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项目实施汇报(精选8篇)
1.农业局项目实施汇报 篇一
汇 报 材 料
××县农牧局
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项目承担单位××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根据项目批复,制定实施方案,强化组织领导,加强资金管理和工程监督,较好地完成了项目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现将项目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县辖2乡5镇,71个行政村,2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总户数3.87万户,农业人口15.16万人。现有耕地面积43.56万亩,其中水浇地21.56万亩,旱地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51%。降水量少,而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降水量260毫米,蒸发量高达1801毫米,为年降水量的6.8倍,是传统旱作农业县。早在200多年前,就发明了旱作砂田抗旱技术,它具有蓄水保墒、减少蒸发,提高地温,保肥压碱等功效,且一次性投入使用15—20年,是甘肃砂田旱作种植的发源地。截至目前,全县22万亩旱土地中,砂田面积11万亩。由于近年来持续干旱,旱作农业效益低下,旱地播种面积逐年减少,通过旱作农业示范项目实施,将地膜覆盖、集雨补灌和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等现代农艺节水措施与传统的砂田种植相结合,采取旱砂田地膜覆盖种植西甜瓜套种花生,旱土地推广全膜双垄覆盖沟播玉米,使旱作区种植春小麦为主的种植模式向以种植西瓜、甜瓜、马铃薯、玉米为主的高产高效模
式转变,通过作物种类品种的合理搭配,尽量调整作物水分临界期出现在雨季,同样能达到避旱、保产、高效的目的。
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充分挖掘传统旱作农艺及工程措施潜力,综合运用现代旱作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以优化资源配臵为核心,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通过土壤化验室维修改造、墒情旱情监测站建设及田间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利用我县砂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采取铺压砂田和老砂田改造等工程措施,推广“砂田+地膜”的旱作西瓜栽培、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旱作红砂马铃薯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日光温室膜面集雨施肥一体化、旱作砂田轮作倒茬、机械耕作保墒等技术,使传统抗旱措施和现代旱作科技成果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旱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发展,从而增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促进旱作农业不断发展的目的。
二、项目来源及目标任务
××县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是根据甘肃省发改委的可行性批复和甘肃省农牧厅的实施方案批复,由××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承担实施的。项目期限2009年1月-2010年12月。项目实施建成旱作农业示范基地2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面积1000亩。辐射带动全县双垄沟播玉米面积达到2万亩,旱砂西甜瓜面积达到4.8万亩,旱砂马铃薯面积1.5万亩。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是: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基地2万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1.1万亩(黑石乡7000亩、水阜
乡4000亩);“砂田+地膜”西瓜、花生、马铃薯等作物0.9万亩。通过配套完善试验、检测、培训等设备,综合应用新品种、“砂田+地膜”覆盖、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在九合镇三坪村建立综合旱作增产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1000亩。其中:“砂田+地膜”西瓜500亩、“砂田+地膜”西瓜套种花生500亩。开展旱作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培训及示范推广,培训农民技术员200人次、农民0.5万人次。铺压砂田1000亩。在示范基地内完成田间道路建设12.8km,改造膜面集雨施肥一体化日光温室20座,土地平整0.2万亩,深松改土0.8万亩,引进及推广新品种0.4万亩。维修改造土壤化验室320㎡,新建旱情墒情监测站24㎡,购臵相关仪器设备100台(件),旱作农业机械247台(件)。
三、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完成旱作农业示范基地2.6万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1.2万亩(黑石乡8000亩、水阜乡4000亩);“砂田+地膜”西瓜、花生、马铃薯等作物1.4万亩。通过配套完善试验、检测、培训等设备,综合应用新品种、“砂田+地膜”覆盖、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在中心乡三坪村建立综合旱作增产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1000亩。其中:“砂田+地膜”西瓜500亩、“砂田+地膜”西瓜套种花生500亩。2.6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年产值达到4800万元,实现年增值1600多万元,带动全县旱作砂田播种面积由3.2万亩(2009年)增加到5.8万亩,旱土地播种由2.1万亩(2009年)增加到3.7万亩。
1、土壤化验室改造
投资19.6万元对县农技中心现有化验室的清洗室、浸提室、分析室、剂量室、蒸馏室、烘烤室、速测室、原子吸收室、光度室、玻璃仪器室、土样室、药剂室等全部进行了墙体粉刷、门窗更换、化验平台、污水处理等维修改造,完成改造面积320 m。改造一新的农技中心化验室已投入使用,完全能够满足肥料、土壤和植株样的化验要求。
2、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站建设
在九合镇头沟村,新建砖混结构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站用房 24㎡,占地2亩,总投资3.9513万元。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2010年6月竣工,采购高智能土壤墒情多参数测试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自动气象站、水分快速测定仪、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土壤墒情旱情监测仪器设备9台(套)。
3、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改造
在西电园区改造日光温室20座,共计投资47.8481万元。每座温室配套20m水池1座、长60m集雨槽、微灌施肥系统,已投入使用。平均每座温室可产蔬菜由项目实施前的3700公斤增加到了5800公斤,平均每座温室产值蔬菜由项目实施前的1.3万元增加到2.4万元,总增产值22万元。
4、铺压砂田
在九合镇三坪村、头沟村、朱家井村完成新铺砂田1040亩,开挖砂源点3个,方便了群众取砂压砂。
5、旱作技术核心示范区建设
通过配套完善试验、检测、培训等设备,综合应用新品种、“砂田+地膜”覆盖、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在九合镇三坪村建立综合旱作增产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1000亩。其中:“砂田+地膜”西瓜500亩、“砂田+地膜”西瓜套种花生500亩,通过两年的测产,示范区旱砂西瓜平均亩产达到2830公斤,增产730公斤,增效876元。
6、农田平整
在九合镇2个行政村维修整理0.2万亩,平整采用机械进行运土平整,用水平仪测量,使耕地土地平整度在1/600以内。
7、机耕道维修
建设农田道路12.8km,其中:九合镇三坪村3.4 km,头沟村2.4 km,水阜乡彬草村3.2 km,黑石乡白崖村3.8 km。该路采取对自然地基整平、夯实,做5.0m宽路基,使地基土干容重达到1.7kn/m以上,路面宽4.0m,路面铺设10cm厚砂石。田间机耕道的维修,改善了田间道路,使项目区因道路不畅弃耕土地得到了复耕。
8、深松耕
利用深耕犁和深松机,对基地0.8万亩耕地土壤进行40-50cm的深翻,在夏季闲茬时期,深翻土壤,活化和加厚耕作层,同时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也可在冬季严寒,深翻土壤,冻死病虫卵。
9、生物配肥
针对项目区农田有机肥投入少,且土壤有机质呈下降趋势的
3现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广辟有机肥源,增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生物肥料,疏松和活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一是发展绿肥,逐步推行粮—肥型种植模式,稳步提高绿肥种植面积。二是发展畜牧业,通过养畜来积肥,特别是充分利用好现有人畜粪便,使之全部归田。三是抓好各类作物的秸秆还田技术,禁止焚烧秸秆,积极推广秸秆切碎和堆腐还田技术及沼渣利用。四是因地制宜,利用房前屋后的杂草等,积好焦泥灰等农家土杂肥。每年亩施优质有机肥不少于2000kg。
10、测土配方施肥
在项目区3个乡镇完成采集土样500个,通过化验测试,示范推广配方肥面积5.6万亩。
11、试验示范研究
在黑石川乡白崖村开展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玉米品种、密度、播期、不同覆膜方式、不同栽培模式、除草地膜的试验示范5项(次)。布设品种试验1亩,不同播期试验2亩,顶凌覆膜与秋覆膜对比试验示范2亩;在九合镇开展旱砂西瓜农用注水机试验3亩,新品种试验2亩;购买生物有机肥150吨,示范1000亩,编写发放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规程、旱砂地膜西瓜栽培技术规程,为大面积示范推广奠定基础。详见技术总结。
12、新品种展示
引进示范玉米、花生抗旱新品种3个,8400公斤(其中:玉米3900公斤,花生4500公斤)。在白崖、彬草、头沟、三坪、朱家井等5村设立新品种展示田8800亩。
13、旱作农业新技术培训与推广
购臵培训设备87台(套),在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分别举办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机械深松耕技术”、“农用注水机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班40期,印发技术资料3500份(册),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200人次。完成旱作农业新技术推广2.6万亩,占计划2万亩的130%。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1.2万亩,(黑石乡8000亩、水阜乡4000亩);“砂田+地膜”西瓜、花生等作物1.4万亩。
14、旱作农业机械集成示范
根据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等技术示范推广的需要,配套起垄机,旋耕机,农用注水机、卷帘机等机械247台(套)。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推广中,集成旱作农业机械示范展示,推广农用注水机注水、增施农肥调水、全膜覆盖保水、垄沟集雨增水的“四水”集成技术,大大提高了全县旱作农业新技术运用水平。
四、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项目完成投资355.1662万元,土建及田间工程完成投资240.1101万元(乡镇筹资31.9107万元,农户自筹22万元);仪器设备购臵总投资54.3486万元;新品种、新技术示范47.516万元;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及宣传8.187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5.0045万元。项目下达后,县财政拨入中央资金300万元,专户利息收入1.257837万元。项目资金总支出301.2555万元。资金支出主要用于:
(一)土建及田间工程投资186.1994万元。其中:
1、土建工程23.5513万元
(1)土壤化验室改造工程:完成改造面积320㎡,投入资金19.6万元。
(2)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站建设:新建土壤旱情墒情监测站24㎡,总投资3.9513万元。
2、田间工程162.6481万元(1)铺压砂田50万元。(2)农田道路28.8万元。(3)平整土地15万元。(4)土壤改良21万元。
(5)日光温室改造47.8481万元。
(二)仪器设备购臵总投资54.3486万元。其中:
1、农机具34.4435万元
2、监测设备9.327万元
3、培训设备8.9135万元。
4、日光温室节灌系统1.6646万元。
(三)新品种、新技术示范47.516万元。其中:
1、新品种引进9.25万元。
2、集成技术示范38.266万元。
(四)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及宣传8.187万元。其中:
1、农民培训6.059万元。
2、技术人员培训2.128万元。
(五)工程建设其它费用5.0045万元。其中:
1、项目评审费0.3万元。
2、可研报告编制费1.2万元。
3、管理费3.474万元。
4、其它费用0.0305万元。
五、项目管理情况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项目下达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管理,及时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农牧、财政、建设等部门单位及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工作协调和政策指导,负责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检查监督建设资金合理有效使用,参与项目建设工程的招投标,监督建设单位严格按照项目批复实施,加强对项目建设各阶段、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发现和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项目实施单位县农技中心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具体负责田间技术指导,保证了项目建设任务顺利进行。
2、制定方案,明确目标,确保了项目有序实施。领导小组及时组织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讨论研究,编制完成了《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的目标任务、实施计划及工作重点,对各成员单位和项目实施单位,进行任务分工,切实把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为项目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3、严明纪律,专款专用,确保了项目按期实施。项目下达
后,县财政对项目的按期正常实施给予了大力支持,及时拨付了中央资金300万元,由于我县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无法解决,我们动员项目区农户出资出劳,确保了项目各项计划指标的完成。项目实施单位在资金管理上严格贯彻执行农业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的规定要求,实行专项管理、专帐核算,保证专款专用,杜绝浪费,无违纪违规行为,确保了有限的资金产生最佳的综合效益。
4、严格程序、公开透明,确保了项目保质完成。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规定,实行项目建设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的“四制”建设规范要求。项目的土建工程和重点仪器设备采购实行邀请招标,项目建设管理实行合同制,明确了职责、权利和义务,项目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为保证工程质量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5、积极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引进推广了旱作农业新技术,采取基地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不断探索和普及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与管理的有效方法,引进推广高新农业技术新成果,提高科技应用转化率。采取专家集中授课或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旱作农业技术培训,提高项目的运作管理水平及技术人员、农户的科技意识与技术水平。并加强省内农业、科研院所站等部门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对项目运行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进行了研究和联合攻关。
六、项目效益情况
1、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可新增固定资产124.0834万元,主要包括土建工程、田间设施工程和配套的仪器、机械设备等。项目实施后,建立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2.6万亩,其中建立核心示范区1000 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2万亩。通过各项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示范区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比半膜玉米增产162公斤,旱砂西瓜由项目前的2100kg/亩增加到2830kg/亩,“砂田+地膜”的旱作西瓜较不覆膜西瓜亩增收876元,年玉米增产194万公斤(2元/公斤),增产西瓜、花生1022万公斤(1.2元/公斤),项目区年总计增产1200万公斤,可直接增收益1600多万元,项目区农户人均增加纯收入320元左右。
2、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不但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而且使他们的居住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得到提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从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极大丰富了市场的需求,确保了当地的粮食安全。通过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培养了大批农民科技人才,使农民对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认识,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土壤农化检测水平,能够满足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要求,极大推动了全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和旱作农业科技服务功能,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建成了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2.6万亩,通过土壤墒情旱情监测站建设、化验室的改造和相关设备的配套等旱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实施
了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秸秆覆盖保墒、机械化旱作节水等旱作节水技术推广及使用,极大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带动全县的旱砂西瓜和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使项目区的旱作农业单位生产效益得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效果显著,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生态效益
通过铺压砂田、平田整地、垄沟种植、地膜(砂)覆盖及土壤改造培肥,大大地保蓄了土壤水分,为旱地作物高效利用自然降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可减少水土流失。通过降低耕作强度、增加地表粗糙度及覆盖度等,可极大地减少地表风蚀量,既有利于旱作农业区生态恢复,又有利于保土保肥,更有利于缓解“沙尘暴”的发生,维护生态安全。
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使作物产量和副产物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不仅使农民收入得到增加,也将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而为实现“饲多、畜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为走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造了条件。
七、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与项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工作经费短缺。旱情墒情检测站虽已建成投入使用,但县乡财力匮乏,日常工作经费筹措较为困难,导致检测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2、工作力量薄弱。我单位现有技术干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人员短缺,加上培训经费不足,不能对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系统培训,对先进的仪器设备不能很好地掌握和使用,给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工作任务艰巨。××县是黄土高原具有悠久历史的旱作农业区,年降雨量为260mm左右,年蒸发量高达1801mm以上,为年降水量的6.8倍。常常发生冬旱连春旱的持久性干旱,有“十年九旱”之说。现有耕地面积43.56万亩,其中水浇地21.56万亩,旱地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51%。工作量大,任务重。
4、监测体系不完善。由于受人员、经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一定局限,将给旱情墒情检测监测与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请上级主管部门每年解决一定的防治及正常运转经费。
5、农民科技素质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接收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对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将积极努力,争取创造一切条件加以解决,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途径,加大技术干部的培训力度,尽快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技术,确保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对项目区农民技术员、种植户进行防治技术培训,提高旱作农业技术水平。
2、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检测机构,加大旱情墒情监测力度,充分发挥监测站作用,促进旱作农业不断发展。
3、进一步抓好示范区建设。继续以九合镇、黑石川乡、水阜乡为中心,建立旱作农业示范区,示范面积达到3万亩。示范区扎实落实各项技术措施,通过示范,总结出一套更加有效地防治措施,带动全县旱作农业工作再上一个水平。
2.农业局项目实施汇报 篇二
大家好!
我来自于北京教科院附中, 首先感谢同方知好乐教育研究院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共同探讨智慧教室的有效推进。刚才我们共同聆听了袁院长的精彩培训, 从理论到实践, 深入浅出, 让我们找到了研究方向, 坚实了研究信心。感谢袁院长的指导, 同时也感谢温州市电化教育馆、温州市教育信息中心给我们搭建的交流学习平台, 让我们虽身处在两个城市, 但都为同一个研究目标而努力。下面我就从管理层面将朝阳八校“电子书包双课堂”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介绍, 不是什么经验, 主要是一些做法, 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和启示。我汇报的主题是:八校联合探索“电子书包双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2014 年3 月, 朝阳区八所学校 (北京教科院附中、中旅附中、劲松一中、劲松四中、八里庄三中、第十六中学、高家园中学、团结湖三中) 正式启动了“电子书包双课堂”教学研究项目。参与项目研究从启动就出现了“四多”的特点, 即多层面、多类型、多方式、多途径。
多层面———学校类型多样, 有农村校、城市校;有九年一贯制学校、纯初中校、完中校;有区级示范校, 也有一般学校。
多类型———教师多学科: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学生多类型:年级优秀学生、全班学生, 有选取走读学生, 也有选取住宿班级学生。
多方式———E本研究和电子账号推进。
多途径———校内不同学科教师间进行设备功能软件的实施功能运用挖掘, 校际同学科教师间进行实施有效策略研究。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探索不同学校如何有效实施的方法与策略。智慧教室在学校的实施研究, 我们并不是首个, 但在朝阳进行联合推进却是第一个。因此, 我们更注重联动推进的有效做法。并明确了项目研究策略:联动推进发展, 展示促进提升。通过朝阳八校联合实践研究, 寻找有效的实施策略, 为推广普及提供方法指导;通过校际间教师阶段研究展示交流, 不断推进教师的深入实践, 完成项目研究目标, 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为保障推进工作落实, 项目确定了研究落实方式:牵头校制定阶段实施方案或计划, 各学校围绕计划要求进行研究推进。从项目的推进实施, 牵头校的作用起到了项目推动功能, 如:启动时与公司商议设备的购置项目、功能, 研究落实后将基础设备需求进行八校通报和项目预算资金上报申请, 启动设备运行出现的问题在牵头校进行集中解决后再分别下到其他各校进行问题排查和解决;实施中, 先对牵头校教师进行软件使用集中培训, 将教师听取培训后的问题内容进行集中反馈研究, 修改培训内容, 完善培训重点, 确保更多问题不在多学校形成。同方专业技术团队定期将各校的实施情况进行收集, 将推进中的好的经验及时进行推广, 将问题在牵头校中进行分析解决, 找到解决的具体策略后进行推广, 确保了问题不积累, 经验得到有效推进的作用。也体现出以点带面, 便于管理的推进作用。
研究中确定了项目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基于“知好乐教育云”网络服务平台, 构建教育资源深度共享机制, 创建新型教师教研模式, 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满足学校“教育优质持续发展”, 同时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 更希望能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找到一条促进普通中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 项目研究经历了分层培训过程 (头脑风暴) →策略实施过程 (启动实施) →展示交流过程 (实验教师摸索实践) →发展深入过程 (常态运用) ,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80%的实验教师进行了展示交流, 4 名教师荣获国家级课例评比二、三等奖。各个项目校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 形成了互相学习, 共促提高的发展共同体。项目校的研究实践推进, 使实验教师不仅尝试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也深深体会到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促进作用, 更深入地深思考信息技术背景下“电子书包双课堂”对教与学的有效促进。下面从项目意义、实施基础、实施策略、模式探索四个方面进行详细汇报:
一、项目意义———充分认识项目实施的意义
“双课堂”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使课上教学与课下学习、交流和探讨融为一体。课前, 学生借助“知好乐教育云”和“电子书包”搭建的虚拟课堂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课上教师重点就学生自学时无法解决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进行探讨和引导;课后教师将知识拓展环节则再次放到虚拟课堂上,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展开互动。
过去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师生的交流环节中只能提供给个别学生的问题发言机会, 难以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及时互动和问题了解。而借助“电子书包”的互动讨论功能, 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同时学生之间可以就发言内容进行在线点评, 教师则可以当堂展示并点评每一个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成果, 这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学生受关注的心理, 进而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成就感。突破了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及时互动性。所以说“电子书包双课堂”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为高效学习和优质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由于及时性、个性化的学习推进, 让教师更多更快捷地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状况, 更加关注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与研究, 更加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 教师对学生的及时关注, 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实施基础———重点进行四方面的分层培训
为了使新事物能够尽快为大家所了解和接受, 保证项目的扎实推进, 从项目筹备启动阶段就强化了培训指导工作, 针对校长、项目实验教师、实验班级学生和家长四方面人员进行了分层面的头脑风暴式培训, 有效调动了参与人员的好奇心与兴奋感。
校长团队培训起到了先行引领作用。项目启动时, 八校校长首先进行了项目相关信息、相关技术运用的内容学习和技术培训, 三次进行了实施方案的研讨和阶段计划交流, 明确了各阶段的研究任务, 制定了推进时间安排表, 确保实验研究有序开展。
教师培训调动了参与研究主动性。理念讲解、技术操作、功能应用、名师经验介绍等专题培训, 让教师们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电子书包双课堂”教学成功经验案例的学习, 增强了教师们的信心。同方知好乐技术团队的操作应用介绍, 帮助教师扫清了实验推进中的技术障碍, 教师参加了中国大学MOOC网上学习培训等, 让教师更多了解翻转课堂的相关知识等, 多内容培训帮助教师掌握了相关应用技术, 为项目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生培训引发兴趣与好奇。对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本身就接受较快的学生们, 由于在学习中有了先进的学习工具, 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实验班的学生对于这种与普通班级有很大不同的新的学习方式, 表现出了很强的好奇与兴趣, 也为实验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家长培训起到了支持保障作用。及时介绍项目实验内容和实施的方式, 让家长参与到实验的全过程, 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 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发展, 让家长成为孩子在家学习的监督教师, 明确家长的责任和任务, 对学生课前的学习准备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和了解作用, 也就对实验工作起到了支持保障。
三、实施策略———五大推进策略有效助推项目开展
如何使八校联合推动富有成效, 怎样使项目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何开展才能保证各学校、各学科教师更好、更快地发展?在整体考虑各校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项目组采取尝试推广、典型带动的策略, 即以牵头校为研究基地, 在积极寻找最佳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八校推广, 避免普遍问题的存在而影响项目在不同学校的推进。首先是解决启动时的设备管理问题, 其次是教师的参与研究问题, 推动强调的是制度管理。具体实施的五大推进策略如下:
1.设备配置, 注重制度管理
为保障设备的管理, 在综合各项可能产生问题的基础上, 各学校结合实际特点制定了《平板电脑使用协议》《平板电脑使用管理规定》《平板电脑领取记录表》《平板电脑及附件损坏程度认定及赔偿方案》等, 保障了设备使用的安全性;组建了学科研究小组, 明确了学科研究推进负责人, 制定了实验教师工具使用数据月统计制度、实验校月展示交流制度等, 有效调动了教师使用积极性。
2.大胆尝试, 注重优势分析
鼓励教师大胆尝试, 要求教师在研究中不仅要注重观察和数据分析, 更要通过数据对比找到信息设备应用和翻转课堂推进在本学科哪些内容、哪些方面具有优势, 采取哪些途径实现有效开展等, 为学校信息技术的全面开展和后续教师团队人员的融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课题组教师在学案、测试、讨论和电子书包“助学版”改错本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从课题开题至今, 我校使用平台的各项数据统计如图1 所示:
3.以点带面, 注重展示引领
朝阳区八校联合项目组依据计划安排开展“电子书包双课堂”教学研究汇报课活动, 每月由一所学校实验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实施的展示交流活动, 通过专家导课、上课、说课、评课的过程, 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深入探究。同时, 八校同学科教师组建了学科研究团队, 通过网上交流的形式进行学科问题探讨。
我校作为首发, 于2014 年10 月21 日、23 日开展了4 节区公开课, 促进了教师教学思维的转变, 真正实践了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模式。教研组集体备课、磨课, 不但加深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也探索了信息化环境下同学科教师合作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是工作持续开展的保障。每月一校的学科研究课展示, 授课内容不尽相同, 板块功能运用各有侧重, 课前、课中、课后师生教与学的方法形式风格各异, 但都体现出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聚焦学生问题解决、注重学生学科能力培养等特点, 实现了教师备课由关注教师教到关注学生学的转变。
4.板块研究, 注重功能挖掘
在实验启动阶段, 项目组确定了“网络学案”、“测试反馈”、“互动讨论”、“课堂互动”四个功能板块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同时还进行了其他相应功能板块运用的尝试。通过板块功能与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结合, 促进教师对工具的使用与思考, 促进教师进行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研究, 促进教师实现“教”与“学”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也为后续电子书包的灵活运用提供方法指导。
5.课题推进, 注重科学实施
在最初使用“电子书包”进行“双课堂”教学尝试时, 遇到了很多困难。一方面, 教师对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不太了解, 在实际教学时难以真正将教与学有机融合, 同时受固有的教学观念束缚比较大, 面临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 教师对于“电子书包”不熟悉, 不知道如何发挥其功能进行有效教学, 也不能准确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应用, 制约着“电子书包”功能发挥的时间和空间。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尝试了很多改进措施。
第一, 采取课题研究推进的模式, 指导教师带着问题进行实践。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推进新技术的运用与实施。
第二, 创造机会让教师上公开课。通过课堂展示的方式督促教师研究“电子书包”的功能, 摸索“双课堂”的特点, 并在实际教学中真正使用。实践证明, 这个方法有效促进了这种新型教学技术和教学方式的落实。
第三, 注重团队的合作。每个月组织教师交流使用“电子书包”网络教学平台的经验和心得, 并就“电子书包”专项功能的运用开展研究和交流, 促进教师深入挖掘“电子书包”各功能的作用。
各学校结合实验意图对参与的学生进行了多层面尝试, 如住宿班、学习较好的实验班、平行普通班、年级优秀生等, 也为后期的整体推进从管理到实施都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经验。
四、模式探索———基于电子书包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一年来, 朝阳八校共进行了四个学科的22 节研究课, 尝试了多种课型, 如语文学科的新课讲解、作文点评、诗词鉴赏、阅读指导等, 数学学科的趣味数学、一题多解等方法尝试, 英语学科的口语训练、趣味阅读等研究开展, 物理学科的实验教学等, 初步形成了基于电子书包推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如图2 所示) 。
具体来说, 该模式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
第一阶段———课前
教师根据计划制作导学案, 并利用平台发布导学案, 展示教学目标, 创设疑问情境引导学生自学。相应地, 学生进入该学案明确学习目标, 依学案自主搜集资源进行自学, 在平台的论坛中答疑, 并完成自测、自我评价。而平台在这一过程中记录学生答疑情况, 并对自测题阅卷, 统计答题情况。
第二阶段———课中
教师根据平台反馈的文本数据 (论坛的答疑记录) 和自测答题的统计数据, 对学生自学的疑难点进行指导和点拨, 然后发课堂学案、展示课件材料, 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学习。相应地, 学生在教师指导和点拨疑难点时参与交流、解决疑问, 然后依托平台的主题论坛进行合作探究、完成学案任务, 并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在论坛上, 点评其他同学的成果, 再通过完成检测及平台呈现的解析进行反思。
第三阶段———课后
教师把课堂上有关的课件等资源进行共享, 布置分层作业。学生根据需要与教师作个别交流, 完成作业, 并通过平台接收教师的反馈。
“双课堂”教学模式特点, 第一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和整合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第二在学习的节奏上, 加强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探究的比重, 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进行深入思考, 给学生自主创新的时间与空间;第三在学习的视野上, 使学生不再受教师和课本的局限, 获得更宽广的阅读面和更多的学习机会。
一对一互动学习是“电子书包”的最大特点, 做好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帮助, 实时的、积极的、具有鼓励性的教师点评是促进学生不断深入探讨的持续动力。生生间的话题交流更是学生进行思想碰撞、相互学习的发展平台, 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交流中深入思考, 在不断地体验中感受提升, 这一过程一定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提升和学科学习质量的提高。
五、今后重点实验研究任务
1. 形成各学科电子书包双课堂教学推进模式。将项目研究与校本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把项目试点探索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形成典型案例并建设教学资源库。
2. 探索“ 助学版”、错题本在师生互动、小组互助学习中的作用。
3.以试点班带动全校项目整体推进,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做好准备。
4.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 包括奖励机制、定期学习制度、听评说课制度、外出学习制度、项目实施和反馈流程等, 为项目顺利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5.对试验班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试验班学生视力影响的调查、试验班与非试验班成绩对比分析、与非试验班相比试验班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方面的转变、试验班教师教学行为和成绩的考核、学校管理工作带来的变化等。
3.农业局项目实施汇报 篇三
.二、四个程序
准备好人员、资金、场地及制度后,还必须做好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及银行开户工作,取得合法的经营资格。此外,选择合适时机开业,创业计划才能真正实施。
(一)工商注册
工商登记时应提交的材料:
1. 个体工商户登记
(1)个体工商户名称预先核准登记应提交的材料:个体工商户名称预先核准申请表;投资人身份证明。
(2)个体工商户开业登记应提交的材料:个体工商户申请开业登记表;开业申请书;投资人身份证明;经营场所证明;涉及前置审批的行业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其他有关文件、证件。
2. 个人独资企业登记
(1)个人独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应提交的材料:企业(公司)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投资人的身份证明;投资人身份证复印件;申请企业登记授权委托书。
(2)个人独资企业开业登记应提交的材料: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投资人签署的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申请书;投资人身份证明;申请企业登记授权委托书;企业住所证明;涉及前置审批的行业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其他有关文件、证件。
3. 合伙企业登记
(1)合伙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应提交的材料:企业(公司)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投资人的身份证明;自然人提供身份证复印件;申请企业登记授权委托书。
(2)合伙企业开业登记应提交的材料:申请企业登记授权委托书;全体合伙人的身份证明;全体合伙人委托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的委托书;合伙协议;出资权属证明;经营场所证明;涉及前置审批的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其他有关文件、证件。
4. 有限责任公司登记
(1)有限责任公司名称预先核准应提交的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签署的公司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股东或发起人的法人资格证明或自然人身份证明;公司登记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2)有限责任公司开业登记应提交的材料:公司董事长签署的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全体股东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报经审批的,还应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公司章程;具有法定资格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股东的法人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的身份证明;载明公司董事、监事、经理的姓名、住所、履历的文件,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委派、选举或者聘用的证明;公司法定代表人的任职文件或身份证明;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公司住所使用证明;经营范围中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经审批的项目,应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其他有关文件、证件。
(二)税务登记
守法经营、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农业生产企业是免税的,农业经营服务企业的税率也较低。为保证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生产经营者应在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到税务机关进行税务登记,领取税务发票。
1. 税务登记的内容及需要提交的资料
(1)税务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工商户的名称、地址、经济性质、主管部门、生产经营范围、经营方式、资金状况、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商登记证照号码、开户银行及账号等。
(2)申报税务登记应提交的资料:营业执照;有关合同、章程、协议书;银行账号证明;居民身份证、护照或其他合法证件;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合法证件和资料。
2. 税务登记的程序
(1)申请办理税务登记。由纳税人即生产经营者主动向所在地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登记报告,并出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工商营业执照和有关证件,领取统一印制的税务登记表,如实填写有关内容,加盖印章后作为登记申报,报送主管税务机关。
(2)审核税务登记表。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申请报告、税务登记表、工商营业执照及有关证件审核后,即可准予登记,并发给纳税人税务登记证。
3. 纳税申报
纳税申报是纳税人为了正确地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人为了正确履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义务,将发生的纳税事项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事项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报的一项法定手续。领到营业执照开始生产经营活动之后,在一定期限内就应该向税务机关申报。
(三)银行开户
1. 开户与结算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经常与银行进行结算,以达到账账相符和账款相符,以利于更好地生产经营。如出售商品后收取买方货款,购买原料需要支付卖方价款等。这些活动在金融行业中称为结算。结算有两种,一种是现金结算;另一种是非现金结算,也叫转账结算或票据结算。由于成交金额大,支付大量现金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因此,企业委托银行把货款从买方账户转到卖方账户,完成付款或收款行为。
2. 贷款
创业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需要向银行申请贷款。贷款一般有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三种。
贷款合同内容包括借款用途、付款日期、还款期限、贷款利率、违约责任及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必要或有条件的要经公证机关公证。
银行提供贷款主要用于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的流动资金,而不准挪作他用。借款人未经银行同意擅自改变贷款用途,或把贷款用于垫缴税款或管理费,或转借给他人的,均为挪用。
(四)择时开业
在做好以上各项准备工作以后,就可以择日开业了。开业期间的宣传、促销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厂(店)开业后的经营状况,因此,一定要做好开业的策划方案。
开业前的宣传造势很重要,可以通过媒体广告、品牌灯箱、广告礼品袋以及花篮、条幅等来烘托气氛,提高人气。开业时间的选择,一般要考虑有关部门人员是否有时间参加、天气是否晴朗、是否在节假日、是否在人流较多的日期、开张日居民是否喜欢等因素。
开业前对员工的动员、激励、教育和培训也要到位。对员工进行开业前的系统培训,包括品牌背景、企业文化、产品知识以及礼貌用语、待人接物、行为举止等日常行为规范,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要做好厂(店)内部的有效管理,明确职责,确保开业成功。
改编自《开始你的农业创业》
4.农业项目实施方案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为目标,以“设施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政府扶持以“集中连片、示范带动”为原则,立足发展“名、特、优、新”品种设施大棚栽培,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逐步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的特色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热带高效农业的科技生产水平和整体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稳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经济基础。
二、设施农业资金安排及实施单位
20XX年市政府投入设施农业发展资金7000万元,其中瓜菜设施农业和果蔬储存项目资金1900万元,花卉设施农业资金5052万元。
(一) 750万元用于在崖城镇朗芒田洋建设瓜果菜设施大棚150亩(三亚海源实业有限公司负责实施)。崖城是我省重要的瓜果菜基地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挥设施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在郎芒田洋建设150亩钢架大棚发展无公害瓜菜生产。
(二) 880万元用于在崖城镇建设果蔬储存销售运输中心项目(三亚海源实业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果蔬储存销售运输中心项目是我市在建第一家农产品批发市场,集农产品批发、集散、冷藏、加工、包装、检测、信息一体的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建成使用后将有助于解决崖城地区及周边地区果蔬“烂市”情况,解决农民果蔬销售、运销难题,提高果蔬的利用价值,带动农民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增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该项目是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8000万元,建设规模200多亩,目前企业已投入建设资金6000万,缺口资金万,政府扶持资金880万。项目资金由市农业局负责管理,实行报帐制。
(三) 270万元用于设施大棚地方标准化建设(三亚南繁科学研究院负责实施)。我市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建设设施大棚标准每亩1万、3万、5万、8万不等。在全省还没有设施大棚地方标准和大棚栽培技术地方标准的情况下,我市投入270万元用于建设样板工程,制定适应不同作物和栽培环境的6个大棚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由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验收通过。业主为三亚南繁科学研究院负责,项目实行报帐制。
(四) 420万元用于支持市公安局戒毒康复农场建设兰花基地。建设兰花大棚30亩,其中温室大棚10亩,扶持发展戒毒康复农场生产项目,解决1000多名戒毒人员和留场就业人员工作。项目资金由市林业局负责管理,实行报帐制。
(五) 499万元用于扶持三亚丛耕花卉专业合作社建设兰花基地。高峰地区老百姓脱贫难度较大,毁林开荒现象严重,为了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建议扶持该地区发展兰花产业。三亚丛耕花卉专业合作社建设兰花基地100多亩亩,计划投入1475万元,目前已投入300万。基础设施已完成、建好大棚20亩。根据《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加快兰花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的通知》(三府〔〕189号文件)第七条“支持农村兰花专业合作社扩大兰花生产规模,建设总体规模超过667平方米的,一次性给予60元/平方米扶持”规定,安排499万元用于扶持三亚丛耕花卉专业合作社建设兰花基地。项目资金由市林业局负责管理,实行报帐制。
(六) 4133万元用于扶持三亚兰德种业有限公司在亚龙湾建设都市农业示范园。该项目用地位于亚龙湾二期开发区内,规划为基本农田。项目总投资1.3亿元,公司自筹资金8700元,建设规模2755亩,建设成集玫瑰种植、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该项目可以填补我市玫瑰花发展的空白,做大做强花卉产业,美化亚龙湾环境,带动亚龙湾周边村庄群众致富。政府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和排灌系统。土地租金每亩1400元,每十年递增10%,政府扶持4133万元以固定收益回报金1100元/年,分14.2年全部回报给农民。业主为三亚兰德种业有限公司。项目资金由田独镇负责管理,实行报帐制。
三、相关要求
(一)成立机构,加强管理。由市监察、财政、发改、审计、农业、林业、科信等部门组成三亚市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设施农业项目的指导、服务、监督、检查及验收工作。
(二)项目资金实行报账制度。各项目实施单位资金拨付由实施单位提出申请,报项目主管单位审核,由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验收、审计,再由项目资金管理单位按进度拨付各实施单位。
5.农业局项目实施汇报 篇五
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你们好!首先欢迎各位领导到我团检查指导工作,下面就我团国家惠农政策落实和国家投资农业项目情况汇报如下,同时恳请各位领导对我团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宝贵意见。
根据师农传[2010]39号《关于对国家惠农政策落实和国家投资农业项目进行自查的通知》精神,我团由农业科牵头,积极组织计财科和财务部相关人员,对资金到位及使用落实情况进行了自查,经自查我团将国家惠农政策和国家投资农业项目资金的拨款,按政策规定已全面落实到职工,让职工真正得到了实惠。
一、项目简介
我团在十一五期间争取到惠农政策和国家投资项目共计八项,分别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棉花良种推广补贴、小麦农资综合直补项目、小麦良种补贴、玉米良种补贴、兵团沼气项目、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二、资金使用情况
㈠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2007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拨款0.5万元,2008年拨款0.5万元,2009年拨款5.8万元,共计拨款到位6.8万元,此项资金并未使用。
㈡棉花良种推广补贴及玉米良种补贴
2007年棉花良种补贴拨款100.5万元,2008年拨款85万元,资金已全部用于棉花良种补贴。2009年棉花良种补贴99.4万元及玉米良种补贴2.8万元,共计102.2万元,已经全部补贴到位。
㈢小麦农资综合直补及良种补贴
2007年小麦农资综合直补拨款12.555万元,2009年拨款37.8万元,共计拨款50.355万元,资金已全部补贴到位。2008年小麦良种补贴拨款3.4万元,2009年拨款4.9万元,共计拨款到位8.3万元,资金已全部补贴到位。
㈣兵团沼气项目
2007年兵团沼气项目拨款到位24万元,已经使用13.82万元,剩余10.18万元。2008年24万元资金拨款未到位。
㈤阳光工程
2006年阳光工程拨款2万元,资金已用于职工培训费用支出。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2009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拨款到位65万元。资金使用情况:职工综合素质培训27.213万元;优良品种补贴34.8516万元。共计支出62.0646万元。
三、取得的经验
㈠、加强政策研究,把准政策方向。
一方面,用好政策抢抓机遇。全面掌握“十一五”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和农业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研究“十二五”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管理办法和农业建设项目的投资方向,争取国家的更大支持。另一方面,广辟渠道捕捉信息。通过会议、文件、报刊、网络等多种途径,伸长触角,搜集信息,增强敏锐性,及早判断国家惠农政策的走向,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筛选上报项目,提高争取项目和资金的成功率。
㈡、加强项目储备,做好前期工作。
首先,做好项目前期谋划。我团以“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导,立足自身优势,按照不求多而求精、谋划一个成一个的原则,精心谋划、精挑细选。其次,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大投入,搞好协调,主动服务,重点抓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前期工作程序。
㈢、认真落实项目,让职工得实惠
严格按照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管理办法,将惠农资金(农资直补、良种补贴等)及时补贴到位,降低职工生产成本,增加职工收入。
四、存在问题
㈠、尚需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要建立农业发展、职工增收的长效机制,离不开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而从我团近年来(2007年-2009年)获得的八项惠农项目看,用于这方面的资金所占比例较小,远远赶不上农业发展的要求。
㈡、管理部门多
资金的下拨、资金的科目分类、管理体制都是以部门为主。由于项目资金分属多个部门管理,管理层次和拨付环节烦琐,各部门对政策的具体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
㈢、项目配套资金难。
中央下达许多惠农项目,有些项目要求团场也要配套一定资金,但是,近年来随着团场不断落实职工减负政策,团场资金就显得日益紧张,资金配套更加困难。
五、意见和建议
㈠、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惠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将资金的分配,更多地向“三农”倾斜,提高惠农资金在项目资金中的比重,并建立惠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㈡、加大惠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努力扩大资金供应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金资源,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理顺投资主管部门和财务主管部门在资金分配管理方面的职能定位,建立两部门间合理分工、共同协商、相互制衡和有效监督的机制。
以上汇报,有不到和不对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农五师八十九团
6.盘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调查 篇六
吴显龙
〔内容摘要〕 盘县在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中,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土为主,实行集中、连片、持续开发,加强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的组装配套,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关 键 词〕 农业 综合开发 调查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农业综合开发办 主任
盘县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真抓实干,把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土为主要任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项目开发基本情况
1999年至2004年度,盘县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分别在刘官镇、旧营乡、板桥镇、水塘镇等四个乡(镇)实施,通过开发治理,累计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8.66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六年来,项目区完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明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在水利措施方面,共新建和维修防渗引水渠道110公里,防洪河堤14.34公里,排渍排涝沟6.7公里,建设小水窖131口,项目区共新增灌溉面积9900亩,改善灌溉面积23080亩,改善除涝面积4400亩;在农业措施方面,共采取施用石灰和种植绿肥改良中低产田土41175亩,实施坡改梯工程8020亩,组织实施玉米制繁种基地1600亩,优良品种示范推广15000亩,采取骨干培训、普通培训和现场培训等方式培训农民5万人次,农民科技意识有所增强,提高了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在林业措施方面,采用松、柏、竹等树种营造水土保持林32000亩,建设经济林3000亩。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总投资349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553万元,群众投劳投物折资937万元。
二、工程运行使用情况
通过对刘官镇、旧营乡所实施的水利工程、林业项目运行管理的调查了解,水利工程的完好率高,除1999年度发现个别工程有水毁现象外,其它年度工程没有水毁和损坏的现象,群众普遍反映较好,特别是干旱年景,效果十分明显。工程运行管理一般都是村委会统一组织维护,损坏程度小的由受益户投工投劳修复,水毁严重的由乡(镇)帮助解决材料费,村委会组织维修。1999年度旧营乡水利工程杨松灌溉渠和水口灌溉渠有两处在2004年的大雨中因泥石流和地质下沉出现倒塌,旧营乡政府以每1方浆砌石补助65元资金,由村委会组织农民修复;刘官镇董家坡村对水利工程管理纳入了村规民约,他们这样规定:“渠道管理,农忙之前由群众投劳清淤,损坏后受益户集资修建,谁损坏,谁负责”。1999年度该村大地头一条渠道,有两处因是软基经常出现下沉,是群众自发组织维修保证通水。对水保林的管理,旧营乡2004年以前管理是按自然村分片管护,2005年通过林业部门认定纳入公益林管理,每亩给3元管护费,通过现场了解,旧营乡水保林保存率在70%左右。刘官镇实施的水保林,2004年以前林业部门给了2万多元管护费,管护人员和管护责任都比较落实。2005年纳入国家公益林进行管理,每亩给5元的管护费。刘官镇实施的水保林因种植时采用的主要是营养袋苗定植,种植标准高,管理到位,成活率高,现在保存率在80%以上。
三、项目开发取得的成效
一是水利措施和坡改梯工程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大量农田得到有效灌溉,农业生产防灾抗灾能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普遍提高。通过调查了解,在灌溉水源保证的情况下,水稻能实现提前栽插15天左右,能有效避开后期低温为害,每亩产量可增产100公斤以上。据刘官镇董家坡村的群众反映,灌溉渠道修好后,单产可增长50%以上,同时,可节约管水劳力50%;旧营乡罗家田村和平田村的群众介绍,2005年是特别干旱的年份,农发修建的沟渠保证了大面积的育秧和大田移培用水,在非项目区普遍减产的情况下,农发水利工程的灌区内还比往年有所增产。坡改梯工程的增产效果也很显著,坡改梯能达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增厚耕作层,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普遍增产都在30%以上。盘县旧营乡大坪地村有100户人家,耕地全为坡耕地,通过2000年实施完成坡改梯500亩以后,由于耕地实现了“保水、保土、保肥”功能,这片土越种越肥,从原来的低产地变成了中产地,单位面积产量比1999年以前增长1倍以上,农户杨应录介绍,他家当年实施了3.5亩坡改梯,原来总产只收450公斤左右的包谷,2005年达到了1000公斤;坡改梯工程除了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外,还能扩大耕地面积,板桥镇灰窑坡村2001年度实施坡改梯1653亩,通过炸石扩土,新增的有效耕地面积就有95亩。
二是农业项目带来的增收效果好。种植绿肥和石灰改土,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每亩可增产量50公斤以上;良种基地及优良品种推广种植示范带动能力强。盘县2001年度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在旧营乡、刘官镇、板桥镇实施玉米新品种示范3000亩,现已发展到2005年的4万多亩,所推广的盘玉2号、4号、5号品种,产量高,品质好,深受农民欢迎,比原来的老品种单位面积增产幅度在30%以上;项目区从单一的种粮到引种示范经济作物,增效显著,农民尝到实惠。盘县水塘项目区2002年度从山东引种花生鲁花1号与玉米间作,在玉米保证产量的基础上,每亩生产花生100公斤左右,增收300元。
三是按规划区域组装各类项目,项目区综合效益好。盘县刘官镇和旧营乡的大部份土地面积属于朱昌河小流域,1999年到2001年度,在这个流域范围内的高官村、三十亩村、猴场屯村、三角田村、大坪地村、平田村和罗家田村等,规划实施了引水灌溉渠道43.24公里,防洪河堤3.9公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除涝面积2000亩,实施坡改梯6000亩,种植水土保持林17469亩,修建机耕道和人行便道6公里,石灰改土6100亩,水田基本上做到了能灌能排,坡耕地实现了保水、保土,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四、主要做法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两个着力”、“两个提高”的指导思想和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化科技,择优扶持,注重效益,富裕农民”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土为主,并做到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注重质量,突出效益。在工作中,加强了农业综合开发的规划,形成了重点扶持和集中开发的工作思路,改变了过去项目布局分散,重点不突出,效益不明显的状况。
2、领导重视,层层负责,严格把关,狠抓落实。一是做到“四个到位”,即:参与规划选项到位,能严格按立项要求,尊重实际,尊重农民,尊重科学,突出效益优先,合理确定项目区和子项目;落实配套资金到位,把各年配套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足额落实到位;宣传发动到位,在新项目区启动前,县分管领导亲自参加开工动员大会,讲解农发政策和实施要求;检查督促到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到施工现场检查督促,参与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做到“严把四关”,即:工程队伍选择关,实行招投标,公开、公平、公正确定施工队伍,选择懂技术,会管理,讲信誉的施工队伍承建工程项目;工程质量关,农发办从领导到职工,分工负责,分片把关,严格技术要求,工程达不到设计不付工程款;工程进度关,科学调度工程进度,保证各项目平衡发展,做到工程不留尾欠,资金不留缺口。项目验收关,工程竣工后,认真组织验收,严格核实工程量和建设质量,不合格不验收。三是做到“四个落实”,即: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落实,行政措施落实,解决问题落实。
3、采取以“小区域”、“小流域”、“小坝区”和“旱坡地”为单元的治理开发模式,强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的组装配套,改变了以往那种单一项目、单项措施治理而综合效益不明显的问题。盘县板桥—水塘项目区,按“小流域”治理开发,2002年至2004年度累计建设引水渠道70公里,防洪河堤13公里,坡改梯1653亩,种植水保林13584亩,建沼气池560口,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发展后劲增强。
4、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农发项目的科技含量。一是在引水灌溉工程的实施方面,采用了“U”型渠设计施工技术,盘县2003至2004年度水塘板桥项目区田间支渠全部推广“U”型渠设计施工技术,既实用实效,又美观大方,既保证了使用功能,又节约了工程造价。二是加大项目区优质品种和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力度,促进项目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盘县在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加强了自主开发品种盘玉二号、四号、五号的试验示范,带动了面上大面积的推广普及,在水塘板桥项目区还开展了旱地分带轮作以及粮经、粮药、粮菜间作示范,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5、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一是认真做好前期工作,深入项目区认真调研,实事求是,科学规划;二是严格执行批复计划,对上级批复的项目计划总是认认真真执行,超计划完成,没有出现擅自调资金、调项目、调规模的情况;三是严格执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三专”管理和县级报帐,县级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上级有偿资金按期归还。
五、几点建议
盘县的农业综合开发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还存在着开发面铺得过大,资金投入比较分散,综合配套治理力度不够,生态治理措施较薄弱,旱地治理措施跟不上,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大,优势农产品不突出等问题。因此,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和利用好资源,建设可持续的山区农业,对盘县今后的农业综合开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在“综合”二字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强对旱耕地的综合开发,进一步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九五”至“十五”期间,盘县的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在水作农业区,而大面积的旱地开发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旱地还存在着干旱、瘦薄、土壤偏酸和水土流失等限制因素,要提高整个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把开发重点逐步转移到“旱坡地”的综合治理上。二是拓展开发内容,要真正体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协调发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农业综合开发更要有新的思路。因此,在项目布局上,要进一步体现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的组装配套,特别要重视林业生态措施,以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在硬件建设上,着重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建设引水灌溉工程,发展旱地小水窖,完善防洪排涝设施。同时要完善道路建设,把项目核心区内机耕道路、田间步道和村寨道路建设结合起来,和农村沼气建设、改厕改圈结合起来,改善村容村貌;在软件开发上,要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民技术培训,不断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大综合投入力度,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在农发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引导其它资金投入项目区,加大投资强度,提高综合效益。
2、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既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要根据项目区的具体条件,规划实施好水土保持林,要做好与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结合,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提高综合效益。同时对条件较好的旱坡地,要因地制宜规划种植一些经济林木,使之在保持水土的情况下,让农民有一定收入。
3、把农业综合开发和调整结构结合起来,提高经济效益。在项目区结合土地治理项目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优质粮食品种、饲料作物、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等区域特色农业。同时要提高结构调整的质量和效益,把建设规模、实施质量和效益目标统一起来。要千方百计提高建设标准和管理水平,要解决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搞好项目建设期全过程的管理,保证项目如期达到效益。
4、加强科技示范,促进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加大对各项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贡献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要组织实施对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有引导作用的科技示范项目,发挥科技在提高农业生产力上的重要作用。要重点抓好对农民的培训,增强农民吸收、消化、利用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能力;抓好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提高优良品种在项目区的推广面积;搞好项目区农作物规范化栽培,搞好各种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及综合加工利用技术应用;加强节水农业示范和设施农业示范。
7.农业局项目实施汇报 篇七
上允镇地处澜沧县西北部,全镇辖11个村民委员会,土地总面积43300 hm2,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为10366.67hm2,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玉米,其中水稻常年播种面积为1578.07hm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5.2%,玉米常年播种面积为3972.67hm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8.3%[1]。上允镇海拔为910~2040m,海拔高低差1130m,地形属盆地型,年平均气温为19.3℃,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1500mm,土质为黄沙壤土,地力中上等,是澜沧县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种植面积大,增产潜力大的粮食主产镇。
从2011—2015年来,上允镇作为粮食作物整建制推进乡(镇)之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兴粮、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在县领导及相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引导下,水稻、玉米2大作物产量都有了显著提高,但在整建制推进上允镇水稻、玉米高产创建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保障整建制推进上允镇水稻、玉米高产创建项目长期有效实施,保证农户长期增产增收,是上允镇各农业部门、农业技术员及相关专家在未来几年中的主要研究方向。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施地点及规模
从2011-2015年以来,上允镇整建制推进水稻、玉米高产创建涉及了全镇11个村民委员会的14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委员会包括上允村、下允村、竜浪村、芒角村、翁板村、曼蚌村、南洼村、南乃村、坝老村、那阮村和勐佛村。如表1所示,2011年完成整建制推进水稻高产创建面积761.43hm2,玉米1359.1hm2。2012—2015年完成水稻面积为1000hm2/年,玉米2000hm2/年。
1.2 推广品种
玉米高产创建主要推广品种有甘优五谷1790、云瑞21、云瑞8号、云瑞88、正大999、正大615、迪卡007、辽单527、云金2号、红单3号、安单3号等,水稻主要推广品种有两优2186、两优2161、中优838、Y两优8188、T优63、川江优527、宜香3003、宜香优2115、文富7号、云粳37、楚粳28、楚粳29。
2 项目实施成效
2.1 增产增收
如表1所示,从2011—2015年上允镇实施整建制推进水稻、玉米高产创建以来,水稻平均产量为9484.77kg/hm2,比2010年增产528.42kg/hm2,增长5.9%;玉米平均产量为9149.91kg/hm2,比2010年增产550.37kg/hm2,增长6.4%。以上允镇常年种植水稻1578.07hm2,玉米3972.67hm2,2.0元/kg计,上允镇5a累计增加水稻、玉米产量3020322.14kg,实现增收效益604.06万元。
2.2 社会效益凸显
5a来,通过整建制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农户粮食产量,增加农户经济收入,还进一步地提高了农户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种植水平,提高了农户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使各项新技术得到了有效推广。
3 主要技术集成
3.1 科学选择示范区
综合考虑种植面积、生产条件、工作基础、技术力量、产业体系等因素,具备品种区域展示、病虫测报、地力苗情观测、技术示范等多项功能,兼顾区域平衡,合理确定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片。
3.2 精确高产栽培技术
3.2.1 适量适时播种与移栽
结合上允镇各村气候特点,统一适时播种,玉米播种量为30kg/hm2,基本苗保证在4000~4500株左右;水稻常规稻播种量为75kg/hm2,杂交稻为30kg/hm2。采用水育秧和湿润育秧2种方式培育壮苗,在4.5叶期时采用人工拉线条栽的方式进行移栽。规格为26~28cm×13.2cm,保证30~33万丛/hm2,每丛栽插1棵种子苗,插秧深度1~2cm。
3.2.2 科学管水与配方施肥
水稻水分管理主要遵循浅水栽秧,薄水分蘖,炼苗晒田控蘖,干湿交替的管理办法;结合上允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根据测土推荐配方,科学合理使用化肥,重点推广精确定量施肥。
3.2.3 病虫害综合防治
水稻以纹枯病、稻瘟病、百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飞虱、粘虫、卷叶螟、二化螟和三化螟为主要防治对象;玉米主要以大小斑病、灰斑病、锈病,玉米螟以及杂草等为主要防治对象,做到对各种病害进行适时监测,及时防治。
3.2.4 适时收获
农作物的适时收获直接关系产量和品质的高低,受播种期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上允镇水稻、玉米在每年、各村的成熟期都不一样,要结合实际,深入田间地头,准确判定水稻、玉米适时收获时间,认真做好水稻、玉米适时收获工作,力争实现全镇粮食丰产丰收。
4 主要保障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
为整建制的有序推进,发挥行政推动的主导作用,特成立了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行政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好整建制工作和进行全程技术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关键技术落实到位。
4.2 实行目标责任制
细化明确责任区,实行行政人员和技术专家分片包干责任制,分片负责各项工作;加强检查指导,联系并聘请相关专家,组建各级高产创建专家指导组,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及现场指导工作,编制技术指导方案,制定本地技术操作规范,保证各项任务、技术措施能到位。
4.3 加大扶持力度
发挥行政推动和强化科技推广的作用,将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栽培、植保联防、电脑农业等技术体系整合,以增强项目效果、增加项目效益。整合各块项目资金。加大农用物资的补助力度,充分的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整合栽培、植保、种子、土肥等专业技术力量,搞好专业技术指导和服务。
4.4 加强督促检查
为加强对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管理,行政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需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采取行政督办、委托专家督导等多种形式,在关键农时组织人员对示范片开展督促检查工作。在项目区设立标示牌,既方便农民学习又可使高产创建活动能全程接受社会监督。
4.5 组织跟踪培训
组织专家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做好田间诊断、技术商讨和技术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指导,充分发挥高产创建样板在上允镇粮食生产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作物生长关键季节,以村、组为单位组织技术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农户,选择有代表性的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进行现场培训,开展技术交流,总结先进种植生产技术模式。
4.6 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高产创建活动的宣传引导,宣传活动成果、先进典型、增产模式和成功经验。将高产创建示范区建成良种和良法结合的载体和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种和技术的增产潜力。
5 结语
5.1 存在的问题
人为进行的农田改造、河道综合治理及自然山体滑坡对上允镇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甚至造成有部分田块当年无法种植;农用生产资料上涨过快,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造成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栽培管理粗放,降低了生产效率。
5.2 对策与建议
及早制定项目实施计划,上允属于早稻区,在本年整建制实施结束后,要认真总结当年的实施经验,在此基础上,及早制订下年整建制高产创建实施计划;统筹利用好各种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扩大水资源蓄贮量,搞好沟渠配套,加速上允镇农田改造与河道治理的速度,改善中低产田基础设施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农用物资的补助力度,充分的调动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培养发展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规模效益,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劳动力紧缺及接受新技术能力差的现状。
参考文献
[1]陈路华,武燕飞,郑月英,等.整建制推进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成效显著[J].云南农业,2012(9).
8.关于我市扶贫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篇八
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2012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的组织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我市2012实施的扶贫开发项目专题汇报如下:
一、扶贫项目资金计划情况
2012,省下达我市四区两县的在建扶贫开发项目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产业扶贫项目、贫困村村组道路及人畜饮水项目,共计投入省级财政扶贫资金5740万元。其中:2011年下达的跨项目共计6个,财政扶贫资金2740万元,一是连片扶贫开发项目2个,财政资金2000万元(XX县与XX区各1个);二是产业扶贫项目1个,财政资金200万元(XX县);三是贫困村村组道路及人畜饮水项目3个,财政资金540万元(XX县和XX县各90万元、四个区360万元)。2012年下达的跨项目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4个,财政资金3000万元(XX县1000万元、富顺800万元、XX区600万元、XX区600万元)。上述扶贫项目资金均严格按照管理程序,经逐级申报、专家比选、竞争入围、择优立项、编制方案,及时审批下达和组织实施。
二、扶贫项目实施情况
(一)2011年下达的跨扶贫项目实施情况
1、连片扶贫开发项目。项目覆盖XX区三多寨镇的元湾村、洞云村、同车村和XX县保华镇的红豆树村、五皇村、高屋村,项目总投资11779.245万元(其中:省财政扶贫资金2000万元,区县财政配套资金390万元,行业及部门项目捆绑投入资金4020万元,农户自筹及投劳折资5368万元),受益农户3786户(其中:贫困户1102户、3933人);项目新建水泥或沥青油路28.5公里,新建及整治山坪塘55口,新建、修复引水灌溉渠15.6公里,新增蓄水23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0.82万亩,新增种植业基地0.353万亩,实施人居环境改造706户(其中:就地新建或改造农户住房288户,移民或易地搬迁贫困户150户),可实现项目区农户人均增收1110元(其中: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800元)。项目计划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目前,由于XX县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受小井沟水利工程施工影响,实施进度在90%左右,XX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已基本完成,两个项目年底前均可全面完成。据统计已完成总投资11481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97.5%,报帐到项目的财政总资金1875万元,占财政资金的93.75%。
2、产业扶贫项目。XX县互助镇友爱村和高山村实施的白鹅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产业化扶贫项目总投资328.496万元,(其中:省财政扶贫资金200万元,整合支农项目资金38.86万元,农户自筹及投劳折资89.636万元),项目覆盖2个贫困村,受益农户1208户(其中:贫困户180户),可实现项目区农户人均增收1025元。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完成,共新建标准化白鹅圈舍136户6120平方米,订购鹅苗1800只,完成牧草种植100亩,举办项目技术培训2期、培训1000人次,编印白鹅饲养管理规程和疫病防治技术手册各500册,新建白鹅养殖专合社2个,新建田间耕作道2500米,整治山平塘7口,新建囤水田坎5500米。共计完成投资330.896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00.7%,财政资金报帐178万元,占财政资金的89%,剩余款项待工程验收合格后将全部到位。
3、贫困村村组道路及人畜饮水项目。项目覆盖32个贫困村,受益农户11076户、涉及贫困人口8115人,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540万元。项目按照“集中成片、突出重点”的要求,制定分步实施的规划,明确了补助标准和建设要求,制定了《村道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共计新建水泥路22.4公里,新建泥结碎石路27.49公里,新建山平塘1口,新建饮水管道8.44公里,新建提灌站2座。共投入资金1371.19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40万元,乡村自筹及农民投工投劳831.196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完成,共计投资1432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03.5%,报帐到项目财政总资金532万元,占财政资金的98.5%。
(二)2012年下达的跨扶贫项目实施情况
我市今年下达的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在建项目共计4个,总投资16671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扶贫资金3000万元、市县级财政扶贫资金84万元、行业及部门项目捆绑投入资金10413万元,农户自筹及投劳折资2813万元。项目分别在XX县的8个村、富顺的10个村、XX区的6个村、XX区的6个村实施,共计覆盖农户19482户(其中:贫困户3145户、13525人)。项目规划新建或改建村级道路80.6公里,便民路42.48公里,新建及整治山坪塘106口,储水池102口,新建、修复引水灌溉渠12.05公里,新增蓄水67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1.2万亩,新增种植业基地1.9万亩,特色养殖16.5只,补助贫困户建房196户。该项目于今年7月份下达,计划明年9月底完成。目前已完成村级道路建设34公里,便民路15公里,山坪塘31口,储水池39口,引水灌溉渠12.05公里,工程进度在35%左右,已完成总投资5168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1%,报帐到项目财政总资金713.7万元,占财政资金的23.79%。
三、扶贫项目管理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中央和省《农村十年扶贫开发纲要》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的组织领导工作,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分工负责制,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并将扶贫开发和扶贫解困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县和项目单位,纳入目标管理,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各区县充实和完善了扶贫开发项目工作班子,落实了分管领导和具体经办人员,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了工作纪律,并在项目的规划、实施中加强了组织领导和检查督促,确保了2012全度扶贫开发工作顺利推进。
(二)认真落实“五早”举措 按照省上提出的思想早发动,任务早明确,措施早制定,责任早落实,资金早报帐的“五早”工作要求,我市制定了《XX市2012扶贫开发工作意见》,明确了工作思路、任务与措施,对各区县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定和完善了扶贫工程项目规划,建立了连片开发和产业扶贫项目库,认真做好扶贫开发项目准备工作。各区县及时调查和掌握贫困村基本情况,及时上报基期调查数据,及时分解下达扶贫项目建设任务和财政扶贫资金计划,并针对贫困村实际情况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制定落实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锁定贫困人口,注重扩大扶贫项目覆盖面,确保贫困农户优先受益。各区县按县级财政报账制要求和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要求,及时报账到村、到户。今年在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扶贫解困工作中,扶贫项目投入增加,资金到位时间提前,工程实施进度加快,工作推进扎实有力,扶贫效果显著提高。
(三)精心编制实施方案
为保证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在编制项目实施方案中坚持做到:一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突出本村特点。镇村广泛宣传发动,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各村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会、村民大会宣传项目实施的意义、相关政策、工作步骤、要求等,在广泛征求村民意愿的基础上,经充分讨论、公示后确定建设内容。二是专人指导。各区县和乡镇确定专人负责指导帮助项目村编制方案,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三是联合审批。市、县扶贫和财政部门组织相关业务部门技术人员联合对方案进行审定,报省审批或备案。四是突出重点。项目实施方案建设内容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注重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坚持公示公告制
今年,我市按照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关于印发〈四川省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样本〉的通知》(川扶贫移民发〔2012〕231号)要求,各区县在分配资金时将项目资金名称、用途、建设地点、使用单位等内容进行公示公告;项目实施乡镇将项目建设名称、实施地点、建设规模及内容、补助资金额度、补助资金标准、竣工后的工程单价及总价款等内容进行公示公告;项目村将项目补助资金额度、补助标准、受益农户等内容进行公示公告。市县级在政务外网上公示,村级在村范围内公示,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五)加强项目质量管理
为确保2012扶贫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和数量达到《扶贫项目实施方案》设计要求,各区县分别加强了扶贫工程项目实施的日常监管和技术指导工作。一是健全相关制度。完善了扶贫工作首扶制度、监督审计制、检查验收制、责任追究制和项目建后管护制等有关制度。二是加强日常监管和技术指导工作。各区县扶贫和财政等部门坚持定期和不定期深入项目实施现场检查、指导,督促项目实施村和项目单位严格按实施方案施工,对各项目进展情况定期通报。三是坚持施工现场随机抽查。不定时到施工现场和农户家中了解项目实施真实情况,搞好项目建设日常监管。四是坚持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在实地检查中一旦发现问题,检查组出具整改意见书,指出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明确整改完成时间,由检查组和被检查单位双方签字,并做为下次复查依据。五是实行激励措施。采取了对扶贫项目实施缓慢、问题整改不到位的乡镇进行预警,对项目实施好、扶贫工作突出的乡镇进行通报表扬,并优先入围参加来年项目比选;同时确保了各区县扶贫开发项目高速度、高质量推进。
(六)强化项目资金管理
今年,我市按照省扶贫移民局《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省纪委、省监察厅进一步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工作监督检查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要求,一是制定了《XX市2012扶贫资金项目监督检查实施方案》,对扶贫资金的监管范围、监管重点、监管内容、监管环节等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二是坚持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资金审计制、责任追究制,大宗物资采购和项目招投标制,到户项目资金以“一卡通”直补到户,项目一经批准不得随意调整,切实维护计划的严肃性。三是抓好扶贫资金督查工作。市扶贫办与市财政局、市纠风室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开展对2012年扶贫资金项目检查和抽查工作,确保了项目资金到村、到户、到项目。四是坚持群众的参与制,充分尊重群众对扶贫项目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并聘请群众监督员,接受社会监督。
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2012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的组织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我市2012实施的扶贫开发项目专题汇报如下:
一、扶贫项目资金计划情况
2012,省下达我市四区两县的在建扶贫开发项目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产业扶贫项目、贫困村村组道路及人畜饮水项目,共计投入省级财政扶贫资金5740万元。其中:2011年下达的跨项目共计6个,财政扶贫资金2740万元,一是连片扶贫开发项目2个,财政资金2000万元(XX县与XX区各1个);二是产业扶贫项目1个,财政资金200万元(XX县);三是贫困村村组道路及人畜饮水项目3个,财政资金540万元(XX县和XX县各90万元、四个区360万元)。2012年下达的跨项目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4个,财政资金3000万元(XX县1000万元、富顺800万元、XX区600万元、XX区600万元)。上述扶贫项目资金均严格按照管理程序,经逐级申报、专家比选、竞争入围、择优立项、编制方案,及时审批下达和组织实施。
二、扶贫项目实施情况
(一)2011年下达的跨扶贫项目实施情况
1、连片扶贫开发项目。项目覆盖XX区三多寨镇的元湾村、洞云村、同车村和XX县保华镇的红豆树村、五皇村、高屋村,项目总投资11779.245万元(其中:省财政扶贫资金2000万元,区县财政配套资金390万元,行业及部门项目捆绑投入资金4020万元,农户自筹及投劳折资5368万元),受益农户3786户(其中:贫困户1102户、3933人);项目新建水泥或沥青油路28.5公里,新建及整治山坪塘55口,新建、修复引水灌溉渠15.6公里,新增蓄水23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0.82万亩,新增种植业基地0.353万亩,实施人居环境改造706户(其中:就地新建或改造农户住房288户,移民或易地搬迁贫困户150户),可实现项目区农户人均增收1110元(其中: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800元)。项目计划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目前,由于XX县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受小井沟水利工程施工影响,实施进度在90%左右,XX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已基本完成,两个项目年底前均可全面完成。据统计已完成总投资11481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97.5%,报帐到项目的财政总资金1875万元,占财政资金的93.75%。
2、产业扶贫项目。XX县互助镇友爱村和高山村实施的白鹅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产业化扶贫项目总投资328.496万元,(其中:省财政扶贫资金200万元,整合支农项目资金38.86万元,农户自筹及投劳折资89.636万元),项目覆盖2个贫困村,受益农户1208户(其中:贫困户180户),可实现项目区农户人均增收1025元。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完成,共新建标准化白鹅圈舍136户6120平方米,订购鹅苗1800只,完成牧草种植100亩,举办项目技术培训2期、培训1000人次,编印白鹅饲养管理规程和疫病防治技术手册各500册,新建白鹅养殖专合社2个,新建田间耕作道2500米,整治山平塘7口,新建囤水田坎5500米。共计完成投资330.896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00.7%,财政资金报帐178万元,占财政资金的89%,剩余款项待工程验收合格后将全部到位。
3、贫困村村组道路及人畜饮水项目。项目覆盖32个贫困村,受益农户11076户、涉及贫困人口8115人,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540万元。项目按照“集中成片、突出重点”的要求,制定分步实施的规划,明确了补助标准和建设要求,制定了《村道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共计新建水泥路22.4公里,新建泥结碎石路27.49公里,新建山平塘1口,新建饮水管道8.44公里,新建提灌站2座。共投入资金1371.19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40万元,乡村自筹及农民投工投劳831.196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完成,共计投资1432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03.5%,报帐到项目财政总资金532万元,占财政资金的98.5%。
(二)2012年下达的跨扶贫项目实施情况
我市今年下达的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在建项目共计4个,总投资16671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扶贫资金3000万元、市县级财政扶贫资金84万元、行业及部门项目捆绑投入资金10413万元,农户自筹及投劳折资2813万元。项目分别在XX县的8个村、富顺的10个村、XX区的6个村、XX区的6个村实施,共计覆盖农户19482户(其中:贫困户3145户、13525人)。项目规划新建或改建村级道路80.6公里,便民路42.48公里,新建及整治山坪塘106口,储水池102口,新建、修复引水灌溉渠12.05公里,新增蓄水67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1.2万亩,新增种植业基地1.9万亩,特色养殖16.5只,补助贫困户建房196户。该项目于今年7月份下达,计划明年9月底完成。目前已完成村级道路建设34公里,便民路15公里,山坪塘31口,储水池39口,引水灌溉渠12.05公里,工程进度在35%左右,已完成总投资5168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1%,报帐到项目财政总资金713.7万元,占财政资金的23.79%。
三、扶贫项目管理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中央和省《农村十年扶贫开发纲要》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的组织领导工作,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分工负责制,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并将扶贫开发和扶贫解困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县和项目单位,纳入目标管理,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各区县充实和完善了扶贫开发项目工作班子,落实了分管领导和具体经办人员,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了工作纪律,并在项目的规划、实施中加强了组织领导和检查督促,确保了2012全度扶贫开发工作顺利推进。
(二)认真落实“五早”举措
按照省上提出的思想早发动,任务早明确,措施早制定,责任早落实,资金早报帐的“五早”工作要求,我市制定了《XX市2012扶贫开发工作意见》,明确了工作思路、任务与措施,对各区县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定和完善了扶贫工程项目规划,建立了连片开发和产业扶贫项目库,认真做好扶贫开发项目准备工作。各区县及时调查和掌握贫困村基本情况,及时上报基期调查数据,及时分解下达扶贫项目建设任务和财政扶贫资金计划,并针对贫困村实际情况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制定落实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锁定贫困人口,注重扩大扶贫项目覆盖面,确保贫困农户优先受益。各区县按县级财政报账制要求和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要求,及时报账到村、到户。今年在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扶贫解困工作中,扶贫项目投入增加,资金到位时间提前,工程实施进度加快,工作推进扎实有力,扶贫效果显著提高。
(三)精心编制实施方案
为保证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在编制项目实施方案中坚持做到:一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突出本村特点。镇村广泛宣传发动,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各村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会、村民大会宣传项目实施的意义、相关政策、工作步骤、要求等,在广泛征求村民意愿的基础上,经充分讨论、公示后确定建设内容。二是专人指导。各区县和乡镇确定专人负责指导帮助项目村编制方案,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三是联合审批。市、县扶贫和财政部门组织相关业务部门技术人员联合对方案进行审定,报省审批或备案。四是突出重点。项目实施方案建设内容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注重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坚持公示公告制
今年,我市按照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关于印发〈四川省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样本〉的通知》(川扶贫移民发〔2012〕231号)要求,各区县在分配资金时将项目资金名称、用途、建设地点、使用单位等内容进行公示公告;项目实施乡镇将项目建设名称、实施地点、建设规模及内容、补助资金额度、补助资金标准、竣工后的工程单价及总价款等内容进行公示公告;项目村将项目补助资金额度、补助标准、受益农户等内容进行公示公告。市县级在政务外网上公示,村级在村范围内公示,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五)加强项目质量管理
为确保2012扶贫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和数量达到《扶贫项目实施方案》设计要求,各区县分别加强了扶贫工程项目实施的日常监管和技术指导工作。一是健全相关制度。完善了扶贫工作首扶制度、监督审计制、检查验收制、责任追究制和项目建后管护制等有关制度。二是加强日常监管和技术指导工作。各区县扶贫和财政等部门坚持定期和不定期深入项目实施现场检查、指导,督促项目实施村和项目单位严格按实施方案施工,对各项目进展情况定期通报。三是坚持施工现场随机抽查。不定时到施工现场和农户家中了解项目实施真实情况,搞好项目建设日常监管。四是坚持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在实地检查中一旦发现问题,检查组出具整改意见书,指出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明确整改完成时间,由检查组和被检查单位双方签字,并做为下次复查依据。五是实行激励措施。采取了对扶贫项目实施缓慢、问题整改不到位的乡镇进行预警,对项目实施好、扶贫工作突出的乡镇进行通报表扬,并优先入围参加来年项目比选;同时确保了各区县扶贫开发项目高速度、高质量推进。
(六)强化项目资金管理
今年,我市按照省扶贫移民局《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省纪委、省监察厅进一步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工作监督检查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要求,一是制定了《XX市2012扶贫资金项目监督检查实施方案》,对扶贫资金的监管范围、监管重点、监管内容、监管环节等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二是坚持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资金审计制、责任追究制,大宗物资采购和项目招投标制,到户项目资金以“一卡通”直补到户,项目一经批准不得随意调整,切实维护计划的严肃性。三是抓好扶贫资金督查工作。市扶贫办与市财政局、市纠风室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开展对2012年扶贫资金项目检查和抽查工作,确保了项目资金到村、到户、到项目。四是坚持群众的参与制,充分尊重群众对扶贫项目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并聘请群众监督员,接受社会监督。
四、项目整合资源情况
为提高扶贫开发效果,2012我市抓住新农村建设大好契机,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捆绑各渠道支农惠农资金,按照渠道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连片扶贫开发和产业扶贫项目为重点,扶贫资金投入为引导,共计整合金土地双挂钩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小农水项目、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以工代赈项目资金14567万元,做到了“各炒一盘菜、同做一桌席”的要求。同时各项目村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和生产业主,吸引外来资金达2910万元。为建设好自己家园,实现和谐共进,各贫困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按照“一事一议”和“民办公助”方式,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纷纷投资投劳,为修路治水和“五改三建”筹措资金,他们通过“一事一议”筹集资金和投劳折资6141万元,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平均每个项目村的资金投入在200万元以上,做到了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使贫困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五、项目经济、社会和扶贫效益情况
(一)贫困村交通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2012,我市实施的各类扶贫项目,共计新修和改建村道123.22公里,其中水泥路面达86.5公里,铺设便民路36.7公里,使项目区的贫困村的通村道路和入户道路发生了巨大改变,长期困扰农村行路难的问题得到显著改善,不但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而且便道入户率达到60%以上,仅此一项农民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成本下降40%左右。走在宽敞整洁的村间、户间道路上,人们心情舒畅,既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又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群众非常高兴。
(二)贫困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我市的贫困村均属缺水旱山村,加之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旱标准低,十年九旱,生产用水和人畜饮水十分困难。通过2012各类扶贫项目水利工程的实施,共新建和整治山坪塘203口,建提灌站4座,引水渠47公里,修石河堰2道、囤水田1.1万亩、蓄水池71口,新增蓄水1845万方,新增灌面2.4万亩,解决了5.18万人,3.2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抗旱标准由原来的五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得到了很好解决,大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三)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12,我市实施的连片扶贫开发项目通过与新农村建设、金土地双挂钩项目相结合,建新农村农村聚居点4个,新建住房438户、风貌改造865户,面积32.57万平米,水、电、气、闭路电视到户。同时大力推进以沼气池建设,农户用上了干净、方便能源,农户还安装了卫生洁具,用上了淋浴,住房也宽敞明亮,庭院美化整洁,使贫困村脏乱差的现象明显改善,总体形象明显提升,农户生活环境、生存质量明显提高,新村建设已见雏形。
(四)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扶贫项目在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下大力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扶贫项目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共发展特色种植1.346万亩、发展小家禽家畜1.8万只、开展稻田养鱼1.2万亩,使贫困村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均超过65%,改变了贫困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农民的增收步伐明显加快。预计今年项目区贫困村人均增加收入在1000元左右,贫困人口可全部实现脱贫目标。
六、项目实施的困难和问题
(一)财政扶贫投资总量不足,补助标准与贫困对象的要求有差距。
(二)因壮劳力外出务工,老人妇女留守量大,致使农户筹劳筹资难,建议增大项目补助资金比例。
(三)部分配套整合资金因多种原因不能全面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整体成效。
(四)原材料价格高,连片扶贫项目补助标准较低,使项目实施中难度较大。
【农业局项目实施汇报】推荐阅读:
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汇报11-10
某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09-26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农业领域)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12-19
做好农业项目管理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11-01
农业开发项目08-04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统计报表11-15
农业项目项目建议书12-04
农业项目拨款报告格式06-21
农业项目策划书07-1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范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