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需要常态化

2024-07-14

安全管理需要常态化(共14篇)

1.安全管理需要常态化 篇一

隆回县财政局优质服务常态化管理措施

为确保“优质服务在财政”活动取得实效,积极开展创先争优,高标准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特制定如下管理措施:

一、成立优质服务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龙德平

副组长:邱清响、卿燕生

成员:局其他班子成员和股室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宣传组织组和督导检查组。

办公室主任:王玉超,成员:罗鑫、周珀名、黄镇东。工作职责: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与落实工作。

宣传组织组组长:邓联健,成员:袁名雄、廖仲立、刘晓初、刘杰晟、肖恒

工作职责: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好活动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工作,落实需整改的问题。

督导检查组组长:周立平,成员:肖太康、谭显华 工作职责: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负责对局属单位活动开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工作。

二、实行优质服务常态化管理

局属各单位要把“优质服务在财政”活动做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并按照活动要求逐项予以落实。优质服务常态

化管理内容:

1、文明办公。单位工作人员坚持佩证上岗,设立工作岗位牌、工作承诺牌和人员去向牌(此项工作由人教股牵头,办公室协助);认真落实 “首问负责制”,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热情接待办事群众,微笑服务,礼貌待人。局一楼大厅便民服务咨询台,属各单位按轮值的方式安排专人接待办事群众,解答办事群众提出的问题。

2、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形式和管理职责,做到依法照章办事。

3、公开办事程序。按政务公开的要求,设立岗位职责、公开服务承诺、业务办理流程、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和办事结果,实现 “阳光财政”。

4、实行限时办结制。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认真落实限时办结制,努力做到无群众投诉现象发生。

5、美化办公环境。办公室内保持整洁卫生,办公用品、文件资料摆放整齐有序。

6、优化服务手段。实施信息网上收发文制度,建立健全各类信息库、资料库,创建便捷高效的工作服务。

7、营造和谐人际环境。单位内部形成讲团结、比服务、争贡献及互帮互爱,争创一流的局面的文明氛围。

8、设立便民服务咨询台。属各单位按轮值的方式安排

专人去一楼大厅便民服务咨询台值勤,接待办事群众,解答办事群众提出的问题。

三、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局活动督导检查组对局属各单位“优质服务在财政”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每季对检查情况进行讲评,印发督查通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其纠正。

四、考评结果的运用

局活动领导小组把本次活动考核结果纳入单位年度绩效文明考核内容,并做为干部职工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O一二年三月一日

2.安全管理需要常态化 篇二

医院标准化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 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解放军总医院历时4年, 对常态化的标准化管理进行了探索, 分别开展了“标准建设年”、“标准深化年”、“标准落实年”和“标准验收年”主题年活动, 通过建标、贯标、落标、验标, 创建了一套每事、每人、每时相互关联制约的, 覆盖全员、全流程、全岗位的常态化医院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本期特别策划从体系框架、标准内容、运行机制、考核监管等方面, 对其关键内容加以报道, 以期为我国医院标准化管理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 对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的提高有所促进。

3.安全管理需要常态化 篇三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常态化;预防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人类创造文明的可能性不在于其超然的生物天资和地理环境,而在于他对极端困难处境挑战的反应。”反应速度的快慢就是由困难出现之前的准备工作充分与否决定的。当今我国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公共危机呈现出高发态势,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迫切需要找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应对方法,来提高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效能。以预防为先导,进行常态化管理,是减少危机发生、降低危机损失的现实选择。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两把利刃:“以预防为先导”与“常态化管理”

(一)“以预防为先导”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原则

危机预防,是指在危机发生前,通过政府的主导和全社会的动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消除危机隐患,避免危机发生。危机预防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步,是避免危机大规模爆发,防止危机扩大,减少危机损失的关键,也是其他危机管理措施的基础。因此,“以预防为先导”是现代危机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

(二)“常态化管理”是提高危机应对能力的有效途径

“常态化”,就是日常工作的标准要求,是管理的过程和措施。危机常态化管理的实质是把危机管理行为贯穿于危机的整个过程中,深入一个组织的日常运作中。公共危机管理必须从强化事前预防和日常管理的环节出发,有效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对于危机管理者来说,如何在建立灵活的组织结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警和危机预控等方法,把危机扼杀在潜伏期或萌芽状态,比起危机爆发之后再采取措施更有效。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蜕变

经历了SARS及其之后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的洗礼,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具体经历了以下蜕变过程。

(一)在教训中摸索出成功的实践

从2003年的“非典”到2011年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国政府受到的指责更多的不是来自于危机管理本身,而是政府信息的不透明。这种无视公民知情权以及主体责任的缺位带来了比危机本身更为严重的代价。然而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教训,中国政府才逐步摸索出了应对危机事件的有效办法,2013年的四川雅安地震无疑是这一转变的有力见证。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反应,利用媒体公开透明宣传,第一时间公布灾情,满足了大众对灾区信息的渴求,及时制止了流言的蔓延,给救灾工作以正面影响。这次成功的实践挽救了生命的尊严,同时也有力的增强了政府的合法性。

(二)从成功实践到观念转变

成功实践的背后包含着的是政府对“人”这一危机问题中最核心因素的重新界定。长久以来,国家与集体利益先行的观念根深蒂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在面临危机事件时偏离了治理重心,凸显出对生命的漠视。然而,随着民众主体意识的增强,政府的危机治理观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从降半旗、设哀悼日等做法可看出政府在向生命致敬,这种观念的转变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只有对生命充满敬畏之情,才可能会出现一个真正让民众满意、有担当的“责任政府”。

(三)从观念转变到制度建立

在借鉴国外危机法律的基础上,我国正在逐步建立自己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标志着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开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2007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结合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的法规、办法,初步建立了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但是总体观之,目前形成的各类预案大多停留在观念、政策和原则层面,缺少指标化、操作化的行为规范体系。

三、对以预防为基点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若干思考

(一)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系统

要预防和战胜公共危机,必须事先建立起一整套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系统。该组织系统应以反应迅速、见效显著为特点,不能使其沦为行动缓慢、没有效率的官僚组织。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系统应包括决策和指挥系统、各种专业的救援系统、信息收集、传输和处理系统、物资准备和调度系统、人员培训和技术储备系统等。各子系统在执行任务时要能够互相联系和协调。

(二)公共危机管理运行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运行机制是指为在日常和应急条件下的操作提供具体模式,实现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在日常管理和应急状态下的工作程序及两种任务状态的任务切换。公共危机管理机构既要建立负责有关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总结、理论研究和危机预防的日常工作机制,也要建立以各级市、县应急指挥中心为龙头、各职能部门参与联动的应急处置机制。

(三)公共危机管理技术平台

技术平台的建立要针对公共危机的基本问题,并考虑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具体需求。在结构上,通常应包括监测预报系统、综合信息平台、综合通信指挥平台、专家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应对不同危机类型的专业子系统。在技术上,其主要内容就是建立一个高科技的指挥调度中心,以及各种专业或非专业救援机构都纳入一套智能化信息处理和通讯平台之中;同时,把传统的报警系统和特号服务系统整合为“一号拨入”的联合接警,为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保障和支持。

四、建构以预防为主的常态化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实施办法

公共危机本身是一个各种错综复杂的事件结合体,有效解决公共危机实质上是政府治理的问题。推进以预防为主的常态化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建构,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的组织架构,形成政府内部纵横交错以及政府与社会间的组织关系结构。

(一)推行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制度安排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制度安排是一个防范、控制、化解危机的政策预设过程。制度安排本身包含了常态下制度与政策对逆境的预设,它具有一定的制度弹性。

1.建立健全预控社会危机的相关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已出台了《国家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目前我国仍缺少全国统一的预防、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法律。同时,还要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工作,如在《宪法》中设立专门的预防和应对紧急状态的条款,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紧急状态期的行政权力,使公共危机治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构建社会突发性事件的早期预警系统

首先,要规划和制定预警计划和方案。科学合理的预警计划和方案可以有效减少决策时间和压力,减轻人们的心理恐慌感,合理配置所需的资源,使危机预控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然后,要建立危机监控系统;其次,要建立公共危机评判系统,危机评估是危机预控的重要环节。最后,要对评估后的危机进行预报。

(二)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危机治理体系的组织保障工作

制度安排是基础,组织系统是保障,两者不可偏废。构建完善的危机预防组织系统,首先必须设立统一的危机预防组织机构;然后应当廓清各治理主体的责任,构建立体的危机预防主体系统。

1.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危机预防组织体系

我国的一些政府部门都已建立了相应的社会突发事件预警组织机构。但是,建立综合性的危机预防组织体系并不是组建几个危机预防组织机构这么简单,它需要构建由不同类型、层次的机构所组成的公共危机治理系统。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危机预防组织体系,只是由不同政府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牵头建立了各类危机预防的组织机构,组织健全状况和危机预防水平各不相同。此外,我国有很多危机发生概率较高的领域还未建立起相应的危机预防组织体系。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完整的危机预防机构。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级危机预防机构监督。

2.廓清政府与社会的责任,构建立体的危机预防主体系统

公共危机治理的过程,在实践中同时也是一个治理主体责任廓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政府与社会在利益共担的基础上,重新廓清各自的责任、整合双方的力量,携手构建立体的危机预防主体系统。

(1)危机预防中政府职能的发挥

一方面,要求政府具有强有力的社会动员能力,在最短时间内运用最有效的手段集中社会资源预防社会危机。故政府在危机预防过程中,一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合理行使行政权力,及时部署预防工作,做好社会动员。另一方面,适度合理的信息公开是责任政府预防危机的理性选择。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政府及时把危机发展态势和危机预防工作进度等信息公布给公众,使民众全方位了解危机的真实情况,使民众自愿按照政府的指示积极配合危机治理工作。信息公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完全公开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庞大的公民社会。就目前国情而言,能够负载巨大社会责任的公民社会尚处于培育之中。因此,适度合理地公开信息是政府预防危机的理性选择。

(2)危机预防中社会力量的发挥

首先,科学利用公众危机心理可以避免过度的恐慌。若组织程序上的公共危机治理措施与社会的危机心理形成良性互动,就能迅速达成危机状态下的社会一致,反之则会造成更大的社会动荡。其次,提高社会组织能力,承接政府回让的权力。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社会团体本身发育的不健全,再加上政府强有力的社会动员能力阻断了社会自组织能力的培养,我国社会自组织能力较弱。自组织能力较弱的社会无法承担危机发生时属于它的那份责任,也很难有效地行使政府回让来的权力。提高社会的自组织能力、有效行使政府回让的权力是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社会力量发挥作用的重中之重。(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里杰斯特.危机公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2]蔡志强.社会公共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美)[M].符彩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5]金太军,赵军锋.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协调:系统、类型与结构[J].江汉论坛.2010.

[6]赵军锋,金太军.公共危机中政府协调的情景分析[J].晋阳学刊,201l.

4.优质服务常态化管理措施 篇四

为了加强我中心优质服务的常态化,更好的为群众服务,特制定如下管理措施:

一、首问责任制

为方便群众和其它机关同志来我中心办事,更好地为公众服务,遵循认真负责、热情周到和不推诿、不拖拉的原则,实行首问责任制。

来本中心办事人员询问的第一位工作人员,即为中心首问责任人。首问责任人有责任向询问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当面询问时,属首问责任人所在科室职责范围或首问责任人能够答复的事项,能当场答复的要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告知期限,或做好解释工作。

对不属于首问责任人所在科室职责范围内的询问,首问责任人应负责为询问人指明有关科室或带领至有关责任科室。

电话询问时,属本科室职责范围内的事项要热情礼貌地给予答复;属其它科室职责范围的,要告知该科室的电话号码。

对违反首问责任制的工作人员,一经查实,对相关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和内部告诫,并作为公务员考核和奖惩评比的依据之一。对于屡教不改,严重损害机关形象的,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二、限时办结制度

中心各科室应根据职责范围和效能建设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所承办事项的办理时限。对服务对象咨询的疑难问题,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办理。对能办的事项要及时予以办理;对需要请示分管领导的问题,应在2日内办结;对需要研究的问题,应在7日内办结。

对服务对象提出的申请,在其符合相关规定及手续齐全的前提下,应在规定或承诺的时限内办结。

对即办事项,在服务对象手续完备、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应当场予以办理,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和刁难。

对限时办理事项,经办人员应即时办理。

对服务对象提出的办理事项,无正当理由不得延时办理。如特殊情况确需延时办理,经办人员应按照职权规定报分管领导审批,并告知当事人延时办理的理由。

违反本制度,按中心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三、一次性告知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中心工作程序,为服务对象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实行一次性告知制。

中心关工作人员对前来办事或咨询有关事项的服务对象或相关人员,必须一次性告知其所要办理事项的依据、时限、程序、所需的全部材料或不予办理的理由。

对服务对象要求办理的事项,经办人应当按时予以办理。

对服务对象或当事人所办事项涉及材料不清楚以及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不明确等特殊情况,经办人应及时帮助其咨询了解或请示报告,并将结果告知,不能一推了之。

对需一次性告知的事项,除电话咨询或可用口头形式一次性告知的外,其他的均要以书面形式告知服务对象或当事人。

5.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常态化管理细则 篇五

为了加强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集体荣誉感,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构建和雅教育,依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和学校有关制度,制定本细则。

一、卫生包干(30分)

1、教室内要保持窗明几净、清洁卫生。脏、乱、差每次扣5分;卫生工具不能摆放到指定位置的每次扣1分;窗台有积灰的每次扣1分;垃圾要确保每天至少清理一次,如清理不及时的每次扣2分;学生物品摆放不能做到整齐有序、桌肚内有垃圾现象的查到每人每次扣1分。此项共15分,扣完为止。(此项检查与晨检、午检同时进行)

2、教室外的走廊、包干区无纸屑、无杂物;走廊墙壁无印迹、无积尘、无蜘蛛网。违反上述要求,每条扣1分。此项共15分,扣完为止。(此项检查与晨检、午检同时进行)

二、学习习惯(10分)

3、早晨一到校即到班,到班即到位,到位即读书。遵守纪律,不随便离位,不随便进出教室。(由各科组长下位收作业,在7:30之前作业收齐并送至指定的地点)。读书时,姿势端正,书声朗朗。早晨7:30后,值日生到各班对读书情况和红领巾佩戴情况进行检查。读书时秩序混乱的,扣1分,提醒后仍然混乱的扣2分,没有值班教师在班的另扣2分,此项共5分,扣完为止。(晨检时间为:早晨7:30)

4、午间自觉遵守纪律,自主学习,不随意走动,不大声喧哗。值日生12:30到各班进行午检,违反上述要求,每1人扣1分,没有值班教师在班的另扣2分,此项共5分,扣完为止。(午检时间为:中午12:30)

三、两操一舞(20分)

5、眼保健操:上课铃响,全体同学均进班入座(在功能室上课的在功能室做操),做好做操准备。做操过程中,学生闭眼,坐姿端正,穴位正确,节拍准确,保持安静。值日生在眼保健操开始时,分别到各班进行检查。违反上述要求,每1人扣1分。没有上课教师提前到班的另扣2分,此项共10分,扣完为止。(此项检查时间为:上午、下午眼保健操时间)

6、大课间活动:队伍集合做到“静、齐、快”。进退场有序,做操态度认真,动作规范,整齐划一,无不出操现象(身体不适除外)。排队不整齐、集合不及时,行进中有随便讲话的,广播操、校园集体舞学生动作不正确、不整齐的每人扣1分。此项共10分,扣完为止;有认真领操的教师的班级加2分。(此项检查时间为:大课间活动时间)

四、纪律安全(10分)

7、中午各班按时放学,不补差。放晚学,各班由班主任(或路队长)把本班队伍带至校门口指定区域,任何同学不得中途离队,行进中保持队形整齐,不拥挤、不吵闹。放学不整队集合、学生有乱跑现象每人次扣1分。校园内不得骑自行车,车辆须在指定区域整齐排放。校园内骑自行车的每人次扣2分。车辆排放不整齐,扣2分。此项共5分,扣完为止。(此项检查由值日生在上、放学时间进行监督。自行车排放在晨检和午检时进行)

8、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不做危险及不卫生游戏,不追逐打闹,不攀爬栏杆。在校期间学生发生安全事故的每次扣5分,造成负面影响的取消本月甚至本学期评优评先资格。(此项检查由值日生实行课间巡视,同时参照值日教师提供的情况)

五、文明礼仪(30分)

9、每位少先队员在校必须佩戴红领巾(天气炎热时,学校统一通知不佩带),不佩戴红领巾者1人次扣1分。此项共5分,扣完为止。(此项检查与晨检、午检同时进行)

10、就餐须服从值日教师安排,做到有秩序、讲文明,不大声喧哗,不浪费粮食,不乱倒剩饭剩菜,按指定地点送达餐具。违反要求,每人扣1分。此项共5分,扣完为止。(此项由值日生在就餐时检查、监督,同时参照值日教师的记载)

11、学生在校园内不得乱扔果皮杂物及其它垃圾,不随地吐痰。班级学生有乱扔瓜皮纸屑等现象,如有发现每人每次扣5分。此项共15分,扣完为止。对于情况严重(扣分可以超过15分)、屡教不改的给予广播通报批评。(此项检查由值日生实行课间巡视,全体师生参与监督,对提供线索的经核实后给予加分)

12、学生见到师长及来宾主动问好或行少先队队礼,同学之间团结互助,不欺侮弱小病残同学。在校期间尽量使用普通话交流,不讲粗话、脏话。违反要求,每人次扣1分。此项共5分,扣完为止。(此项检查由值日生实行课间巡视,同时参照值日教师提供的情况)

6.安全管理需要常态化 篇六

为明确建设工程项目监管责任,落实监管措施,实现对所有在建项目监管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全面提升施工现场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制定此管理制度。

一、实行分片管理,科长负责制。

所有工程项目实行分片分区域分科室管理原则,责任科室负责所辖区域项目的日常监管工作,科室实行科长负责制;每个受监项目都要明确一名质量监督员和一名安全监督员(所属片区未受监的开工建设项目由科长指定督办和查处人员),实行监管责任到人。

二、实行全过程监督,每月巡检频率不少于2次。责任监督员对所辖项目的质量和安全从开工到竣工验收实行全过程监督,承担监督责任。每月对所辖项目的现场监督巡查不少于2次,查处问题,督办落实整改工作,及时录入监管信息,传输实时监管视频和图片资料,向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重大和疑难问题。同时,及时做好所辖项目相关信息的统计和整理报送。

三、明确安全监督职责,实行安全监督常态化管理。

1、严把项目开工安全条件审查关。对不符合开工前安全生产条件的项目,一律不得准予开工建设。

2、严格落实安全监督交底工作。从介入监督开始,安全监督员应向工程项目部、监理部和建设单位出具安全监督计划书,提出安全监督工作具体要求,要求责任单位按既定的目标安排和落实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措施。

3、严格关键岗位人员到岗履职。督促、跟踪责任主体抓好责任单位关键岗位人员履职行为的监督。一是关键岗位人员是否在岗、人证是否相符;二是关键岗位人员是否正确履职,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是否及时得到了整改和消除。对不在岗或在岗履职不力的关键岗位人员,责成责任单位更换,情节严重的,应对项目经理(项目总监)记严重不良行为记录。

4、突出重危大工程的识别、监控和隐患查处整改直至消号。督促、跟踪责任主体抓好重大危险源的查处和整改。对工程项目的施工用电、起重设备、深基坑、高边坡、脚手架、支模架、后浇带等重大危险源根据各项目工程进度实施动态监管,要求项目部在醒目位置及时更新和公示重大危险源名目,专职安全员对每处重大危险源每天不少于一次的检查。安全监督员每一次的巡查重点须放在重大危险源隐患的消除上。

5、强化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措施的落实。一是要设立大门(门楼)和围挡要规范化;二是进场道路要硬化;三是要建立车辆冲洗平台(有土石方进出的工地);四是材料堆放要整齐有序;五是安全通道要防护畅通;六是“七牌一图”及安全质量宣 传挂图要整齐美观;七是办公区、生活区要硬化和无卫生死角;八是要进行扬尘和噪音的治理;九是洞口和临边防护的定型化、标准化。

6、抓好对所辖项目的安全生产企业考评和达标验收工作。

四、明确质量监督职责,实行质量监督常态化管理。

1、严格落实质量监督交底工作。从介入监督开始,质量监督员应向工程项目部、监理部和建设单位进行工程质量监督交底,落实工程各阶段质量控制要点和日常质量监管工作要求,要求相关责任主体单位严格按图施工、严格把控工程施工质量。

2、严格关键岗位人员到岗履职。抓好责任单位关键岗位人员履职行为的监督。一是审查五方责任主体单位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签订是否符合要求,责任单位和承诺人与项目实际是否相符;二是关键岗位人员是否在岗、人证是否相符;三是关键岗位人员是否正确履职,特别是对项目经理、施工员、技术负责人和质量专监履职行为的监管,施工日记、监理日记(旁站监理记录)及质量检查记录是否与施工现场一致。对履职不力的,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更换处理,情节严重的,应对项目经理(项目总监)记严重不良行为记录。

3、严把工程质量检验检测监督。一是抓好桩基、基础工程的检验检测,桩基坑、基础开挖桩基和基础承载力的相应检验检测在检测前应报检测方案、合同及资质到监督科室备案,监 督科室审查方案是否达到规范要求,对现场的检测应及时抽查,对没达到规范要求的严禁进入后续阶段的施工;二是抓好进场原材料的检验检测,所有的进场原材料都必须先检后用,严禁无出厂合格证和产品合格证的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严禁使用无生产资质厂家生产的商品混凝土;三是抓好二维码见证取样送检工作监督,工程项目所有的材料送检都必须实行二维码见证取样,无二维码信息的试验报告一律不得作为项目材料试件质量的凭证;四是抓好同条件试块、标养室(厢)的现场监督。

4、严抓隐蔽工程质量验收监督。所有的隐蔽工程在隐蔽施工前必须通过验收,并留取项目现场、重点部位及验收情况的影视资料,验收资料实行严格签字把关,验收资料不符合要求的,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对涉及结构质量安全的隐蔽工程未通过验收合格进行隐蔽施工的,整个项目不得认定为合格。

5、严抓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治理。对梁、板、柱现浇开裂、露筋、蜂窝、夹渣问题,厨房、厕所无反边、防水不到位渗漏问题,窗台无压顶或压顶不规范、墙体砌筑质量差外墙渗漏、开裂问题,现浇楼梯施工缝留置错误,墙柱无拉接、不同建筑材料介面未设网连接等问题,作为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治理的重点。建筑工程在主体施工前或市政道路工程在进行路面工程施工前,要求建设单位提供经过施工图审查的质量常见问题治理设计专篇,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根据设计专篇,制定出专项施 工方案和专项监理实施细则,在施工现场设立首层示范或首段示范区,不符要求的不得推荐参评工程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工程)。

6、严把验收监督关。房建工程桩基、基础、主体、建筑节能、分户验收监督抽查及市政工程的管线、路基、路面等各阶段性验收和竣工验收,存在的质量问题未整改到位的,阶段性验收不予认可通过,未通过阶段性验收的,不得准予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加大对工程实体结构质量保证资料和阶段性验收资料的审核把关,资料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准予竣工验收。严格分户验收的监督管理。竣工验收中发现影响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问题未整改到位的,分户验收存在弄虚作假的,监督组不得出具质量监督报告,工程不得交付使用。

五、强化监督主动履职,实行失职问责追责。

7.安全管理需要常态化 篇七

解放军总医院自2011年起, 历时4年, 分别开展了“标准建设年”、“标准深化年”、“标准落实年”和“标准验收年”主题年活动。在此过程中, 围绕患者服务过程中常见多发的质量与安全问题, 学习借鉴ISO、美国、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医疗服务标准[1,2,3,4,5,6], 参照我国国家、军队医院评审标准, 结合医疗核心制度, 创建了一套以病人为中心、以《四个指南》为内容, 从顶层到末端、从部门到岗位、从定量到定性、从运行到考评的《301常态化医院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 包括常态化的标准框架体系、常态化的标准内容体系、常态化的标准运行机制和常态化的标准考核体系;着重改进了国内外评审评价标准存在的“突击达标”导向和管理模式与医院日常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关联不紧密问题, 提升了标准化工作的效能, 促进了质量持续改进落到实处。

2 常态化的标准体系框架设计

常态化的医院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框架设计:在粒度上细化到“每事、每人、每时”, 岗位上覆盖“临床医技岗、医疗保障岗、医疗管理岗”, 时序上关注“过程、节点、追溯”, 将每一个操作片段与患者的整体质量安全绑定在一起, 即粒度最小化、岗位全覆盖、时间连续性。结果见图1。

如图1所示, 解放军总医院常态化的标准体系框架包括事件维、员工维、时间维3个维度。事件维主要通过梳理医疗、护理、医技、保障、管理工作的所有业务事件, 用《业务标准指南》对业务操作进行的标准化要求;岗位维主要通过对岗类—岗系—岗群到每一个具体岗位的逐层分解, 用《员工行为指南》对岗位操作进行的标准化约束;时间维主要对每一个事件的岗位行为规范用时间序列进行关联和再约束, 并通过《标准考核指南》进行效果检验。

3 常态化的标准体系内容设计

“常态化”的医院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内容设计:需要覆盖“全员、全流程、全岗位”, 即人人有标准, 事事有标准, 时时有标准。

解放军总医院常态化的标准内容研究过程中, 把“人”与“事件”分别设定为标准规范约束的“对象”, 对每个人用岗位标准约束, 对每个事件用业务标准规范;如果从每个员工角度出发, 那么根据该员工的岗位属性和相应的工作内容, 将面对如图2所示的标准体系约束。

图2所示:每位员工都有一个具体岗位, 员工在每个岗位都需要接受本岗位相关规则要求与约束, 包括岗位职责、行为规范与考核指标等, 所有岗位相关规则要求与约束的集合形成了医院标准化管理体系中的《员工行为指南》;员工在每个岗位实施任何一项业务操作时, 都要受到一个具体时间点上本岗位业务操作相关标准的要求与约束, 包括规章制度、工作指南、操作守则与考核指标等, 所有岗位的业务操作标准的有机集成即形成了医院标准化管理体系中的《业务标准指南》。

图2中人员、岗位与业务行为之间的“1”与“N”的标注, 代表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数量对比关系, 即一个员工对应一个岗位, 一个岗位对应多个业务操作;每个岗位对一组规则, 每个时点上的操作对应多条业务标准。

4 常态化的标准体系运行机制设计

4.1 国内外标准体系在常态化运行方面的问题分析

解放军总医院在广泛借鉴ISO9000族质量标准、美国JCI标准、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 (NICE) 标准、德国透明质量管理认证委员会 (KTQ) 标准以及我国国家、军队医院等级评审标准的基础上[1,2,3,4,5,6], 构建了解放军总医院《业务标准指南》、《员工行为指南》和《标准考核指南》;同时也分析了这些标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共性不足, 包括侧重评审与认证应用、获得的结果信息以某时点“横截面”上的运行效果为主体、管理对象易产生“突击达标”导向等[7,8,9,10]。从图3可以看出, 任何一个标准体系, 无论内容多完善、条款多精细、要求多严格、目标多明确, 如果运行机制不同, 结果会大相径庭。本研究认为建立常态化的标准化运行机制, 会使标准体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放军总医院分析了各类国内外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常态化不足, 进行了常态化的标准运行机制设计, 同时开发了标准化运行网络监测系统, 对各部门各岗位的标准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进度跟踪和问题预警, 并建立了信息导航、结果反馈与发布机制。

4.2 常态化的标准运行机制的设计

以评审式为主体的医院标准化运行机制易呈现医疗管理、护理管理、医技管理、行政管理等与标准化管理并列运行, 各自为战的局面, “标准化管理”的突兀存在, 犹如“贴膏药”, 如图4所示;管理者和员工也会产生临时性、运动式应对。这样的“排列”和“存在”方式, 并不是标准化工作的方向和目的, 只有把管理活动和标准化当作两种维度的概念进行两个方向上的融合与渗透, 才可能形成真正的、实现管理活动全覆盖的标准化管理。在标准化的常态运行机制设计中, 我们认识到, 日常的各类管理活动必须和标准化操作与管理重合在一个点线面上, 如图5所示, 以标准化为底座, 各类业务管理的内容、要求、考核、评价均镶嵌到标准化的平台上, 才能使标准内容入脑、入心、入行动, 才能联网、带电、见效。

5 常态化的标准体系考核机制设计

常态化的标准体系设计需要以常态化的标准体系考核机制作支撑, 标准体系是否可以进行常态化的考量, 是标准内容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常态化约束、日常化标准效力的关键所在。

在标准体系内容的制定阶段, 每条标准条目是否“能够被考核”, 是最终能够被“纳入”标准体系的必要条件;而且, 一条标准“能够被考核”的条件, 是必须能够列举出该标准的六要素:涉及业务、涉及岗位、涉及部门 (包括被考核部门和执行考核部门) 、考核周期、考核方法和标准值。

在标准的实施阶段, 每一条标准的六要素, 都与整个质量与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内容、运行机制分别构成关联关系 (如图6) , 常态化的标准体系考核机制作为整个标准体系设计的落实环节, 实现与各个设计维度的闭环式回应。

将每条标准条目对应的六要素进行整理, 即形成《标准考核指南》, 并与标准体系框架、内容设计与运行机制的相关要求综合使用, 形成整体考核机制。

摘要:解放军总医院历时4年开展标准化建设, 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医院评审评价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 通过建标、贯标、落标、验标, 创建了一套每事、每人、每时相互关联制约的, 覆盖全员、全流程、全岗位的常态化医院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 着重改进了国内外评审评价标准存在的“突击达标”导向和管理模式与医院日常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关联不紧密问题, 提升了标准化工作的效能。

关键词:常态化,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Jamds S Davies.ISO9000管理体系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1.

[2]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s[Z].Comprehensive Accreditation Manual for Hospitals:The Official Handbook.2002.

[3]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医院评审标准[M].陈同, 王宇, 周简, 译.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

[4]ISOTC 212临床实验室检验及体外诊断检测系统技术委员会.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S].2003.

[5]赵琨, 肖月, 池延花, 等.英国NICE技术评估和临床指南的实施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 (3) :193-195.

[7]Liu Y, Yao B, Zhang Z.ISO9000 and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digital hospital[J].Hua zhong University Science Technology Med Sci, 2002, 22 (2) :89-91, 99.

[8]Graban M Lean.Hospitals:Improving Quality, Patient Safety, and Employee Satisfaction[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 2011.

[9]Exploring a National Standard for Measuring Patients Hospital Care Experiences[Z].2002.

8.安全管理需要常态化 篇八

1.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为了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职责清晰,责任明确 。县农牧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局长任副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成员由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药监督管理站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形成了责权清晰、管理有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真正做到了工作有人抓,责任有人担,事故有人管,为顺利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按照省农委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的意见,使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覆盖全县每个角落,结合全县实际,于2012年底印发了《抚松县关于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的通知》,在全县14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的牌子,即“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确保一名站长和至少一名工作人员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和完善了各项管理、检测制度,为进一步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狠抓源头、强化监管,依法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全县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县农牧局始终坚持把整治农资市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本着“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全面性检查和临时性抽查相结合,季节性检查和长期性检查相结合,拉网式检查和重点式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突出重点区域,加强执法检查力度,重点加强禁用、限用农药管理,特别是国家明令禁止在农业领域使用的高毒农药加大了查处力度。

为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县农牧局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大队,2012年又重新进行了调整,充实了新的力量,对全县35个农资经营企业,进行专项整治,逐一进行排查,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果。全县共出动执法检查车辆80多台(次),出动执法人员450人(次),与农资经营企业签订保证书35份,检查抽取农药标签600多个,切实维护了全县农资市场秩序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

3.加强常态化监测,提高检测能力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

按照省、市农委的要求,抚松县对重点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常态化监测,不断扩大监测的范围。2012年,重点对全县3个农产品生产基地(抚松镇南关村蔬菜生产基地、抚松镇西川村蔬菜生产基地、仙人桥镇大青川村蔬菜生产基地)实施常态化监测,以抚松镇南关村蔬菜生产基地为核心,覆盖面积500亩。开展农田环境质量调查,对监测区域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指导和培训,对农业投入品进行严格的登记,指导农户及时填写农产品生产记录本。为促进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规范化管理,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隐患,继续加强农产品检测人员的检测能力,2012年,县农牧局选派5名检测人员到吉林大学军需学院进行系统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知识的学习和培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抚松县重点对蔬菜、瓜果、食用菌等鲜活农产品的检测工作,突出芹菜、韭菜、白菜等高风险蔬菜品种,全面对夏菜和秋菜开展监管和检测,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加大检测频率和抽检数量。全县对棚膜基地抽检2次;露地蔬菜抽检2次,秋菜抽检1次,瓜果抽检1次,共检测蔬菜9类120个样品,确保了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4.提高忧患意识,抓好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感

9.安全管理需要常态化 篇九

管理办法

为巩固“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成果,根据《关于开展“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四项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现就我村阳光村务工程常态化建设管理工作,制定如下办法,请遵照执行:

一、明确职责,加强常态化建设管理工作

村“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推进全镇“阳光村务工程”常态化建设管理工作;各村两委作为“阳光村务工程”常态化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村监督委员会负责“阳光村务工程”常态化建设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将村两委落实“阳光村务工程”常态化建设管理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畴,对不认真落实“阳光村务工程”常态化建设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二、突出制度理财,强化“三资”监管

村“三资代理中心”负责对全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三资”中心每季度将村财务公示并上报镇“阳光村务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村“阳光村务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元月20日前将上工作情况总结报镇“阳光村务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突出民主定事,加强流程化管理

由村监督委员会对村级重大事项执行“四议两公开”民主

决策管理制度、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管。努力实现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与基层党务公开工作有机结合,不断完善村级重大事项报告、民主决策程序,指导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实施的管理,对村两委落实情况和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情况进行半年一督查、全年一评议,并将执行和工作情况纳入村基层组织建设考核之中,同时把督查评议情况每年元月15日前报镇“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突出程序监督,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和管理

村两委成员加强对村务监督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监督指导,配齐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建立村监督委员会例会制度,各村监督委员会主任每年(4、7、9、1)月五日到镇政府向镇“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报告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履职情况。

五、突出群众评官,深化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

由镇组织部门负责对村干部民主评议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管,不断深化评议方式、内容,健全完善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机制。将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纳入基层组织建设考核内容,每次督查情况报镇“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周庄村“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10.安全管理需要常态化 篇十

随着今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的深入开展,市民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县城面貌焕然一新。但由于管理多头绪、责任区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创建结束后,让人对县城产生秩序混乱的感觉,也直接影响县城形象。为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更好地提升县城形象,我们经过调查研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解决这项工作的初步建议和措施。

一、目前县城较“乱”的方面

通过调研,目前县城市容秩序在交通、市场、市容三方面存在一些混乱现象:

(一)交通秩序方面

1、行驶秩序。机动车、非机动车不按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不按规定分道通行;公交、出租车随意停车,不在站点上下客、乱调头;停车泊位严重不足,导致部分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影响交通。

2、营运秩序。人力、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私下倒卖车辆或证件,未在候客点候客、乱停乱靠。面的、轿车、货车等非法从事城市客货运。

3、车容车貌。运送工程渣土、砂石、泥浆及流体废弃物的车辆,沿途泄漏、抛撒,或者车轮带泥行驶污染道路,机动车车容、车貌较差影响市容。

(二)市场秩序方面

1、农贸市场。大多数农贸市场容量偏小均已饱和,特别是大关路菜市场、桥北农贸市场等,造成摊点场外摆摊占道经营。加上进场费用较高,导致经营户不愿进场经营,采取流动方式沿街叫卖,或占道摆摊,影响了城市市容。

2、沿街门市。特别是阜城大街、大关路、向阳路等路段,从事铝合金制作、修理等门市出店经营现象较为严重。

3、流动摊点。从事小百货、水果、烧烤、修理业四大类流动摊点占道经营现象较为严重。

(三)市容秩序方面

1、门前五包不到位。门前乱吊乱挂、乱贴乱画、门前出摊经营、非机动车摆放无序。

2、野广告难以根除。各类喷涂类、张贴类广告前清后起,很难有彻底清除的时候。

3、卫生死角难清理。部分后街小巷因多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卫生死角较多。

二、造成市容秩序“乱”的原因

造成县城秩序较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管理意识滞后

由于城市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根本目的是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活空间,它所创造的环境效益,不仅周 2 期长,而且具有潜在性,成果不可能用准确数字来计算。所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不愿意投入,把工作重点放在能够显示政绩的建设上,很少去顾及、投入城市管理。往往把发展生产力理解为发展经济,把现代化理解为经济现代化,把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理解为只抓经济建设,结果导致建设硬,管理软,建设到位,管理偏位,建管脱节。

(二)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随着县城规划区和建成区范围越来越大,城市管理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管理职能与管理软硬件条件严重不匹配,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下城管工作的需要;部分市民文明意识不高,管理与反管理矛盾突出。俗话说:“工商管富人、城管管穷人”,我们管理的对象大部分都是小商小贩、三轮车夫、下岗工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一旦查处其违章行为时,常常不被他们理解、支持、配合,相反经常遭到辱骂甚至殴打;目前,城管的执法依据是《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由于条例对一些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未能作出进一步的明确,导致在实际执法中,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时,当事人不服管理,抗拒执法。

3、相关管理职能界定不清

城市管理内容广泛,涉及到市容、环卫、道路交通等诸多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虽然,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已界定清晰,但在涉及到具体案例时,存在相互推诿,配合不力,各做其事的现象,各相关部门又都有各自的“部门利益”,导致管理形 3 不成合力,互相制肘,效能低下。

三、加强县城市容秩序常态化管理的措施

通过分析上述市容秩序混乱的原因,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一)创新管理思路

城市管理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社会环境,是为了让城市的生活更加和谐。为此要大力创新城管模式:

一是倡导“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大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打造全民参与的氛围,实现民意主导与行政执法相结合。建立城市管理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避免矛盾过多集中到城管综合执法领域。城管、社区、职能部门“三合一”,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专长,相互配合,逐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质量。

二是推行执法标准化、法制化。积极引入司法强制,把执行工作交给法院,厘清城管权力界限,避免城管队员跟行政相对人直接发生经济关系,避免直接冲突。用司法的最终强制力和违法成本的付出实现长效管理,从而带动执法理念、执法手段、执法方式等整个工作体系,由普通的行政管理模式,向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化模式转变。

(二)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在公众聚集场所、主要路口悬挂市容秩序整治宣传横幅,在电视、报纸、网络上扩大宣传实施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 4 制度、市容秩序整治的内容;每天出动市容、秩序整治宣传车,在县城范围内巡回播放实施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的相关规定;印发市容环卫管理“三字经”、告沿街门市一封信等宣传材料,增强门市、企事业单位责任人的责任区的责任意识;推广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谴责、曝光反面典型和不文明现象。

(三)落实有效管理措施,实施多元化管理

今年我县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全县上下高度重视,投入大、效果显,有效提升了县城市容市貌水平,但如果没有后续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创新的管理措施,这些成果极有可能昙花一现。因此,要紧抓以下几点:

1、推行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对照县城规划区范围,按照统一制定的划分标准,根据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责任区范围内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场所的所有权人或受益人是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人。城管部门通过与其签订《 县城区市容环境卫生责任承诺书》(附件1)将责任和义务告知责任人。

2、实行责任区督查记分卡制度。通过前期广泛宣传责任区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相关责任人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意识,与县城所有门市、单位签订《 县城区市容环境卫生责任承诺书》,对责任区的责任范围、内容、标准、监督管理、组织管理、检查考核和奖惩措施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上述考核内容,制作《 县城区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检查记分标准卡》 5(附件2),实行月度百分制考核,各分队建立巡查登记台帐,按照每月3次的检查标准对辖区内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进行检查考核记分。每月3次得分总和等于或低于200分时,应及时取证。通过发放提示函和限期整改通知书,提醒责任单位或个人进行整改和提高。每季9次得分总和等于或低于600分时,对违反市容和环境卫生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年终按4个辖区公布总得分排名,奖优惩劣。对于每个辖区得分前5名的责任人可采取在 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扩大宣传,表扬先进事迹,评选“城管十佳文明户”等手段,鼓励其参与积极性,并将结果通报税务、工商等部门,在下的税收、执照年审时予以适当照顾;对一年来,每个辖区得分后5名的责任人,在新闻媒体曝光违规行为,执行行政处罚,并将结果通报工商、税务等部门,让县城所有门市、单位一起担负维护市容环境的责任。

三是规范流动摊点管理。本着“合理规划、堵疏结合,退路进场,方便市民”的原则,着重对小百货、水果、烧烤、修理业等四大类重点流动摊点和各类市场门前摊点进行整治,对各类摊点分门别类、划行就市,通过实地考察,制定《流动摊点定点任务分解表》(附件3),各分队长为责任人,分队为责任单位。每天白天各分队加强属地管理,晚上突击队进行综合整治,对不在定点区域经营的,发现一起,取缔一起。通过严打高压措施,确保新盛街、城河东路99号、步行桥等重点地 6 段、阜城大街、城河路、向阳路等县城主要街道无流动摊点。

四是强化群众管理。主动与阜城镇对接,待行政执法局正式挂牌,实施综合执法时联合成立城管队员、社区、责任人代表组成的“三合一劝导队”,用善意的提醒、礼貌的言行共同管理城区市容环境卫生工作。定期召开责任人代表、社区管理人员“圆桌会议”,向百姓问计、取经。

五是推进有偿服务。推进责任区管理委托代包、有偿代管等管理模式。责任区原则上由各门市、单位自包。自包有困难的,如县院、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单位,可以委托城管部门代管,代管费用标准由各门市、单位与城管部门协商确定。城管部门在管理人员充裕的情况下,可代为管理;如果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可委托相关有资质的环卫保洁、保安公司承包相关业务,城管部门加强督查管理工作。

六是明确定人包路责任制。一方面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人要明确专人清扫与监督;另一方面城管大队定人包路段徒步巡查,将管理范围、职责、联系方式、监督电话在管辖路段醒目位臵予以公布,重点负责监督、督查沿街门市或单位的“门前五包”工作。采取帮助改、督促改、处罚教育改的方式,促使门市业主自觉遵守门前五包管理规定。

七是提升管理标准。采用机械化与步行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巡查力度,扎根路面、坚持法律法规就是标准这一原则,不断提高执法的标准,执法管理要“寸步不让”。同时,要有效 7 运用整治手段,以不间断的整治带动长效管理,解决突出的阶段性与区域性问题。

八是强化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媒体要结合实际,及时开设“城管监督台”、违法行为“曝光台”,各职能部门要设立“意见箱”,公布举报电话。要把行业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监督管理的实效性。同时局督查科和大队督查科还要加强对执法者自身的监督,确保文明执法、廉洁执法。

11.安全管理需要常态化 篇十一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制定和实施有序用电方案的重要依据是电力供需平衡预测, 在电网需求侧管理上供电企业相继建设了一些系统检测管理电网的用电情况, 采集需求侧趋势管理所需要的用电数据, 如计量自动化系统、营销信息系统等, 但这些系统相对独立, 未能形成完整的用电客户信息平台, 不能很好地按照客户的用电特性以及相关信息制定出符合客户用电特性、切实可行的有序用电方案。建立信息系统获取相关系统数据对其进行整合分析, 为有序用电常态化管理提供支持进行研究。

1.1 用电负荷历史数据及影响因数分析

有序用电常态化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用电负荷历史数据及影响负荷增长因数的分析, 掌握用电负荷变化规律, 对负荷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寻找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在电力供需紧张时期, 按照“有保有限”的原则实施有序用电管理;在电力供应富余时期, 积极采取各项措施调动资源, 努力增加电力供应、挖潜增供。

1.2 建立数学模型预测行业用电及大客户负荷发展趋势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都匀电网各行业用电负荷及大客户用电负荷发展趋势, 掌握用电负荷的变化规律。基于历史用电负荷特征, 基于数理方法与过程理论形成了时间序列分析, 实现了时间序列的预测、控制、滤波、决策等应用。就居民或行业历史用电量而言, 因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一直在发展提高, 因此这个量总体上是处在不断上升的过程, 它是一个“非平稳时间序列”, 考虑季节、节假日、突发的气候变化、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在用电负荷的趋势分析中, 项目主要是采用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对于周期变化量, 项目主要采用“均生函数”、“小波分析”方法。

1.3 科学公正的对大用户有序用电进行动态综合排序

《有序用电管理办法》要求地市级有序用电方案应定用户、定负荷、定线路。在用电高峰期, 为保持电力供应的均衡性, 计划性限电在负荷控制中不可避免。经过对多年的大用户用电信息进行分析, 大用户的开工率、信用情况、用电安全等级、负荷容量、政策因数等对大用户的用电情况存在影响, 也是衡量用电企业给供电企业造成负荷波动的因数, 结合各种因数对大用户综合评价比较, 形成大用户综合排序表, 将负荷进行分配做到有序控制, 从而形成科学、公正、可操作的有序用电管理措施, 为有序用电常态化管理提供依据。

1.4 构建信息系统为有序用电常态化管理提供支持

对用电负荷历史数据及影响因数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预测行业用电及大客户负荷发展趋势, 实现科学公正的对大用户有序用电进行动态综合排序, 要高效的开展上述工作, 我们思考并进行需求分析, 研究思考通过构建支持有序用电常态化管理的信息系统来准确、高效、规范的完成上述工作。整理系统需求后, 我们开始进行有序用电常态化管理支持系统概要设计。通过信息化技术为有序用电常态化管理提供支持, 保证有序用电管理的持续性与可优化性, 切实做好错峰、避峰、限电等有序用电常态化管理工作。

2 研究成果

2.1 研究过程的经验积累

有序用电常态化管理研究课题经过近2年的研究-探索-实践, 我们体会到对有序用电工作进行常态化管理, 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提高管理水平的工具, 需要信息化的支持, 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需要基础理论的支撑, 而任何信息系统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库资源, 切实规范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 才是成功的信息系统。

2.2 完成都匀供电局用电负荷预测数学统计分析模型理论分析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建立都匀供电局用电负荷预测数学统计分析模型, 分析总结大工业用户用电需求信息化预测数学方法, 并通过信息化技术验证了模型及数学方法的可行性, 构建了按用电分类进行都匀供电局年度、季度、月度用电负荷预测信息系统。

2.3 完成有序用电常态化管理支持系统概要设计

通过对大用户历史数据的分析, 利用大用户单耗比、信用等级、安全等级、历史用电情况等数据结合当前国家、地区政策, 研究分析大用户综合排序方法, 在该方法的基础上拟定大用户有序用电序位表, 公平公正、科学高效的进行有序用电管理。

结语

有序用电常态化管理, 是对电力市场管理的工作要求, 也是我们对用电需求侧进行科学管理的目标。但因电力市场需求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目前还存在部分行业电量预测误差率过大等问题, 今后要在用电预测模型、扩大研究范围上进行重点关注。将有序用电常态化管理理论研究转化为信息化系统, 并实际应用到有序用电工作中去, 切实做到有序用电常态化规范管理。

摘要:本文以都匀供电局建设用电需求侧趋势管理系统为研究案例, 运用构建地区供电局行业用电趋势分析业务模型并通过用电客户信用风险等级、开工率、用户能耗、国家政策等因素研发停复电综合排序, 为供电企业有序用电常态化管理提供系统支持, 实现有序用电管理公正、公平、公开。

关键词:信息系统,有序用电,常态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序用电管理办法[Z], 2011.

[2]有序用电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2.

[3]朱成章, 徐任武.需求侧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9.

[4]谭亲跃, 王少荣, 程时杰, 等.电力需求侧管理 (PDSM) 综述[Z], 2005.

[5]胡兆光.加强需求侧管理降低高峰电力需求[D].中国电力报, 2003.

[6]把DSM推向21世纪.电力需求侧管理, 杨志荣.2000, (06) :3-5.

[7]徐明.电能需求侧管理[M].

12.安全管理需要常态化 篇十二

落实安全工作常态化创新思维

提高安全管理

时效性

近年来,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大,校园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食物中毒、危房垮塌、溺水死亡、打架斗殴、敲竹杠、纵火等祸害甚至拐卖、出走、偷盗、凶杀等诈骗和暴力犯罪频频在校园发生,严重地伤害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妨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要做好寄宿生的有效管理就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也只有管理好寄宿生,才能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才能为学校赢得社会肯定。我就自身多年来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的点滴经验谈一下:

一、明确双重职责,夯实安全责任。

1.纵向深入,横向监督,突出“一岗双责”。制定学校三级安全管理网络图,实行层层负责的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班级――级部――学校三级安全目标,将“一个岗位,两份责任”的安全观念纵向深入到底。在横向监督上学校领导实行双轨制值班,即每天有两位领导(值日领导、值周领导)在校24小时值班,全方位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横向检查、监督,与三级安全目标结成管理网络,保证安全防范工作层层到位。

2.落实抓、抓落实,推进安全责任具体化。在夯实责任上我们实行“谁值班,谁负责,谁出事故,谁处理”的原则,从学生早晨到校至晚上就寝每个时段都有安全责任人,一方面将安全管理任务从学校和班主任身上分解下去,另一方面形成“人人管安全,安全人人管”的新常态。

制度可以让安全责任具体化,但怎样能让值班人担负起相应责任?例如在处理学生意外受伤事件上,我们要求值班人必须全程参与。这样做并不是我们要为难值班老师,而是让老师在送学生医治的过程中体会到,因为自己的疏忽对学生造成伤害的痛苦,在沟通家长的过程中体会到家长的焦急和担心,处理事故的善后上体会到对学校带来的困难,从而明白自己身上担负的安全责任。这样才能落实我们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才能让安全责任不仅仅留于制度和要求,而是实实在在的落在每个值班人的身上。

二、创新形式,树立安全教育新思维。

我们学校的安全教育就好比一道繁琐的数学题,完成它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有没有一种简便方法能在教师有限的精力和时间中落实我们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广泛性、时效性。

1.安全教育浸入式、常态化:通过“六个一”将安全教育浸入到学校班级的日常管理中,从而落实安全教育常态化。

一次点名:每节课前科任老师要对学生的缺勤情况进行一次检查。科任老师上课前只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就是对学生安全的一个提醒,就可能会避免一次安全事故。

一个提醒:班级内每天都要开晨会,在晨会上班主任给学生做一个安全提醒,可能就打断了某些学生今天的危险想法。

一句叮嘱:每次放学时下班老师给学生一句叮嘱“路上小心车”“过马路小心点”“别在路上玩,早点回家”可能就避免了一次交通意外。

一项教育:每周班级内都要开班会,在每周的班会中针对本班上周在安全上存在的问题加入一项安全教育(占用10分钟),及时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安全苗头进行纠正。

一次活动:安教部根据季节变化和上级文件每月安排一次主题安全活动。

一份公约:每次放假前和学校开展其他活动前,安教部针对假期季节或活动特点制定一份安全公约,班级内利用假前安排或活动安排时间对学生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并签订公约。

“六个一”安全教育总体上并没有给教师增加太多的工作负担,却让安全教育渗透进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2.安全活动重体验、重实用:学校安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在教育中就必须考虑到学生年龄、性别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在活动设计上要有明确的的目性,通过一次活动学生要掌握哪些安全技能,在怎样的危险情况下应该采取哪些应急措施,认识到哪些危险征兆,在危险中怎样保护自身的安全。

3.家校合力搭建安全教育新平台:为了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家校共管的教育合力,我们充分利用家长会、告家长书、周末放学广播、学校网站、班级建立微信(QQ)群等途径引导家长依法切实负起学生安全监护责任,配合学校、班级共同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教育体系。

三、安全常规工作精细化

1.改革放学方式,加强安保力量,保障交通安全。我校共有走读生、午托生2039名,教学班58个,采用逐班放学的方式需要40分钟,为避免家长的等待时间过长,节约学生的用餐时间,缓解上放学期间的交通压力,我们采用了逐级、错时放学,将全校的放学时间压缩到了10分钟以内,并在校门口安装了减速带,制作了班牌,划设了警戒线,加强了放学期间校门口的安保力量。

2.源头监管,过程监督,保障饮食安全:为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任命了专职的食品安全管理员和兼职的食品安全监督员,对餐厅每种主、副食供货商的资质、索证、索票从源头上进行监管;对餐厅饭菜质量、数量、卫生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对存贮库房和加工过程进行突击抽样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并在限期内监督进行整改,从而保证了学生的饮食安全。

3.防微杜渐,筑牢底线,树立安全管理新思维:管理学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所以我们只有及时清除所有安全隐患,才能遏制一般安全事故,杜绝校园重大安全事故。因为安全隐患永远不会让人“毕其功于一役”任何侥幸心理都要不得,我们在安全隐患的排查上实行的安保人员每日三次以上巡查,每周一次以上常规排查,每月由校领导带队对校园内外所有设施进行一次大排查,将所有安全隐患建立台账,落实责任,限期整改,将安全事故的发生消灭在萌芽状态。

13.安全管理需要常态化 篇十三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如何推进物业管理和社区治理融合发展,是筑牢疫情基层防线的关键一环。

为深入开展“聚力量、防疫情、促发展”活动,x日前联合组织开展“推进物业管理和社区治理融合发展,夯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基层基础”调研协商活动,深入社区物业、居委会进行调研,走访基层干部群众,邀请x负责人、物业行业和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等深入协商议政,积极建言献策,凝聚广泛共识。

一、党建引领,提升管理水平

6月22日,x在x市x院看到,道路整洁、树木修剪齐整、车辆停放有序,“党建引领促发展

红色物业暖人心”等宣传标语令人眼前一亮。其中一面外墙上还张贴着小区新老对比照片,向居民讲述着红色物业带来的可喜变化。

“你看我们小区,现在街道干净,楼道里胡乱堆放的垃圾不见了,就连楼道的扶手都没有一点儿灰尘。物业还给小区设置了路灯,楼栋单元门上也增加了照明灯,晚上出入再也不是黑漆漆的。”居民冯建宁说起红色物业带来的新变化,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物业管理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是居民非常关心的“关键事”。据统计,x市仅市内四区就有老旧小区1875个。其中,无物业服务的超过200个。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居民幸福指数低,是这些老旧小区的共性问题,也是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顽疾。

x市通过党建引领,加强老旧小区治理,建立健全物业企业党组织,打造红色物业,通过实行“5+3”工作模式(垃圾当日清、违建全拆除、安全有保障、停车有秩序、维修要及时,突出党建引领、凝聚道德力量、涵养社区文化),全市小区整体面貌改善明显,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让居民享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x红色物业经验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调研组认为,应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物业联动服务机制和协同议事机制,赋予物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的新角色、新功能,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以党的建设统筹协调各方、领导基层治理,筑牢防控疫情的坚强堡垒。

调研组建议,引导物业企业在开展管理服务的同时,积极传递党的声音、宣传党的主张,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不断突出物业管理的社会价值,把“红色物业”打造成为推动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

二、理顺关系,厚植发展沃土

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度和满意度,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政府部门、社区、小区各方的通力协作。

“一些部门没有充分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模糊了政企、社企、政社的界限,把自身的法定职责转嫁给物业企业承担。”调研组结合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应将物业管理纳入社区治理体系和重大公共危机防控体系中,进一步厘清、理顺物业企业与其他社区治理主体的责任边界和协作关系。

调研组呼吁,认真落实《民法典》的有关规定,明确物业企业的相关责任义务,赋予物业企业执行政府实施的应急处置管理权限。做好政策法规的衔接工作,推进我省物业管理立法,完善相关制度和配套措施,使物业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物业企业投身抗疫一线、彰显社会责任,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党委政府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的好帮手。调研组认为,应加强对物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和疫情防控的政策、制度和资金支持,对必要的疫情防控支出进行财政补贴,特别是对老旧小区的物业企业给予更大的倾斜。

同时,利用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建立面向物业企业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推进建立质价相符、优质优价、动态调整的物业服务收费制度,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

调研组认为,物业企业应依托社区治理的大势和平台,善于借力和发力,找到新的增值发展方向。物业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应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制定高质量发展标准,持续提升物业服务品质,加快培育一批物业品牌企业,形成与现代社会治理相适应的行业发展新格局。

三、创新模式,提升治理能力

2018年起,我省启动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加大各项投入,努力改善老旧小区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老旧小区改造是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推进了社区治理,夯实了基层基础。”调研组认为,当前,应抢抓政策机遇,聚焦城市基础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打造智慧城市等,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社区和物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智慧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在疫情追踪、风险评估和精准管理上

科技含量低,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用在了重复填表报资料中,影响了社区疫情防控的效果提升。”结合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调研组建议,积极发展“互联网+物业”管理新模式,建立智慧物业服务管理平台,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推进物业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为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好阵地保障。

“提升社区防灾防疫专业化能力是当务之急。”调研组提出,有关部门应及时制定、修正社区卫生防疫分类防控标准,并给予经常性的指导帮助,规范物业管理关键岗位的工作程序、防护措施等,可编制业务指导手册,开展社区环境消毒、垃圾处理、疫情监测等方面的培训,指导物业企业在常态化防控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深化“网格化”管理,加强常住人口、租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调研组建议,应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化“雪亮工程”等系统应用,加快构建一体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疫情防控信息共享平台,用数字科技筑起社区防御病毒的保护网。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调研组认为,应深入开展“三创四建”和“法律九进”活动,大力宣传《民法典》和疫情防控有关法律法规,对疫情防控的经验做法及时总结,上升固化为法律规范,进一步夯实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

14.安全管理需要常态化 篇十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设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 自小学三年级始开设。在义务教育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占义务教育阶段课时总量的6-8%;在高中, 该课程约占高中毕业所需116个必修学分的1/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辟了我国基础教育全新的课程领域, 因而被课程专家寄予厚望、备受关注。但作为全新的课程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严峻的挑战。

(一) 课程实施中的“三易三难”

1. 易使课程成为“花瓶”, 而难成常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全新的面孔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抹亮色, 很容易被视为课程改革的“标志”, 全新课程的清新气息也激发了部分师生的好奇和潜能, 在开放的课程空间里, 学校集中优势资源, 很容易取得课程的“成果”。但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中考、高考课程, 学校和家长并未从根本上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是“三无” (无固定教材、无专业教师、无可借鉴经验) 课程, 加上地方学校条件有限、师资不足、缺乏经验等原因, 学校往往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成“花瓶”, 成为专家看好、学生欢迎、学校应付、家长漠视的课程。

2. 易使课程变成一种活动, 而难成一种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有确定答案的学科学习不同, 它没有确定的答案, 甚至连问题都没有, 学生必须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像一名真正的研究者, 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是一门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探索、体验的课程。学生彻底改变了读死书的状况, 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容易取得鲜活的成果。但由于绝大部分教师、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熟悉、不了解, 教师自身也缺乏课程意识和指导能力, 致使课程往往只停留在零散的活动层面, 难于作为一门课程资源加以系统开发、建设, 使这门课程得以常态、深入、有序地展开和推进。

3. 易使课程限于校内实施, 而难于走向开放的社会空间

长期以来, 教师习惯于在学校开展教育活动, 在课堂上组织教学, 面对课程完全开放性空间, 教师一时找不到“教学”的感觉。加上严峻的学生安全隐患问题以及经费短缺等问题, 致使课程依然局限于校内或有限开放的社会空间里展开, 这与该课程的特性和要求并不完全吻合, 难于让学生真正走入开放的社会中进行探索、研究, 导致学生无法把自己的体验与感悟、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进行多次探究、验证, 加以整合, 易使该课程要实现的能力取向价值目标落空。

(二) 课程实施中“三缺”

1. 缺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没有教材的课程, 其价值在于“生成”。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能力生根”的课程。但对长期习惯于依赖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而言, 面对“无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显得十分茫然, 不知如何“生成”课程资源, 也不懂“生成”什么, 甚至找不到自己在课程实施中的“位置”, 从而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2. 缺专业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广, 教师又缺乏综合的专业训练, 对应于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 教师在短期内仍难于进行“对口”的专业引领, 加之教师缺乏课程资源的生成能力, 致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知识”, 学生的能力发挥也受到限制。

3. 缺国内可借鉴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刚刚起步, 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课程大多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 目前国内各学校中普遍缺少实施和管理这门课程的有效办法和经验。学校必须“摸着石头过河”,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反思中提高该课程实施和管理水平, 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碰到各种障碍, 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到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促进课程规范性与常态化实施的主要策略

(一) 建构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式评价机制, 以评价杠杆撬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综合实施活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有一个结果, 其学习的过程同样是重要的, 这是与传统的课程学习与评价完全不同。因此, 过程性评价既是课程考核的突出特点, 也是撬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支点。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与这门课程超强的开放性特征相呼应的评价体系。经过充分地研究探索, 我们选择了“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方式, 构建了从有网络条件的高中入手、义务教育阶段创造条件积极跟进的、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式评价机制。

“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是基于网络支持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全程、全员和全面的评价。课程实施指导、课程专业支持与评价随学习活动的开展适时跟进, 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及时的评价和点拨, 活动过程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回应和讨论。评价强调广大师生广泛参与, 使评价过程成为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互动交流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过程。“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机制吻合课程特征, 同时, 回应了这门课程评价的三个难题:

1. 过程评价难。

“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全景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并在过程中评价, 在评价中建构, 实现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实践体验、探究学习, 体现课程学习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的特征, 确保课程评价的全面性和实效性。

2. 缺乏专业教师。

“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是全员参与式的评价, 学生、教师、专家都参与评价与指导, 找到了评价与指导的契合点, 符合这门课程的开放性特征, 解决这门课程由于缺乏专业教师难于指导和评价的问题, 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3. 评价诚信问题。

“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是一个过程、结果公开透明的评价, 整个过程全员参与、全员监督, 有效地解决课程评价的诚信难题, 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 建立亦研亦政的课程实施管理机制, 形成连贯通达的课程的常态化实施链条

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强力推动, 而行政推动的基础是课程管理政策和规定。为此, 我们通过课题组立项研究, 编写出台了《海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海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关于在全省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建构式评价活动的通知》 (琼教研[2004]50号) , 并及时跟进相关的政策专题培训。形成课题研究先行, 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政策, 课题组借助政策依法抓落实的局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 决定了该课程实施和管理必须做到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因此, 在依法实施课程的主线上, 要求实验学校制定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方案, 建立校级、年级管理机构, 要求学校相关领导、年级级长等要参与课程实施管理, 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人员保障。在课题研究推动下, 至少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

1. 促进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及其职责, 配置专 (兼) 职管理人员。

这就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人员保障。

2. 促进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实纳入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中, 使该课程的实施获得制度保障。

3. 课题组编制了《海南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

构式评价方案》, 作为教育厅2008年6个课程改革基础文件之一下发全省高中学校。省课题组组织相关的专家, 依据《方案》要求, 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式评价, 评价结果公开, 促进了综合实施活动课程的有效落实。

(三) 抱团组队, 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并打造队伍, 促进课程滚动发展

在当今应试教育思想还较根深蒂固的社会背景下,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将面临不少来自学校、家长的抵触, 面临诸多技术难题。为此, 我们采取课题带动, 试点先行和典型引路的策略破解课程实施难题。

课题组依托省教育厅的全力支持, 通过建立子课题实验学校方式, “以点代面”逐步放大、有序推进课程在全省实施。课题组采取了在实验学校现场展示和交流的策略, 通过鲜活的“现场”, 及时总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经验, 分享实验成果, 促进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在参与课题研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 摸索出了不同于别人的适合自己的操作模式,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一篇:2024开学工作检查的通知下一篇:师德演讲稿:用爱点亮一盏心灯与师德演讲稿:让爱在教育事业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