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精选8篇)
1.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 篇一
《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2013年11月15日 19:25:19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123
??? 关键词: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2013年11月15日 19:26:00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64
??? 关键词:指导思想
???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
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决定》明确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2013年11月15日 19:26:24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75
??? 关键词:市场化改革
???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2013年11月15日 19:26:51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58
??? 关键词:形成改革合力
???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和发展。
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编辑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癸巳年)10月29日召开会议,决议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1]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主要包含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五个体制的改革和中国共产党党内建设制度的改革。
会议共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专家学者出席。[2]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2]
目录
1会议背景
2会议进程
3会议提要
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
文化体制
社会体制
生态文明体制
4会议评价
5前期期待
6宣传活动
1会议背景
改革的七大亮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0月29日召开会议,讨论十八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审议并同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并决定于11月9日至12日召开第十八届三中全会。
通常一中和二中全会主要集中在人事机构变动上。到三中全会,推出中国深层次改革政策。同时研究部署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等工作。[3-4] 2会议进程
2013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开始举行。会议的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2013年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2]
2013年11月12日,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5]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5] 3会议提要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经济体制
1.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6]
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2]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
政治体制
1.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6]
2.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6]
3.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2]
文化体制
1.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
2.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2]
社会体制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6]
3.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2]
生态文明体制
1.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
2.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2]
4会议评价
1.经济改革固然是外界关注三中全会的重点,但是中国官方媒体近月针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倡行政审批改革、简政放权做了一系列报道,反映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议题。——新加坡《联合早报》
2.预计中国新领导层的改革可能包括转变政府在经济中的职能,让经济从依赖投资转向依赖
消费和服务,从而实现再平衡,将城镇化作为下一个重要经济增长驱动力,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美国《华尔街日报》
3.话语必须转化为行动。中国没有那种奢侈的条件,能够让所有的改革都等到时机成熟才启动。中国领导人可能不得不承担起更大的风险,加紧推动亟需的改革。应该认识到,中国政府的谨慎或许反映了其经济和政治智慧。——英国《金融时报》
4.中国的开放,从上海自贸区到澳门的横琴模式,都是试验性质,摸着石头过河,看似大胆,但又兢兢业业,如履薄冰,要不断总结经验,将优点极大化、缺点极小化,才向全国推广。它和运动型的政策,有本质上的差别。——香港《亚洲周刊》
5.在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国领导人高频率地总结改革、强调改革、部署改革,无疑具有极强的政策定调意义,同时也极大地稳定和提升了国内、国际对新一轮改革的预期。——香港《大公报》
6.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任务与定位十分清楚,就是要将“改革尚未成功”的改革继续下去,“开放尚未彻底”的开放继续下去。所以,还是改革开放,只是需要更深入、更全面实施。——台湾《经济日报》[7]
7.本次三中全会的意义堪比十四届三中全会。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是,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均为党领导下的组织机构,在机构建设方面的力度非上两届可比。[8]
8.全会的改革目标明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和紧迫问题作出系统改革部署。[8]
9.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欧洲时报网刊文分析称,这与三中开幕之前“闯险滩”之类的表述一样,既体现了对改革难度的预见,又宣示了解决困难的决心。[9]
10.国内著名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中国政通教育顾问鲁尚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10]是中国道德建设的一个信号,给中国以后的市场经济指出了一条道路。
5前期期待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各方对新一轮改革充满期待。企业普遍关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企关系,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
企业的期望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加快土地、矿产、金融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加快垄断行业改革;
2.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放松审批、加强监管、改善服务,建立新型政企关系;
3.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通过税收政策、教育培训、政府采购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改革,塑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外部环境;[11]
2013年11月2日,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庆论坛上表示: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意在打造2.0版市场经济,核心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此次会议有望出台包括具体措施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遗产整体改革方案,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竞争性的市场体系,消除行政垄断和行政干预,使其成为更接近现代国家的市场体系。[12] 6宣传活动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央宣讲团成立[13]
《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20日 04 版)
本报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倪光辉)为推动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
神热潮,中央决定,由中宣部会同中央有关部门组成中央宣讲团。据了解,中央宣讲团成员有: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希,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党组书记蒋建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科技部副部长、党组书记王志刚,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晓晖,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盛洲,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江金权,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姜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沈春耀,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刘佳义,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韩文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施芝鸿,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员林兆木等28位同志。
11月21日刘先明在中原油田宣传三中全会
从19日起,中央宣讲团成员进行集体备课。大家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对宣讲工作的重要批示和中央宣讲团动员会精神。围绕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围绕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存在的思想困惑,进行深入思考和研讨,认真准备宣讲稿,力求更好地联系实际、研机析理、解疑释惑,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中央宣讲团将于22日在京举行首场报告会,23日起赴全国各地宣讲。
2.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 篇二
全面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广西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属于全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成败。因此,认真贯彻和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有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部署,结合广西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全面深化广西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正视当前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对广西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全面深化广西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此同时,还存在许多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地方。正如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提及高教体制改革问题时指出的,改革“在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问题上早就破题却进展迟缓”[1]。可见,我国高校改革呈现积极动态的同时,仍存在着许多关乎体制改革和高校发展的问题。广西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其管理体制的深化和改革也呈现出现实的价值。
(一)落实中央与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
《决定》从顶层设计上明确阐述了高校改革的纲要,总体部署了改革的四大任务:一是改革现有教育模式;二是逐步缩小地域、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三是全面优化教育结构;四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这就为广西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改革依据,为进一步规划广西高校体制改革做了总体性要求。因此,切实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总要求,是全面深化广西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成败的总部署。
在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进程中,广西自治区党委和区政府根据广西实际情况和地域优势,深化广西高校教育改革,并制定了《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从中明确指出了“针对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一批政策举措,着力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各地各校大胆试验”[2],以及对“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分类指导,示范引领”做了规范要求。并指出:“加强顶层设计、全局谋划……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特色发展。深入开展试点、示范创建,为教育改革发展探索路子、提供借鉴。”[2]从中不难发现,中央的顶层设计和自治区高校教育的发展实际,对广西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做出了迫切要求。因而,认真落实好中央与区党委、区政府的战略决策,整体上把握住高校体制改革的方向性原则,不断地推进高校体制改革的完善和发展。
(二)适应广西高等教育形势变化
全面深化广西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是落实和贯彻落实中央与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更是广西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既是“富民强桂、人才强桂”对广西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广西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富民强桂、人才强桂”对广西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社会经济要取得持续良性发展,离不开大批优秀的建设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早在1985年,改革开放伟大设计师邓小平就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3]可见,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重大要求,而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要靠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广西经济发展较快,发展速度位居全国前列,因而也对广西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富民强桂、人才强桂”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对广西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进而为广西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第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广西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丰富了国家现代化的内涵,是对改革目标的拓展和延伸。这也从整体上对广西深化改革和发展做了新的要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广西高校走向国际,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旧有的管理体制,克服和革除旧有管理体制的弊端,由“管理”走向“治理”,由“治理”转向“现代化治理”。
(三)破解广西高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问题是指引我们前进方向的指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4]那么,如何正确看待热点问题,破解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遵循高校教育发展规律,是进一步推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近年来,群众对小学补课、中学择校、大学管理培养等问题十分关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主管部门也十分重视,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呈现出反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主要是没有从根本上抓住和把握住这些热点难点问题的根源,只是局部地或表面地做了一些简单调整。从根源上看,破解广西高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根本举措在于全面深化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广西高校管理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在发展中进行变革和完善,但在面对一些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高校教师是否应该担任行政职务、高校行政化弊端问题、官本位思想问题、教授委员会自治等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些问题主要在于高校管理体制上的改革步伐没有跟上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步伐,改革相对滞后。与此同时,由于高校行政化管理体制弊端日益显露。致使行政权力高于学术权力,学术自由和高校科研的独立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是一种似“行政”而“非行政”,似“学术”而“非学术”的混合状况,违背了高校发展的规律。另外,高校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其学术委员会或“教授委员会”的自治权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学校重大的决策和制度制定中,学者及学术组织参与决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较少,严重影响了他们对高校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广受群众和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得到有效的破解,还必须回归到全面深化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上来,从根源上去寻找突破口,这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一环。
(四)打造广西高等教育升级版
随着广西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转型的加快,广西高等教育也迎来了新一轮的高校改革,2014年1月所发布的《中共广西自治区委员会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中,对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明确的战略部署,这就为广西的经济发展和创新事业提供了教育保障和人才支撑。近年来,广西迎来了前无仅有的发展机遇,正如秦斌厅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不断深化,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加速推进,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区带来了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5]李克强总理也同样指出:“广西要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5]这就对广西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面向市场需要和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大批的人才,才能为广西的良好发展输送新人才,紧紧抓住和把握发展机遇。新科技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以“就业”为导向“招生”,更要以面向“市场”为目的培养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对现行高校管理机制的运行提出了新要求。就目前来看,高校“行政化”的运行管理机制存在着众多弊端,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转型期,也需要高等教育为广西的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广西打造经济升级版输送创新型人才。目前,科技创新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教育为广西产业、经济的发展培养大批创新人才。这需要在打造广西经济升级版的同时,继续打造广西高等教育升级版。不断进行高效管理体制的改革,破除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机制障碍,推进广西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三、全面深化广西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高校与政府的关系调整,以及高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调整两个方面。近年来,广西高校紧紧跟着中央改革步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精神,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迈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广西打造经济升级版输送了大批创新型人才,推进了广西高等教育升级版的向前发展。但总的来看,全面深化广西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府对高校的宏观管理不够微观干预过多,学术主体和行政主体的关系不协调的状况,以及改革效果评价上呈现出学术标准与非学术标准排他性。
(一)政府对高校的宏观管理不够,微观干预过多
在政府对高校宏观管理上,有必要先来看下李春玲和肖远军的一组数据调查,“调查发现,72.5%的高校认为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一方面越位,另一方面又缺位’,甚至有10%的高校认为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是‘无边界’的。”[6]这主要由于政府集办学者、管理者、举办者于一身,致使政校不分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没有实行好政府的职能以及职能的转变,政府应该怎样履行职能,以及履行什么样的职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对此做出规定:“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高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而在具体的实际管理中,政府并未转化职能,对高校的宏观管理上缺位,缺乏相应的宏观管理。而对高校的具体办学活动和内部等事务等直接干预,导致政府对高校的宏观管理微观化,宏观管理相应缺位的现状。
(二)呈现出学术主体和行政主体的关系不协调的状况
“每个大学能否健康发展就在于校内由哪些人主持。”[7]这是英国著名教育家阿什比对高等教育改革及发展前景的看法,直接说明了对高校改革主体选择的重要性,这不仅决定着高校改革的模式,而且事关高校的健康发展的大局,主体的选择主要是在学术群体和行政群体之间进行。在这对群体中,就目前来看,在高校的管理上,仍然是行政群体强于学术群体,学术群体处于相对弱化的状况。而高校则是以“高深知识为基本材料和以其内在逻辑构建发展的,学术群体是高校‘传承和创新高深知识’的主体”[8]。并且,高校“权力的一个主要来源是知识的占有者和科学研究者———教学人员。知识的权力是这个系统的基本部分,它不同于等级层次结构”[9]。显然,高校或其他社会团体对学术群体的尊重就是对高校基本材料和职能的尊重,也是对高校回归本质的尊重。因此,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必须要将学术群体纳入决策机制的主体层面,参与决策。改变过去行政主体强化与学术主体的不协调状况,让高校真正回归到学术的本质上来,正如美国田长霖博士提出的论断一样,“在美国看哪一个大学教授会权力大,哪一所大学就出名。”[10]就充分说明了学术群体在高校管理体制中的重要性。从目前来看,全面深化广西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还没有突破这一难关,建设地方研究性大学的目标更需要由行政化向学术化的转变。
(三)在改革效果评价上呈现出学术标准与非学术标准的排他性
总体上,高校改革效果的评价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学术标准;二是非学术标准。非学术标准是指除学术标准外的其他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政治性标准、经济性标准以及社会性标准等。这些非学术性标准,通常会无形中把高校当作是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或者社会组织来看待,从而忽视了高校的特殊性。而学术性标准的评价,通常把高校看作是单纯地追求学术、科研、教学的发展机构。从表面看,这两类评价标准似乎是一对矛盾体,相互排斥,难以相容。但从高校的本质和基本功能来看,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高校能够作为社会组织为社会输送大批先进人才,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甚至推动时代的步伐,这主要源于高校是高深知识的存在,是传承和创新的存在。因而,在高校的改革中,人们更应该依据高深知识的内在逻辑铸造高校的钢筋铁骨。而高深知识越发展就能体现出学术的自主管理,促进学术的巨大进步。这种学术的进步并没有也不会完全排斥其他的非学术标准,而是使其他非学术标准在评价中以学术标准为核心,以创新科研为主的学术评价。就目前广西高校管理体制中评价标准的改革来看,非学术标准用于高校管理体制与评价效果过多,不能从客观上有效地反映改革效果和学术成果,这两类标准的排他性就彰显了出来,进而导致学术标准和非学术标准在改革评价效果上各自适用性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在深化广西高校改革的进程中,必须要强有力地纠正这一偏差,强化学术标准的杠杆作用,使广西高校改革沿着健康良好的道路进行。
摘要:全面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广西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属于全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成败。因此,结合广西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全面深化广西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正视当前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对广西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广西高校,高等教育,全面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价值
参考文献
[1]丰捷.高教改革需要大手笔[N].光明日报,2009-12-16.
[2]广西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N].广西日报,2014-02-06.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4]周德义.关于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67-71.
[5]何世明,欧金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打造广西教育升级版[J].广西教育,2014,(2).
[6]李春玲,肖远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路径选择——基于Z省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23):7-10.
[7][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62.
[8]肖瑛.关于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若干关系问题的反思[J].教育与现代化,2004,(4):13-19.
[9][美]弗里斯特·E.卡斯特,等.组织与管理[M].李柱流,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614.
3.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形成依据 篇三
关键词:社会变革;生产力;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38-03
一、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变革理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变革的时代就到来了。”社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变革,变革是社会矛盾运行的必然选择和结果。社会矛盾存在于任何社会形态,因此恩格斯说:“我所认为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已成为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矛盾的基本途径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虽然马克思哲学并未深入阐释社会变革的具体措施,但其社会变革理论奠基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
毛泽东关于改革的设想和观点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思路借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对于照搬苏联模式提出质疑,开始探索改革旧有模式,并提出了很多开拓性、独创性构想。毛泽东对改革思想的探索首先表现在对于国内矛盾的基本认识,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对国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改革是国情需要。1956年底,党中央和毛泽东在探索经济发展中产生了新的构想,“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通过这一思路搞活经济,利用资本主义的方式作为补充,成为改革经济的思想火花。八大以后,安徽等地尝试进行农业探索,初步试验生产责任制,这一探索为农村改革开辟了新的思路,成为改革的重要启示。八届三中全会还提出并通过关于工商业的改造,尝试权力自主的改革试验。
邓小平改革理论是马克思改革观的新发展,他将改革理论系统化,从本质、原则、目标等方面阐释改革,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新命题。改革首先从革新思想领域开始,确立改革的原则和解放思想的路线,确定了改革的正确方向。邓小平改革理论以农村经济改革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而彻底革新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改革理论还注重统筹平衡,他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邓小平改革理论发展马克思改革理论,成为改革理论的里程碑。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改革的理论建设进一步完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改革推向纵深,从现实逻辑出发,积极创新发展改革观。习近平认为,深化改革既是问题倒逼的结果,又是解放发展的前提动力,他将改革将作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之一,充分肯定了改革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改革深化的重点在于理论制度创新,纵观当前改革,步伐不断加速,改革发展从横向、纵向、深度全方位立体设计,“5+1+1”模式全面展开,对深水区问题彻底变革,同时指出改革开放是没有完成时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改革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变革原理与现实的充分结合,与探索道路的改革因子一脉相承。全面深化改革理论是必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是对改革观的继承和再发展,是对原有改革的再延续和再深化。
二、理论依据
(一)改革是重要生产力。马克思哲学原理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一条发展主线。要实现社会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两对矛盾,而在现阶段解决基本矛盾的途径只有改革。通过改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通过改革上层建筑稳固经济基础,社会发展要充分发挥改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突出改革的贡献。之所以认为“改革是重要生产力”,是因为在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改革是决定和影响其他因素的根源。虽然政策、市场、科学技术等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这些因素只是单一的表层影响,并未动摇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体制,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成为“生产力”。改革是重要生产力,是因为改革涉及社会的诸多方面,是社会的总体合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是各要素的集合,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发展潜力。
(二)坚持民本改革的方式。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对人民群众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更要坚定人民主体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民本改革。所谓民本改革,就是要充分依靠劳动人民的力量进行改革,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并将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切实满足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最优资源,实现社会发展的合理分工,最终进入较为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民本改革要以多数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并以满足多数人的需要作为落脚点。改革是否科学的衡量标准在于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只有满足大多数人需要的改革才科学的改革,才能得到拥护。将改革立足于多数人需求上,是人本改革的直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要把多数群众作为改革的对象主体,让群众充分参与到改革的进程中,提高参与度,充分发挥多数人的创造力。在设计改革方案上,要积极征求多数人的意见,确保方案能体现多数人的意愿。在改革过程中鼓励多数人参与,通过集中民智形成新的改革策略,真正做到人本改革。同時,依靠多数人监督改革,保证改革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保证改革能在多数人的参与下不断深化推进。
(三)用系统论的观点看改革的“5+1+1”模式。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万物间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有机系统。因此,联系是事物之间最重要的关系特征,系统是由不同的联系组成的复杂共同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逻辑看,系统的整体作用大于单一的组成要素相加之“和”。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涵盖了多个领域。通过不同领域改革的突破,实现改革成果的跨越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改革作为重要议题,设计采用了“5+1+1”的模式,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国防军队等多个方面,切实加强各方面的基本联系,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方式推动改革,才能保证改革成功。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济上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彻底革新了原有的经济体制模式。但是,经济改革中伴随产生的问题也成为遏制改革的瓶颈,而这种瓶颈的产生是由于改革的各方面不协调导致的,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生态改革等相对滞后与当前经济改革中的诸多问题密不可分。政治上的贪污腐败问题以及公务员体制的僵化,是造成经济改革瓶颈的重要原因。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联系,因此要对政治进行总体设计规划,统一共识,破除阻碍改革的瓶颈。由于前期改革只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生态链被单纯利益切断,生态问题倒逼经济改革的深化。在发展成果的分配方面,社会两极分化与分配不公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改革方向和重要关节点。因此,改革不能只进行单一突破,必须全面、系统、协同地推进。
(四)认清改革战略的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矛盾论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观点之一。他认为矛盾分主次,主要矛盾占据支配地位,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向。我国30多年改革成果主要是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点,只有抓住这一重点,彻底改革经济体制,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主导和支撑。唯物论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地位提供了哲学依据。经济改革为全面改革提供物质基础和改革导向,是全面改革的重点,其发展直接影响改革成果,是评判改革的重要标准。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是经济发展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充分调整两方面的矛盾,使经济在对立统一中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改革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都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得以解决。从改革开放进程看,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最早,发展成果最为显著,积累经验最为丰富。因此,经济体制改革为其他改革提供蓝本和借鉴,并寓于各方面改革进程中,成为全面深化改革中最为活跃和重要的方面。
(五)解放思想突破改革藩篱。马克思哲学中肯定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解放思想本质上就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解放思想就是要不断地使主观思维随客观实际的发展而发展,使两者相统一,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动态平衡。解放思想又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是从实践中总结新的认识,用新的认识指导新的实践,实现与时俱进的思想革新。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在固化的机制体制中寻找突破口,更需要革新固化观念,以新的观念指导改革。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先行者和突破点。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并非是直接的实践结果,而是新的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改革初期由于传统的计划体制和思想的限制,由于思想认识滞后,严重阻碍了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在改革的进程中,实践不断证明改革思想的正确性,也证明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存在的异议必然是解放思想不彻底的结果,因此要继续从思想上打破制约藩篱,破除传统的思维模式,使主观思想符合客观事实,以正确认识指导实践。解放思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在发展中解放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解放思想,通过解放思想,以创造性的发展模式深化改革。
三、现实依据
改革探索过程中积累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对于改革的质疑声成为继续改革的阻力。当前存在的问题成为制约改革的因素和改革的重点对象,问题倒逼改革,改革产生的问题只能在改革中解决。经济作为改革的先头兵,是改革成果最直接的反映,也是改革问题最集中的领域。当前经济发展遇到许多瓶颈,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秩序缺乏统一化规范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市场与政府调控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布局不合理,面临转型的压力;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发展以资源高消耗为特点,资源不可再生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传统工业的滞后与创新动力严重不足,这些问题不解决,改革将陷入停滞。经济改革的成果也需要政治改革的保障,相比于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民主化发展较慢;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完善,腐败贪污和滥用权力等问题逐步严重;长期以来政府对于经济和社会的管理权限模糊不清,既造成了相关部门的管理交叉,又降低了政府效率。这些问题不解决,阻碍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改革初期发展方式的不科学,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日益严峻,不仅制约了可持续发展,还对自然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双重的危害,因此生态改革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民生”问题作为检验改革成果的重要指标,是社会改革的重要落脚点。改革初期对于发展数量的重视程度远大于质量,造成了改革发展失衡和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作为核心的社会构成,是社会问题的直接反映。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育和医疗矛盾及改革成为民众的改革聚焦点。社会问题突出是转型期的正常表现,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保证社会稳定,顺利实现社会转型和在发展。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在和平的大环境下仍存在局部战争风险,在这样的形势下,更凸显了国防军队建设的重要性。深化国防军队改革是实现“强军梦”的必由之路,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东海与南海的紧张局势,也表明加快国防军队改革的紧迫性,只有建设强大的国防,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绝对的安全环境。
深入改革是时代和现实的需要,面对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为动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3〕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講话精神(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篇四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6日 09:06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胡鞍钢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2013年成为中国下一个“改革十年”的起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总书记指出的两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以人为本”的科学改革观。科学发展观需要科学改革观,科学改革观成就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改革从一开始就是追求经济效益、经济效率,但这不是改革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也应该是改革的核心理念。
改革是十几亿人民共同的事业,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这就大大超过了一般意义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率,指向更加广泛的社会效益、社会和谐。这就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目标和方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以人民为改革的主体,尊重和支持人民的改革创新,保障人民享有各项权益,改革成果能够为人民共享,改革红利能够促进人民长远利益。因此制定改革方案、选择改革路径,不仅要考虑到提高经济效益,更要考虑到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社会稳定。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立字当头、破在其中”的改革立破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变革。前者称为“立”,是为了发挥制度优势,如同对正面做加法;后者称为“破”,是为了消除体制弊端,如同对负面做减法。在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之后,立重于破,破为了立,先立后破。消除经济体制弊端,不是削弱和破坏基本经济制度,而是完善和强化基本经济制度。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科学改革方法论。这就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创新与人民创新相结合,中央创新与地方创新相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协调推进。客观上要求
有一个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提出改革的主要目标、主要任务、改革重点、优先顺序、路线图与时间表,对各项改革做出统筹设计、配套协调,针对体制弊端,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改革成效既要考虑短期效果,更要考虑长期红利。“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的基本方法,就是试错法,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认识论与知行统一观。诚如陈云同志在1980年所言:“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在全国统一改革方案没有拿出来之前,要积极支持创新试验,鼓励地方创新,允许创新失败,允许纠错,允许再创新。
中国改革已经有35年了,我们既需要总结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科学回答今后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改革、怎样改革等重大问题。下一个十年更是改革的十年、进步的十年、辉煌的十年,我们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改革观,明确“立字当头、破在其中”的改革次序,创新科学改革方法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树立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 篇五
树立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
“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党中央在全面审视和判断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大势基础上,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作出的新概括和新判断。汲取35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做好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是顺利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关键。
坚持改革开放,浸透、贯穿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之中,推动和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开创、坚持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突出了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过程中,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是把“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列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个方面“基本要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二是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三是提出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相同步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五条成功经验,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今年7月下旬,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座谈会,提出了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五个方面的重大关系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六个方面的重大问题。这都充分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高度重视,决心坚定。
回答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难题
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应聚焦在哪些领域、哪些环节、哪些问题来布局和展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难题。
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凝聚社会共识,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体现在改革应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六个重点领域。只有依靠全面改革,才能更好地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才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落实;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化”,体现在围绕改革的重点环节进行系统设计、率先突破。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的重要命题。改革的重点环节就是指治国理政各个领域中,那些基础作用强、关联度高、党内外意见集中的利益交织、机制扭曲的环节,集中表现为经历多次改革仍尾大不掉、积重难返的“老大难”问题。深化重点环节的改革,需要在厘清制约改革的“瓶颈点”、阻碍改革的“痛点”基础上,选准改革的启动点,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重点环节的改革,应通过构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链条,科学设计改革的优先顺序,有步骤有效率地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重点领域的代表性、广泛性与改革重点环节的驱动性、综合性的统一。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六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为我们选择改革的重要领域重点环节指明了方向:一是宣示了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要取向。二是突出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微观基础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三是强调了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行政体制改革方向。四是确立了通过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建设改革方向。五是明确了“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民主法制建设方向。六是突出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完善党内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改革方向。这六个重点问题,虽各自侧重,但又都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六大领域的相互交叉,体现了改革重点环节相互关联,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的明确回答。
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成功经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和重点问题,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以及需要的精神状态等作了多次重要论述,形成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系统认识,对谋划、部署和推进全面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就方法论而言主要是:
把握好深化改革的方向。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更张。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改革,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也是死路一条。在方向问题上,我们要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把握好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和学习其他国家长处的基础上,系统设计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路线图和时间表。要统筹好当前和长远,制订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要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
改革要敢于碰硬,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改革进入攻坚期,不像改革初期那样,一部分人受益不会导致另一部分人受损;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公众的疲劳症、改革期盼者的焦虑症和既得利益者的畏惧症并存,使得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改革进入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必须摸清病理,找准病灶,选准改革的突破口,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综合考量。因此,既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敢闯”的锐气和“会闯”的睿智,调整协调利益关系,最大程度地凝聚各方共识,最大程度地减小各种改革阻力,营造全社会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集中力量打好改革攻坚战。
把握好深化改革的节奏,探索深化改革的有效途径。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对看准了的改革,要下决心推进,争取早日取得成效。对看得还不那么准、又必须取得突破的改革,可以先进行试点,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开拓新路。鼓励地方和基层积极探索,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率先在局部实现突破。
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在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利益结构更加复杂,由利益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增多,民生保障期望与社会建设进程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应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以扩大各个群体的利益交汇点,更好地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合力,营造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舆论环境,形成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社会氛围。
以开放促改革。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影响、依赖、合作愈来愈深。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并以更宽广的视野、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坚持在开放中深化改革,还有利于积极学习其他国家长处,汲取各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经验,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走过的弯路。
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越是面对分化的复杂利益格局,越是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越要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越要善于集纳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为深化改革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应通过呵护公众参与热情,探索公众参与机制,培养公众参与能力,创造公众参与条件,形成利益协调机制,处理好各方面复杂的关系,最大程度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6.全面深化改革 篇六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构成了‚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革命。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1.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 总书记指出: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全面深化改革是这场伟大革命在新时期的延续和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
正如恩格斯所说: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 不是一种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社会主义离不开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通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总书记说: ‚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们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因此,‚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现阶段的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留下来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利益主体的多样,使得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项改革措施与那项改革措施相互关联、彼此制约。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这些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到2020 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看我们在改革上能否迈出新的重大步伐,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在新的紧要关头,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怎 样进一步推进改革,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总书记深刻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以此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全面深化改革无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这必将为中国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障。在这个意义上,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
2.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实现
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不仅‚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全面深化改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到2020 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 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实现,就意味着在未来几年乃至二十几年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就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构建,等等。而这些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得以实现。总书记指出: ‚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既有体制改革,也有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制度的某些完善,这些都是适应国家民族发展新要求、人民新期待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
3.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总书记指出: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不是依靠单纯的经济领域增长、要素投入来提升,而是依靠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创新驱动来提升。全面深化改革成为现阶段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面对世界经济形势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都在努力寻求新的增长动力。为此,现在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就是加快推进变革,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期,也处在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档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正处在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如果不能保证增长动力和活力的持续性,我国就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状态。现阶段,走出这紧要关口必由之路就在于获得新的增长动力和活力,而获得新的增长动力和活力的关键就在于改革开放。总书记指出,增长动力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我国改革红利的潜力巨大,以改革促发展的效应巨大。未来我国的发展,如果要让潜在的发展优势充分显现,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改革开放。而当前的改革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形成改革合力,使各项改革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才能通过结构调整、创新驱动释放改革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而强大的动力支撑; 才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领制高点,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提升。总书记说: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力,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4. 全面深化改革是破解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举措
总书记指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经过30 多年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改革,我国各方面建设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积累了一系列突出矛盾问题。所以,总书记指出: ‚我国目前的改革已经进入新阶段,改革的难度加大,改革的风险也加大。‛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经济增长已从原来的高速进入中高速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经济发展面临后起国家追赶和发展国家经济科技上占优势两面的竞争压力,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 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 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破解当前我国这些矛盾和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势头的关键举措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对此,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各方面矛盾和问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过程出现和发展的,必须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来解决。而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破解不同以往的改革,因为这其中的矛盾和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和关系,改革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这就需要改革多方面配合、多措施并举,需要改革 向前稳步推进。为此,我们只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解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总书记指出: ‚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必须坚持全面改革。‛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注重各项改革的‚碎片化‛ 改革,也不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 的线性推进的改革,而是有方向、目标、重点的各项改革协同配合、系统推进的改革。
1.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
总书记指出: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就是说,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活力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与推进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又要坚持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市场经济不能脱离社会制度而独立存在,它可以同私有制相结合,其结果是一方面带来发展,另一方面无限制地放大了市场经济的弊端,带来了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也可以同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市场经济的弊端,最好地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伟大创新,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伟大推进,也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个伟大贡献,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功的一个关键秘诀。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总书记说: ‚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是改革的政治底线。总书记强调: ‚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又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总书记指出: ‚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其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制度层面的目标;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治理层面的目标,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一方面,改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完善和发展的机制,就是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改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管理方式,改变阻碍生产方式发展的上层建筑,即旧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各种具体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推进所有领域的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体制和机制。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然而,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制度的定型,全面深化改革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的契机和动力,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朝着更加贴近国情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正确方向不断前进。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从传统治理走向现代治理的过程。对我国来说,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治理,从封闭条件下的管理走向开放条件下的治理的过程。这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现代化发展,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个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3.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总书记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对此,总书记强调: ‚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 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也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我国推进改革的突破口,始终是改革的重点。就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来讲,我国处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很多,这些体制机制障碍往往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成为解决现有经济体制机制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往往决定着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就是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紧紧抓牢抓实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从而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只有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4.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要紧紧围绕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这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总书记针对每个方面分别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未理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过去的‚基础性作用‛ 到现在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的主体,市场是配置各类经济资源的主体。换言之,就是政府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但是,政府也有政府的定位,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上,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规则,让‚看不见的手‛ 充分施展,让‚看得见的手‛ 真正有效。当然这不仅仅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有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也要理清。过去的改革讲政企分开,现在还要讲政社分开,该给市场的给市场,该给社会的给社会,政府做它自己该做的事,这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要点。政治体制改革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 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机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校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建构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廉洁、政治清明。文化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方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体制改革始终坚持的方向和重点。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文化体制改革始终,体现在精神文化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夯实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把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文明大国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结合起来。完善文化体制就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制系就是建设相应的协调机制,统筹服务实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立健全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在流动。社会体制改革是改革创新社会体制,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社会体制改革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为此,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收入分配制度、共同富裕、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活力与和谐等方面深化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重点是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系、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以上五个方面的改革构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内容,其中,各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交融,具有关联性、系统性,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五位一体‛ 的布局。
5.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不仅是社会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内容,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社会公平、人民幸福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使命。这要求我们党在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 进程中,必须致力于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还应当看到,我国社会的一些领域还存在不少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面对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当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 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三、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内在规律、增强信心勇气
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 多年前的改革。对此,总书记指出: ‚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这就是说,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需要智慧,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内在规律; 需要政治信心、勇气和担当,坚定不移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迈进。
1. 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的关键就在于处理好其中的各种关系,以使各项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围绕如何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方法论,这是我们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智慧宝库。在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关系中全面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根据,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导和精神动力,实事求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基。要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这就是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做到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的事实求是; 在实事求是的过程中,以改革实践的新经验和对规律的新认识,不断实现思想的新解放。在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关系中全面深化改革。一是整体推进。各项改革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一项改革又是由一系列因素构成的系统,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二是重点突破。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多种问题,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主次之分,在当前全面改革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求得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推进。三是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以整体推进改革的视野来谋划和实现重点突破,以一个个改革重点突破实现改革的整体推进,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在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关系中全面深化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每一项改革既要考虑局部的具体情况,更要从大局出发,从全局上来统筹谋划。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防止局部和眼前合理却不利于全局和长远的情况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任何举措,都要从全局看问题,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在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关系中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是提出改革系统方案; 摸着石头过河是用先行探索,取得改革的经验教训,从实践中得真知,这两者是辩证统一。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系统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在现实中,推进改革,往往先选择若干农村、城市、企业,进行试点,然后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从全局的高度,统筹协调,制定规划,整体推进。
在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关系中全面深化改革。胆子要大是对改革的勇气和战略上的要求,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是对改革的具体实践和战术上的要求,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二者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一是在改革问题上要敢试、敢闯、敢干; 二是要重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遵循量变质变规律,渐进地、稳步地推进改革; 三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坚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积极稳步地全面深化改革。在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中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全面深化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关系。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动力。发展是硬道理,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改革的直接目的,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中国的大局,是硬任务。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 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做到扭住深化改革这个主题、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保持社会稳定。
2.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勇气
从历史和现实看,虽然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新局面,但现在又到了一个紧要关头,当前矛盾问题更加突出、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改革任务更加繁重。为此,习近平总 书记一再强调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全面深化改革要增强攻坚克难的信心。改革中的问题要靠改革来解决,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的全面深化改革,要冲破桎梏、革除积弊,离不开攻坚克难的信心。相对于30 多年前,当前改革难题更多、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披荆斩棘的决心、信心,在改革中就会寸步难行。实践证明,难题之所以为难题,往往有其关节点、矛盾集中之处,这个难题攻破了,就可以为相关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减少障碍; 一些矛盾和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为更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打开通道。攻坚克难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障前行的过程。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瞻前顾后、畏缩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因此,信心至关重要。全面深化改革要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而触动利益、较真碰硬,离不开自我革新的勇气。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如果没有那么一股劲,不敢、不想、不愿触碰矛盾问题,不但改革无法深入推进,发展也很难乘势而上。全面深化改革要增强勇气、胆识,敢于出招、敢于得罪人、敢于突破既得利益,真正让改革落地。我们必须有一种为了人民利益、为了实现伟大梦想而义无反顾的自觉选择,能够着眼大局,着眼长远,勇于做出牺牲。只有把眼界放得更远一些,胸怀更开阔一些,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支持改革,才能真正义无反顾地攻坚克难。
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自觉。我们应当信心百倍,勇气十足,不怕阻力,不畏艰难,参与到全面深化改革这场伟大斗争中去,为此,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必须系统掌握总书记所阐释的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明确目标,厘清任务,注重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遵循规律和方法,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种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更坚定的信心更豪迈的勇气全面深化改 革,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变成现实,让改革的成果惠及人民。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必须坚持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历经30 多年改革开放的磨炼,党中央对改革的驾驭能力大大增强,领导改革的策略、技巧更加娴熟,对改革总体蓝图的设计水平更加高超,对改革形势的分析更加科学,对改革将要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加冷静而清醒。尽管改革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能够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固化利益的险阻,啃硬骨头、打攻坚战、涉险攻关。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全面深化改革,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作用,我们要有战略定力,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始终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解放思想也是为了更好统一思想,从而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当然,解放思想,激发大胆探索的豪情,并不意味着脱离实际、盲目蛮干,而是立足于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稳步推进改革。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7.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六化” 篇七
一是“简化”。就是进一步简政放权, 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坚持“四个一律”:没有法定依据的一律取消, 能够由下级行政机关实施的一律下放, 与现实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的一律调整, 确需保留的一律简化。去年, 安庆市市级审批项目从280项一次性精简到145项, 审批环节平均减少27%, 审批时限平均压缩40%。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 能取消的取消、能减免的减免、能暂停的暂停、能降低的降低。开发区58项涉企收费一次性免掉42项, 市区79项经营服务性收费取消7项、降标35项, 降幅10%~60%, 每年直接为企业减负1亿多元。安庆已成为安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时间最短、收费最低的“三最”城市之一。企业家信心明显增强、干劲更加充足。全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51家, 总量达到1500家, 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8.3%。今年我们计划还要精简30%以上。实践证明, 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可以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
二是“净化”。发展需要环境, 环境需要净化。去年。安庆市开展了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清理市本级234家行业协会, 共撤销、整合43家, 159名副县级以上干部从行业协会退出。确需保留的工商经济类行业协会, 实现与主管部门机构、人员、资产、财务、职能“五分离”, 实行“两个不允许”:不允许有行政职能、不允许向企业收费。同时, 对1093家中介组织进行清理规范, 依法严厉处置了一批不讲诚信甚至违规违法的“黑中介”。
三是“优化”。就是要优化工作流程、优化组织架构。流程再造也是改革, 机构改革更是题中应有之义。目的是要让“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干, 正确的事正确地干”, 让好事好办, 难事不难, 切实为群众解决办事难、办事烦的问题。去年, 我们在工程建设领域实行规划、设计、立项、招标、投资、建设“六分开”制度, 出台《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办法》, 规范招投标程序, 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全面优化工作流程。我们还探索性地将市委和市政府督查室合并、市委和市政府信息科合并、市委和市政府总值班合并等, 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组织架构, 不仅不误事, 反而好干事。
四是“强化”。就是要强化作风建设。改革不仅要改物质形态和制度形态, 还要改思维形态和行为形态。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等, 就是对公务人员惯性思维和习惯行为的“一场革命”。从实践看, 取得显著成效, 深得党心和民心。众所周知, 作风决定作为。作风建设需要“算着干、现场看、盯着办”;需要只有毫不例外, 没有下不为例;需要到基层和一线, “听懂群众讲的话, 讲群众听得懂的话”, “干部脚上有土, 群众心中不堵”。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 始终大力推进干部作风建设, 让“螺丝扣”越拧越紧、“组合拳”越来越密、“高压电”越来越高, 决不能有任何松懈, 决不能有一点反弹。
五是“融化”。《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 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 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当前, 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无论改什么、怎么改, 都会有一部分人持不同意见, 而改革又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所以, 必须坚持“三解”:能解决的解决, 不能解决的解释, 不能解决或解释不通的, 要有渠道让其依法理性有序“解气”, 融化其心中的“疙瘩”, 从而达到最大公约数, 支持并共同推进改革。
8.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十八大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规模大幅度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国家财力与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广大民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些,无疑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但是,也应该承认,由于改革的不平衡性、信息的不对称性、改革方案的不成熟、不完整性等方面的因素,经济体制改革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金融资源还不能按照市场化的规则加以配置;政府主导经济的力量不断增大,政企关系、政资、政事关系还未理顺;“改革尚未过大关”,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由于一些改革措施不配套、操作不规范、缺乏约束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一些改革措施没有造成资源在市场化中合理流动与重组,反而导致行政权力介入市场,助长了剥夺消费者利益的短期行为,造成不少民众对改革的怨言、不满、恐慌、抵触情绪,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恶化了改革环境。可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呢?
一、处理好政府和市場的关系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它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在这方面我们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也面临一些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中既存在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仍然过多的问题,也存在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权威性需要提高的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更好地结合起来。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是紧密相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市场机制的完全有效性只有在严格的假说条件下才成立,而政府干预的完美无缺同样也仅仅与“理想的政府”相联系。也就是说,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内在的缺陷和失灵、失败的客观可能,关键是寻求经济及社会发展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最佳结合点,使得政府干预在匡正和纠补市场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政府失灵,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这一基本制度。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完善国有经济的体制机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发展和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制,规范市场秩序。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四、构造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安全网
通过建立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良好环境,形成有利于深化改革、保护改革、促进改革、减少改革风险、提高改革效率的安全网。要建立有利于深化改革的约束机制,对于改革中的组织者、参与者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建立有利于深化改革的补偿机制,对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受损者或者利益弱化者加以补偿;建立有利于深化改革的监管机制,注重改革方案实施的运行监管、及时反馈和快速反应;建立有利于改革的法律机制,依法维护改革者的正常权益和保障改革措施不受干扰地加以实施。
五、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合理的市场秩序需要政府加以监管;企业改革尤其是垄断行业的改革与规范政企关系有关;推动改革的安全网需要政府加以构造。这些,都说明各项经济改革的推进离不开深化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
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六、建立新的体制改革推进机构
要建立专门的体制改革机构,以便在摆脱部门利益和超越部门利益的基础上,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和出台各类体制改革措施。可以考虑在政府机构恢复独立的国家体制改革机构,研究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也可以考虑在中共中央设立体制改革办公室之类的机构,形成高于部门利益和地区利益之上的权威改革机构,并统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国家的体制改革和新体制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推荐阅读:
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06-12
学习全面深化改革心得11-11
浅谈全面深化改革意义10-05
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专栏06-08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考试答案08-18
公管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08-18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法论09-10
在深化国企改革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06-28
为什么要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11-12