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上好语文课

2024-09-13

浅谈怎样上好语文课(精选14篇)

1.浅谈怎样上好语文课 篇一

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认可,所支持,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不仅仅在课堂上。在新的历史条件,要想做一个称职的、优秀的,尤其是受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那究竟该怎样来上好语文呢?结合这些年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这些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首先,储备于平时。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叶圣陶、夏沔尊、于漪等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向魏书生、李镇西、韩军、李海林等学习。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上档次的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比如《语文学习》、《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等。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地文学书刊,这是为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

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其次,准备于课前。

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导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反复诵读所要学习的知识或文章,仔细揣摩,全面地、多方位了解尽可能多地发现知识点,结合编者的选遍意图,提炼出最主要的导学目标,据此设计出教师导课的努力方向。导学目标一旦确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方案,来完成导学目标。此外,还要大量阅读与此次授课相关的资料、图片、背景知识以及其他介绍,去粗取精,选择对教学有用的材料。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导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导学的内容产生共鸣。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戏、竞赛、接龙、分组、才艺比拼等,每一个环节要用多长时间,由几个人活动,都预设出来。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

另外,决胜于课堂。

所有的准备都是为课堂导学服务,教师与文本对话业已完成,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已经通过预习也进行完毕。课堂导学是完成导学目标的主阵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抓住课堂导学这个环节。

通过由浅入深式的缓缓行进,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主动地进入到文本情景之中去,去品位、去感受。教师逐步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生与生互动,师与生互动探究答案。这样一来情感体验就会全面,达到学习的目的,下面以经典篇目《变色龙》为例来谈一谈。

导学进行之前,布置好预习,先让学生预习好有关的知识。上课开始让两名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比一比谁知道地多,记得准确,布置学生出声朗读课文,读后提出较易的问题,本课的人物有哪些,故事情节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很简单,在班级内讨论解决不需要教师处理。接下来的问题是:奥楚蔑洛夫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样认为的?文中的环境描写在第几段,有什么作用?军大衣的脱和穿有没有深层次的含义?你怎样看待当时的社会现实?由浅入深的逐一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来研读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一旦解决基本标志着学生对文本的掌握。在导学过程中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尽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去,教师进行

巧妙地艺术地点拨,整个过程要营造民主地课堂,这样对于文本的理解会更丰满、全面。

最后,巩固于课后。

语文学习不能不掌握住知识,掌握知识是肯定的事实,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后时间如何运用有一个准确地科学地指导。依据教材上的练习题及其他相关的资料,设计出精当的作业,这是为巩固知识而做的努力。写作类的习题有两种巩固模式,一种是片段练笔,另一种是根据所学的文本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命题写作练习,可以是日记和作文的形式。从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去巩固,当然这里也有情感体验融入其中。有布置,有批改,有反馈,这样对于学生的促进作用肯定是很明显。从文本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的指导,也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下面以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来谈一谈作业的设置。学习完本课之后,可以布置两个方面的课后作业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第一,查找阅读莫泊桑的作品,课下去图书馆或者上网寻找相关的作品,对莫泊桑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第二,布置一篇命题日记:“在去巴尔赛岛的船上,一身西装革履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展开丰富的相象,进行续写,尤其是回来时的景色应该怎样描写,一定结合课文内容来写,设想故事高潮和结局部分。

语文教师若做到以上几点的话,那么所上的语文课就会更有效果和价值。我们知道每一篇入选教材的文本都经过编者的仔细推敲,是很优秀的篇章,语文教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文本中间去,去研读,去探索,去发现,在把这种收获和体会在学生身上得到延伸和拓展,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惬意的事情。经过这样一堂堂语文课的学习,语文课就有趣多了,在加上大量的阅读,慢慢地学生自己就会学习语文了。

2.浅谈怎样上好语文课 篇二

我个人认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一门课程。追述近90年的现代文语文教学, 在课堂上, 老师们追求的是一节语文课的的中心思想上的内容, 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我们会引导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 作者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教学《丑小鸭》, 会问丑小鸭最终是什么样的结果?教学《哈尔威船长》, 你从船长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 如此观之, 在一节40分钟的语文课上, 极大多数的时间里, 并没有运用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而是大多数时间, 花费与语言文字关系并不大的文章文本内容的学习上, 就我个人分析而言, 这是导致语文课堂上不能进行高效教学的根本原因。而今, 国家教改人员也在最新的课程标准中说明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我想这应该是总结了以往近六十年来曾经得到的经验与教训之后, 对语文教学一个全新的上升。这是一个重大的改革, 我想它会令语文课改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此时此刻, 我们国家的语文教学正在面对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变时期。这个转变的重要显示特征是从原来以往学习一篇课文的思想中心内容变成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为主。所以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学习目标, 故而我们一节课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将这一重要主要目标来紧密结合, 并将教学过程通过这一目标来进行指导, 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学习。转变的另一个显示特征是要从以“师者讲读课文”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 变成为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

我们的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实践性”的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观之过往, 我们不难发现, 我们的问题是对语文教学“综合性”特点很是注意, 而反之对“实践性”这另外一个特点关注的尤为不够, 甚至是很少对其进行研究, 更不用说是深层次的研究了。

我想, 我们平日里所传授的语文课所出现的“教师讲得多, 学生练得少”这种明知有所问题的现象, 在二十世纪, 六十年代, 我国的教育部就曾经做过关于此的调查报告, 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批判, 并进行了犀利的批评。在报告中表明了如下几处错误:第一处是说出了在教学中师者对字与词的教学态度不够。而积累并发展孩子的语言, 是应该完成我们语文学习常规任务的最基础要求, 但正是如此许多老师对这样的道理都没有认识到位。第二处是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孩子掌握并使用语言文字的方法上的培养很是不到位。第三处是针对教师在授课时出啊的讲授有离开语言文字的现象, 同时只是极其单一的讲课文内容的情节和很是难让学生理解的讲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第四处是师者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吸收的效果, 不应该涉猎的内容却总是出现在语文课堂上。第五处是错误地了解和运用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两者之间关系问题。

我们中国的语文教学经过了近70年的改革, 上述指出的五处错误的现象这些问题不仅没有将其改变, 甚至变得愈加严重了。在曾经的1953年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做到多讲, 再进行多多练习。过了30年又提出要做到加强语言文字方面的教学, 之后又特殊说明要“以学生为本”, 并且做到“在实践性上要提升。随着时间的推移, 将老师在课堂上过多的讲犀利地指出来, 可是, 虽然一直在挑明, 但此类明知是错误的方式却一直在延续, 到底为何?我想, 最大的错误不在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身上, 而是在我们所流传的“讲读课文”的形式上。

因此我们应注重对课文的把握, 及在课堂上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导, 老师变成引导, 把以教师为主体, 真正转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 真正做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知识目标。很多优质课, 我们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课堂上将大量时间放到了识字, 写字, 朗读, 这一方向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这是极为可观的。而不是深究这篇文章的主旨, 作者写作的内涵, 因为往往通过不同形式的读, 学生们就已经真正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而非, 通过老师的提问, 个别学生的回答, 老师的补充, 而生硬地记住文章的主旨, 作者的写作意图。

所以, 我们在语文学习上, 应该真正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进行语文授课,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从语文课中学到语言文字的运用, 才是我们师者教学的根本。

摘要:当下, 如何教好语文?语文课到底怎么教, 语文课堂上究竟教什么, 这是我们目前亟需解答的疑惑。我想, 真正有效的语文课要以学会运用语言为目标, 然后进行有效地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是要重视语言积累, 其中包括字、词、句、段落的学习与积累, 这样行之, 才能将语文有效地学习, 学生才会真正受益, 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浅谈怎样上好中职语文活动课 篇三

关键词:中职语文;以生为本;生活;语文

在中职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中,中职语文活动课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其形式生动活泼,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是最典型的“以生为本”的模式,这种语文教学模式提倡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能够爱学习、会学习,从而体会到中职语文教学所带给孩子们的学习的乐趣、生活的乐趣。中职语文活动课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使语文课程生活化。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课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幸福地体验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与乐趣;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在学语文、用语文中获得语文学习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中职语文活动课呢?

一、广博的学识是教好书的基础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我想现在恐怕一桶水是不够的,必须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其实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做到了这点。孔子“礼、乐、射、御、书、数”样样精通,但一生仍“学而不厌”,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学到知识、道理,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敬佩。他还认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意思是每天都要学习一些不知道的知识,每月都要将所学的东西进行复习,这样日积月累,才能达到博学的境界。他对自己提出了“博学而笃定,切问而近思”的要求,不仅要苦学,还要勤于思考,善于提问。好学永远是孔子的追求,他在《论语·阳货》中指出,没有好学,仁、智、信、直、勇、刚都是空话;有了好学,一切皆有可能。

二、实施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既要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又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

我们在中职语文活动课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主题,每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应该有一个集中鲜明的主题,突出重点。同时,我们在中职语文活动课教学过程中应当指导学生选好活动的角度。语文活动可以从很多个角度来入手,在掌握一定的方法后,他们乐意去自己完成这样一些更能发挥个性的作业。但是,在初始阶段,需要老师带领他们一起学习,先指导学生读懂要求,然后明白收集资料的途径,再是确定本组本次活动的侧重点,可通过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结合,开发其综合性学习资源。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不只是掌握课本知识,还需要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提高语文能力。在让学生获取资料的同时,不仅要学会获取资料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整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我们在中职语文活动课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在整个活动的准备过程中,教师既要与学生平等参与,又要注重激发学生准备活动的积极性,适时地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特别是个性化评价,尽可能多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保持一种跃跃欲试的良好状态,进而迸发创新的热情和研究的欲望。教师可以是总策划和总编导的角色,但不可面面俱到、包办代替,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提出要求而不做具体指导,而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或适当的时候进行恰当的点拨、引导,起指导参谋作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在中职语文活动课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应当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职语文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各有收获。我们通过中职语文活动课,让学生能够爱学习、会学习,从而体会到中职语文教学所带给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生活乐趣。

参考文献:

[1]孟瑞红.中学语文语感教学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10.

[2]顾明元,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5-03.

[3]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6.

[4]伊道恩.教师教学能力培养[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07.

[5]魏书生.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09.

[6]彭小明.语文研究性学习[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03.

4.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反思 篇四

第五小学刘敏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那么,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讲述:

1、教什么?

2、怎么教?

3、为什么这样教?

4、应注意的问题

5、好课的基本要素、评价标准、原则。(结合教学参考书、语文书)到底一堂语文课应教些什么呢?要使你的语文课生动、充实就要努狠狠抓住每课的:

1、主要内容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疑点

4、前后联系。(结合听的几节语文课谈)当我们明白了一堂语文课应教些什么的时候,那么又应该如何把你要教的知识传授给你的学生呢?就要努力从以下方面着手:

1、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

3、教学思路

4、重难点的突破

5、板书设计

6、作业设计。(结合听的几节语文课谈)

既然已经明白了怎么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就应该知道我为什么这样教?此时就应该找到理论依据、课标依据、弄清楚课本编写意图,是自己和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善于把教材用活。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要想课堂活起来了,学生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能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突出一个“新”字:

1、方法新

2、练习新

3、手段新

4、设计新

5、开结新:

体现一个“美”字:

1、内容美

2、语言

3、情感美

4、教态美

5、板书美。(结合听的几节语文课谈)那么,一堂好的语文课又具有那些标准呢?

好课的评价评价标准:

1、内容丰富

2、概念明确

3、重点突出

4、脉络清楚

5、语言生动

6、多媒体和板书得当

7、学时准确

8、着装典雅。

好课的基本要求:

1、课程的策划与设计

2、先进教育理念的渗透

3、知识技能的重点和难点

4、操作与活动要符合体验的目标

5、教师要有推动课堂教学生成的能力

5.怎样上好语文课语文教学反思 篇五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以问题贯穿始终,有的放矢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比如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还有老师的话“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教师将这两段话结合起来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

这篇课文朗读方面的训练上,着重一下句子:“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在朗读语气上,有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的朗读语气,这三种不同的朗读语气同时出现是一个很好的朗读训练契机。我采用个别读、男女生分读的形式练习,孩子们对于怎样读好这些语气有了一定的领悟。

6.怎样上好语文公开课论文 篇六

语文公开课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展示语文教学过程的细化的一种教学示范课,它比之平时的语文课课堂教学要求得更严谨、更细腻、更充分,因此,其课堂内容的广度及深度应是提前预测和设计时要注意的。目前的语文公开课,大多有课件华丽、活动繁多、形式新颖、课堂容量大等多方面的闪光点,让师生获益匪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公开课中也有不足的地方。笔者通过对大量公开课的研究及总结自身上公开课的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公开课的质量:

一、注重平时积累,着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很多教师在公开课上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根本上就来源于他们比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师要学会设计教案,注意三维目标的编写,注重教案的高效性,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反思,不断提升教学基本功。其次要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教师对人类的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再次还要有积极的心态。有很多教师日常教学水平很高,但一遇公开课就手忙脚乱,这就是心理问题。教师一定要有积极的心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而非“公开”上,要在“课”上做文章。最后要有良好的沟通艺术,这直接决定着这节课的成败。教与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个沟通中的互相作用,课前的沟通(包括大家的互相认识――不在自己班)、开课中的沟通(最重要)、课后的沟通等都需要教师注意。此外,沟通中教师要讲究艺术,“沟通从心开始”,要注意言简意赅、贴近学生。教师的语言也依个人风格,可以侃侃而谈,可以幽默风趣,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设计简洁美观的板书,注重要点的识记与书写的示范

在公开课上。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采用多媒体授课,所有的内容都通过电脑展示,这对于提高课堂容量具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多姿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也确实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里的内容,最终会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从屏幕上消失,往往不能给学生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不管多媒体演示多么漂亮、直观,它似乎缺少了板书的灵气与便捷。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还是要注重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该板书时要板书,切不可完全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取代板书。好的板书就像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勾画出本节课内容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要点,使新知识的.教学成为学生上课时的注意中心。

教师边引导,边讲解,边板书,能灵活清晰地展现老师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并且好的板书还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无形之中也增加了老师无穷的魅力。因此,板书不应该成为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公开课、示范课中一道奢侈的风景。

三、设置简洁精练的思考题,重视层级思维的训练

《论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突出了思考的重要性。但是,在公开课上,如果教师设计的问答题、讨论题太多,文字不简练,不仅会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而且还会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学习压力。有的公开课上,教师把问题一个紧接着一个地抛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有的甚至提问后没有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就干脆直接地抛答案给学生,忽略了课堂上对学生层级思维的训练。须知,中学语文教材处理的三个层级的第一个层级,就是思维训练的智力层级。这个层级要求学生必须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只能引导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读懂教材,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替学生读懂教材。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什么都讲到了,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而是被动地接收,就等于什么也没讲,因为学生的思维是空白的。要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在思维训练的层级上狠下工夫。教师应把思维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设计的思考题要有思维的梯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题目的文字宜简洁,题目不宜太多,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养成阅读的悟性,形成思考钻研的良好习惯。

四、采用有文采的言语,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公开课上,学生能说会道,语言富有文采、哲理,往往折射出原班教师的语言功底和平常对学生说话训练的积累铺垫及时、到位;相反,如果学生在回答一些主观感悟题的时候,语句成分残缺不全,或语言苍白、缺少文采,至少也说明教师给学生的语言积累铺垫少且滞后。因此,平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好词、好句、好段的积累时,可以结合即将要上的课文内容或即将要写的作文进行,也可以增加课外文质兼美的文章给学生阅读。

7.怎样上好初中语文活动课 篇七

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处理好课堂中师生间的关系, 摆正自己的位置,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课必须使形式生动活泼而又切实有效。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但只追求形式是不行的, 还应讲究实效。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教案。什么课文适宜抢答竞赛, 什么课文适宜进行朗诵比赛, 什么问题可进行现场辩论……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去设计。如:在教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时, 我就创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作自我介绍。 (1) 开学第一天, 你在校园里偶遇同班一位不知名的同学, 两人互相介绍与提问; (2) 新学期刚开学, 你参加班干部竞选, 作自我介绍; (3) 某单位正招聘一名学生形象代表, 你前去应聘。这三种情境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

语文活动课还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如果仅仅是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的话, 我想这也不是活动课的主旨。教师要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 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参与其中, 化被动为主动。以前的语文课堂, 是优秀生表演的舞台, 后进生只是陪衬。后进生由于基础差、反应慢, 虽有兴趣参与活动, 却很难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在抢答、演讲中, 后进生相形见绌, 致使他们失去自信和参与活动的勇气。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 必定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所以, 语文活动课要顺利进行, 还须让成绩中下层的学生动起来, 发掘他们的潜能,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这样才能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而要调动中下层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语文活动课一个难点。中下层学生大部分缺乏自信, 不敢参与任何活动, 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障碍。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多引导, 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鼓励, 让他们重拾自信, 从而参加到活动课中来。记得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我让学生发挥想象, 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还让学生上讲台表演捕鸟的动作, 班上几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顿时神采奕奕, 跃跃欲试。我因势利导, 先肯定他们的积极性, 后因太紧张, “竹篓”翻了, “捕鸟”失败。这时帮他们分析原因, 吸取教训, 再来一次, 结果获得了全班同学的鼓掌肯定, 从而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

语文课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为学生打开了另一个广阔的天地。但学生的知识不应仅局限于课堂上所获, 语文活动课要以课堂为主, 课外为辅, 课堂带动课外, 课外成为课堂的补充和延续。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 特别是山里的孩子, 过寄宿生活, 课外资料又少, 这些造成他们的视野狭窄, 语文水平低, 课外的补充就显得重要了。老师就要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 鼓励学生平时多看报, 课后常去学校阅览室充电, 在假期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等等。

8.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 篇八

一、注重新課导入

每讲一篇新课文,我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设置不同的导课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语文学习情境,有时讲故事导入,有时用多媒体画面进入情景,有时读课文中精彩的段落……这样灵活多变的方法,学生兴趣十分浓厚。

二、重视感情朗读

小学课文每篇课文都是佳作,语言优美,思想感情浓厚,学生学后深受启发,因此讲课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学习课文中优美语言。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为了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讨论,这样学生不仅有兴趣,还有信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的指导更让他们受益匪浅。总之,语文教学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减少维持课堂纪律,讲课中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提出来讨论。

一、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要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特长,尝试独立思考,讲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形成集体的意见。合作学习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对合作学习进行面对面指导,这样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前备好每一堂课

提高课堂效率,在备课时,要设计参与学生在学习生活,通过课堂组织,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激发学生兴趣,并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解决问题。

三、注重课堂新用语

讲课时,不能拘谨于教材,要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年龄特点,设计课堂用语,这样根据学情而教,让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获,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场所。

9.语文论文 怎样上好第一课时 篇九

时下,许多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往往掌握得不是很到位,教学层次不清,特征不明,让人雾里看花。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更是对第一课时更是避之不及,总是把第二课时上得是风声水起。究竟该如何上第一课时?作为教师该如何把握第一和第二课时的区别呢?针对这些问题,我认真研读之后有了有了一定的感想,对第一课时有了一定的思考。我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一定要研究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立足文本,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落实字词的教学,有效初读文本,巧设探究题点,做到真正提高第一课时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对于教材的解读,我觉得教者在解读文本时对教材要有深度把握,站在驾驭整篇课文教学的高度,合理分配每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准确把握课时目标。第一课时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哪些需讲清学透,哪些应点到为止。有时需直奔主题,以便统领第二课时;有时则需迁移延伸,为第二课时搭桥铺路。而非目标的越位,不能第一课时都包揽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目标混淆不清,学生也一头雾水。

其次,对于课堂中的训练,因为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听、说、读、写需训练到位,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追求“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但要做到简单、扎实、有效。在第一课时教学中,首先要给足学生读的时间。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我们都应把读好课文、读准确课文作为第一课时的目标。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引读,可以范读,可以指名读,可以开火车读。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细节的处理。如:⑴每一次朗读都应给孩子确定一个明确的读的目标⑵注意让孩子读好重要的标点符号⑶在孩子需要抒情时组织有效的朗读。

再次,对于教学目标中的三位一体目标,传统的第一课时重视“双基”训练,讲究扎实有效,而往往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教学第一课时的时候三维目标还是要的。

此外,近几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强调创新,其实,在第一课时中也是可以的,比如:字词的出现、朗读的方式等等。第一课时在立足“三读”基础上可以在小范围的突破。

10.浅谈怎样上好语文课 篇十

八月渡完,新学期就要开始了。新教材培训的讲座中我强调了“上好新学期第一节课”的重要性,我认为,“第一节课”是展示教师风采,阐述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的最重要的一节课。特别是起始年级的“第一节课”,更是重要,它将留给学生非常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展示教师风采,阐述教学理念。下面这节“第一节课”是比较成功的。

同学们,大家好:火热的八月见到火热的你们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年的第一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语文课不讲课本上的东西,咱们随便聊聊怎么样。既然是聊,当然还得有聊的主题,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同大家聊五个方面的内容:古有“仁、义、礼、智、信”,讲的是如何修身养性,今我独创“缘、趣、意、信、方”说的是如何学习和学好语文。(奇怪吧,这是什么意思,且听我慢慢道来)

缘。(懂缘)中国有句俗话,叫“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把老师比喻成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老师职业的极至赞美。我更喜欢把老师比喻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了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惜缘)时下流行一种说法,表明关系的亲密,缘分的可贵:同过窗(同学),抗过枪(战友),下过乡(知青)。你们正好赶上了第一条,不管是你们遇到了我,还是你们彼此成为新的同学,请记住,这都是缘分,希望你们倍加珍惜朝夕相处的三年宝贵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倍加珍惜你们的友谊。毛阿敏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唱词“今生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慢慢地体会,你会发现各种感情的奥妙。这就是老师讲的第一个方面。缘。

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语文学科,兴趣最重要。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学语文很枯燥,没有兴趣。这里,我给大家讲讲语文的趣之所在。

1、音趣。我们通常被电影精彩的对白和大师的朗诵所折服,其关键就在于他们对语文音韵之趣的娴熟驾御。在这里,我举三个例子,请大家共同来揣摩。(1)、“年三十的晚上,我被你们赶出了周家的大门。(《雷雨》)。

(2)、陈菲儿,老师叫你呢。(《十六岁的花季》)(3)、这里的山路十八弯。(李琼《山路使八弯》)。

2、字趣。语言文字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的细微变化都会幻化无穷的乐趣。(1)发生在周总理身上的一件事。有外国记者讥讽到:真是对牛弹琴!周总理礼貌的回敬:对,牛弹琴!一字未改,标点一变,面目全非!(2)、歧义之趣。叔叔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3)、两人对骂:甲:你放狗屁!乙:你放屁狗!甲:你狗放屁!虽然粗俗,但的确让人忍俊不禁。(4)、一和尚与施主的对话:(和尚):茶,敬茶,敬香茶;坐,请坐,请上坐。(5)、一字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6)、一人独钓一江秋

3、句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聊聊两句,颇含哲理,道尽人世沧桑。

4、篇趣。好文章多了,脍炙人口的有,《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现代美文》,仅举欧阳修《扬花词》,大家就可见精妙文章的妙处。

意。指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作为基本的语言工具,其基础作用不言而喻。我只想强调的是语文学好了对个人人格魅力的提升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唐代荆洲长史韩朝宗才华横溢,李白非常钦佩,做文道:“生不羡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从来佳人怀吉土,哪有淑女爱金夫”。有文采的人,往往得到众多红颜的追慕,此不必细表。有文采的妙处,还可从下面的对比中来发现。《还珠格格》中最常用的句式:我好喜欢好喜欢你哟!除了连用两个好,并无其他的妙处,用于表述爱情的美好徒显苍白和肉麻,我这样认为,不知道你们以为如何。再来看冯延巳的《长命女》,看别人如何描绘爱情的美好: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粱上燕,岁岁长相见。多么有诗情画意。这都是学好语文的妙处。我到过农村许多学生家里,在春节的时候,很多门户上都贴“招财进宝“四个字,很一般,但有一次,我却发现有了不同,贴的是:门对青山摇钱树,户迎绿水聚宝盆。怎样,语文的档次就出来了。信。指信念。每位同学都要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念和决心,丝毫不能动摇。我强调三点。一是你们都能学好语文,这不是信口开河。我批改过你们的入学试卷,有一部分基础很不错,相对差一点的,也很有潜力。二是你们要充分相信正在给你门上课的老师我。(自我介绍)。三是要对学校有信心。(介绍学校)。同时,我还要特别提醒和告戒大家,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永无止境,要对自己有十分高的要求。有两句诗可以佐证:“千斤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

诉“。说的是纵然有司马相如那样优美的文笔,也有无法准确表达感情的时候。无独有偶,在画界也如此。“世上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方。指方法。学习语文没有捷径,但绝对是要讲方法的。方法因人而异,但原则是需遵循的。古人讲:工夫在诗外,很适合现在语文学习的现状。综观近几年来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要从课本中寻找到高考试卷的标准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灵活,不能死板,要以教材为参照,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指写文章的最佳状态,引用到这里就是指学习语文的感觉,只要有了这种感觉,你的语文水平也就真出来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还很多,此处我不多讲,在今后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有更多的机会一起探讨,就此打住。

同学们,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我个人认为这堂课别开生面,大有天花乱坠之嫌疑,却不知你们对我创造的“五字诀”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过,再次请大家相信和放心,我视教书为事业,把语文当艺术,以后的每一堂课,我都将竭尽全力地上好,同你们一道共同遨游美仑美奂的文学殿堂!

最后,别忘了我就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某某。家庭电话★★★★★★★★。我真诚地希望做大家的好朋友!谢谢!下课。

其次是指导语文学习方法。如:

1、备一本字帖:《席殊钢笔字帖》

高考作文对书写的要求是:书写工整,卷面清洁。保守地讲,书写的好坏在高考分数上的差异估计在10--30分。因此,要努力使自己在高中阶段写一手端正而潇洒的钢笔字。要写好一手字并不难,每天抽出10分钟的时间临帖(最好是席殊钢笔字帖),临习一年,坚持不懈,最终一定能出手不凡。

2、准备三本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典故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3、准备一报《——晚报》、一刊《读者》、一专著(余秋雨、周国平、„„)。每天出版的报纸杂志里面都有大量的信息,浏览信息可以扩大知识面,也增强快速阅读的能力。其中亦不乏语文方面的知识。

4、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剪报。看到有好文章就剪下来,贴在自己的语文摘抄

簿里。这样日积月累,终有一天你会为自己拥有丰富的精神食粮而骄傲。当然,看多了,最好还能向报社投投稿。要知道,绝大多数作家都是这样起步的。要持之以恒,如果听之任之,惰性也就随之潜滋暗长起来。

5、在学习上注意做到“三先三后”、“三戒三倡”。“三先三后”是: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三戒三倡”是:一戒把学习当做苦役,提倡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二戒过多地、单纯地死记硬背,提倡以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记忆为主;三戒解题模式化,提倡勤于思考,提倡思维的灵活性。

6、不看无聊影视。

还可以跟学生讲些小故事。小故事里,往往寓含着大道理。如:

第一个故事:培养好的习惯。

父子俩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什么样的习惯是好的习惯?说不完,但进入高中,我想总有一些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写日记,把作文当作日记来写,比如记笔记,教材的两边是给你们空着记笔记的„„)

第二个故事:自己救自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记住:成功者自救。海子说过: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如果老是想着什么“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你怎么去培养自己的自信?我要说的是:靠朋友不如靠父母,靠父母不如靠自己。这个世界只有自己帮自己,别人才会去帮你!

我们还要要求学生学习语文克服两种不正确的态度:

一种是懒散,漫不经心,认为语文学习就是那么回事,学了长进不大,不学也不会考不及格,与其白花功夫作无谓的付出,不如痛痛快快地学其它课程。另一种是急于求成,不愿做细致琐碎的积累工作,企图一日吃个胖子,幻想着一朝一夕十天半月语文水平就能有很大的提高。

最后,布置作业:

如果时间还很多,可以举一个单元作为例子当堂完成。

1、认真翻阅新教材至少两遍,你认为本册教材编得如何(好、较好、一般、差、非常差„„)?试做一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2、你最喜欢本册教材的哪个单元?你最不喜欢喜哪个单元?为什么?

3、你比较喜欢本册教材中的那些课文?你不喜欢本册教材中的那些课文?为什么?

有些教师还会有自己的“教学常规”,第一节课时也要晓谕学生。如一位老师的“教学常规”是这样的:

1、选编优秀作文,每周(每月)出一期玻璃橱窗或班级语文园地等。可以通过各种园地发表学生的文章。学生毕竟有发表的欲望,获得同学、老师的认同是每个学生写作训练时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个学生产生并增强写作兴趣的必由之路。

2、随笔。给学生以最大程度的自由,不作任何形式的限制,提倡写“放胆文”“放手文”,其间即使出现了片面的认识,甚至错误的观点,或者接触到某些“禁

忌”话题(如早恋等),也决不横加指责,更不随意公开,而应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理解,更要为学生的隐私保密。在随笔训练中应淡化刻意追求写作技巧的倾向,让写随笔如同挚友促膝谈心、知己交流感情那样轻松、自然、普通、融洽,使随笔能反映真实的生活风貌、真实的内心世界。对学生随笔定时进行评比、展览。

11.怎样上好小学语文课 篇十一

【关键词】认真;备课;注重;内容;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一、备好课,注重备课内容

要把一堂课上好,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除了对教材教法的把握外,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把握。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这一环节。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人作用结合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所以,现代教学是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采用了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关注需要,善于激发兴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三、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联系生活展现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如我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如我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12.浅谈怎样上好体育课 篇十二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 由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 从而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意识品质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不是应付考试, 而是灌输一种健身的观念, 让他们带着终身体育的信念走进社会, 使学生自觉地锻炼。有强健的体魄才有持续的战斗, 才能在各行业中不断胜出。为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 有必要研究和分析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优秀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特点:

献身精神。热爱和献身于体育教育事业。

知识水平。熟悉教学所需的多种知识, 技术和技巧。

个性。与多方面和睦相处的性格。

情绪稳定。善于适应工作, 快活、热情、体谅人, 善于创造活泼轻松的气氛。

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学到有用的东西, 尊重学生, 体谅他们的个人差别。

钻研精神。坚持不懈地研究学生和工作。

组织领导能力。体育教师重要的素质和条件。

健康。以身作则的需要, 工作性质的需要。

仪表。教师不同于学生, 为人师表, 不追求时髦, 否则尊严威信必将丧失殆尽。

声音。以正常恰到好处的声调面对众多学生讲话。

性格。公平、正直、诚恳、生活方面做出榜样。

创造性。有素养和创造性的老师, 比应有尽有或造价昂贵的场馆设施收效更大。

爱与人交往。最好的方法是接近他们, 以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们。

热情。永远朝气蓬勃的精神, 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幽默。可以缓和课堂上的紧张气氛, 把摩擦减少到最低程度, 是良好修养的标志。

三、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

学习的目的性:学生的学习即具有社会意义, 也具有个人意义。当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是, 常常会把自己的个人目标与所属的社会目标进行权衡和比较, 从而对学习目标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修改, 学习的目的性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 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自觉地学习目的, 就会为实现它而以极大的热情和坚定的毅力按一定的方向去努力奋斗。

中学生学龄中期的注意力的特点: (11.12——14.15岁) 这阶段的学生能够在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对教材有较强动机性的情况下, 毫无困难地保持有意注意40——50分钟, 他们能注意分配和立即把注意转移到有关的单个对象上。尽管如此, 他们容易分心。这种分心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行动具有冲动性, 耐受性低, 追求尽快地自己做动作, 要求在积极活动中得以成长。或者由于教材过于抽象、高深, 与他们的知识经验相距很远等。

四、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一) 教师的个人素质

在中学已于教学中, 教师要想处理好于学生的人际关系, 首先应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如果一名体育教师没有健康的身体, 端正的仪表, 在体育教学中就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 一名中学体育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 而且要有漂亮的示范动作, 能以教学大纲, 教材内容为基础, 并融入个人的独到见解和想法。

(二) 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心态情感, 不同兴趣, 特长的培养, 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 师生之间的冲突

主要是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不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师生间缺乏沟通。另外, 学生对体育课缺少兴趣, 师生间情绪对立, 上课消极待着对抗行为。

五、青春期的学生的运动系统发育特点

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的。骨借关节相连, 构成人体支架, 骨骼肌附着于骨, 在神经和神经体液调节下进行收缩和舒张, 产生各种运动。青春期运动系统的发育包括形态发育和机能发育两方面。骨在青春期的发育是人一生中变化最大的时期, 包括变长和增粗, 其中以长骨 (上、下肢骨) 的变化最为明显。长骨的每根骨的两端都长着软骨 (称骺软骨) , 内有软骨细胞, 它在青春期迅速繁殖、成熟、肥大;随着血液和营养物质的充分供给, 促使软骨骨化, 这些骨头就使劲往两头长出, 下肢骨变长, 人的身体显著长高。与骨头变长的同时, 骨膜内的成骨细胞也不断地增殖, 产生新的骨组织, 使骨的表面增厚, 使骨增粗。与此同时, 贴附在骨上的筋腱也逐渐变得粗壮。决定人高矮的因素是下肢骨和脊椎骨, 青春期下肢骨和脊椎骨的发育特别迅速, 所以身高增长快。人的身高, 十七八岁前主要靠下肢骨的发育, 十七八岁以后靠脊柱的发育。女性的身高发育多在19岁停止, 至多23岁;男性的身高发育停止多在23岁, 个别可到26岁。

青春期也是肌肉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随着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肌肉越来越发达, 青少年体重的增加, 约有一半是由于肌肉的增长。同时, 肌肉的运动功能也迅速提高。以肌力为代表, 包括握力、拉力、肌耐力等, 青春期男女都有一个突增阶段, 突增年龄女孩为10~11岁, 男性比女性晚2年。突增幅度则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运动素质如速度、耐力、下肢爆发力、协调性、灵活性等的提高也与形态、功能的发育相一致。女性在11~14岁以前, 男性在19岁以前, 各项指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男性的突增高峰在19~22岁;女性11~14岁出现第一次高峰, 14~17岁有所下降, 19~25岁出现第二次高峰。12岁以前男性各项指标略高于女性、13~17岁后差别迅速增大, 18岁以后更大并渐趋稳定。其中速度、耐力和腰腹肌力发育较早, 其次是下肢爆发力、臂肌静止耐力等。最大耗氧量是反映机体有氧能力大小的主要指标, 青春期前男女无明显差别, 青春期开始后, 男女两性的最大耗氧量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 但男性增大更显著, 青春后期女性最大耗氧量的平均值仅为男性的70%左右。青春期运动系统的机能方面, 男性和女性存在着明显差异, 因此, 在制订体育锻炼计划和安排劳动时, 男女应有所区别。女孩子应加强锻炼, 尽量减少这种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3.浅谈怎样上好语文课 篇十三

初中美术教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部分,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全社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此时,艺术教育逐渐显示出他的特殊作用,它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意识,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热爱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的兴趣,将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的绚丽多姿,五彩缤纷。

在认真贯彻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认真钻研课标与教材,不断总结课堂经验。那么如何上好美术课呢?

一、让学生初步认知和了解美术,学会欣赏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确立、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候接受美术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初一美术课程安排第一节课的内容是《在美术世界中遨游》。这是一节欣赏课,讲述课。课本列举了各种图片,画种较多,内容较多。如何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为此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呢?在讲述《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幅作品,详细介绍了有关背景,作品的规模、人物形象的高超艺术,以及秦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对世界造成的影响等等,进而由秦俑联想到以兵马俑为题材的其他艺术形象,如电影、舞蹈等等。在欣赏法国的雕塑作品《马赛克》这件作品时,我给学生讲述了雕塑的类别、社会作用等。并详细讲解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件作品的深刻含义,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动手动脑、坚持不懈,努力提高绘画能力

首先,对于绘画来说,线条是美术语言中最古老、最简洁的艺术语言。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依赖的重要造型手段。长期以来,美术是动手课、实践课。俗话说: “熟能生巧”。只有勤思考,多练习,才能得心应手。美术的种类很多,就拿速写来说,操作简便,一支笔,一张纸足矣,非常适合学生长期坚持大量的练习。所以我把速写当做一件长久的任务,让学生坚持速写练习,后来我发现学生的线描表现能力、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等得到较好地提高,长期大量的速写练习,还会为美术创作活动提供大量的形象素材。

其次,色彩是构成纷画的重要因素,恰当运用色彩,能够增强绘画的表现力。在色彩教学中,我针对色彩比较抽象、难度大的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第一步,让学生观看色彩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

比如,由红色能想到什么,学生踊跃回答,有的说,“太阳”,还有的说,“火焰”,还有说,“红苹果,红花”等等。

第二步,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熟悉色彩。

为了让学生直观体验色彩,教师用粉颜料做演示说明三原色、间色等。首先,教师把颜料盒中的品红、柠檬黄、湖蓝直接挤在调色盘上,此时学生看到红、黄、蓝三原色,接着,教师用笔蘸黄色,再蘸蓝色,在调色盘上调和这两种色,慢慢的,黄色没有了,蓝色也没有了,出现一种新的颜色,“什么颜色?”教师问,“绿色”,学生齐声回答。然后,我又调出另两种间色,橙、紫。

同学们认真地看着、听着,跃跃欲试,最后,我让同学们自己去调配,亲自体会色彩带来的快乐。

第三步,能够理解色彩具有心理效应,提高有目的地运用色彩的实际能力。

对于这项目标,我设计了一些与生活、生产贴近的色彩练习。例如,学生对服饰色彩的选择,就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性格倾向。再如,不同家居场所的色彩环境,能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效应,冬天的房间应该设计什么颜色?“红色、黄色,夏天用蓝色、绿色”,学生回答道。又如:旅游区的公园指示牌子应该用什么颜色,学生说:“红色或橙色”。在照相的时候浅色衣服用什么背景?“用深色”。这样我就让学生知道了冷暖对比、补色对比、明度对比。大家学的很认真,很快融入到学习氛围之中。

三、到大自然中去,加强室外写生

1、室外写生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大多数的课程学生必须在教室里面进行,学生在教室里面坐的时间长了以后,很多学生都希望能多一些安排室外的活动,美术课就一回室外写生的氛围,亲自体验与大自然的接触。例如,他们三个一组、五个一群、不像在课室那种严肃气氛而是自由表达,描绘对大自然的热爱。有了这样的美术课学生就会对美术课有新的认识和看法,美术课再也不只是画画几个苹果,临摹几个人物了,而是与自然生活融合在一起的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课程。

2、室外写生课可以弥补书本单一或没有的知识,书本是向学生

传授知识最好途径之一,但有时也会学得书本知识是一种单一知识,缺乏体验,所以必须有实践去亲自体验和感受。室外写生课可以弥补美术课中书本单一或没有的知识。例如,书本上的楼房和树木都是艺术家经过加工,概括后的作品。如果每次都是让学生看着书本或临摹书本的画,那么学生的思维将会受到限。室外写生课让学生看到自然界原本特征,那么高大的楼房;那么茂盛的树木、那么精彩的生活……由于小学生对直观事物极感兴趣,对表达的欲望也特别强烈,只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他们很快就会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来,尽情的,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事物无拘无束的表现出来,这正是室外写生课所具有的魅力。

3、室外写生课可以为今后的创作提供很好的素材,要想创作一件作品,必须有足够素材作保证。室外写生可以为今后的创作提供很好的素材。学生没有经济来源,没有拍摄工具,室外写生是他们搜集素材最 动物好的方法。例如,在室外写生时,把描绘到的蓝天,房子、树木、人物、动物……进行归纳整理,待以后创作时就是他们很好的素材。

经过多次室外写生,同学们对书本知识更加融会贯通,同时也增强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技能,提高了审美,陶冶了情操,人变得了开朗了,自信了,人格也得到了锻炼。

四、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生的作业,我曾经留意保存下来,等到新一届学生上课

时,我把相关的作业拿出来,这样他们的心里就有一个比较,大多数同学是有上进心的,好的作业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朝自己的目标发展。同时也经常将他们的作业制成展板,在全校展出,学生每每看到自己的作品,往往激动不已,为今后更好的开展美术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4.浅谈如何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 篇十四

文课

怎样的一节课才算好课呢?我认为: 一节好课是将简单发挥到极致的课。

一节好课是将教师的个性与自身特点尽情展示的课。一节好课是平实中闪烁着亮点的课。

一节好课是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发展变化的课。一节好课是动静相宜,静中生慧的课。

一节好课将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目标高度整和的课。

要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我就从五个方面对此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面对儿童,我们要深入浅出

尽管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特,但时刻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他们向前。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二、课堂阅读要放松

首先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是上好一堂课基础和关键,只有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有好的教学设计,才有好的教学实施。那么如何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呢?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这样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他说人生是一道风景,我们要慢慢地欣赏,慢慢地品味,读书更是一道风景,优秀作品值得我们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这种阅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最能打动自己是什么地方,产生第一感觉。一句话,就是我们在阅读文本时是一种放松的心态阅读。

三、课堂教学要务实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谓务实,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学生体验真情实。

四、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充满激情呢? 1.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要入情。

这 要求教师要准备一个好的导语,好的导语是一节课上好的前提,有了好的导语就为以后课程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课程中步步深入。例如:我在讲授《长城》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讲授了有关长城的故事如:定城砖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学生听完了,开始对学习这篇课文充满了欲望。这也为上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2.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学生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通过不同的手段向学生们展示课文中的形象,比如说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例如,我在授《观潮》一课时,我通过播放声音,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就这样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中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所以教师在展示课文的意境,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课文中的形象,以及其它多种形式。3.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移情” 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情。“移情”要通过读来实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而“精读”是必经之途,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断、词句,读出其神韵。学生在前阶段的细读中,往往顾及情节的发展变化,顾及不到语言较深的内涵,所以我们应该认识课文语言不仅是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从而使激起的情感深化,在学生动情之时,随即导入课文中的传神之笔。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

五、课堂中要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总之,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而不是钻进应试教育里,每一堂课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在习惯思维中,第一课时没什么意思,无非是学字词,读课文,理文脉,教一点文本,不像第二课时,可以重组文本,品悟文本,容易出彩。然而实践证明,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性,已逐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笔者有幸参加前不久在扬州举办的江苏省第六届“蓝天杯”小语会课观摩活动,感慨良多,如何教好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现粗浅地谈谈。

一、引导学生读充分。

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于老师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也是这样做的。课前,于老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其中一点就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课始,他拿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由读课文,保证每个学生最少读3遍。然后,逐节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每一句、每一段。

与于老师坚持带领学生充分初读课文的做法相比较,当前教师基本上做得不到位。他们一般要求学生读一遍课文,然后也安排检查读课文环节,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都设计了指导朗读重点句段的环节。整个看下来,在一堂课中,学生读课文的遍数最多的不到3遍。学生没有充分阅读课文,被叫学生读书效果一般,还有部分学生读破句子、读得不正确,以致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学生答非所问。教师本想避免学生花在读书方面的时间多了,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实则得不偿失。因为没有让学生充分读,读充分,使得教学活动跌跌撞撞,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须讲究。

课堂上,如果教师能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所提问题蕴含趣味,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因此,教师都重视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设计问题除了要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层次和心理接受程度。设计一些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提倡问题带有开放性,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教师课堂应避免提问次数过多,问题过碎,过于简单。如一位教师教《螳螂捕蝉》,为使学生得出吴王固执的特点,在学生读过课文第1节后,设置了以下问题:

1、“固执”怎么理解?从哪里可以看出?

2、“处死”怎么理解?

3、“死命令”怎么理解?不可更改的命令是什么?

4、大臣的劝告有理由吗?成功了吗?

5、由此可见,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之下,学生一个接一个站起来回答,气氛开始热闹起来,但留给听课教师的感觉是华而不实。《螳螂捕蝉》是六年级课文,六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抓住关键词理解句意的方法,且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我来为这一部分内容设计课堂问题,就提一个问题:从哪些词语上,可以看出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课堂提问能引发学生思考,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在问题反馈时,也能相机强化学生扣住关键词理解句意的意识,培养学生品词悟句的能力。

三、课时衔接须明确。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带领学生扫清字词这个拦路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精读文本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衔接第二课时的教学,一般在第一课时里教学一部分内容。这里的一部分内容的定位要准确,不能失之偏颇。依笔者的教学实践,第一课时所要涉及课文的一部分一般选择第一段文本,学完后,便抛出一个与后面文章有关的中心问题,激发学生课后预习,实实在在地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笔者也看到了另一个情况。再以《螳螂捕蝉》为例,教师在第一课时里就引导学生跳过课文的前几节内容,直接学习第9、11节,这两节分别写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内容及故事蕴含的意思。通过精读教学,学生都能明白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身后的祸患的道理。事实上,这已把这篇寓言故事所要阐述的深刻道理揭示出来了,也就是已经突破了这一课教学的难点。既然这样,那还要第二课时干什么呢?

四、讲练结合促有效。

当前,小学语文课提倡低耗高效。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精讲精练,尽量压缩教师讲的时间,节约出时间带领学生练习。即要求我们分配好时间,做到讲练结合。第一课时,我们要考虑练习什么的问题?当然,这里的练习不能停留在训练朗读课文上,还可以安排练习写字,练习仿写精彩语段等。试想,我们每一节课里,都能进行扎实有效地动笔练习,何谈学生写不出工整美观的字,写不出文笔生动的习作来。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练习环节应该放在第二课时教学中,等学完课文再带领学生练习。这与不少专家、名师倡导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动笔” 的理念是不相符的。

没有第一课时的扎实,就难求第二课时的精彩。这就要求我们虚心探讨第一课时的教学问题,搞清楚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从而上出与第二课时同样精彩纷呈的课来。

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可以看出小学 童年生活对孩子的重要性。下面仅从四个方面对此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课堂教学要“求真”

学生的主体作用概括为学习求真、生活求真、做人求真三个方面。所谓“求真”就是“求是”,去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否定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谓真,首先是讲真理,教师所教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真理,和同学们共同研究、探索的科学是真理;其次是真实,课堂要有真实性,它追求教与学的实际效果;最后是要真诚;真诚地对待学生。

语文教学中的“求真”,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真实地呈现出文本思路,真实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不论在基础知识的教学、阅读过程中的教学,还是作文中的指导,只有把“真”展现出来了而后又去引导学生体现“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允许做的,什么是有悖道德和法律的,这样,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地健康、快速地成长起来。

二、课堂教学要“务实”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谓务实,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学生体验真情实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中的真与实得到和谐的、完美的统一。

八十年代朱作仁教授提出“真实、朴实、扎实。”今天我们重提三个“实”,是很有针对性的。语文课堂的虚假成分往往很多,有效成分减少,再有就是形式主义,不注重结果,尤其是公开课。语文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人文性是需要的,但不能一味地人文,也需要基础,两者不可偏废。

三、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充满激情呢?

1、立足教材,提倡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的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性,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记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激发他们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氛围。

3、教学中要注重“溶情”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

四、课堂中要“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例如,上课时称呼学生为“孩子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一种爱;用一种爱的眼神去鼓励学生学习这也是一种爱;实施有效的激励评价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热请,这也是一种爱……

总之,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可以看出小学 童年生活对孩子的重要性。下面仅从四个方面对此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课堂教学要“求真”

学生的主体作用概括为学习求真、生活求真、做人求真三个方面。所谓“求真”就是“求是”,去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否定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谓真,首先是讲真理,教师所教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真理,和同学们共同研究、探索的科学是真理;其次是真实,课堂要有真实性,它追求教与学的实际效果;最后是要真诚;真诚地对待学生。

语文教学中的“求真”,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真实地呈现出文本思路,真实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不论在基础知识的教学、阅读过程中的教学,还是作文中的指导,只有把“真”展现出来了而后又去引导学生体现“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允许做的,什么是有悖道德和法律的,这样,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地健康、快速地成长起来。

二、课堂教学要“务实”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谓务实,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学生体验真情实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中的真与实得到和谐的、完美的统一。

八十年代朱作仁教授提出“真实、朴实、扎实。”今天我们重提三个“实”,是很有针对性的。语文课堂的虚假成分往往很多,有效成分减少,再有就是形式主义,不注重结果,尤其是公开课。语文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人文性是需要的,但不能一味地人文,也需要基础,两者不可偏废。

三、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充满激情呢?

1、立足教材,提倡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的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性,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记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激发他们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

教学氛围。

3、教学中要注重“溶情”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

四、课堂中要“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例如,上课时称呼学生为“孩子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一种爱;用一种爱的眼神去鼓励学生学习这也是一种爱;实施有效的激励评价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热请,这也是一种爱……

总之,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何教好小学高年

级语文第一课时

——《青海高原一株柳》听后有感

溧城中心小学 萧萧秋月 今天,我有幸听宋月华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收获很大。宋老师年纪轻轻,敢于挑战,课堂效果有声有色,使我想了很多——

在习惯思维中,第一课时乏味了些。第二课呢,可以重组文本,品悟文本,容易出彩。然而实践证明,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性,已逐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那么如何教好小学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结合宋老师教学的实际,现粗浅地谈谈。

一、引导学生读充分。

“书不读熟不开讲”宋老师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也是这样做的。课前,宋老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其中一点就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课始,他拿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由读课文,保证每个学生最少读3遍。然后,挑战逐节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每一句、每一段。

二、随文识字,随文解词

逐节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时,进行随文识字解词,识解的字词必须是学生不会不解的。真正做到解惑的效果。

宋老师在课堂上的识字解词教学非常扎实有效,解词方式不拘一格,难解词语采用选择词义;难写字,让学生自主想办法记形,如“虐”学生自用拆字法,“虎”字头下张开爪子,爪牙向外才能更好抓住猎物,所以雪子底朝外,多有创意的识字法!

遇到新词,学生的灵活运用非常重要。课文三四节中有许多生涩词语,宋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基础上,又进行填空练习:()的原野()的山峰()的蓝天()的青山()的原地„„灵活运用式的练习后,再让学生去发现所填词语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了三四小节的意思:青海高原环境恶劣。

而易解词语忽略不提,真正做到解学生不解词语!

三、整体回归,理清脉络,感知内容。明白课文写什么?

逐节的检读课文中,词语解惑了,节意感知了。那么对于整体回归的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也是迎刃而解。学生的对课文的脉络梳理水到渠成,所以宋老师课堂上的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也是顺畅而下。

四、课时衔接须明确。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带领学生扫清字词这个拦路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精读文本打下基础。宋老师为了更好地衔接第二课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学完后,便抛出一个与后面文章有关的中心问题,激发了学生课后预习,实实在在地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五、讲练结合促有效。

当前,小学语文课提倡低耗高效。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精讲精练,尽量压缩教师讲的时间,节约出时间带领学生练习。即要求我们分配好时间,做到讲练结合。第一课时,我们要考虑练习什么的问题?当然,这里的练习不能停留在训练朗读课文上,还可以安排练习写字,练习仿写精彩语段等。试想,我们每一节课里,都能进行扎实有效地动笔练习,何谈学生写不出工整美观的字,写不出文笔生动的习作来。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练习环节应该放在第二课时教学中,等学完课文再带领学生练习。这与不少专家、名师倡导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动笔”的理念是不相符的。

上一篇:教师上课开场白下一篇:街道就职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