的局面时有发生,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再加上大会战所需的炸药、资金等都缺少,真可谓是困难一大罗。这时,队员们中间开始出现思想混乱,有的说:“俺来专业队本想大干一场,没想到弄得连饭都吃不上,拉风箱灭了底火,还扇乎个啥劲?”不少人心里都打起了小算盘。

怎么办?专业队是散摊子,还是办下去?王明读总指挥每次向公社党委董茂祥书记汇报,都是一大堆困难。看到董书记愁眉不展,我主动找到董书记:“让我去试一试,先去搞个点。”经过两三次找领导请战,董书记让我把我的想法、措施写出来,形成报告,拿到党委会讨论,党委会通过后就去搞。后来,公社党委会通过了,并任命我为专业队党总支书记。

我到专业队一看,经济确实是困难,缺粮少钱。我先做队员们的思想工作,说服大家干下去。不少队员说,专业队长期向生产队要吃要喝,加重生产队的负担,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与安乐村支部书记刘焕柱、采购员刘奎学、后勤人员朱树春等几名同志商量,怎样才能不加重生产队负担。正好,新汶县张庄煤矿来了一批知识青年推沙,于是我们决定 从专业队中抽身强力壮的200人去推沙挣钱。第一个月就拿回来3万多元,我们专业队的钱解决了,并按考勤每人每月发工资30元,队员们可从工资中拿出10元交生产队买工分。经济问题解决了,工作就上去了,一切物资都能自给了,就不会再给生产队增加负担了。

成立羊流农场

后来指挥部从安乐村搬到南羊流村。要想真正解决粮食问题,必须自己种地,怎么办?此时,我被一些队员所启发,想搞一个点,我们自己办农场,开源节流,发展生产,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我把这一想法报告公社党委,公社党委报告县委,县委批示说可以。我们选准了从小马庄村到济新路以北至沟西岭这一块地方,这里原来净是“老头子树”、杂草丛生,紧挨和庄河、羊流河,一片乱河滩。我们汇报公社党委,党委说可以在这里搞。

1976年冬,全公社和专业队进行大会战,治理羊流河和和庄河,缩河造地。我们把弯曲的河道取直,打上石坝,用石头护坡。又从官路岭、小河南摩天岭上运土压在荒沙的上面,平均垫土40公分,并按照园田化的要求,划方、筑路、修渠。队员们有的用车推,有的用肩背,那场面真是热火朝天、战天斗地,专业队不愧是“战山河”队,硬是改造出来一片面积达720亩的旱涝保收的土地,就这些地办起了羊流 农场。整个农场是“平如镜、细如练”,并在农场门前建了一个一万平的大水池,完全达到了县委和公社党委的要求。

发展羊流农场

1977年春,农场的350亩新地第一季全部种上了玉米。开始,小苗出得还算齐全,不孬。一尺高后,玉米小叶变黄。由于是新造生地,土壤肥料极缺,需要上化肥。化肥上了,但一浇水,化肥随流水流走了,作用不大,玉米叶子仍是大片枯黄,而且缺苗断垄。怎么办?可把我们愁坏了。专业队用汗水垫出来的农场,不长东西怎么行?经过我们农场党总支讨论商量,看来必须用土杂肥才行。于是,农场党总支决定:发动专业队队员背起背篓去拾粪。

当时,专业队由全公社7个管区组成7个连,有的连长同意,有的连长不同意,我要求从我做起,我先背。我从楼德买来粪筐,开始拾粪。我一带头,大家就都动了起来,男女齐下手,背起了粪筐,一个大积粪肥的热潮在专业队农场掀了起来。为了充分调动队员们拾粪的积极性,农场党总支决定实行定额管理、评工积分制度,每个人拾回来的粪都过称,男女一样,同工同酬,还开展劳动竞赛,看谁拾得多。当年拾粪的劲头那个大呀,满山遍野都是人,粪堆一天一个样。有的队员还编了顺口溜:“办农场背粪筐,不怕累不怕脏;不怕跑断腿,哪怕压肩膀;一心一意创大业,多拾大粪 多打粮”。不过,拾粪也有小窍门:一是比别人起得早,二是中午休息少,三是晚上放工后打着手电找,这样拾的粪才会比别人多。我拾了三年多粪,背坏了两个筐,磨破的衣服数不过来,还总结出了经验:春拾坡,冬拾窝,夏天路边多。

拾来的大粪要先沤了,发酵了,然后上到地里。从1977年3月到1978年5月,一共拾大粪四百多万斤。农场的玉米,虽然开始苗情不好,但由于后来水肥充足,所以一季亩产达到了700来市斤,总产达到了29万多斤。那年玉米真是大丰收啊,全部个大粒满,收获后堆在农场里,白亮亮的像小山似的,农场四周全是“玉米墙”。

1977年8月份,泰安地委高丰武书记来视察,许希亮书记陪同,并作了汇报。高书记站在农场里,东看看西瞧瞧,对许书记说:“希亮,这个地方不错,得好好搞一搞。”送走高书记后,许希亮书记问我怎么弄的?我就把成立“战山河”专业队、改河造地、建立农场、拾粪施肥的事儿,详细向他汇报了。许书记很高兴,肯定了我们的做法,并认为这一做法值得推广。

玉米收获后,农场种上了小麦。许希亮书记来到我们农场,设立了“全县小麦播种指挥部”,指导调度全县的小麦播种工作,就住在我们农场的工棚里,一住就是两个月。期间,许书记也和我们专业队队员一样,背着粪篓去拾粪。一次还发生了个小笑话。一大早,高松山同志(时任许希亮书 记秘书)也去拾粪,紧跟在许希亮书记身后。许书记发现后,对他说:“拾粪能在一块儿吗?你去其它路拾。”

壮大羊流农场

秋种后,许书记回到县里。由于我们农场有200余专业队队员在张庄煤矿推沙挣钱,再加上农场的粮食等能自给有余,队员每月都能发工资,所以我们在战天斗地的同时,也逐步壮大了自己,农场的实力也越来越强。购买了五十马力、二十五马力拖拉机两台,柴油机、电动机6台,架设高低压线路4400米,新增胶轮推车140多辆,购置小农具1000多件,以后播种就使用播种机了。1977年冬,在农场门前盖了一排12间的工棚房,队员们有了安身之所;同时盖了600余平方米的农场小礼堂,开会用,全公社党代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当年,全县农田基本建设表彰大会就在农场小礼堂召开,县委充分肯定了我们的成绩,许书记亲自给我颁奖,会后我当即表态:“披红戴花不算啥,今后请领导看行动。”

农场越办越红火,专业队队员的生产积极性也是空前高涨。当时,农场队员们说:“专业队有了家,不愁吃来不愁花,再不大干还等啥?”专业队除种地外,还育树苗一百亩,出圃一级树苗30万棵;栽桑一百亩,养蚕25张;养牛18头,羊46只,猪30头;建了一万平方米的鱼塘,养鱼4万尾,种藕3000斤;修了直径9米、深6米的大井一眼(鱼 塘和大井是按照县委许书记的要求,从东平湖买的鱼苗和藕种,专业队队员齐上阵用12天时间垒平井口)。整个农场是田成方,树成行,渠道纵横,绿树葱葱,荷叶亭亭,新房排排。

1978年5、6月份,纪登奎副总理下来视察路过新泰县,许希亮书记向他汇报了羊流农场的情况。纪总理听完汇报后说:“我要见见这个人。”于是,许书记派了两部车,把我从农场接到县招待所。在二楼会议室,高丰武、许希亮两位书记先接见了我。我请示两位书记怎么向纪总理汇报,许书记说:“实事求是地汇报,不要慌慌。”纪总理接见我,问我农场一亩地产多少斤粮食,我回答说700来市斤,又问了其他一些问题,我都据实作了回答。整个汇报约20分钟左右。最后,纪总理说:“你们建农场,既落实了政策,又搞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个路子可走。”纪总理的“这个路子可走”这句话,说得许书记和我心潮澎湃,信心十足。

1978年7月7日晚上9点多钟,下着小雨,许书记和地委、县委领导坐车来到农场,并且还拉来了一车水(事后知道,这水是经过化验,专门给中央领导准备的),一下车,就安排我们连夜盖好新厕所。我们一看这架势,知道要来中央大领导,赶忙召集农场专业队队员,连夜盖起了一座新厕所,并安排队员们做好保卫工作。7月8日上午9点,李先念副主席、陈永贵副总理带领着6省3市的省委、市委书记,在省委白如冰书记的陪同下,来到了我们农场。李主席一下车就进了新厕所,陈永贵总理就招呼一起来的省委、市委书记们喝茶。之后,李主席、陈总理走走看了看我们的农场,许希亮书记作了25分钟的汇报。整整25分钟,一秒不多,一秒不少,掐着表来的。听完汇报,李先念副主席说:“这样办很好。”

李先念副主席、陈永贵副总理来我们羊流农场的消息,一下子轰动了全国,来农场参观学习的人是一拨接着一拨,往往是刚送走这拨,那拨又来了。可以说,全国除了新疆、西藏的没来,其他的省、市、自治区都来过,就连大寨的支部副书记都来向我们参观学习。1978年下半年,国家水利电力部钱正英部长带领云南省委第一书记安平生同志,在省委李振副书记的陪同下,来羊流农场视察指导,许书记作了汇报,钱部长对农场的建设作了高度评价。新华社一副社长来参观访问农场,同我一起坐在床沿上聊,后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由马成广、孙本尧两委新华社记者写的通讯《政策落实 兴旺发达——记羊流公社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农场》。美国人韩丁(时任国家农田基本建设顾问)来羊流农场考察,和我谈了48分钟,并详细作了记录。再后来,来参观学习的人更多。这期间,凡是地级以上的领导来农场参观学习,都是许希亮书记做的汇报。这时候的农场真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解散羊流农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场原先占到地的小马庄、东张庄、官路等村,闹着要分农场,分地,想要回以前所占的地。农场请示公社党委、县委后,就把原先占用各村的地,分还给了各村,剩余部分的地,建起了玻璃厂、石粉厂、电瓶(蓄电池)厂等。羊流农场就这样解散了。

6.农场发展学 篇六

一、制定方案,明确活动主题和内容

搞好“文化年”创建活动,方案是关键,农场按照上级领导部门建设先进文化要求,结合本农场实际,认真调研,收集各方意见,化大力气,做到“组织领导、活动内容、活动主题、方法步骤、分类指导”五个明确,在此基础上认真制定符合农场实际的《农场“文化年”创建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明确了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确保“文化年”创建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结合农场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分类提出了开展“文化年”创建活动的具体要求,努力做到主题鲜明、载体具体、措施有力、务求实效,体现各自特色,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高度重视,活动领导有力

各级组织高度重视,活动领导有力,是保证“文化年”创建活动顺利开展,取得扎实成效的关键。农场本部和下属各单位都成立了活动领导机构,均由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办公室,确保“文化年”创建各项活动正常运转。召开动员部署会议,及时制定下发创建活动方案,结合各自实际确定活动主题和载体,引导农场全体职工群众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能动性,积极投身到“文化年”创建活动中去,推动“文化年”创建活动的全面开展。同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工作,针对“文化年”创建活动每一个阶段工作的不同特点及时进行安排和布置,为深入开展“文化年”创建活动奠定组织和思想基础。

三、文化活动缤纷多彩,文化盛宴香飘边陲

1、精心运作,打造企业文化

为打造企业文化,达到总结历史,提炼精华,推动发展的目的,20xx年农场加大对企业文化的整合,召开了建场老工人、历年劳动模范、各行业的大学生等各类人员座谈会5个,面向全场征集“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宣传语”及各种发展理念23余条,挖掘各类典型优秀人物30多个,经过筛选整理,编辑成了《企业文化手册》。网站是沟通信息的桥梁,也是展示企业外部形象的窗口,20xx年1月份,农场通过多方考证,确定建立自己的网站,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反复推敲栏目的可操作性,先后召开征求意见会5个,征集到有效信息120多个,现在已经投入试运行阶段。精心运作,打造企业文化,有效提高了全场职工群众的文化素养,凝聚人心,全心全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2、文化建城,提升城镇品味

农场在“建城”过程中,将文化发展战略与城镇发展战略有机结合,重点建设了多处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文化事业,提升城镇品味。在农场林立的高楼大厦之间,最醒目的建筑当属文化基础设施。依托尚志公园修建的后山广场,已经成为职工群众休闲健身的乐园,先后承办心连心艺术团等大型文艺演出。其余十多个文化广场遍布城区,成为职工群众休闲健身好去处。最高学府高中大气磅礴,位居城市中心的老年康乐中心现代气息浓郁,新建设的小学在校园建设了孔子文化广场,用国学教育学生。文化建城,提升了城镇品味,到处散发书香浓墨,赋予边陲小镇特有的文化气味,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在此基础上,农场还确立修建和完善“五馆两园一场一廊一中心”,即文化艺术馆、图书馆、局史博物馆、综合体育馆、游泳馆、主题文化公园、植物园、文化体育广场、摄影和书画文化长廊、老年康乐中心。力争三至五年再打造“摄影之乡”、“合唱之乡”、“青少年文学艺术之乡”文化品牌。

3、着眼基层,活跃群众文化

农场在打造企业文化、文化建城、提升城镇品味中,更着眼基层,为农场职工群众建设各类文化设施,方便职工群众学文化,用文化,切实提高职工群众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和科学文化水平。通过几年努力,初步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基层农家书屋32个,职工之家29个。图书馆和基层农家书屋免费为职工群众开放,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群众读书的热情,丰富了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使人人享受到文化的滋养,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受到了职工群众的热烈欢迎。

4、编辑书籍,弘扬先进文化

为纪念农场开发建设的光荣历史,讴歌开发建设者的丰功伟绩,大力弘扬正气,引领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滋生蔓延,农场组织开展编辑知青专辑《宝泉流向远方》、新闻特写集《宝城星光》、文学精品集《泉水叮咚》、艺术作品集《岭上飞歌》。知青专辑《宝泉流向远方》,分为集结(初到)、涌动(激情澎湃的时代)、浪花(各类花絮、另类故事)、升华(返城后的故事)四个部分,共收入文章63篇。新闻特写集《宝城星光》,集中将农场60年在各级报刊发表的重要报道和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通讯进行编辑成册,分为闪烁异彩(经典人物)、璀璨人生(现代新闻人物)、星河潮涌(发展纪实)、折射光芒(依靠政策加快发展的新闻)四个部分,共编入文章68篇。艺术精品集《泉水叮咚》主要以书法、摄影、绘画、表演等艺术形式为主,共有55个作者和团体被收入其中。文学作品集《岭上飞歌》立足抒发对农场发展建设、环境面貌、人文风貌的情怀,以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回忆录等形式,主要反映和抒发本人或亲戚朋友与农场的丝丝情结。分为跳动的音符—诗、流淌的旋律—散文、流金的岁月—回忆录三个部分,共收入文章70篇。目前四本书已编辑成集、发行。

5、剪纸长卷,再现发展历程

为纪念建场60周年,在农场知青志愿者、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理事郝佩滨倡导下,由60名中小学师生共同创作的60米长、60厘米宽的剪纸长卷,是一巨幅场史画卷。剪纸长卷通过亘古荒原、抗联、踏查、规划、向荒原进军、xx栽树、烟筒山第一犁、第一眼井、人力开荒 、修路、开山、夜检、第一所小学、支边青年“支援边疆建设”、知识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农业播种、收获(缩小画面)、水中捞麦、场院(农业学大寨)、农家小院、工业、人力、机车同时收获场面、现代化养殖业、露天电影,排队买票、现代化大农业、现代化教育、卫生医疗、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欢庆建场60周年,“诚信、务实、创新、卓越”文化宫、礼花、职工群众欢庆场面,以生动的剪纸艺术手法、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段,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农场6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难得的农场场史教育画卷。

6、丰富多彩,艺术氛围浓厚

通过一系列文化建设,农场各种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氛围浓厚。工人文化宫每年都组织大型文化活动30多场,“夕阳红”老年艺术团、舒曼艺校、小画家画室等群众自发组成的艺术团体每年都举办各类艺术活动数十次,每场观众近千人。每年的元旦、春节、五四、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都要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使得在农场这个边陲小镇,职工群众不出家门,就能在自己的工人文化宫中,见到了来自北京大明星姜昆、赵炎、濮存昕等众多艺术家的精彩演出,着实乐坏了职工群众。20xx年,农场开展了以“文化香飘”为主题的“邻居节”、“廉政文化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社区文化节”等系列活动,职工群众踊跃参加,气氛热烈,情绪高涨,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群众的业务文体生活,提高了素质,凝聚了民心,促进了和谐。

四、加强文明礼仪建设,深化“文化年”内涵

农场深刻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在20xx年加强文明礼仪建设,把文明礼仪建设作为“文化年”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此深化“文化年”活动的内涵,促进“文化年”活动的`深入发展。

1、文明礼仪建设内容

农场以“学文明礼仪,创礼仪宝泉,做文明人”为主题,着眼于公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通过礼仪宣传、礼仪教育、礼仪养成、礼仪践行,使广大居民增长礼仪知识、增强礼仪意识、遵守礼仪规范,努力形成“知荣辱、重礼仪、讲文明”的良好风尚,为农场争创垦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先进农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是加强机关干部职工文明礼仪教育。要求机关干部职工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提高个人礼仪、公务礼仪、交往礼仪、习俗礼仪、会议礼仪、文书礼仪、电话礼仪水平,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以自己的礼仪规范和文明言行成为全农场职工群众的表率。要求行业窗口员工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为主题,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积极推广服务礼仪、职业礼仪、商务礼仪,提高行业窗口服务质量,为全农场职工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是加强中小学师生文明礼仪教育。运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对中小学师生进行学校礼仪、学生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和家庭礼仪教育,引导教师教书育人、率先垂范,引导学生从文明礼貌开始,从礼节规范入手,从实际出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实提升讲文明、讲礼貌、知礼节、守礼仪的自觉性,使每个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农场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 文明礼仪的传承人。

三是加强农场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群文明礼仪教育。利用电视、广播、公益广告和文化周末等多种形式和阵地,对农场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群进行文明礼仪常识、社会公德规范和爱护公共设施、讲究公共卫生、遵守交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等宣传教育,提高农场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群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的意识,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做到文明用语、礼貌待人、讲究公德、遵纪守法、维护秩序,着力提高全农场的文明礼仪程度,营造团结、友爱、和谐氛围。

2、文明礼仪建设活动形式

农场在文明礼仪建设活动形式上,做到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勤俭节约,务求实效,使得文明礼仪建设活动扎实、蓬勃开展,取得良好成效,切实提高了全农场的文明礼仪水平。

一是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农场编印文明礼仪宣传资料,组成文明礼仪宣讲团,深入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和基层进行文明礼仪宣讲,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训,提高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使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二是发出践行文明礼仪倡议。利用农场电视、广播播发和印发宣传单等办法,向全农场发出倡议书,坚决革除“机动车闯红灯,司机、乘客行车途中向窗外扔东西,行人乱穿马路、闯红灯,践踏草坪、损坏公共设施,驾驶员酒后驾车,语言粗俗,乱涂乱画乱张贴,楼上居民随意向外抛丢垃圾、杂物,不孝敬父母、不尊老爱幼,乱堆乱放、乱扔垃圾、乱倒污水”等“十大陋习”,身体力行“公交车内让座、公共场所不吸烟、排队等候不拥挤、堵车时不抢道、文明用语挂嘴边、粗话脏话不出口、爱护花草树木、讲究卫生、生活垃圾不乱倒、诚信经营等”“十大文明行为”,广泛运用“您好、欢迎、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失陪、再见、别客气、抱歉”等“十大礼貌用语”,号召农场全体职工群众人人争当文明使者,个个争做文明公民。

三是开展倡导“文明礼仪”的邻居节活动。20xx年4、5月份,全农场积极组织各单位开展以“学文明礼仪、创礼仪宝泉、做文明人”为主题的邻居节活动,以学习礼仪知识、发出倡议、编排小节目等形式,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让职工群众在寓教寓乐中受启迪和教育,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讲文明礼仪光荣、不讲文明礼仪可耻的社会氛围,做到文明礼仪建设有平台、有载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起到积极良好作用。

7.浅析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对策 篇七

在我国传统农业经营中, 主要以单个分散的家庭为主体进行经营, 土地规模相对较小, 农业生产规模效益较差,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 传统农业经营主体显现出较大的局限性。为深化我国农村改革, 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需要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其中, 家庭农场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中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 当前我国对于家庭农场的定义没有一个非常明确和明显的界定, 但一般情况我们所说的家庭农场主要是指以家庭经营为基础, 以家庭的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结合现代经营理念, 进行农业集约、规模、商品化生产和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截止2014年, 我国家庭农场中符合统计标准的有87.7万个。

2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对策

2.1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首先, 做好土地的确权工作是完善土地制度的基本前提, 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基础上, 按自愿有偿原则, 引导以多种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是家庭农场发展的前提, 保障土地向家庭农场合理有效的流转, 促进土地正常有序流转。颁布相关法律规范, 强有力的提供保障, 将土地的经营权长期有效地赋予农场主, 明确家庭农场主与土地的承包关系, 解除后顾之忧, 保障家庭农场能够真正掌握生产和经营的权利, 以此扩展土地生产规模, 促进土地向技术、集约化程度更高的家庭农场转移, 提升家庭农场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2.2 增强家庭农场主综合素质, 完善人才体系建设。

我国当前家庭农场主主要以农民为主, 平均接受教育程度较低, 缺乏经营管理理论知识, 更多的凭借经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家庭农场经营的基础和前提, 培育懂生产懂经营的职业新农民, 有目标性的提高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等, 促进生产、管理中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提升综合素质, 完善人才体系的建设。一方面, 积极探索和建立人才体系的建设, 将农民的职业教育制度化, 尤其是针对种养大户或专业大户重点培养, 定期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 提升综合素养, 增加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 加强和院校合作, 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 建立人才实习基地, 加强人才储备,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吸引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大学生参与, 发展成为新型的职业农民, 参与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

2.3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的生产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 我国需要尽快建设和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真正发挥其实际效果。在家庭农场生产、加工、销售、信贷、咨询等环节的提供服务, 极大促进农业产业化程度,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家庭农场的生产和经营各个环节提供有效的帮助, 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载体。扩展生产资料市场, 增加基层供应服务;加强农业科研、推广、教育体系的完善, 增加农场的科技含量;及时更新信息资源, 更新市场供求信息;改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在收购、储运、销售等环节为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提供具体服务, 发挥实际效果。

2.4 增强财政信贷支持力度。

政府强化财政补贴的力度, 确定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以促进其发展。在税收政策上, 针对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家庭农场进行税费的减免, 尤其需要增加对生产大宗农产品的家庭农场税收的减免, 减少家庭农场的税收压力, 以税收的优惠来促其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一些更符合家庭农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允许家庭农场通过订单质押、农机抵押等多重方式进行融资, 鼓励民间企业为家庭农场进行担保, 缓解家庭农场的资金压力, 扩展家庭农场的融资渠道, 避免因资金运转困难而导致的经营不善。政府应该统筹城乡发展, 真正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在水利、交通、电力等方面创造条件, 为家庭农场的经营提出便利条件, 减少交易成本。

2.5 营造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国政府对于农村的发展有较多的行政命令和干预, 甚至少数地方为了完成上级计划, 强制开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探索, 极大的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政府应该营造一个更加宽松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尊重农户的个人意愿, 不侵犯农户的基本权利。按照法律程序有序引导土地流转, 因地制宜, 避免“一刀切”, 积极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 政府更多发货引导的作用, 强化农民自主意识, 形成良好的宽松的社会氛围

2.6 统一和完善家庭农场认定的标准。

如今我国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和界限模糊, 在规模、资产、劳动力、农机数、条件等各个当面没有具体量化的准则, 导致家庭农场和传统经营主体没有体现出差别, 没有体现出效率方面的优势。此外, 家庭农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的没有统一的认证标准, 家庭农场在抵押、融资等各个方面带来一些列困难。因此, 我国需要立足于家庭农场发展状况, 明确认定基本标准, 量化细则, 明确准入原则和退出机制, 以此促进生产、管理的规范和标准, 以提升家庭农场的运作效率。

2.7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随时互联网的触角不断深入农业, 互联网平台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商机, 同时也是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一方面,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销售等, 促进农产品在电商平台的销售扩展渠道。另一方面, 及时获取互联网信息资源, 获取国家政策法规, 充分利用政府所提供的资源, 且避免生产和经营与国家政策相互矛盾;了解和学习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 增加科技含量;了解农业市场信息, 及时更新农产品供求信息, 包括生产资料、流通信息等, 及时做出计划和调整。

参考文献

[1]陈晓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上的致辞[J].农业经济问题, 2014, 01:4-7.

8.王书平代表:支招家庭农场发展 篇八

伴随着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家庭农场已是大势所趋。“家庭农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又和城镇化相辅相成,所以,如果土地不能有效种好,也会影响城镇化的建设。”

王书平调研发现:由于缺少资金以及融资难,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能力不足,标准化、商品化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加上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的隐忧等问题,已成为家庭农场模式推广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针对以上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问题,王书平建议:

首先,尽快建立注册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

其次,制定扶持“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化联盟的优惠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为家庭农场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与产后技术服务,形成一帮十、一帮百、一帮千的紧密型联盟机制,纵向联合、深度融合。

9.农场社区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九

孙红梅

为了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发展战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居民、创建新机制、培养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建设村班子”六个重点,无为县经济开发区农场社区坚持以文明提高农民素质、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情况,在驻村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及采取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开展了调研工作,现将农场社区的新农村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二坝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农场社区属于二坝镇之一,处于合巢芜经济带和和宁芜“金三角”内,芜湖长江大桥在江北的接口将镇区内主干道与全国的公路交通网络连成一片,县内通江大道与合巢芜高速在此衔接,军二路、后河路环绕全镇,现有客渡、汽渡和皖江轮渡各一处。沿江岸线有十几公里是建设深水港口的理想场所。农场社区共有N户人家,总人数4146人,其中男2064人,女2082人,劳动力N人,其中男劳动力N人,女劳动力N人。农场社区由坝头、村东、村西、村南、村北、河赵、后村、后楼、龙塘、汪庄、新后、新圩、杨庄、大村、大肖河埂、河口、河湾、河西、姜庙、南埂、桥头、邵滩、双彭、万埂、万河、圩武、武桥、小村、小万、小张、中村、周墩等33个自然村构成,是由原农场社区和武桥社区合并而成的,现有耕地4600亩。社区境内有上海华谊、双钱轮胎、同人科技、光伏玻璃、希玛集团、四海板业、科越公司、大洋电器、华新特种印刷等招商引资企业。目前,农场社区的农民年纯收入达到5700元。

二、生产发展方面

1.农业发展方面

农场社区耕地原有4600多亩,其中2800多亩被“同仁科技”“光伏玻璃”等企业征作工厂用地,仅剩1800多亩耕地。大桥征地2700元/亩,通江大道征地3700元/亩,企业征地15300元/亩,这些耕地被征用后,农民可以享受失地养老保险,因为物价上涨,耕地不划算,村民愿意把自己的耕地征给政府、企业另作他用。

耕地中500亩左右用于种植大棚蔬菜,主要生产无公害的大棚蔬菜,比如辣椒、毛豆、韭菜等,它所生产的蔬菜是芜湖市民的菜篮子,另外农场社区还种植大棚西瓜,远销到南京、合肥、芜湖等各市区。

700多亩耕地用于种植水稻,年均产值105万元,用于种植早稻、一季稻和双晚稻,水稻价格不高,收割后的稻谷农民基本用于自己食用,有些农户田地被征用后甚至从市场上购买现成的大米。另外,600多亩耕地用于种植棉花,农场社区的棉花年均产值高达120万元。

2.畜牧业发展方面

由于农场社区以种植业发展为主,畜牧业发展很少。农场社区原有600多亩塘,被上海焦化厂按8800元/亩征用了,焦化厂的建立有助于排积水,这样能更好地维护周边工厂企业的发展。但是还是部分村民选择散养鱼蟹,获得经济收入。

3.工业发展方面

近年来二坝镇招商引资工作卓有成效,工业强镇的理念深入人心,不仅原有的机械、化

工、纺织、汽车零部件等行业进一步发展,境内二坝经济开发区内的希玛集团、四海板业、科越公司、大洋电器、华新特种印刷等企业落户在农场社区,它征用的大部分是农场社区的耕地,上海华谊集团投资200亿元征地近2000亩进行焦化项目工作,不久的将来二坝将成为安徽省的化工基地。这些化工企业部分坐落在农村社区中,带动了农场社区村民的就业问题,一般40-50岁的村民都选择在社区的企业中工作,这样方便照顾家。

三、乡风文化方面

建立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居委会设有图书馆、阅览室等资料室,面积达N平方米,图书达N册,订阅报刊达N种,主要有哪些科普读物,可供村民阅读相关农业科普知识。社区还设有娱乐室,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农场社区还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地,专设了一个篮球场和两个乒乓球台,在武桥小学校内,专供社区村民锻炼身体用的。

四、社区环境卫生方面

搞好社区环境卫生是一项合民心、顺民意、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工作,也是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塑造社区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农场社区做到了整个村保洁全覆盖,确保了条条道路有人扫、处处垃圾有人清。社区各处由专门的环卫工人每天负责打扫街道卫生,上午、下午各扫一遍,使得社区干净整洁。

村内主干道硬化率是指加铺三灰土、泥灰结碎石、沥青表处、沥青混凝土以及水泥混凝土等路面层,可供车辆和行人在雨天行走的道路。村内主干道硬化率是指村内主干道硬化道路公里数占全村主干道公里数的比重,目前农村社区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80%。

农田林网覆盖率是指农田林网现有覆盖率与全村农田总面积的比例,农村社区的农田林网覆盖率达95%。居住地绿化覆盖率是指林木树冠投影面积占全村国土面积的比重,农场社区的居住地绿化覆盖率达30%。垃圾集中处理率是指中心村农民家庭所有垃圾、村公共场所所有垃圾,有垃圾集中处理的设施,并及时处理,目前农村社区的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0%。卫生户侧改造普及率是指已改户厕累计(指新建和改建数,包括农村厕户用公共厕所的户数)占村总户数的比重,卫生户侧改造普及率达85%。

五、计划生育工作方面

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陋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实行男女平等政策,农村传统的男性偏爱发生了很大变化,生男生女都一样正逐步为农场社区更多的村民所接受,这是农场计划生育工作的功劳。农场社区连续N年被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农场社区积极推行计划生育国策,提高了社区村民的基本人口素质。2012年以来出生N人,四项手术到位率达N,其中结扎N人,上环N人,人流N人,引产N人,很好地贯彻了省市县三级计生组织对农场社区计划生育的要求。

农场社区不再歧视生女孩,女孩也普遍接受义务教育,妇女的文化水平正逐步得以提高。农场社区目前共有N户独生子女家庭,N户双女家庭。对独生子女及双女家庭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

六、社区治安环境方面

良好的社区治安环境是建设和谐社区以及保证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农场社区在综合治理社区治安环境方面花很大力气,下大工夫制定了有效措施,建立了社区治安联防体系,设立有社区警务室,定期对自然村进行巡查,目前无一重大犯罪事件,被评为“平安社区”。

七、管理民主方面

1.把共产党先进性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选树典型,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健全村民代表大会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对重大事项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坚持村务、财务及时、准确公开。

3.发挥协会的辐射作用,重点围绕新品种、新技术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供应、农贸供应、交通运输等专业化协会和经济服务组织。

八、农场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延伸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司法等各个领域。以初步形成社会化格局。但也反映出一些困难和主要问题。

1.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农场社区每个上了60岁的老人每月能领取100元的失地养老保险金,可是随着物价的上涨,这些老人失去了耕地和劳动能力,仅靠100元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访谈过程中,很多老人反映当初政府和企业征地是好事,那些耕地收获的粮食也难以维持生计,可这补贴太少了,希望政府能提高每月的失地养老保险金,最起码要维持基本的生活。

2.安置房问题。征地之后的安置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导致很多居民居无定所,没有安全感,希望能尽早解决住房问题。

3.控圩建房问题。农场社区一直在社区“两委”的齐心协力下对社区的违章建筑进行控制,社区两委实行包片包村包组地监察,严格杜绝违章建筑,发现一起,拆除一起,甚至是村民合理地要求建房都得到控制。有村民反映自家的房屋已经无法居住,向上申请建立新房,申请一直都没有通过。

九、农场社区进一步建设的建议

1.树立典型,广泛宣传。

利用有线广播、标语、板报、宣传栏等一切宣传手段,树立社区中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案例,使新农村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社区中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特别是社区的计划生育工作,需要继续贯彻执行党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广大育龄妇女认识到少生优生的重要性,生男生女一样好。

宣传发动村民用新的理念统一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要突出解决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缺位”问题,变“要我建设”为“我要建设”。

2.多筹资,大投入。

坚持政府引资、农民自筹、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采用多渠道融资,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交通便利,发动企业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把农场社区原有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社区经济更好地发展。

大力协助开发区建设,是农场社区的首要任务。因为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各项事业才有了保障,人民生活才会提高,社会才会更加和谐,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树立开发区对外形象,全方位支持配合双钱轮胎、光伏玻璃、同人科技、香枫塑胶的建设以及新加波司令酒等企业的开工建设,全力协助华谊大道、通江大道开口工程,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确保全社区上下和谐稳定。

3.加强培训,提高村民素质。

重点是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来村中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加强村民的道德素质培训,开展好“三下乡”、“法制宣传”等活动,增强村民的整体素质,提高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村容风气。

大力开展民主法制建设,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社区一方平安。进一步开展养老保险工作,努力做到失地农民能全部领取养老金,五保、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群众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率达百分之百。完善社区各项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居民安居乐业。

4.切实做好农房改建工作

农场社区的控圩建设做的很严格,导致很多村民无法建设新的家园,针对这个问题。各方面应相互配合。各部门的有关领导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尊重村民的意愿,结合村民的家庭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计划,本着分类指导、适度集中、人畜彻底分开、保护耕地的原则,指导村民改建房屋,保证村民住得舒适、住得安心。

5.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10.淮北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

务实创新 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

——淮北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组织,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农民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全国各地家庭农场得以迅速发展。根据市政府安排,市政府研究室会同市农委、市工商局深入县区,对我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成效以及存在突出问题开展实地调研,并作以深入探讨与思考,对推动我市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我市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

(一)基本现状

我市家庭农场2013年5月份开始工商注册登记,目前全市有家庭农场200个。其中,种植养殖类132个,其它类68个。濉溪县家庭农场160个,烈山区30个,杜集区6个,相山区4个。市工商局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职能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濉溪县出台实施了《濉溪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建设的意见》、《濉溪县示范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和《濉

溪县示范家庭农场认定标准》。

(二)成效及特点

1、发展速度快。从总量上看,截止10月15日共有200个,月均增加30余个。从自身发展看,建设周期短、速度快,当年建成,第二年见效。如铁佛镇兴农家庭农场,2012年兴建,流转土地980亩,种植常规作物,一年纯收益20多万元。古饶镇赛博家庭农场,2012年兴建,今年已流转土地1600亩,种植花生、辣椒、西瓜等作物,一年纯收益70多万元。

2、扶持发展力度大。从调查情况来看,各县区家庭农场发展不平衡,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濉溪县、烈山区发展情况较好。濉溪县率先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和配套的管理办法,列支1000万元扶持示范性家庭农场发展,重视对家庭农场的指导服务,定期组织开展调研活动。烈山区明确每个家庭农场帮扶责任人,蹲点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市工商局思想解放、创新服务,放宽家庭农场登记名称、住所、经营范围和出资条件等,且办理登记全程零收费。

3、特色较为鲜明。我市土壤类型多样,黑土、淤土、夹沙淤、两合土地均有分布,区位条件和耕作条件差异大。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从经营类型看,主要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领域。从布局分布看,濉溪县以种植常规作物为主,占到80%以上。三区以种植、果蔬、林、渔等经济作物为主,烈山区特色最为突出,相山区、杜集区发展质量较-23

文件(农银皖规章„2013‟97号),规定家庭农场抵押物除与一般商业贷款相同外,还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和农房抵押应优先”,但实施中农民同样拿不出三者合法的权证和手续,致使管理办法无法取得实际效果。

(二)农业风险大。一是农业生产能力低。一般家庭农场缺少耕、种、收和田间管理的全程系列机械及配套设施。二是农田基本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新建资金缺口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地处淮北平原,干旱少雨,属严重缺水地区,旱灾排在各类自然灾害的首位。今年濉溪县部分家庭农场,受水利设施不足和旱灾的影响较大。三是农业保险赔付标准不合理。目前执行的《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理赔起点为30%,即承保的农作物因保险事故造成损失率达到30%(含30%)以上至80%时,按该作物生长阶段保险金额和损失率计算赔款,并实行10%的绝对免赔率[理赔计算公式为:赔偿金额=各生长期保险金额×(损失率-10%);损失率达到80%以上(含80%)时,按该作物生长期保险金额全额赔付。从我市农业生产历史情况看,一般欠收年份损失率也很难达到30%,农业保险实际上很难起到保险作用。同时一旦绝产,按照现在各险种每亩赔付标准,水稻330元、玉米250元、棉花340元、大豆170元、小麦270元、油菜270元,流转土地的费用都很难保障。四是农业生产潜在风险。一方面是市场风险,种植经济作物的家庭农场,农产品受市

场价格波动影响大。如古饶镇一家近千亩的中药材种植大户,去年损失严重。另一方面是规模风险,家庭农场规模越大,风险越大,同时各级政府层层下达土地流转任务,基层政府被动推动规模流转,这样以来,流转主体经营一旦失败,基层政府将承担较大的风险和压力。我市有个别乡镇出现这样的例子。

(三)缺乏设施用地。一般规模的家庭农场,需要配套建设晒场、仓储、机库及简易办公设施等,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调研中普遍反映,家庭农场设施用地不具备合法性,造成有“农”无“场”,影响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

(四)服务功能弱。随着我市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目前对其发展提供的管理、人才、技术、产品深加工、市场信息、人员培训等服务较少,大部分家庭农场的发展还是依靠个人经验和判断,主观风险较大。

(五)缺乏规范性。家庭农场作为企业法人,应该建立基本的财务、用工、生产标准、管理规章制度,以及采购、供货关系档案等。对照示范性家庭农场的要求,我市普遍存在较大差距。

四、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起到保证食品安全和生态系统协调平衡的功能。农业作为弱质产业,不能仅仅拿产出效益来衡量,无论农业发展到何种阶段,都应该得到扶持。纵观西方国家农业的发展,如果没有政府补贴,生存也非常困难,尤其是面临大的自然灾害和疫情时,没有政府-67

农场自身生产能力是制定惠农政策的关键之一。

五、促进我市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家庭农场发展到现阶段,遵从家庭农场发展规律,着力做好创新、扶持、规范、服务工作,成为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大胆创新,积极实践。一是创新家庭农场的认定条件。首先,农业部对家庭农场提出的认定条件之一,就是“家庭农场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排除了非农户籍人员经营家庭农场的资格。从调查情况看,现阶段家庭农场经营者的身份是多元的。建议我市在家庭农场发展初期,不宜设臵户籍资格限制。其次,另一认定条件,就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从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家庭农场都在雇工,包括常年雇工和季节性雇工。从我市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看,经营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依靠家庭成员很难满足需要。建议不要把是否雇工或者雇工多少作为家庭农场的评判标准。二是创新农业保险制度。一方面,提高投保保费和赔付标准,使农业保险真正起到保险作用,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有效地降低农业风险;另一方面,增加农业保险品种,针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家庭农场,设计多种类型、具有个性化的保险险种,可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提高家庭农场投保的积极性,有效地降低其风险。三是创新开展协会授信贷款。郎溪县“家庭农场协会”,借助自身良好的信誉,与当地村镇银行合作,每年可获得14亿的授信贷款额度。建议我市学习借鉴这种模式,解决家庭农场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四是土地确权创新。建议我市选择条件成熟的村或村组,进行土地确权登记到户试点,一定层级赋予农民相应的“物权”,探寻“三农”发展的“突破口”。

(二)加强扶持,落实政策。一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在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农机补贴等项目安排上向有规模、规范的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家庭农场倾斜,提高农场生产能力。二是设立家庭农场发展专项资金。利用资金一方面提高农业保险标准;另一方面用于扶持示范性家庭农场的发展,鼓励先进。有条件的县区可组建家庭农场融资平台。三是制定设施用地标准。我国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已于2010年出台了《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号文件,规定了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标准。对进行工厂化栽培、规模化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方面设施用地制订了标准。建议我市按照国家文件精神,尽快制定我市农业设施用地标准。

11.促进广州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

中图分类号:F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6)05-0018-05

所谓家庭农场,是指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农业集约化、商品化及规模化生产经营,达到一定经营规模并相对稳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中,发展家庭农场被认为是应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的有效措施。而对于广州而言,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更是支撑未来都市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之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把家庭农场明确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形式,包括广州在内的全国多个地方,把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

一、广州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2013年初,中央一号文把家庭农场明确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形式后,农业部和广东省在2014年先后出台了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为积极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广州市政府也于2015年底出台了《关于做好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和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家庭农场的定义及认定标准,为广州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规范性的文件和指引。由于《指导意见》刚出台不久,而且家庭农场的注册登记遵循自愿原则,因此目前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的家庭农场数量仍很少,相关认定工作还在推进中。下一步,广州市农业部门将会推出针对家庭农场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

在《指导意见》出台以前,部分自主经营意识强、专业技能高、理念先进的农户也经开始了这一经营模式的尝试,开展承包经营,并不断发展壮大,发展成家庭农场。根据2016年初广州市农业部门对家庭农场的摸底调查显示,基本符合家庭农场标准的农业工商企业或大户数共计5277家。

从地理分布来看,符合家庭农场条件的企业或大户主要分布在南沙、花都、番禺、从化、增城、白云六区,其中南沙区数量最多,占到总数量的42.07%,花都和番禺次之,分布占17.17%和16.05%(详见图1)。

从行业分布来看,经营药材、花卉等其他经济作物或农业设施大棚种植业的企业或大户数量最多,占38.66%;水产养殖业次之,站27.61%;禽畜养殖业数量最少,仅占8.72%(详见图2)。

从规模看,经营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禽畜养殖业不在统计范围内)占26.66%,劳动力总人数在5人(含)以下的农业企业或大户数53.21%。

从经营效益看,从事粮食、蔬菜、水果种植和林下经济生产经营的企业或大户中,全年经营总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占78.11%;从事药材、花卉等其他经济作物或农业设施大棚种植业的企业或大户中,全年经营总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占60.15%;水产养殖业中全年经营总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或大户数占27.18%;畜禽养殖业全年经营总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或大户数占12.39%。

总的来说,广州家庭农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和初期阶段,呈现出家庭农场以自主形成和发展为主,平均经营规模总体上较小,经营效益较好的特点。

数据来源于广州市农业局。

图1 广州符合家庭农场条件的企业或大户地理分布

数据来源于广州市农业局。

图2 广州符合家庭农场条件的企业或大户行业数量分布

二、广州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阻碍

家庭农场的发展符合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显示出其优越性和活力,但广州家庭农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不少的困难与阻碍。

(一)新型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短缺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农场主的经营管理水平对农场经营起决定性作用。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从事非农化工作,使农村不可避免的出现适用人才和新型农民的大量短缺。以致家庭农场的经营者除极个别是有志创业的青年农民外,大部分都走向“高龄化”。虽然他们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但由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和经营理念落后,在市场拓展、信息采集、销售渠道和管理能力方面均存在制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而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农场主则少之又少。此外,家庭农场的经营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若经营不善则有亏损的可能,求稳务实的广州文化加上自身技能和管理水平制约,使部分农民不敢轻易尝试创业,因而经营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也就不高。

(二)地少价高,流转机制不健全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的规模经营是发展家庭农场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广州耕地资源并不充裕,户均耕地面积少,土地的成片规模经营受到一定的制约。若以户均拥有土地6-8亩计算,则需要与7户耕地相连的农户签订耕地租赁承包合同,才能经营粮食、蔬菜、水果等种植业家庭农场。特别是在从化区,受到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制约,农户承包地块零星分散,要获得一定规模连片的土地则显得更为困难。也由于连片的规模土地不多,加上广州经济发展水平处较高,因而广州耕地的承包价格也相对较高,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户经营家庭农场的积极性。其次,广州正在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也都建立了土地流转程序、规范流转合同文本,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不规范、稳定性差的现象,流转机制仍有待完善。此外,部分地区土地流转期限偏短。由于农民对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即使他们离乡进城务工,但也不愿意将他们视为最重要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的土地长期承包出去,只愿短期出租。而短期的土地流转一定程度也限制了农场主对农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利于家庭农场的长期发展。

nlc202309080947

(三)资金短缺,金融市场不完善

在家庭农场的经营发展初期,需要土地租赁、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资料购买等,资金需求较大。而农户资金积累通常不多,因此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属于较高风险行业,因而存在融资困难问题。同时,农户的物质资本存量普遍较低,而且受《物权法》、《担保法》制约,土地的使用收益权并不能用作抵押贷款,农户普遍缺少抵押物,能提供的资产抵押值较低,加上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对象,使家庭农场的发展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此外,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长期滞后于城镇金融的发展,虽然广州多个区建有专门服务于农村发展的村镇银行,但布局不合理,网点偏少,仍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加上农村金融服务产品门类不齐全,尚未有专门针对家庭农场的金融服务产品和信贷管理办法,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庭农场的融资。

(四)家庭农场相关扶持政策缺位

虽然各级政府均十分重视家庭农场的发展,但家庭农场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处在摸索前进阶段,因而在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和扶持政策的制定方面必须调查清楚后科学制定。目前,广州市已出台了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但在扶持政策方面,农业部、广东省和广州市均处于政策空白状态。虽然国家对农业发展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优惠政策多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对家庭农场对支持作用不大,导致家庭农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利于家庭农场的发展。而且家庭农场处于发展初期,亟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其发展指明方向,提供相应对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在相关扶持政策出台以前,甚至会出现农户等待和观望的行为,影响农户发展家庭农场的积极性。因而,广州政府亟须加快研究出台针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法规政策。

(五)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家庭农场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分散式生产和经营的农业现状,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元化且十分迫切的。然而,当前广州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着整体水平偏低,未能适应广州农业和家庭农场的发展需求,已经成为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化服务机构发展滞后,布局不合理,对农业主体的覆盖面仍不够大,而且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民间自发形成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仍不足,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仍占很大的比重,而且服务机构与农业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仍不够紧密。在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方面也不够全面和多元化,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农业技术、信息咨询、融资服务、中介协调等方面仍有待提完善。而且服务内容具有普适性和大众化等特点,没有针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专业服务,在专业化、高端化方面有所欠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庭农场的发展。

三、加快广州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作为广州新型农业的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发展仍面临许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结合现阶段家庭农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目前,广州亟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家庭农场的发展。

(一)加快推进认定工作,创新家庭农场登记管理服务

虽然国家对家庭农场的工商注册登记并没有作强制性的规定,主要遵循自愿原则,但注册登记制度的确立,可以明确家庭农场的商事主体地位和法人资格,能有利于家庭农场开展市场化和品牌化运作,提高市场地位和竞争力,还有便于政府部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因而,政府应创新工商注册登记管理服务,为家庭农场开通“绿色服务通道”,简化注册登记手续,为农户提供名称核准、资料填报指导、信息咨询、优先受理等“一站式”服务,并为已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建立档案,并做好回访工作,倾力为家庭农场的登记管理提供好服务。同时,免收家庭农场的注册登记、变更登记、年度检验等行政性费用。其次,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户对家庭农场对认知度和登记家庭农场的好处,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鼓励引导农户向家庭农场模式转变,登记为多种市场主体类型的家庭农场。此外,加快推进家庭农场的认定工作,扎实做好家庭农场的资格审查,为推出家庭农场的相关扶持政策做好准备。并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的认定工作,选取一批经营管理规范、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家庭农场作为示范典型,引领带动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二)加强科学规划引领,构建家庭农场发展政策体系

广州家庭农场还处于发展初期,需要科学规划引导和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广州必须摸清家庭农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广州农业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布局,加快出台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顶层设计,引导和促进有条件的农户向家庭农场经营模式转变,指引家庭农场的发展。其次,加快探索构建有益于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家庭农场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将其纳入现有的各种支农政策的扶持范围,确保符合条件的农场主能享受到新增农业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财政奖补资金、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优惠政策。此外,加大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设立家庭农场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建设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研发等,加强对从事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等形式的家庭农场,和生产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家庭农场的帮助补贴,对达到一定标准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实施税收减免、信贷支持、抵押担保、农业保险、设施用地等相关政策,优先保障家庭农场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需求,切实帮助家庭农场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加强培训示范引导,构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机制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的家庭农场,其经营主体的知识文化水平至关重要。当前,广州农民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特别缺乏经营管理方面技能,政府应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政府要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等的合作,组建联合培训机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业化培训服务,通过互联网、报纸、电视等媒体及召开会议、举办讲座、发放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新技术、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特别加强农场主在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市场推广能力、品牌化运作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场主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才能。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强化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鼓励和引导农场主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和交易,发展“家庭农场+互联网”的模式。长远看来,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院校增设家庭农场发展所需的专业课程,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和新生力量。

nlc202309080947

(四)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保证家庭农场的长期经营权

农村土地流转是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前提,是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亟须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积极引导农村承包土地流向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夯实家庭农场发展基础。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的有序规范流转,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各地整合涉农资金建设规模连片的优质耕地,并优先流向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信息咨询、政策宣传、价格评估、登记办理指南、合同签订指导等便捷服务。稳定农村土地流转关系,积极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分红、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形成适度的土地经营规模。同时,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加快其融入城市社会,为实现土地的健康流转扫除后顾之忧。

(五)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确保家庭农场发展资金支持

要缓解家庭农场发展资金困难,必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切实加大各银行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金融支农的有效形式,优化信贷管理流程,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信贷产品创新,深入了解家庭农场贷款需求和贷款特性,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和壮大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确保金融服务从信贷规模、信贷期限、信贷产品等方面均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家庭农场金融需求规模化、金融服务特色化的需求。积极拓宽贷款户(农户)可用于融资担保抵押物的范围,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其次,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财政贴息贷款、贴现、信用保险、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政策等。此外,充分发挥新型投融资模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利用BOT、PPP、PFI等多种融资方式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项目建设。持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家庭农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金融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支持力度。

(六)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平台

针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未能满足家庭农场的发展需求的现状,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公益性与经营性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构建以“组织+技术+培训+市场+流通+支撑”六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平台,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综合性的全程配套服务,促进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积极引导和促进家庭农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利用农村内生动力机制,组建家庭农场行业协会等民间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信息交流和互助机制。同时,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中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共同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配套服务。此外,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加快完善农业生产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信息提供、流通服务、融资服务等服务功能,重点推进科技、金融、市场、信息咨询、中介协调等服务,推动专业性与综合性相协调、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陈翠兰.广州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回流问题研究[J].南方农

村,2010,26(05):76-79.

[2]高强,刘同山,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

机制与效应[J].经济学家,2013(06):48-56.

[3]郭熙保,冯玲玲.家庭农场规模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论与实

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5(05):82-95.

[4]黄宗智.“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J].开放

时代,2014(02):176-194.

[5]王建华,李俏.我国家庭农场发育的动力与困境及其可持续

发展机制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9):552-555.

[6]滕明雨,张磊,李敏.成长经验视角下的中外家庭农场发展

研究[J].世界农业,2013(12):138-145.

[7]肖斌,付小红.关于发展家庭农场的若干思考[J].当代经济

研究,2013(10):41-47.

[8]岳正华,杨建利.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

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7):420-424.

[9]张进选.家庭经营制:农业生产制度长期的必然选择[J].农

业经济问题,2013(05):46-51.

[10]朱启臻.新兴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中国农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57-159.

(责任编辑:熊 飞)

上一篇:大班音乐游戏《好朋友套圈》下一篇:经济法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