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激发学习兴趣

2024-07-18

数学课激发学习兴趣(共15篇)

1.数学课激发学习兴趣 篇一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

施菊伟 发表于 -6-30 12:26:05

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试各种感观、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那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

1、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

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广泛的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的发展和电子机的出现,在现代化的生产、生活中,对数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从小让学生打好数学的基础,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才能使他们将来更好地学好数学。古希腊人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添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点然学生求知的火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独心匠运,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 ,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

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2、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

有时学生所学的知识混淆不清。在数学的很多概念中,“0除外”这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生硬的灌输会记忆不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0不能作除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一个等式。首先教师说:“我知道3能等于0。”学生齐声说这是错的,教师出示连等式: 3= = = = = = = 0 学生认为3是不可能等于0的,可是上面的等式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3=0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猛增,思维的神经必然迅速工作,通过回忆,判断和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3、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集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教师出示这样的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个,结果可以买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小张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个,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

4、诱发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 ,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

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球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绳子增加多少?

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色色,这时教师说:大家说的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课激发学习兴趣 篇二

一、创设实验情境, 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使其主动投入,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初中生仍具有好奇、好动的天性.研究表明:他们的学习动机仍更多地为外在要求或突发情境所驱使.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努力发掘教材中适合学生活动、演示的一些素材, 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如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的教学中, 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任意三根木棒能否组成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 自己动手将原来准备好的三根木棒放到桌面上摆, 经这一摆放, 问题出来了, 有几位学生无论怎样摆放这三根木棒, 总不能组成三角形.这时教室里活跃起来了, 每个学生的脸上都露出惊奇的神色, 脑子里挂着问号.这时, 我因势利导, 和他们一起摆木棒, 找一找三根木棒之间在什么情况下能组成三角形, 什么情况下不能组成三角形.这样, 每位学生都参与演示, 亲自动手, 共同得出结论.那么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就不需要教师多费唇舌了.

可见, 结合教材恰当创设情境, 不但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更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 且印象深刻, 记忆悠久, 教学成效自然出来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我们教师必须善于设疑, 巧于设疑,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诱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能自觉认真地思考, 自己找到解题的“窍门”, 在解疑中获得知识, 并享受获得新知识的乐趣.

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中, 我两手拿着如图1所示的一个碎成两片的三角形玻璃板问学生:“这块三角形玻璃板坏了, 要配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板, 是拿一块去, 还是两块都拿去?如果是拿一块去, 是拿哪一块去?为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都想弄明白这是为什么, 个个兴致盎然, 积极思考, 这就保证了学生从一接触教材就引起优势兴奋, 点燃求知欲望, 产生探求愿望, 主动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

三、创设新奇情境, 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经验告诉我们:当人们遇见一件新事物、一个不常见或超乎常理的现象时, 必然会被深深吸引住.新异感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心使人们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 努力钻研, 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该结合数学教材, 努力挖掘这方面的内容, 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如在讲勾股定理时, 我告诉学生:“我们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 只要留心观察, 就会有重大发现.拿一个火柴盒使其直立在桌面上然后将它推倒, 这对于你们来说不是很困难的事吧?但就在这一‘推’之间, 就可以证明著名的勾股定理了.”学生听了, 有的表示怀疑, 有的感到惊奇, 但又无法推理出来, 处于迫不及待的期望和等待之中, 同学们迫切想要知道、理解其中的奥妙.此时此刻, 大家希望老师马上揭穿它, 又希望自己是它的发现者.我就在这高涨的探索情绪和惊奇的心理状态下引导和启发学生 (此时画出图2, 设ABCD为火柴盒的侧面, 推成A′B′C′D的位置, 设AB=a, BC=b, BD=c) , 将这个问题转化为“用两种不同形式表示梯形A′B′BC的面积”, 学生受此启发, 立即想到:

S梯形A′B′BC=S△BCD+S△BB′D+S△A′B′D

按面积公式代入得:

所以a2+b2=c2

这样问题解决了.此刻学生体会到智力劳动的愉快, 体验到创造发现和胜利的喜悦, 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四、创设求知情境, 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就应创设求知情境, 把教师要教的, 变成学生自己要学的.

如讲求凸n边形对角线条数公式时, 我向学生提问:四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2条.再问:10边形呢?学生们鸦雀无声, 有的学生在纸上画图, 但是没有一个学生说得正确.这时学生急需一条公式来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我引导学生思考并作解析:因为凸n边形中, 从每个顶点向其他顶点画对角线总比边数少3条, 则过一个顶点向其他顶点画对角线就有 (n-3) 条, 而凸n边形有n个顶点, 那么就有n (n-3) 条, 但由于过两个顶点只能画一条对角线, 因此凸n边形的对角线数目就是, 这样就得到了求凸n边形对角线条数公式: (n大于3的整数) .然后让学生通过画图验证.那么, 10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学生很快地回答:有35条.

这样, 通过创设求知情境, 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 对知识的记忆特别深刻.

五、创设比喻情境, 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灵活运用, 使之自然贴切、新颖有趣.生动形象的巧妙比喻, 可以使抽象、严谨的数学知识具体化、通俗化, 将内容化难为易, 化生为熟, 化理为趣, 达到启智开塞的目的,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形成课堂教与学的高潮.

如我在“二次根式化简”的教学中, 为了根治学生解题时易犯的错误, 要求学生解题时用绝对值保护来过渡, 即, 告诉学生要化简, 先让a脱掉帽子 (根号“”和指数“2”) 走到门口 (绝对值符号||) , 至于如何走出门, 这要看a的体质 (正、负、零) , 体质强壮 (a≥0) 的直接走出门;体质虚弱 (a<0) 的必须带上一根拐杖 (负号“-”) 以防摔跤.学生听了开怀大笑, 情绪兴奋.学生在笑声中, 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火花, 在笑声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的内涵.

通过恰当的比喻,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也能妙趣横生, 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 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六、创设变式情境, 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所谓变式是指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不断地变换呈现的形式, 使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 而非本质属性则不常出现.教学中常用的变式方法有许多, 如说话变式、计算方法变式、图形变式、题型变式等.每种变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材《几何》第三册第129页例4) :如图3, ⊙O1与⊙O2外切于点A, BC是⊙O1与⊙O2的公切线, B、C为切点.求证:AB⊥AC.

证明:过A点作⊙O1、⊙O2内公切线交BC于O, 则:OA=OB=OC, 运用圆周角定理推论3可证.

在例的条件下, 作下列演变.

演变1:如图4, 延长CA交⊙O1于D, 连结BD.求证:BD是⊙O1的直径.

证法:根据例结论与圆周角定理2 (圆周角是直角, 则所对的弦是直径) 可证.

演变2:如图5, 延长CA交⊙O1于D, 连结BD, DE是⊙O2的切线, 切点为E.求证:BD=DE.

证法:BA是Rt△DBC斜边DC上的高, 根据射影定理 (BD2=DA·DC) 及切割线定理 (DE2=DA·DC) 即可证.

演变3:如图6, 延长O2O1交⊙O2于D, 连接BD, 求证: (1) AC∥BD; (2) AB2=BD·AC.

证法: (1) ∠ABD=∠BAC=90°, 运用平行线判定定理可证.

(2) 由Rt△BAC∽Rt△DBA可证.

通过变式教学, 不但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而且能活跃思维, 开拓思维, 发展智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创设竞争情境, 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心理学告诉人们:大脑处在竞赛状态时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一般状态.而初中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 我们可利用这一特征, 借以激发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调动其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使其产生激烈的探求欲,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一堂练习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由易到难, 逐层推进, 学生参与, 引入竞争的教学模式.例如:

计算:若x2-4x+1=0, 则以此题为基础, 展示下列题目:

采取分小组讨论, 选代表回答, 进行比一比、赛一赛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主动参与, 比速度, 比准确, 比技巧.比前, 学生个个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比时, 全身心投入, 互不相让;比后, 胜者欢呼雀跃, 败者誓不罢休, 以待再战.比赛结束, 老师总结比赛情况, 表扬个别解题方法好的学生.同时鼓励暂时解答不好的学生, 以增强其自信心, 长其志气.

通过创设竞争情境, 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又使学生相互启发, 交换思想, 拓宽思路, 引发灵感, 更加努力学习数学.

3.数学课激发学习兴趣 篇三

关键词:激发 兴趣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内部动力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

一、 运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巧妙地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则可以迅速引领学生进入状态。

如: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我借用了地理课上最常见的中国地图,先让同学在地图上找出几个省份的位置,然后又换了一副小一些的中国地图拼板,再让同学找出刚刚那几个省份,同学们轻易地做到了。于是我提问,你们是如何做到的呢?用什么来判断的呢?再进一步引导,它们大小不同,形状相同,彼此有何关联呢?从而引出相似形的概念来,进而讨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这样导入新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比较熟悉,感到亲切,同时又被激发了好奇心,自然对后面的教学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学习这部分知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情境-探索-思考-发现-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扇形面积”中的“羊吃草”问题时,我让同学们事先都准备好了一根短线,把线的一端用玻璃胶固定在铅笔盒的一个角上,另一端就系在一根粉笔上,相当于被拴在建筑物上的羊。羊可以吃到草的最大面积就是拴羊的绳子拉直后,羊能够到达的地方。同学们演示这个过程时,只须拉直短线,看看粉笔划过的轨迹就知道所求的是若干个扇形面积的和,而短线的长度与铅笔盒的长、宽也会直接影响结果。另外,若把铅笔盒换成了三角板,结果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但是解题思路不变。

三、 在独立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在合适的学习目标指导下,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主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该怎样实施自主学习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心理环境.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和心理特征也在发生变化,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他们有很强的反叛心,愿意自己进行知识的发现与研究,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摸底,进行调整,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对了当然要表扬,但是,如果答错了,应该鼓励他:“你再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留给你课后解决,我相信你能做出来,好吗?” ,或者说:“你再试一试。”千万不要抹杀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二)、因人而异,自我制订学习的目标任务。

学生无论是预习新课,还是复习旧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自我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知道学什么到能够根据自己的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例如:学习《代数式》时,我提出问题:你认为代数式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应掌握那些知识?你能举出你喜欢的代数式吗?举几个和同座交流?你认为书中的例1、例2、例3是为了让我们获得什么知识?对每一个知识点的介绍是不是很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代数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吗?你能说明一下吗?交流一下本节课的体会吧。将机会交给学生,由他们自己做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尽自己的所能来确定学习目标,可以在小组交流中获得启发,也可以独立预习完成,还可以与教师共同探讨……这给了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照顾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發展,让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

(三)、让学生有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机会。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提倡因人施教,学生在探求知识的时候,由于知识水平、数学能力各有不同,他的认知方式也因人而异,学习方法也各有不同,例如:学生在记忆同一个数学概念时,有的高声朗读才记得住,有的只要默看几遍就记住了。学生在学习中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不应该一刀切,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不受学习任务的限制,主动选择自认为重要的知识来学习。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解决问题,由学生自己确定,这尊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的多样性,突出了自主学习的前提是独立学习,先独立思考,再运用不同的方法,提高了认知能力,才有好的学习效果。

(四)、提高学生的控制能力,自我安排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主动构建,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可以让学生自己梳理一下知识的脉络,回忆所学的知识有那些,找出知识间的联系,找出还存在什么不足,你觉得那些方面需要重新温习一下,你能把本章内容梳理一下,用你喜欢的方式小结本章内容,这就要求学生独立的思考,认真的看书学习, 构建自己的知识线索,构建线索以后,思考一下构建的知识框架是否需要补充,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对学习掌握程度的调控,让全班学生都直接受益,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论、评价,体会到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小结方式,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将责任与权利下放,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总之,以上这些片面的体会和反思只是我工作中的一个总结,今后我必须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努力实现数学自主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就能学好数学,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王盛松《漫谈“自主”》《江苏教育研究》2000年第四期

4.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四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 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中的反映,诸如“数学好玩”、“能使人动脑子”、“数学有无穷的奥秘”等来分析,他们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说来,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因此,需要教师利用教材的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揭示问题的新颖或形态的优美,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问题时,应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新奇,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在小结时,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洁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数学中逐渐进行“数学美”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启迪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

二、以坚定的数学信仰和高雅的数学气质去感染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树立积极向上的数学价值观,坚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力量。教师的数学信仰从数学教学中自然地反映出来,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简洁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广博的知识、精湛的解释、严谨的推理、直观的图示、优美的板书、历史的出处与沿革,这一切都体现了高雅的数学气质,这必然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数学。

5.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五

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河北卢龙●马金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凡有成绩者都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取得了成功。学生如果对学习有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地投入其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是推进学生高效地完成自主学习的最佳原动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才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从而学习到新的知识。如果我们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能表现出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特殊情感,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那才真正是“乐学之下无负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切体会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创新,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转换教师角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作为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以前由于“应试教育”而形成的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很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作为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我觉得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若要进行创新,教师一定要改变已经形成的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改掉以前的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使学生学会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多“想一想”、多“看一看”、多“做一做”、多“说一说”,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因此,我认为应该转换教师角色,大胆地放手,充分地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在感知中领悟到知识。

二、创造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践活动不仅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且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尤其是小学生,他们都有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对那些实际问题,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和动脑获得了学习成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出规律、概括出特征、掌握住方法,那么学生就能在体验中领悟到数学,学会想象创造,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须设置出带有游戏色彩的情境,让新知识能够在游戏活动中体现,这样,通过游戏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更渴望学习到新的知识,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情境之中。通过玩游戏,学生得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在做课堂练习时,组织1 分钟快速答题游戏:教师准备出很多的数学口答题,把全体同学分成几个组,每组选4 名优秀同学作为答题代表;之后教师提出问题,由各组参赛的同学来抢答,以积分多的为优胜,或者每答对一题教师就奖励一个小礼物,多的组为优胜。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个游戏中精神会高度集中,而且自然而然地学到了不少知识,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热爱学习的劲头。

四、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充分让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走进教学,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起来,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手段的运用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无疑会给数学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此同时,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多媒体能够集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超强的表现力,很大地弥补了自制教具的局限。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鲜艳的颜色、可爱的图像、逼真的音效都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五、引入猜想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猜想环节带入到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开拓视野、激发想象力、提高创新能力等都有很大好处。在教学中,有时我特意将课讲得留有余地,目的是让学生们自己去猜想、去研究、去探讨,然后再进行归纳整理。最后,我发现学生们的想法多了,给出的答案也多了,课堂也就更活跃了。所以,我又借机给学生设计出开放性的练习题,让他们练习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深化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沉浸在猜想的成功之中。

六、体验成功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带来心理求知的极大动力。所以,我经常从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给出正确的解答。这样,学生对自己取得的一次次的好成绩会感到由衷地高兴和骄傲,使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们也明白了只要开动脑筋,就会有希望,就能成功。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不断地提高教学艺术,在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提出新颖、有吸引力的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科学地设计学习实践活动,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引发学生猜想的意识,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主观上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从而使他们能主动地去学习,愉快地去思考去活动、去成长。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乐意去学习,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事半功倍的最佳状态,才能真正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河北省卢龙县第二实验小学)

6.数学课激发学习兴趣 篇六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读小学时,因为成绩不好,只拿到结业文凭。初中一年级,我的数学也是经过补考才及格的。初二时,我认识到我的资质差些,就应该多用时间来学习,别人学一小时,我就学二小时。以勤补拙,这样我的数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华罗庚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努力,随着对学习内容的深入了解,没有兴趣的内容会变得有兴趣,小兴趣会变得大兴趣,便进而成为你的志趣。如何培养学习的兴趣呢?

一、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认真钻研教学理论上动些脑筋。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乐,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六七十个学生,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但一说到讲故事,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二、游戏活动发展应用能力

心理学家艾里康宁关于儿童主导活动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活动类型期的转化过程。这个时期的孩子,借助游戏活动从初步学会理解人的某些行为,掌握了粗浅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象征性机能和想象能力正在向通过对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逐步了解并掌握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的阶段转变。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教学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锻炼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让孩子们在游戏和活动创设的环境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协调发展起来。课堂教学设计游戏则要因势利导,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

三、开展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生理学和医学研究认为,当前人脑的功能只有10%左右被利用了,还有90%的潜力有待发挥。通过竞争可以引起大脑某些部位紧张,使处于“休息”状态的部位进入工作状态。竞赛为学生积极参与创造了条件。竞赛中,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甚为强烈。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引导儿童适当开展一些新颖别致的数学竞赛,让孩子们在“比”中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必将唤起学生的内驱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趣。当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四、生活之中发现数学作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我们应当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去发现、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可以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让学生说说“我们所在的年级一共有几个班级?你在第几个班?”“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枝铅笔?”等等。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后,问:“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事物的形体是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吗?”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举出书本、抽屉、鱼缸、冰箱等数不胜数的例子。通过这样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五、和谐师生关系保持学习兴趣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教师,也会对这位老师所教授的学科感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前提,是激活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接纳学生,满足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多征求学生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使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被关心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爱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你”和“我”界线分明的关系转变为“我们”的和谐状态。实现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和失败挫折的烦恼。事实证明,“亲师性”较强是小孩子典型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值得信任的,跟老师无话不说、无话不谈,那么也就会产生学生“爱屋及乌”的良好效果,这便是师生关系之间最佳的状态。反之,则会由于不喜欢老师进而不喜欢这门学科,产生逆反心理,那么学习的兴趣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在小学生眼中,老师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知心朋友。只有在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任重而道远。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7.如何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篇七

第一, 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 无疑会让学生感到快乐与自豪, 产生成就感, 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促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 形成稳定、持续的兴趣.成功会激发兴趣, 失败则使兴趣经受考验.人人都有成功的渴望, 即使一次小小的成功, 对学生来讲也是一次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 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诱导和点拨, 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别,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从而使学生获得舒畅的心情, 稳定的学习情绪, 持久学习积极性.

面向全体学生, 注意因材施教, 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 教师要坚持精讲多练,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每节课的疑难点尽量当堂解决.此外, 还要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 对学生分层要求, 以满足他们希望深入挖掘知识的心理需求, 但必须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潜能生只要求做基本题, 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综合题, 一小部分智力较好, 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思考较难的题.

第二, 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悬念, 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新观点、新材料, 展现得越多, 学生的惊讶程度越鲜明, 求知兴趣也就越浓厚.

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 提出问题, 猜想, 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 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 切磋交流.

第三, 要通过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有效进行教育活动,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 只有教师将情感倾注于数学教学中, 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因此, 在教学中要调控学生的情绪, 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促使学生自信、愉快地学习, 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 找学生谈心,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定期收集学生对数学课的意见和建议;要通过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 密切师生关系,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营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 教师妙趣横生地教, 学生生动活跃地学, 在教学中产生和谐共鸣, 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给学生一种亲切感.

第四, 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 深邃的美, 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 必须通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 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 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掌握数学内容, 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的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 去追求数学美.在提出问题的时候, 教师应揭示问题的新颖或形态的优美, 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小结时, 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洁的美.这样, 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8.创设数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篇八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应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交换律”引入新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此桌坐的人数不变;进而引导学生设疑: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教师利用“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生活现象,引出“交换律”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又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观察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从四个季节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像这样的例子,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举出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无穷无尽,有的学生举出每星期七天周而复始……最后教师让学生观察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循环”的现象呢?

二、创设讨论情境

交流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小学生乐于交往,而讨论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对教学中的知识障碍点和思维障碍点,在学生“愤悱”状态时,创设讨论情境,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讨论中思考、交流、互补,教师再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认知深化。如教学“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36.8米,要5天完成,实际只用了4天,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修了多少米?”这题时,在引导学生顺利的得出36.8×5÷4-36.8=9.2(米)这种解法后,有学生提出了36.8÷4的解法。看到学生们疑惑的眼神,我让他们去讨论,只见他们时而皱眉思索,时而快速的画图,时而激烈的争辩,所有的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这是一种简洁而又正确的方法。最后我表扬了那位同学的创造性和全体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学生在讨论中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创设成功情境

伴随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学生由于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下课前的十几分钟左右,注意力便开始逐渐减退,学习情趣明显变弱。教学时,我注意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难易适中的练习,创造让全体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习题:6个苹果、5个梨、4个橘子、3个桃、1个草莓,让学生说出谁的个数是谁的几分之几。学生经过一番动脑后,争先恐后抢答,中下生也能说出三四种答案,优等生得出的答案则更多,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这样,我给全体学生都创造了一个表现的机会,让他们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创设动态情境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例如:教学“3的1/4与1的3/4的大小的比较”时,课堂上,先让学生动手把3张相同的白纸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再让学生把同样的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取出3份,然后让他们把取出的加以比较,最后问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样,学生有话可说,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9.数学课激发学习兴趣 篇九

人常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进入宫殿的入门向导。所以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又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教师对所授内容的平铺直叙,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和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他们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激起思维发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尝试着精心设计一些“悬念”,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观察,这些方法都很好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望,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在三个阶段进行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这三个阶段是课的导入阶段、课的讲授过程、课的小结阶段。

一、在课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

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为他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也是很好的。这正像一位著名学者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设置悬念

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时时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使学生兴趣始终不衰,主动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满意的收获。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中,可以用演示法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然后接着问:“能否证明你们得到的结论呢?并且证明的方法至少有四种。”同学们都很惊讶,并由此产生疑问,议论纷纷,拿起笔进行证明,经过大家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出几种证法,并且都能够积极举手回答。

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解题悬念设置,可以在解题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并且对数学的变幻无穷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就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探寻新的知识,其实这是通过学习来培养兴趣,然后又通过兴趣来促进学习、提高学习的一个阶段。

三、在课的小结阶段设置悬念

每节课在小结时,也应精心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下节课的内容涂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促进学生去思考、去研究,盼望着下节课的到来。有些学生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打开课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预习。这样,又设在学生心中一个悬念,使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回去以后能够自觉地进行预习,从而为更好地完成下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个铺垫。

10.数学课激发学习兴趣 篇十

一、小学数学知识形象化,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同时,数学学科具有高度抽象性与概括性,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仅仅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数学知识形象化,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收获知识与乐趣。数学知识形象化的教学,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采取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生“认识数字”时,采用形象化的教学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认识和熟记1到9这些数字,我便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把这些数字跟生活中形象、具体的事物相结合,1像粉笔细又长、2像鸭子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等等,这些粉笔、鸭子和耳朵都是学生熟知的事物,用这些来帮助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形象化色彩,将枯燥、单一、乏味、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形象化,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生动、形象的事物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二、小学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必须把数字知识生活化,要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来学习新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运用于生活中。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要进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把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图形”这一知识点时,我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联想,看是否能想起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图形,其中有哪些是圆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等等,学生经过思考,都会正确地指出物体是什么图形。与此同时,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是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对每个图形的特征有了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对所学的知识加深了理解,这种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教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另一方面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消化与掌握。

三、小学数学知识实践化,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1.数学课堂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篇十一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23-01

摘要:

小学生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分散,唯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能集中注意,并能持久。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要使他们喜欢课堂,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唤醒他们的学习意识,进而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得法地驾驭课堂,,就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训练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数学中程式化、符号化的东西很多,再加之有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导致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比较沉闷、呆板。随着课程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和逐步推广,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冲击与影响将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说到底就是激活课堂,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悦、富于激情和趣味的学习。 

1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人们的热烈情绪,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场景中,从而激发对学习的热情。首先,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原有抽象、逻辑、符号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真切,缩短时空距离,扫除学习障碍,有利于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

2有效地提问,激活知识沉淀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 课堂提问, 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甚至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的现象,甚至有时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存在着教师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留深思的时间;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的情况;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随意性, 忽视对问题精心设计和组织,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情况;这样的提问方式只是流于形式,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填充而已。因此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总是设计好每一节课所需的问题,尽量避免上述情况。这样,我的问题问的是有准备,学生的回答也有了头绪。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多精辟的话语呀!真正道出了“提问”的价值所在。 

因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 

3丰富学生的情感意识,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数学教学使学生饱受挫折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学生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身学习的愿望”了。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只有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才有可能在体验成功的愉悦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数学课堂中要使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数学逻辑的精确性、数学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以及推理的规则等,使他们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规范思想形式,调控自己情绪、情感发生的强度,保护健康适宜的情绪状态投入数学课堂活动中。数学知识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掌握,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能力也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培养,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好训练的时机和训练形式,要讲究科学性、层次性、艺术性。 

4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5作业批改,恰当评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

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人们习惯于用单纯的 “√”和“×”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这影响了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并直接影響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我将评语引入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有的学生经常由于粗心而出错,我总是首先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如: “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看你的字真是一种享受,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老师相信你能把字写工整,加油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作业有进步时,我就会在作业的评语中这样写到:“你进步了,孩子。”“继续努力吧,孩子。”并在旁边画上一个笑脸。或写到:“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 “好样的,孩子,我为你感到高兴!”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使学生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12.高中数学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十二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 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考试评价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反映在高考试卷中, 就是更加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更加注重学习数学的有用性, 引导学生学好数学, 用以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在这样的背景下, 作为教师, 我们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 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和知识, 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高考变化, 准确把握高考变革的趋势, 用自己的学识去征服学生的心。作为数学教师, 在课堂上, 只有逻辑清楚, 思维敏捷, 条理明晰, 语言准确, 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尤其是在刚刚接手一个新班时, 教师一定要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信服,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由于我刚刚接手一个班, 学生对我了解不是很深, 为了考验我的能力和水平, 几个学生有意搜寻到一道特别难的试题来“请教”我, 我一看就知这道题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教学范围, 怎么应对呢?如果实事求是地说, 这超出了我们的教学范围, 没有必要去研究, 学生肯定不会信服, 以后的教学怎么办?于是, 我不动声色地给他们做了讲解, 用了大约一节课的时间, 从思路到所用的知识都给他们讲得明明白白, 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佩服之情, 事后他们告诉我, 我的讲解和参考答案几乎一模一样。讲完后, 我又通过我对高考的研究, 谈了谈我对这道题的看法, 表明这道试题所用的知识, 远远超出了高考的考查范围, 作为文科学生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研究它, 更应该把时间用在夯实基础上, 能够把握好中等难度的试题就可以了。通过这件事, 学生都对我有了更深的了解, 知道了我的“厉害”, 课堂教学过程中, 师生配合得相当好, 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营造愉悦的教学气氛

作为数学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教学观念, 放下师道尊严、唯我独尊的架子, 不要害怕学生“造反”, 挑战自己的权威, 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树立“不唯上、不唯书, 只为真理”的学习理念, 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宽容心态, 不要怕出错, 人类社会的发展, 真理的发现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出错过程中完成的。总之, 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下, 师生之间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的实效。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和见解, 一般不应直接给出“对”或者“错”的简单性评价, 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多加思考, 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性发言, 利用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 探究真理, 实际上, 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性要远远胜过得到一个总结性的结论。

三、教师要解放思想, 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13.数学课激发学习兴趣 篇十三

【摘 要】小学数学的课堂组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本文笔者主要从创设导入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四方面论述运用多媒体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渐成熟,它已走进了学校课堂,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媒体技术能展示图、文、像、声、动、视频等于一体。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有恰当运用多媒体,才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增添活力,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1、借助多媒体创设导入情境,引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已得到教育者的一致认可。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万事开头难,一节课也是这样的。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吸引学生,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当我们教师感觉单凭语言叙述很难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时,那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形象、生动的导入情境,引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学习“认识图形”一节时,上课伊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画面:国旗、魔方、三角板、碟片、喇叭闪亮登场。每种图形的出示都配有不同的音乐。立即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同学们纷纷指着图片说起来,在同学们的投入中,我从上述实物的图片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很自然地导入新课。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比让学生观察书上的那几幅图效果好得多。

2、利用多媒体创设故事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与激励、呼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利用多媒体创设趣味性的故事情境,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又有利于把学生的心理心绪引发到最佳状态,诱发学生迫切的求知欲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如学习“数的分成”一节时,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一个成语《朝三暮四》的课件: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猴子。一天,他早上给猴子吃4个桃子,晚上他给猴子吃3个桃子,这时猴子很不高兴。第二天,他早上把3个桃子给猴子吃,晚上他给猴子吃4个桃子,这时猴子很高兴。问:猴子每天吃了几个桃子?这只猴子聪明吗?

此教学情境,如果要教师用语言描述的话,学生的兴趣可能不大,但用课件播放,那栩栩如生的猴子形象,再加上优美的背景,组成一个个连续的镜头,像放动画片一样,使课堂教学成为魅力,成为激情,立刻诱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大家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纷纷举手发言,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观看这个课件,小朋友们就在嘲笑猴子愚蠢的同时也牢牢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3、巧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一种认同感,亲切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

新《课标》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学习“分一分”一节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商店画面的课件,让学生观看画面后交流商店里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接着在“想想做做”的环节中,又利用多媒体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见到的一些小动物,请学生把能在水里活动的动物找出来,然后又展示了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分别请学生找出天上飞的、公路上行驶的和水里航行的不同交通工具。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这不仅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培养了学生独立的观察能力,学会了可以根据用途、种类等不同标准给事物分类,而且通过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比单纯枯燥的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4、妙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结合教学内容,妙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三角形分类”一节时,事先做了一组课件。先出示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判断整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直角时,让学生判断整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学生: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是锐角三角形。这时出示整个三角形却不是锐角三角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悬念,为什么有一个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的就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呢?在学生积极探索这一问题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学生带着探究和疑问之情,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之中。

总之,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兴趣的方法很多。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尽可能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最佳精神状态,在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4.数学课激发学习兴趣 篇十四

郭华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评价提出了新的理念:“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不断融合,思维不断碰撞,智慧不断闪现,捕捉信息、发现亮点、恰当评价自然成为评价的关键。基于以上认识,根据市、区、校课题组的研究经验,结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浅谈一下如何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情感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巧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情感。

1、激励语评价

人人都需要赞美,就像花朵需要阳光一样。对于小学生来说,表扬与批评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课上,评价小学生的语言要有激励性,正确合理的语言评价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获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对上课爱发言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老师很欣赏你的自信,你的发言很精彩。”“你回答得真棒,和老师想的一样。” „„

2、态势语评价

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起到传递情感信息的作用,给学生以无穷的力量、智慧的源泉,让学生乐此不疲。如,小学生上课搞小动作时,老师可以轻轻走过去,摸一摸他的小脑袋瓜儿;学生违反纪律时,给他一个眼神;学生发言正确时,老师伸出大拇指„„

3、小小物质奖励和精神鼓舞

对于小学生,一朵红花、一颗小星、一张画片、一阵掌声、一种称号、一个暗示都会被他们看成是对自己最高的奖赏,都会使他们欣喜若狂,我们不要吝惜这些,通过这样的评价来肯定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使他们多一点儿享受成功的体验。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新知,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课堂学习兴趣。

二、改进数学作业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1、教师恰当点评,重在激励

每次作业时,孩子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不同类型的评价,从中得到激励。例如,对作业书写认真、正确率高的优秀学生,我经常使用以下语言:“看到你的作业老师真开心,这简直是一种享受!”“你是一个很有数学才能的学生,老师因你而骄傲!”“批改你的作业,老师感到很幸福、快乐!”„„对班级的后进生,更多的是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及时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例如“这星期你的作业进步真大,相信你今后会把作业做得更漂亮”,以此来启发、引导、激励学生的进步。

2、评价方式多元化

我有时会采用作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业评价中来。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甚至根本没有检查的意识和习惯。针对这种现状,每次写完作业后,我就要求学生先作自我评价,并根据自己的认真程度和自我满意度给自己作出评定,可用一颗星到五颗星代表相应的等级。凡是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大致相当的要给予肯定,如果差距太大,则要个别谈话,找出原因。这样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会把握自我、认识自我。学生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

地提高自身的水平。

三、不单纯以“分数”来论英雄

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单元过关和期末检测中仍被我们采用,但有所改变。

1、运用等级制和激励性语言评价

在考试中,我改变了以往的分数制,用 “A、B、C、D”作为四个等级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淡化了“分数意识”,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一般90分以上的会得A+,80分—90分之间的会得A,70分—80分间的会得B;分数高但书写差的不会得A,且会有评语“你感觉书写怎么样呢”,学生自然会知道因书写差得了个B;进步较大但分数在C档的会提一档得B,“这次进步真大,继续努力”„„这样灵活地采用等级制,不单纯以分数来衡量学生,评价会更全面。、采用多次测查的评价制度

我建立了多次测查制度,允许学生对自己认为不满意的测查结果申请第2次甚至第3次测查,直至对自己的成绩满意为止。这项措施的实施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对参与多次测查并不感到难为情,有的学生反而会因为二次测查得了个A而感到高兴。应该说,多次测查为学生创造了更好更多的发展机会,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使更多的孩子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的品质。

15.小学数学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十五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 就是学生的求知欲。学习首先要有对新知识的渴求, 也就是有了求知欲。如果学生有了求知欲, 那么他对学习的兴趣就油然而生。因此, 激发学生求知欲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例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内容时, 同学们事先都知道“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以或除以相同的不为零的数或整式, 分式的大小不变”这一定理。面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新课题, 我有意地启发学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同学们, 你还能想到分式会有其他变化方式吗?”这时, 那些善于思考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加上或都减去一个相同的数, 它的大小会不会变?”这个一问题一经提出, 同学们就会激烈的加以讨论和演示。对于学生的这一敢于探求新知的精神教师要及时的加以表扬, 并在最后和学生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利用问题质疑,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学生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检验。在此过程中, 学生必然会寻找集结所在, 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运用。因此, 学生产生疑惑, 产生探求真理的愿望, 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例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一节时, 我首先出示这样一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 300个大的, 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一元卖2个, 小的一元卖3个, 结果可以卖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 价钱也没变, 小张想:何必分开卖, 不如不许挑, 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 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 只卖了240元,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了10元呢?这样以来,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我和同学们通过一番讨论分析, 最终得出结论: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

三、变抽象教学为形象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原本就是比较抽象的, 不像语文教学那么具有描述性, 不像美术教学具有直观性, 更不像体育教学那么具有身体参与性。数学中的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因此, 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通俗、易懂, 就得从生活中挖掘数学教学素材,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利用数学知识, 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 大家对“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 感觉非常抽象。在教学时, 我做了如下描述:“盛夏, 酷暑炎热, 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 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我有意摆臂作走路状, 并挂出示意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的图;我接着说:“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 ”我又出示荡秋千图。这时我有意话题一转, 进入正题, 接着说:“手臂这一摆, 秋千这一荡, 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 学生们兴趣正浓, 大家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 学生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四、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有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混淆不清, 进而产生思辨的疑问。例如:在数学的很多概念中, “0除外”这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对此, 教师课上生硬地灌输会使学生记忆不够牢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0不能作除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设计了一个等式。首先, 我引导学生说:“我知道3能等于0。”学生听后立即齐声说:“老师, 不对, 这是不可能的。”接着, 我出示连等式:3=3/1=3×0/1×0=0/0=0。在学生认为3是不可能等于0的, 可上面的等式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那么, 3=0吗?对此, 学生的学习兴趣猛增, 思维的神经必然迅速工作, 大家通过回忆、判断和推理, 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上一篇:京剧的观后感下一篇:企业拓展活动后体会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