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分析

2024-09-25

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分析(共19篇)

1.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分析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思考

作者:王其坤 周建伟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智猪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对传统中小企业“搭便车”现象提出质疑,认为中小企业不能总跟在大企业后面,而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闯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中小企业;智猪博弈;专精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2.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分析 篇二

笔者认为, 问题的出现是多重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笔者拟在这方面作一些更详尽的解剖分析, 以期抛砖引玉。

一、原因分析

(一) 企业扩张过快, 导致资金链条紧绷

宏观调控让许多企业走上了多元化、超常规的发展战略。较常见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 投资房地产

前几年, 房地产业可谓是一本万利的行业, 为了分得一杯羹, 上述绝大部分企业都先后涉足房地产业。如东方万博2003年投资8000万元拟开发万博名苑项目, 土地中标后, 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未能动工兴建;金乌集团斥巨资开发江滨路商务楼、高慧酒店 (未建) , 造成资金紧张或断裂。

2. 资本化运作

一方面, 走超常规兼并、重组之路。如某公司, 近年来不顾血本高利融资收购本地企业2700万元, 收购金华企业3000万元, 收购山东企业6000多万元, 原打算包装后取得银行贷款后以贷款归还民间融资, 但最终未能如愿。另一方面, 由于股市近年来一路飚升, 有的企业就斥巨资投到股票市场中去, 结果被高位套牢。一帆餐饮就是因炒股巨亏, 欠债约3亿元而倒闭。

3. 集团化经营

为了多元化经营达到规模效应, 提高知名度, 这些企业近年来不断开拓新领域, 开发新项目, 往往发展到下属几家或数十家子公司。如金乌集团就多达14家子公司;一帆快餐公司也在赤岸镇投资设立“豪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面积达2000余亩, 但回报很差。这些企业由于主营不突出, 导致现金流吃紧。

4. 扩大生产规模

在宏观经济环境相对宽松时, 随着企业的迅猛发展, 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冲动强烈。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他们不断购买土地, 兴建厂房, 添置机器设备, 经营规模以几何级膨胀。如金乌集团, 前几年在北苑花2000万元购置120亩工业土地, 用于新建厂房, 但至今未起用;保兴汽车销售公司也购置112亩工业用地等等。通过上述系列动作后, 原本不多的自有资金显得捉襟见肘, 主要以银行贷款来获取资金, 资产负债率随之提高。据不完全统计, 上述企业均在数家银行取得高达上亿元的信贷资金。

(二) 企业管理模式没有完全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

经营者办企业之前大多从事流通、商贸甚至种养殖等行业, 或从事家庭小作坊式企业起家, 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时间不长, 经验相对不足, 尤其是企业超常规发展之后, 企业的发展目标越来越宏伟, 对企业的管理却是难上加难, 力不从心。有的仍沿袭家长式的管理方式, 没有发挥团队作用, 董事会成摆设, 程序成为形式, 决策链条短, 一人说了算, 缺乏科学性、前瞻性。

(三) 部分企业主个人素质和品德存在一定风险

虽然企业资产急剧膨胀, 但个人素质和行为品德没有相应跟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追求享受寻找刺激, 有的染上诸如赌博吸毒等恶习, 生活糜烂奢侈

想当初, 这部分人走南闯北艰苦创业, 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但一旦自认为事业有成, 少数企业主思想观念就有了一定的转变, 忘记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古训, 忘记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箴言, 为企业破产埋下了伏笔。

2. 转移资产

企业到了一定规模, 就具有社会性, 企业发展也有周期性。有些企业主就为子孙后代或自己的后半生动起了脑筋。典型的是到处购置私人房产、收藏书画古董、在国外设立公司、购置不动产等等, 套取企业资金。一旦企业不景气, 就一拍屁股一走了之, 留下个烂摊子。

3. 空手套白狼

有些企业采取各种手段, 套取银行的资金, 把银行的资金当作自己的资金使用, 甚至挥霍, 把“诚信”二字扔在脑后。

(四) 政府有关部门政策不配套

1. 信贷渠道不畅通

有的企业花巨资购买了土地, 但有关手续却迟迟无法办理落实, 致使企业占压较大的购置土地资金, 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也无法取得银行贷款。自有资金雄厚的企业还可以承受, 但自有资金较少的企业则无奈向民间借贷, 畸高成本最终压垮企业。

2. 宏观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误导

在“做强做大”的政策引导和推升了企业头脑热度, 致使有的企业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 盲目扩张, 热衷于“大而全”的集团化、多元化模式。

此外, 在积极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以及政策措施落实等方面还亟待完善。

(五) 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对企业信贷需求有些方面审核不严, 事后监督不够, 制度上存在一定的漏洞

事实上, 有些企业短贷长用、变更使用用途、企业民间高息融资等, 已是公开的秘密。但是, 个别银行却发现不及时或压根不闻不问, 乃至听之任之, 出了问题才匆忙应对。

2. 企业除了正常的从银行取得资金外, 还有大量的民间融资

有的企业民间融资多于银行贷款, 但个别银行对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没有深入去了解和掌握, 还是按照自身所掌握的资料大量发放贷款, 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 形成隐患。

3. 银行贷款到期归还与续贷过程存有一定弊端

由于企业还贷时间与产品销售回笼时间不一致, 又没有那么多的现钱, 企业在还贷时, 要么向亲朋好友借款, 要么借高利贷, 给企业增加了成本负担, 也为高利贷的滋生间接创造了条件。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 一旦银行因某种原因不再续贷, 则企业的资金链危机在所难免。

4. 银行为了自身经济效益考虑, 往往热衷于大进大出地“批发生意”

越是对大企业、大项目, 越喜欢放贷, 尤其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 更热衷于锦上添花, 甚至营销贷款。出现信贷资金向所谓的优质客户、大客户聚集, 从而产生“垒大户”现象。

另外, 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各项费用支出增多、应收账款增加等因素, 也是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原因之一。

二、启示与借鉴

从上述调查与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义乌部分“问题企业”的成败, 不仅仅是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 更是多重因素综合造成的。笔者认为, 从金融业的角度, 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 金融部门应着重处理好促进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

要正确、全面地理解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和实现银行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关系。不能在形势好的时候就把风险放在一边, 只顾锦上添花、一哄而上;而在形势暂时不好的时候, 就把风险放在第一位, 只顾釜底抽薪、一哄而下。

笔者认为:在形势好的时候, 要有忧患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在形势不明朗的时候, 要有大局意识、雪中送炭意识。目前, 部分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义乌企业采取了信贷收缩行为, 使部分义乌企业受到较大程度影响, 这不是一种明智的行为。要做到有序竞争, 信息共享, 实现共赢。

(二) 金融部门应该着重加快金融创新和制度建设

1. 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围绕客户需求加大产品差异化设计力度, 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 但要注意贷款的分散性, 防止信贷资源的过度集中。

2. 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制度, 改进信贷流程, 杜绝漏洞

要加强贷前审核、贷后检查。真正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和监督机制, 尤其要建立充分应对企业资金链断裂等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 并落实到实处。

3. 高度关注企业负责人的个人品行, 严防道德风险

要深入考察, 全面掌握情况, 绝不能被“优质企业”、“明星企业”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一系列光环所迷惑。

4. 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 防腐倡廉, 提高素质。

一方面, 要严格执行有关制度, 练就洞察复杂经济现象的能力;另一方面, 要遵纪守法, 防止内外勾结套取信贷资金, 甚至参与高利贷等不法行为。

5. 加强同企业沟通, 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金融部门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诊断和分析, 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建议, 使得银企间由单纯的资金借贷关系延伸到服务依存的范畴, 使银企之间的信息逐渐对称和透明, 从而实现银企之间的长期良性互动。

(三) 金融部门应该着重配合政府及有关部门促进企业规范运行

1. 要协助企业不断完善公司治理

要协助企业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 树立起正确的发展观和风险观, 认清宏观调控形势, 增强对政策性因素的应变能力, 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摒弃不顾风险和自身承受能力盲目扩张行为。同时, 要坚持核心主业, 尽可能减少盲目扩张, 特别是涉足自身不熟悉的行业。

2. 要积极救助

一旦企业出现危机苗头, 就要积极协助政府对还有“希望”的企业采取积极措施施救, 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共度难关, 千万不要落井下石。

3. 要积极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引导、规范民间融资行为

必须严厉打击高利贷等非法行为, 让充沛的民间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而不要成为企业发展的“害群之马”。

3.创新是企业持续生存发展的支撑 篇三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T&G已经成为业内非常知名的企业,面对骄人的业绩,贺强先生没有志得意满,作为一个创业者,一个亲身经历中国会展业十几年发展历程的会展人,他反而对目前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从无人问津的“展览展示”发展到沸沸扬扬的“会展经济”,才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在会展行业前途无限光明的彩环之下,身为业内人士,我们必须冷静的、客观的来面对这个朝阳产业的现状。

目前各个城市大规模的发展会展经济,的确,会展业对当地经济是有1:X的拉动作用,但不是仅仅简单的盖一个展馆就能推动这个地区的经济持续增长。在我们组织的三千多场展会中,在数千的布展公司中,真正靠公司的实力不参与低价的恶性竞争的公司又有几家?我们所有为展会配套的行业中真正规范的机构和企业又有多少呢?

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在呼吁政府建全法律规范加强行业管理的同时,从事会展行业的人员应该从自身作起,树立行业的公德,维护这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改变会展业这种无序的竞争。

贺强先生在冷静审视行业发展的现状的同时,结合自己十几年来的专业经历和国外先进经验,积极为中国会展业出谋划策。

中国会展行业发展到今天,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品牌建议

中国会展业急需真正意义的品牌会展城市,品牌展会、品牌布展公司、品牌物流公司等。构成品牌的要素很多,特色、质量、全方位服务、信誉等等众所周知。而在这里我想讲的两个方面:第一,以上诸多构成品牌的要素中只要有一个细节作的不好,将会给我们品牌带来具大的杀伤力,将导致品牌建设的重大困难。展览会就是一个“细节决定成败”最好的案例;第二,在品牌建设中的“强强联手”,这一类也是中国企业中最难的。会展行业目前的从业人员素质并不是很高,行业的准入门槛也较低。因此导致了各立山头,诸候割据的局面,新的一轮竞争来临之前,如不快速加强核心竞争力,企业是难以生存的。这已成为迫在眉捷的问题,我们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国内的同行,来自世界最大的竞争对手现在就在我们的身旁,我们在呼吁减少政府办展的同时,试问我们民营企业靠什么独特的竞争力来和这些强大的竞争对手抗衡。我们不希望看到未来中国的名牌展会中90%以上来自国外组织者。

因此,我们作好上下产业链,或产业链的横向联合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树立良好的品牌经营模式将带动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同时带动行业的良性发展。

2、正确处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服务的行业,客户当然是重中之重,但由于国内的很多展览企业还没有形成品牌,缺乏竞争力,只能靠低价竞争,也就导致了对客户的全面迁就,导致了行业的无序竞争。然而展览行业是一个创意行业,我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客户,带动行业的发展。我认为如果是同样薄利,降价不如提高自身的附加值,假设说这个行业就是微利的行业,我们拼价格不如拼服务。我们不能在这一代人手中将中国会展这个刚刚起步的行业,带到一个无序的、缺乏生命力的商业模式当中。我们更希望为会展行业的将来,为我们的后来者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3、重视社会效应

首先,我们参加出国展览,在注重摊位形象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一下中国的展览公司在世界同行中的形象。我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不要只考虑成本,而降低在世界同行的地位。这对于中国展览行业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和中国泱泱大国的形象十分不匹配。我们在展示产品的同时一定也要展示出我们中国人的形象。我本人在国外看展时,时常在感叹我们在与国外存在经济差异的同时,人文差异居然也如此之大。和国际接轨不仅仅是停留在高层面减少差异。

其次,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制式展具的开发与使用,从而对于中国非常严峻的生态势态与环境起到应尽之力。国内的展览会中使用木型才算高档的局面应尽快渡过,为了会展业持续健康发展,设计师和客户都应该尽早树立这方面的意识。

4.本土企业CFO的生存与发展 篇四

财务是一门计量的科学,每个成本计量都是一个负责非杂的过程,需要科学的方法,信息的真实反应不一定能做得好,计量得准确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科学就是把这些不容易的事情找到一个恰当的方法,然后让它实现计量。财务是一门估计的科学,不可能绝对地真实,但应该尽量地接近真实。

会计方面的制度只要锁定两个侧面就可以了,一个是流程,一个是要求。流程就是包括 销售的业务在内的所有业务,财务从整个货币经济活动的发生,用货币计量的开始,走完这个全过程,把这个流程记录下来,这样各个部门对整个过程有一个详细的理解。我们现在通常都是散的,报销是报销,采购是采购,没有按照一个过程描述出来。我们除了要把它描述准确以外,还要有个载体,在会计这个领域最好的就是一个标准,几张表再加上一个流程图,很直观,也提高效率。

在这个基础上,制度的建设和外界政策的选择,第一是会计信息的系统,这就是会计核算,会计信息就是要求数字及时准确。第二个就是财务分析,每个月的经济活动都是不同的,只不过是

用同样的语言叙述了不同的经济活动,会计报表对于管理层来讲可能用起来不方便,所以CFO的财务分析起到的是翻译活动,

第三个是管理控制,做任何的企业的目的是一样的,整个过程是要控制的,首先设定标准,然后在整个过程中要有监控。其中最主要的工具就是预算,预算的工作是管理工具,财务是在管理工具过程中起到作用的一个重要手段。第四个层面叫资源控制,一个是预算与平衡,在CFO的位置上,下面的所有企业就像看一个沙滩模型一样,可以给企业带来 销售收入,创造价值,创造现金流,CFO必须要预测每一家公司,它未来的应收状况怎么样,现金流怎么样,根据这个预测来平衡调配,这个实际上是CFO应该真正重点做的。

既然CFO做的是资源配制的工作,做为一个合格的CFO,头脑里面根据财务方面的结构,对企业的状况寻找对策,如果没有准确的会计核算信息,那么所谓的资源配制,管理方式,都没有基础。

怎么做?

第一、编制及时准确的报表。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或者更多参与决策的角度,其实每天都能够有一张报表出来才是真正的及时,所以要做到准确呢的会计核算,编制准确的报表确实有很多工夫的。

第二、编制理想的报表。企业的报表不好看是有技术的问题的,作为CFO来说,要提前六个月用预测的技术来发现现金流的不平衡,发现哪些资产有问题,要提前提出建议,不要让昨天的报表变成理想的报表。

5.生存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 篇五

存的空间,何来发展,为此,我认为,生存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

现在许多人把企业如何作强、作大,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制定出宏伟的发展规划,一至二年内要达到什么规模、达到什么水平、实现什么利润等等,这些观点我是认同的,企业没有一个发展计划和目标,肯定是不行的了,但关键是设定规划目标的基点是什么?规模、水平、利润等固然重要,但生存更为重要,不论是大企业、中小企业,还是已发展十年二十年的企业,还是刚刚初创的企业,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在好的项目、在多的资源、在好的市场、企业无法生存下去,什么事也作不成了。

企业如同人的一生,有童年、青少年、中年和老年,在生存的几十年里,健康和生命力是第一位的,有了健康的体魄,才会有未来的发展空间。什么是健康和有生命力的企业?我认为应由以下指标:企业内部:与行业相匹配组织架构、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畅通的沟通渠道、完善的管理制度、可行的工作程序和流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管理氛围;企业外部:有良好的企业信誉、形成和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建立扩大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适应市场环境能力强,有强烈的市场开拓、创新、求新、求变能力,所有这些要素,只说明健康有生命力的企业所具备的必要条件,但关键还是要看企业有没有获利能力,没有获利能力,就象人一样没有了造血功能,断了血脉,企业就无法生存。不管投资者财力多么雄厚,最终

会放弃的。

我在许多的企业作过,其中有一些中小企业,也不乏一些资金雄厚大企业,因企业在经营管理运作出现了问题,而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问题是多方面的,有市场目标定位问题、有战略发展目标问题、有内部管理问题、有决策问题、有人才问题、有资金问题、有技术研发问题等等,总之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关键的还是失去了获利能力,有这样的一句话,“失败的企业都是一样的,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成功”失败总是那么简单,成功总是如此复杂,企业成功只有必要条件,没有充分的条件,企业生死定律的第一

条就是:“没有利益,就没有生存的意义”。

那么投资和高层决策者,如何以企业生存为第一要务?

首先应把企业经营运作的着眼点,始终放在企业生存上,生存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第二位的。这是

解决思想观念问题,不解决观念问题,我们的工作出发点就会产生偏差;

二是制定出符合企业生存的战略目标,重点是考虑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水平,目标要量力而行,切合实际、与自身的资源条件相匹配,既要考虑企业生存这个基本点又要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

三是在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企业的一切资源配置都要围绕这个战略来进行,包括:经营理念、运作模式、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组织架构、资源配置、竞争手段、品牌推广等等;

四是在企业实际运作中,制定的各种计划、各项经济指标、市场定位、操作策略、都要符合企业生

存的需要。

五是生存是企业根、企业的本、企业的源,只有生存下来,企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决策

6.企业生存靠管理 企业发展靠人才 篇六

1、制定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即企业要做什么?

因为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企业的经营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投资重点,组织结构、管理方法便无法确立,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导致投资分散,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无法适应经营要求。

2、依据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规划指定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的管理结构,管理方法。即企业要怎么做。好的组织结构会促进工作的完成,每个人的责、权、利明确,各部门的衔接

恰到好处,以最有限的人力资源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组织结构既要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又尽量要以精简的机构进行运作,以减少管理成本。目前,企业的运作主要体现在人、机、料、法、售五个方面:

人:即指人力资源,人才的培养,劳资等。相对应的应该建立人力资源部门。机:指设备、厂房等。

料:即指原料、资金等。对应建立财务部门。

法:指生产技术、工艺、产品研发等。对应建立生产部门。

售:指市场销售、开发、维护、售后服务等。对应建立市场部门。

同时,要注重企业决策层的建设,明确决策层的职权范围,避免多头管理的发生。企业有此组织结构,我认为足可以满足经营需求了。而管理方法的制订则要遵循:为长远发展服务,围绕市场实施,以人为本,以文化管理的原则。注重全员参与,共同发展的思路,这样才可以激发员工的精神,达到管理的目的。在实践中管理教育与管理实施其实是同步进行的,在企业中,要持续不间断地进行管理教育,在日常工作中即有目的,有计划的向所有员工灌输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这样长久下来,潜移默化,企业的管理思想,规章制度就会在员工的头脑中生根发芽。达到了我自我教育目的。而且在管理实施中,我们要注意: 一个是要持久,要持之以恒,管理与考核并举,奖惩激励制度要完善。一个是要严格制度管理: 因为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制度管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实施的过程是最为容易走入偏差的。有不慎,执行管理的人员就会在执法的尺度上出现把握不准的情况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有人违反了规章制度,但由于事情不大,或碍于面子。或提醒或教育,却不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处理。久而久之,制度慢慢地变成了形式化的废纸。到这个时候,当你明白过来,已于事无补。所以我们在制度管理中,提倡制度管理的火炭效应,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人进行惩罚,必须照章办事,该罚一定罚,该怎么罚即怎么罚。来不得半点仁慈和宽容。火炭效应的启示在于:当你在工作中违反了规章制度,就象你去碰触一块烧红的火炭,你就会受到烫的惩罚。

这种惩罚的特性在于:

1、即时*:当你碰到火炭时,立刻会被烫,没有丝毫的预先提示,你马上

会有烫疼的感受。

2、警示*:火炭是明摆在那里的,而且是火红的,谁都知道碰它会被烧伤。

3、平等*:火炭是很烫的,它不分贵贱亲疏,一律平等,谁碰烫谁,毫不留情。

4、贯彻*:火炭烫人绝对说到做到决不含糊,不是吓唬人的。

当企业在制度管理的时候,如果能将这几条特性切实的融合到日常的管理行为当中,企业的制度才不会受到任何的质疑与挑战。但我们说严格制度管理,并不是说,企业只是依靠严格的管理才可以达到目的,我们同样提倡温情管理,但我们所说的温情管理不是实施于制度管理中,而是制度管理的辅助手段。这就要就企业真正的为员工着想,急员工所急,为他们解决困扰他们的实际问题。就好象我们曾经学习过的一个寓言:太阳与北风。

7.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分析 篇七

企业的发展是通过运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实现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人、财、物的有效利用与控制, 进而达到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扩充市场占有份额、降低经营成本、增加经营效益的目的。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具有资产规模小、管理机构精练、决策过程简约、融资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等共性特征, 因而决定了中小企业在自身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具有经营灵活、管理简捷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资金和人才缺乏、抗风险能力差等诸多不利因素。尤其是在资本结构简单、管理模式不够完善的中小企业, “长官作风”、“亲友团队”色彩更浓, 经营决策、财务管理、成本质量控制、市场拓展、信息传递等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难以有效地形成经营战略目标明确、决策和执行能力强劲、内部和市场控制效果优良的高效运营体系, 这就需要借鉴和运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以下简称《基本规范》) 防控企业经营风险,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在市场经济中求生存谋发展。

二、中小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的基本措施

建立在现代科学管理基础之上的《基本规范》, 是当今国内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实现企业自我警示、自我监督与自我防控的纲领性文件。《基本规范》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方面明确了企业经营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揭示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普遍规律, 对中小企业加强管理, 促进良性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借鉴和运用《基本规范》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措施:一是治理内部环境。其核心在于对组织结构的治理, 也就是通过对职务权利的制衡, 使其各个管理层次和职能部门既能积极充分发挥工作职能、同时又能相互制约, 杜绝滥用职权或放弃管理职权的行为发生, 从而确保各自在界定的权限范围内, 共同推进经营工作顺利运行;二是加强风险控制。就是要认清行业内外和国际国内形势, 着力从内外两个方面研究分析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 确定关注重点和风险程度, 有针对性地制定规避风险的措施和办法, 尽一切可能防范和降低企业潜在的危机, 使经营活动始终处于相对稳定和良性运行状态;三是强化内部控制。要通过实施内部控制的制度和措施, 协调内控目标与经营业务、资产安全、岗位责任、信息传递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全面提升控制效果, 从而实现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维护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制衡, 促进各经营环节的相互配合与正常运转;四是注重信息沟通。要建立与内部控制密切相关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体系, 明确企业内部各管理经营级次、业务环节之间, 以及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进行业务沟通和信息反馈的方式方法和程序, 信息沟通的过程越清晰、越彻底, 各相关利益方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更加明确, 舞弊行也就难以滋生;五是完善内部监督体系。要侧重于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深度和覆盖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相互牵制体系, 使其能够贯穿于经营活动全过程, 从而保证每一项经济业务能够在按照严谨规范和科学的程序下进行。

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优势

中小企业在市场化经济环境下, 在借鉴和运用《基本规范》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自身在组织结构、决策程序、信息互通、监督控制等方面的优势, 提升其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当前, 中国中小企业在借鉴和运用《基本规范》进行经营管理方面具备四大优势:一是组织结构层次简练、经营方式灵活多变的优势。通过内部环境治理, 使各层次管理者和职能部门各施其职, 充分发挥灵活经营的效能;二是便捷控制经营过程、及时化解经营风险优势。中小企业决策议事程序比较灵活, 企业领导者多为直接决策权和一线执行权的集合体, 可以及时有效调控决策并付诸实施, 具有“船小好掉头”和迅速规避经营风险能力;三是信息交流快捷优势。中小企业机构小、层次少, 信息获取及传递较为直接灵便, 便于企业内部各层次和外部各相关单位、部门及个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充分发挥信息的时效作用;四是监督控制和机制创新优势。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少, 信息透明度高, 便于更好的监督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管理缺陷和存在问题, 亦能够及时通过完善制度和机制创新加以解决。

四、切实增强中小企业抵御经营风险能力

中小企业在强素质、练内功, 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强化制度执行力的同时, 还要增强忧患意识, 建立应对风险的体制机制, 提高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一是积极研判外需尚未完全恢复和内需相对委靡状况下的市场运行动向, 结合自身经营特点, 找准应对市场的突破口, 审时度势, 把握机遇, 确定企业的经营思路和策略;二是关注国家在税收、信贷、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政策变化, 充分利用各级政府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通过税收减免、贷款贴息、财政补贴、节能减排等获得政府的扶持;三是优化资金和人才结构,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含量、开发市场新品等手段占居市场竞争制高点;四是从企业人、财、物管理入手, 制定科学先进的劳动定额, 挖掘内部潜力, 降低耗费、提高效能;五是重视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 培养职工树立主人翁地位和责任意识, 这也是中小企业适应全球经济变化, 提高自身风险抵御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管理基础之上, 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实现企业自我警示、自我监督与自我防控的纲领性文件;中小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 中小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由于中小企业受到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了部分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如企业定位、内部控制、资金筹措、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和规避风险等直接影响生存与发展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因此, 借鉴和运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对于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发展困境, 破解经营难题, 总结有利经验, 降低经营风险, 促进企业有序健康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中国企业的生存模式与发展路径 篇八

一、蚯蚓式生存

其特点是市场范围广大,似乎无处不在。但在每一个市场,它都不占有话语权,单个市场的份额占有基本都在前三开外。但由于范围大,总量并不小,外表看起来还是威风凛凛。

除了在一些注定无法高度集中的行业,如服务业、餐饮业等之外,蚯蚓式生存的企业迟早要被市场淘汰。如曾经的方便面老大华丰、火腿肠老大春都,无不如此。

蚯蚓式生存的企业,其营销模式一般以大流通为主。自身营销队伍素质、数量都不够,基本完全依靠流通做市场,对市场和终端缺乏掌控,一旦竞争激烈,必然败下阵来。

二、地头蛇式生存

其特点是市场数量小,但在为数不多的市场上,这些区域性品牌通过在品牌、渠道、终端、消费者各个层面上的精耕细作,获得了当地市场领先份额,甚至掌握了主要市场份额。

地头蛇式生存的企业,其营销模式一般以区域精耕、深度分销为主,由于其品牌上没有优势,故而其营销队伍往往在更恶劣的环境下战斗并取得胜利。因此,地头蛇式企业的营销队伍的战斗意志和战斗能力,往往异常强悍。这也使得许多无往不利的全国一线品牌,往往在某些市场败于名不见经传的当地品牌。

如青岛啤酒多年无法从银麦啤酒口里拿下家门口的临沂等市场;雪花啤酒对距离大本营沈阳仅40公里的抚顺天湖啤酒,10余年来多次攻伐,目前仍然无可奈何。

但地头蛇不能长存,如果不能化为强龙,最后必然被强龙吞并。

可以这样讲,中国的地头蛇式生存的企业是营销素质和战斗能力都比较强的一类企业,也是未来有希望成长为“强龙式生存”的企业。如今日之燕京、雪花,无不是从地头蛇成长为强龙的。

三、强龙式生存

这一类型企业毋庸多言,各个消费领域的前三甲,无不是在多个市场拥有前三名份额,甚至其中几个核心市场拥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不是猛龙不过江,实现强龙之梦,是每个地头蛇企业发展的终极梦想。

9.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分析 篇九

1.定期组织会计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人员既要有很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是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企业要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定期考核,对不合格人员实行处罚,提高整个会计团队的素质。二是要培养会计工作人员责任心,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提高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爱岗敬业,按规章制度办事。

2.定期组织核对会计账目的工作。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对账款以及相关资料认真核对的制度,保证账实、账证、账账、账表相符。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会计数据失真的现象,这与一些企业对账目不及时进行核对,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会计部门必须要加强核对工作,这是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

3.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依据《会计基础规范》的相关内容,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划定权限,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定期考核。实现会计工作对企业的运营过程的全方位的监督。而不仅仅局限于事后监督。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使会计管理工作要逐渐规范化、制度化。

4.强化法律意识,对于违法犯罪的行为绝不姑息,坚决打击各种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这是一项长期任务,是廉政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法制理念,要强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观念,在思想上对会计工作进行规范指导。

5.提高对会计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大现行《会计法》的落实程度,可以通过培训、座谈、交流等形式,加强会计工作的责任意识,必须充分认识到执行会计的相关制度,对于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如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企业会计数据的质量有着长远的意义。企业会计工作的提高,除了要依靠广大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的努力之外,还要受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程度的影响,企业的管理者,要先做到懂法、守法,才能要求下属的员工,才能提供出符合国家和主管部门相关规定的会计信息。

总结

10.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分析 篇十

顾客就是上帝这是企业信奉的真理,但是上帝不是万能,他不是无处不在的。如何才

能让上帝也就是顾客记住我们和我们的产品,这就是我演讲的内容:产品的质量才是吸引顾客使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质量之于企业,犹如健康对于人的生命一样重要,它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竞争的核心,关系到企业的盈利与发展,乃至生死存亡;同时更关系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正所谓质量体现素养,素养决定质量,质量决定生存!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生命”等理念都已深深的扎根于每个企业,任何产品都要经受市场无情的考验。“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只有用合格的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有可能不断的扩大市场的份额,创造出更好的效益,提高企业持续竞争力的优势。

一个企业无论他的产品广告有多么漂亮,包装有多么华丽,但是如果没有质量,那么这个企业的生命将会很短暂,因为他没有用自己的质量和信誉来奉献给消费者和顾客,很可能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那么消费者自然而然就会放弃他。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下去,首先必须以产品或工作的质量取胜,以高质量的产品树立起社会上的信誉。好的质量不仅使消费者收益同时也是我们企业今后拓展市场的基础,这是利于顾客利于企业的行为。当我们的顾客接受和认可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产品就会在无形的市场享有产品的荣誉和顾客的信任感,那么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好的口碑,甚至众人皆知、众人认可的品牌。品牌对于企业的发展我想大家十分的清楚。品牌的形成要企业几年十几年的发展,但良好的品牌的毁灭就像大坝上小小的蚁穴一般就在顷刻之间,产品的质量不过关,小小的漏洞等就是那令人痛恨的蚁穴。

质量兼有主观性的一面(顾客所希望的)和客观性的一面(独立于顾客期望的产品属

性)。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每个客户需要不同的尺寸,对每个塑窗有不同的要求如有的需要打水眼而有的不需要;而有的厂家只生产标准化的门窗。我们必须要深入了解顾客对产品质量特性的需求,避免闭门造车,防止顾客关心的质量特性不足,顾客不重视的质量特性投入过多的情况发生,另外,企业也要注意理所当然的质量特性与富含魅力的质量的区别,简单的就是个性化的需求,要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如果企业的产品仅仅有理所当然的质量特性,则只能保证顾客不会不满意,但是无法保证顾客满意,而只有富含魅力的质量特性才会有吸引力,企业才会赢得忠诚顾客,甚至会有很多“回头客”。

11.海外展览企业生存状况调查 篇十一

励展博览集团大中国区总裁陈汉文

励展在中国的展会业务每年都以较高的两位数速度增长,高于励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平均增长水平。

2007年,励展博览集团在华业务规模继续扩张,举办了近40场展会,促成了海内外逾2万名供应商(展商)、近50万名买家和逾1.5万名会议代表面对面的业务联络、交流和洽谈。2008年,我们将延续这一良好的势头,计划在中国举办逾40场展会,在行业上涵盖电子、铝业、制造与加工、包装及印刷、医疗器械、医药制造、医药会议、实验室技术设备、化工原料、室内设计与家居装饰、礼品和家居用品、旅游与娱乐等,举办城市跨越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乃至东北和西南地区。今年我们仍会推出若干新展,如国药励展3月在上海推出的中国国际化妆品、个人及家庭护理用品原料及包装设备展览会,励展中国公司上海分公司将于月推出的2008“100%设计”上海展,励华国际将在东莞推出的励华国际瓦楞展2008中国展和2008励华容器包装加工系列展等。

励展目前以独资和合资两种运营模式齐头并进地开展大中国区业务,在北京、上海、深圳和香港四地共设有6个办公场所,包括励华国际、国药励展、励展华博三家在包装、医药和礼品行业展会分属翘楚的合资公司。励展大中国区现共拥有员工350名。

中外合作始终面临如何解决在不同背景下成长发展起来的中外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文化整合问题,我们也不例外。励展目前已经在中国成功建立了3家合资公司,在如何使励展的全球管理风格、经营理念、服务水准和企业文化与各中方合作伙伴原有公司中的独特文化进行有效融合方面,我们一直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磨合,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比如今年励展华博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礼品、赠品及家庭用品展

览会,四天内展会功吸引了15,329名专业观众,这个数字几乎是上届展会人数的三倍,而这正是励展中国公司的同事首次与合资公司的同事超越文化差异,密切配合的成果。励展北京公司的市场部、呼叫中心以及运营部门均全力协助励展华博的同事,策划并实施了观众推广计划以及展会现场的每一个流程。在共同努力下,展会开幕第一天就突破了上届展会四天的观众总数。这一案例表明励展与中方的合作的默契性和效率在不断提高,而文化融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今后的业务规划将继续遵循励展在中国的既定业务发展战略,也就是说我们将继续对现有潜力展会扩容,继续推出新展,以及继续在中国寻求和达成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励展正在探索向中西部地区和二级会展城市拓展业务的可能性。励展华博今年6月就将在成都首次举办成都家居、休闲州品及礼品展览会,进军西南礼品市场。与此同时,我们对那些在中国呈现出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领域也会给予密切关注,励展有望未来在这些领域有所作为。

如果我们回顾欧美展览业发展的历程,我们会发现通常一个国家会展业的增长会是其GDP增长的两倍。我国过去5年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6%,虽然今年增势会有所放缓,但仍远远超过那些发展成熟、增长明显放缓的欧美国家。经济学家更预言中国经济的长周期发展至少可延续到2020年。此外,中国现在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各种因素使得中国展览市场发展呈现出巨大的潜力。

按目前的发展趋势,我们预测在未来几年内,中国极有希望在某些行业诞生全球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顶级展会。励展也期望参与到在中国打造世界第一的展览会的过程里来。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市场营销部潘宇

作为中国第一个合资合营的国际展览中心项目,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SNIEC)从2001年11月2日开业到今天已经是第7个年头了。依托上海良好的市场背景、经济活力,我们的运营可以说取得了快速而稳定的增长,2007年共承接了78个展览会,吸引了约300余万名国内外客商,展览场地销售面积(合同面积)达到320万平方米(2008年预计约达350万平方米),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9%,占上海展览设施行业约60%市场份额。展馆使用率和周转率分别达71%(按300天计算)和30,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目前,SNIEC拥有11个无柱展厅,面积达126500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100000平方米。SNIEC计划于2010年的全面扩建年完成,届时室内面积将达到200,000平方米,室外面积130,000平方米,共17个无柱展厅。随着中心规模的不断扩大,将进一步强化其市场竞争地位,并确保上海作为东亚地区会展中心的领导地位。

中国展览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随着展览业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未来中国展览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从展会市场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展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已趋于饱和,未来展览会数量的增长幅度将逐渐趋缓,市场将进入一个整合期,并逐步由数量型增长阶段向质量型增长阶段过度,而新的增长形式主要表现为展览会的品牌化发展。从展览设施领域来看,未来市场环境的竞争性、不确定性正日益突显。展览场地行业市场竞争格局由局部转向全面、简单转向多元。尽馆展览设施行业进入门槛高,具有一定程度的行业垄断性,但近几年亚洲尤其中国展览场馆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展览设施行业呈现出由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趋势。区域间或区域内部间的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

深圳羡莎展览有限公司策划总监郑巧

美莎展览有限公司在2008奥运年运营的两项大型项目:一是2008中国国际奢侈品展览会,二是2008中国重庆国际珠宝展览会,所运营的模式仍然是运用国外大型展会的办展经验,突出文化和服务的办展特色,以专业性与时尚性相结合的理念,而且这两项头等项目对美莎稳步开拓中国市场意义重大。

目前为止,美莎在中国所遇到的最大阻碍是在中国西部地区首次举办奢侈品展和珠宝展。半数企业看好西部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商机。半数企业则处于观望态度。表示如果市场反馈良好,下届一定参展。由此也说明市场和展会的前景也需要培育,当然更需要当地政

府的大力扶持。尽管如此,美莎展览有限公司做为本次盛会的主办方仍然非常有信心来办好本次大会。

由于一线国际大城市展会的饱和和激烈的竞争,美莎在中国发展的下一步规划将继续瞄准内地省会城市的会展市场。与国外展会不同的是,只要有市场的地方就可以举办展会,而在中国众多企业会根据市场的产业链来定位市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我个人认为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有关。

在中国,会展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它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会展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是我国今后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

法国欧罗维特展览公司

欧罗维特是全球内衣、沙滩装和泳装领域最著名的专业展览公司,公司目前在法国组织七个纺织服装类专业展。

2007年10月26~27日,欧罗维特与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上海展览中心联合举办的以“专业”、“高效”和“时尚”为宗旨的“第三届上海国际时尚内衣展”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行,意在推动中国内衣高端市场的快速提升。

高档内衣在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但从总体来说,中国内衣市场发展又十分迅猛,应不失时机的向中国的消费者、媒体以及内衣销售商和投资商充分展示高档的内衣产品,引导市场,把内衣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时尚产品来对待,起到推动和引导内衣时尚的启蒙作用。欧罗维特展览公司负责人道出了举办此次展会的目的。

中国是全球的纺织品大国,作为世界领先的内衣展主办单位,欧罗维特展览公司在一年前对中国市场进行了办展可行性研究,拜会了许多中外内衣品牌公司、销售公司以及内衣原辅料生产商和供应商,发现有必要在亚洲建立一个内衣原辅料展览会,向全球推荐“优质价廉”的内衣原辅料产品。

中国内衣展越来越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上海国际时尚内衣展”的定位是高档内衣,所以更加专业和高端。此外,展会能够组织到高端的国际内衣品牌和欧洲面辅料公司参展。从展会组织的角度来说,形成“亚洲原辅料展览会”和“国际内衣推介会”两个不同的展示区。

法国欧罗维特展览公司认为,中国市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当然,中国市场非常之大,发展也不均衡,所以就瞄准了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时尚城市的城市居民。中国的现代时尚女性,对内衣的认知度在不断提高,她们希望在市场上能找到适合她们的时尚高端产品。中国是一个让人激动的市场,“上海国际时尚内衣展”是迈向中国的第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和中国、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支持我们的业内人士共同努力,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来共同培育和繁荣中国的内衣市场。

西安绿地笔克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董事总经理郑心民

笔克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中国内地市场,1992年正式建立合资企业,前期在中国主要承接展览会设计和搭建方面的工作。但在国外,笔克集团早在十多年前就进入了会展场馆的经营管理,在胡志明、斯里兰卡、吉隆坡等地参与过这方面的工作,累计了丰富宝贵的实战经验。

场馆经营往往是国内许多场馆业主的难题,一个会展场馆作为一个庞大的建筑设施,其成本的回收比较慢。但是它为当地城市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收入,更多的是社会效益。

当然在经营方式上笔克的考虑是多方位的、灵活的模式。笔克参与的主要是管理与经营,在这方面我们比较有优势,可以借助我们全球的市场网络资源。但目前国内场馆业主对这种模式不太“感冒”,业主们更喜欢上海新博那种“投资+管理”的模式。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业主的思想观念未达到先进国家水平,因循守旧,认为“自己建设的东西就应该由自己来管理”,没有意识到专业化的管理所能带来的种种改变和优势。

由专业化的管理公司来运营会展场馆,将是大势所趋,是会展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像国内酒店托管管理模式的引进和发展一样,需要一个逐渐被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国内很多酒店邀请国际知名管理企业来运营,可以看到,这种模式所带来的是“双赢”的格局。会展场馆的管理也必将朝着这个趋势发展。

目前,在做好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集团正在着手寻找新的合作对象,以我们多年来积淀的品牌和专业化的管理争取业主的认可,在合作中实现各自的期望,得到合理的回报,并最终实现“双赢”的格局。

香港华进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尔青

中国展览业的发展已经慢慢进入正轨,虽然一些投机型展览、不规范操作、价格战、乱收费等现象仍有发生,当更多的职业展览经理人已经产生,他们对展览充满热情、头脑灵活而有魄力,他们除了获取展览的直接经济效益外,更多考虑就是让展览会如果能够成为实效的商务平台,让所有给予展览关注的人从中受益。

如果能有更权威的展览机构来保护中国的品牌展览会权益,进行资源整合,避免展商分流,共同营造行业品牌展览和会议,相信中国的展览业会发展的更快更好。

随着中国会展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将具有更多可供展示的场所,如何充分利用它们是当地政府和众多从事展览行业人士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这种大趋势下,更多的国际知名展览公司也会携带他们已经成熟在其他国家已经举办多届的展览会带人中国,这里成本相对低,回报率高。这些国际展览公司有成熟的运营模式和经验,但缺乏对中国内地市场的了解和人脉、关系,沟通上有了困难,单纯展览运作就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联合作业”是将来国内外展览发展的态势之一,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小型展览会或国际份额很少的国际型展览会就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也很有可能因此一蹶不振。

总之,对于逐渐成熟的中国展览业,机遇和风险并存,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中国展览业自身不断完善、提高,加强和西方展览业的沟通,另一方面,更需要相关企业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并维护那些已经成熟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展览会。

澳龙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顾学斌

Info salons是全球最大的会展IT服务商之一,每年为全球超过330场展览、210场大型会议提供包括数据库管理和观众登记在内的全面IT服务。同时我们每年帮助超过12,000个参展商收集超过12,000,000条销售线索。

Info salons的总部在澳大利亚悉尼,已有18年的发展历程,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占有超过90%的市场份额。之前我们曾以各种方式为亚洲各地提供过一些试探性的服务,今年是进入中国的第三个年头。

Info salons在中国采用的是合资的发展模式,合资公司在2006年正式成立,目前在国内的运营情况非常好。究其原因,是Info salons选择进入中国的市场的时机、方式和合作伙伴都非常好,占尽

了“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我们给行业提供的是相对高端的IT服务,因此,需要行业本身要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中国会展业恰恰发展到了这一高度;其次,澳龙所提供的服务比同类公司的多很多,市场上没有太大的竞争。另外,我们选择中国、选择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都是经过了周密的计划和考察得出的最佳方案。而在合作伙伴的选择和企业团队的打造上,我们也是颇下了些功夫。

目前中国会展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最大的方面是本土主办方对展会数据库管理的认识不足。很多本土企业对观众登记的认识只停留在打印胸卡的程度,事实上我们所作的工作中,打印胸卡只是收尾部分。大家对会展行业本身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我们认为,会展是一种特殊的媒体行业,相信很多外资公司与我们持相同观点。会展本身具有媒体的本质,展会的观众和买家就类似于媒体的受众,而主办方即这个媒体的运营方和拥有者。一个媒体的拥有者如果连自己的受众都没有足够的了解,不可能长期的、成功的运营下去。

衡量一个展会在同行业中的位置。其本身对行业观众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主办方对行业观众的掌控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直接决定着这个展会的走向。

这种认识程度上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本土企业与外资主办方及其展会竞争力的差异。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彻底解决,中国会展市场很容易被外资所垄断。

令人欣喜的是,很多本土企业在逐渐改变观念,特别是一些大型主办方已经意识到市场发生了变化,如果再按照以往粗放的发展模式,不着手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库。最终会导致展会摸着黑往前走,掌握不了行业的发展动向,失败的几率会大的多。

今年,澳龙与中纺联首度合作,为其在上海举办的中针会提供IT服务,结果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该展去年的预登记观众几乎为零,而首次合作,这个数字就提高到了10%以上,仅仅一年时间,主办方就拥有了一个针棉织行业的初步的数据库。这次合作使我们看到了本土企业的需求,当他们的展会发展到一定规模、一定层次,他所考虑的是如何让展会有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市场不同,对服务的需求点和需求程度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中国所采取的运营模式与在澳大利亚有很多不同之处。三年来,澳龙基本上完成了公司架构的本地化,2006年,我们在上海建立了大中华区总部,2007年建立了现在的北京办事处,今年5月份在香港的办事处也将正式运营。由此,我们的视野逐步覆盖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会展集聚区。这三年的发展非常有章法,完全是按照澳龙预先的规划和模式在一步一个台阶的往前走。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 俞华

纵观活跃在中国会展市场上的励展、科隆等海外展览企业中的佼佼者,无疑是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与中国本土消费者的文化、理念乃至其合作公司进行了很好的融合,而遭遇“滑铁卢”的企业无一例外的在这件事上差强人意。

另外,外资公司在中国办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外国的展览品牌移植到中国,希望国际品牌展览会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另一种是另起炉灶办新的展会。以德国的法兰克福、科隆为例,他们在本国都已拥有知名度很高的品牌展会,在参展商、专业观众方面也有了极为成熟的积累,而通过把这些展会的品牌、经验和资源移植到中国,再与相关行业的中资公司或行业协会合作,展会的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而新开辟展会则比较困难。国内的行业和专业有限,而且每个行业和专业基本上拥有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展会,开设新的品牌十分困难。

进入国内进行场馆运营的海外企业,场馆所在地的展会数量和质量的不同对其影响非常大,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上海新博,而像天津滨海等“托管”模式的场馆,有一支具备专业管理经验,又了解当地资源优势的团队是其成功的关键。

搭建等服务方面的海外来华企业,虽然其技术成熟程度相对较高,但成本也相对较高,而且不具备人际关系等优势,要想被接受并赢得合作,还需要针对自身的不同特点和优势去具体分析。

案例:

中新国际会展的昙花一现

新加坡环球万通展览公司2003年进入中国,与沈阳国际会展中心共同组建了合资公司——沈阳中新国际会展有限公司,其中环球万通持股51%。中方本着学习先进经验的目的,而环球万通则是看好沈阳展览市场,尤其是看中了沈阳市计划将一些政府主办的大展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机会。

之后的2004年,中新国际因操作“制博会”、“沈交会”、“汽车展”等几个大展而名噪一时。然而双方的合作并不愉快,合资公司无论在招展、人员组织还是价格方面都存在众多分歧,最终双方不欢而散,随着外资的撤出,中新国际名存实亡。2005年的第四届制博会上,承办单位名录中已经没有了这一公司。

导致合资公司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制博会”全国招展期间,外方并没有将精力放在合作展会上,而是“借鸡生蛋”,运做自己的展会。另外,合资时外方曾承诺要移植自己的国际展会到沈阳,但后来均未兑现,只是组织了一场不足200个标摊的小展会。据透露,政府给制博会的500万元补贴,也被外方用于培育自己的展会。

合资公司解体后,沈阳国际会展中心重新组建了新的展览公司——沈阳荣天国际会展有限公司,但伤透心的政府已经收回了制博会等几大展会的承办权;新加坡环球万通展览公司也逐渐淡出了中国会展市场。

由此可见,合资双方应当是和谐共赢的,在合资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为彼此相同的目标去付出。假如有一方坐享其成,甚至利用双方合作的优势满足一方之私欲,最终的结局难免是不欢而散。

CRC短暂的国际“婚姻”

上海万耀企龙展览有限公司于1995年创办了上海零售业博览会(CRC),十多年来,该展凭借高质量的观众群体、零售业专业人士的积极参与以及优质的展会服务,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良好口碑,被公认为“中国零售业第一展”。

杜塞尔多夫是全球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零售业展EuroShop的创办者和主办方,该展创办于1966年,每三年举办一届,展览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

2004年,杜塞尔多夫携其主办EUROSHOP的经验和资源优势,加盟CRC与上海万耀企龙展览公司共同主办。当年的第十届CRC借鉴EUROSHOP的基本模式,展会专业性得到了提高,然而,展会规模却有所萎缩。

之后的两年,虽然展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规模的提升却总是不尽人意。2006年底,很多业内媒体收到组委会其中一方的一份邮件,称自2007年开始退出CRC,不再主办该展。随后不久,CRC的官方网站也出现一条公告,双方在该博览会上的合作合同解除。

合作中涉及的理念有可能是双方最难协调的问题。当出现展商流失的情况时,要继续保持现有展会的专业化,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项目,让展会变得“综合化”?理念的不同,导致双方希望通过合作扩大中国零售展览会市场份额的愿望化为泡影。

编后:

从一开始惊呼“狼来了”的恐慌到如今的合资、并购成潮,从上世纪80年代初德国汉诺威公司的形单影只到如今的遍地开花,中国会展业对待外资企业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相应的外资会展企业在我国的征程也是一路风尘,其发展的现状、态势和格局等都在随着各种因素的作用进行着不同的演变。

曾有业内资深专家指出,外资会展企业和机构的优势是丰富的市场经验与资源,而其来华发展无非是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前景,但受政策制约,展会批文一般是给其在国内的合作方,而这些合作方在逐渐掌控了外资机构的各种资源后,往往就一脚把他们踢开,独立主办由双方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展会,使这些外资机构“受伤退场”。

从以上业内人士切身的体会和表述中,我们不难归纳出海外展览企业在中国成功的四大要素,即持续性的全局战略、文化理念的交流融合、完善快速的本土化进程以及极具优势的品牌管理。

其实不仅仅是会展行业,纵观各行各业在中国溃败的外资企业,其步入沼泽的原因无非是只追求短期的效益和回报,没有下功夫去了解和研究中国市场,没有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12.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分析 篇十二

德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 现在共有2600家德国公司在中国注册了他们的子公司或代表处, 其中60%至70%为中小企业。许多中小企业在其专业的国际市场中, 往往占到70%至90%的市场份额。成功的小企业90%以上在美国拥有分支机构, 50%登陆日本, 如此高的国际化水平, 在其他国家的企业中十分罕见。

德国的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性企业, 他们能很好地传承技术。为了避免与大企业发生正面冲突, 德国的小企业通常将自己的全部资源集中于产品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市场缝隙中, 坚定奉行独立原则, 自行解决技术问题, 甚至自己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力争在此特定的市场缝隙中占据绝对的优势。然而在销售方面, 德国小企业却力图利用国际化为企业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因此哪怕是相机镜片这样的单一产品, 德国产品也能基本上垄断高端市场, 获得充足的利润和市场。

德国中小企业是很多元化的, 但是他们强调合作, 不同领域的企业会联合起来处理问题。例如在环保领域, 由于德国要处理来自周围国家的污染, 因此技术很高, 但是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的80%是中小企业。

美国:打破规矩, 创立规矩

美国小企业不喜欢依赖别人的路径, 所以他们大都是面对市场需求寻找自己的技术空间和生存空间。在这一过程中, 美国小企业能出乎寻常地关注一些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 而且经过认真筹划和精心准备之后, 能在市场上大胆而超常地打破一些规矩, 甚至采取好多人不可思议的行动, 最终创造一些非凡的业绩。

1971年, 当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进入航空市场时, 美国航空公司与美国大陆公司已做得非常强大。但是它发现了一个空隙:在美国整个航空的细分市场中, 缺少从城市到城市间便捷、经济、准时、航班频繁的供应商。因为, 在美国有一大批商务人员住在一个城市而在另一个城市上班。例如, 他们住在洛杉矶但在凤凰城工作。他们希望在凤凰城只用工作午餐, 而早餐和晚餐还是在洛杉矶的家中吃, 这样, 他们便能享受家的温暖。此外, 在美国还有一批繁忙的商人们, 他们的工作经常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

就这样,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出现在竞争业已激烈的美国航空市场, 而且它的定位仅为那些繁忙的商人提供城际交通, 走的思路异乎寻常:重新定义飞机, 不将飞机当作一个豪华的旅行航空器, 仅是看作一个跟乘汽车一样的简单交通工具。相应的手法也一样离奇。

除了像其他航空公司一样提供普通的票务服务外, 对于那些没有时间买机票的人, 只要把他的信用卡和ID这两个号码, 告知西南航空公司的票务中心就可以了。登机的时候, 只需出示信用卡与ID号码, 而不需要物理的机票。更夸张的是, 飞机上的架子也被打掉, 还不吃正餐, 只用一些花生米和简单的饮料。

西南航空独特定位, 满足了商务人员对便捷、经济和准时服务的需求。从它的市场行为来看, 表面上显得另类。但局外人很难知道———西南航空的参照系是地面运输, 而不是航空业!西南航空公司的创新, 成功地回答了德鲁克的3个经典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谁是我们的客户?客户的认知价值是什么?这才是它成功的关键!

瑞士:将产品做到极致

瑞士中小企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在协作配套中大显身手。瑞士中小企业很早就意识到, 随着专业分工发展到相当程度, 很多拥有强大资金实力、科技实力和品牌、市场网络的大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必将寻找合适的协作配套伙伴。为此, 瑞士中小企业十分重视与世界著名大企业沾上“裙带关系”。目前瑞士机械制造业3000多家中小企业中, 近一半专门为欧洲汽车生产大厂生产汽车零配件。

其次, 凭专精优特显独有优势。瑞士保持着百多年钟表王国地位, 主要靠的是中小企业世世代代相传的钟表技术。上世纪60年代以前瑞士钟表几乎独霸世界市场。到了上世纪70年代, 日本、香港、美国的电子表迅速崛起, 对瑞士传统的机械钟表业形成了猛烈的冲击。面对国际钟表市场的激烈竞争, 瑞士在大力开发电子表技术的同时, 保持中小企业生产传统机械表的技术优势, 走“专精优特”路线, 将产品做到极致, 做出了同行业其他人无法取代的特色。如大力发展高档名牌表和豪华装饰表。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居高不下, 很能满足一些富翁和达官贵人的需要。

再次, 从生产角度来讲, 瑞士中小企业从不分散自己的力量, 总是集中全部资源从事专业化生产。但在营销上, 他们则全然不同, 四面出击, 大力开展国际化的营销。瑞士中小企业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了市场营销国际化过程。时至今日, 瑞士中小企业平均每家拥有七八个国外分支机构。与世界其他同样规模的企业相比, 这个数字是十分高的。为了扩大企业影响和促进产品出口, 瑞士中小企业普遍重视到国外参加各种国际博览会、专业展览会和各类出口商品交易会。

日本:精细专深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 日本的中小企业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 这与政府的政策扶持是分不开的。1988年, 日本实行3%的消费税时有一项规定, 对职工人数在5人以下的小企业实行优惠, 凡年营业额不足3000万日元者, 可免交个人消费税。日本政府曾多次对中小企业实行政府贴息贷款政策, 几乎每次贴息贷款都详细规定, 资本金和职工在规定范围以内者, 最大贴息贷款额度为多少, 贴息率为多少, 依次划分为几个至十几个档次, 对中小企业可谓体贴入微。

不过, 仅凭政府这些有限的扶持, 并不能使中小企业长大变强, 关键还要看企业自身能否在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日本的中小企业很少搞小而全, 它们往往与大企业合作, 根据资金、设备、人才、技术、商品的不同, 实行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 把产品做精、做细、做专, 做深。如果一个日本企业做不到精、细、专、深, 那它注定是要破产的。东京A&D株式会社主打产品是高精度电子天平。在精密测量仪器方面, 日本有世界著名的岛津制作所等许多大厂家, A&D要想打入该领域, 惟有做深, 在大企业都不容易做到的产品深度开发上下功夫。该公司采用数字技术, 把模拟式电压计和电波转变成数字技术, 使电子测量仪器的测量精度一下子提高了几百倍几千倍。该公司生产的电子天平, 其测量精度可以在测量最大重量12千克的物体时, 测出它的万分之一克重量, 使单一产品的覆盖面急剧扩大。用户买了这样一部高精度电子天平, 可以替代许多仪器。A&D公司的电子天平投放市场仅4年多, 市场占有率就超过了岛津制作所, 居同行业之首。2000财政年度, 该公司的年销售额已高达170多亿日元。

13.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分析 篇十三

2013年暑期河北省百万大学生和青年教师

千乡万村“体验省情 服务群众”主题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乡镇企业生存现状、发展瓶颈问题调研

二级学院: 年级: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实践单位:满城县二金平价家电门市部等 实践时间:2013年7月15日至8月15日

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将“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贯穿活动始终,紧密结合我省基层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实际需求,并提出寻访百姓梦、富强河北梦、共筑中国梦、公益青春梦、就业成才梦、美丽乡村梦六项具体要求。应此要求我选择《乡镇企业的生存现状、发展瓶颈问题》为这次暑期实践活动的调研课题,并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农村,选择工作于小规模的乡镇企业,主要负责办公室内外沟通联络和协调。因为企业规模较小的原因,工作内容相应地比较繁杂,几乎辐射全部的业务内容。很庆幸我能适应得了这样的工作环境,并且以此为例,切身的了解乡镇企业的生存现状,发展瓶颈问题,对于办公室文职的工作也有一些体会。

此次实践不仅通过深入企业实践调查,我还走访了当地其他中小企业,调查询问了多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现状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查阅了现有各方面关于中小企业的资料,进行仔细的阅读整理,吸收采纳,推陈出新,力求真实反映当前乡镇企业的生存现状,为其冲破发展瓶颈提供有效方案。

乡镇企业由于资金实力的限制和发展规划的定位均处于摸索时期,有些并非走专业线路,而是在一定领域内相关的有利可图的业务都会涉猎,或者会以代理或分包方的形式依附其他规模较大的企业单位。同时这就要求办公室人员尤其是接电话必须懂得如何灵活,迅速分辨各种状况和应对办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优势日益弱化, 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露.事实上,乡镇企业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就伴生着政企不分、布局分散、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发展失衡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政策或体制造成,有的是乡镇企业本身问题所致。这些问题已经日趋严重,已经成为我县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一)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水平低,经营管理不规范。由于受企业经营者本身素质的限制,大部分企业没有长远发展的规划和理念。大部分企业至今仍采用家族式管理,缺少科学决策与管理,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财务制度不规范、不健全、不重视、真实性差、透明度低。由此,造成金融部门不能全面了解企业的整体发展

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贷款的办理。

2、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多数中小企业因受资金缺乏、用人政策制度不完善、企业效益不高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企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缓慢。因技术人员的缺乏,其产品大都定位在市场传统产品上,缺乏真正的市场技术竞争力。由于产品质量及其技术含量较低,在市场竞争中大多采取降低产品成本或价格来参与市场竞争,这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很难得到进一步提高。

3、资金严重不足,限制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在于:银行为控制风险,企业在无抵押的情况下无法取得融资。如某药业生产企业,因前几年经营管理出现问题,未把握好时机,造成资金不足,无抵押,加上存量融资额已达极限,虽然该企业产品销路较好,但银行为防控风险,无法办理新融资。除此以外,有些企业因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产能过剩,销售困难,产成品及半成品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

4、企业运行成本增大。目前企业融资方式较单一,房产、土地抵押贷款多,其它形式贷款少。除部分企业采取质押、设备抵押贷款外,其它大部分企业基本属于土地抵押贷款,方式单一,加上一些通过招商进驻企业原土地已被政府拆迁抵押,企业按正常程序取得土地后,投入大量资金建造的房产也无法再抵押融资,由此企业只有采取民间借贷维持经营,融资担保公司为主导的民间资金融资成本高,利息压力大,借款数目小,难以发挥贷款资金的真正用途,进一步影响了资金链的连性。

(二)企业生产经营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1、从当前企业面临的高税赋角度分析,一些行政部门为乡镇企业提供的服务明显不够,有大多数企业认为政府没有为它们提供足够的协调服务。税务机关为达到税收目的,在乡镇企业过“寒冬”时仍逐年增加税收金额。虽然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但一直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中,乡镇企业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使许多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失去了继续生存或发展的机会。

2、从资金环境和信用环境上看,政府扶持中小企业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政府条线部门给予项目补贴资金、贴息资金,另一种是由政府专业担保机构提供第三方担保的委托贷款信贷资金。但能得到上述两类资金的乡镇企业数量非常少,地方政府部门长期以来一直以服务大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规模大、信誉好、资产质量高的大企业。相反,规模小、信誉佳的企业难以受到青睐,各种补贴资金基本和乡镇中小企业无缘,使大部分乡镇中小企业无法和其他大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参与市场竞争。

3、央行信贷调控、信贷紧缩,规模受限。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央行货币政策和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及存贷款利率的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全面紧缩,信贷规模逐渐缩小,部分金融机构存在贷款虽已审批完毕,但因规模问题无法放款的现象。

4、原材料价格波动过大,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往往价格波动频繁,一些基础原材料价格波动过大。以棉花为例,近年来国家为保障国内棉农利益,对符合条件的大型纺织企业(生产规模为5万锭及以上)试行了棉花配额政策,每购买100吨棉花,配30吨进口棉,国内棉花价格目前为2万左右/吨,进口棉价格为1.5万左右/吨,而县内大部分涉棉企业都未达到5万锭生产规模,这种高价差的成本对中小棉花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5、用工难、民工荒,乡镇中小企业陷入人才困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业企业众多、劳动岗位需求大、待遇相对内地高许多,年轻一代工人大多选择到沿海企业打工。近年来,随着内地地区各地政府陆续实施优惠扶持政策,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吸引了国内知名企业前来投资,本地用工需求大量增加,与大型企业相比,乡镇中小企业处于劣势。随着企业用工量逐渐增大,供不应求,中小企业开出的薪酬条件又不如大型企业,乡镇中小企业面临招工难、成本高的局面。

总体来说,乡镇企业在改革进程中异军突起,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我省乡镇企业顺应国家进一步加深改革开放,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

14.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分析 篇十四

关键词企业文化 民族文化 企业生存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 影响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企业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生存和发展,企业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她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

二、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

人类的精神程序由三个层次构成:人性、文化与个性,其中文化是唯一来自于学习,而不是来自于基因。所以,文化对于人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结果。根据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范围可以分为如下层次:文化——文明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其中“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在一定地区内由一个或多个民族共同塑造的。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作用于企业的结果,“是企业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从企业内部生长、培育出的一种特有的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亚文化,受到国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民族文化。企业性质和特点的制约与影响,也必然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国家和民族特色。这也是文化生长、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民族的也就没有世界的,这是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企业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微观组织文化,它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一个国家企业文化的特点 实际就代表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点。例如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这决定了美国民族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美国的企业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但这种个人主义不是一般概念上的自私,而是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能动性、个性和个人成就。在这种个人主义思想的支配下,美国的企业管理以个人的能动主义为基础,鼓励职工个人奋斗,实行个人负责、个人决策。而英国人由于文化背景的原因,世袭观念强,一直把地主贵族视为社会的上层,企业经营者处于较低的社会等级因此,英国企业家的价值观念比较讲究社会地位和等级差异,不是用优异的管理业绩来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而是千方百计地使自己加入上层社会,因此在企业经营中墨守成规,冒险精神差。

如果说卓越的企业都有着卓越的企业文化,那么这些企业必然也是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坚守者与践行人。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够迅速成长是由“日本民族的同质性”、“日本社会的稳定性”和“东方文化所信仰的集体主义所决定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

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有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熠熠生辉,他们是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思想宝藏。中国的企业文化深深地浸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的企业管理正逐步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迈进,这是企业文化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依据,如何建设设和中国国情的企业文化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哲学,为我们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文化提供了广泛的思想素材。海尔的发展过程中,张瑞敏一直在充当牧师角色,深刻把握民族文化心理,并通过企业文化中心,改造、运用传统文化理念,为科学管理、制度化管理减轻了阻力、铺平了道路。因此必须将价值观的确立与调整,建立在民族文化心理基础之上。惟有如此,才能避免“制度与文化两张皮”的现象,有效实现管理制度效能;才能使企业文化成为强式文化;才能有效处理中国文化环境下特有的“情与法”的矛盾。

诸子百家思想丰富,尤其是“儒。释、道”三家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企业文化特点也非常明显,中华文化具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特点,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也呈现多样化特点,各有各的招,各有各的道,有的崇尚法家,强调制度化、军事化管理:有的崇尚儒家文化,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强调整合资源,崇尚“竞和”与共赢;有的遵循道家思想,善于利用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融入环境、驾驭环境并取得竞争优势。

但民族文化传统也是一把双刃剑,她在生生不灭地滋养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同时,其消极的、不符合当代需要、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一面也会潜移默化地对企业产生影响。例如重德治,轻法治、重同和,轻竞争、重集体,轻个人、重情面,轻理性、重传统,轻创新。尽管它相对于主题的积极的方面涞水是次要的,但却是不可忽视的,同样需要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保持清醒,采取相应对策。

四、企业文化与企业生存发展

企业文化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密不可分,它必须在企业管理中才能发挥作用,脱离了企业管理这一实践的土壤,企业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它实践的指导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加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研究、运用、实践。是企业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由之路。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生存发展起到以下作用:凝聚、协调、约束、塑造形象等。

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其核心价值观上,企业成长的可持续关键是它追求长治久安的核心价值观要被接班人确认,接班人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这样就能使核心价值观在适应技术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得以继承和延续。近年来,众多企业所提倡的第二次创业,其主要特点是要淡化企业家的个人色彩,强化职业化管理,把人格魅力、个人推动力变成一种氛围,形成合力,以推动和引导企业的正确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人才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取得大量的优秀人才。并留住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是能够推动企业实现升值的人力资本。对这些人才的争夺已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纷纷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在中国本土企业和跨国企业争夺资源和市场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优秀人才也成为国内外企业竞相争夺的目标。这就使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然而在这个人才争夺战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企业文化。”

一项全球性的人力资源统计数字表明,在跨国公司中,89%的辞职人员说。他们不是因为报酬太低而提交辞呈的。企业的人才争夺战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企业文化。企业对人才的争夺真正体现在不同企业文化的竞争上。各种人才通过对公司的企业文化的了解、认识,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公司。很多人才都是因为青睐—个公司的企业文化而选择进人该公司的。

民族文化全面影响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实施和控制。因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部分都涉及到人,而现代人是民族文化的产物,所以民族文化深刻的影响着企业战略管理是毋庸置疑的。

15.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分析 篇十五

1. 引言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会上多次阐明中国进行节能减排, 淘汰落后产能, 发展新兴产业。可见我国对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这一点不但是国家的认识, 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认识, 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是造福子孙后代, 建设绿色环保, 低碳, 清洁地球的任务。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运行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污染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我们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2. 中小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所面临的困难

2.1 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的瓶颈。

大多数中小企业, 特别是民营企业, 长期坚持家族式管理, 任人唯亲, 而且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技术创新人才、科技人才的分布不合理, 约有2/3以上的技术研发力量在企业之外, 其余部分也主要分布在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再加上中小企业的条件差, 使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员严重短缺。具有专业特长、科研能力强和科研水平高的技术带头人以及高素质、高学历人员更难在中小企业扎根。

2.2 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资金不足。

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改造所需资金, 不能及时引进先进循环技术和工艺来改造落后工艺。循环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 导致技术创新停滞或失败, 或者创断过程中出现的非预见性资金供给不及时, 难以进行循环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造成项目的失败和机会的丧失。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因素较多, 如:因规模小自身资信不足, 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 对中小企业惜贷。另外, 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 中小企业也很难能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经费, 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 这些都使得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资金缺乏。

3. 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策略

3.1 提升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可以进行技术创新联盟获得循环技术, 从而转向循环经济。联盟内企业循环经济的实现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形象。这将促使联盟内的企业加强循环技术创新意识, 进而对循环技术有更多的投人。同时, 也将会在技术创新联盟所在的区域产生影响, 迫使更多的周边企业重视循环技术的重要性。

3.2 建立集中地循环经济利用项目。

对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量大面广政府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谁污染谁治理”这样的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并不可行。在实践中较为可行的倒是“谁污染谁付费”。在这中间我们的政府可能要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是引导排放相同污染物的企业相对集中建设;二是引导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污染的集中治理解决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要求的难题。实践证明这种运作不仅降低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 也可以使排污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 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 完全有可能使相关中小企业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工业园区从而使巾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集中治理应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有效途径。

3.3 通过合作联盟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问题和人才瓶颈。

中小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策略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通过联盟可以使人才技术共享, 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学习方式。通过联盟建立专家网络和循环技术专家队伍, 促进循环技术的研发工作,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待和保障。建立联盟有利于降低单个中小企业循环技术研发费用。通过建立联盟, 企业转向循环技术合作和相互依赖, 降低单个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风险, 从而降低研发费用和成本, 一定程度也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短缺问题。

3.4 选择适合的循环技术的新路径。

在循环技术尚未完善开发的情形下, 中小企业靠灵活运营, 与消费者保持紧密联系取得优势。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大企业的挤压下, 由于创断资金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市场地位不稳固。因此, 选择恰当的循环技术创断策略以整合创新优势是决定中小企业向循环技术转型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小企业在进行循环技术创新时, 可以不在意技术领先地位的建立, 技术创新主要考虑在产品满足绿色消费理念, 资源循环利用以降低成本, 创新策略上可采取模仿创新和技术跟随策略。

4. 结语

16.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分析 篇十六

摘 要:煤炭矿建企业生存与发展压力巨大,如何认清形势,分析研判发展机遇,本文进行了研究与思考,提出转型升级、强基固本、抢市场、保安全、促生产、降成本等重点工作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矿建企业;转型发展;思路措施

当前,国内煤炭行业进入需求衰减期、过剩产能和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四期”交错,形势极为严峻。一是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下降。二是煤价持续走低。三是规模以上煤企效益严重缩水,诸多因素带来煤矿关停并转问题。煤炭行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亏损面不断扩大,停工率不断上升,导致煤炭基建市场进入全面加速下行期。

从煤炭矿建企业内部看,各种困难和矛盾更加突出。一是市场开发难度更大。二是项目获利空间更小。三是现金流高度紧张,经营运转更难。四是安全生产压力空前。五是部分干部职工对当前严峻形势依然认识不足,压力没能层层传递。六是冗员过多,效率低下,而关键岗位、核心队伍骨干人员又远不能满足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需要。等等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矿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当然,看到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希望和机遇。从国家层面看,无论是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还是基础设施完善,都需要持续投资,国家还不能放弃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从煤炭行业看,未来较长一个时期,煤炭在国家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仍将占据主导地位,煤炭矿建业务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从行业外看,未来几年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和其他矿产品消耗量将逐步增加,非煤矿山和其他类型的地下工程仍有一定的投资。所以矿建企业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做优做精做强,努力推动持续健康发展。

一、致力于转型升级,拓展企业可持续发展空间

应对当前困难最有效的措施,可用“16个字”概括。即“正视困难、坚定信心、转型升级、自强不息”。一要推进业务转型,由工程承包商向项目服务商转型,由优秀承包商向卓越服务商转型,以从事各类矿山矿、土、安三类工程建设和各类地下工程建设为主业,把产业链向上下游全线延伸、全面渗透,努力开创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二要推进管理升级,打造持续健康发展新引擎。优化施工结构,努力实现由单一市场化向多元市场化升级,逐步扩大非煤、地铁、海外业务等市场份额;优化管理模式,努力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升级、由劳务型向管理型升级;优化经营模式,努力实现由单纯工程承包向项目总承包和投融资运作经营升级。

二、致力于强基固本,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要牢牢把握国家发展导向,确立自身转型发展理念和目标,精心编制滚动发展规划。二要全面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治企,修订完善管理制度,着力构建持续发展保障。三要扎实推进职工队伍建设,持续增强稳健发展能力。推进劳动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压缩非生产性人员,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四是要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完善干部考核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各级管理人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

三、凝心聚力抢市场,坚实奠定持续发展基础

增强危机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主动出击,多措并举抢抓发展机遇。一要充分利用自身矿建产品性价比好、建设能力强等优势,主动对接业主需求,积极参与高端竞争与深部合作,在进一步扩大市场中加强合作、拓展空间。二要努力向煤与非煤一二三期、地面和井下采掘运营服务延伸;发挥自身优势,用好国家支持“走出去”政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学习并积累市政工程管理、施工、BT和BOT模式经营运作经验。三要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市场开拓积极性,全面助推市场开发。

四、强化管理保安全,努力营造安全稳定局面

以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推进安保型企业创建工作,强化现场管理和责任落实,提升企业安全保障能力。一要保持安全管理高压态势。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宣贯,大力开展警示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理念;正确处理安全与各方面的关系,增强责任意识,层层传递压力,一着不让抓安全;转变检查方式,加大奖惩力度,深层次抓好风险管控和“三违”治理。二要扎实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抓好制度落实,严把项目验收关和系统保障关,把安全工作重点向人的行为标准化和现场管理规范化转变,坚决堵塞安全漏洞。三要积极应用新技术实现科技保安。确保系统保安、设备维护、安全管理投入,努力构建安全生产环境。加强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和审批,提高措施的针对性和安全可靠性。推进安全技术研发,不断总结提炼,形成符合施工生产需要的保安技术体系,提升科技保安能力。

五、科学组织促生产,大力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切实加强劳动组织,坚定不移地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扩大企业影响力,赢得市场开拓先机。一要优化劳动组织,提高人工效率。二要注重机械化建设,提升施工能力。根据项目条件,因地制宜推进机械化建设,狠抓正规循环,增强施工能力,提高单进水平。三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技术实力。不断强化基础技术、前沿技术、科技保安技术研究,推进立井智能化施工、安全高效节能施工、复杂地质条件下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技术研发,力争在行业尖端技术、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四要增强创优意识,强化质量管理,努力打造精品工程。

六、深入挖潜降成本,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17.乡镇卫生院生存状况分析 篇十七

基层卫生院生存困境分析

由于地处偏远,广东省惠州市一些山区医疗卫生机构仍然面临设备简陋、经营困难、医务人员待遇偏低等难题,满足不了群众的看病需求,还导致这些基层医院留不住人才,后继乏人。

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价销售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下降,但相关的补偿办法却没有出台,使本来经营困难的一些卫生院雪上加霜。

现状1: X光机每隔两三天就要修一次

在惠州博罗罗阳镇卫生院,拥有20多年“工龄”的200毫安X光机仍在工作中。“X光机一般用10多年就会被淘汰。现在已经出现很多毛病,每隔两三天就要维修一次。原本还有一台500毫安的(X光机),但早前就不能用了。没办法,又没有资金换新的。”罗阳镇卫生院院长李雪开的语气中透着无奈。

李雪开介绍,现在一般医院早就用上数字X光机,但购买一台数字X光机得要100多万元,原本就收不抵支的罗阳卫生院根本没办法拿出钱来购买。

“之前旧院被鉴定为危房要求搬迁,建新院大楼给医院带来很大负担,欠下了一大笔债务。现在虽是搬进了新院大楼,但医疗设备还只能沿用旧的。”虽为无奈,但近期李雪开收到一个欣慰的消息,此前通过跟县里商量,县里答应对该院购买新设备予以支持,“现在已经制定招标方案,应该很快就能购买新X光机。

地处博罗东部偏远山区的横河镇卫生院同样面临医疗设备简陋的难题。

横河镇是博罗唯一一个没有引进工业的镇,没有外来人口,卫生院的业务量一直较小,每月总收入只有20万元。

“B超设备是黑白的,X光机是200毫安的,由于使用年限已久,这些设备的功能都逐渐退化了,透视已经不能做,拍出来的片都已经很模糊。”提及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情况,横河镇卫生院院长邹文佑感叹该院设备不是“比较落后”,而是“非常落后”。

邹文佑说,由于横河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有限,院里接收到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人只能转至县里医院治疗,但由于横河镇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病人护送很是不便。

“这次港澳基金会捐赠的救护车来得很及时,它将改善卫生院护送病人的条件,提高救助效率。”邹文佑说。

现状2:两个在职员工养一个退休职工

博罗杨侨镇卫生院此前在市县财政及社会各界的援助下,一些医疗设备得以更新。但处于自负盈亏模式的卫生院仍然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我们院目前在职员工有90人,但退休员工有47人。一直以来卫生院都是自负盈亏,这就相当于我们两个在职员工就要养一个退休职工。卫生院的负担很重,压力非常大。”博罗杨侨镇卫生院院长曾新福告诉记者,该院每年需要发放的退休金达40万元。

曾新福介绍,杨侨镇卫生院原本就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债状态,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及一般诊疗费三费合一后,卫生院接待的病人增加,但卫生院的收入却在下降,压力继续加大。

“卫生院里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资历较深的医生每个月工资也就3000多元。”曾新福说。

龙门县龙田镇卫生院也面临退休职工多的现状,目前不足50名在职医务人员的该院有退休人员33名。

该卫生院院长吴东旭告诉记者,龙田镇卫生院的经营情况比较困难,虽然卫生院去年的总收入有370多万元,但医院的负担很重。“总收入中超过60%是成本,除去成本及退休人员的将近30万元的补贴,已所剩无几了。”

吴东旭介绍,去年,他们院在职的医务人员中,收入最高的不到1800元,收入少的只有800元。

现状3:“待遇低,一年走了六七个人”

由于待遇低,乡镇卫生院长期面临医务人员不足、人员素质较低的现状。

2008年,吴东旭初到龙田镇卫生院任职时,在职人员有68人,而现今,只剩50人不到。“不少员工来了不久就申请调走或辞职,留下来的多是老员工。”

自去年8月他调任至横河卫生院后,邹文佑也已陆续送走了六七名医务人员,“人往高处走,有了环境更好、待遇更好的地方,自然也就走了。”

“市里面定的编制是114个,但目前在职上班的只有90人。”曾新福介绍,该院的90名医务人员中,拥有本科学历的职工不到10人。曾新福感叹“人才来了也难留住”。

措施:基层卫生院转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如何改变乡镇卫生院目前的生存状况,正是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

据惠州市医改办介绍,按照省里对基层综改提出的要求,9月底前,该市所有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初步建立起公益性的管理体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长效性的多渠道补偿机制等新的运行机制。

按照公益性的管理体制要求,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位明确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以取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利行为。

18.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分析 篇十八

诚信是一种无价的美好品德。“德盛者其群必盛,德衰者其群必衰”。对一个品牌、一家企业来讲,诚信是灵魂、是生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动力。失去了诚信,企业必将衰亡。

田宁在央视参加《赢在中国》上节目被观众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看到您的创业故事,很是励志,请问,关于您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您觉得您身上哪三个品质是最重要的?田宁回答说:我还远远谈不上成就、分享3点人生感悟 诚信、坚持、努力。的却,3点人生感悟,身体力行,源自生活。今天,我们就具体谈一谈诚信。

19.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分析 篇十九

1 大连中小旅行社生存现状

1.1 盲目模仿和复制旅游线路

旅游路线的开辟和创新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对于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小旅行社来说,很难承担相关费用,他们更乐意充当市场的跟随者而不是领导者。一旦发现了某个产品深受市场欢迎,盈利空间较大,许多中小旅行社就会争相模仿和复制,产品缺乏创新,在与大型旅行社竞争时就会处于劣势,长此以往,就会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

1.2 专业化分工体系不健全

大连很多中小旅行社建立之初没有明确的分工规划,更有很多旅行社是所谓的夫妻店,只有两三个工作人员,既是外联又是计调,有时候还要充当接待,财务和内勤更是一手包办,他们实行最原始的水平分工,基本没有根据旅行社的业务需求设置分工。

1.3 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

大连的旅行社集团已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科学管理的方法,合理配置资源,内部管理水平较高,可以利用有效手段激励工作人员,从而吸引大量优秀从业人员。中小旅行社因为资金有限,在业务数量上无法与大旅行社相比,在票务、住宿、餐饮等方面所取得的优惠也不及大旅行社,因而成本价格要高于大旅行社,更难利用合理的工资和福利留住优秀的工作人员,员工流动率大,工作效率受到限制,无法保证服务质量。

1.4 资金运转不灵活

旅行社的规模主要是由其资金的状况决定的,由于资金有限,大连的中小旅行社在产品设计和产品推广上普遍受限,更没有能力承担新产品开发的市场风险。此外,很多中小旅行社在国内旅行社30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资金上做了手脚,有的旅行社10万元人民币的质量保证金也是借的,更有甚者,某些小旅行社只是挂靠到大中型旅行社,作为营业部的形式存在。试问,这样的旅行社如何确保旅游者的利益不受侵害?而且,一些资金少、实力弱的旅行社,与旅游协作单位的关系并不很密切,在旅游市场上也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竞争中无非是打价格战,最终会被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1.5 不注重质量和品牌建设

旅行社品牌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像中旅、国旅、青旅、康辉、春秋等品牌旅行社的扩张也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中小旅行社想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是难上加难。大连很多中小旅行社为了生存,在市场上以低价揽到游客,然后极力压低异地地接价格,并对当地旅游质量不管不问;而大连有些地接旅行社甚至承诺垫付资金,但在业务操作时为了生存也暗中降低服务标准,或者加大购物的比重,最终导致回程旅客对组团社反感、甚至发生纠纷。如此恶性循环,旅行社怎会有良好的口碑,建立自己的品牌更是无从谈起。

2 大连中小旅行社发展对策

2.1 从小而全转向为小而专

专业化的经营特色会在旅行社内部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这也是中小旅行社发展途径之一。因为只针对一个或几个旅游市场,所以中小旅行社可以集中自己的人力财力发展创新线路,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例如:大连有的旅行社夏天专做海岛游,冬天专做滑雪和温泉游。

近几年,随着旅行社行业结构调整,大连的一些中小旅行社开始转型做线路批发,只做一条或者两条线路,具有较强的竞争性,避开与大社、强社的正面较量。有时候一些较大的旅行社因为组团人数不足,也会把已经签了合同但是无法组团的客人委托给专做批发的中小旅行社,互惠互利。这样对于实力较弱的小旅行社而言,一方面可以帮助大旅行社集团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小旅行社原先在业务上面面俱到实际上又面面不到的矛盾,彻底挣脱艰难发展的局面。

2.2 加强旅行社内部管理

中小旅行社的管理人员应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健全完善规章制度,降低管理成本,为旅行社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中小旅行社的内部管理一直是旅行社发展的牵绊,必须打破小圈子式、家族式、夫妻式经营模式,建立严谨的部门结构,形成严格的内部管理机制,使各部门之间衔接流畅,纪律严明,不断利用有限资源完善服务项目和设施,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加强员工的培训机制,提升员工素质,要任人唯贤不能认亲唯贤,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降低人员的流动率和客户的损失率。

2.3 注重品牌和品质

中小旅行社要以准确定位和优质服务树立品牌。诚信是为人之本,诚信经营是市场竞争的首要基本原则,中小旅行社不但要在服务上注重诚信,更要注重员工的品质和行为的诚信,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品牌的建立必要靠各方面一点一滴地积累。良好的口碑是业务量提升的前提,业务量增大,客户才会对旅行社的品牌给予肯定,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以产品品质为基础。因此,产品的品质是中小旅行社的生命。

2.4 采取联合营作模式

采取联合营作的模式是最普遍,也是最能令中小型企业接受的发展模式。所谓的联合经营,实际是一个虚拟企业,对客人而言是一个大集团在运作,而实际上是多个企业相互合作, 共同完成对客户的服务。现今旅游市场竞争如此激烈,压价竞争、零团费接团、做垃圾团等,既损害了游客的利益,也影响了旅行社的声誉。因此,为了能有长远的发展,大连地区的中小旅行社应尝试建立集团联盟,互相取长补短。

建立旅行社联合营作并不是高调地签个形式主义的协议,而是应该真正从资金周转、管理体制、品牌宣传和产品设计甚至后续服务入手,形成统一的识别标志。旅行社联合营作模式既可以使中小旅行社和大型旅行社势均力敌,又可以集众企业之力组织大批量的团队降低旅游产品成本。

大连中小旅行社建立联合营作模式,应该让旅游管理部门对此进行监督和监管,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借助旅游部门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自己联盟的营销渠道或与旅游部门联合推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这样才是保障联盟稳定、长期发展的基本方式。

2.5 推进营销创新

中小旅行社如果沿袭传统的营销方式,对其产品的销售是没有益处的,必须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走出削价竞争的误区。因此,联合营作模式及品牌效应可作为营销创新的首选。

大连的地接旅行社要立足于本地的旅游资源,以海洋文化为根基,以城市建设为背景,融合城市节日及乡村旅游等元素,不断拓展新的旅游项目来吸引潜在旅游市场。大连的组团社也要以产品为立足点,产品要不拘一格,推陈出新。不求做大,但求做精,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切忌盲目抄袭其他旅行社的陈旧产品。中小旅行社每年都需要拿出部分资金策划创新区别于别人的特色产品,尽管费力费神,难度较大,但却是中小旅行社的生存之路。

此外,大连的中小旅行社也应该抓住每年在各地举行的旅游博览会等一系列展会的机会,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产品,多与国内外大型旅游连锁集团沟通与交流,这样不仅节省了到各地拜访客户的成本,还能增长见识,吸取经验,取长补短,争取更多的合作机会。

3 结语

大连的中小旅行社经营本身就任重而道远,政府管理部门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旅行社自身来说,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杨磊, 王伟, 张国成.浅议我国目前旅行社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 2007 (1) .

[2]李瑶.浅谈我国中小型旅行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0 (01) .

[3]姜凤芝.谈我国中小旅行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 2011 (2) .

[4]王焕臣.中国中小旅行社生存现旅游管理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 2011 (2) .

上一篇:在初一(6)班家长会上的讲话下一篇:我想看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