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共16篇)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 篇一
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的论文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高职校园体育教育的积极补充,也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天津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几个符号进行了研究。结合其内涵、功能对其现状和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从整体方略、制度、方法、氛围、文化符号等方面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观念;制度;氛围;沉淀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是不可替代和忽略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是调节身心、缓解压力、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有效途径。
(一)娱乐功能
适当的轻松的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地调节和疏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压力,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是克服不良情绪、转换精神状态、促进体力增长,使精力更加充沛的有效途径。
(二)健身功能
青年学生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适当的体育训练、比赛和其他文化娱乐活动,不但能够学习体育健身知识,培养锻炼兴趣,促进健身习惯的养成,而且能有效、全面地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以及抵御疾病的能力。
(三)育人的有效阵地
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首先,学生要学会的就是遵守规则,遵守活动或比赛的相关礼仪,尊重公平,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其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相互尊重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必须考虑在一个集体的框架下,如何发挥合力去完成共同的目标。从而,他们必须互相学习、帮助、协作、讨论,认清个体的长处与不足,相互弥补,共同担当,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建立大局观、全局观。最后,他们必须相互鼓励、顽强拼搏,去锻造不怕困难、不畏强手的战斗精神。学会想办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能力和智谋相结合去完成任务,赢得比赛。学会面对挫折,在逆境和顺境交织的过程中提高心智,调整精神和心态。通过活动的历练,可以使学生正确地看待人生、事业的起伏,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和作用。
二、天津市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
通过大量的文献可以总结出,校园体育文化细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一)物质文化层面
物质文化是指,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与其相关的辅助设施。其中包括场地、场馆、运动器材与体育活动有关的标语、口号、雕塑等,能够给人以鲜明指示、激励的物质基础。1.运动场馆不足在天津市高职院校中,运动场地依然不足,还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运动健身需要。有很多学校依然没有体育馆、游泳馆等运动场地和设施。另外,天津市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运动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网球、武术、健美操,大部分学校的主要场地只有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对于学生喜欢的一些其他项目,却因为场地的原因很难开展,例如网球、乒乓球、健美、羽毛球、游泳等,特别是,室内的场馆少,严重影响了室内项目的开展。2.高职院校的体育人文景观和文化学校交流的场所不足很少有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包含体育人文景观,如雕塑、标语、警示语等。学生在校园中感受不到体育健身、拼搏向上的士气感召。同时,在体育人文活动宣传上依然落后。在学校传统理念的影响下,学校一般重视学科的发展,在相应的宣传和辅助学习资料的购置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校园图书馆,很少有关于体育、艺术等人文的图书文献。在学校的网站上,也只有寥寥的几张关于体育的图片。其他关于体育的常识、活动的内容很少。在访谈中,学生很少感知体育文化的存在。可见,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没有形成。学生在学校的各个方面中,没有感受到体育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没有形成合力去影响学生体育健身锻炼的观念、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制度文化层面
制度文化是指关于规范指导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程序和规章制度,它是学校管理体制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与否、规范与否、有效执行与否,直接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展开和有效进行,它是保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长期性的关键因素。据调查,天津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制度、场地管理制度和课外活动制度是具备的,每年有一次田径运动会,有学校的篮球赛,有一半的学校有体育文化节或体育文化周,但相对各项活动的全年度的整体规划依然不足。对于课外学生体育社团的建立支持,规范管理制度依然不足,没有在资金投入、场地供给、定期的联谊、教师配备上给予制度上的管理,呈现松散状态。
(三)精神文化层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他们对体育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扩大。从调查发现,他们对体育的态度和需求上不仅停留在增强体质的简单层面,更加注重休闲娱乐、健美形体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对于传统的体育教育和精英式的体育文化活动,表示厌倦和漠不关心。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并不高,因为那些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都属于身体素质好、竞技能力强的少数学生,普通大众学生参与度很低。通过调查走访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业余时间没有被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活动所充实,他们的主要娱乐出口为网络游戏,并为此改变了规律的生活起居。他们不按时吃饭,经常熬夜,精神萎靡,表现出亚健康状态。自己主动的健身运动占到总体学生的20%左右,有30%是由寝室的同学带动下参与活动的。他们获取体育健身知识途径,有50%来源于网上,有30%来源于体育课教学。大部分学生每周专门用于健身的运动频次小于2次。对于激励他们健身运动的标语、雕塑及各种宣传,几乎没有。通过对学生体质情况的监测,学生的身体素质处于下降状态。而且,有些学生学习和生活没有目标,没有规划。这不能不说,我们学校的文化育人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
(一)高度重视
校园文化中的体育文化要健康地发展,必须学校主管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关主管部门一定要认识到,体育文化涵盖学生的健康教育、文化教育、精神教育,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教育百年大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关乎未来中国劳动者身体素质、文化修养、精神品格的长久工程。我们学校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改革固然重要,但是校园文化、体育文化对育人的作用同样不能低估。对于体育的育人的功能发挥,不能总停留在只维持学校现有的体育课教育教学的狭小领域内,不能把观念态度还停留在校园体育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学校主管部门要积极的倡导和资金的投入。另外,一个学校的运动场地、场馆等体育文化设施也是一个学校的门面,是学校现代化水平的`标志。学校要使毕业生具有高超的技能,也要有强健的体魄以及惠及一生的健身习惯。查阅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很多科学家,他们不光是科学的巨人,同时也是体育健身锻炼的坚持者。
(二)搭建平台
第一,基于目前的状况,随着各个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目前现有的场地器材、场馆设施已难以满足学生健身娱乐的需要,还应当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投入,发挥各种潜力,拓宽各种渠道,满足现有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特别是现在,学生所涉猎的运动娱乐项目相当的广泛,学校体育文化活动也应当具有广泛性。在某些领域,还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基础设施努力完善的同时,应当进一步投入体育文化景观建设,例如悬挂标语、张贴图片、运动明星照片等。第二,建立健全各项校园体育文化管理实施制度,形成大体育制度观念,即体育教育教学相关制度、课外活动与运动队训练比赛制度、课外体育俱乐部运行管理制度、体育社团的相关运动管理制度,以及所有的关于体育的年度积分和奖励机制。在大的整体的制度下,建立与完善班级、专业年级、学院各种级别的体育文化制度。
(三)探索发展路径
1.以点带面在现有的场地设施和师资条件下,选取一两个学生能够广泛参加的运动项目,作为学校重点扶植的领域。在场地配备上,师资选取和管理上加强投入,在专业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班级、专业、院系的广泛参与,进行大力的宣传和发动,建立相对正规的、长期坚持的传统项目,使之成为广大师生共同关注的定期举办的体育文化盛宴。以此带动广大师生形成增强知识、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文化氛围,以重点项目带动其他,形成学校的整体氛围。
2.以骨干带一般各院系和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院、系、班、宿舍等各级别体育骨干的力量,加强培训,充分发挥班级学生间、室友间的相互影响与带动作用,使他们去带动身边同学,定期参加和开展体育健身文化活动。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进行体育理论健身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定期举行健身、健美、减肥以及各项运动项目的知识讲座和精彩视频欣赏。对学校体育健身竞赛进行专门的宣传报道,设立论坛、沙龙等,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要着重宣传广大学生身边的各个项目健身文化的能手,校园明星、团体,特别是体育健身长期的坚持者,发挥校园明星、院系明星、班级明星的感召力,对身边同学进行感染。从外围从普通学生身边创造环境去儒化学生的观念、意识,营造整体的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这种文化通过长时间的沉淀,形成一种风气、一种习惯,进而内化成每个学生的一种自觉的动力,形成一个学校的特色和传统,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葛梦圆,邵韦德.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3).
[2]李明.湖南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3]姜志明,曲新意.当代中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0).
[4]张云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
[5]徐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内在机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8):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 篇二
一、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1.时代特征。
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时代律动, 积极适应社会形势变化的要求, 在内容和形式上富于创造性地建设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增强校园文化的时代感、吸引力和感召力。高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 具有相对独立性, 但终究不能脱离社会孤立地生存与发展。现行的政治体制、经济方式制约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目标的确定。社会文化的基本精神方向主导着校园文化倾向, 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只有顺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潮流, 才能走向繁荣, 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都必须鲜明地突出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
2.地域特点。
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 必须加强和地方 (区域) 的联系、沟通、对接, 自觉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融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大局, 主动推进教育资源和智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高职院校应熟知地方文化, 切准地方脉搏, 融入地方社会, 提升文化素养, 与地域文化形成有益互动。只有从思想精神和文化实践层面真正贴近地方社会, 才能从地域文化中开掘教育资源, 架起理解、沟通、交融的桥梁, 既使校园文化中浸染渗透地域文化的因子, 增强文化活力, 也有利于校园文化辐射到地方区域文化中去, 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3.高职特性。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 其校园文化定位既要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又要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 即要体现“高等”与“职业”的双重特征。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 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 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 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 高职教育必须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 将现代企业文化中正向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人文素质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若能了解、掌握并适应企业文化, 踏上工作岗位时就容易实现“零距离”就业, 做到“零适应期”。这正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亮点和优势所在。
4.人文特质。
高职院校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理想的学校是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成长的乐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使其凭借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真正做到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教师应坚持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挖掘其潜能, 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成人成才, 确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 追求人生理想。高职院校更需要对教师、学生给予深切的人文关怀, 使其拥有健康心态, 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构建高职“四特”校园文化的思路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血脉, 是高职教育的精髓灵魂, 是构成高职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文化自觉的引领, 主动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设计、打造特色。这是其文化建设成功的重要条件。
1.凸显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
知识经济社会要求人才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 较强的应变能力、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通过制度文化培养学生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素质;通过行为文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这已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 第一, 要开放合作, 加强外部沟通联系。在建设制度文化中, 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对外交流、社会培训、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毕业生跟踪调查等运行机制。第二, 要系统考量, 加强内部协调整合。学校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和督查机制, 确保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活动的正常进行。第三, 要知行合一, 注重行为文化建设。根据岗位需要开设礼仪讲座,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根据专业特点开展职业行为规范教育, 让学生养成安全文明生产、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与企业联合开展活动, 提高学生合作共赢、文明竞争等能力和素质。
2.搭建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交流的平台。
高职院校所在地的优秀历史文化或自然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源头活水, 应寻求有效途径将它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第一, 主动加强与地方相关部门联系, 自觉将地方优秀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组织师生参观地方历史文化展览和自然文化景观, 使广大师生认同地方社会文化, 激发师生对地方乡土文化的归属感。第二, 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 邀请他们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第三, 开发素质教育课程, 构建校园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对接的重要平台, 向学生传授地方社会文化内涵和精神的相关知识, 使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有现实依托。第四, 组织学生参加地方社会实践活动, 促进校园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 又可将优秀的地方社会文化带入校园, 大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3.加快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培养学生具有超越性的文化品位和终极价值追求, 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 实现“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1]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 主动邀请合作企业代表和优秀毕业生代表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 将企业的职业要求纳入学校的素质教育之中。例如举办企业成果展览、邀请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开展校企合作活动、召开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等。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职业素质有着直接影响[2] 。第二, 利用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机会, 让师生自觉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并把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当中, 去感染低年级的学生, 逐步形成校企文化融合的独特校园文化。第三, 在校企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通中, 要采取拿来主义。学校要坚持以育人为目标, 汲取企业的优秀文化, 力求在继承学校历史文化基础上予以融合, 创新与发展彰显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就业辅导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比赛、技能竞赛等活动, 使学生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间短、积淀少。如何创建适合本校实际、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 高职院校需要积极采取措施:第一, 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走访与学校关系密切的行业, 了解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第二, 主动与其他高校、兄弟院校沟通交流, 学习和借鉴同行先进经验和做法。第三, 组织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研究, 对本校的校园文化进行梳理, 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创新建设方案。第四, 鼓励校内各个系和专业教师自主创新。这“也承担着不同的特色校园建设责任”[3] 。要建立具有职业特点的专业文化, 将专业精神文化融入课程建设中, 让学术气氛和实践氛围相交融。通过精心设计系统的专业文化和开展各种职业技能讲座、职业技能大赛、企业家论坛、就业指导讲座等一系列专业文化活动, 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之成长为具有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准职业人。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 需要深入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 以期促进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高职特性和人文特质。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思路是:凸显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搭建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交流的平台;加快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职业文化,行为文化
参考文献
[1]许曙青.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江苏高教, 2007, (2) :105.
[2]钟丽君.论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特色校园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也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隐性课程之一。它作为一种“势能”,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对学校师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将地域文化精神与建设新环境中的校园文化紧密结合
学校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其学校师生是生活在一定地域环境之中的,因此,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总是自然而然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不能脱离地域文化孤立进行,应当积极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实现校园文化精神和地域文化精神的有机统一。
首先,地域文化中的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能够熏陶校园文化。其次,校园文化对地域文化具有示范作用,能够提升地域文化的品质和内涵。大学在吸收地域文化养分的同时,也将其具有前瞻性的观念输送到地方,并在学校的教育、科研、文化宣传方面,多样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及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向所在地域辐射先进文化。
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就很好地对湖湘文化中的三个重点精神进行了发扬。一是以湖湘文化中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具体内容,坚定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二是以湖南人改革开放以来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了注重实干、勇于任事、自强不息、勤勉朴实的优良传统。三是以湖湘文化中兼收并蓄、睁眼看世界的开放胸怀,虚心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加快学院的建设步伐。同时,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的湖湘文化教育研讨活动,开发与应用湖湘文化校本电子教材,向社区、家庭宣传湖湘文化意识等方式,也很好地实现了校园文化对地域文化的辐射和提升。
二、深化校企合作意识,揣摩企业文化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实施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是与企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企业的人才需求理应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得到体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技能型实业人才,尤其是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在选才、用人和管理上也相应地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适应性、创新性、合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以及与就业市场的零距离对接上。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将企业文化乃至国际实业文化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人才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
如何将企业文化特色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有效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呢?首先,效仿企业实施视觉识别系统,有计划地建立一系列置业仿真企业集团、情境模拟教室,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作张贴了一系列关于企业发展发向、职业道德标准等内容的标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其次,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成立以公司为单位的实训基地,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实施管理。再次,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充分宣传企业经营理念,介绍先进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学生的职业道德、就业思想、从业理念等方面都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三、构建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发挥环境育人的渗透功能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有扎根一线、大胆创新的职业品质。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的是毕业即能就业,能快速适应企业环境,融入企业角色的优秀学生。因此,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需要有良好的专业意识和敬业精神。而建设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无疑是规范学生的职业道德,塑造学生职业形象的有效手段。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学生入学起就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并注重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观的树立和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将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敬业、精业等方面的教育;在就业指导课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教育学生讲诚信、讲责任。
4.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四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应重点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解读除了分析其“职业性”、“实践性”,还需看到“社会性”、“高等性”、“创业性”等特点,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精神,富有批判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准确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导向和育人功能,这是教学和制度管理难以达到的独特魅力。
(一)道德观念的规范和约束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一些校园文化形式如校训校规、校园文明礼仪标语、学生守则等,明确的要求学生必须在这些范围内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一些校园文化虽无明确的规章制度制约,但以各类技能竞赛和讲座、实践活动等为载体,以节日、社会热点事件或与本校密切相关的事件为主题,不断的给予学生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交织起来,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从心理、态度和意识等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进而外化成行为准则,最终转变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达到“高等性”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工作态度,树立乐于奉献、热爱集体、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认知、思维能力的提升人类的认知能力在18-35岁进入全盛时期,大学生属于这个年龄层,所以在高职教育期间的校园文化建设,会对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磁场”,构成校园文化的一切标志性事物或是活动都会通过这个“教育磁场”本身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观察、认知、记忆、判断、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校又是智慧生成的殿堂,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学生有机会去接触和认知新事物和新观点,考虑更多的新的可能性,找出其他更复杂的关系。在此过程,他们积极主动的对出现的棘手问题进行思考和猜想,发展了认知和思维能力。学生不断的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不断地循环着上述过程,思维越来越敏捷和灵活,思路也越清晰,从一个学习者逐步转变为有创造性思维的思考者。
(三)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是学生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在社团担任干部、在班级担任班委,不仅自身组织能力和领导力得到锻炼,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为人处世经验,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不同角色的扮演必然会使其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其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各种困难的能力。在各类活动中,同学间能意识到自己是社团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集体的荣辱和他们息息相关,如遇到阻碍便会自觉地分工合作去维护集体的利益,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自由、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娴熟的实践能力和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是教育教学活动力所不及的,学生不断参与校园文化,不断的得到锻炼和他人认同,逐渐树立起自信,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趋于成熟,为日后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重形轻义”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注重形式、制度、物质而轻内容、理念、精神实质的现象。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校园环境建设、校风建设、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层面,如校区环境的装点与室内环境的营造、编写校歌、统一班服装,以及把各类文体活动、比赛、社团活动、班会、思想政治工作频繁和重复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校园文化的潜在引导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此时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是为了让学生“忙起来”的举措,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思想、精神、道德、价值观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虽然花费了时间但是能够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匮乏。深究其因,很多时候校园文化在外化于形的同时并没有内化于师生的心,未能有效传递和渗透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念,未能达到凝聚师生情谊和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的效果。
(二)“重显轻隐”通常以课堂“教和授”的形式直接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和行为教化的思政教育,我们常常称之为显性课程。而高校校园文化是可以借鉴多种载体来进行学生的心灵沟通和思想教育,它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普遍参差不齐,老师们往往乐于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要求学生接受某种思想和行为规范,结果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也降低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巧妙的利用“潜在的教育磁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它具有无形、稳定的特点,其影响更具持久性,能长期规范学生行为、提升素养、激发认同感和使命感,形成凝聚力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更愿意在氛围轻松、自主性强的校园活动中接受道德规范教育,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提高自身素综合素质。但由于隐形课程的操作难度较显性课程大,许多学校往往都是“重显轻隐”,以至于难以合理利用校园文化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三)围绕“职业性”,偏离“高等性”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上脱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过分提倡科学精神,弱化人文精神,培养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职业人”,而忽略培养具备相应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常以学生就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的培养为中心,偏离较为长远的个人信仰、精神追求的构建,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功利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都受到社会的影响,多数师生认为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是目前最实用、最有利的,而责任感、人际交往技能、团队精神等综合素养在就业中虽也起到关键作用,但并不能立马带来物资方面的利益,则被大家所忽略,常被认为等有了时间再去“填补”。“急功近利”思想和物质主义色彩的蔓延,使得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了诸多的阻碍,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四)特色不突出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不突出,举办的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创新和独特魅力,和其他院校的活动大同小异,对学生不构成吸引。于是,学生的校园生活逐渐脱离校园文化的引导,转移到网络游戏和校外实践打工等活动。如果放任学生活动的这种“无政府状态”,缺少校园文化的引导和规范,会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回避和排斥,因此,必须改变这种“清一色”的校园文化局面。高职院校是职业化教育,三百六十行,各行都有其独有的文化和特色,不妨将行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避免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平平淡淡,但也不应照搬照抄同类职校的现有成果,而应高度凝练和融入行业特色、校本特色。有针对性的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设计,将活动与专业特色、成果、教学相结合,使它们共存互补,相互促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服从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即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应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周密的设计和规划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多处于无序状态,无分管领导;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日常事项等割裂开来,忽视了校园文化与校园其他活动的相互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形式大于内容等。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整体性设计和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不断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反思,对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都具有指导意义。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举办多少活动、空喊几句口号,贵在不断的进行周密的规划和部署,不断对其主旨、内涵进行深入细致的推敲和研究,扩充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设置分管领导、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师生共同参与,整合力量、共同创造,努力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着有序、预设的方向进行。
(二)灵活引入行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围绕学校历史、规章制度,以及各种节日、社会重大、热点事件或与本校密切相关的事件以外,还应当更多地体现行业特色,引入行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园的文化氛围里感受本行业的气息,从而帮助他们更多的了解行业动态、接触前沿理论、完善知识体系,开阔眼界。在环境布置方面,校园里可放置行业标志性人物的塑像或是行业文化、职业特色的标识,完善具有专业特点的实验室和实训设备,图书馆配齐行业前沿书籍和有关行业领域、企业的报刊;在活动开展方面,邀请本行业领域的名人名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演讲,可以是企业的老总也可以是学术上有威望的学者,此外还可定期组织学生社团深入一线企业参观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在校园文化、行业文化的熏陶下,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由“活动本位”过渡到“学生本位”“活动本位”过渡到“学生本位”是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味追求各类活动开展的规模和数量,更要看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够得到体现。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在参加校园各类活动时,学生只有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其主体地位才得以体现,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选择与吸收接纳校园文化传递的各种信息。同时学生也在积极、主动地促进和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通过师生积极互动建构起来的,教师恰当的引导是关键,其调整和更正学生在文化内容选择中出现的失误和偏离,帮助他们自主地对校园文化内容进行选择,不断调整、不断丰富、逐渐完善自我。教师引导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帮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满足兴趣爱好,促使学生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四)注重学生社团的引导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有关部门或社团的指导老师应定期组织社团干部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培训活动。有意识传达社团理念、明确社团目的,开发、培养社团干部的沟通协助、策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激发集体凝聚力和团结力。有计划的帮助社团成员在业余生活得到丰富、兴趣爱好得到培养的同时,协调和平衡好学业与社团工作的关系,合理分配时间,从而为日后顺利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校园活动奠定长远的基础。
5.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问卷调查分析 篇五
高校布衣
为了真实的了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具体现状,我们对##6所高职院校的1750名在校学生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内容分为三类:校园文化认知调查、校园文化作用调查、校园文化期望调查,在调查最后我们还征求了被调查者对自己所在高职院校今后校园文化发展的建议和要求。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50份,回收问卷14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85%。
1、学院校园文化现状调查
(1)对“校园文化”这一现象的认识
对于“校园文化”概念本身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园师生对于校园文化认知的现状。在问及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第二课堂”、“体现校园价值取向的一种行为规范”还是“体现校园价值取向的一种群体意识”这四个选项时,近4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体现校园价值取向的一种群体意识”,25%左右的人认为是“校园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10%左右的认为是指“第二课堂”,20%左右的认为是“体现校园价值取向的一种行为规范”,不难看出,占绝对多数的人对于校园文化本身的理解并非停留在浅层次上,他们看到了校园文化更为本质的内涵和特征所在,在他们看来,举办校园文化并非仅仅就是多举办些校园文化活动,搞活第二课堂,规范师生行为,而是要通过这些具体措施最终形成校园整体精神和价值取向。
在问到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理解时,有近45%的被调查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包涵了“校园建筑外观和环境设施”、“校园各项规章和管理制度”、“校园整体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全部三项内容,这反映了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还是相当全面的,能够从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观念形态全面把握校园文化概念内涵。当问及这三项中哪一项是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时,回答依次占到了10%、10%、80%。这种选择与他们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2)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理解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就此点我们专门调查了高职院校师生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认知和作用的理解。当问及作为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有多大时,近45%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重要”,只有3.5%左右的人认为“不是很重要”,这说明占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充满了期待。我们将“你认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什么”这一问题设计成如下四个选择项:“锻炼学生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营造具有高职特色的学习氛围”,回答依次占到了16%、20%、42%、22%,这一结果反映了他们对于高职教育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还是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目的的认识还是较为清晰的,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们对于接受高职教育还是有着明确的自我目标认识和自觉的成才期望。
我们非常关注当前高职生的自我认同度。调查显示,在踏进高职院校校园后,就自我认同度而言,“感觉一般”的占到绝大多数,比例接近70%,只有不到3%的被调查者“觉得非常自豪”,但也有6%左右的人选择“无法自豪、甚至自卑”。实际上,现代高职学生的校园自我认同度离不开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整体评价,以及他们自身对于高职教育的理性认知。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看待和评价还是“较为正常”的,但也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社会还是“比较看不起高职教育”的;同样有超过半数的人自己“还能正常看待”高职教育,也有16%左右的人自称“比较重视高职教育”。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社会整体评价氛围确实制约了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度,另一方面,高职学生进入校园之后正逐步树立对于高职教育的信心。
(3)对高职院校环境设施和校园景观设计的意见
景观设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问及调查者对于自己所在高职院校校园建筑和环境设施总的评价时,21%的人认为“很有特色”,24%的认为“较有特色”,46%的认为“一般化”,其余的认为“没有什么特色”。在他们看来,自己所在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和景观设计最突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的独特性”,而“最薄弱的环节”则是“雕塑太少”、“绿化太少”等等。当问及“您对自己所在高职院校院校园环境和景观设计总的方向有何建议”这一问题时,近42%的人选择认为应“不断增强高职特色氛围”,而只有25%和27%左右的人分别认为应
“努力建成绿化环保型院校”和“不断增强人文艺术氛围”,从此点可以看出,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还是能够从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出发来看待和确定校园景观设计的总体方向。
(4)对学院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看法
校园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化运作体现了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当问及“您对自己所在高职院校院各项学生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方面总的评价如何”时,近45%的人认为“一般化”,近35%的认为“比较完善”。调查显示,68%左右的被调查者在评价自己所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方面实施成效时,认为现行制度还是在“有些方面形成约束力”的。值得注意的是,当问及“您认为哪一项学生管理制度最可行、最成熟和最完善”时,在所列举的近十项管理制度中,“学生入党制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学生综合测评制度”依次排在了前三位;而同样问及“哪一项学生管理制度最欠可行,也最有待完善和成熟”时,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学生刷卡制度”、“学生晨跑制度”和“学生晚自习制度”。通过调查,我们深刻的感觉到,高职院校院各项管理制度尤其学生管理制度还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而这些深层次问题往往又与我们的管理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5)对高职院校院校园整体精神和价值导向的评价
校园文化在观念层面表现为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氛围。为了全面了解高职院校院师生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精神的理解,我们首先设计相关选项调查他们对于所在高职学院历史和性质的具体认知状况。调查显示,只有4.3%的被调查者是“很了解” 所在高职学院的发展历程和校史沿革的,而超过半数的人只是“略有所知”,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很不了解,但很想了解”。
现代高职院校只有以独具特色的职业理念和职业价值导向才能真正凝聚成体现学院整体风貌的校园精神。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师生成员尽管对于这一校园精神充满期待,但无论是从他们对学院历史的了解还是对学院的现实认知来看,大多数人都未能真正受到学院良好职业氛围的熏陶,尤其是具有自身学院特色的职业价值导向的熏陶。一方面,客观上与这些高职院校升格不久,各项建设正处在规划初期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主观上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相联系,因而我们相关的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大,效果自然不够明显。所以当我们最后问及“您认为所在高职学院整体精神和价值取向是否已经形成”时,有三分之
一的人认为“尚未形成”,而60%的人只是认为“略具雏形”,这种选择还是相对客观的。
2、对校园文化建设认知特点分析
这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以一、二年级为主。他们进校的时间虽不长,但对校园文化建设十分关心,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能直截了当的通过答卷来反映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从这里可以归纳出他们的一些认知特点。
(1)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本质的理解及其所涵盖的基本内容的认同是比较准确的,说明这项建设已引起他们的关心和重视。从40%的学生选定“校园文化建设是体现校园价值取向的一种群体意识”的表述项,而25%的学生认为是“校园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和10%的则指“第三课堂”的选项就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和长远作用是理解和认可的,对校园文化建设与自身的关系的认知也是客观的,这就为高职院校今后深化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2)他们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建设重点的理解是比较确切的;但学生自我认同度却不高,需要在增强他们信心上下功夫。有45%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仅3.5%的人为“不是很重要”,两者比例为100:8,说明学生认识相当统一。有42%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这与国家.社会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基本相符合,由于社会上还存在着重本科、轻高职;重学历、轻能力等消极因素,被调查的学生中绝大部分对高职教育“感觉一般”,仅有不到3%的学生感到“非常自豪”。这种心理状态和自我感觉无形中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遏制他们积极投身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参与度。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加强高职学生的特长适应度和前景教育,帮他们树立爱学校、爱专业等方面的正确观念和靠自身努力成才的观念。
(3)他们对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景观设计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比较清晰,而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在制度文化方面,尤其是涉及自己的行为规范,往往认为院方管理过严、过细,希望少一些制度化的约束。他们迫切希望和期待高职院校整体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形成,“略具雏形”是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校园精神现状所作出的评价选项,这是客观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们求新、求实、求真的健康追
6.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 篇六
关键词:智慧校园;信息安全;风险;安全管理
“智慧星球”是IBM公司在提出的概念,“智慧校园”是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由浙江大学提出的一个概念: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它具有三大建设目标: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二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1智慧校园的现状
7.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 篇七
一、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将地域文化精神与建设新环境中的校园文化紧密结合
学校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其学校师生是生活在一定地域环境之中的,因此,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总是自然而然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不能脱离地域文化孤立进行,应当积极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实现校园文化精神和地域文化精神的有机统一。
首先,地域文化中的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能够熏陶校园文化。其次,校园文化对地域文化具有示范作用,能够提升地域文化的品质和内涵。大学在吸收地域文化养分的同时,也将其具有前瞻性的观念输送到地方,并在学校的教育、科研、文化宣传方面,多样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及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向所在地域辐射先进文化。
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就很好地对湖湘文化中的三个重点精神进行了发扬。一是以湖湘文化中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具体内容,坚定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二是以湖南人改革开放以来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了注重实干、勇于任事、自强不息、勤勉朴实的优良传统。三是以湖湘文化中兼收并蓄、睁眼看世界的开放胸怀,虚心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加快学院的建设步伐。同时,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的湖湘文化教育研讨活动,开发与应用湖湘文化校本电子教材,向社区、家庭宣传湖湘文化意识等方式,也很好地实现了校园文化对地域文化的辐射和提升。
二、深化校企合作意识,揣摩企业文化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实施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是与企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企业的人才需求理应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得到体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技能型实业人才,尤其是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在选才、用人和管理上也相应地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适应性、创新性、合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以及与就业市场的零距离对接上。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将企业文化乃至国际实业文化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人才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
如何将企业文化特色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有效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呢?首先,效仿企业实施视觉识别系统,有计划地建立一系列置业仿真企业集团、情境模拟教室,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作张贴了一系列关于企业发展发向、职业道德标准等内容的标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其次,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成立以公司为单位的实训基地,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实施管理。再次,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充分宣传企业经营理念,介绍先进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学生的职业道德、就业思想、从业理念等方面都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三、构建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发挥环境育人的渗透功能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有扎根一线、大胆创新的职业品质。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的是毕业即能就业,能快速适应企业环境,融入企业角色的优秀学生。因此,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需要有良好的专业意识和敬业精神。而建设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无疑是规范学生的职业道德,塑造学生职业形象的有效手段。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学生入学起就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并注重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观的树立和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将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敬业、精业等方面的教育;在就业指导课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教育学生讲诚信、讲责任。
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是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通过组织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将职业道德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要求和精神力量。
摘要:由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更应着重体现职业特色,通过建设发展地域校园文化和企业校园文化、构建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等方式,达到夯实校园文化软实力,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目的。
8.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内涵建设
作者简介:白秀英(1966-),女,内蒙古赤峰人,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图书管理。(江西 南昌 330032)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应用技术性人才的教育机构,具有与社会生产实际需要密切联系、结合紧密的特点。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需求变化的迅速化、需求层次的高级化,如何形成具有高职院校独特的优势、培养出社会和市场急需的合格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的问题。面对不同层次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同行竞争压力,提高院校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认真面对的首要问题。高职教育近几年蓬勃发展,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因而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式等都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而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在与众多同类院校和本科院校的竞争中如何脱颖而出,成为了很多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的课题。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建设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必然包含高层次的和谐校园文化。
一、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和谐的根本。比如公共场合下不注重言行举止脏话连篇会打扰你的心情;随处可见的果皮、纸屑会使你感到厌烦;校园里随地吐痰的举止也容易引起你的反感。如果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人与人之间又何来“和谐”两字。唐人有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教室窗外令人沉醉的绿意,不仅能给人以美的陶冶,也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以及由此感受到的无穷的希望。
二、构建开放性、创新性校园
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凝聚、约束和激励等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教师学生和谐发展为目标,着眼于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着力于政治性、道德性文化建设,加强团队意志的和谐共振,打造甘于奉献的教师团队,营造良好的校园发展氛围。具体表现为:潜移默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启迪心智、传授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进化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将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开放的创新思想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应自觉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积极倡导身体力行,建立起一种尊重理解、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做到理解、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呢?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主旋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又要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和真正的实践能力。主动融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特别强调给学生以更多的创造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倡让学生自主发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现实生活当中去;鼓励学生开放思想,发扬挖掘精神和创新精神。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只有注重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创建和谐的教育环境,才能促进全体师生自主、全面、可持续地和谐发展。
三、构建培养模式,拓宽内涵发展的途径
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先进的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就是高职学生与企业之间关系的紧密性,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零距离对接”是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既要注重“应会”又要注重“应知”,因此,高职文化要把学生能否为用人单位所接纳,作为自己人才培养的准则。
加强专业建设,推进内涵发展,就应遵循专业建设规律,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首先,要树立市场意识,注重市场分析,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设置要经过充分地科学论证,不可随意设置,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专业建设总体规划,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要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其次,在专业设置上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不能贪多求全,重点建设具有行业特色、区域优势和市场需求、前景看好的专业,学校具有一定优势的特色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做到特色鲜明。发挥专业的综合优势,建设精品专业,打造专业特色和品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并以点带面,从而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
探索高职教育培养新模式。一是“订单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需要的质量和数量,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结构、课程及规模,有目的地为企业培养岗位职业技能过硬的高技能人才;二是“2+1模式”,即学生在校内学习两年,在企业实习、实训一年;三是“工学结合模式”,即理论与实践相互交替,企业全程参与的育人过程,学生具有双重身份,采取学分制、弹性学制教育管理制度;四是“定向模式”,即针对艰苦行业、特殊行业的特点,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五是“产学研一体模式”,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训教学基地,制定双向技术合作计划,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推进校企合作,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联合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体现“多赢”,这是“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以企业为依托,校企结合,共同构建具有各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内涵建设的途径。
四、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内涵建设水平
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点决定了“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形成离不开企业,必须紧密与企业合作,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职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经费投入,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和参加有关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二是要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中去,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三是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树立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聘请企业中高级技工等专业人才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功能,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要建立相应的“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坚持“事业留人,情感留人”的用人方针,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
五、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要加强内涵建设,就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2006]16号)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一是要坚持以“两课”为主渠道,以实习、实践为主阵地,以“两课”教师、政治辅导员为主要力量,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二是结合专业教育,大力开展职业意识、敬业精神教育。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诚实守信、工作认真、遵纪守法的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教育氛围。要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要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各类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价值观和责任意识。
六、结语
总之,和谐的校园文化一方面能对师生进行美的熏陶,另一方面师生也能为校园文化作出美的奉献,这两方面是学院教育进入良性发展的重要标志。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时代的需要,只有注重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的教育环境才能促进全体师生自主、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
9.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构建论文 篇九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行成和发展也不例外,它在一定程度上受时代的影响以及制约。因此,与时代同步以及受时代的影响制约这两者也形成了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时代性。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行成和发展过程中,内容和形式都受到了社会结构、社会风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等时代因素的影响,如我国在申报奥运会成功,祖国加入世贸组织,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民足球热、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重返奥运会赛场,有著名的中国女排五连冠,等等。由此可见,时代的体育文化精神特点感染和影响着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甚至某个特殊时期的体育文化会直接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旋律。
2.2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动态性特点
大学生是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参加和建设的主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大学生可以参加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来使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是班级同学或者好友相约看一场球赛,也可以是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或者其他体育项目比赛,使大学生从“文科类”教学中解脱出来,让校园“动起来”,这就是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动态性特点的体现。
2.3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并存的特点
从时代发展衍变来看,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客观独立形成的,但是最终形成的文化形态又离不开所有为文化形成、推动、建立的人们的努力。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并存的特点。
2.4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前瞻性特点
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高端人才的摇篮,教师和大学生文化水平处于社会较高水平,所以他们对社会的各种现象、各种新潮思维比较关注,也能够敏锐地捕捉。他们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进步有着自觉性的思维型追求。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随着校园文化的时代追随性特点,已经具有可以作为反映时代文化的标杆性,它可以反馈出当代特色的体育文化以及其他相关动态信息,从一定层面上预示和反馈出当代体育动态以及体育发展水平。
2.5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高端开放性特点
高职院校校园体育基础设置建设完善,为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带动为全民建身计划提供了独特优势。由于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师生文化水平普遍较高,这也突出了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高端开放性特点。校际高水平竞赛、国内高水平比赛、代表学校或者国家参加国际国内竞赛等都可以很好地推广建设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大学生在参加国内或者国家间的比赛中,也会逐渐加重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意识,完善了个人形象,久之形成良好社会形象。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高端开放性特点对于奠定优秀的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3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构建对促进和谐校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1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对维系学校团体建设具有精神力量
和谐校园的教育理念本质是为了创造出一种使学校各个系统良性发展、整体不断优化的过程,最终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怎样才能保证校园和谐发展呢?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让校园文化实现真正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体育文化建设是促进和谐的校园发展有效精神指导力量,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能让高职院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有效提升,并且能营造出校园独有的人文气息。高职院校想要构建体育文化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资源。大力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并鼓励全校师生参加,从而培养全校师生积极向上、不断拼搏、团结协作、努力创新的精神风貌,通过体育文化的构建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培养。
3.2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创造和谐校园
对于高职院校的全体师生来说,他们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观载体;一方面他们是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创造者,另一方面他们更是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接受者。而构成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基础是多方面的,各种不同的文化生活、浓厚的文化气息、相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和谐的校园环境都是构成先进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基础,高职院校就要让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多种不同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师生,让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营造健康、文明、高尚的氛围。
3.3高职院校和谐的体育文化是建立文明校园的需要
校园环境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师生的情操陶冶情怀,甚至可以影响人们心灵的纯净度。优良的高职院校和谐的体育文化可以使师生在体育实践中受到时代的代入感和思想文化的熏陶。优良、民主、自由的教育氛围,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最终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总之,和谐的体育文化可以凝聚团结的力量,使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消失,凝聚力量。
4构建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促进和谐校园发展的基本措施
4.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
中国有句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想要把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环境构建得良好和谐,这不仅仅是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关系着校园良好风气的形成。广大师生应该多多参加体育文化活动,切实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观念。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工作者和管理者应该开展灵活多样的体育文化教育活动,除了常规的体育竞赛外,还可以开展一系列体育知识讲座、学术沙龙、专题演出等;在学校的健身馆、运动馆、操场宣传栏等可以悬挂体育名人对健身的观点和特色的体育格言,在体育场所内摆放一些体育雕塑等,拓展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体育文化。通过理论和实际现结合的形式,使广大高职院校师生员工真正了解体育、认识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热爱体育,最终使体育成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
4.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主要是指硬件设置方面,这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完成。学校的体育设施是否先进、齐全,体育设施的质量是否完好,这些设备建设是会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最终建设。这些设施本身就是体育文化的载体,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师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催化作用。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预算计算的同时,要对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预算进行投入,建立一些适合师生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比如篮球馆、羽毛球馆、游泳馆,并且购入相应的体育设备等。另外,除了考虑校内总体规划资金外,还可以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体育文化设施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如国家和地方需要建设大型体育场馆设施时,高职院校可以尽量争取其能够建在校园内。优美和先进的体育教学环境可以拉近学生与体育文化的.距离,使体育文化更具备亲和力和吸引力,最终达到学习、锻炼、审美的有机统一。
4.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恰当地融入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推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恰当地融入一些体育文化,在推动校园文化节的时候可以加入体育文化节的形式,用丰富多彩的内容来推动文化建设的前进。高职院校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并制订相应的规划,将其正式列入高校事业的发展规划。同时,可以开展多种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和释放青春的舞台,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比如,可以规定一些体育文化节,定期举行一些体育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体育知识竞赛活动、武术表演、体育相关的摄影、论文比赛、体育游戏娱乐活动等。这样一来,体育不仅仅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更多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体育带来的享受,促使学生更关注体育,提高体育文化感染力的作用。
4.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实操性较强的体育活动制度,同时,课外体育活动的群体应该是面向全体师生,并且尽量满足大多数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加。同时,高职院校可以训练一支适合本校实际状况的高水平的运动队伍,通过运动队积极参加在国内甚至国际举办的体育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这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改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构建一支水平高超的排球队、体操队等,这些都能让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5结语
10.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 篇十
一、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现状
(一)学生社团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平台
在调查中,高职高专学生对“你参加最多的文化活动是什么”的回答时,有28.7%的学生“学生社团或协会组织的活动”,这是选择中比例最高的一项。这表明,学生社团是当前高职高专校园中举办校园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吸引高职高专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大学校园中的各种学生社团或协会因其与学生距离最近,对学生的需求、爱好了解最深,在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上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它们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所以,学生社团已经成了当前大学校园里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最活跃、最主要的平台。
(二)娱乐兴趣类文化活动
最受学生喜爱在调查中问道“你最喜欢参加的文化活动是”,选择娱乐活动、艺术活动、兴趣活动这些令人欢愉轻松类型的活动的学生分别占36.8%、20.8%和16.8%,在所有的选项中居于前三位,共计达到74.4%,占了学生中的绝大多数。而在问道“你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最主要目的是”时,有27.8%的学生认为是兴趣所致,在所有可能回答中处于第二位。另外,调查中问到他们心目中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是什么样时,有16.9%的学生认为应该是能放松娱乐自己。通过上述的这些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看出,那些有娱乐性、令人感兴趣的轻松欢愉的校园活动在当前高职高专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他们积极性高,参与性比较强。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把那些比较严肃的知识、技能活动参入一些娱乐元素,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既得到了锻炼,获得知识和技能,又能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释放因学习和社会竞争带来的紧张和焦虑。
(三)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
以功利性为主调查中,有77.3%的学生明确回答他们理想中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是有利于他们学到东西或交到朋友;而对“你参加最多的文化活动是什么”的`回答时,28.7%的学生选择社团或协会组织的活动,18.7%的学生选择竞技性活动,选择这两种能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竞争意识的文化活动的学生共计达到47.4%。当在调查中问道“你对你校的学生文化活动的最大看法是什么”时,有17.8%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开展的文化活动的实用性不够;而在回答“你最喜欢参加的文化活动”时,只有7.2%的学生选择“公益活动”,4%的学生选择“文化讲座”。高职高专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可能与他们当前面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加之高职高专学生的社会劣势越来越明显,他们就业也越来越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求高职高专学生必须要更好地掌握将来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这种要求也直接反应在高职高专学生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他们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学到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公众场合所需要的胆量、勇气等,具有明显的功利性。所以,只要那些有实用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他们都比较愿意参加,而对那些注重精神内涵、文化修养、公益性的文化活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就相对较弱。
(四)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有待提升
尽管现在高职高专院校都能在每学期开展一定数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但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学生需求等这些内涵性的东西还不够。调查中问道“你对你校的学生文化活动的最大看法是”时,有31.2%的学生选择“活动参与性差”,有27.2%的学生选择“活动质量有待提高”,这两项反映校园文化活动内涵高低的选项共计有58.4%的学生选择,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还需要在质量上深挖,提升活动的内涵。另外在关于“学校的文化活动最主要的不足是什么”的问题上,有47.2%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主义严重,为举办而举办”,有35.6%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比较古板单一”,有17.8%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内容过时”,这也正好反映了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不高,内涵有待提升。质量和内涵是文化活动的灵魂和生命,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源泉。如果校园文化活动缺少了相应的育人理念和精神,或者不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其结果就只能是为活动而活动,出现数量重于质量、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文化活动本身应具有的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素养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
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实施措施与途径
为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保证校园文化活动顺利进行,根据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需要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和途径。
(一)建立健全校园文化活动的相关规定和制度
一方面,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和制度,在政策和意识上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监管性和统摄性。另一方面,是良好地贯彻和执行完善的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要发挥应有的效力,就必须在开展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去严格地执行。否则,它们就是停留在人们口头上、意识里的符号,只是走过场和文字游戏。
(二)加强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组织机构
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牵涉面广,涉及的部门多,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复杂,需要协调统一,在建设的过程中才会形成合力,达到尽可能好的效果。因而,一个强而有力的领导组织机构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说来,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组织机构由学校党政的主要领导牵头,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参与形成。这样,全校对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容易达成共识。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也容易做到分层管理、条块结合,各部门、各人员密切协作,从而使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效率性。现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组织系统性差,组织结构不科学,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缺乏整体化、系统化和程序化,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活动应有的重要作用。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高职高专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缺少引导、没有规划、重形式轻内容等无不与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缺乏坚强的领导有关。所以,加强和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的领导组织机构是保证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和谐、顺利的关键。
(三)加大校园文化活动的投入,为活动的开展创造优良条件
1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 篇十一
摘 要:本文从探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出发,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合理路径,对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培育高职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校企融合
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为使人才具备的素质、技能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相适应,实现校企供求的无缝对接,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用企业文化来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把企业文化的优秀因子植入到校园文化来,使学生在职前就能了解企业文化并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适应企业需求奠定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这也是高职院校实现深度校企融和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校园文化是生长发展在高校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创造的反映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精神状态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实现环境育人的有效载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员工普遍认可的企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主要包括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它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是企业员工精神风貌、归宿感、凝聚力的体现,是企业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具有许多相同的内涵和外延。就本质而言,两者都是在一定区域内以一种隐性的潜在力量对本质区域个体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起着导向、激励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的。然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仍然存在着很多差异,校园文化更类似于一种事业单位文化,企业文化则是一种生产单位文化。学校比较看重一个人的资历、资格、人际关系,个人追求高学历和高理论水平。在企业里面,往往更关注业绩,业绩是一个人收入、晋升的重要依据,弱化学历、职称,强调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并不乐观,有试图模仿普通高校校园文化模式的趋势。实践证明,脱离了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色,根本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必须按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自己的特色培养模式,这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生个性的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情操的塑造,而这一切都是课堂教育无法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经过渗透、吸收、融合、更新而逐渐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理念融入来完成,这对于高职毕业生的成人与成才、就业与创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分析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职业性、区域性、实践性、开放性等文化特征,与企业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存在很多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首先,两种文化都是以打造合格的职业技能人才为基点,员工和学生同为企业和学校的管理和组织中心;其次,两种文化所起的作用大致相同,在企业和学校内部具有规范、凝聚和导向作用。第三,两种文化的发展具有继承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在职业院校接受的校园文化教育是将来步入社会的必备条件,是进入企业的前提基础。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再教育、再提高,从而实现企业目标。两种文化的相融是企业文化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创新的强大助推器。因此,两者的互动与融合是可行的,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服务学生就业创业、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入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中应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使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配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适时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企业文化渗入教学环节还表现在师资培养上,争取优秀企业的智力支持,或聘请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到学校兼职、开讲座,或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一线生产、研发等,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有针对性,使职业院校教师更加具有职业意识、企业意识。
(二)在实践教学中体验企业文化。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一方面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一方面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而不是学生)去参与企业生产。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领悟企业文化的直观有效的途径。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优秀企业给了学生工作、生活等多方面仿真或全真的职业环境,创造了一个浓郁、完全的职场氛围。通过在这种模式下的锻炼,学生返校后有意识的将校企文化环境进行对比总结,把他感知并吸收了的企业文化进一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正。
(三)在校园硬件环境中植入企业文化。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层面,主要指师生生活和工作学习的环境。它包含学校整体布局、学校建筑、形象标志、艺术景点、文化走廊等。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时刻提醒学校要以加强与企业联系为办学方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信心倍增。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学校可以将本校职业化的办学理念与特色融入校园布局和设计中,创建浓厚的企业氛围,比如冠名班教室布置遵照企业标志性识别系统等的规范设计,加强校园建筑物、道路、景观等的专业化命名,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处处彰显出职业特色、行业特色,努力为师生构建职场化的生活和教学环境。
(四)在社团活动中融入企业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同时,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优秀的工程师或技师到学校来做专题报告,将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带入学校,使班级企业化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另外,还可以将校园文化活动办到企业里或邀请企业到学校开展企业文化活动,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的文化内涵、价值理念等。
(五)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引入优秀企业制度。制度对于学校的师生员工具有强制约束力,天长日久,最后内化为师生员工的心理契约,形成一种制度文化。那么,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除了进一步完善与健全学生行为规范、教职员工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外,可以借鉴企业的做法,将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运用于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构建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高职院校要有选择性地吸收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等,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习惯以及善于与他人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朱发仁,傅新民.“校企结合”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J].职教论坛,2006(6).
1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 篇十二
一、以竞赛为引领, 激发了学生内在潜力,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温家宝总理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 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 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 能够就业, 成为有用之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就是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个载体, 将德性培养与就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为此, 我们在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的选择上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除了举行“排版比赛”“信息搜索与分析技能大赛 (ISAS) ”这类注重学生基础技能培养的竞赛, 以及“IT 职场达人秀”这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竞赛外, 还依托各类社团如程序员之家、数模协会等, 通过课外活动, 加强高端技能的培养与综合素质拓展,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008年、2010年,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 我们的学生在全国微软“校园之星”总决赛中获得网络管理方向冠军, 2009年获得亚军;在2011年“安博—微软校园之星”全国总决赛中获得网络管理方向的冠、亚军。优异的成绩让学生得到了更高的就业平台, 近三年共有14位同学入选微软实习生, 3次获得“微软实习生奖学金”, 并有4名学生已成为微软正式员工, 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以竞赛为抓手, 营造良好学风, 形成科技创新和动手实践为特色的文化氛围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 我们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 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技能与学习交流的平台, 受到学生的欢迎。例如, 我们举办的“IT技能文化节”每届参与学生的参与面均达到1800多人次, 占学院学生总人数的50%。参与组织人员近100人, 各项获奖人员250多人次。由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都围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来开展, 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形成了以科技创新和动手实践为特色的文化氛围。
在2011年广东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翼起来”手机应用开发与征集大赛中, 我们有200余学生参与了此项比赛的初期选拔, 提交了参赛作品30余项。最终, 在有众多本科院校参赛的情况下荣获唯一的特等奖, 此外, 还获得了1个一等奖, 3个二等奖, 2个三等奖。开发团队中有10位优秀同学被中国电信旗下公司相中, 获得就业机会。在全省大学生“3G创新创意”大赛中, 学院近百名学生组建了10个开发团队, 最终在获奖的15项作品中获得了8个奖项。其中一等奖作品《疯狂豆子》在“2010年中国手机应用开发者大会暨全球移动互联网高峰论坛”中荣获手机游戏开发类“最佳应用奖”。而我校获奖团队是唯一的高校代表队, 其他参赛队伍皆来自企业。
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学院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比赛连续获得5个全国一等奖, 获奖级别与获奖率均列省内同类高校第一。2010年, 我校数学建模代表队以全新思维、全新方法完美破解了其他本科学子未能解决的数学难题, 最终荣获全国高职组“高教社杯”。
三、以竞赛为平台, 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过去, 教研室只负责安排专任教师的课堂教学, 而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管理第二课堂, 与教研室几乎没有工作上的联系。在 校园文化活动中, 技能竞赛的项目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 以课外社团活动 (讲座和社会实践) 为补充, 把专业学习 (第一课堂) 和课外活动 (第二课堂) 有机结合在一起。我们聘请专业老师作为就业指导老师, 利用项目教学和竞赛指导的有利条件开展就业指导, 缓解了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两张皮”的矛盾。目前, 各类IT职业技能大赛常常以团队的方式参赛, 参赛队员不仅需要有出色的专业技能, 还要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作为组织者, 我们有针对性的安排科技写作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支持社团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服务, 多渠道多途径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成长成才。
四、以竞赛为契机, 深化“校企合作”, 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1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 篇十三
摘 要:本课题“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应用研究”,就是以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为核心资源,以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影响,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以及分析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缺位问题,分析其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来优化德育教育。并通过环境营造、课程改革和社会实践等途径,全面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教育;高职;研究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而传统文化教育正是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和自强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各方面综合发展。
1.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由于德育的短期效果不明显和德育教育模式不够完善等原因,针对于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系统,多混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德育形式相对单一,有的通过活动、有的通过教育讲座等形式。无系统性的针对德育教育内容进行学生德的培养。
2.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孕育的结果,是财富、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精髓。而高职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健全职业体系促进国家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承担着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深刻思考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缺失,能够全面丰富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如下:
一是高职院校教育引导不到位。首先,有些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多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专业课程和实训占绝对主导地位,课时多,而一些弘扬传统文化,能够塑造学生品性的传统文化的课程相对较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安排紧张,缺少德育教育内容。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学管教师多从事思政教育,对传统文化内涵缺乏系统掌握、学习和运用的相对较少。再次,由于日常事务较多,老师很难对思政工作与传统德育工作融合进行深入思考和融合。
二是学生主体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首先,受应试教育影响,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基础掌握相对较少,对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素质认识不足,不能自觉主动学习传统文化,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其次,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很多学生存在功力心理和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缺乏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缺乏节俭意识,消费能力超前,存在浪费现象。最后,学生对社会不良现象出现认知偏差,对国家时事、重大政策不够关心,归因就是没有通过有效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应用价值如下:
一是以儒家“修身养性”、“正心修身”等思想为载体,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角色,构建合理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自身约束能力,遵守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规范,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以儒家“天下为公”、“以和为美”等思想为载体,加强学生信仰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追求,摒弃功利、利己等思想,重视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合作,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三是将校园德育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树立道德典范,让传统文化在学校、社会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4.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其职业素质的塑造,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发挥和应用,让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都过硬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4.1明确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
首先理清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存在的价值的契合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如改革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的思想重视,将德育教育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相结合,甚至提升到就业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育人的作用,让传统文化成为高职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与专业、就业、创业和德育紧密结合,发挥重要辅助作用。
4.2构建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机制
构建传统文化培养机制能够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提供有力保障。明确合理的职责分工机制,学校党政干部、教师、辅导员要明确权责、各司其职。发挥思想教育工作队伍整体功能,做到明确分工,量化考核,奖惩分明、公开透明,最终形成制度。
5.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德育教育中的融入对于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其综合全面发展,加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能够引发我们的思考,重新审视和评估已往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在新的历史社会大背景下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4.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 篇十四
申平平1,刘加宝2
(1.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山东日照276826;2.日照港集团岚山港务有限公司,山东日照276808)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普遍照搬普通高校文化建设,全然忽视了自身理应具备的职教特色,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背道而驰。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做了科学分析,对建设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有效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改善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弊端和问题。
15.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 篇十五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传播
一、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背景
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应始终保持一种崇敬感、自豪感,还要主动地去承担传承、传播、弘扬的义务。
与普通本科类院校有所区别,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突出“职业性”和“技能性”,而往往忽视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提高和养成,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在高职院校开展文化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传统文化的教育缺失的现象。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反映强烈。在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有着一定的必然性。
1.文化传承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俗文化正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据调查,青少年学生对西方圣诞节的兴趣远远大于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传统节日;大学生对NBA球队所在的城市如数家珍,却对舞龙、高跷、剪纸等民俗活动知之甚少。西方物质和文化的影响,令教育工作者感到迷惘;教育的偏差和缺失,有可能让孩子们迷失方向。给青年们补上民俗文化这一课,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意义非同寻常。
2.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以及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和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高校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仍难落到实处,如果把即将失传的民间技艺传入校园,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也是一件事半功倍之事。
三、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多维践行
(一)结合重大节日、传统节日、纪念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广泛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要把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高职院校可结合中国各类传统民俗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等等,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进去,从而让青年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流传的意义,如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团总支曾组织学生在元宵节猜灯谜、写对联、闹元宵,以民俗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另外,可利用一些有重大纪念意义的节日或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日期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如母亲节、父亲节、“5.18”“5.25”等。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已连续3年为5年制中专班满18岁的学生举行过“5.18”成人礼,通过仪式教育,让学生在成人誓词中感受成人后对父母的感恩和对社会所肩负的责任。突出感恩教育,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是加强育人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践行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感激党和政府的培养之恩、父母前辈的养育之恩、老师先贤的教育之恩、让大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思回报之义,继而修正其不良生活学习态度,实现其内心的自我超越。
(二)举办各类传统文化讲座,深化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高职院校大都是从原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建院发展时间短,因而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还不完善,学校精神、教学风气、学术氛围、学生班风、工作作风及师生精神面貌等人文环境还没有本科院校那样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此外,一些学生存在“三无”现象,即对任何事情都是无所谓、无兴趣,缺乏奉献精神、价值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差、眼高手低、自控能力差、缺乏学习动力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阻力,更是校园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以知识讲述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对规范和矫正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唐山职业技术财经系曾经邀请知名专家开展过“继传统、名礼仪”的传统礼仪文化讲座,讲座结束后,在青年学生中的反响良好,一方面,校园中违纪违规的现象减少了,规范了学生的不正当行为,另一方,也使传统礼仪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学生的头脑中。
(三)经典诵读、经典文本解读,是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之总和,它博大精深,内蕴在汉民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之中,而其显现形式就是汉民族以文字的痕迹保留下来的历代优秀文学作品。因此,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诵读,对经典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是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中,很多学校也广泛采纳了经典诵读这一形式,通过学生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从而带着自己的理解,用或是温婉,或是抑扬顿挫的声音或优美的文字将文本中所蕴涵的文化精神表现出来,在诵读或是写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从而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唤醒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广泛开展各类青年志愿者实践活动,在社会活动中践行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16.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专业文化建设;职业技能
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作为校园文化和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专业文化是指师生围绕某个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专业成员共同的追求和理念,对专业中每一个人的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指导与规范,从而将专业思想变为专业成员的自觉行为[1]。专业文化具有组织文化特点,在进行专业育人方向与指导思想的确定、专业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选择、学生教育的组织与设计等工作时都应考虑专业文化的建设。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专业文化建设既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
高职院校校园专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剖析
经过对多所江苏省职业院校的调查和走访,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校园专业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视专业教学而忽视校园专业文化建设
当前,部分学校对加强校园专业文化建设缺乏内在动力。许多高职院校思想上对校园专业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校园专业文化建设“虚幻”而没有实际意义,这是对学生文化、情感方面的漠视,混淆了教学工作与校园专业文化建设的关系,没认识到良好的校园专业文化对学生培养的积极作用。
2.重视教育文化而忽视职业文化建设
高职教育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为一体,其文化内涵应是教育文化与职业文化的结合。职业文化应成为校园专业文化的主流文化。当前,由于不能直面和重视职业文化,许多高职院校不能有效地制约和规范专业教师和学生行为,在对异质文化的吸纳和整合过程中也不能自觉融入职业要素并渗透职业特质。
3.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而忽视对企业文化的借鉴
校园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在某一个专业中的具体体现,是校园文化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在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专业文化时,人们往往能将其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却忽视对企业文化的借鉴。在这种传统校园文化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具备相当的社会适应力,以致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必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适应企业的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专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则
高职院校的校园专业文化是伴同专业建设过程逐渐形成的,构建科学的校园专业文化,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科学观指导,坚持发展
校园专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导向。推进校园专业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必须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加快构建科学和谐的高职校园专业文化[2,3]。
2.以人为本,注重育人
坚持以人为本,将校园专业文化建设纳入学生教育之中。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制胜的时代,当今企业需要的是有一定文化基础且能认同并迅速融入自己企业文化的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教育人、启发人、塑造人、锻炼人,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3.遵循普遍性,坚持个性和特色建设
校园专业文化建设在体现优秀文化特点、时代精神和现代办学理念的同时,更要体现本校专业的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学校要从自身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管理理念、学科人文精神等方面打造特色,逐步构筑和形成独具魅力的校园专业文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名目繁多,校园专业文化呈现多样性,高职院校理应以职业性格为标志形成一种普遍而独特的校园文化。
4.坚持动态性与长期性相结合
校园专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动态性、历史性、实践性的系统工程,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特征。所谓动态性与长期性原则是指和谐高职校园专业文化建设时,任务目标在短期内难以完成,必须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注意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
高职院校校园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为主旨,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校园专业文化建设。
1.专业物质文化
专业物质文化是校园专业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基础,它包括师生在开展校园专业文化活动中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职业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高职院校要按照“职”的要求加强实践性教学设施等专业物质文化建设,要有意识地对校园环境进行整体布置和设计。教学环境布置除应有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外,还必须有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让学生从行业日新月异变化中体味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提高动力。
2.专业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专业制度文化是指以专业建设和管理为目标所拟定的所有专业师生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包括师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活动要求等,目的是维持学校专业正常教学、生活、工作秩序,进而促进专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专业制度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约束和评价两个方面,它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的协调,即制度文化与人文文化管理的协调。在专业制度文化建设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观念,讲求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既以法约束人,同时又要给予师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3.专业精神文化
专业精神文化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和表现在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专业的办学理念,专业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成才期望、职业认知、价值取向等。专业精神文化具有突出的内隐性,它不是直接达成的,专业精神文化的作用往往需要通过其他的活动载体才能得以体现。因此,高职院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集中精力打造出体现自身形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专业精神文化。
4.专业人文文化
专业人文文化主要表现为专业环境文化和专业人际文化两个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和走廊等校园场所塑造校园专业文化环境,渲染专业技术教育氛围,实施环境育人。专业人际文化是专业人文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创建和谐的专业人际文化,就是要在专业同学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建立起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要教育师生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拥有能够宽容别人过错和善待自己不足的高尚品质,同时还要教育他们要有正义感和同情心[4]。
5.专业职业文化
专业职业文化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对于高职生而言,职业认知是有关职业认定和职业角色认同的问题,可以通过参观、访谈、讨论和实习等方法帮助和促成学生较快形成职业认同。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是高职教育目标在专业人才素质标准中的具体化。职业技能是指人在职业活动范围内需要掌握的技能。高职院校专业职业文化要注重学生职业情感的培植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引导学生调整好职业心态,从对职业的积极情感里获得学习动力,规范职业行为,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为自身将来所从事职业打下良好基础[5]。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校园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反映,又是专业个体精神和风貌的集成。校园专业文化一旦形成便可构成这个专业乃至整个学校最根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专业和学校持续发展的活力和潜力。高职院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专业物质文化、专业制度文化、专业精神文化、专业人文文化和专业职业文化建设,并借助一定渠道,通过学习、传播、激励和强化等方法来实施校园专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张青.高校旅游教育中的校园专业文化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07(10):59-60.
[2]顾伟黎.科学发展观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31-32,36.
[3]顾伟黎,周其海.以科学发展观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75-76.
[4]阳旭.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9(2):51-5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合作模式探索的论文07-07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论文07-16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新取向论文07-01
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09-19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分类浅析论文09-06
高职院校教材与人员素质培养论文10-16
高职院校课程审美性大学语文论文08-26
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